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Category:2021-06-06 答疑”的源代码
分类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Category:2021-06-06 答疑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38B 2、【'''要知道,般若本是世間固有的名詞,是以簡擇為性的理智。但現證實相的般若, 為世間所從來沒有的,當然不是世間固有名詞所可以稱呼的。這要叫做什麼好 呢?佛有善巧,使眾生依著世間固有的慧性,使他向高深處進展,進展到超越世間理智的──現證實相。''' 既然般若是以简择为性,或者是说它是亲证法性的这一种内容,是无法用世俗的语词所能譬喻或者称呼的话,那我们应该要叫它什么才好? '''【佛有善巧,使眾生依著世間固有的慧性】'''。这固有的慧性,就是简择为性。 【'''使他向高深處進展,進展到超越世間理智的──現證實相。】''' 就是无漏慧的实相了。 '''【這是依簡擇的慧性所引發來的,所以雖不是世間固 有的慧,也就叫做般若了。】''' 因为它是由世俗的慧性而引到出世的般若空性,那他还是借助它原来的世间的语词,称它为般若。 '''【其實修持而得的真般若,決非世間理智所可比的。】''' 世间固有的会信,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语词,就是我们如何在世间人这种简择为性的特质里面,来发挥或者来引发他进入出世间的理智?那这个就要我们好好善用我们原来的一些理智,或者是一些抉择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抉择的能力如果是用在那些好的地方的话,它就能够帮我们引生般若。假如这种抉择的能力,你把它用在不好的地方,那反而是造业,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要辨别它的一个不同的地方。 那学习佛法为什么说世间要依着这固有的慧性?就是因为学佛他是由人而净化为佛,我们不是说成佛或者解脱,是离开这个人类而成佛的,他是由人本身的一些特质净化,转化,提升,然后变成一尊活生生的佛。所以这些是我们众生既有的一些特质,是可以让它净化的。那比如说跟般若智慧相应的,就是这种简择为性,是世间人的慧心。 比如说你看一个很有知识的人,他可以简择谁是谁非的,不是你在上面演戏,就可以给你瞒的过去,现在的人眼睛都很雪亮。所以这一种简择的能力,我们就是要善用于佛法的生死解脱的简择上。假如你用的不好的话,你这一种简择能力,你是去欺压众生,去欺骗我们身边的人,反正你是用这一种简择的能力,去瞒天过海,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那个是非常不好。 那我们就会问一个问题,那这种世间固有的慧性,跟佛法的真正的般若智慧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佛法的般若慧,他不管看什么,或者接触什么,生活的点点滴滴,或者身心上发生的任何事情,他在做这种简择的时候,或者是在简择某个事情的时候,有般若的人,他一定是了解,我在这个生活的当下,他不会只取这一种精神或者物质的东西是常的,或者是我所可以支配的。那你用佛教的语词就是。他在生活里面一定是念念分明,都能够了知无有常性,还有无有我性。 那无有常性是什么?比如说我现在又觉得这个事情,我要看待这个事情,比如说今天发生这个车祸,我要怎么简别说到底这个事情我要怎么处理,那个就是你有没有佛法的这种知见,这种世俗即有的这种简择的慧性。没有的话,通常我们在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有时自己都会处理得不是很圆满,虽然在道德上或者在法律上给你赢了,但是私底下,结下了很多这种恩怨。 这种处理办法,在世间道德来讲,你是有机会你赢了,但是在佛法上来说,因为你执取有这一种输赢可得,那这个到最后,也许换来的是彼此很深的仇恨,这个就是代表他世间的这种世俗智慧跟佛法的智慧是相差很大的。那当然,你要彻底的了解真正的智慧的内容是什么,其实要到后面,还有很很长的一段时间了,导师才慢慢带入那个主题,所以我们不用急了,来慢慢看。 '''二、佛法的般若現證慧,由三慧修習而來''' '''1、【佛法的現證,不是脫空而來的,有方便,有因緣,那就是離不了聞、思、修三慧。】''' '''佛法的般若現證慧,'''它不是由天上掉下来的,这种现证慧,它'''不是脫空而來的,有方便''',方便就是方法。有因缘,那离不了闻思修而得的。 '''【現證慧,由修所成慧進修而得的。修所成慧,是與定相應的觀慧。】''' 所以我们直接看二、三,看完了,等一下就了解了。 2、'''【修也不是盲目的修習,又要由思所成慧,對法義作深刻的思惟抉擇,才可以作為觀察的所緣。】''' 观察什么?观察身心的无常,苦,空,无我等等。 '''3、【思慧,又要從聞所成慧得來。聞是『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從經中聞』。'''154】 所以我们思择的内容,它不是我们胡思乱想,那是一经一论,依善知识的开示而来。所以闻思修,虽然它是有漏,但是它能够带领我们到无漏的现证慧。那彼此的关系我们看后面有一个图表: 闻、思、修、证,有看到吗?那最底下那个证,就是实相般若,或者叫胜义般若,这一个才是我们佛法所讲的现证慧,其他的都是方法,或者是促成得现证慧的因缘。 所以上面的那些,导师说,它是慧学的前方便,你假如要略过这些方便,直接要到实相般若,佛陀说或者导师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得到后面的那个实相般若,还是要经过闻思修,还是要经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样也许我们就会问了,什么叫文字般若?闻思,这两个可以称它为文字般若;那观照般若,是思跟修,那这两者还是世俗有漏的。那最后一个,就是你修过后得到的如是慧,断了烦恼,那个才属于胜义的般若。这是一个大架构,我们待会进入到般若的内容的时候,大家就要记住这个大架构,我们回到前一页。 看第三,我要补充一个地方,第三个一三之一,就是这种现证慧,离它最近的就是修所成慧。 【修所成慧是与定相应的关系,】 所以我们为什么在谈禅波罗蜜过后才谈般若波罗蜜,就是你要至少要修到未到地定,与定相应的毗婆那观,那才能够带领你见到无漏慧。所以它一定是与定相应的观慧,才能够得到现证慧。那与定相应的观慧,也许我们说到底要怎么辨别?其实很简单,是我们前面所讲过的那一种。就是你在做观的时候,比如说你要做无常苦,空无我观的时候,一般人都说我,我坐下来的时候,我就观无常,苦,空无我,每个人都可以。但是这一种不叫修所成慧,可能叫做思所成慧或者闻所成慧,你不可以叫修所成慧。修所成慧的人,就是你要在定里面,你得到未到地定好,最基本的,你得到定过后,然后你在定里面,用这一种沉静的心,来观察无常,苦,空,无我,那个才有力量。否则的话,你那种散心,像烛光被风吹得闪烁的那一种光芒,他照的烦恼不够彻底,不够有力。所以一定要有修学基本的这种禅定,有沉静的心,那才能够真正的对症到烦恼的根源。 所以导师是由上而下这样子来找出慧学最初阶的一个方便,就是闻、思、修,然后证,这个就是我们的大目标跟大方向。 '''三、三慧與十法行的關係 155''' '''1、聞、思、修三慧的詳細敘述,就是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諦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為他開演文義;八、 諷誦;九、思惟;十、修習』。156佛法都要依佛菩薩的開示而修習,也就是三 慧的修學過程;特別是般若,非從聞、思、修入手不可!】''' 佛法都是依佛菩萨的开示而修习。也就是说三慧的修学过程,特别是般若,非从闻思修下手不可。 2、【'''綜合起來,這就是平常所說的三種般若:現證慧是實相般若,是勝義般若。修、 思慧是觀照般若。思、聞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157】)。 聞、思、修是世俗般若,因為可為勝義般若的因緣,因中說果,也就假名為般 若了。】''' 大家也许会想说,为什么思慧那么特别?它是跨闻也跨修,为什么? 