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成佛之道 第五十讲”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成佛之道 第五十讲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blockquote>成佛之道-50 第四章 三乘共法 2021年8月日19:30</blockquote>成佛之道到目前为止,困难的其实就是三乘共法,困难的都已经讲过了,在讲缘起的地方是最难了解,而且最困难的。但是讲到后面这些会比较容易理解一点,这些比较容易理解的都是有关于实践的,所以容易理解,但是不容易做。那么前面讲缘起那个地方是很难理解,但是你就是要去了解,了解之后有助于推动你去实践。所以现在在讲八正道的,都是实践的,都是要你去做的。 上个礼拜讲八正道讲到正精进。我们来复习一下八正道:正见、正思维,它有次第的。它是首先是观念上去导正我们的观念,然后慢慢听经闻法,然后不断的思维思考,去养成一些正确的观念。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你就会有付诸于行动的这种意欲跟意志力,这个就叫做正思维。所以前两个,正见正思维是有关慧学的。那么你有了正确的观念,然后又有想要付诸于行动的这种欲望之后,接下来引导你去做,那就是身口。 接下来三个是什么?正语、正业、正命,身口意,先从嘴巴-正语,然后身体。正语其实包括哪一些?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凡是一切不合乎道德伦理规范的这些语言文字,包括写文章去骂人了,都要尽量的去制止,这个也算是语业里面的。不要以为我嘴巴没讲,我用文章骂人,这些都是要注意的。 接下来身体的,正业、正命。 正业是什么意思?杀盗淫。主要就是指身体的造作。业,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指行为的造作就叫业。一般来讲有身业跟语业,但是这里的业是特指以身体的造作,因为刚才已经有讲正语了。那正业是指合乎伦理道德的身体、语言的造作。当然还有强调一个正命,正命就是什么?正当的职业,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正当职业,这些上个礼拜都有在讲了。 接下来就正精进了。正精进就是戒定慧的精进,戒就是要勇猛的去持戒,养成好的习惯;定就是想办法每天要打坐,然后想办法摄心,想办法降伏五欲五盖,不要在物质欲望上有太多的追求,然后想办法去克制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想办法每天找点时间打坐,这个叫做对定的精进。 对于定的精进各位要有一些观念,对定的修行时间应该(要合理安排),是三天坐一次,还是5天坐一次?要每天坐,至少半个小时,早晚坐。你不要说最近我很忙,所以我星期六、星期天来坐一坐就好了,这个跟听法不一样。你听经是每个礼拜来一次或两次,但是你不要打坐一个礼拜坐一次两次,这样是没什么效果。所以打坐的时间安排,主要就是要频繁,但是时间不需要长,但可以的话至少半小时以上。为什么师父说时间不需要长,如果你功夫真的很好,你要坐几个小时我管不了你。但是如果你是初学或学的不久的话,你不要坐太长。为什么说你不要坐太长?因为坐久了会厌烦,这是一点。 我如果告诉你,你每天坐二、三个小时,你能抽出时间出来?时间久了会很累的。因为你跟师父不一样,师父是没事整天做这个(讲义),不然就搞慧,不然就搞定,不然就弄这些。你们是要上班的,有家庭有孩子,如果你单身的、不用上班,退休了我没话讲。但是你有这些事情,你根本抽不出时间来,有时候会搞到身心疲乏的。再则为什么师父说不要做坐久?我再强调一下,如果你功夫很好,做了几十年,你要坐多久我不管你。但(要求你)久坐了的话,你又抽不出时间,到时候你会厌烦,之后你到(打坐的)时候都会退堕,到时候连坐都不想坐了,或者有时候影响你的正常作息。 还有第二个,为什么不要求坐久了?(答:腿疼)。腿疼需要训练的,不过腿疼也是一个大原因。因为你如果坐太久,坐到腿在痛的时候,到时候你就是专心在腿上面,你只是在撑,想着我还能够撑多久而已。但是打坐不是你在那里撑多久,这样你坐在那边一点意义都没有了;但是你也不要说腿一疼就起来,你这样你永远没办法训练嘛。所以腿会疼,比如说你刚开始坐15分钟腿就会疼,你就训练15分钟,让他稍微疼一下,没关系,可以了以后延长到20分钟。你不要坐半小时之后腿就开始疼了,结果我硬把它撑一小时,结果后面的半小时都在干嘛?都在忍耐中,想我的腿到底什么时候可以伸直。就在想我腿开始麻了,会不会万一出了什么事情,爬不起来怎么办?痛之后你就会一直在专注你在腿上,所以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最主要就是说,因为你如果初学者你一下子坐太久话,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胡思乱想。 你本来说坐半个小时,有15分钟可以摄心集中,但是你坐了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之后的心,其实你全部都在胡思乱想。所以初学者你不要坐太久,因为你做太久,后面时所有的时间都在胡思乱想,而且这样以后会养成习惯的。因为我们修行的很多东西都是一种习惯性,你要养成不好的习惯,以后你很难把他再拉回来。所以打坐师父讲过是很微细的东西,包括师父说有些场所你不要坐,倒不是说什么很神秘的东西,而是很简单的一些逻辑,比如说你不要在床上打坐,因为床上的情境是让你睡觉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床是睡觉的地方,有些人坐是这么舒服,再睡一下,所以说有些情境会产生一些不好的习惯。 肚子饿不要打坐,因为一坐下来嘀嘀咕咕的,本来很小声,越坐越大声。