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Category:2022-09-04 答疑”的源代码
分类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Category:2022-09-04 答疑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 100%;text-align:center;text-align:left;" !编号 !出处 !问题 |- |1 |阿含经讲要 |'''燕雀:''' 阿含经83集师父讲:【五欲,这五种感观都是对物质的感观,他比较不是牵涉到人事的,比较重在物质的,但是人事的话,比如说我对于我的父母或我的小孩,可能不是在于所谓的色身香味触上面,可能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这个程度会更高一点】。请问:这种人情、人事的贪,如果不属于五欲贪,那属于哪一类的贪烦恼?能否算五盖里面的调举?掉举就是心飞扬,胡思乱想,那没有打坐时候的胡思乱想是否叫掉举?贪的产生需要缘外境,这个时候的贪欲是五欲,那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孩子长的好看不好看无关,这个贪爱属于贪,还是盖,还是属于什么? |- |2 |阿含经讲要 |'''燕雀:''' 阿含经86集1:34分师父讲:【真正要谈的一定是至少是四禅才叫做定觉分。在阿毗达磨里面未到地定摄属在初禅,所以至少到未到地定,你才可以算是定觉分成就】。请问:到底是四禅还是未到地定叫做定觉分? |- |3 |阿含经讲要 |'''燕雀:''' 五欲五盖是欲、恶不善法,这里的欲是指五欲,恶不善法指五盖,五盖说它是不善法还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它是恶法? |- |4 |阿含经讲要 |'''燕雀:''' 阿含经88集师父讲:【无分别影像,说修止是无分别影像,但是在修止的时候,还是要观察息的粗细长短冷暖,感觉这个时候,还是有心的分别,只是没有无常无我的分别】。请问: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当说“有分别、无分别”的时候,指的是是否有无常无我的智慧分别吗?问题是修止的时候,观察息的粗细长短冷暖,不也是一种分别吗?那我们平时常常说的不要“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分别”指的是什么?和无分别影像的“分别”意义,是不一样的吧? |- |5 |阿含经讲要 |'''燕雀:''' 阿含经89集1:26分师父讲:【慢是色、无色界最微细的我执,如果这个慢断了,他就证阿罗汉】。师父在《俱舍精要》P113,【“我慢”有粗显的和微细的。 粗显的“我慢”是证初果必须要断的; 微细的 “我慢”要到证阿罗汉果时,断尽“五上分结” 才能断】。 请问:这个“粗显”和“微细”,如何理解? 慢心所里面其中的六种是粗显的我慢吗?这种最根本的我慢就是微细的我慢,为什么说它是色、无色界最微细的我执呢? |- |6 |其它 |'''照华法师:''' 什么样的修行人能够称为大修行人?如果大修行人没有开悟或证悟,能算的上是大修行人吗?也不能算圣者,还是凡夫吗?请师父开示 |- |七 |阿含经讲要 |'''照华法师:''' 您在《阿含经讲要》第29集45.30分讲:“古仙人道,叫做道的一惯性,叫做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这个归元的‘’元‘’字是什么意思?是涅槃,还是成佛呢?请师父开示! |- |8 |成佛之道 |'''慈佳:''' 我经常听到“我需要佛菩萨加持”或者“都是佛菩萨加持”或者“感恩佛菩萨加持”等类似的话。我不太清楚“佛菩萨加持”这句话的含义是谁加持谁?跟随师父的《成佛之道》学习,我的理解是所谓“加持”只是一种方便说,“加持”是一种增上缘。那么我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加持”的本意、对象和它存在的意义? |- |9 |其它 |'''慈佳:''' 偶遇某道友“善意”提醒,说:“别跟某某相处,因为会断了你的法身慧命。”我的理解:遇到邪见的法师,在自己没有正见的情况下,法身慧命自然会断。但是大家如果都还只是修行路上的道友,相处之间这法身慧命被断了,貌似有点恐怖。我想知道“法身慧命”被断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它很容易被哪种因缘给断了?我们要如何去避免和抉择? |- |10 |阿含经 |'''坤:''' 庄春江居士的《阿含经故事选》的一个段落:“教导了这个法门后,佛陀就作了半个月的闭关禅修,除了一位照顾饮食的护关者外,佛陀不希望有任何其它人到他的住处去,而大家也都遵照佛陀的意思,在这期间没有人去打扰”,请问:佛陀已经成就了,所做已办,圆满了,为什么还要闭关禅修呢?闭关的目的是什么? |- |11 |其它 |'''坤:''' 一位老人,每天抄心经,坚持十多年。自己的心愿是临终在家里走,而且能够走得很快,临终不做任何抢救,家人之前是不同意她的想法的,但没想到的是,她的心愿真的达成了。请问师父:她一生只是做这样的宗教行为,并没有听经闻法,也不懂什么教理。她临终得这样的善报,是自己的善业导致,还是观世音菩萨加持,还是碰巧呢? |} 师父答疑-8(2022-09-3) 一、(真容)请教问题(不在课上) '''1、如来藏是不是违背了缘起法的定义? 不应该有个不生不灭的东⻄一直伴随 着我们,不然和婆罗门教的梵没什么区别?''' 师父:如果看过导师的书,听过师父上课的就知道说,基本上如来藏就是一个方便法引导我们向上向善,引导我们进入佛门的一个方便之法。 '''2、涅槃后的我和之前我的关系,类似于作茧自缚的毛毛虫和蝴蝶的关系吗? 只是毛毛虫彻底断尽了,蝴蝶身上找不到毛毛虫的阿赖耶识没?''' 师父:因为这种比喻,差很多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所以我也没办法回答,因为这种比喻实在是有点太奇怪了,所以让他慢慢再学吧。 '''3、《解深密经》,还记得之前有一集,有位居士说自 己老公是搞科研的,本来也是无神 论者,可是有一次他做手术的时 候,居然能脱离身体看到自己正在做手术,还有周围的一切。''' '''请问:我一直想问,像那位先生当时那种不属于中阴身的状态,是怎么看到的? 因为我们看到物体B都是我们的眼根加眼识生成的一种物体B的境相。