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Test:文字整理-K4”的源代码
Test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Test:文字整理-K4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佛法概论-73 (2024-3-29) 第十八章是讲戒定慧的考察,戒定慧是八正道的内容,佛法概论从十三章开始,讲中道泛论,第十四章德行的心里要素和实施原则。第十五章,佛法的信徒,第十六、十七章,在家众和出家众的德行。德行就是戒定慧,所以,十三章到十七章都是从事行上来讲。德行的心里应该具备那些因缘条件,再展现在外边的行为,外边的行为分为在家众的德行和出家众的德行,这是从德行这方面来说。 第十八章——戒定慧的考察,戒定慧的考察,考察什么?是从戒和忏悔的关系,以及戒和慈悲的关系讲。因为在德行方面,在家、出家都是从戒行上来说,这里又谈到忏悔与持戒,这就是戒、定、慧的考察。这一章分三节,第一节讲戒,第二节是定,第三节是慧。 从戒学这方面,先谈到忏悔与持戒的关系。所以说首先说八正道的内容,就是戒定慧三增上学。今天在分别的略微的论说。 第一个主题,忏悔对于生死厌离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讲的厌离一般的生活,感到私欲占有的家庭罪恶。 那这个对于出家修行,走上解脱的实践,也就是八正道。首先要厌倦一般的生活。当然了,我们世间的这些世间的生活。首先感到私欲占有的家庭罪恶,这当然了是出离者所抱有的一种动机。况且有情的自相残杀,一切是无常与苦迫。其实,这些思想都是佛陀在世的时候,那时无论是佛陀还是出家的这些解脱的外道,还有圣弟子们,其实都是这样,对世间生活有一般的厌倦。然后,还有私人占有的家庭罪恶,然后还要痛切有情自相残杀。有情自相残杀是指什么,指其它有情。因为有情包括人类、动物类、畜生、鬼类。像动物界是相互残杀。其实,人类没有道德修养的时候,也难免有残害,残杀。最后,是感觉到一切是无常与苦迫,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那种出家的心情和动机。当然我们从现在来说,我们在家生活,肯定要尽到责任,还要去尽到义务。前面,学到对佛法的正信,有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闻具足,慧具足。信具足的时候就要心住非家了。 其实下边都是围绕这几点来讲的,首先,是发心出家的,必对于这样的人生有所警觉,就是对上边这种,厌倦一般的世俗生活,和感到家庭的罪恶。就是私欲占有,满足自私的生活。如果说在家生活,其实佛陀还是挺赞叹的。前面我们学到在家信徒,要具足四法。所以,还要去过着正常的生活,还要正命生活,去赚取财物。没有谈到私欲和占有和罪恶。但是如果说想出家达到解脱出世的时候,可能必须要有警觉,对于这样的人生,要有所警觉。警觉,当然了能够反省到人生为了什么,人生的终究意义有什么。所以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有一种人生的觉悟,反省人生的究竟意义,或者叫探求人生的意义。 对于过去的自己,有所不满。过去的自己,就像上边所说的,对世俗的生活有所厌倦。厌倦不甘心过着庸俗的随俗的生活,总是以物质追求为唯一的目标,有私欲占有为我们人生的价值。这样在反省的时候,会感觉到我们应该努力进取,应该追求更高尚一点的人生价值。这样才会对自己过去的碌碌无为,有所感到不足,感到不满。 有忏耻之心。然后对于生死就有厌离心,既对于自己有忏悔心。这才能生活于出家的僧团,而得佛化的新生。 其实人如果说从出家走上出世的觉悟之道,肯定就会反省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对生死世俗,毫无价值的生活,就感觉到不满。或者感觉到种种的缺陷,然后就生起厌离心。