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成佛之道 第六十五讲”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成佛之道 第六十五讲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阿弥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有几个新来的同学,那么你们就尽量听,能听多少算多少,因为我们课也上了好一阵子了,那么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对佛法有兴趣,对《成佛之道》有兴趣,你可以回去上我们的网络,到中道网络上,《成佛之道》上面就可以从头看,可以吗?你们可以去听听看,然后你如果需要书的话,师父这边有书,你们可以来请去结缘,这个是免费结缘的。 '''丙一、根机不同''' ''' 丁一、动机异''' ''' 戊一、回入:''' 1-【'''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 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 '''趣入大乘的二种根性''' '''一、回入:先修二乘,再发心成佛''' '''1、有的初学声闻行,不曾决定,就转学大乘。''' '''2、有的在声闻中已得决定(忍位),或是已证入法性而得初果(须陀洹)以上,''' ''' 再发大心的。''' '''3、有的已经证了第四果阿罗汉了,再发心的。''' '''4、也有入了无余涅槃,再发大心的。''' 那么我们来谈一下,之前不是说发心修行大乘的根基,有回入的还有直入的,什么叫回入?就是先修其它东西,然后再发心修大乘。小乘有二种是回入的,第一种是哪一种?声闻,我们讲的小乘先修小乘,后再回小向大。那么他的入是这样,比如说这个是成佛,那么这个刚开始,我们这个是一般的凡夫要发心修学,这个是成佛,本来菩萨道是说我们凡夫发大心修菩萨道成佛,然后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然后发菩提心,由大悲心,然后修般若智慧,然后在千辛万难当中经过无量数劫,慢慢最后成佛,这个叫做修菩萨道能成佛,然后要度很多众生,帮助很多众生。但是问题是,这条直入的菩萨道,容不容易?很辛苦。所以这个叫做难行道,难行道又叫做什么道?难行道又叫做正常道,为什么难行道叫正常道呢?对大多数人其实来讲可能是难,比较辛苦不容易走的。为什么难行道又叫做正常道?'''难行道就叫做正常的菩萨道''','''为什么叫正常道?因为这一条路是成佛,就是叫正常道,是正规的菩萨道,正规之道就是要这样子走,所以叫做正常道'''。 那么由于它太难了,所以在某些时候,佛法为了度刚进初级的众生,或为了要度化某些他根基还没有真正成熟,我说的成熟是成熟大乘的根基,所以它开了两种方便道出来,这个叫做回入之道。第一种方便道叫什么道?先先修小乘或叫做声闻道,然后修到了比如说不管你有没有成就阿罗汉,就在这个路上,(师父画图)比如说这个是成就阿罗汉,成就阿罗汉那么你在路上随时你都可以发心回入正常道来修,这样明白吗?不管你有没有成就大阿罗汉,甚至有些成就大阿罗汉都可以发心回入大乘,这个叫做回小向大。 那么还有一种回入叫做修天色身,就是说先修一个方便的修行法门,容易的修行法门,让你在中间增长信心,或是说先到一个比较没有苦难的地方,让你慢慢去磨练你的信心,这个就叫做天色身而入。所以这种道,同样的也是这样(师父画图),比如说他也是一样先这样子走,那么包括某一些密教的,某一些不是说全部,还有一些修净土的,同样的不管你修到什么程度,你都可以回入正常道。 你说师父,正常道到底要修什么?正常道——三心六波罗蜜,哪三心?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怎么修?六波罗蜜。因为六波罗蜜其实是自利利他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不容易修。但是你要成佛,你就是必须要修这个正常道,累积无量资粮才能成佛。所以师父常讲佛道众生中求,没有众生没有佛道,你不能离开对众生的关怀跟度众生还有帮助众生想要成佛,不可能!师父以显教最正统的教理跟你讲,你不要想说我持个什么咒或利用个什么特别的法门,我就可以即身成佛。或佛教来讲或者就唯识中观来讲,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成佛当然是目的了,但是要成佛,你必须要累积成佛的资粮,累积成佛的资粮从哪里来?从众生中——帮助众生、度化众生、帮忙众生, 资粮从这里来的。成佛的资粮不是说你念几遍咒或念多少经就可以成佛,念几遍咒念多少遍都是好的,但是它都是辅助,辅助你的信心,辅助你的方法。但是真正的资粮是从众生中来的,去帮忙众生,度化众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为什么难行?众生很好度吗?当然很难。难忍,你帮忙众生,众生就愿意给你做吗?你要不要忍受各式各样的折磨?需要。 你在度众生中会有什么折磨?你们多多少少会帮忙众生度点众生,你度众生会有什么折磨?(答:会误解你),对!误解你,明明是为他好,你也对他做了很多事情,到头来他跟你说我告诉你,我早就知道你帮我是有目的的。 (这样说的)而且是你最亲的人。你说一般人就算了,是你最亲的人。或是说你从小到大的好朋友,你这样帮他,他到时候来跟你这两句,误解你,这有时候很痛苦,泪都淌在心里面。 还有什么?说你迷信,你明明为他好,你跟他说,我告诉你来听经了,可以帮助一些人,他说,你那些都迷信没有用,我告诉你,你不要头脑坏了,去听什么佛法。有没有很多人是这样?(有。所以)很难。还有吗?有时候你做的很累,但是没有人夸奖你,没有人鼓励你,有时候你为一件事情花了很大心血,做了很多事情,牺牲很多,到头来没有人夸奖你,容易吗?不容易,但是你必须要坚持下去。 六波罗蜜,第一个波罗蜜持戒,你持戒,有没有人持戒被人家笑的?有。(说:)人家都这样,你那么辛苦干嘛,你是糟蹋自己折磨自己,免费的能拿就拿,你干嘛这样子?守什么五戒?人都是这样子的,就取笑你了,他们常常是这样子的。 以前我刚开始真正要受五戒的时候,也是一大堆朋友,大家跟你开玩笑,我说我持五戒不喝酒了,但是以前应酬什么都喝酒,后来说你不喝酒了,人家觉得怎么样?人家觉得你是开玩笑的,又在装,明明喜欢喝的要命,装!所以就各式各样的方法讽刺你了,取笑你了,逼你了。有些人甚至说来一千块喝一杯,你现在喝这一千是你的,不是加币的,是台币的,加币我可能会喝, 钱不够多,呵呵...各式各样的。布施,布施有各式各样的苦难,持戒,忍辱更难的。你去度人家,人家骂你,刻薄你,都不能跟人家起嗔心,不能跟隔壁吵架,很辛苦了。 所以对初学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回入?因为这条路太难走,所以我们会有回入。但是你们要记得,这两种回入都是好的,都不是不好,但是不是佛所要告诉我们的,这种直的正常道才是佛陀要开示的,要告诉我们的。所以佛陀其实鼓励我们尽量要修这种菩萨道,但是对某些人如果真没办法,那就是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带领出一些信心,然后最终还是要回入正常道,这样可以了解吗?