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成佛之道 第一百讲”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成佛之道 第一百讲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如源法师) 《成佛之道》100讲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我们继续来看如来藏思想的最后期。如来藏的经教,依经教的内容来讲,可以分为三期,这三期可以说是佛陀讲经最早怎么样,最后中间怎么样,最后怎么样,也可以这样子讲。也可以从历史上来讲说它的思想前后变化。那么初期的如来藏概念比较简单,主要就是说我们一切众生心中具足一个如来,只可惜外面被贪嗔痴烦恼所包覆,所以我们就是凡夫,那么成佛是什么意思呢?成佛就是利用修行成佛,把外面的贪嗔痴烦恼给擦掉磨除掉,磨掉之后让内部的本具的如来显现出来,那就是成佛,这个就是如来藏的思想。 3、后期思想 * 代表经论: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 * 思想: 1)、以如来藏为方便之教说 * 如来藏与真我 * 方便之教 2)、如来藏藏识 * 如来藏为内在的清净法 * 阿赖耶为外在的杂染法 第一期的重点,它也没有太深的理论,它用的都是比喻,记得吗?什么贫女怀龙王,还有什么贫家有宝,意思就是说外面看起来是很平凡,甚至是丑陋不堪的,那就是代表我们的贪嗔痴烦恼,但是里面却是有最珍贵最好的,那就是代表我们的如来。 第一期的思想,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慢慢就会有点好像有“我”的那种观念跟色彩在里面。所以经上就有菩萨提出来说,这样讲是不是有点外道的“我”的这种色彩,佛陀到最后会说为什么会这个样子。那么第二期有什么? 第二期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那么第二期它还是以如来藏为究竟,它怎么讲?它说外面的贪嗔痴杂染没有自性,所以是空。但是里面的如来万法具足不空。所以外面的是空,里面是不空,这个叫做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 还有,如来藏为所依,依如来藏而有生死轮回,依如来藏而有涅槃解脱,甚至成佛。什么叫做依如来藏有生死轮回呢?这样的一个如来藏,依外面这一层的贪嗔痴杂染,所以我们众生生死轮回。那么依里面的如来本具,所以我们可以涅槃解脱。所以依如来藏而有生死轮回,依如来藏而有涅槃解脱,这就是如来藏的思想。 唯识是依什么而有阿赖耶?'''唯识'''是依阿赖耶而有生死轮回,依阿赖耶而有涅槃解脱。因为阿赖耶是杂染,里面有杂染种子,所以它就是这样不断的现行,我们如果不修行就杂染现行出来,熏习的还是杂染,我们就生生世世的轮回。那么如果我们经过修行之后慢慢转,不是去染,这个语词要弄清楚,是“'''转染成净”。'''杂染种子,经过正法的熏习变成清净的转回去,不断转,不断的转。就像一桶污水,它经过净化之后,把清净的水弄回去,那么不断的这样循环循环,到有一天会怎么样?整桶水变成清净的,到有一天阿赖耶就转识成智,变成了无垢识,叫做庵摩罗识。这个叫做转染成净,它'''如来藏是去染显净''',它的在言语的解说上有点不大一样。这个就是如来藏的第二期思想。 到了第三期思想,后期的以《楞伽经》为代表,它的特性是: 第一个,以如来藏为方便的教说。 如来藏与真我怎么解说,还有方便之教。 第二个,如来藏藏识,这是它的《楞伽经》的思想很重要的地方。 如来藏为内在的清净法,阿赖耶有外在的杂染法。这个上个礼拜大概说过。本来一整粒这样子,里面的清净叫做如来,外面是杂染的贪嗔痴,这样的一整粒叫做什么?如来藏。 到了第三期《楞伽经》的时候,它是怎么样?里面这个清净的叫如来藏,外面这个杂染的叫什么?叫做阿赖耶,这样子整粒叫做什么?叫做如来藏藏识。 师父再讲一次,到了这个阶段,这整粒叫做如来藏藏识,它既是如来藏又是藏识,那么这一整粒里面的清净的叫做如来藏,为什么?因为它是如来藏在里面,它是如来藏在里面,那么外面这一层杂染的就是什么?阿赖耶。那么依这样子的外面杂染的阿赖耶缘起是依唯识的理论来讲怎么样?生死轮回,那么依里面的清净来讲什么?涅槃解脱乃至成佛,它这样的理论就更完整了。 记得师父讲的吗?'''唯识的特点跟它特性,唯识在生死的缘起法相上解释得非常清楚''',比对于其它的,中观的什么,它在缘起的生死法相上,这是唯识的特性,也是唯识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它在生死法相上解释得非常清楚。 那么如来藏它,的特性在于说,它重点在于我们本有一个自性清净的这种如来,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成佛解脱是完全有可能,而且一切众生都有,所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但是如来藏思想在外面的杂染上是怎么回事,它就没什么交代,这一类的经典就比较少交代。所以它的特胜就在于重在于清净,唯识重在于杂染,这样各位清楚吗? 这个很容易了解了,这个是后期的思想。 1)'''以如来藏为方便之教说''' * 问:如来藏之教说像似外道的『真我』论 * 答:如来藏说为佛的方便应用,其目的: # 吸引外道 # 渡化一般无法接受甚深法的众生 * 实教:如来藏亦是空无自性 那么我们再来继续,我们第一个是什么?以如来藏为方便之教说,这个叫做 以如来藏为方便之教说,那么经上怎么讲? 问:如来藏之教说像似外道的『真我』论,这是经典上的问答,那么这时候佛陀说,如来藏为佛的方便运用,其目的是,吸引外道,渡化一般无法接受甚深法的众生。其实佛陀告诉菩萨们或是告诉弟子们,真正来讲,如来藏亦空无自性。 我再讲一次,有弟子在经上就问佛陀说,佛陀这样讲不是跟缘起违背了吗?不是讲缘起一切法自性空,没有一个实法吗?但是你现在说有一个具足的如来,那不是本有吗?那么好像有点跟外道讲的“我”有点像,理论上看起来好像有那么相似之处。那么佛陀怎么回答? 佛陀就说,其实讲如来藏有一个真的的如来在我们内心身中,这个是一种方便的应用,它的目的就是要度化外道。为什么要度化外道?因为外道都执有一个我。 我问你,说一切法空比较容易理解,还是告诉你众生内在有一个佛比较好理解,哪一种比较好理解?当然内心有佛比较理解,那一切法空比较难理解,搞了半天,听了四年,搞不清楚一切法空到底是什么。 那师父说本有佛性,本来是佛,那容易解决。佛陀就是说,你跟外道或跟一般众生讲一切法空,确实是有它的困难度。因为你谈一切法空很多人就落入断灭,到底什么是空也搞不清楚。那么好了,现在就告诉你们说我们本来是佛,这个好,很容易理解,那就踏实了一点。所以容易理解容易度化一般众生。所以吸引外道,还有度化一般无法接受甚深法的这种众生。 但是究竟来讲,一切法毕竟空,这是般若经的本义。所以缘起生死是空,涅槃解脱也是空,了解吗?到最后就是《金刚经》的那种理论,如来藏就实来讲,佛陀说它依如来藏只是度化一般众生,真正来讲如来藏还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这个是佛法的实教,佛教的真实义。 你们如果还不知道这个(空是什么意思),回去听听师父讲般若中观,还有《金刚经》里面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金刚经》不是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吗?而且也讲亦无如来相,那么你能不能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如来?现在我讲《金刚经》说能不能?当然说不能。因为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缘起所现化的这样一个东西,你不能依那个东西来认为他就是如来。所以如来这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一切功德,当然是佛陀三阿僧祇劫修来的,佛陀可以是这个样子,但是他的法性是毕竟空,因为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了。