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Category:2023-06-11 答疑”的源代码
分类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Category:2023-06-11 答疑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small>'''💡 温馨提示:因为师父问答是针对个人问题,或有不圆满之处,为避免引起非与师父学法人士增生烦恼,档案请勿随意外传。'''</small> * <small>录音连结: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auttcQyufxODW1cI5SshQvvWpN8awAt/view?usp=drive_link</small> * <small>影片连结:https://youtu.be/eiyj5tZhwGk</small>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font-size:11px;" !style="width:3%"|编号 !style="width:8%"|相关课程 !style="width:8%"|相关主题 !style="width:60%"|您的问题 !问题标题 !style="width:8%"|问题时间 |- !1 !成佛之道 ! |成佛之道第93讲,唯识认识论,师父提到有二或三种熏习,是不是“名言”有不同的定义?不明白为什么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如果指的是表义、显境名言,那么所熏的名言如果是害人的知识,这不也是恶因,终将造恶业? |名言有不同定义吗?为何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害人知识的名言熏习会造恶业吗? |0:00:58 |- !2 !成佛之道 ! |师父图解阿赖耶现行而生的相/似境。对似境的认识也会引发自身身口意业的造作,[身口]造作也必须经由能知/内识回熏阿赖耶吗,还是可以直接储存在阿赖耶识? |对似境的身口意造作需经内识回熏阿赖耶吗?还是直接储存于阿赖耶识? |0:05:07 |- !3 !成佛之道 ! |“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不小心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不也造业,只是业相对小些吗? |是否只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 |0:07:36 |- !4 !成佛之道 ! |成佛之道100集,讲到如来藏思想早期、后期的区别,外围的都是杂染法,但是后期的这个杂染法,它用阿赖耶来表示。如果就唯识的阿赖耶来说,是有漏种子现行后消失,无漏种子进了阿赖耶识,整个阿赖耶识转成清净,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那么,在讲如来藏藏识的这个时候,师父说,如果就如来藏的理论,杂染没办法转成清净的,杂染的就是杂染的,杂染的就让它消失,不杂染的就消失。如果是这样说的话,这里虽然用的是阿赖耶识,但没有用唯识学的种现互熏的原理来说明。 '''请问:当听闻正法或者修行,就是无漏种子产生的时候,它不可能到里面的如来藏去,这个无漏种子存到哪里去了?'''师父又说:如果是清净的,它不往回熏,它就把你杂染的打消掉。'''感觉这个无漏种子就像个挡板,目的就是不让有漏种子再进来,这样的话,有漏种子越来越少,直到没有,最后这个如来藏就显现出来了,就是成佛。是这样理解吗?''' |无漏种子存在哪?为何清净种子不回熏却能消杂染?成佛是如来藏显现吗? |0:08:46 |- !5 !成佛之道 ! |成佛之道-102集。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而且于定中现证法性。师父说,这时候的灭尽定跟一般讲的灭尽定不一样。 '''请问:怎么不一样?俱舍论讲的灭尽定,不是三果圣人才能修的吗?''' |般若慧、大悲愿支持的灭尽定与一般灭尽定有何不同?三果圣人才可修吗? |0:14:39 |- !6 !成佛之道 ! |成佛之道-28集“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导师说: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坚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法之研究“法与律答对立”导师说:“我曾比喻为:法如光明的显发,毘尼如阴暗的消除:法与毘尼,是同一内容的两面。”师父说:这个就是的戒定慧的戒跟慧的直接关系。 '''请问:都是用光明聚,阴暗失,那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如何理解《成佛之道》里的这句话“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 |0:19:52 |- !7 !