(这些修定的前方便)师父之前讲定的时候都讲过,以后还会再强调,所以定学有很多必须要注意的地方。 现在在复习精进了,精进就是很勤劳的去修行。戒、定的精进都已经讲过了,现在讲慧学的精进。慧学的精进必须要怎么样?(答:观)你还没到那个能力。慧学的精进,常常听经闻法,常常看经典,常常去回想师父讲了什么,经典上讲了什么,经典上佛陀跟那些圣人讲了些什么,然后把这些慢慢熏习,然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时候,回想师父或是在经典上讲,我现在遇到这个情形我应该怎么办? 无时无刻的要把这一些观念放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去熏修。你不能把听经闻法跟日常生活把它打成两段,因为你来这边,你不要把它当成是学习一种知识而已,你来这边要把它当成是一种什么修行,认为我学的这些东西是真的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上的,不要来这边听经,觉得师父讲得非常好,回去什么都忘光。你一定要多少记住一些东西,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去回想说,当初师父讲过,我面对这样状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这个就是慧学的一种用功精进。 那么当然观也是日常生活的观,遇到事情的时候去观想说当初师父怎么讲,经典上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常常的去提醒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念,慧学上也是一种正念。 这就是戒定慧。其实包括定功课来诵经,也是一种提起你正念的一种熏修方法,也是辅助你的慧学。因为诵经就是经典上告诉你些什么,不断的提醒你,其实是你自己想办法不断的提醒你自己,所以诵经也是有这种好处。 问:正命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职业,《金刚经》里边有一句话,所有一切皆于实相不相违背,它里面用的一切,那那些贩毒的贩人的,算不算和实相违背不违背? 师父: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佛教讲二谛,世俗谛的缘起千差万别,有是有非、有对有错;胜义谛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不管他是贩毒,不管任何职业,他是没有本性的。也就是说你是可以改变的,不是永久如此的。所以就胜义谛来讲,这一些它的本质当然也不违反实相,因为它的本质还是无自性的,这些还是缘起和合的,缘起和合的就是无自性。 由于是缘起和无自性的,所以你有改变的机会,那看你要不要去具足他的因缘去改变他。所以在佛教里,很多人只谈到最胜、最高、最妙的(胜义谛),忽略到现实的缘起性,缘起千差万别,在缘起的世间里面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就有对有错,有是有非,有可断的烦恼,有可以断烦恼的这些修道。但是你不要把它拉到胜义谛,这些烦恼,这些道,这些都还是在相对的缘起性上来讲,有他相对性的作用,但是没有绝对的作用。 因为烦恼也是虚妄的,就是因为烦恼是虚妄,它才可以断。如果烦恼是真实的,你怎么去断烦恼呢?因为相对有烦恼才相对有可修的道,那么烦恼是虚妄的,道虚不虚妄?道当然是虚妄的,你不能执实。执道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既然我们还是凡夫,落到到缘起世间,就必须有道可以修。所以这个是必须要把它弄清楚的地方,不然的话会把它跳到胜义谛,然后用胜义谛来破世俗的这一些因果现象。但是如果你只是在缘起的因果现象上执着的话,你是没办法跟胜义的无自性空相应,你是没办法解脱的。大家有没有清楚了解师父在讲什么?师父给你们讲画一个简单的图:(师父在黑板上画以楔出楔图17:19,……细节略) 所以这个东西(里面的垃圾-楔子)不实在,这个东西不实在,因为它现象上幻化为有,所以你就必须有这个东西(佛法的道-另外一个楔子)去捅它,这个东西也不实在,因为不是长久固定的,等你这一个楔子把它(里面的垃圾楔子)通掉之后,你也是要把它(道的楔子)拿掉,不然里面还是塞住。这样知道吧? 所以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上用的叫筏木喻,船是要渡河用的,你渡过河之后你不要执着那个船,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是的,万法都跟实相相应,但是你还没有到那个境界的时候,我们还是凡夫,所以我们都没有跟实相相应,我们还是有烦恼,有烦恼必须要断,有道可以修。理上确实是一切法无相,与实相相应,事上我们还没到达那个境界。 到阿罗汉位,已经把那个通楔子的楔子也拿掉了,所以他叫无学位。就烦恼来上讲无学,烦恼已经断尽了,不需要再学什么了。但是从救度众生的菩萨道来讲,还有的学,但是那个无关你烦恼。阿罗汉的无学位是针对烦恼来讲,你的问题很好,不过这个问题,其实有点牵扯到大乘的问题。但是在三乘共法里面,我们还是强调我们有这个楔(烦恼),现在师父在教的八正道就是这个楔,就是这一根。三乘共法还是强调是有的,到了大乘不共法才去强调它的理上的空。22:00 现在我们来讲 正念正定<blockquote>'''正定:40-【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证慧,慧成得解脱。】''' 正念、正定 1、念:系心于所缘境 2、正念: 由正见、正思惟而来, 与正见正思惟同一境 向涅槃 3、所依定境:七依定 (至少未到地) 4、慧力:思所成慧的程度 5、 依定发慧:依定力观诸法共相 (实相)。 