所以这个就是佛陀要开示的,就是因为空实在是太难理解了,所以佛陀只好应化方便。 所以从般若经到唯识学到如来藏,它有这样的一个含义,般若经直视一切法甚深空,那么中观就是依般若经来开示甚深空义。不能了解没关系,不能了解叫做五事不具足,那么佛陀就用三性三无性,那就是唯识的理论(来教导你)。再不能了解那没关系,用如来藏,度化一般的众生。这样各位大概了解吗?如果不了解没关系,以后可以慢慢再来。'''14.25需要加图''' 2)如来藏藏识 * 依阿赖耶来解说世俗生死轮回 * 依阿赖耶来解说还灭涅槃与成佛 * 如来藏藏识是一切善不善的根源 * 杂染法非外来的,而是阿赖耶的内在本质,清净法是如来藏的本质 [[File:Ru.png|thumb]] 早期 楞伽经(晚期) 第二个不是讲如来藏藏识吗?如来藏藏识依阿赖耶解说世俗生死轮回。 你看第一个,这个是早期如来藏,有一个如来在里面,然后外面是杂染法,这整粒叫做如来藏。但是到了《楞伽经》之后,这个是如来藏,外面这个杂染法是阿赖耶,这个是阿赖耶,整粒叫做如来藏藏识,可以看得到吗? 整个叫做如来藏藏识。所以叫做依阿赖耶解说生死轮回,那就很好解说了,也就是说外面这一层,有没有看到?外面这一层是充满着杂染种子。那么这个杂染种子现出来就是杂染的,那么流回去那还是杂染的,所以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不了解没有修行,你就没办法去去除这一层。所以它就一直杂染种子熏习,杂染进来还是杂染。再现出去,还是杂染,进来还是杂染,如果《楞伽经》依唯识学的理论来解说,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问题是唯识学它是说,你如果听经闻法的话,你可以正法熏习,然后转成清净的种子进来,但是如来藏不是这样讲。如来藏说,听经闻法之后,杂染的出去,让它消失。如果就如来藏的理论,杂染没办法转成清净的,杂染的就是杂染的,杂染的就让它消失。那么杂染的再出来,再让它消失,怎么消失? 理论上它是无自性,所以它是可以消失的,但是它不会自动消失,因为你要修行,这样就知道了,你不修行它就熏成杂染又进来了。你修行你让它杂染现行,修行之后,你不再熏成杂染种子,就不要让它再进来,这样知道吗?这个是如来藏的理论。所以如来藏理论就叫做时时擦拂拭,勿使惹尘埃。也就是说我们随时要去觉照,我们现在贪嗔痴烦恼起来了,我现在生气了,我能不能继续再这样下去?不行,你骂我,我火起来。 我想要顶回去或骂你回去,你骂我3次或骂你6次,你骂我三次戒定慧了,我骂你6次怎么样?六波罗密了,开玩笑,那么你骂我 那我生气了,我火起来了嗔心起来了怎么办?想到说我不能这样子,师父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我听经闻法,我是佛教徒,不能这样子,种子出来怎么样?你不要让它再熏,变成清净法。他骂我是有他的苦衷,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可能早上来了被老板骂,或者最近家里有些事情,所以他可能心情不好。我就用关怀的、慈悲的心问他说,你最近怎么样?还好吗? (自己的心)慢慢清净了,这个时候就不会再有染污法进来了,染污法就消去了。这个清净法其实不是外来的,学习上是外来的,你在学习的过程上,表面上是外来的,但是外面的清净法会跟内在的清净法相应,这样知道吗?然后你就这样子不断修,不断修,要多久? 差不多十年左右了,为什么笑得那么高兴?对了,不可能十年了,我说十年左右你可能大概了解,大概了解是这个样子,我说想你听《成佛之道》听十年左右你就知道这个理论了。三大阿僧祇劫,不要太高兴,高兴了一下十年了,师父现在成佛了,二十五年成佛了。 你没有听清楚,下面还有一句,十年只是大概了解这个理论而已。 开玩笑的,没有了,三大阿僧祇劫, 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把它完全去除清净。你们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从哪里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吗?(答:从归依开始),没有那么好的,皈依开始,师父都还没开始,我后面会讲从哪里开始,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样,但是大多数都还没开始,我后面会讲什么时候开始。 从十信位的初心开始,信心圆满开始,师父后面会讲。 那么你这样三大阿僧祇劫就成佛,但是你不要想说刚才讲十年很高兴的,但是你想三大阿僧祇劫,那什么时候?你要这样子讲。 师父讲过一个东西,你去除一分的杂染,把佛法的一分的应用,你就有一分的快乐,那个叫做现法乐;你少一分的执着,哪怕不是断,是把它降伏,你都会有一分的快乐,所以你学佛学上手一定会有现法乐,而且会觉得真实的快乐。 师父讲过好几次了,你真正把佛法运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学上手了,一定会有真实的快乐。一分的运用就有一分的快乐,这个师父已经讲过好几次了。所以你们不要以为说三大阿僧祇劫太遥远了,那怎么办?所以不要这样子想。你一分学习就一分的快乐,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Hx:这个地方讲这个阿赖耶识,是把杂染逐渐的去除,像唯识就是“转”。这个阿赖耶识和(唯识学阿赖耶识)根本的区别,就在这地方,这里不存在往里熏的问题? 师父:不存在熏习或转识成智的问题。 Hx:它有没有(种子)现行的问题? 师父:它有现行问题。(问:没有往回熏的问题?),如果你是杂染的话就往回熏。杂染的现出来,你没有外来的清净法对你产生影响,那么你就熏回去就是杂染法,杂染的往回熏,不杂染的就消失,这样明白吗?哪里不明白? Hx:比方做善业,恶业是往回熏的。 师父:因为不管你做善做恶,如果你没有无漏的清净法,你善恶都是往回熏的。所以为什么叫杂染不纯恶呢?因为叫杂染,就是里面有善有恶。也就是说你虽然是凡夫,你还是可以做善事,但这个善事不是无漏的,是有烦恼杂染有漏的。 Hx:如果是清净的,就不往回熏了, 师父:如果是清净的,它不往回熏,它就把你杂染的打消掉。 Hx:什么样的才是清净的? 师父:听闻佛法,无漏的熏习,比如说谈一切法空一切无我,谈四圣谛十二因缘,这一些都是无漏清净的。(问:这些种子是不是种子往里熏的)?不是种子往里熏,它是这个力量把你出来的这些杂染的把它弄掉了,修行的力量,而且是修出世法,你如果是世间法,那就不管好的坏的它就一直熏,因为世间法,你还有贪嗔痴烦恼在里面,你不是随顺胜义的。 Hk: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看到一件事情你就发火了,但是你在发火的 时候,你可以意识到这是你个人贪嗔痴导致的,然后你的火就降下来了, 师父:这个时候可能就把贪的烦贪的烦恼的一分种子把它消弥掉了,如果你要是继续发火的话,它又熏回去了。比如说你布施虽然是好事情,但是你有执着,那是好事是善业是善的,但是它还是熏回去,因为它是杂染的。它如果你能相对的不是完全断了,你是无我相应而已,是随顺的而已,那就减损一分这种有漏的种子。所以说为什么要那么久?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有太多这种有漏的。 所以再讲一次,如果是唯识的话,它种子现出来是杂染的,如果不修行进去的还是杂染的。那么就唯识来讲,它要出来之后要以清净善法熏回去,那么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转,清净熏习它会转整个东西(阿赖耶)会变成清净的,叫做转识成智。 如来藏,它本来里面是完全清净,不增不减,本来就具足,但是被外面这一层杂染盖住了,盖住怎么样?去掉,你要去掉怎么去掉?因为它现在是用阿赖耶的理论,所以有种子。种子会不会现出来?会,任何时候在现,但是你现出来之后,你用清净正法不让它杂染的再熏回去。那也就是说出来一分就给它削掉一分,出来一分就给它削掉一分,理论上,那么久了之后,外面这个力量会越来越弱,越来越弱,到最后三大阿僧祇劫——清净。