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Category:2021-06-06 答疑”的源代码
分类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Category:2021-06-06 答疑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32B '''四、菩薩淨戒,是不離三心而修的''' '''1、【菩薩雖自己嚴持淨戒,而決不輕視毀犯戒法的眾生。】''' 菩萨也是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性格,自己做得好,假如我们只是用自己做得好的水平、程度去衡量众生的话,这个哪有慈悲心?所以导师在这里就是要评论这个,他说 【'''【從大悲心來說,這是可憐憫,而不是可輕視的。】''' 为什么可怜悯?因为众生的烦恼太多了,贪嗔痴一碰触境就生,所以菩萨应该要悲悯,而不是轻视。那所以导师在这里继续说: 【'''雖然犯戒,不是不可能還復清淨,不是不可能成佛的。 凡輕視毀犯的,一定是自以為持戒,自己是怎樣的清淨如法。不知道這早落在 我執我慢的分別心中,不成菩薩的戒波羅蜜多了。】''' 所以菩萨持净戒,自己持得好,那应该要精进;自己持得不好,应该要惭愧,那别人持的不好,应该要同情,要怜悯,而不是去轻视众生。 '''2、【而且,如輕視毀犯,由於意識上的對立,不容易教化他,也就失去菩薩利他的方便。倒不如不輕毀犯,憐愍而安慰他,容易把他感化過來。】''' 所以别人做错了,或者是我们看到不清净的这一种众生的时候,应该要善意的引导他们回复清净,而不是一直要让人家好像下不了台,一定要让他的罪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样子的话是让人家没有悔过自新的一个因缘,这个是非常的不应该。因为我自己觉得说,真正要感化一个人,比如说要教好一个小孩子,还是说我们的兄弟姐妹,你真正要把一个行为要感化人家,除非是你自己做得很好,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除非对方有惭愧心的时候,他觉得不足,那你讲,就容易感化他。假如人家在做的不好的时候,还是没有在持戒的时候,就把人家价值用自己主观的意识在判断人家的话,那这样子的对立,反而是不容易达到教化的这个意义,这是很不应该的。 所以这种意识上的对立,就是像我们之前所讲的,就是那种意念上不清净,才有这样子的一个结果。 那有惭愧心的人做得不好,知道自己有错,只要生起惭愧心,这些人在心很柔软的时候,刚好就是最好的教育的时间,不是放弃他,反而是慢慢应该要引导他入回正轨,那个才是。 '''3、菩薩的淨戒,是無所得的空慧為方便,對於持戒、犯戒,都是不著相的。能達 持戒、犯戒不可得故,就是三輪體空的淨戒波羅蜜多了。】''' 所以真正持戒清净的话,导师在这里有提到说,要配合智慧才行,假如没有无所得的智慧,那你持戒也是非常在意人家的眼光,别人的肯定。如此的话,你的我执我慢,并没有因为持戒而消除,那这一点是很可惜的。所以我们持戒,比如说我们现在传承下来的,像我们出家众,我们因为有声闻戒在身,所以我们纵使有受菩萨戒的话,我们的形象还是要以声闻的那个形象为先,然后你内心才有这样子的菩萨的心情。有点像古代外现声闻像,内密菩萨行。为什么?因为声闻的这一个比丘的传统,或者比丘尼的传统,这一种声闻的戒律形象,已经在这个世界建立得非常清净的形象。所以菩萨的这个样貌还是非常尊重这一种声闻戒律的规范。所以我们应该要保持怎么样的心态?导师说,就是要做到这样: '''热肠而冷眼的看待众生''',就是我们基于我们这样子的身份,我们不能像大家一样,你随便去哪一个场合都没关系,你要去度化哪一个众生也没关系,但是师父不可以。我听说假如师父到某某地去走,众目睽睽地看着你在买东西,我们马来西亚就是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才前阵子而已,上半年就是有法师去那个百货公司里面去买东西,然后被记者拍照起来,然后放在报纸上,说法师怎么可以去逛百货公司?