所以我们现在就谈到这里: <blockquote>權實二教:方便vs究竟說 • 權教:方便說(教),迴入 – 小乘是方便:先修小乘再迴入大乘 – 大乘中的方便:異方便或勝方便,依天 乘入 依淨土迴入 依密法修天色身迴入 • 實教:究竟說 – 依人乘入:依人生修菩薩道,即人成佛 – 依人生三心相應,修十善、六度</blockquote>所以在各式各样的经典里面,它有的是讲指的正常道,有的是讲怎么样?方便道的,所以这样的回入的道就叫做方便道,也叫做易行道。为什么这两个走起来比较容易?我说容易是相对这个来讲容易,我不是说要解脱很容易,我是说相对这个菩萨道难行能行,相对来讲这两个容易,为什么?因为老实说这个难,有些人真的一开始没办法,所以我们就有这种方便道来鼓励他们。 所以在佛教的各种经典里面,它就有权实二教,很多的经典里面,佛说了很多经典说了很多教法,这些里面就有权教跟实教,你有没有听过权实二教?没听过。权叫做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是什么意思?是当前的给你一些方法方便、临时的,只是适应某些人的,你现在没办法这样做,我先给你一些你现在可以做到的,这个叫做权宜之计,所以叫做权教,就是所谓的方便之道。适应某些人,暂时给他们可以有一条路可以走的。你不要小看这种权宜之计,这种权宜之计叫做契机,在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是需要这样子,不然你一下子讲,一切法空、般若无所得,(他不懂这个是)什么, 那很辛苦很难。 我告诉你,你要修菩萨道,你那个小蚂蚁什么你都不能弄,你的生活都出问题了,你还叫我去搞这些,然后一下子你把真正的东西拉得太高,根本没办法做的,是不符合人性的。所以很多权宜之计是引导我们慢慢进来。 小孩感冒吃药很苦,你会不会有一些权宜之计?跟他讲说,其实这个药不会苦,你放一点点药,然后放很多糖,给他喝,但是实际上他是想喝糖水,但是里面有药,加了药的糖水这个叫做权宜之计。不然你直接给他药他不吃,但你不能喝到最后变成糖水,他以为糖水就是药,如果这样的话,你把这种权宜之计当成究竟之道,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在经典里面,我们就要去分辨什么叫做权教什么叫实教。 那么实教呢?实教相对权宜之计,是真正佛陀要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方便跟究竟,有些教法是方便之说,只是权宜之计,有些是究竟之道,佛陀要告诉你的到底是什么。中间这一条线(白板图上的),就是佛陀要告诉你们,旁边这两个叫做权宜之计。但是很多人常常会走极端,走二种极端,对这种权宜之计会走二种极端,什么二种极端?要么就认为说这种没用,贬低它,看轻它,这个也不好。 (说,)净土,你们这些老太太老先生在念的,我们这种高根基的就是般若一切法的,如果看清了这一种的话,你真的不懂得什么叫做方便之道,这个是一种极端。其实这种方便之道,对所有大部分的初学者来讲,都是需要的,都是需要的。你说这根基很高的少数,再来的少数。 但是因为另外一边又落入一种极端,什么极端?认为说把方便当成究竟。认为说佛陀教法48年49年了,最终就是要告诉你净土法门,这个也是错误的观念。这个是把方便当究竟,把某某法门适应的法门把它拉到最高,这个也是错误。所以不能落两端,不能瞧不起这些方便之道,也不要把这些方便之道把它方便当究竟。这个也是错误的观念。 所以不能落入两端。要知道说这些方便之道有它的权宜,还有它的适应,还有它的引导,以及说它的限制在哪里,'''你不要以为你念佛念到最后能成佛,'''你没有度众生没有悲愿不可能成佛的。所以权教就是方便说回入的。 '''在这里面小乘是方便,求解脱是方便'''。但是师父再强调一次,这里说小乘方便是说先发心解脱自己,成就阿罗汉的,不是说四谛十二因缘那个叫小乘,不要搞错。小乘是说发心先让自己得解脱的,所以小乘方便道是先修小乘再回入大乘的, 这是一种方便道。 那么'''在大乘佛法中也有许多的方便,这种方便叫做异方便或叫做圣方便,是指特殊的方便,是依天乘人身净妙身。比如说依净土回入或是依密法修天色身回入,这个都是方便''',就是这边讲的,这两种都叫做方便。 那么什么叫做实教呢?其实在经典里面佛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说,依人修菩萨道来成佛,就是依人身修菩萨道即人成佛。那么有人说,比如说《法华经》,《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2500年前成佛是一种权巧方便,他是示现的,其实他久远劫以前早就成佛了,《法华经》这样讲。 那么现在我问你们,佛陀为什么要示现人来成佛给我们看?就是做给你看,就算他是示现的,他就是要告诉你,依人身修菩萨道来成佛,这是他要跟我讲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示现成一个释迦太子,然后修行成佛,要给我们看说到最终还是要依人成佛,还是要即人成佛,所以要重视人身来修菩萨道来成佛。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不管他2500年前是真成佛还是示现成佛,他就是告诉我们他是人,即人成佛,这就是实教。 这样各位同学谈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问:你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怎么认识2500年前那个肉身,在那一刻成了佛,还是实际上就是久远劫以来已经成佛了,是示现了? 师父:你自己觉得哪一种对你比较有激励有帮助? 问:无所谓,二个都对。 师父:我觉得说那么事实上什么样的状况对你更有帮助? 我举个例子,佛陀的超越性,我认为他可能很久以前就成佛,没问题,但是佛陀的现实性,依人成佛,他就做给我们看。所以人间佛陀,有没有听过人间佛陀的名称?印顺导师提出人间佛教,也告诉我们人间佛陀或是叫做佛在人间,就叫做人间佛陀。就师父来讲,我觉得人间佛陀的这种概念,或是这样的一个楷模,对我的修行来讲更有具体的帮助。所以在我的理想的目标上,我当然可以说我最终要成佛,那么佛陀很早以前就成佛,十方有各式各样佛。但是就我现前来讲,我能够追寻的真正去做的,就是人间佛陀给我们的楷模跟榜样。 你觉得呢? 问:我觉得对,主要就是说一般的新接触佛法的人,这个地方他听说是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劫已经是佛,从您这个地方又说是2500年前才成佛,这是一个矛盾。所以如果说佛教里面不能解决这个矛盾的话,这一些人就不明白。 师父: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但是事实上师父就是告诉你一个重点说,他为什么要示现人来成佛呢?这个是重点。他为什么不示现成其他什么大力金刚神,或者是在天上飞的或什么飞檐走壁的那一种,然后来成佛?他示现的是一个释迦太子,他有爸爸有妈妈,甚至还有太太,抛开这种七情六欲,出家然后修苦行。修各种方法,到最后找到真正的法,菩提树下成佛,我觉得这一段是对我们目前更有帮助。 所以重点在于说,他为什么要示现以人来成佛呢?其实这不光是佛教,其实很多宗教都有有相似的状况。 举个例子,基督教,基督教(的信徒)本身对耶稣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耶稣就是神,天父、圣子还有圣灵,三位一体。有人认为他是三位一体,所以耶稣就是神。那么这种三位一体在中国有没有? 