当三大阿僧祇劫过后,外面这一层完全不见了,显现出里面清净的如来藏,它的理论是这样。 Jq:还是要问这个图,所以说左边这个就是代表唯识? 师父:不是,听好,这个是早期的如来藏思想,就是《如来藏经》的,它很简单,它没有什么太多理论,它就说我们有清净如来在里面,我们外面贪嗔痴杂染,那么修行就是把外面去掉就好了,它就这样讲。 Jq:因唯识父这边只写如来,那边写如来藏, 师父:两个都是如来藏思想这样子的。 Jq:然后我就开始琢磨这个白色的比较小,那个白色的大。 师父:跟大小没有关系,为什么这个会比较大,因为这边三个字,三个字它一定比较大的,这样有问题吗? 这个不是唯识,意思是说这个是如来藏融合唯识学之后,是新的如来藏思想,或者是说后期的如来藏思想。因为在生死解脱方面,前面没有那么多理论,但是它必须要解说生死是怎么回事,你说我们本来清净的话容易理解,生死怎么回事,它就把阿赖耶带进来,解说外面的杂染法,这一粒叫做如来藏,这一粒也叫如来藏,这一粒是早期佛所说的如来藏,这一粒是比较后面佛所说的如来藏。两个都是如来藏,是在思想上的内涵上这个丰富了一点。(问这两个都是佛陀讲的),可以这样子讲,都是佛陀讲的不同时期,早期讲的比较简单,后面就稍微复杂一点。 Hx:师父,你能不能再讲一遍,第一句话就是说如来藏藏识,还是依阿赖耶识来解说世俗生死轮回,它是怎么轮回的? 师父:生死怎么轮回,因为外面杂染一直都在,贪嗔痴烦恼都在。那么贪有贪嗔痴烦恼就会造业,造业就会受报,那么就是惑业苦这样不断的轮回。(问:这个轮回和唯识理论轮唯识一样的?)我们的轮回都一样的轮回,只是解说理论不大一样。(问:区别是在哪地方来)?唯识是说整粒都是杂染的,唯识没有里面这个如来藏,它杂染就会现出来,因为有贪嗔痴,现出来的还是杂染,如果你不修行没去对治它,它熏进去的还是杂染。也就是说贪嗔痴它会造业,造业就会来三世受报轮回,因为你有杂染有烦恼,你没有去对治,你就依烦恼杂染就不断的这样一直轮回。 就来三世一直轮回,这样清楚吗? 在轮回上,这个如来藏藏识的解说跟唯识的解说差不多了,解释的是一样的,都是杂染种子不断的现,然后不断的熏进去,还是杂染的,所以就不断的轮回了。你再思考看看有什么问题等一下再问。因为师父看你的脸好像不是很清楚的样子,不是很确定的样子, Hx:我问题就是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比方我们现在是活着的,然后现在你要是想阿赖耶识和如来藏, 我是在这样想,我们每个个体是否就像孙悟空一样,它拔一根汗毛,然后吹口气变成一个小的孙悟空出来了。我们就是我们那个如来藏或者是阿赖耶识吹出来的一个汗毛变出来的一个,然后我们死了以后,等于说是小孙悟空死亡,实际上大的孙悟空还在,本身还在变化。 师父:你不能这样理解,你这样理解就外道梵我的思想,就外道大我的思想。你要知道说阿赖耶如果就唯识来讲,阿赖耶是变动的,没有一个本来的实体,它只是一大群种子聚在一起而已,这样你知道吗?所以它没有那个大的孙悟空,如果是大的孙悟空的话,它不是一个本质的东西。 Sw:这个如来藏,不受清净的,而不是个阿赖耶不受清净的种子,它只是把全都是污染的, 师父:因为如果我们讲阿赖耶的话,它本来就是杂染种子。 Sw:如来藏有杂染的种子? 师父:但是阿赖耶它比较重在杂染种子。因为你要记得师父讲过说,唯识学它讲阿赖耶必定是有覆的,而且是杂染的。它是针对我们凡夫来讲的,所以它是重在杂染,就算有清净那也是非常少数的,除非说你修行修了几劫几劫这样子,它清净会越来越多。但是就我们一般的凡夫现在来讲的话,它还是以杂染为主。 Hx如果有什么问题慢慢再谈,你不要太陷入这个,因为 你要知道理论是这样,我们现在生死轮回是这样子,那么佛陀只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生死轮回是怎么回事,然后怎么解脱。他会针对不同根机用各种理论来解说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在这个解说的立场上,他就会有实教,有权教,有些是究竟到底是怎么样,有些就是度化众生方便的话,我要讲些什么来引导他们入门。 我后面等一下会讲,如来藏藏识这样明清楚了吗? 成佛之道 * 去染显净 * 除去外面的杂染 * 显出内在的如来 但是不管这个理论,还是这个理论,最后成佛之道的理论,如果就如来藏它是去染显净。 这个讲好几次了,总之它就是去染显净,去染显净 不是转染成净,是去染显净,除去外面的杂染,显出内在的如来。我们众生本一个如来,然后把外面的这一层擦掉之后,就显现出内在的本尊如来,这个就是如来藏根本思想。所以如来藏根本思想它很简单,就是如来本具、外面杂染,那你的修行没有别的,就是透过不断戒定慧,先把外面这一层去掉之后,显现出内在的清净,那就是成佛。这是如来藏的根本思想。 (34.02学员略)解说方式不一样。诠释方式不一样。 到这里我们把如来藏思想讲完之后,我们来统归一下大乘三系。大乘佛教经典论典虽多,但不外乎这三大系,我们先来看一下如来藏真义,这个是依《楞伽经》讲的,还有《究竟一乘宝性论》讲的如来藏的真义。 '''如来藏的真义''' * '''方便适应:如来藏适应凡夫、外道说如来藏常住不变,流转生死。又说:如来智慧德相,相好庄严,在众生身中成就。''' * '''真实究竟:佛是说那一切法空性,称之为『如来藏的』。''' * '''法空性──真如──无差别──众生界──如来界──如来藏''' * '''宝性论:宜说佛性为离五种过失''' '''— 以有怯弱心:对发菩提没有信心者''' '''— 轻慢诸众生:看不起众生者''' '''— 执着虚妄法:执生死法者''' '''— 谤真如实性:落恶空者''' '''— 计身有神我:执真我者''' '''方便适应:如来藏适应凡夫、外道说如来藏常住不变,流转生死。又说:如来智慧德相,相好庄严,在众生身中成就。''' '''真实究竟:佛是说那一切法空性,称之为如来藏的。''' 其实佛到最后说,为什么叫如来藏呢?其实如来藏是一切法空的意思。一切法毕竟空有很多名称。 '''法性空也可以叫真如,也叫做无差别,也可以叫众生界,也可以叫如来界,也可以叫如来藏。''' 经典告诉我们,般若经讲一切法空,其实这个一切法空在经典上用各式各样不同的名称来描述。当我们讲“真如”的时候它还是一切法空,当我们讲一切法无差别的时候还是一切法空。为什么叫真如?我们断烦恼证悟的到底是什么?毕竟空性。当我们证悟到毕竟空性的时候,悟到毕竟空性这时候就叫做'''真如'''。 什么叫无差别?一切法平等,为什么一切法平等?因为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缘起相上不平等''',因为缘起相上各式各样,我跟你有没有一样?不一样。所以'''缘起相上来讲平等是有问题的''',因为你讲平等到底什么平等呢?我们的福报本来就不一样,我们业力也不一样,我们修行也不一样,你要讲平等什么?但是如果你就一切法的毕竟本质来讲,毕竟空,那心、佛、众生无二无别,因为一切法毕竟空。 你跟一匹马平等吗?当然没有,如果我不小心把一匹马弄死了,可能被罚一些钱,如果不小心把一个人弄死了,不是罚一些钱的事情了。那就还是有不平等,为什么?缘起法相上森罗万象,'''如果你连缘起相上都把它当成是平等,那就是落入断灭见。'''但是你跳到一切法毕竟真实相来讲的话,一切法毕竟空,那一切法真实,那一切法平等,所以叫做无差别。 中观从这个立场来讲,一切法空性,所以一切法依缘起而得成,所以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中观般若,就从这个立场来讲。 还有众生界、如来界、如来藏,众生界是指怎么样?众生的本质;如来界,如来的本质;还有叫做如来藏。众生界,众生的本质是什么?一切法毕竟空;如来的本质是什么?也是一切法毕竟空。到最后不是说讲如来藏一个内在清净吗?其实就是一切法毕竟空。如果你完完全全证悟了一切毕竟空,那你就成佛了。 如果你证到毕竟空的一个本质,这个空相的本质,你至少初果,大乘至少初地,这就叫证真实的一分,至少断三结。 断哪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身见就是根本的我执见,这是最根本的烦恼,根本烦恼断掉,后面的这些一大堆烦恼慢慢慢慢就消除了。但是你要证的是一切法毕竟空,二乘也证一切法毕竟空,《金刚经》讲二乘如果不证一切毕竟空的话,初果都达不到,那只是佛究竟圆满,就是这样而已。 