后来就有人出来澄清了,现在这种科技时代,你要看他去哪里才比较重要,而不是说所有的地方不能去。他就说这个这些法师要是去买电脑仪器,因为法师他们现在用电脑是很普遍的事情。 所以,就要看人家在什么事情,然后才做这样的报道,而不是这样一味的批评。所以有一些地方,老实讲,真的还是很不方便。所以你不要约师父,我们到哪里去玩,到海边去玩,到哪里去玩。所以不要约师父到处去,听法比较安全一点。 问:师父,古时候有一个冬瓜和尚,他日日走街坊,其实他心中是念佛,后来他舍报的时候,他就留下一个偈子…… 师父:这种菩萨的故事或者禅宗的故事有,就是被人家误会的,到最后很洒脱的走也有了,但是这种毕竟是少数这种大菩萨的实现,我们这种凡夫菩萨还是不要那么危险,整天去逛。然后你就说你是肉身再来。如果你真的是的话,我觉得你就不会害怕别人的诽谤,或者是你自己也做得非常好,那假如不是的话,还是不要去冒这个险了,那居士的话是无妨了。 问:讲到持戒,提到受五戒或者受菩萨戒等等,那如果说你在刚开始就愿意持圆满了,那结果后来发现就是说日常生活当中的确可能会有一两条或者是几条没办法持的时候,或者是说已经犯了。那除了刚才师父说跟出家师父忏悔以外,那这一条不能持的戒,或者说你考虑可能未来也不容易能够持得住的话,那需不需要舍戒? 师父:五戒这个他本来就是性罪,你持戒你犯戒,只是说你多了一个叫戒罪,持戒的罪,就是你答应三宝你没有做好,而且毁约的意思。但是,你纵使你这条戒放舍了,但是假如你还是继续犯的话,他还是有业报。这个不持,因为它是性罪,不管你持不持,它是一种业力来的。 如果说是遮戒,不饮酒戒,那当然是比较小的。如果是像喝酒这种可能是还好,因为在《大智度论》有讲酒有35种过失。纵然你放手了这一条戒,你可以喝酒,他不会造很严重的业力,但是像《大智度论》所讲的,它就是造下这一种愚痴的因,等等其他的因。 问:如果说犯了性罪,你跟出家师父忏悔了,结果你还是再继续犯的话,那个忏悔就没有意义? 师父:不是,其实你忏了,你的戒罪给你禅净,但是你的业罪还是有的。就是凡是身口意的,不管你有没有受戒,这个性罪,五戒,你造了就是会有过失,有果报。只是说假如我们真的有在三宝面前发露忏悔,重罪会轻报,假如我们继续做善业的话。 问:我们所谓舍戒,通常是什么样情况下叫舍戒,像那种非性罪的这种才可以舍吗? 师父:都可以,如果是按照我们比丘戒,你只要是比丘的话,纵使给你舍完,你还是有五戒,他们也有这样子的说法,因为五戒是法尔如是的性罪。 '''戊三、忍度''' '''己一、攝生為本''' '''19-【 攝護於眾生,菩薩修忍度。】''' '''己二、三類忍義【耐怨安受苦,及諦察法忍。】''' 那忍波罗蜜,也是非常精要的,导师点出一些我们日常生活里面都会遇到的,对我们菩萨道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要讲忍辱之前,我们要知道这个忍波罗蜜它可以分成很多种。我们想到'''忍'''不是只有忍辱而已,或者忍耐,在修行人来讲的话,他可以内跟外的东西他都要忍,外就是外在的,无情物、有情物他都要忍。无情物的话就是下大雨、刮大风、下雪。那些天灾人祸。如果是内在就是有情的话,就是有人伤害他,那如果是内在的事情,我们要忍的话,就好像自己烦恼、贪欲,这些就是内的。 所以忍辱的范围可以放在内、外,有情、无情,还有身口意都可以解释到这个忍。你可以身忍,但是你的口不忍,所以有些人就拼命骂人,但是又不敢打人那种。或者是用意念来去咒骂人家、诅咒人家,身口又不敢表达出来。这个就是忍辱可以用在很多部分。 我们前几堂课已经有提到六度里面的持戒还有忍辱,它的原则都是规定在人与人间和乐相处为原则,持戒跟忍辱,这个是要对人来说的,对有情来说,这是这两个波罗蜜的一个特质。那在其他六波罗蜜来讲的话,《大智度论》有提到说有两种善心,那善心有分粗的善心跟细的善心,'''粗的善心就是忍辱,细 的善心就是禅定,'''这两种心能够遮掉众恶。《大智度论》有提到说诸烦恼中嗔的烦恼是最重,因为它很粗。