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Test:文字整理-K4”的源代码
Test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Test:文字整理-K4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tegory:其它整理]] 佛法概论-61 (2023-12-22) 今天继续学习概论的第16章了,16章开始从在家的德行来学习。因为上一节,我们学了佛法的特殊的信众,它就包含了在家众和出家众的区别,还有声闻,辟支佛,菩萨,学到了这三类。在家和出家,它的相同处,基本上都是,三皈五戒。已知,在佛法修行的,过程次第,那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家和出家的生活方式是不同。在家众和出家众的相同处不同处,那就是生活的方式不一样。生活在家众,还要有家庭,有工作,有正当的行业去活命,去收入。出家依四事供养来正命生活。再者,在家戒力和出家戒,也是不一样。再者就是有不同的承担任务,在家主要承担护持护法。出家一个是承担弘法利生,住持佛法。一方面去实践佛法,主要是这几方面的一个区别。 所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家众的德行, 第一节是从一般的世间行,一般的世间行,就是我们前边儿学的一般的德行,深化的德行和广化的德行,不过这里又从我们一般的世间行应该,具备哪些的条件,应该遵守哪些戒律。我们在前边学到14章的时候,学到这种,德行所应该具备的心理要素。那就是德性的意向,德性的努力,道德的纯洁,还有八个善心所来,既为这种德行的心理要素,还要进一步,这种德行的实施原则,实施原则就是和谐,安乐善生。这就是,佛法德行所要达到的一种效果。,所以第15章又学到佛教信徒具备条件,那就是应该三皈五戒了。 所以,这个信与行也都是双方面具足的。然后讲到特殊的信众,所以今天我们从这一节学习开始,从在家的德行,一般的世间行就是人天法。所以这块儿讲人天行。 首先,出世的德行以人天正行,施戒定为基础。 这个施戒定相当于我们成佛之道的五成共法章,三福行,因为讲德行就是从三福行这方面来讲。 出世的德行,是一般德行的胜进。 人天一般的德行,就是人天行,出世的德行。肯定是建立在我们世间德行基础之上。所以说,以世间的德行为基础而更进一步的,那就是出世的德行。 佛法为了普及大众逐渐的导向解脱,所以有依人生正行,而向解脱的人天行。 人生的正行就是我们前边学的,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就是人天的正行,项羽解脱的人天行,其实解脱的人天行,世界定了,这个天行,在下边才能谈到,比如这种,修定制法,..这个在五乘共法章,是我们三福行的内容,但是在三福行的前边,要有正见的修学,要修学佛法的世间的正见。 佛弟子,没能解脱以前常常流转于人间. 天上,而佛法以外的平常人,若有合理的德行,也能生于人天。所以佛法的世间正行,是大体同于世间德行的。 佛弟子就是佛教徒,他没有解脱之前肯定是在人间天上来修行的。他在没解脱之前对,肯定不是一生能够完成的。所以他必须在善道上,人天还是善道。这个是佛弟子,即使不是佛弟子,佛法以外的平常人,他们如果有合理的行为的,能生于人天。你看这些不信佛教的,没有宗教信仰的,有时候他们的善行,其实也是很高尚的一种德行.。 所以他们也能够生在人天,这样,佛法的世间行,它是大体同于世间的德行。这个在五乘共法章我们已经学到了,所以它是大体还不是说完全的等同,这种以人为本的,依人的正道为本的世间也有,但是佛法与世间德行不同的,就有这种正见,就是有向出世可能。如果说你闻了出世的法,可能就超出世间,而且这个三宝它是不共于世间的,因为世间是没有三宝的。 下边就说,世尊为新来的听众说法总是 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便说施,说戒,说升天法,。 这个是在中阿含经,这个端正法,我们在成佛之道也学到了,佛陀对新来的信众,不是一开始就教他们解脱,一开始先,给他们说端正法。端正法,那就是我们世间德行。世间能够端正我们如理如法的行为,所以说布施,持戒,还说升天之法。 下边那导师就说,我们生死是相续的,关键说我们的业力的善恶,会决定我们的前途命运。 因为生死是流转的,但是在生死流转之中,我们业力是善还是恶。