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Test:文字整理-K2”的源代码
Test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Test:文字整理-K2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tegory:其它整理]]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7 (2024-7-22) 时间一天一天过得是真快!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不知不觉,这半年过去了,我们学习还是老牛拉慢车,还是一点儿一点儿来耕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六度之中的戒度,我们上一次学的是;戒以护生为本,在前面修布施,如果布施不去持戒的话,可能无意之中会做一些伤害众生的事情。菩萨一方面以利生为本;一方面还要以护生为本,护生就是用戒断除损他的心,普施众生无畏施。 前边学的这种戒;分世间的戒,出世间的戒,和出世间上上的戒,出世间上上的戒就是菩萨戒。 前面我们也学到;发菩提心,可以摄受一切佛法功德都归于成佛之道,可以摄取佛法一切的善法功德。戒的原则就是护生,能够尊重别人的权利自由,能够使自己身心如法如律,不至于给他人造成一种伤害,这是我们前边所学的「克己以利他,坚忍持净戒」。因为布施毕竟是身外之物,对我们德行的增长还不是那么太有利,持戒是真正克制我们的私欲,不给他人造成伤害。 持戒的精神,从不损他的意愿,有不损他这种意愿,就出发于这种慈悲,像五乘共法章上我们学到了自通之法,自通之法就是以己度他情,自己不愿被别人伤害,别人同样也不想被伤害,所以我们就能够自觉的,坚忍持净戒,来克制自己缺点、不足。 又谈到了【'''失戒众患本,持戒三善本'''】;持戒从外来说,是三宝的加持,因为「正信归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我们深信了三宝之后,经过三宝的摄受引导,这就是外来的加持,再从我们内心发起深切誓愿,来受戒,和过着正命的生活,这样才能做到身心不毁戒。犯戒是贫困因,持戒是富乐因。因为你犯了戒,就会堕落地狱受苦,那你一切的福德简直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受苦之份了。持戒是富乐的因,因为持戒,或者持上品戒,升天受大福乐,这就是持戒的利益,犯罪的过失。我们布施如果不持戒,可能到恶道去享痴福。如果持戒不布施,可能在人间受贫困之报,但不管怎样还能得人身。持戒三善本就是;持戒能够一个是增上心,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这都是持戒能够得到世出世间的利益。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世的戒度己四;轻重等持;无论是轻戒还是重戒,都平等的护持。 '''己四、轻重等持''' '''【受持净戒者,如护于浮囊。】''' 浮囊就是渡海的橡皮船,净戒就像护持这个浮囊,使它能漂流在善道上,不至于堕入恶道。若犯了戒,就像皮囊漏了气一样,会沉入大海,堕入三恶道。 己五、决诸戒慢 【'''不轻于毁犯,'''】 就是不要轻视犯戒的众生。 己六、不着于相 【'''持犯俱不着。'''】 这等于说三轮体空了,无相戒,在大乘佛法,比较侧重的是无相戒,或者侧重佛戒,佛戒是无相的。 '''一、毁戒的原因:''' 【 「受持净戒」而又毁犯,不是环境的诱惑力太强,就是烦恼的冲动力太强。但重要的,还是自己净戒的力量太弱。否则,如城防坚固的,虽有强大的敌人来侵袭,也能坚持而不致陷落的。所以护持净戒而使戒力增强,是重要的修习。】 【 1、环境的诱惑力太强】 毁戒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受净戒,都不能不犯,但是我们犯了而能够及时的忏悔,前边在五乘共法章也学到了,这里又谈到几种原因;持戒而又犯戒,不是环境的诱惑力太强,就是烦恼的冲动力太强,但是最重要的,自己净戒的力量太弱。 环境当然是外在的,外境;外在的诱惑力也确实是挺强的,我们一般所说的五欲境界,五种欲望在吸引着我们,在诱惑着我们,这是很现实的,在《杂阿含经》中也有这样的经文。 