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摄大乘论 第八讲”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摄大乘论 第八讲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width="100%" |+ style="border: 0px solid black;" | |<small>[[摄大乘论 第七讲|'''<u>摄大乘论 第七讲</u>''' {{#fas:arrow-circle-left}}]]</small> |style='text-align:center;' | <small>'''本讲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hkROjhA6Y|'''{{#fab:youtube}} Youtube''']</small> |style='text-align:right;' | <small>[[摄大乘论 第九讲|'''{{#fas:arrow-circle-right}} <u>摄大乘论 第九讲</u>''']]</small>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谈《摄大乘论》里面谈的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无著菩萨引的原始圣典,就是《阿含经》里面讲,众生乐阿赖耶,喜阿赖耶这样的经句,一个经证,证明说有阿赖耶第八识这样的存在,那么,但是呢,佛教里面的其他部派或是学者,还是其他的修行人认为说,其实《阿含经》里面讲的阿赖耶,不一定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经典所用的,但是你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那么其中有人,有一些学派认为说,其实阿赖耶就是五取蕴,还有阿赖耶就是贪俱喜乐爱,还有阿赖耶就是萨迦耶见,不是第八识等等的,引了各种说法,无著菩萨在这里就是一一把它驳斥,一一驳斥,说,你们那些解释都不通,唯有把阿赖耶,经教里面讲的阿赖耶,把它解释成阿赖耶识是第八识,这样来解说才解说的通,才解说的通,所以无著菩萨就一一的在破斥这些说法。 第一个,他驳斥说,以五取蕴名阿赖耶的过失,所谓的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逆厌,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舍离故,这里无著菩萨就说,如果你认为我们的五蕴就是阿赖耶,那这样说不过来,因为我们引了经教是说,众生乐阿赖耶,喜阿赖耶,好阿赖耶,有这样的说明,但是,我们的这个五蕴,我们这个五蕴,唯有你生在乐处的地方,你才会执著五蕴,才会觉得五蕴是好的,那他说,如果有些众生他生在,比如说饿鬼道或是地狱道,他常受苦,那他会很讨厌这个身体了,他赶快希望排除掉这个身体,或是赶快去死,他怎么会喜好这个五蕴,那如果这样的话,这样子的话,理论就不普遍了,等于说,有些众生好阿赖耶,有些众生不喜好阿赖耶,这样跟经证就有违反了,所以无著菩萨认为说,如果用五蕴来解释经教上面讲的阿赖耶,众生好阿赖耶,喜阿赖耶,执著阿赖耶,这样的说法说不过去,所以阿赖耶不能用五蕴来说明,不能用五蕴来解释,这是他这里的第一个说法,第一个驳斥。 <blockquote>'''(二<code>)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的過失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 彼有情常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code>''' '''• 貪俱樂受,在三界中,唯欲界 及色界初二三禪的有情才有,從色界的「第四靜慮」以上至無色界的諸天, [P70] 貪俱樂受就「無有」了。若以此為阿賴耶,那具彼四禪以上果報(就是 生在四禪以上)的「有情」,他們都常有厭逆這樂受的觀念,說他還有 執藏阿賴耶,怎麼合理呢?'''</blockquote>第二个说法,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的过失,另外有些部派学者他认为所谓的阿赖耶,众生好阿赖耶,喜阿赖耶,他指的就是说,以贪一起的乐受叫做阿赖耶,以贪,贪烦恼一起所产生的这种乐受,叫做阿赖耶,那么无著菩萨怎么驳斥,怎么说明,或是怎么去评破,'''无著菩萨说,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这里说什么,这里在说什么,他说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就是说,如果你用贪俱,以贪相应一起的这种乐受来解释阿赖耶的话,第四静虑以上无有,他说的第四静虑以上无有是指什么,第四静虑以上无有什么,等一下,我先问你,第四静虑指的是什么,第四静虑指的是什么,DG第四静虑指的是什么,静虑又叫做什么,我们怎么翻译?