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Test:文字整理-YQ1”的源代码
Test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Test:文字整理-YQ1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Category:其它整理]] 大乘是佛说-6 我们继续来看我们的真实义课程的导读。 【'''近来的一分学者,推重锡兰所传的巴利语圣典。锡兰的佛教说:这是释尊使用的摩竭陀语;巴利语圣典,是王舍城五百结集的原典。以语文的古老,证实他们的三藏,是古老的、正统的佛说。与他们不同的,即使是《阿含经》与广律,也被看作后起的、改写的。如这不过为了宣传的目的,那么让卖糖人去说他的糖甜吧!如作为事实,作为是否佛说的标准,那是违反佛陀精神的,不能不表示反对。佛制:「听随国俗言音学习佛说。」佛法是普应无碍的,不是神教式的执一而强同的。以不同的言音来学习佛说,也是锡兰律典所共说的。所以,无论释尊与王舍城结集使用甚么语文,佛教界并没有标准的语文。亿耳以阿盘地语诵〈义品〉,释尊是一样的赞叹他!雅语,起初是恒河上流——西方系所使用的。释尊不同情他们的「佛法统一化」——雅语化,但并不反对他们以雅语学习佛说。这是佛世即已如此,以雅语诵习佛说,不是后起的变化。传说阿育王时代,华氏城因僧众的来自各地,语音隔碍,所以分用不同的语言诵戒,佛法即分为多部。在不同的环境中,佛教适应不同文化,采用当地语文,确为佛法分部的重大原因。锡兰的佛教,从大陆来,起初是并不专为巴利语的。照锡兰佛教徒自己的传说:由于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相诤,大寺派始以巴利语写定三藏,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事。他们的想象,以为巴利语圣典,都由摩哂陀传来。不知即使摩哂陀使用巴利语弘法,在当时口口相传的状况中,三藏的南传,决不会出于一人的口授。其后,也还有非巴利语的;公元四、五世纪间的觉音,始一律的改写为巴利语。这在当时,仍旧是大寺派的,而不是锡兰佛教全体如此。我们相信,巴利语为古代的方言之一;然以巴利语写定三藏,在锡兰也不算是太古了!我们如不打算效法神教徒,不希望宗教获得语文的特别支持(如婆罗门教以吠陀语为神的语言等),那么语文不过是载道的工具而已。印度佛教语文的复杂性,与佛法语文化的种种问题,是值得巴利语佛教者反省的!】''' P:说一下我的理解。导师主要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提出,佛法并不能以说什么语言来作为界定是否佛说的标准。导师在这段最后说的那句话,我觉得是点明了中心,语文不过是载道的工具而已。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弟子提出能否在传法的时候统一用一种语言,佛陀当时就表示反对,在这里导师也提到了这个事情。佛陀不反对他们当地的人用当地的话来说法,但是佛陀是反对各地不同的弟子都采用统一的语言。所以说我觉得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出语言并不是最重要,当然语言是载道的工具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说用语言到来界定佛法是否佛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就显得相对更不重要。尤其是印度本身是一个多语言国家,通过不同的语言来传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这应该是导师这段话的中心思想。 导师举了很多例子,我也查了一些包括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一些相诤的一些事情。总之导师的意思就是,我觉得就是这样的,语言不过是载道的工具,不需要太去纠结。到底摩羯陀语或者是巴利语是不是最正宗的,或者说是不是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用来传法的语言。即便是巴利语是真的,当时佛陀在摩羯陀国传法的时候用的语言,那也并不就说明锡兰的佛教就是100%正确。 HC:弟子谈一下真实的感受,因为弟子在中国南传法住禅参学了半年多的时间,很明显的南传就认为巴利语是佛所说的语言。他们认为巴利语的经典才是真正佛说的,而且摩羯陀语是不是一定是巴利语,在现在南传的很多僧团都认为就是这样的。巴利语就是摩羯陀语,但是好像弟子不记得是在哪一篇文章里面看到的,其实这个也不是特别正确的,这是一个。 当时有人提出来要用统一的语言来宣讲佛法,佛陀就是表示反对。因为从佛法本身的这种流传来讲,在各个地区,你说要把这个语言统一起来,那也就是说人家学习佛法之前还要先学你的语言,实际上这个本身也是给弘法制造一种障碍,和那个佛法因时因地,因根因机,这种施教的这种理念就是完全就不相符的。所以它这个地方,下面一个也是有这个意思,很多人就说什么是佛说,导师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不能说是巴利语的就一定是佛说,非巴利语的就不是佛说。确实上座部认为大乘经典大部分都是梵文的经典,那他们认为这个明显就不是佛说,他们用文字语言作为否定大乘佛说的一个依据。 P:刚才海澈师父提到的摩羯陀语的那个事情,我查了一下是纪羡林先生考证的,他的研究就是说巴利语大致上是属于古印度西部的方言,但是摩羯陀语实际上当时是流行在印度的东北部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说这个巴利语是摩羯陀语,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尤其是因为当时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长老是出生在优柴尼,它实际上是在印度的中西部。所以说摩哂陀出生在那里他自然应该是讲那里的话,所以从那个角度引该是说巴利语应该不是摩羯陀语。 JN:弟子其实觉得就是说,这个还是承接之前导师讲的这个,首先应该区分大乘是否佛说,说的是大乘经典还是大乘论典,还是大乘的精神是否佛说,弟子觉得到目前为止,导师说的都是大乘的精神是否为佛说。那么导师在这里面,他肯定的就是大乘的精神是这种佛说。弟子的感觉就是这样子,从静定师兄念的这一段的话,就是不管是南传北传,或者是藏传,都公认阿含经是最早期的佛陀所宣说的这种圣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就是并不在意就是说所谓的语言是怎么样,就是当时的这种语言的流布是怎么样的。然后如果是说只是从语言的流布来说,这个大乘的精神非佛说的话,这个是站不住脚的。 师父:没错,因为这个地方,既然导师谈到语言,就顺带提一下几十年的问题。近几十年在佛教开始南传、北传、藏传开始交流之后,就会发生一些新的问题。导师这里不是说【'''近来的一分学者,推重锡兰所传的巴利语圣典。'''】导师的意思倒不是说语言文字不重要,而是说不能以语言文字来推定哪一个才是最古老的圣典,哪一个才是佛说,因为语言文字都是在改变,它的精神意义基本上就是这样子。当然说实在的,要考证巴利语到底是最早从哪里来,是不是佛说,这个当然都可以考证,但是变成考证的话就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我们从此也可以知道,语言的变化跟多样性。在这里导师是认为说,不能用语言来推定哪一些是最古老的'''圣典,'''或是哪一些才是佛说,哪一些不是佛说。 HC:现在目前的南传上的佛教,很多僧团里面的说法,他们是怎么推论巴利语是佛说的呢?他们认为摩羯陀语到后来的发展就变成了巴利语,他们认为阿毘达磨是佛在忉立天说的。同样的,大乘的也是一样的,就认为梵文就是佛说的,巴利语就不是的,从语言来判断就认为不是的。其实无论是南传还是北传还是哪,这可能都是人的人性中间的一种,应该怎么讲,人性的弱点,那种固化的去看待所谓的佛说。 师父:都是比较自宗为上,都是自己传承的是最好的,然后去推断。这种推断一般来讲,现在的推断有两种,一种就是比较考古式的,另外一种就是比较宗教式的。宗教式的就是说,以自宗的宗教经典上的传说去推定,这就是比较宗教式的。有一种是比较跳脱出来,就是说不会基于哪一宗哪一派的论典或是经典来说,而是说参考所有的宗派的一些传承,然后做一个统归,然后做一个推论跟研究。再加上所谓的现代的考古学,然后包括语言的传统,人类文化的传承这些,然后去推断,这些比依自宗的论典来推论当然就是比较客观一点。 推断部派佛教是怎么传承的,那么事实上南传有南传的分别说系的传承,北传有好几部的传承。如果是南传就专依自己论典上的传承,那当然会把自己推到最早最高的叫做上座部。但是如果你是依现在北传所传承的五六种部派的分部跟传承来讲,那当然就会认为说南传它不是说最早的上座,它只是上座部里面的分别说系的赤铜碟部,那这样的推断就是说,根据很多不同的资料来推断。严格来讲,如果就学术方法学来讲,这种的会比较客观一点,因为一个是根据不同的传承而推断出来,另外一个是专门根据自宗而推断出来,当然这个就会有差别。 P:弟子最近在看师父的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在那个序言里面讲到佛教的初期扩张。师父那里有个图,初期扩张里面有三个方向,一个是斯里兰卡,就是锡兰,一个是缅甸,一个是阿富汗。所以我在想如果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往锡兰或者就是说斯里兰卡传应该是最方便,因为往西边它要过山,往东边它要过海,往南边斯里兰卡就在印度的南边,它就隔那么一个短短的海峡。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考证,如果佛教最早从印度大陆传到印度大陆之外的地方的话,那是不是说斯里兰卡是最早的呢? 师父:如果是现存的三种传承来讲,传到斯里兰卡当然是最早的,(P: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是离印度大陆最近的,所以他们可能自然而然的就有那种觉得我是正统的,对吧?)因为地域的关系,而且他的文化很接近,文化传承还有饮食习惯各方面很接近,所以他自然而然会认为他是最早,而且有些生活模式确实也是保持的比较古型的,我说生活跟文化模式,所以自然而然会认为是最早。但问题是这中间会有传承性问题,他只是说在传承上,就是说传到那个地方最早,但不一定传去的东西是最早、最古的。(P:他最先传去的是上座部的长老带去的?)那个都已经是部派佛教分裂以后再分裂,你不能说是佛时代。 P:所以如果我们说最早传到斯里兰卡的时候,那个时候传过去的佛法还不分上座部和大众部? 师父:已经是部派分裂了,已经分裂一阵子了。所以传去的已经有部派性的东西了。像比如说汉传的最早的阿含经,那你不能说他是公元以后才传来的,就说他是新的。因为说一切有部也是上座部,也是很早就存在的。所以不是说后面比较晚传过来的,他就是比较新的东西或比较晚的东西。那就会有人去争论说,那到底是汉译的四部阿含比较早,还是南传的比较早?那就各说各话了,就各有各提出各的证据了。 导师也曾经说过,现在汉传有部所传的杂阿含跟中阿含可能会比较早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被编辑过。那南传的编辑的很明显,而且每一个经都给他经名。但是汉译的就保持第几经,第几经,并没有给它一个经名。那很明显的就是这样来讲,那当然是一种推断。那南传当然也可以提出他的各种传承的说法,说他们是传的比较早。 P:这个北传的阿含经和南传的尼柯雅,从这个思想上来说,有没有90%是一样的? 师父:大同小异,我不敢说是90%,但是你去看导师的笔对,或是他的原始佛教的圣典,那里面他都有去做一些比较详细的比对。 P:所以从佛法的法义上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因为内容是一样的,内容差不多。 师父:我们只能说大同小异,但不能说百分之百,很多北传有的经典南传也有,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容易比对导读,就是这个样子。