而当 时的先生已经没有了眼根,怎么能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呢?''' 师父:基本上投胎识,如果从唯识学来讲,投胎识就是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就是阿毗达磨所讲的中阴身。那么中阴身呢?是具有五蕴的,所以中阴身,他能见闻觉知。那这个人呢?他因为在手术,所以濒临死亡边缘,意思就是说随时有可能会死。所以,从唯识学的角度就是识已经有点离这个身体了,有点离开身体,所以他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这。也没什么,很多人都有这种问,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这也没什么,只是说因为他没有死,所以,阿赖耶识后来继续支持他的这个根身,那就是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形。 因为他也不在,师父就是大概做了简单的一个回答,其他同学对这个没有什么问题?没问题的话,我们再来看下面的问题,他这个问题还不错了,大家可以思考看看,要复杂的回答也行,要做简单的回答也行。他说 '''4、想请问师父怎么看泰国的正统佛牌符管,有的甚至是僧王做的,还花了几 年时间制作,也确实出过不少保平安的事迹。师父认为这是佛教和一些外 道术法的结合,一边能防止意外保平安,还能熏习佛法。还是说仅仅只是一种善巧,让人有机会清净佛法。''' 师父:没有所谓的正统不正统的佛牌。'''有的甚至是僧王做的,还花了几 年时间制作,也确实出过不少保平安的事迹。师父认为这是佛教和一些外 道术法的结合,一边能防止意外保平安,还能熏习佛法。还是说仅仅只是一种善巧,让人有机会亲近佛法'''?因为我们这个是一个问答课,不是一个讨论课,如果是讨论课,我就问说,你们怎么看?但是既然是简单的讨论,简单的回答,师父就会告诉你说,有时候,法的对错不能依于人,所以佛教有四依,依法不依人。不要说他是泰国的僧王,或者是说甚至是地L喇嘛或是什么谁讲的,不管对错,他都是对的,不能是这样子。所以不管他是不是僧王做的还是怎么样,我跟你讲,这种东西呢,是受有地方地域性的影响,所以,只能说是一种引导、亲近佛法入道的方便而已。不是说挂了佛牌就可以保平安了,那你挂了佛牌,当然可以让你有一些信心跟信念,然后进一步愿意亲近佛教,愿意学佛,那当然是比较好的事情了。所以,最多这个只能说是一种善巧方便而已。那你说,那么佛教佛法里面如何保平安呢?第一个很简单,佛教讲因缘法,平时多注意安全,多远离会造成伤身体和生命危险的因缘,比如说如果你酒后开车,那谁都没办法保护你,如果你开车太太太快,那谁都没办法保佑你。所以师父说,第一个你要远离会伤害我们身心生命的这样一个因缘,这是平时要做的。再来,修集福报,多修善法,那就叫三皈、五戒、十善,多布施,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让你的善业因缘增长,让你的那个善法因缘增长,那当然这些佛菩萨就能当作你的增上了,那这样就能达到消灾免难的一个机缘,一个因缘。 5、《唯识思想概观》) '''(1)想了解投胎识和阿赖耶识之间的关 系。人死后是最多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身状态,之后立刻往生是吗?''' 师父: 我这边可以做一个向回答说,是的,那以后如果有什么细节上要讨论,以后再讨论。就是一般来讲,就北传佛教正统是采用七七四十九天是最长的。 '''(2)那中阴身 状态还有没有八识呢?中阴身状态过后是八识立刻变为投胎识,还是说投 胎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轮回,和对应的投胎体集合成为新的生命?''' 师父:基本上从唯识来讲,如果像《八识规矩颂》,他说去后来先做主公,意思就是说阿赖耶在投胎,阿赖耶识就是投胎识,在唯识里面,投胎识就是阿赖耶识。可以吗?其他同学也没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的话我们继续来看下面。 '''6、平时在禅定的时候有按照你视频说的那样刚开始数出入息,这样让自己摄心集中,但是后面还是会有各种杂念,而越想摄心集中,越想断反而越心烦意燥,涌现各种相。我有看南传上座部阿姜敦(阿姜查?)的开示,他的说 法是这个时候不要想斩断这些杂念,而是观这些杂念是怎么升起的,这个 时候杂念自己会消失。我试过也确实有用,可是这样就断了数息,没了所 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有次第的像你说的那样数随至。想知道平时禅定打坐的具体细节运 用。''' 师父: 基本上我讲说阿姜查,不知道是不是阿姜查啦,他讲的是谁我不知道。这种方法不是正统的方法,经论都没有讲用这种方法。而且你如果用这种方法的话,用他上面讲的上座部的那种'''阿姜查'''的方法,其实其实你看那个帕奥禅师的,他也没有用这种方法,他这种方法可以说都是属于方便的应用,基本上你不能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会让你陷入妄想,而你不自知,让你陷入那个胡思乱想、陷入妄想而不自知,这样可能大家要了解。那他说,那照你说数息摄心集中,然后越心烦意乱,其实这个过程都是正常的,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而且反而是这个样子,你这你可以察觉到你在心烦意乱,你察觉到你的心思是妄想,还是心念跑掉了,还是掉举,你反而可以察觉到,这是好事情。但是如果你用这种方法说,去想说,什么杂念是怎么生起的,这变成是一种妄想而不自知。所以正统的经论里面都是叫你要摄心,集中所缘去降伏你的贪欲盖、昏沉掉举盖,然后恶作睡眠,都是叫你要去降伏他的,没有叫你说去观它的。观察的话,你会变成陷入妄想而不自知,这样各位同学了解。 问:刚才讲打坐禅坐的时候,师父在讲到念息十六特胜的那个里面 ,师父讲到观那个息身,是不是就是在息进去、出来的整个过程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这跟南传讲的观整段气息还是有一点点的差别? 师父:一样的事情,这个理论不是说南传或北传了,其实这个理论都是共通的。(问:那么息在出了以后,然后再进的时候,它如果停就停,不停就直接进就可以了?)是,你就关注它嘛,关注它停它就停,它停你清楚明白知道它停,它入你清楚明白它入,它出你清楚清楚明白它出。那你不要刻意去控制,(问:也不用可以控制它的速度,也不用控制它的那个轻重。)对,都是这个都是自然的。