【 2、烦恼的冲动力太强】 内在就是烦恼的冲动力太强,烦恼的冲动力是情感的,情识、情爱;这种贪瞋,我们的冲动力往往不是贪就是瞋,才有这种冲动力。但是这二个原因,一个是外在的诱惑,一个是内在烦恼的冲动。 【 3、自己净戒的力量太弱】 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净戒的力量太弱,我们能够克制自己私欲的力量不足。否则,如城防坚固的,虽有强大的敌人来侵袭,也能坚持而不致陷落的。这在五乘共法章,我们的戒就像一个城池,一般古代都有那种护城池,我们戒的力量如果强大的时候,就像一个固若金汤的城池,再强大的敌人来侵犯,也能够坚持不被他们攻陷。这说明我们戒体的力量太弱,戒的力量太弱,我们前边学到;要戒除毁犯他的意愿,因为你要破戒,肯定就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说明我们的意志力不足,慈悲力也不强,这样就会被烦恼贼所打垮。 我们前边其实也学到;如果要抵御环境的诱惑力,在三乘共法中讲到守护根门,能够时时的守护我们的根门,才能不被境界贼所盗走自家的财宝,如果说六根门头不知道去守护,可能烦恼贼把你的身心,一切善法功德,通通给你盗走了,你还不知道,你还非常的欢迎它,这就是我们防止恶的力量不足。防非止恶的力量不足,其实还是自己持净戒的力量太薄弱。前面我们学到;不知道不知道犯戒的过失,就不知道持戒的功德。 这是我们毁戒的原因,原因是在外在诱惑力吗?是在我们内心的烦恼吗?我们凡夫谁没有烦恼,而且外在的境界力那是没办法改变的,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自身的持净戒的力量不足,太弱。说明我们的戒体太弱,我们前面学到;戒体;尸罗善性,尸罗就是好行善道,好行善道就久习成性,一次次的去修习善法,使善的力量不断的增强,形成坚固的戒体。这样净戒的力量就很强了,就有一种抵抗恶法的力量。 '''二、护持净戒而使戒力增强的方法''' 前面讲了;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净戒的力量太弱,用什么方法把净戒的力量给增强呢? 【 '''1、没有犯重戒以前''',一般总是忽视轻微的过失,而不知这是大失败的远因。】 因为轻微的小的过失,一般我们都不在意,忽略,好像小小的戒,小小的过失犯了也无所谓,也不至于造成重大的罪过,但是不知这是大失败的远因,就是你要破戒的一个远的因素,当然了,要是近的因素那就一下子破戒了,这是近因。近因也是种种因缘条件成熟了,它会导致近因,没成熟之前,都是在慢慢累积的过程。 下边做一个譬喻: 【如涓滴不塞,会造成堤防的溃决一样。】 涓滴是那种小小的水流,如果你不去堵上,再大的河堤也会崩溃;一个是小的水流,它会冲垮坚固的河堤。再者,古代也有说;千里河堤毁于蚁穴;千里的大河堤,由于蚂蚁的洞穴,时间长了,蚂蚁会把土松动,之后水漫上来,就会把松动的土给冲垮,然后逐渐扩大,就会决口,千里的河堤就毁于一旦。这个过程肯定是日积月累的,或者经过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时间,日积月累,由小的过失,慢慢促成了大错。 下面又举了一个不食肉为例子: 【举不肉食来为例,如素食成了习惯,内心有对肉食腥臊的厌恶心,这是不容易犯的。如本没有不肉食的决心,或者会想到肉食而生快感,那虽然素食很久了,由于戒力的羸弱不堪,还是容易破戒的。】 不食肉一般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吃素,如果吃素养成了习惯,内心对肉的味道自然而然就不喜欢了,有一股腥臭之味,这样一般是不容易去毁犯的。如果最初没有不食肉的决心,或者暂时是吃素了,但是一旦想到肉食的香味,会生起贪欲的快感,虽然素食很久了,但由于戒的力量羸弱不堪,还是容易破戒的。这个大家可能都深有体会,现在素食,有条件的可以说全素,没有条件的也没办法全素。这只有说长年累月吃全素的人,他深有体会,肉的那种腥臭味,简直都想呕吐。但是对于没有吃素的过程来说,认为肉还是一种美味佳肴。 这是譬喻小小的过失不知道去提防,去注意,就会慢慢促成大错。这就是护持净戒的增强的方法,即:小小的过失,也要尽量的不犯。 【'''2、如持戒而时有微小的违犯''',不知道警觉,不知道忏悔而使净戒清净;积小成大,就随时有犯重的危险了,所以戒经有如护浮囊的比喻。浮囊是游水所依而不致沉没的,如现代的橡皮圈。