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还有什么就是三位一体,各种(宗教)都有这样三位一体的观念。但是基督教的另外一个教派叫东正教,因受过西方的哲学,就是希腊罗马的哲学的洗礼,他不认为耶稣是神,他认为耶稣是人,耶稣是一个楷模,教导我们怎么去信神,他是先知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楷模,教导大家怎么样去信仰神,所以还是有不同的观念。 在佛教里面(谛佛陀观)也有不同观念,(有的)认为佛是理想,佛是超越的佛,还有认为佛是历史的佛,但问题是不管哪一种,重点在于说哪一种对你现前的修行,对你降伏贪嗔痴有比较可行遵循的帮助,这个要看你自己。 那就师父来讲我是这样子的:起信的时候,超勝的理想佛有很大的帮助;真正你这步要跨出去去做的时候,历史的佛陀提供你一个楷模。这样应该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吗?对你培养信心的时候,这种超勝的佛陀,佛陀久远劫前已经成佛,佛陀的能力不是一般我们的,然后他的超勝性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在起信的时候这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当你信了,我相信绝对佛教好,要跨出去的那一步,历史佛陀当初的释迦太子怎么成佛了,怎么断烦恼的,中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给了我们最大的楷模,这样各位了解?(答:破除你的迷信),对,所以人不能活在迷信中,其他宗教或许可以,但是佛教不能。 学佛不能留在迷信中,当你真正要跨出去的时候,那是要真实面对的,面对什么?面对你自己的我执贪嗔痴,面对自己无始以来的劣根性,那不是那一个人有,是每个人都有的,这个不是光信仰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27:15学员问听不清) 同时两个都(可以)有,师父说你在起信的时候,你依那种最高超的来信仰,但是你真正要跨出那一步的时候,历史的佛陀释迦牟尼佛给了你最好的楷模,告诉你要怎么走出这一步。他也是面对自己,你知道他成佛的时候不是有三个摩尼吗?代表的就是贪嗔痴,他最后成佛的时候就是除掉这些贪嗔痴,很现实的问题。 问:还有刚才讲的从凡夫到成佛正常道,就说是凡夫发三心,然后就是初学菩萨开始了? 师父:发心就成为名字菩萨。 问:他成就的二乘就是二乘圣人,他缺的是什么东西? 师父:他缺了大菩提心跟大悲心,还有度化无量众生的资粮,三心里面缺了两心,两个半了。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也没有发无上大悲心了,但是我不是说他没有慈悲,你不要以为阿罗汉自私,看到人他不帮你,不是这样子,师父上次讲过。般若,他有证到共相,但是般若的某一分它缺了,没有办法彻底。般若的实相他也证悟到,但是在大乘里面般若不只是实相而已,后面是在讲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会讲,因为它叫般若波罗蜜,最圆满的智慧,不只是知道共相才叫圆满,自相共相的融合,这个才叫真正的圆满。 菩萨,他从这边就一直是积极去具备资粮了。 问:二乘圣人也都开始已经完成了很多了? 师父:没有,二乘圣人他主要重在于断烦恼的方面。 所以二乘圣人,我说初果所断的烦恼跟初地菩萨是一样的,阿罗汉所断的烦恼跟七地菩萨是一样的,但是所累积的智慧、福德、无量功德那就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从凡夫,如果是菩萨来讲,他从这边就一直在开始累积了,但是如果是二乘人,他并没有重在那边,他整个道都是重在以自我解脱为主,都是重在降伏贪嗔痴为主了。 这个道里面还分为二个圈,谁知道这二个圈师父到底在画什么?如果你们听过师父讲《金刚经》就知道这二个圈,一个叫做般若道,一个叫做方便道,这里(般若道)重在于般若,这边(方便道)重在于严土熟生。它(初地以后)还有很多阶的,到这边就还有十地菩萨这样。 问:第一圈就是修法身,后面修是报身、化身?三大阿僧祗劫,二大阿僧祗劫修法身,一大阿僧祗劫修报身化身? 师父:基本上不能这样,也可以的,因为到这里(见道)就得到法身一分的了,这里就初地了,见道或者是初地菩萨,断烦恼断见惑,七地断见思二惑。 问:以前各个判教,判的是权教实教? 师父:判教很多种,你可以分成五种来判,你可以分成三种来看,你可以分成这二种来判,最简单权教实教这二种。《解深密经》有没有讲了义教不了义教?有,也是判教,《解深密经》有没有判三时教?有,所以这种就是判教。中国祖师也判教,但是中国祖师判得更复杂,因为经典特性很多,但是你要真正最简单的判就是权教实教。经典上告诉你,依人来修菩萨道的就叫做实教,其他的这二种就叫做什么?权教。 问:主要的经典,比方说常见的佛教十三经,那里头判教的时候分不分?比方《金刚经》是实教或者是权教? 师父:基本上某些经本身它会判,还有更多的是论上会判,比如说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它就有判,这样了解吗?还有经,少数的经也会,比如说《解深密经》它自己有判,它判《般若经》是不了义之教,唯识的经论是了义之教,但它怎么去(界定)了义不了义,上次师父在讲《解深密经》有讲过,它的了义、不了义是清楚不清楚,不是究竟不究竟了,它那个也是判教。 问:还有不同的判教方法,可能就是判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解深密经》的角度来讲,他判《金刚经》说不定就是判的不了义之教。但是《金刚经》自己说他是了义之教。 师父:他判《金刚经》是不了义之教,但是就中观学者就是中观论,比如说龙树还有那些中观学者罗候罗这些,他认为他们认定的了义的定义跟《解深密经》不一样,《解深密经》所谓的了义就是讲得清楚,讲的明白。 中观的了义是讲的究竟,就是这里的实教,中观讲的了义是指实教,究竟教。但是《解深密经》里面讲了义是指什么?他是讲的清楚明白,所以是有不一样的。所以你要是懂的话,你把它整个系统合起来,你是可以融通的了。 其实判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而且是佛教上一个很有趣的课题,老实说师父光谈判教可以写一本书,为什么每个经典每个宗,包括中国的祖师,印度的祖师为什么要这样判?他的用意在哪里?真的可以写出一本书出来可以完全的去探讨。每个判教有它的一个出发跟立场,但是到最后终究无非就是引导我们众生契入佛法的方便。 接下来这个有趣了,佛性,某某你是不是很有兴趣?佛性这是上次你问的问题吗?师父很奇怪,师父在某些时候脑筋不大好,尤其记人家名字,记忆不大好。但是很奇怪,上课谁问过我什么问题,我大概都会记得。不知道为什么。所以你不要跟我师父说,师父那不是我问的,你放心,师父绝对记得,你问过师父就是绝对知道是你问的,很少会弄错了。 问:上次你是不是问过这个问题?超过三四个礼拜前。对,差不多了。 师父:佛性太有趣了。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很多大乘经讲的,难道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认为说那一切众生就是佛了吗?有没有听过说「众生是未开悟的佛,佛是已开悟的众生」这句话,这句话你们懂吗?还是有点开始晕了,有些告诉你「生佛不二」,众生佛没有什么差别,有没有听过这种「生佛不二」? 