然后所有果报里面,嗔的果报是最大。所以大家应该有听过以前有一个王后,她的嗔心很重,后来她是得了什么果报?蟒蛇。 所以《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有提到,就是这里嗔为灭悲之毒,就是菩萨以大悲为为首,但是这个嗔对于菩萨来讲,它是首要克服的,因为假如你起嗔心的话,众生就不敢亲近我们。 所以假如你亲近一个师父,假如那个师父在你眼前发过一次脾气,你会牢牢记住的,对不对?但是你们在师父的面前发过很多次脾气,师父都可以原谅你们,因为师父给人的希望太大,所以都要希望做到安忍。假如我们学习菩萨道的话,真的这个安忍,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乐相处是非常必要的。 上个礼拜上课,院长他说他这他的座右铭,我不晓得有没有写错字,你们看一下:人之聪明才智,都不用来责己,是用来责人,那不用于己所长,就是自己的聪明才智要赶快去发挥,去救助人家,帮助人家,都用于护住自己的所短,尽量的掩饰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就是世间的聪明才智。那这一些聪明才智,假如你用在佛法上,包括忍辱、持戒、布施,你用错地方的话,你原本很好的,本来可以造功德的,你变成是你的世智辩聪、小聪明。那该忍的,我们忍下来,忍气吞声,那还好过你自己就是在那边起烦恼,造了很多这种不好的业力的话,结下恶缘其实也划不来。导师到后面就跟我们讲,其实这个都没有必要。但是这个初学我们都是慢慢来的,不能够一下子了。 我讲一个人在旅游印度的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书名叫《穷人的幸福》。所以我们在人间会有很多这样子的一个小事、大事,都需要我们来忍辱。 '''一、為「攝化」「護念」於眾生而修忍度''' '''1、【成佛一定要修集攝受眾生的「布施」,護念眾生的「淨戒」,才能利益眾生而後成佛。''' '''2、但眾生是愚昧的,可能會給予布施而不知感恩,或反而相仇害的; 護念眾生而持戒,眾生卻偏要來嬈害的。如不能堅忍,施與戒的功德,都是會因而破壞的。所以菩薩非修忍度不可,而忍成為菩薩的大行之一了! 】''' 那要布施,要持戒,我觉得假如我们在实践的过程里面,也有这样子的一个考验的话,那自己就要学习忍辱。 '''3、世間尚且要『相忍為國』71,『小不忍則亂大謀』,何況在無量生死中度眾生而成佛的大事,那有不修忍而能成就呢!''' 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众生,你说不修忍,怎么能够活得下去? '''【所以菩薩非修忍度不可,而忍成為菩薩 的大行之一了!】''' 这个菩薩非修忍度不可,而成为菩萨道重要的条件之一。 '''二、忍的意義''' '''1、忍是忍耐''' '''2、忍辱不過是忍的最重要的一項''' '''※ 從忍(kSAnti)之字義看:【72】''' '''(1)堪忍、忍辱:屬意志。''' 这个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比如说我的意志,我的堪忍就是要把这个孩子养大,很多妈妈都可以做得很好。 '''(2)忍可、認可:屬知解。''' 这个是比较少人去谈的,就是知解方面,是属于认可或者认可。古代的那个忍,它是通“认”的。所以忍也可以称为认,就是确认、肯认的意思。 我们来看一下注脚【72】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89: <u>梵語羼提,即是忍。忍不但忍辱,還忍苦耐勞,忍可(即認透確定)事理。</u> 所以論說忍有三: 忍受人事間的苦迫,叫生忍。 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 忍可諸法無生性,叫無生忍,無生忍即般若慧。 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經中多舉忍辱為例。