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俱舍论 第七讲”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俱舍论 第七讲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width="100%" |+ style="border: 0px solid black;" | |<small>[[俱舍论 第六讲|'''<u>俱舍论 第六讲</u>''' {{#fas:arrow-circle-left}}]]</small> |style="text-align:center;" | <small>'''本讲视频''':[https://youtu.be/SUy6Sj69vOw?list=PLvfhHoqQgPBCb4ZDYAJONPE61ZWU8BGFV|'''{{#fab:youtube}} Youtube'''] [https://v.qq.com/x/page/o0862e2gew5.html|'''腾讯''']</small> |style="text-align:right;" | <small>[[俱舍论 第八讲|'''{{#fas:arrow-circle-right}} <u>俱舍论 第八讲</u>''']]</small> |} == 复习 == 各位同学我们继续来上俱舍论,希望你们目前上到为止,不要太无聊才好,因为阿毗达摩在佛教里面很重要,是佛法的基础学论。你佛法的基础或是知识要深,一定要学论,学论从开始什么论开始学?你不能一下子就学大乘论,因为你学到最后,你很多基本东西不知道,你不知道大乘论里很多东西在讲什么。 你要先学阿毗达摩,因为大乘论里面是依于阿毗达摩,一般我们称为小乘论,然后再进一步再立足在基础上面,再去探讨一些大乘佛法的内涵跟哲学义理,如果你基本的教理或是阿毗达摩不懂,未来大乘在讲很多东西的时候你不知道它在讲什么。比如有时候龙树菩萨在讨论,或是世亲菩萨在讨论无表色到底实有还是假有,什么是无表色,你就不知道它在讨论什么,所以一定要把阿毗达摩学好。 阿毗达摩翻译成汉译的至少就有二三十部大论,在中间里面那么多,最大部还有两百卷的,那么多我从哪里去学?幸好世亲菩萨帮我们做了总整理,一个精要的整理,那就是《阿毗达摩俱舍论》,要学阿毗达摩从俱舍论开始着手下手去学。这样的话,你慢慢一步一步学来,你的佛法基础,理论或是义理就会深厚。 但是阿毗达摩俱舍论不容易学,因为在探讨的有些东西你会觉得很枯燥,但是这是必经之路。你们里面有没有学过科学的?你们在学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有点枯燥?很多东西谈一些我们一般人感觉不到看不到的东西,或是谈一些很理论的东西,但问题是你未来你的实力要深要厚,这些东西你就必需经过。比如说学习任何学科都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直接下去摸索;第二种到教室里面或是去请老师,跟你先讲一些理论,讲一些基础,然后开始学。比如要学修汽车,有这两种学法:有一种,是我不学任何理论基础,我直接到修车厂就跟着老师傅开始学,他就教你实际上操作,那种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技工?也可以,但是到一定的程度能不能再上去?没办法。因为他不懂理论基础,他只知道人家告诉他怎么装怎么弄,但是很多原理,为什么会是这样,更深的理论基础他没有,他就上不去了。 另外一种,到学校去或是请老师,从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跟他教,跟他说明,理论基础有了,接下来难道这样就够了吗?不够,要去实习,这样子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面,他就可以跨越到更深的理论跟层次,他可以当设计师,他可以当工程师,乃至可以当发明家,就这两种。但是在学理论基础的时候枯不枯燥,无聊不无聊?会。需不需要经过这样的忍耐?要。某某你在学中医的时候,需不需要经过这些理论''(的过程)''?''(需要)'' 你们这些理论一定要先学好,当然我们现在也是,一边教你理论,一边教你修行,具体上,在日常生活上你们都可以用,现在开始办禅修班,就是一边理论,一边实际操作。我知道学阿毗达摩有一阵子刚开始会有点无聊,但是慢慢进入到那个味道起来的时候,你就开始觉得有趣了。这样知道吗?所以无聊还是要来学。 === 极微 === 我们先来看,上次讲到色法,色法指一切物质,空间上质碍占有空间,我们复习一下。''(色法)''在时间相上会变坏,随着时间会变化;或是受外力的破坏,所以它含有无常变迁的意思。色法有哪几个?在阿毗达摩俱舍论里面,色法有十一个,五根五境还有无表色,无表色第一次碰触到,但是今天会解释什么叫无表色。 [[File:极微想象图.png|缩略图|433x433像素|''极微想象图(根据个人理解绘制,请藉用以帮助理解,但请勿套用)'']] 接下来呢,讲到色法的基本构成 —— 原子论(极微)。在从大毗婆沙论以来,佛教又提到一个物质的概念,叫做原子论,这个概念在佛教的理论里名称叫做<code>极微</code>。极微在佛教的阿毗达摩里面,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点像现在物理学的原子或分子,它是说极微不可破坏,常住不变,但是一个极微它不可以单独存在,它一定要七个极微一起存在,中间一个,然后四方上下这样加起来一共七个,变成一个微团这样才能存在。极微没有办法自己存在,没有这种事情。 一个极微至少具有八事,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风”,所造的四尘,“色香味触”,一个极微都至少会有这八种特性,'''地水火风是特性,色香味触也是它的作用、特性''',有这八事,有的极微会有九事,有的会有十,有的会有十一。如果在有情身上的,就会有十或十一,因为会加上声,加上耳或是鼻中任何一个,加起来就会有十个或十一个。身根极微是必定要的,造成有情、有情识或是我们叫做有机体,有生命体的这样的物质。身体的极微至少会有十事,或是十一事,但是不会超过十一件事,上次解释过。 我讲过,你们学任何学科都可以用你的学科来相似相对的理解,但是不要把整个套进来,整个套进来会产生一些误差跟错误的理解。你学物理的也好,学过科学也好,学过化学也好或是学过医学也好,你都可以用你的常识或是你的专业知识来理解,相对的理解,但是不是绝对的套用。 === 四大种 === <blockquote>四大种(地水火风) * 一切物质所具备的特性 * 佛教最早的物质理论 * 四大种: ** 地:坚性 - 能持 ** 水:湿性 - 能摄 ** 火:暖性 - 能熟 ** 风:动性 - 能长 </blockquote>''(地水火风)''四大种作为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佛教最早的物质理论。四大种,种是什么?种是<code>因</code>的意思,种是因,或<code>依靠</code>叫做种,这个种有因的意思,原因的因或是依靠。大,就是普遍一切,遍一切色法,为一切色法的因,为一切色法所依赖,为一切色法所依靠,叫做四大种,所以这是色法的根本元素。 人家常常讲一句话,出家人什么空?四大皆空,哪四大?''(答:酒色财气)''这个只是一般通俗的,不是了解佛法的人的说法,你这样讲我不能说错,因为酒色财气也要空,但是佛教里面讲的四大皆空是指这四大,就是地水火风皆空。既然地水火风都空的话,那就是一切法空,这是大乘佛法的教说。但是在阿毗达摩里面,这四个空不空?不空,这是有的,因为有这个才能构成色法,所以现在你们对佛法有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人家以后再讲出家人四大皆空,你会问他哪四大,他跟你讲酒色财气,其实是这四大,地水火风叫大种,这是真实的四大不是假四大。 什么叫假四大?假四大也叫地水火风,但是假四大是我们一般经验所看到的地水火风。地,你们踩在地上的那个地;水,是我现在喝的这个叫水;火,火就是火烧森林的火;风,就是晚上会刮大风或台风的那个风。那个是假四大,那个不是真四大,阿毗达摩俱舍论里面讲的四大,是指这真实的四大。既然叫假四大,我们一般的外面的那种地水火风,它是真法还是假法?假法,它是假的,它是由什么构成的,是由这真四大构成的。一切外面构成的,你看到的山水,这些种种现象物质的,只要是物质的,一定都是由这些(四大种)所构成,所以这(四大种)叫做真四大,叫做地水火风。 它的特性叫做坚、湿、暖、动。地坚,坚韧性,能护持,就是能托住东西,不会散失,会成一个固体的东西,所以这两个(桌子,椅子)都是坚硬的,所以它可以护持,我可以把这个放到上面,不会掉下来。(就是)一般我们物理学可以叫做固体,所以叫做坚,坚性。 水叫做湿性,这个都是指它的特性,只是用一般我们的名相来代替,你要重视的是它的特性,就是能摄持的这种特性,什么叫做能摄持?就是可以把东西凝聚在一起,让它不会散掉,水性有这样的一个特质跟作用,可以把东西凝聚在一起。 火,火的特性,叫做暖性、能熟,什么叫做能熟?就是能让东西成熟,或是能让东西变化,什么变化?很像现在所谓的化学变化,你用火把一个东西煮或烤,它会产生一些化学变化,就质物上来讲,它能够让东西成熟,变熟,它有这几种的特性,这个叫做火性,叫做暖性,叫做能熟性。 风叫做动性,动性能增长,能滋养,它有几个意思。动性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气体动性能流通,它有动性它也能够滋长,能够长养,让东西快点成熟茁壮。什么叫做让东西快点成熟茁壮?举一个例子,因为能动的东西,我们血液能不能动?