这应该特别珍惜爱护他,如小小泄气,不知道补救,一定会渗水而有灭顶的危险。】 如果对于戒不大了解的人来说,确实是,犯了戒自己也不知道,那就更谈不上警觉了。原先我们谈到受戒,受戒后虽然你还持的不是那么严谨,最起码你会有一个警觉力,警觉自己已经受了戒了,是一个持戒的佛弟子,尽量能有一点约束。如果没有持戒的意识,也没有了解戒法的意识,生活之中那就非常的随心所欲了。 犯了,他根本就不知道是在犯戒,还感觉自己很不错,也不知道忏悔,不知道警觉,当然就不知道忏悔,不知道忏悔,也就没办法使戒恢复清净。这样,积小成大就随时有犯重的危险。这就是不知道警觉,不知道忏悔。前边是容易犯一些小小的过失,不在意一些小小的过失。 他要有一定的警觉,要知道忏悔,恢复清静,这样就能够避免促成大错。所以应该像护持橡皮船一样,护持自己的戒。因为浮囊是有水所依的,不至于沉没的,如现代的橡皮圈、橡皮艇。这应特别的珍惜爱护他,如有小小的泄气,不知道补救,一定会渗水而有灭顶的危险。 这还是譬喻我们不知道去护持戒,不知道去警觉自己的小小的过失。可能不知道去护持,慢慢就会由小而酿成大错了,到时候就会有堕落恶道的危险。前边我们学到【失戒众患本,持戒三善本】如果要知道犯戒的过失,还是要从小处来做起,微小的过失尽量不犯,犯了也能够及时的警觉,或者是及时的忏悔,忏悔使内心就得到了安宁,恢复了清静。我们前边学到业的时候,也是跟戒有点差不多,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戒是善法,让我们能够小小的恶,小小的过失就是恶,尽量能够避免。小小的善应该去做,这样小善也能够累积大善,所以我们持戒能够护持的非常严谨,那当然就是增长善,增长我们的戒体,如果我们轻视小小的过失,或犯了也不知道警觉,不知道去忏悔,这样我们还是助长了恶法,随顺恶法,恶法增强,那我们善法力量就减弱,力量减弱,我们净戒的力量就得不到增强,增强净戒的方法还是从小处做起,在佛法中经常讲;于恶法,于小小戒,起大怖畏,这样你才能够严谨去看待。 '''三、菩萨应受持净戒''' 【'''1、菩萨在未得忍力以前''',在生死大海中,常愿生在人间,见佛闻法,利益众生;净戒就是确保人身而不致失败堕落的浮囊。】 这个在五乘共法章其实就谈到了;菩萨在没得忍力前,忍力是没有登地,没有证入圣位以前,还是在生死大海中,菩萨愿意生生世世来人间,生在人间,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人间才有佛诞生,才有机会见佛闻法,这样能够累积佛法的一切功德,利益众生,在五乘共法章讲到“布施多杂染,禅定向独善”因为布施只是舍身外之物,没有牵扯到我们内在德性这一部分,真正的是持戒,才能增长我们自身的德行,因为他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才能净化我们身心,所以布施多杂染,禅定却是独善其身的,他要脱离世间的,所以“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从人发菩提心,一直到成就佛道,还是以戒为根本的,因为戒能够确保人身,能随着我们意愿,随着悲心,能够常愿意在人间修学,在人间利众生,见佛闻法。菩萨能够生生世世在人间,不堕恶道,他最关键的本领是什么呢?就是持戒,这是菩萨能够生生是在人间修学,不堕恶道最根本的保护。 【'''2、所以菩萨的受持净戒,'''轻重等护,比声闻人的持戒,还要谨严得多。】 菩萨轻重平等的去护持,无论是轻戒还是重戒,都平等的持守,去护持它,不去毁坏它。相比来说比声闻持戒还要严谨。我们前边学到;声闻持戒,他只是重在身口不违犯,只要身口不犯戒,能够保持大众的和乐共处,和乐善生,就可以了。 但是菩萨不但在身口上要达到如法如律,菩萨更重视意业,前边我们也学到;菩萨侧重在菩提愿,慈悲心,和空性慧,我们的意业有无贪、无嗔、无痴,无贪是菩提的意愿,无嗔就是菩萨利他的大悲,空性慧是不邪见,就是无痴,所以菩萨以大悲为本,大悲是世间增上的情感,因为他要去利益众生,缘苦众生,所以是世间增上的情感,菩提心是自觉的意志,自增上的意志,空性慧是法增上的善巧,所以菩萨比声闻持戒要严谨,菩萨比较重视意业,比声闻人的持戒,要谨严得多。 '''四、菩萨净戒,是不离三心而修的''' 【1】 三心我们前面也学到;菩萨依三心而行六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离不开三心。