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三讲”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三讲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width="100%" |+ style="border: 0px solid black;" | |<small>[[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二讲|'''<u>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二讲</u>''' {{#fas:arrow-circle-left}}]]</small> |style="text-align:center;" | <small>'''本讲视频''':[https://youtu.be/CATrFAEuiHA?list=PLvfhHoqQgPBDz5DwLj6l9tALnG8MUicxA|'''{{#fab:youtube}} Youtube'''] '''腾讯'''</small> |style="text-align:right;" | <small>[[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四讲|'''{{#fas:arrow-circle-right}} <u>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四讲</u>''']]</small> |} 这是我们《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第三堂课,今天要讲的重点,我们会放在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集圣谛。 我们讲过佛教核心的根本教法就是缘起,把缘起放在有情的身心生命,以人为主的上面来谈,就是依缘起所开展出来的流转跟还灭两个面。那么在流转面所谈的就是惑跟业,就是苦集二谛,那么苦集二谛就是相生不息,然后变成我们生生世世不断的轮回。那么苦圣谛上一节课已经讲了,那么这一节课我们要来讲集圣谛,也就是说人生是苦,但是苦有它的因,集圣谛就是要解说为什么人生是苦,为什么有情是苦? == 集圣谛 == <blockquote> * 集:为因、为缘而生起的意思,是苦的因。 * 集:业+惑 ** 业: 苦的直接因 ** 业: 善恶行为(有表) ** 业力: 善恶行为所引起的潜能(无表) ** 业报: 善恶行为的潜能现行后对身心产生的影响 * 惑:烦恼,苦的主因 ** 能发业 ** 能润生业 </blockquote>集就是为因为缘而生起的意思,就是苦的因。那么集分成两大主要部分来组成:一个业、一个是惑,那么业是苦的直接因。业是善恶行为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需要依于烦恼和造作,有发心造作的善恶行为都是业。所以业有善业恶业,那么业是一种造作之后,它所留下来的这股力量,是善恶所引起的潜能,这样的一股力量会潜存,那么这样的一股力量我们就叫做业力。 所以业是造作的意思,依于烦恼,然后引发出善恶的发心而引起的造作,这个就叫做业。 那么(业)可以分成身口意三业,意念所思考的想要做的这个是就叫意业;那么这样想要做的力量发出于言语的还有身体的,叫做口业、身业,那么业的造作其实有这三种。造作之后这种行为或语言刹那灭,但是他所留下来的这股力量,会一直潜存着跟着造业者跟着我们,这股力量我们就叫做业力。这股力量在未来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现行,然后产生对于造作者身心的一种影响。那么善就是善报,恶就是恶报,这个是一般的解说,这样的影响就叫做业报。这个就是业,很简单的解释。 那么业由怎么样的来引发?这个就是集圣谛的第二个元素,就叫做惑,就是烦恼的意思,惑就是烦恼,那么惑是苦的主因。刚才讲说业是苦的直接因,因为造了业以后受报,那么受报不管善跟恶,到最后因为有烦恼,所以我们会觉得苦。那么因为业会直接造成我们三次的轮回,所以我们可以说业是苦的直接因,但是业并不是苦的主因。因为业的造作还是因为烦恼,有烦恼才能造作轮回三界的业,所以我们可以说烦恼是苦的主因。 烦恼对业有两种作用:第一个,它会发业,因为我们就是依于有烦恼,那么起因动念,然后去照做善跟恶,这样叫做造业。 但是未来当这股业力潜存着,在未来也必须要有烦恼去滋润它,去刺激它,去激发它,才会产生业力的现行。那么我们才会受报。这是很一个简单的说明,所以烦恼对越有发业,还有润业的这样的一个力量,那么这个叫做集圣谛。