禅定,静虑就是禅定,禅又叫做审虑,又叫做审虑或细心思,微细思,所以禅定的另外一个解释,不是另外解释,另外一种翻译就叫做静虑,禅定,那个禅定,尤其是色界,我们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的四种定我们叫做禅定,又翻译成四种静虑,四禅又叫做四种静虑,定是最通遍的名称,所有的定都可以叫做定,但是唯有色界的四种定可以被称作禅定,这个师父在《俱舍论》讲过,在很多地方都讲过,所以你不要跟人家讨论的时候说,我们有无色界禅定,你不要笑死人了,那当然对方不懂也跟你在那边瞎起哄,但是无色界就叫做四无色定,唯有色界的四种定叫做四种禅定,禅定又叫做静虑,那么他说,第四静虑以上无有,是什么意思?当然很多人没有上过《俱舍论》就算了,但是有上过《俱舍论》的,可能你就复习一下。 每个定有它的禅支,尤其是四种禅定各有它的禅支,初禅的禅支叫什么,它的特性跟禅支叫什么,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第四禅,舍念清净,这些你们要清楚,尤其是打坐的人这些都必须要,你不要想说,背这些背起来没有用,因为这些就是在检视,在检视我们现在禅修修得怎么样,你看,初禅叫做离生喜乐,我问你,离生喜乐怎么解释,什么叫离生喜乐,你这个一般问他绝对答不出来,除非你上过《俱舍论》,离生喜乐叫做初禅的禅支状况,叫做离开欲界烦恼跟干扰所生起的喜跟乐,禅定有它的喜乐,我们平时在欲界所享受的这种喜乐,是五欲然后透过五根的感官剌激,所产生的喜乐,这种喜乐是非常粗糙的,但是如果你能修禅定的话,你可以排除开欲界这种粗糙的五欲喜乐,然后由内心生起了这种喜乐,那个是很微细很妙而且会很强的,是超越你一般的感受的,因为为什么师父讲过说,为什么一般外来感官刺激你感觉很快乐,但实际上如果跟禅定比起来的话,那差很远,因为外来是经过一层一层的,什么一层,五根所刺激吸收进来的,就好像你知道吗,我说这里很痒,如果你今天穿一件很厚的,冬天穿一件很厚的大毛线衣,还是很厚的大衣,那么我这边一直抓痒,你会感觉到吗,一点一点,根本不痛不痒,就是有这一点点,但是,今天如果你把这层大衣脱起来,直接搔皮肤,是不是直接搔到痒处,禅定的喜乐有人问我说,禅定的喜乐为什么那么快乐,因为它是内心生起来的,不是外来刺激感官的,这样了解吗,所以初禅它是离生喜乐,离开欲界五欲的干扰跟烦恼,由内心直接生起的这种喜跟乐,那问你,喜跟乐有什么不一样,喜是精神上的快乐,乐是怎么样,身体上的快乐,那为什么这样,第一个就是说,他由内心生起来的这种喜悦,然后更强烈的话,就会由内心影响到你的身体,连身体都会觉得轻安,舒畅,快乐,所以乐是更强烈的,因为你要喜到一定的程度,由内心影响到外面,你才会有这种乐受的感觉,所以禅定修得好的话,这个身体也会觉得轻安,舒畅,再来,第二禅叫什么,定生喜乐,那就比初禅更强了,因为初禅是因为离开干扰所产生的快乐, 第二个是你修禅定直接引起的快乐,那你说第一个跟第二个什么不一样,我举个例子,今天你家里来了十五个小孩,然后吵呀吵,吵了天都快翻覆了,你都烦到整个头快爆炸了,今天突然间把这些小孩子都带走了,离开这些干扰,怎么样,所产生的快乐,初禅,进一步,你现在终于有时间,我可以好好地坐下泡一杯咖啡,好好的享受了,那么这个快乐又比,刚刚只是,刚刚不是快乐,刚刚这个快乐是因为太吵杂忽然静下来,你产生了快乐,是相对于吵杂而言,但现在是进一步真正的享受到,你应该有的快乐,这个叫做定所产生的喜乐,但,还是喜跟乐, 那么第三禅叫做什么,离喜妙乐,喜跟乐,其实师父说过,你每一个往上,你在一个阶段好的东西,往上一个阶段那不一定等于是好,你必须要一个一个抛开来,一个一个把它排除掉,然后让它越单纯越好,所以你到三禅的话,你离开喜,唯剩下乐,所以叫做离喜妙乐, 到第四禅怎么样,舍念清净,连乐也不见了,唯一单一的摄心集中,然后心平等不会再起起伏伏,因为你心之前受到禅乐的影响,当然在小地方上还是会有波动起伏,现在连这些都不见了,唯一的什么,舍念,这个舍念就是心的平等正直的意思,也就是说,第四禅它是连乐都没有了。 那师父讲那么多要做甚么,就是要告诉你这里,第四静虑以上无有,无有什么,无有贪俱的乐受,他就是说,如果你用贪俱的乐受把它称叫阿赖耶的话,那第四静虑,就是第四禅以上,包括第四禅,就没有乐受了,那你这样解释不通,因为第四禅以上的这些,不管你修禅定也好,或是生在第四禅天以上的这些有情也好,他们是常有厌逆,对乐是不喜欢的,是要抛开的,'''所以于中执藏亦不应理''',所以这样的话,经上讲的众生乐阿赖耶,喜阿赖耶,好阿赖耶,那就不合理了,因为第四禅以上没有乐了,所以你不能用贪俱的这种乐受,贪俱的这种乐受来解释阿赖耶是行不通的。 讲到这里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你看我白话里面这样讲,贪俱乐受在三界中,唯欲界还有色界初禅,二禅,三禅的有情才有,从色界的第四静虑就是第四禅以上,还有无色界的诸天,无色界是什么,无色界是哪四个,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些是没有乐受的,第四禅以上就没有乐受了,这上面的唯有精神的话,那就更微细了,所以这些诸天贪俱乐受就没有了,若以此为,如果把它这个贪俱乐受叫阿赖耶的话,那么四禅以上的果报的这些有情,还有你修四禅的,那么这些有情,他们都常有厌逆乐受的这种观念,说他们还有执藏阿赖耶,那怎么会合理呢。 所以总之一句话,无著菩萨就是说,你不能用贪俱的这种乐受,跟贪相应的这种乐受来解释阿赖耶,因为如果你这样解释的话,第四禅以上是没有乐受的,那第四禅以上这些难道都解脱了吗,那就跟经典上讲的不符合了,因为经典上它没有说哪一种众生,它说一切众生喜阿赖耶,好阿赖耶,执阿赖耶,它是这样讲的,是一切众生喔,如果第四禅以上不包括那就不合理了。 