6、 修成了就是见证慧 1、念:系心于所缘境</blockquote> 师父以前讲过,正念有两个意义:一个,就修定来讲,你必须把心系于你修定的所缘,这是正念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说,你要常常铭记不忘的去回想佛教的教理到底在讲些什么?日常生活上你遇到困难、遇到问题的时候,你要常常去回忆,你在课堂上听到的是什么,你在经典上看到的是什么?那么你怎么样把这些东西用到你目前所面对的问题?这个也是正念的一个。 问:这个念是不是在前头讲过的不净观和数息? 师父:那个是定的所缘境。这个是什么的所缘境?念就是系心于所缘境,如果就定来讲,它的所缘境就是你修定的那个所缘。比如说你数息的时候,这个息就是你的习气,这里的这个叫做所缘境,修定的话。你如果是在慧学上来讲,慧学上就是刚才讲的、课上听到的佛法,然后你每天去思维它、去记忆它,这个就是你慧学的所缘境。(学员: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东西)不是物理的所缘东西而已,因为我们内心所想的是所缘。 学员:比如它是一个物理的东西,比方我系心在这个椅子上,这个椅子就是一个所缘境,然后我系心到这个呼吸上,然后呼吸就是一个所缘境。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你今天在想师父那天讲的缘起无自性空,缘起无自性空(这个概念),也是你心的所缘境,心所缘的对象嘛。所以第一个,这里的念可以是定的所缘境,修止修定的所缘境,让你摄心的地方。你平时如果思维记忆佛法,你今天开车跟人家吵架了,后来想起那天师父说,我们的一切问题都来自于贪嗔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本来想一拳打过去,转念一想算了,不能这样子。你这样想的时候,这些佛法就是你那时候心的所缘境。 所以我说正念有两个:第一个,修定的所缘境,心一境性;第二个就是忆念的佛法,这两个都可以说是正念的对象。修定的话,你摄心集中,心无旁骛,时间越长你的定力就越好。因为我们的心一般很难(止住),一般两三秒就跑掉了,三四秒跑掉了,五六秒跑掉了,再回来一二秒又跑掉了,我们常常是这样,所以没办法定了。上次讲定不是告诉你现在要摄心集中吗,跑掉了拉回来,跑掉了再拉回来,就这样子摄心集中。 问:打妄想的时候,妄想的东西也是所缘境?就是没系住。 师父:广泛来讲,也是你的所缘,但是这个不是修行的所缘,那个是妄想所缘,我们现在要谈的是集中在修行的所缘上。那个是乱攀缘。(师父说鼓励大家提问)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佛法就是要动脑筋的。佛教讲的信是智信,佛教讲不疑,但是不疑不是说我讲的什么都对,你就相信就好,不是。你不疑要从大疑到小疑,到不疑,然后把问题都解决了,然后就到达不疑。<blockquote>2、'''正念:由正见、正思惟而来, 与正见正思惟同一境 向涅槃。'''</blockquote>''' ''' 目标就是向涅槃,当然过程上就是想办法去熄灭我执贪嗔痴,只要顺向于熄灭我执贪嗔痴的这个都可以叫做正念。 你要有正念,你平时当然必须要有正见正思维,也就是说至少你平时要听经闻法,你才知道我什么样叫做正念。你平时如果不听经闻法的话,你怎么知道你现在想的东西是对的?有时候我们常常会用我们过去所教育到的,我们很多观念都是过去教育所形成的,不管是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还是什么,都是这样子训练来的。我们很多观念都是这样形成的,你就是因为学习你才有这些观念,你才有办法去判断这些观念对是错。 但是佛法的某些观念比世间的观念,善要求更高,更超越,我现在正在讲出世间法,你不能只是依世间的这种善行跟世间的道德伦理来规范而已,你这样是没办法解脱的。所以这里有讲是向于涅槃的,至少你要了解缘起,要了解十二因缘,要了解五蕴,要了解无我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做缘起无自性,什么叫做此缘性?你要通泛的去了解这些,你的我执,你的慢,你的贡高,经过这样你才可以慢慢消弭。有些人在世间上他会做好事的,但是问题是他很傲慢。但是在世间的善法来讲的话,你也没办法拿他怎么样,他说,我就是有钱,我就是有能力,你看我赚很多钱,我也做好事,我就是行,我就是很强。你能拿他怎么样?他也做好事,他确实布施很多,他拿钱出去布施,一叠钱就丢过去了,你能拿他怎么样?但是如果就出世间法来讲的话,你就可以讲了,是的,你做些好事,再怎么样),你只是世间福报而已。因为你的我慢太强,你的我执太重。 要求的标准程度不一样,你在世间法有世间法的要求,他钱是自己赚来的,他没有去偷去抢,他也布施,但是他认为自己很行,你也拿他没办法,但是到了出世间法,他想解脱,这样的态度就有问题。 当初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造桥铺路,建寺安僧,我功德是不是很大?结果达摩祖师大家说没有公德。其实达摩祖师用意是说这些都是世俗的功德,因为你的我执很我慢很重,你觉得我的功德很大,就是差在这一点。因为达摩祖师是用出世间法来劝诫他,那么梁武帝的问是从世间的福报上面来问他,两个是没有交集的。<blockquote>3、'''所依定境- 七依定 (至少未到地'''定''')'''</blockquote>''' ''' 如果要依定起慧观的话,有七依定。上次讲过,什么叫七依定?色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的三个定。(问:说是非想非非想的定有8万大劫?)不是一个定8万大劫,如果你生在非想非非想天,那就是8万大劫生在那边了。但是你如果是人身,你什么时候要出定都可以,(问:8万大劫身体都坏掉了),但是那个是指你出生在那边的众生,不是说你入定了,那就不得了了。 