不論世間事或出世大事,在實行的過 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種種的糾纏、困難。尤其是菩薩發大心,行廣大難行,度無邊 眾生,學無量佛法,艱苦是必然不免的。為眾生而實行利濟,眾生或不知領受,或反而以怨報德,在 這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眾生?所以為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需修大忍才能完成。 忍是強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薩修此忍力,即能不為一切外來或內在的惡環境、惡勢力所屈伏。受得 苦難,看得徹底,站得穩當,以無限的悲願熏心,般若相應,能不因種種而引起自己的煩惱,退失自 己的本心。所以,忍是內剛而外柔,能無限的忍耐,而內心能不變初衷,為了達成理想的目標而忍。 佛法勸人忍辱,是勸人學菩薩,是無我大悲的實踐,非奴隸式的忍辱! <u>【梵語羼提,即是忍。忍不但忍辱,還忍苦耐勞,忍可(即認透確定)事理。】</u> 这个事跟理,如果是按照菩萨道来讲的话,事是一个,理是一个。事,我们说是事相,理就是道理,但是事在菩萨道来讲,其实它可以说类似三乘所共证的那一种解脱的心境,也有菩萨不共的心境。那理的话就是无自性、胜义谛,这个是,大家所证悟到的胜义谛都一样的。 那事境的话就有所不同了,声闻是声闻的,菩萨是菩萨的。那我们要怎么认可这些事跟理?那慢慢学我们就知道了。像我们谈到般若的时候就谈到很多这种无自性的理,到时候我们再来确认它的内容。 那论典里面说忍有三种: 忍受人事間的苦迫,叫生忍。 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 忍可諸法無生性,叫無生忍,無生忍即般若慧。 一个,【忍受人事間的苦迫】,这是人事,不是世间,是忍受人事間的苦迫,叫生忍。 【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有点像是那种内外 【 忍可諸法無生性,叫無生忍,無生忍即般若慧。】那这一点是比较难的,不过我们菩萨的话,慢慢学,那先学第一种忍,还有第二种忍。我们看一下导师的诠释: 【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經中多舉忍辱為例。不論世間事或出世大事,在實行的過 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種種的糾纏、困難。尤其是菩薩發大心,行廣大難行,度無邊 眾生,學無量佛法,艱苦是必然不免的。為眾生而實行利濟,眾生或不知領受,或反而以怨報德,在 這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眾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安忍的话,怎么去继续度众生?假如你没有这样子的忍耐力的话,我们遇到这种以怨报德的人,一个就可以把你打败了。有些人是这样,他遇到一个,然后就退失菩提心,就不要再做了。这个就是不容易实践的,菩萨道就是这样。所以要度众生的话,成佛的大事必定要大忍才能完成。下面是非常重要的: 【忍是強毅不拔的意解(志)力; 菩薩修此忍力,即能不為一切外來或內在的惡環境、惡勢力所屈伏。受得苦難,看得徹底,站得穩當,以無限的悲願熏心,般若相應,能不因種種(逆境)而引起自己的煩惱,退失自 己的本心。】 【所以,忍是內剛而外柔,能無限的忍耐,而內心能不變初衷,為了達成理想的目標而忍。 佛法勸人忍辱,是勸人學菩薩,是無我大悲的實踐,非奴隸式的忍辱!】 这里所提到的以无限的悲跟愿,悲就是大悲,愿,菩提愿,就是菩提心,般若就是智慧,这个就是大乘三心。假如我们有这样子的大乘三心的话,才能够保得住自己的当初的本心、本愿。