其它 ! |浴佛节时有一尊手指天的佛像,弟子对手指天不是太明白,所以请教了其他师兄。回答是:手指天代表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弟子不明白,佛教一直讲平等心,慈悲心,要去除我执,我慢等等。 '''所以弟子请师父开示,如何正确理解“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含义?''' |如何理解“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含义? |0:30:46 |- !8 !其它 ! |常常听说初学者重在戒,久学者重在定慧,那如何界定初学者、久学者?戒定慧,是有一个修学次第吗?对于一个初学者,是不是先持好戒,而不是直接去修定?有正定和邪定之分那有没有正戒和邪戒之说? |初学者和久学者如何界定?初学者应先持戒再修定吗? |0:33:42 |- !9 !佛法概论 ! |佛法概论中讲到:“二、“一切法”:意识,不但了知受、想、行——别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识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为所知的一切,都是意识所了知的,都是轨生他解,任持自性的,所以泛称为“一切法”。”(《佛法概论》,pp.6-7),这一段的“能知”是指“识蕴”还是“受想行三蕴”?其次,书中讲到“为什么这三者(受蕴、想蕴、行蕴)属于所识知呢?这三者是内心对境所起的活动形态,虽是能识,但也是所觉识的,在反省的观察时,才发现这相对差别的心态。如直从能识说,即是识蕴。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佛法概论》,p.五9),请问师父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另外,“……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一切所知是五阴”。……”(《性空学探源》,pp.48-49),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如何理解《佛法概论中》讲到受想行可以同时即是“所知”也是“能知”? |0:44:55 |- !10 !其它 ! |师父,如果想在在中道出家有什么要求吗?又要做什么准备,还有平时是怎么学习,生活的。还有福严佛学院的入学要求是什么呢? |[[如果想在中道出家有什么要求?]] |0:55:52 |- !11 !心经 ! |(心经讲记)意根,也有说为微细物质的,这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脑神经,是一切神经系的总枢。据实说,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佛法概论》第六章,说意根是前五根的所依,身根的范围比前四根,有前四根必有身根。这里导师并没有说意根是色法——脑神经。请问:意根到底是不是脑神经?如果是,那意根岂不是也属于色法了吗?那它和身根又有什么区别?难道脑神经不是身根吗? |意根是脑神经吗?如果是,意根算色法吗?它与身根有何区别?脑神经是身根吗? |0:58:01 |- !12 !佛法概论 ! |《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导师说: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请问:这个“假、实、一切法”分别指什么?当佛教在讲“龟毛兔角”是假法的时候,是站在哪个层面讲的?阿含经里面会讲到“龟毛兔角”吗? |《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假、实、一切法”指什么?“龟毛兔角”是假法的层面是什么?阿含经提及吗? |1:04:13 |} 提问=1、名言有不同定义吗?为何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害人知识的名言熏习会造恶业吗? 原问题:成佛之道第93讲唯识认识论,师父提到有二或三种熏习:是不是“名言”有不同的定义?不明白为什么名言熏习不造业力?如果指的是表义、显境名言,那么所熏的名言如果是害人的知识,这不也是恶因,终将造恶业? 师父: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名言熏习,基本上,所有的一切善恶无记,原则上都可以叫做名言熏习,所以只要是熏习,全部都可以称为名言熏习。但是,为了要区分一些比较特殊的,在那个摄大乘论里面,可以分成两种熏习,在名言熏习里面有关烦恼造善恶的业,然后会受业报的这一类的熏习,在摄大乘里面把它从明年熏习里面再特立出来,称为有支熏习,有支十二有支的有支,所以熏习就变成两种熏习,一个叫做名言熏习,另外一个就叫做有支熏习。(答:但其实有支熏习,也可以说是一种名言熏习)。所以这样的话就变成有两种,再说,等于是它把名言熏习里面有关于惑业苦,以烦恼造业受报的这一类的熏习,就叫做有支熏习。那另外那一些不造业的、无记的,其它的那些熏习,就叫做名言熏习,这就是两种分法。 