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Category:2022-06-19 答疑”的源代码
分类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Category:2022-06-19 答疑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目录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 100%;text-align:center;text-align:left;" !编号 !出处 !主题 !问题 |- |1 |其它 |净土 |'''觉豪:''' 有人说去净土,弥勒净土因为在欲界天,离我们近,西方净土离我们远,所以比较而言,弥勒净土更容易去。问题是,我们的身体有障碍,所以有远近的区别,往生的时候,投胎识投胎还有什么距离之说吗?感觉这个说法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请师父开示,真的往生弥勒净土比往生西方净土容易些吗? |- |2 |成佛之道 |净土 |'''觉豪:''' 师父在《成佛之道》里面有讲弥勒法门,到那里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听说要修上品的十善业和发愿才能修到,只要正见增上,就不堕恶道。请问师父:弥勒法门是五乘中的哪一乘?是不是正见成就了才能到弥勒内院,如果不需要正见成就,那是不是意味着真的会退转? |- |3 |俱舍论 |其它 |'''坤:''' 俱舍论第2讲里面讲到【佛法要学的也不外乎就是这样的一个重点,缘起观是佛教跟其他宗教最根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缘起观,大乘佛教的很多教理,也就是无常无我,或涅槃的一种发挥,简单来讲,唯识重在解释无常;中观,依无我而发挥变成性空,这个无我如果用在我们身心生命上就是没有一个不变的灵魂,用到万事万物就叫做自性空;涅槃是般若经还有佛性论的发扬,很多般若经或是说讲佛性论那些,都是从涅槃这个概念继续发挥出来的】,师父说【很多般若经或佛性论讲的那些,都是从涅槃这个概念继续发挥出来的】,请问师父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 |4 |俱舍论 |无为法 |'''燕雀:''' 俱舍论第23讲提到【说一切有部认为有为法、无为法是同一个层次的法,不是说一个是理,一个是事,它不是这样排的】,这个话和《俱舍精要》P128的一致,【现象是现象,后面的法则不叫无为法,后面的法则是另外的定义跟解释,无为法它(也)有另外的解释】,(《阿含经》讲是理事等关系),请问师父:《俱舍论》的现象、法则是如何另外的定义跟解释? |- |5 |俱舍论 |无为法 |'''燕雀:''' 1. 对虚空和空界的概念,佛教中有不同的看法【阿含经:虚空=空界,空间只有一个,空界和虚空只是不同名称而已;上座部: 虚空=空界 → 是有为法; 经部: 虚空=空界 → 是无为法 → 是假法;有部: 空界 → 是有为法,虚空 → 无为法 : 理体】,请问师父:对于虚空和空界,有为法和无为法,上座部和有部还不一样吗?上座部的无为法,是指的“无碍性”吗? 2. 这里有说【有部: 空界 → 是有为法;虚空 → 无为法 : 理体】,但俱舍精要P128讲【有部認為「有為法」和「無為法」是同一個層次的法,五位七十五法都是同一層次的法,都是實法,故沒有深淺的關係,也不是理和事的關係】,那如何理解有部的【虚空 → 无为法 : 理体】?请师父开示!感恩师父! |- |6 |俱舍论 |其它 |'''照华法师:''' 在您讲的《俱舍论》中,常常提到“忍”的名相,比如忍位,忍辱,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辱泼罗蜜,我和我们几个居士在一起学习师父的俱舍论视频,对诸多忍的名相不太明白,请师父为我们慈悲开示,感恩师父! |- |7 |俱舍论 |宗教行为 |'''宗韧:''' 在俱舍论第21讲中师父讲到【人有三种特胜:知情意。闻慧可以增长你的知见,知见可以形成一种力道,但我们还不够,所以情感跟意志力上要由宗教情操来提升,当然要配合禅定的修行】,请问师父:宗教行为可以增加情感,打坐可以提升意志力,因为打坐会产生堪忍性,那宗教行为如何提升意志力?感恩师父! |- |8 |俱舍论 |无表色 |'''Paul:''' 《俱舍精要》中讲到【“无表业”的体性是“无表色”,是色法,即前面所分析十一种色法的“无表色”。论上说:身和语“表业”的所依是身形,是依四大种所造的色法。“无表业”依身、口“表业”而引发,所以也是色法,由四大种所造,但体非“极微”】,请问师父:如何理解【“无表业”的体性是“无表色”】中的“体性”二字?无表业和无表色指的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一回事,无表色和无表业是某种“依附”关系吗?也就是说,是否可以理解为无表业基于无表色“产生”的?或者说,从时间角度看,无表业和无表色的产生有先后顺序吗?比如当身口造作善恶的刹那,是否是前一个刹那先有无表色,后一个刹那再有无表业?另外一方面,如果无表业和无表色是一回事,那又为何会有【“无表业”的体性是“无表色”】的说法?因为如果说A的体性是B,那好像A和B就不完全是一回事。请师父开示。 '''燕雀:''' 俱舍精要P71-72讲到【“无表色”是我們發自於內心的善意或恶意,经过身口造作表現(表色),而留下的一股能夠持續一段時間的力用】,无表色的作用造作习性,那么能否说无表色还不能完全等同与习惯,因为有些习惯,比如说话时习惯的某种口头语,坐着就抖腿,听音乐就摇头晃脑等待,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但是也是一种习气,能否说,这种动作虽然是身口发出,但不是无表色?能不能说,我们身口虽然有造作,但不一定有无表色,因为没有善恶的发心,但是可能会造成某些习气?无表色是身口业,那么能否反过来说,只要是造作了身口业一定有无表色?唯识用种子来解释无表色,但是这里说无表色不经常造作是会消失的,那么种子也会消失吗?唯识是如何解释这个的呢? |- |9 |俱舍论 |其它 |'''Gloria 鄧玉愉:''' 師父在《俱舍论》第一集的第二段音频和文档里面说,【贪是情感面,嗔是意志面】,導師在「佛法概論」118頁(佛法的心理觀)也提到【從不同的性能來分別,我見即癡分,我愛即貪分,我慢-自恃凌他即瞋分】。