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Category:2021-06-06 答疑”的源代码
分类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Category:2021-06-06 答疑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big><br /></big> <big>28A</big> <big>上个礼拜在进入大乘不共法之前,我们一定要分辨说,我们学习佛说大乘法的动机跟目的是什么?那导师在著作里面就是跟我们作了非常详细的分辨,我们不是基于自赞毁他,不是为了要标榜自己大乘的伟大而去说大乘。是因为大乘法当中它所含摄的内容跟精神包含两方面,一个就是含容大,就是无所不包容的。</big> <big>那二乘法也是菩萨应该要学,乃至善法。所以菩萨法它是在于一切法当中,它是最殊胜,所以佛在经典才有说,虽然阿罗汉、辟支佛也是诸大善人,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不过真正要算人间或者三界第一大善知识,一定是佛。那为什么呢?最主要就是唯有佛才能讲辟支佛法,唯有佛才能开演二乘法,或者是声闻法,乃至唯有佛才能讲善法。那因为他是最高境界的一个无上正等正觉,是因为他是最优秀的,所以底下的任何的教法,都由佛开演。那换句话说,那其他圣者虽然也是解脱的圣者,不过比起佛的功德来,那还是有一段距离。</big> <big>基于含容大,所以我们说这个法的殊胜,是在一切法当中,那大乘法是最微妙殊胜。</big> <big>再来第二个特质,就是因为殊胜。一个含容大,一个殊胜大。那这两个那我们上个礼拜已经介绍过了。</big> <big>因为这个学期我们大乘不共法章的内容蛮多的,那我不想用一些只是纲要的讲,因为我在新竹有讲过一次大乘不共法章,我很多都是用表格或者是重点摘要这样子讲。我现在第二次讲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书本的一些导师的话,或者导师的一些精神,那如果我们多多地摘录下来,慢慢的研读的话,那会有不同的一种法喜。因为如果我们只是用一些纲要的话,有时会发挥太多我们个人的看法,反正导师著作里面的一些很特殊的看法,我们反而没有用到,那是比较可惜。</big> <big>上个礼拜我们已经有谈过,众生的根基不同,所以学习大乘法有回入跟直入两种根性。导师就跟我们介绍,就是由于众生的根性的不同,习惯性不同,也可以区分为修道的一种特殊的要门。所以我们在佛菩萨的典范里面,我们也看得到说,观音菩萨是代表慈悲;文殊菩萨——智慧。那当然我们不能说观音菩萨是没有智慧的,只是说一开始学就是有这样子的个性,所以学到最后乃至成成佛,再回来度众生,所表现的风格——他喜欢慈悲。</big> <big>像导师,他是哪一种人,很多人是在猜导师是哪一种,因为导师一直讲他自己是悲增上菩萨,但是导师又是那那重智慧精进门的。所以这一点也是后来的学者不断地写文章赞叹导师的这一些部分,不过因为他是可以偏重而不可以偏废。我们来看一下导师的说明:</big> <big>丁二、性習異</big> 3-或以信願入,或智或悲入。 一、統攝趣入佛道的根性有三類 16 【'''趣入佛道的圓滿菩提心,應有信願、慈悲、智慧──三德。但初學的發心趣入,由 於根性的不同,對此應修的三德,不免會有所偏重。】''' '''【如偏重而不是偏廢,那是不礙 進入大乘道的,所以龍樹釋《般若經》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 從智慧精進門入佛道』。又說:『是般若有種種門入:若聞持乃至正憶念者,智慧精 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如統攝初學的趣入佛道不同,不外乎或以 信願入,或以智慧入,或以悲心入的三大類'''。】 <big>所以纵使我们听闻佛法,或者是说我们在精进修禅定,也不可以因为这样而就诽谤其他根性的人,其实这一些都是彼此都要跟上。因为我在出家这么多年当中,我就是有听过有法师跟我说,他说他们以前也是读佛学院毕业出来的,那读佛学院培养出来的,就是思辨分辨能力、解析分析能力很好。但是,当这个法师他到缅甸去禅修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怎么修都修没有什么进展。那禅师就跟他小参的时候,就问他说你为什么一直都好像没有进展?那个法师就跟他讲说,禅师你讲的每一个道理我都要经过如理思维过后,才开始作观。这个禅师就后来就跟这个法师开始说,其实我们修学佛法,比如说我们用五根来讲的话,就是信、进、念、定、慧,一般我们戒定慧都没有问题。南传非常重视五根,他说我们在修止观,在修禅定,在修精进的时候,有一些人如果他对于三宝,或是对于任何善知识的法产生的信仰,乃至他的恭敬心不够的话,也许他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很好,但是他始终很难契入法的一种体验。那这个禅师跟这个法师讲过后,他就说那我应该要怎么样?他说,你信进念定慧,你自己思维一下,你是不是信根最弱?就是你对于这个善知识,你是不是觉得还不够信心?他说禅师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他心通?他说不是,很多学禅的人都会经过这样的阶段。</big> <big>那这个法师就跟他讲,对,他说我以前在某某佛学院读书,我的心目中最伟大的善知识就是印顺导师,除了他,好像就思维不出哪一个是善知识一样。这个禅师就跟他说,你要区分没问题,但是你应该也要建立对指导禅修的导师一种信心。那这样子的开始过后,这个法师果然就有进步了,他对这个禅法,这个禅师的一个那个德行充满信心,也纳入他善知识的名单里面了,所以就真的他就进步了。</big> <big>他回来过后跟我分享他这个经验的时候,他也提醒我们了,当我们还没有实际在操作,在修行的时候,有时候这种问题我们还不会发现的。当我们发现的时候,我们有善知识指导的话,我们就会进步。因为很简单,比如说以在家跟出家来讲的话,他的分别就不像刚刚那个法师讲的,那法师是因为他对上座的一种看法。那如果在家跟出家的话,就是也有一种情况,当我们有一点程度了,那一般开示的法师,我们就会打分数。总之你打到满意的话,他就可以列入你的善知识名单了,不然就是还是在门外了。久了,其实在家学佛通常都会遇到这样子的盲点。</big> <big>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很年轻的法师,他还都还没有开口说话,也还没有表现他有什么才华,那你说,看到他这样长得又肥肥矮矮,拜不下去,你叫我怎么供养他?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通常我自己的一个经验就是,自己跟自己讲,假如我们是正信的佛弟子的话,是学习到佛法的佛弟子,那应该我们对于珍宝,虽然说要恭敬,要一视同仁。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心理建设,就是我们顶礼的不是个人,不是某某人,我们顶礼的是世尊的袈裟,是三宝。那如果我们有这样作意的话,通常我们比较不会有这样子的分别心。</big> <big>那看到有一些不是非常满意的一些印象,也很容易释怀,那这一点就是彼此共勉。</big> <big>我们继续来看那三德,【'''如偏重而不是偏废,那是不碍进入大乘道的'''】</big> <big>既然我们众生的根性可以有所偏重,因为大家应该都很有程度,比如说信愿,他就是偏重于信仰,慈悲就是情感比较重,智慧就是理智比较强的,这一些偏重一般人都有,那这一些是不妨碍进入大乘道的。</big> 【'''所以龙树释《般若经》说『菩萨以种种门入佛道:或从悲门,或从智慧、精进门入佛道』;】''' <big>所以龙树菩萨对于《般若经》的解释,就是《大智度论》,他有做过这样子的诠释就是,菩萨可以有很多种门,可以修入佛道,那其中就是可以从慈悲门或者是智慧门。那再来,或许是从闻思修,像《般若经》底下的那一个就是:</big> '''<big>又说『是般若有种种门入:若闻持乃至正忆念者,智慧、精进门入;书写供养者,信及精进门入』</big>'''<big>。】</big> '''<big>正忆念</big>'''<big>就是如理思维的另外一个翻译,所以闻思修。那这个是智慧行人,他要经过闻思修。</big> <big>那'''书写供养''',这个是信行人,就是比较属于信仰方面的,那你叫他拜讲,叫他抄经,叫他供养塔,供养三宝,他会非常欢喜。</big> <big>那不管如何,导师说【'''如统摄初学的趣入佛道不同,不外乎「或以信愿入」,或以智慧入,或以悲心入的三大类。】'''</big> <big>那这一些不同的根性,初学的时候可以不同,但是这些性格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信愿、慈悲、很有智慧。</big> 二、信願、慈悲、智慧三類的性格 17 <big>这三种菩萨的性格,因为我自己看过导师引大智度论这几段文,我才发现说,假如我们真的没有广读经论,我们对于自己的学习的一个进展,或者一个视野的开阔,是非常吃亏的。我们来看一下导师的</big> <big>注解【17】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287-1289):</big> <big>《大智度論》卷 40(大正 25,350a)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 或從精進智慧門入 佛道,是菩薩行精進智慧門,不行悲心。」悲與智,應該是菩薩行所不可缺的,但在實行上,有重悲的,多多利益眾生; 有的智慧精進,暫且不行悲心:這是悲行與智慧行二類。......</big> <big>【……菩薩行精進智慧門,不行悲心。】 这种以智慧门入的,他是不行悲心。看到我们会很奇怪说,怎么菩萨可以没有慈悲心?所以导师在下一行的白话解释,我觉得他加了两个字就不同,【有的智慧精進,暫且不行悲心】,有智慧精进的这类菩萨,他是暂且不行悲心。他不行悲心,他是暂且而已,就是性格所使然,他不是不行。就好像导师一样,导师他是非常智慧敏锐的人,但是他的身体很脆弱,所以你教他怎么去乡下布施,去医院探望病人,那就没有办法的话,暂时不行了,那不是不要行,身体不行而已。</big> <big>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里面,如果我们懂得观察自己,而不是都是一直在看人家的话,那我们可以反省到自己是属于哪一类人。我们再来看注解第二段:</big> <big>《智度論》卷 38(大正 25,342b)說:「菩薩有二種: 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 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 (;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 《智度論》所說的二種,大體上與易行道、難行道相同,是信與悲的二類。</big> <big>【第二,多集诸佛功德。】那这个是什么意思,那底下就跟我们解释,樂多集諸佛功德者,就是到清净无量寿世界那里去修学,那这一类人,就是净土行人。那第一类,【好多為眾生者】,那这个,是发愿到没有佛法的地方赞叹三宝之音,有慈悲心,多为众生。</big> <big>如果按照这里的《大智度论》的诠释来看的话,导师的愿力好像跟这一类人好像比较接近,他不是说生生世世来人间做正觉之音,为正觉之音而献身。其实就是第一类,有慈悲心,多为众生,那他的愿力就是到没有佛法的地方赞叹三宝之音。</big> <big>那这个就是难行道跟易行道的两类,信、悲两类。</big> <big>再来看注解</big>《大智度論》卷 42(大正 25,366c-367a)說:「有二種菩薩:一者習禪定,二者學讀。坐禪者生 神通,學讀者知分別文字,......如是等種種字門。」《智論》卷 41(大正 25,358b)在別處也說:「一者坐禪,二者誦經」。這是重修禪與重聞思的二類。重於修禪的,得種種三昧門;重於學讀的,從文字而 入,得種種陀羅尼門。「般若法門」重於聞思(修)慧,所以《大智度論》卷 39(大正 25,235a-b、346c) 一再的說:「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 益眾生」;「菩薩先世來愛樂智慧,學一切經書,觀察思惟,聽採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實相」。 專重智慧的菩薩,是「般若法門」開展以來的主流。 <big>最后一段,这一类人,是我们成佛之道没有讲到的,就是【一者習禪定】,习禅定的菩萨,喜欢修禅定的菩萨;【二者學讀】,就是喜欢分别文字,非常喜欢读书,好像我们有一些同学,我看他们好像每一个班都来上课,我看可能有一些同学是这一类的菩萨。他都是一种菩萨,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说,只会读书而已,不会坐禅,不是。他是入门的不同,但是到最后,大家都会学到重点。这是重修禅跟重闻思的两类。</big> <big>【重於修禪的,得種種三昧門; 重於學讀的,從文字而 入,得種種陀羅尼門。】因为这这个注解太重要了,所以我先解释这个注解。那《大智度论》在卷39跟我们有介绍,【「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 益眾生」;】</big> <big>又有另外一种菩萨,这个菩萨,他只会分别诸经,诵读,意念思维,分别诸法,以求佛道。那这一类菩萨,是以法的智慧的光明利益自己也用来利益众生。这是一类。</big> <big>第二类,【「菩薩先世來愛樂智慧,學一切經書,觀察思惟,聽採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實相」。 】</big> <big>就是菩萨先世以来,那爱乐智慧,学一切经书,观察思维,听采诸法,就是多闻正法。用自己的智力来推求一切法的实相。这个是【專重智慧的菩薩,是「般若法門」開展以來的主流。】</big> <big>所以你看真正以智慧型的菩萨,他是这样的:他是这种分别,他是一开始就是有这样子的性格,他不懂他就是一定要问,他就是一定要去追求答案,纵使他追求不到,他都保留在心里面,一定要遇到这种相应的善知识他才能够释怀。</big> <big>所以你看虽然我们现在凡夫没有办法得到诸法空性,虽然我们一直在讲18空、什么空,但是没有办法证悟。但是假如我们有那一种愿力说,我们未来一定要去体验这种空性的实相的话,那其实就类似这里所讲的第二行</big> <big>虽然凡夫还是用自己的智力来推求一切法的实相,但是这一种分别力,这一种意志力,是能够帮助我们开发智慧的。</big> <big>它不是所知障,他反而是让你开发智慧,为什么?因为你不去怀疑,你不去想得到的话,这种空性永远都是跟我们无关的。所以我们不要只是说,我们了解了,那就是在修,有时没有那么容易了。</big> <big>我们再来看注解第二段:</big> <big>《大智度論》卷 58(大正 25,472c)說:「是般若有種種門入:若聞持(讀、誦、解說)乃至正 憶念者,智慧精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big> <big>《智論》卷 57(大正 25,465c)在別處說:「信 根多者,槱供養(佛)舍利(塔);慧根多者,好讀誦經法」:這也是信與智的二類。</big> <big>那这个就是智慧跟信仰两种根性。所以我们喜欢读诵经典,诵经,那这一类人,那我们就比较属于这一种根性。所以导师在最后一段:</big> <big>將上面所說的綜合起來,不出三大類:</big> <big>一、悲增上菩薩。</big> <big>二、信增上菩薩──(其性格喜欢)念佛生佛國,懺悔、 隨喜、勸請、迴向,寫經、供養,供養舍利。</big> <big>三、智增上菩薩──聞持、讀、誦、解說、憶念,字門。