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Test:文字整理-K1”的源代码
Test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Test:文字整理-K1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tegory:其它整理]]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2 (2024-7-5) 今天我们进入大乘之行,大乘行无非就是六度与四摄。前面我们学的六度的总说。六度属于行门,大乘的菩提心,大乘的正信,其实也就是对大乘法,对菩萨道的充分闻思,然后才能生起大乘的信愿。所以大乘三心有;菩提心、大悲愿、空性慧。空性慧在三乘共法章,对缘起的空义,基本已经有一个大概的闻思了。 大成乘和声闻乘的不同处,其实就是菩提愿,有一个以大菩提为目标的一个信愿,而且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同样的闻法熏习缘起的空义,可能他就转入了大乘道。 所以,三心要结合菩萨行,菩萨行前边儿学过;菩提心依十善戒,十善戒摄为三聚净戒。然后又结合六度与四摄,所以【总摄菩提道,六度与四摄,渐入于诸地,圆满佛功德】。 上次是对六度四摄做一个总说,'''六度侧重个人成就佛道;四摄侧重完全利益众生'''。所以六度自身也有自利利他的,前面三度施、戒、忍,是利他的福德道;禅、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进通于二边。 然后又学到;菩萨要经过三十个阶位才能入圣位。它是通过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最后达到十地。到最后究竟圆满,这是对整个大乘佛法一个概括的总说。 今天正式进入六度里边的第一个;施度,也就是布施波罗蜜。六度的施度第一个,首先是利生为本。 丙二、大乘行 丁一、别述六度 戊一、施度 己一、利生为本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 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 因为菩萨的这种施,真的是包括自己的身心,还有外在的一切的物资,以及三世累积的一切善法功德,为了能够利益众生,不惜而去行布施。所以菩萨道的布施,和前面学的五乘共法的布施还有所不同。 '''一、布施的地位''' 先说六度中的施度。 布施在佛法中修行的地位分了;五乘共法章,三乘共法章,和大乘不共法章。六度中首先当然先说布施度。 【'''1、五乘共法:'''布施为三福业的一项。(*布施、持戒、修定)【1】 我们在五乘共法章的时候都学过了,因为它是人天善法。其实在人天善法里,布施也是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我们一般众生想得到快乐,必须要有这种资具,资具从哪里来呢?一定要靠布施。 【'''2、三乘共法:'''道品中是没有布施的。因为对于厌离世间,急求自证的声闻,布施是没有重要意义的。】 布施,佛陀无论是在五乘共法,还是在大乘不共法,首先都要赞叹布施的福德,虽然在解脱道里面没有布施这个项目。因为修行者,厌离心太重,厌离世间,急求自证的声闻解脱道,布施对他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但是我们在《佛法概论》里面学到;三乘共法章有解脱施。解脱施一般都是指在家,在家众要心住非家,然后他了解了佛法,了解了因缘,他就把自己的财物都拿出来与大众共享。对于出家众来说来说,是没有布施这个项目的。也确实是,因为他们不求后世乐,解脱只求现法乐,或者是现法解脱乐,或者是现法涅盘乐。 一般布施都能够给未来带来福乐,但是解脱圣者不追求未来的福乐,他追求未来的寂灭乐,涅槃乐,解脱乐,所以布施对他们来说,就是没有重要的意义。从总体来说,解脱道是没有布施这一项。但是《杂阿含经》,对在家众来说,属于解脱施。大乘不共法章里面,在大乘的菩萨道,布施又归为修道的一个重要项目,而且位于第一位。 【'''3、大乘不共法:'''大乘菩提道中,布施又恢复为修道的项目,而且居于第一位。】 菩萨道首要是布施,关键它不像五乘共法章讲的,都是为了自己未来求得福乐而布施的,但是大乘不共法章,他不是为了自己而去布施,完全是为了救度大众,而且布施的。所以他的发心和动机,都有所不同。菩萨的布施是不求回报的,完全是舍己为人的。 【 舍己利他,是布施的真正意义,这与利他为先的菩萨心行相合,可知布施在大乘道中的重要性了!】 舍己利他,是布施的真正意义,舍下自己的利益,去给予他人的利益,这个就是在布施这个定义里边的,就是真正的布施意义,『施以舍已利』因为舍弃自己的利益,才能够去帮助他人,所以说这与利他为先的菩萨心行是相合的。这可知布施在大乘道中的重要性, 因为大乘道一个是为利益众生,舍己为人,像我们一般世间这种教育,就是说能够完全的去为大众服务。一般世间的文化工作者,和这些政府官员都提倡大公无私,一切都是为了大众,一切都是为了民生。当然宗旨是这样,难免也有一些人做不到。但是这种理想是存在的,这种布施的意义也是存在的。 【 大乘的布施,是一般布施的深化广化。】 其实大乘的布施,我们在《佛法概论》里面讲到;菩萨的德行,菩萨不但深化,也是广化的德行。深化和三心的空性慧是相合的,广化当然是和大悲心是相合的了,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2】如上面说到,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而修习。】 大乘的布施度,其实大乘六度,都要和三心相应的,这个在《佛法概论》其实也学到了,依三心修六度,依六度来完成三心,圆满三心。所以这个菩提心相应,就是自增上的意志,大悲为上首;属于世间增上的情感,无所得为方便;那就是法增上的智慧。这里边其实也包含了自增上,世间增上,和法增上。 【布施度如此,其他一切菩萨行,都要与此三心相应而修习,以下不再重说。【3】】 布施度是这样,其他的一切菩萨行,六度与四摄,其实都要与三心相应而修习。以下就不再重说了。 '''二、悭贪与我执让众生无法实践布施''' 悭贪,等于说是众生的一个共性,每个人都具有我执。所以在实现布施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所求,有一种回报之心,祈求之心。 【'''1、布施的意义''',是舍己为他。所以不但是破除悭贪,而且是销除我我所执,达成无我我所(无我执法执)的大舍。一般人不容易布施,问题在执取为自己的。】 在大乘佛法里面,这个布施就有破除自己悭贪的意义。因为大乘的菩萨道,完全舍己为人,他不求自己的福乐,也不求自己的回报。所以这样能够破除人的这种悭贪性。 然后进一步来消除我执我见,其实这是和法空慧相合的,前边儿我们学到了;法空慧是行大乘道的善巧方便,因为没有法空慧,当然我们就没办法达到波罗蜜,像布施,这种布施波罗蜜,就没办法达到三轮体空,无我无我所的大舍。所以一般人不容易布施,问题在执取为自己的。 当然作为我们一般人来说,在凡夫位上,难免都有这种我的,我所的观念。 【不知道摄取为己有的过失,也就不知道施与众生的利益。】 在下边注解《大智度论》里面: 【【2】如何增益布施心?(1)思悭贪之过失。(2)思布施之利益。参见《大智度论》卷11:】 如何增益布施心?首先要思悭贪的过失,然后才能思布施所带来的种种利益。 所以有种种的檀,檀是梵文,翻译到我们中国语言,就是布施的意思。在经典中,一般都是音译的,叫檀,檀波罗蜜。这都是谈布施的利益。 【「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符,摄诸善人;】 就是布施像宝藏一样长,常随着人,因为你布施越多,累积的功德也就越多,所以一切的福乐都从布施而来。所以布施就像一个宝藏。檀能破苦,能与人福乐。因为布施能够破除人的贫穷之苦,能够带来后的福乐。所以下边都是这种形容。 【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 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没有恐怖,布施能够给你带来安隐之心,就像我们原先学到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门有一个功能,能够去除人的恐惧心。临终的时候,由于念施,念布施的功德,就知道他能会生到善处,所以心就不恐惧。布施也是有一种慈相,能救济一切。这些都是讲布施能够带来种种的福乐。 下边这个 譬喻我感觉讲得挺好: 【 复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修福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庆自慰。】 譬如失火之家,一个家庭着火了,一个聪明的人,能辨别出火的趋势,火还没有烧到自家门的时候,他就先把家里的财物,贵重的东西先给搬走。虽然房屋烧掉了,但是财物预先就给搬走了,房屋烧掉了,但是你的财物还在。 你再拿财物,可以再把房屋重新建起来。这个譬喻什么呢,好布施的人也是这样子,好布施的人知道身心危脆,就是无常。生命无常,危脆败坏,一口气上不来,可能我们就要与世隔绝,财物也是无常。随着生命的失去,财物一分也带不走,所以要及时的修福。 