是业力在牵引着我们,所以我们未来是善是恶是好的果报还是不好的果报,其实关键之处就是我们行所造的业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在没有解脱以前,应该怎样使现生以及来生,能进步安乐,这当然是佛弟子,最关切的问题了。 其实这方面,佛弟子当然了,都想求得来生的安乐!等于说,大多数佛弟子都是希望今生有福乐,来生还要得到福乐。就算今生受贫穷之苦,病弱之苦,但是也是希望在未来,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好的果报。 就算修解脱,他也希望在一个好的环境里,顺的环境里去修学。所以这个是大多数信众所要求的。 但是佛法不但为了究竟乐,也为了 现法乐与后法乐。 因为佛法不仅仅说让你得到最究竟的解脱乐,涅槃乐,他也是让佛弟子能够有现法乐和后法乐,现法乐就是现世的福乐,和后世的福乐。因为现实的福乐和后世的福乐怎么能够获得,唯有行善道,行善法,你才能获得现法乐和后法乐。 你想佛法达到出世的解脱,你也要在这种善道上,善法上来求取的。所以怎样使现生与未来,能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为安乐,是增上生的人天行。 就是我们现生和未来,如果说生活的更有意义,更安乐。有益肯定就是有一个明确有益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享受,为了升天。他要有意义,一定有一种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追求真理。所以他是通过增上生的人天心行才能达到的。所以这个增上生就是我们在成佛之道也学到了,增上生,一个是端正法,一个是世间正见,都是增上生的因缘条件。 也即使修学某些德行,能使现实的人生更美满,未来能生于天上,人间。 所以,德行那当然就是人天的福行了。未来能够在善道上就是不但是现法乐也要达到后法乐,这样才能够增上,如果说不能在善道上去修行,那也没办法增上。因为你要堕落恶道,那就属于堕落的行为,它就不能使我们人天善法的增上。 下面讲到佛陀的时代,一般人或者要求人间的美满,或盼望天宫的福乐的自由。 这个是佛陀时代,佛陀那个时代,由于没有出世的佛法,那他有要求人间的美满,或者是到天宫福乐自由。就是那种梵天的思想,认为到梵天去享受那种永久的天上的福乐,天上的自由!在印度那个时代就有。 但是依佛法的真意来说,也就是佛法的究竟意义来说,天上不如人间。但是佛陀是为了随俗,随应当时的那种风气,叫随俗方便,也说升天的修行。 因为在那个时代,整个印度的佛教,大多数都是以修天为目标的。佛陀那也随俗,去随顺他们这个风俗去说升天行。 有个补充讲义,大智度论说,经中说升天,或生人中,此何以但说 皆得人身。回答说,人中得修大功德,也修福乐。 就是人间才有机会修广大的功德,和那个享受很多的人间的福乐。天上虽然有福乐,但不能修道,以这种原因,愿令皆得人身。就是愿人都能够来人间得人身,在人中来修学。 复次菩萨不愿众生但受福乐,欲令得解脱,常乐涅槃。以是故不说生天上。 就是菩萨不愿众生只是去享福乐,因为你只享受福乐,就不想出离了。 要想让众生得解脱乐,得涅槃乐,所以不说升天法。这个就是佛法的究竟义,也叫佛法的真义。在成佛之道里头你也有这个思想。就是,那个偈颂,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 从福报来说,当然天的福报要比人间要圣妙的多,从修学佛法来说,人间人有三事,就是意念胜,梵行胜,勤勇胜,三特胜,比那诸天还要强。还有,诸佛都出在人间,过去诸佛未来诸佛都是出在人间的,不在天上成的,你像未来弥勒佛,他最终也要下生到人间来成佛。 所以人间是比天上要好的,诸天就是天上这些天人,他们福乐享受尽了,命终的时候,也认为人间才是天的乐土!这个在成佛之道,我们都学到了。所以说在适宜修学佛法的立场来说,人间比天上好!人乘法,也比天乘法更可贵。 因为人乘,可以直接发心,累积资粮才有机会修学。人间也是苦乐参半,人乘也是升天之枢纽,就是升沉之枢纽。上升堕落,人乘就像枢纽一样,这个是..佛法的真义,还是希望生在人间。 但是印度宗教的人天法,他们为了升天,他们就充满了迷信的生活。祭祀,祈祷,咒术这个我们在中道泛论里谈到了。 印度升天法都不是用正常的升天修行方式,而是用那种祭祀的,祈祷的,咒术的,完全是一种充满迷信的色彩。然而佛说的人天法,就是纯为自他和乐的德行。 自他和乐的德行是什么,就是布施和持戒,以及净化自身的禅定。修禅定之法,他主要是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所以这自他和乐,我们也学到了,这种持戒,布施持戒都有宜于社会,大众的。 