这是很多人喜欢唱高调,谈那些即玄又妙的东西,喜欢谈谈,谈到最后你说,到底我要不要修行了? 现在告诉你,佛性经论上有各式各样的解释,它不是单一解释而已,那么印顺导师依以不同经典上解释,他整个把它汇归起来,告诉你佛性怎么理解。佛性绝不是单纯去理解成说,大家都是佛,众生本来是佛,绝对不是这样单纯的去理解而已。 <blockquote>'''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1、佛的体性''' '''*体性本具说''' '''*众生本有佛的体性·有佛的本性''' '''*如黄石中有金性''' '''*最通俗的说法·引导契入的方便''' '''2、成佛的可能性''' '''*有成佛的因缘''' '''*佛性的深义,一般不易信解''' '''*理佛性和行佛性'''</blockquote> 首先我们来看, 第一个,佛性它讲的是佛的体性, 第二个,成佛的可能性,两个都叫做佛性,一个叫具备佛的体性,一个叫做成佛的可能性。 什么叫做佛的体性呢?比如说我们去淘金或是去挖金,是不是你挖到整片都是金,都不用提练就是金,不是这样子吧? 所谓佛的体性就是说,这一块石头里面它虽然不是整颗都是金,但是它怎么样?含金,所以有金的体性在里面。所以第一个佛性就是说有佛的体性,有佛的一分法身在众生里面,这是第一种,叫做佛的体性。 第二个叫做成佛的可能性。 成佛的可能性怎么解释呢?就是说我们有可能成佛,比如我们说炼铁成钢,有没有办法把石头炼成钢?一般来讲不可能,你不要跟我说透过什么最新科技什么的。我们说一般的,石头不能练成钢,所以石头就没有变成钢的可能性。铁能不能炼成钢?一般钢是从铁炼过来的,铁它还不是钢,但是它具备成为炼成钢的可能性。石头就不具有这种可能性,这样了解吗?所以第二种叫做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佛性有这两种解释。 1、佛的体性 怎么解释呢?某些经典是这样解释: 1)'''体性本具说''',也就是说我们本具的佛的某些体性。这个叫做体性本具说。 比如说众生本有佛的体性,有佛的本性,有佛的法身。 比如说黄金中有金性,或师父刚才讲的石头中有金性,那么其实就印度的祖师来讲,这个是最通俗的说法,是引导契入的方便。比如在佛教的思想体系里面有一个体性叫做如来藏,什么叫如来藏?他说一切众生本来皆具佛陀圆满的智慧德性,或叫做智慧德相,佛的三十二身八十种好全部都具备,众生本来具备佛的一切智慧德相,这个叫做如来,佛叫如来。但是可惜无始以来被外面的客尘,这个叫客尘(师父画图42分)所覆盖。这个客尘就是种种种种的贪嗔痴烦恼,我执贪嗔痴烦恼,还有由贪嗔痴烦恼现出来的,引生出来的各式各样烦恼,这个叫做客尘或叫做尘沙。因为他如来藏在里面,所以这样的一个理论就叫做如来藏,有些经典也叫做如来界,这个'''界有含藏'''的意思。 那么如果是这种说法的话,它就是符合佛的体性,佛性本具,这种说法就是说,你修行就是你把外面这一层客尘去除就好了,一个一个这样修行去除,让里面的如来显现出来。所以他就这个立场来讲说众生本来是佛,但是不是说你现在是佛,他含有如来的体性。 但是就印度的论师来讲,或是印度的祖师讲,他认为这种是一种最通俗的说法,引导契入的方便。因为这种容不容易理解?很好理解,但是你如果要挑毛病的话也很容易挑,但是你现在先不要挑毛病,这以后要挑,以后我们慢慢再来谈,因为以后还会再谈,这个只是告诉你说这是第一种佛的体性说法。所以印度的祖师,中观唯识的论师他认为说这种是一种最通俗的说法,是引导众生进入佛法的方便。 告诉你说,你本来就有佛的体性,所以你成佛是早晚的事情了,但是你现在必须要好好用功把外面的客染,把他消磨掉。你(听到这个)你这样会不会(对修行)比较有信心?你不会问师父那么多问题,你就去做就好了。 你说这种理论在禅宗里面有没有类似这样?有。很有名的神秀和尚他说什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是什么?菩提是觉,这是菩提,他用菩提树来代表菩提,也就是身如菩提树,然后心如明镜台,因为一切本来清净。但问题是你现在不是,要怎么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他有也没有错?他没有错。但是六祖慧能是从般若的立场告诉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切入角度不一样。神秀是比较从如来藏的立场来讲的,然后六祖慧能是比较从般若中观的立场来讲。 这样你学这个有没有好处? 有!你终于知道说为什么两个会讲的不一样,因为两个的立场有一点点不一样,但是终究告诉你要修行,要好好去除我们的心垢,这个都是一样的,修行的方法还是一样。 '''2、成佛的可能性''' 这个是中观唯识论师所讲的,论上所最常讲的。 '''有成佛的因缘''',而且他开显出了佛性的深义,一般比较不容易去理解,但是它还分成理佛性,还有行佛性。 我们会针对成佛的可能性来特别的来说明什么叫做佛性,因为他告诉我们是成佛的因缘,然后因为它比较深,比较理论,所以一般不容易去读到这些,也不大会去理解这些。而且他在成佛的可能性里面,还分成理跟事上来讲,所以叫做理佛性跟行佛性。 为什么我们一般不容易接触到?老实说中国佛教自唐末以后,经过会昌法难,很多的义学大师都不见了,你们知道什么叫义学大师?义学大师不是他们没有修行的,而是这些义学大师很注重教理。唐朝中期像师父这样子讲经的非常的多,到处都是,开大座的几千人都是,所谓开大座就是大场的佛学讲座了。 唐朝中期到稍微晚点非常的流行,各宗各派在那个地方,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基本上在到唐中已经都形成了,所以义学大师非常的多,各宗各派的都有,而且修行的次第,还有他们很重视次第,他有开出一个系统,而且他们重视系统的讲经说法。所以相对来讲,那时候的禅宗还有净土比较不流行,我说相对,因为那时候宗派太多,而且很多都是讲教理的。而且很重要的是他们那时候很注重经律论三藏里面的经跟论,他都注重,从印度传过来的戒律当然每个出家人都要学的,但是他们很注重经跟论是平等的注重的。 所以当初也有几个宗派是依论而成的,比如说俱舍宗,俱舍宗就专门探讨俱舍论的;成实宗,专门探讨成实论的;摄论宗,专门探讨摄大乘论的,它连论都可以成宗。所以古代唐前的祖师非常注重经律论三藏里面的论,跟经是看成重视度是差不多的。可惜到了会昌法难以后,义学大师破坏至尽净,要么杀要么剐要么赶走,要么跑到山上去躲起来。因为毁佛,短短的一两年内,大部分的宗派都不见了。因为这些义学大师要培养多久?他自己本身要培养几十年,但是问题是他之所以能够培养几十年,一定有很好的背景。这些背景要建立起来要多久的时间?可能是几百年的时间,是不是这样?你一旦把他的背景,整个这样的一个成立的基础破坏掉了,然后他本身你又把他要么杀要么剐,要么赶到山上去躲起来怎么样的。这样一破坏掉之后,还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建立出这样的一套义学系统?要很久的时间的,如果加上后面的又太多的战乱的话,那很难的。 所以到唐末以后义学末落,中国佛教开始不注重论,只读经,不注重论,因此只看到了这一部分——佛的体性说。这个部分('''2、成佛的可能性)'''没有人去注意,也没有人去在意,也没有人去研究。 问:这地方提的佛性,众生有佛性,然后这个桌子椅子是没有佛性的,对吧?在《心经》里边不是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那个是讲的? 师父:空性。 