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Test:文字整理-K2”的源代码
Test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Test:文字整理-K2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tegory:其它整理]]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22 (2024-10-4) 我们上次学的偈颂是【'''推延着世乐,自轻心怯弱。'''】因为在精进的时候要对治几种障;总的来说二种障:一、不想进修;二、不敢进修。 一、不想进修;就是推延着世乐,因为推延就是感觉修行比较困难,然后就形成一种懈怠的习性。一般世间好事也需要去用精进力完成,何况修行呢?所以说一个是懈怠成性;一个是贪着世间的欲乐之事;这就让我们能够推延,因为大家都尽情的去享受嘛,享受还来不及,哪有世间去用功办道呢,所以就往后推延,这是第一个障碍。 二、不敢进修;不敢进修自己轻视自己,感觉自己根深业重。佛法在成佛之道上,感觉到非常的困难,感觉不能成功,这样就心性怯弱,不敢承担了,然后在这二种障碍的时候,又有三种怯弱的心: 怯弱的心那就是:【'''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 一个是对圆满的佛果感觉到很难,所以在修行过程中,不容易生起信心。一个是菩萨道修行也比较难,感觉要布施肢体,所以也感觉太难,太苦,自己做不到,这样的心生退却之心,这个时候要去把我们观念能够转变,因为无量劫以来,在恶道中,受无量的苦你都受了,那么为了出离修行,进修佛道,反而害怕,这样我们观念能够转变过来,我们对佛法就有一种进取之心了。因为我们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尤其是受这无尽的苦,还不如说短时间受一些艰苦,最终能够得到出离。所以也感觉到我们长时间的生死,然后菩萨的这种在生死中去修行度众生,还要累积广大无边的资粮,这样也是望而却步,也就不敢修了。 也谈到了菩萨是在如幻生死中度众生,他不是在生死中去受苦。当然这样要去提升我们的正知见,我们的功德,才能达到这种视生死如幻,因为菩萨就是这样的,不像我们众生,是在生死中轮回的。 今天继续学习精进度,学习易行道: 戊五、进度 己二、障难对治 庚二、别治怯障 辛二、易行方便 壬一、方便摄护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 ''' 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 针对这些心性怯弱的人,他需求简而易行的方法,因为那种难行之行,感觉太辛苦,自己没有能力承担,所以他就希求简单容易的修行方法,所以说佛有殊胜的善巧方便,来摄护这样的初心,这样的初学的修行者。 易行道是什么呢?在《十住大毗婆沙论》里面有个譬喻,易行道譬喻就像行水陆;难行道譬喻行陆路,旱地。因为陆路那个时候,也没有车,不像现在有车,那个时候走陆行道,肯定要徒步。如果说有水道,那是坐船的,相对来说当然坐船容易,是顺水漂,顺水滑。所以,这个易行道是譬喻是坐船的,不用费力的,易行道是佛的善巧方便,为了摄取初心的、初学的人。 '''一、佛依众生根性分别说不同的法门''' 【虽然一切众生,毕竟成佛,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根机是种种不一的。在发心向道的众生中,有是适宜于菩萨行的,有与菩萨法是格格不相入的,也有想学菩萨而不敢修的。】 虽然一切众生,必定成佛,这个在经论中,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终究都能够成佛,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根基是种种差别不等的。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经中从理性来说,我们前边学过;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就是从理上来说;大家都有佛性,都有那种本然的佛性。但是成佛需要行佛性,需要发菩提心,累积无量的这种功德,你才能够成佛。所以他只是这种成佛的可能性。所以这就是从现实来说,还是从人的这种发心,能不能实现这些一切的善法功德。 因为人的根性不一,所以在发心向道的众生中,有的是比较适于菩萨行的,就是有的人,比较适合去行菩萨道。但是有的和菩萨道是格格不入的。 再就是也有想学菩萨而不敢修的,这个就是上一节我们学的;对治这两种障碍;一个是不想修,一个是不敢修的。 首先讲 【'''1、适宜于菩萨行的根性''',佛当然『为说无上道』【1】了。】 其实这就是在《法华经》里面,注解: 【【1】「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妙法莲华经》卷1:】 还有大乘根基的人,佛应机说法,那当然就直接为他说成佛之道,直接能够从我们人发心,直接发心修菩萨道,所以;这就是但说『无上道』。 