在群裡討論時,對於貪是情感面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大家還是不明白要如何理解瞋和意志的関係,是不是説意志堅強就是瞋心重嗎? |- |10 |阿含经 |其它 |'''Paul:''' 在杂阿含经第351经的开始,【尊者那罗语尊者茂师罗言:“有异信、异欲、异闻、异行觉想、异见审谛忍,有如是正自觉知见生,所谓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请问师父,如何理解此经中的“异”字?如果从整体经文看,这里的【异信、异欲、异闻、异行觉想、异见审谛忍】应该是正面的意思,如果是的话,那这些“异”是异于什么?此经文后段【尊者那罗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但是弟子没有看明白尊者殊胜所言哪里有前后相违,请师父开示。 |- |11 |攝大乘論 |阿賴耶 |'''智铮:''' 攝大乘論第8講中, 薩迦耶見名阿賴耶的過失中提到, 信解無我不疑的眾生, 是厭逆薩迦耶見, 但是還是在執藏(阿賴耶)中。薩迦耶見在阿含經中意思是有身見, 執有不變的本體,薩迦耶見的核心是本體還是執著? 這個本體, 是不是自己的身心, 或者講跟身心什麼關係? 這裡的意思是, 像我這樣學佛的凡夫, 雖然信解無我, 信解薩迦耶見是不對的, 但是因為是凡夫, 還是有阿賴耶狀態, 是這樣嗎? 在惡趣中的眾生不愛樂五取蘊, 與經中講愛阿賴耶相違背, 雖然對色的厭離, 但還是在阿賴耶的狀態, 例如有人自殺, 雖然厭離色身, 但是還是凡夫狀態, 是這樣理解嗎? |- |12 |攝大乘論 |阿賴耶 |'''智铮:''' 攝大乘論第四講中,提到清淨種子攝屬於法界, 不是於阿賴耶? 那麼佛性是否是清淨種子, 與如來藏中, 如來本性, 是不在阿賴耶, 是攝屬於法界嗎? |- |13 |攝大乘論 |阿賴耶 |'''智铮:''' 攝大乘論第五講中,有關無間滅意和染末那為第七意, 是兩個不同功能的種子嗎? 是念頭形式存在在阿賴耶中嗎?不是同一個意念, 不是同一個種子? |- |14 |攝大乘論 |阿賴耶 |'''智铮:''' 阿賴耶遍攝三界, 一切自體也是阿賴耶變現而來, 那麼前面講到, 清淨法攝屬於法界, 不屬於阿賴耶, 那麼是否與這個論點遍攝三界有矛盾呢? |- |15 |攝大乘論 |帶相真如 |'''智铮:''' 攝大乘論第十講中,玄奘大師講的帶相真如是什麼內容? 是否成佛之後, 看到的相是完全100% 等同於外境? 當然這是相, 不是外境本身, 是這樣嗎? |} 有人说去净土,弥勒净土因为在欲界天,离我们近,⻄方净土离我们远,所以比较而言,弥勒净土更容易去。问题是,我们的身体有障碍,所以有远近的区别,往生的时候,投胎识投胎还有什么距离之说吗?感觉这个说法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请师父开示,真的往生弥勒净土比往生⻄方净土容易些吗? 师父:当然投胎体是精神体的,它当然没有距离的差别,但是为什么说(弥勒净土)比较近?确实从我们凡夫有方位距离感来讲的话,因为为什么?既然讲到净土,它当然有方位有距离,这样了解吗?然后从凡夫我们有距离有方位的这样的一个角度跟立场来讲的话,当然因为弥勒净土是在我们同一个世界,而且是同一个小世界,而且它是同一个欲界里面的。所以从有方位有时间有形的相对来讲的话,当然它是近,这样了解了?(问:是不是说我们投生会比较容易?)如果是容易的话,那就是你第二个问题。你第二个问题是问说,怎么样才能去,那就是讲到容不容易的问题。因为我们凡夫还是有距离的问题,有方位的感觉,还有距离远近的感觉,第二个问题你问。 师父在《成佛之道》里面有讲弥勒法门,到那里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听说要修上品的十善业和发愿才能修到,只要正见增上,就不堕恶道。请问师父: 弥勒法门是五乘中的哪一乘?是不是正见成就了才能到弥勒内院,如果不需要正见成就,那是不是意味着真的会退转?就正见增上跟五戒十善它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的? 师父:还是有区别的。你可以持五戒行十善,但你不一定有正见。 问:所以说去弥勒净土,它是两者都要兼备,还是说只要持五戒十善,然后发愿就能够过去了? 师父:基本上弥勒净土,只要你能够把五戒十善做好,然后发愿你就可以去了,所以它相对来讲(问:不一定要正见增上?)不一定正见增上,正见增上的力量很强的。当然你正见增上是一定可以去,但是它不一定要正见增上,就是说你只要把五戒十善做好,然后发愿这样子就可以去。 问:所以说正见增上就相当于,比如说一个修行人,他要发愿来娑婆世界,就是度众生,所以他必须要保住人身,然后他最起码要让自己不仅要修五戒十善,还有正见增上,因为防止自己堕恶道。 师父:正见增上是比较保险,但是如果你没有正见增上也没关系,你五戒十善做好保得人身没问题。 问:师父,可不可以这样说,其实发愿去净土,也就是其实不保险,可能五戒十善做得很好,投到净土去了,那也不一定能够投的过去,可能也做的不一定完善,但是正见的话可能会比较稳妥一点。 师父:这当然了,不管你到净土或是我发愿再来,或者是发愿生生世世都是人身,必须正见增上是最保险,相对来讲保险。比如说你修弥勒净土,你能够达到找正见增上,那保证一定可以去,所以正见增上是更加稳妥。(问:实际上就是说加发愿就也能,是最低标准?)对。师父补充一下,就是说相对来讲,弥勒净土跟弥陀净土的容易,我跟你讲一下,就是说像去弥陀净土要有净业三福,你听过吗?你要是要去弥陀的西方净土,你要做到这三点:第一个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是一般的人天,不一定是佛教徒,是一般的人天,非佛教徒的都要做到基本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指佛教徒的,那就是要“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教徒所必须要做到。所以第二点就是比第一点更严格,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要做到第二点,这样了解?这两点做到了,你就可以投身弥勒净土。 但是如果你想要投身到弥陀净土,还要具备第三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就是要发大乘心。 这三点都记住了,你就可以发愿到弥陀西方净土去,这样了解吗?但差别就在第三点,你要到弥勒净土,前面两点具备。当然这是师父跟印顺导师的看法了,但是有经典根据的,只是说现在很多人把去西方净土讲得很简单,那就是个人的看法。