问:有一个说法是,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路上碰到一个窥基大师(的前身),在您看来是真的还是假的? 师父:佛教很多故事,你要抓住它的精神跟重点在讲什么,如果你用一般世俗去判断的话,你会觉得那个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有些故事,你就看看他的主要精神要讲什么比较好一点。如果就论疏上的讲法,一个人入定不能超过7天。因为你肉体,就古代的论师,《大毗婆沙论》上面告诉你,因为7天不吃不喝,是人的生理极限。一滴水都不进,因为你打坐的时候入定你怎么喝水?不吃不喝7天是人的极限。所以他是认为说,你这样的话不能超过7天,超过7天你肉身坏掉了,你只好另外去投胎的。(问:我怎么知道7天就醒过来了?)是这样子的,就是说有办法打坐入定,不是你只是坐在那边儿,有办法打坐入定到7天的话,这个(出定)对他来讲没有问题。 问:可是虚云老和尚不是不小心就入了吗? 师父:不能这样子讲,定不是不小心就入了,没有那种不小心(就入定的),要是这样就太好了,我睡觉忽然就入定了,没有这种事情了。《俱舍论》还有《成佛之道》里面都讲要非常专心集中,然后轻安生起,不断的训练,然后到了未到地定还要转观想。(学员:可是说锅子里还在煮东西),所以师父说你们有时候看一些故事,要了解它的重点到底在讲什么,它可能在表达说他的境界很高了,但是不能用这种来看什么,不小心就入定,不能这样子谈的。 入定不是睡着了,入定的观是清清楚楚,不是睡着了,警觉性也是很高的,不是睡着了,要了解这一点。这一些以后慢慢来谈,在这里会讲,在大乘不共法还会讲,你如果还急的话,俱舍论里面对定的这些分别,师父讲得非常的清楚。所以没有那个不小心入定的(状况),那么好的话,大家来不小心入个定。定是一种色无色界的善法,那是很难修得的。(问:可以这么说吗?定的都是有作意的)都是有作意的,不能没作意的,包括有两种无心定——灭尽定跟无想定都是要先作意,要先摄心集中的,没有不小心的,不小心的就是在打妄想了。 36:21 七依定才不久前期才讲过(详见第46集-1:00处)四禅八定:色界的4个禅,还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只有这7个可以依定起观,还有一个出禅的未到地定。37:22 (师父在黑板识画三界示意图)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散乱心,就是我们现在。那么你修定慢慢经过一些次第,修到最后快要入初禅的时候,会有一个叫做未到地定,叫做未到地,已经有基本的定力了,至少有轻安生起。 再上去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再上去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因为未到地定是属于初禅的,虽然它还在欲界,但是因为它是摄属于初禅的,所以至少可以依未到地定起观。那么里面最好的当然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4个里面最好起观的就是第四禅,因为定慧等持。其实上次师父有讲过,所以佛陀最后的一刹那金刚喻定成佛是在第四禅,依四禅修发金刚喻定,断了最后面无始的无明。 所以师父讲过,你们现在开始学习打坐,你不要想太多,也不要妄想说我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什么,你这辈子只要有办法/机会修到未到地定。是有机会了,不是说就可以了,不要误解师父的意思。为什么你定一定要到这里?你能够修到未到地定,但是你的慧力不足也不行。如果你每天只是打坐打坐定修到很好,但是慧学没有学习,你定力够了,但是你不知道我要观什么。 (学员:每天特别冷静,但是缺心眼)对,每天特别冷静,但是缺心眼。有的是这样子,他遇到大事他很冷静,但是他也没辙,他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他不慌张不害怕,但是他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他不会说遇到什么事跑来跑去么,你问他紧张吗,他说没事。你说,请你告诉我现在怎么办,(他说)我也不知道,你自己解决。有人是头脑特别好,但是特别容易紧张,遇到事情没办法静下来,你必须安抚他,让他静下来之后,让他慢慢去思考,他就可以想出东西来。 有些人是心眼特别多,但是人静不下来,团团转,有事就团团转,其实很聪明,反应很快,但是有事就是急躁浮躁。师父就是说你慧学很强,你没有定力不行;没有定力,你没有听经闻法,你不知道你要观什么,不行。所以两边都要学。那么慧学就是闻、思、修,定学就是到未到地定,到时候两个才能配合起来,现在是在讲两个怎么配合起来。我们常常讲说止观双修定慧相应,大大小小经典都有,很多人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你问他说那怎么定慧相应,经论上是有很微细的或很完整的描述。等一下师父会大概讲一下,以后都还会再讲。 <blockquote>4、'''慧力:要到思所成慧的程度'''</blockquote>''' ''' 也就是说你刚开始,你不要一下子就想说我来止观双修,你没这个能力的,刚开始是分开修的。就是说你平时要打坐,想办法练到未到地定,你平时也要听经闻法,在日常生活中要去训练,要持戒,慢慢从闻所成慧进到思所成慧了,这样的时候两个就可以配合起来。你才能说我定到了未到地定,接下来我要观什么。<blockquote>5、'''依定发慧:依定力观诸法共相 (实相)。'''</blockquote>''' ''' 你到了未到地定或是初禅二禅三禅,这时候你就可以依定的力量来开发智慧,也就是依至少未到地定的能力去观诸法实相,那什么是诸法实相?或者诸法共相?缘起性空都是诸法共相,还有什么?无常无我,涅槃,这些都是诸法共相。