弟子:所以即便是没有善恶的熏习,也不会造成业力? 师父:对,没有善恶的它不会造成业力,它还是熏习,那这时候就叫做名言熏习。那就是名言的两种表现方法,(问:所以就是在定义上的区分?)但是这几种都不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另外一个就是说,三种,同样是摄大乘论的,它把有支熏习里面又分出来,针对烦恼的部分,它叫做我见熏习,那么惑业苦就叫做有支熏习。那它就变成三种,名言熏习、我见熏习、有支熏习。 弟子:那这样子的话,善的熏习是归在哪里? 师父:善的熏习就是在有支里面,因为惑业苦,惑造业,但是有惑来造业它不一定都作恶。但是针对烦恼我见的部分,第七内执第八的那部分就叫做我见熏习。(问:那个部分是不是比较偏向于负面的?)那个就变成有覆无记了。 提问=2、对似境的身口意造作需经内识回熏阿赖耶吗?还是直接储存于阿赖耶识? 原问题:我的疑问就是说,比如说我们能知所知造出来的那一个境,这个境比如说其实是我们的一个业障的话,那如果我们能够用如法的转念的方式,去面对它,而不是用贪瞋痴去面对它的话,那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善的熏习。师父就是提到说,这个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所以这个能知所知的部分其实会有这个动态。如果是身口的话也是要经过这个过程吗? 师父:跟你讲,身口一定要经过意,所以你如果看俱舍论的话,它身口跟意都是思,所以意业是思已业,然后那个身口是动发思。 弟子:所以基本上它如果要再回熏到阿赖耶识的话,都是要经过这个过程,而不是说直接就可以境就直接跳到阿赖耶识去? 师父:对,一定都有能所的过程。 弟子:为什么在那个八识规矩颂,说一个伶俐,一个呆,会把阿赖耶识形成是呆? 师父:因为最主要是那个阿赖耶识它是有作用的,但是它没有办法像前六识那样子的敏锐,就是比较之下相对。因为阿赖耶自己不会造业,它所有的熏习造业,一定都是在经过前六识,它只是被动的受熏而已。 提问=3、是否只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 原问题:“有起心动念,有意的善恶才会造成业力?”酒醉驾车它如果不是蓄意要撞人,不小心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不也造业,只是业相对小些吗? 师父:因为其实它还是有起心动念,就是说本来你也知道酒醉不能驾车,你也知道酒醉驾车本来就会有这些问题产生,所以你不是完全没有责任。既然不是完全没责任的话,那在起尽动念上,你就是有它一定的责任了,除非你是完全该有的责任避免掉了,那可能就不关你的事。 提问=4、无漏种子存在哪?为何清净种子不回熏却能消杂染?成佛是如来藏显现吗? 原问题:成佛之道第102讲,讲到如来藏思想早期、后期的区别,外围的都是杂染法,但是后期的这个杂染法,它用阿赖耶来表示。如果就唯识的阿赖耶来说,是有漏种子现行后消失,无漏种子进了阿赖耶识,整个阿赖耶识转成清净,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那么,在讲如来藏藏识的这个时候,师父说,如果就如来藏的理论,杂染没办法转成清净的,杂染的就是杂染的,杂染的就让它消失。如果是这样说的话,这里虽然用的是阿赖耶识,但没有用唯识学的种现互熏的原理来说明。请问:当听闻正法或者修行,就是无漏种子产生的时候,它不可能到里面的如来藏去,这个无漏种子存到哪里去了?师父又说:如果是清净的,它不往回熏,它就把你杂染的打消掉。请问:感觉这个无漏种子就像个挡板,目的就是不让有漏种子再进来,这样的话,有漏种子越来越少,直到没有,最后这个如来藏就显现出来了,就是成佛。是这样理解吗? 师父:如来藏跟阿赖耶结合的时候,阿赖耶只用来解释杂染的,不用来解释清净的,清净的它就是种子现行之后,如果就唯识来讲的话,就是杂染种子现行,经过修行然后熏回去的是清净的或无漏种子。但是如果是如来藏藏识的话,它熏习出来的如果是杂染的,但是你依正法把它弄成清净之后,它杂染种子就消失了,它就不会有所谓的无漏种子这样的问题,因为它如来藏本质完全的清净,本来就是完全的清净。 弟子:它的那个清净的种子不存在进去的问题,那它到哪里去了,它不解释这个问题? 师父:不是它到哪里去,它本来就没有清净种子或是无漏种子这个问题,所以它如来藏,虽然是完全清净但是它客尘所有的,也就是说外面的那一层杂染,它是虚妄的是客尘但不是真实的。那它也没有所谓的清净种子出去的问题,它本来就没有清净种子这个问题,所以我说它只用来解说杂染,没有用来解说清净。 弟子:外面的那个正法,叫不叫种子? 师父:它正法熏习,主要就是去除外面的杂染而已,本来就是清净的。 弟子:就是靠外面的正法来把这个杂染种子给去掉就完了?那这个正法,不是阿赖耶里面出来,它也不会进去? 师父:对,那个正法种子,本来就不是阿赖耶它属于如来藏,如来藏清净,它本来就是清净的,具足一切法的。所以它叫做在凡不减,在圣不增,重点就是把外面的杂染的去掉了就好了,这就是如来藏的思想,跟阿赖耶结合起来就如来藏藏识。那只是用阿赖耶来解释它外面那个杂染的部分,所以它只能解说杂染的,它不用阿赖耶去解说转染成净,所以它没有转染成净的这个问题。 弟子:那外面这个正法,当我们遇到了熏习的时候? 