【'''(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157)】''' 比如说我现在在修无常观,当我不记得无常观要怎么观的时候,你可以思维这个义理,依文解义,你就先看,然后再放下这些经论,然后你就在那边思维。还是依那一种文字相来做观,这个就是闻跟思。还是依文,那不依文的话,就是你放开那个文字相,你只是看他无常在变化那种情况,你不以那个文字,那这样子的话就是跟修接近了、结合了。 后面有一个注解'''【157】'''「聞、思、修」與「文、義」之關係:《俱舍論》卷 22〈賢聖品第 6〉(大正 29,116c2-23): ......'''<u>聞所成慧唯緣名境</u>''',<u>未能捨文而觀義故</u>。'''<u>思所成慧緣名義境,有時由文引義,有時由義引文</u>'''。 未全捨文而觀義故。<u>修所成慧唯緣義境,已能捨文唯觀義故</u>。譬若有人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捨所依, 曾學未成或捨或執,曾善學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爾。 有言:若爾思慧不成,謂此既通緣名緣義,如次應是聞修所成。今詳三相無過別者,謂修行者依聞至 教所生勝慧名聞所成;依思正理所生勝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勝慧名修所成。說所成言顯三勝慧 是聞思等三因所成,猶如世間於命牛等,如次說是食草所成。 看划线的地方,<u>聞所成慧唯緣名境</u>,就是闻慧,只是缘名字,'''未能舍文而观义''',就是他还是一直要依靠这个文,不能了解到它的意义。'''<u>思所成慧緣名義境</u>''',两个它都缘。然后,'''<u>有時由文引義,有時由義引文。</u>'''就是这些文字,可以让你产生对意义的掌握,那有时也可以有意义,让你产生对文字的了解, 但是'''<u>思所成慧</u>'''他两者都还不是很纯熟,所以它可以跨两边。 那'''修所成慧唯缘意境''',缘它的意义,它的内涵。那你看后面有一个譬喻, 【譬若有人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捨所依, 】 就是在学游泳,那还不熟的时候,不敢离开那个游泳圈,这个就是闻所成慧,他一定要依靠那个东西,依靠那个文字。【曾學未成或捨或執,】就是已经开始有学过了,所以他学游泳的时候,有时他可以放开那个游泳圈,自己游一下,游了几分钟,喝了很多水了,再抱着那个游泳圈。所以就说,如果你是思所成慧的话,就是有时可以依义,有时可以放,有时可以依文,因为你还不是非常成熟。那再来就是成熟了,【曾善學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爾。】,就是如果你很成熟了,你就不用靠那个游泳圈了,你就可以一直自在的游了,这个就是修所成慧。所以这样子的话,你闻思修的基本的定义就很容易掌握了。 我们来看一下本文'''【聞、思、修是世俗般若,因為可為勝義般若的因緣,因中說果,也就假名為般 若了。】''' 所以其实真正的般若,按前面这样严格的定义的话,它只有最后那个证的实相般若,才是佛所讲的般若波罗蜜。但是因为我们要契入的方便,所以佛说这种胜义般若,它是透过修行而可以获得的。所以前面所有的修行,都可以以因中说果的立场来说,它也可以称为般若,只是它是世俗般若。 那在大乘里《般若经》里面,聞、思、修三慧的詳細敘述,开言到这个十法行。十法行的内容,这里我没有放一个参考资料,导师的著作里面其实有一本书,写十法行写得蛮详细的,大家有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去参考,就是华雨集第二册114页到132页。 十法行,十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那这十法行其实在大乘里面,以现在来说还是很流行。 十法行: 第一个就是书写,那导师在华雨集里有说,当时会流行这十法行,是因为般若法门在说明的时候,因为很深,不容易流通,所以那个年代,就要学习般若就要学习书写,让经卷流行。学习书写,但是现在我们好像到现在还有,就是抄经,还有这样子的一个作用,我看现在的那种抄经的本质,我觉得现在的人真的什么都想得到,太厉害。