那问题是如果你平时不多熏修慧学,我讲缘起性空,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你根本不知道,没有那个概念。缘起性空不是我今天讲两天,或者今天你来听一次,你就能够知道什么叫缘起性空,什么叫做无常。 无常不是口头上讲讲,我知道很多事情都在变化,不是这样。是要亲身经历跟体会的,要不断的熏修成为一种概念的。无常挂在嘴巴上大家都会讲,但是无常真正面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慌了阵脚。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缘起无我、缘起性空、无常、涅槃,这些观念不断的经过听经闻法,然后日常生活上去检讨观照,不断的熏修养成正见,也就是闻所成慧。进一步能在行为上去配合,经过这样子,不但能够知道,而且能够去实践,然后不断的去实践,慢慢就能养成所谓的思所成慧。 思所成慧养成之后,你对于佛法正确的观念就是一个概念而已。(45:00-47:30,师父以开车和练拳作比喻,细节略)所以你到了思所成慧时候,是把佛法的很多观念跟知见养成一种直觉的概念,佛法的很多理念跟概念在你已经跟你的身心融合为一了,你遇到事情你就是一种直观的反应,这样子你才有办法依定起慧,才有办法在定中去观,这样的慧,力道才够。 <blockquote>'''6、修成了就是现证慧'''</blockquote> 如果你定慧等持,然后依未到地定来起观,然后不断的训练,这样的话修成了就是现证慧。现证慧的程度就是断三结,至少初果,大乘初地。所以师父说过,你来这边上课,师父没有办法把你度到让你成为阿罗汉,我自己都没有这个能力。 但是你在这边上课,第一个,慧学上,希望你能够在这辈子养成闻所成慧,正见养成。在定的能力上,希望你有能力照这个正确方法去坐,能够至少到未到地定。你不要以为这个境界不高,人家动不动都开悟,明心见性,动不动都几地菩萨再来的,我怎么定只到未到地定,慧只到什么闻所成慧?你不要被那些又高又远的东西谈多说多了,以为修行很容易。其实如果你这辈子能够养成正见,能够到未到地定的能力,我告诉你你的功力已经非常好了。 问:未到地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师父:《俱舍精要》有写。简单的说就是你不断的打坐,方法正确,然后做到真正能够摄心,然后心不跑了。然后最重要是内心有一股轻安力能够升起来,这种轻安力量强到会从心的喜悦会变成身的舒畅,这个就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主要是内心的那种喜悦生起来,然后越来越强,然后会变成身的喜悦,让你身心都非常的轻松。师父讲过好几次了(就像重感冒当下马上好了,50:16,细节略),那种喜悦就是让你身心全部非常的舒畅。 (问:那个不是指就是一下下,而是说?)你打坐出来之后,你还可以维持这样(轻安状态)一段时间,(问:因为也有那种一下下可以感觉到)这个还不能算,但是一定有轻微的,你在打坐的过程当中,偶尔身心调整的很适当的时候,偶尔那种喜悦都会出现。是说如果你各方面调整的非常好,然后也坐得非常好,那种东西(轻安)出现会越来越频繁,而且会越来越强烈。那么有些人坐一坐会出现,很舒服,但是由于其他某种原因之后(轻安)不见了,或是有些人他会有过之后,就一直想去追求(轻安),这种用心就已经错误了,那个东西(轻安)是再也生不起来。 问:那种情况是不是就叫退转? 师父:因为退转,佛教有它的特殊的定义的,比如说你修菩萨道,不想再修菩萨道了,可以讲退转。你学佛,学着学着不想再学了,菩提心退转或是出离心退转。这样子的,如果定力定话,我们就叫做定力退了。定力是这样子的,定力你不(继续)修,就会退。你现在有初禅的力量,很厉害,但是你一阵子不修,事务繁忙,到处去应酬交际,过一阵子你就上不去了,因为五欲太重了。(问:刚才讲的未到地定,就说咱们学到现在,知道这辈子是不可能)你等一下,我不是说不可能的,我是说很难,但是每个人状况不一样。 问:我就感觉到我的希望不是太大,然后修到哪一个定才能说我下一辈子能回到人间来,就不至于堕到三恶道里面,或者是不至于走到上头去,这个也必须得到未到地定? 师父: 这个问题其实师父在五乘共法里面讲得很多了,而且很清楚了。你不用到未到地定,你下辈子要来做人,最基本的把五戒持好,五戒持好保证你得人身,五戒持好在加上布施,保证你当人有福报。那么如果你能五戒持好+布施,然后又能够想办法听经闻法,你相应的下辈子还有机会来听经闻法,或是护持佛法,下辈子就能够当人,而且你当人不能太穷,你当人太穷的话,障碍很多的。 其实你们今天能够来这边,表示你的经济状况都不会太差,有多少人现在还在外面打工。你能够做人,这是保证人生第一步,再说,你要有些福报,你没有福报真的是会障碍。如果今天你又失业了,家里又生个小孩,老婆又生病了,你今天会放下心来这边听经,你才奇怪呢。再则就是说五戒持好能够得做人,然后布施,布施就有福报,这样还不够啊。有多少人是能做人的,而且福报很大,就是在外面吃喝玩乐的?你还要跟佛法结缘,多听经闻法才会长智慧,然后多护持佛法,才有机会再听经闻法,就这三个。如果你能再打打坐,那是更好的。然后发愿愿来人间听经闻法、修行,就是这些而已。你不用学到未到地定,不要想说我还没到未到地定,那我下辈子当不了人了。我现在正在讲出世间法,我不是在讲人间福报而已。所以第一个把戒持好,不是说非得到多圆满,但是至少基本的了五戒。再者,多布施;再来听经闻法护持佛教;发愿再来人间;多少打打坐。 问:发愿不是都发净土吗,现在? 师父:那个是因为很多人强调净土了,但是发愿不一定要到净土去。每个人的愿力不大一样,你可以发愿再来人间度众生,这个都是很好的,净土当然也是可以的。 问:如果你要去西方世界,并不等于你成了什么,只是说有更多的机会去听经,是一个好的学校。 师父:因为每次学习,同学都在问这个问题,我简单的讲,(西方世界)就是一个好的学校,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学习,就是这样子,然后让你慢慢熏成菩萨愿就是这样。