对自己还要忏悔,忏悔就是我们可能是在不了解追求人生真义的时候,可能,就会随着世俗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每当想起过去,受到环境的影响,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所以,就有忏悔之心。争取有忏悔之心,其实既有争取做一个新人的向往或者追求。不甘于做碌碌无为的,非常世俗的人生。有了这种心态和观念,这样才能生活于出家的僧团而得佛化的新生。这等于说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过去,充满了愚痴无明,充满了种种的错误。然后,才洗心革面,过一个新的人生。 在家的信众也要住非家想。这样才能成为解脱分善根。 所以,真的要住非家想,我们前面学到在家要五事具足,首先要信具足。信要对佛法有发心,对佛法的圣道,对佛法的解脱,有向往。向往就有一种励志,想去往这方面努力追求。这样就要离开世俗的五欲的生活。然后一切所有的都不当做自己所有。 所以我们前面其实也学到了,这些对佛法生起发心,有正信的在家弟子,就会感觉到在家 溃闹,在家迫 。出家宽广,所以,在家各种的缘物财富。经典不断的讲,在家就像受种种的束缚,就像铁锁被锁链锁住一样,被带荆棘的草丛给绊住了一样。所以,就像也向于陷入一种淤泥之中,没办法修出世的犯梵行。他看到这些种种的不满,等于说,甚至说看到种种的私欲的罪恶,或者有情自相的残杀。所以想出离五欲红尘呐,想过出家的生活。有了发心其实就能够,种下了解脱分善根,解脱的善根,就是发起出离心了。种下了解脱的种子了,所以它就成为解脱分善根。 第二,是律制的陶冶,能使学者逐渐的符合律制。 佛因事制戒而遭外人的疑难,佛陀初期的弟子,都有过人生的深切的警觉与痛悔。因为佛陀渡的这些最初的弟子,虽然说他们都是外道,但是他们对出离之心,却是真切的,恳切的。所以他们也感觉世间之苦,对世间的警觉,不满,非常的痛悔,所以他们动机纯正与真切,没有什么戒条,也能自然的合律。他们就有向于出离的纯正心。等到佛法风行,动机不纯的出家者多起来了,佛,这才因事制戒,出家者多起来了,可能就是大家根基不等的良秀不齐了,那可能就有犯戒,违背大家共住的制度,或者是做了很出格的事情,这时候,佛陀才因发生的事情,而制戒。 但在外人看起来,制戒一多,僧人的品质,反而卑杂。素质就差别不等了,这在 中阿含经 伤歌罗经 里头,说 何因何缘,过去沙门瞿昙施设少戒,然而诸比丘多得道,很多比丘却得到的很多,什么原因,今天沙门施设那么多的戒条,可是这些比丘得到的反而少了。因为最初大家可能是都是比较热心,比较纯洁,动机比较纯正。其实,其实很多事情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大家都是比较纯正的,无论是干什么事业,干什么工作,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齐心合力,没有其它想法,但是时间久了,可能就会发生一些问题。其实,其实这也符合我们世间事。你看哪怕一个家庭刚一结合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的信心满满,非常的热情,可是时间长了,慢慢问题就出现了,一个公司也是这样,其实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国家在刚成立的时候,万众一心,那真的是大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都是热心地努力的,齐心合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可是久而久之,现在,这个时候你看过去,法律还没有那么多,大家,都是安分守己,都能够过得很和谐。可后来,国家法律不断地增加,各种的法律,可是法律多了,还是有点不和谐。所以僧团的戒律也是这样,最初佛陀12年没有制戒,大家都是和睦共处,能够得道的人也多。后来人员杂多了,人的道德水准,品质也都差了。