就像火中把财物都搬出来一样。意思我们的色身坏了,我们的财物都拿去行善,积累善法了,这些善法功德,又会给你后世带来福乐,使你未来还会受到福乐。就像用财物又把房子修建起来一样,这个就是讲到这种布施,布施要及时的修善,我们在五乘共法中谈到「苦乐随业尽,修善宜积极。若时能行善,而未造善业,一旦苦果临,而时复何为?」 所以,要趁着大好的时光,生命健在,多多的去修善,把这些财物都存在业报之中,因为存在银行里的,死了之后一分带不走,你的福业等于说就没有了,消耗掉了,你去行善积德,它还是在你的生命之中。 【 '''愚惑之人,但知惜屋''',匆匆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就是一般不聪明的人,着火了之后,他不知道先去搬运财物,他先救这个房子。他也不能够去观察火势,猛风绝焰,就是大风之中,烈焰随着大风,很快就把房屋给烧坍塌了,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也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也是这样,就是一般守财的人,在生命活着的时候不知道去布施,好像生命能长久,财物也能长久一样,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就是一般人,有了财物,只是自己享受,保护这个身体,不知道去修福累积善业,当生命临终,什么也得不到,未来没有福业可报。这就是不观察,悭贪的过失,也不知道布施给众生的利益。 下边也是举一些例子: 1、积聚与占有,好像是那种以势欺人,或者那种侵夺掠夺。 【 例如财物,世间为了积集与占有,造成人间的无边苦难,国际间的无穷纠纷,然而到底是无常过去了。拿人类来说吧,财物,虽经自己的功力而成为自己所摄取的,但实与一切人有关。如没有社会的关系,怎么也不会得到现有的财富,及物质的丰富生活。如真的独居深山,即使无尽的山地是属于你的,也许对你没有什么用处,还是贫乏不堪!】 例如财物,世间为了积集与占有,造成人间的无边苦难,因为世间都想把财物,积聚的越多越好,然后要去占有资产,占有土地,占有资源,所以给人间造成无边的苦难。国际上也是无穷的纠纷。其实这个现实世界我们都能看到;所谓那种资本,都是垄断、占有、霸道,资本可以控制一切,这样就给人间带来无边的苦难。为什么呢?因为资本不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只是去满足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人都过着那种贫穷的生活。 但是。无论你积聚多少,无论你用哪种不择手段地去侵占,去掠夺,但是终究会在历史上烟消云散,到底是无常过去了。世间过去历史上,有多少飞黄腾达的,有多少贵族子弟们,他们虽然一生享受着荣华富贵,可是在世间,终究还是随着无常,成为了过去,这个是从掠夺占有来说。 2、自己的努力 【 拿人类来说吧,财物,虽经自己的功力而成为自己所摄取的,但实与一切人有关。】 因为人从小都是走向社会,要参加工作,要自食其力,要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养活家庭。所以要工作,要辛苦的赚钱。虽然经自己的功力而成为自己所摄取的财物,但是还是与一切人都有关系。这是从整个社会分工来说的,但是,我们一般人讲起来,人是一个群体动物,在社会之中不能独立生活,必须靠群体,社会各个分工,给你提供就业,提供很多生活的用品。我们不可能说把生活中一切,都是自己去制作。所以说还是与一切人有关。其实这个在《大智度论》里,有对这个问题的讲解。 《大智度论》里是指菩萨,菩萨是知恩报恩的人。 【】《大智度论》49:「B、释第二法:知恩报恩】 【(A)虽有宿世因缘,仍需今世有人敬心供养方能受福乐,故应知恩】 【「知恩报恩」者,有人言:「我宿世福德因缘应得。」或言:「我自然尊贵,汝有何恩?」──堕是邪见(会堕入这样的邪见)。是故佛说:「菩萨当知恩!」】 有人说 我宿世福德因缘应得,就是一个人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获得一些财物。然后他就说;我所获得的财物都是我过去世,修得的福德因缘,今生所感得的福报,所以是我应该得的。 或者说我自然尊贵,你有何恩呢?意思是我的福报是我自己修来的,所以我才会得到你们的尊重,恭敬。你对我有什么恩呢?这就是堕入邪见,这个邪见,一般人可能都会有这种想法;我是靠我自己劳动得来的财富,我也没有偷,也没有抢,我理所应得。我自然就会得到尊重,因为我有财富,或者我有地位,这都是我自然而然得到的尊贵,或者是富贵。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跟你有什么恩呢? 【是故佛说:「菩萨当知恩!」】 是故佛说,菩萨当知恩,为什么当知恩?下边就解释说: 【众生虽有宿世乐因,今世事不和合,则无由得乐。譬如谷种在地,无雨则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供奉之人,敬爱好心,岂非恩分?】 众生虽然他有宿世的乐因,只要你过去修了一些福乐的因,但是,今世事不和合,则无由得乐。意思是;今世如果说没有现缘,种种的因缘,给你提供,你的福乐也不会得到。我们在五中佛法当中,学到有宿业与现缘的关系,即便你有了宿业,但你这个现缘不具足,你这个福乐,还是得不到的。就像说,你也不去努力,也不去学技能,也不去工作,不可能福乐就给你送到门来。这都是世间各种事情的因缘和合。其实也不难理解,社会的分工,提供你的职场,就业,以及世间提供这些经济,商品,使你生活不缺乏,买什么东西都能够给你提供,如果说这些商品都不具足,那你也买不到。下边说: 【 譬如谷种在地,无雨则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供奉之人,敬爱好心,岂非恩分?】 你即便有谷子种在地上,但是,它不下雨,庄稼也没法生长,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就是说;地之所以能长出稻谷,能长出粮食,你不能说地能生,跟风雨阳光没关系。跟雨是没有什么恩惠的。 【 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供奉之人,敬爱好心,岂非恩分?】你虽然过去有很多的福德,很多的善根,你修了福乐的因,但是今生没有人供奉给你,提供给你,没有关心你的人,帮助你的人,就是敬爱的好心人,他们不也是恩的一分吗?所以等于说;众生都是对我们有恩的,我们原先学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虽然说我们有宿世的福乐之因,但是现缘也要去感恩。 不要认为,我凭我自己的能力,凭我自己的聪明,凭我自己的技能,我赚来的,跟你们都没关系。这是《大智度论》对这一段所讲的。也确实是,我们一般人,可能是都有这种思想,我凭我本事赚来的,跟你们什么关系?无论单位也好,商家也好,跟你们没关系,这个是从人的努力。 3、社会 【但实与一切人有关。如没有社会的关系,怎么也不会得到现有的财富,及物质的丰富生活。】 人的努力如果没有社会的关系,怎么也不会得到现有的财富,及物质的丰富生活,就是社会给你提供种种的行业,种种的商品,种种的治安,种种的法律保障,提供你这些丰富的物质生活,你说粮食衣服房子,哪个是你自己做的呢?这个是从这个社会来说。 【 如真的独居深山,即使无尽的山地是属于你的,也许对你没有什么用处,还是贫乏不堪!】 也确实,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达了,现在有很多深山老林里,在偏僻的深山之中,还有一些人住在那里,现在当然都村村通道路了,过去在深山里,真的这一辈子都很难出来,因为山路要走到城里去,要走好几天,也不一定能走得到,在山里虽然你靠山吃山,但是生活也只能是维持你的生存,还是贫乏不堪,你不可能什么都去自己制造吧?生活种种的所需,你肯定还是没有的,很多东西你是没地方买的,整个山地都是你的,其实还是贫乏的,对城里人来说还是很贫乏,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商业给你提供,商品给你提供,虽然说个人去辛苦努力工作,但还是需要这些外在的因缘来给你提供。 我们现在,等于说国家强大了,国家富裕了,老百姓生活也跟着提高了,像过去,国家都是那种利益阶级所掌控,下边老百姓连土地都没有,都是给人当佃农的,没有土地,种的也仅是维持个吃喝。 上边完全是指的外在的财物,身外的外财,这里是指身体。 4、身体 【 不但是外物,就是身体,赖父母的养育,师长的训导,朋友的扶助,公共的医药卫生,】 不但是外物,就是身体,也是需要赖父母的养育,其实我们人类,从小是没有这种独立生存能力的,父母生下来,要培养你很多年,过去都十几岁,培育养育,现在可能有托儿班,几岁就拖出去了,过去一般都养到上学,然后经过老师师长的训导,教育,还要经过朋友的扶助,协助,帮助。还有公共卫生,医药卫生,如果没有医药卫生,其实我们人类很难能保障健康的生存。 5、国家的法律秩序 【 国家的法律秩序,才能好好的生存。 】 还有国家的法律秩序,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不是那么健全,搞得社会治安非常的动乱,其实使人生存也是担惊受怕,所以说有了这些条件,才能好好的生存,也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们生存在世间,依赖我们的身体,就算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需要这些因缘条件才能够健康的生长,好好的生存。