(问:只是口嗔弥陀佛号),对,那就讲的有点太简单太容易了,不过这就个人的看法。 问:在往生的时候投胎,投胎识他有什么远近距离的说法吗? 师父:投胎识是精神,投胎识没有远近的问题。 问:对,如果这样,怎么会讲说弥勒净土离我们近,⻄方净土离我们远? 师父:刚刚不是说,从我们一般人的有方位的的认知来讲,因为确实是西方10万亿佛土,远不远?远;(弥勒净土在)同样一个世界的欲界,近不近?近。这是从我们一般凡夫的认知上来讲而已。有肉体的角度来讲,从凡夫的方位来讲,这样了解吗?你要是说从鬼道众生还是从其他众生,他都没有肉体,只是没有远近的问题。你要知道,经典都是针对谁讲的?针对天人讲的吗?不是。那天人,无色界众生他没有形体他也没有这个问题,这样了解吗?不然的话经典就不用强调此去西方10万亿国土了,也不用去强调讲这些。他不是针对投胎识讲的,他也不是针对天人讲。这个他们是针对谁讲的?针对我们一般凡夫众生有方位有距离的人讲的。不然就不用讲三界六道了。 问:如果要讲投胎识的话,刚刚说要往弥勒净土的方式来说,如果说我投胎识可以去投胎到那边的话,其实是在第二个问题,一定要做。 师父:是,你这个就是怎么去,容易不容易的问题,对不对?就不是距离远近的问题。导师讲距离近,他是从我们凡夫众生,而且讲的是同一个小世界同一个欲界来讲,另外一个是10万亿国土以外的,当然原来是从我们的方位感来讲。 3-坤 具舍论-2 里面讲到【佛法要学的也不外乎就 是这样的一个重点,缘起观是佛教跟其他宗教最根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缘起观,大乘佛教的很 多教理,也就是无常无我,或涅盘的一种发挥, 简单来讲,唯识重在解释无常;中观,依无我而 发挥变成性空,这个无我如果用在我们身心生命 上就是没有一个不变的灵魂,用到万事万物就叫 做自性空;涅盘是般若经还有佛性论的发扬,很 多般若经或是说讲佛性论那些,都是从涅盘这个 概念继续发挥出来的】,师父说【很多般若经或佛性论讲的那些,都是从涅盘这个概念 继续发挥出来的】,请问师父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师父:这个问题,般若经它的角度是从所谓的涅槃发展出来的,意思就是说是从第一义谛来看待世间的一切,这样了解吗?所以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什么是涅槃?涅槃就是佛阿罗汉圣人所证悟到的境界,断一切贪嗔痴的境界。那样的境界就是诸法实相及法性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来看待一切法,一切法无外乎都是什么?无自性,缘起无自性如幻如化。 所以般若都是从这样的一个立场跟角度来看待一切,这一切无外乎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样能够了解吗?那么这样的一个境界,从发展来讲,后来这样的一个境界,它本来就是胜义谛,然后胜义谛它本来就是诸法的实相,就是法性,然后把这个法性跟佛性连接起来之后,就变成某一些大乘经典讲的佛性论。这就是不同经典的一些发展,从般若经讲的涅槃、法性,然后从胜义谛,然后胜义谛就是法信,然后再把法性连接为佛性,这样就做成一个连接了,然后到这变成某一类经典的这种佛性论,这样了解吗? 其他同学如果不了解,以后师父可以慢慢在解说这方面的一个问题,这个就一点牵扯到印度经佛教要经典的发展思想,这有空去看看导师的印度佛教师思想史,或是师父讲的印度佛教思想史,都可以会谈到这一类的问题。 4-燕雀 《具舍精要》P128 【说一切有部认为有为法、无为法是同一个层次的法,不是说一个是理,一个 是事,它不是这样排的】,(《阿含经》讲是理 事等关系),具舍论第 23 讲(P7)提到“现象是现象,后面的法则不叫无为法,后面的法则是另外的定义跟解释,无 为法它(也)有另外的解释”。请问师父:《具舍论》的现象、法则是如何另外的定义跟解释? 14:44 问:这里有一个地方我不是很明白,《阿含经》讲有为无为法的时候,它讲了两个,一个是理,一个是事;一个是轮回涅槃。但是到了《具舍论》分析有为法和无为法,您这里讲的时候它是同一个层次的法,这个时候就不是一个说理一个说事了,所以这个地方我就不太明白。 师父:是这样讲,就是说“说一切有部”他的有为无为是站在一个同一个平行线上,就是不是理事的问题。那么《具舍论》因为那时候用的是五位七十五法,所以它也是有部的,所以《具舍论》他讲的有无无为法,跟有部一样是平行线的,这样了解吗?不是理跟事的问题。但是《具舍论》从另外一个理论来讲的话,它有讲现象跟法则,理事上它是怎么区分的,是怎么讲的?就是说它在理事上它是讲法相跟种子。 问:《具舍论》讲法相跟种子,那就不变成了经部的观点了吗? 师父:对,所以《具舍论》,你如果记得师父在前面有讲《具舍论》是出入有部跟经部中间,(问:所以这个地方很难把握,他有时候是有部的说法,他有时候变成经部的说法。)对,所以他五位七十五法是取自有部的,他也认同五位七十五法,但是他对“三世实有”他是有意见的,所以他比较采取经部的种子论,这样清楚吗?像世亲菩萨他很具体的就是讲种子论。种子论的这种种子跟法相中间的就叫做理,那法相五位七十五法的七十五法,这个就是法相,这就是事。所以他的理事不是在无为法、无为法中间去区分的,他有为无为还是同一个平行线,这样清楚吗? 问:《具舍论》的有为无为、理事,和《阿含经》的有为无为、理事是不一样的内涵? 师父:《阿含经》的有为无为的说法有两种,对不对?师父在具舍论(课上)只是具体去谈《阿含经》,就是说有为无为,其实经论上讲的都有点不大一样,你看连《阿含经》本身它都有两种说法,所以会发展出后面部派佛教的不同说法,这样可以吗?(答:好的,我再好好的看一下这里) 5-虚空和空界的概念:师父具舍论-23集讲义:对虚空和空界的概念,佛教中有不同的看法: 阿含经:虚空=空界,【空间只有一个,空界和虚空只是不同名称而已 】 上座部: 虚空=空界 → 是有为法,【有生住异灭变化 】 经 部: 虚空=空界 → 是无为法 → 是假法,【是相对安立的】 有 部: 空界 → 是有为法 虚空 → 无为法 : 理体 师父:虚空跟空间的概念,你只要抓住一个理解就是说,有些部派认为虚空跟空界是同一件事情,但是“说一切有部”把它分成是两件事情,这样清楚吗? 问:您的讲义里面讲了,上座部、经部都认为虚空是空界,但是有不又认为说是虚空是无为法,然后空界它就是有为法。这个地方有部为什么要说无为法,它又变成了理体? 师父:你要弄清楚这个就跟理体不理体是没有关系的。有部的有为无为法它本来就不是讲理跟体,它(有为、无为法)是平行吗?记得吗?所以有为无为法,它本身就平行的,它不是理体的关系。你这样理解吗? 