</big> <big>信增上的念佛,深入的修習念佛三昧; 智增上的深入,是(與定相應名)修習、相應、安住、契入, 也就是「諸法無受三昧」,或「慧印三昧」、「寶住三昧」等。這三類菩薩行人,出家的都不出「阿蘭若 住」與「塔寺住」的兩大類。</big> <big>信增上菩萨,他不是只有信仰忏悔而已,他是要最深刻的话,他是要修学念佛三昧。那智增上菩薩的话,他最深入的其实是要学习诸法无受三昧,或者是其他的百八三昧,那这一些是智增上菩萨应该要学习的。所以在《大智度论》里面所介绍菩萨的风格,他不只是导师《成佛之道》所讲的三种。只是说大类来分类的话,他是可以有这三种,其实他不仅止于这三种。</big> <big>导师成佛之道,因为他是接引初学,所以先不要分辨那么多,他先以三个重要的,第一重智慧,第二重慈悲,第三重信愿。刚刚我们已经大约有讲过,《成佛之道》的引文跟我们注解的引文差不多。</big> 1、重智慧而從智慧門入的,如說:『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 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眾生』。這是智增上菩薩, 近於聲聞的法行人,著重於聞思修慧的自修化他。 <big>第一,这种重智慧的人,智增上的菩萨,他就是接近于声闻的法行人,那这一些,导师在三乘共法章那时候已经有介绍过,他是打破砂锅问到底,那砂锅破了,他还说砂锅埋在哪里。那这一些个性,就是属于法行人,他不是那么容易相信,他是要经过闻听过后,他思维接纳了实践了,那才是去自利利他,那是属于法行人。</big> <big>那一般我们要测验自己是什么根性,其实很容易的。大家你听闻佛法回去过后,或者是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比如说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或者遇到生病的时候,请问,你们第一件事想到什么?有些人就开始念阿弥陀佛,有些是念观音菩萨。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那他就不可以念佛,会很丢脸吗?不会。如果按照《大智度论》来看的话,他应该每一种性格都具备的,都可以有,只是说他比较特殊的是哪一方面而已。他不是说在那种怯懦的时候不可以用信行法门,他全部都可以用。</big> <big>我来到台湾才知道说有很多道场,他们有在拜经,一个字拜一拜,一个字拜一拜,也有用血来写经。这一种,在马来西亚是找不到的。所以我觉得台湾是很奇特的一个宝岛,就是有修行的人,他还是非常的虔诚,非常的用功。所以我们如果是觉得哪一种法门最适合自己,其实就可以检验你是什么行人。那不要别人说,或者哪一个善知识这样子讲的,我们不照着这样子做,就会觉得很丢脸,那这个是作为对自己最残酷的。要适合自己,能解决烦恼的那个才是重点,否则我们学来不过是庄严自己,那个是外在的东西,对自己烦恼没有什么帮助。</big> <big>所以我那时候刚来佛学院的时候,我们接触到一些老师,他们非常重视止观,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说,我们选择来读佛学院,但是那个老师,也苦口婆心说,我们学问学问,学是拿来用的才有用,否则学问永远是知识。当然没有问题,不过当我们在闻思的阶段,你还没有建立到一定的认识,一定的基础的时候,你就一直挂碍自,你这样子听闻下去,如果没有实践、没有修的话,好像到最后什么都没有的。</big> <big>那当我们一开始接触这样子的一些说法之后,有一些同学在学院,虽然是读书,但是一直都想赶快念佛往生,或者是希望打坐,就是赶快成就禅定。不是说我们能够平衡,就是解行并重不好,只是说我们在这一些环境当中,不能兼顾的时候,有时会让自己两头不到岸。后来我自己了解自己,过后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规划,比如说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学习是闻思的阶段,那就好好的听完,好好的学习,不懂的搞懂它。那如果真的是修持的时候,那就要跟禅师好好的学,或者是读经论,那这一些的话,我觉得阶段性的安排自己要规划出来。不要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又挂念着修持,那在修持的时候,遇到盲点又不晓得要怎么处理,那两头不到岸,到最后。</big> <big>2、重悲而從悲門入的,如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也就 是上面引述的『從悲門入』的菩薩。著重慈悲,這是不共二乘的根機,也可說 是大乘特有的菩薩風格,名為悲增上菩薩。</big> <big>导师在这里有跟我们讲解说,这一种是不共二乘的根性,就是大乘特有的菩萨风格,就是悲增上菩萨。那大家一提到这个,就会想到我们的慈济。</big> <big>3、重信願而從信願門入的,也可有種種; 信願修學淨土易行道的,是其中的一類。 如說:『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 這是信增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一樣。</big> <big>那这一些就是先修学净土易行道,是其中的一类,它当然还有很多,因为净土不只是弥陀净土,他还有弥勒净土,药师佛净土。我们看第三底下那一段:</big> <big>【在初學時,有此三類的不同; 因為習以成性,所以直到地上,雖一定是三德齊修, 但也還流露不同風格的,如觀音悲,文殊智,普賢願等。如約根性來分別,貪行人 是悲增上的,瞋行人是智增上的,癡行人是信願增上的。】</big> <big>这里导师跟我们分辨,就是我们如果凡夫,是贪行人的话,他是比较相应于悲增上菩萨,如果是嗔行人,他是比较相应于智增上;痴行人,比较相应于信願增上的。所以你看到那些很会读书的人,脾气都不太好,真的真的,很容易跟人家就是吵架的,非常容易闹意见,得理不饶人。但是这一种个性,当然如果我们反省自觉力强的话,这一种性格它会让我们精益求精,他会更要找到相应于接近于真理的答案。但是如果是说你用不好的话,就变成一般我们所讲的理嗔,你有道理,但是你那种嗔心还是伤害很多人。</big> <big>所以嗔行人他是相应于智增上,那这一点,只是说他的个性,就是一定要去分别清楚。不是说你如果很喜欢生气的人,那些母老虎、虎先生,你们不要回去说我就是法/智行人,那是为自己找借口而已。</big> <big>所以我们如果,比较属于哪一类型人,那就会比较相应于哪一种法门。我们看下面的表格:</big> <big>如果是按照导师的分类来看的话,不共二乘就是不共声闻的是只有第三,就是慈悲门入、悲增上菩萨这一类。所以你看我们大乘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拜观音菩萨,因为观音菩萨的慈悲,在大乘里面是非常特殊的。这个不是很难,我们继续看下面:</big> <big>丁三、依法異</big> 【或依聲聞入,或天或人入。】3- 一、約所依身行而趣入佛道而言 1、依聲聞行入: (1)先修二乘行然後迴心向佛道。 (2)利根深智的行者,早是「外現聲聞身,內秘菩薩行」,不等佛的開權顯實, 心已安住大乘道了。 2、依天乘行入 <big>你行不通的法,。人天善法或者圣文法,那你行不通的法也可以进入大乘的那个领域里面。我们看第一乐所依身行而趋入佛道而言,所依的身形而去入佛道。第一个医生文行路就是医生文行路就是先修二乘的,像37道品八八正道等等的这些,然后才回入佛圣。第二就是刮胡。二就是在声纹教育当中,如果是利根的人,其实他早已经什么,外现声闻身,内密菩萨行,那这一些风格,那这一些如果在《阿含经》来讲,就是最明显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好。第二一天秤型,天秤型这里导师分成净土行者,还有秘密行者,秘密行者那一天乘行者来去路的话,就是第一个净土行者,到底是指什么,我们看180页第一行,专心于一生,求生天净土。大家注意一下,导师是用天净土有没有,它不是讲佛国净土,它是用天净土,然后在净土当中见修佛道,所以我我有找到一个。净土以禅导师在注解18。有提到弥勒净土,其实在《阿含经》本身,它应该是有两方面的,就是弥勒上升经,是讲上升都算内战,但是他还有另外一部经叫下圣经,就是弥勒菩萨他要下来人间成佛的,那你上去过后,你其实还是要属于弥勒菩萨下来人间的。所以其实导师在注解18这里有讲,其实真正弥勒法门他重心应该还是在人间的净土,只是说我们还不太理解这种性格的时候,都以为说,我们上升都在那,也是最好的,因为离我们人间最近,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理由。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只有上生经所讲的,下生经的话,其实弥勒菩萨他是要下来人间成佛的,所以这一些就是求生天净土。在天界里面,那再来 b ,本文上面如果一观经,观无量寿经来看的话,上品上升的利根。行人,其实纵使他到了净土,但是这一些人,他其实,在修行的过程里面,他很早就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解法空性,那一登净土,就是上品上生,而且不久,就误入无生,回入娑婆,广行菩萨道。大家你们有听过上品上升,它是具备哪一些条件叫上品上升吗,不知道,我以前,我刚学佛的时候,有一个有一个朋有,有一个有一些朋有,他他过去式有那个那种眼睛,就是能够看得到,看得到那种我们看不到的东西,那那时候我们学,因为他学比我们久,而且他又有这样子的那个特异功能,所以我们都很崇拜他。他长得很大个。我们都很崇拜他。那我们跟他学的时候,他就叫我们说,你就是念佛。他说我们每个人在念佛。那时候我们好几兄弟有一起去,每个人在念佛的时候他就他就会观察你每一个人,然后他你们念完的时候,他就会跟你说,他说某某人你你现在念佛,你在极乐世界的莲花现在是呈现什么颜色,他会跟你讲,你呈现蓝色,你呈现红色,你是绿色,你是紫色,这样。那后来慢慢慢慢他就讲说,你如果是念得比较精用功的话,那他也看得到你是下品下生,你是中品中生这样子的,那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不太觉得有什么问题了,但是后来我自己读了一些经历过后,我自己反省以前这个过程,这个学习的这个过程,我是觉得说我们如果是上品上升是这样子看的话,应该是有一点危险,应该是有一点危险。所以观无量寿经,他跟我们讲,怎么看是上品上升,它有三个条件,第一种条件,就是说这一些凡夫,他在修行的时候,他要具备,第一个是至诚心,他是那一种,就是誓愿要生净土的那种至诚的心。第二,就是深切的心,非常深深的心。那身心,叫什么,就是他会常常的为众生深求安乐。第三,回向发愿心,这个是上品上升要发的三种心,那另外三种心,是什么,跟商品力根有关的,第一个,慈心菩萨具备戒行,慈悲菩萨具备戒行,第二,读诵大乘心。第三,修六念回向发愿修六念法门,回向法院,那这些就是你,如果是我们要改天,要成为上品上升的修行者的话,那这一些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就要好好的修持这些心。那这个是有关于净土行者,刮胡二,秘密行者秘密行者这个部分,a 着重于御天,色身的修持,就好像,一般,用像密教所讲的,金刚夜叉为本尊,修成慈名仙人,请问大家,你没有听过驰名仙人这种这种人吗,,我查不到,如果你们查到的话,希望你们提供给我,因为我去查汉语大字典查很多地方查不到导师导师用这个词名仙人是指什么,是指哪一种仙人那然后久住世间,修行佛道。导师认为说这些是专在修经炼气的色身上做活计。那如果利根的话,其实修密乘的人他还是要发大乘三心,就是菩提心,大悲心跟无空心剑。利根的话,那钝根的,他就是要修精炼器。那喜欢就是我们学佛,如果是过去式或者是没有学佛以前,你有学过自己写的话,通常会影响我们的,宗教情操会影响我们的宗教体验。假如你没有学佛以前,或者是过去式,也有学过这一种修行炼器的话,它会影响。因为我曾经就是有过这样子的同学,他没有出家,以前,他是练到家的,他说以前他是在台北,我不知道哪里,他说是在某某大院里面。然后他们都是约好半夜3点,就是在那个道院的森林里的那个森林里面的总行那边吸收日月精华,这样三点起床这样。后来他出家来到一起读书,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我们在长期的时候,因为他过去练练太久了这种。所以他虽然出了家有政治见过后,但是他打坐后,他都一直在摇,一直在旋转,然后那个禅师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旋转,他说他意念当中,他知道自己在旋转,在旋转,他也知道,说这样子旋转,不是很好看,但是很舒服,这样子旋转很舒服,因为他这样子旋转可能不会注意到脚的麻麻,一直转。但后来,禅师就跟他讲,说,我们如果要学习释迦牟尼佛的这一种瑜伽威仪的话,它是不用这样子的方式,虽然你还是可以注意到你的所缘,但是真正如果是按照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直观的方法端身正坐的话,那这一些习惯性要改掉,否则人家看到你是一个法师,那就不是很庄严了,那这是秘密行者,那导师在这里,你看我打星号的地方,倒是非常的一针见血的。这样子讲,一天嗔行而向佛道的两类就是念佛,净土行者,还有秘密行者,都着重于于前跟三昧就是修订定,本来是天秤型的特质,但是以此为普萨出击,就是希望用这样子的方法来普利众生,也只能教他们怎么样,口头宋词什么,持咒嗔名而已。那这一点,导师认为说是有一点可惜。第三,导师说一人嗔行入的,这个是正常道,就是发菩提心,修十善行,行人间正行,那做种种人间的正业,如此的话,才是人间的君子善人,因此而修。但也许大家会觉得说,为什么导师要把净土行者跟秘密行者认为是天秤行者,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他说这两类人,是属于天秤行路,难道我们修净土的人都是属于求生天净土,你们有没有会不会怀疑导师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是你们都信受奉行,不敢怀疑,其实导师是一,其实导师是以太虚大师的看法的。你看一下注解21,注解21,注解21我有画底线,下面有十二3,第一个是一声纹行果去发起大乘心的正法时期,这个就是佛陀时代,一圣文行,然后回入大乘的根性。第二,一天正行,那获得大乘果的象法时期。那在这第二项里面,太虚大师就引引引入了两种说法,第一个,就是说印度进入第2000年的佛法,这个时候是佛法传到西藏的时期,那中国,第二种说法就是中国,那个时候是禅宗跟净土宗兴起的时期时期,所以导师认为说不是太虚大师认为说这种像法时期,它是于修密宗净土宗,那这一些根性,还有禅宗等等,那这些,其中这这三个,其中的两个就是密宗,还有净土宗,是一天秤行果来修的一种根性。所以你看在太虚大师的说明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导师会把天秤行果说成是净土行者,还有秘密行者。其实是受太虚大师的影响,不是导师自己的创建来的。所以一般人如果是说导师是批评或者是,对于净土很多评论的话,其实如果你找回太虚大师的一些著作的话,就知道其实很多是根据导师的。导师,就是太虚大师所说的那第三发现的地方。主角21,第三,一人嗔行果去入于大乘行的末法时期,也就是导师上面本文中间所讲的一人嗔行修十善道而屈辱于大乘,第二项太虚大师的判断,就是刚刚我已经念过注解21,正法时期就是多一声闻乘去入大乘。第二,像法时期多一天,嗔行去入大乘。第三,末法时期多一人,嗔行去入大乘。那一太虚大师的说明,这种是中国传统的分法,就是正法时期是1000年,像法时期1000年,末法时期一万年。那我们现在是2000佛灭2500多年所以我们是属于什么,末法时期,这是中国非常典型的一种,分歧了。