二禅无寻无伺,然后初禅二禅的中间,它是这样排上来的。 这些你慢慢去听,如果不懂没关系,就知道它有这样的状况,因为他现在在成立,现在无著菩萨说那么多他在成立什么,他在成立有一个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叫做阿陀那又叫做心,也叫做第八识,但是你要知道一件事情,佛教里面有很多学派,他不一定承认有第八识,像中观学派,我们现在讲明白一点,中观学派也不承认有第八识,或是说中观学派也不讨论第八识,部派的学者,阿毘达磨的那些修行人,他也不讨论第八识,他也不承认有第八识,但是部派里面的有一些学派,他承认有细意识,在第六识的深层有一个细意识,这个上次讲过,所以你们知道无著菩萨现在是在成立,要告诉大家有一个第八阿赖耶识。<blockquote>'''(三)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的過失''' '''<code>• 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於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恒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code>''' '''• 薩迦耶見固然是有情的一種迷 執,但若於此正法中,已能信解無我而不疑的有情,他是恒有厭逆這薩迦耶見的,說他還於中執藏 名阿賴耶,這理論也說不通。''' '''• 信解無我:指未證無我, 未斷我見,見道以前加行位的有情。若見道以後,已斷我見,已證無我,那 就名為證悟無我'''</blockquote>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的过失,有人说,那很简单,那就是萨迦耶见就是阿赖耶,'''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萨迦耶见是叫做我执见,是有情的一种迷执,就是认为有一个我,认为有一个我,但是说,若于正法中,也就是说,有些人开始学法学佛法,然后,能够信解,就是说了解无我,对无我或是缘起无我,无常,空,这样的一些教理,他已经信受而且没有任何的怀疑的话,那他是恒厌逆阿赖耶的,他是恒讨厌排斥这样一个我见或萨迦耶见,不是证悟了,他只是可能在闻思慧上有一些悟解而已,但是即使这样的话,他在观念上他也认为阿赖耶是不对的,认为我执见是不对的,是一种错误,如果说你这种人他还执著阿赖耶的话,这道理也说不通,所谓的信解无我是说未证无我,是未断我见,这个是见道位以前加行位的有情,但是,见道以后就叫做证断我见,证无我,所谓的见道就是悟诸法实相,至少是初果才叫做见道,但是他这里说,不一定见道,他说,如果你开始学习佛法而且有闻思慧,那么你信受佛法说的无我无常,这样的一个概念,你当然就会讨厌阿赖耶,因为你用我见来解释阿赖耶,这些开始接受无我的话,那当然会排斥我见,会认为我见是错误的,这种众生就不叫乐阿赖耶了,就不能喜好阿赖耶了,那这样的话,跟你经教上面讲的又不对了,你证悟的那当然不用讲,但是经教讲的是说一般众生,但是,问题是,有一类的众生他已经信受佛法了,当然觉得萨迦耶见,我执见是不对的,那这种众生他就不乐阿赖耶了,所以用萨迦耶见或是我执见,这样一个观念概念来解释阿赖耶也是不对的,所以他就一一的把这些不同的解说,一一把它评破,他就一一的把它评破,破斥掉,这个其实都是书上的,师父是偷懒把它剪下来而已,然后剪下来再解释一下。 同学知道无著菩萨这里在讲什么吗,他是在跟部派,不承认有第八识的这些学者的一种对谈,还有一种辩论,这样一种辩论。 中观学者不讨论阿赖耶识,也有驳斥,因为他们认为那个,我告诉你,虽然是佛说的,但是有了义,不了义,不了义的说法,方便安立的,龙树菩萨在任何的论里面,都没有提到阿赖耶识,那是我跟你讲,称龙树为八宗共祖是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然后之后从日本再弘扬回来,称龙树为八宗共祖,那是我们认为的,因为龙树做了《大智度论》,里面引了各式各样的经典,《华严经》什么经都引,所以大家就认为说,龙树就是精通这些教法,概括的说,但问题是如果就玄奘大师来讲,玄奘大师就不会认为龙树菩萨是唯识的祖师,称为八宗共祖应该是比较后面的,但是,也没关系,因为龙树菩萨本来就是,《大智度论》里面本来就是广引各种经论,所以有些我们传统的说法也不能说它错,只是说在更微细更精确的定义上,还是有些它的来源跟出入。 ==== '''第二節 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 ==== <blockquote>'''第二節 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 '''(一)安立阿賴耶相--- 1. 三相''' '''<code>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安立此相云何可見?