问:是,讲义里面分了(阿含经)、上座部、经部,然后有部,我本来以为说上座部不就是代表有部。 师父:没有,上座部不能完全代表有部,他这里讲的上座部,它有可能是指那个“说一切有部 ”之前的有的上座部,或者是“说一切有部”分列出来之后它的本上座,这样了解?(问:所以他说法还是有点不一样?)还是一个有差距的。 所以如果要具体的讲,上座部他只讲两种无为,因为他不立虚空无为,因为他认为虚空就是空界,是有为法,所以它不是无为法。他只立两种无为,就叫择灭,非择灭,两种无为,这是本上座部的看法。《具舍论》是依“说一切有部”立三种无为,这样了解吗? 问:好,清楚了,你给我一个概念,就是说上座部认为只有两种无为,就是择灭和非择灭,但是有部立三种无为,您这样一说我有概念了,师父不这样开始的话我真的搞不清楚。 师父:可能因为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师父没有很清楚的再去解说了,(师父是)以《具舍论》的认知为主,然后去分析有部的,只是略带谈一下说上座部他是怎么看法这样而已。(问:所以我搞混了,我以为他两个是一样的。)不过这个也不能怪你们,因为部派佛教本来就很复杂,师父现在在写《印度佛教思想入门》,里面大概讲一下,会区分一下,所以你去看一下理解一下就行了。就知道说其实部派他的不同部派,有部不能代表上座部,因为有部它是上座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派,但是它不等于上座部,包括现在南传他也自嗔上座部,但是他跟上座部还不大一样,可以吗? 6-照华法师 请问师父:在您讲的《具舍论》中,常常提到“忍”的名相,比如忍位,忍辱,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辱泼罗蜜,我和我们几个居士在一起学习师父的具舍论视频,对诸多忍的名相不太明白,请师父为我们慈悲开示,感恩师父! 师父:我把这几个忍的不同点跟你大概讲一下,首先忍位,我们讲的忍位,我在《具舍论》里面讲的忍位是指暖顶忍世第一里面的忍位,那么这个忍位一定是指四加行里面的,那指的就一定是所谓的定中作观,这个是四加行的忍位,我讲的忍位指四加行的忍位,在《具舍精要》260页里面有细节你可以去看。 接下来看六波罗蜜里面的忍辱波罗蜜,忍辱,这个就是共通大小乘,都有讲忍辱波罗蜜,所以你这里讲的忍辱,一般指的就是你提到的忍辱波罗蜜。 那么现在接下来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这三个是般若经跟《大智度论》所讲的,所以就不是《具舍论》所讲,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是般若经所讲的,还有《大智度论》所解释的,这个就不是《具舍论》所讲的,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这是大乘经典,尤其是般若经所讲的,这样了解?就这三个来讲,它是忍辱波罗蜜的内容。 如果要问忍辱波罗蜜的内容到底有哪些?他就是从生忍、法忍到无生法忍。生忍,就是说对于众生之忍,什么叫对众生之忍?就是要观一切众生平等而不起贪嗔痴,这个叫做生忍,对任何众生平等的观之,然后不起贪嗔痴。不因为众生对你不好,或众生看起来丑陋,你就对他很讨厌。这个叫做生忍。 法忍,就是对一切法,不管是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你都要观他一切法入不二相,就是一切法的平等相,对一切法的平等相,这个叫做法忍。所以这里的忍都有认识的那种,或是智慧上的理解、认识的那样子,一切法的平等相,这个叫做法忍。 法忍另外一个意义/意思就是,对众生,忍众生对你的各种行为,对你的各种行为,不是众生,是众生的行为,比如说众生骂你,对他骂你的法(这个事情),你要忍。他骂你,你不可以起嗔,就是对法的忍;这个众生供养你,你不能对供养的这个法起贪,这样了解吗? 问:师父,这是对人的? 师父:这个是对这件事情,人跟法,刚刚生忍是对人,是对众生;现在的法(忍),是对众生对你的态度,还有对你的所做的事情,这个称为法。这样了解吗?比如说我们讲三轮体空的,第一个对象是众生,那就是生忍,然后众生做了什么事情,就是这件事情,那个就是法忍。最后的无生法忍就是要证悟,从闻思修到证,对一切法无生,这是境界很高的。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缘起无自性空,所以一切法无生,这样的诸法实相的,从闻思修然后证悟,就叫做无生法忍。这样了解吗? 然后无生法忍的忍其实就是真实的证悟无生法,那什么叫无生法呢?无生法就是一切法缘起性空无自性,所以一切法无生,这个就叫做无生法。对诸法实相的缘起性空无自性真实证悟就叫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基本上从初地就有,但是到了七地或八地圆满,八地的话,因为断见思二惑,所以一般都讲八地或是七地是无生法忍菩萨,这就是这几个“忍”的分别。 7-宗韧 师父在具舍论-2讲到【人有三种特胜:知情意。闻慧可以增⻑你的知见,知见可以形成一种力道,但我们还不够,所以情感跟意志力上要由宗教情操来提 升,当然要配合禅定的修行】 请问师父:宗教行为可以增加情感,打坐可以提升意志力,因为打坐会产生堪忍性,那宗教行为如何提升意志力? 师父:我跟你回答,但是你有一个地方要先纠正,师父说闻慧可以增长,你的知见可以形成一种力道,到这里没问题。接下来我们还不够,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一般人都没有闻慧,没有正见的力量,这样了解吗?不是说我们已经有闻慧了,我的意思是说闻慧可以增长,你的知见就成为闻慧,正见增上就是有正见,正见当然就可以成为一股很强的力量。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闻慧,也就是还没有养成正见,所以当我们还不够,这句话就有点模糊了,师父的意思是刚才所讲的这样子。师父的意思是我们一般人没有正见,也还没有闻慧,所以我们必须要由宗教行为来提升宗教情操,然后来产生宗教的意志力,这样了解?(问:只是说我们闻慧力度还不够的时候),不是说闻慧的力度不好,是我们还没有养成闻慧。 问:必须要有宗教的行为来提升这个打坐,就是说打着我们要有轻安力,我们有轻安力,才有办法打坐是吧? 师父:不是有轻安力才有办法打坐,我们有轻安力之后,我们就会忍受或是去克服,比如说我们要外来的一些,就是说你就可以提升你对外来的感受,还有对外的很多方面的不同这一些什么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轻安力的力量作为一种堪忍性,可以去克服它。 