所以不管是太虚大师或者英寸导师,都认为说我们这种时期,不管他到底是不是魔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到,佛教里面也是蛮乱的就对了,不只是我们的国家乱,佛教也乱,什么都乱就对了,地球也乱。不晓得要怎么办。你看光是看我们最近的缅甸的事情,大家就知道,其实佛教现在你说很多人刚开始,几年前你如果讲末法的话,会被人家骂,有些人不喜欢听到,但是现在你讲的话,很多人能够接受了,慢慢真的能够接受,因为真的看到,很多这种很奇怪的现象,在我们佛教里面。那这一些,假如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还不赶紧用功的话,那不晓得佛法能不能存到一万年那么久,,不晓得,还好,我们是没法的,前半期,刚开始而已,刚开始而已。,这也是还有一点福报了,这要赶快修,我们后面还有很多内容,后面会开始会越来越深。,那我们休息一下,我们也要继续上课。</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28B好,我们也要继续上课,那刚刚下课有一个同学来跟我。就是请问说希望我跟大家稍微介绍一下,就是因为之前有提到说我们不同的根性,其实也可以休学性信愿法门,慈悲法门,智慧法门。那如果是说我们本身还比较像发心人的话,那假如我们要送的经,送或者是自己,你是哪一个法门怎么根性的人都没关系,但是我很想送,或者是用功在我自己这个相应的菩萨,或者这一尊佛相应的这种法门里面。就是像文殊普贤,请问我们要送我们要送什么经,文殊跟普贤。普贤十大愿,普贤,普贤大恨,普贤菩萨就是那个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那华严经有没有谈的,文殊菩萨有吗,有没有,有,最后的时候一定有的。为什么,因为华严三圣就是有文殊和普贤,如果没有文殊菩萨的话,那不可能叫华严三圣。所以如果你们一定要就是,有华严跟普贤,文殊跟普贤都在的经的话,就是华严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严经,那观音菩萨,妙法莲华经。那假如我们是想学般若法门,金刚经,心经,还有,就是波尔金,就是 b 瑞金,对呀,我们通常都是这样,像。像我自己,其实我从小到大就是很很喜欢观音菩萨,我也是很喜欢画,我自己会画,我要画观音菩萨。那长大过后,我就就是自己也喜欢礼拜观世音菩萨,那自己慢慢读佛学院或者出家过后,,好像觉得虽然还是非常恭敬观音菩萨,但是自己开始很想学般若法门,所以我们现在包括台中,我所认识一些法师。如果是说我们有形象认识,像龙树菩萨这一种,大致都认这种思想,或者波尔金第一种属于智增上的菩萨,我们平常,我们不可能24小时,或者是,除了时间睡觉时间扣掉了,我们有空就就拿这个这种书来这样看,来研究做笔记,我们没有整天做这样的事,那有时候我们累了,或者是想自己让自己就是诵诵经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拿 b 瑞金来送布瑞金。像我最近也是,我自己请到一本小品波尔金,小品波尔金,那你有空的话,就是就是送一瓶一瓶一瓶一瓶送现在的印刷,有一些印得非常好,要是大大个最好的了,就是,远远都看得到,这样就是拿来送,送得很欢喜的京剧,还可以发现起来,因为是自己的书所以假如我们想多了解《大智度论》这一种,真的可以拿 b 瑞金来送,那布尔金来送,因为大多人讲的甚深。同意,你没有了解博瑞经很透彻,其实你光是读《大智度论》,我不见得我们能够了解得很透彻的。所以像心经金刚经这一种,它是有相辅相成。对于大家对人的理解。所以大家有空的话,可以这样子去尝试,因为我们在我们年轻出家,都是有一个本钱,就是可以可以就是跟一些一些法门慢慢的练习,慢慢的就是跟他考验一下,看看自己适不适合,像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我很想改掉,中午不要休息这个习惯,中午不要午休。所以我那时候在读研所的时候,我们研究所是一个人一间房间,以前前面的六年,一到初级部三年,高级部三年,六年我们都是睡通铺的,就是大家睡在一起的牛叫什么叫都很大声,房间里面什么人都有了,所以前面的六年,我们都你摸我,我模拟和模拟器都磨得很好,那第七年我就进入研究所,研究所过后,他就独立一间房间,那我就自己跟自己发言说,我自己要好好的,改掉午睡的时间,那这个习惯,所以我吃饱饭了,经进行过后,我就回到房间,然后就就是拿起你知道我拿起什么来送吗,我拿起波罗波罗蜜来送。就是你就是因为我们两点上课,就是大概十二点半开始送送送送到一点半这样一点半两点大概我的以我的这样子我们中文不是很好吗,调整以我中文这样子念大概一卷,一个小时就可以了。一卷一个小时就可以就可以念完了。当然你要很详细的分辨它的义理会比较慢一点。但是如果是说你是这样送过去的话,其实一卷大概一个小时就可以了,不会用很久的时间,那就是你每天送一卷的话,送一瓶的话,其实慢慢自己也比较会有多一些认识了。对,玻尔金。那当然我们如果是说要借助这些方法来,就是调整自己的身心的话,有时候我们很累,拜佛,什么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继续自己法门的修持,那这一些因为他是同类我们说,你修般若法门,你是自自尊上的人,那假如你在诵读《般若经》,书写《般若经》,这些都有帮助我们对智慧增上这一部分的加强。那这一些是公布唐卷的,,我们继续看181页。刚刚有提到说导师非常这个地方其实不是很难,这个寄送就是教法有益,除了众生根性,还有,,性向不同,还有就是教法个别就是就是有大乘法,就是有分直入还有回路两种。以大乘法来说,什么叫直入,就是直接单刀直入的时间,有凡夫直透到成佛的法门。第二个回路,我们可以说就是,转一个圈,还是可以回到成佛的境地,这一些方便,回入的法门,就是类似之前所讲的,以先修声闻嗔型,或者是天秤型的,都可以,那这些就属于回路,他修过后,再回到菩萨到来,也可以。那如果是直入的话,就是最后一种,我们前一页所讲的最后一种,有人嗔直接趋入佛道的那个就是直入,其他两种就属于回路,大家如果要清楚的话,就是看181页底下有一个图表,有没有画线的那个图表,回路跟指路,那这一点我想,看。其实表格,很奇怪,表格每一种的表达都有不同,你看下面有两个表格假如我给你们选的话,你会比较喜欢上面那个表格。方方那个还是喜欢下面画线条那个,喜欢上面的举手,喜欢下面的举手,下面那个是导师画的,上面那个是我画的,你们比较喜欢我画的,还不错,很安慰。其实,我跟你讲,如果是我,现在我自己,因为我们预习很多遍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其实导师画得比较好。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为什么吗,哪一个不同,哪一些不同,哪一个地方很明显的看得到不同,交错的地方,虚线的地方你看得到吗,,这个是我画的那一种表格,方方那种表格是没有办法表达的。那这一点就是就是我们你你我们任何你做任何东西都一样,它有它的局限性。那你如果是你取我画的那一种表格,它是一目了然,有没有,他不会歪曲你的视线,它是就是 aaa 全部都是 abbb 就是全部 b 这样你会非常的视线非常的清楚,答案非常清楚,但是他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就是,就是交错的地方。为什么说交错这个地方导师这样子表达很有很有好处,就是不管你修哪,你是回路或者直入,你修身文行,天秤行,人嗔行多好,你都要具备,智慧,慈悲之信愿你都要具备。这三个只是偏重,不同偏重导师用实线,黑线黑的线来表达,但是你不能偏废,那两种桃子用虚线有没有看到,所以你看,这是很有意思的表格,所以,有时我们看东西就是人家说,懂得的人,就看门道,大家要学习这个,看得比较深入一点,那我们回到本文来看的话,我先讲一些重点就好,这个地方上面第一去入大乘的教法,那这个不会很难看。阿拉伯数字二的地方,我有发现,就是佛佛教的教法,大乘的教法,他有分时说跟方便说,那发现的地方导师有特别特别有强调说佛教的方便教方便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什么,因为不是每一个众生都那么劣根,都直接跟他讲诸法空相就好。我们如果都是这样子来要求众生的话,你永远都做不了几个众生的,你读不了几个的,因为没有人像我们那么高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办法,要用什么,用方便教来优化。有没有,接下去一句不是说,要优化众生去入佛道,这个优化这个字。这个这个字中国字非常好。你看我我写我刻意写在黑板上。这个 u 一般我们如果光看这个单字的话,这个 u 它有好有不好的,那你配这个像导师所讲的诱发或者优化的话,它是比较好的意思,正面的,如果你是那种引诱,那怎么就不好了,但是这个中国字很奇怪,你喜欢哪一个意思,你都可以用联想了,你知道吗,那天我在员工我们全国论文发表会,我有去当主持人,那我去当主持人,其中有一个教授,非常好玩,他他是留学美国,但是我不晓得他中文程度如何,他是留学美国,那我我知道有一个学生他写的论文,他用的一个字眼,就是第二个字窥探那是亏吗,窥探,那我们我们就直接题目说,以《大智度论》来窥探什么什么,这样,这个字眼如果你配后面窥探的话,它就是正面的,窥探什么主题,这个教授你知道他问什么问题吗,他说你不可以用这个亏,因为亏,他可以有偷窥,我们全部人都傻在那里,一个一个大教授他可以,他可以这样子解读人家的这个题目,他说你不要用这个字,这样我们撒在那里。所以你说一个字。中文字,他本来就是那么奇妙了。你说这个 u 你可以也改把,你也可以改导师的书,你可以改很多了,这样的这个 u 也不好。引诱人家,引诱众生,这样不好。所以不要用这个字。所以我们其实如果真的懂得导将佛导师这里所讲的佛讲的方便教,它不在于这种表象,只要他刚好能够令众生,那引发他的善心,向上的心继续修行,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的。所以你看那个发现的底底下,小陈虽然他他有修正到了一个阶段,但是佛,有这样子的善巧方便,让他们自己发觉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敬。然后,能够愿意接受佛的教化,回向佛道。这一点来讲,我觉得我们弘扬佛法的人,乃至大家学佛,佛应该要有这样子的一个一个信念,就是我们说法,或者是我们要教导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好有,我们的朋有同事学佛,我们假如你我们懂得不够深入,没有多少把子刷子,我们没有办法引发别人的兴趣,我们只可以讲说你这个业障深重,叫你来听课你都不来了,我看你都是就是点点灯好,消灾一下,这样我们不会说像佛,像佛这一种,慈悲就是引发众生自己觉得自己要想继续学习,所以我自己在我以前我我在国小教过书,教过小孩子,那我就有发现,那些国民教育它有一些教材,就是有这样子的一个作用,但是它也有这样子的一个不足,就是我们会规定很多类似借条的,就是要你这样的小孩子,你不可以杀小动物,你不可以什么,但是小孩子长大过后,他不觉得这个他应该做,你知道吗,他不会觉得说伤害这种小乘命,他会有什么需要自己负责的行为,结果他不不懂得,那我们没有办法诱发他这种爱护小动物的这一种自发性的话,那它长大之后,你看纵使很多学问,有很多学问的人,但是他是非常残暴的人,就是没有在教育当中诱发他们的那个醒觉自觉性。那这一点我觉得假如我们要度化人的话,你不用讲一大堆,你就是为什么有一些修行,他是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人家,就是你只要看到他的行为,你就能够产生善行,而不是看到他,背向他。你知道吗,有些人是这样的,他看到他来,那影子来,影子来,就赶快背向他,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多多改进了,所以我们要如何诱发众生的善心乃至精进心,继续修行,或者来我们佛寺继续用功,那这一点其实是不教的,大德们应该要多多大家用功了,那至于第二大乘所说的方便,说方便教,这一点我们前一页已经讲过了。这种方便,就是不管是修净土的也好,修那个密生的也好,那这一些,天色深,或者到极乐净土那这些属于天正行的,那导师于太虚大师的说法都说过了,那看阿拉伯数字二,佛出人间主要为了教化人类,本意,就是希望由人嗔而带引众生去向佛道,即人成佛。那导师的用词就是用吉人成佛。那我们密教,都是用什么,极深有没有,有一点点不同。不是一点,是很大的不同,那由人嗔开始,13道开始做起,那屈辱于佛道,所以上个礼拜乃至导师在,很多著作,那是我们看181页底下的注解,太虚大师的说法,这个人嗔正法,这是比较粗体字的地方,倒数第四行,太虚大师说,一者人嗔正法,那修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是时代的所需。那这个是太虚大师认为说我们这种时代,应该是先就是修圆满自己的人格,然后再来说,修大乘行,给给人觉得说我们自己人做得不错的话,那这一种身教,这一种言教,比我们讲再多写再多还有意义。,那天暑假,那天暑假八月多的时候,其实我的我的母亲有来台湾一趟。我。我的母亲,有来台湾一趟。那我有带他找一两位熟悉的朋有了。在台北。很巧的,因为那时候刚好遇到台风。天。所以,我们去很多地方都是被台风追,但是都没有追到我们,你知道吗,比如说我们去清净农场下来了,台风才到这样,所以风车还有看到了,不过就是当最后一站。我母亲要回去马来西亚的时候,就是在新竹有一个发有请请我们吃饭,那这个法语就问我母亲说,不是,你你小孩子,你让他出家,你现在也让他在台湾,你觉得你,你觉得你自己觉得,有什么感觉吗,。我妈妈就讲了一句话,我是觉得很安慰。他说,我现在觉得很放心,很放心。他说,我来到台湾后,看到那么多人对我的孩子那么好,所以,他说他很感动。这样,那我自己觉得,说真的,不管你常时常打电话回去也好,你时常回去看他也好,不如,我处在我身处在这个地方,那如果我的家人来到这个地方,觉得我在这里都非常安稳,那非常平安的话,那还好过我说再多话那他这样子的一种放心,以后我不用省很多电话钱,不用打电话回去报平安了,所以都好,谢谢很多为发有们的帮忙,虽然我们来到台北两天,都是有这样子的笑话,就是来到两天有不同的法有招待但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都讲说,我们要去猫空,我们要去101讲,当吃饱饭的时候就下大雨,什么都取消了。非常好笑,两天都是一样,你知道吗,所以,让我们见识到无常是什么,不过大家大家也不要觉得奇怪,就是因为老人家,其实他只要看到我们,就是你有这样子的发心中,纵使没有成为现实,没有时间出来,但是你有这样子的心,他们就非常安慰了。真的老人家就很安慰了,不一定说你一定要带到他去101上面,他才觉得说有到过那个地方,那个不重要了,老人家有老人家的需求了。然后我们继续182页,那这个地方我要一气呵成,就要先把它讲完,因为他的结论是在185页上面这个地方它文字比较多,但是他的观念,没有很难。观念没有很难。182页,我们来看丙山成佛的种姓,那导师在著作里面有跟我们讲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句话,让无心无量的众生感到安慰,你们有没有觉得,假如说有智慧的人才能够解脱,那我们怎么办,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句话,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总之我们抓到了救生圈了。,那这句话也是经典里面的话。那我们来看一下导师怎么解释。佛性是什么,第一,佛性有两种含义,第一个是佛的体性,这是通俗说,第二,是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因缘,这个是甚深义。什么叫做佛的体性,就是成佛要有成佛的特质,就是说好像我们要在要拿到精子,假如矿物里面没有金性的话,我们是不能提炼出精子出来的。那人如果他没有决心的话,他怎么修都不可能成佛的人想了解吗,所以每一种众生,每一种物质,它本身有这样子的特性,那就是叫佛的体性。当然考导师在在这里有提到说以科学进步的时代来说,你看导师,真的非常注意这种时代的语言。