</code>''' '''<code>安立此相略有三種:一者 、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code>''' '''<code>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謂 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為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code>''' '''<code>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 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於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code>''' '''<code>此中安 立阿賴耶識果相者,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code>'''</blockquote>在破斥了这些不同的说法跟理论以后,第二节,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所以你看这个,无著论师他作论非常的完整有系统,现在你们来这里学,看到这些论师,你们要学什么呢,你们要学,学佛的时候,不要囫囵吞枣,不要呼呼咙咙,哩哩落落的就让它过去,因为魔鬼就藏在什么,细节中,你哪一个修行很微细的地方,哪一个环节没弄清楚,你在要进一步的时候就会有问题,或是说你要再往上升爬的时候就会有问题,比如说我刚才讲的,离生喜乐跟定生喜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你搞不清楚,结果你可能还只是连未到地定都还没到,结果你认为我已经到初禅二禅,那这个叫增上慢,你不是故意打妄语骗人家,但是你因为在经教上没搞清楚,很多人跑来问师父说,师父,我坐坐坐到有一天我的身心不见了,我是不是进入涅槃了,我跟你讲,还早咧,那个可能是刚开始坐的几个月,两三个月都会有这种相似的感觉,如果你不懂,也没有人告诉你,那么你每天这样坐,感觉好像我的身体不见了,你就真得以为自己涅槃了,然后到处跟人家讲说我开悟了,我明心见性了,那你还早得很,你连初禅都没有,不要说初禅,你连未到地定都没有,所以我就说,为什么这些经论,要把这些东西讲得那么微细,就是让修行人有一个可遵循的一种检视方向,你学通了,你不但对自己有用,自己怎么修,修到哪里对不对,自己可以检视判断,你有时候在跟人家对论,或是帮助人家的时候也会呀,也不会误导大众。 那么现在我说,为什么无著菩萨,他在做这部论的时候做得非常详细,首先,他在成立阿赖耶的时候,第一个,他先引经教,引经,说经上有这么一句话叫做阿赖耶,那么也有这样的心意识,这个他证明说,这个经教上所讲的阿赖耶,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经上有讲,那么其他人反对,你反对提出各种理由,我提出各种反驳的理由跟你排斥,驳斥掉说,你这些解释都不对,所以唯有最圆满的解释就是,经上讲的这个阿赖耶就是阿赖耶识,但是还不够喔,他还要在理论上,他进一步要在理论上成立有阿赖耶,第一个部分是在经教上成立阿赖耶,现在他要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因为师父是不是讲过一句话,圣言量固然是好,但是,圣言量对于不信任你那些圣言的人,那是没用的,你要跟其他外道或是其他宗教的人辩论,你能不能拿佛经来说,证明你看这个是这样,那些人不信你的宗教,你没有用呀,基督教的人要来说服你说基督教是对的,然后引《圣经》,《圣经》对他们来讲是圣典,但是对不信基督教的人来讲,它就是一个故事,它就是一个小说,一点意义都没有,你可能学学一些道理什么,可以,但是,你可能不认为那些是真的,所以对他来讲有用的圣言量,对你来讲根本就是一个故事,就像天龙八部或是金庸的小说一样而已,同样地佛教在大小乘辩论的时候,你拿的是我不承认的这些经典,或是你没办法,或是我根本不承认它是佛说的这些东西,或是我认为它就是一些不了义说的东西,你来说服我,没有说服力,那没关系,那我们就理上来推,理上来辩论,我用理论来说服你,所以第二节,他在理论上要成立阿赖耶,在理论上要成立阿赖耶。 '''第一个,安立阿赖耶相''',第一个叫做三相,如是已说阿赖耶安立异门,就是从种种的方面,尤其是引经教来安立,'''安立此相云何可见''',就是说,安立阿赖耶相是怎么回事,阿赖耶这个本身到底是什么呢,他说安立阿赖耶相,'''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所以他用三相来说明阿赖耶,第一个,阿赖耶的自相,也就是阿赖耶的本体到底是什么,阿赖耶的因相,还有阿赖耶的果相,其实说穿了不难,我先把这个经文念一下,'''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謂 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為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如果对阿赖耶还有点概念的话,讲到这里应该是稍微有些概念了,稍微可以理解一下,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 