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Category:2022-05-29 答疑”的源代码
分类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Category:2022-05-29 答疑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 100%;text-align:center;text-align:left;" |+ !<small>Q</small> !<small>提问⼈</small> !<small>出处</small> !<small>内容</small> !<small>问题</small> !<small>师⽗答疑时间</small> !<small>文字校正</small> |- |<small>1</small> |<small>燕雀(群讨论问题)</small> |<small>⾦刚经</small> |<small>“⼀切贤圣皆以无为法⽽有差别”这句经⽂应该怎么解释?</small> |[[如何理解“⼀切贤圣皆以无为法⽽有差别”这句经文?|<small>1. 听网上某师⽗讲:差别是指根性不同。 有⼈说,根性也是动态的,如果根性是动态的,难道声闻种性和菩萨种性是可以变化的吗? 不是说无为法没有差别吗?那这⾥的无为法和差别,到底指的是什么?</small> <small>2. (Paul 代问:所断的⾒惑(我空、法空)是⼀样的,只差在所断的思惑和所累积的功德资粮不同吗?</small>]] |<small>01:34</small> |<small>燕雀</small> |- |<small>2</small> |<small>燕雀(群讨论问题)</small> |<small>成佛之道</small> |<small>无为法与根性</small> |[[无为法与根性以及习性的关系|<small>1. 证悟这个无为法诸法实相的深浅度,和根性有什么关系?如何汇通呢?</small>]] <small>[[无为法与根性以及习性的关系|2. 根性与我们所说的习性⼜有什么关联?习以成性就变成天性,是不是就是根性了?那这个根性和闻法⽽发⼼,随机成差别的根性,是不是⼀样的意思?]]</small> |<small>12:31</small> | |- |<small>3</small> |<small>燕雀(群讨论问题)</small> |<small>以佛法研究佛法</small> |<small>有道友说,佛法的</small><small>第⼀原则是真实,</small><small>⽽不是发⼼、慈悲</small><small>之类的。⽽所说的</small><small>真实,就是如实清</small><small>醒地了知苦和苦的</small><small>原因,发⼼也是建</small><small>⽴在这个如实知的</small><small>基础上,有了这两</small><small>点(如实知和发</small><small>⼼),才是修⾏的</small><small>⼊⾨。</small> |[[如何理解如实知和发心的关系?|<small>我的疑惑是:这样的如实知,只怕⾄少到闻慧成就的程度。</small><small>师⽗常说如</small><small>果只是在做⼀些宗教⾏为,没有听经闻法, 那是还在学佛的⾨外,如果</small><small>在宗教⾏为的基础上,能听经闻法,辅助戒定慧的修⾏,就是⼊⾨。 那</small><small>么这个戒定慧的慧,要以如实知的这个标准,那我们很多在精进学法的</small><small>⼈,只怕都还没有达到,那岂不是说这些⼈都没有⼊⾨? ⽽且佛教做任</small><small>何事情都看发⼼,⼤乘佛法不是说⼤悲⼼为上⾸吗? 如果说第⼀原则是</small><small>如实知的智慧,那如何解释⼤悲⼼为上⾸?