师父:它熏习之后,它只是把染污的阿赖耶现行(的种子清除),之后(染污的种子)就不见了,然后慢慢慢慢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之后,它少一分的杂染种子,那么如来藏本质清净就显现一分,那到最后杂染的全部不见了,它那个如来藏就完全显现,那就成佛。 弟子:它只是在杂染这部分有进进出出? 师父:杂染这个地方,如果是杂染法的话,它就是出来杂染、进去杂染,所以它就永远把如来藏覆盖着。如果你是修行的话,那就是出来杂染,然后如果是正法之后它就不会熏杂染的进去,它就不见了,那这样才能解说如来藏,不然怎么怎么解说?(问:我这地方之前硬是搞不懂是怎么回事。)不过这没什么了,正常了,因为它把两个理论结合起来,我们那个所谓的唯心本来就有两种,一种是唯杂染,一个是唯清净,唯杂染就是唯识学派,唯清净就是如来藏,早期本来是两个不搭的,后来把它结合在一起就会有这个问题。 弟子:如来藏的解释,就不是成佛的可能性? 师父:如来藏就是佛性本具,所以叫做众生本来是佛,就不是可能性,中观才讲可能性嘛,唯转染成净,如来藏就讲本来是佛。 提问=5、般若慧、大悲愿支持的灭尽定与一般灭尽定有何不同?三果圣人才可修吗? 原问题:成佛之道-102集讲,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而且于定中现证法性。师父说,这时候的灭尽定跟一般讲的灭尽定不一样。请问:怎么不一样?俱舍论讲的灭尽定,不是三果圣人才能修的吗? 师父:是这样子,阿含经里面讲灭尽定,[[说一切有部]]讲灭尽定,但有部讲,灭尽定它不是[[无漏定]],那为什么它不是无漏定?因为灭尽定不能断观了,灭尽定本身不能断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进去之后受想不起,受想不起,那就表示其它心心所都不起,那其它心心所都不起,烦恼心所法也完全不起,所以这时候,就相当于没有烦恼的境界,那就是(类似于)涅槃的境界。但是因为它太微细,你看它心心所法都不勤,那他没办法作观,所以他没办法断烦恼,所以它是有漏,它不是无漏的。 弟子:三果圣人不是已经是无漏了吗? 师父:不是三果圣人,我说灭尽定不是无漏定,因为什么,因为它不能断烦恼,所以它不是无漏。入这个定它不能作观,一般说定,要依定能做无漏慧观,然后观成了,那这个定就是无漏定。那灭尽定它受想都灭了,一切心心所不起,那你没有慧心所,你怎么去作观?所以它虽然是三果圣人才能入,但是它没办法断烦恼,所以它不是无漏定。但是,我说的大乘般若的话,大乘经典,它的定义跟阿毗达磨说的(灭尽定)就不一样,它认为灭尽定是可以断除烦恼的,它的定义,灭尽是灭尽一切烦恼,所以它(两个)定义不是不一样的。 弟子:那就同样叫灭尽定,那其实内涵是不一样的?那这里讲的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这个灭尽定,与俱舍论的灭尽定是不一样的? 师父:是,意义不大一样,那么到底灭尽定能不能断烦恼,如果你用从阿含经来讲,阿含经讲的灭尽定可以断烦恼。但是我们之前讲的,都是依阿毗达磨所定义的灭尽定。 弟子:按照这样讲,您讲的这个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能不能说它就是那几种无漏定?(八种可以作观的定) 师父:它就是无漏定的其中一种。不过一般我们在探讨灭尽定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有部的定义探讨为主。 弟子: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有部是根据阿含经来讨论,那为什么有部自己会说,但是就阿含经就是讲的不是非常的清楚到底怎么样。所以有部认为阿含经里面的灭尽定是有漏定? 师父:对,不能断烦恼。但是阿含经的某些地方,它确实是说能断烦恼的叫灭尽定,但它不一定讲的那么清楚,所以变成说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阿含经讲的不是那么清楚,所以后代的论师在解说的时候就会不一样。 提问=6、《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成佛之道-28集“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导师说: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坚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法之研究“法与律答对立”导师说:“我曾比喻为:法如光明的显发,毘尼如阴暗的消除:法与毘尼,是同一内容的两面。”师父说:这个就是的戒定慧的戒跟慧的直接关系。请问:都是用光明聚,阴暗失,那成佛之道里面说的光明聚,阴暗失,指的是什么? 师父:它这里指的是深信三宝的摄护,深信因果,坚定不移,这个就是光明了。那你如果深信三宝深信因果的话,那么你那个怯畏忧悔的阴暗,一下子就会立时消失了。所以导师这是个比喻,就是比喻我们对法的信心,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这样子起来的话,那我们对于以后死了不会不会下地狱,死了会怎么样,或是说我以后会怎么样,然后那种害怕啦,对法的不敢修行啦,还是对于很多未知的那种怯畏忧悔就会不见。