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於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就是阿赖耶识生时,各种法现前诸种生此诸法,这个为什么用的是杂染品呢,他不在讲跟身心没有关系的东西,他在讲我们这个身心生命,那这个身心生命,我们就现在是有烦恼杂染的,所以叫做杂染品类,就是各式各样的,善的也好,不善的也好,反正有烦恼存在的就叫做杂染品类,那我们现在这个身心生命,就是叫杂染品类,都是烦恼相应的,所以阿赖耶就是这些身心生命现象的因,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来所熏习,阿赖耶相续而生,'''阿赖耶是果,是什么的果,诸杂染品法的果,来这里写一下,反正这个书上的,你抄不抄无所谓,你就写书上哪一句第几页就好了,我不是这样就跳过装作没事,因为我只是大概念一下而已,我后面当然会就细节上来解释,但是老实说说穿了也很简单,我等一下先把它讲得复杂一点,等一下我再用几句话,把整个缩了那你就清楚了。<blockquote>'''安立自相''' '''種現熏依:''' '''– 阿賴耶識,一方面「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 '''(就是現熏種),一方面「為彼」雜染法的「生因」''' '''(就是種生現),在二者相互密 切連鎖的關係上,看出它的自體。''' '''攝持相應:''' '''– 在熏習的時候, 它能與轉識俱生俱滅,接受現行的熏習,在本識瀑流中,混然一味,這叫做 攝;''' '''– 賴耶受熏以後,又能任持這些種子而不消失,這叫做持''' '''– 它與轉識共轉 的時候,具備這攝與持的條件,所以叫相應'''</blockquote>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这个安立三相,用三相来解释阿赖耶,这样清楚了吧,其实佛教里面常常会用,我问你,三法印是在解释什么的三相,缘起法的三相,记得,师父以前讲过,三法印就是缘起法的三相,缘起的在时间的流变上一定是诸行无常,缘起的在空间的复合上一定是诸法无我,那么缘起的当下,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当下绝对是涅槃寂静,缘起的一定是当下不生不灭的,因为生灭只是一种现象而已,这个不懂没关系,我只是告诉你会有这样子,同样地他这里用'''自相,因相,'''还有'''果相''',来说明阿赖耶本身, 什么叫做阿赖耶的自相?就是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的熏习为彼生因,然后,由能摄持种子相应,它的特性就是熏习之后而且还能摄持种子,把熏习的东西抓住这个阿赖耶的自相,我们下面来看,有没有看到安立自相,怎么安立自相,阿赖耶的本体相到底是什么,这里讲'''种现熏依''',种就是种子,现就是现行,熏就是熏习,依就是依于阿赖耶,或是依一切杂染品法,阿赖耶识一方面怎么样,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阿赖耶识一方面,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的熏习,这个叫做现熏种,另一方面,阿赖耶为彼杂染法的生因,就是种生现,在二者相互密切连锁的关系上,看出它的自体''',这是第一个意思叫做种现熏依,一方面,阿赖耶依杂染品法的熏习而能存在,这个叫做现行熏种子,另一方面,杂染品类诸法就是我们的生死法,依于阿赖耶种子的现行而产生,这个就是阿赖耶的自体,所以了解阿赖耶必须在这样的,种现熏依上面去了解阿赖耶。 我用图画一下,你们应该很简单,第一个这是阿赖耶,这个就是我们的身心生命,又叫做杂染品类,你看喔,一方面我们这个生死,我们的身心生命这样的生死流转,依阿赖耶的种子现行,那么现行之后,这样的杂染诸法,会熏回去然后成为种子,这个叫做什么,现行熏,这个叫做种子生现行,然后成为这个,所以这个就叫做现行,种子的现行,那么这个现行会熏回去,所以阿赖耶是现行的熏习,成为阿赖耶的种子,所以这样的一个动态的,动态的就叫做阿赖耶自相,所以阿赖耶,你不能光说阿赖耶然后里面种子这样子,我们一般会这样说,但是真正你要了解阿赖耶自相的话,你必须在这样一个动态的状况之下,了解阿赖耶整个运作,为什么,因为你说,那这个呢,这个当然离不开阿赖耶,你不能把它切割成一半,然后认为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那是我们一般认为的,但是你成立阿赖耶的时候,你必须在这样动态的来看,所以它第一个叫做说阿赖耶一方面,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依杂染品法熏习成种子,那一方面,为彼杂染法的生因,因为这个阿赖耶能够生起杂染品法,这个两者密切关联,在这样的连锁关系上,看出它的自体,这个就叫做阿赖耶的自相。 '''摄持相应,'''阿赖耶这样的自相清楚了,但是它还有一个摄持相应,就是说,'''在熏习的时候,它能与转识俱生俱灭,接受现行的熏习,在本识的瀑流中混然为一体,这叫做摄,'''在熏习的时候它能与转识俱生俱灭,接受现行的熏习,在本识瀑流中混然成为一味,这叫做摄,这里是不是有谈到一个叫做转识,这个转识跟转识成智那个转识不一样,基本上,这一边的,那这边的杂染品法是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识,还有第七染末那也算,然后,色,声,香,味,触,法,还有眼根,耳根,鼻根,这些根,全部都是阿赖耶的现行,但是更重要是在识上面,所以它转出来的,除了阿赖耶识第八识本身自己是种子识以外,其他的这些七识,七种识,其他的这些七识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都叫做'''转识''',所以这边的七识叫做转识,为什么用转识,阿赖耶叫做本识,这些叫做转识,是因为从阿赖耶的种子现行,好像这样转现出来的,那么这个转识,这个转识,这个转在梵文字叫pravrtti,pravrtti有动作,然后功能产生的这种意思,英文字有一个叫做什么你们知道吗,给你一张卡,那中文不是说要去开卡吗,activate,英文字是不是有一个叫activate,什么意思?