然后不得已,就制了很多的戒条来约束。所以在佛法概论,在僧宝的那里也谈到了。佛没制戒的时候,那时候属于道共戒的,但是后来属于威德波罗提木叉,就是制戒之后,就是强制的,属于威德波罗提木叉。 佛陀依法摄僧的义说,需要激发为法的真诚。因为佛陀最初是依法摄僧的,并不是以领导身份来管理大众的。因为那个时候,大家也是为法都有一份自觉的,主动的真诚心,都是来求法,所以佛陀就依法来摄僧。同时,也能够激发大众,能够来求法的真诚。大家出家学道,其实无非都是为了求法,前面学到比丘以乞食为主。乞食是 乞食物,养身命,乞法是养慧命。所以,出家修学,其实就是以乞法为主的。这样依僧团律制的陶冶,也能使学者渐渐的契入律。 律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律,或者是一种制度,一种条约。所以说我正法律,渐作、渐学、渐尽渐教。为比丘,比丘尼,优婆赛、优婆夷施设禁戒。 就是发心纯正的出家者,有时也会烦恼冲动起来,不能节制自己而犯了戒。这对于佛法的修习,是极大的障碍,这虚要给人以戒律的限制。就是给予了制度上的约束。所以团体在一起,那肯定就要用规章制度约束。已经犯戒的,即责令忏悔,使他们恢复清净。经中常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就恢复清净了。因为一度的烦恼冲动铸成大错,即印象深刻的创痕,成为进修道德的大障碍,不能得定,不能发慧。如引发了定慧,必定是邪定,或者是恶慧。 所以佛陀制定这些戒律,也无非就是让僧人,我们前面在学到摄僧,有分为十种法来摄僧。摄僧,及摄僧令心安住,就是有这些制度有这些戒条,就是使一些没有惭愧心的人加入这个团体里来,慢慢慢慢的也能够陶冶出一个法器,也能够,慢慢培养出道德水准比较合乎僧格的人才来。所以法律,我们前面学的出家,要五年学戒,就是要学出家人应该遵守的制度,或者是出家的戒律。戒律,出家,你在这种在家的生活,然后慢慢的怎么样能融入到出家的生活,这样就渐做渐学,渐尽见教。等于说,你慢慢的能够和这个团体能够融入进来,一点也没有违背的行为或者心理。这样才能够在团体之中得到陶练,得到教诫或者教授。教戒就是规章制度的规范,时间久了,久而久之,你就会在这制度之中,行为方面,思想方面,调得非常的正确。就像说一个人到部队一样,经过部队几年的训练,慢慢一切的行为,可能都符合这里的规章制度。或者法律的。即便说犯了错,有了过失,那要及时的忏悔,忏悔就清净。其实,一个团体里头,如果说都能够开诚布公,内心不要覆藏,不要有私心,大家能够公开自己的心境,达到无话不说的一种境地,可能心里就不会有那种很忧悔,也不会有压力,也不会有不适合的感觉。这样,才能达到团体的一团和气。也就是我们前边学的六和敬。六和敬当然了是从内在本质上,就是我们能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戒和同修。有了本质,我们就能达到事向上的和乐共处了,就达到我们身口意的和合。 忏悔的意仪式和用意 佛法的忏悔制度,于大众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过失,接受僧团规定的处罚,经过一番真诚的痛彻的忏悔,既恢复了清净。 所以这是佛陀治理忏悔的制度,因为在团体里面,可能会有一些过失,会有做一些错事,但是这时候就要在大众前坦白出来,发露出来,说出来。所以这个忏悔,梵文就有说的意思,说就是发露出来,不要藏在心里,这样才能彼此内心没有隔阂。因为这也不容易,因为我们现在一般的思想,好像怕得罪人,都不轻易的说,即便说出来了,可能会引起人家的不满意。所以,因为这就是在没有共同制度情况下,当然说人家,人家肯定不接受,不满意的。如果说在一个团体里头,有这么一个制度,一个公约,大家就是平时内心也不会隐藏什么,心里有什么话,就坦荡的发露出来。这样的久而久之,可能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不会违背一些的规章制度。 如 瓶中有毒,先要倒去毒物,洗涤干净,才可以安放珍味。 这个就譬喻我们心里,如果说要有一些不满,要有一些顾忌的话,内心就不能达到清净,就有一些顾虑。