非金属的物质也可以化合为同样的金属,大家应该有听过,我好像我好像在新闻上有看过,说现在好像流行把那个骨灰弄成钻石,好像有,弄成钻石,所以你看那个是那个是什么东东,他怎么可以提炼成像我们戒指的钻石那么漂亮,就是非金属的东西,但是它应该是有掺了一些化学的东西,它就变成金属,那导师说这个这个不重要,真正重要就是说众生,它应该有这样子成佛的体系,修行过后,经过提炼过后,那他就能够成佛,这个本有佛性的教唆,是一般人所能够信解,最通俗的学派,所阐发的,那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大家都能够吸收的了这一点。第二个,成佛的可能性,这一点,是我们比较少接触的,那导师先引用《法华经》所说的一句话,就是诸佛两足尊,就是我们释迦牟尼佛,两足,两足就是两个角,最尊贵的,我们的佛知法常无性,知道法,常无性,这个无性,就是空,这个无性这两个字,就是空性,知道诸法都是长空,佛种从缘起,这种成佛的种子,他是从因缘而有的,你发心它就播下去了,你修行,他就慢慢会成就。那事故说一乘。那我们来看为什么说,佛性可以分成两种,礼佛性还有行佛性,大家可以在那个经文,刚刚念过那个经文,你稍微标一下,知法常无性,那个空,空性,那个是礼佛性,礼呀,礼佛性,佛种从缘起那个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种,这个是行佛性,一个是礼佛性,一个是行佛性,那它的含义是什么,就接下去要解释的了。刮胡一礼佛性,这是理,行佛性,是四项,一个是理,一个是四象。理,导师在这里简单的解释说,一切法它都是无自性,都是空。那假如他不是本来就是空的话,那它不可能就如果它是不不是空的话,它不可能就是有所改变。那换句话说,假如一切法都是本来都是如此,都是有自信的话,那凡夫永远是凡夫,因为他是有自信,有凡夫的自信永远不能成为圣人。展览永远是展览,那我们都知道展览它可以变成清净,凡夫才可以修为成圣人,所以,一切法它是无有自性,本性空集,那因为这样,通通一切众生,一切法,他都有,内在,都存有这一种无自性空的话,它就是有理佛性。这样了解吗,好好,我们来看下一页,183页看第二段。这种法空性就是可防,可胜,可染,可敬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所以说一切已有空一故,因为这种空义,一切法得成。这是非常著名的中论的一句话,空性为佛性的生意就在此。那因为一切东西,一切事物,一切人,一切有情都是空性,所以它就有它的改变的可能,就是有成佛的可能性。那这一种成佛的因要因,导师说它是便利切法,所有的一切法,有情无情,当然是真特别特别针对有情。这一种空性,它是跟迷惘不相应,反而,是跟无漏清净的功德相应,所以嗔它为礼佛性。礼佛性。那什么叫做行佛性,刮胡二这个是在四象上来说,就是我们重视每一个有情,每一个众生,每一个每一样事物,它都有这样子的空性本质,不过如果他没有发心修行的话,它是不可能证果的。所以行佛性,就是在思想上,他是要培养成佛的种子,也就是实践菩萨道,或者是修行,这样子,才能够去入于解脱。所以那种修行发心成佛的阴性,唯识学者嗔它为法界等流,闻熏习那《法华经》嗔它为佛种从缘起。所以这个佛种,就是菩提的心种,是从缘而生。什么缘,缘起而生,就是你他没有缘,你让他记住缘,他已经有缘,你让他更加的清净。所以你看我们没有这样子让自己引发菩提心的因缘,我们就要去参加一些共修,参加一些文化,让自己一世了的那一种良心,那种良知,那一种善心,找回来。所以为什么说佛种从缘起,就是这个因缘的东西就是这样,你去创造它,它就有,你去改善它的,就会进步。假如你都不理他的话,你就一直听麻木不仁的话,他是不会有所改变的。所以这种缘起性,假如我们积极的话,它是会带领我们去入于圣道。Ok ,我们看行佛性的第三行,这里应该要切下来为小姐。为小姐就是行礼佛性跟行佛性的小结。一切法空性,唯可能成佛的理性,这个就是礼佛性,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多闻熏习,那可能成佛的行性就叫行佛性,当事理一致,到底又是什么含义,这两者如果配合起来看的话,导师的解释说,如不是缘起就不是空,假如不是空无自性,也就不会是缘起的了。那因为是缘起,所以他没有自信,那佛在做道场的时候,就是如此的开始。那观无明行等等十二只虚空无尽,就是无有自性,那这是菩萨的不公妙观,这是菩萨的观法,我们继续看184页,依此而成佛,佛也就依此而说,一生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再来我们看两种佛性的差别。第一个礼佛性,是曰空性来说,就是一切众生都有的佛性,就叫礼佛性,行佛性,这个就不一定了,他是代言而说,他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大乘的法种是菩提心,那假如你有发菩提心,那个就是有行佛性,所以发菩提心,那就是大乘的法器,能辗转出无量的功德,那这个就是行佛性的开端,就发菩提心。那行佛性里面,它又分成两个,就是下面的 a 跟 b ,性种,性种欣慰,习种性味这两种。第一个什么叫性种欣慰,就是以见佛闻法的因缘,发大菩提心,熏习成大乘的佛性,就好像我们播种,那菩提心一发,一引发永远成佛的因,永为成佛的因缘,那这是不会失去的人。这一句话,我们到下下一次上课,会提到,菩萨戒是以菩提心为本,你只要发了菩提心,就等于你受了菩萨戒,受了菩萨戒是不管你有没有持守在菩萨戒,到你成佛都不会失去。所以这是这句话,菩提心一发起,永远可以成为我们成佛的因缘,他是不会失去的,他是不会失去的。你不要说我发了菩提心,改天,你说师父这菩萨太累了,我要把这个菩提心收起来,我先修八正道解脱再说。那以大乘佛法来讲,你只要发过,它就是永远存在有这样子的意思的吧。但是,导师说这不能说是本有的,为什么,因为他是依发心的因缘而熏习而成法界等流的文讯息,它不是本有的。B 习种性位是什么意思,有了菩提心种,那就依佛性而渐渐修法,是佛种清净功能,由下沉中,由中承上,就是由下品的了变成中品,或者中根性,由中根性变成善根性,那大乘的功德技能不断学习,真正成为名为习种性。那讲到这里,其实就不难归纳了,就是理佛性和行佛性。礼佛性就是空性,行佛性,就是实践发心。那行佛性又分成两种,性种性味,还有习种性味。性种性味,那就是发心一发心熏习而成的,习总欣慰,这种行为,就是发了心过后还不能停止在那里,是要慢慢慢慢修,让自己由下成为,由下根成为中根,有中根成为善根,慢慢渐进,我们回头来看一些重点,我们看一下183页。183页注解第一行,导师说龙树菩萨不承认是先有佛性,就是本有佛性。龙树菩萨不太承认佛性,假如先有的话,应该是因中有果,这是榕树所透彻的真正的性空论者,他是提倡一切法性空,待缘而成下一行后面第三行后面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是性空的缘故,然而星空并不能决定你成佛,还是由因缘而定,假如你不修的话,永远都是凡夫,那我们来看那下面,第二,印顺导师的中观经论那个地方,基本上他这一段,最主要要讲的就是一切法,他没有定性,没有自信,他都遇到因缘,它能够改善,只要凡夫发心,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久久讯息就能够成佛。那《法华经》这里的这一句话,我们来看一下《法华经》卷一,这个,也是我们前面所提过的经文。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我们看第,从这个经文数下来三行比较出题的字,比较黑的字,你看一下,信不过是缘起法中有没有看到,信不过是缘起法中由于久久即习见前,渐渐成为强而有力的作用,这个叫做性,而有,非此不可的趋势。所以性,就是它的一种佛性。那什么叫佛性,它是说你已经累积那种要成佛的那一种习性,已经强到你自然就会屈辱于圣道,你累积到有这样子的菩萨的功德,那你自然就是非成佛不可得了。假如你具备,水到渠成所以导师继续说,常人不知道缘起,那执着自信有,所以,将即见成性的本性,为本性。或者,习性以外别立本性,性,虽然它是治而反而如是不变,不过它是相对的,能在未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或者是未有另一极其诚信的时候,它是可以维持必然的性质,还有他的形象,这个应该不会很难吧,,那它的相对的说法是在184页,补充他刚刚那个说法,在184页,注解30,注解30,我们看一下注解30也是中观经论,导师纵观经论,《大智度论》卷67有提到说四象极其诚信,譬如人嗔,若其不已,则成恶性。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特质,它是由九九或者渐渐地养成习惯而变成自己的性格。所以这里大大致度论的 pp 说,就好像有一个人喜欢喜欢嗔心的人,他是日以继夜的形成这样子的性格,所以他就变成恶性。所以你看有一些人,他其实不是那么恶的,他是他的环境所使然。像有一个外国的报道,他有报道说有一家人,有一个大家庭里面有28个,全部都28,一个大家庭里面有28位坐过牢。坐过牢。就是假如说一个家庭里面有这样子的一种习气的话,它会影响他的后代,影响他身边的人。所以这种习气他是慢慢累积而成的。所以大家应该有听过一个故事,就是说一个很会画画的画家,他刚开始画的时候,他是画什么,画上帝,上帝,他画上帝,然后画得非常的像,那有一个人看过后,就觉得说哇画得太好了。那你知道,好像后来这个画家因为他画得太好了,他就变成非常富裕,非常富有过后,他就生活就非常的放荡,放纵,那钱花光了,那就做坏事,那就被拉到了什么,被拉到去坐牢判死刑,那跟他买画的这个人,有有一次有姻缘,好像就是到监狱里面去,是不是,他是在去要找一个,他不是,是一个画家,看到一个人,一个对对对,一个画家,他在找一个上帝来,一个人像上帝的来画,那他就找到一个,长得非常的庄严的人,他就请他来当我的模特儿,给他化成上帝那因为他当他的模特儿赚了非常多钱,他就这个这个模特儿,他就出去乱花钱,乱搞,所以就到监牢里面去了,判死刑。那这个画家,他想画一个那个地狱相,魔鬼像,因为有上帝,要有魔鬼所以,他就到监狱里面去找最适合的面貌,他找到找到这一个人,他就说,这个,这个,这个坏蛋,他的样貌最像魔鬼,那跟他在画的时候,那个人,就流眼泪了,流眼泪。那个画家就说,为什么你要流眼泪,有人跟你画像不是很好。他就说出这个来,他说,几年前,我就是你画的上帝,现在,你要画魔鬼,进来会还是找找到我。所以这个故事它最主要要阐述就是我们的习气跟我们的环境,它是影响一个人很深的。你看有一些人,他是非常厉害算人的人,你看他的家人,他的环境都是这样,他会跟你算了一分一毫,他会不会吃亏给你的,所以我们看导师的白话解释,我们的思想行为起初或是善,或是恶,或是贪,或者嗔这个就是像如不断地起坐,酒后,会养成什么性格,诚信,等到习以诚信,那常人不了,你以为本性如此,所以佛说众生有贪心,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这都是九九极其诚信,不是说他先天就有这样子的定性。那就好像,下面你看《大智度论》也有引导导师也继续解释说,倒数第二行江山易改。什么,秉性,本性难移。那就好像,在禅宗有一个这样子的小故事。禅宗,那有一个宗师,他快要往生的时候,门徒们都跑到他身边来,那有一些就是在哭,有一些就是说,师父,你有什么交代我,那你不在的时候,那我可以帮你处理,那很多人就在旁边就要哭了,就在哭了,不舍得师父离开,那有一个徒弟,就有一个侍者,就代表说话,然后师父你可不可以跟我们最后的开始,那你往生过后,我们,就是大家就有所依循。那这个禅师就说你觉得我往生,我死了过后会去哪里吗,你觉得你没哭得那么可怜,你,你觉得我会去哪里吗,我们你看到一般人,都是会想到人死为鬼的,那中国人的观念,都是这样,假如我们的亲人,假如我们的师父,往生过后是到极乐世界,是到了佛国世界去,或者,是解脱了,你哭好像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如果是知道我们自己的修持,或者我们的亲人,他是往深山去的话,那应该要敲锣打鼓庆祝一番,因为他修修有所成,那不应该都是用哭的。,那这一种习以诚信的这一种,习惯性,其实要慢慢累积成我们的习惯,这个是要透过学习。学习的话,我们要回到行佛性那个地方。行佛性在183页,行佛性大家看一下,行佛性第一行不是有提到说为是学者,有提到法界等流闻熏习是成佛的种子,有没有,我们看一下注解26这一段很重要。什么叫闻熏习,就是多闻熏习。什么意思,就是法界,它是清净的因,我们希望获得的是无分别的字,就是果,因跟果它都是真实的。所以闻熏习的这一种习惯的这一种内容,应该也是真实的才对。因为我们听的法是真实的,我们希望证得的无分别字也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所以,就是佛陀的等流正法是真实性的,等流也属于真实性。那这种阵法,这种多闻熏习,为什么不属于片剂所执信,或者是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性是希望展览遍计,所执性,是颠倒之音。而我们现在所听闻的正法是真实法性的,等流闻熏习又是正法的熏习,所以虽然是世间,但是它能够引发真实性的无分别字,带领我们误入诸法的真实性,这与平常有肉无肉的观念略有不同。导师说,一个是向生死流转的片剂,依他性的路走去,一个,是向出世间真实性的路走去。所以就是在这向生死流的心中发生一个向清净真实性反流的动力,渐渐把他拉转回来,这个就是文讯息的力道,那假如我们不经过这种多闻正法的讯息的话,我们没有办法拉回来我们自信见的这种错误。,所以,我之前就是,我上学期有有给大家一本书,,就是如理作意,那我在因为这次暑假要讲很多次。那我在马来西亚有讲一次,还蛮简单的,讲得很简单。那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是不是你们可以去拷贝,那要给谁比较好,班长是谁,你来负责,需要的人再跟他登记,那你再看要怎么处理。那上个学期给大家看的那个就是我的那本书。如理作意的话里面,就是我所有提到这种文学系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唯识学里面,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用词,叫做寓言,我们语言都是用口讲出来的,语言,用口讲出来的。但是他这一种语言,是意念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想法,在微信里面有这样子的特殊的用词,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假如我们凡夫,我们凡夫的语言的话,一定是跟什么,自信见有自信。相应的那佛法里面要让我们多闻熏习,我们多闻佛法所让我们产生的这种语言,那是能够让我们体会什么是无止境,刚好跟这个是相反的。所以我们如果我们听闻的佛法,常常要让自己的意念,产生一种影像,成为我们的一员的话,它可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假如我们多闻过后,再经过如理思维,如你的作业过后,我们会对佛法产生一种预言,这种预言,就是一种道理在心里面建立。简单讲,比如说无常,无我这种道理,假如在心里面生根的话,以后我们处对任何境界,我们会用这一种我们所听闻佛法而产生的语言来实践这一种阵法,这样了解吗,所以这种语言假如我们转换的越多的话,那是能够让我们从展览转到清净的。虽然导师在里面有说,虽然在学习佛法的当中,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请问我们是不是反复,是不是世间事,还是世间,但是他只要我们愿意这样子做,那这一种文学习,它就是红色的,它是有意义的,它是佛法的,那它就是会超向于什么,出世间出世间。那假如我们不去让这一种相应于佛法的出世间的预言建立的话,那永远都没有转凡成圣的可能,这样了解吗,。所以这种听闻佛法的那种意念转换成自己的意念,里面的语言,就是我们建立的这种种种的名相案例,假名安利等等都好。但这种预言假如不能够在我们生命里面产生作用的话,它是不能够引导我们渐渐增进,到达清净无漏的法性。这样了解吗,,所以转换我们凡夫具有的预言,让佛法渗入到自己的自信,改变,自心见的无明,所以我们听闻后的听闻佛法后的闻讯息,那是能够作为我们修道的标准,还有证果的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文学习这种行佛性,它是要由听闻佛法或者是见闻佛法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开始,也就是我愿意接受,我愿意实践,我愿意发心。