问:空性和佛性有什么区别? 师父:记得有理佛性,还有行佛性吗?成佛的可能性里面有分理跟行,或者是理、事。<blockquote> '''理佛性(理—空)''' '''空性:一切法从本以来是无自性的—本性空寂。''' '''佛性:这无性即空,空即不生不灭的法性,可称为佛性。''' '''成佛的原理:此法空性,就是可凡可圣,可染可净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 '''悟:但空性就是勝义,是悟而成圣,依而起净的法性,实为成佛的要因。''' '''众生有佛性:法空性是遍一切一味的,于一切众生无差别,所以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 '''方便立名:为了引发一般的信解,方便说此法空性为如来藏,佛性,而说如来本有智慧德相等。'''</blockquote> '''理佛性''',理就是缘起性空。 空性是一切法从本以来无自性的,一切法无自性或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个叫做本性空寂'''。 佛性就是指无性即空,空即不生不灭的法性可以称为佛性。这就般若中观讲的佛性,就是一切法空性,简单的讲。般若中观讲的佛性就是理上来谈,一切法空性即是佛性。一切法空才可以从缘起有,一切法空,「生佛不二」。在佛照样一切法空,在众生照样一切法空。问题是佛悟一切法空,我们没有悟到一切法空,差就差在这里,所以就理上来谈。因此就《般若经》或中观祖师认为所谓的'''佛性就叫做理佛性,是指一切法空性'''。 因此《中论》上面讲,「一切法空故,一切法得成」,什么意思?一切法不空,一切法不得成。 一切法不空,本来有的它就是有,它永远就是这样,本来是佛他就是佛,本来是众生,你永远是众生。一切法不空,有,它就一直是这样,没有,他也不会再生出来了。因为一切法空,所以能够依于因缘去具足一切法。因为一切法空,你可以去修善断恶,因为一切法空,善法可以去具足,一切法空,恶法因为无自性,所以可以断除。 如果一切法不空,恶法永远是恶法,恶法就是实,你没办法断。 这样各位明白了,还是不明白?我慢慢再讲还可以,所以就《般若经》或《金刚经》来讲,他讲的佛性就理上来谈叫做理佛性,就是一切法空性。 问:刚才你讲的一串的这一切法空或怎么样,我觉得我绕晕了。 师父:师父不要讲那么多绕,我讲简单的: '''一切法空性就叫做佛性,成佛的原理''',此法空就是可凡、可圣、可染、可净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这样清楚吗? 那么我再讲一下,《中论》上面讲说,因依于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得成,为什么?因为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是缘起有的。一切法缘起,所以一切法是无自性,所以无自性是空。 空的定义就是无自性,(问:空不是空白,是无自性?)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空是指无自性,就是万事万物没有一个本质。为什么呢?万事万物是从缘起而有的,它没有本质,所以它是在生灭变化当中,那么它没有本质。它是依于缘起而有的,万事万物的因缘和合而有。所以你要成佛,可以,你去修行,去度众生,你就可以去具足这些资粮。那么你说我有贪嗔痴烦恼,因为贪嗔痴烦恼也不是实在的嘛,所以你可以去破除它,因为贪嗔痴烦恼也是空性的,也是无自性,所以你才可以断除。如果贪嗔痴烦恼是实在的,本有的、坚固的、不移的,你动不了它,这样清楚吗?所以一切法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一切法空意思是说一切法无自性,没有本体,没有实质'''。因此就般若中观认为说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可以去断恶修善,可以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去积聚这样的资粮,这个叫做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在在理上,一切法空性就叫做佛性。 问:还有一种说法叫「明空不二」,什么意思? 师父:常讲的是叫做空有不二,或叫做色空不二了,比较少听到「明空不二」。 问:是空,就说现在就要咱们坐在这儿,每个人无自性,但是师父讲的啥,周围的一切我们都能明明白白的知道了,从这些东西知道它是无自性的。 师父:我比较没有看到经典上这样谈,有可能是禅宗或是哪一些祖师的,但是印度过来的经论我比较没有看到「明空不二」这样子。 你如果说是密教有可能,师父对密教经典比较不涉猎,显教的经典比较讲空有不二,比较没有讲明空不二。 所以说'''成佛的原理:此法空就是可凡可圣可染可净的原理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这个叫做理佛性。''' '''悟:但空性就是勝义,是悟而成圣,依而起净的法性,实为成佛的要因。''' 因为空性不是一向都是这样子的吗?但凡夫跟众生差在哪里?凡夫不理解空性,没有悟到空性,以为有一个实质的我,还记得师父画的图吗? 其实在大乘佛教还有三乘共法都可以画的。还记得这三个圈吗?三个圈对不对(师父画图) 这个是什么?我执,外面是什么?外在一切是无常,就大乘佛教来讲无常就是空。就是无我,就是空,但是我们有我执没有办法悟解到一切空,所以会对外在的这一切本来是空的东西起执着,一起执着就会产生痛苦。那问题是佛陀或圣人,他们了解空,所以因为这两个一定是冲突的,空跟我一定是冲突的,你如果能理解空就百分之百知道无我,就能百分之百接受外面的一切变化,所以就会百分之百的不会苦。所以他这里讲悟,空性就是勝义是悟而成勝。 圣人跟凡夫的差别就是一个悟空,一个没有悟到空,你也可以说悟到无常,悟到无我,悟到缘起都可以。依而起净的法性,实为成佛的要因。所以空不但是成佛,一切法空不但是成佛的可能性,而且是成圣的关键了。你要成圣人就是要悟,必须要悟空性,这个叫做成佛的可能性。 '''众生有佛性''':法空性遍一切一味,与一切众生无差别,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都有佛性。所以一切法空性到哪里都是这样子所以一切众生具有佛性。就理上来讲因为一切众生法空性是遍一切的,在佛也是法空性,在凡夫也是法空性,就这样来讲,叫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样清楚吗?跟这个就不太一样。 所以后来的论师在解释如来藏学说的时候,就把这个如来藏说其实这个是空性,佛陀只要引化众生,所以他说有一个如来藏。因此在中观论师的理论里面,他认为这个东西(如来藏)其实就是空,是指无自性的意思,那么这个无自性是遍一切一味的。一切众生皆是这样子,阿罗汉也是这样子,佛也这样子,你也这样,我也这样,叫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法空性遍一切处。这样子明白吗?1:02(白板图,如来藏见《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P272) [[File:666.png|thumb]] 问:比如说如果大家一切都是无自性,这样的话我们常说的自己在积累一些资粮的时候,积累资粮的是谁? 师父:积累资粮的。