或者,有忧悔。它会障碍我们戒体的清净,也会障碍我们内心善法的增上,这样,它就像毒物一样,在我们这个器皿里,使我们不能净戒。就像闻法趣入章一样,内心有成见,内心有点意见。。但是憋在心里头,说不出来,一说出来就会伤害人。因为现在可能就是这种环境,这种形式。导致我们不敢坦诚的说一些事情,现在你就是如法的说,可能人家也不理你。所以,因为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如果说放在一个小的团队里头,能够制度上和大家能够见合同解,利合同均,戒合同修,戒合的就是共同遵守的制度,可能好一些。 如 布帛的不净,先要以灰皂等洗净,然后可以染色。 染色就是如果说我们内心不清净,内心总有忧悔,或者是说不出的意见,埋在心里。这样我们学习佛法,就不容易接受。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领纳进来。所以就像白布,过去染布,这个布上如果说已经有杂色了,那你染上,它染得也不清净,不纯净。如果说你这布是质地非常清洁的一块布,那染上什么色,它就非常的纯净了。所以我们心地也是这样,原先我们在杂阿含经说,心净则众生净。心净则国土净。所以在杂阿含经有一经,就是我们这种色,就是说我们从小到大,逐渐逐渐的攀缘外境,认识外境,把外境取了很多的杂染的像。储存多了,我们内心落摄的影像就非常的庞杂了,然后我们心底的一张白纸,就被染上了杂色分不清了。当然这是经中的譬喻。 其实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愚痴的,愚痴的就是分辨不出好坏,什么颜色都往上涂。这意思,就是我们内心如果说,有忧悔,持戒不清净,当然就会影响我们对善法功德的增长,善法功德也不容易生起来。所以戒体也不容易得到长养。 所以,唯有如法的忏悔,才能持律清净,才能使动机不纯的,逐渐的合律的。 这是使这些无忏,无愧的人,在大的环境里头,慢慢净化。然后,慢慢再给它染上纯净的法水。忏悔才能把我们内心的污垢给它忏除掉。当然忏悔都是有针对性的,就像我们一般,有的时候像大乘忏悔,就是不知道具体哪里,都是那种无始以来的贪嗔痴。其实贪嗔痴是一个概念,如果说落实到这种具体的内容的时候,还有我们自己去分别,识别它,才能够发现有不清净的。要不然,我们犯了错,也不知道是错误,甚至把错误的事情,当正确的事情去欢喜做,那这样怎么能够染上善法功德。肯定是染不上。 第三,那就是戒律的轨则, 戒律的轨则。因为轨则,也就是不变的轨律。任持自性,轨生它解。戒律就有戒律的规则,所以这种戒律的规则,在乎大众的精进与犯,则能忏悔清净。忏悔和持戒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忏悔和持戒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经常搞一些忏悔,法门,或者我们做一些经忏,不一定知道它和我们的戒律是相关的。所以在声闻佛法里,忏悔和戒就是相关的,是非常密切的。一般僧团,违背了戒律,就没办法达到清净,那就没办法获得善法功德,所以就要去忏悔。所以戒律的规则,不在乎个人,在乎大众。戒律的规则不在乎个人,为什么,因为个人守得清净,那还是个人的事情,但是,问题是说,人不能独自生活,肯定大多数都在僧团里,都在集体里,如果说你个人做得很好,但是和大众处不来,和大众关系搞不好,或者是在团体里,没办法和大众和睦共处,那这样的话,戒律的重要价值,就没有体现出来。因为戒律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才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增上,互相共勉的。所以说戒不在乎个人,在乎大众。大众能够和谐一致,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陶冶和磨练。所以说它也不在乎不犯,事实上,不可能不犯。