为什么是这边不讲?因为要到大乘佛法才来讲,讲西方净土,东方净土,所有的净土,那个都是大乘佛法。三乘共法重点在于你怎么样在这个世间去熄灭我执贪嗔痴。讲菩萨道菩提心大悲心都到大乘佛法的时候才讲,三乘共法讲解脱道,后面有大乘不共法,讲菩萨道的。58:00 == 依定发慧 == <blockquote>1、依同一所缘修止观 1)止:如依“息”修止至未到地定,“无分别影相” 2)观: “有分别影相” (1)观“息”(风大)为四大种所造色 ~四大种所造 色~ 色等五境 (2)由色进观依色住之心、心所(受、想、行、识) (3)观五蕴 ~无常、无我 2、止:定力下降时再摄心于息 3、止观双运</blockquote>什么叫做依定发慧?依定发慧,可以依一个所缘修止观。什么叫一个所缘修止观?比如我数息,我缘这里(人中处)摄心集中,那么去缘气的出入相,那么我依息的出入相修到很专注了,甚至可以达到[[未到地定]]了。那么现在,如果我如依“息”修止,至未到地定,这时候的修止,你的心对息只是关注它,摄心集中在它,你没有去分别这个息是无常无我的,没有去分辨这些(概念),只是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息的相,息的什么相?粗相细相,长相短相,冷相热相,也就是说你摄在这里,已经非常集中的那个叫做修止。在经论上又叫做无分别影像,就是你的心对这个所缘相是没有分别的,只是清楚明白的缘住它、看住它。这个时候你的定力就会起来,然后可以到达至少到未到地定的程度。 你现在的定力到了未到地定了,这时候关键来了,刚刚是修止,你现在要开始转观了。同样是观息,你开始在观息的时候叫做[[有分别影像]],是心对息有分别,但是这时的分别是很简单概要的分别,不是像你现在这么想,“这个是缘起吗?”“是,不是?”不是做这种很复杂的分别,这种很复杂的分别,你平时听经闻法、平时的日常生活就要去用。这个时候这种有分别影像的观的分别,是很简单概要的分别,这个叫做观。 怎么观呢?首先观息是风大,是4大种所造色,什么叫做四大种所造色?你去观这个息,是地水火风所造的,气是地水火风所造,是物质性的。第二步,四大种所造色,不只是气跟息而已,因为色是物质性,还包括色、声、香、味、触,全部都是色法。那么这些色法是无常、无我的,是缘起的和合相的。这时候就是由别相入共相观了,或者说你可以进一步由色,观依色而住的心所,就是受想行识,对不对?进一步你可以加起来观,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无常无我。你看,由息的色相,观色声香味触,无常无我,然后进一步观色声香味触,还有依这个色香味触所住的心,精神,是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无我的,无常无我,那就是诸法共相了。 问:还是要通过观色才来一步一步地观? 其实你可以直接观,但是这里讲的是比较渐进式的,你可以直接观五蕴无常无我,或者是你可以直接观这个息、这个气,是无常无我的,也可以。但是因为这里师父列出来的是依俱舍论所列的,是比较重视渐进式的。因为我们有时候慧学力还不是那么强的时候,一下子(直接观)比较困难,所以还是渐进式的训练。 如果你要观五蕴的无常无我,你平时的慧学力如果不够的话,你怎么知道什么叫做无常无我?你对五蕴、无我的观念到底是什么,你都没有概念,观不起来。所以为什么师父一直说要到思所成慧的概念,这种对佛法的直观的概念,有了这样才可以。因为那时候不是做很微细的分别的,是一种很直观的这种分别。所以你就这样观,那么到最后就是观五蕴的无常无我,你这样训练,久了之后你每次观都可以直接观五蕴的无常无我,观色受想行识是无我的,是无常的,是缘起的。你到最后如果熟悉了之后,你就可以直接去观五蕴的无常无我就好了。师父为什么列这个(次第)? 是告诉你细节上你最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你刚开始缘息,从息转为对色的观,然后色转为色声香味触,然后再由色声香味触会转转成五蕴,这是比较有渐进式的观。那么这样观的时候,你定力会下降。因为你这时候心已经不是集中一处了,是有多缘了。 这时候定力会慢慢下降,定力下降的时候,这时候你就必须再回过来修止,叫做[[无分别影相]],也就说你不要再去观无常无我了,你继续缘住气息,然后摄心集中在这边(人中处的息),让他定力再升起来,到未到地定,到了未到地定你那个轻安喜乐再出现的时候,你再用这个力量再去观五蕴的无常无我,再用这个息马上转成五蕴的无常无我这样子的观。然后你这样子观,定力会慢慢在下降,下降的时候,你再转成止,就是摄心集中而已,那么定力会再慢慢上升。就是这样不断的操作,不断的一直操作,这个就叫做止观双运。 问:刚刚说的止观交替是在打坐的一个同时不断地交错? 师父:就是在打坐那段时间里面不断的交错,这个要经过无数次的训练的,但是你的先决条件必须你有未到地定的能力,然后你慧学上有思所成慧的能力。这些都是平时训练来的,就像运动员在奥林匹克(比赛)一样,一个奥林匹克选手几年来做一个同样动作,他做了多少次?他只是要拿一个奥林匹克的金牌而已。你现在是要出世解脱,是解决无始以来的生死问题呢,所以你不要以为我已经坐了几千次了(怎么还没到止观双运),没那么容易。你能坐到这样,那已经算是你的段数位不是很高的。 那也就是说一定要在未到地定的这个定力上才有能力去观,没有到未到地定,你想都不用想,因为你的定力不够,集中力不够。如果你还没到未到地定,你想观,方便,我不是说完全不行,方便可以,但是如果你想要真正的能够开悟或者是能够断烦恼,断我执的话,至少到未到地定。 问:问一下观的时候怎么观?是心里想,比如说无我,就开始想任何事情都是缘起的? 师父:不能想到那么复杂。观无我无常,你现在当然很难体会,因为现在概念都没有,所以我说要训练成一种直观,平时那个观念已经形成的,在(入定的)那个时候是需要用定力在强调那个观念,让它超越我们的思维范围。 问:这个观,在这个地方是不是就是理解思考,思索的意思? 师父:不是,这个是直观,不是思索,直观。