因为持戒就不伤害众生,能够达到和谐相处,和乐善生。然后最彻底的那就是净化自己的自心的禅定,还有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因为四无量心不单是禅定,还能够达到出世。 最殊胜的是慈心了! 下面是从抉择施戒定三福行的内涵 从功德的胜劣来说,修定胜于布施和持戒, 这块儿就说,布施不如持戒,持戒不如慈悲等定,这个是佛在杂阿含经,为希须达多长者所说的这一经。 下边参考注解,在成佛之道,在三福行最后解说总结那块儿讲到,布施多杂染,禅定向独善,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而是以戒行为主的,但是这块从,功德较量这个角度来说的,那就是说布施持戒和,四无量定,四无量心他们的功德相对来说,他还是四无量心的功德比较殊胜的。所以他们功德比较的时候,布施的功德不如持戒,但是持戒的功德,不如慈悲等等的这种禅定。这就是从,功德较量上来说的。 但是从佛法修行上来说,布施是实际利他的善行。 布施确实是,你能够施给人家实际的利益,能让人家得到实际的利益。但是,一般人常还有不纯正的动机,所以布施本来是善事,是善法,但是作为我们的佛弟子,在没有正见之前,可能都多多少少,有些不纯正的动机。 下边就举了,很多种。就是来自大智度论里边的。 他有分别净施和不净施,就是清净施,和不清净施。 不清净施的人,直施无所为。 就是不清净施的人他是愚痴,无所分别,就没有正见他没办法去区分,不知道怎么去辨别。 首先,从三个方面来讲,一个是从怖畏方面来讲,一个是从充满烦恼这方面儿来讲的,一个是从有所求这方面来讲。 所以内心不净就是烦恼,不清静,就是烦恼,所以烦恼方面来说比较多了。 从怖畏来说,畏惧故施在俱舍论里边讲,畏惧未来贫穷,所以他去布施,畏惧得到不好的果报就布施。这个其实我们一般人也有,一般说布施得福报,布施不受贫穷,然后我们为了害怕贫穷去布施。其实这个就是动机,就不正。当然了,最初学可能是也不去过多的强调。只要你布施,就可以了。但是作为正见的佛弟子,那就该标准一点,就应该了解布施,不正确的,不纯正的动机应该改正过来。 还有一个畏惧死而故施,畏惧死就说,由于畏惧被别人威胁或者对,别人的掠夺,然后去布施。还有说,由于无常意外,然后去布施,去施舍。那这都不是纯正布施的动机。 再者就是烦恼了,内心有些很多烦恼,愧人故失,愧人就是感觉到做了对不起人的事,感觉到应该愧疚于人家,给予补偿。 再者就是嫌责布施,嫌责,一个是有的地方是因为,讲怕别人讥嫌自己太吝啬,太小气,怕别人责备,然后去布施,就不得已去布施。 再是狂人另喜故施,狂就是狂惑了,带有欺骗的意思,但是欺骗是给他,让他欢喜欺骗的是让他欢喜,施给他一点。其实这个很像,现在一些诈骗分子,说能够发多少多少财,你小小的投资能得大的一个回报。所以有人,就去投资,一看回报很可观。他很欢喜,然后就越陷越深,有点这个意味。 或自以为富贵施,这个就是一种炫耀了,炫耀自己非常的富有!这个也是不纯正的发心了。 或争胜布施,争胜,就是争强好胜!跟人比财富。 或者是嫉瞋故施,他有点儿像为了争宠吃醋,就是别人,受到领导的重视,他就嫉妒,然后就去给领导送些好处,他记因为嫉妒别人,有点这个意思。嫉妒瞋恚而去布施。 或娇慢自高故施,这个就等于说,慢是对他, 骄是对自己,就是自己,非常的有优越感。所以叫自骄,自教就是自高,以这样的心态来布施。 或轻贱不敬施,就看别人可怜,看你很可怜,来施给你的。这个都是,我们内心这种傲慢娇慢,这种虚伪,这些烦恼。 还有有所求,求财布施那这个就很普遍了,大多数布施,说财布施能得财富的果报,为了得到财富的果报而去布施。 或欲取他意故施,就是收买人心,获得人心。 或为名誉故施,这种虚荣心,沽名钓誉。 或为祝愿故施,过时住院就是,希望顺利,能够随顺自己的心意。因为祝愿一般的,布施希望对方给自己一个祝愿!其实现在,很多人都对这个很有好感,一般,节日祝福大家节日快乐!节日吉祥!节日平安!幸福安康。当然了这种布施,在佛法中也有。一般的出家人受施之后,都有这一种祝愿!这种祝愿是一种受施者,对施主的一种祝愿。但施主如果说,他为了这个别人祝愿来布施的时候,他的动机,就不纯正了。因为这个在佛殿,在寺院,经常碰得到的。来烧烧香你说几句祝福的话,他很高兴,当然他是来烧香祈福,一般来寺院,他不像佛弟子一般的来,虽然都是求神求神的,都是家里有事情才来的,没有事情他不会来的,就所谓的无事不登三宝殿。 再者就是,或解除衰落故施,求吉祥故施。这个就是避凶趋吉了,因为一般的事业衰落,家庭衰败求得未来的吉祥!怎么样,能够,恢复吉祥悦意这样来布施的。 或为聚众故施,聚众把大家聚众起来给点儿好处,那无非就是增强,自己的势力,自己的群体。 