JN刚刚提出来的也是对的,就是说这是从整个大乘佛教的,整个谈论大乘佛说的角度,来看这个文字的。导师这里是要用一个观念,不是文字不重要,而是说不能用文字来推断是佛说或不是佛说,或是哪一些经典比较早,或是哪一些经典比较晚。 导师这里有一句话:【'''然以巴利语写定三藏,在锡兰也不算是太古了!'''】,一般就是公元前一百年左右。 【'''我们如不打算效法神教徒,不希望宗教获得语文的特别支持(如婆罗门教以吠陀语为神的语言等)】'''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P:师父以前讲经的时候讲过,就是说婆罗门教他们有一种特别的语言,只有他们的特定的人,才能跟神交流。 师父:所以他基本上是把用语言来支持他们的信仰跟宗教。也就是说他们以神话,神教式的认定语言的神圣性,跟它的特殊性,然后用这样来支撑他们宗教的特殊性。但是佛教一直以来,虽然重视语言,也认为语言重要,但是不能把它当成支持佛教教法的唯一,以及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不是用语言来支持,我们是直接来导读。 【'''近来的一分学者,推重锡兰所传的巴利语圣典。锡兰的佛教说:这是释尊使用的摩竭陀语;巴利语圣典,是王舍城五百结集的原典。】''' 当然,这都是斯里兰卡的传说。 【'''以语文的古老,证实他们的三藏,是古老的、正统的佛说。与他们不同的,即使是《阿含经》与广律,也被看作后起的、改写的。】''' 所以,哪怕是北传也有阿含,也有律,也有阿毗达磨,他们也会认为这些都是后期的,那这个宗教的偏见就很重了。所以你看,师父讲一个比较特别的状况,基本上北传的法师们,如果对于学术有一定的深入跟研究的话,不大会去否定南传的东西。你像师父在研究,我不会整体的去否定南传的东西,甚至有时候还会推崇某些南传的经论,甚至在研究阿含经的时候,要比对南传。但是相对来讲,南传上座部比较会去否定其他的传承,我说这是一个大体的方向。那这个对于修行或是研究,乃至对佛法的弘扬,当然就会比较有局限。 【'''如这不过为了宣传的目的,那么让卖糖人去说他的糖甜吧!】''' 导师的意思是说,如果一直宣说自己的宗派很好很好,都好都好,那当然如果只是要宣传自己的宗派好,或是自己的传承好,那就无所谓了。 '''【如作为事实,作为是否佛说的标准,那是违反佛陀精神的,不能不表示反对。】''' 这句话是那个论典、律典里面,经典也有,就是【'''佛制:「听随国俗言音学习佛说。」'''】 这个刚刚HC有提了一下,就是说在经典里面,曾经有佛陀的弟子跟佛陀说把语言都统一,结果被佛陀给否定。那这里,师父要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去思考看看,统一语言有没有它的优点?如果它有优点,为什么佛陀说不可以?(P:是有优点,但是要统一的话不太可能。)能不能是另外一回事,就是说那么统一会有产生什么问题?(JW:统一了之后,法的流传就有局限性了。)你这个观点倒是不错,统一之后,法就有它的局限性,而且会变成一种权威,变成说其他的声音就不对就不好,而且这样子反而违反了佛陀教法的那种精神。 问你,基督教现在的圣经是什么?是新约,但是新约里面包括有旧约,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其实基督教在罗马教廷还没真正把它制定为新约之前,其实基督教有很多圣经,不是只有旧约跟新约而已,他们其实有很多,哪怕旧约有很多版本,只是后来教廷把它制定下来,变成所谓的新约。结果就引申了什么问题,引申了教廷的权威性,他说怎么样就是怎么样。 所以有些人说,那佛陀为什么不干脆把语言制定下来?但是问题是这样反而造成法传播的局限性,造成权威性,然后对于佛法的精神,就已经有点抹煞跟违反。 P:您刚才说到的圣经当初有那么多不同的版本,也是因为耶稣在去不同的地方讲法导致的吗?师父:这个跟那个还不太一样,因为耶稣是谁,刚开始根本搞不清楚。后来有关耶稣都是那些门徒们的传说,跟佛陀到处讲法还不太一样。都是后来的门徒们的传说跟各种书信,而且更多的是门徒的一些门徒,很多都没有见过真正见过耶稣这个人的 所以你看这句话说,'''【佛法是普应无碍的,不是神教式的执一而强同的。】''' 所以你看,这个跟哪一个精神有点同样的精神意义,就是说佛陀没有指定继承人,如果指定继承人,那个问题就大了,那种权威式的东西就出现了。佛陀把教法的传承,修行的传承,寄托于僧团的传承,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佛陀是真正的觉悟的圣人,他不会说很自私的认为说,我这个教派那么大,我要把它传给罗候罗。所以罗候罗到时候,后来没有什么记载,只是在阿含经里面有一些有跟罗候罗的相关的事情,佛亲生的儿子,他并没有把他弄为继承人,不然这个权威就出现了。 '''【以不同的言音来学习佛说,也是锡兰律典所共说的。】''' 当然了,听随国俗,这个不是只有北传有,这个斯里兰卡经典也有。 【所以,无论释尊与王舍城结集使用甚么语文,佛教界并没有标准的语文。】 所以导师这里是说,王舍城用什么语言其实不重要,因为佛教从佛陀开始就没有规定说一定要用同一个语言。老实说,从这个意义来讲的话,就算是王舍城结集的语言是巴利语,那又怎么样?难道巴利的圣典所有都是最早的吗?也不尽然。后期的出现也可以用巴利语来传承,来写。南传有五部尼科雅,你记得第五部是什么时候才出现?小部是五世纪才被编辑出来的。 我们这样讲吧,就算是说王舍城那时候结集语言确实是用巴利语,那难道就等于第五部也是那么早吗?当然不是,所以不能用语言来推论它的早晚。 HC:这个就跟那个类似,很多人说,经典只要有“如是我闻”的都是佛说的。 师父:是啊,那问题就大了,(HC:)所以谁写了一篇东西叫做如是我闻的,那就是佛说的了。是啊,如果谁要伪造经典的话,我就弄个如是我闻,然后下面东写一写、西写一写,那就等于是佛说的,当然不能是这样。 '''【亿耳以阿盘地语诵〈义品〉】''' 这是南传的传说。 '''【释尊是一样的赞叹他!雅语,起初是恒河上流——西方系所使用的。】''' 那这个雅语就是所谓的梵文,【'''起初是恒河上流——西方系所使用的。】'''。为什么是西方系所使用?因为雅利安人是从西方过来。当初的西方,还有印度的北方,都是雅利安人,也就是婆罗门的教区。那么东方呢,尤其是恒河的中游,下游是比较属于传统区,受雅利安的影响比较小。这些师父在印度佛教思想史里面,最后都有谈到。 所以他导师才说,【'''雅语,起初是恒河上流——西方系所使用的。释尊不同情他们的「佛法统一化」——雅语化,但并不反对他们以雅语学习佛说。】''' 这就没问题啊,你只要能学习佛法,你的语言方言用什么就用什么。 【'''这是佛世即已如此,以雅语诵习佛说,不是后起的变化。传说阿育王时代,华氏城因僧众的来自各地,语音隔碍,所以分用不同的语言诵戒,佛法即分为多部。在不同的环境中,佛教适应不同文化,采用当地语文,确为佛法分部的重大原因。】''' 师父:确实,不同的语言会造成有一些隔阂,所以会造成部派,这个也是不争的事实。 【'''锡兰的佛教,从大陆来,起初是并不专为巴利语的。照锡兰佛教徒自己的传说:由于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相诤,大寺派始以巴利语写定三藏,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事。】''' 这个当然就是有关斯里兰卡里面的派别的争论,基本上,无畏山寺派思想比较先进,而且无畏山寺派也曾经接受过一些大众部或大乘的思想。后来由于无畏山寺派在竞争当中输了,所以斯里兰卡才会一直维持早期的传承。这些历史现在网络上找都可以找得到,还有一些有关斯里兰卡佛教史的书。靖海长老写了一本《南传佛教史》,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一本靖海长老写的,这一本师父觉得不错,很难得,他的第一篇就是写斯里兰卡佛教史,然后从斯里兰卡佛教的传入初期发展,然后部派。部派佛教的分裂,这些全部都有。所以有兴趣这一本,我是觉得蛮权威的。靖海长老花了他几十年的时间在搞这一本,可以去看一看,比网上查的,应该会准确性更高一点。靖海长老今年94岁,他20几岁30岁的时候到泰国去读巴利三藏,在那边待了好些年。 【'''他们的想象,以为巴利语圣典,都由摩哂陀传来。不知即使摩哂陀使用巴利语弘法,在当时口口相传的状况中,三藏的南传,决不会出于一人的口授。】''' 所以这些都是很复杂的,不是一个人很传一个人。 【'''其后,也还有非巴利语的;公元四、五世纪间的觉音,始一律的改写为巴利语。'''】 它是到'''觉音'''论师的时候才改为巴利语。所以他们早期传承的语言是不一定是巴利语,有时候还蛮复杂的。 '''【这在当时,仍旧是大寺派的,而不是锡兰佛教全体如此。】''' 现在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我们现在讲南传,其实南传包括哪一些地区/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北部,甚至包括中国西南的云南区,都有可能。你们要了解,南传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没错,但是这整体的概念里面还是有不同的分支的,乃至哪个国家。比如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缅甸佛教,大部分所知道的都是帕奥禅师,帕奥禅师是重视禅教跟阿毗达磨,但是问题是,斯里兰卡不一定是这样子,泰国更不一定是这样子。泰国的佛教相对来讲,他们比较不重视阿毗达磨,他们比较是重视经。对阿毗达磨,他们认为是弟子们所做的,所以没有那么重要,他们重的是经。所以南传还是有各种不同的认知。 南传不是都是理性的,你不要看到南传以为法师一定是禅修很厉害,一定很理性传承佛陀的教法,南传那种迷信的信仰多的是,结合他们的各式各样的信仰,多的是。其实这个状况在全世界都有,北传佛教有时候会结合各种民间信仰,其实南传佛教也是这个样子。 '''【我们相信,巴利语为古代的方言之一;然以巴利语写定三藏,在锡兰也不算是太古了!我们如不打算效法神教徒,不希望宗教获得语文的特别支持】''' 意思就是,不要把语言赋予神性,好像是天上传下来的。所以那个梵文,天成体是天所传的。所以叫做天成。 '''【(如婆罗门教以吠陀语为神的语言等),那么语文不过是载道的工具而已。】''' 语言是'''载道'''的工具,很重要,但是不要把它当成神性跟唯一。 '''【印度佛教语文的复杂性,与佛法语文化的种种问题,是值得巴利语佛教者反省的!】''' 这个就是对于历史还有语言,有大概一定的认识。 JY:这里说,语言也是佛法分部的重大原因。我们之前学的时候,佛教分成不同部派,说是因为戒律以及有一些什么见解不同,现在又加了有一个,说是因为语言的原因。 师父:语言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当然不能说它是大原因。(问:大原因还是因为前面那两个吗?)是。 问:南传这个赤铜碟部,成为这一个部派是因为语言的原因吗? 师父:不是,因为他们还是有地域性的,如果从我们北传的资料研究的话,它是属于分别说系赤铜碟部的,还是部派分裂之后的问题,不完全是语言的问题。语言当然也会造成(部派分裂),就是雪上加霜的作用。 JN:说到语言的问题,包括师父刚才说,统一语言有利有弊,然后不统一语言也有利有弊。弟子就想到说,弟子去过南传上座部的寺院,尤其是在美国,还有藏传的寺院,他们弘法都会有很多的这种课诵,都是用英文来课诵,或者说下面有英文的翻译。弟子看一个寺院,都是用英文,佛陀他把翻成 Lord Buddha,然后法师开示的时候也是 Lord Buddha,因为在英文里面说上帝也是用 Lord,当然是一种说法。反正弟子听了觉得,也许他是想要去更靠近他们的文化,我不知道是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还是怎么样,反正就是觉得统一语言以后,这也是一个问题,你可能虽然语言统一了,但仍然你会造成一些误解。藏传佛教,比如说这些法王,或者他就会说 His Holiness ,His Holiness,现在如果我们去看天主教的教皇 Pope His Holiness。所以就是说你即使是统一了语言,弟子感觉也会造成好像没有统一语言的时候的那种误解,可能有一些混乱在里面。 师父:你讲的除了一个语言统一,还牵扯到一个译经跟翻译的问题。所以,你们知道中国佛教译经曾经有两派,一个是讲格义,一种就是说不要格义,就维持它原来的意思。