所以在《法华经》上,为什么佛先说的是解脱道?你看《阿含经》基本都是解脱道。为什么在三乘共法章,正化于声闻,他就是专门为这一类声闻根性讲的法。当菩萨根性成熟了,那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时候就不再一味地去宣扬声闻道了。有菩萨根性,适合菩萨修行的人,那就为他说无上的菩萨道、佛道。这是第一类。 【'''2、与菩萨心行格格不相入的''',是鄙劣怯弱的根性,如《法华经》的穷子喻【2】:穷子回到故乡,望到财富无量的长者,惊慌失措,吓得逃走都来不及。对于这类根机,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声闻、缘觉乘法,渐渐的引摄化导他。】 就是与菩萨心行格格不相入的,是卑劣怯懦的根性。就像《法华经》的穷子喻。《法华经》有穷子的譬喻,其实《法华经》虽然说不容易了解,但是把这几个譬喻,能够搞清楚,就能够基本上了解《法华经》的大意。 这个穷子喻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贫穷的人,回到了故乡,看到了财富无量的长者,惊慌失措,吓得逃走都来不及。因贫穷,他看到财富非常雄厚的大长者,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亿万富翁,惊慌失措,可能感觉到那种自卑,愧不如人,在人面前相行见拙,然后无地自容,就躲避开了,不想丢人的那个意思。 所以说对于这类根性,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方便法门就是什么呢?声闻缘觉乘法,渐渐的引摄化导他,这个也就是为什么传统佛法,因为《法华经》有这样的语句,说它是方便法,是不究竟法,是不能成佛的法,干脆就不去学了,只放在藏书阁里去供着。所以这个就是《法华经》但说一乘道。所以说;从菩萨法来说,这个声闻道就是方便;有个穷子喻,还有一个叫化城喻,「穷子的譬喻」在下边儿有一个注解: 【【2】 《妙法莲华经》卷2(大正9,16b以下)「穷子的譬喻」。谓二乘之人无大乘功德法财(即六度万行)得以庄严;犹如贫穷之子,缺乏衣食之资以活身命。】 这个穷子其实在《法华经》上是一种譬喻,譬喻什么呢?他就像世间的一个贫穷的人,一无所有的人,到那边乞讨过活的人,那么大富长者呢,在佛法中,它是譬喻菩萨,因为菩萨,修无量的福德,他福德很大,善法功德很丰足。所以,他就用无量的财富的长者来譬喻菩萨。穷子,因为声闻乘不修福报,他只是积极的,在短时间内,急于自己解脱,他不想去做利他的功德。 所以在大乘佛法来说,声闻就像一个贫穷的,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穷子一样。因为他不修利他的功德,他就没有像菩萨那样无量的福德、庄严。所以这个穷子就像阿罗汉一样,在非常庄严的菩萨面前,就好像自愧不如,无地自容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譬喻。因为在圆满的佛道上,相对来说,声闻乘确实没有那么多福德。没有那么多福德,他智慧可能就不是那么深彻,所以它是方便法。就是说它是通向大乘的一个过程,它还没有达到目标。所以它是大乘前边的方便。 所以《法华经》就譬喻说:声闻乘像三百公里的目标,佛乘像五百公里的目标。声闻乘只走到了三百公里就停止不前了,因为他要是再继续往前走,往前修,那就是宝所,那就是真实的佛陀之果。所以说声闻乘是方便,他是经过佛道的一个阶段,他就停滞不前了。要想达到佛道,也必须要经过这个300由旬的路程。这样来说,它是方便法门,是引导入大乘的一个方便。不过他不再前进了,那就变成声闻乘,他再前进,那就直向佛乘。,其实《法华经》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和菩萨心行格格不入的,卑劣怯弱的根性,那就是穷子,比喻这个穷子。由于他发心就是自己解脱,他和那个菩萨广大的行持是格格不入。 下边就说: 【'''3、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知道羡慕佛果的究极圆满,但对于菩萨的广大心行,却不敢担当,精进修行。这也是怯弱众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堕小乘,或沈沦苦海。对于这类众生,二乘方便是不适用的,佛只有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了。】 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这个前面也学到了【'''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所以他知道羡慕佛果的究竟圆满,但对于菩萨的广大心行却不敢担当。精进修行,这也是怯弱的众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堕小乘,或者沉沦苦海。