所以集包括两个大因素,一个是惑,一个是业,惑是苦的主因,那么业是苦的直接因。我们大概把惑跟业很简单的讲解了一下,那么现在进一步我们要对惑跟业做一个更详细的分析跟说明。 <blockquote> # 业: 身口意造作刹那灭 # 业力: 业力如种子般保存下来,遇缘受报 # 业力不失: 假使因缘不和合,业是永久存在 的,无论是百劫,千劫, 万劫,无量数劫,业力不会失去,还是会感果的。 # 三界轮回: 众生,随业,招感生死果报,一生又一生的延续下 去,由于这是烦恼所引发的,所滋润的,所以无论业是怎样的善终究不出于三界 。 </blockquote> === 业力 === 首先我们要来谈说,业力到底是什么?因为很多人可能对业力有很大的兴趣,所以我们来说明一下,我刚才有讲过说,业是造作的意思,是由身口意的造作,所以由内心里面的一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这种思考已经是一种业叫做意业,那么起心动念付诸于身口的行动的表业叫做身口业。 就是说这样的造作之后,身口意造作,刹那就会流存下来这股力量,这股力量我们叫做业力。这个业力会像种子一样,像我们外面一般水果的种子一样,它会留存下来,会保存下来。如果没有受报的话,它这股力量遇缘则发,会一直存在。所以经典上说业力不失,假使因缘不合,业是永久存在的,无论是百劫千劫万劫,无量无数劫,业力是不会失去的,还是会感果,除非我们断了烦恼,让它失去这种润发业的力量,不然的话力,业力会一直存在,一直到它现行受报为止。 那么三界众生的轮回,就是以这样的烦恼然后造业,然后众生就随着这样的业力感招生死果报,一生又一生的延续下去。那么这是由于烦恼所引发的所滋润的,所以无论业是怎么样的善还是恶,还是它是非常的好,非常的善,终究不出于三界的轮回。因为只要有烦恼就一定会造业,不可能说有烦恼不会造业。所以当最后我们提出苦集灭道的道,要解决问题的根源的话,不是去解决业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去解决烦恼的问题,这个是对业力做一个稍微详细一点的说明。 === 惑(烦恼)是轮回三界的根本因 === 我们刚刚说烦恼是造成三界轮回,造成苦的主要根源主要原因,烦恼又是什么?<blockquote>总括为三不善根(就欲界说): # 痴: 知见上的错谬,对事理错误认知 ## 不知真理法则: 缘起,因果、善恶、业报、凡圣。 ## 所知: 无常计常、无乐计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 # 瞋: 不满于境所引发的恶意 ## 藏于内心的:怨、恨、妒;发于外的: 忿、诤、恼 ## 重:引发起来力道很强 # 贪: 染着于自我(我)及有关自我的一切(我所) ## 对人,对事 ## 深 </blockquote>在经典里面对烦恼有种种的说明,我们现在来做一个稍微详细和具体的分析。 ==== 三不善根:贪嗔痴 ==== 烦恼种总括为三不善根就是叫做贪嗔痴,三不善根叫做贪嗔痴,这是第一个说明。在经典上又把根本的烦恼称为三不善根叫做贪嗔痴,那么我们先就贪嗔痴里面的痴来说明: '''1、痴:根本上是指知见上的错谬,是对事理的错误认知。''' 1)经典上的说明叫做:不知真理法则,不了解一切法的缘起,不了解因果,不了解善恶,不了解业报,这个叫做痴。 2)所以常常会有颠倒的认知跟颠倒的执着。比如说无常计常、无乐计乐、不净计净、无我计 我,什么叫做无常计常?就是说我们由于这样的错误的认知,常常会认为我们身心生命内在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本质又叫做灵魂,或是印度又叫做阿特曼。我们常常会自然而然的,从无始以来会有这种自我感的存在,无始以来一出生就有,那么这种自我感就叫做我执,也叫做无我计我。 但是就佛教来讲,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轮回,无无外乎就是缘起的一种复合,实际上是没有这样一个不变本体的存在的,也就是佛教讲身心生命的存在,无外乎是缘起的存在,并没有不变的本质,但是我们由于烦恼的错误认知,会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本质,不变的我,所以这个叫做无我计我。 什么叫做无常计常呢?也就是说我们常常会执着,希望外在的一切环境都是能够随着我们的意志去前进去进行。我们想要以我们的内在的意志去控制外在的环境,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想要去控制它,我们就有这种常的观念,但是实际上我们依于缘起的法则,一切外在都是变动不安的,都是常变的。