Hx:您刚才说初果,二果、三果都要证一切法毕竟空,那也就是说是证法性空,并不是成佛。 师父:证法性空,所有要成为圣人的,要断烦恼都必要证一切法毕竟空。 Hx:'''证到法性空是必须的,但是证到法性空那你还一定成佛'''。 师父:不一定成佛。(问:到那一步,可能初果,二果),可能就是初地菩萨,是必要的,但是不是证了那个就成佛了,你还要究竟圆满,还要修各式各样福报。所以说经上说二乘证的是毛孔空,但是大乘证的是太虚空,但是空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有究竟不究竟这样而已,以前师父曾经讲过。你刚才理解是对的,证了一切法毕竟空不一定成佛,但是成圣,初果或初地,根本烦恼断了。你要想成佛,还要十地,后面还有一大堆要修。 我后面会讲,这样可以吗? '''——以有怯弱心:对发菩提没有信心者''' '''— 轻慢诸众生:看不起众生者''' '''— 执着虚妄法:执生死法者''' '''— 谤真如实性:落恶空者''' '''— 计身有神我:执真我者''' 宝性论:宣说佛性为离五种过失。以有怯弱心:对发菩提没有信心的怯懦众生初学者,如果有人刚开始学佛,当年你们都进刚进来的时候,师父跟你讲一切法毕竟空,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你下礼拜可能不来。人家其它宗教都说,我这辈子只要有信仰,我就可以上天的,你还什么三大阿僧祇劫,师父,一大阿僧祇劫到底多远?一劫就是人从十岁每一年加一年,然后算算三大阿僧祇劫多久,不知道,可能好几百亿年了,听了整个头晕了,那算了,我明天还是去教堂比较好一点,你就会这个样子。 所以你看如果你一来我就告诉你,不用担心,众生有佛性,你本身就有佛性,你内在就是一尊佛。你现在只是一时的被贪嗔痴杂染盖住而已,你只要好好的修行,我们这个佛性就会发挥作用的,好好的学就好了,不用担心那么多,我们本来就是佛了,早晚会成佛,时间长短是另外一回事,早晚会成佛。这个最好,那你就容易修了。所以怯懦众生发菩提心没有信心的,因为发菩提心很难,发菩提心叫你成佛,然后帮助一切众生很难,所以要宣说佛性。 '''轻慢诸众生有'''。 看不起众生,什么叫做看不起众生?有些人我修行,我今天念一百零八遍大悲咒,我已经修了25年了,你刚进来连吃素都吃不了,你这个人算了,业障深重,如果你们曾经骂人家业障深重,你自己要好好反省。你如果骂人家业障深重,那就是看不起众生,轻慢诸众生。针对这种喜欢轻慢的人,佛告诉你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每一个人心中他都是尊佛,你要是这样的话,你放大火,你不要随便骂人,不要随便轻慢众生,有些人要磨他这个傲慢心。 '''执着虚妄生死法者'''。认为没办法解脱了,就只有生死轮回而已,没办法解脱了。 '''谤真如实性,落恶取空者。''' 什么恶取空?一旦讲一切法空的时候,就落入一切法是没有,没有生死轮回,也没有涅槃解脱,也没有什么善恶果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让你成什么佛?所以般若中观讲一切法空很难理解,你一旦稍微有点误差,你就掉入断灭空里面。所以印顺导师从《大智度论》里面说学习现法空很难,但是是必定的,而且它比喻说叫做担柴过火,什么叫'''担柴过火'''?你担着柴,然后前面一大堆火,你们要过去有没有容易着火?很容易。但是如果你要证悟要断烦恼,这是必经之路,但是有危险性,所以只好讲众生有佛性。 '''计身有神我,执真我者'''。 这是外道,外道都执真我,但是这些外道你一下子跟他讲没有我,无我,毕竟空,他根本懒得理你,他也不会进入佛门。那么如果你要说,你们说有一个我,佛教也说我们本来是佛,有一个具足的如来在我们心中,这样子话跟他建立一个桥梁,可以沟通。你不要说是印度外道,包括现在我们周遭的一些信仰神道的,信仰什么的那一些也都一样,你跟他讲佛教讲一切法空,一切讲无我,那个是非常难的,他很难接受你的。如果你跟他讲众生有佛性,本来是佛,然后跟他这样慢慢讲,他也很容易理解,而且他也比较容易信受进来。 那么这样讲,师父提出师父的一些经验,你们参考看看就好了。如果信仰型比较强的,情感意志力比较强,以情感为主的,信仰心强的话,如果你讲如来藏,讲本身是佛,他容易信受。如果是比较理性的那一类的,他对中观唯识会比较有兴趣。大体上,我不是说绝对,我说师父的经验大体上很多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众生喜欢什么思想?喜欢如来藏思想。 Hx:有一个词叫法界,应该是归到法性空、真如? 师父:法界它本来就是指法性空。 Hx:这地方的无差别,比方说是他们是平等的,但是一尊佛还是一尊佛,他们并不是最后汇集到一尊佛里面去了? 师父:没有,如果这样就大梵思想。一尊佛还是一尊佛,但是法身、毕竟空是一样的,但是一尊佛一尊佛的报身还有他成佛的过程都不一样。 Hx:比方说东方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但是成的两尊佛。 师父:还是两尊佛,还是不一样的佛,你成佛跟我成佛还是不一样佛,但是如果说那完全都不一样?不是,证悟到的究竟、毕竟、我说的法身那是一样的,一切毕竟空证悟到的确实是一样的。 Hk:界是本质的意思? 师父:界它的翻译很多,它有类别有因的意思。这里你们哪里看到界?(答:众生界、如来界),这个界就是种类的意思。比如说六界,比如说三界,它就是类别的意思。这个众生界、如来界,就是说众生这一类的,如来这一类的,虽然有它这样的类别,但是众生界他的毕竟是什么?空。如来虽然是那一类的,成佛了叫做如来,但他的毕竟性是怎么样?还是空性。 Hk:如来和菩萨算不算到众生里头的范畴? 师父:十法界众生,也是众生,但是他跟一般众生不大一样。 其它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我们继续来,有问题可以等一下还可以再问了,可以随时提出来发问。 '''总结三系:方便转转胜''' * '''性空唯名:''' '''—教义:一切法空''' '''—意趣:为久学菩萨所说的究竟教''' * '''虚妄唯识:''' '''—教义:三性三无性— 一切法空''' '''—意趣:五事不具足,清楚说明''' * '''真常唯心:''' '''—教义:如来藏、佛性、真常''' '''—意趣:摄化怯弱众生和外道''' '''—最胜方便:能适应大众根机和通俗教化''' 总结三系,方便转转胜 什么叫做方便转转胜?方便都是度众生的善巧,转转胜就是度众生的善巧越来越方便,那就是应机越来越大。 你看,它是相对的,你应机越来越大,越开越方便,那就表示什么?离究竟就稍微远一点。 '''性空唯名,'''就是讲般若中观这句的,它的教义是一切法空,它的意趣,最早它是说为久学菩萨所说的究竟教。 '''它的意趣它是说为久学菩萨所说的究竟教''',就是说不容易理解了,但是能理解也不错了。所以《金刚经》讲说什么?《金刚经》有没有讲一句跟这个东西意趣一样的?《金刚经》是讲说其实要了解《金刚经》很困难,但是它说五百年后还有人能够理解的话,这些人就是福德善根深厚,是不是这样讲?所以它是说,如果是一切法空的话,那就是究竟教。 如果对一切法空没办法理解的话,那怎么办呢?三性三无性来更清楚说明一切法空,免得你落入断灭见。这一类的人是属于哪一类?五事不具足的。 这个五事不具足,我现在说起不下十次都有了,你们可以回去翻一翻看一看,师父唯识学概论有没有写五事不具足,有写,回去把书翻一翻看一看。 接下来再不行,那就怎么样?讲真常唯心。教义就是如来藏、佛性、真藏,摄化懦弱众生或者初学。你不要听到懦弱就好像说瞧不起人,其实'''未发菩提心,信心不坚定的都是怯懦众生。'''你不要以为经典讲怯懦众生,我不是这一类的,除非说你菩提心坚固。但是虽然说我们怯懦,但是有些人愿意发大心,那么有些人没办法发大心,怯懦众生初学者和外道,对这些人怎么办?就讲如来藏。所以讲如来藏叫做最胜方便,是能适应大众根机和通俗教化。 所以讲如来藏适应大众根机,还有通俗教化,大家都能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引一般初学者进来,就有它的这种意趣存在。 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Hk:唯名、唯识、唯心,这个“唯”怎么解释? 