但是世间一般的教育,知道让我们去感恩报恩,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到,我们的生存,需要这么多的外在条件,我们才能够生活得好,因为我们一般从小到大生存下来,好像都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家庭的能力,好像跟外在都没什么关系一样。 【 如专知自己,把身体看成唯一的自己,那不但徒增苦恼,也多增罪恶。】 我们普通大众,可能都会是这样子,谁不把把身体看成唯一的自己呢?谁会去在意这些老师的培育,家长的养育,还有社会种种的公共卫生,保障啊,其实正是因为人人都有这种自我,还有自私,因为有这种自私,都有这种我知我见。所以就会徒增苦恼,就是专门为了自己打算,可能就会无事生非,没事儿还想找点事儿,所以,也会增加罪恶。因为人嘛,都是别人对自己不满意,就会产生嗔恨心,为了自私,就会产生贪心,甚至是不择手段去贪取,去占有,甚至是做了很多不正业,不正命,这样就会带来很多的罪业,这是从自己身体这方面来说的。 6、下边指我们的学识: 【 就是丰富的学识, 科学的发明,道德与宗教的进修,也都是受到人类的恩德。】 我们的学识,即便我们学识很高,或者说现在科学有很多的发明,很多的创新,以及人类的道德,宗教的进修,也都是受到人类的恩德。其实这种丰富的学识,从小到大受到家庭教育,受到学校教育,受到社会的教育,这些其实都有承传,知识都有善知识的一个引导。并不是说,你生下来自己就会,虽然说人有这种生得慧,生下来就能听懂的一些知识,但是没有一个学习的环境,教学的环境,肯定也不会掌握这么丰富的学识。 科学发明,其实也是为了能够在我们这个社会,为了人类提升生产力,能够让人类避免一些劳累之苦,所以科学,会发生很多这个生产工具。 当然了,道德与宗教,也都是人类为了和乐,为了社会的团结,为了能够不至于产生那种战乱,动乱。所以这种道德也是历来被先生们所提倡。就包括宗教进修,其实也是人类为了追求一种真理,追求人生的一种圆满,所以说也都是受到人类的恩德。 因为人类,从诞生在世间,可能都会累积一些文化,累积一些文明,累积一些道德品质,所以,受到这些熏陶,能够引生出我们的良知良能,往这方面去进修,去学习,也都来自于人类的恩德。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我们生来就会懂的,这些也不是生来靠自己就能学来的,这些都是靠人类的贤能之人,古德,他们一代一代的承传。 【 '''2、所以如执为自己的''',为罪恶与苦痛的根源,而施与他人,则可为功德与安乐的因缘了。能这样的理解、学习,施心就会增长广大起来。】 所以如执为是自己的,那就是罪恶痛苦的根源。所以,就是说我们无论是外在的财物,还是内在的内财,身外之物属于外财,我们身体的体力是内财。 还有这些学识,技能,当然了,在这个经济发达时代,我们一切的东西,都可以去变现,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知识可以变成商业化,你的德行也变成商业化,都可以变现成财物,当然,现在是讲经济的社会,很多人类这种精神的价值,都变成庸俗化了。 你看现在,知识也可以商业化,宗教也可以商业化。人的道德也可以变现,所以都属于一种庸俗化,这都是为什么呢?因为都看成是自己的嘛,都执为是自己的,所以,就成为一切罪恶与痛苦的根源,为什么呢?因为为了利益,就会造了很多罪业,然后引申生很多很多争执之苦,得失之苦。 你看现在网络的流量,为了博得了更多的流量,真的是挖空了心思标新立异。现代商业社会,这种营销手段,真的是花样百出,其实完全都是为了营销,一个很普通的东西,变着花样儿标新立异,其实无非就是为了营销,因为营销嘛,有流量就会有钱,所以,从中有很多会搞歪门邪道,用不正当手段去造业,就会带来得失之苦。在里头,当然了,也有赚钱的,有可能还赚不到钱很辛苦的。 可是,如果把这些我们身外之物,和自身的体力,和我们的技能知识,而施给他人,去做一些善法功德,然后有了这个善法功德,就会有安乐的因缘,因为这些福德,它会给你带来安乐。 如果能这样的理解、学习,施心就会增长广大起来。当然了,现在是大乘菩萨道,我们一般,可能现在还是没办法达到这种全身心的去布施,其实,这需要我们累积功德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去做的,我们现在也只能说随份随力去做就好,因为菩萨要修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 下面是总结;一个是自己的身体,自己身体是内财,诸受用是外财。然后三世的善法。 '''三、布施的真正意义''' 【 '''1、自己的身(身心全体)''': 因此,本颂说:或以自己的身体去为人服务,或将自己身体的部分甚至生命,为国家为人类的利益而牺牲。】 其实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除非你是国家特殊的高科技人员,或者某一领域非常尖端的人员,现在有很多隐姓埋名的人,这一辈子,完全是为了国家高科技发展,隐姓埋名全身心的奉献,你看历史,真的有这样的人,这一生都不张扬自己,从来也不宣传自己。现在可能国家强大了,经济发展了,有一些年老了退休了,才把过去的事说出来,我们一般人,还是做不到的,因为一般都是为了自己生活,为了家庭,忙忙碌碌这一生,也没有特殊才能,也不能为国家去做大的贡献,因为也没那个能力,除非我们有那个能力,还是可以的,这是内财。 '''2、诸受用:''' 【 就是可为自己受用的一切资财,能在悲田、敬田中,如法的施与。】 我们受用的一切,外在的这些种种的物质财富,悲田,就是对这些贫苦的大众,敬田,就是父母,师长,三宝,这些属于敬田。像老人家,其实也属于敬田,这样如法的去布施,如法其实我们后边还能学到,布施应该如法施,如果我们布施的时候,不能如法,其实还是得不到这些布施功德的。 '''3、善法:''' 【 自己在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三世所有的一切善法。或是世间善法,或是出世间善法,或是出世间上上的大乘善法。】 善法就是我们累积的,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三世所有的一切善法。或者是世间善法,或者出世间善法,或是出世间上上的大乘善法。这些善法,如果反思我们自己,我们过去有什么善法?有什么功德?这是世间的善法。世间善法像这种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忍,或者是我们世间的正知见,都属于善法。 出世间的善法,那就是三乘共法的解脱道。 出世间上上的大乘善法,那就是菩萨道了。 【 这一切,不占为己有,而愿意施与众生,这是法施与功德的回向众生。】 这些善法功德,都不占为己有,而愿意施给众生,这是法施与功德的回向众生。其实我们这些善法功德,我们原先也提到;这些善法,如果是福德,我们可以用财物去布施给众生。如果我们有体力,可以去奉献自己的技能、体力,也是一种回馈。如果我们有这种技能,知识,学问,去教导大众向善,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法施,和这种回向。回向,当然了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功德,因为菩萨嘛,他要三轮体空,要以空性慧相应的,但是,如果说我们没有达到那种深化的空义,其实我们也可以去尽自己所能,去引导大家向善,引导大家行善,其实也是一种回馈,回馈给这个社会。因为我们受社会之恩,也可以说在自己有一定能力,再回馈给这个社会,这样就更具体一些。如果我们只是说善法回向给众生,或者回向给菩提,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去修学佛道,成就佛道。这样也只是我们内心一种心愿。如果用具体的这种行为,和这种技能,去回馈给社会,其实也不失为是一种法施,一种功德的回馈。 【 这三类,一般都是看作自己的,以为属于自己才有意义。】 所以说这三类,三类就是;外财、和内财、还有三世的善法,一般都看作是自己的,以为属于自己才有意义,我们确实是,内财,当然是自己的知识,技能,都是我自己学来的,跟别人没有关系,这个是我们大众所共有的,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大菩萨那种阶位,所以对于这种我执我见还是挺深的。其实要知道;悭贪的一种弊端还是要观察的,因为你不舍这些财物,看作是自己的,它会带来很多的罪恶和痛苦,然后去观察布施给众生的利益,可能这种布施的心,就会慢慢增长起来。 【 但菩萨能为了利益诸众生,毫无顾惜的修行布施,舍给众生。】 所以说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毫无顾惜的修行布施,舍给众生,菩萨能把这些看得开,放得下,一切都不看为是自己的。其实这就像解脱施一样,在家居士心住非家,把一切的财物,与大众共享,谁缺了就来拿,菩萨要到这种程度,其实也需要对空性慧,有一定的賸解力。 所以【拿修行的功德来说:菩萨是愿意修集一切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使众生因而成佛。