那这些恐惧,其实就是所谓的阴暗了。 弟子:在那个成佛之道里面讲,这个光明就是信心,那么信心作为因的话,怯畏忧悔就会不见就是果。二者之间有个因果的关系。但是在讲那个戒跟慧的角度的时候,师父说是一体两面的? 师父:一般我们都是说,戒是定的增上,定是慧的增上,但是戒跟慧有直接增上的意义,它是一体的两面,就是说你只要光明出现了,黑暗就消除了。同样的,成佛之道说你相信三宝,相信因果,那些恐惧的阴暗就会消失的,这也是一体两面的。 弟子:前念的这一种的话,就从信心切入,有一点因果关系的味道? 师父:你说是因果也可以的,但是你说它一体两面也是。因为你深信三宝深信因果,你在深信的当下,你一定会去除那个忧虑,就跟智慧显现的就能消除烦恼,是同样的意思。 弟子:信三宝的时候,我们还是无形中会把三宝当成是一个靠山的,一个什么,有点像神一样的。 师父:当然,你深信三宝可以有几个层次,有它不同的那个深浅度,四证信是哪四个?(答:佛、法、僧、戒)。所以一个入初果的人,从断烦恼上来讲他断三结,从悟上来讲,悟诸法实相,那阿含经里面诸法实相是指什么?缘起四谛。但是同时他的信,从信来讲,他信什么,就是四证信,就是佛、法、僧、戒。这是从三个方面来讲,从证、从断、从信上来讲,所以说它是一体三昧的,那这是比较深的。但是我们还有什么,闻思修的深信三宝,闻思修证,他都是深信三宝的,都是深信佛、法、僧、戒的,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那最浅的就只是信仰而已,那当然我们讲的深的就是要有正信,那正信可以分为闻所成慧的对三宝的深信,思所成慧对三宝的深信,修所成慧对三宝的深信,最后是什么?是正信。(佛法的)信是有层次的。 弟子:灭尽定,我想再确认一下是不是阿含经对灭尽定它的定义是比较广的,所以在阿含经来讲,不管是初禅二禅三禅,只要那个定让它进入五漏的话,都可以统称灭尽定。但是有部认为的灭尽定,是非想非非想定以上的那个灭尽定? 师父:是,有部认定的灭,就是非非想非想定以上的,可以止息一切心心所的。 弟子:所以阿含经对灭尽定的定义,包括可以可断烦恼的定,也包括有部讲的那个灭尽定? 师父:都有这样讲,所以这个地方就有歧义。 提问=7、如何理解“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含义? 原问题:浴佛节时有一尊手指天的佛像,弟子对手指天不是太明白,所以请教了其他师兄。回答是:手指天代表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弟子不明白,佛教一直讲平等心,慈悲心,要去除我执,我慢等等。所以弟子请师父开示,如何正确理解“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含义? 师父:你觉得那个那个天下天下那个“我”是谁?(答:我觉得这个我应该不是一个真的我吧?)因为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刚出生的时候,他是这辈子要成佛,所以这个天下天下唯我独尊的“我”是指佛的意思。那也就是说天上天下,是如果从圆满体悟真理,成为无上正等正觉来讲的话,那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当然是没有谁比得过佛。那你说那这样说会不会太狂妄自大,不是的。从佛教来讲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具的佛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佛佛道同,从一切有情众生来讲的话,佛是最尊贵的,因为他体悟了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从普遍众生来讲,只要是众生都有机会成佛,而且十方有无量无数佛,这才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思。“我”是指佛,那佛悟证的这些当然是最最珍贵的。但是这个佛不是只有谁可以成佛,是大家都有机会成佛。 弟子:当时把这个唯我独尊看得比较世俗了,心想,你既然都已经是这样,为什么还有这么狂妄自大?说唯我独尊,那师父这样子解释我就清楚了。 师父:我就是指佛,那你有一天你成佛了,你也可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提问=8、初学者和久学者如何界定?初学者应先持戒再修定吗? 原问题:常常听说初学者重在戒,久学者重在定慧,那如何界定初学者、久学者?戒定慧,是有一个修学次第吗?对于一个初学者,是不是先持好戒,而不是直接去修定?有正定和邪定之分那有没有正戒和邪戒之说? 师父:它说重在是没问题的,那只是我们应该这样讲,就是说我们学佛是三学并进,而有所偏重,那么初入门当然是三学都要学,但是确实是,初入门的时候,因为定慧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比较重在持戒。但是不是说你不用修定修慧,三学并进。但是,初入者当然是戒学是最重要的,那为什么初入学者戒最重要,因为基本上如果你戒持不好,后念两个都会有问题。