师父:以它为主要,或是说以它为我们所认识看到的都可以,或是思想为它为主轴都可以了。比如说虚妄唯识,因为一切法虚妄唯识所现。那么真常唯心,唯这个如来藏是真心。性空唯名呢?一切法毕竟空,虽然毕竟空,但是我们能够认知到一切法缘起的有,这个缘起有叫做施设有,也叫做假名。 所以假名的必定是缘起的,缘起的毕竟是性空的,性空的,所以一切法缘起,一切法缘起的森罗万象就是假名,这就是中观的用意。 唯识,一切法唯识,现出来的都是虚妄相,是唯识所现的。真常唯心,外面一切都是虚妄的,但是如来藏内在那个如来是真实的,外面所有的都是虚妄的。 这样清楚吗?(唯实际上就是一个切入点),就是一个切入点,你讲的没错,一个切入点。先休息一下,八点十分回来。 我们继续来谈,法性空无别,刚开始是方便转转胜。中观唯识直释一切法空最究竟的,如果五事不具足了,那就讲三性三无性,还是要诠释一切法空。再不行的,那就讲如来藏度化一切众生。这个叫做方便转转胜,这三个如果依方便来讲的话,哪一种是最容易摄化众生的?真藏如来,所以它的方便就殊胜了,但是越殊胜离究竟就稍微远一点了。 法性空无别 * 一切法空为般若究竟义 * 性空唯名:就是直显一切法空、现观法性空。 * 虚妄唯识 — 唯识无境—境无心不起—二取空—去二取空 — 当五事具足时,亦能直观一切法空 * 真常唯心 — 先以佛性具足引入佛门 — 再培养智慧福德资粮 — 根机成熟再开显一切法空。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谈真实的真理,法性空无别,所以我们偈颂叫『方便转转胜,法性空无别』,也就是说不管你怎么方便,到最后都一定要归结到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为般若究竟真义,所以中观唯识讲一切法空,那么性空唯名呢?性空唯名就是直显一切法空、现观法性空,这是般若中观。 依般若经来讲,佛法的究竟真义,一切法毕竟空。 那么性空唯名的般若中观,它是直显一切法空,现观法性空,它直接诠释。但是如果五事不具足不能理解,他就只好讲唯识,但是从唯识里面透过唯识实性观法,他先观唯识无境,这个师父在唯识里面讲过,先观唯识无境心不起。它先观外境是空,因为我们先出来这个心会去执外境,那么你观外境空,外境一空,这个能观能执的心怎么样?也空也不见了。那么心境俱泯,二空,就是这里的二取空。所以这里的二取变成二取空相,先观唯识无境,下一步就是境无心不起,那么境跟心都不起,就叫做二取空,但是还有一个空相。 我讲的是修行的过程,尤其在止观相应里面的在定中作观,到最后连二取空相都要去除,这样子的能入真实的胜义。这个师父是在唯识里面讲过,因为唯识是一个理论,阿赖耶是染污的,所以现出来的能见所见,都是染污的,所以就会有能取所取。记得吗?然后能取会去执着所取,那么这个所取就变成遍计所执相,这个能取就是意识的遍计。那者两个无始以来就一直粘在一起,你有识就会去系著你的相,有相就会吸引识去执着,那么你要破掉(二者之间的)这个关系,你要先在一个境上观,境是虚妄,唯识所现,接下来当你知道说境是虚妄的时候,心执取的力量就弱,然后慢慢就变成二取空,能取所取就不见了,这个叫做二取空。到最后连二取空的这个概念都要不见,那还是一切法毕竟空,入于般若甚深义。所以当说五事不具足修唯识,但是如果你真正智慧福德、善法修到具足的时候,你也是能够观一切法空,所以到最后还是归入一切法空。 '''真常唯心''': 先以如来藏佛性引导入佛门,然后再一步一步的培养智慧福德资粮,然后从中慢慢学习佛法的真实胜义。那么等到根机成熟的时候,就开显一切法毕竟空。这个时候就是告诉你,连如来藏都是空,如来藏就是一切法毕竟空。 所以从方便吸引入门,然后培养福德智慧集资粮,到最后直显胜义,这个叫做「法性空无二」。 这三种的适应,虽然刚开始都是吸引、度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入门,但真正度进来之后慢慢培养他们的福德智慧,到了一定程度,还是要告诉他们要学习一切法毕竟空,你这样才能真实断烦恼。 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1:01~ Zr:先说在唯识里边二取空,然后是去掉二取空。 师父:二取空的空相也要不见,这是在唯识实观里面,在暖顶忍世第一里面修的,(那就是加行)。四加行里面最后一个。 Zr:到了二取空还不算见道? 师父:到二取空还不能见道,这是在上忍位的时候,二取空还不算见道,(只能算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是你下一刹那二取空,空相不见了,下一刹那就是进入世第一法,世第一法一过见道。 Zr:那去二取空,这个“去”是什么意思? 师父:就是你要连二取空相在里面观二取,你不是观能取空所取空吗?这二个。 Zr:二取空能所都没有了,然后去什么? 师父:就是去二取的空相,你在观的时候要连能取所取。 Zr:能取所取没有了,哪来的空相? 师父:你在观的时候就是要以楔出楔,知道吗?以楔出楔到时候连那个楔都要拔出来,(还是有能所)。这个能所是你在观这个的时候,你在观的时候是这个能所是要观它空,所以是以楔出楔,你不是都不观,你连观的能力都没有,你根本没办法修。 Zr:既然有观的话,就有能所,何必谈二取空呢? 师父:你不要在这边钻了,你要在唯识实相整个立场整个观点上来谈,这样才行,知道吗?你在这边一直钻牛角尖,跟实际上的没有太大意义,师父只告诉你说,我们这样子观法是以楔出楔,也就是说刚开始我们一个管子里面塞了东西,你这根东西进去要把它弄出来的时候,这个叫做我们观二取空,这个叫作观二取空,能取二取空,这样知道吗?你进去的时候把它除掉了,这个就是二取空,但是到最后你这一根再进去,你要拔出来,就是连二取的空相也不见了,就是把这根拔出来,举个例子了,这样可以吗? Zr:您看大概这个步骤,一开始它说唯识无境,那就是说只有识没有境。那说把所观空,基本上是可以这么理解,那就是说要把二取里边能所,第一个你要先把所观空,然后境无心不起,那就是你要把能观空,能所现在都空了之后,就是二取空到达这个境界对吧?到达这个地步之后它要去二取空,既然要谈去二取空,你去的话....... 师父:这样子下去之后师父在唯识的时候跟你谈,因为这个是在唯识里面谈的,因为你现在又拉回到唯识它的理论里面去了,但是师父这个唯识已经谈过,已经谈如来藏,如来藏讲完以后才开始再讲后面的。你这样谈谈谈下来,当然你的问题很好,但是问题是这个地方在谈那个又变成又回复到之前去了。 问:或者您能不能其它的,比如说般若中观或者真常唯心或者如来藏,来解释去二取空,和二取空之间它是怎么转化,有什么样的联系。 师父:师父有空再跟你慢慢谈这些,因为这些师父前面都讲过,包括讲唯识空的时候,唯识讲空到最后在真正实观的时候,还是要观一切法毕竟空,连空相都要不见,这样知道吗?你说这个细节上应该怎么样,师父再慢慢跟你谈,因为它本来是一套的,它是从头到尾讲成一套这样子,你不能到最后前面不管,到最后抓这个,当然会有问题,你要知道唯识的二取空,你要先了解说它唯识整套是怎么讲,讲到最后为什么要先观境空,你会为什么不能先观能取空?为什么要相观所取空?它有它的道理,这套道理你要回到唯识的整体的理论里面讲才可以,这样可以吗?你要是还有问题,师父等一下回去,下去的时候可以跟你们慢慢讨论这个问题。所以说这个就是法性空无别,当五事具足了,你就必须直观去一切法空,这个根机如果成熟的时候,你就必须开显一切法空,然后观一切法空。1:05:45 丁二、别述四摄:68-【成熟众生道,佛说以四摄 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 四摄法 * 一、布施''':'''给以物质的利益,是摄受众生的要诀。菩萨的六度,以布施为第一。 * 二、爱语:和乐的容貌,诚恳的态度,谈话的技巧,是所应有的态度。所说的话,或是世间善法,或是出世间的善法,总要使对方知道是为了它的利益。那就是呵责它,也会乐意接受的。 * 三、利行''':'''对它说的,要它做的,要能适合实情,使它得利益,于佛法中增长功德。所以凡是不合需要,不是它所希望,不是它所能作的,虽是善法善事,也常会使它离心。 * 四、同事''':'''要与它作同样的事。长官与士兵同甘苦,就能得兵士的爱护与尽力,这就是同事摄的一例。 六度四摄,我们的六度都讲完了,我们前面讲大乘佛教发心,然后怎么样发大心,然后怎么修十善,然后讲讲讲,讲到六度。