格义佛教就是拿当地的信仰宗教,然后有类似宗教的名称,拿来作为佛教的一些用词跟翻译,比如说你讲的 Lord , 基督教常用的,问题是西方最多的就是基督,尤其美国就基督教。所以用基督教相同的东西来翻译,那当然有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反对格义佛教,就觉得说你这样用会造成误解。所以不是说以前阿罗汉曾经翻译成大仙,佛陀曾经译为大仙人,以前曾经翻成修行者称为道士,不只是那个道教叫道士,连佛教的修行人都称为道士,所以就会有这种格义的问题。 后来另外一半就说,完全新的语词,比如说佛陀,这个在佛教里面传进来是没有这个字,所以就创造了一个叫佛陀、复豆这样的一个语词,只要用久了把这个概念灌输进去久了之后,慢慢大家就会了解。所以,现在西方弘法也是一样,到底是要直接用梵文用进来就好了呢,还是要用基督教的语词?那当然就见仁见智,因为现在英文还没有统一。像我们以前在翻译的时候,这个佛陀,当然现在就用Buddha,但是问题是觉悟,那就不一样。 有些人喜欢用enlightenment,有些人会用awakening,两派都有学者支持,随便他们。有些就说enlightenment是什么文明复兴时代的,就会让人家误解,所以要用awakening会比较好一点,觉悟。那当然,如果说语言统一,可能会有一些它的优点,但是,总之一句统一有它的优点,但是有可能更会抹煞佛教的真实精神。 JX:佛陀当时决定不统一语言,其实应该正是佛陀慈悲和智慧的体现,因为如果统一语言之后,就像您刚才说的有利有弊,像刚才举的例子,宗教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战争。统一了语言之后,谁更权威,并且这种权威性,可能就是会和当地的整个的历史环境、政治因素结合在一起,然后就打着宗教的幌子,去做一些其他的政治战争目的,实际上也给普通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多的战争和流血。佛陀的智慧是很高的,即使佛陀预计未来不同的语言可能会随着各种地方的适应产生了不同的部派,但即使是这样,佛陀对世间的真理的唯一的确认是高于一切的,所以也相信佛法还是能够,即使是分部也是流传下去的。 师父:总比权威好一些,因为权威一旦错了,那问题就大了,整个法教乱了。55:20 【'''还有应该注意的:就是先见于文记的,并不就是先存在的。这像民间流行的故事,有还没有记录的,但并不妨早已存在,他比近代发明而出版的,要早得多。从这种意义去看佛法,在文字流行较迟的圣典,可以说在某时盛行,不能就此指为后人悬想的产物!他的是否佛法,是否佛说,需要从种种方面去判决审定他。后起的,可能早已存在,但我也不否认受有外来的影响,以及传说而改变的成分。''' '''这还专在语文上说。其实,佛法的表现,音声符号中,还有音乐歌唱,甚至语言的情调;形象符号中,还有图画、建筑、雕刻等,无不在有意无意中表现佛法,影响佛弟子的思想。这些,又大多是象征的、抒情的、比拟的。如不从表现佛法的种种方式、种种关系中去把握佛法,而想专门在说与不说上去衡量佛法,这真是佛法的不幸!这些,离佛二、三千年的我们,确乎已不能亲切的明确的容易了解。对于这些问题,也许是不谈为妙!倒不如把传统的片面的见解——佛说,覆述一遍,来得象样而博得人的同情。不过,如想更充实的、更正确的了解佛法,使佛法从古人的糟粕中解放出来,那非从新的观点——存在于现实世间的观点出发不可。从对象到认识,从认识到语言,从语言到文字,这表现佛法的不同形式、不同阶段中,有种种问题。承认了这点,就不会专凭佛口的说不说,用作现存圣典的是否佛法的抉择标准了!】''' HC:实际上这个是两段,最后这段实际上是对这一个小节,关于语言文字的一个总结。前面就是说语言的这个,不能又以某一种古老的语言来判断是否佛说或者是原典。那么这个在这个地方同时又强调了一下,又提醒了一下,不能以最早的鉴于文字的来判断它就是最早存在的。实际上导师写文章,他这个从方方面面,每一个能够考虑到的,或者每一个存在的这个问题,他都把它列举出来,然后一一的去加以分析和抉择,或者批判,就是给人感觉特别有说服力。 导师说【在文字流行较迟的圣典,可以说在某时盛行,不能就此指为后人悬想的产物!】,这个这个地方弟子就联想到,很多人就说大乘的经典是比较晚结集出来的,就认为是后人发明的或者是后人怎么创造的。弟子不知道导师这个地方这样子说,是不是也有隐含这个方面的这个意思。 '''【他的是否佛法,是否佛说,需要从种种方面去判决审定他。】''' 这个前面导师已经从好几个方面,从语言文字。这一小节就讲了这个出现记载的前后来判断是否佛说,这个也是不合适的,但是它这中间也讲了一段,弟子觉得导师的这两段,其实好像是很多人对大乘经典的这种批判或者是疑虑做的一种分析和解释。 包括像他讲的,'''【后起的,可能早已存在,但我也不否认受有外来的影响,以及传说而改变的成分。】''' 像师父那个讲的,大乘的思想,其实是在部派,包括在阿含经中,他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存在的,是在潜流之中。就像讲的后起的,那么大乘经典的结集可能是比较晚的,但是大乘思想,它的潜流实际上是早已存在的。当然就是后来的经典的结集,包括那个在那个《印度佛教思想史》也讲了,大乘很多经典的结集能看得出来,它有一些地域性的变化。弟子记得好像是在讲那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讲到一些海,讲到一些海里面的一些人物或者故事,很明显的就是说,他出现的这个区域正好应该是在靠海边的那一块,这个是弟子的联想。 底下的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一段的一个总结。导师的意思就是说,不光是这个语言文字,佛法的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发展到后来有童话,有建筑,有雕刻。像在印度他们会用音乐、歌唱等等这些来表现,或者是表达或者是传播佛法。那么这个东西,你就很难去说这个东西一定是佛说的,或者说不是佛说的,它只是用不同的形式来传播表达佛法。那你不能说佛没有用音乐或者没有用童话、建筑或者雕刻这种表现方式,那就不是佛法。我觉得导师这个讲的就是很正常的一种推论或者一种逻辑思维的这种概念。 导师说,把佛说和不说作为这个现存经典的佛法的抉择标准,就对上面的这种种种的,无论南传,无论北传,在这个对判别佛说这个方面,用从那种佛法的载体的分析,来最后做了一个这样的总结。 师父:因为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去讨论,这个课已经停了很久,你们要知道说导师为什么这个地方谈到语言文字呢?因为这个是第二——从佛法的表现上说。所以导师这里才会总结说,佛法的表现可以是各种各式各样的,包括音声、符号、音乐甚至是语言雕刻,建筑什么种种种种。但是最直接了当,而且最多的是表现在哪里?从用什么来表现?最早是用语言,后来是文字,所以才会特别谈语言文字。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在谈佛法的表现。 佛法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但是不限于语言文字,还是可以有各式各样。 导师这里有一句话,这个意义跟他的那个到底是什么? 他说【'''这些,离佛二、三千年的我们,确乎已不能亲切的明确的容易了解。对于这些问题,也许是不谈为妙!倒不如把传统的片面的见解——佛说,覆述一遍,来得象样而博得人的同情。不过,如想更充实的、更正确的了解佛法,使佛法从古人的糟粕中解放出来,那非从新的观点——存在于现实世间的观点出发不可。】''' 那这个导师到底要表达什么?或是他的意涵到底是怎么样? HC:弟子的理解是这样的,关于是佛说非佛说,不是说近现代就有的。实际上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就是说因为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大家好像很自然的都维持这样的说法那是最简单的,也是不容易被别人批判的。但是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话,实际上对完整的理解佛法是有害的,对整个的去把握佛陀的本怀或者佛陀的精神,它是有害的。所以他后面讲,【如想更充实的、更正确的了解佛法,使佛法从古人的糟粕中解放出来,】导师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够仅仅去依靠传统的那种,甚至是宗教式的这样去理解佛说,而应该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从应该讲是从历史的观点,这是弟子这么想的。 YQ:传统佛教里面讲究的是圆融,反正免得发生争执,怎么样都可以。其实这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一种懒人的做法,免得引起争执嘛,争执几千年了,也争不出什么结果来,圆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但是如果说从导师对我们的提醒的角度来讲,其实佛法他不仅仅求圆融,他要求真求实。所以导师才提醒说,你如果你想要真正的想去正确的去了解的话,那你还不能太圆融,你还是要在原始佛法里面去找佛教真正的东西。你只有这样的话,佛法才会能够保持他的原汁原味,而这样传下去,否则的话,这样也行那样也行,这不是佛法的真正的意义。 师父:是没错,因为【倒不如把传统的片面的见解——佛说,覆述一遍,】,其实每个传统都有这样子被传。我们北传长期以来,管你是什么经典,反正只要是祖师说的,反正上面写“如是我闻”的就是经典,管他一样不一样反正都是对的,反正都是佛说的,那就把它弄成一团粥这样就行了。反正那样讲也对,那样讲也对都没问题。其实里面有很多是适应外道,适应众生的,都不是究竟的实义,都只是为了适应而已。那南传也有说,反正我们这些是佛说的,其他都不对。那藏传呢?藏传某些教派更离谱的是,把密教的很多性命双修的当成是佛陀的教导。把它弄成一锅粥,反正大家都是这样说就对了,也不用怕人家批评,也不要去动那个脑筋。动那个脑筋会头痛,所以就干脆都是这样子就好了,反正你不用去探讨,现在很多大部分的佛教都保持着这样一个态度,但是问题是这样的态度是违反佛法的态度。 为什么说违反佛法的态度?因为佛法是觉悟之法,觉悟之道,如果都可以都圆融的话,那就失去了探究、寻求真理的这种精神,所以学佛就是在寻求真理,而不是只是一种宗教信仰而已。如果你只是寻求宗教信仰,反正都对,那就是一种宗教信仰。但是学佛既然叫佛法,是觉悟之法,那就在寻求真理。所以我们就是要去探讨真正的佛法,佛法核心的教义,不共世间的特色到底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学佛,这也是导师一直说的。然后在探讨中,我们到底要用什么观点,你可以用各种观点,那什么观点更符合呢?这就是导师研究的一个过程。 JN:弟子的理解是说,比如说两个人在吵架,A一直在说B你的观点不对,但是你让A去说,那你到底你的观点是什么,他也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所以弟子的感觉是说,导师说倒不如把传统片面的见解,佛说复述一遍,来得像样而获得人同情。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想要从某种程度上去否认、反驳大乘是佛说,那么你除了在反对大乘是佛说的情况下,你要把你自己的见解把它说清楚,或者是说你能复述一下,到底佛说了些什么。这样的话反而让人觉得,你是有理论根据,或者说你是站得住脚的。至少在你自己所认知的观点领域之内,你是非常广博而又精通的。因此你是在一个非常有基础的大楼上面去跟人家探讨,而不是站在沙堆上,自己的基础都不牢,然后就要去反驳别人的意见。弟子觉得导师在这里有一点在批评,大家用一些非常片面的见解,而不是一个广博的见解去反驳,你这样子去做的话,反而就是连别人的同情可能都得不到。 师父:这里的片面指的就是说,你一直以来的传统,为什么会有片面?因为你一直的传统里面是这样认的,那你只是照着传统把它复述一遍。比如说人家说大乘非佛说,那人家问你为什么大乘是佛说,因为大乘经典说“如是我闻”,那就是你的传统,而且这种讨论是很片面的。那问题是如果这些是南传的,他并不承认你所讲的经典,那问题就大了。所以你刚才说是片面的没错,但是就是要加进传统的、片面的,因为没有真正去探究说,那你这个传统到底是全不全面。 