再来就是说定跟慧,你刚开始学就要有一定的程度跟认识不容易,所以一切要以戒行为基础。 弟子:戒定慧,是有一个修学次第吗? 三学不能说是一个修学次第,它是一个增上的次第。因为讲修学次第会被认为说,我戒此好了再来修定,我定学修好了再来修慧,但实际上它不是这样子,它是三学同时要学通,三学并进。但是如果你要有一定成就的话,那就是三学增上,什么叫做三学增上跟它的修行?首先你必须要正见为导而持戒修定。但是它为什么三学是讲戒定慧三学,它是讲三增上学,也就是说,如果你修定要有一定的境界跟程度的话,你定要修的好的话,那你戒要持的好,戒作为它的基础要持的好。那进一步,如果你慧学要有一定的程度的话,也就是说你要有修慧的话,那就要以定为基础,才能在定中作观,那这就是三学的增上。而且不只是修慧了,如果你定能够修的好的话,那持戒相对容易。那你修定如果修的好的话,你的心细,对日常生活的这些正念正知的慧上面,你也容易观察,所以它三学戒定慧是以增上为主,不是说修学的次第,先把定持好了再来修定,再来修慧,不是这样子。 弟子:有正定和邪定之分,那有没有正戒和邪戒之说? 师父:这个当然有,你知见观念正确,持戒持好,那这样修的话就是正定了。如果你不持戒然后学习学外道的那些世俗的,会害人的,然后会得到自己利益的,比如说修神通去偷东西了,去害人,那些就邪定了。 弟子:刚财施父已经讲了正定跟邪定的区别,那么戒的话有没有正戒跟邪戒? 师父:基本上是这样子讲,我们讲的戒都是以清净法为主,都是以清净法,但是有没有邪戒?也是有的,在俱舍论里面说如果你发愿当屠夫,那就是邪戒,你发愿入黑社会,那就是邪戒,有没有这种人?当然有。 弟子:戒禁取是不是邪戒? 师父:也不算邪戒,因为他只是有错误的观念而已,(问:他还是发善心要修行,但是但是观念搞错。)但是邪戒发恶心,而且会伤害别人,戒禁取不一定会伤害别人,戒禁取有时候是伤害自己,戒禁取只是错误的某些行为跟观念,但是邪戒它是真的邪见,以错误的伤害人的为正确的,比如说去杀生来做供奉,那些就会伤害众生,那就是戒禁取。 弟子:这个定有正定和邪定之分,不是说要修定的话,你要有那个戒为基础,那有些修邪定的人,他根本就不可能持戒,那他怎么能修成定? 师父:基本上,他们的定跟佛教讲的定那就不一样,所以佛教基本上不大去讨论邪定的问题。比如说外道有各式各样的去修邪定的,然后去用些咒术什么这一类的。所以佛教谈的基本都是正定,因为你谈太多邪定并没有太大意义,它只是告诉你有这一类的,但是它不需要去告诉你太细的这些,怎么去修,或是怎么去做。所以基本上佛教探讨的都是正定的问题。关于邪戒,比如说碰到这些鸭子,你发慈悲把它拿过来养,不能让它死,但是如果它养大了要杀了,这个就是邪戒了? 师父:这不叫邪戒,这只是你本来的发心就错误了,如果你是为了救它可怜它来养,那没问题。 弟子:那跟刚才这个问题是不是有有点关系的?刚才的邪见跟正见? 师父:因为邪见跟正见是错误的观念,把会伤害别人的一些观念认为它是对的,这些就邪见了,比如说拔无因果,比如说杀人没有问题,没有因果,那这些就邪见了。 弟子:第一念出来就是慈悲把它养大,但是不是要自己要吃,只是把它养大。 师父:你是慈悲把它养大那没问题的,这观念是正确的。 弟子:还有一种就是比如孝敬长辈,你如果是为了他的财产去孝顺他,那这个念就是邪念? 师父:这个不能叫邪念,这个是不单纯的念。师父在成佛之道五乘共法的地方讲,就是说我们发心要越清净越好,但是我们没办法要求说,你一开始的发心就非常的清净。所以我们要学习观念知见,然后去讨论反思我们的发心到底清不清净,然后经过学佛让我们的发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正确。 提问=9、如何理解《佛法概论中》讲到受想行可以同时即是“所知”也是“能知”? 原问题:佛法概论中讲到:“二、“一切法”:意识,不但了知受、想、行——别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识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为所知的一切,都是意识所了知的,都是轨生他解,任持自性的,所以泛称为“一切法”。”(《佛法概论》,pp.6-7),这一段的“能知”是指“识蕴”还是“受想行三蕴”?其次,书中讲到“为什么这三者(受蕴、想蕴、行蕴)属于所识知呢?这三者是内心对境所起的活动形态,虽是能识,但也是所觉识的,在反省的观察时,才发现这相对差别的心态。如直从能识说,即是识蕴。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佛法概论》,p.五9),请问师父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时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另外,“……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一切所知是五阴”。……”(《性空学探源》,pp.48-49),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弟子:受蕴、想蕴、行蕴这三者是能识时可以说是站在六处法门来说的吗? 师父:基本上受想行,它有它的所认识的对象,那么受想行从它的认知对象来讲的话,它所认知的对象就是所知境,那受想行就是能知。