因为人肯定都没有完美的人,不可能一点不犯错误,谁也做不到,而在乎,犯者能够忏悔清净,能够悔改,这才是制戒的重要目标。当然我们前面学的忏悔,如果你犯的太重的戒,当然是不行的。太重的戒,要驱逐僧团,那叫断头断手,等于说失去了出家人的资格。一般可毁戒,还是可以在大众面前去挚诚的忏悔,然后恢复戒体。这等于说,把内心的懊悔,能够发露出来。因为内心有愧疚,有不满,就是像毒一样,有忧悔。所以你要经过忏悔发露出来,说出来。其实按我们现在来说,就是让你内心隐藏的东西说出来。从佛教来说,不是说出来比较耻辱,而是说为了完善自己,我就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这样才能慢慢改正自己。如果说总是隐藏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就没办法得到改善了。我们的缺点久而久之会形成恶习,会障碍我们修善法或者修圣道。 所以说学者应追踪古圣的精神,坦白的发露罪恶,不敢覆藏,不敢再做,使自己的身心清净,承受无上的法味。因为特别古圣先贤,在那个时代,面临的都是有功德的圣者,他们都是纯洁的,都是贤圣的。所以你就要在他们跟前,肯定要坦白发露自己的不足,不要覆藏。然后,尽量的忏而能改,悔而不做,尽量不再犯错误,这个是我们忏悔的真正的精神。对我们的忏悔,也是发那种真诚的,能够让我们以后坚决避免再去重犯,当然难免还会重犯。但是一定有这种意愿,这种意愿其实就是力量,它能够克服我们情感上的。因为意志力就会克服我们的私欲,要不然意志力不足,它就会随顺我们的欲望,或者随顺自己这种贪心。这样我们的戒行就不清净,所以能够忏而能改,悔而不做。这样也能够避免我们忘失了过错,然后又再去重复犯错误,这样能够使身心,始终达到清净无染,能够承受无上的法味。 当然了,这样我们身心是个清净的身心,领受法或者是能够领受佛法的戒体,或者叫做善法功德,无论是修戒还是修定,还是闻思佛法,都容易领纳,也都容易受法的熏染。也能够尝到这样的法味,要不然我们内心,尝不到法味,就会充满了烦忧烦恼。所以忏悔在声闻佛法里,跟我们戒学密切相关的。所以还要从发心,还要出家,还要舍离世间一般的,充满罪恶的,这些世俗生活。 其实有这种出离五欲之心,出离杂染之心,然后,去坚忍持净戒,这样,才能够慢慢的和这些道法相应,相结合。当然这块是指出世的戒,不是我们在家的五戒。是指出世的戒,在家应该先住非家。 下边目录引证的经典和论,大家可以参考。 下面,大家分享。 师父等一下。那个师父有个问题想请师父开示一下。就是咱学那个六和敬。那现在他他讲这个私欲。私欲它是。会就是说会让社会发展,然后那这个六和敬说最后讲到这个团体,然后讲到世间这个团体也可以用六和敬去那个。那师父您您能开示一下,既然社会的团体也用六和敬,就像师父您说的这个大锅饭,它不是这个不是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吗, 对。但是这种用六和敬来管理这个公司或者社会一个团体,他当然不是说按照佛教这个出家修道的精神,他这种方式,可以就是按这种公司来调整,比方说,怎么样能达到联合通知,其实,他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来调整,就等于说,不至于这种差距太大,但是,这种差距大,也能够属于,按人的能力或者人他的付出,或者按照你为这个团体创造的价值来分配的话,其实也符合那种六和敬,但这个六和敬, 你像离合通军哈那个同学可能就是按时间来说,你不至于差的那么大,你哪怕说你有创造价值,有这种这个创业的能力,但你能够帮助这些那个能力弱的人,让他们也能够相应的得到改善。其实这世间,它不是以这种修道为主的,可能他是管理一个公司,能够怎么盈利,怎么能够,发展得更好,这个出的产品,可能更更保质保量,他可能从这方面来说,或者是这种,国家一些制度,其实有些制度,它也可以参考,但不能完全照搬。就这个意思。明白了。师父。感恩师父, [[Category:其它整理]]
返回
Test:文字整理-K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