就是说对于佛法更有探讨求知的精神,而去分辨、去批判的,有时候会受到一些很宗教信仰式人的批评,就是这个样子。 J X:在这篇文章的开始的第二段——从佛法的表现上说,就是世尊的三业大用。这个就包括意境、言说和身行。这个言说其实经过语言的流布已经就是有多分、少分了。那么至于意境和身行,两三千年以后的我们肯定也是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去了解。导师其实在之前的段落里面也说了,佛法特别是如来的功德、佛心的深处,哪里都能从世尊的言说自称自赞中得来。就是说如果一切都是依照佛说,当然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不需要思考和去抉择的一个结论。但是对于佛心的,导师其实就是一直在讲佛心的深处,一定要自己去探自己去修,所以导师这里面其实还是在表达他的自己的观点。 师父:所以你看导师不是那种圆融的,你说也对,他说也对,反正都是对的,不想去得罪人,也不敢去讲实话,导师讲东西他是有判断有抉择的。像成佛之道里面,导师是有判断有抉择的,那当然就会引起某些人的不认同。但是事实上你会发现,很多人不认同导师的东西,有些是完全没根据,有些的根据是非常片面而不是整体的。所以不是说导师十全十美,而是说你要反对导师,第一个就是说,你要有根据,你不能没根据,反正就是不符合你的想法你就反对。第二个,你不能用片面的证据去否定导师的说法,这是师父一直认为。 所以师父为什么开这个课呢?其实这个讨论课的重点跟意义,除了让大家了解导师的思想以外,也让大家知道说,师父中道的弘扬课程,师父讲课的精神跟意义到底在哪里,不是只是传播一些佛教这样讲佛教那样讲而已,而是在里面有带引着大家学佛的作用。但是师父的学佛是让大家能够真正的去探讨的精神,探讨佛法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有这样的一个用意,而不是说,我们经典就这样做就这样就对了。 JH:弟子是觉得这个地方,导师也是在阐明他关于对佛法这种抉择。现在因为去佛两千多年,就像导师在契里契机人间佛教讲的,导师不认为是越古越真,也不认为是越后越圆。佛法的真义,通过两千多年来的流布,需要进一步的去决择。如果你片面地认为,这个就是佛说的好,还是说你这个以为巴利文的就是佛说的好,但是你由于佛法经过这么多年的流行,佛法的真实义需要去决择,这样才能把佛法这个真正的这个好处才能决发出来。按导师自己讲,他是一个佛弟子,为了佛法的长久的兴盛来做这些工作。他不是为了某一个宗派,为了某些名闻利养,或者为了自己来做这些事,他是为了佛法的更好的适应世界,他的出发点跟其他人不一样。佛教到现在是特别在中国大陆,这个最明显,就是说自说自话。什么自说自话呢?就是你自己没有太多的影响力,用那些迷信,现在也不行了,是吧?那你还拿不出一些真正的东西来,而且现在很多大学的这个搞学术的这些教授,对佛教从古到今流传的东西,他们都在考证。他们写了很多东西,来驳斥佛教说的东西。你作为佛弟子,如果你自己不先把这些东西搞明白,先弄清楚,现在人的这个知识水平这么高,这个受教育的功课程度越来越高,(那就只能由他说了)。像过去那些人,说你诵经就有多大功德啊,你拜拜就佛法的保佑啊,这个让佛法以后很难再持续下去。现在大陆这种情况真的很多,包括大德他们也认到这问题了。 但是好多人可能还是说,不想改变太多,因为改变太多以后会影响他的寺院的生存,甚至有的可能会动摇信仰的根机。如果你不是正信,如果没有确实真正理解到佛法的这种核心的东西,那可能会产生信仰危机。 但是你现在你不刮骨疗毒,这个词可能说的有点严重了,老实讲是叫刮垢摸光了,让它重新发扬出来。那你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大。不是说你不谈为妙,暂时不谈为妙,但是慢慢就会越来越不妙。慢慢会越来越不妙。 为了遮盖不谈为妙,但是不谈为妙会越来越不妙,越来越不妙。因为你现在很多东西,你不能说服人的,他不能获得真实的受用,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中,不能解决他真正的身心切实的问题。你这个东西慢慢就越来越衰落。其实导师当时,他不也是看到了在佛教经典上讲的,跟现实中的佛教差距那么大,他才下决心出家,去挖掘这个东西,到底为什么出现这些变化。一点一点往后推,推到了印度佛教,后来又推到了原始佛教,在哪这边产生变化。那你不能说,我明知道这个问题,我现在这个钱很多,我这个中国的寺庙,现在信众也多,华人也多。不像我们在加拿大那边,华人少,信众少。这一边这个东西他也不愁。反正我就是每天弄个法会,搞个法会,搞个皈依,皈依好几百人,来了以后钱就很多。现在大部分都这样。弟子前两天又到一个寺庙去了,他真那样。现在你说回去大陆,有去寺院,有啊。我问边上就有那个谁。 法尊法师的一个寺庙,教法尊寺啊,武泰山。我问那个方丈,因为弟子去年回来就去,跟他见过面。我说那个,这个大和尚,我说你们那个,我们这个御佛节有什么活动吗?他说现在还没有定。他说我们刚搞完一个皈依法会,搞了可能是近一个月。皈依法会还有武泰山可能过来一个人,过来个大和尚给他待了一个月,好像那个意思比较累了。这个事还没定。 那天弟子就要离我母亲去,就过去看看,因为离得很近,开车就几分钟,十八分钟不到十分钟就到了。所以,他就做这些事情。所以导师尽管这个事冒了很大的,被别人攻击了,被别人甚至有些这个威胁了,但是导师他得发心,因为佛教就想发心。发心他是想把佛教真正的佛法要告诉大家,让大家能真实的受用,而且长远的让佛法的兴盛。暂时可能痛苦点,但是你现在你不痛苦,你现在你不受微妙,将来就会越来越不妙,因为人的认识水平其实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你再拿那种信仰型的民信型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不容易越来越多。对,这是第一点。 静禾回去之后有些感触,那最后那个静修,你刚刚是不是要讲什么?八点半了,不说了。没关系,你说怎么样?已经到点了,该下课了。没关系,只有几分钟嘛,大家没问题。因为你刚刚你想说,后来就没有。弟子就是想,这个是导师您之前提到,是在三年月葬的时候发现的,结合导师的这篇文章是导师38岁的时候之前开始讲的时候说。实际上是导师出家十几年之后,然后在这个三年月葬是在哪个山,那个弟子已经记不太清了,然后那上面还在大陆的时候写的,去台湾之前写的,但实际上他结合导师的出家过程就是说他曾经在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就是对佛法产生了兴趣,但是又找不到一个系统的一个对佛法的见解。 导师对佛法的入手又是从三论开始,然后就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然后在这个三年月葬的时候发现阿含经是比较重要,然后才开始去觉知佛法的原汁原味。那么其实导师可以说是自己说他在书里面写。 他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才找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才找到了一个佛法的原汁原味。那么就是他觉得这个肯定是现在市面上普遍流行的。汉人不浅,那以导师的智慧,还是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如果要是普通大众,他就不知道会被误解到什么地方去了。所以这里面也是导师说的,怎么能够正确的了解佛法。 说实在的,师父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没有几十年,可能就是一二十年,研究导师的思想,然后觉得非常好,可以给很多人指导一个正确的方向,也不会走错路。所以才会这样积极的去奉扬导师的思想。所以师父一直讲说,我为什么开这个课,就要让大家了解说中道的佛法理念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状况跟特色。所以大家能够这样子参加也是难得。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大乘是佛说-7 从佛法的流行上说,从佛法的流行上,就是第三部分。我们这个道称是佛说论,都是分成几章。第一个是序起,第二个是佛法的表现上说。佛法的表现上说,是从佛法在空间上的表现上说。那现在要落到时间上,就是从佛法的流行上说。空间上的表现会符合于无我的原则,时间上的流传上说会符合于无常的原则。空间时间上的佛法的表现,这个是导师判设的原则,等于是把研究佛法里面的无我跟无常的原则拿来作为空间上的表现,还有时间上的流行。这个就是这一节第三。我们要谈的是谁开始,师父是弟子。弟子先读一下。 三从佛法的流行上说,佛法的表现是说明佛法出现在时空中。流行是说明佛法在时空中的延续,扩展与演变。世尊的三业大用映现在佛弟子的认识中,又构成佛弟子的三业圣用。这表现佛法的适用的流行有一必然而不可免的事实,即不能不有变化。我当然反对把它变成非佛法的,那保存旧有形态的佛教就史是可能的,也必然为一样葫芦的形式崇拜。是我佛的不肖子孙,如我们是皇帝的子孙,如果我们现在的文化经济人口领土一切是老样子,这还有出息吗?所以不但不知者可以再认识,知错者应该修正,少知者应该综合完成。应该发展而成为大众共知的佛教。这里面需要变化,而且世尊表现佛法的言教雨势行有世尊独道的身见,也有印度文明所固有的成分。这其中或是无条件的承袭,或是多少修正而给予新的意义,或是契合于世尊正觉的本怀,或是为了十地适应而姑且采用的。佛在人间弘法,那就必然如此,不能不如此。这一切中世尊特倡的身见正行应严格的主持与高度的弘扬,应习印度文明的适应部分如是姑且采用的。那么时过境迁,虽却为佛口所亲说的,也应该革新或取消,否则将转变为佛教发展中的障碍物了。早期的印度佛教值得我们尊重,它到底去佛不远,但它不一定比后代流行的佛法适合于百年千年后的时代,适合于千里万里外的环境。从这佛法流行的观点中,怎能以自以为然的佛说或不说论断它的是否佛法。弟子读完了这一段,那弟子简单说一下弟子的理解,等一下我看一下。我这一段,这个整个蛮长的。这整个蛮长的,我想想看,谁下次把每段综合一下,看看他每段大概在讲什么,比如说像那个。 像第一段,他在讲什么?他是在提出一个大方向的概要。然后第二段是在讲,如果没有流变观会产生的什么问题。对不对?那接下来就在谈他的一些流变的细节。好了,你先来看这一段。 是的,这个师父因为刚才弟子读了一下,但实际上我觉得,师父已经把这个概要给弟子说得更清晰了。因为我觉得导师,他写这一段实际上就弟子的理解,他主要引申出来就是这一段的最后这一句话,可能最主要的就是说,从佛法流行的观点中,怎么能自以为然的佛说或不说。因为这个实际上,整个这一篇文章都是在说,这个不是说佛说或者佛不说的,就是确定他是佛法。那么而导师,就是因为这是第三部分,是关于从佛法的流行上去说,那么他刚开始就把这一个部分先引申出来。但是最后他就要落脚,落脚到最后去判断是佛说或者非佛说,来论断他是不是佛法。那么弟子理解,就是因唯识父刚才已经说了,可能怎么去引申,弟子还是从这个字面上去理解的。就是从导师,他先是表明了佛法是要在时空中流行的,也就是流变的。它包括它的延续扩展和演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那佛法的话,它也肯定是要适应这个流变的过程,就不可能说是不变的。因为这个是。当然导师可能用词,可能也是比较很中肯,就是在表达佛教的话,我们也不能只依据这种形式来认知佛法,还是要根据。他举了一些例子,包括我们中华的皇帝子孙,他的文化就各方面的话,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要发展的。你不可能说我们的老祖宗,然后是什么样,然后都不变了。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有发展。他只是把这个举例引申到我们的佛法中。那么在佛法中的话,可能就提到了哪些东西是可以变的,哪些东西是不能变的。那么至于这个适应于,比如说世尊在原来适合印度的佛教印度的文化,当时流传下来的时候,有一些可能是适应部分。那当时的话,那个时代可能确实是虽然是佛说的,但是很多东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可能再按照原来的这种形式再去保留。但是世尊即使没有提到的,但是他是佛法中这个本怀的部分。那么我们就是一定是要去弘扬和长期保留的。可能就是这个。