等一切众生成佛,再修集功德而利益自己,自己成佛。能这样为他忘己而布施,才是菩萨的布施。】 因为菩萨回向功德;十住,十行、十回向,其实大乘法,导师在其他著作,讲的这种回向功德,就是我们的一种信愿,希望一切众生,我这些功德施给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因此善法功德,最终能够因此而成就佛道,等一切众生都成佛,再修集功德而自利自己成佛。 我们原先也学到;到底是先成佛再度众生,还是先度众生再成佛,这个就是菩萨的大悲,先度众生再成佛。 所以说能这样为他忘己而布施,才是菩萨的布施。所以菩萨的布施,真的就像那种空性慧,已经有一定的賸解,才能达到这样的一切施。 这一段是《佛法概论》里的,第19章,也讲到菩萨德行那一块,菩萨也不是一切都不执为自己私有的,愿意将一切归于回向有情,等一切有情成佛,自己再成佛。这一段大致就是这些内容,布施这块讲到;内财,外财,三世一切善法,菩萨来说,一切都布施给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无惜而行施。 回向!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3''' (2024-7-8) 今天我们学到三类能施,三类所施。上次我们学的布施,也是布施的一个总说,菩萨要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也谈到了布施,在五乘共法章谈到三福业中有个布施福业,在三乘共法章,这些道品里边是没有布施这一项的。在大乘菩萨道中,又恢复了布施的项目,而且是放在第一位的。 菩萨大乘的布施,比一般的布施要深化和广化,是和三心相应的。 讲到布施的意义就是舍己为人!也能够破除我我所,这样才能成为大的舍。其实大的舍也就是把我见我执,要彻底的舍掉,才是真正布施的意义。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不容易布施,一般人因为这是自己的身及诸受用,都是我的、我所的,不知道执为自己的过失,也就不知道利他的功德。 所以菩萨从种种的因缘来分析这个布施,为什么要布施?谈到世间一切为了占有,造成无边的苦痛,从人来说;一般认为是经过自己努力所赚取的,自己的工作所应该得到的回报,但是在菩萨的这种法义的深刻理解之中,就知道这还是与一切人有关系,与社会和大众的各自分工,才会得到财富,这属于现缘,即便你有宿世的善根,你要借助现缘。如果你独自一人身生活在深山老林,即便说满山的土地都是你的,但是你还是非常的贫困,因为很多的行业,很多的产品,你还是没办法获得它。 就算我们自己的身体,也不是自己就能够成长起来的,要经过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辅助,以及社会公共的医疗卫生,国家的法律。其实这都是菩萨能够深观因缘法,深观我们在这个世间生存,它不能单独成立的,需要众缘和合,我们才有生活的资具;还有我们自己身心生命,都需要各种条件来促成,相互依缘,相互的存在。包括我们的学识,以及科学的发明,道德的进修,宗教的进修,都是受到人类的恩德。因为这些知识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也都是通过父母、师长、社会、不断的信息提供。使我们能够知识丰富起来,道德长养起来!其实这都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大众,并不是我们一个人就能够得到的东西。如果你生存在一个蛮荒的世界,这些也是无从谈起。 过去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孩儿从小与狼为伍,那他的成长是怎样呢?那就跟狼是一样的。我们生存在这个文明的社会,经济的社会,获得一切都是跟这个环境有关,都与一切人有关。菩萨才有深观到世俗法的能力,像声闻只是观到胜义法就可以了,就能够完成自己生死的解脱,痛苦的止息。关于世俗这些因缘,可能不知道也可以,毕竟能自己解脱。但菩萨不一样,为了回馈众生,回报大众,可能深感到自己苦痛,众生一样是苦痛,所以悲天悯人,能够去发大悲心来拔苦众生。这就是菩萨对法的一个深观。这样一切都来自于大众,然后再回馈给大众,这是菩萨所要做的忘己为人【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三类能施,三类能施其实我们前边儿也大概的提到。 '''己二、三类能施''' '''【下士为己施;中士解脱施;''' ''' 利他一切施,是则名大士。】''' 前边大概提到了;人天功德的三福行中,有一个布施福业。解脱施在解脱道之中是没有布施这一项的,但今天有这个解脱施,为什么今天谈到了解脱施,然后是菩萨的利他一切施,一切施就上面所说的【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所有的,包括生命都可以布施了。 '''【'''同样的施舍,由于施者的动机观念不同,功德也就不一样。'''】''' 其实这就包含了下士布施、中士布施、和大士来布施。布施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一、下士(增上生心)''' '''【'''发增上生心而求人天功德的,名下士。下士的布施,看来是道德的,其实出于功利心,为自己的人天福乐而布施。布施的功德是有的,但极其有限。'''】''' 下士的布施是发增上生心而求人天功德的,名为下士的布施。所以说下士的布施,看起来是道德的,其实是出于功利心。为自己的人天福乐而布施。 在五乘共法章的时候,谈到现世乐、后世乐,依什么为乐呢?当然依资具得乐,这也是正常的。人生存在世间,需要多么的物质条件,没有物质条件,你怎么去得到福乐呢?福乐要从资具得来,资具是从布施而得来的。并不是说凭我们的聪明智慧,能求得来的。还是你有这种福报,或者是福业,我们前面学到,有宿世的善根,加上今生的现缘,能够求得。如果过去没有修那么多福业,今生的欲望还蛮大的。可能跑断腿也达不到满足,也求不来,这是跟人的福业有关。 现在世间其实很明显,有的人很聪明,忙碌了一生,也不过就是维持了生存。有的可能也很辛苦求,但是他所求的财富非常的丰厚。同样是一种求,但是有的人就能够成功,有的人就不得成功,很明显就知道;有福业的人和没有福业的人就不一样;所以人天功德还是让人们去求福乐的,增上生就是我们今生的幸福指数,希望来生过得更好,就是增上,一生一生的去增上,进步。 所以在人天功德之中,谈到动机不同,有布施的动机“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一个是纯正的动机,一个分悲田和敬田,又分施事的多少和胜劣,来区分不同的功德。 一个是从心上的动机来看,一个是从所布施的田上来看,一个是所布施的事上来分别,在这三方面;心存的什么心?怀的悲悯心还是恭敬心?就是心的不同。当然悲悯心对应的是悲田,悲田就是对这些贫苦、老弱病残。恭敬心对应的是敬田,敬田中最殊胜的当然是圣者,因为敬田之中,也有父母、师长,但是最殊胜的,是出世法的三宝。悲田比较殊胜的是老弱病残,是最值得去帮助的。这是从五乘共法的用心,和所对布施的田;和所施的物的多少来分胜劣,但是这块是从三类能施来说的。 所以,布施的功德是有的,但极其有限,因为人天功德,布施的功德,或许是能够生到人天的福乐,或者人间有福乐,或者天上有福乐。但是它是世间的,终究不是究竟,有一天福乐享受完了,还是要堕落,要轮回,要生死,要受堕落生死之苦,所以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它不彻底,不究竟。当然我们在人天功德的角度来说,有的人不希望出世,没有出世之心。还是求人天福乐,比他堕落要好。 '''二、中士(出离心)''' 【1发出离心的,名中士。中士是厌离生死苦,为求解脱而施的,着重于解脱,不受财物等所累,而不重视利人的积极意义。所以声闻法中,有人宁可将财宝投入大海【1】,却不想用来利济贫穷。】 中士就是发出离的心,想求自己解脱的。发出离心的,名中士法。中士就是厌离生死苦,为求解脱而去布施的。上一次我们谈到解脱道之中,道品之中是没有布施这一项的,这里讲到;厌离生死苦,求解脱而布施的,是指哪些呢?其实解脱布施在下边就谈到了,为求解脱,当然不受财物所拖累,因为解脱要厌离财物,视财物为毒蛇,不重视利人的积极意义,因为财物消极方面来说;确实能给人带来无边的痛苦,但是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能够去帮助人,给人与乐,救济贫乏之苦。他只是为了厌离世间的五欲;厌离世间的物欲;甚至厌离世间的男女欲;种种的贪欲;离贪欲才能得解脱。 所以声闻法中,他宁可把财宝投入大海,却不想用来利济贫穷,这里谈到了;有人宁可将财宝投入大海,其实这就不是出家的行为,是在家,就像我们学到三乘共法章;一些在家居士,心住非家,感到世间“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体会到世间苦,然后就舍弃财富,心住非家。把自己的财富与大众共享,解脱道《杂阿含经》中,还要知道财富共享,但是这里为什么把财富都投入大海,宁可白白的扔掉,也不布施给贫穷之人?在下边有一个历史典故: 这个是指庞蕴,唐蕴是唐朝一个居士,他也是禅宗很有名的一个大家,他家境很富有。祖辈也都很富有,他也很慈悲;将财富经常去布施给贫穷之人。但是在布施贫穷的同时,有些人知道他非常慈悲,好施舍,时间长了,有好占便宜的人,三番五次的总想来讨点儿便宜,庞居士也知道,他是来占便宜的,特别是沾亲带故的,由于家境非常好,他也不讥嫌,对方需要多少就给多少。 