就好像,师父举个例子说你,好像在山洞,守住山洞洞口数火车,那火车的速度的快慢没有关系,这样了解吗?它快你知道它快,他慢你知道他慢,你知道吗?所以你不要不需要去控制火车速度,等于说你不要控制你呼吸的速度,你只是缘住它,作为你摄心集中的所缘而已。 (燕雀)请教师父: '''1、阿含经-83集''' '''师父讲:五欲,这五种感观都是对物质的感观,他比较不是牵涉到人事的,比较重在物质的,但是人事的话,比如说我对于我的父母或我的小孩,可能不是在于所谓的色身香味触上面,可能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这个程度会更高一点。''' '''请问:这种人情、人事的贪,如果不属于五欲贪,那属于哪一类的贪烦恼?能否算五盖里面的调举?掉举就是心飞扬,胡思乱想,那没有打坐时候的胡思乱想是否叫掉举?贪的产生需要缘外境,这个时候的贪欲是五欲,那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孩子长的好看不好看无关,这个贪爱属于贪,还是盖,还是什么?''' 师父:你要知道贪爱的范围很大,它不是只有五欲之谈,这样了解吗?你记得师父在那个《俱舍精要》以及在《佛陀的教示》里面都有提到说,对烦恼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其中一个叫做无明所覆、爱结所系,记得吗?那个染爱,它的范围很大。那五欲的这种染爱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而且是最粗重的一种,所以贪欲、贪爱不是只有五欲而已,只是说五欲它比较注重在于物质的欲望,这样清楚吗?但是你对人事的贪爱,这也是爱染,比如说你对你小孩的染爱,它跟五欲没有关系,就像你这里说的嘛,与五欲没有关系,对不对?但是它也是一种染爱,这样清楚吗?如果你不清楚,你去看那个师父的《俱舍精要》、《佛陀的教示》,里面有谈到阿含经对烦恼的分类,最基本的就是无明跟爱染。那如果你要看更详细的话,印顺导师《佛法概论》第85页(简体版P56~58情爱的活动形态),他对爱染有做很深入的分析还有说明。比如说爱染它可以分为自我爱,或者叫做自体爱,境界爱,还有五欲的贪。 我再讲一次,爱染,它可分为自体爱,就是我爱,一般就就是我执,从爱染上来讲就是对自我的执着跟贪染;那么还有一个叫做境界爱,就是我所的执着跟贪染;那再下面才是叫做五欲的贪染,那五欲当然就是注重在物质上的,这是最粗重的。这样了解吗?那么另外再说还有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其中的欲爱就是五欲之爱。所以爱染的范围很大,那个五欲的爱染,它只是其中一个最粗重的而已,这样清楚吗? 问:那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谈的时候总是在说五欲,很少说到你刚才说的那些爱,说断贪爱的时候,只要在五欲上去探讨,没有去考虑其他? 师父:因为这种自我境界爱,这比较深细,而且比较难断,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的话,五欲是最粗重的,如果你五欲离不了,那你另外的自我爱、境界爱,这个不用谈说你会离的,这样清楚?(问:那比方说佛陀涅槃的时候,阿难去哭,那么他这种叫眷属爱,他这个就不是五欲的?)对,他还有微细的我执嘛。因为他如果严格讲起来,他是初果。但至于说佛,佛陀涅槃之后,他去哭,当然这经过那么久2000多年来,到底是怎么样,因为记载的都不大一样。比如说阿难其实能证阿罗汉,但是因为他要做佛的侍者,所以他没证。因此,你看阿含经里面也没有讲说阿难在哭,但是后面越描述就越多了,尤其是杂阿含里面,他并没有说阿难在哭。所以后面的某些描述,越描述就有一点在比较戏剧上,或是比较文学上的描述了。 你看包括后面的描述,就是《楞严经》里面说,阿难会被摩登伽女(引诱)什么,但是你看佛陀的教示里面,让他对这种东西是不沾不然的,怎么可能随便弄一个什么东西什么咒,就让他的修行都白费了。(问:如果这样,就是对于阿难他的说法很多种,那我们怎么样去取舍呢?像大陆这边对于《楞严经》的话,诵、学习的人很多。)我知道,这不是大陆,这是中国传统的,不是大陆而已。(问:过去读《楞严经》就觉得阿难被引诱了,但是现在看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所以你看师父的那个佛陀的教示里面,师父是引杂阿含经里面所讲的,他对阿难可是非常的赞叹。对不对?有一个比丘尼,年轻貌美,刚出家不久,想要色诱他,是被安难教训一顿。所以你们要从这个地方,就是从现实人间佛教去正视阿难,他的一些正面的(形象),(他作为)一个修行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这种气质,不要受某一些经典(影响),它可能有它某一些特殊的用意还是什么,或是有一些,所以会把这些故事拿来,就讲得比较夸张一点。 下个可能你没有听清楚师父要讲的啦,你来讲你的问题。 '''2、阿含经-86集1:34''' '''师父讲:真正要谈的一定是至少是四禅才叫做定觉分。在阿毗达磨里面未到地定摄属在初禅,所以至少到未到地定,你才可以算是定觉分成就。''' '''问:到底是四禅还是未到地定叫做定觉分?''' 师父:那四禅都算,当然最基本的就是你要到初禅的,但是因为未到地定是摄属在初禅的。所以一般来讲,未到地定就会被认为是定成就。也就是说定成就至少要到未到地定才能叫做定成就,这样了解吗?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的话,所以定觉分至少要有未到地定的能力,才能叫做觉分,才能称为定觉分。因为在阿毗达磨就是北传里面,他至少要未到地定,才能真正做定中作观,所以才能叫做觉分。(问:那就是不是说是要第四禅才叫定觉分,实际上是应该是四个禅。而不是我理解的是第四禅。)所以以后你听要听清楚,就是说师父的语言表达,如果是第四禅,我说第四禅,如果说四禅就包括四种禅 。(答:那这里是我误解了)。 '''3、五欲五盖是欲、恶不善法,这里的欲是指五欲,恶不善法指五盖,五盖,说它是不善法还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它是恶法?''' 师父:它这里的恶,指的就是说会障碍善法的生起,这样了解了,这里的恶是等于不善。不是说它会去做坏事,而是说它会去阻碍善法的生起。这样了解吗?所以这个就是经典上的表达了。所以它可以是一个不善,所以你说那它只是不善,不是恶啊,但是他这里恶并不是说你是会做坏事,而是说它会阻碍善法的生起。 '''4、阿含经88集''' '''师父讲:“无分别影像”,说修止是无分别影像,但是在修止的时候,还是要观察息的粗细长短冷暖,感觉这个时候,还是有心的分别,只是没有无常无我的分别。”'''