导师可能从这个角度吧,就是把这些东西都引申到我们最后我们佛法的流传的话,一定是不是说因为首先这个佛法的流传。 一定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它的不同的环境,然后进行法展的。并且也不能以为,这个是佛说,或者非佛说,来判断它是否佛法。我弟子的理解就是说,可能是从这个大的方向上去引申出来,然后,好,可以了。大概方向上就是这样子。那大概大家都知道说,前面那一张表现是在空间上的表现出来,然后这个流传,流行就是在时间上的。时间上的演变,怎么变化,那这个就是导师常用的一个,研究佛法的根本原则,就是三法印的前面两个法印,住行无常跟住法无恶。这边是,这个是属于住行无常,上一个表现是属于住法无恶。那总之呢,佛教就是佛法一旦落入世尊的教导之后呢,弟子们的接收修行,然后一代一代传下来,它一定会随着时空而变化的。那导师的意思是说,那这变化当中,我们就要去研究,它的不变的特质是什么,然后变化的这一些外在的适应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导师一贯以来说,常说常用的。对这一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想法吗? 师父,弟子就是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也查了一下,有两个问题。就是一个是提到就是三业大用,然后另外一个就是三业盛用。就是因为从字面上,弟子查了一下,因为弟子知道三业,但是这个导师,他为什么提到三业大用和三业盛用。这个因为弟子就不太,因为确实从文献上去查,好像弟子也找不到有合理的。这个,其实没什么意思就是说,佛陀用身口意三业来表现,以及教导佛法。他的意思就是这样子。因为这不是专有名词,这是导师比较特殊。三业当然,身口意三业是专有名词,没错,但是大用这是导师,就是说导师特别说明说,佛法的表现,以及佛陀的教导,是透过什么方式来教导跟表现。还有问题吗?一直没有。针对这段有没有人有什么想法,没有吗? 师父阿弥陀佛,弟子静能。静能你有什么?我不知道师父那个书是第几页,但是就是弟子这个书,简体版的,就是他那个第一段,他就是说佛法的表现,然后到110页,就是他说的是世尊表现佛法的言教与事行。然后最后这个110页的最后一段,就是说从佛法流行观点中,怎能以自以为然的佛说或不说,论定它是否是佛法。弟子觉得就是这个前后有一个呼应,就是说因为他一开始说的是佛法的表现,然后他在中间说的是佛法世尊表现佛法。然后就是弟子的理解是说。 这个其实是前后呼应的。就是说,师父可能刚才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说的,时间空间的这种佛法在时间中的表现,实际上就是一个诸心无常。空间中的表现可能就是一个更多的是一个诸法无我。而且这个佛法的表现,并不是说是只有世尊他的这种三业大用的这种表象,或者一种体现。佛法的表现其实表现在,可以体现在很多的这个情况。比如说弟子的对佛法的这种阐述,然后弟子对佛法的这种传导,然后包括佛法到了不同的这个时间和空间,到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对他的这个适应性的一些佛法。如果要适应当地的这种文化传统,或者是当地本身的这种对宗教的一种理解吧。当然这个不是佛法了,但是他为了适应他从佛法形成为一种宗教,这些都是说明这个佛法出现。佛法在时空当中,从世尊他所表现的佛法,以及到目前我们所理解的这种佛法,我们能看到的这种佛法的表现,其实都是说明。就最后一句话就是说,从佛法流行的观点中,那么这是导师的一个观点。就从佛法流行的这个角度上来说,不能够认为佛说或者不说,判断为它是否是佛法。然后你需要做的就是抓住它的核心,然后呢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佛佛是佛,是他的整篇文章大概是在讲这个。没错。但是这里他导师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之前我们讲过,大家可能要再留意一下。你看,导师这边是大正式佛说论,对不对?但这里他谈的是佛法,对不对?是佛法。那么导师他的这里的观点比较重,是说,佛法不尽然一定就是佛说的。佛说的有时候也不一定是佛法。佛说的东西,有时候可能是因为适应,所以说出一些方便。那有些呢,虽然是佛弟子说的,它有可能是佛法的不共特质。所以哪怕就是佛弟子说的,或是后代流传出来的,我们不能说因为不是佛说的,所以就不叫做佛法。这样了解。这里导师有这样的一个用意。那你会讲说,这一篇不是说大正式佛说论吗?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导师后来在,师父曾经前面也说过,导师后来在初期大正的起源里面,他把他的某一个观念表示得更清楚。就是导师在这一篇里面,大正式佛说论这一篇里面,比较强调佛法不一定是佛说的,只要符合佛法的不变特质跟本质,都可以叫做佛法。所以不一定是佛说的,但是到了初期大正呢,导师要表达的一个东西就是说,只要是佛法,那就是佛说的。哪怕是弟子们的修正而传导的,只要它是符合佛法的不共特质,它就是佛说。所以佛法等于佛说。所以佛说就不是亲口有没有说,而是它符不符合佛法不变的本质。这样大概了解它的差异点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 您刚才说到,佛说的不一定是佛法。那是不是指佛,比如有时候是方便引导别人的那些,不一定称为佛法,是一种方便法。方便法,我说的佛法就是佛法的超圣不共的地方,不一定佛说的都一定是它不共的。不一定全部都是出世的,比如说佛也说一些方便之道,说一些引导之道,也说一些人天上法,但这些人天上法毕竟是不究竟的。 师父,您就是指它出世间的这一块,超圣的这一块。因为刚才这块我想到了为什么有疑问。想到不是一切唯妙善于都是佛法吗?那这两个是不同的说法,那就不对。一切唯妙善于都是佛法,要看它是方便引导呢,就是说我们有究竟胜义了异的,以及不了异的方便引导。那不了异的如果它能够引导入门,那还是善,但是如果造成的障碍,那就不能叫做方便。所以一切唯妙善于一切是佛说的,一切唯妙善于一切是佛法,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的。那这里是比较在探讨法的究竟不共意义到底是什么。明白了,谢谢师父。还有什么问题吗? 比如说,这个地方可能就,比如说师父也常用一个例子,比如说师父在这边讲法,然后用了加拿大的各种人,时事人地物,然后说明了四圣谛的道理,对不对?那么有人问说,那你这一套理论,或你这一套道理是谁说的呢?你们觉得是谁说的?如果套用导师的大乘师佛说的理论的话,那就是佛说的。当然是佛说的,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要一字一句去说,佛陀也没有一字一句这样说,那我就不能说这是佛说的,因为佛没有来过加拿大,也没有用加拿大的任何时事人地物。那我说是佛说的,不是胡说八道的。但问题是,大家都可以理解这一套精神,这一套道理,那一定是佛两千年五百年前说出来教导出来的,对不对?所以意思就是说佛说,只要符合佛法的,是佛法的圣身意的,那就是佛说,是从这样一个道理,符合他的原则,符合他的精神的,那一定是佛说。不过导师要讲的佛说,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谈,而不是一字一句。有没有用这个字,有没有用这个词,这样各位了解吗?这一段还有什么问题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或是心得还是怎么样都可以。还是有看过这一段,有什么想法的都可以来。 第四句,就是说,特别是在后面就讲到这个,就是在最后的几句话里面,就导师在这一切中就世尊特唱的身见正行,应严格的注持,与高度的发扬,应吸引文明的适应部分。 如是姑且采用的,那么实过境迁,虽确为佛口所倾,说也应该核心,否则就转变为佛教发展的障碍物了。其实就讲到这个,就是说因为在戒律里面有很多,就是特别是,在这个东西体现在戒律里面的,它的这种矛盾之处体现的特别明显。就是说一方面,大家就是都很遵从祖师的这个改变,就认为你比如说,像我们的从我们的着装,从我们的这个饮食等等,其实都已经跟佛是不一样了,大家也都能接受,觉得这个很正常,对吧?觉得我们是我们就是这样。同时呢,他又觉得我们应该完全去遵循佛陀的讲的戒律是佛制的,那你一点都不,你又必须要严格执行,就是这种就是非常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说你说佛制的戒律一点都不能变的话,那现在出家人全部都得托钵是,对吧?就是那个就是这个我们的这个叫什么四圣种,其中一个就是托钵。其实,对吧,而且都不能住那个,还总监住宿下住。同时呢,也是啊,对吧。总之,应该是应该是一块布裹在身上就行了。所以说,所以说那一方面呢,大家又又承袭了这样的实际上已经随着我们的时代还有随着地域的变化已经做了变化了。那同时呢,又在在具体的戒条上面又非得就是很去说啊,那个戒律就是佛说的,你谁都不能不能改变。这个就是就是非常矛盾的一件事情,就是很明显的矛盾的地方。而导师在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把它说出来,你看他这上面就讲的如时过境迁了,你不改变的话就会成为发展中的障碍物,那确实也是这样,对啊,是的没错。如果不改变的话,确实佛教当时在中国可能真的很难传承发展。 随时地子的一个感想,因为形式上很多是不一样。很多形式它是不一样,跟中国的传统很多形式上,精神我们另外再探讨。但是很多形式是不一样。你看现在别传出家人所穿的,这哪里是佛陀?那个时候是佛字,当然不是。但是你说精神上,确实是合乎的。我们其实也是三一,这些都是形式上,做一些调整改变,然后符合他的精神。那这是,这就是气体。千百年来的一些问题,对没,这个就是,就是这一句。刚刚那个锺淳雷问的,那有一些东西是不是佛说的,但确实是不究竟不了解。那事过变迁,是不是因为会?如果不改变就会造成障碍。没错。像我们苏家人里面的四圣种,里面是用福兰药,你不能吃好的新的药,你要用福兰药。那这些怎么办?怎么治病?这问题就很大。还有吗,师父? 一直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刚才就是也是,这个其他师父,还有师兄提到这个问题,就说南传他的佛法,比如说现在很多也在做修行,然后就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比如说金恩,他现在去圣谛亚哥,他有个寺庙,然后就是他们当然是做禅修,然后打坐,他就是当然穿着的话,肯定是南传的,他们那些。但是弟子了解的话,就是他们吃饭,可能依天只吃一顿,可能就是从这个角度,弟子就想,不知道这个和这个,佛法的本怀也好,是不是他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不是啦,就是说他们能手能做,有他们的方便跟原则,那只要不影响身体,然后不影响修行,那就是他们的传承,对不对,就无上大义。但是不是一定就比较好呢?那就是他们的传承,那也没有说一定是比较好或比较不好。那当然了,你要了解说,那日中一死,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这就要探讨他的意义跟原则了,而不是只是形式,对不对。那比如说南传重视过五不死,北传重视什么?不杀生。对啊,北传重视不杀生,北传重视不杀生,对不对。那你这个变成是说,那到底哪一个比较殊胜,那我似乎是觉得说,你只要能够知道说,你现在在做的这个,跟法的相应触到底在哪里,如果没有的话,那你有可能就变成另外一种障碍。那所以说不是说日中一死不好,还是说过五不死就一定比较殊胜,那也不是说,吃素也不是,也不能说吃素不是佛治的。 但问题是,不杀生、互生、不死众生之后,这确实是佛陀的精神。所以哪一传好坏,一定要依他的精神上。是不是合乎佛法的修行,合乎的,那你能做的尽量去做。那不合乎的,那你自己就要斟酌。其实,这个就是弟子,就是禁药的这个问题。弟子也可以谈点自己的想法。其实是这样的,如果在,就是在那个戒律里面,其实也有。佛实际上是开智的,就是不是说要求都是日中一死最早期的出家人,他的这个色身比较坚固。所以说日中一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到后来了,就是后来的佛弟子,就是色身比较磊弱。所以佛陀实际上是开了,就是戒律。戒律实际上已经允许在早上可以吃,可以吃稀饭、粥之类的,就是可以开药食。