血液不是固定在那边,它是能动的,所以血液里面有这种动性,血会流动,所以它能够滋长,能够长养我们的身体。 现在是举一般的例子让你们知道它的动性,为什么叫做能滋养能成长能增长?比如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空气都不动,你人在里面会不会生病,会。所以你要让空气流通,空气流通我们吸进去这个大气,然后有新鲜的空气让我们能够流动,我们就能够吸收空气的养份,那你就能够成长,能够增长。所以它有这种动性,一切能动性的东西,有在活动的东西,就不是死的,它就能动,所以它就能够变化能够增长。 所以一具尸体在那边,它已经不动了,里面的东西都坏掉了,也不再增长;我们一个活人,因为里面所有的器官都在动,都有它的流动性,当然也就有空气的流动性也好,液体的流动性也好,或是细胞,器官的流动性,增长性都好,这样子我们就能够长养,风,就是有这样成长的动性。人家说,死水没有活鱼,活水才能有活鱼,同样的意思,所以叫做坚湿暖动四大种。 ''(如果四大是一切都应该具备的话,比如太空中的真空,这个如何解释呢?)'' 一切的物质,精神的不算。如果太空里面没有物质的话,你问得很好,就阿毗达摩来讲,空间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碰到看到的空间,它认为这个是色法,既然是色法就具备这四种特性。另外一种,叫做空间的特性,那种特性叫无碍性,这个是属于无为法里面的,它就不是色法。一般讲的看得到的这种空间,它是色法。 ''那么外太空就是无为法?'' 不能这样讲,外太空那个还算是色法,因为那个算是空间,不是空间的特性,不是无为法。外太空我们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物质,所以这个就是有争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一个东西叫“以太”,是物质性,这样讨论来讨论去,到底有没有我们不知道。这个下去你可以跟其他同学讨论,因为有些人说有,有些人说没有,我没办法去回答你,你们先跟我说有还是没有,再来回答你。 ''(我们所谓的真空,就是说你看到具体的物质,可是在宇宙中,充满了像电磁波,都具有地水火风的特性)''反正具有这四种中的任何一种就对了,物理上讲的真空,不是都完全没有东西,这样子来讲就是,你要是认为它是有物质性,就一定有具备这四个。现在来讲,我是比较认同说,它是会有微细物质,不管你说是电磁波什么都好,我不是学物理的,没办法告诉你那个是什么。但是就佛法的理解来讲,我们讲的<code>空</code>有两种:一种是指空间,一种是指空间的特性,你讲的外太空它绝对不是指空间的特性,因为空间的特性是比较哲学性的在探讨,那个东西是属于无为法。所以你讲外太空的空那种应该是属于空间的那种观念,就阿毗达摩来讲它还是属于色法,它还是有某些细微的东西存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空间这样子。 ''问:一切物质一定具备这四个特性吗?'' 对!一定全部都有。刚才讲一个极微具八事,地火水风一定有,但是哪一个增上,就要看条件。哪一个增上,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比如这张桌子,什么东西增上?“地性”增上,因为它能持,所以某某可以把书放在上面。这个桌子有没有办法变成液体?铁都可以,为什么桌子不可以?再硬的东西都有可能,温度加热到一定的程度,所有东西都有可能变成固体,甚至变成气体。物理上这样讲得通,你加热就是让它的暖性增强,以外在的加热为因缘,让它的暖性增上,增上之后慢慢它就会成会熟,熟是一种变化,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所以桌子,相信你把它加热到一定程度,你不要直接去烧。纸是怎么做出来的?纸是用木头做出来,有没有听过纸浆?纸浆是木头的液态状态,铁都可以变成液体,不然汽车那些模型怎么造出来的?所以说一切物质都具备这四大,都有,只是什么状况 什么条件下,让它哪一个增上,这样子而已。 === 佛教极微的引用 === <blockquote>佛教「極微論」之引用 * 佛教本重「法」,不在分析物質。 * 由於解說之需要毘婆沙時代由勝論派引進。 * 以「法」為主而融攝物質論,非出發於物質論,於唯物傾向的勝論派不同。 </blockquote>刚开始极微的引用,其实在物质的分析,当然我们会发现到它最小的单位,它的小单位不是最小的。但是实际上就大乘佛教来讲,你可以有很小的单位,但是你没有绝对的极小单位,目前的科学也找不到绝对极小单位是哪一个,找得到吗?找不到。大乘里面当然不认为,上次讲过,在佛教里面,包括其他宗教里面,其实如果他们透过禅定,都可以看到某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只是你们要记住一点:阿含经里面它没有谈到极微,就宗教观念的认识来讲,并不是说佛陀不知道极微。