那如此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所以,忍是內剛而外柔,能無限的忍耐,而內心能不變初衷,為了達成理想的目標而忍。 佛法勸人忍辱,是勸人學菩薩,是無我大悲的實踐,非奴隸式的忍辱!】 也不是消业障的忍辱,是无我大悲的实践。所以在人世间,我以前看过朱墨长老写过这样,他是马来西亚很著名的一个大陆去的书法家,就是太虚大师的学生,他写过这样子的一个偈颂:难得尽随人意,但求无悔我心。这就是我们做菩萨道生在人世间,就是这样,我们要任何事情都尽随人意,那是很困难的。所以有一些人会批评我们,不满意我们,看不起我们,那这个就是人世间不圆满的部分。但是只要无悔自己的心,那因果之道,佛菩萨也知道,我们就是如实照着自己的愿意去做就可以了。 那论《论语》也有提到,造事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对于自己的菩提愿,要坚持到底,不管遇到什么流离,或者是不圆满,自己都不会退失道心。 为什么说学习忍辱是无我大悲的实践?因为当我们在忍辱外境的时候,《大智度论》有讲,一般凡夫很容易被这一种外境所影响,别人只要说,你这个胆小鬼,你这个什么的话,那侮辱你一番,你就会觉得说你不应该忍,应该要反击。但是有时不知道,六度里面假如没有忍波罗蜜的话,那不能显示菩萨的一种堪忍力。那这一点的话,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仗着自己的口才,仗着自己这种辩才,那就能说什么能做什么都尽量发挥。我觉得现代人已经忘了很多,其实像佛法里面讲的这种忍的功德,我们都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有时听听别人的看法,有时不见得自己的意见真的那么好,有时候听一听别人的是好的。 所以我其实我喜欢听佛法,我不喜欢讲佛法,听是非常享受的事情,你知道吗?而且上课后都不会有压力。 我们在学院刚好不是,因为那些都是出家众,你看到他们那副样子,如果懈怠的话,你实在是很不忍心,很怜悯他。我看到有一些同学因为一上工就过来了,不晓得有没有吃饭,有一些人很累(在那里打瞌睡),真的是非常的同情。如果我在佛学院的话,我是把那个粉笔这样丢过去。当然不是说这种不修忍辱,而是说我们的对象不同,我们在佛学院教书三年四年,有一些毕业,大概2/3的人都不会继续读的。那很多出家众,你就是自己受教育,如果你不严格一点的话,他们出去就是就是很可惜,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僧材。所以,在这里讲课就没有这样的负担,所以大家如果真的是累,我会修忍辱波罗蜜。 '''三、忍的特性''' '''1、【忍是意志堅定,經得起打擊,受得了磨難,不問怎樣艱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來的影響,而改變宗旨,或者引生罪過。】''' 常常改变宗旨的人,就是意志懦弱的人,意志薄弱的人。为什么说不能忍受内外的这一种因缘,会让自己'''引生罪過'''?有一些人,当他生气嗔心起的时候,他是不顾一切,也不怕因果,我真的有遇过这样子的人。所以有时是蛮感慨的,他受过五戒的人,但是他因为自己的行为不检点,然后别人就跟他说,你不是持五戒的吗?你怎么还可以这样子在外面拈花惹草?同参道友就讲他,然后他就说,我不持戒就不持了,我就从今天开始我就不要持了,真的也敢讲出这样子的话。所以我觉得就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方便,但是这一种非常轻视戒,而造下这样子的因果的业力也是很多。所以大家也是要提醒正念,提醒自己。 其实我们同参道友,能够互相提醒,是非常有福报的,假如你们家人一起来学佛是更好的,不然你自己很孤单。你回去,家人问你,你要干什么?回去住不习惯。或者你在家里跟没有学佛的人住的不习惯,你喜欢看大爱台,我不喜欢看大爱台,那两个人就在那边起嗔心。