因为有一些老人家不太认识字,所以他们就用一张薄纸盖在经文上面,这样子写一遍。我哥哥我妈妈都有抄。那这个就是有那个时代的一个好处,就是书写经卷。 第二,供养,这个也不是说供养三宝,他这里的定义和导师的书里面只是解释说,他是供养这一种你抄了的这种般若经,你自己抄了的,然后就是非常恭敬的供养他,用香、用花,初一十五或者每天,都供养这些经卷。因为般若太重要了,所以就是要有这样子的一个恭敬心。现在还多了一个叫拜经,这个是十法行没有的,拜经,就是刚刚像那个同学说拜佛的那个,就是一字一拜的那种,你没有听过吧? 以前中国的古德,有那种拜《法华经》,拜到那个多宝佛塔现起的那种事迹,你没有听过吧?就是《法华经》里面有一品叫宝塔品,就是有古德就是拜《法华经》,一字一拜,这样拜到他前面从地涌现出一个宝塔来。但是现出来它还会没下去了,你不要以为它永远现在那里了,那这个是后来开演的,然后拜经。 第三个是施他,这个思他也不是布施东西给人家吃,也不是,他是把我们写好的经卷送给人家,让人家也能够读诵受持流传下去。这样,所以你书写的时候也要写得端正一点就对了,不然谁要你的经卷,或者你那个那个字写得很潦草的话,别人也不要。但是这种是他的或让经卷流传的这种行为,现在好像又有一点有一点过剩。就是这种硬技术的。有又有一点过剩。所以这一点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要反省的部分。那太多了,太多了大家就不会珍惜,而且随便放,什么车站也放,什么哇,什么场合都放,有时候你看到都很心疼,你抱回家又太多不晓得摆去哪里。所以有时候太多也是很麻烦。所以如果大家要发心印经,现在有人有不同的那种想法,我觉得也很好,可以参考。就是我们可以用那些现代的著作,不一定要印那些经,因为太多了。你可以应成佛之道,这跟人家结缘,你可以印这种导师的著作,所以现在也有人有这样子的观念,他不一定要用这种什么地藏经什么,但是有些人认为说应经功德比较大,其实我是觉得他如果是能够介绍我们就是佛法的正知见的话,你应学的都是应该都是一样的功德,因为你三轮体空,第四项,专心谛听。那这个就是类似于我们听课,你就是要专心地听。第五批。读。这。这读,也是自己读。自己读。不是我们拿了经书和教孩子读,叫妈妈读,自己不读,不是,他这个 p 读是自己读,自己读自读,有一些经的翻译叫自读自己读。那第六,受持是信受,一直在心,我们受持这个法,那你要常想在心里面想,比如说你是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的话,那常常阿弥陀佛,要记在心,记在心里面,那我们不管是做噩梦,还是遇到什么问题呀,你都是阿弥陀佛,这样子就是有受持的,好。第七,为他开眼。文异就是使这个法门,也能够让人家信受奉行,就是去推广推广,因为那个年代没有疫苗,也没有网络,这个波罗时代的时候,所以它需要有人去弘扬。第八封送风送是背诵的意思,要背起来背起来。所以那一天人均长老到我们服务员去,开始的时候,他就说年轻人,他说你们没事干的时候,就拿成佛之道的集中来背一背,不要浪费时间,所以大家如果在家或者在等车的时候,没有事干了,拿成我知道的集中来背一背他说很好,现在好像有人有人真的是那么遵从这个寄送,这初15那怎么知道寄送来念你?我有认识的局势真的有这样的。他们很欢喜。这个晨不知道的寄送好。第九思维,你看到前面一到八全部都是闻所成慧,所以你看闻所成慧,我们以为只是听闻,跟见闻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的样子。那这里就有八项那么多。第90,这个才是实惠。第十,修习一定相应的修才是修所成慧。这个执法型号跟八真道里面的闻思修的多寡,有一点点不同。有一点点不同。导师在别的地方在谈闻思修的时候,比如说他在华语及在谈到那个八正道配文师修的时候,他是这样提的,他说证件,我们对于佛法先建立正见,第一个那这个,就是我们的文慧,这里的文慧,它让我们会成就什么性跟信对佛法的信,所以见得深,然后,才能够,怎么样,体慧的切。所以证件,能够让我们产生性,你见的真?,那证件过后,那你就开始要湿了,就是真思维,那这里开始,就是湿,就是湿。所以我们要思维的内容,就是证件的内容,那是它不是只有思考,所以这里的思所成慧,他是测两边,我有跟大家讲过了,他是测前侧后的两个很特殊的定义,第一个,是什么,就是思维证件的内容,就是思维证件的内容。