而是当初阿含经以什么为重?很强调的出发点以什么为出发?解脱,所以跟解脱没有太大关系的东西,它不会特别去讨论。 在毗婆沙以前也没有人去讨论极微,但是很多环境慢慢改变之后,有时候必需要解说要引用的时候,所以佛教会把极微拿进来再做讨论,再做引用,再做说明。极微论是从胜论派引进来的一种说法,但是并不等于说佛教本来不知道,只是说本来不去运用也不特别去讨论,但是到了后来跟胜论学派在做的一些互动中间,拿出来特别讨论跟引用这样而已。但是极微论,后来在佛教里面并没有再去说明什么,因为老实说跟解脱没有很深的关系,但是在解说物质的时候,是必需要拿来说明一下。 佛教重的是什么?重的是<code>法</code>,哪个法?佛法那个法。法,包括地水火风都叫法。所以佛教最早在分析物质的时候,是在分析地水火风,说地水火风构成的一切。地水火风是讲特性,并不是在讲物理的分析,比较重在哲学上的分析。 == 色法 == 今天要讲的是<code>色法</code>,我们已经把色法的最根本是什么已经讲过了,接下来色法的种类有哪几种?色法包括十一种,哪十一种?五根五境,还有无表色。佛教阿毗达摩尤其是俱舍论在分析色法的时候,分析了五根,五境,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还有一个无表色。佛教除了极微以外,极微有没有列在色法里面?没有。它十一种里面没有讲一个什么叫做极微的,它只说极微是构成色法的最小单位。 从五根、五境、无表色把它列为色法的十一种,从这里你们可以了解到或体解到一件事 —— 阿毗达摩俱舍论讲色法有十一种,里面并没有特别讲极微是其中一种,极微是构成这十一个其中的十个,这十一种色法有五根五境,还有一个无表色,你们从这样子的话你会好像有点感觉到佛法在讲色法的时候在讲什么,重点放在哪里?森罗万象不外乎这十一种,那这十一种跟什么有关系?我们人的有情身心,跟我们人,尤其是我们有关系,它不是排开有情身心去谈外面山怎么做成,极微''(怎么)''做成树,它没有这样子。它分类这十一种的时候在谈我们的身心,尤其是人。有些动物没有眼睛的,有些动物听不到的,它可以感觉到波而已。蝙蝠看不到东西是不是?视力不好,它是用声波或是发出什么波。 所以俱舍论在分析色法,不管它分析什么法,都跟我们身心有关系,它不是离开这个身心去谈其他的,也就是说它到最后要归纳的就是怎么样去了解我们这个身心。了解身心之后,应该怎样去排除身心不好的质素,也就是烦恼,去得到好的质素,也就是我们的智慧。讲来讲去都是在讲这个,所以你不要把中心重点把它弄歪掉了。所以我每次谈到什么东西,就要拉回来再谈身心生命,一直要强调我们的烦恼是有情,我们的问题都是我们有情身心,所以我们要从有情身心下手。 === 五根 === <blockquote>五根indṛya * 根:最勝、增上、光顯 *# 勝用:取境之作用(五境) *# 增上:發識之作用(五識) *# 光顯:有能見聞之光明 * 二種根 *# 扶塵根:一般感覺器官(為所依處) *# 勝義根(淨色根):神經作用 </blockquote>五根,根有什么作用,根怎么解释?这个根叫做indrya''(音:“因兑雅”)'',它有<code>最胜</code>,<code>增上</code>,还有<code>光显</code>的作用,有这三个定义。 ==== 胜用 ==== 首先,最胜就是它的<code>胜用</code>,根有取境的作用,就是它会去认识到它所缘,它的目标,这叫取境。把这个境的色、声、香、味、触纳摄进来,好像是一个接收器,接收电波一样把它吸收进来 —— 我这是比喻,你不要''(真的)''把它当成这样。它可以把它跟它所相应的给抓进来,它的根就是有这样取境的作用,把它的对象所发出来的资料或资讯抓进来,所以它有取境的作用。眼根取色境,耳根取声境,鼻取香,舌取味,身取触境,所以我们的根有这种取境的作用。 ==== 增上 ==== 第二个叫做增上,根取了境之后,要发<code>识</code>,然后去分析我们吸收到什么资讯,根有取境,还有发识的功能。它不但会把对象的资讯吸收进来,它还能够去分辨,就是发这个识出来,让识去分析这些资讯到底是什么,有这样的功能。 ==== 光显 ==== 最后一个叫做<code>光显</code>,光显是在描述根它的本体,它有能见能闻的光明体,就是在描述它的殊胜,这是就它本体而言<ref>''此处讲它的本体“光明清净”有何深意?<sup>Paul</sup>''</ref>。前面的胜用、增上这两个,是从它的作用而言。所以它的本体是光明清净的,它的作用就是有发识还有取境两种作用,这就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的眼睛,有东西过来,我们就可以抓到这个东西,然后把它的资讯吸收进来,我们的识,眼识就开始去分别认识它到底是什么,所以根有这样的功能。