启动,让它有作用,让它生效,这个转就是那个意思,梵文字叫pravrtti,那么英文可以用activate,让它产生效用,所以这个有时候在翻译上就是说,有时候用现行,有时候用变现,但是,变现你又觉得说,好像什么东西然后变出来这样子,但是它不是没有突然变出来,它是有,但是还没有作用,但是现在因缘具足了让它,activate,功能产生了,所以它这个时候,我问你,功能产生,我问你,中文字要用什么,中文字现在叫激活,但是古代没有激活这样的一个,中文字叫激活,但问题是古代没有激活这样一个概念,它有概念,但是它没有激活这个字,佛教里面用什么,用现行,如果用识的话就用'''转现''',所以这个转其实是转现的意思,用manifest又不大一样,用manifest意思是说,它有,被遮住了,你把它拨开,有了,但是这里不是说它有,它是说功能,但是你让它功能开始作用了,这样各位比较了解它这样的一个状况了,所以就叫做转,所以前面这个叫做转识,那么在熏习的时候,它与转识俱生俱灭,就是说这个阿赖耶识要跟转识在一起的,跟转识俱生灭,接受现行的熏习,在本识瀑流中混然一味,这叫做摄,也就是说你杂染这个要熏阿赖耶的时候,必须阿赖耶跟这个转识同时作用,那么这样它才能受熏,受熏成种子,那么种子位的时候要注意一点,种子有各式各样的功能,但在种子位的时候它看不出来,所有的种子都一样,那只有在什么时候看得出来,激发现行的时候才看得出来它的不同点,如果在二三十年前或是在以前清末民初,或是在民国初年很难去解释,现在还好电脑的发达所以可以解释,怎么样呢,我问你,电脑储存进里面的时候,都是怎么样,都是这种0跟1而已,或是你说,就是一种Data,然后存在Database里面是不是这样,那Data本身,Ken讲0跟1,你也不能察觉它到底本身,转换成文件存在里面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没有不一样,但是,你利用一些程式把它叫出来,它开始作用的时候,这些程式都完全不一样,或它显现出来的资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它为什么叫做本识瀑流中,在本识就是阿赖耶识瀑流中,它熏习进去之后是混然一味,这个叫做摄。 '''持'''是什么呢,阿赖耶受熏,就是说,你看这样有一些东西熏习进去之后,'''阿赖耶受熏以后,又能任持这些种子不消失,叫做持''',所以摄就叫做阿赖耶能受熏,这个叫做摄,受熏之后,能把这个种子保存在它里面,这个叫做持,然后'''它与转识共转的时候,具备这摄与持的条件,所以叫做相应,'''其实你说穿了,它现在在讲的就是说,它这样现行之后,它能够这样子的下来,有熏,有被受熏,被熏习这样一个能力,所以阿赖耶识是能受熏的,种子本身在种子位的时候是没有什么特性的,但是就功能现行的时候,可以看出它的各式各样不同的功能,这后面在讲种子的时候,师父还会讲,但是要记住这一点,不然你没有记住这一点。 等一下在讲种子的时候,我问你,你造业的时候有没有善恶,你在造业的时候有善恶,但这些种子熏进去的时候,它是没有所谓的善种子,恶种子,你是分辨不出来的,但是它唯有因缘到的时候,现行出来的时候,它就有我们讲的,我们一般讲善报恶报,那是一般用语没问题,它只有功能现行的时候,它才有善报恶报,但是在佛教里面更精确的定义,它不叫善报恶报,它叫什么报,可爱可乐或不可爱不可乐,报体本身没有善恶可言,因为善恶唯有从道德观念来谈,我们发心,好心,坏心,做事的时候有善恶,但是你受报的时候,你就不能说有善恶报,如果有善恶报那问题很麻烦,有没有人生下来,他这个就是恶的,就是坏的,你天生就是坏人,没有,我们这个报体是中性的,你不能说,我这个报体是恶还是不恶,但是,报体有可乐,不可乐,比如你生下来缺鼻子缺眼睛的不能讲话,少根胳臂,可乐不可乐,这叫不可乐,所以就精确的定义来讲,以前师父在《俱舍论》里面讲过,善恶业它所产生的报,其实叫做可爱或不可爱,可乐,不可乐,而不是有善恶报,但是你听了师父这样一讲之后,你不要下次到处去纠正人家,所以你们要记得,外面一般对佛教的普通用语或是民间用语,有时候很不精准,但是你知道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就好,但你现在真正在上佛学的时候,你就是要把这些名称,用语,理论,把它定义清楚,弄得越清楚你越不会搞混,如果你没来上师父的课,一般人讲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很简单没什么问题,但是,经过这样你现在知道说,如果真的要讲的话,如果报有善恶的话那很麻烦,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恶的,也没有人天生下来这个报体就是善的,只能说,这个报可乐不可乐,缺鼻子少眼睛的当然不可乐,生下来白白胖胖能吃能喝那当然可乐。