或轻贱不净施就是看,看可怜布施的。 所以,上边这些16种,这都不是佛陀所赞叹的布施。 因为我们在成佛之道布施里面,其实要讲到这些,施应如法施,勿随至怖报!求报及习先,希天要名等。 那里讲的,有些地方和这里还不一样,大致都是,这是不如法的布施。这是动机不纯正,,这是佛陀不赞叹的。然后又说,即使是善心清净的布施,它究竟是身外物的牺牲,它还不及持戒的功德。 就是说哪怕我们动机纯正了,清净心去布施了,但是究竟哈还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等于说它还不是那么可贵,可贵就是,它不如持戒,持戒是克服自己的私欲,这样的德行来说,它是高于布施功德的。所以说布施多杂染,布施就是常常有这种不纯正的动机。 下边就说持戒,是节制自己的烦恼,烦恼就是私欲,贪欲,贪嗔痴。 使自己的行为,能和于人间和乐善生的目标。 因为这个在成佛之道,讲的就比较细致,也讲的比较,多一点。那么这里也只是,大概的。持戒它是能和于人间何乐善生的目标,前面也学到了持戒虽然说没有达到深化内心的情境,但是他外在行为能够,合理合法,能够,不伤及他人,就是成佛之道讲的这种自通之法。以己度他情,以己渡他情当然是触发这种同情心了,但是即便说没有同情心,你外在行为没有违背戒律,没有违背国法和佛法的律法,它就能够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 所以,有了在成佛之道讲到这种戒,有了戒哪怕说你没有布施的功德,没有布施的福德,但是你能够生在人间。因为,只有持戒才能够确保人身不堕落。因为你布施杂染,你没有戒的话,布施的功德再高!也容易堕落。所以说,你有布施再持戒那当然那是更好。 下边讲到,施戒偏重于身语的行为,修定是深化到内心。 一般的说,持戒还偏重身语的行为。 持戒无论是在家戒和出家戒,你看出家戒,很多的戒条都约束我们外在的行为。所以,它偏重我们身的行为,语的行为。 如慈悲喜舍的定,降伏自心的烦恼!扩充对一切有情的同情,这种德行,这种道德心的净化,长养是更难得的。因为这就是从外在的身语的合理合法,然后再进一步深化到我们内心的清净,合理合法。然后再扩展到一切有情,我们这种广化的德行已经学到,不但扩展到一切的有情,一切的世界。这样的德行,那就是更殊胜一些。 所以,从人天德行来说,就是布施持戒和修定。修定,是一般的定,如果说结合慈悲喜舍四无量定的话,因为四无量就是能扩展到一切有情,一切世间,这个在慈心禅里头有。它不仅仅是对我们人类了,也不仅仅是对我们这一方了,十方世界,都能扩展到这种慈悲喜舍。这个当然了,它倾向于大乘,菩萨的这种广化的德行了,所以就更难得。 前面这种布施持戒禅定的功德,即使还不能正觉解脱,也能成为解脱的方便。 所以布施持戒和禅定,他即使是不能达到今生的解脱,但是也能成为未来解脱的一种资粮。 所以,世尊常说,布施持戒能生人天,要生色界天上的非修离欲的禅定不可。 所以这个是从功德较量上来讲的 在成佛之道也学到了,内心的清净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源。 就是我们学到八法里头,道德的心理要素的时候,学到三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这就是一切道德的根源都来源于这里。但这种意业,无贪无嗔无痴,是属于我们身口意的意业。 但这种意业,虽然说我们修布施,它是身外之物,它不如持戒持戒。持戒不管怎样,还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心,能够净化我们这种私欲,贪欲之心,克制自己这种私欲之心,贪嗔之心。这样,比布施功德要殊胜一些,因为它是修正我们思想内心的德行,就是这种贪欲的德行。布施顶多是以施舍身外之物,那如果说从布施在内心意业的时候,那就更难得。 特别意业的这种慈悲喜舍四无量定,那这样,从外在的德行,慢慢深入到内在,深化的德行。当然深化德行能彻底的话,就是解脱。但是能够清净内心,它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源。就是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所以,有了这种禅定,即使说现在还不能正确解脱,但是它也成为解脱的资粮。因为四无量心修到一定程度,也能够得到见法的一个目标。 这个我们在成佛之道也谈到了这一点,不过,禅定是倾向于独善的,偏重于内心的。如修慈悲,欣厌等禅定而取着,就会生于天国。 这个就等于说,禅定向于独善独善它是偏出内心世界的,这就缺乏对外在的一种关怀。