从下边注解来说;三心是指三轮体空的三心,它和菩提心、大悲愿、空性慧的三心不一样: 【【1】(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大正8,218c)】 这个三心是;罪、不罪不可得故,就是犯罪和没有犯罪,不可得,这样就具足了尸罗波罗蜜,尸罗就是戒,罪、菩萨这个时候是深入到法缘慈的一个阶段,他看到众生都没有一个自我,没有一个持戒者,也没有一个犯戒者,他只是有因果善恶业报这个法。 (2)《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持戒及毁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见法性,则持无漏戒。”(大正15,53a) 见的是法性,当然就就没有持戒和悔戒的分别了,这是无漏戒,是到圣位的了。 【'''1、菩萨虽自己严持净戒''',而决不轻视毁犯戒法的众生【2】。从大悲心来说,这是可怜悯,而不是可轻视的。虽然犯戒,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不是不可能成佛的。凡轻视毁犯的,一定是自以为持戒,自己是怎样的清净如法。不知道这早落在我执我慢的分别心中,不成菩萨的戒波罗蜜多了。】 因为菩萨确实以大悲为本,菩萨的大悲一般到这个阶段,可能属于那种缘法而生的慈,这个时候他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但是只可怜悯,怜悯众生是在无明颠倒之中,这时候就不像我们众生看到真实的一个人,我们是看不到法,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事,和真实的人,但是从菩萨来说;他看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看到的是这些因缘法,所以他是可怜悯,而不是可轻视的。 我们前边也学到;菩萨他犯戒,但是他还可以重受,因为菩萨犯戒,但是戒体不会失去,前面学到;菩提心是菩萨的戒体,他有了菩提心,即使他毁了戒,但是他还能重受,哪怕菩萨堕入地狱,但是,他还有恢复菩提心的可能,继续修学的可能性。我们前边学到;菩萨的皈依,是从今以后,一直到佛菩提,一直到成就佛果,这是菩萨的一种大皈依,这样菩萨有了这种菩提心,他就只可怜悯,而不可轻视,虽然犯戒,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不是不可能成佛的。凡轻视毁犯的,一定是自以为持戒,自己是怎样的清净如法。 在我们初学阶段;还是有持戒严谨,怎样不毁犯,最初可能还是有慢心的,但是菩萨可能修到一定的过程,他才能和三心相应,因为菩萨有轻视犯戒的,认为犯戒的不如法,不正修,自己持戒才是清净的如法的,这样的菩萨还是没办法达到波罗蜜,还在着人相,我相,众生相。就像前边布施一样,凡是有我相的、施者相的,还有施物的,它是世间布施。达到出世间,它一定是和三心相应的,没有一个真实的人在毁戒,没有一个人在清净的持戒,如果有了相对性,还是属于世间法,没办法达到施波罗蜜,就没办法达到彼岸,等于说没办法达到出世间。 前边布施波罗蜜,谈到能动能出;如果有轻视毁犯的,认为自己持戒很清净的,是不动不出。他早就落在我执我慢的分别心中,不能成为菩萨的戒波罗蜜多了。 '''2、而且,如轻视毁犯''',由于意识上的对立,不容易教化他,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便。倒不如不轻毁犯,怜愍而安慰他,容易把他感化过来。 蜜多了如轻是毁范由于意识上的对立,不容易教化他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便,倒不如不清是,怜悯而安慰他容易把他感化过来, (00:45:30): 当然了菩萨它能够,经历过,修学的过程吧因为菩萨,它一定是过来源,过来人也得说他曾经可能是,也犯过错,他现在看到,这些,初学的,也在,在修学过程,那肯定,也有,办届的时候,现在,一般老年人看到一些年轻人,做了很多错事,他可能就会去,谅解他理解他不会去,批评他去祭献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曾经,也从这个过程经历过不过算了吗他到了, (00:46:48): 三新的阶段,没有,持者没一个患者这样的时候它等于说是一个,经历的修行吧种的过程都经历过的人,它会,理解这样的在休息过程中难免有些毁,但只要他有上进心悔改心,还有机会成就佛道!