但是受想行所认识到的,以及受想行本身,都可以成为识所认识的对象——所以这些都成为意识认识的对象,前五识也可以成为意识所认知的对象,包括意识自己都可以成为意识自己所认识的对象。 弟子:师父这样一讲,我觉得是很比较清楚明了,但涉及到这个文字的时候,就觉得有点绕就,搞不清楚。 师父:没关系,因为这个你们读的会比较困难点,但是师父跟你讲就没问题,你看,它说:“一切法”:意识,不但了知受、想、行——别法,眼等所知的色等,也是意识所能了知的;所知的——就是能知也可以成为所知的一切。 弟子:那这样一读,因为如果是对外境的话,受想行它也是属于能知,然后对于前四蕴的话,识蕴也是能知。 师父:你要不要那么复杂,反正很简单,一件事情,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意识所认识的对象,这样就好。这个图这样看得懂吗?你看色受想行,那么色可以是物质,那物质可以包括是我们的根身、器世界。色,那它可以成为受想行所认识的对象,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受想行就是能识,或叫做能知了,那色就是所知。那么从另外一层更深的来讲的话,识可以认识到物质的,也可以认识到精神的,那物质,当然就是我们的根身、器世界,那精神就是所谓的受想行。所以这时候的受想行,就是所谓的所知,识就是能知,这是导师要表达的意思。(问:看这个图是很清楚的,但是这个句子上面,一看到底是哪一个,它就)因为确实,就是听起来有点绕口是没错。 弟子:师父您刚才讲这个图,我觉得把我这边这个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应该是说的很清楚了,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一切所知是五阴”。……”(《性空学探源》,pp.48-49),这里的“识”成为所知的时候,是指被后念所识的前一念吗?这前一念是不是就是无间灭意? 弟子:识怎么能认识自己,那它被认识就是它灭去的前一念,那是不是所识的就是指前一念,那这个前一念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无间灭意? 师父:是这样子,从引发下一次识来讲,它是无间灭意,没错了,但是你现在看这个图,这个是印顺导师在《佛教的知识观》里面所说的,纵然是知心念的生灭动态,这还是后念知前念,绝不是同一念中具有能所的认识,否则就会混淆不清。所以当我们察觉到我们内心,包括比如说第六识认识到第六识,但是它是后念认识前念,所以后念就是能知,前念就是所知。那你说那前念不就是无间灭意吗?当然它可以这样讲,但这时候它的重点不在它是无间灭意。要记得称为无间灭意,它的特色就是说,它前念消失的识,能引生后念的识,这个从能引生来讲就叫做无间灭意。 弟子:我明白了,虽然它后念是能识这个前念,但是从能所这个方面来讲,它不能叫无间灭意,无间灭意是从引发后一念来说的。虽然是同一个东西,但在不同的角度,它这个名字是不一样的。 师父:同一个东西,比如说阿赖耶,它从摄持根身来讲它叫阿陀那,从摄藏种子来讲就叫做阿赖耶。 提问=10、意根是脑神经吗?如果是,意根算色法吗?它与身根有何区别?脑神经是身根吗? 原问题:(心经讲记)意根,也有说为微细物质的,这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脑神经,是一切神经系的总枢。据实说,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佛法概论》第六章,说意根是前五根的所依,身根的范围比前四根,有前四根必有身根。这里导师并没有说意根是色法——脑神经。请问:意根到底是不是脑神经?如果是,那意根岂不是也属于色法了吗?那它和身根又有什么区别?难道脑神经不是身根吗? 师父:导师说,也有说,也有说就是说,有人这样子说了,就不是导师的意见了。你看它说,也有说,但是后面有一句叫做:据实说,有没有看到?(问:那导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导师是据实说还是?)导师是据实说,你不能说导师说导师是也有说,导师的文字就是“也有说”,就是说有些人这样说,或是在经典里面也有这样子说,或是有些部派也有这样子说的,的确也有部派也是这样说。目前我所看到的经典,北传的经典是没有说意根是物质的,但是南传阿毗达磨确实把意根当成是物质根的,(问:就是脑神经吗?)不是,他们认为是心脏。导师的意思是说,也有人这样认为它是微细的物质,也有说,就是不是导师认为。然后导师“据实说”,因为北传都是讲意根是心根,不是物质根。 但是纵使心根是意根,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 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它不但是物质的,那什么是物质的?(答:根身是物质的,没有说意根。)所以导师的书有时候不好读,就是这样的,他不仅是物质的活动根源,也是精神的活动根源,这样知道吗?他不但是物质的,这个物质是指前五根,也就是说这句话它连在一起,但是它这句话是两个意思,就是说,意根不但是物质的活动根源,讲的更清楚一点,意根是五根的活动根源。这里的物质不是指意根,它是指五根,然后它是精神活动的根源,那当然没问题的。 