我们常常是睁着眼睛,虽然也多多少少知道它在变化谈,但是一向以来,我们大都不大愿意去承认这样的一种变化,总是希望能够去控制外在的一切环境,这样的一个自我感、或者控制感就叫做无常计常。 那么有时候包括无乐计乐,比如说这个世间的五欲也是变化不拘的,但是我们还是常常沉溺在这种色身香味触的里面,或是外在的这种快乐里面,去沉迷去执着叫做无乐计乐。总之,这个贪嗔痴的痴,就是不了解一切世间的缘起法则,不了解依于缘起法则所形成的这种无常变化的世界,从中想要在里面去计着一个我,总要去控制无常的世界,这个叫做痴。那么这个痴有时候在经典上又叫做无明,无明就是根本的我执。 '''2、嗔:'''嗔是从这个无明我执上面所引发出来的,也就是说,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不满的境界所引起的恶意,藏于内心的怨恨、然后嫉妒,这是藏在于比较内心的。 那么还有一种是比较属于往外扩张发展的叫做忿、诤、恼,然后这些是非常重的,它引起的时候,常常让我们产生很强烈的这种嗔恨心,这个就是对境界不满所引发起来的。其实根源还是以我执跟外境,对于外界的想要控制的这种我执现行。那么相对于嗔叫做 '''3、贪:'''是染着于自我(我)及有关自我的一切(我所) ,所以它就是对顺境,我所染着的东西,想要去拥有它,执着它。那么相对的对于不顺的境,不满的境,我们想要去排开它,然后去远离它,这个叫做嗔,染着的就叫做贪。那么他当然可以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是贪。那么这个就叫做贪嗔痴,这是烦恼的根本,烦恼的三不善根。 ==== 四无记根:见、爱、慢、无明 ==== 那么经典上对这个烦恼,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又分成一组,就叫做见、爱、慢、无明。<blockquote> # 见: 认知上的错误(见惑) # 爱: 情感意志上的错误(思惑) # 慢: 最微细的自我感(最细的一分思惑) # 无明:一切烦恼的总称 </blockquote>见:同样的,叫做认知上的错误;爱:就是情感意志上的错误,就是一种染着;慢:是最微细的一份自我感;那么无明就是一切烦恼的总称。 所以就佛教来讲,无明就是一切烦恼的总称,那么一切的烦恼无外乎就是根源于我执,我执,就是我刚才讲的,众生无始以来都会执着有一个内在不变的本体或本质,这个叫做我执,我执就叫做无明。那么从这样的一个无明所引发的,就可以是贪嗔痴或是叫做见爱慢,总之这些都叫做烦恼。 [[File:我执无常苦之冲突.png|左|缩略图|''无明我执和真理的冲突'']] 那么我们现在要进一步来讲,由于有这样的我执所引发的贪嗔痴,由于有这种烦恼,所以相对而言,轮回的世间就绝对是苦,绝对是苦。为什么绝对是苦?我这里用一个现前的苦因来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这个人只要有烦恼我执在,这个世间就绝对是苦。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图(见图),苦的产生是由于无明我执跟真理的一种冲突。 首先你看图的左边有一个我执,这个我执,就是我刚才讲的最深层的自我的这种自我中心感,有一个不变的根本的灵魂的这种,或是灵魂,或叫做阿特曼的,一切出发于自我的这种执着就叫做我执。那么有了我执,我们一般会把它扩大,想要去控制贪染周遭的一切,想要把周遭一切为我所执着,我所贪爱或是我所称叹的范围。但是实际上刚才有提到说,真理是缘起,缘起就是三法印,那么缘起的三法印就是叫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是所谓的世间真理或是现实世间的真实状况。 一方面,我执想要去控制周遭的一切,一方面周遭的一切他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变动的,因此根本没有办法让我们去拥有去控制或去染着。因此在我执和无常的这样的一个冲突当中,苦因此而产生。 所以刚刚为什么说我一再的提到说,这个人生绝对是苦,因为只要有烦恼我执,你就会对境界产生贪跟嗔,只要对境界产生贪跟嗔,你就是想要去控制外在周遭的境界跟环境。可惜境界环境是无常的,是没办法让你控制的,因此就会产生苦,只要有烦恼就会有执着、就会有苦。除非你把我执烦恼给控制了,或是甚至给消灭了、消除了。所以学佛我常常说,你要因为学习佛法而得到快乐,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控制我执,然后去接受无常,也就是说你对无常能有一分的接受,你就能够减低一分的痛苦,就能多一分的快乐。 那么你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之后,如果你能够把这个我执完全消除,当然是证果后的事情了。