那当然第一步就是一般我们讲的你就是要规定三宝,开始持守五戒,那如果是大乘法的话,我们下一次上课会提到。开始你如果真的想做大菩萨的话,那就要开始要实践菩萨戒,修菩萨戒,因为你只有开始做了才是行佛性,否则永远都停留在礼佛性,这样明白吗,,我们,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今天到这里。</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29A</big> <big>导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好,我们上一次上课,是上到讲义的185页,讲义的185页,就是丙四,丙四那个地方菩萨的殊胜,那从这个礼拜开始,我们就要介绍菩萨,那在还没有进入之前,我们先来看,就是回顾一下上个礼拜上一次上课,所提到的就是极其诚信的一种,情况,就是佛教怎么说,我们的性格是从哪里来,比如说我们小时候,你问你的母亲,或者问你的妈妈,也许我们多少会知道,说你刚生生下来或者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个性是怎么样的,但是一旦长大了,乃至到了这把年纪,那也许,我们的长辈,都跟我们说,我们的性格已经是,像牛,像马,什么情况都有了。这个就是从小到大这种习气累积成,性格,这个是每个众生都有,每个众生的一种倾向,喜欢自己的倾向。不过佛法里面讲的是一种熏习,极其诚信的这种信息,当然,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的还是在学习佛法,那假如我们没有积极地在学习这种佛法,其实学佛过后,我们也透露不出这样子的气息,或者是这样子的气质。所以为什么有些人说,假如你学佛过后,你会让人家觉得说,你有在学佛的话,那至少说你散发出来的性格,会让人家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像,佛教徒的一种行为,当然我们不是故意照做,或者是贴上标签,这是,那是一种自然的一种表现,自然的流露。那如果是我们能够做得到这样子的话,那就有在把佛法的这一种,听闻或者是修行而来的讯息,让我们过去不好的那一种自私自利的个性,慢慢的,修正回来,那一天,我有一次在坐计程车的时候,那我有听,刚好他有在,放那个收音机,那我有听到一个故事,就是有关于这个,极其诚信的这个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还没有讲到,等一下讲到你们在抄还来不及,不然你们抄在哪里,等一下在抄不对地方,不用那么紧张,我只是怕等一下走来走去这样而已了,你们先听完这个故事,我故事是很难得才有一个故事的,我要想很久才想到一个故事的。那这个这个,我听到的这个这个故事还是讲他是说有一个黑人,大家有听过黑人吗,黑人,那他就周游列国,每个国家都去,他有一次就是到差不多最后一个国家了,那来到这个我们的亚洲,台湾是他最后一站,那这个黑衣人,周游列国来到这个台湾,到很多地方去参观,查完之后又离开了,那别人问他说,那你这样子世界周游列国了一趟,你觉得什么地方你觉得最亲切,他说,我觉得台湾给我最亲切。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因为台湾很多神庙他跑到神庙去拜拜的时候,他都觉得怎么那么像我的祖先,因为跟他的肤色都一模一样,所以他觉得说,他来到这个国家,他们也那么喜欢黑色的皮肤的一个,神明,所以他觉得很亲切。不管这个是不是一个笑话了。不过,我觉得说假如我们是,有什么一种习气的人,你渲染出来的,或者是我们生下来就是有这样子的一种特质。所以我们在海外,大家如果你有去过欧美的话,或者出过国的话,你如果碰到,台湾人,自己的同胞,你会分外的亲切,真的很奇怪,像我,我来到台湾,如果给我碰到一个马来西亚的同胞,中实是不认识,我也很多话题可以谈,问他住在哪里,在马来西亚住在哪里,所以人,就是生下来就是有这一份。习惯性习气。那这个就是。有关于这个极其诚信。不过按照我们注解30就是185页,注解31,倒数第就是三注解31。在网上看三行依中观说有看到吗,那个字体比较粗的地方,还有比较黑的地方,就中观家怎么看,这个极其诚信就是众生没有不可以成佛,以众生没有决定性就是无自性的缘故,那这是说生人升天或者为人都没有定性,都是由于行业就是我们的卡,就是我们的造作的一切行为及其所成,那你是生存或者是下坠,下多,那这个都是,我们自己造的,那等到这种极其到成为必然的趋势的时候,这个就嗔为性,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这种性那,但没有本来如此的定性。所以那如果遇上的话,休息善,那就可以升天,欲二,休息二,那就多地狱。乃至见佛闻佛闻法。及其熏修,其实是都可以成佛。所以按照纵观来说,他也不会反对说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不过他不站在朋有的立场,就是说你天生下来就有这种本有的立场,而是说他说站在一切法是缘起无自性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都可能成佛。假如我们学习到的佛法,而且去修行他的话,都有可能成佛。那这个礼拜开始,我们来看丙是就是菩萨殊胜这个地方,那要谈菩萨,导师在这里跟我们做了一个寄送,就是说发心名为菩萨,当然是发菩提心了。那众生之上手,假如你发了菩提心,就是在所有的众生里面,他就是最伟大的了,这个叫菩萨,那是处世功德,就是世间善法或者出世间善法的功德,皆由菩萨而来。那我们来看菩萨的一个定义,菩萨就是菩提萨多,就是菩提萨多的一个简嗔。那菩提是什么,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无上正等正觉又是什么,就是一般我们所讲的自觉,觉他,功德圆满,有没有,我们佛法里面讲的自觉,觉他,我自己,有时我们在就是僧团里面的生活,或者我们在教育众生的时候,或者在跟人际关系的时候,我常常有在思考一个问题,像我最近我在教学的过程里面,就有同学,因为我我在新中有跟那个一同时上课,跟他们上保基金,那这个礼拜跟他们上这个学期跟他们上保基金,上了第二个学期,第二个学期是比较难的一个部分,就是谈到中国,谈到中国,所以就有很多同学,我慢慢陆续,都觉得太困难。那下课了,这这个礼拜,他们来找我,他讲了一些,他们讲了一些情况,我觉得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都会遇到的,就是让我们休学一段日子,或者是知道越多,听得很多,看了很多,他说那个学生问我说导师为什么我们好像有一些东西也知道的一些道理,我们也知道非常好,也想做,但是做久了,你会觉得好像对自己其实没有什么利益,没什么用处,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有时候会觉得佛法离自己很慢慢越来越遥远了。他说就好像我们他说我们学院常常市长叫我们,要有感恩心,要有惭愧心,他说东西我们做久了就麻木了,你知道吗,比如说我们来道场发心,你第一次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哇,非常的新鲜,你也帮忙,煮饭,切菜,但是你做久了,你会很麻木的,这个就是吃饭,就是切菜了,没什么。那在那种情况之下,他说很多佛法的观念在我们的遇到境界的时候,那我们就会慢慢觉得说这个对我不重要。他说如果是我们遇到这样子的问题的时候,很多道理呀,比如说无常,无我,那我们要怎么时常都能够应用起来,,那我就跟这个同学讲说,学习佛法其实是一个过程,什么过程,每个人都不同。那假如我们只是要求齐头式的教育的话,其实对很多众生是很残忍的,比如说我们比如说师父跟你们讲说,大家来这里听课,你们来这里我讲的,比如说我教大家修行,修禅定,那因为师父只是会一个方法,就是会安不念,那你们来这里禅修,你们来这里修行,那你只有学这个方法,其他的方法你就要暂时放下,你来到我这里,你就要学这个方法。其实按照世尊在《阿含经》的教育方法来看的话,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其实每一个修行人,他都知道,其实真正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气理跟契机。那如果不是能够气到众生的鸡,你再好的药对他来讲都会生烦恼,他如果不喜欢禅修,你强迫他禅修,那个是产生副作用,产生烦恼的。那如果他只是喜欢念经,喜欢念佛,我们没有经验教他,我们应该要积极地学,积极的为了众生而学。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在佛道上,自觉觉他真的不是那么容易那这一次,因为没有,我上个礼拜本来是上学期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因为我想去日本毕业旅行,后来没有去成,因为暑假太忙了,忙得我快要晕倒了,所以我开学过后,我就觉得说,太累,不要去,但是因为那个海报已经出来了,所以上个礼拜还是没有上课,还是不上课,那我就有机会跟基因,因为基因法师没有去,那我就刚好,有一个晚上跟他碰面,我们就聊起很多自己的在参团的经验。精英法师,他是我们师长里面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导师,那我们就有一个同感,就是说其实学佛法,大家一定要在听完一个课过后,或者一个道理之后,一定要有办法归纳出一些要点,就是一些原则,那我希望能够朝这些原则去做,否则我们知道的只是文字,知道的只是这种学问,其实对自己生命没有多大的意义。比如说很简单,比如说,基因法师就跟我说,他说比如说我们讲大乘,我们讲大乘,请问大乘,我们介绍到这里了,先不要讲后面,比如说大乘菩萨,他最伟大的特色是什么,一句话菩提心。还有,他跟他跟声纹最不同的是什么,声纹有自力,也有自觉那菩萨没有的,菩萨有的他没有的是什么,利他或者是觉他。所以金导师跟我讲说,他说我们学佛法要看得到你学的这一个法,这个这个部分的一个特质。那假如说我们有心要时间搭乘法,那自己的那个前提,一定要在利益众生为前提,自觉是无可厚非的事,你修声闻乘,你修菩萨圣,自觉是免不了的,每一个都人都要的,每一个解脱的人都要。但是利他的话,那就如果你修菩萨道的话,他特别强调,所以比如说你在修菩萨道,那我们做任何事情,假如都不是为了利他,你都先考虑到自己的话,他说你这样子学菩萨道,你永远都没有办法记录到大乘法的精髓,你永远都觉得大乘法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要学习大乘不共法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考量任何事情,有时候比如说遇到下雨天,或者遇到,今天身体不舒服,我们说我不要来上课,我要请假,但是我们要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们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或者我希望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我有没有考虑到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还是因为你修行的一个意志力不够,那假如是说我为了众生而学,我为了以后赶快成佛而学的话,自己在身体不好,再有任何外境的一种考验,我们都要克服自己,都要坚坚定地克服,这些时间过来,那这一些才是说突破自己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者是懈怠,,往前再进一步。所以修菩萨道,他前提一定是在利人在先,利人在先,那考虑自己的,那放在后面。所以自觉觉他。本来佛陀都教我们,自觉是每一个修行人都必备的。假如我们有没有办法自己觉悟自己的行为,那是没有办法,没有资格谈利他的,没有办法没有资格谈绝他的,因为你连自己的行为,身口意都没有办法自己觉悟,对的,错的,如法的,不如法的,自己都没有办法觉察的话,我们怎么有资格去谈利他,,所以你看,一个懂得自觉的人,一个懂得自己觉悟自己身口意行为的人,他纵使因为生病不能够,比如说不能来上课,但是自己因为知道生生理的问题,四大不合,不挑,但是我们在家里还是这个心,还是要继续用功,我不能够前去这个法会,但是你的心要欢喜,要随喜赞叹,功德,这一些修行的那个内心的意志,不能够,不能够退下来,那个才是有自觉。所以真正谈佛法的,那个菩提,或者谈自觉,觉悟,那自己如果没有办法觉察到自己的一种行为的话,没有不断提起增强自己的反省力,惭愧力的话,其实我们学习都进进退退,很难持持之以恒,所以自觉感觉他我们如何相互真上,这个就是我们要谈这个菩萨的地方,要特别注意的,那这个是菩提的意义。沙多,第二,萨多就是有情,或者是有大兴的有情,大兴,大兴是什么,就是广大的心,不是小小心,不是小心眼,是大型。第三,菩提萨多,就是意为觉有情,那就是追求永求菩提不懈怠的众生,那就叫做菩提萨多,就是发了菩提心,就名为菩萨。第二,菩萨皆会有前身不同。那在大乘佛法来说,那一开头的话,那就是初发心菩萨。第二,九发一菩萨就是九学菩萨。第三,不退转菩萨。这个不退转菩萨就得得到,至少圣意菩提心,就是得到无生法忍,阿比八字这一种才叫不退转。那前面两种都还是凡夫。那第四个,一生朴处菩萨,就是最后一声,就是像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内院,他是最后一声的菩萨,他这个朴一生朴素菩萨这个位置结束过后,它就会下降,人间成佛。这样了解吗,,好。第三,菩萨为众生之上手。那这里导师跟我们说,初发心的菩萨,虽然还没有大功德,不过他已经可以嗔为众生中的最尊贵的人,就是上手。那为什么说,法行以来就值得尊敬,,因为我们看一下注解33看186页那个地方。33注解。为什么说一发心的菩萨都值得尊敬,值得赞叹,那这里《大智度论》有跟我们提到,说众生有两种,一种是已经法行,一种是没有法行。当然,如果是算没有发心的凡夫来讲的话,你只要一发心,不管你发什么心,都会比他好。那发心为什么又能够胜那么多众生,其他的,没有发心的众生,。《大智度论》跟我们说,他说世人众无量无上佛法因缘,希望度脱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那其他没有发心想修行的众生,但求自乐,只是想到自己的快乐,然后,想给予别人痛苦,先别想占有别人,想占人家的便宜,你看到一个学佛的人跟没有一个学佛的人,其实他是有差异的。假如我们还是很喜欢占人便宜,给人吃亏的话,这个其实是跟菩萨的发心是,背道而驰的。那我们再来看,问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及五通有五神通的人,他其实这一些圣者,这些有修禅定的人都是礼遇人,发心者,他,或有为李煜,但发心就是他可能还没有禅定,也没,也不是圣者,他只是发心。为什么说他那么殊胜,那论主就有举了三个角度来回答。第一个,前面已经有提过了,不晓得是第几卷了,我们接下去看后面阿罗汉等。虽然烦恼已经断经,为什么还不如初发心的菩萨,这里就举一个譬喻说,就好像转轮圣王太子,虽然在台中他已经胜过其他的小孩,又好像王子,国王的太子,虽然还没有那个单位,不过他比起诸大臣的富贵,还要殊胜。因为是王子,太子。那发心的菩萨有两种,那第一种就是行诸波罗蜜等菩萨道的人,只要你开始实践了,虽然你还没有成就,但是你还是很殊胜,胜过一切众生,你虽然还没有达到不退转等等,但是你已经是朝那个方向走去,这个就是胜一切众生的其中一个理由。第二,有一种菩萨是空发心,但空发心,就是我们常常凡夫都会有,就是我们在佛菩萨面前,许菩萨戒,发菩萨愿,愿断一切二愿,修一切善,适度一切众生。我们我们都很会背的,很多个回向都是背得蛮不错的,但是这一种,我们有没有真正发心去做这个就是,要反省自己了。