第二,是策划,策划后面的修行,策划修行,那修什么行,就是私会,他会策划的就是正与正业证明他他会策划这个,然后,他还策划什么,正精进不用讲了,正情正念。镇定,那这个是比较特殊了,它是通全部的了,那正念镇定的话,这个就是是就是定学了,然后这个不用写,那你要写修也是可以的,要写修也是可以。所以其实在八正道配闻思修来看的话,思所成慧的范围是蛮广的,蛮广的。当我们还没有成就定的时候,或者是你重视成就定,但是你在做观的时候,并不是在定中做观的话,也不可以叫修所成慧,你还是要叫思所成慧。所以实惠的内容在这里来看的话,他就很很多项了,正式,正与正业,正命,正经经,正念等等。那这个就是一般我们说你八正道跟十法行就有一点点,那个开开合就有一点不同。那假如你修道修所成地,修会过后,那这里就是正了,就是我们成佛之道这里所讲的这个就得五六会了,就见到见到。所以修八正道能得解脱,就是跟十法行这里是比较,就是开合不同,说明上不同,因为,这个是《阿含经》的基本的说明。那我们讲义这里的导师陈伯之道是讲的是般若经,就是大乘的次第,有一点点不同。我们来看第五项,修学般若的資糧。修学般若。所以般若经论,为文饰的对象,也就是也就成为必要的资料。那修学般若出方便是闻思,所以情境34与多闻熏习是不可或缺的,那实际上是修学智慧所抑制的,那下面这几个重点,待会就会提到,为什么他说般若,跟我们上面三生共法的一些出世法有什么不同?这里就是要点出来。在这里波罗的資糧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个,多闻,我们多闻佛法,并非广式名相而已,有没有?并不是要累积我们的佛学名词,或者是,有经过佛学考试很高分的,就觉得对佛法很有意见。其实不一定,不一定。那多文是什么含义,我们看下面两个圈圈声纹跟大乘有什么不同?一声闻法来说,要听闻到内心生起无常无我的正见,这个才可以称为多闻。那就好像经典所讲的,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这个就是我前几次有跟大家讲那个鸡胸这个寄送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寄送。为什么佛会说你就是到100岁那么老?但是假如你没有听闻过生命法的话,倒不如你只是有意识的生命,那能够听闻到生灭法还来得有意义。因为这个生灭法这个关键字,它可以把出世法全部讲完了。所以这个计算,虽然它只是用生灭法这两个字,生灭法这两个字,但是它讲完整个佛法出世法,我们怎么可以怎么可以生灭法两个字就可以讲完,就是因为我们知道缘起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或者是因诸法因缘生,即就是生了,极其,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所以你只要我们有办法讲解,或者是认识到,缘起法的生跟灭,或者集跟灭,也就是了解了缘起法最重要的流转,还有什么毁灭,这就讲完整个佛法,所以为什么佛会讲说假如你能够听闻到生灭法的话,那你中我们纵使有一天的生命,也很有价值,因为就是听闻到缘起的,所以其实在缘起里面我们都知道,这个就是流转,这是苦集,这是灭。那你修圣道的话就是道。所以因缘或者是圣谛,或者生灭法,最最主要的就是供三圣的般若,他们是共通的就对了。那不共不共大乘的 b 人是什么,就是底下要讲的,底下第二个圈圈就是要讲大乘不共的般若。大乘法中多闻是闻空性,不生不灭,如楞伽经等说,就是你要分辨大乘的 b ,还有声纹的 b ,不同,最不同的就是,大乘的多闻,是要闻到空性,还有不生不灭。所以真正其实要谈到说,共声闻的般若,就是无常,无我,涅槃。那不共的话,就是空性,或者不灭,不生不灭。所以这一些只是他在之上是一样,解脱。但是在量上,彼此就有不同,这个我们待会还会提到了,其实涅槃跟空性,它可以是等同的东西,可以是等同的东西,那我们到后面的导师会慢慢跟我们分辨它。声闻虽然也有体验到这种,但是他所体验到的职能,只是如毛孔的空,那菩萨的空,是如太虚空,差异很大,量的差异很大。所以在通达十亿的,能通达十亿才是多闻的善知识。好看刮胡二在十法行里面,文只是听闻,读诵,解说,也就是英文达意。不过,我不晓得大家有没有这样子的一个体会,就是我们读同样一本书,每次读或者经,每次读,每次的感觉都不同,你们有这样感觉吗?所以我们闻所成慧,我们不要以为有一些东西我们读过一次,或者我们上过一次,就好像可以毕业。