你看,变到一个家里一楼一台电视,二楼一台电视,三楼一台电视,这样就不会起冲突了,但是这个其实没有解决的办法,只是大家转移目标了。所以忍辱其实真的是蛮实际,人间可以常常实践的。 '''2、【從前,舍利弗六十劫修菩薩行,有人來乞求眼睛。】【舍利弗對他說,這並無用處,他卻一定要乞化。等到給了他,他又嫌他腥臊,丟在地上,很不滿意的走了。 舍利弗覺得眾生難度,因此退了大心,這就是不能忍而失敗的一例。73】''' 因为他们没有那种很高明的医术,那个年代有这个祗求眼睛的人,又真的是在他面前就要把眼睛拔出来给他。'''舍利弗'''就跟他讲,你这样子拔出来也没有用,也没有保护,也没有什么。但是那个人一定要跟他乞化,他就真的是这样子挖出来了。你们可以试试看怎么挖,我也不晓得用手怎么挖。挖出来给他,那这个人说,你这个没有修行的人,怎么那么臭,你这个眼球,还丢在地上,用脚去踩。所以舍利弗就从此觉得说这个众生太难度了,所以他就放弃菩萨道,而去证入阿罗汉果了。 所以你看,连佛陀十大弟子里面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要成就这个忍波罗蜜多那么难,更何况我们这种智慧100都赶不上舍利弗(万分之一)的人?所以,我们开始学习菩萨道,忍就要开始,就要慢慢慢慢累积这样子的一个能力,才有办法应付众生。 那想讲到忍,你们在下面坐的人,你们比较不知道,就是当你们换一个角色过后,你们就知道(在台上讲法多么不容易)。我以前当学生的时候,哇,老师讲课我做笔记什么,然后讲得不好我还会打一个问号,或者举手问,老师你这里解释错误什么。后来换一个角色过后,变成我当老师了,我的老师变成长老了,那我自己做老师过后我才发现,'''当你觉得很好的东西要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能够纳受的,真的。''' 当你你觉得这个经是非常好非常好的时候,你告诉别人,别人表面应付的时候,你应该要怎么去对待。 我虽然不是说非常辛苦,从新竹过来,其实我对大家现在已经超过一年了,多少会有一点愿望,希望大家把整本书学完。因为讲完过后我就不晓得敢不敢再接第二本书了,为什么?因为给别人机会,因为我们福严还有很多法师。但是我自己有这样的心愿的话,有时就会要修忍辱波罗蜜,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来的人有时候不一定的,也许你们不太会发现,因为你们来就坐下来,然后走就走了,你们不会发现,但是我坐在上面的我很清楚的。真的,你看现在左右很不平衡的,一高一低的……所以我觉得说,你纵使(因为时间或者别的原因不能来上这门课),但是如果你能够还是继续精进(上别的课)的话,你没有在课堂上,我还是很怀念大家的,还是很高兴。 '''四、忍的種類 74''' '''1、耐怨害忍''' '''【怨仇損害,刀杖傷害,挾怨誣害,惡意誹毀,這是一般人最難忍受的,菩薩應 修安忍:憐憫對方,覺得他為煩惱所驅迫,為惡勢力所轉動;忍受怨敵的傷害 而不生瞋忿,不加報復。】''' 这是一般人最难忍受的。当然前面几个,比如说【'''怨仇損害,刀杖傷害,挾怨誣害,惡意誹毀,】'''真的是不容易消解。我最近看一些杂志,我看到有一些意外,父母,他小孩往生,他非常的怀恨某某司机,某某某人,但是经过一些像慈济团体还是什么团体去关怀他过后,化解了这一种仇恨,父母不再怨恨这个司机的时候也看了,我觉得真的是非常感动。 因为我曾经有过这样子的一个经验,就是含冤,那种冤说不清。他说不清的时候,有一次那么严重,就是我几乎晚上都没有再睡。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别人要这样子来形容你,别人为什么这样子来看待我?假如是真的是自己不对的话,那就要忏悔,那要改过。那假如不是自己错的话,那就没关系,你就忍耐了。后来我觉得,真的,假如你真的有经过很刻骨铭心这样子的一次忍辱,你以后对事情都比较有堪忍性。假如你都小小忍都忍不到,不要说大忍了,我觉得你要承担一些大事情是做不到的。 