是直接是观诸法共相,不是去思索,因为思索是在这之前,就在你平时听经闻法的时候,这时候就要思索了。 问:它和前面我们讲白骨观有什么不一样? 师父:白骨观那些,只是一种世俗的定力的观法而已。那个是修定的观,这里讲的是慧观。这里的慧观是指跟诸法共相应的无常无我空缘起的这种。白骨观那些,如果你光作白骨观,它只是降伏一些贪烦恼而已,不能断烦恼的,修定降伏欲贪而已。 问:如果你的止修到未到地定,如果那个时候你要是作白骨观的话 师父:那时候就不用做白骨观了,我们现在已经朝慧观的方向去了,不是在定的观。(学员:我才是真的脑子里面一塌糊涂),不是你会一塌糊涂,正常的,因为你才来这边听两三个月而已。有些人听了好几年,不是这里的,我说外面有些学佛的都学了好几年还是一塌糊涂。所以师父才会说很多人都会讲止观双应、定慧双修,讲了一辈子,但是实际上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师父这里告诉你,它具体上是怎么做的。1:10:50-11:53(学员分享,略) 问:就像心经开始的一句,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个层次吗? 师父:这个时候叫你去照见,真正的照见五蕴皆空,平时只是在逻辑思维上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地方是在定中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讲五蕴无我跟照见五蕴皆空是一样的意思。 (问:略) 思辨是现在,你们现在听经闻法回去就要思辨,现在就要动脑筋去思辨。观的长短要看你的定力到底退的多快。有的定力强,比如说你有办法到初禅、二禅,你可以观得更久;你要是未到地定,那观的时间就短了。所以师父说未到地定是最基本的了,但是最好的是四禅,因为四禅你可以观的久。要看个人的定力怎么样,有些人入定快,一些人入定慢。像目健莲尊者神通力大,因为他入定观想很快,一刹那入定,一上来马上开发,有些人可能要专门坐10分钟还慢慢入定了什么,就每个人状况不一样。 问:在止和观这两个概念上,止是说是让你达到一种状态,你才能达到起观的状态? 师父:止是摄心集中让定力起来。(问:然后这个观,第一句您说是观息为4大种所造色的,实际上那观的时候和息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慢慢从息引到诸法共相来了,因为我们是依息,你一下子要观五蕴,我说那个可以的。但是师父这个是渐进式的,所以先观息嘛。刚才你修止的时候是观息的,你现在由息把它转成跟慧相应的,到最后不只是息而已,到最后是观整个五蕴。 我说如果你刚开始要经过这样训练,但是你成熟之后,你每次可以直接观五蕴皆空,可以直接观五蕴无我。可能这个地方让你搞混的就是说,要从观息为四大,因为这个是你刚开始时候的次第进入,因为你这样比较容易进。等到坐了不知道多久以后,你很熟了,你就直接每次一观就观五蕴皆空,观五蕴无常无我,如果成功了就是证悟了。 (学员谈感悟、略)不要以为你成佛之道我听过了,俱舍论我以前听过,其实你听过再回来,忽然就通了,说原来是这样子。因为俱舍论你在听的时候,可能有点知道又模模糊糊的,但是这个是一个过程。很多人抱怨说师父怎么名相那么多,我告诉你这是一个过程,你所学的学科都一定要从名相开始学起,学名相不是去记它,是学观念。 问:这些看着好像是特别深的样子,其实实修就是从这开始,就从打坐数息开始,数息数着数着,其实就可以到这来了。对吧? 师父:不是,是说你一方面打坐开始数息,然后慢慢训练到未到地定。慧学这边要不断的听经闻法,然后不断的在日常生活中,持戒也好,观照也好,还要加上一些所谓的宗教行为,拜佛念佛也好,这是一种知情意的提升嘛。然后这样慢慢行为上都能配合了,观念也都养成了,到了思所成慧程度了,两个配合起来,这个时候就叫做修所成。所以两边都要前进了。你如果只是一直听经闻法的话,一直在每天在检视自己,每天在反省自己,很好,慧力会增加;但是你定力如果不增加的话,效果还是不行的,所以两边都要提升,提升到最后才能把它结合起来。 问:观五蕴皆空,这个是慧观,和我们现在听经闻法,您告诉我们说,万法是无我、是缘起性空的,我们也知道,然后到那个地方的时候还是观这一套? 师父:还是观那一套,这两个深浅度不一样。就像你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是那一套,到你很熟的时候,还是那一套,但是纯熟度不一样。这时候是不用大脑作很逻辑的很复杂的思维,经过闻思你已经把它养成一种很直觉的概念,就好像你现在开车一上车,你不会去想我是要先踩这边,还是要先,你一上车一弄你就马上知道了。车到路(的分叉口)一转,你就知道,你不会想我现在到底要要打哪一边,都不用这样子了。(1:20:14师父讲小时候训练打篮球的过程,细节略。) 你现在所思考的,师父教你的缘起性空,缘起无我,这个都是在还没到闻所成慧的程度,都只是在不断让你在大脑中去激荡思考,在日常生活上去运用,然后去肯认师父讲的这些佛法的东西是对的,是可以运用的。然后让你是日常生活中慢慢熟练的去应用,然后慢慢去养成这种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很容易养成的,就是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养成。没关系,因为你才接触不久而已。 问: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够到未到地定,也到思所成慧了,然后再做止观双运的时候,需要多长时间或者到哪一步才能知道? 师父:是这个很难讲,因为我刚刚不是讲,奥运选手只是世间拿个金牌都要当一个动作不断的重复做。但是你这个还是要坐,多久很难讲,每个人状况不一样,你就算是你有未到地定的能力,你慧学能力也到了,你每天能够花多少时间去坐,你每天接触环境到底是怎么样?因为你(就算是)到了未到地定,思所成慧成就了,都还是还没开悟,会退下来的机会都有。 