这样在,给予他一些引导,给予一些鼓励,使它,能够重新再走上成就佛道之路,你只是一味的去批评他呵斥他,其实等于说在修行路上可能没有一个,能够一帆风顺也不犯戒,一直成就佛道的是不是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本身谈,在他本身里头也是也有,换届的时候,也有,堕落的时候,当然佛他知道自己的,修学历程,这样它就能够,对这些犯界的能够生怜悯心,但是,他不生轻视心,因为菩萨它到一定程度可能对修学路上的,艰辛吧,修学上的一种,困难,它都有一种,深感同受的一种,悲悯之心, (00:49:17): 大学教授,经过了,自己的刻苦努力修学!最后达到了阶位,然后他教导学生是不是他就也能够深深体会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要充满了,艰难,你要克服种的困苦,菩萨他能够然后,对这些混放的,众生,怜悯他不轻视他,也是,过来人,对后代人的一种爱护,一种关心! (00:50:21): 所以最后说菩萨的净戒是无所得的空会为方便对持界犯界都是不若相的,但是到圣位的时候他肯定是三轮体空的,能达到持戒犯界不可得都是三轮体空的净戒波罗蜜多,当然,到彼岸或者是正在,到达彼岸的修饰过程之中,是究竟那是到达究竟圆满的佛果才是事究竟菩萨这个时候不清他是在 (00:51:09): 菠萝蜜从此到彼岸的修学过程中,是不是我们前面学的菠萝蜜说法下边其余如上面菩萨学术中说,菩萨学处前面学到以十善行为本设为37纵所通行,那边讲的更细致一些了,这一段大致是这些内容 他是由我向的师者向的还有失误的,他世间不是达到,抽时间,它一定是和三心相应的,没有,真实的人在违建,没有一个,人在清净的世界,有了相对性还是属于,世间的,世间法,没办法达到,施菠萝蜜就没办法达到彼岸,说没办法达到出世间,前边不是不谈到那种,能动能出,有这种清是会泛的认为自己实际很清净的,是不动是不是,他早就落在我知我慢的分别心中,不能成为菩萨的,借波罗蜜多了如轻是毁范由于意识上的对立,不容易教化他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便,倒不如不清是,怜悯而安慰他容易把他感化过来, 当然了菩萨能够经历过修学的过程,因为菩萨一定是过来人,过来人也得说他曾经可能是,也犯过错。 他现在看到,这些,初学的,也在,在修学过程,那肯定,也有,办届的时候,现在一般老年人看到一些年轻人,做了很多错事,他可能就会去谅解他,理解他,不会去批评他,去讥嫌他,因为我们曾经也从这个过程经历过,菩萨到了三心的阶段,就是没有一个持者,没一个犯者。这样的时候,等于说是一个经历的修行,种种的过程都经历过的人。可能他会理解这样的,在修习过程中难免有些毁犯。但只要他有上进心,悔改心,可能还有机会成就佛道!这样在,给予他一些引导,给予一些鼓励。使他能够重新再走上成就佛道之路。若你只是一味的去批评他呵斥他,等于说在修行路上可能没有一个能够一帆风顺、也不犯戒,一直成就佛道的,是不是。你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谈,在他本生里头,也有犯戒的时候,也有堕落的时候,当然佛他知道自己的修学历程,这样他就能够,对这些犯戒的能够生怜悯心,但是他不生轻视心,因为菩萨到一定程度可能对修学路上的艰辛,修学上的一种困难,都有深感同受的一种悲悯之心。 大学教授经过了自己的刻苦努力修学,最后达到了阶位,然后他教导学生,就也能够深深体会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要充满了艰难,也要克服种的困苦。所以菩萨能够然后对这些毁犯的众生,怜悯他,不轻视他,也是过来人,对后代人的一种爱护,一种关心! 所以最后说菩萨的净戒是以无所得的空慧为方便,所以持戒犯戒都是不着相的。但是到圣位的时候肯定是三轮体空的。能达到持戒、犯戒不可得,都是三轮体空的净戒波罗蜜多。波罗密多当然到彼岸,或者是正在到达彼岸的修持过程之中。事究竟那是到达究竟圆满的佛果,才是事究竟。 菩萨这个时候不轻易毁犯是在波罗蜜从此到彼岸的修学过程中。我们前面学的波罗蜜有此说法。 下边说如上面菩萨学处中说,菩萨学处前面学到:以十善行为本,摄为三聚戒,七众所通行。那边讲的更细致一些了,这一段大致是这些内容
返回
Test:文字整理-K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