如果你能够把我执完全消除,也就是说你能100%的接受无常,那么你就能100%的不苦,100%的快乐,这个就是佛教的基本道理跟原理。所以现前的苦因,我说人生的真实面,真正深入到彻底,你去分析来讲,现前的人生的真实面绝对是苦,为什么?因为你有我执。 这个是从现前的状况来分析。但是我执烦恼不但是现前会苦,而且,我刚刚有讲过,它会因以烦恼造业也会造成未来的苦,然后引导我们的身心生命体,在不断的三世轮回,那么不断的受着这样的一个苦迫。如果把这个烦恼然后造业,然后受苦,这样子的一个生生不息的轮回,如果做一个更详细的解说,就是经典上常常讲的讲的叫做十二缘起,有情生死的相续,也就是惑业苦不断的一个轮回。 === 十二缘起 === <blockquote>十二缘起: 有情生死相续 * 对惑、业、苦生死相续的详细解说 * 十二: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 取、有、生、老死 * 揭露生死真相 [[File:惑业苦.png|无|缩略图|56x56像素]] </blockquote>那么从惑业苦的造作轮回来讲,惑业苦就不断的生死相续,细节上说就是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然后识有产生名色,然后有六入、触、受……有生老死,这个就叫做十二支。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三支惑业苦;讲得详细一点就是十二缘起。这个就是佛陀依他的智慧,跟我们揭露了生死轮回的真相。 简单的说就是说烦恼叫做惑,那么烦恼他会造作有漏业,烦恼会造业,身口意造业,造了业之后就会有业力,那么这股业力就会引导我们众生的生命体来轮回投胎。那么就这样子的生生不息的不断的轮回受生受死,这样的轮回,这个叫做惑业苦。那么讲的详细一点就是十二缘起支。接下来我们再来对十二缘起支做一个更详细的说明。 十二缘起支,在经典上有各种不同的解说,但是我们现在依于比较通泛的解说,也就是说,把十二缘起支,分成三世两重因果来分析,来说明我们众生无始的造业,然后造成这样的不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这种轮回,首先我们来看这个表。 [[File:三世两重因果.png|缩略图|369x369像素|''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就是惑就是烦恼,就是根本的我执。有了无明我们就会造业,这个行就是造作,造作的意思也就是业的意思,造了业之后就会有业力的存在。所以无明就是惑,行就是业,那么有了这股业力的存在,只要因缘时机一成熟,他就会去投胎。所以无明+行,叫做过去之因;投胎之后投胎识,死的时候就会有识。这个识不是一般的认识,这个是叫做投胎识,也就是投胎的那个精神体。 有了无明然后会造业,有了业,业力就会引导我们去投胎。那么投胎的精神体就叫做识。那么这个投胎识进入母胎之内,就会形成所谓的生理跟精神的复合体。就是这个胞胎,它是一种精神的还有物质的生理的这种现象,一种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就叫做名色。 那么有了名色之后,胎儿慢慢成长茁壮长大,长大之后慢慢就会有我们的六入,就是会有眼耳鼻舌身,然后意根这样子的意识会越来越清楚,然后这种眼耳鼻舌身这样子的一个感官会越来越清楚。到清楚到一定的程度,胎儿成熟出胎之后,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会接触到外境,那么这个内在的六根跟我们精神体接触到外境之后,这样的一个内心,经过感官,然后接触到外界,这个就叫做触。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这个触,是指的是我们内心的精神、心理现象,透过我们感官去接受到外界叫做触。那么经典上常常讲说,我们一般的凡夫叫做无名相应触,也就是说当我们内心精神体认识到外面的时候是无明触,什么叫无明触?就是会有我执附加在我们对外在的认识里面,那么既然有了我执附加在上面,就会对外在的境界起贪、嗔、痴,有了贪嗔痴的相应,我执的相应,这个就叫做无明相应触。如果你能够修行,你经过佛教的熏习,佛教的修行之后,你触对外境的时候,能够觉悟到这样的一个无明相应触在里面,把我执或者贪嗔痴去减少,或者就去降低,就叫做修行。 在佛教里面就叫做明相应处,也就是说你在见闻觉知到外境的时候,就是修行的时刻。就是要去了解,你有没有把我执放在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上?你有没有在对外境起认识的时候起贪嗔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觉知点。 