如果有一天成功了,自己就一定知道的,断烦恼一定知道的,一定很清楚明白的知道。所以很多人有点误解,就是说我开悟了我要人家去印证,真正开悟断烦恼的人不用人家印证,因为你一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是怎么回事,烦恼不再起来的,欲望不再起来了。 没有我执了,你一定清楚明白知道,所以开悟的人,佛经典上说一定有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之见,你开悟的人不可能不持戒的。经典上说有一个初果的圣人,他上辈子已经证了初果,这辈子投胎,可能某些过去某些因缘不好,就投胎到一个屠牛的家庭,他爸爸一直逼他,以后要继承家业,他就是不愿意。他爸爸说,你不愿意没关系,我拿一把刀给你,把它跟一头牛关在一起,说,不是你出来就是牛出来。意思有一个一定要死,结果他自己自杀了,因为他很自然而然地不愿意再去做这种事情。 所以一定有戒,一定有定,至少会到未到地定,一定有慧;然后他解脱了;然后最重要是后面的解脱知跟见,他一定知道自己解脱了,他一定会知道自己是怎么解脱过来的,解脱的知跟见。所以真正解脱的不需要人家去印证了,还自己解脱还需要人家印证?这个是佛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佛陀就举个例子说,你吃饱了,你自己到底知不知道你已经吃饱了?你不要问我,对不起,我有没有吃饱? 不过开悟以后的事情,师父比较不想去谈这些,因为比较远一点,师父喜欢谈的是我们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开悟这段,就是这些中间(的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清楚明白,不能模糊。 问:修止肯定会到未到地定,你开始作观,然后你止观双运,运到一定程度,我执就没有了。 师父:不是完全没有,是破掉它根本的我,就是身见。后面会讲了,因为我执是很大一个范围,它包括所谓的见惑跟思惑,但是最根本的阶段,叫做身见,就是叫做我执见。就好像是一棵树,他连根拔起了,那么这个是连根拔起它继续再长的机会没有了。但是它本来还有的这些水分跟养分,它还可以滋润它上面的叶一阵子,但是久了它就会慢慢的黄掉了。所以你这个成功了,在三乘共法来讲,至少证初果,初果的状况后面会讲。 这些内容,在俱舍论都讲过了,师父讲过,你来这里听经,师父没有什么太大能耐,但是教学上是有一个心得:你不用背,师父帮你背,你来这里,法上的很多重要观念,师父会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强调,而且我不会疲惫,你也不会疲惫,为什么?因为每一次讲的你吸收的都不大一样。你之前迷迷糊糊,但是师父这样讲过,第二次也稍微清楚一点,第三次是的,我越来越清楚了。这个叫做种子熏习,越熏越清楚,出世种子越熏越清楚。 问:关于名假、受假、法假,不是很明白。 师父:这个受假是指我的这个五蕴所成的,这些摸得到、碰得到的这些,叫做受假。(问:为什么叫受假?)因为我们可以感受到,可以见闻觉知的到。名称那个只是可以听到名称,那个是假的,不是具体有的东西。这是大家共识的。(详解见47、48 集) 问:那些已经证果的圣人,他们知道对方证悟了? 师父:他们一看就知道,他自己绝对知道,但是知道不会去执着,会执着的,那就不是了。 其实老实说实在你们来这边是蛮幸福的了。为什么?因为网上很多人发问,师父老是说没有时间去回答(1:29:30就网络上如何作答的状况,讨论略)1:32:24 修行慧学的进程,其实上次讲过很多,但是因为他书上是这样子,我们还是要讲一下慧学的进程,你把可以拍照也可以写一下。首先你看到这一边(中间)的是什么?闻、思、修、三慧。 那一边(右边)的是什么?戒定慧;所以我们看到这边(左边)有八正道,有闻思修三慧,然后有戒定慧,其实是共通的,只是强调点有点不大一样,都是修学的过程。 那么闻思修慧,刚才说闻慧,一直强调说要不断的听经闻法,不断的日常生活中去检视什么的。然后思慧就是行为,自然而然和乎正见的行为,然后到最后修慧是止观双运。最后成就了就现证了嘛。 那么你看,正见的养成是闻慧,从正思维到正语、正念、正命是思慧,所以现在很清楚吧,思维不是思考而已,思慧是已经想要付诸于实践的这种欲望跟意志力,然后包括你正确的身口行为,正确的身口行为,已经养成习惯了,自然而然的能够符合佛法的概念的,这样子才能叫做思慧养成。这样你们清楚了吧?所以思维不是只有思考而已,所以古代是用正志,或正欲,就是你实践的欲望,但是也包括你也有欲望去推动,推动你的身口实践。所以包括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都是思慧的范围。 那么你看思慧就是戒,为什么思慧跟戒在画等号呢?因为直觉的、符合于道德规范的、符合于佛法的行为嘛,所以是戒。新来的同学可能不知道说为什么叫戒,谁记得戒最早最原始的意义是什么?善性。戒的基本意义叫作善性,那么善性是怎么来的?习以成性的,所以你看不断的培养到思所成慧,是已经习以成性的思考跟行为了,是不是这样子? 问:孔子说,人到了70岁,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实就是思慧到了一个程度,他就自然而然的 师父:方便可以这样讲,当然你要是不修的话,你到100岁都是那个样子,你要是年轻就要开始训练开始修,当然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类似这样子。但是佛教讲的还是好几辈子的事情。 接下来正精进当然是通所有的。 还有正念正定,是修慧嘛,那成就了叫做现证慧。所以修慧,你看从定慧来讲,你看修慧是定慧相应,成就了就解脱了,这个解脱就叫做现证慧,至少初果,断根本的我执见。 (师父谈学期结束感言、略) 回向!
返回
成佛之道 第五十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