那么到了后来,像罗赫罗赫来进入僧团,那时候他孩子他小,那他没办法。所以他到了下午晚上,他是可以吃牛奶,就是牛之类的,无杂质的这样的。也就是说其实,现在也确实是很多人,包括北传的很多戒律道成,南传的都认为,我日中一死,我过不时,就是表现我是修行,就怎么样怎么样。其实这个就是,怎么说呢,就是都是一种,我也不能说执着吧。就是说其实都是不能完整的,去了解佛制的戒律的精神,也不知道佛制的。佛制戒律本身就是,制了开,开了制。它是很灵活,很活泼的,完全是。所以导师这也说了,它有印度文明所固有的成分。其实托钵不是佛教专有的,佛罗门也是,他当时的很多出家人,就是很多沙门修行人,他们也是托钵的,就是说这种形式,它有适应印度本身当地的那个。而且就算是过不时,刚开始,佛陀也并没有制这个戒。也就是说当时,佛陀制僧团的时候,实际上出家人晚上去托钵是允许的,并没有,没有不允许。黑面的比丘在晚上,晚上了他去托钵,到一个孕妇家去托钵,然后把这个孕妇吓得流产了。所以后来,因为这个因缘才制的。那说明就是,这种过不熟日中一时,这个东西本身就是。 因为各种因缘的,对,所以戒力要重。法体形象,就是说戒法到底是什么?什么叫戒法?就是戒力跟佛法的共通处,对不对?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叫做要先了解,不能只是在形式上说一定怎么样才是比较殊胜。怎么样?那当然能做得到的都在那。好来,建耀大概了解了。阿弥陀佛,感恩师父。好,好来还有同学,对这段有什么心得看法吗?等一下有的都可以提出来。那我们来一段一段的细读。 因为很多观念,之前在读佛法研究佛法的时候,大概都知道。所以我们就来再来看一下,佛法的表现是说明,佛法出现在时空中,主要种在空间某一段时间里面的空间上。所以这是用什么来表现?流行是说明佛法在时空中的延续。你看到第一个表现是说出现,佛法出现在时空中。那流行是佛法在时空中的延续,扩展与演变。对,延续扩展跟演变三个概念有点不一样。延续是指怎么样?保留。延续就是不管有没有保留,反正就是传承下去,对不对?扩展呢,就是会传布开来,对不对?从本来的东印度或是恒河中下游,然后慢慢慢慢往西印度,往北印度,乃至南印度不断的扩展。从印度呢,往南洋,然后从印度呢,往东传到中国来。从印度呢,传到西藏,这些都属于扩展。好,那最后一个很重要。延续扩展会不会变化?会,一定会变化的。所以这个,我就说很奇怪,就是说,道理上讲起来大家都懂,但是真正用起来呢,就会有那种希望不变的那种无始以来的这种执着跟认知,就会希望它是不变的。但事实上它是在改变。所以这个叫做说明时空的延续扩展与演变。所以这个演变很重要,就一定会变,只要表现与形式,它一定会变。所以经典会不会变?经典会不会变?不会,不会。故事本身不变,但理解会变化。当时写的经典是不变的,如果现在,经典会变。现在写的经典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改变。经典肯定会变。我跟你讲,经典从佛陀,我们不要说从佛陀开始讲法。 然后呢,结集以来都在变化,不可能不变。经典一直都在变,经典一直都在变,从大变小,从小变大。般若经有没有变?有啊,对不对?最早期的,然后中期的,然后变成龙舟小部的,还有被编辑成为的六百卷的,对不对?不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都在变化?经典也在变化,只要若与形式的,一定是变化的,对不对?所以要知道,经典是佛教,是传承,里面当然是承载的佛法,但是呢,它既然表现与形式,它一定都在变,这个是很基本的一个观念,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您说的这个经典在变,是说,就是说是广义的说,还是狭义的说呢?你的广义跟狭义是指什么?就是广义的说,就是您刚才说,比如说,从中观般若,然后比如说又发展出为时,后来,还有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为时。狭义的说,比如说,这个经,经典,比如说,它唯一的变化,可能是有不同的人来翻译,比如说心经,最初是,这个洛石,旧墨洛石大师翻译,到后来,大家广传的,唐三藏法师,他的翻译,这种,弟子觉得这种是狭隘的翻译。当然,你要说,就是说,北传和藏传,它的这个翻译,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但你狭义的翻译,但是就是说,您说这个变化,弟子觉得,不可能是说,比如说,比如说心经,观自在菩萨,照永远皆空,后来又变成,比如说,到了几个世纪以后,或在几个世纪之前,它不是观自在菩萨,可能是比如说观音菩萨,或者说四谛藏王菩萨。我说的是广义的变化,不是狭义的。狭义也变,因为为什么呢,观自在菩萨,你要看旧墨洛石的翻译,它是换成观世音菩萨,对。但是像这个观自在和观世音,它不是主要还是说,从那个梵文的翻译的角度,但是它这个意思,它不能变,但是在翻译上,就会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呢,心经呢。 它刚开始也是从大部里面,再怎么样,节录出来的。师父的意思是说,经典的一个原则就是说,一般来讲是从小部变大部,然后呢,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变成从大部,然后缩减为小部。从古以来一直都是这样子,就是变化而来。比如说呢,最早的般若经,其实是小品般若的前三品。那后面呢,都是慢慢慢慢在编辑而成。那这些经典就一直在变化当中。那师父,那个四部《阿含经》呢?是啊,问题是四部《阿含经》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四部呢?对,从第一世节节到第二世节节,那二世节节之后,然后流传到现在的这个。是啊,问题是如果不变的话,不变的话,为什么南北传会不一样呢?师父比如说,比如说《阿含经》,那是哪一卷啊?那一卷整个一卷六因四经,其实只是后来阿育王,阿育王批语里面加进去的。那肯定不是当时佛陀说的。是啊,是啊。后面都会被征服啊,对不对?不然为什么会讲到阿育王的东西呢?还要讲到佛的塔,还有弟子们的塔,都讲出来了,对不对?所以这些都是会在延续变化当中。这就是所谓的扩展,然后演变。这样各位了解吗? 师父,那那个就是说,从现在科技的角度来说,是不是这种情况应该变少了?比如说你看现在,比如大家都去西班牙去看,然后你不能说过一阵完了,西班牙的东西都变了,这有点问题了吧?我跟你讲,你好好去想一想,我们现在因为我们的年,我们所身触的年代有限,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目前而已。但是你要是往2000年去看,比如说从2000年往后的2000年,它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真的不知道,对不对?是。因为你看西北塔,或是说这些资讯,它有没有可能会有一天会消失,而且不一定很长。哪怕哪一个不小心,来个两个大国家打仗,那就有可能这些东西就毁于一旦了,对不对?所以说起来很坚固,但是事实上也是很薄弱。所以就诸行无常,对不对?我们现在看到是我们以为,其实古代的人为什么会把经典藏在地宫里面,他就是怕它不见了。但是问题是藏在地宫里面就安全了吗?那不尽然。那我们现在当然科技是发达一点,可能更容易保存,但是万无一失吗?不一定。因为我们现在看只是我们的有生之年而已。 师父,我想再请问一下,比如那个札寒是不是一切有物的送贡,还是拿来送贡?对。 札寒现在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一切有物的送贡。那他,比如那个原来积极的札寒,如果他把它分为自己的这个送贡,然后他们自己是不是也有,可以说是有升减,有添加。是这样吗?是啊,有升减,有添加,有增补。对不对?那现在因为有蓝船,所以我们可以比对,那确实有些地方是不太一样,很多地方不一样。对不对?但是大同小异,他没有说整个完全不一样。这样了解,那可见就是在变化。既然会有不一样,那就是变化。你说蓝船就一定早吗?没有,蓝船很多东西也是增补进去的。对不对?很多都,只要谈到蓝船,就以为比较早。我跟你讲,如果依导师的研究,跟现在很多研究,蓝船它的相应步是比,严格来讲比札寒更晚。那当然这就牵扯到研究的问题。好,来, 世尊的三业大用,映现在佛弟子的认识当中。三业大用就是佛的身口意,佛用身口意来教导弟子众生,又构成佛弟子的三业圣用。那就是佛弟子学习之后,去修行,然后修正,然后又把佛法传承下去。这表现佛法的适用的流行。由于不可避免的事实,这句话很重要。这表现佛法的适用。那么导师说佛法的适用流行,似乎常常喜欢把它称为佛教。不过导师的用法就是,佛法的适用流行,适用表现出来,流行。由于必然不可避免的事实,即是不能不有变化,就是一定会有变化。因为不同的弟子所接受道德,可能偏重会不一样,还有所修正道德。当然证悟道德如果是阿罗汉或是朱法师,像证悟道德一样。问题是弟子们要把它表达,表现出来。由于他的时代环境因缘,他就会不同。至少他的表达方式不同,至少他用的语言不同,至少他的环境对象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一些不一样。同样是阿罗汉,可能表现的方式会不一样。所以接收的人,可能会有一些认知上的不同。这样各位了解吗?导师下面有一句话,很有趣而且很重要。我当然反对把它变成非佛法。什么意思?我当然反对把它变成非佛法,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演变的过程中间,失去了佛法的本质。导师讲的牛奶加水,到最后就只有水没有牛奶了。很多方便,但是你要知道它是方便。那有它的究竟胜义,那你要知道它是究竟胜义,不要把方便当胜义。那如果把方便当胜义的话,那就变成非佛法。 这样,各位了解吗?这个就是导师所说的。其实,这句话表现出,就是反映出一个关键,就是导师一直致力在研究,什么是佛法的不共本质。了解吗?我再讲一次。由于这样的不断的改变,所以导师一直在研究佛法的不共本质,它到底是什么。这是导师一生写了那么多,研究那么多。他的重点就是要表,要了解,让大家知道佛法的不共特质,跟不共本质,它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那保存旧有型态的佛教,就此是可能,也必然为一样化葫芦的形式崇拜。是我佛的不肖子孙。这句话意思是什么?敬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么样?师父啊,弟子理解的话就是,我们不能。既然是佛弟子的话,就是对一些,这个就不能自从形式上去崇拜这个佛教的原来的一些旧有的形式。不然的话,就可能失去了佛佛世尊的本怀。对,意思就是说,表现出来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就会有一定的表现出来的形态。什么叫表现出来的形态呢?其实很多,食衣住行,都是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对不对?食,吃的东西,对不对?什么时候吃,怎么吃,吃的原则到底是什么?比如说刚刚谈的,到底是一定要非得日中一食,还得一定得过五不食,对不对?还是一定不能吃众生肉,所有的肉都不可以吃,对不对?这些都是形态,对不对?吃素,当然也是一个形态,是不是?其他,其他很多宗教也吃素的,印度也很多吃素的,是不是?但是如果你固执,把吃素当成一种功德,那就是一种固执的形态。这样,各位了解吗? 食衣,对不对?那衣当然,佛陀当初有他的背景环境,在印度,所以他穿的衣,搭的衣会跟我们不一样,对不对?那传到各个国家去的时候,对不对?是不是一定得非得保持那样的一个形态呢?能不能做点变化呢?佛治三衣一波,问题是来到加拿大,你有办法这样子吗?不可能嘛,对不对?上次师父去温哥华的时候,去接那个法光长老,对不对?他们那个时候穿的是,是没穿里面的长裤的。 但是,一上飞机要来卡加里,那时候卡加里还算冷的,对不对?你就一定得穿长裤上去,不然怎么办,对不对?不可能说不穿了,对不对?那你穿鞋子,你可能赤脚吗?你可能穿凉鞋吗?不可能啊,对不对?还是得穿保暖的靴子啊。那这些就是怎么样,形式上会改变嘛,但是我们的精神,必须去维持嘛。十一柱啊,对不对?那柱当然啊。比如说,佛陀早期,比如说,树下柱或是坟墓柱,那这些都是改变,不可能说一定得肥。所以有些修苦行的,到现在一定肥,非得在树下柱,非得在坟墓柱,那这个就有点过分了。所以这些,就是说什么?固有的形式,然后把它当成这种生活就是神圣的,那这个就违反了佛教的意义了。所以,有些人会把苦行当成是必然的,而且是一种神圣的,觉得越苦行就表示这个人修行越好。这好像在形象上会让人家有这样的一个意结。