那么一般凡夫他是无明相应触,会有这样的一个贪嗔痴我执放在我们的认知上。那么造成认识之后就会有受,我刚才讲受是一种情绪作用,对好的就会有产生好的感受。那么对不好的就会有不好的反应,内心的情绪就会有不好的反应,这个叫做受,就是情绪作用。 那么当我们一直到受为止,是指我们接触外境、认知到外境,然后吸收进来之后,产生了这一种我们内心的认知,还有情绪的感应。之后就会有爱取有。什么是爱?爱是对境界的染着,比较强烈的表现出来;取,就是依于染着的贪嗔痴,然后发展与行动。所以爱是指精神的染着,只是生理上的染着;取是付诸于行动,包括身口意。所以爱跟取是一种烦恼,就叫做惑。 那么你有爱跟取也就是烦恼,那么取,也就是造作或造业,那么你就会有业力,业力的在这个地方就叫做“有”。十二缘起支的这个有叫做业力,就是会形成规范我们未来会在三界轮回的这样的一个存在体,这个就叫做“有”,也就是业力。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就有惑业苦,那么有惑业,那么有了这样的一个有,未来就会去投胎,就会有生下辈子的生。 有了生就会有老病死,那么这个又是未来的苦。因此也可以看到我们图里面,有三世: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两重因果,无明+行是过去式的因,那么有了无明跟行之后,就会有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现在的苦,也就是现在的果。 那么有了现在的苦果之后,我们依于烦恼又会去造业,所以就会有爱跟取,就是造业。那么造了业之后就会有业力的存在,那么这个又是成为现在的因。现在的有 —— 惑因惑缘,然后有业因业缘,就会有未来的老死,这个叫做三世两重因果。所以你看,就佛教来讲,我们不管是现前,烦恼无明跟无常的斗争所产生的苦,还是这种三世两重因果的十二缘起,这个是从时间上的扭转来看的,就是三世两重的十二缘起。 那么刚才那个图,一个叫做我执一个叫做无常,这样的一个冲突,是就现前的一个对境来讲。那么如果把它放诸于时间的这种因素,让它再流转,就叫做三世两重因果。所以一个是从空间上当下的分析,一个是透入时间的流转因素来说明。那么说到最后,其实一切原因的存在无外乎就是因为有我们这个我执的烦恼,有了这样的一个我执的烦恼,我们才会以对境界的染着,还有造业,然后产生未来的苦,或者是现前的苦。 == 灭圣谛 == 以上已经把苦跟集给说明了,这个是缘起的流转面;那么现在我们再来讲还灭面的灭跟道。那么佛陀告诉我们说,其实我们身心生命的这种生生不息的流转,以及他所造成的痛苦,它是有因的,而且它是可以消灭的,并不是不可能消灭的,它是可以解决可以消灭的。灭除烦恼的当下来讲,我们就叫做修行。<blockquote> * 灭除(因上说) ** 灭除烦恼 *** 知见上: 灭除无明,慧得解脱 *** 行为上: 灭除贪爱,心行解脱 * 寂灭 (果上说) ** 涅槃: 一切烦恼灭除的境界 ** 现乐后乐 ** 三乘果位 </blockquote> 所以灭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叫做灭除——是在因上说的;另外一个叫做寂灭,是在果上说的。那么我们从因上说,所谓的灭是灭除,也就是说在灭除烦恼,怎么灭除烦恼?在知见上我们要灭除无明。所谓的灭除无明,就是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先去接受缘起法,接受一切法缘起,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是缘起的,没有一个内在不变的本质,这是最根本我们所必须要接受跟认知的。然后在行为上透过各种不同的修行,比如说诵经拜佛礼佛这些宗教行为,还有持戒打坐,这样子种种的行为,慢慢去消灭我们对我的这种执着,这样子的种种修行我们叫做灭除。也就是说灭除烦恼,这是在因上说的。 第二,寂灭。当你经过不断的修行,当然不是一生两生,这是好几生甚至好几辈子好几劫的事情。到最后因缘成熟了,你把烦恼灭除了,那么你就会达到寂灭,也就是解脱或者叫做涅槃。所谓的涅槃叫做一切烦恼灭除,贪嗔痴永尽就叫做涅槃,就叫做寂灭。如果你能够依于佛教的修行来指导,那么你就可以到达这样一个究竟寂灭的境界,这个就叫做灭。当然这种灭的快乐,并不是说你好几辈子以后,一定要到所有的烦恼都解除之后,你才可以尝到这种寂灭的乐。实际上我刚才有讲过,我们的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我执太强烈,那么跟无常无我的一种冲突。 实际上我刚才有讲过说,如果你在现前能够自我反省,然后去减低一分的烦恼我执,你就多一分的抗压性,对无常的接受度就提高;对无常的接受度提高,你的抗压性就大,那么相对的你的苦就能减少一分;苦减少一分,相对来讲就是快乐多了一分。