如果修慈悲四无量定,而且取着于定法,这个欣厌我们在成佛之道也谈到了这种,那叫六行观就是 欣上厌下,欣这种苦粗重,欣上这首这种妙。欣上色界,上界的这种殊胜。那他就要修禅定先解除欲界,先断除御界的五欲五盖。因为欲界是苦的,然后欲界充满了不净。不净,就是我们身心这些36种物。然后又障碍智慧,障碍我们去出离。这样就要厌下,欣上那就是殊胜,上界的禅定就比我们欲界要殊胜。 然后,禅定的内心比较这个净妙。然后禅定又能够达到这种出离。所以,欣上厌下就是得初禅,他又想得二禅,二禅他也感觉到这种粗重,向进修于三禅,一直到四空定。但如果说你味着于定!最后就会生色界天。色界天天,我们在前边学到它是长寿天,它属于八难之一。在那里,就没有机会去修学佛法。所以,那都不是佛法的真义,所以说,从正觉的佛法说,还不如持戒,而生于人间的稳当。 因为,持戒是不会失去人身,而且能够在善道上去相续,而且这个在善道上有机会听经文闻法,有机会再皈依三宝,而且佛出人间有机会见佛闻法。所以说佛弟子应该求人而得人,修天而不生天。 就是修天之法,但是我们要有一个愿,不以天为我们去的一个目标。所以说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成佛之道讲的比较细致。这里其实也是这个大意也是这样的。这个就是我们人天的正行。但是最后还是人间生在人间才是正常道,还是比较稳当的。 最好不要生天,但是天法可以修的。像这种禅定是可以修的,四无量心是可以修的。但是要有一个愿,不以升天为目标,还要来人间修学。这是一般的德行,就是我们人天的德行,也就是五乘共法章的三福行的内容。大致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面,开始大家来分享! 佛法概论-62 (2023-12-2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佛法概论的第十六章,第一节,就是我们,一般的在家居士一般的世间行。然后讲的人天行就是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或者是四无量心。这个就是一般佛弟子也都是先从人天行开始,而从人生的正行向于解脱的人天行。人天行就是三福行,我们这个佛法的人天行,大例同于世间的,一般的德行。因为世间也有道德伦理,人生向上的一种善行。所以佛法,在没有解脱之前,还是在,人天善法上流转!佛弟子,希望能够在善法上去修行,这也需要人天功德,所以等于说人天功德要去具足的。 佛法虽然说它是为了究竟乐,但是也离不开我们的现世乐和后世乐,因为这是通过端正法,通过人天行才能向于解脱的人天行。所以我们在生死相续之中,善恶的业力会决定我们的前途。没有解脱之前,其实还是要遵循这种善法功德,向上去进去进取。然后我们再三福行进行了一个,功德的较量。就是布施,持戒,修定。 布施的功德,不如持戒,持戒的功德,还不如修定。所以在布施的情况下,还要如法的去布施,讲到了这种,不16种不净施就是不如法。这个我们在修行过程之中,其实还要避免,发生了这种不净的布施,那当然了,这种儒法的不实是吧,那就是像,要有纯正的动机,要有佛法的端正行是如法的。 谈到这种工作较量,不是不如持戒,因为持戒,它是刻着我们内心,那私欲的情感的这些烦恼,布施只是身外之物的一种施施舍。当然,这是从功德较量来说的,要想胜进,要想功德不断的增长,那当然,那还要去,因为,过失如果不直接的话,其实过失也是很大的,这个在经典中很多经典都这么说,这个持戒,虽然说它能够给人间社会带来这种和乐善生的一种,团结和谐,但是,他,不如那修定的内心的净化,内心的净化,进一步去扩展,他就能够形成这种扩大一切有情,利益,一切世间就比较倾向于菩萨的风格。 所以,从,或是直接修定来说,从佛法修学的立场,直接它是最稳当的,因为布施多杂染,禅定向独善。实现,它不管怎么样,能够,善法上他不至于堕落,而且,它能够给社会带来这种和谐。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持戒还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稳当。因为无论修菩萨道还修解脱道,不至于堕落恶趣,不至于造恶业,所以它比较稳当。原因就是它能够在善道上去,继续修行,继续流转,有机会见佛闻法。这是第一个主题,我们大概得学的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正常的经济生活。 因为,我们生存在世间,肯定要和大众和社会发生关系。所以就涉及到这种经济的生活。经济生活其实对我们修行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它也是不可躲避的一个生活方式。