六度,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讲到般若,记得吗?讲到般若的观。般若就是一种佛教的根本思想,有观慧的思想。般若里面有分大乘三系,先把般若中观讲完了,唯识学讲完了,再来讲如来藏,如来藏也讲完了,然后把这三系总和起来,它的方便,还有它的究竟讲完了,也就等于六波罗密全部讲完了。 现在要讲四摄,六波罗密是它的根本修行,四摄是六波罗密应用的一种方法,所以叫做四摄。也就是说,这四摄 在六波罗蜜里面,一般来讲在生活上是最好应用的。 第一个,'''布施''','''给以物质的利益,是摄受众生的要诀。菩萨的六度,以布施为第一。''' 所以所有的修行里面,当然各个修行不一样,但是通遍来讲布施是第一步,而且是最容易做得到的。所以菩萨的修行以布施为第一,那么布施当然第一个你可以修集福德,最重要是可以帮助众生。而且布施的当下你可以怎么样?如果是大乘佛法叫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你可以这样子的去做,就是无相的去布施。当然这个境界高,虽然做不到,但是要随顺,你必须要听经闻法,然后去随顺这个布施,所以这是第一个,师父布施也讲过太多了。 第二个,是一般人常常会忽略的叫做'''爱语''','''和乐的容貌,诚恳的态度,谈话的技巧,是所应有的态度。所说的话,或是世间善法,或是出世间的善法,总要使对方知道是为了他的利益。哪怕是呵责他,也会乐意接受的'''。 你看爱语的其中一个,师父觉得'''诚恳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我们要劝诫对方,或是你觉得跟你在一起的人,包括要劝他学佛,比如说他做什么事,你要规劝他,还是要鼓励他学佛的时候,一定要有诚恳的态度。 因为你的态度诚不诚恳,对方可以直接的感受出来,有时候不是你眼里讲的多好多漂亮就好了,你的态度诚不诚恳,对方可以感受得出来。师父讲经懂多少是另外一回事,讲的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但师父很久以前就跟很多同学讲过,师父讲经有一个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诚恳的态度。很多东西懂的我就跟你讲懂,很多东西不懂的,我就跟你讲我不大清楚。 还有最重要就是说,我是觉得佛法这样的一个东西,我虽然不是说修到多好,但是我所懂的东西学到的东西,我很乐意跟大家分享,也很乐意跟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研究,这个就是一种诚恳的态度,不是随便糊弄糊弄还是有其它什么目的。所以其它的方面好不好或是修证怎么样,这个师父都不敢讲,但是诚恳的态度,这一点师父是可以跟你保证,这种态度大家都是可以感受得到。 同样的,你们在对人,尤其是引导人家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诚恳的态度。当然了,和乐的容貌,其它我们必须要学,还有就是说谈话的技巧,世间上其实你们去学习的太多了,比如说夫妻常吵架,比如说外面很多学者专家就会告诉你说,夫妻应该怎么相处,比如说讲了一句什么话,你必须要有什么态度,然后说讲话应该有什么技巧,其实外面都可以学习得到,也鼓励大家去学习,尤其是讲话的技巧。因为讲话技巧直接影响到什么?影响到你的态度,还有影响到对方愿不愿意接受你。 师父以前曾经讲过说这个谈话的技巧,师父跟你们很多年纪差不多,上一代的华人或是中国的男性是最不会这种讲话技巧的。 他有时候很关心,你想看你们父亲,母亲有时候还不会,母亲还比较技巧一点,父亲有时候很关心,他也很担心,他也很爱护,但是实际上从他嘴巴里面讲话讲出来的怎么样,你完全感受不到他的关心,但实际上他真的很关心,但是讲出来的就是一部大拉拉的或者说以后很让人家受不了这个样子。 因为在父权的权威时代,他认为父亲就是要这个样子,但是他这么尊严,让你又尊敬又害怕。但是实际上来讲,你这样的状况在沟通上反而有很大的问题。 师父以前讲一个故事,师父的妹妹以前考完大学,在等成绩通知单,她等成绩通知单本来就很紧张了,然后就在外面走来走去,看邮差寄成绩单来,然后看到底有没有上,然后我父亲看她这样走来走去也是很关心。但师父的父亲从小就是那种权威的父权,他也不会有什么爱语,他其实很关心想要安慰你,但是他出去讲的话却不是这个样子,他讲,你没考上怎么办?你说你会怎么回答?难道你本来就很心急了,然后心里又忐忑不安。他忽然跟你冒一句,考不上怎么办?他也不会安慰你说,你没问题的,你好好坐喝杯水,你放心听我的,你说这种态度技巧也稍微变一下,那不是很好吗?这个就是爱语。 '''不管是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总要使对方知道是为了利益他,那就算是呵责了'''。 有些小孩子确实是讲他也不听,但是你骂小孩不是嗔恨心,你是为了关照关心他,那么这个众生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众生都可以感受得到。所以这个变成就是说,我们在度化众生的时候的一个很善巧的方便,必须这样子慢慢去学习。 这个地方应该大家大概都可以了解。 你们不要以为菩萨多高多厉害,一定是观世音菩萨或什么千处祈求千处现,还有什么放一道光下来,然后给你灌顶才叫做度。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度众生的一种方法,平时生活上都遇得到。所以你们回去,如果你要希望你的家人也学佛,你千万要爱语。希望他们吃素,你不要说,你看业障那么重要,在那边吃鸡鸭鱼肉,不知道到造了多少业,杀生什么,你觉得他这样会接受你吗?他反而会造成对你的一种厌恶,以及对你所信仰宗教的一种误解。你们佛教都是这个样子的,只有你们对了,其他人都错了,你要吃素你自己的事情你不要来管我,常常会这样子。 第三个,'''利他,对他说的,对他做的,要能适合实情,使他得利益,于佛法中增长功德。所以凡是不合需要,不是他所希望,不是他所能作的,虽是善法,也常会使他离心。''' 所以这个利他就是说,你做的你说的都要对他有帮助,这个帮助重点在于佛法中的功德增长,善法的增长。万一不是他能力或是他做不到的,或者他现前没有因缘的,你不要硬逼。什么叫硬逼?比如说你劝他吃素,当然我们觉得吃素就是不杀生,不食众生肉,长养大悲心,但是他现在做不到,你可以慢慢引导一点一滴来,你不要硬逼。 或是我们劝人家布施,你要看对方的能力怎么样,你不要一个老人他都没有什么收入,或者他也退休了,然后你劝他赶快拿那些钱出来,然后拿多少你就越多功德越大,这样就不应该是佛教所要的。所以你在利他或叫做利行的时候,你所做的你所说的一切,诚恳的态度是对他好,那么这个对他好有时候要点智慧,你在没有智慧的状况下,你有时候以为对他好,但实际上是对他不好。 他已经胆固醇过高,而且年纪有点大,又高血压又什么了,你要对他好,你要带他去吃大鱼大肉,这个是害死他的。你虽然不一定要非得逼他吃素,但是你不要带他去吃大鱼大肉,(劝他)先吃再讲,以后再来打算,如果每次都这样对一个人的身体是相当伤害,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要慢慢学习的。你会说师父,智慧怎么样来?我问你智慧怎么样来?长期听经闻法而来的,长期听经闻法而来的,不是说一天两天你就可以的,而且熏习久了就会智慧慢慢会增长,为什么?因为你听经闻法而来。 以前有一个居士,她其实很善良,但是可能思辨能力比较不足,不会去思考东西,那么跟她先生或跟朋友在一起,她讲话老是辩不过别人,她那些朋友或她先生讲的话,其实是没什么道理的,但是因为她的思考力不足,所以她老是不知道怎么办。好像对方讲的又对,又感觉他这样讲好像不大对,但是又不知道到底哪里出问题,常常会有这种情形。然后她就开始学佛,也上网听师父的课,她是专门听师父的《俱舍论》,然后《成佛之道》,听了两年之后。有一天她一个朋友不是学佛的,就跟她讲说,因为她在听的时候,她朋友在旁边也听到了,然后就跟她讲说,你师父讲的很容易了解,为什么你听来听去,看你听了好几遍你还是不明白,那意思说你是不是很笨?然后她就跟她朋友讲说,我师父讲三遍就清楚,那是天才,讲十遍能明白那个叫做很聪明。我就是笨,我就是必须听到十遍,有问题吗?