但是事实上,确实不是这样子。所以导师说,这个不可能完全去保持古代的一些形式跟方式,但是如果能自然而然保存,那也不是不对喔。所以不是说南传现在保持这样,所以他们不对,不是这样子,而是说自然而然传承保存下来的,只要不违反佛陀的精神,那也是好事。但是呢,如果传到其他地域文化去,为了能够适应那些的文化,而能够保持他的精神跟原则的,那有一些变化确实是比保持原来的会更好。这样各位了解,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那比如说,导师就举个例子,元皇子孙。如果我们现在文化经济人口,因为这些,你看喔,这些东西的变化大家都知道,而且都能接受。但是佛教在演变当中会变化,为什么大家不能接受,就非得认为不变化不行呢?这问题到底在哪?知道师父问了什么,你们大家知道问了解现在师父问什么吗?意思就是说一般世间的东西,比如说领土啦。 文化啦,还有比如说什么,什么其他的宗教,人口经济领土,这些都会变化。大家都可以接受,也知道它会变化。但为什么一谈到宗教的经典,还有宗教的东西,就认为不可以变化,而且不会变化呢?因为来谁先讲,因为谁讲因为,师父弟子是静能,静能来,弟子只是弟子个人的浅见,没关系。有可能就是大家对佛陀的,这种是不是心里面的佛陀的地位的一种认识,以及对佛法内涵的一种认识造成的。可能你对你对佛,比如说,就是把就是类似于当成圣旨的这种东西,你可能很难就是你你就没有办法想像到。就是说,这个东西它不是圣旨,我就就不是圣旨和圣旨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吧。意思就是说,这是宗教性的东西。所以当人一牵扯到宗教性的东西,怎么样,他就会跳脱一般的思考,心态比较比较深。 是啊,刚刚还有你刚刚不是还有一位要讲话吗?是,静唐你是不能讲话是不是,还是你讲不了?那个对不起,是否是,我们家老婆在那里说话,我让她不要说话。弟子觉得一部分是因为就是刚刚讲的就是那个宗教性比较强,就是就变成超圣的是神一样的东西。就像刚刚静能讲的就圣旨嘛,你这肯定是不能。另外一个呢,我觉得对于还有一部分人,就是说,他不能够把佛法和佛教区分开来对。所以会造成因为他没有那种他没有那种概念,就是说对。因为一旦落到世间的这种就是你一旦佛法落到世间,那他就他就会就会有这种变化,这是这是非常自然的就是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你无论哪个宗教无论哪个宗教无论什么事情他都一定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个就是但是但是反而是当人们碰触到宗教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他不应该变化就是一种自。 就一种我执得崇敬,那样的。所以当佛,当人,为什么希望,为什么会认为佛教经典不能变化?因为他一旦把佛教当宗教来信仰的时候,他就只会有自然而然认为他不会变化。那另外,当然佛教里面有不变的东西,有啊。但是事实上是,一般人是分不清楚的。我们等一下会讲。其实师父以前都讲过,我们等一下会再讲。好,再来。所以不但不知的可以再认识,对不对?以前不知道的,经过研究后,可以再认识。错知的可以修正,少知的,应该可以综合完成,应该发扬而成为大众共知的佛教。这里面需要变化。什么叫做不知的再认识?就是前面好像那个,上次是,这个应该好像是宗淳,他在在任领的这一段里面,就是说,佛法由于流传的年代比较长了,好多东西就淹没在历史中了。对,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对。比如不知,等于是,导师再重复,他前面已经分析过的。是,比如说吧,很简单。不知的可以,可以再认识。阿含经,千百年来,被中国佛教所忽略。对不对?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佛教徒,根本完全没有不知道阿含经到底是什么,完全没有碰触过阿含经,也完全没有读过阿含经。对不对?所以根本不知道有阿含经这样的一个这么重要的东西。但是呢,经过时光的演变跟变迁,现在的,就是近代以来呢,很多的资料是比古代更容易找到。那么由大德出来,比如说导师,在北传佛教开始,弘扬阿含经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变成以前不知道的,现在可以再认识。对不对?还有错知的应该修正。比如说我们传统以来,有一些东西不见了,所以我们对某些东西会错知。当然有些东西的错知呢,来自于可能自己的认识不够完整。对不对?比如说什么叫做错知的,可以再修正。你们在你们的学佛当中,有没有,有没有曾经遇到过错知的,然后修正? 有的弟子很简单,就是原来就是不杀生,吃素和杀生实际上原来就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实际上不是众生肉,很多人在没有学佛法之前就认为,好像吃素就是功德很大。就功德很大是啊,那就是确实是错知了。以为吃素功德就很大,那就是错知了对不对。这在我们学习当中有太多这样的一个东西了,所以错知的应该修正。 钟淳丽以前有没有什么错知然后修正,这个我也准备说一下,但是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对。就是这一点我是有感触,就是接着上面刚财施父讲到那个为什么它是佛法的这个流传,它是变是应该的,因为它是随着这个因缘的变化嘛,肯定是要变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就是众生非要是就是要执着一个不变的,就是有一种宗教的那种落入一种那种情感性的。我觉得我之前皈依,皈依那个师父就是体方法师,我深有感触的时候,我感触的是我周边的很多的师兄,他们都是现在还是这样的,但是我已经走出来了。就是什么呢,他们一直认为师父是圣者,师父讲的什么东西呢都是讲什么就是不变的。但是我们师父那时候讲,他也是开始给我们讲印顺导师的这个论注嘛,他说他二十多年然后没有修了二十多年都是没有没有就是好像解脱样的。然后呢,接触了印顺导师的论注之后呢,让他就是好像突然醒悟了,然后自己就很受益。是怎么样那个,然后我们的弟子的就共同的这样的一个就是自己的骨子里面就认为师父是圣者,他讲什么就是什么,他讲什么最大的就是他给我们最主要就是你讲的就是你要就是当下你就没有烦恼,你要觉知当下。然后呢,还有一个就是那时候讲就是印顺导师抉择了这个佛法,他是就是把印顺导师的这个心髓心髓就是拿出来,那个意思就是我之后的感觉就是我们印顺导师的论注好像我们就不是要去看那么多,因为他已经把印顺导师的心髓嘛已经就是拿来了,那我们只要学这个心髓的地方那些就不要去学了。之后通过我一开始都是这样的,之后通过我的学习我才知道。 那不是这样子。我就有个疑惑,我说那印顺导师,能把他的这样的一个心髓当中的这个他的精髓,能拿出来让大家都受益的话,那为什么印顺导师花了那么多年写了那么多的这个论注呢,去做法的这个抉择呢?然后我在学习当中,我就慢慢慢慢明白这一点,还是要慢慢的去理解,去照着去做。不是你一个心髓当下就能抉择当下。然后我就没有烦恼了。然后我就有些我的周边有些当时就觉得,哎呀,有的时候我是顺走了,有的时候是错过。二过三过,那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然后之后才慢慢明白。所以我觉得,刚财施父问到这个的时候,我就深有感受这一点。应该也是错知。然后之后的,然后再知道吧。对,所以大家就是说,学导师的东西,要从这边反照自己的身心,有没有到底。以前学习上到底是不是有遇到过这些问题,对不对?还有少知,应该是综合问题。什么是少知?很多。我现在因为时间,师父就直接讲。很多人对佛法的认知,其实是不够广的,是非常狭隘的。因为可能你们也知道,很多人学佛,就是学净土宗,然后他的佛法就是净土宗,他的佛教就是净土宗。所以他把净土代表所有的一切,那这就是少知,甚至不是说净土不好,甚至他学的净土是非常狭隘的,某一些很偏执的观念,而不是真正的净土的观念,对不对?那就会很大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是少知,那必须透过不断的扩大学习,系统的认知,学习之后呢,所以慢慢慢慢才会去纠正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有变化,那都可以去纠正调整。 而且世尊表现佛法的言行与事行,言教与事行,有世尊不共独到的身见,也有印度文化固有的成分。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佛陀他一定有佛法不共一般世间的,但是很多印度的东西,因为佛教孕育在印度的这个环境里面,一定会使用印度很多闻化跟语言,这是必然的。这样各位了解吗?那么,我们这样讲吧,师父这一二十年这样子慢慢来,其实师父有一个感触,就是说,骨子里,我说骨子里,佛教佛法是反印度教,反印度文化。有人曾问我说,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灭亡?因唯识父觉得很简单,骨子里根本里。 根本里,佛教是反印度文化。反印度宗教,是跟印度的很多习俗观念是格格不入。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佛教在印度会灭亡,那是很自然而然的,因为它是一股,在印度的整体文化里面,它是一股逆流。那你说为什么呢?因为佛教讲的是诸法实相,印度文明跟它的宗教,讲的不是诸法实相。那哪怕是表现,也是非常反印度的。所以,当初佛陀是,虽然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印度的东西,但是很多对印度当初的习惯习俗,还有很多东西他是反对的,而且是常常批评婆罗门的,批评印度外道的。这样,各位了解吗?但是不可否认,有时候为了要弘法,为了要传法,他还会用印度的一些东西。那这就是一些大家要了解。所以,你看,你从现在来看,纯粹的很多印度人的习惯,其实跟佛教是格格不入的。其实,如果再往大一点看,这同样的情况,在中国也是早晚会发生的,对吧?是啊,没错,中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孔孟,不管什么,没有一个说能跟佛教的,究竟教业能够随顺的,没有,是吧?所以最终有一天,也是会。所以,佛教在中国当初的传承,也有很大的一些障碍。但是,中国文化在某一些方面,却能够怎么样,像某些程度上是可以随顺大乘佛教,或是随顺佛教。所以,他有些地方,他容易一拍就集合。但是当然这样子,有时候会被偏移。什么叫做中国文化里面,会有一些,其实是跟大乘佛教,在某一些程度上是相应的,是世界大同那个梦想吗?儒教的人啊,是啊,虽然他不完全就是佛教,但这种在心胸,在世界大同,在什么这方面,其实是某一些地方是随顺。就是说,在一个程度上,他是随顺大乘佛,他是相应于大乘佛教,对不对?比如说仁爱,大同,对不对?然后无私,对不对?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在很多菩萨道来讲,是一拍即合的。所以为什么大乘佛教,会在中国发展,有他的原因的。这样,各位了解。你看到中国如果有种姓的,种姓的制度,那佛教就没办法,就没办法发展,对不对?因为完全是格格不入的,对不对?大家了解吗?好来,这其中有无条件的承袭,或是或多或少给予新的意义。这其中或是无条件的承袭,或是多少,大部分一般都有修正。比如说业力思想,业力观,那印度本来就有。 所以就给修正,把它修正,或是契合世尊正觉的本怀,或是为因此一地而采用的。佛在人间,佛法就必然是如此,不能不如此。所以呢,在佛教的经典跟传承各式方面里面,确实有佛法的,有佛教的本怀的,有世尊本怀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适应时俗适应地方的。那其实印顺导师终极一辈子,研究大大小小的经典,研究那么多,他其实就是要倡导世尊本怀到底在讲什么。这样各位了解吗? 所以呢,大家读了那么久的时候,就讲一个比较明白具体的话。导师认为,大乘佛教或是大乘佛,大乘不一定是佛亲口说的,但是呢,却是符合佛陀弘扬立身、弘法立身的本怀。从这样符合佛法的本怀来讲,叫做大乘是佛说。我再讲一次,大乘不一定是所有大乘。我再讲一次,是说大乘的终极精神。大乘的终极精神,它不一定是佛陀一次一口这样的说,但确实是符合以世尊弘扬立身的本怀、弘法立身的本怀。从符合佛陀的立身本怀来讲,我们可以说大乘是佛说。导师的整体的大乘佛是佛说的,意义就是这样子。那至于什么是世尊的本怀,那怎么办?那得怎么样?要去探讨,要挖掘。是要去探讨,要去挖掘。