因为在家就需要正当的职业去谋生,去活命。无论你修什么人天法,解脱法,菩萨法,都离不开经济生活。所以怎么样能够过上正常的经济生活,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家众,首先应顾虑到经济生活的正常。 所以经济生活的正常,是有关于自己和家庭的和乐,更有关于社会。 因为无论我们个人还是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这个经济生活,看起来,在我们修行之路上,不是那么重点,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世尊曾为少年郁阇迦说,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这个是杂阿含经91经。 这四法就是下边要讲的, 方便具足。就是我们要生存的世间,要具足一定的就业能力。 从现在来说,就是我们从业种种的技能,能力,所以叫方便具足。 然后守护具足,守护就是怎么样能够保管你的财物,保管你的财产。 然后,还有善知识具足。善知识就是我们的伙伴,老师,同参道友,都属于善知识。 然后正命具足。正命就是我们经济生活这几方面来谈的。即是说,在家生活要具足这几个条件,能够得到现法安,和现法乐。 就是现实的生活,首先是方便具足。 就是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工巧业处就是我们从事的职业,你必须要具备种种的技术和能力。 从现在来说,我们肯定人人都普及了文化。读书完了,然后毕业,然后就进入社会的某一种职业。因为过去还是,分配的,集体去分配的,现在都是自谋职业了。根据你的能力,能从事什么职业就从事什么职业。所以说如果说没有知识,也没有技术。从事正当的职业,你赖以生活会遭受悲惨结局的! 你看你要没有知识,又没有职业的技术,所以,你想有一个正当的职业肯定是不合适的,就是没有公司能用你的。因为过去,还有这种出力的职业。过去由于机械化没有那么发达,什么都是靠人力。过去农业都是靠人力,还有工业,建筑业,都是靠人力的那种。汽车也没有那么多少,都是人工的车辆去拉的,所以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出苦力的职业几乎是很少了。现在都是,从事各种的技术工种比较多。 所以说善生经里头也说,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业。 这个在古代,都重视技能。你先学一种技能技术,手艺。然后再去找一个职业,获得财富。其实现在很多那个技工学校其实就是专门培训这方面的人才的,现在人大多都重视大学文凭。其实现在教育改革,可能是比较务实了,培训学生的就业的技术能力,还是非常必要的。你只是考个大学拿个文凭,有啥用,你到这个社会上一点技术没有,你就业就困难了。因为现在不像过去了,现在科技发展了,所以必须,先学点技能。 首先,谈正当的职业,下边是谈不正当职业。 正当的职业如 田种这个行业,种田这个就是农业,我们现在来说就是农业。 商贾就是经商的商业。 牧牛羊兴息是畜牧业。 所以一个是农业,一个是商业,一个是养殖业。畜牧业,这个都是正当职业。 这个你看在经典中,养殖业也属于正当的职业。因为过去可能是也是能够提供生活的一种方便,这种养殖业是正当的职业。但拿现在来说,好像养殖业有点不正当了。因为养殖业都是拿去杀的,但是过去那个养殖业其实也是有点, 一个是这种,奶制品,乳制品。另一个是提供那种,肉类产品,皮毛产品,过去也有。因为一个社会 可能是缺不了这个行业的,所以在佛法中,这个养殖业哈也属于正当的行业。但可能拿到现在来说,好像虽然不是直接的杀生,但是你养它为了啥,一个是赚钱,一个是拿去宰.去杀的。 第四就是,邸舍。古代叫官邸,现代来说,就是单位的招待所。过去就是那种为官辖,使吏,使者,造的那么一个休息的地方。它也包括了一些商店,旅店。就是建造这个,现在来说建造一些商店,旅店以谋求利益的,那这个商业是卖货物的,这个是提供人旅途休息的。,可能还和那种商店,还不一样。因为经商需要商店,但是这个可能在古代属于一种提供人,旅途休息的。像现代的旅店,酒店有点儿类似。 然后造屋舍,就是建筑行业。 床卧那就是木匠行业,六种资生具。这是杂阿含经, 所以,种田,商业,或者王室,王室就是那个时候为国王办事的公务人员。从现在来说,就是这种政府的公务人员。 书疏,算画。书疏,资料上查是古代为人写书信的职业。因为古代它专门有这个职业,为人写书,写信。写一些状告的这些东西,还有奏疏。