这个是第一个答案了,点点点后面,我们看一下,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他已经开始实践菩萨道,也开始在阐扬诸法实相,破诸外道,或者是种种戏论,所以他胜一切众生。假如他成佛的话,那更不用说了。第二,有人言,那有人说,若有能一发心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所谓断烦恼,为行难事,以心口业众生,一切众生。那其中又有人提出说,为什么说菩萨能够胜一切众生,那是因为菩萨能够敢承担这一个使命,他敢讲出来说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的苦难。这个菩萨,他敢这样子说,虽然他自己还没有断尽烦恼,度一切众生,但是因为这个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敢担当,敢讲出来的这句话。所以他说这一类人,那个造这个心的业,还有口业,非常的重,非常的殊胜,所以说他胜过一切众生。第三,复次肾,肾的这个名,那个逗号应该可以不要。这个书,这个甚,甚至这个圣的名,不必放在一切事中都胜,就是说菩萨的胜。一切人,发心生一切人,不必说放在所有的一切事情上,那只要放在说他一发心,发了心想求佛道度众生,光是这个发心说他殊胜,这是可以的,是允许的。为什么,他说你看到下一行,他说譬如以非言之,假如你要以非这个技巧来说的话,小鸟是鄙人殊胜的,这个 pe 也是很好。那接下来,小乘人跟莫言这个都是,不是非常理想。所以论主的评曰就说这两上面两种,小乘人跟莫言,这个都是,两边应该要离这两边说中道,那中道就是如上面的三个大约那个地方。为什么,因为,真正有发心的菩萨,,不管你站在哪一个角度,你说他只有发心肾也好,你说他敢担当而说出口来也好,或者是,他开始做,虽然不会很圆满也好,那这三点来说,菩萨还是值得可尊可敬,那胜一切阿罗汉,或者是生一切众生,这个是菩萨发心就是一切众生的理由所在,我们看186页最上面二阿拉伯数字二的地方,世间善法,声闻缘觉等善法,就是出世间善法都依佛菩萨而有,那佛功德也是依菩萨而有,为什么,因为佛是圆满的果德,因是菩萨,所以说菩萨的功德是依菩萨而有,那简单来归纳的话,就是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我们看一下注解34《大智度论》的说法。答曰,应声闻辟之佛。世间有善法者,亦皆有菩萨故。有那都是有菩萨故有的人。为什么,若菩萨不发心,世间上无佛道,何况声闻辟支佛,佛道是声闻,辟支佛根本故。所以按照《大智度论》来说,那导师在《成佛之道》这里所提到的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是,有所依据的,那菩萨为什么它是一切善法的根源,就是他最主要在《般若经》菩萨最圆满的一个,信愿,就是令所有的一切众生皆离苦得乐,这个是,菩萨最根本的一个目标,就是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这个是众生。佛就是这个菩萨最根本的一个目标。那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菩萨他会发心去修学,那假如不是菩萨根性的话,通常我们在学了某个法门,某个学问,我们觉得,自己够用了,自己能够,,处理自己的烦恼,那也就好了。那如此,我们假如不往菩萨道去突破的话,那这一点是永远就没有办法脱离自己的固定的思考模式,而学习大乘法,第四项,修学菩提心的动机和方法第一,那要做菩萨,导师在这里跟我们说,第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那这并不是偶然想起要度众生,我们常常都是这样,我们的亲朋好有,要去皈依,要去受五戒,那大家约好一起去,都是这样。不然,就是父母强迫小孩子去,我也有看过,有一些父母,比较奇怪,就是自己觉得佛佛教很好,修行很好,但是自己已经没有因缘出家了,所以千方百计就是要小孩子去出家一台。我我觉得台湾是很奇特的国家,真的是有这样子,他千方百计就是要小孩子出家,但是我我在台湾有快十二年了,那我看到的有一些现象,这个是不是很非常非常理想的,为什么,因为我有见过这种小孩,他们因为小很小就送到寺庙去,然后在那里出家,然后就要当兵就出来。有些就是因为这样子当兵,然后就还书就没有再回去,那有一些,是到一些地方去长大了,因为自己会找地方了,就到处去找地方去参学。那我自己是觉得说,假如这个小孩子真的有福报,有这样子的因缘修行,那当然是没问题,那假如不是出自于自愿的话,这种情况到最后,他遇到境界的时候,他通常都不会留在佛教的。所以假如我们为人长辈的人,自己要想清楚了。虽然修行很好了,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很适合修行的,就是这个出家的这个衣服,不是每个人都很适合适应的,虽然大家觉得说,出家也不错。不错,你来出看看,因为我不知道,可能是台湾的福报比较大,所以大家会觉得说,出家人过得也蛮好的,也很享受,很什么。其实你看不要说哪里,你看比如说辉瑞讲堂,这里也是蛮好的那这里的师父大家有有觉得他们都很享受吗,没有。对呀。外观,因为我有参观过台湾一些大道场,他们我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要盖那么大,为什么盖那么大,他们都说其实都是有些是老和尚的信愿,就是要接引众生,所以其实真正修行,他修菩萨道也好,声闻道也好,那真正有修行的人,他是不会整天着重于这一种衣食住行的,不会整天着重在这一种。为什么,因为这个还是世间的东西而已。那就好像比如说我们会在讲堂的师父,那这里生活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就早晚课,其他时间都自己用功。所以我们先不说个人的有什么一种,你有什么的习惯,光是我们能够待在这个道场,那我们的五门功课好好的用功,那其他时间自己也不会到处乱跑,我觉得这种修行人都很值得我们尊重了。,不要说什么你看我们来八关斋大家有没有,大家有没有觉得最后一支香要回乡的时候都很法喜充满的,因为可以回家了,,那我们在这里的师父,是没有的回家的,一出家了就没得回家了,回家也是看看父母,就回来了。所以其实出家有它一定的一些适应跟困难,不是我们一般看外在的所想象到的了,他自己自己不用功的那个不说了,那发菩提心。导师在这里说,他并不是一时偶然情绪,或者是说一时别人的怂恿,而想发菩提心,而叫做菩萨,这个不成为菩萨。导师说要真正经过一番修习,达到坚固的信心成就,才去发菩提心,才想实践菩萨道的话,这一个才是真正我们所要的菩提心。那菩提心的修行为修学大乘道去入大乘道的第一要要找,那个最首要的,为什么,因为菩提心就是想成佛度众生,那菩提心从哪里生起,导师在恶的地方有说从慈悲心生起,为什么,因为一切功,那个大悲为一切,就是一切,什么道元功德母或者是认为一切道源功德母等等都有。大乘经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慈悲大悲是一切大乘法的上手,这个也是波尔金所说。那怎么样从大悲心来发菩提心,这个就是刚刚所提到的,在修行解脱三生共法来说,声闻,阿罗汉,辟支佛他们也有自觉,自自觉,或者是自立的能力。但是大乘比较不公的地方就是这个菩提心。为什么,因为他是由于想利他,想觉悟他,想慈悲众生这个角度而发起的。那这一个特质的话,就形成大乘的一个特色,就是慈悲心。所以因为不忍众生苦的关系,所以我们想发菩提心。所以导师在这里跟我们提到说怎么发菩提心,第一个我们可以原慈母自己的母亲的孝敬就度扩大到愿度一切众生,而上求佛道那度众生。我们通常,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比较难生起慈悲。所以,在这里导师提到说可以原慈母,因为母亲对我们的养育,生育之恩,最伟大。所以,由他为一个出发点,由他开始而扩展,扩展到一切众生,那当然,以这个时代来讲,有一些母亲好像也不是很伟大,我看新闻有一些是生了孩子就把那个孩子放在那个公园里面,让人家去领养,这样那些可能可能要意念另外一个对象,因为导师有讲,导师在学佛三要有讲,我等一下会补充。他说我们源于众生,要度众生可以源于自己的母亲,这个是经典所讲的,但是也不一定是自己的亲人。他是讲为什么,他是举一个在学佛三要一个很实际的一个例子。他说你看有一些人,他对自己一般我们的儒家的思想就是说你要作为一个好人,第一要点你就是要孝顺,要孝顺父母,要对家人要好,这个就是你,你就是好孩子的一个标准,但是导师说其实不尽然,有一些众生,你去观察他,他对自己的家人不好,但是他对他的朋有很好,他对他的朋有很好,他可以朋有好过自己对自己的父母,导师也说,所以他说导师没有说,这种人叫做,不好的小孩倒是没有说导师在学佛三要,反而说这一种人,其实也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一定是要圆自己的亲人,但是他可以圆他的朋有,自己喜欢的人,原这样子的救度的心,发起慈悲心的话也是可以。所以在佛教来讲,他当然因为不能违背这种世间的善法。你说原慈母,袁家人当然是最好的,那假如不行的话,那你就给你自己能够引起慈悲的一个对象也可以。好。第二,或是设想他人与自己一样,那立即众生应该如爱护自己一样,进进修道,愿意为他人而牺身自己,所以利益众生。就是要设想他人跟自己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是以己度他情这一种,就是这一点了,自己不想,受到别人的伤害,那我们也不要去伤害别人,这个就是利益众生。所以修菩萨道的动机。第三,跟方法,导师说基于儒家的人道跟术道,人道,就是仁爱之道,数道,就是宽仁之道,人道就是仁爱之道,仁爱。孝道,就是宽仁之道,宽恕,宽仁之道,基于这个,那菩提心的修行成满的话,那就是深广,是与世间法大大不同,这个是大乘的基石,也是修学大乘道,应该多多修学的。那我们也许我们会比较,想了解的就是我们到底要怎么引发自己的菩提心,所以导师在学佛山药里面,有提到,他其实有引用到像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这些说法了。但是导师用白话的就是我白板说,黑板所写的就是这个气中引隐身菩提心的七种方法。那菩提心,他不是说我们在佛菩萨哭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哭了一场,这个就是你有证明你有发菩提心还不算,所以导师说真正我们要发菩提心,那可以透过这七种方法,第一个就是菩提心的所依。那所依什么,我们要引发自己的悲心,引发自己的悲心,那可以从字母,知道,我们的我们今生,我们有这个生命,是从母亲这里而来,再来,就是因为知道母亲的这一种恩德,所以我们要念恩。第二,再来第三,我们就要报恩。那假如你看我们会这样子思维到这个角度的话,那我们推及一切众生,那一切众生过去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那也就是对自己也有恩,所以我也应该报恩。那如此的话,我应该对一切众生都要有慈悲,这样了解吗,好,再来就是,正修菩提心,就是正正正在,或者正确的开始修习菩提心的话,是什么,就是第一慈心,就是与人,就是给予众生快乐,安乐。那你看我们现在很多,这个社会的情况,都没有办法给予很多众生安乐。那假如我们都让众生活在恐惧当中,这个其实并没有,表示自己有在修行,那只是展示自己的权利。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生活里面,我们假如没有办法观察到自己的这种信念的话,有时我们很难说,佛法怎么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但是,比较渺茫的事情。那第五,就是悲心,就是希望众生,把众生的苦,那这些拔众生的苦,那除了,自己要实践之外,那就是要对众生要用心,比如说小孩子,他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去学校,那我们要把他这种内心的苦的话,应该要了解他为什么不要去,否则你看最近美国不是又有一个14岁的小孩拿着那个枪这样子在校园乱射那个,我看那个新闻的标题,就是这个小孩非常讨厌学校,你们有看到吗,非常讨厌学校,那非常讨厌学校的这一种怨恨心,恨到那样的程度的话,我是觉得,身为父母的应该也要反省自己,就是没有让小孩子有一个自己讲话的空间。再来第六的话就是增上一了。什么叫增上意乐,这个就是我们要有这一种热忱,导师说是狂热的心,叫真善意乐就是热忱。什么热忱,就是修菩萨道的热忱,想去自觉觉他的热忱。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这一点好像很困难,导师在水佛山药里面有,举一个譬喻,他说经典上面有这样子的一个记载,他说有一个小孩呀掉到粪坑里面去,掉到粪坑,因为以前那个时代都是跟印度那种,他是没有像我们的马桶那种,他是粪坑掉到里面去,那站在旁边的姐姐还有妈妈,都心很着急,拼命在叫救命救命。因为小孩子掉进去了,但是他父亲从后面冲过来的时候他根本不考虑什么,他一走到那个粪坑,他就跳下去,然后,就是,不会游泳也没关系,因为那个就是这样子乱爬,就把小孩救上来,这个经典的这个故事,导师说跟我们讲什么,讲什么道理,就是这个父亲,他不会考虑自己会不会在粪坑里面淹死,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也不会考虑,说,这个粪坑有多臭,他也不会考虑。那第三,他也不会考虑说他自己掉下去会不会有什么样的问题,都不会顾虑太多,那他就是知道要救这个小孩,自己的小孩的命,所以,他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导师说修学菩萨道的真善意乐要到这种程度,才是有发菩提心,有在修习菩提心,就是奋不顾身。当然奋不顾身不是说我们要去示威,拿火自焚那种,没有那么那么伟大了,至少我们要有那一种热忱想去做。想去做。比如说很简单,我比如说我跟待会我们再过多一两个礼,下个礼拜开始我们就进入六度菠萝蜜了,下个礼拜开始就谈六度菠萝蜜。那比如说很简单,我要谈到布施的时候,比如说我想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一个价大架构就是六度,就是六度。那我要选哪一个自己比较可以做,你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吗,还是六个一起做,你们是六个一起做吗,还是六个全部都不做,你们是六个都全部都放在一边先来,有空才看要做哪一个导师的举例。他是说我们知道了自己发了心,想去利益众生这样子的心情,那这样子的热忱的话,应该要用在自己的生活上,而不是在佛菩萨的面前许了这样子的愿力,发了这样子的热忱,但是回到家,那除了这个道场,就冷漠无情。所以,我不知道,因为我自己在僧团住一段时间,我也发现,我自己一我到今天为止,我不断在觉得说真正佛陀说自觉真的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自己觉悟都很难。所以你说我们要像菩萨这样去觉悟他。其实有一点那个投资是有一点。没有保障的。很简单,比如说我们在寺庙里面,比如说院长请我来讲课,或者他自己讲课,我们发的心就是为了弘法利生,我们要为了弘法利生,希望跟大家讨论佛法,但是有时候我们发这样子的心,众生不是这样子想的,宗旨就是来听的人,不是这样子想的,今天,我的外甥女结婚,我不去不可。或者是我们遇到什么事情,要来就来,不来就不来。那一种,我们在你当你要付出,要是要觉他或者要利他的时候,你这一种动力你能不能持续,假如我们看到这样子的反应,自己就不持续的话,当然自己也算是失败了,那当然对方也是,他也是好不到哪里去了。所以其实真的要在修行上来说,我是感觉为什么有一些修行人到最后真的还是比较喜欢自觉或者自立,因为真的要像菩萨这样去理他,而且持之以恒的,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真的真的。比如说我我我每我每个学期要结束的时候,我就我都会问大家,我说,大家有没有下个学期还要不要来,很多同学都会说要要,但是我每次来好像都有很多老同学不在了,当然师父不会说,就会去。我我从来不会去调你们的名单来看,就是报名的名单,我从来不会去调来看。所以到现在,院长跟我说,你的讲义给谁印那个名字我都没名字,跟人还多不起来那种了。