真的。你看像陈佛知道,我不晓得我自己看了几遍,你们可能还没有我们看那么多遍,因为我们要考试要背很多,有没有?现在从讲,我觉得怎么好多东西都好像从来没有看过的样子。所以我我因为我们你看我们常常在佛学院读书,读过多少本书了,都还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大家会有时听了在听,我觉得也是也是有这样子的,就是有这样的同感,所以这一点就是我们要常常学习,就是这样,所以如果以为23号看243页,以为文慧对于修习般若没有用的话,是符合不符合佛法正见的,是会漂流于三藏教典以外的。但是这虽然是必要,不过我们要知道,闻思还是初步,还要依此而进修,得到无漏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我们上个礼拜在上,大家都论,有一个寄送很好,他说不管你直接修定修会,假如没有到无漏慧的时候,你还没有无漏现前的时候,还没有断烦恼的时候,你都不要满足。纵使我们现在非常精进的直接修定修会,但是还没有断烦恼之前,你都不要满足,都不要以为那些是真的,是真实不变的,因为那个是有漏的,他还有还是会变化的。因为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前几次大家都会有这样子的譬喻,就是有一个小沙弥,人家来托钵供养东西,他的师父是一个阿罗汉,那他在旁边,人家给东西。但是刚好这一次供供养到很多那个卤漏,这个小沙弥,就起了贪心,说好喜欢吃那个卤漏。他起了这样的心,他死了之后,就去当网络里面人的虫,他虽然是沙弥,你看到他有持戒,要有修行,但是他死的时候,头身就变成鲁若的虫那,因为他似乎是阿罗汉,有天眼,他知道这只小虫是是他的徒弟。所以,他就跟其他的人讲说,你们不要不要把他杀死,把他弄死。他是以前是沙弥,那是因为他起了贪心,对这样子的果报,所以你你看出家人也一样,跟大家一样的,你修戒,修定,修慧,假如还没有到解脱之前,这个烦恼的幸福,有时都很难说。当然大家会说,那不是火烧功德林把我们全部都烧光了吗?也不是,他是恶报,会先报,因为你的精力太专注了,你知道吗?就是随念,谁念你恶报先报,那你出家受戒的那种功德还是有的,还是存在,只是说他会比较晚报了,所以大家,我们不要喜欢那个东西,或者讨厌一个东西,那个信念和创新的太过有力,穿越到有利的时候,我们死的时候,你正满脑海都是那个东西的话,那就会有这样子的果报。所以我你,你满脑子要什么,极乐世界就好了,那就不怕了,因为你满脑子都是那个,那个佛的境界,三宝的境界,那就不怕。假如我们比如说你讨厌一个人,也是一样,你不要讨厌到创新,当然力量很严重,那就是你,如果我们突然望着你那个念还很强的话,你就会是会跟他,可能就会跟男生在一起,那就是那个冤家,吵不完的人那种冤家,这个就是我们要理解了。我们来看别论波。那这个只是介绍一些波的资料,我们来看一下。很快。般若本无恶随机行差别有别,般若诸经论与此最亲切。般若法门所开设的博学,那是以缘起法而显示胜义法空的,所以般若跟缘起并没有两样。我们到后面,谈到四门不生,大家就一个头两个大了,那时候就谈缘起的,这样的闻思,又这样的修观,可以让我们达到现证慧第二波日本无二随机型差别,第一项从 b 的内容体现来说,本来是无二无别。那菩萨是分正,分正就是少分,正的少分,分正十方诸佛是圆正圆满的,证得体正平等,平等就是菩萨虽然挣得很少,佛真得很圆满,但是所证的内容都一样就对了。他讲,不是说你长得比较丑,或者你年纪比较大,你所体验到的空就跟一个博士所体验到的空不同,在佛法里面没有这样子的问题,大家所体验到的一样,所以说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所以在乐欲的开始与光辉的修习方便,本来就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不过导师认为说这种差异还是会有,为什么?因为会依众生的根性,佛会善巧的分别开始,有不同的钱,方便,但是体现的虽然不一样,但是随机上说,随机说法还是要有适应性。所以如来所开示的同一焦点就是纵使他是同一部经,那对于所学的人,不完全相同,那理解法义,而做的观会所缘,也就不能全同。所以有时看众生的根基,你说缘起,法,你说空性,但是我们怎么能够说到众生所需要的?