有一个远房的亲戚,贪无止境,来了几次,最后要了很多,可能自己都带不走,厐蕴居士又给他一头驴,用驴给他驮着走。可是驴由于路途太远,走到半路就累的走不动了,在歇息的时候,他就做了一个梦,原来这个驴是他前世的一个冤家,今生在庞居士家来还债的意思,他听了之后就非常的反悔。经过很多事情之后,庞蕴对佛法有一定的了解了,他感到人贪得无厌,所以他陷入深深的思索,并且由此萌生了出家之志,他也认识到金钱是人犯罪的根源,他要把所有的金银,用船装了之后,往江河里面倒。有人阻止他说:“你不要钱,你可以用做功德,布施给人,总比倒入海里去好些呀?”这是人之常情,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可是他却说;现在我布施这么多的金钱,如果我来生做了大财主,而不肯学佛,那更是不得了。恐怕造恶的力量就更大,犯法的机缘就更多。这种‘三世怨’的傻事,我才不干呢!所以他就把家里的金银财宝,万贯的家财,尽数抛入湘江之中。 其实说明什么?这也是一位在家居士,他看破了红尘,想去出家修道,由于他经常的布施,感得一些贪得无厌的人占便宜,不但说没有帮助他,反而使他贪心更加的增强,也许他没办法引导他走上修行之路。比如说一般的救助他,布施给他的一些好处,然后引导他去修善。之所以你今生贫穷,因为过去不去修善,积累福德,所以今生贫穷。可能引导他去修行,不失为一种善巧方便,就是“先以欲钩牵,后欲令佛制。”也可能太难,他就没有进一步去帮助大家,然后把这些财富都扔到江海里去了。 在《杂阿含经》中,这些在家居士有了心住非家的念头,他们把这些财富与大众共享。他们是什么原因,愿意与大众共享呢?这里为什么他宁可抛到海里,也不愿意与大众共享呢?什么原因? yz:大众共享,是无我,不当我想,就无我想,就是大众共享。因为各有各的因缘吧,他的因缘就是他看到人性贪得无厌,他的布施,把人那种贪欲展现出来了,也许是从这一方面来讲的吧。 师父:也可以,证入无我了,与大家共享也是一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细看这个经文;它是以三宝为主的,那时候以乞食的三宝为主,与他们共享,当然了,也有世间乞讨的人士,但还是以当时佛陀在世时这些僧团,基本上布施僧团,供养僧团的几率多,所以是时代不一样,庞蕴居士那个时代,可能大多数世间贫穷者多,因为中国没有托钵的生活方式,面对的都是这些贫穷之士,也可能是是这样的原因。 所以,在《佛法概论》里面,这个解脱施指的也是在家众,这里其实指的也是在家众,之所以佛法中37道品里,大多指的是出家的修道方式,出家的修道方式是没有布施这一项的,因为他是以乞食为生,他拿什么去布施呢,所以,中士的布施基本上都是指在家。 '''三、大士(菩提心)''' 【 发菩提心的,名大士,就是菩萨。菩萨的布施是:】 菩萨的布施当然一切都是为了利他,前面我们学到【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 '''1、为利他而施:''' 【 这不是说否定自己的布施功德,而是不从自己的功德着想,专为与乐拔苦的利他而布施。】 当然了,慈能与乐,悲能把苦,他是出发于慈悲,出发于下化众生而去布施的,所以说一切施,还是我们上边学的; '''2、一切施:''' 【 菩萨是内而身心,外而财物,一切功德善法,什么都是施舍了的。一切施,是菩萨的净施。】 所以一切施,是菩萨的净施。净施一定是和三心相应的,在五乘共法章的时候,谈到施应如法施,如法施就是净施,谈到这些不如法施,就是不净施,《佛法概论》也谈到这些不如法的布施: 【【0】《佛法概论》:“布施是实际利他的善行,但一般常含有不纯正的动机。如:“有为求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诳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或诤胜故施,或妒瞋故施,或㤭慢自高故施,或为名誉故施,或为咒愿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为聚众故施,或轻贱不敬施”(智论),这都不是佛陀所赞叹的。即使是善心净心的布施,究竟是身外物的牺牲,不及持戒的功德。”( Y 8p204 )】 就是不如法的布施,常含有不纯正的动机,都是有求,大多数人为了求财,五乘共法当然是提倡的,布施能够得财富,能够有累积后世的福乐,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诳人令喜故施,其实这块儿,我们原先也学过,就不用细学了。 【 在发菩提心时,即将自己所有的一切,无条件的舍与众生。虽然还在保有,使用一切,但菩萨不再作自己私有想,觉得这是一切众生的。】 所以 在发菩提心时,即将自己所有的一切,无条件的舍与众生。但菩萨不再做自己私有之想,觉得这是一切众生的。其实这个也像解脱道中,心住非家之想,感觉世间无常,一切积聚皆消散,都是五家所共,他像看破红尘,一切都是一切众生的,前边菩萨观到自己诸受用,自己的身心,自己所得财物的这些外缘,社会、法律,各行各业,都提供种种的因缘,让我们去获得这些资具,他不视为都是自己的,但我们一般人,当然了,都是凭我自己能力赚取,但菩萨观世俗法,观的就非常透彻,所以说“知空未必能知有”这就是菩萨,要二谛并观,不但要观賸义谛,一切法无自性空,还要观一切有的因缘法,所以,菩萨之所以能胜过二乘,他把世间的世俗有,观察的非常细致,然后才能知道这些因缘,我们所生存的一切,都离不开因缘,从空中去成立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就是如幻如画,一切的世俗假有。 这些世俗家有的,无论是财物,身心,种种的知识,技能,都不是自己凭自己得来的,都是众缘和合,各种因缘互相促成,互相的依存,其中是没有我的,所以,他深观到这种程度,才知道这些都无自性,都没有自我,也就不做自己的私有之想,一切来自于大众,一切再归还给大众,所以说一切归于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自己如雇员或公仆一样,代为管理经营,如物主需要时(有人来乞求时),就无条件的奉上。自己的享受,正像雇员的取得合法的生活费一样。】 这个就像现在银行的公务员,天天面对那么多的货币,那么多的金钱,肯定他都知道,就是代为大众在管理,在经营,这些钱虽然他天天保管这么多,但他知道这都不是自己的,谁来取钱,还是无条件的奉上,自己享受的,不过就是我劳动所得的一点回报而已,生活费用而已, 所以【能这样的布施,才名为大士。大士的利他一切施,才是最可称叹的!】 当然最可称叹,但是,我们一般人还很难一下子做得到,比如说,我们在现实世界,一般的在家居士,都是有家庭,有儿女,有父母,有亲朋好友,但是我们看;在大乘经典中,菩萨都是个人,很少谈到;菩萨的夫妻是是如何处理的,儿女关系是如何处理的,父母关系是如何对待的,朋友关系是怎样的一个情况,经中很少去介绍这些,一看菩萨的行为,就像一个独身主义者,无牵无挂,自己所有一切,都可以无条件的去布施出气,也不顾家庭儿女,父母,妻子,但是作为我们现实的人来说,除非你是一个独身主义者,因为你留钱没有多大用处,享受也享受不了那么多,吃多少用多少都是有数的。像一个出家众一样,出家更接近了人间,他不以自己为主要一个私有的经济,他完全来自于大众,然后再回馈给大众。 所以,这是经论和现实没办法去通达的地方,当然有的经能多少介绍一点,菩萨的家庭生活;他怎么去处理家庭生活的,大乘经典从来都不讲,只表现菩萨的个人伟大的行为,伟大的精神,因为菩萨确实是伟大,像《佛法概论》里学;伟大的目标,和纯正的动机,和善巧的方便,真的是一般人达不到的,但是,他的伟大难道完全是个人的行为吗?前边儿我们学到;菩萨观世俗法的时候,他知道,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师长、我们的知识、技能、来自于社会,种种的因缘条件教导,我们的经济也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群体,菩萨从他的观察上来说;他观察这些都没有自我的,都不属于我的,其实菩萨观察的时候,真的就像一个群体生活的人,但是家庭生活的处理,就没有那么详细的介绍。所以现在在家学菩萨,也只能说力所能及吧,因为像经典中的这种情况,肯定是学不来的,当学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做得到。 下面是三类所施,上面是三类能施,三类所施其实我们前边儿也都学到过,也不难,我们一起学完: 己三、三类所施 【'''财法无畏施;'''】 己四、行施态度 【'''难施殷勤施。闻施心欢喜,''' ''' 胜于寂灭乐。'''】 所施就是;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就是三类所施。然后是行施的态度,态度上是“难施殷勤施。闻施心欢喜, 胜于寂灭乐” '''1、财施:''' 【 身外财物的布施,叫外财施。身体,生命的施舍,叫内财施。】 这个我们前边已经学到。 '''2、法施:''' 【 以自己所解所行的佛法,教化众生;或以医药,工巧,文学等种种有益的知识技能,教授别人,都叫法施。】 这些当然是属于世间的,也称为法施。法施包括世间的,和出世间的,前边这个属于出世间的,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佛法更侧重在出世间的法施,当然世间也属于法施的一种。 '''3、无畏施:''' 无畏施 比较难一些。 