所以佛法的修行并不是告诉你说一定要好几辈子好几劫后,才能真正尝到这种涅槃的快乐。实际上你现前如果能够运用佛法一分,你就能得到一分的快乐。所以这个叫做寂灭之乐的说明。 == 道圣谛 == 那么最后就四圣谛来讲,我们最后要讲的就是苦集灭道的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到缘起的缘起法则,那么这个缘起法则,要用来解释我们的身心生命。然后佛陀也告诉我们说我们身心生命是有问题的,这个人生是苦的,然后他也指出了这个问题的所在,那么也告诉你了,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之后,他所到达的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那么到最后佛陀所要强调的就是说,要告诉你的说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怎么修行。他告诉我们问题所在,也告诉了他的原因在哪里,那么现在他要告诉我们,灭除原因的方法,这个方法就叫做道。就叫做修行之道,又叫做解脱之道,这个修行之道就叫做三学八正道。 === 三学八正道 === <blockquote> * 出离生死的不二法门: 三学 = 八正道 = 一乘道 * 三学: ** 三增上学: 戒、定、慧 ** 增上:以之为基础而向上 * 八正道: ** 八圣道分; 八圣道支 ** 修学的次第说 **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 </blockquote>所以出离生死的不二法门,无外乎就是三学八正道,那么三学又叫做三增上学,就是戒定慧三学。增上是基础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实践为基础,然后修定;那么以定为基础来开发智慧;那么以智慧的开发为基础,进一步可以来断除,来减低消灭,甚至最后断除我们的烦恼。 那么这个三学又可以区分为八正道,八圣道又叫做八圣道分,又叫做八圣道支,是依修学的次第来说的。那么这八正道就叫做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个叫做三学八正道。 ==== 戒定慧 ==== 在这里,三学八正道,我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我先就戒定慧三学来讲。为什么我们要持戒?为什么我们要修定?为什么要持戒修定才有机会开发智慧呢?因为我们刚才有讲过,烦恼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那么我执烦恼从无始以来就一直跟着我们,所以它是非常深而且又非常强的。所以我们所谓的修行,我常常讲过,我们的修行无外乎就是对贪嗔痴烦恼的对治,就叫做修行。那么这种贪嗔痴烦恼,它平时无时无刻的都是在影响着我们,而且有我们内心常常会引发出来。 因此当你一开始,一定必须要有一些外来的约束力,透过外来的约束力,去遵守某些道德伦理规范,然后就由这样的约束力来减低强烈的烦恼,来减低这种外露的强烈的烦恼。那么这种强烈烦恼、外露的烦恼,你必须要用你的意志力,或必须要透过很多的宗教行为去克制它,这个就是戒的用意的所在,所以戒在经典上其实叫做善性善习。也就是说,你必须要透过一套模式,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你必须强迫你自己去做,去实践,然后去消磨、去对治你重大烦恼的外露,这样久而久之,你就能克制这种强烈外露的烦恼,这个就是戒的用意。 [[File:八正道与戒定慧.png|缩略图|238x238像素|''八正道与戒定慧'']] 那么当你把烦恼克制住之后,即使这样还不足,因为我们要知道烦恼是由内心生起的,它是由内心生起了,它是比较维系难对治的。你光用外来的因素,你当然可以克制到你的身心的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内心烦恼的这种生起,它的力量很强,而且你光靠外在的这一种规范,是没办法去对治它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修定。 定的定义简单的讲,就是摄心一处。那么经过摄心一处这样子训练之后,你慢慢会把内在的烦恼给压制住,压制住,就好像拿石头把草给压住,让它不再继续生长一样。 所以内在身体的烦恼必须由定,禅修的修行来压制,来压制来对治。那么是强烈外露的,就必须要有一开始的持戒来对治它。虽然你把烦恼给克制住了,你的内心也因为修禅定把烦恼给降伏住了,但是还不够。