所以这样,他对菩萨的广大行,不敢承担,自然而然,他的意志,就比较怯弱,自信心不足,怕退堕小乘,或者是怕沉沦苦海。对于这类众生呢,二乘方便是不适用的。 二乘方便就是正方便,正当的方便。正方便,相对那种异方便,特殊的方便,佛只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因为他缺乏自信心,心性太怯弱,你给他讲解脱道,也不适合他了,就是这个意思。正方便就是解脱道,你给他讲解脱道,让他解脱,证入涅槃,那也不适合他。所以对这两类众生,佛只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什么是特别的方便呢?下边就讲到易行道;这个特别的方便就是易行道。 '''二、对怯弱下劣的根性说易行道''' 【'''1、这类怯弱下劣的根性''',想成佛而不愿修学菩萨的大行难行,所以希望求一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但这是不顺菩萨的菩提愿行的;因为求成佛道,是决无不修菩萨大行的道理。】 这类怯弱下劣的根性,想成佛而不愿修学菩萨的大行难行,所以希望求一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那么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肯定它就不是解脱道了。前面的穷子喻还是解脱道,它叫正常的方便,也叫正方便。那他们对这些修菩萨行的想修,非常羡慕。但是又不敢修,不敢担当的,没有自信,心性怯弱的,为这类人,给他设立一个异方便,因为解脱的话,对他不适用,就设立一个特别的方便,也就是易行道。这样能分出来吧?一个正方便就是解脱道。特别的方便也属于异方便,也就是特别的方便,就是异方便。 异方便就是下边讲的这个易行道,因为这样的简单易行而又迅速成就的方便道,但这是不顺菩萨的菩提愿行的;这很重要,因为他和菩萨正常道,他的菩提愿,他的六度大行,是不相顺的。因为菩萨六度,要难行而行,难忍而忍的。所以这个又简单,又容易,又快速,当然它就和菩萨的这种正常的菩萨道,它就不相顺,它是相违的。因为求成佛道,是决无不修菩萨大行的道理。那意思就是想修成佛道,绝对没有说我就省略这个菩萨道,让我一下子就成佛,是绝对没有这个因果道理的;绝对没有这个因果关系的。这是讲的事实话,如果说鼓励这些心性怯弱的众生,可以给他摄导,方便地为他说;你本来就有佛性,你本来就是佛,你容易成就,所以,这就是摄导一些心性怯弱的人。 下边儿就引证了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 . 易行品》 【这如龙树菩萨《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说:『问曰:是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龙树)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这个论的根据就是说:问说:是阿惟越致,这个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菩萨,他们行诸难行,久乃可得。因为这个不退转菩萨怎么达到的不退转呢?他是修行各种的难行之法,久久才能够得到这个不退转。然后他还或者堕声闻辟支佛地,如果是这样呢,是大衰患! 所以如果说他堕入了声闻辟支佛,那真的是菩萨道衰落了,没有修成就。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疾,就是很快速的,很迅速的,能够得到不退转的这个成果,愿为说之。就是这个方法:迅速得到不退转的这个方便,愿意为我们说,因为前面是提问。然后龙树就回答说:像你所说的那样,是宁若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因为这个怯弱,就是软弱,怯劣的,意志不坚强,也不是那么勇敢的一个人,他没有大心,不是大丈夫的所说的话,因为有志气的人,可能不会说这样怯弱的话,就是这个意思。 【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3】】 为什么呢?若人发愿欲求无上菩提,就是佛的智慧,佛果。没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该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如果说菩萨的发菩提心,没得到这种不退转,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不惜身命。所以,菩萨这个不退,信不退是到十住,如果说他有这个信不退、还有行不退、位不退,但能达到菩提心的信不退,也就很难得。 这种心性怯弱的人,导师在《净土与禅》里面,其实谈到: 【【0】《净土与禅》:「简单的说,如有这样心境,根本没有菩萨的风格。