所以我们讲课讲习惯的人是比较不会在意那个。但是自己越来越觉得说,其实真的,我连自己的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自己的身口意都没有办法每一时每一刻都觉察到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在法上用功,是不是有在继续精精进不懈,那这一点我们自己都很难能够保持得到的话,我们怎么有能力,有资格去利益众生。所以有时不是说我们都要心灰意冷,毕竟我们还是凡夫。所以有大家的一个鼓励,我觉得也是彼此争相。所以你们讲过的话要算数。不要让师父退心,其实真的。这个菩萨道,真的,假如你有这个同行善知识,那真的是会,走得会比较愉快一点的,那黑板上还有第七种,那就是菩萨菩提心的进修之地的话,就是第七个菩提心,第七个的地方,导师是说是菩提心的成就,那当你修完前面的这些内容过后,你得到菩提心的成就,会有一种什么状况,他说菩提心成就的人,他会有一种特质,就是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以众生的快乐为快乐,就是你会先,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苦的话,自己也也会苦,终生。所以知道众生苦,自己也苦,所以我们就要多多给别人快乐,那自己也快乐,这样。所以假如我们没有的话,通常别人苦是别人苦,至少门前雪,这个是永远都跟菩萨道是离很远的。这样了解吗,。所以有时候我们虽然做不到,我们说目标崇高,但是心要向往之,有没有,心要向往我们虽然当然自己做得不是很好。比如说我们看到,哪里有大地震,哪里有海啸,哟,好感好好同情,我们也去哪里捐款,但是一个礼拜过后什么都忘记了,所以有一些东西,我们还是可以有很多进步的空间了。那要休息。这个菩提心的七个次第,导师跟我们有提到,说他有先要具备一些观念,就是最旁边那个,最旁边那两项就是修习七个菩,七种菩提心,次第的先具备这两种条件,第一个就是平等心,第二个就是关切众生的心。那对众生,假如我们能够保持这种平等心的话,那不管是自己的亲人,或者是非亲人,跟自己有关系的人或者没有关系的人,假如都能够平等看待的话,这个是对发菩提心来讲,是先具备这样子平等舍心的一种先决条件。再来第二个,就是关切众生的心,关切众生。所以我们假如听到同学,或者家人,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是身体不好,或者家庭有什么事情,我们都要问候一下,虽然有些事情我们是帮不上忙的,对不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我们要亲切地问候一下,那这样子的关切,会让众生带来很多欢喜,那这个是,修菩提心的一个先决条件,那我们时间到,我们休息十分钟。</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那我们接下去,速度要快一点,大家看讲义,因为我们下个礼拜就要换新的一份讲义,开始要弹六度菠萝蜜。六菠萝蜜。那我今天在我我觉得真的我们从从小到大,自己都觉得从小时候我们不要说自己,看别人的小孩也一样,很多时候有时看见的那一种,众生对于自己的我执,什么事情,都考虑自己在先这一种。错误的这种之间从小就有。像我今天有一个学生,一没一个小故事给我,给你们分享一下,那有一个有一对母子,有一对母子。那这个家里,就是开那种饮食店,就是饮食店,大家知道吗,,饮食店。所以家里就是要有人帮忙送便当。比如说,就是洗碗,那这个小孩他才十岁而已,他才十岁,那每一次放学,他回家的时候,都要帮那父母亲,帮母亲,去送便当,洗碗,切菜,每次就看那个,因为在这样子的生活,所以这个小孩子虽然十岁而已,但是他已经知道说父母父母平常,母亲是怎么样开收据,怎么样去订便当,怎么接电话,所以他就有一次,那古灵精怪的小孩子,他就自己,拿了一张妈妈的那个那个收据,那个发票那种收据,就是要去跟妈妈要钱的那种收据,他就自己填,他写第一项,什么,他的名字叫小明,他说小明洗碗费今天100,送便当费200,那还有,总总之是全部加起来是1000块了,全部加起来1000块。还有最后一项,他说小明很乖,每天放学回家帮忙送便当100块。那这个母亲她因为她就故意把这个账单放在母亲的桌上,那这个母亲就想到,这个小孩,古灵精怪,所以他也想到一个办法给他教育一下,那他就就是现场就给了,因为他知道这个小孩就是要教育了,所以他就拿到这个账单的时候,他就直接给他1000块,因为他加起来全部的费用就是1000块,他就直接就给他1000块。然后隔天当他睡醒的时候,他的床边又有一张账单,这是妈妈写的。妈妈写什么账单,从从从一岁到十岁的玩具免费,上学,车费免费,然后,奶粉钱免费,什么都免费。那个小孩子,他那个时候看到这个账单的时候,他才想到平常,你看我们虽然是一个小他小玩意,不过从小时候你看小孩子天生就是有这样子的天性,就是他什么都会想想,自己先利益自己,让妈妈跟他讲这种事实过后,他反而才知道自己很惭愧,自己已经拥有的很多了,你知道吗,但是这一种其实都没有人跟他收过钱的,没有人跟他收过钱的,那他想计较那一点点费用的钱,反而是母亲,从来不会跟他计较的。所以那个时候这个小孩子,就偷偷,抱着母亲要哭了,然后就把那1000块偷偷塞到母亲的那个衣服里面的口袋里面去,自己惭愧。所以你看,其实我们一个众生,怎么从,自私自利的这一种生活态度里面跳出来,然后学习佛法到这一种无我这种的境界。其实这个过程其实真的是要一定的时间,而且要一定的这种条件才有办法,否则你看我们都习以为常的我,怎么要达到这种无我的境界,那个,你没有透过修行,我们这样子听一听一些道理,或者自己会看书,自己看一看书,我就知道无我的道理。假如是那么简单的话,佛不用三大阿僧祈劫修行成佛,他应该很快就成佛,因为释迦牟尼佛他小时候悉达多太子就是很有智慧的,他早就应该成佛了,他不用那么多苦行。所以其实真的修学佛法,他不是,三两天的事情。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子多闻熏习佛法,就是这一种我们讲佛法的语言这种信息我们就是要多听,听过了也听,听过了也听,让他成为我们非常故就是深深深入的一种思维模式。那这样子的话,我们才有办法把自己跟自己我在对抗的时候,这种观念才会浮现出来,来应用。否则我们很多时候其实是惯性思维,那只那那种思维,那一种观念,都不是常,就是断的,都是自私自利比较多。,那这一点的话,我们学习佛法就是有它改善的地方,我们继续看讲义了。第五本文。186,第五,菩提心的种类,第一个愿菩提心,第二行菩提心,第三圣意菩提心。那前面一跟二,愿菩提心,还有行菩提心,这个是世俗菩提心,那第三项是圣意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话就是反复的了,前面两个法行过后,修行,那第三个,是胜义菩提心,就是无生法忍过后的菩萨,那是圣意菩提心。那愿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还以为导师这里好像写错,你看他每一个都用无边的,你没有发现一般,我们好像讲烦恼无尽法门无量我之前以为导师这里写错,其实没有,我去解析一遍,他果然有这样子的 cp 塔,里面果然有一些金,它是都用无边的,都用无边的,所以这里没有错误。那四弘誓愿是我们发菩提心最精要的三四个寺院。那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劳益有情戒,三居境界里面的劳役有情戒。第二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设立于戒,就是希望这种绿荫能够让自己断烦恼。法门。无边誓愿学,还有无上佛道誓愿成。后面两项是摄善法界,就是修学法门,还有修学佛道,这个是圣严法师的一个判断,来给大家参考。第二行菩提心就是菩萨学处,就是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人要受持菩萨戒。菩萨戒以什么为本,以十善为本。那总的菩萨戒,它可以设为三句境界,就是刚刚所念过的三种戒律,一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个。那为什么导师这里说菩萨戒也可以设为三句境界,,我也是参考那个 pc 记,含情经行记,还有,那个瑜伽菩萨戒本,跟大家稍微说明一下,就是大家请看192页,你们的你们的动作快一点,你们记录,因为我要快乐。这边要讲完它。192就是那个表,最大的那个表,那个图表没有吗,最后一页了,没有页码的,就是五种借本清戒芥末对照表第二栏就是瑜伽菩萨戒,那我有写在黑板,他为什么菩萨戒,可以设为三句境界,就是第一个摄善法界,它可以对应六度菠萝蜜,就是第一清界的第一届到第七届,第一到第七是布施波罗蜜,第八到第14是戒菠萝蜜,15到19是忍辱波罗蜜,二十二十一精进菠萝蜜,22到24禅定菠萝蜜,25到32般若波罗蜜,然后三十三一直到最后43,这个是劳役有情节,那前面32条情节,是摄善法界,后面的33到43,这个是劳役有情节。这样大家清楚了吗,就是黑板的最右边角落那个地方是善法界,就是六度波罗蜜,就是前面的32个二条清洁,然后第二老狱有情戒就是33到43,这个是清洁的部分,那重戒的部分没有谈。而且一切菩萨戒他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一定要有声闻律仪戒,才能受菩萨戒,所以设立一界。第三,刮胡山设立一戒,就是你要先有的资格才能做菩萨戒。所以也意思说设立一戒是已经假设你已经具备了的。就是五戒。八戒这种。如果在家来说。就是受持五戒。这个就是你有设立戒。这样了解吗,。这是菩萨戒能设为三居境界的一个对应,我们看187页圣意菩提心已经讲过了,就是无生法忍,或者见道,那丙五菩萨的要行。第一,从《成佛之道》运行来说明菩萨行搭乘到,发愿以后就要见你实行,就是法行过后,发布这个菩提心,不是只有空发心,他要去实践,实践什么,实践六度波罗蜜,这个就是菩萨发愿过后,要见于实行,因为菩萨道跟声闻道有一点不同,就是菩萨他是大乘的英行,那佛,是大乘的果德,所以因果,因缘果满为大乘的全体。这个就是如何引凡夫地去入于大菩提的一个过程。《成佛之道》第二项一三心修一切善行善心就是菩提心,第二慈悲心,第三空心慧菩提心是自愿,是我们的自愿,就是朝向无上正等正觉的自愿愿望。菩提心是慈悲心,是什么动机,我们修大乘道的动机,不忍众生苦,空性会是什么,做事的技巧无所得为方便,那这三星,是要修菩萨道,一定要具备。所以底下,第三行有提到说简单说,有了这三心,一切善行都是大乘法,假如没有这三星,什么都不是大乘法,那为什么说有这三心,一切善行就是大乘法,大家不晓得有没有听过进行品,有听过进行品,,在很多人都觉得说菩萨讲菩萨道,讲六度,讲四色,但是我们好像没有像声闻道那么具体的一种规范,声闻道37道品,八正道等等的规范,其实大概不是没有,是很少人在产量。所以太虚大师他在这一点上,他就强调说行菩萨道,一定要修学一切菩萨戒。太虚大师,他说一定要修学一切菩萨戒,因为一切菩萨就有教我们,你说谈六度,不要只是谈原则,你要谈到怎么做。所以你看那个刚刚我给大家对应那个表,六度的那个表,你回去好好看那些项目,比如说布施一切菩萨教教我们,要布施三宝,要供养三宝等等,那这一些就是你每一个都要去看,就是你发心要去做的话,你吃菩萨戒,其实你就是在修六度这样了解吗,好,所以瑜伽菩萨戒他是非常非常导师,等一下会会我会提到。导师非常赞叹一切菩萨戒,太虚大师也一样。所以这个医学菩萨戒大家有因缘的话,应该要去请来看。虚名法师有一本很好的解释,大家知道吗,薄薄的一本,我在学院有讲过一次理解菩萨戒我也讲过一次,那像进行品,它就是很好的菩萨的一种生活的典范,就是比如说大家应该有听过进入誓愿,当愿众生什么,成就佛道等等什么都是当愿众生,有没有那个就是进行品,就是菩萨的一天里面生活的一种关照。所以比如说他上小号,大号菩萨也可以观察的,你知道他观察什么吗,,观察它很香是吗,不是,因为你就是会怕我们这样子的动作会伤害到一些众生,所以他说在小号的时候,在大号乃至在什么的时候,走路的时候,他说都要慈悲心相应,然后当愿众生。因为这个自己的这个行为,能够意念起众生,一念起这个佛菩萨,一念起三宝。所以在进行品,我在综合台北现在综合进行品,我也讲过一次进行品,但是那个可能好像没有录音。那那时候。所以大家如果有兴趣知道进新品的话,我再把那个资料给你们。这个就是要怎么做一个菩萨就是一天里面的生活,那他那经文里面,有跟我们说明,应该要怎么样时时观察自己。第二,那到底三星,这是这大乘三星,那一切善行是什么,就是恶,是共世间的善法,就是五戒十善三伏业出世间善法,就是4d元曲三学八正道,37道品。那大乘法就是六度四摄等等百八三昧42之门。那我想请问大家,世间法是最上面那一个出世间法是四谛缘起,这个好像是声闻道,那大乘法它是属于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大乘法它是属于世间,算法还是出世间善法,讲世间善法的举手,一个讲出世间善法的举手,那其他,好,天,两个都有,世间,出世间都有。对呀,还不错,很聪明。大乘法应该是寒世间法,世间善法跟出世间善法,为什么,很简单,比如说你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是福德,禅定智慧是波尔,是智慧,所以福德与智慧那仅仅是通六个,通五个,所以光是六度里面就可以含世间善法跟出世间善法。那四色四色比较属于世间善法了。所以在大乘法里面它应该都含世间善法,还有出世间善法,第三,三星同等重要。三星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那这三个的话,我们来看一下后面那个表,188页上面有一个图表,菩萨三心,菩提心相应就是自愿大悲为上首,就是普遍的同情空会方便,这个就是智慧。那对应儒家三三德的话,就是智,仁,勇。那人类三特色的话,假如我们要发菩提心,那就是表明我们有意志力,有情永胜或者坚忍,那第二有慈悲,那是因为我们有善行,圣,我们有空,我们想修学空会,那是因为有意念性。那这些因为我们三人类三特色我们在五行共法的时候已经谈过,那大家如果,不太了解的话,你回去再看《成佛之道》五神共法长那个地方,那修三星把人类三种特色,净化为成就的功德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还有波尔德,就是成佛的了,那个就是成佛的了。所以这三心如何圆满,其实就是从我们人的一种特质里面去净化。比如说我们要有这种意志力,做任何事情,我们要把那个对象放在无上正等正觉上,我们不要把那种意志力和放在杀生,不好的事情上。你看我们有一些人是这样的,他可以做不好的事情,非常的坚忍,他非常的坚定,你不要跟他讲什么,他就是要坚持到底,但是你叫他修学善法,他就非常的脆弱,他就没有办法实现得很坚定,很持持久,那这一点就是我们的坚,坚韧。或者是秦勇,应该要放在求无上菩提这一点上,我们不要,把这个学佛的目标放在放在那种发财,平安,不要只是放在这种境界上,应该要提升,放在佛菩提的那一种境界上。情感方面,就是我们的发心,不要只是说对自己的家人或自己是五蕴身心的爱惜,应该要普遍地对于众生同情。意念性,就是我们所具有的一些理智的力量,不要浪费掉在那里,跟人家私自变冲,或者是做一些钻牛角尖,应该要把这些能力发挥在空性的理解上,这个就是由人成佛的一个净化的一个过程,我们直接看上面第二188页最上面第二。在大乘法中,这三者是同等重要,不可缺少。不过大乘经或者是,各有所终,那有些是种菩提心,有一些是重大悲心,有一些是中国人,那不过残阳的人通常会把它,或者是经典本身都会把它作为是首要的,这个是无可厚非。不过,学习的人要知道,初学可以偏重,但是不可以偏废,我们看丙六菩萨学处,十善为本,因为时尚我们之前有谈过了,所以时尚也不会很难。我们在这里就简单讲一些重点。第一,愿菩提心就是指的就是发愿,那发愿是发什么愿,就是皈依,皈依什么,皈依佛道之理,大乘的皈依,皈依三宝,它不是像声闻的皈依进行寿而已,它是从今日乃至成佛为止。所以大乘的发菩提心,它是一发,就发到成佛的了,他是这样。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结束了,下辈子来,你的菩提心会继续的,这样了解吗,。第二行菩提心,我们要实践菩提心的话,就是要落实菩萨戒,菩萨戒是什么,接下去第三跟我们介绍,菩萨学处。