【 或是恶王,盗贼,流氓等威胁迫害的怖畏;或是狮子,虎,狼,毒蛇等威胁伤害的怖畏;】 就像现在很多发达国家侵略那些弱小的国家,这就是恶王,怎么样能够免除他们的怖畏呢?或是狮子,虎,狼,毒蛇等,这些属于动物之类的,怎么能够免除这些怖畏呢?其实现在这个社会,可能还很少有这种伤害了,这都是社会的发达,基础设施的建设,城镇化,像农村也都建设的比较好,这些就少一点,天灾可能是还是难免。 【 或是水灾,风灾,地震,瘟疫等伤财失命的怖畏。】 一个是人间的,一个是动物界的,一个是自然界的。这些都会给人造成一种恐怖,一种怖畏。 【 对这些,菩萨都能给以力量,协助他,保护他,使人获得没有威胁,没有恐怖的自由,叫无畏施。】 其实像这方面,主张和平的,主张互利共赢的,就能够解决这些弱小国家受欺凌的一种恐怖,这方面我们的中华文明,在国际上正在推广这些互利共赢,不以霸权来统治世界,来领导世界。 自然灾害其实中国方面是做的也非常好的,一旦出现灾难,人民子弟兵是冲锋在前,你看外国就很少有这样的行为。所以菩萨如果对这方面,他能够有所帮助,那肯定不是个人,菩萨或许是当一个国王,当省级的一个领导,或者市级的一个领导,他就有能力组织这些抗灾的,或者安全部队,能够解决这些种种的危险,这叫无畏施。 如果是个人,他哪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够抗拒国王和盗贼,如果个人的,流氓还可以,盗贼是个人的行为,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就能够解决他,但如果他是群体,你像那种恶王,率领的都是一个群体,所以菩萨肯定也是一个国王级的很大的地位,领导级的,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 所以菩萨的布施,不仅是慈善救济性质,而含有知识,技能,道德的教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积极援助。】 这点真的需要一个团队,一个军队,一个公安部门来辅助做这些事情,无畏施可以参考其他的地方,多方面来了解。 下边是难施殷勤施,在布施中的态度: '''二、在菩萨的布施中,有两点值得提到。''' '''1、难施:''' 【 或是自己还不够用的财物,或是自己最心爱的物品,或是以极大努力与牺牲而得来的东西,菩萨也能乐意的施舍出去,所以是不容易的布施。】 这个难施是指你自己最珍爱的,可能是冒着种种危险所得来的东西,这样你能够真正的布施出去,才是菩萨的这种无我的大舍,所以这个叫难施。就像我们现在最宝贵的东西是啥?我们失去要命的东西,肯定是最宝贵的,失去就没办法活了的东西,所以菩萨的施,可以舍身饲虎,宁可失去自己生命,去成全动物的生存,当然修到一定程度才可以。 不用说生命,就是拿我们物质的东西,不用说失去它就要失去生存了,就是我们最珍爱的,都很难施舍出去,所以我们一般的,可能是有所剩余的,去施一施,自己都不够用,哪舍得去施?初学来说也是正常,我们现在学到大乘菩萨道了,我们这个第一个台阶还没有做好,第三个台阶可能是望尘莫及了。 '''2、殷勤施:''' 【 一般人每是因人求上门来,不得已才布施;】 这个在五乘共法章讲到【 施应如法施,勿随至怖报】这个是因为求上门了,不得已才布施,这个属于随至,人家已经上门了,你才不得已布施。 【 或自以为有钱有势,随便叫人拿一些给他;或是冷讥热讽的说上一顿,再给他多少,这不是如法的布施。菩萨总是以清净心,恭敬心,欢喜心来布施,而且亲手布施,决不使人有难堪的感觉。】 这是一种傲慢,自认为自己有钱,高高高在上。对一些贫穷的,可能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给他施舍一点吧,随便打发人,这是一种高慢的姿态。 或是冷讥热讽的说上一顿,再给他多少,这不是如法的布施。讥讽人家,就是瞧不起。 菩萨总是以清净心,恭敬心,欢喜心来布施,这就是菩萨的一种净施,前面学到;菩萨的一切施就是净施,和三心相应,和大悲愿,和坚定的意愿,纯正的动机,方便的善巧相应的,而且亲手布施,决不使人有难堪的感觉。 这种亲手布施,就表示自己能够对他非常非常的尊敬,尊重,这样可能不会引起人家难堪的感觉,态度非常的和蔼可亲,非常的温和,不会那种高高在上,瞧不起的态度。 '''三、闻施心欢喜''' 【 凡不知积聚的过失,布施的功德,在布施时,每有舍不得的心情,或者心里不乐意,特别是比较重大的布施。】 这个前面也学到;积聚的过失,不能知道布施的种种功德,知道了之后,你可能就没有这种难舍之心了,或者有那种不情愿,很勉强的布施,何况比较重大的布施,更是像割块肉一样难受。 【 而菩萨却是:一听闻到求施的人来了,要求什么,心里就欢喜得了不得。这种欢喜,不要说胜过世间的“第三禅乐”【1】,也胜过了二乘圣者证得的寂灭乐,可说是无上的欢喜。因为菩萨觉得:功德送上门来了!没有乞施的,就不能圆成布施功德;由于来人的乞求,才使自己的功德增长。】 菩萨为什么这么欢喜?下边介绍说; 因为菩萨觉得功德送上门儿来了,如果没有这些乞施的,我就不能缘成布施的功德,因为菩萨要有这种慈悲,有这种布施的功德,布施的功德前面我们学到;最后要舍掉我与我所,最大的舍是要舍掉我见和我爱,这样就是一种波罗蜜,才能达到布施不罗蜜。如果布施总是有那种难施难舍的心境,这个我我所我爱,怎么能够去除掉呢?所以,来求布施的,那真的是功德送上门来了,没有这些乞食的人,我就没有功德可做,也没有功德可成就,因为来人的祈求,才使自己有做功德的机缘,这样使自己功德才能增长。 【 而且自己的财物,身体,知识,技能,如不能好好地使用,一旦损失,死亡了,岂不可惜!】 前面写到;菩萨不但把自己财物不视为为自己的,包括把自己的身体、知识、技能、这都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大众,他尽可能的回馈给大众,回向给大众。当然了,这些三世的善法功德,也能够回向大众,回向给菩提,如果有了这些才能,这些知识,这些财物,不能好好的使用它,一旦损失,死亡了,岂不可惜! 就是说你没有充分的利用它,其实从现在来说吧,也都没有浪费,为什么呢?现在凡是能赚取名的,用它可以换来名誉,能赚取利益的,当然用它换取利益,能让它换取地位的,用它去换取地位,现在其实它也不会浪费,也会用种种办法换取一些利益再说,换取一些名闻利养再说。现在是经济社会,什么都可以变现,什么都可以换流量,什么都可以卖钱,但是菩萨不一样,菩萨换的是功德法财,我们世间人,拿这些东西换的都是物质的财富,可能是造了很多不正当的业带走了。菩萨可能赚取了很多功德法财带走。 【 有人来乞求,使自己的无常物,能投入波罗蜜多大海,成为成佛的资粮,无穷无尽,这真是世间第一等好事!所以菩萨闻施心喜,真能体验到‘为善最乐’的境界。】 波罗蜜蜜就是前面所说的;到彼岸,或者是度生死之大海,波罗蜜是向彼岸的大海,或者叫智慧的大海,或者叫功德的大海,这些无常物,都投入了波罗蜜的大海,成为成佛的资粮,无穷无尽,这真是世间第一等好事!所以菩萨闻施心喜,真能体验到‘为善最乐’的境界。 菩萨当然了,都是以三心相应,一切功德也都是回向给无上菩提,这些都可以作为成佛的资粮,成佛的善法功德,善法资粮。 这块有个三禅乐,我们时间还来得及,大概参考一下: 《大智度论》里边;菩萨听了布施欢喜的了不得,胜过三禅乐。 【 '''问曰''':佛言涅槃第一乐,何以言第三禅乐?】 因为经典中都是说寂灭为乐,得到最究竟的解脱涅槃乐,但为什么还说第三禅乐是三界的极乐呢? 【 '''答曰''':二种乐:'''有受乐''',有受尽乐。'''受尽乐''',一切五阴尽更不生,是'''无余涅槃乐'''。能除忧愁烦恼,心中欢喜,是名'''乐受''';如是'''乐受满足''',在第三禅中。以是故言,譬如第三禅乐。】 回答说,二种乐:'''有受乐''',有受尽乐。'''受尽乐''',受尽当然就是解脱涅槃乐了。有受就是你没有解脱之前,禅定之中还是有受的,'''受尽乐'''就是一切五蕴尽,更不生了,是无余涅磐乐,就是阿罗汉“此生已尽,所作已作,终不落后有”所以这个受尽乐就是无余涅磐乐,能除忧愁烦恼,心中欢喜,是名'''乐受''';如是'''乐受满足''',在第三禅中。以是故言,譬如第三禅乐。所以说一个是去除了忧愁烦恼,心中欢喜,这属于乐受。这样的乐受能满足,是在第三禅之中他能满足。下边又问: 【 '''问曰:'''初禅、二禅亦有乐受,何以故但言第三禅?】 因为初禅叫离生喜乐,也有乐受,第二禅叫定生喜乐,和定相的这种乐受,也有乐受,初禅、二禅都有乐受,为什么非得说第三禅的乐受? 【 '''答曰:'''乐有上、中、下:下者初禅,中者二禅,上者三禅。】 当然了,中、下;可能不是那么殊胜,最殊胜是上的三禅的乐受。 【 '''初禅有二种:乐根、喜根'''。五识相应乐根,意识相应喜根。】 初禅一个是乐,一个是喜,就是离生喜乐,离生喜乐一个是乐根,一个是喜根,这个乐根和喜根,又分和前五识相应的乐根,是乐根,因为前五识对应的是前五根,根就是我们神经系统上的乐受。 意识相应的喜根,意识是我们心里的,这个喜是一种心里的受,所以叫意识相应的喜根。所以初禅一个是乐根,一个是喜根,一个是五识应的,一个是意识相应的。 【 二禅中'''意识'''相应喜根。三禅'''意识'''相应乐根。一切三界中,除三禅,更无意识相应乐根。】 二禅中'''意识'''相应喜根。因为二禅是无寻无伺地,所以说定生喜乐,这个喜是意识相应的,因为二禅已经无寻无伺了,前五根已经不起作用了,所以它只有意识相应的喜根。 三禅意识相应的乐根,你看三禅有意识相应的乐根,初禅有这个乐根,三禅有这个乐根,初禅的乐根,和三禅的乐根,有什么区别呢?