有没有在某一个状况之下会取境,但是不发识的? ''“独头意识,或心不在焉的时候”'' 不过这个跟独头意识虽然有关系,但是不能这样解释,这样解释会误解,应该用第二个“心不在焉”,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心不在焉,你取境但是不发识? ''比如师父在讲的时候,我在想着外面的事情…'' 所以我叫你,我的声音有没有传到你的耳朵?有,但是你的识没有去分析,所以师父叫你起来时候,你不知道师父正在讲什么,你只''(听到师父在讲话)''。你的根确实有取境,资讯有进来,但是你心不在焉,所以你的识没有发出来,你的识在哪里?在其它地方,这时候识是独头意识没错,但是你只讲独头意识会误解。就是心不在焉,这时候的意识是在别的地方,没有跟根在一起,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状况,叫做视而不见。 讲一个禅宗的故事,以前有两个人在扫地,有一个就说,看到树在动,就跟师兄讲,师兄,树在动,他(师兄)就说,不是,是风在动,风在动树才会动,(师弟说)那如果树不动,风再强,树也是不会动,明明就是树在动,他们两个争,他就叫另外一个师兄过来,那个师兄就说,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心动跟树跟风动有什么关系?三个就去问师父,师父说怎么回事?师弟说刚刚我明明看到树在动,但是这个师兄跟我讲风在动,到底是树在动还是风在动?师父应该是不是树在动?师父讲,你对,树在动,没错。另外一位师兄不服气,师父不对,风不动,树怎么会动,师父你应该这样想才合理,师父说,你讲的合理,你对。另外一个就说,他们两个都对,到底谁对?师父说,你对,全部都对。我的意思就是,刚才你们两个讲的都对。禅宗的故事听一听,笑一笑就好了。 讲到视而不见,有一天如立法师一大早去上课,我以为他把车开出去了,所以时间到了时候换我要出去,我就想他把车已经开走了,就东西整理整理饭吃一吃匆匆忙忙走去坐C-train(火车),到了下午,他下课我也下课,他问我车在哪里,''(我说)''车你开走了你问我车在哪里?''(他说)''我早上来没有开车走,车怎么不见了?''(我说)''我没看到车停在大门口,糟了,会不会被偷走?两个就急急忙忙的赶快坐C-train(火车)回来,一看,是喜也是忧,为什么是喜?车子还在,为什么是忧?我有老人痴呆症(哈哈),一台车子放在大门口''(这就是视而不见)''。 车子好好的停在那边,你早上要去上学,你从这边走过去,你没看到车子停在那边,这个叫做视而不见,我相信我早上走过去,眼根有没有吸收到这个讯号进来,眼根不是闭着眼跑出去,我的心没有在动,“如如不动”,因为心没有跟着眼根,所以没有看到车子,因为内心一直想车子已经被开走了,这是真实的故事。我们要见到东西,五根要见到境一定要有它取境,还有发识的作用,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我们才可以看到,所以要有这几个因缘跟条件才可以看得到。根好但是识不好,看不到东西;有识,但是根坏了,也看没办法看到东西,也没办法取境。 ''眼识看东西都是被动的,要靠根吗?'' 应该是这样讲,我们识有几种识?一种叫做五俱意识,叫做同时意识,另外一种叫做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就是不靠根可以自己在内心里面胡思乱想,那一种不用靠根。比如说你现在眼睛闭起来,你能不能可以想像洛基山脉的风景?可以,那个叫做独头意识,那一种就不用靠根,我现在要讲的就是当你要现前要取一个境的时候,那时候就必需靠根。 ''什么情况下,识去控制根呢?'' 识去控制根的话,比如你现在看到我,但是你忽然想起某某欠你五块钱没还,你现在看过去了,看到她了,这时候就是识控制根。所以有时候我们要依根发识,有时候识不在的时候,根就算是有作用了,但是也引不到识的作用。 ''有些比如藏传佛教打坐时观想佛像是怎么样的呢?'' 那个是独头意识,那时候不是根取境,你看的时候是根取境,但是眼睛闭起来的时候去想,那个是独头意识,这个就不是根取境。因为我们的识基本上有几种,有<code>五俱意识</code>,有<code>独头意识</code>,独头意识里面又分好几种,以后在心心所法的时候,讲到心王、心识的时候,我们慢慢会提到这些。 ''(这里说到的胜用、<code>增上</code>是指起分别执着的意思吗?那个分别是胜用根增上吗?)'' 分别跟执着它有一般的说法,还有专业的用法。在唯识的专业用法里面,分别就是执着,你去分别你就是会去执着它,所以在唯识里面,<code>遍计所执</code>,它是一种分别,虚妄分别叫遍计所执,在唯识里面的分别跟执着,它是同一件事情。所以有时候你要看“分别”是在什么时候用的,有时候“分别”没有负面的意思,它只是说去分开不同的东西,去了解它不同,就是这样而已。这时候我们说识会去分别,这时候只是说识会去区辨什么东西跟什么东西不一样而已,它没有执着的意涵在里面。所以有时候在用一个名相的时候,要看在什么状况之下用,这个时候没有特别去说有执着的意思,只是说识会去区辨它的不同,就是在认识上而已。 