龙树对于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给他当头一棒。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行,所以也为说易行道。所以接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水道乘船则乐(易行)。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难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 简单的说,如果有这样的心境,根本没有菩萨的风格。就是那种心性怯弱的人,他想行易行道,想找一个容易的;简单的;迅速成就的;其实这样的心境,是没有菩萨风格的。因为菩萨风格,都是有那种大的心,大的愿,大的行,所以他和菩萨风格是格格不入的。 龙树菩萨对于易行道的仰慕,追求者,就是怯弱下劣者呢,真是给他当头一棒,就是不让他抱有幻想,给他泼一盆冷水,这个意思。不要抱有幻想,那是不能成就的!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行,所以也为说易行道。因为佛法虽然说去为某些人泼冷水,你给他一个棒喝,让他以为这就是究竟,但是为有些心性怯弱的,都没有这种大愿、大行的,也为他说这些易行道。 所以接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就是你想说这个简而易行的方法,今天我就跟你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就是你从陆地上步行,就是跋涉千里,有这种疲劳之苦。水道乘船,易行,它就是乐。因为水道不用你徒步,不用你走路,坐在船上划船就可以了。 所以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勤行精进难行的,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的。 ,会有呢。以信方便易行的。这个菩萨他有从信愿入门的嘛,所以从信入门的,他就比较适合那种异行到简而易行的,但是简而易行是引导他深入的一个摄导方便。所以说难行就是苦行,易行就是乐行。这个论的意义是非常的分明的,与成佛的迟速无关,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论义,难行道就是苦行,易行道就是乐行。因为它像坐船一样,不是那么辛苦,所以它是乐行。这个论的两种修行方式,论得非常明确,他和成佛的迟速是没有关系的。然后下边就讲到易行道,就是念十方佛,称名号。 更有阿弥陀佛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忆念礼拜,以偈称赞。这个都是论点中来论述的易行道的方便方法。所以易行道的追求者以为一心念佛,万事皆办,这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万德洪名都是从这个思想来的;就是易行道来的。所以说龙树菩萨要告诉追求易行这个人说:你求不退转地的人,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 那意思你想修到菩萨的不退转,不仅仅是念佛称名念佛,或者是理性而已啊。应该怎么样呢?应该以住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这个就是普贤十大愿里面的内容,所以说下边儿导师就解释:这可见,易行道不单是念佛,这是行愿品的十大行愿。就是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它就是易行道的一个非常普及的一种易行道。能这样的修行意行道,即使福利增长,心地调柔。它能够增强我们的福利,调柔我们的心性,心性调柔了,最后才能信诸佛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怜悯众生。因为他对佛菩萨这种正常道,这时候他就能够相信了,能够承受。因为菩萨那种难行能行,难忍而忍的时候,他没力量承担,但是它经过这种易行道的方便摄受,慢慢的福利增长了,心地调柔了,然后才能够承担菩萨的一种正常道的方法。 接受了之后呢?即说六波罗蜜了,就是六度。说明什么呢?这个 易行道是增长我们福德因缘的一种方便方法,他有能力承担,正常菩萨道之后,再为他讲六波罗蜜。这可见念佛、忏悔、劝请实为增长福利,调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与佛法的甚深第一义,生信解心。 就是说甚深的佛法,你能够去难行而行,你就能够承担这种意愿,坚定的意志心也就起来了,能够承担这种广大行的。 所以说与苦痛众生生悲悯心,进修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这样的易行道,所以说发心而生净土,于净土中修行,而也就是难行道的前方便。