算画,计划谋划,古代指这个国师,现在指一些学者,一些城镇国家治理方案。城镇规划方案可能都是这方面的。因为古代一个城镇一个单位,也要一种谋划的计划的,就算,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有一种,谋划的计划的,或者是一种军师,它都是一种行业。这些都算是正当的行业,现在来说,行业就比较多了。 下边就是不正当的职业,不正当的职业,就是有关于违背佛法戒律的职业。有关于杀人,淫,酒的。其实这种盗没有写上,。淫秽的,国家法律也是不允许的。杀生,杀人是不允许的。但是杀一切动物,国法还是允许的。这个酒业,国法是允许的,在世间是允许的,但是从佛法这个角度来说,因为是违背佛法戒律的职业。 以及占卜,厌禁,属于一种巫术。所以这个占卜和这种厌禁的巫术,属于迷信的行业。因为现在也有,这种迷信的行业。现在等于说,佛法中也有这些占卜,看那个香谱,还有什么观音签儿,这都是迎合民间的一种东西。 大秤小斗,这个大称小斗,就是在经商的一个行业里头,就是占人家便宜,损人利己的,不正的行为,这些都是不正当的。 下边就举了一个经典,特别像陀然梵志那样,陀然梵志经典中是,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他是依靠国王的势力来欺压梵志和居士,即普通大众。 然后,他又依靠普通大众,去欺骗国王。从现代来说,就是一种敲诈。原因,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为了女人,就为了他的妻子。 为了满足他妻子的这种奢侈的生活,而假借政府的力量来欺压民众,又利用民众的力量来欺压政府,从中贪污,敲诈剥削,非法取材。这是不能以家庭负担或祭祀,慈善等理由而减轻罪恶的。 这个我想起来了,头一阵,这个有个恒大集团的例子,其实恒大集团有点类似。 因为他搞房地产,向国家银行贷款,买地,建房地产。然后,他要建楼房的时候,他就又向,老百姓要定金,这样两边收取财物。 从中,满足自己的生活财富,贪污。其实也等于说一种敲诈,为什么,因为他的钱都不是他自己的,他也不用自己的财富来创造价值,他完全用国家的钱用老百姓的钱,然后从中牟利。 其实这都是不正当的一种行为。 第二就是,守护具足。 我们生活中都有这种经验,你赚到了财物,你还要妥善的保存,妥善的去算记,不至于遭受损失。这个可能是,都有这种意识。无论你是做生意还是投资,肯定都是善于理财的,善于保管的。 当然,也有的是有了钱,又想去赚钱,然后不用去,制造产品,不用去,费多大的成本然后,想一本万利,也有想走冒险的投资。这都是不善保存,不善守护。因为在守护的时候,总想让它保值,一般的说,存在银行保值太慢了,有的就买一些不动产,买一些房产升值。 有的,就用其他方式,去升值,但是有很多,就因此而亏损,甚至赔本,这都是不善保存。 然后,就是善知识具足,善知识,就是结交善友。这个善友,可能它包含了善的老师,善的学友,善的朋友,都包括在内了。 所以,不可与期诳,凶险,放逸的恶人来往。 这种充满了欺骗的人群,还有比较危险的人群。危险,当然了,都是那种,违法的,比较凶险的人类群体。 放逸就是,没有规律,生活,生活没有规律的,非常的任性的。这些人,避免和他们来往,因为这是财务消耗的原因之一。因为有欺骗,你财务就容易被骗,然后,被消耗,好吃懒做。往往都是好享受,特别和那些这个凶险的人,他们经常做些坏事。你这样财物会被消耗。 所以财产的,损耗有六种原因,一个是酗酒,赌博,放荡。 放荡就是非时行。非实行就是生活没有规律,没有作息的时间,你看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那真的起早贪黑的玩,乐,不讲究时间。 伎乐就是娱乐!恶友还有懈怠。懈怠就是好吃懒做,什么都不愿意去做。现在来说,就是那种伸手党,都是向长辈要钱,依靠父母来生活的。这就是恶知识,所以,要结交善友。 正命。正命就是我们正当的经济生活。 正常的经济生活就是这种正命,这个在杂阿含经中,专门有这一经。 即经济的量入为出,避免了滥费与悭吝。滥费无论是用于哪一方面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悭吝被讥为饿死狗,不知自己受用,不知供给家属,不知供施作福。一味的悭吝得卢智长者那样,不但无宜于后世,现生家庭与社会中也不会安乐。 释尊提示的正常经济生活儿,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可说是是非常适当的办法。 因为,在经典中的正常的经济生活,那是在那个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之下,要有这种正当的经济生活。 