<blockquote>'''安立因相''' '''賴耶為一切雜染品法的因:''' '''• 這一切種子賴耶識,在「一切時」中,「 與彼雜染品類諸法」作「現前」的能生「因」,這叫做因相。''' '''• 這能生為因的 功能性,在賴耶瀑流裡,不易分別,要在生起諸法的作用上顯出。''' '''• 從它的能 生現行,理解它「能生性」的存在,是賴耶的因相。'''</blockquote>第二句,安立因相,'''阿赖耶为一切杂染品法的因,'''阿赖耶现行,这些是杂染品法,所以阿赖耶是杂染品法的因。 这一切种子识阿赖耶,在一切时中,与彼杂染品法作现前的能生因,这叫做'''因相''',我们现在你看到的,刹那刹那看到的这一切都是什么,阿赖耶所变现出来的,所以它叫做一切时中,一切时,所有的时间里面,没有哪一刹那不是的,你现在看得到的,摸得到的,弄得到的,全部都是你的阿赖耶所变现出来的,都是你的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所以你的认识离不开你的阿赖耶,你所知所证知道一切,离开不了阿赖耶,所以这个叫做一切种子识阿赖耶,在一切时中,与彼杂染品诸法作现前的能生因,现前,一切时都是,你刹那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所以这叫阿赖耶的因相,也就是说,阿赖耶就是现行杂染诸法的因,这个阿赖耶是因。 然后'''这能生为因的功能性,在阿赖耶瀑流里面不易分别,要等诸法生起作用上显出''',这个就是师父刚才讲的,这能生为因的功能性,这个就是种子,在阿赖耶瀑流里面是没办法去分辨的,要生起诸法的作用上显出它的不同,所以你看,阿赖耶在种子,你的这些万法在种子位的时候,它就是种子而已,你看不出或是不觉得它会有什么不一样,就是Ken刚才讲的,Data就是0跟1,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一旦它现出来的时候,那就可以看出它的差别相了,所以这些就是阿赖耶,就是能生诸法的因。 '''还有,从它能生的现行,理解它的能生性的存在,是阿赖耶的因相''',所以阿赖耶的因相现在重在哪里呢,重在它种子的能生因,种子能够变现,这万法的,这种子的能生,你知道对这个种子定义最清楚的是在哪里吗,世亲菩萨的《俱舍论》里面,对种子有最初显,最刚开始,最原始的清楚的定义,那么在《摄大乘论》里面,无著菩萨更进一步把种子的各种相,说明了更清楚,那么种子在《俱舍论》里面,世亲菩萨他把它定义为能生的功能性,就叫做种子,能生的功能性就叫做种子,那我们现在一般来讲,这些水果的种子它有具备什么功能性,我们各式各样水果的种子,它具备什么功能性,具备能够发芽的功能性,然后,进一步能够生根,到最后能够开花结果,潜在的功能性,唯有种子有这种功能,所以它借由外种来比喻内种,内种就是我们阿赖耶,外种就是外面的那些花草树木水果的种子,所以阿赖耶里面种子的能生的功能性,就是阿赖耶的因性,万法以阿赖耶的种子为因。<blockquote>'''安立果相''' '''• 果相,與因相相反的,唯從受熏方面安立。''' '''• 「謂 依彼」能熏習的「雜染品法」,從「無始時來所」熏成的「熏習」,在「阿 賴耶識」的後後「相續而生」中,引起本識內在的潛移密化。''' '''• 這受熏而轉化 的本識,或因名言新熏而有能生性,或因有支熏習成熟而引起異熟識的相續 ,就是三相中的果相。'''</blockquote>安立,因相安立,果相安立,因相安立比较重在现行上说,阿赖耶现行为诸法的因,尤其是种子的能生功能是诸法的因,所以从这样的一个路径来讲,这个叫阿赖耶为万法的因相,现在安立果相,刚好讲回来,杂染诸法现行之后的当下,会熏回去,所以他讲'''果相跟因相相反,唯从受熏方面安立''',阿赖耶受杂染诸法的熏习,熏回去,这个叫做果相,所以阿赖耶是杂染诸法的因,相对来讲,阿赖耶也是杂染诸法的果,所以基本上是互为因果,因为就是这样,种生现,现熏种,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作用,那么自相是把这整个讲出来,因相是在讲阿赖耶怎么依能生的功能种子变现为杂染法,果相就是杂染法怎么样熏回去,然后又成为阿赖耶的种子。 所以你看,'''谓依彼能熏的杂染诸法,从无始来熏成的熏习,'''所以这熏习进去,种子又叫做熏习,要记得,种子有一个名称又叫做熏习,因为种子是由熏习所成的,'''在阿赖耶的后后相续而生中,引起本识内在的潜移密化,'''这个字用的应该怎么讲,潜移密化,不是潜移默化,我们讲潜移默化,这里用潜移密化,这不是师父用的字,这是印顺导师用的字,什么叫做潜移密化,这句话,你看这整句话非常有道理,非常有一个理论跟学问,依彼能熏的杂染法,能熏的杂染法,从无始时来,无始以来,所以你不要问我说,师父我们最早那个种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以前是不是曾经有这样想过,以前曾经有人这样问师父过,师父,那我们最早那个种子从哪里来,师父就会告诉你,从无始时来所熏成的熏习,就是我们一直以来,从不知道,无始以来,没有始的,这个是真的无始的,就是这样一直熏习来,然后在阿赖耶的后后相续而生,怎么样叫阿赖耶的后后相续而生,如果没有熏习就没有阿赖耶了,那么阿赖耶由于不断地变现,不断地熏习,所以阿赖耶是一直在变化当中,要记得,阿赖耶是一直在变化当中,所以不能把阿赖耶当成是一个不变的我,因为阿赖耶是一直在变化当中的,所以他在阿赖耶的后后相续而生中,阿赖耶是靠什么,靠熏习而成为种子才一直存在的,如果今天没有熏习的话,那就没有阿赖耶,而且这种熏习是指杂染的熏习,烦恼,惑,业,苦,这样的杂染熏习,那如果你把杂染种子转成清净的,那以后转依了阿赖耶就不存在了,就变成清净识,庵摩罗识,那么引起本识内在的潜移密化,导师用的字,不是潜移默化,潜移密化,为什么叫潜移密化,他用这个'''密''',它没有现行你不知道,但是它已经改变了,行相甚深,但是它在改变,问题是我们看不到,你看,为什么改变看不到,你现行出来,熏习成的是新种子,新种子不会跟旧种子是一样的东西,一定有所改变的,那你在熏成(新种子)熏进去之后,是不是改变了,但这种改变是不是一下子完全改变了,刹那成佛,不可能呀,所以它是潜移密化,它是一点一滴慢慢在改变,为什么叫'''密化''',因为它在改变你看不到。 