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当说“有分别、无分别”的时候,指的是是否有无常无我的智慧分别吗?问题是修止的时候,观察息的粗细长短冷暖,不也是一种分别吗?''' '''那我们平时常常说的不要“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分别”指的是什么?和无分别影像的“分别”意义,是不一样的吧?''' 师父: 智慧的分别才叫分别。所以他这里头有分别、无分别是指有智慧的分别,就是有慧的选择,重在于慧的选择,作观,它这里才叫做分别。这样了解吗?如果只是缘住呼吸,那这样的话,因为这种分别的目的是在于摄心集中,不是在做慧的抉择者,所以它叫做无分别。所以你要知道说佛教里面有时候讲无分别,并不是完全像木头一样的不分别,所以这个成佛之道里面导师有做分析跟说明。 只是这里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这个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说的,师父在讲阿含经的时候是把这个拿来作为辅助的说明,不然有时候会搞不清楚,因为阿含经有时候很简要。那你只要了解说,有分别影像就是作观,无分别影像就是修止。 问:因为这个地方,之前我一直觉得既然说无分别,那对息的那种长短、粗细、冷热,不都是一种分别吗? 师父:因为对息的这种分别,它不是很复杂的,它是非常单一的,它重点在于摄心集中,这样了解吗?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叫做无分别。所以佛教里面讲无分别,并不是说完全不作分别,就是好像石头一样完全不做分别,这样清楚吗?你如果不清楚的话,你可以去看师父最近在讲那个成佛之道的精要版,里面有谈定的无分别,到底是什么叫无分别?它不是完全没有分别,而是从复杂的分别到比较简要的分别,那简要的分别它会被认为是无分别。 问:平常讲的说你不要有妄想、分别、执着,那么这个时候的分别它指的是什么? 师父:所以说有时候一般人讲这些东西到底指的是什么,所以这个变成说,没有听经闻法的人,有时候讲佛法的东西会讲得很笼统。那一般我们讲说,你不要妄想分别什么,这个时候可能所讲就是不要有太重的我执相应的分别。我们一般说你不要那么分别的,不要那么执着,这时候的分别就是说跟我执相应的这种分别。所以我们一般人讲的话,如果你没受过特别的训练,没有经过佛学的这种的话,有时候一般人讲就会很笼统,你就搞不清楚他指的到底是什么。(答:那我们看这种名相的时候,就是要搞清楚它的名相代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所以学佛不能笼统,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阿毗达磨,这些他们都分得很清楚,不会让你笼笼统统的,你也搞不清楚,对不对?所以为什么这些论会定义的这么清楚,不然你要是笼笼统统的话,你打坐稍微有点境界什么,就说你得了初禅。这就是外面一般人很不懂,不知道经典上有很严格的那个标准跟定义的时候,就会很笼统的乱讲一通,就会造成很多的误解。 '''5、阿含经89集1:26''' '''师父讲:慢是色、无色界最微细的我执,如果这个慢断了,他就证阿罗汉。师父在《具舍精要》P113,“我慢”有粗显的和微细的。 粗显的“我慢”是证初果必须要断的;微细的 “我慢”要到证阿罗汉果时,断尽“五上分结” 才能断。''' '''问:这个“粗显”和“微细”,如何理解? 慢心所其中的六种是粗显的我慢吗?这种最根本的我慢,为什么说它是色、无色界最微细的我执呢?''' 师父: 其实这个我慢就是一种我执。我们这样讲,你把它理解我慢就是我执。那么里面最根本最粗的,入初果要断的就叫做身见,所以身见也是我执。但是你断了身见,那只是初果而已。那么最微细的我执要到要证阿罗汉之前把它断掉,那个就叫做我慢。所以如果你还不清楚,师父用一个简单的图,你把它画下来,这个我执有分两种:粗显的,入初果要断的,这个我执就叫做身见;另外一个是最微细的,证阿罗汉之前要断的,那个就叫我慢,这样清楚了吗? (俱舍精要里面讲,慢心所,分七个)基本上那几个粗的,在证初果的时候应该都是不见了,因为那些都是依我而产生的粗分别。你觉得你很骄傲,你别比别人行,那就是因为这个我执太强烈了。所以所谓的慢,它分两种,一种就是比较粗糙的,就是骄慢,另外一种就是最微细的我执。(问:所谓的微细,这个微细是什么意思?)如果要讲的话,就是无色界最微细的烦恼的我。(问:是怎么表现,怎么叫最微细?)因为这个东西一般察觉不到,因为你连初果都还没有办法断这个,它是属于思惑的。你唯有到了三果,你有才有办法去慢慢去断它嘛。现在我们是没有办法察觉到的,因为他是很微细的我,连初果都没有断。(问:就是很难察觉,就叫微细?)对,它是最微细,它是无色界的我,就是说我们烦恼里面不是分三界嘛,从欲界粗重的开始断嘛,那这种我慢最微细的我,是属于思惑的,你没办法马上断掉。你一定是没办法察觉到它,它的微细是指说它是无色界的烦恼。那没关系,因为这个东西本来烦恼的分类如果不熟的话,慢慢你在久了之后,你就大概会知道说,原来这个最微细的我执就叫做慢。那这个唯有要入阿罗汉的时候才能断,你连初果它都断不了。你要是身见没断,你也不用想说,你要去断最微细的我慢。只是说现在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现就是说我们现在学的修行,这个东西,不是我们现在要去断的,或是要去降伏的,因为这个是无色界的,我们连欲界这么粗的烦恼我们都降伏不了。 '''照华法师''' '''1、什么样的修行人能够称为大修行人?如果大修行人没有开悟或证悟,能算 其它 的上是大修行人吗?也不能算圣者,还是凡夫吗?请师父开示''' 师父:这个我没办法跟你讲,因为大修行人,它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它只是一个描述词。所以,不同的人,包括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北传佛教,不同的词,他们讲大修行人的时候,他们的观念和定义可能不一样,这样了解吗?所以我没办法告诉你,你如果在哪一本书或哪一本论跟我说,这里讲的大修行人指的是什么(,师父才可以回答),(现在)可能没有办法回答你。如果你这么笼统的讲一个大修行人,我不知道他们指的大修行人到底是指怎么样,这样可以吗? 问:就是说,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修行人,您讲过,不一定要开悟的才是大修行人,那么他是修行人了,但是他也不一定是圣者吧? 