最重要的我们必须还要经过智慧的学习,智慧的开发,也就是要依于佛教的教理来了解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烦恼是什么,然后借由对智慧的透彻了解跟开发来断除烦恼。所以戒定慧无非就是在于对治烦恼,所以佛教讲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这个慧学的开发,它有一定的次第的。首先,我们一般讲的次第叫做闻思修所成慧,闻慧,就是透过不断的听经闻法,然后不断的依于佛法的认识,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检视,然后透过宗教行为跟宗教的各种训练,来提升我们佛法的情操跟信念。那么到最后,你养成了佛法的思维模式跟观念之后,这个就叫做正见,也叫做闻所成慧。那么闻所成慧进一步的,如果你透过这样不断的熏习跟训练,你能够自然而然的,把这种佛法的思维模式跟观念,养成一种行为的模式。也就是在你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能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佛法的惯性,不违佛法的去做一切,这个就叫做思所成慧。 当你有思所成慧的程度之后,这个时候你必须要配合禅定的力量,也就是说你平时要多打坐,这两个结合在一起,依禅定的力量,在定中观诸法实相,也就是一切法缘起,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当下涅槃寂静。这样子的运用配合跟开发就叫做止观相应定慧双修。经过不断的训练之后,你就能断除烦恼,这是最简单的说明。 那么讲到这里,戒定慧我已经把它讲成一个大概,那么我们再来看,戒定慧它只是一个增上的修行,那么其实戒定慧的修行无外乎就是八正道。你看这些,八正道,正思维、正见,也就是我刚才讲的就是养成佛法的思维模式。那么正思维就是你有佛法的思维模式之后,你内心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想要把你所认知到的,付诸于日常的生活实践当中,这个就叫做正思维。 那么正语、正业、正命,其实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在慧学里面的思所成慧,因为我讲过思所成慧是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那么所谓的佛法行为模式就是正语正业正命,所谓的正语就是符合佛法的语言,你讲出来的这些话,你想出来的这些语词或你的语言,都能够符合佛法的规范。那么这一个正业,就是你的行为,你的行动;正语是指口、嘴巴或是语言或是语言文字;那么正业就是指你的身体造作,你的身体造作也必须符合佛法的规范。所以所谓的正语正业,其实就是行为的模式,合乎佛法的行为模式就叫正语正业。正命是指你赖以为生的工作。当你的观念正确的,你的行为也正确了,当然你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或是你赖以为生的生活的时候,你当然会选择合乎佛法规范的职业,比如说不杀、不偷盗、不妄语,然后不邪淫、不喝酒这样的一些职业。 也就是说在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当中,从你的知见观念一直到你的行为,经过不断的训练,都能够合乎佛法的方向,合乎佛法的指导。那么到最后,正精进就是教你,你一定不断的加强的训练。到最后正念正定,是比较深一点的就是说,你光之前这样子做还不够,你必须要有禅修的训练跟打坐,然后再把这样之前所学来的这种知见上慧学的观念给融合在一起,这样子才能真正的去对治烦恼。 以上就是我所讲的,佛陀所教导我们的教法,也就是原始佛教所要传导的佛法核心。从缘起到四圣谛,我已经说明的差不多了。我之前曾经提出过,那么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了什么?他又教导了我们什么,然后他又留给了我们什么?其实简单讲,就是缘起法,就是三法印,就是四谛十二缘起,就是这些。而且这些也就是佛法的核心。 那么我们今天这一堂课讲到这里,我们下一堂课我们继续来讲,佛法僧的僧。我们来回向。 [[Category: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 {{DEFAULTSORT:印度佛教思想史03}}
返回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三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