朋友忽然傻了,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她。当然这不是世智辩聪问题,而是说她智慧慢慢开始转了。她以前一听说你骂我笨,我好像真的很笨,但是又不满,我又很想跟你回答些什么,但是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样子慢慢佛法熏习进来之后,态度转变一下,智慧一开,问题就迎刃而解。从此以后她那个朋友不敢在她前面随便跟她讲,你学那个佛怎么样,那个经怎么样,不敢这样随便跟她乱讲。这个就是利他。 四、'''同事摄''' '''要与他作同样的事情。比如说长官与士兵同甘共苦,就能得兵士的爱护与尽力,这就是同事摄的一例。''' 当然导师指的这个是例子,但是问题是同事摄非常重要,同事摄也可以说,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得已度之。也就是说在你的周遭,在你的身旁,不管你的同事或是你的家人,就能够跟你同甘共苦,在这样的状况下,你要度一个人更容易,是不是这样? 如果你只是老是站在高高的发号施令,跟下面的会有隔阂,会有距离的。你去做义工,常常帮助那些老人,然后常常跟他聊天,那么等他相信你信任你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跟他讲佛法的一些道理,他就容易接受。你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你很难让人家接受。 同样的,如果说你要度你的家人,比如说你是爸爸,你的老婆还是你的小孩,你不要老是以为,我好像是爸爸讲的都是对,我是最厉害的这样,老是在训话这样子,这样他不可能会接受你的。 你何不就跟他同事摄,跟他一起共事,先生老婆洗碗的时候你帮忙洗一洗,跟她一起洗,煮菜的时候帮忙煮帮忙切,同事嘛,久而久之你的太太或是先生都一样,就会觉得说学佛之后有改变,比较愿意跟我在一起谈谈一些事情,重要事情或是家事都愿意跟着做,这时候你就说没事的,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他会不会很感动?他就会觉得说你学佛这样子,有这样的改变,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去接触想说那佛法到底讲些什么?你学了佛之后到底里面讲些,为什么会让你造成这样的改变?1.22 所以你要度人的话,这个同事摄非常重要,这些就是菩萨的四摄法了。菩萨的四摄法,不用讲太高,也不用讲到又高又玄又妙的,也不要去管人家几地菩萨,观世音菩萨怎么度,地藏菩萨怎么度。当然你能看到能看能学,但是从这些最基本的做起,这个叫做四摄法,没有牵扯太多的理论,就是实际上的一些修行。如果你来听经,不管你是男的是你的,不管你要度你太太你先生,还是度你的小孩的话,你大可以从这几个地方,尤其是利他、爱语,当然利他了,你当然不会想去害你的家人了。你大可从爱语跟同事上面下手做起。 Xy:刚才你就强调一下利他,刚才举的就是说一个人高血压,不应该带他去大吃大喝,如果这个人想要大吃大喝怎么办? 师父:那么你要有善巧方便的,一点一滴,这样知道吗?你可以先满足,但是慢慢用一些善巧方便减低,这个要长时间让他相信你,觉得你讲的应该是对的,然后慢慢减低下来,然后慢慢让他吃清淡一点这样子,不能一下子,一下子断那他以后不理你。 善巧方便其实很多种,但是你可以先用爱语还是同事,然后先让他得到。比如说父母亲哪这样子 师父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的父母亲都是七八十岁,血压高什么这样子,那么如果说你偶尔回去一下,你就要叫他说你吃清淡一点,你不要这样子的,你这样子什么他会听你的吗?不可能的。这时候你就要花更多的心,不要偶尔回去,就要常常回去陪他,同事。然后常常会去陪他,你说我今天做饭给你吃,你就做稍微清淡一点,但是还是有一点点鱼肉,就不要太多清淡一点。我觉得父母亲你做菜给他吃,他不会嫌说你做的不好,然后他要吃大鱼大肉,一般是不会这个样子。 如果你常常回去陪他,久而久之然后让他相信你,之后你再慢慢劝导,这个就是一个方式。但是有时候这个确实要花心花力的,这不是一天两天的。 师父的父亲是一个学佛的人,也不大相信佛法,师父出家的时候,父亲起了一个很大的障碍,但是花了十年的时间。十年的时间一点一滴每次回去就陪他,以前回去观念不一样就会跟他吵架,甚至刚出家一年两年回去还是跟他吵架。因为觉得说,你怎么这样子?他说你出你的家你不要来理我,你出家我已经很不高兴了,你不要再来干涉我。以后慢慢的,他发火起来,没关系。 比如在佛学院放假回去看看他,其实他也没有话跟你讲,我说那个时代的父亲权威就这样,他没话跟你讲,没关系,没话不要讲。他看电视我就坐在旁边陪他看,一次两次慢慢久了,他就跟你聊,你怎么样身体,出家后吃素,身体还好吗?我说我们佛学院都不错,慢慢一点一点的。因为他生病洗肾,我问他你最近洗的怎么样,每个礼拜洗几次,现在都吃什么,慢慢就有话可以聊。花了十来年之后,每次从加拿大回去也是这个样子,他本来是很讨厌的,本来是去到哪里都会讲我儿子不孝,到处去讲,我叫他不要出家,四十几岁以后功成名就,至少结婚生有后代再去出家。我说哪有这种事情?他刚开始很反感,到处去批评,到处讲,到十年后,慢慢他到最后是以一个儿子能出家为荣。他会到处去炫耀,到医院里跟护士、医生炫耀了。这些我都不知道,那边整个医院的人都认识我。所以这个是时间,有时候急不得。当然这样的话我们就比较累,不过菩萨道,对别人都要行菩萨道,何况对自己的亲人。 丙三、大乘行位 丁一、劫行位次第 戊一、十信位:69-【初修菩提心,习行十善业 成就心不退,入于大乘道】 '''菩萨阶位''' '''一、十信位''' * '''三心相应、修六度、四摄''' * '''发菩提愿,受菩萨戒,修十善''' * '''十信菩萨(十善菩萨):修习十心—— (1)信心,(2)精进心,(3)念心,(4)定心,(5)慧心,(6)施心,(7)戒心,(8)护心,(9)愿心,(10)回向心''' * '''起初,经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有进。''' * '''经十千劫,就能成就菩提心不退,不再退转而入于大乘道的初阶──发心住。''' * '''但信心修习成就,也不太容易。为了维护初学而心性怯弱者的信心,佛说易行道方便,不妨往生净土,等忍力成就,再修成熟众生的广大难行。''' 接下来我们来讲菩萨的阶位,菩萨的阶位,这个我只是能依经典大概讲而已的,细节上很多。因为这个不是师父的境界,所以师父只能依经典来讲给你们听。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问,师父懂的就跟你们讲,但师父有讲过,这不是经验。 你说前面讲说般若观念什么这些,因为师父二十几年来多多少少都跟一些大德学习过,多少会有一些小经验,但是后面这些是阶位的问题,是证果位的问题,师父只能依经典上跟大家谈一谈。 '''三心相应,修六度四摄''': 我们刚开始学大乘佛教,要三心相应,修六度,然后四摄法。三心哪三心?要发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这三心相应。三心相应,修一切法皆是成佛的菩提之法,都是波罗蜜。三心不相应,要么都是人天善法,要么就是二乘法。所以三心相应,三心相应你修的一切就是成佛之道。 那么具体的修法就是六度四摄,刚才讲了。那么接下来具体怎么做?你刚开始三归之后当然要受五戒,接下来要发菩提愿,然后尽受菩萨戒,然后修十善。你说十善是人天善法,你是要依什么来修十善呢?依三心来修十善,第一步。你说六度四摄当然要修,布施什么当然要做,基本上的十善——不杀不偷这些你总要持,所以这个是修行的最基本的开始。你先不要讲说什么毕竟空,讲那些太深太妙了,什么开悟什么明心见性,你先不要谈那些东西,先把这个东西做好,能做尽量去做。 然后,十信位是在修信心, 一开始就是十信位菩萨,就是在修信心,你一发心就是入了初信了,但是这个初信不是真的,你信心具足,只是开始你发菩提心而已。 所以,(1)信心,(2)精进心,(3)念心,(4)定心,(5)慧心,(6)施心,(7)戒心,(8)护心,(9)愿心,(10)回向心。 你现在都可以说是十信菩萨,你都可以是在初信了,你修的都是这些。 第一个培养信心,培养什么信心?培养成佛的信心。