因为初禅的乐根是和五识相应的,但是三禅的乐根和意识相应的,所以它是不一样的,同是乐根,也是来自于和意识相应,不和五根相应,初禅是和五根相应的,意识相应的是喜根,差别在这儿。 所以“一切三界中,除三禅,更无意识相应的乐根。”三界之中;欲界,色界,无色界;除了三禅有意识相应的乐根,其他禅能都没有意识相应的乐根了,所以说三禅的乐是极乐。 【 是'''五识不能分别,不知名字相,眼识生如弹指顷,意识已生。以是故,五识相应乐根不能满足乐''',意识相应乐根能满足乐。以是故,】 这块解释五识,就是指这个五识相应的乐根,它不能分别,五识确实不能分别,不知名字相,眼识生如弹指顷,意识已生。这个就是根境二合和生识,三和合触,我们一触境界,刹那意识就生起来了,意识有识别能力,有辨别能力,眼识是眼根所触的五境,是没有辨别能力的,因为眼识属于前五识,只有意识,是通过眼识,能够缘外境,这样五识相应的乐根不能满足乐,意识相应乐根能满足乐。为什么说五识相应乐根不能满足乐?因为刹那过去,就灭了。 五根接触五境,我们的受不能延续很长,这个乐受它不能延续很长,只是刹那就变了,为什么我们眼睛所看外境,总是找新鲜的感觉,刷手机刚看挺刺激,看一会儿就不满足了,然后又去刷新的内容。所以说前五根所对的境,刹那过去了,就灭了,然后,相应的意识就生起来了,所以说意识相应乐根能满足乐,因为它不依我们前五根,意识相应的,它依的是禅的内触的乐。来自于从身心里边触发出来的这种普恰遍身的那种乐,像大水一样遍满身心毛细血孔,我们的意识它是遍满身心的。 前边学到;在六根六根里面有个根身,根身就是指我们的意根,意根有的时候是对前五根来说,对六根来说称为意根,但是它从神经系统来说,这个意识是不能说身体在某一处的。 【 三禅中'''诸功德少,乐多故,无背舍、胜处、一切入'''。过是三禅更无乐,以是故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三禅中'''诸功德少,乐多故,'''因为三禅属于三界中最极乐的一个境界,世间没有再比三禅更乐的事物。所以说它是功德少,乐多,没有'''八背舍、八胜处、一切入处'''。这些都是禅定功德,所以这个是菩萨闻施欢喜,胜于三禅乐,或寂灭乐,大致是这个意思。 回向!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4''' (2024-7-12) 今天我们学习'''己五、三种戒施''' '''【或有不应施,自他及所为。】''' 前面我们学到了菩萨【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菩萨的身,外在的受用,和三世一切的善法功德。都要无惜的布施给诸众生,利益给诸众生! 又学到了三类能施,和三类所施,三类能施就是;下士、中士、上士。下士都是人天功德,就是五乘共法章。中士是出世的三乘共法章,解脱道的。大士就是大乘不共法章,菩萨道的。 三类所施是“财、法、无畏施”行施的态度就是“难施、殷勤施”这就是菩萨的重点,就是菩萨大行,菩萨修布施波罗蜜这几个要点。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三种不应施的,三种戒施'''【或有不应施,自他及所为。】''' 从三方面来讲;一是对自己有利益的,一是对他人有利益的。如果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就不应该施。 再就是布施的东西;干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这是从三方面来讲不应施的。 '''一、违背布施原则的不应施予''' '''【''' 菩萨是应该一切施的。然在事实上,也有不应该布施的。布施,是为了于他有利,于自己的道业有益。如违反了这一原则,那就不应该施给他。因为布施了,徒增自他的烦恼与罪恶。'''】''' 首先讲布施的原则,布施的原则就这两项:一是为了与他有利益。一个是于自己的道业有益处,这个是布施的原则,如果说违反了这样的一个原则,那就不应该布施给他。因为你布施了,就增加自他的烦恼和罪恶。 下边是从这方三方面详细的来解释: '''二、有那几种情况不应该布施:'''【1】 '''1、就菩萨自己来说:''' 【 菩萨本来是应该不惜身命财物来布施的,但这要渐渐修学,忍力强,悲心深,不带一分勉强才得,否则会障碍修行的。】 菩萨本来是应该不惜身命财物来布施的,这个前边我们已经学到了,但是这要渐渐的修学。渐渐的修学其实是要达到一定程度,像这种身及诸受用,我们的生命,身体,还有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些物资,如果说我们忍力不够,悲心不深,布施时带有勉强的成分,都会障碍我们修行。就是说我们能力太弱时,让我们去布施,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做那些已经超过了我们本身能力的时候,不但会障碍我们修道,也会让我们退心。 达到这种忍力强,悲心深,忍力就是这种忍受力,一定就像忍辱波罗蜜,到一定程度,当然这个忍不是那种压制性的忍,是一种忍可,就像我们前边儿学到;菩萨知道身体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成长的;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家庭,兄弟、朋友、社会种种的养育,种种的供给,我们生命才能够好好的成长,顺利的成长,他就不能把这个身体当做是自我的,都是惟我独有的。当然我们一般众生肯定都是这种观念,所以要学菩萨这种深观,深观我们的生命,都不是独自能够成长起来的,他需要很多的因缘,我们生命才能够安全的生存在这个世间。 这些财物虽然我们生命也是需要;生存也是需要它,虽然说我们过去生有一些福业。今生也借助社会、他人、和一切人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这种“忍可”才能够不把它当做个人所有,这种忍是一种“忍可”;确定的一种认知,它是和智慧相应的。如果不是和智慧相应的,那种压制性的,心不甘情不愿的,肯定会障碍我们修行。所以这个悲心深,当然是一种大悲;这一切来自于大众,我们要再回馈给大众,要去感恩,我们所谓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有这种感恩之心,才能引起同情与慈悲,这样才能不带一分的勉强,心甘情愿的去布施,去奉献。把自己的生命一切奉献给大众,都需要忍力强,悲心深,才能够做得到。所以他需要逐渐逐渐的修学,不是我们懂了一些佛法道理,就能够做得到的。它需要我们的福德智慧,这种勇猛的精进力,勇猛的自我奉献精神,才可能够做到一些,只有佛陀是大雄大力大慈悲,才能够做得更完美。 下边有一个譬喻; 【如要力气小的,挑起重担子,结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 如果要力气小,挑起太重的担子,结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这就是说我们的能力不够,想承担起大的职责,可能我们没有那种堪受力,堪忍力。就是我们没办法承担那么大的功德,所以它是一个渐渐修学的过程,菩萨修信心,还要十千劫。 【 如自己对甚深经典还没有熟习明了,而受者愚钝,不应将经典施舍出去。】 这个其实在过去,经典印刷不是那么发达,一般都是书写,所以流通不是那么太普及,得了一本经典,真的是很稀有难得,自己好不容易得了一部经,自己如果没有给它熟悉,没有把教义读通。给了一个读不懂的人,就是这个人他不能读懂,因为他是愚钝的人。这样把经典送给他,起不到一个正确的作用,所以就不应该把经典施舍出去。当然在当今这个社会,好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经典印刷术也非常的发达,经典流通的比较多,现在都巴不得多印点经,去布施给人,去结缘,不管你看不看,反正是送出去了,我没有可以再买。其实原先导师的著作我也没少往出结缘,确实能看进去的还是不多。 【出家人必备的衣钵等,都不应该施舍,以免障碍自己的道业。【2】】 因为在过去,出家人的所有的资产,就是衣和钵,你若是连衣和钵都没有了,出家的身份都没有了,你怎么再修道业呢,现在可能不存在这个问题,衣可以施,没有了可以再买,现在经济社会不缺乏,基本上都不用钵了,过去拖钵乞食的时候用钵,有的大寺院行堂的,还是用钵。现在有的都用瓷碗了,出家必备的衣物,好像太多的可以去布施。 这个在《十住毘婆沙论》里面; 【【0】《十住毘婆沙论》卷8〈入寺品17〉(T26,59c15-18):“应辞谢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发意善根未具,于菩萨行法未得势力,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成就,心得坚固当以相与。”】 讲到修菩萨道,修学佛法,有人来乞求的时候,你没有能力去给人家的时候,这时候你要善巧的回应,辞谢这个乞者说:;你不要生气,我现在是刚发心的人,善根还不太具足,行菩萨道还没有得到“势力”。这个“势力”是你有一定的菩萨功德了,他才有“势力”的。 所以“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成就,心得坚固当以相与。”就是布施要你有能力去给他的时候,当然是可以的,如果你没有能力的时候,你要婉然谢绝他。当我修到一定程度,有这种能力了,我再来布施给你。