师父;不一定是圣人,因为很多古代讲大修行人,他只是很用功在修行而已,他不一定已经证果了,如果证果那就是圣人了,那大修行人,他就是很用功在修行,不一定是圣人。(问:那他没有证果的话,这个大修行人修得再怎么样,他还是凡夫吗?),是,你没证果那就是凡夫,但是凡夫分有修行的凡夫,没修行的凡夫,有学佛的凡夫,没有学佛的凡夫。所以俱舍论里面有外凡、内凡。这样可以吗?所以我没办法给你定义说,大修行人士应该怎么定义,因为每个人讲的大修行人可能他的定义不一样。 '''2、阿含经-29集45:30''' '''师父讲:“古仙人道,叫做道的一惯性,叫做归元无二路。”''' '''请问:这个“元”指的是涅槃吗,还是指成佛?''' 师父:如果这里是阿含经讲的古仙人道,它的'''元'''就是涅槃、解脱。(问:入初果也算?)就是说是初果也算,但是这里讲的就是究竟涅槃。就是说到解脱的路,它只有一条,通往解脱的路,虽然入门都方便很多种,但是它唯一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所谓的八正道。 问:关于这个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的话,您说是在从阿含经的角度讲,这个“元”指的是涅槃,这个“无二路”指的是八正道。那如果是在大乘讲这句话的话,那怎么理解呢? 师父:那就是建立在戒定慧八正道上的六度万行。(问无二路就指的是?)建立在戒定慧八正道上的六度万行。大乘讲的“元”就成佛了,二乘讲的“元”就是解脱。 '''慈佳''' '''1、我经常听到“我需要佛菩萨加持”或者“都是佛菩萨加持”或者“感恩佛菩萨加持”等类似的话。我不太清楚“佛菩萨加持”这句话的含义是谁加持谁?跟随 师父的《成佛之道》学习,我的理解是所谓“加持”只是一种方便说,“加 持”是一种增上缘。那么我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加持”的本意、对象和它存在 的意义?''' 师父:你讲你问的这个很好,我这样讲,所谓的加持当然就是很多说法,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但是师父从佛教的根本最重要的来讲的话,所谓的佛菩萨对我们的根本加持,最根本重要就是教导我们佛法。教导佛法,那就是最根本的一种加持,然后我们依教奉行,那就是佛菩萨讲的的加持的根本意义,就是从佛法的角度,以法的角度来讲加持的最根本意义,这样了解吗? 那从这样的意义来讲,另外一方面就是说,那我们要是依教奉行的话,法不孤起,是各种因缘的,所以佛菩萨还有很多同参道友,因为我们依法而行,所以会招感善的增上缘,那这些增上善缘,都可以帮助我们修行,那这一些也可以说是一种加持,就是一种相应的帮助,那这一种也可以说是一种加持。这样了解嘛?这个是最根本的两种意义。那当然还有一些比较讲得比较外力一点,比如说佛菩萨跟你灌顶什么这些,那那一些都是方便说,那真正的佛菩萨加持,就是师父刚才讲的那两种。 '''2、偶遇某道友“善意”提醒,说:“别跟某某相处,因为会断了你的法身慧 命。”我的理解:遇到邪见的法师,在自己没有正见的情况下,法身慧命自 然会断。但是大家如果都还只是修行路上的道友,相处之间这法身慧命被 断了,貌似有点恐怖。我想知道“法身慧命”被断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它很 容易被哪种因缘给断了?我们要如何去避免和抉择?''' 师父:其实我跟你讲,所谓的断,它不是真断,它一般讲说法上面那断,这是一种描述而已。描述意思就是说,你的修行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和障碍,不是真的断了,哪有什么可能断的?他这个法身慧命断的意思就是说,你的善法修行会遇到阻碍,甚至会被引导到其他错误的观念上去,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没办法继续修善法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才叫做法身慧命断。(问:就是要不断的去学习、熏习)。就师父常讲亲近善知识,不要去亲近恶知识,那亲近善知识才能听闻正法。 还要如理思维,就是要思考,不是谁讲的都对,不是某某大法师讲的就是对的,那你就要做思考,然后接下来就是去实践,那就是法随法行 问:也就是说他说的这个断,是比较笼统的,就像刚才师父开示前面几道题的,就是太笼统了,那它真正的意思就是遇到一些障碍? 师父:对。因为我们一般学佛时用很多名词很笼统,不一定是佛教经论里面的正统定义的,我们一般在外面说的都比较笼统一点。 '''坤''' '''1、庄春江居士的《阿含经故事选》的 一个段落:“教导了这个法门后, 佛陀就作了半个月的闭关禅修,除 了一位照顾饮食的护关者外,佛陀 不希望有任何其它人到他的住处 去,而大家也都遵照佛陀的意思, 在这期间没有人去打扰”。''' '''请问:佛陀已经成就了,所做已办,圆满了,为什么还要闭关禅修呢?闭 关的目的是什么?''' 师父:因为基本上这个阿含经里面的,是从人间佛陀的角度来讲,人间佛陀,他的内心究竟解脱圆满,但是他的身体还是像一般的人,还是会有老病死,所以有时候也需要休息,知道吗?他的身体肉身还是会生病,他的身体有时候还是休息。你有没有师父的这本书佛陀的教示?你去看,前面是讲人间佛陀,他里面有很多有关人间佛陀,他内心是究竟圆满,但是他的身体,因为是依于人间的相应而有人的肉身,那既然是人的肉身,哪怕他有神通,他还是会变老,还是会生病,肉身还是会入涅盘。这样了解吗?所以这个肉身,还是得照顾,还是得饮食,所以这个肉身有时候不能太操劳,还是得休息,得闭关。 问:因为这个问题,群里面几个道友参与讨论,没有说佛陀他闭关是为了休息的角度来讲。就是说佛陀他虽然已经圆满了,他还是会继续禅修,就觉得这个地方,是修善法的角度来谈的。 师父:是,所以佛陀说他,善法无厌倦嘛,精进无厌倦,佛陀也说,他成佛了,但是他修福无厌倦。就是因为他是佛,所以他会不断的精进,不断地精进用功了。(问:那这个地方,佛陀闭关的目的是为了休息吗?)嘛。休息也可以,或者是他的精进也可以,那你从一个人间佛陀的角度来讲的话,他总要有一段时间不要人家来干扰。 因为他的身体还是肉身,还是没办法,还是有他必须要要保养的地方,但是肉身还是人的肉身。(问:那您讲过,就是比方说那个禅定的话,如果他不经常修,那么他有可能会退,那像佛陀,就说在人间佛陀里面,那?)因为佛陀,他不会不修,因为他已经成佛,禅修,对他已经成为是惯性了。所以他动不动就会入定打坐,动不动就会入定,他说对他来讲一定是惯性,他不会不修了,所以他不会不精进。