师父不想跟你打一些禅宗的哑谜了,师父当然可以讲说没有人在积累资粮,积累资粮是谁?呵呵。 好像禅宗在悟,未生我前,我是谁?生活之后又是谁?死了之后又是谁? 我们是有情众生,但是有情众生他是一切法空性,因为他是缘起的,但是他是缘起,它并不是说没有,你们一直要弄清楚一个东西(观念)——空不是没有,(说)没有人在累积(资粮),如果这样讲没有,他有很可能在语言上就落入断灭了。 他说没有,那我就什么都不要做了,这样知道吗?怎么讲呢?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有我们的无限因缘所继承的,所以你跟我是绝对不会重复的,因为他是无限因缘所聚合成的。 所以你还是有这样的一个你,这个叫做世俗的假名有,但是就勝义来讲,这个世俗无限的聚合成,有没有一个不变的本体在里面? 没有。但是我们无限因缘聚合成如梦幻泡影嘛,是空还似有,似有而非实。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缘起的假名而合和的众生,在这样不断的修行。这样可以了解师父大概讲什么? 师父举一个例子:卡加利的bowRiver是条河,那么这条河是不是一条由无限的因缘所构成的? 那么Amte是不是也有一条河?两条诃一不一样?绝对是不一样的,因为两条河你不要说都是水。问题是两条河的长度、宽度,周遭的景物,还有它所在的地理位置,还有它的水量全部都不一样,你不能把两条河给混在一起的。但问题是就卡加利的这条bowRiver来讲,你把它分析到透底了,它有没有不变的本质,这个就叫做bowRiver,有没有这样一个东西?没有?它无外乎就是水、地理环境、形状,还有卡加利,还有周遭的这样无限因缘去组合它而已,但是你不能说没有这条河?是有的,但是它的因缘所成之下,它是没有本质的。 我们众生也是一样,你不能说(众生)没有,'''讲空跟讲没有是两码的事情''',我们是由无限因缘复合而成的,所以两个人绝对不会完全重复的,你双胞胎你也不会完全重复的。两个双胞胎他各有各的业力,难道双胞胎都是同时生没错了,问题是以后嫁了先生生的孩子会一样吗?过去的业力来的也都不一样了,这个就是在无限复合里面有一个假我,由这个假我来断烦恼来修行。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是假,所以我们一直执着,一直执着就有三界的轮回跟烦恼,这样可以吗?如果还有问题,你回去把师父三乘共法(复习一下),因为这个地方师父在三乘共法里面花了蛮多时间。 你可以再把它复习一下,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新来的同学如果听不懂没关系,尽量听就好,听多少算多少。 问:「一味」是什么意思? 师父:「一味」就是说没有别味了,这是佛教一种修饰词,因为空到哪里都一样,你不会说“空”到我这里是空,到你那里变了一个什么东西。这种描述就是说到哪里都一样,法空性到哪里都一样。 '''方便立名:'''为了引发一般的信解,方便说此法空性为如来藏。 '''佛性''':而说本有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师父现在渐渐可以明白说为什么经典佛陀都要这样,因为师父有时候很多一直解释空性什么,讲了大半年一二十年,后来还有一个还是常常会有人跟我说,师父,“空”,是不是等于没有?还是会落入这样子的,所以'''空'''真的不容易理解。 那么一下子讲一切法空,很多人真的没办法,有些学得很久的,他还不明,何况初学不久的。所以为了方便,佛陀才告诉我们说,我们有如来藏,有如来智慧德相。其实就论师来讲,他认为这个讲我们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在里面的,他认为这个是方便说,就实说这个是空性,把空性用一个名称叫做如来藏,叫做佛性来称呼。 这样子同学有没有可以理解,大概这里应该可以。 有没有同学有什么问题?你们讲到这里以后也想说,原来我常常在念《心经》、念《金刚经》,以为念念其实没什么,才会知道说原来它的道理那么深。这些东西如果你第一次接触一定会陌生,而且会有那种不熟悉的情况,这个是正常的,慢慢熏习久了你慢慢会越来越熟悉。 问:像这种空性,就像凳子桌子还有松树,就没有了? 师父:你问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多人没办法回答的,以前在讨论这个的时候,你们知道某某在问什么?他说既然说这个法空性遍一切处,有情无情。既然这样讲,是不是说桌子是不是法空性呢?石头是不是法空性?也是。难道能够说佛陀跟桌子有佛性吗?就印度佛教来讲,无情物是不能成佛不能修行的。 这个问题很多人问的时候他没办法去解答,很多人觉得中观没有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就实来讲,对中观不是问题,为什么?因为(桌子)就不是有情,它就是没有情识,所以中观基本上就认为说,有情无情本身就有差别的,所以中观就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因为'''中观在某些意义上跟《阿含经》很像,就是说去谈无情的外界这些东西是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中观在谈一切法空的时候,它当然也谈说,无情物也空,但是它重点不是在讲无情物空,因为讲无情物是空没有太大意义。它还是在分析有情,这样可以吗?但是你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人在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觉得中观没有唯识学的积极性,会不会说那桌子也是空吗?但是基本上对中观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中观认为你去分析无情物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有情、无情它本身就是不一样。 问:师父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是疑惑了很久,就说是无情和有情之间的根本区别,就是识的问题? 师父:因为情他叫做情识,等一下讲菩萨会讲。 问:那个“悟”的地方,写的就是说悟而成圣,尽管石头有空性,但是因为它缺少识,它悟不了空性。 师父:等一下师父再讲菩萨“菩提萨垛”的时候就会特别讲,菩萨那个萨垛叫有情,叫觉有情。 基本上有情就是情识的意思,能了解、能明白、能认知的意思。 问:中观说这个无情,这个不是个问题。 师父:中观还有中观学家认为无情不是一个问题,中观是从究竟空性来来看佛性,但是它重点重在分析有情,不重在分析无情物,因为他认为有无情本身就是不同。 问:因为是有情的概念,相对有一个无情的概念,会因为我们是有情,我们来说有情,因为这是相对建立的概念,所以中观他着力在有情这一方面? 师父:不是,'''不只是中观决定着力在有情,你要记得师父讲一件事情,佛法本来就是在探讨有情,这是重点,因为你在探讨生死轮回才有意义,'''无情物它不生死轮回。他(佛法)本来就不是在分析无情的东西,因为这是符合佛法一概的概念,记得师父从五乘、三乘共法一直讲说,你在分析四谛十二因缘,你在分析这些东西都是在讲有情,而且重在人类的分析。(中观与唯识)有它的不同点,但是到就实的时候是差不多了,但是在表述上有它的不同点,你不能说全部都一样,因为毕竟中观不承认说,我们看到一个识所现,他不承认这样子。 