</small>]] |<small>21:44</small> | |- |<small>4</small> |<small>照华</small> <small>法师</small> |<small>成佛之道</small> |<small>有⼈说发愿往⽣极</small><small>乐世界不容易,往</small><small>⽣兜率天去亲近弥</small><small>勒菩萨修⾏,到时</small><small>候和弥勒菩萨⼀起</small><small>来世间。</small> |[[往⽣极乐世界亲近弥勒菩萨修⾏的一个问题|<small>1. 问题是兜率天还是在六欲天内,在这么⻑的时间内,会不会去其它道呢?</small><small>这个算不算是个无记的问题啊,请师⽗开⽰</small><small>。</small>]] [[往⽣的时候投胎识投胎有距离区别吗?|<small>2. 叶豪:问题是,我们的⾝体有障碍,所以有远近的区别,往⽣的时候,投胎识投胎还有什么距离之说吗? 感觉这个说法没有太⼤的说服⼒。请师⽗开⽰,真的</small><small>往⽣弥勒凈⼟⽐往⽣⻄⽅凈⼟容易些吗?</small>]] |<small>36:31</small> | |- | | | | | | | |- | | | | | | | |} == 如何理解“⼀切贤圣皆以无为法⽽有差别”这句经文? == 1. 听网上某师⽗讲:差别是指根性不同。 有⼈说,根性 也是动态的,如果根性是动态的,难道声闻种性和菩萨种性是可以变化的吗? 不是说无为法没有差别吗?那这⾥的无为法和差别,到底指的是什么? 2. (Paul 代问 所断的⾒惑(我空、法空)是⼀样的,只差在所断的思惑和所累积的功德资粮不同吗?(提问道友:燕雀,提问时间:01:34) == 无为法与根性的几个问题 == 1. 证悟这个无为法诸法实相的深浅度,和根性有什么关系? 如何汇通呢?2. 根性与我们所说的习性⼜有什么关联? 习以成性就变成天性,是不是就是根性了?那这个根性和闻法⽽发⼼,随机成差别的根性,是不是⼀样的意思? == 有关如实知和发心的几个问题 == 有道友说,佛法的第⼀原则是真实,⽽不是发⼼、慈悲之类的。⽽所说的真实,就是如实清醒地了知苦和苦的原因,发⼼也是建⽴在这个如实知的基础上,有了这两点(如实知和发⼼),才是修⾏的⼊⾨。我的疑惑是:这样的如实知,只怕⾄少到闻慧成就的程度。师⽗常说如果只是在做⼀些宗教⾏为,没有听经闻法, 那是还在学佛的⾨外,如果在宗教⾏为的基础上,能听经闻法,辅助戒定慧的修⾏,就是⼊⾨。 那么这个戒定慧的慧,要以如实知的这个标准,那我们很多在精进学法的⼈,只怕都还没有达到,那岂不是说这些⼈ 都没有⼊⾨? ⽽且佛教做任何事情都看发⼼,⼤乘佛法不是说⼤悲⼼为上⾸吗? 如果说第⼀原则是如实知的智慧,那如何解释⼤悲⼼为上⾸? == 有关往⽣极乐世界的几个问题 == 有⼈说发愿往⽣极乐世界不容易,往⽣兜率天去亲近弥勒菩萨修⾏,到时候和弥勒菩萨⼀起来世间 。1.问题是兜率天还是在六欲天内,在这么⻑的时间内,会不会去其它道呢?这个算不算是个 无记 的问题啊,请师⽗开⽰ 2. 叶豪 问题是,我们的⾝体有障碍,所以有远近的区别,往⽣的时候,投胎识投胎还有什么距离之说吗? 感觉这个说法没有太 ⼤的说服⼒。请师⽗开⽰,真的往⽣弥勒凈⼟⽐往⽣⻄⽅凈⼟容易些吗? == 证初果断三结,这个⾝⾒包括我们⾁⾝吗? == 因为我盘腿疼就定不下⼼来修⽌,是弟⼦错解了⾝⾒的意思了吗? == 三法印是来印证或者说明什么的? == ⽤三法印来印证所说的是不是佛法,那修多罗相应,不违法性,不越毘尼,是来印证或者说明什么的?这个是佛说的吗? == 凡夫看圣⼈是有果位区别,那圣⼈之间是怎么看这种区别,是属于无记的问题吗? == 凡夫看圣⼈是有果位区别,那圣⼈之间是怎么看这种区别,是属于无记的问题吗? == 福与慧分别在五乘、三乘、⼤乘修⾏中是什么关系? == 福与慧分别在五乘、三乘、⼤乘修⾏中是什么关系? == 菩萨修福累积成佛资粮是属于无为法还是有为法? == 有⼈说,成佛是要⼆个标准:福慧双修,慧是无为法;那对于初地菩萨⽽⾔,此时修福累积成佛资粮是属于无为法还是有为法? == 大小乘在发心上有何不同? == 修福在果位中算是什么?⼊圣流后,⼤乘要修六度,⼩乘还需要修福吗?⼩乘是随顺因缘也会度化众⽣,⼤乘菩萨是尽⼀切可能度化众⽣,这⾥可以看出⼩乘没有侧重修福吧?