所以有一些生活,或者一些打坐,或者一些闭关,变成他一种生活的,就像吃东西一样,变成他生活的一种常态。这样清楚了?(问:那我们把他想复杂了,其实他闭关的话就是为了休息)。所以你们看阿含经的故事,还有阿含经的这些,一定要从人间佛陀的角度,不要从大乘那种,就是说佛陀那种已经很超越的描述来看。那你如果从那个角度来看,那你可能只能说从大乘的角度,只能说这些是他的示现,让大家精进用功禅修,这样了解吗?但这很可能不符合阿含经的用意。所以你要谈阿含经的佛陀,你尽可能的从人间佛陀来谈这件事情,可能会比较了解他的一些实际状况。 '''2、一位老人,每天抄心经,坚持十多年。自己的心愿是临终在家里走,而且 能够走得很快,临终不做任何抢救,家人之前是不同意她的想法的,但没 想到的是,她的心愿真的达成了。请问师父:她一生只是做这样的宗教行为,并没有听经闻法,也不懂什么教理。她临终得这样的善报,是自己的 善业导致,还是观世音菩萨加持,还是碰巧呢?''' 师父:我跟你讲,像这种问题,实际上师父非常难回答,因为这种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一种有点像是那个传说的这种故事,我很难用一个比较完整或理性的说明。因为很多东西我们是看不到,对不对?我们只能做就是说一种很简单的故事而已,所以我们常常会有这种传说,传说哪一个人来一个人念佛,念到最后,因为这些都是很多的传说,我没有办法,因为它中间可能有很多过程,我们没看到。或是他可能又做了什么事,我们都不知道。他中间或许他很用功在布施,或者是用功在持戒,或是他用功在读经,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所以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样,因此我根本没有办法回答你。意思就是说拿一个故事,那我也很难说他是怎么样。像经教里面引的故事,它都是有它的来源,有些故事都有说明他的一些状况。像我们这种没由来的一种故事,忽然间就这样,我根本没办法去回答你,他到底到底是怎么样。 问:师父,这是个真实的事情,是我的婆婆,她就是每天抄心经,然后就真的坐在抄经的桌子那里走的,所以就觉得很奇怪。 师父:我们可能说,她自己本来就那个善根因缘嘛。就是说她可能过去生中熏修的有一些善根因缘,只能这样子讲。因为师父不是讲处非处吗?我们没有神通,常常会把很多东西把它归纳,就是把不相干的事情,会把它弄在一起,就会有这种处非处的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可能说,你看他因为念观世音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加持,所以他就怎么样怎么样,那所以我们其他都不用做了,就每天念观世音菩萨就好,那难道是这样子吗?那这个只能说她是自己与生俱来有些善根因缘,但是如果要进步的话,不能只是这样子。我们学佛不只是求来生,求生善道而已,是不是?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更精进用功,在戒定慧上下功夫,或是如果是菩萨道的话,我们希望做六度万行。所以你现在,当然你的婆婆这样子,师父也赞叹,就是说她可能有一些善根因缘。但是话讲回来,你是只是要仅止于这样子,还是要以经教所说的,真正去依戒定慧依六度万行去行菩萨道,或进行解脱道?(答:还需要现缘的努力、精进用功)对。这样了解了?你不能光靠过去的善根因缘,你要过去有些善根因缘,但是你要依于这种善根因缘要继续的用功。 比如说,那我过去所读的英文,有能力考60分,所以我考60分没问题,问题是那你仅止于这样而已吗?你一个学佛的仅次于这样子而已。你要依于过去的善根因缘,再继续用功让他增上,这样可以吗? (问:那能不能方便说,她是观世音菩萨加持?)因为你要就方便说,那师父就很难说,因为我没有神通,我也没有看到她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加持,(问:如果给人起信呢?),如果给人起信呢那当然可以这样子讲,对不对?但是尽量不要造成大家的误会,以为什么都不要去做,只要念念佛,念念菩萨圣号就可以得到加持。那事实上从教义上来讲,她应该是过去生中有一些善根因缘,不然她不可能去会抄心经。但是话说回来,不能仅止于这样子,可能是她的因缘,她年纪大也没有办法真正听经闻法什么的,那她的因缘就是这样子。那她来世说不定人家能够往生善道然后做人,继续来修行。但是我们不能说仅此这样而已。那你们来讲,你们是有机会可以听经闻法,而可以更向上向善,对不对?就不能仅仅止于最低的要求。5七:30 智诤 '''1、摄大乘论-16,“身者识”指的是六根,阿赖耶识变现出来,这是浮尘根还是净色根?''' 师父:其实我们讲六根重点放在净色根,但是,浮尘根、净色根,基本上它作用是不能分开的,所以讲下来的话,浮尘根、净色根都是阿赖耶变现。(问:因为我在想浮尘根应该也是阿赖耶执持嘛。)是,它虽然是阿赖耶执持,但是还是阿赖耶变现的。不可能不是阿赖耶变现的。 '''2、''' '''(1)无漏种子是清净种子吗?清净正闻熏习回去的种子,是无漏种子是清净种子吗?或称善法种子呢?但阿赖耶识是没有善恶的,这样称“善法 种子”是否不妥?''' '''(2.) 一般正闻熏习回去的种子,是带有正法的种子,与可以 有抑制烦恼种子现行的真正的出世间正法清净种子是否有差别?真正的抑 制烦恼的清净种子只有在禅定下,见诸法实相而产生的吗?在散心下也有 清净的种子吗?区别是否只是没有见道的时候有力量?''' 师父:因为就是《摄大乘论》来讲,它的清净种子就是指无漏种子,但是它只是一份种子而已,它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无漏清净的。(问:这个一分的概念是指新进来的一部分的种子?)不是,是阿赖耶里面无量种子里面的一些种子是清净的,也就是有一部分是无漏。因为它种子只有一个(特性)要么它就染污,要么清净,不能说一颗种子里面有染污有清净。这样了解? 那么阿含经要求我们要用正定的这个定力来观无漏慧嘛,那么从摄大乘论上来讲,他这个修行指的也是用这种禅修使得这种清净种子的力量加强,还是说通过这个清净种子,因为清净种子对烦恼种子有抑制的力量。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是通过定力把这个清净种子的力量加强,去抑制? 师父:不一定是定力,闻思修、戒定慧都有。 问:那么到初果也好,初地菩萨也好,他肯定还是有烦恼种子了? 师父:是的,所以没有完全转换。 问:就是没有断烦恼,那么他的清净种子力量就是在禅定下,这个清净种子力量比较强还是怎么样的? 师父:他等于是说,比如说你要证初地,他讲的现在的话,叫做要量变变成质变。