所以这都是引证《十住毗婆沙论》里的说法,也就是龙树菩萨的说法。所以在历史上呢,有的就是把龙树菩萨讲的这个易行道呢,就讲到他真的就容易成佛。其实他没有真正的了解,龙树菩萨讲这个易行道是难行道的前方便。 你易行道增长了福利,还要经过什么呢?六波罗蜜这个修学过程。六波罗蜜就是菩萨道的一个核心。 你像西方净土说在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然后再回到娑婆度众生。那时候他有承担能力了,他还要完成六度菩萨道的。但一般解释的时候,他没有把这个这么解,他感觉到在西方就成佛了。成佛了你再来度众生,因为他不度众生是不可能成佛,它是通过度众生的菩萨道,最后才圆满成佛。 下面有《十住毗婆沙论》讲到,因为前面这一段呢就是上边儿的一个问,下边就讲到是《助道法》中说的:若堕声闻地和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 那意思菩萨你解脱,你堕入声闻,辟支佛得解脱呀,那菩萨就做不成了,就像菩萨已经死了一样,失去了一切的利益。 如果说菩萨堕入地狱,他不生如是恐惧,畏就是恐惧,就是他生地狱, 他还不是那么恐惧,他堕二乘,第二乘就是堕入声闻地和辟支佛呢,反而他生起了大的恐惧,大怖畏。为什么呢? 下边就解释,堕入地狱之中,毕竟得至佛。,为什么做第一种呢?啊,终究呢还会成佛呢?因为在我们观念中呢,那做地狱那是遭恶报,受苦的那个去处,但是菩萨啊,菩萨呢,他因为他就从长远来说呢,你要是做生份证啊,你就永远不能成佛了,就像菩萨人已经死了一样, 没有机会再去修佛道,可是呢,你堕入地狱中吧,他不管怎么样呢,终究还要从地狱出来,从 b 出来的时候呢,嗯,当然了,无论他经历多少劫,终究还要出来,出来的时候呢,他还有机会继续修行啊,他总会呢,只要你这个菩提心不退啊,哪怕说暂时呢,你忘失了,但是呢,只要说啊,有因缘在,逢到佛法,这个善根呢,又会暴露出来,然后继续修行,这样呢?嗯,他终究会成佛。为什么呢?嗯,因为这个无量劫的未来吧,他都有机会。如果说你做了二乘声,闻,道,你解脱去了,涅槃去了,不再来人间了,那就已经呢,啊, 违背佛道了缘,完全离开了佛道了。这样呢,你就永远没有机会成佛了,就像说菩萨已经死了一样。所以呢,佛呀,他,至于京东呢?解说这样的事,他在京中,当然在大圣经呢,他姐这样的事情呢,很多的机密,比如说呢,如人贪受者感受的大卫一个呢,他贪求长寿的人啊,那当然了,中途给他斩首,他当然就恐惧了,你还想长寿,他就害怕砍头丧命。所以菩萨也是这样,如果与声闻的辟支佛地,它就生大的恐怖, 他就像,嗯像长寿的人呢,被砍头一样,他就生起恐怖。所以呢,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积德至二位乐至,就是有意识到啊,他非常快速的能够让你得到不退转,愿意说之。这个呢就是前面我们已经学到这一块儿,然后呢?龙树菩萨回答啊,如你所说,是软弱怯懦的,没有大心,不是大丈夫所言,不是大丈夫所说的话。大丈夫呢,不应该这样说。嗯,这是指没有大智大勇气的人。所以说说到品中说呢,菩萨没得治。 二曰治地啊。菩萨没得到不退转那个地位的时候呢,应该经常的。秦经进如救头,然复合于重担,也就为求菩提供。当然要承担了这种难行之行的种种的修行中的这种艰苦的事情。因为修行呢,你要要去布施啊,要去直接要修理啊,是不是要承担一定的辛苦,是为了求无上菩提。所以呢,应该勤精进,不生现在心。若求声闻辟支佛者呢,他大为己力,常行精进,何况于菩萨。因为你要想解脱呀,你也要去精进用功的,何况菩萨呢?你想获得无量的功德, 想得到那种无上的佛果,你当然呢也更要精进,嗯,不但是制度,也要呢,利他,也要去度众生。因此二乘人呢,一,备用基金,但是呢,你的经济呢,要超过二成人的千百亿倍的经济力。所以说行大乘者呢,如何如佛,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咒,一举3000大千世界。所以呢,关于修佛道,你把大千万千大世界给他举起来,那意思呢?啊,从嗯这个经济来说吧,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它是从这个重要性来说, 你没有这种经济心,就谈不上这种无量劫的努力了。就这个意思,看你大致呢是这些内容啊,主要呢就是这个讲大致的一种意向到下边寄送呢,运行道包含了西方净土,药师净土,对净土法门呢,都属于易行道的修行方法,也是啊,为了社会于初心的一种方法。嗯,所以这个行道啊,其实导师在其他作中风啊, 反正更完整一些,更全面一些,因为成佛呀,对我讲,你要想修成佛呢,不但是啊,成名念佛啊,礼拜就可以的,还要修呢,十大愿王啊,忏悔啊,劝请啊这些内容,这样子呢,才能够累积啊,一些负责,然后呢才能承担呢六度的难行之法。所以这就是呢,能够嗯,就是下列者需求易行道所有胜方便社会初心圣方便呢,就是一行道法。嗯,就是呢,嗯, 简单易行的意义呢,就是乘船不走陆地的这些呢,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返回
Test:文字整理-K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