有时其实,我们讲的这些,佛学的名相,也许大家都会觉得说,这个不是很我们很需要的东西,那这个就是没有去到鸡,去到里去到佛法的理,但是没有去到鸡呀,去到根基,这个就是问题。那所以修行的次第先后有多少有差别?。那立根的人,你立刻给他,那个比较严格的训练,那他就可以接受,那如果根基比较差的,你太过严格他就跑掉了,或者你太没有技巧,讲讲说法,那他来一两次他也不要来了,那这个就是根基的问题。所以这样的四只兽兽,成为学派,彼此不同,那也有 f 越发显露出来,那就是说大家都为了解释佛法,但是大家的方便善巧所遇的对象也不同,那彼此学派知见的距离呀,渐渐就越离越远了。其实大家的宗旨都一样的,就是为了大家,为了众生解脱生死而已,但是这样子的目的所开源的就不同,很简单,比如说我们慧的讲堂,所扮演的角色跟花鼓山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我们大家都是要借引众生,离苦得乐,但是所开开展的,所以说表现的风格就不同了,这个就是为了众生的根基的问题而实施不同的方便。你有需要到这种方式的,你就来回的讲堂,你需要到那种方式的,你就请到另外的道场,好看。小结心心的地方更新不同,所以佛法有随机一说。第二,同文异解。第三,经同论异,就是同一部契经,但是,论是解说不同,这个我们常常都会看到,不过最后所证得的法性是一样的好。第三,印度的大学现在要开始的般若,依据什么?导师说中国的古德虽然非常优秀,但是还是不如印度的来得好,为什么?因为印度人本身读饭吧,就是他们的语文,他没有文字的可爱。像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解释,是因为翻译过来,那个年代跟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看起来好辛苦,像我们大家录了很多地方,也是没有办法读懂,就这样,你猜一个,你猜一个解释,我猜一个解释,好像好像都可以解得通一样,第二,印度的大乘学也有好多派,导师举了中观跟瑜伽,就是中观跟韦氏,中观的话就是榕树跟提婆等。那吴卓跟父亲,就是于切形态,吴卓跟四亲是兄弟来的,大家知道吗?吴卓是哥哥,事情是弟弟。那榕树跟提婆,是导师跟学生的关系,那导师在这里有提到说龙树菩萨是阐扬一切法空性,比较直接简要,而且是都以般若经论来说来造论,所以如大智度论就是般若经的广式中论等等,这是公论的般若经,为般若经而作论,作论就是解释。然后好,我们看一下下一页。第三,所以波瑞系的租金及榕树系中学一般人的议论,那学习我们般若法门来说,或者般若波罗蜜,导师认为是最亲切不过的,所以现在依此来叙述,到了幕后,会再复说。大乘山西的特点与怎么样的融贯,导师在般若波罗蜜的这个地方讲完般若的中心思想过后,他后面附带提一些大乘山西的特特色,特色,就是中观唯识如来藏的思想,然后来结束整个六度波罗蜜的一个思想的诠释,那这一点我们到了下学期的话,大乘山西的地方,那就会光演这些内容,那刚刚同学上一堂课提到说就是我们的禅定,到底是不是什么都听不到我想起来,就是在我们前面在谈无生共法的时候,应该导师著作里面有提过一些残值的问题,就是在书本的十二1页,不晓得是不是一样,我看讲义,讲义的58页,就是导师有提到说,禅定里面因为有分有寻,有事无需为事,还有无心无事,那如果真正到二禅以上,联系的分别也没有的话,那也就不能够引发语言。所以如果是按照这个无形无事来看的话,感觉好像他并没有说听不到声音,但是在不拍里面,听到声音跟没有听到声音,好像论事里面有不同的意见,有一些认为是在定中是听不到声音的,有一些认为是定中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如果是说按照导师这里的解释的话,你到未到地定还是出场的话,应该是还是可以听到声音,还是可以听到。对,只是像你刚刚所讲的。因为他的他对于所缘的专注是以意识来源这个所缘意思?,来源这个所缘。所以其他的武士不作用的话,那可能纵使旁边有人有车身也不会干扰到他这样。那这个部分,因为部分里面对声音这个部分,解释有很多,那这个我们以后有因缘,再来深入讨论,我们。下个礼拜停课一次,那下一次来的话,我们就要谈2d思想世俗谛,还有胜利 d ,开始要开始有一点点困难,我们今天上课到这里。
返回
Category:2021-06-06 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