比如说你没打坐,但是这个众生常常来比如说骂你、讲你,或是对你做一些不好的事,我们因为没有打坐没有堪忍性,所以很容易发脾气。(问:就是说定力不够是吧?)因为定力不够了,你定力够、堪任性够,有轻安力,你就不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因为受点侮辱或是说身体上受一点折磨,然后就不堪了,就没办法忍耐了,就受不了,就不会。 问:这也就是说我们打坐的时候,有时候坐到一定时间会很痛,定力强的时候你就不会被打倒了? 师父:是的。接下来就是说我们打坐还没坐得很好,然后我们的知见力量也还不足的时候,当然就是宗教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一些困难。 问:师父,宗教行为不是说念佛或者是念经,是刚一开始初入佛门的这样学习? 师父:是,也可以有助于我们克服一些困难,不是究竟的,但是他有个相对的力量。这个就是你变成你要问的问题了,宗教行为可以增加情感,对不对?情感可以相对的形成一股意志力,然后可以去克服一些困难,这样了解吗?师父举个例子,你不是很喜欢这个人,你对这个人没有什么情感,你不是很喜欢这个人,所以这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相对来讲你就没有那么强的意志力想帮助他,没错吧?那么这个人是你的亲人,或是这个人是你相处久了,你对他很喜欢很有感情,依附的一个人,不管是谁了,比如说亲人也好或者什么都好。那么这个人你对他的感情依附很强,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不会产生一股很强烈的力量,想要帮助他?当然了。这种很强的力量从哪里?(答:对这个亲人或什么,比较有感情)。是,所以宗教行为可以增加情感,然后宗教由情感来提升意志力,没错吧? 问:我们说宗教行为增加意志力,也就是说我们还没学佛,以前净土佛门念佛或者是对佛法有一种信? 师父:有一种感情上的相信,或者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怙,所以我们会相信,那就可以相对提升一种力量,变成一种意志力量,然后来克服我们在打坐也没有打坐的很好,然后慧学力还不是很强的时候,就相对的有用,来帮助我们克服一些困难,这样了解吗? 但是那个是相对性的,不是绝对性的,而且它也不是究竟的,究竟的力量还是要靠我们的慧力去提升。然后打坐,这样持戒,戒定慧,这样这才是真正的力量,这样了解吗?(问:对,因为有信任,我们就进一步去学习去增上了)。对,然后学到变成有正信,那这股力量就是正信的力量。 问:因为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群里面讨论的,大家对意志力这个地方还是有点模糊,就是说打坐可以增强意志力,这个意志力指的是堪忍性。但是刚才您讲到的说,当宗教行为增加情感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意志力)是一种行动力了。 师父:对,就是师父说的,你力量可以来自各方面的,知情意都可以产生力量的,对不对?你情感也可以产生力量,这样了解吗? 问:也就是说这个意志力它所指的内涵很多了,一个是堪忍力,就是打坐产生的堪忍力,是吧?还有就像之前师父说的,意志力是有一种想要去行动的力量,这个时候它跟堪忍力就不是一样的? 师父:这不是打坐的堪忍力,这是宗教情感而来的一种意志力。 问:所以说虽然都叫“意志力”,但是它内涵是不一样的? 师父:这是(因为)它来源是不一样的,内涵也是不一样,但是都是一种意志力,这样了解吗? 问:我们之前讨论,这个地方的意志力怎么跟堪忍力的意志力连上去的? 师父:就像师父刚才讲的,比如说别人的小孩如果遇到很危险的事情,你可能会牺牲生命,你要去救他你可能会考虑,那就不是很强的意志力,有没有决心要救他嘛。但是如果是我们自己的父母和小孩掉进水里面了,他因为是你的父母或小孩,这时候我们救他的意志力就很坚强的,这个就是由情感而来的意志力嘛,这样了解吗?所以师父在这边讲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我们需要宗教行为?因为宗教行为大部分都是自于培养宗教情操,宗教情操是一种情感,了解吗? 这种情感就可以产生一股意志力,然后平时就可以克服一些困难,是由宗教情感而来的克服。但是这个在佛教里面只是相对性的而已,它还不是真正佛教要的方法,佛教要的方法是要有戒定慧而产生真实的力量,这样清楚吗? 问:知情意都可以产生意志力,但是都称为“意志力”,但是内涵是不一样的? 师父:是,没错。(问:你说真正的究竟的意志力,其实就是这个慧学而来的。)是,你们刚开始接触不久,师父的这套说法想法可能还有点陌生,但是你们接触久了就会清楚说,为什么明明《阿含经》或是《具舍论》讲得很理性,但是为什么后来的佛教对于这种宗教行为还那么重视?甚至有些人可以用宗教行为,然后对某些法门很信仰?师父就是在告诉你们,有这样的一个它的背景,有这样背后的理论跟它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8- Gloria 师父在《具舍论》第一集的第二段音频和文档里面说,【贪是情感面,嗔是意志面】,导师在“佛法概论”118页(佛法的心理观)也提到【从 不同的性能来分别,我见即痴分,我爱即贪分,我慢-自恃凌他即瞋分】。 在群里讨论时,对于贪是情感面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大家还是不明白要如何理解瞋和意志的关系,是不是说意志坚强就是瞋心重吗? 问:师父在讲《佛法概论》的时候,有一个图表,就是贪嗔痴,它可以变成知情意。那么这个意和嗔之间是怎么连起来的?意,师父前面讲了它是一种意志力,那是一种堪忍性,还可以理解。但是这个嗔,不是说嗔是贪的一体两面吗?为什么不把嗔归到情感里面? 师父:所以你们看导师父看师父的东西,有时候不是说绝对的,一定是这样,知道吗?它只是说在成分上、比例上,比较偏重什么,这样子而已,比较偏重跟哪一种特性相应。(问:我们还是理解不了嗔和意,它怎么能够连起来?)我们这样讲,比如说师父不是举一个例子说,你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你嗔心重的时候,你的意志力会很强,就是说这种对人的恨跟嗔,他的意志力会很强的。 只是说他相对来讲,对知情意的配合,贪比较配合所谓的情感,痴是知见观念,知情意的意,那就是贪嗔痴的嗔,这样了解吗?它只是相对性来配合这样而已,不是绝对性的,这样了解吗? 问:我们做了一个推论说,难道说意志力强的人,他的嗔心是不是就更加重一点呢? 