从哪里探讨?从哪里挖掘?那还是从经论。对啊,从三藏十二部里面去。对啊,从浩瀚如海的三藏十二部里面去探讨去挖掘。对不对?因为经典虽然会变,但是佛,但是它是要记得它是承载佛法的载体。你离开了这个载体,也没有佛法可说。所以还是直接从里面。但是你既然要研究,那你就需要什么?要够广够深,要了解,要够广够深。不然就会偏埃,就会偏执。这就是导师一生研究的一个方法跟方向。 好来,接下来这句那就重要了。这一切中,世尊特倡的身见正行,应该严格的住持,以高度的发扬。这就是导师在弘扬的。这一切中,世尊特倡的身见正行,应该严格的住持,以高度的发扬。所以呢,导师就是,什么叫做。那我现在问你,因为你们都读过七体七识人间佛教,也读过以佛法研究佛法。哪一些?哪一个? 或是哪几句,是导师认为世尊要特倡的身见正行。哪一些是世尊特倡的身见跟正行?导师立足于中西佛教之形节,弘传中西佛教之形节。立足根本佛教之纯朴,对立足根本佛教之纯朴,怎么样弘扬中西佛教的形节?形就是菩萨的广大形节,就是什么圣身空意。所以在导师的这样子,从三藏十二部里面怎么样去探讨挖掘出来,就是般若经的菩萨形,菩萨广形,以及菩萨的,以及教法的圣身空意。这就是导师认为是世尊的身见正行。而阿含经的圣身空意是源自于,源自于哪里?般若经的圣身空意源自于阿含。对,般若的圣身空意源自于阿含的缘起无我。这是导师要,就是导师在经过那么多几十年,然后三藏十二部的这样之后,所决发出来的认为。当然我说他认为,导师认为世尊的身见正行。身见就是一切必经空的身见,行就是度一切众生。菩萨的广形,那你们这样子读过之后,师父一再强调说,为什么要让你们来研读这些呢?其实你们才能了解中道。现在师父在讲课的原则,跟大方向到底是什么。免得师父讲东西讲多了,大家不知道到底师父要弘扬什么。师父要弘扬的就是导师所抉择世尊的本怀。再来我们这段把它读完。因为时间的关系,有没有什么问题?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静修,你今天都没问题?静修,你有在,阿弥陀佛师父弟子在听,有在听?你没有跑掉?没有,没有。好来我看一下。师父,弟子想说,就是关于刚才那个师父,几位师父,就是两位师父一直举的那个例子。比如说三一,然后包括法光长老的那个例子,然后敬耀师兄问的那个日中一时,然后这种。然后其实弟子想到就是说,因为之前就是经里面也说,就是这个佛入灭之前,跟阿难说过,说这个小小戒可以舍。然后后来大家问他,那哪些是小小戒?所以后来就是,他就说佛陀没说。其实是不是说从刚才就是咱们说的这一段的这个精神上来说,就是您刚才也说了,就是说,比如说您现在在加拿大讲的这些,用加拿大的这个例子,比如说三个圈,然后讲这个缘起四谛三法阴。它确实不是佛亲口说的,但是你如果是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那就是佛法是符合佛法的。实际上你可以说,包括您刚才说的这种适应,比如你在加拿大,你就没有办法不穿鞋,天天穿凉鞋。 所以像这种类似于小小戒,所以其实你也没有办法去说。佛陀当时说小小戒可以舍,虽然佛陀没有说,比如说你到了加拿大以后,你可以穿鞋,然后你到了印度以后,你就可以穿拖鞋。佛不用说的这么复杂,但是实际上你也不能说,我到了加拿大,我必须穿鞋,这个就不是佛说的,或者说是违反戒律,因为这个就是反过来说。佛陀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例子都给你都举凡,因为那也不现实。全部讲了那也不现实。说佛用神通看到以后,然后怎么样那也不现实。那也不现实。所以佛他也就是说了一个精神,然后后代的弟子需要怎么样去应用这个精神。当然有应用篇的,但是也有就是说,你体验体解佛陀的这个意思以后,再去应用。所以叫做不知可以再认识,错知可以修正,少知可以综合完成,对不对。 那导师是认为说大正佛法,不是说所有的,而是说他的终极精神上,就是佛陀的精神。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说大正是佛说,因袭印度文明的部分,如是姑且采用的。那么时过境迁,虽切为佛亲口说,确实啊,对不对。有些东西确实佛是这样讲没错,但问题是他,以当初的因缘而这样说的,而这样做的,对不对,也应该革新或取消。其实确实佛陀也说,你们自己后代弟子们,出家众们自己去开会决定,只要符合佛陀精神,法的精神意义的,那就做一些修正。所以现在呢,在中国的寺院,他会有两套,一套就是戒律,另外一套叫做什么蝉鸣虫归。因为戒律他不敢去改,但是呢,他取了一个方便,就是虫鸣虫归。那其实虫鸣虫归,很多时候是以戒律的精神而去制定的。这样了解。 师父弟子再问一句,因为那个在佛院的时候,那个张叔导师讲,僧智大于佛智,这个就是,他一直这么说。刚刚讲到这个事情,弟子就突然想起来了。那么僧智大于佛智,这个在经论上有依据吗?没有直接这样讲,但是在佛陀当初在讲,在戒律的制定的时候,是符合佛陀戒律制定的。因为佛陀当初确实是说,小小戒可舍,甚至说戒律是世间奇谈。佛陀当初也确实是说,未来哪一些可做,哪一些可舍,你们自己僧团开会去决定。佛陀当初确实是这样子。那从这句话,就是衍生和把它练出来了,是这个意思。是啊,谢谢师父,我知道,因为他的僧智大于佛智意思就是。 佛陀当初确实说,有些你们自己僧团去开会不合时宜的,那你们自己去取消。那有一些必须要的,你们再依法的精神再去制定这样子。这个理念就是,就是因为一讲到僧智,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就,毕竟当时就有一个疑虑。我就觉得,因为现在的僧团的这种,这种管理模式,或者僧团的这种,比如说我们的结谋什么的,其实已经不是佛式的那种,完全没有的那个东西。是啊,所以也是,僧葬祝词的意思,然后大家都跟着那个了。那这里面就很难说,它就一定是合法。所以它是改变的,但是这种改变,你不能说它不对对不对。它因于僧团的管理需求,所以会有各种知识产生对不对。它不一定完全合乎佛陀那个时代的,也不一定完全合乎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呢,如果从佛法或戒律的本质跟精神来讲,它确实是必须要。这样大家了解吗?好。 早期印度佛教值得我们尊重。它到底去佛复原,这句话呢,什么意思?早期的印度佛教值得我们尊重,它有几个意思。就是说,第一个,导师有肯定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印度佛教,毕竟是在印度的,所以呢,它离佛陀是比较近的。那么印度佛教它有早中晚,那么早期的印度佛教当然是怎么样,离佛陀更近。所以就是叫做到底去佛复原,所以值得我们尊重。比如说阿含经,对不对,去佛复原里面很多东西我们必须要重视它。但它不一定比后代流行的佛法更适合千百年后的时代,适合于千里外的环境。从佛法流行的观点中,怎能以自以为为然的佛说或不佛说,就论它是佛法。你看导师这里用佛法,导师意思就是说,很重视阿含经,因为毕竟它是早期的去佛复原。但是你也不能因为重视阿含经而否定大乘佛法的终极精神跟意义。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你会知道说,为什么师父要讲阿含经,因为你要重视阿含经,因为阿含经里面很多教法,它可能就是佛陀,就是这样子更接近的教导。但是除了阿含经以外,其他都不对,不是这样子。从阿含经而弘扬出来的,般若的圣僧空域还有广大型,如果你从阿含经的精神里面,再往外扩张的话,确实是可以达到大乘的终极精神。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我想请问一下,就是前面讲到那里说,世尊表现佛法的演讲与事情,有世尊不共同道的身见,也有印度文明所固有的成分。这个地方就是说,当时在印度的时候。 比方叶利说,因果说,六六轮回说,都是当初的印度固有的成分。但是佛陀有做改变,有做修正。佛陀把它借鉴过来,就是说他有讲到一部分确实是对的,但是他有不圆满的地方,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地方。佛陀把它修正。比如说叶利观,叶利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对,就是有这样子。但是当初的印度,很多的叶利观可能是庶民论的。所以佛陀就把它怎么样,做修正,让他正确的传达。 六道轮回,这个也是完全是借鉴过来的。印度本来就讲轮回,因为除了印度讲六道轮回,其实当时有很多的宗教,就说是世界各地的宗教,他讲的就是没有到六道的程度。比方像中国的话,没有讲那么多。以前宗教很多都讲二世,都是这世跟之后的那一世,有的根本没有。像中国的话,就是把地狱和鬼道混在一起说,天道就没有分那么细,就是一个天就完了。是因为观念不一样,各国的文化基础,宗教信仰观念会不一样。 其实像佛陀是把很多东西,就是印度东西的应用,然后把它作为修正和调整。他只是把它作为调整。所以我们探讨一个问题说,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他要在印度诞生而不在中国,或者说在西方的其他的国家。是因为印度当时的所有的,他的这些学术更完善吗?不是啊,我跟你讲一般来讲,印度宗教最多的,还有宗教理论最完善的,你真的去看起来,那就是印度。所以印度的整部历史跟哲学,就是一部宗教历史跟宗教哲学。你在说什么,就是说佛陀之所以诞生在,不是我是跟你讲,印度它本身就是一部宗教。印度历史就是一部宗教历史,跟宗教哲学。那这个环境之下,当然佛陀出生在那边,可能会比较好,可能会更,就是整体环境更适合。从这个角度来讲,当然啊,那你相对来讲,你看那中国呢,中国的整部历史跟它的哲学,就是一部政治史,讲的都是政治。中国谈宗教,正统来讲,谈宗教的地方少,宗教的理论相对来讲少,谈的都是政治理论。 然后就是说,中国的那个宗教的环境,当大乘传过来的时候,中国的宗教环境比较契合一些。那已经是不一样了。当大乘佛教传过来的时候,那已经是有点改变了,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边,就是在汉地这样后来发扬,就是深耕的话,也是跟中国的那个传统的那个佛教有一定的,不是传统佛教,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关系,文化传统化。对对对,是是是。如果传统文化是非常不一样的,那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状况。 你看,比如说,比如说南传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他们的文化跟中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它就会,跟中国的传承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中国的文化,就是适合大乘佛教传播。所以像南传那边,它本身的那个环境,就适合于南传。但是它那边的传,他们曾经也有大乘,但是后来大乘就是啊,就是土壤不具备那个条件一样的。是啊,是整个环境嘛。所以为什么说,不同环境就会有不同的变化。那也就是说,当初佛陀在印度诞生,也是因为当时,他那里就是他整个宗教环境都具备了,在那里诞生的。如果从表象上探讨,可以这样子讲,但实际上你说,真的是怎么样,那我怎么知道。我们只能说,我们看到的、认识到的去探讨,然后说大概可能就是这样而已。对不对?谢谢。 好了,因为时间差不多了,这一段我们就大概讲完了。那么下次换下一段。换下一段。下一段是谁?静慧。静慧在吗?静慧没有。静慧要上班。没关系,通知一下,她下次要花点时间,把这个稍微读一读讲一讲。那么其他东西还是要读,你不要以为没你的事就不读了。读一读对你们比较有帮助。我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我还是有一个比较纠结的地方,然后最后想请教师父一下。就是我刚才之前讲的,这也是我,等一下跟这个有关系吗?刚才跟我上面讲的有点关系,反正也是。不知道能不能说师父,这样子吧,你等一下结束之后,你再跟各位讨论一下。那我们现在,回向往其他同学可以先离开,因为时间也到了。请喝茶。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摄念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谢谢各位,谢谢我们的法师,几位理丘尼法师们,谢谢你们。
返回
Test:文字整理-YQ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