这个地方有它的不同表述,描述了。 问:这个地方讲的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好理解。如果说众生和佛,他们的佛性一样的? 师父:就理上来讲一切法空性 问:空性上来讲是一样的,但是像《圆觉经》里面还有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要是站到这个理上来讲的话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认为众生本来是佛,到后来退堕成众生。这样理解是不对的? 师父,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所以《圆觉经》上面就是认为说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圆觉经》他不认为众生会退堕成佛,如果这样问题就大了。 问:那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它这个意义它到底是什么意义? 师父:如来藏的意义。 问:还是讲佛性的问题。 师父:《圆觉经》是属于如来藏经典,我讲一下就好,以后我会再讲,《圆觉经》是属于如来藏经典,他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讲如来藏。师父不是说有一类的理论是讲说我们本来是佛,具备一切如来德性智慧,被无始以来的贪嗔痴客尘所覆盖, 就里面这个意义来讲,本来是佛,是具佛的一切德性,智慧德性都有,(师父画图,同上)但是跟佛不一样在哪里?佛是把外面这一层去掉了,众生是还有外面这一层。 问:不能是理解成原来就有如来,然后慢慢的什么给他.... 师父,不能这样,问题就大了,成佛了,佛还会覆盖了多少,又是那种(众生),以前是佛,不好意思,我又回来了(众笑),这个就落入无记跟妄想里面去了。 他不是这样讲的,所以这个如来藏他不会说,我本来已经清净了,又(染了)。大慧菩萨在《圆觉经》里面就是这样问的,是不是?你看他就是这样问的,佛说因为你要讲如来藏说是要一个整个讲的,不能把它撇开说我不是这个,然后后来被覆盖了。所以他讲说众生本来是接近如来智慧,但是无始以来就一直被覆盖住,这样子是整个一体的,你不能把它分开了,你分开就会落入那种,本来是如来,结果不知道什么去沾染了,然后被覆盖住了,我又变成众生的。 问:这个佛永远不会出现一丝无明? 师父:不会,佛就是究竟圆满的,不会再怎么样的,没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有这样问题,我们不要修了,修了好几劫,三大阿僧祗劫(,好不容易成佛,结果)慢慢又回(到众生位)来了,那我不用再修了。我也不要再读书了,读到很高,忽然间一片空白,从国小又开始继读,(不会的)这样知道吗?《圆觉经》里大慧菩萨提出这样问题,佛就驳斥他说不是这个样子的,已经不是他了。 问:好像《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说无情了,里面不是要说江神、河神、海神? 师父:那个东西是有有情,是说借住在那个地方,你知道吗?那个叫鬼神村,比如说鬼道众生,还是其他那些什么道的众生,他附着住在那个地方,叫做山神、海神,不是说山本身是有灵性的。山神是指他鬼道众生的力量大,他借住在那个地方,所以他掌管那个地方。或是说有些大树很大,不是说树本身它是有灵性,是说有一些鬼神附着在树上,所以当我们以前比丘戒里面有讲说,你要盖精舍盖什么不能去砍超过多大的树。佛教里面不是说树有灵性,是说叫做破坏鬼神村,因为那是鬼神聚居的地方。包括上厕所要三弹指,因为以前都在外面,你到一个树下一弄,结果一个鬼就住在一个大树,那是他的家,他就附着在上面。不是说这棵树本身是有灵性的,所谓的树神它是鬼道众生,或是其他道比较高级众生,他住在这个地方,很多比丘去那边小便就把他撒了,他就被弄到很生气,生气他会找你麻烦,问题是比丘持戒精严,他奈何不了他。那怎么办? 找你老板,他就去找佛陀说,你们这些(弟子)这样我也没办法对她怎么样,但是你这些又触犯到我啦。那佛陀就告诉(弟子们)说,以后你们如果要在外面大小便的时候就三弹指,就是表示我要做什么,我看不到你,请你赶快走,就会有这样子。所以不是说无情物有灵性的,他意思是说那个东西都是鬼神附着的地方。 问:他怎么的他是没错的,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这样的能力,释加牟尼讲他不仅仅是世间各种人。 师父:这些在佛教的经论里面都讲得很清楚了。对没错,它是附着的。 问:有一个典故,(81分没听清) 师父:有些故事他是比较直白的一些故事,是比喻性的了,是表示说他有那一样的一个神通能力的,还有他的智慧的,不能把它当成是真的石头点头了,我认为是不能这样理解。我们很多故事你不能照它直白的意思来,因为这样问题会很大。 这样了解吗?好,其他同学没有什么问题? 问:如来藏原来是方便法门,让你理解空性而造成的障碍。 师父:所以方便如果没有弄好的话,我说有些东西,你作为你进入(佛门)的基础(是可以的),如果你没有真正了解到它的用意的时候,真的会变成障碍。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入门的时候,会)说你要皈依三宝,要拜佛礼佛,刚开始拜佛礼佛是很好,但是如果你搞不清楚,以为拜佛礼佛就功德很大,这样就叫做修行,你其他就不学了,这些(方便)都变成障碍了。 问:刚开始的时候你们是跟我们说法官是不是是我自己这么想,我想也有一些不可能的生动说法,然后他说的话虽然说代表像我们也可能是今天都可以理解他,你也常常有时候菩萨现各种身(82分听不清) 师父:这个是可以的,但是因为它讲的逻辑性不是这个样子, 另外一种理解是可以的,因为我也可以说经典上也讲,你说法的时候不一定是看到的这些众生来听法,也可以很多天龙八部什么都是有的。但是师父比较不喜欢去谈这样的东西,你们要知道师父讲经的特色跟重点,师父比较不喜欢,因为这些我看不到,而且重点是佛陀讲了很多经,他也讲天龙八部,但是佛陀讲到最后他重点就是为人而讲。所以人是有注册的学生,其他道的是来旁听的。不管他们智慧高低都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佛陀讲经,当初也大部分都是讲给人比丘那些听的。当然我也不否认说那些经典上面确实是有讲,但是师父比较重视佛教的人间性,所以你们听久了就知道说师父的特色到底是怎么样。 问:我们在回向的时候不是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然后下面说可以成佛,对这又怎么解释? 师父:我们慢慢再解释,去西方极乐世界不等于成佛,这样可以了解吗?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了,那些我们后面再讲,刚刚他问的是说成佛会不会再变成众生,他的问题是这样,不是说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明白。来短短的在今天是最后一堂课,两个月后我们再开学,9月中再开学。 <blockquote> '''行佛性(事—缘起)''' '''发心:依修习发心而成为成佛的因性。''' '''唯识:依「法界等流」的「闻熏习」,成为成佛的种子。''' '''《法华经》:「佛种从缘起」,也就是约行性说的。''' '''行性:一切法空性,为可能成佛的理性,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闻熏习,为可能成佛的行性。''' '''缘起性空:因为无性空,所以从缘而起:从缘而起,所以是无性空的。''' '''约理佛性说:一切众生都是有佛性的。''' '''约行佛性说:待缘而成,所以是或有或无的。''' '''二位:性种性位,习性性位。''' </blockquote>讲理佛性还不足,行性佛性,所以大家不要太高兴,不要以为说大家都是空性,佛也是空性,大家有佛性,还有行性佛性。 '''行佛性:'''依发心修习而成为成佛的因性。 所以光理佛性不够,因为你不发心,你不修学,一切法空性还是一切法空性,你还是永远是众生。所以他重点还是告诉你说,行佛性是讲缘起,前面讲性空,这边讲缘起,你依于性空,但是你必须去具备成佛的因缘。就是说你要发心修行,所以就是依修习发心而成为佛的因性,你一发心就有这个因在了,就种了因的种子,所以要发心。 你不要以为就理上的法空性就够,不够!理上法空性永远是理上的,你永远不是佛,你也永远不会成佛,所以你第一步要发心,发心种下的种子就变成成佛的因性了,就叫做行性佛性。 '''唯识:依「法界等流」的「闻熏习」,成为成佛的种子。''' 什么叫做法界等流?就是你必须听经闻法,听到佛法熏进去了,就成就无漏的种子在里面,所以你还必须要听经闻法要发心。 听经闻法发心就种了这个种子里面 所以'''《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也就是约行佛性说了。 为什么叫从缘起?因为你必须修行去具足,所以叫做行性。 '''行性''':一切法空性虽然是可能成佛的理性,但是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为闻熏习,称为可能成佛的行性,这个叫做行佛性,所以这个是更重要的。 你了解理佛性,那只是了解而已,但问题是现在你怎么做?你要发心,要听经闻法,要皈依三宝,然后发愿种下这样的一个得度的种子在里面,就称为行佛性了。 '''缘起空性''':因为无自性空,所以万法从缘起,因为从缘起,所以是无自性空,这是中观的理论。 所以说'''约理佛性'''来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是约行佛性来讲,那么一切众生或有或无,为什么无?因为你没有发心嘛!你没有种那个种子,所以没有,为什么有?因为你发心种了种子,那就成为因性,就是行性佛性的第一步了。 所以你看这些讲各种佛性,都是不同经典上讲的,有些重在理佛性,有些重在行佛性,有些重在佛体性,各式各样。你看印顺导师从各种经典里面把它统摄归纳起来,然后列出这样各式各样佛性,又把它系统跟实体化之后,然后告诉我们一个可行的方式到底是什么,就是这一本《成佛之道》好的地方。 因为前面的这种各式各样佛性都不是只是单一经典,都是印顺导师从各式各样的经典里面看了之后把它统纳起来,有这几种佛性,然后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信受。所以如果今天你不看这个,你不听印顺导师说的这些,你以为佛性就是指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你一定也就是这样而已。你不知道说,原来佛性还有这么多种解释。 所以印顺导师到最后目的要告诉你什么?所谓的佛性,真正的佛性叫做行佛性,叫你要发心发菩提心,种下菩提种子,这个叫做行性佛性。所以这个叫做约行佛性说,待缘而成,所以是或有或无,就不能说一切众生有佛性,'''只有发心发了大愿种下种子的众生,才有这样的佛性,这个叫做行佛性。''' 问:师父法界等流是什么意思? 师父:法界等流,如果你去看《俱舍论》里面师父讲过,但是因为你既然问了师父再讲一下。等流叫做同等的流类,同体性的流类,(师父画图)比如说这边有水这边有水,你这边挖一个洞把它打通了,他会不会流过来?那么佛教的唯识的理论也是这样,师父不是说我们不是有心吗?心不是去接触一个外境吗?然后心还会现出一个东西吗?记得唯识的讲法,心去接触到外境的时候,自己不会现出一个相出来,这两个东西的相似度那就很难讲了。现在意思就是说,当你听闻到佛法,法界等流这个'''佛法'''的时候,你会现出一个相似的(相)这样的过来叫做等流,叫做法界等流, 这个是摄大乘论里讲的。所以当我们听经闻法的时候,我听到了这个东西,为什么你没办法理解,因为你以前没有听过,所以如果我们说这个是A、 B、C的话。为什么你听不懂?因为你现出来的等流(B)没办法跟相(A)一模一样,有时候你以前没有熏习过,所以有时候差很多,所以第一次听师父讲什么,你根本不知道师父在讲什么,但是你不断的听慢慢了解佛法之后,你的等流就越来越相似,越来越平等了,平等流类。 [[File:6.png|thumb]] 等流意思就是说,B跟A是相似的东西,是平等流类过来的,但是你现在没办法,因为你里面的种子熏习的不多。那么你刚开始从法界等流熏到了一点点,进去种子里面,下次听到再现出来,相似度怎么样?越来越高,表示你的理解越来越透彻。因为你熏习进去的佛法种子越来越多,所以你下次再听,现出来的让它很相似,你就懂了,然后再熏进来,你就越懂越深了。 所以很多同学问我说,师父,你为什么都有办法记得那么多?我说我二十几年都在熏习这些东西,不是我特别聪明,是因为花的时间多。 好,同学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等流'''是不是本人可以不用这一生熏习佛法,不管熏习其他任何非佛法的? 师父:这里法界等流是重在于清净的佛法。 问:我们有些人你一听到众多的东西一听就很在乎 听听看,可是这通三世,也就是说像我们有些人你一听到般若的东西一听就很在乎。 师父:通三世,因为你要记得你在跟阿赖耶里面的东西是一直保持着,下辈子你听到了你当然会比别人更熟。 那么有些人为什么说我学的特别快,为什么?他过去他熏习的多,所以他过去的等流他听到了,现出来了,就很接近,因为他过去熏习的多了。你说为什么都学那么久听不懂?因为你过去没有熏习,那怎么办?这辈子有空有机会多学习,这就是这样子。 人都是这样,其实这里讲的法界等流是指佛法,但是实际上你学其他技术都是这样子。为什么人有些人天生下来比较会画画?他过去生中熏来的,你也没办法说为什么。有些人一生下来对音乐的敏感度,你摸了两三年,人家摸了几个月比你强,过去熏习的,他现出来的就容易去接受。所以不要羡慕别人,多熏习就对了,不要怪你父母亲了,基因不纯跟那个没有太大关系。就佛教来讲,基因只是辅助条件,你过去生中的熏习才是主要条件,你父母亲是你的助缘。助缘当然重要,不是说助缘就不重要,助缘是很重要,但你过去造的业跟熏习才是你的主因,所以好坏都不要太高兴。好的要感恩的,不好的不要怪父母亲了。 问:我们这个闻熏习应该是属于心的?你说ABC它不是有法界等流闻熏习了? 师父:这边(A)到这边(B)叫等流,这边进(阿赖耶)来叫做熏习,如果你听到的是佛法,然后(B)现出相似的叫等流,这边(B回到阿赖耶)过来的叫做熏习,然后你听到之后,(B)再现出来的,那就是现行。 好,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好,很感谢各位同学。很冷的时候师父说那么大的雪,又那么的冷的天气,大家来这边这是难得。现在夏天就说这么热的天气汗流浃背了,还敢这样子过来,真的是难得,也很感谢各位,我们下次9月中我们再继续来学习《成佛之道》。这三个月来很感谢各位能够这样齐聚一堂,分享佛法,尤其在卡加利这个地方,很感谢各位来护持这样的佛法,谢谢各位,阿弥陀佛! 回向!
返回
成佛之道 第六十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