师父:这样子讲,但是意志力强的人一旦起嗔心的话那是很重的,不能说意志力强就是嗔心重,就是意志力强的人,如果他不了解佛法不学佛法,一旦他起了嗔心(会很重的),情感重的人如果起贪的话,他相对来讲就比较强。(问:这一点我们都共认,我们主要是这嗔和意志力这个地方的联系不太明白)。所以师父就举一个例子,就是说你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一旦他起嗔心的话很重的,是比一般其他人重的,所以就是说相对上的成分上或是比例上来讲,也不是绝对的,所以它这贪嗔痴是一体的三面,我们只是从各种方面来了解而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话,我们也可以从情理的配合上来讲的话,情感上当然比较配合贪,意志力量是相对来讲配合嗔,这样了解吗? 问:我们后来还想请教,就是说贪嗔痴和知情意这样的一个搭配,是导师的说法还是经论的说法? 师父:我们不能说完全是导师或是完全是经论,因为这是从经论的各种描述里面然后去分析下来。(问:大家谈论说,“知情意”好像是比较现代的一个说法?)这是现代的说法,但是你看,导师他有引古代的论典里面怎么说,然后从他的论典的描述里面去归纳出来,这样了解吗? 问:这样的定义是导师归纳出来的吗? 师父:是从经典从经论里面去归纳出来,《清净道论》也有这样相对的说,也有这类似的说法。所以你说完全是经论的吗?或是说完全不是经论,是导师自己创出来?不是。导师是根据各种经论里面,然后去抉择归纳出来,然后用知情意来让我们比较能够了解贪嗔痴它的特性到底是什么。你看《佛法概论》《成佛之道》里面,他是有引经典或是论典去做分析的,你们有印象吗?(答: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看着就比较迷糊),他有引《大毗婆沙论》,然后《清净道论》也有讲类似的东西,类似的分析,这样了解? 9-智诤 1-萨迦耶见名阿赖耶的过失中提到, 信解无我不疑的 众生, 是厌逆萨迦耶见, 但是还是在执藏(阿赖耶)中。萨迦耶见在阿含经中意思是有身见, 执有不变 的本体。 (1.) 萨迦耶见的核心是本体还是执着? (2). 这个本体, 是不是自己的 身心, 或者讲跟身心什么关系? (3). 这里的意思是, 像我这样学佛的 凡夫, 虽然信解无我, 信解萨迦耶见是不对的, 但是因为是凡夫, 还是有阿赖耶状态, 是这样吗? 问:我们就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说萨迦耶见的核心,觉得这个本体还是指的是执着,我这个本体到底是我自己的身心,还是跟身心以外的这个状况?然后初果的话他是已经破萨迦耶见了,他也应该在阿赖耶当中的状态,是不是? 师父:因为初果他已经断萨迦耶见了,但是还有其他烦恼还没断,(问:所以他还是在阿赖耶之中,就是说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不是说在阿赖耶之中了,它的阿赖耶还不是完全清净,因为还有思惑。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萨迦耶见的核心是本体还是执着?它是对于本体的执着,它是一种执着,因为这里的见就是执着的意思,这样了解吗?萨迦耶见,它有一个见,执着有一个不变的身,就是不变的本体。 问:这个“身”在《阿含经》里面,到底是不是指自己的身心,还是只是说一个客观的本体,或者是跟身心有关的? 师父:执自己身心中有一个不变的本体,这个叫萨迦耶见。从另外一个角度更清楚的叫做我执见,(问:这个“我”是指的我自己的身心本体?)这个就是身心中有一个不变的我,就叫做我执见。(问:那么它不包括我所部分?)不是,有我就有我所,没有我那有我所?当然不是的,有我就有我所,清楚吗? 问:那这个跟跟法执有什么差别? 师父:那是两件事情,萨迦耶见讲的就是我执。法执就是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 。因为你问的问题比较复杂一点,那么基本上在唯识里面,法执跟我执是两种不同的执着,因为你讲的是《摄大乘论》,所以师父现在依唯识来讲我执法执是两个不同的执着。 那么细节上如果你要了解的话,师父的《成唯识论摘要》里面讲的比较清楚,里面有我执法执的说明。 (4)恶趣中的众生不爱乐五取蕴, 与经中讲爱阿赖耶相违背, 虽然对色的厌离, 但还是在阿赖耶 的状态, 例如有人自杀, 虽然厌离色身, 但是还是凡夫状态, 就是说它也是属于这种不爱乐要,但是他并不是舍了阿赖耶? 师父:他并不是真正悟无我,他只是产生厌恶而已。所以贪跟嗔都是我执的一体两面。 问:因为我没有办法去了解地狱众生的这个厌离问题,就算说类比现在自杀的状态的。 师父:比如说自杀,他厌离这个色身,问题他并没有离开我执,这样了解吗?他是由我执而产生的嗔,只是嗔的对象是我自己而已。 2. 《摄大乘论》第四讲中, 提到清净种子摄属于法界, 不是于阿赖耶? 那么佛性是否是清净种子, 与如来藏中, 如来本性, 是不在阿赖耶, 是摄属于法界吗? 师父:你两种不要把它弄在一起,这个是《楞伽经》的说法,但是不是正统唯识的说法,正统唯识他是没有跟如来这样扯在一起,这样清楚吗?然后佛性你可以说是清净种子,但是唯识的佛性它绝对不是指如来藏。但是你可以说唯识的佛性是指清净种子,因为唯识的佛性比较重在于成佛的潜能。为什么我们都有成佛的潜能?因为我们有清净种子,甚至有成佛的清净种子,所以具有成佛的潜能。但它不是如来藏。 问:如果说清净种子属于法界,我们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和这些有部分的清净种子,为什么说它不是属于阿赖耶呢? 师父:因为阿赖耶一定是从杂染的角度上来讲的,你要是转清净了,那就不叫阿赖耶。(问:所以就是部分也不行?)部分也不熟,就是体性上不摄属。这个怎么讲,你怎么理解?比如说我的钱存在你那边是放在你那边没错,但是钱是属于我的,这样明白吧?(答:从法性上来体系上来讲的) 问:师父好,刚才您在回答我执的概念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是表示对于包括我所跟能的两个部分的执着? 师父:对,你执着一个我,你就一定会有我所,所以我是根本,你有我的执着,就会有我所嘛。(问:我所指的是除了我之外,其他的一些外境的事物?)全部以我为主,然后我的对象全部都是我所。 3. 阿赖耶遍摄三界, 一切自体也是阿赖耶变现而来, 那么前面讲到, 清净法摄属于法界, 不属于阿赖耶, 那么是否与这个论点遍摄三界有矛盾呢? 问:因为它不属于阿赖耶,虽然说体系上不属于,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变现出来? 