当然了,一般菩萨发菩提心的时候,要先有愿,有这个愿不一定有这个行,无论是药师佛,还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的时候都说;能够闻到我名字,让你生活资具都不匮乏,心想事成,如其所愿!菩萨发菩提心,肯定也是有这个愿的,愿我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个愿力是需要有的,然后才一点一点去用功,一点一点去累积菩萨的本领,因为你度众生,肯定要有这种本领的。所以布施放在第一位,利益众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我们前面学到三类施“财施、无畏施、还有法施。”无论哪种施,都要具足这个条件。当然我们现在是力所能及,能帮到多少就多少,能够做到哪里就算哪里,虽然没有大功德,但是小小的善累积多了,也就会成大功德了。 '''2、从求布施者来说:''' 【 如是邪魔外道,故意来捣乱。】 邪魔外道,外道可能是不正道,带有魔道的,就是那种装神弄鬼的,邪魔似的,其实佛法中也有一些邪性的修行方式,来故意捣乱,故意就是来障碍的,现在也有一些来抹黑佛教的,其实就是一种故意来捣乱的。也属于这一类的。 【 疯狂或是幼稚,作不正常、不需要的求索,都不应该施给他。】 一个是邪魔外道来故意捣乱的,一个是疯狂,疯狂就是癫狂,都是不正常的,就是说他精神状态都不正常,一个是思想非常邪僻的,追求什么法术、咒术、讲什么神异的力量,什么鬼神的加持。 所以,这些都不是一个正常的修行者,那种疯狂,就是癫狂的,幼稚的,不是正常人的思想,疯狂的;就像精神不正常的人一样,或者那种很幼稚,很幼稚思想不成熟,这样他来祈求的时候,肯定一般的都是做不正常,不需要的祈求,他肯定是不正常的祈求,也是不怎么需要的一个求索,都不应该施给他。 正常的祈求,当然就是缺乏的,衣食住行,真的说你缺乏吃饭的,你肚子饿了,或者是你渴了,这个是正常的祈求,不正常的祈求,可能就是那种不干正事儿的,邪魔外道肯定是故意来捣乱的。这个是从祈求。 '''3、从乞求目的来说:''' 【如为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不应该布施。(为小勿舍大【3】)】 小小的事儿让你把命施给他,其实从现实社会来看,好像不容易有这种事情了,那是违法的,小小的事儿要你的命,法律也不允许。 【如要求你帮助他、供给他、助成他的杀盗淫业,不应施。】 你帮助他了,促成他杀业,促成他盗业,促成他淫业,这是和五戒相关的行业,当然不应该布施给他。 杀业当然是杀生的,过去那种捕鸟的,捕猎的,钓鱼的,网鱼的,这都是提供杀业的,你提供这些工具,肯定你就帮助他造杀业。提供一些偷盗的工具,或者这种机会,也是不行的,等于说你提供他做恶业,那是不应该布施给他的。 【如乞求的目的,是为了损害众生,不应施。】 祈求的目的是为了损害大众,不应该布施给他。 【如乞求的目的,是为了赌博游荡,不应施。】 祈求目的是为了赌博游荡,不应该施给他,他祈求你一些钱财去游荡世界,按现在就是旅游,过去那种游荡可能是不算是旅游,是游走江湖,游走世界,这都是不正业,就是不务正业的,凡是不务正业的,都不应该布施给他,因为他来求的目的不正。 【总之,于他无益,于自己的道业有损的,都应该谢绝他。】 你布施给他,好像是一种好心,但是促成他做了恶业,你也就助成他造恶业,那对你的道业是有损的,对他也没有帮助。 下边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到; 【【1】(1)'''应施、不应施''':《瑜伽师地论》卷39:谓诸菩萨,若有来求共为伴侣,欲作非理逼迫损害诳惑于他,便不以身而施于彼,随所欲为、系属于彼、随顺于彼。】 这个其实就是这种做坏事的,他们来跟你合作,跟你搭伙,然后跟你一起做一些非法的施,这些非法的施,都是损害于他人的。这时候你不能以身而施于彼,就是说你完全随他的欲望,听他的指挥了。系属于彼;你就被这个集团给控制住了,像现在都是什么欺骗集团,都是一种团伙式的,你要加入这个团伙,你就身不能自由,只能是听他们摆布,听他们指挥,帮这个团伙去做一些损害大众的事惶。诳惑于他们;就是一种欺骗,然后逼迫、损害、就像那种传销,还有电信诈骗,都是开始给你好处,工资很高,生意也很容易做,不太投大资,让你小本儿赚大钱,这个就是不应施,好像身体卖给他一样,等于说你为他去服务了,为他去做事了,让你身体为他去做坏事,所以不以身而施。 【若诸菩萨于所行施意乐清净,见有无量利益众生事正现在前;设有来求自身支节,不应施与。】 若诸菩萨于所行施意乐清净,意乐清净就是没有贪嗔痴;无贪、无嗔、无痴。就是对布施的行为,动机非常的纯正。见有无量利益众生事正现在前;就是很多利益众生的事,现在都很忙碌,如果说这是有来求你自身支节的,不应该施给他,因为这时候来求你身体,你把身体布施肢解,布施出去,你说你怎么去利益大众?经典都有这样的情况,从我们现实社会来看,好像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要你的肢体,让你手脚,或者要你的脏腑,从我们这个社会,可能不会出现这种事,这种事可能在古代印度的时候可能会有。 【或有众生痴狂心乱,来求菩萨身分支节,亦不应碎支节施与。何以故?由彼不住自性心故;不为义利而求乞故;其心狂乱不自在故;空有种种浮妄言说,是故不应施彼身分。】 痴狂心乱,就是这种精神病患者,不正常的,比如一个精神病患者来求你肢解身体,那肯定是不应该施给他的,为什么呢?由彼不住自性心故;他不是一种正常的心性,已经是那种癫狂,或者是那种精神病患者,所以他就不住自性心,自性心是代表很正常的一种思想行为。 (自性心在《瑜伽师地论》里解释:自性心是有一种正常的思想,正常行为的一个心,但痴狂心乱的人,精神已经不正常了,所以他不住自性心了,他就失去正常的理念了。不应施。) 不为义利而求乞故;“义利”;这个“义”是佛法中;法说、义说、法饶义、义饶义,这个“义”在《阿含经》;一个是义理,我们语言所表达的一个真理,你能够为了修道。不是为了修道来祈求的,所以这个“义利”是代表我们在佛法修道上有一定的成就了,你不是为了修行成就而来祈求的,其心狂乱不自在故;空有种种浮妄言说,是故不应施彼身分,当然这种精神不正常,种种神魂颠倒的,像精神病的那种说法。 【又诸菩萨于'''外施物''',若有众生来求,乞求毒、乞求火、乞求刀、乞求酒等物。或为自害、或为害他、即不应施。(大正30,505c1-506c9)。】 菩萨于外施物,又有众生来祈求毒,祈求火,祈求刀,祈求酒,或为了自杀,或者为了害,都不应施,这个可能也很少这种情况,你家有毒药,我上你家求点儿毒药。这个毒药,前一阵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一个人到店里买农药,正常的他给人100块钱,说你不用找了,卖药老太太一听不对劲,买的毒药,本来用不上100块钱,还不用找了,老太太一听,马上就把药给收回来了,说我不卖了,不卖了,说啥也不卖了,好像看出来他要自杀,其实拍这个拍视频是故意博流量,老太太说啥就不卖了。 来求刀的,求凶器的,这都属于凶器了,当然了,他拿这个凶器,肯定是不干正事。 下边其实大概都是这些内容: 己六、最胜布施 【'''施以舍心胜,常修于意乐。'''】 '''一、布施度以圆满“舍心”为最胜,重在养成一切能施的意欲。''' '''二、“实物施”与“胜解施”''' 一个是'''“实物施”,'''一个是'''“胜解施”'''。 '''1、实物施:''' 【 修布施度,当然要作实际的布施,利益众生。事实上,这样的布施,怎么也不能满足一切的。】 “实物施”当然都是拿一个真实的东西去布施,确实菩萨也没办法满足一切众生。 '''2、胜解施:''' “胜解施”就是这种假想施。 【 初学菩萨有时也会贫穷艰苦,没有什么可布施的。所以应常修习胜解的布施,使能施的“意乐增长”。这是没有实物的布施,在安静的禅心中,以胜解力,现起广大无量的种种资财,拿来上供诸佛,下施众生。见到他人布施而生随喜之心,还有大功德,何况自心现起种种资财,在悲田、敬田中,广行布施呢?这是布施中的善巧布施。】 这个是“胜解施”它需要你假想观,比如说我们一般出食都是'''“'''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我们要观想;七粒米能够普施周沙界,就是这个像尘沙一样的佛世界,然后去布施给众生,所以这种观想,其实就是这种賸解施,像早晨出食,中午出食,其实就是一种賸解施,希望这些遍无量无边的食物,普施给周沙界,禅定力的这种心,才能够现起来无量无边的施物,如果心没有禅定力。可能很难现起来广大的心力,而且他在心中现起来这个像,可能也是模模糊糊,如果说真的在安定的禅心之中,这种像才能够清晰、稳定,这样可能功德就大,心也欢喜。 所以布施当然是“舍心”,因为布施就就是让我们有这种舍心,舍下我们身心诸受用,能够舍下一切,在《大智度论》里讲;能够舍下我与我所,这是最彻底的三轮体空。而且有这种意乐心;就是你的布施,你心非常非常的欢喜,别人布施,你也有这种欢喜心,虽然不是你亲自去做的布施,但你要有这种欢喜心意乐心的时候,就像你自己去做布施,功德是一样的。 这都是佛法中賸解的意乐心,和这种随喜心,也时常的让我们去培养,因为它也能够增长我们布施的意乐心、欢喜心!所以我们看到别人做好事做布施!一定要起这种随喜功德心,不要生这种嫉妒心,饥嫌心。否则对我们自身的这个心,它生起的不是欢喜心,而是恶心,对我们自己的道业,是有障碍的,如果生起欢喜心,对我们的道业,还会增长功德,大概内容就是这些。 回向!
返回
Test:文字整理-K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