发菩提的愿,培养对三宝佛、法的信心,接下来要精进修行戒定慧、六度,然后拜佛、礼佛,这一些都要精进修行,这个叫做精进心。 还有念心。怎么念?念念于众生,念念于三宝,念念于佛法。 定心就是修定。慧什么?慧就是般若,要多听经闻法。然后布施、持戒,护菩提心愿,护佛法。然后愿什么?愿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还有什么回向心?把一些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给佛道成佛。 你看,这些东西在一定的程度下都是在培养长养你的信心,虽然第一个是叫信心,但实际上为什么叫十信位?你看这一些东西很多,有一些是真实的修行,有一些是一种宗教的信念,这个信心是一种宗教信念,精进心当然要精进的去实际的修行,包括宗教行为都要精进。你看念,念念于众生,念念于佛法。然后定修行,慧修行,布施也是修行,持戒是修行,护心、愿心,这个都是一种愿力。还有回向,这都是一种信心的培养跟长养。 你回向,你有说,我有那么多功德可以回向吗?我们一般人有那么多功德可以回向吗?当然没有,但是你不能因为没有就不回向了,你不能因为你没钱,我不想布施。你没钱没关系,你哪怕一分都拿不出来,但是你的心愿要有,哪怕人家布施你都要随喜。你现在拿不出来,但是你要有这个愿心,要有回向心,意思就是说一旦我有的话,我就愿意帮助,我就愿意布施。我没钱,但是我还有手有脚我可以去帮忙。也就是说你虽然功德还不具足,你没有能力去回向,但是你要有回向心,要有这样的愿力去做。 所以佛法传到某些的地方,或是在一些状况里面,很多人喜欢谈空说有,谈玄说妙,但是基本的这些都不愿意去做。持戒愿意持吗?五戒都不愿意持,打坐更是不想,护心、愿心、回向。回向那些,自己根本都没有力量,回什么向?还是有人说我回向给你,我功德不就没了吗?那你就不叫大乘了。所以这些都是长养我们的信心的,而且就是真实的可以做到的。 接下来我要讲的,不用害怕,起初十千劫行十善,这个是经上讲的,但是虽然说讲十千劫那也不一定了,你要是用功不用到十千劫,你不用功可能更远,可能更长。所以我们讲这个数目都是一个参考,我们讲三大阿僧祇劫那也是一个参考。其实《大智度论》说,你要是精进用功,可能时间可以快,你要是不精进不用功,那可能是七可能是十,可能是无量,《大智度论》上面这样子讲的。 所以刚开始十千劫修十善行,所以我敢说我们在座大部分,我不能说绝对、所有的,大部分都还在什么?修十善行。如果你要问你自己说,你是不是还在修十善行?很简单,你对发菩提心你的信愿到底够不够?你学佛是真的有自立利他,你真的觉得众生苦,你愿意帮助众生吗?你有没有把帮助众生的念头挂在心上?如果有的话恭喜你,你可能不用到十千劫,你也可能已经修了五六千劫了。但是如果没有的话,你自己要反省。 所以这十千劫行十善,有退有进。经十千劫,就能成就菩提心不退,所以这里的十信的不退,是指菩提心不退,菩提心不退是说,你一定发心要修菩萨道要成佛,你不会再退失了。不是说你已经证悟到怎么样,你只是信心不退,不再退转而入于大乘道的初阶,不再退之后就会转入菩萨道的初阶,就是发心住,就是下一个,十信之后就发心住。 '''三大阿僧祇劫从发心住开始算''',就是说如果你一直精进用功十千劫过后,你的菩提心不退了,你就会转入下一个阶段,就是发心住。从发心住开始,表示你住于菩提心,住于大悲心,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再退失信心了,这时候才可以开始算三大阿僧祇劫。 当然很久远了,一步算一步了,比如说你的愿力,你是读书要读到博士,你不要一开始入国小一年级,我还有20年才可以读到博士,我读到什么时候?我算了,如果你这样你永远没机会。你就说没关系,你的目标是既远又高,没关系,你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慢慢就会具足了。 It's just like a drop of water in the ocean,but the ocean cannot be the ocean without my job, 你的比喻很好,他说什么?1.39 他的意思就是说,大海里面还是由一滴水所成的,如果没有一滴水也不会有大海。 是不是这样?什么都是很小的,都是从小, 积沙成塔,一座山也是一颗石头慢慢堆积起来,大海也是滴水所成的。 问:1.39 《金刚经》里面讲就说是《金刚经》听了一句声音尽兴,就是说明这个人不是在一一盒对7万回来最后供应,对这里面许多人都对百千万不能一切 师父:都有可能,所以师父不知道,所以少数会已经是菩提心不退了,但是很多时候还是在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在这个地方,少数可能有,但是师父没那个能耐知道谁有谁没有。但师父有问过,你有没有你要问你自己,你有没有心心念念的把众生放在心上,这个是很容易检视的。(问:师父怎么自己说自己还没有到那一步呢?),因为师父知道说我虽然佛法懂了不少,所谓的不少不是自夸,而是说相对来讲比你们可能是多那么一点点。但是师父可以知道说我虽然也愿意发大心度众生,但是师父知道说我,还没有很深切的心心念念把众生放在身上,有放不是没放了,但是没有那么强,师父自己知道。所以师父可能还不到还初住了,还不到发心住了。 Hx:是不是十心加起来等于菩提心? 师父:不是,菩提心是发愿要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大悲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菩提心就是度一切众生要成佛,菩提心是要到达成佛的那个心。 这十心是在培养那个信心,不是这十个加起来叫菩提心,这十心就是培养你要成佛的那个信心,让那个信心不会再退下来,不会有一阵子学学说,算了我还是解脱就好,我不要成佛了。这十心就是在培养那样的信心,你修十善行,然后培养这十心,十千劫到最后成就了,已经不再退转于菩提心了,也就是说你对菩提的信心,你决定要往这样走,你不会再走回头路了,这个就叫做发心住。 Hx:他那个发行住是十心成就以后要发心住? 师父:十心成就以后下一个阶段,我们下面会有十住。第一住就叫做发心住,你的信心足够了就下一个阶段了。你六年级读完了,接下来就是七年级,可以吗? Hx:十心是次第还是一股脑儿? 师父:一起修,你不能说我修定不修慧,然后我慧具足了再来布施,全部一起才能培养你的信心。 最后剩下一两分钟超过了,最后讲一下, 但是信心修习成就,容易吗?也不太容易。 '''为了维护初学者心性怯弱者的信心,佛说易方便,不妨往生净土,等忍力成就,再修成熟众生的广大难行'''。 这个很重要,也就是说万一你发觉,你真的没办法在娑婆世界培养信心的话,有一个方便之道,你可以发愿到净土去,但不是在那边成佛。我讲过,至少你是在那边把菩提心修到不退转,对菩提心不退转,你可以再回来,还是要继续来修什么?还是要修菩萨道。 很多人错误以为是到净土去成佛,没那回事,你不度众生哪里成佛,你不累积度众生资粮成什么佛?成佛又不是说用嘴巴讲就好,你一定要三大阿僧祇劫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然后跟无量众生结无量善缘,累积无量功德,这样才能成佛。 Lola:经里面不是说,到净土去,可以成为阿毗跋致吗? 师父:阿毗跋致叫做不退转,如果就这个地方来讲叫不退转于什么?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指的这里信心不退,不是你已经证悟证果了。是指这里的向于菩提的信心不退,这是经典上论典上的解说不同,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可以慢慢再讨论,但是如果就经典上的讲法,主要是信心不退,不是你已经有圣位了,不是你证了七地八地,也不是证了初地断了烦恼,他主要是说重点在于培养对大乘无上菩提的信心不再退了。既然是不退,你在娑婆世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再苦你都不会退失信心。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
返回
成佛之道 第一百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