师父:所以导师不是前面讲了,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然后才连到你这句来,也能使五根起用;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我跟你讲,导师的语句确实会让人家误会,是没错,但是导师绝对不会说意根是脑神经的。心经讲记里面,意根,导师说,“也有说,据实说”。脑神经那还是物质根,所以它绝对不是意根。有时候你们读导师东西,确实难,师父也历经过,然后跟导师这样相处的,所以比较清楚导师要讲什么,所以导师的语言你们要了解,你看,“也有说,据实说”,要把这两个字弄清楚。是导师说有人这么说,你把它当成是导师的意思。 提问=11、《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假、实、一切法”指什么?“龟毛兔角”是假法的层面是什么?阿含经提及吗? 原问题:《佛法概论》第四章处观导师说: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请问:这个“假、实、一切法”分别指什么?当佛教在讲“龟毛兔角”是假法的时候,是站在哪个层面讲的?阿含经里面会讲到“龟毛兔角”吗? 师父:基本上是这样,就是说在阿毗达磨里面,比如说有部分,那遍知过去、现在、未来,那就不用讲了。假实,哪一些是假法?你们如果去看那个师父的《俱舍精要》P32:“说一切有部还将“存在”分为假有与实有二类。“假有”指一般经验中的现相物,如有情的人、动物,无情的车、军队、屋舍、山河大地等。“实有”(dravyasat)是指构成现相物背后的质素 — 法,如构成我们身心的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等。在这两类中,“实有的法”(实有的存在)才是说一切有部“法有”教说的重点,也是“有”(asti)所指涉的真正对象。”所以有部的特色就是分别假实,建立法相,说明实法,你们看到这个就是它的分辨,假必依实就是这个理论。 弟子:关于这个假法和实法,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就有点分歧,我们一般部分认为这个假法,指的刚财施父说的这个,但是一部分人就说,佛法里面也讲龟毛兔脚的这个假法,他说觉得这个假法,应该是指龟毛兔脚。 师父:因为如果就导师的认知来讲,师父所了解的,指的应该是指有部的这些分辨假跟实,因为龟毛兔脚那一种东西太有分辨。当然龟毛兔脚也是假,但这些一般我们太好分辨了,所以也不用特别去讲。它讲的一定是比较深的东西了,就是假法实法这样的分比。 弟子:那个龟毛兔脚这个说法,是在阿含经里面提到了还是在哪里提到的? 师父:龟毛兔脚在佛教很多地方谈的,像眼翳这些都是假的,就是说连世俗里面都是错误的东西,这个就属于倒世俗了。 弟子:像刚才讲的什么那个东西属于正世俗,那佛法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来进行一个比较,那个倒正世俗明显的是假的,就是为了区分吗? 师父:确实有倒世俗的东西,世俗也分正倒,但是就胜义的层面来讲,一切世俗都是倒。 弟子:能识也可以成为所识的一切,这个能识,指的是受想行?但是受想行它只是受想行它并不是识? 师父:受想行它可以有它的对象,所以叫做能知,应该是能知所思慧比较好一点。 弟子:那受想行当它作为一个能识的时候,它是应该跟那个识一起作用? 师父:应该是会跟识一起作用,但是它的特色跟识还是不大一样,因为它是心所。如果你从讲心所来讲,因为受心所,它的作用就是情绪的作用,他为什么会有情绪,他一定认识到东西才会有情绪。 弟子:刚才您讲了说,识可以认识色法,受想行、前五识,那个识本身也成为识本身的认识对象,那怎么理解这一句话? 师父:不是,刚刚不是弄了一个图片吗,刚才不是问的那就是前念知后念了。因为识当下它不能既是能知又是所知,比如说受想行,它有它的所认识的对象,那受想行就是能知,但是受想行又可以成为识的认识对象,所以这个时候受想行就是所知,识就是能知。那这个识可以是六识,那前五识可以成为意识所认识的对象。那意识自己也可以成为意识自己认识的对象,(问:这个时候指的是什么?)这个时候就是指后念知前念的。(问:后念知前念这个来说,它们两个有一个能所的关系?)对,因为意识当下不能自己是能知又是所知,哪怕意识觉知到自己的心念的时候,其实都是觉知到前一念,都不是觉知当下的。 弟子:那么这个是只说从后一念能够知前一念,而不能用无间灭意来解释这个这说法? 师父:因为这个时候它的重点不在无间灭意,当然同一个东西没错了,但是刚才有讲无间灭意的定义一定是,前念灭去的识能够引生后念生起,这样的一个能力作用,我们叫做无间灭意。但是你在能知、所知的时候,你讲无间灭意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因为它只是说,后念知前念这样而已。同样的一个东西,它概念不一样,因为你如果把它当成无间灭意,会引生其它的问题。你要讲它是无间灭意的时候,问题是,它后一面生起它不一定去认识到前一念,它后一面生起,它可以去认识别的东西。 [[Category:2023 答疑]]
返回
Category:2023-06-11 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