所以你看有一些人,他虽然整天给人家毁谤,因为他脸皮很厚,他不怕人家毁谤,那一些也不好,那些就变成很皮了。假如你真的是修行人,那被人家毁谤,但是我们很清白的相信因果的,那这些就要忍耐下来。因为修行是个人的事情,那涵养也是个人的事情,那我们没有办法辩证的,也不需要留一个纸条说,从此再见。这样你留一个纸条,事情也是没有解决的,那这一些怀恨在心的不满,或者是这一种怨气,今生不解决,难道我们愿意带到下辈子?所以我们尽量能够化解的,今生就要赶快化解。 所以我们住持和尚才会说,我们要消灾,千万不要今生再结很多仇人,消了旧灾新灾又来,这样子的话是消不完的。 '''2、安受苦忍''' '''(1)外界''' '''A、無情物:風、雨、寒、熱等。''' '''B、有情物:蛇、蚊等。''' 那这一种安忍的话,当然有一些东西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说蛇,你知道有蛇的话,那你就不要走过那些地方。那蚊子也一样,蚊子会扰乱我们情绪的话,你就挂蚊帐,这么简单。以前我们在家没有学佛的时候,要睡觉之前都喷那个杀虫剂,两三个小时过后就进去睡觉,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蚊帐。后来我们出家之后就知道这样的问题,所以就要挂蚊帐。有些人是非常好睡,他躺下去犹如死了一般。不过如果是睡眠很浅,而且情绪非常容易波动的人,你最好要让自己晚上也能够非常安眠。因为我真的有看过那些人生气,为那个蚊子生气到,墙壁都是那个鞋印,我真的是有看过。就是晚上要打那只令他不得安眠那一只蚊子。这就是没有学习忍。 '''(2)自身 ''' '''【出家,乞食,遊化,修行,也都是會引生苦痛的。這都要磨練心志,安心忍受;不能忍,那不是引起煩惱罪惡,就是障礙自己的修行。】''' 所以忍,如果是按照出家众来讲的话,我们上个礼拜有上到,逆缘或者恶缘,外在的我们才会想到忍。但是内心里面的话我们比较不会想到,或者是它非常柔软,非常舒服的我们也不会想到要忍。所以《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个用词叫'''软贼'''。什么叫软贼?恭敬供养,就是名闻利养,就是你碰不到也摸不到,但是会让你非常陶醉的,很舒服的名闻利养,这个就叫'''软贼''',很柔软的。 我们收到别人的赞叹,说,哇,你今天怎么那么漂亮!人家搞不好是后面要影射什么,你还在那边很陶醉,不会忍,那就中人家的圈套了。所以忍他有逆的,也有顺的,我们都要忍了。 人是能够消除我们跟外在的对立,或者跟内心烦恼的对立,消除我执的一种修行方法。所以对外可以如此,对内的话,贪嗔痴生起的时候或者蠢蠢欲动的时候,我们就要忍耐,不要让它继续生长蔓延下去。 '''3、諦察法忍''' '''【 法是佛法,審細諦察而悟入佛法,】'''谛是真实的,意思就是如实的观察,而悟入佛法。 '''【忍是安心入理的意思。】'''意思就是你内心非常的安定,非常的冷静,能够入到佛法的大海里面。 '''【如浮光掠影,不能安 心深入,就不能獲得深廣的法益了!】''' 而不是如浮光掠影,就是散乱轻浮,这样子的话是不能够安心深入佛法大海的。所以你看有一些人,假如他的内心是非常散乱的,你不要说叫他念经,念经可能他用木鱼还可以继续念,念佛,但是如果你叫他看书,很容易知道自己心是不是散乱的。你回去测试,你就打开《成佛之道》,从第一页这样看看,看完你盖起来,你问自己说, 皈敬三宝章导师讲了什么重点?看你记不记得起来,每一个字我都会读读到这,但是我想不起 皈敬三宝章在讲什么,这个叫散乱。 所以我们念《药师经》,念《金刚经》也一样,每个字都会念,但是有一些人练到熟的时候,他只是嘴皮在动而已,他的脑海可以想非常多事情,这个就是很难能够安心深入法义,因为他心轻浮散乱。 那这一些的话,我们能够培养这种比较粗的善心,就是修忍辱。那微细的善话,我们到禅波罗蜜的时候再会跟大家说明,所以我们善心有两种,粗的还有细的。 问:之前有讲过说,嗔是因为我们都会对外在的环境不满意,所以才会有那个反应。是不是说,我们总是要借着外在的环境去肯定自己的想法?