就是说他要累积无量功德的清净种子,让清净种子超越,或是说它的量超越那些染污种子之后,然后接下来呢,就是透过定慧双运、止观双修之下,就能去断除掉所谓的那种根本烦恼。然后把阿赖耶里面的第六识,还有第七识的种子,转成完全的清净。 闻:那么也就是说到了初地,他可以说第六识是达到妙观察智? 师父:初地就是妙观察智,还有那个平等性智都是在初地现起。那细节呢?你去看师父的那个《成唯识论摘要》里面在讲佛果位的时候,那个地方特别有讲。 闻:我们听经闻法就是清净种子的因,比如说在共修,我们在听经闻法,在熏修进来的那些熏习是不是清净种子,或是只是一个善法? 师父:这些都是清净种子,清净种子在摄论里面,它有分下品、中品、上品。这样了解吧?我们先由听经闻法,然后法界正闻熏习等流,把清净种子熏习进来之后,那么透过各种修行的方式,把它由下品转成中品,转成上品。 闻:这个有一点点比较很模糊,还理不清,比如说现在我们这个场景来说吧,那我现在进来的每一个都是清净种子吗?是这个意思? 师父:是。但是这种清净种子是属于力量不强的下品清净种子,那我们就要透过不断的修行,不断地听经闻法,戒定慧的熏修各方面,然后把清净种子的力量增强,让他从下品转为中品,然后再到上品这样子。 闻:那比如说在共修过程,或是在听经闻法,听很多法师的开示。那他们都是大德,修行都是很好,但是可能还没有证悟。那这种状况之下(他讲的,我们在听他讲的熏习进来的)也能算是清净种子吗? 师父:只要他说的所有的都是对的,当然在《辩法法性论》里面有分的,就是说基本上最早都是从佛的清净法界熏习进来的,但是问题是经过这样不断的熏习,所以你们从法师听到的,因为他不是佛,所以呢,他转给你的如果是正法,那还是清净种子,只是它的力量很弱,就是非常下品的。 问:那个染污的种子能转变吗?如何转变? 师父:就是透过现行,然后熏习进来的,现行,它是染污的。那如果你还是受到染污的影响,让他熏回去,还是染污的。但是,如果你染污的现行之后,你听到的是清净,那他熏回来就变成清净的。这个叫做转染成净。这样得懂师父的意思了。我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说,我现在很生气,然后嗔现行,但是后来我忽然想到了昨天听经闻法告诉我们说,不能这样让嗔心一直下去,因此我就马上想到了佛法,想到了师父讲的正法,这样的一思维的话,就变成是清净的熏习。 所以变成说那个染污的出去了已经现行了,但是你因为这样的一个觉照熏习进来了,它变成是清净的,那我们就要经过不断的这样子染污种子现行之后呢?熏回来的是清净的,那这样子才能不断地转换,转换,把无量染污种子渐渐地转成清净种子。这个就是唯识学的理论,叫做转染成净。他不是说把这个染污种子转成清净,他说染污种子现行,它已经现行了,但是接下来呢?你要去熏习善的,让善的进来。所以染污种子不断现行,现行不见了之后,他要同时熏习善的种子进来,那这就是转染成净的一个过程。 '''3、阿含经-41''' '''四预流支的“听闻正法”,看到有法师说:“真正的法不是这些理论,是体 会、是感受”,怎样去看待法师这样的说“真正的法”?对初学佛法的人来 说,光是这样说是否会令初学者对“法”有误解?''' 师父:体会感受有可能是错误的,而且大部分都是错误的。师父现在要先讲两件事,第一个,法师讲的话,他是在很完整的理论里面谈的,还是说他有时候是方便的开示?或者是在某些条件因缘下,比如说呢他看到一个人就只会谈一些理论,但是呢他实际上都不去实践。他可能会对这个人说,这正法不是像你光谈理论,你必须要去体会去感受,那他这个是他应机说的,所以你不能说他这样讲错。但是如果他是从头到尾,他的理论都是这个样子,认为法不是理论,只是体会跟感受,那这样的话就不对了。 问:因为这是一个短文,刚才师父您说的如果是第一种可能性的话,他是在跟大家开示或者针对某一个状况某一个人来说的,那大家都能够明白嘛,对吧?但是问题如果你把它做成一个文章直接发出去的话,那可能就会面对很多人不知头不知尾,不知整个状况怎么样,那光这样子看的话,那我们凡夫,就是大部分都是相信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嘛,所以才这么糊涂嘛,是不是?如果这种状况的话,光是这样发出来的话,是不是就真的会有一点点误导了? 师父:会误导不需要去学理论了,但问题是不需要去学理论,那三藏十二部,那么多的理论,那这是要干什么?我们的体会感受一定要根据教法,不然就像你讲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感受,可能每个人体会感受都是不一样的,那你有可能是错的,对不对?所以我们都要根据教法而来的修行,那这些体会跟感受,一定要符合于教法的,才能保证它是正确的。 问:所以如果是师父这么说的话,因为我有这个疑问的原因,也是因为就是觉得就是说还是要听经闻法来看这段文的话,你就会觉得好像有一点点,在看的人来讲,就是在学的人来讲,可能就是对这个区分是,必须你要去听经闻法,否则的话你你完全没有的话,你这样子看,真的是担心。 师父:所以你看师父讲成佛之道里面的第一个,你学法的第一个,一定是经过有理论知识,然后慢慢熏习才变成智慧。没有理论,没有知识,不可能熏习成为智慧的。所以慧有闻思修慧,不能直接跳到修,它有闻思修。那闻慧前面还有什么?还有生得慧。般若,它还是有次第的,有文字般若,文字般若那就是理论。有观照般若,那就是实践的。还有 实相般若,那就是证悟的,对不对?所以都是说闻思修证。那闻就一定是先理解一套知识理论,这些都是法,你闻思修慧都是法,对不对?理论也是法。(闻:因为自己的很多的一些观念其实是很不可靠的,)本来就是。那我们为什么要学?法来纠正我的观念,然后慢慢慢慢符合佛法的理论嘛,这样了解。 '''4、阿含经-42''' '''承事 / 师⻑复以五事敬事弟子的第二条“诲其未文”,师父开示说弟子若 有不懂、不知道的地方要教诲、引导他。曾看见过这样的情况,师父是否 应该引导弟子才对?''' '''有佛教的团体因为是刚刚起步弘法,法师需要在家的 弟子们帮忙整理各种视频和开示的文章,但是弟子对法师的口气是,“如果你 (指法师)不在某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是在家居士指定的)回复所提出 需要修正的问题的话,明天我就会直接发出去当作是当天的文章法义了“, 这样的做法和态度对法师是否不合适,而作为师父是否应该进行引导并指 出其中的问题?''' 问:我看到这个,我心里就是不太舒服了,就是觉得你这个,因为法义你必须要经过法师的审核,对不对?那不能因为时间的关系或者是怎么样,你这个你发出去的话,你也不是给一个人看的,那这样子做的话(不合适)。但是法师的态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我觉得好像没有给他一个很正式的一个引导。我就借这个来请师父开示一下。 