师父:不是,性质上它不摄属,不是说阿赖耶也不存于三界,是说清净法界,因为三界我们是从烦恼上来讲三界。清净法不属于三界,因为它是清净出世的,如果清净法还属于三界,他就没办法出世了。 问:但是我一直在想,因为既然一切由阿赖耶变现,我们在听经闻法的话,我们跟清净法界应该不太相应,那么在不相应的情况下面怎么来去熏习这个过程的。就是说我们的阿赖耶也是遍摄三界的,我们应该反映出来的是这种三界的有漏杂染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会熏进去那些清净的,或者说我们会有一部分清净的? 师父:《摄大乘论》这边不是跟你说,它的性质是属于(答:它只是性质属于,但是它也可以存在阿赖耶,所以它可以相互之间的熏习?就这个道理。)对,就像师父说,我把我钱记在你那边,但原则上这个钱属于我的,不是你的,但是是放在你那边的。 4. 摄大乘论中, 第五讲中, 有关无间灭意和染末那为第七意, 是两个不同功能的种子吗? 是念头形式存在在阿赖耶中吗?不是同一个意念, 不是同一个种子? 师父:你们没有弄清楚了,我先问你,无间灭意是什么意思?(答:前一个念头,然后拉起后一个念头,然后前面一个念作为后一个念头的无间灭意)不是,你这样讲不是很清楚了。(答:那我再说一下,无间灭意指的当我们在前一念和后一念,前一念的一灭去以后,它灭去的力量拉起后一念的产生,前一念作为后一念的无间灭意。)你要讲清楚,其实无间灭意针对的是前六识,前六识的每一个识,不管是哪一个识,它灭去之后,它有一个力量可以拉起后面那个识,前面灭去的这个识,定义为无间灭意。 我问你,这样子无间灭意它是一个种子吗?(问:我觉得它应该已经属于现行了),过后已经灭去了,那它跟染末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完全是两件事情,但是同样都是定为“意”。所以《摄大乘论》里面不是讲说,意根它有两个意义,两个定义,一个是无间灭意就称为意根,另外一个就是唯识学所重视的第七识,就叫染末那所以两个是不同的东西。(问:所以无间灭意不是第七识?)是意根,不是第七识的意,它是属于意根。 问:所以染末那它是一种潜藏的这种功能性的种子的概念,这里讲第七识是从种子现行了吗? 师父:现行,但不是只有种子,它是现行。它是潜在的识,要是我们的念头,那都是第六识,也就是第七它的现行,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它是比较深细的,这样了解吗?因为第七识染末那它一直都现行,它不会停止的,一般来讲它不会停止的。只有特殊状况,当然特殊状况师父在《摄大乘论》里面有解释,唯识都会解释是什么状况下会暂时停止,但是一般来讲不可能停止的,它一直都在现行熏习过程当中。 5. 摄大乘论中, 第10讲, 玄奘大师讲的带相真如, 是什么内容? 是否成佛之后, 看到的相是完全100% 等同于外境? 当然这是相, 不是外境本身, 是这样吗? 问:我们在成佛之后,我们看到的完全跟外境的相是100%一样还是? 师父:100%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不能叫100%,但是这是指清净的。你如果不清楚的话,师父的《成唯识论摘要 》176页,这里有讲什么叫做带相真如。其实它是夹带,是见道的时候,见到诸法实相的时候,见分夹带真如相现起,这样了解吗?他不是真的见到外境,而是说他见到诸法实相,是见分夹带真如相现起,所以这个就叫做带相真如。 问:前面讲的自杀的状况的时候,有道友问,安乐死也是一种自杀,有没有业力的问题? 师父:安乐死,因为你这个不是师父的专业,安乐死,到底是不是自杀,不是师父有办法去定义的。因为安乐死是不是自杀,如果大家定义为自杀,我们就来讨论安乐死是自杀。问题是我怎么去定义安乐死是不是自杀?(问:他是想问安乐死是不是也有造业,这个问题就不提了)是这样的,师父当然知道,因为以前也曾经,如果你问师父说从佛法的角度来谈他的安乐死是怎么样,我可以跟你谈。但你问我安乐死是不是自杀,我怎么知道他是不是自杀?因为这个太复杂了,因为安乐死有分好几种,所以可以另外开一个专题来讨论的。 10-燕雀 1-具舍精要P71-72,我们发自于内心的善意或恶意,经过身口造作表现(表色),而留下的一股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力用。无表色的作用造作习性。 问:那么能否说无表色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习惯,因为有些习惯,比如说话时习惯的某种口头语,坐着就抖腿,听音乐就摇头晃脑等待,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但是也是一种习气,能否说,这种动作虽然是身口发出,但不是无表色?能不能说,我们身口虽然有造作,但不一定有无表色,因为没有善恶的发心,但是可能会造成某些习气?再说,无表色是身口业,那么能否反过来说,只要是造作了身口业一定有无表色? 师父:你要看清楚,师父72页写的是,无表色一定是造作善恶的习惯,有没有看到?所以你有些习惯没有善恶的问题,那就不是无表色。为什么?因为先有身口业,你如果的身口是中性的,那也不能形成无表业。你看,无表业是身口意业,跟身口业一样,也属于业的一种,有没有看到业的一种?既然是业的一种,我们一般讨论的都是善恶业,对不对?中性业我们就不去讨论它,一定只是能够造成异熟的,所以并且是由身口造作而成的,属于业的一种。所以《具舍论》把它摄属在身口业里面去表明身口造作,形成业有表业和无表,两种。它就不能讨论中性的,没有善恶造成的。比如说你问我哪里有水,(我指)那边有水,这个没有善恶的问题,对不对? 比如说你来了,说你让一让,我就让了,然后这没有什么善恶的问题。比如说我屈身去系个鞋带有善恶的问题吗?没有。(问:像什么抖腿摇头晃脑?)这种当然没有善恶的问题,但是这种还是以一些烦恼的表现,但是它没有很具体的善恶的问题。比如说你摇头晃脑,有时候可能是内心的掉举心比较重,但是你不能说这个是造业,但是还是烦恼心比较重。比如说我们掉举的时候,我们打坐心胡思乱想,心掉举,对不对?我掉举的时候强一点的话就会哼一哼、吹吹口哨了,然后有些就会抖一抖了,这些当然从某一个意义上来讲也是烦恼外露,但是这一种没有所谓的善不善的问题。就是微细的烦恼,但是不是善不善的问题。 问:但是一般不是说,你只要有烦恼你就会造业吗?其实这个话? 师父:因为我们讲说要造业,当然你如果说很微细很严格的来讲说,一点点小烦恼都是造业,那当然也算是可以的,但是问题是经论上在定义造业的时候,它有比较严格的定义,比较粗重造作的,这样清楚吗?会造成强烈的受报的。