因为得不到肯定,所以你会有反感。那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从这样子的理解成去修那个忍会比较容易。如果都不要去执着说,借着外在环境去肯定自己想法的时候,就比较不会起嗔心? 师父:这个当然也是一个,就是我们不需要外在的任何人事物来肯定自己的生存价值。你不需要靠这个的话,那逆的你当然能够忍,但是顺着你也能够发现,能够忍,因为你不需要人家肯定。你知道佛法讲无我,那我们就不需要别人肯定。因为我知道有些人学佛,他很在乎别人的肯定,那这样子你是没有学到无我的。所以有一些肯定是非常微细,他希望他的名字在师父的内心里面能够建立一个位置。所以他就要透过什么方法,让师父记得他,但是这一些都是为了名,或者为了什么,不是真正为了修行。如果你真的非常用功的话,其实师父就会记得你,不需要为了什么这样。 问:我有一次在电视上听有师父弘法,谈不杀生戒,然后他就说他们那个道场夏天蚊子很多,那时候南部不是有登革热吗?他就下令说就杀蚊子,是清那个水沟,喷杀虫剂或什么的。那我想说他是怕这边的信众得登革热等等,所以他他的出发心是这样,所以他有杀生。那这样子他有讲,这种时候我就该杀还是要杀,他的意思是这样吧?师父你觉得就这一点,那个不杀生戒那个真正的本意来讲,这样是对的吗? 师父:如果按照我们所知道的,五戒是从来没有这样讲的,就是该杀的还是要杀。这句话我是没有接受过这样子的讯息。(问:他的可能意思是这样,但用的文字不是不见得,就是该杀他,他的意思就是说,这样子就已经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了,那可能就是逼不得已了,不得不的时候。人有的时候总是会面对这种持的时候,你在持戒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不得不的时候,那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 师父:这就有关系到自己的发心。还有你对了解因果业报的问题了,假如你知道说故作业必有报,那你也愿意承担这样子的因果,然后去成就大众的话,这样子当然是跟菩萨戒是相应的。但是你在杀当中,或者是你在做这个行为当中,你是不是真的是大悲为首,或者是无我为上?这样子才是。那假如真的是有一念嗔心的话,其实不是真正有在做到菩萨戒的精神。 问:所以这个时候他不得不的时候,如果他的出发心其实是在慈心,他的信念如果说是为了大众,这个果报他也愿意承受了。 师父:对,不是说你是大悲心就不用果报的,(问:所以他就表示说他应该到时候就会愿意承担?)对。不过如果是说自己不杀,叫人杀也不可以。 问:这种情形不得不的时候,你又不能说师父一个人下。 师父:所以你要下达这样的命令的时候,你就要让大众知道,做这个行为会有这样子的因果,然后因为基于什么理由,而大家一起来做。先决条件是要让大家都知道,而不是成为一种惯例,或者成为一种很随便的这一种判定,说这种有害生命的这种就要杀掉。 问:师父,我再讲一个反过来的例子,有一个朋友的办公室没有空调,因为闷,所以同事们想要打开那个窗户。有一个学佛的的人,他就说打开窗户会有虫子跑进来,或者蚊子。那可能就会造成杀蚊子的可能,所以他就坚持不把窗户打开。那结果大家觉得非常困扰,有人会抱怨,为什么不打开窗户?那这样子变成说,大家知道他要学佛,因为他坚持这样的理由不打开窗户。像这个时候应该要怎么去处理? 师父:这样的大家讨论一下,看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做纱窗。你这个学佛的人,一个纱窗没有很贵,如果大家不愿意,你就自己出钱去买。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做吧。不然你就是点电蚊香,电蚊香是可以驱走蚊子的。点蚊香也可以,但是里面的人可能会闷死了。
返回
Category:2021-06-06 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