学处,简单讲就是学习的地方叫学处,就是解,那时善为本,十善可以收摄为身口,意,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那出家菩萨的话,是不行,口的话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其语义的话,不贪,不嗔,不痴。那这里导师有特别跟我们对应,就是不贪欲的话,我们可以成就无量三摩地,不嗔恚,具足广大的慈悲,不邪见,不痴的甚深的智慧。那我在黑板上有写一个《大智度论》的出处,跟这个地方,很能够对应,很能够对应。《大智度论》有提到说,假如我们能够无贪,其实是因为我们离爱欲,离了爱欲,那离爱寓意能对治贪欲的,在法上来说就是禅定,禅定我们会凡夫会有爱欲,会贪欲,是因为欲界凡夫才有贪欲,才有玉贪,玉贪,所以要用禅定来对治。当然色贪无色贪也有,但是它不像我们凡夫的这种贪爱,凡夫的贪爱是欲贪,这个是要用禅定来降伏,不嗔嗔恨心,一定要用慈悲来对峙,才能性不吃无名,就是要用 b 来对峙。那假如能够深入这一些,禅定,慈悲跟波人,那我们就能够净化意念里面的贪嗔痴,我们看下一页189那这里导师继续说,那除了这个时尚之外,还有三句境界,简单说十善可以搜设为3g境界,那因为是菩萨戒才可以总设为十善那菩萨戒也可以总结为三句境界,就是戒律,一戒就是无恶不除,第二是善法戒,就是无善不行,第三老亦有情戒,就是无欲众生不加救度,七重通行,接下去顶三,那声闻戒跟菩萨戒的差异,最主要,不大,菩萨戒,声闻戒之分男女,在家出家菩萨戒比较没有这么严重的区分,有小小的差别,比如说出家,这是出家的菩萨是持不淫戒,在家菩萨是持不邪淫戒,这样了解吗,,小小的差别是指这种了。第二,菩萨戒要跟要以声闻戒为基础,所以受菩萨戒的人一定要有其中的绿一戒,那假如是在家的居士的话,你一定要有五戒,八戒,有持守这种戒,才能够受持菩萨戒,假如你没有的话,要先受持,过后才能受菩萨戒。第三,导师给我们介绍说记账,其实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是有广律,就是大阵仗里面嗔为吕布,就是大正藏的第22,23,24,这三本里面,很多这个律藏,但是这个是声纹章,但是菩萨菩萨的记账,虽然传说有存在,不过并没有翻译过来。而现存的菩萨戒全部都附在经经里面经典里面第四菩萨戒这的内容不尽相同,那比如说梵网戒是十重那个中是重戒的意思,48轻戒。所以借条里面菩萨戒是有分重戒跟清洁重戒跟情节,那声闻界也有,声闻界也有分重跟轻,那导师说不尽相同,因为有一些是十中,有一些是六中,有一些是四种,有48斤,有28卿,有43轻等等。不过你看一下下面那一段189最后一段,清界多少有出入菩萨的重戒大致相同。导师认为说,我国一向采取饭网界本,但光说开车吃饭,范众泛轻。借象来说,其实于其菩萨戒本明确得多。一切菩萨戒本,我自己也是讲过后,我才发现一切菩萨戒本真的非常好,而且他很实际,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他是很实际的,不是说我们超越我们的能力太太太遥远了。所以太虚大师对于这个剧本,特别的赞赞赞扬。那其中我过去我跟大家讲过,假如我们有时候瑜伽菩萨戒的人,你都知道,比如说我们一个出家人,我们在一个僧团里面修行,那我也发了菩提心。但是假如说今天我在修学禅定,我在修学禅定,或者我在念精进佛。七,假如外面有居士敲门说,师父,你可不可以到我家,我要去供养你,我要供养你去外面,应供午餐。那假如你因为自己的修行而不想去的话,不想去的话,这个没有饭菩萨劫,他说没有犯菩萨戒,因为你不利众生,一般我们讲说你要以众生为主,你要放下你的一切,去去跟众生受因果,但是与其菩萨戒不是这样的。他说如果你在修行当中,你在打佛七打禅期,你可以不去,你可以拒绝,这个是没有罪过的,没有结果的。所以你你看,有一些修行人,他很冷漠无情的,比如说他自己在用功的时候,他不太会去关心人家的,我们不能认为说这一些人是受菩萨戒而不去行,不能这样讲,你如果读过一些菩萨戒的人,你就知道这些人如果在房间里面用功,你去敲他,他不理你,我们应该要停止,你不要再去敲了,知道吗,你不要,把那个门把它撬开,进去,看他在里面干什么好事,我们出家人,都有这样子的规矩,参团我们敲第一次,敲第二次,第一次怕有时听不到,你敲第二次,如果没有回应,你就不要了,你就不要再敲这样。所以,在一个僧团,一个道场也有这样子的规矩了。所以这一点大家应该要学起来。不要说,师父不下来跟我们喝茶,在那边谈论一些佛教的问题,就觉得师父你这个讲菩萨道自己都没有行,不能这样讲,你如果去好好读一下一切菩萨戒,你就知道,有一些菩萨他是智慧型人,我们上个礼拜上次有讲过,他是重视智慧的人,他会比较导师说他会暂时对于这种悲心,会暂时不会想去做,因为他专注在这个修学般若上。所以我们不能够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发心的时候,我们不要随便帮人家贴标签,你看我们,在贴标签的当中,其实自己已经自己贴了自己很多标签了,你知道吗,所以我们到后面等一下还会讲,还会讲到。就是真正修菩萨戒的人,假如只是会自赞毁他的话,在于其菩萨戒是第一个终结,自赞毁他戒,自己赞扬自己。所以你看到我们凡夫要修学菩萨道,其实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跟我们凡夫的习气和冲突太大了。我们继续看190页,190最上面,总说菩萨的境界。哪一些是重戒,最总相界导师说只有一条,就叫菩提心。菩提心你看一,你看一众多的大乘经中,以菩提心为菩萨戒,如果对于利益众生起了厌倦弃舍的意念,不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只想证得自利的圣果,或者但求世间的娱乐,不想精进了这一念,退失菩提心,就算违犯菩萨戒。这样了解吗,,所以我们,在人家说发心容易,什么难,行健难了,实行很难,所以我们自己做不到,或者自己累了,将心比心,我看到大家上课那么累,其实我也很不忍心,因为我知道很多大家都是下班了就赶过来,有些可能还没有吃饭,所以我自己其实也很不忍心,我也很想把时间缩短一点。所以我们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也一样,我们发了心想去帮忙人家,但是有时你出自好心,别人毁谤你的,别人给你很多诽谤,给你很多怀疑,那假如我们对于众生暂时有了这一种累倦的心,但是不要讨厌他自己导师的形容,只是厌倦气色,我现在做不到,你就暂时缓缓下来,就是自己给自己休息一些调整的空间,但是不要咽气,你一产生对众生产生怨气的意念,不想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就是算是违反的菩萨境界。Ok ,再来四中静,那供声闻的重戒,这是你修菩萨戒之前都一定要的,就是杀道淫妄是声闻众戒,不消说,也就是犯菩萨戒的了。第二,不共声闻的菩萨重戒,这是在租金当中,所说过,所以有略有不同,因为有一些是十条,大家你看一下那个191页。191页那个重戒的表,重戒的表总共有六个版本,那有一些它不是有十条,十条重戒有一些才四条重戒,那有一些是八条重戒,有一些是六条重戒,所以重戒多少有不同。不过导师认为说,其中有四个重戒是很重要的。那我们先以一切菩萨戒本来解说,那回到190页中间瑜伽菩萨戒的四种境界。第1g就是妒忌,为了贪求个人利养,恭敬名闻利养而妒忌别人,故意的自赞毁他,别人想打我。不晓得大家有没有看过导师的自传平凡的一生,导师说,当年他在讲课的时候会讲堂,也有一些人很嫉妒他,因为这里很多人。所以,你你看那个平凡的意思里面导师都有写,那在后面,怎么毁谤他,什么,因为他的信徒被全部过来这里了,那我们不要说这些,那我们在平常生活里面。我自己也有观察,因为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很难。自赞毁他,我觉得要做到不要自赞毁他,我觉得真的非常难,难道就是因为你有我执,你就很难逃得过这个,因为我们有我执,你知道吗,你看我们讲说,别人的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你后面的目的你就是要让人家知道,你看我是何等何等的高尚,他是这样的,那后面的部分是不用讲出来的人家说就是就是风云托月,是不是,。所以我们凡夫,在讲任何事情的时候,在生活上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常常假如能够反省到这一点,但是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印光大师文超,大家应该有看过,印光大师又写了一些法语,他就是说,我们在平常生活里面,要不要在别人的后面讲人家的是非,因为,很简单的,讲人是非者,自己也是是非人,对不对。不过我自己出家那么多年,不要说大家了,你们在滚滚红尘不要讲了,像我自己出去那么久,我们在福建也是非常清净的地方,没有什么外人接触,我就觉得很难内,好难。真的,我们要做到不知忏悔他,真的太难。所以有时候真的很感叹自己为什么不生在佛时。。赶快解脱算了。呀,这个真的是。但是,没办法,我们的福德浅薄了,离佛太远。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这个菩萨的第一条很重要的戒,就是不能自赞毁他戒,不要自赞毁他。所以一旦我自己现在,有时只要一觉察,除非我不觉察到了,因为有时讲得太陶醉了,你知道吗,讲别人,讲得太陶醉了,你不会发现的。但是你试过,你事后我我,我自己,我不说别人,我事后我自己都会很难过的,真的,我事后我都会反省说,呦,我刚刚怎么讲那么多,我好像讲的当中我都忘了,我其实也是是非了,你知道吗,我都忘了讲了。讲讲虽然是自己很有理了,也大家都公认这个是错,那个对方是错误的,但是你在讲当中,你很难能够自觉,也少讲一点,或者不要讲,真的很难控制的。所以有时候想想起来,反省起来有时都很丢脸,很很丢脸。所以我们常常,我我最近有时会会察觉了一点,因为你常常反省,你就察觉敏觉力会高一点,所以有时别人,比如说探听他说,你有听到最近这个某某人怎么样吗,假如我一察觉了,我就说,你知道怎么样就好了,这样就停了就好了。你不要再讲下去,讲下去都是毁谤的比较多了。不管是事实与否,除非是真的是与事论事,要提醒一个人,或者是避免一些,最不好的罪过产生,否则有一些言谈,真的可以省略的。我们交际里面,我们生活里面有很多话是可以省略的。多念佛了,第二天,就是签单,有人来求布施,那有以千令心,虽然有法有才而不肯去修法师,禅师就是这种签。贪什么,吝啬的心。吝啬的心,别人教你布施,不随喜还不打紧,还,还会谤,还猜疑别人,那这一点是很不应该。那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有提到,在家人比较多心,多行才是出家人,多行法师。出家人,多行了,不是说出家人就不能行,禅师他也是可以行才是,只是多行法师,因为这个是我们的任务,第三嗔嗔心极重,不但骂力伤害别人,别人来忏悔求请求谅解,也不受忏谢,永远的怨恨,他就是记恨在心。请问大家会吗,不会,但是我好像觉得我会有,真的很难,那也是很难,因为只要你对这个人产生不好的印象,你真的他从这里来,你就想从那个门出去,你们会不会这样,真的,我们出家人也是会这样。所以在修行过程里面,你怎么去克服这种困难,当然我们不能假假的假假的跟喽喽,内心一直在骂,这样子也不好,不如实,但是你怎么样,当然了,比如说长辈对晚辈要教育徒弟,教育途中长辈有一些方便,他是可以这样做,就是他就是不要跟他讲话就是要要对付他的诚心。慢性可以,但是我们如果是大家都是同一起生活的好朋有的话,这一种其实有时是自己要去享福的,比如说我真的如果是对一个众生起了嗔心,起了伤害的话,那别人来求忏悔,那我们应该要接纳,然后也是恢复到平常一样,而不是记恨在心,那相对的,假如我对不起别人,我也很想跟别人道歉,所以有些时候,尤其夫妻,我不知道,因为居士,在家中比较有夫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我就是有遇过这样一个一个太太在煮饭,那为了接一通电话,叫先生去看一下那个火,但是那饭就这样就煮焦了,他就这边吵起来,那这个太太来找我,说这个明明就是他错,你叫我这个气怎么吞得下去,还要我跟她道歉,我哪有错,她讲那我就问他,我说学佛的是你,你先生没有学佛,你这样不跟他讲话,两个人都不好,那既然你明知是你先生错,由你来讲对不起有什么不可吗,为了家庭好,为了子女幸福,家家庭幸福,你这样子的牺身都不能做吗,一个学佛的佛弟子,他就不敢讲我,他讲好多理由你知道吗,他讲了好多理由,就是他只是接一个电话,叫他看一下子那个火,他都看到那个菜多少焦,他说他很难能够原谅他,那我说这样的事情你都不能原谅,那如果他把把你的那个一些什么贵重的东西拿掉,那不是更惨,所以凡夫的这种嗔心,假如我们不去对治它,它滴水会穿石,滴水会穿。所以你看现在不是很多什么吃人肉,人魔那种。,就是,现在女孩子会像男孩子的很多,所以不要都觉得男孩子才是女孩子,所以真心是没有分男女的,烦恼是平等,平等。好。第四,慢心,不虚心,自以为了不起,这才宣扬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反而毁谤别人的弘扬正法,这就是谤菩萨藏。当菩萨藏。那这个是假如我们有虚心的话,终是一场弘法会,或者是一本书,一段长时间下来,只要有一句话我自己很受用,很感动,那个就值回票价,就值得学习,所以我们假如你自己我们没有把这种慢心去掉的话,其实真的自己会进步,那是非常渺茫的事实,这四种重戒导师说还是章鱼利他的菩萨行,只要犯了其中一句,就是唯是菩萨的境界,只要其中一个,天,我们好像天天都放了是不是,怎么办,天天要忏悔,真的天天忏悔。其实菩萨戒跟修禅定一样的,我就是我们做了,我们发了愿,当然不是说我们犯了,至少说我们做的不圆满,但是我们有反省力,至少你会跟他拉对拉抗对抗这样。推迟一下又拉回来,推迟一下又拉,他好像跟修禅定一样的,我们要得到,比如说我们注意呼吸,你还没有你还没有转为所缘的时候,这个呼吸永远都是你的感觉而已,它都是一个 c 而已,他不能成就你达到禅定的目标,那你就是要跟他这样拉来拉去,有时不见得你拉回来,有时不见得拉回来,久了禅定就会出来。我到禅菠萝蜜的时候很多这种,我要跟大家说明,那任何的修行跟技法也一样的,我们做的不好,反省一下再拉回来。你看假如我们认识佛法,没有先建立好这个核心点,我们像一个不倒翁这样子,你倒了再起来,倒了再起来,但是你假如那个中心点没有先找出来,没有安利好,你倒了就倒了的了,你退市了就不会再回来的了,因为你觉得佛法没什么好,你也找不到佛法的核心中心点在哪里。这个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听闻佛法的一个重要,最后一项第三犯重于重受。第一,比丘出家男众范德斯波罗一戒就是推出参团,不准从受斯波罗一戒就是杀盗淫妄。在僧团来讲,声闻界就叫做断头,断头罪就是头断了,那个人就不能活下去了。第二,菩萨戒是可以如法承受的。也就是说,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怎么样也不会推迟犯戒,也是暂时的失去作用。假如能够如法再受,给予新的熏发,恢复菩提心戒的功德,也还是可以继续修行。所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即使退堕为小乘,或者堕落山的道,终究,能够还是可以一这样子的菩提心戒,清净的善根回入大乘道,所以在大乘法里面,没有比菩提心,菩萨戒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我们,做得不好,按照导师自己来看,只要自己知道自己有受过什么戒,你做得不好,那在佛菩萨的面前,常常反省,那常常,在像三宝许愿,希望自己,就是在恢复原来清净的戒体,那如法的修行,那继续的前进。因为真的,假如佛菩萨因为我们做得不好,那就替我们出佛门的话,我想佛菩萨也没有什么慈悲了,那既然佛是大慈大悲的话,那我觉得我们进进退退,佛菩萨也是会陪我们的,那我们今天的课程就进步进到这里。讲到这里。</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br /> 27B</big>
返回
Category:2021-06-06 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