师父:这个要教导,我们要有一些观点,就是说,法师要以法为主。当然不能不管人情世故,但是不要太在意人情世故,不能不管,不能冷冰冰的不管,但是不能太在意,一切要以法为主。也就是说,不管这个居士他在你的寺院里面的地位多重要,或他捐了多少钱,或者他怎么样。既然他是居士,他来学佛,那你就要对他有帮助,那就是要教导他。这样了解吗?那我不知道说为什么这个法师不去指导他,不去教导他,你有时候包容他,只是希望未来能够让他更好地走一条路,而不是依于其他原因。比如说因为你帮助我,所以我不好意思,或者是说因为你捐了很多钱,所以我不好意思讲你,还是说我太依赖你了,所以我也不好意思等一下翻脸别人帮我做,可是有种种原因的。但是既然要教导他,当然你不用很凶,但是你要跟他讲清楚。 在座的很多人可能有些都是跟着师父的,其实中道是这样子:师父,是扮白脸,以慈悲的引导,但是你总要有一个扮黑脸的去教导嘛,对不对?那立法师就比较辛苦一点,都是扮黑脸来指导。所以他们常常来会被指正、被苛责,但问题是他们反过头来想,会觉得师父是为了我,这样教导是好。只要你不是以自己的情绪,而是依法而教导,好的居士他都能够接受。 那我就不知道,因为你讲的这个,如果有机会碰到这位法师,那我们当然可以聊一聊,包括这些。因为你也知道中道那么多的视频,还有这么多的这些居士,不然师父不可能有这些视频包括出版书啦,包括录影这些东西,其实很多这些这些居士需要来帮忙,不下一二十人在帮忙。那这些当然会有一些磨合,有时候会有不同的观念,或者是有一些做事的方法,当然师父都得教导他们。那同样这件事情,在我们中道也有,我们中道的是,师父讲的,如果没有经过师父的校对认可,你就是要等,你不能把它发出去。如果你怕师父忘记,你可以提起师父说,上次讲的有一段,师父还没有批,说能不能发,你只能这样而已。你不能说,你要不能,我就发出去了。 问题-5 '''请问:“不立文 字,教外别传” 这句话整体我大概理解。 但教外别传 这句话有一疑问。 教 = 经典 ? 教外别传 : 经典之外的东⻄不教。 教外别传 : 不用经典,特别 教。 ( 别=特别 或 另外 ?)''' 师父:我跟你讲,禅宗比较复杂一点,而且禅宗的某些观点比较那个,他意思就是这个东西是境界很高,师父对弟子的特别教导,而不是只是文字上的教导。那这个一定是境界很高的时候才有办法做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依于文字他都理解了,然后他对于很多的文字所要表达的教法他都理解了,那现在呢?他要从不能基于文字而能够得到所谓的心传才能这样子,所以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这样清楚吗?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以文字,但是,不能拘泥于文字。 师父再强调一件事,你们现在师父的问答,你不能没有听师父讲课,然后只是来问师父这个问题而已,这样会造成一些误解。所以师父这个问题是针对你们有长期在上师父的课,然后从中有问题,你来问师父,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圆满的答案。不然的话,有时候因为师父时间有限,你如果没有听师父课程,然后光问这些问题,有可能会误解师父的回答。这样各位在这个视频外面这些同学都了解? 所以师父一再要强调的,我现在的这个问答课,是你们平时有在上师父的课,那从师父的课程里面有任何问题来问,然后师父针对这样的问题跟课程做一个结合这样子。 '''5、逆增上缘如何解释''' 问:第一次逆增上缘的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有点像是这个成语里头的力争上游,就是说碰到逆境的时候,就是当成一种逆境当中一个增上的缘分,可是后来就是还有听到在这个名词,在不同的这个讲经说法的课程当中,好像也把它当成组阻扰增上缘的一个用法。那是不是在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还是说这样的一个逆境,其实看个人的心态是怎么样去接受不同的诠释? 师父:我跟你讲,'''逆增上缘'''不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是法师们的时候说法的时候特别用的,所以两种都有人解说,都可以说得通,这样了解吗?(问:在解释那个四种缘的当中,不是有一样就是增上缘吗?)增上缘,但是它没有所谓的'''逆增上缘。'''增上缘有两种,一种是可以帮助你,一种就是不阻挠你,都可以称为增上缘。'''逆增上缘'''并不是佛教里面的专有名词,它是法师们讲课的时候为了方便而运用的。所以你刚才讲的那两种都可以用,我不能说哪一个是对、哪个是错,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佛教的专有名词。 问:刚才讲到这个种子的问题,师父曾经在成佛之道讲那个业力关系,讲到业的一些特性,有一个特性就是它不能够转变的,不能从恶种子转成善种子。那跟刚才这个转染净有什么不一样? 师父:当然不一样,因为它要现行嘛,种子要现行。业种子只要现行之后,现行受报之后,所以师父刚才讲的是种子现行之后才能被转,你没现行的话,你在阿赖耶识里面是不能转的。 问;可不可以这么说,就是说如果是到了无生法忍第七、八地的菩萨之后,他已经存留的只有是清净的种子,是因为他所有的不清净的种子都已经变现出去,都已经受过报了,所以剩下的只有清净的种子。 师父:或者是说现行不一定果报,有时候是现行,因为种子有分好几种,有空去看看。那么就是说他剩下的,比如说七地八地,他剩下的还有一些没转的,那就是九地十 地 必须要转的那一类的种子。因为他还有九地、十 地 的那种所知障未断,所以他还有九地十 地 的未完全清净的种。 如果没问题的话,很高兴各位能够这样子继续用功,然后来参加这次的讨论,如果有不圆满还是没有详细的地方,你私底下可以写写一些问题到宜兰中道去,然后师父会尽量找机会帮你回答,但是师父是希望你们都能够用上视频看师父的视讯,然后来学习,那有问题我们再来讨论,这样可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好,那我们来回向,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于众生、皆共成佛道。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DEFAULTSORT:中道国际读书会答疑2022-07-31}}
返回
Category:2022-09-04 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