是什么原因⼩乘没有像⼤乘那样积极修福?听说是⼩乘多数不在乎福报,更喜欢独⾃寂乐,还是因为他们害怕轮回苦,不是太想在⼈群⾥有更多牵缠,落于空边。是他们⾒解上有什么不同?还是发⼼、性格上不同?如果是发⼼不同,发⼼也是因缘法吧,如果⼤家看到的是同⼀实相,⼜为何有不同发⼼? == 打坐时,阿含经说要知息⻑短、冷暖,应该如何能够同时不失所缘? == 打坐时⼀安静下来就感觉到呼吸。吸呼感觉微凉的空气由⿐窦到咽喉到⽀气管,呼时感觉经过⿐窦。因为很清晰,间或失去所缘(⼈中)约⼀、两秒。阿含经说要知息⻑短、冷暖,应该如何能够同时不失所缘? 师父说集中就是专注在人中,重点不在人中,是因为人中那边可以感觉到呼吸,感觉到气息的出跟入,所以你集中在人中是要去感觉到呼吸的出跟入,而不是人中。人中的用意是要去感受到呼吸,那么一旦感觉到呼吸的话,是不是要跟着呼吸,就是说如说我吸的时候,我会感觉到夏天的话吸进去的时候会鼻都会感觉到空气有点凉,然后到咽喉。 你有听师傅讲禅修的要领吗?你不要去管进去的东西,你只要管在鼻,人中鼻孔口的地方就好,你不要管进去或已经出去跑很远的,或者是说已经进去鼻窦的咽喉喉咙那些不要管,要管的意思就是说不要理他,你要理的是人中的气,人中出入的气息,而不是鼻窦跟喉咙的气息。 == 在阿含经有没有讲过如何修神通? == 在阿含经有没有讲过如何修神通?修神⾜通,⼀⾝变无数⾝,在汉传和藏传佛教中,有种修法是观想以无数⾝来礼敬诸佛菩萨,这样可以消除我执吗?会未来引发神⾜通吗? == 不⽣⻑寿天,由于修未到地定还是欲界定,是不是也会升到六欲界天?那么要来投⾝⼈道,是否只靠愿⼒? == 不⽣⻑寿天,由于修未到地定还是欲界定,是不是也会升到六欲界天?那么要来投⾝⼈道,是否只靠愿⼒? == 择法觉⽀,如观四念住后,是否可以衔接【俱舍精要】第251⾴的四念住表: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来操作? == 择法觉⽀,如观四念住后,是否可以衔接【俱舍精要】第251⾴的四念住表: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来操作? == 择法觉⽀是否也可以依据【摄⼤乘论】的四寻思(名、义、⾃性、差别)来做观? 与上题以四念住来做观的差别及关联? == 择法觉⽀是否也可以依据【摄⼤乘论】的四寻思(名、义、⾃性、差别)来做观? 与上题以四念住来做观的差别及关联? == 精进觉⽀与⼋正道的正勤(四正勤)有何差异及关联? 是精进波罗蜜吗? == 精进觉⽀与⼋正道的正勤(四正勤)有何差异及关联? 是精进波罗蜜吗? == 喜、轻安觉⽀与未到地前的喜、轻安有何不同? == 喜、轻安觉⽀与未到地前的喜、轻安有何不同? == 定觉⽀有观慧在其中的意思为何? 是禅定波罗蜜吗? == 定觉⽀有观慧在其中的意思为何? 是禅定波罗蜜吗? == 七觉⽀与⼋正道是否有循环运⽤或是先后顺序的关系? == 七觉⽀与⼋正道是否有循环运⽤或是先后顺序的关系? == 如果我们被⼈欺骗遭受财产损失,是不是我们的果报成熟现前? == 如果我们被⼈欺骗遭受财产损失,是不是我们的果报成熟现前?师⽗说,”我们受骗是对⽅造业但不是我们受报“ 。这好像和弟⼦之前听师⽗讲的《成佛之道》有出⼊。弟⼦以为,我们在世间的⼀切遭遇都可以⽤因缘果报来解释,今天我们受的苦报乐报不苦不乐报都是我们今⽣或者过去世造业的结果,在受骗等不公正的遭遇时,我们⼀⽅⾯要积极勇敢地争取⾃⼰的合理合法权益,⼀⽅⾯也要⽤因缘果报的理念来破除我执化解⾃⼰的烦恼。弟⼦进⼀步以为,如果对⽅故意伤害了我们,要么是我们对对⽅造的业果报成熟现前,要么是对⽅对我们造的恶业,以后对⽅也会因此受报,待因缘成熟时“还”给我们。不知道弟⼦这样理解是否可以,请师⽗开⽰。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DEFAULTSORT:中道国际读书会答疑2022-05-29}}
返回
Category:2022-05-29 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