如果要讲烦恼的话,就是在这个认识之后有烦恼附着上去,这个时候就叫做执着,但是有一个问题,在这里,分别只是区别它不同,接下来我们第二层会把它的执着放上去,但是它的特性是不一样的。但是'''凡夫分别就是执着''',因为我们凡夫在分别的时候'''一定'''附带有烦恼,所以到唯识的时候,它说第七识每时每刻都把前六识还有阿赖耶也都染污了,所以众生所现出来的分别就一定是执着。所以佛证悟开悟了,他也知道吃到东西好吃不好吃,他也知道,他不是不知道。只是他不会去执着这个好吃,所以我下次一定要再吃,不会有这样的执着或这样的烦恼起来。 ==== 浮尘根和净色根 ==== 我们讲五根,但是实际上我们在佛教里面有两种根,一种叫<code>浮尘根</code>,一种叫做<code>净色根</code>。所谓的浮尘根讲的简单一点,就是指我们五种感觉器官,我们粗显的肉体所构成的五官。''(比如)''你看得到的鼻子等这些,你看得到摸得到这些都叫做浮尘根,所谓的浮尘就是粗糙的尘,这个尘是指肉体意思,粗糙所构成的这个耳朵还有里面这些,这些都是浮尘根。 它有什么作用?它是净色根的<code>所依处</code>,然后有辅助净色根的作用。就是一般的感觉器官,像眼球、耳蜗这些东西,包括我们的身,你看得到的这些,这些都是浮尘根。浮尘根它会保护净色根,然后是净色根的所依,会辅助净色根。我们在讲五根的时候,指的并不是浮尘根,而是胜义根,又叫做净色根,这个净色根能够发识取境。 刚才说能够发识取境的,是指的是净色根,不是浮尘根,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五根,它是什么?佛法上在描述,后来我们一些学者,或是后来的大德们做了说明跟解说之后,后来觉得它有点像现在所谓的神经系统。因为神经系统不是在表面,是在器官的深处或是微细的地方,但是它却有可以感觉吸收对像感觉,所以它指的应该是指一种神经系统,所以指的是净色根,又叫做胜义根。所以当我们讲五根的时候是指哪个?我们讲五根是指净色根,不是指浮尘根。 刚讲根能够发识取境,那浮尘根跟净色根哪一个能够发识取境?当然是净色根,浮尘根是没有那种功能,只有净色根可以发识取境。浮尘根虽然没有这种功能,但是净色根必需依住在浮尘根里面,浮尘根有辅助净色根,又保护净色根的作用,所以两个你不能把它拆开来,拆开来就没有作用。 ''只要有分别就一定有烦恼吗?'' 分别跟烦恼本来是两件事情,特性上是两件事情。分别只是去认知什么东西,它跟其他东西什么不一样,比如这个是杯子,这个是桌子,然后造成认识,本来是这样。但是就凡夫的立场,在我们分别的时候,就一定会有附加烦恼在上面,就是凡夫来讲。当我们凡夫在认识、产生概念的时候,烦恼一定就在里面,就会attached。 ''比如有一个好苹果,一个坏苹果,那么正常的分别情况下,我不会去吃坏的苹果,那么这个时候产生烦恼吗?'' 也可以会有,凡夫在分别的时候一定是会有的,因为在微细上你会去讨厌那个烂苹果,不是很明显的。说“我恨你,拿去丢掉”那个(举动,不一定),但是在内心的微细上,你已经会去讨厌这个不好的苹果,只是说你可能不是很认为。但是问题是佛教在谈很多这种心心所的时候,都是在我们微细的内观里面去产生发现的,所以我们凡夫任何时刻,人家(''地藏经'')说一举一念一动,<code>无非是念,无非是罪</code>,当然这讲的比较严重。但是它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凡夫一举一动里面都有附加烦恼在里面,在这个状况之下怎么办? 我们要做逆向的(内观),就是去觉察到这个烦恼,然后以前讲过,<code>以楔出楔。</code>我们有烦恼没关系,但是我们藉由正确的熏习去察觉到这个烦恼的存在,想办法透过戒定慧的熏修,把烦恼不是一下子断,不可能,慢慢好像“时时擦拂拭,不使惹尘埃”,把卡得很厚的灰尘慢慢一层一层又一层,无数次的这样擦,把它擦掉。但是在擦的过程中,你虽然在擦,是不是等于已经没有?它还是很厚,你有没有在擦?有,那这样就好了。 也就是我们常常表面上感觉不到,以为我没有烦恼,但实际上就佛教的立场来讲,只要你没断,还没证初果之前,没有悟诸法实相之前,那个烦恼都是很深厚,只是你没有去察觉到而已。我以前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还没出家的时候,觉得做好人容不容易?太容易了!不要做坏事就好了;但是出家之后,发觉做好人容不容易?太难了!随时都在当坏人。难道说师父出家之后反而退步了吗?不是,为什么? 已经内观很敏锐,以前都是向外看,“不要像他一样”那就是好人;现在是向内看,内观觉照的时候,就发现我有很多莫名奇妙不良的质素跟念头,只是以前没有察觉而已。现在开始修行,内观比较敏锐,去观照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一大堆问题。所以说有两种人没有烦恼,哪两种人没烦恼?