这个在杂阿含经,91经,问什么是正命具足。 就是,啥男子所有钱财,出,入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 多入少出,就是你收入的非常丰厚,可是你花钱,非常的悭吝,吝啬。按现在说就是,非常的小气,不愿意去消费。或者是,多出少入,就是,太奢侈,太浪费。花的太多,进入的太少。 如执称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称称我们都知道,斤两多了,你就要减轻一些。少,你就添上一些,秤,才能达到平衡,所以说知平而舍。..这样,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其实就是现在的这种,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收支平衡。 现在,基本上都有这种算计,不可能说你月收三千,然后你要花四千,甚至说你一点都不留点过河钱,你就完全给他消费掉。 现在,中国,不管怎么样,还有这种节俭的,存点钱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都特别年轻人,好像没这个意识。 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善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檀钵果儿,无有种子。 就是有一种果,没有种子,这个果长完了之后再不会生果了。人如果说,只是这个消费一味的去享受,他不去播种。那他的就是一种愚痴的贪欲,不顾其后。 就像现在也有一种思想就是有了钱及时的去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的享乐!所以这种思想,他就不顾以后。其实现在,很多这个年轻人就是这种思想,有的也不成家,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也没有什么负担,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这样,这就不考虑以后,但是现在,有家庭的人可能就不一样,肯定,他要考虑生活,一旦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得能够生活下去。所以,它能够量入为出。 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就是这个人,他财物非常的多,但是,他不舍得去消费,也不舍得自己用,也不舍得去布施给家人用,或给他人用。 所以,这个人,别人都说他是愚痴的人,就像一个饿死狗。 是故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这种等入等出应该说是,中等的,一般的消费群体。现在有的还是说,入的多出的少。当然这属于高等的层次的人。 一般的人也就是能够辛苦的满足自己生活,也就很不错了。因为现代属于经济社会,不像古代的那种农业社会。还不是商业社会,可能生活比较困难一些,这就是古代的这种经济生活。 其实,我们现在的这种经济生活,其实都有,无论他,没有技术,他可能去做生意,也能够赚一些钱财,养活自己。所以现在等于说,经济生活的职业,比较多了。因为国家政府,也提供了大量的这种,救济,提供种种的职业来满足大家的,就业问题。 现在,等于说,经济生活一般的温饱是没问题的,就看书,你想过一个什么档次的生活,其他俗话说,档次高了的生活,真的有的,那钱真的就是花不完,就是留给子孙后代都花不完,按佛法说,这钱还不如说布施在福业里头。 因为,存在银行人一死你什么也带不走,存在这个服务业里头,他还能够,增强以后的,当然了,这个按佛法的这种财富观导师在,我在人间里讲财富观是非常好,当然,我们一般人,能够维持现有的经济生活,也就可以了,这个是我们这种正命吧,这个经济生活就属于正命的生活,这块讲生命,讲的比较具体一点,在不知道讲到生命的时候,只是讲到这种,总体的中心思想,刚要思想,所以经典中,这种正面的生活其实,也是很多的,像那种善生经,那这一段就学到这里吧,因为下边还有这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我们下次再,
返回
Test:文字整理-K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