所以基本上像唯识种子熏习有二种,叫做名言种子,业种子,名言种子它也是熏习,但是那个就不是业异熟报种子。 2-唯识用种子来解释无表色,但是,这里说,无表色不经常造作是会消失的,那么种子也会消失吗?唯识是如何解释这个? 师父:种子不会,所以说无表色的那种解释,是依有部来讲的解释,但是当你从经部,因为经部就认为它(无表色)是假法,无表色不是真法,其实它的体性就是种子,所以两个解释就不一样,不一样就不能把它等同,就是说不能完全是类比了,这样了解吗? 问:站在不同的(部派或学说的角度)去分析,不能把它两个说,这两个怎么会通? 师父:你可以会通,但是不能完全等同。因为他们都是在解释习惯,还有解释一些戒体,从唯识来讲戒体,它就是种子的功能。所以你就不能把他说,有部这样解释,那就一定要完全等同于经部或唯识的解释,当他用的不同理论来解释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样清楚吗? 3-又:俱舍论-33,有人问: 无表业跟业力有什么分别? 师父说,因为无表业也是业,不是业力,它也会留下力用,到最后也会产生受报,业力本身就是变成后面持续会受报,所以是不一样,它是属于业,不是属于业力。 问:对这句话我不太理解,它(无表业)怎么会承受报? 师父:因为它是业。(问:不是说无表业不是业力吗?)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比较有争议性,就是说有一些(部派)会认为它是业力,但是实际上它是业,不是业力。如果你把它当成业力的话,那业力本身就是一股力量,他就没有受报的问题,对不对?但如果你当他是业而不是业力,既然是业,它就是会变成一股业力的存藏,然后就会有受报的问题,就会有现行受报的问题。 问:这个地方,后来您讲过,因为部派说法不一样,有的部派认为无表色是业 ,有的部派认为不是的。 师父:是。这个地方确实无表色有争议,后来就变成有些部派,有些派别,像经部他就把它认为说,这是假法,所以它不是真法,它的体系性也就是种子,后来就用种子来理解这样一件事情的。 问:在成佛之道里头,三乘共法讲到惑可以发业润生,所以四无记根也是没有善恶,但是它可以发业、润生,是不是相同的一些概念? 师父:不是,发业、润生一定是,这样子说,是业异熟报,所以烦恼能够发业、润生。 问:烦恼里头提到说四无记根,比如像见、爱、慢、无明,这个是不是跟五表类似? 师父:不是,那是完全不大一样。五表色/业一定是有具体的善恶的。反正你就是知道说,业,它一定有善恶,然后无表业它一定也是因为善恶业而造成。比如说身口造作善恶,他表现出来的叫做表业,那就一定是善恶,那么身口表业之后留下来的无表业,他一定是善恶所造成的。 问:所以这个已经超越,(不是)只是在烦恼的层次,已经真的有付诸行为? 师父:对,有付诸行动,而且不只是单纯烦恼。 12-Paul 1、《具舍精要》中讲到【“无表业”的体性是“无表色”,是色法,即前面所分析十一种色法的 “无表色”。论上说:身和语“表业”的所依是 身形,是依四大种所造的色法。“无表业”依身、口“表业”而引发,所以也是色法,由四大 种所造,但体非“极微”】。 (1). 请问师父:如何理解【“无表业”的体性是“无表色”】中的“体性”二字? (2). 无表业和无表色指的是一回事吗? 2-a. 如 果不是一回事,无表色和无表业是某种“依附”关系吗?也就是说,是否可以理解为无表业基于无表色“产生”的?或者说,从时间角度看,无表业和无表色的产生有先后顺序吗?比如当身口造作善恶的刹那,是否是前一个刹那先有无表色,后一个刹那再有无表业? 2-b. 另外一方面,如果无表业和无表色 是一回事,那又为何会有【“无表业”的体性是“无表色”】的说法?因为如果说 A 的体性是 B,那好像 A 和 B 就不完全是一 回事。请师父开示。 师父:他问的这些无表业的问题,其实上面已经回答了。看第二个问题 2、在杂阿含经第 351 经的开始,【尊者那罗语尊者茂 师罗言:“有异信、异欲、异闻、异行觉想、异见 审谛忍,有如是正自觉知见生,所谓生故有老 死,不离生有老死耶?”】,请问师父,如何理解此经中的“异”字?如果从整体经文看,这里的【异信、异欲、异闻、异行觉想、异见审谛忍】应该是正面的意思,如果是的话,那这些“异”是异于什么?此经文后段【尊者那罗言:“所说不同,前后违......”】,但是弟 子没有看明白尊者殊胜所言哪里有前后相违,请师父开示。 师父:“异”的意思,巴利叫做阿尼亚托尔奥。它的“异”就是除了什么什么以外,所以异信、异欲、异闻、异行觉想、异见审谛忍,就是除了信、除了欲、除了异闻、除了异行觉想、除了异见审谛忍以外,是不是还有什么?它的意思是这样。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它的“异”就是除了什么以外。 这个意思就是说除了是听人家讲的,除了是听闻来的,除了是信仰的,除了我这个有认知以外,是不是有其他方法,其他意思就是说,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自己亲证,它的意思是指这样子。 问:这个地方我再帮忙问清楚一点,就是这个“异”就是说,除了什么以外,还有什么东西这样子? 师父:对,比如说我告诉你说,那边有车祸,我就说,你是怎么知道?他说,我就听来的。我说你除了听来的以外,你还有什么管道知道那边有车祸?所以那个“异”,“异闻”就是说,你除了听闻到的以外,你是怎么知道? 问:关于带相真如我找到了,这里讲到无分别智亲自携带真如相,缘这个无分别智是指的是平等性智吗?第七识的那个智吗?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因为你到见道的时候,第六识第七识都可以算是无分别智。 问:那么它携带了真如相为缘,这里又说明了智跟真如体相是不相离,那也就是说它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个认识和外相是在一起的? 师父:是对,他就是有见无相,这时候他没相分,它是见分直接夹带真如,这是真如相起来的,所以它是见分真如相是一体的,所以真如相不是它的相分。这个理论比较复杂一点,你就字面上知道它的意思,这样就好。(问:因为我们原来讨论说,成佛之后,相不一定100%一样,我想跟师父确认一下这个状态)。如果不是100%一样,那就问题就大了。到底哪一个佛的智慧比较高?他是一样的,所有的成佛是圆满的,所有的见道也都是一样。 回向!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DEFAULTSORT:中道国际读书会答疑2022-06-19}}
返回
Category:2022-06-19 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