一种是圣人,另外一种人是生活模模糊糊,已经麻痹的人。这第二种人,不是真的没烦恼,是没有去察觉烦恼,是假的没烦恼;第一种是圣人,是真的没烦恼。以前我常常讲的 —— 做好人很好做,是属于哪一种的?是属于第二种,是没有去察觉到自己内心的不良质素,老是向外去看“不要像他”我就是好人,因为没有去<code>觉照</code>,日子过得模模糊糊。这些都是可以做参考啦,因为我们学佛,就是要先发现问题到底在哪里,你要是没有发现问题,你干嘛来学佛? 五根,眼、耳、鼻、舌、身,眼根指的是净色根,不是浮尘根。<blockquote>五根 * 眼: 發眼識取色境(離中知) * 耳: 發耳識取聲境(離中知) * 鼻: 發鼻識取香境(合中知) * 舌: 發舌識取味境(合中知) * 身: 發身識取觸境(合中知) </blockquote>眼根,发眼识取色境,叫做<code>离中知</code>,什么叫离中知?要有距离才能够认识。耳,发耳识取声境,也是离中知,也是要有距离。鼻,发鼻识取香境,<code>合中知</code>,就是根跟境要结合,碰触到才能产生认识,这个应该一般我们都很好理解,因为一般生活上也是这样子。舌,发舌识取味境,也是合中知,舌你要去尝到东西,你才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味道。身,发身识,取触境,也是合中知,这几个因为我们过去也常提,所以应该你们没有太大问题,只是你们这里要注意的,它指的是净色根而不是浮尘根,净色根才有发识取境的功能。 === 五境 === <blockquote>五境 * 五境:為五根所取,五識所分別之對象 * 五塵(欲):心所貪染的對像,心起惱如塵染 * 色、聲、香、味、觸 </blockquote>五境就是五根所取,五识所分别的对象,叫做五境,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境又叫做<code>五尘</code>,又叫做<code>五欲。</code>所以当佛教在讲五欲的时候,是在指什么?就是我们内心对这五境的执着跟爱染,所以叫做五欲。就是我们内心对色的贪欲,对声的贪欲,对香、味、触的贪欲,所以叫做五欲。为什么五境又叫做五欲?因为佛陀讲很多法门很多法都是针对凡夫说的,佛陀对那些大菩萨讲的那个当然不是我们的境界,在座各位跟我一样,都是具足烦恼的凡夫,所以我们在学都是依一个凡夫的立场来学佛。 佛陀讲很多法门也是针对我们凡夫来讲,所以刚才有讲,当我们的识去认识境起分别的时候,这时候已经有烦恼在里面,凡夫一定都是这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五境又叫做五尘又叫做五欲。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法去取、去分别的时候都已经有烦恼在里面。所以五境本来是客观的东西,但是我们去分别它一定会去取着,所以叫做五尘又叫做五欲。心所贪染的对象,心起烦恼如尘染,所以才叫做五尘,或又叫做五欲。 上个礼拜天,如立法师在讲禅修的时候,他是不是有提到说,你要打坐首先要把这五欲远离,不要接触太多干扰的色声香味触,这样的话你没办法打坐。你每天在听很好的音乐,比如摇滚乐,听听到最后,每天都挂着耳机整天听, 现在把耳机拔下来叫你坐下来,你的脑袋里面出现是什么?摇滚乐,一定是的,这个叫做熏习,久了一定是这样子的,这个都不要骗人。 以前有一次人家请我们去教洋人打坐,然后我们会跟他们讲,我们要离五欲,离五尘,当然一下子离不可能,但是至少要减少,减轻,不然很难打坐。洋人跟我说,不会啊,我很好!我看电视看一看,音乐听一听,我有办法马上打坐!''(我说)''你坐下来,你的脑袋里面出现什么?(他说:音乐),这样叫不叫打坐?你不是坐在那边就叫打坐,打坐是你心到底集中在哪里。这些是一点一滴的,不要去骗人。打坐不是坐在那边两个小时这样就叫打坐,你坐在那边两个小时,你把这几十年的生活都重看''(回放)''了一遍;还是你坐在那边两个小时,你已经把你的一套怎么样去赚钱的计划都想好了,那这样叫打坐?当然不是。 所以我们打坐或是要修行,首先一定要离开这强烈的色声香味触,不然的话很难。你要是很喜欢看这个,看那个,东看西看。你很喜欢一台车,不管买得起买不起,你每天经过汽车公司总是要瞄一眼,你家刚好在附近,经过总是回来看一下,多看几次,你到时候星期天来到这边坐下来,什么东西出现?宝马就出现了,这一定是这样子。所以打坐不难,前方便的俱足很难,你要是前方便能够俱足的话,你真的要打坐就很容易的事情。 什么叫前方便?就是离开这个五欲五盖,饮食睡觉生活上的尽量保持简单,这样的话就容易打坐。你要生活太复杂的话,真的要打坐很难。你一坐下来,你是一个公司的主管,你一坐下来就开始想,我明天去公司之后先要开除哪一个,然后明天又几个要来面试,你一定坐下来一定是这些,你停不下来的。 ==== 色境 ==== <blockquote>色境 * 眼根所對,眼識所了別 * 顯色和形色兩種 ** 顯色:本色:青、黃、赤、白 *** 差別:雲、煙、塵、霧、影、光、明、暗 ** 形色: 長、短、方、圓、下、正、不正 ** 以上20種為可見物顯於眼所見的種種特性 </blockquote>色境,色,眼根所对,眼识所了别的叫做色。这里只是古代的论师对我们眼睛所看到 —— 不是泛指一切物质 —— 是我们眼睛所接触到的。所以在佛教里面讲色,有两种定义跟解释,指涉不同的两种:一种是指一切的物质叫色;另外一种是眼睛所吸收到的那些,所对的那个,叫色,也叫色法。 它所指的是<code>显色</code>还有<code>形色</code>两种。什么叫显色?显色就是颜色,我们看到的有青黄赤白的这些都是颜色。它有本色叫青黄赤白,由青黄赤白调配然后显现出来的差别,就有云,烟,尘,雾,隐,光,明,暗,就有这几种。 这些都是生活上你们会看得到的,但是看得到的这些,全部都是由青黄赤白几个本色所调配而形成的,这是古阿毗达摩论师对颜色的区分,你们可能会想跟现在的不大一样,现在颜色三种而已''(三原色)'',没有到七种,应该是三种,三种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当然这是现在的艺术或是物理或是什么的看法,但是我说过,古代人的分别就是它的本色是青黄赤白,它显现的就是差别色,还有形色。形色就是指物体的形状跟相貌,它有长,短,方,圆,下,正,不正有七种。所以加起来有二十种,这二十种就是色境的分别,是眼所对,眼所分析的。 这个没有什么太复杂,其实就是古代阿毗达摩论师 —— 当然这也不是光世亲菩萨自己的意思,他也是从前面阿毗达摩的论师所分析的引用过来而已。 ==== 声境 ==== [[File:声境.png|缩略图]] 接下来,声,有八种声,这里分析声,跟我们刚才分析色不大一样,这里不是在分析声它的根本本质到底是什么,它是在分析'''藉由发出声的这种物体'''来区分,有分<code>八种声</code>,可以分成<code>有执受大种为因</code>,<code>无执受大种为因</code>。这里的<code>有执受</code>,<code>无执受</code>是什么意思? 有执受是指有<code>心识的有情</code>;无执受是没有心识的有情。现在跟你们讲话,是属于有执受大种为因还是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执受大种为因,有分<code>有情名</code>,<code>非有情名</code>,这个是依'''作用''',刚刚是依发出声音的物体来区分,有执受,无执受;这里的有情名和非情名是依它的作用来区分。 有情名是什么意思?你看歌曲,讲话,声音,人家赞叹你,是<code>可意声</code>,人家骂你,<code>不可意</code>,为什么会有可意、不可意?这种声音你会觉得可意,是因为你听得懂他在讲什么,如果你不懂法文,我用法文骂你,会不会有可意不可意?不会,因为你听得懂才叫可意不可意。 所以这里的有情名、非有情名,意思是说有没有指涉内涵,有没有内容的指涉。有情名,就是有内容的指涉,你听得懂的,它有意义的,他有赞叹你,“''你好漂亮''”,“''你今天穿得好好看''”,这样讲话有没有内涵的指涉?当然是有内涵指涉,而且你听得懂,所以你会有可意,所以它就有作用。所以有情名,就表示是有内涵指涉的,有意义的,所以才会有可意不可意。当我夸奖你的时候,这个叫有情名的可意声,当我骂你的时候,叫有情名的不可意声。 非有情名,就是虽然发出声音,但没有具体内容指涉的,比如,我无缘无故在那边''(拍手发出声音)'',你知道我在干嘛?你不知道,但是这是不是有执受发出来的?''(是)'',但是它没有特殊的内容;或者我忽然在那边傻笑,但是你不知道我在干嘛,我也没有特别对着你笑,我只是在那边笑,发出笑的声音,这个也是所谓的有执受大种发出的非有情名。 虽然说非有情名,但是它可以分成可意不可意。可意的 ,就是听起来感觉舒服的;不可意的就是听起来觉得很燥很厌的。你住在火车旁边铁轨旁边,火车经过那种声音,那个东西是受不了的,但是那是无情名,那个是无执受。如果在我那边“咿ㄚ……”的发出一种声音,但是又不是在唱歌,然后声音又很烦燥,你听起来很厌烦,那个叫做<code>非有情名不可意声</code>。 如果我一直拍打手,一直乱打,旁边你在写字会不会很烦?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如果我没有特意的去唱什么歌,也没有内涵,但是在那边哼,哼的声音很优美,但是你听不出来我到底在唱什么,但是你觉得心情愉快,会不会这样子?有,这个叫做有执受。但是是<code>非情名</code>,因为没有是特殊意涵的,然后是可意声的。 我们来回向。 [[Category:俱舍论课程]] __FORCETOC__ <references /> [[Category:疑问页面]]
返回
俱舍论 第七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