以前我们上佛学院的时候,那个我们常常,同学跟同学中间开玩笑,喜欢引用我们那时候慧天老法师的一句话,那句话很有趣,他说草里的冬瓜,所以我们很喜欢用草里的冬瓜,草里的冬瓜,杂草,不一定是杂草,草里的冬瓜,草里的冬瓜怎么样,看不到,天天在长,我不知道,因为我家里不是务农的,冬瓜是不是在很多草丛里面生,我也不知道,但是据他们是说,冬瓜一般是旁边草很多,常常会被它的草或是其他叶子给覆盖住,你有时候没有找你看不到,但是你看不到并不等于说它没有在长,所以他常常比喻说草里的冬瓜,看不到,天天在长,然后他又比喻我们什么,比喻说,你只要好好的修行,尤其是我们当初年轻的出家人,好好的跟著学,这样经教弄懂,然后多打坐持戒,慢慢学习,你不要每天说我已经学佛二个月了,为什么我觉得没有进步,一直想说,为什么我打坐三个月了,为什么我都没有办法心一境性,不要一直在那边问,然后一直在那边追,你只要按部就班,努力不懈地一直去做做做,其实到最后你改变了,你潜移密化了,你的冬瓜已经长大了,但是在过程中你可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间发生什么事了,你说我现在好像脾气变好了,以前这样我早就捶他一顿了,现在我好像会生气,但是也不是那么强烈,还是出去的时候,看到一些东西好喜欢,看一看说其实也没什么,我进步了,以前看到非买不可,以前有人跟我说师父我来学佛进步了,我说,什么进步,以前看到名牌非买不可,不买就对不起我自己良心,也对不起我的钱包,但是你宁愿对不起良心还宁愿对不起钱包,我宁愿对不起钱包,不愿对不起我的良心,看到名牌绝对没有二句话,但是学一阵子之后说,师父我告诉你,其实名牌买不完,后来就不买了,对呀,进步了,会反思了,会反省了,这个就叫做草里的冬瓜,所以大家学佛不要急,有的就是不学,那有些学就,我已经来六个月了,为什么我都没有怎么样怎么样,没有那么快,师父二十年了还是这个样子,二十几年还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跟二十几年的朋友,以前没看过,看了,人家觉得说改变很多,改变很多,一定要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不是你,今天还是这样子,明天突然变成一个高超,品格兼优各方面都好的人,不可能,所以不要急,这种东西是熏习而来的,熏习而来的,按部就班,不要放弃,不要气馁,按部就班,尤其是听经闻法,打坐,这个都是要历经,各种寒苦寒窗然后苦闷,这样熏习过来的,听课也是一样,你不要以为说,我来听了三个月、四个月,人家讲什么东西我还不懂,哪有那么容易,但是你有熏习,不是没有熏习。 '''这受熏而转化的本识,因名言新熏而有能生性,或因为有支熏习而成熟,引起异熟的相续,就是三相中的果相''',相信讲到这里你应该,上面这句话应该简单吧,你不要跟我说,师父,我连上面这句我都不知道,上面这句话应该知道吧。 后后,什么叫后后,因为我们不是现行吗,那么熏进去,因为有熏习,所以阿赖耶才能够延续一直下去,针对现在这一刹那的阿赖耶,以后的这个都叫做后后阿赖耶,从你现在开始往未来的这些都叫后后,我讲得简单一点就是未来,这是印顺导师的一种语言表达,就说你现在以后呢,你后后就是未来,都是这个样子,这后后就是说,未来的阿赖耶相续而生,就是,你看因为阿赖耶是熏习,从无始以来的熏习,然后在阿赖耶的一直相续,一直相续中,引起本识内在的转移,潜移密化,这受熏而转化的本识,本识是指什么?阿赖耶,记得喔,本识,或因为名言熏习而有能生性,或因有支熏习成熟引起异熟识的相续,就是三相中的果相,相信这句话可能没有几个人懂,我不敢说全部都不懂,但是,没有几个人懂,这句话在讲什么,N=N+1,数学是不是,因为这里面有两个名称,你们一定会问这到底是什么,一个叫做'''名言熏习''',另外一个叫'''有支熏习''',师父有没有讲过名言熏习跟有支熏习,在我的印象中我没有讲过,师父很奇怪,我这个人的因缘很奇怪,我记其他的事情都不大记得住,如立师父交待说,今天你拿那个单子到银行去,过了两三天说,你弄了吗,有吗,有这件事吗,我常常会忘记这些事情,但是,对于佛法我读过,甚至课堂上我没有讲过,我好像都记得很清楚,就我的记忆当中,这个名言熏习跟有支熏习我没有讲过,你记得师父有讲过这个吗,应该没有喔,你记得师父有讲过这个吗,我讲过名言,其他的名言,有支是十二有支,但是私底下问过我,名言熏习是什么,你私底下问过我,讲得简单一点,名言熏习就是说,一切我们所有的行为,我们不是说,我们的行为各方面都会熏进阿赖耶,为什么叫名言呢,包括我们讲话的,我们思考的,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叫做'''名言熏习''',都会熏成阿赖耶,这是未来生命的材料,有支是由烦恼然后有善恶所引起的业,就叫做'''有支熏习''',你不是说,你只有有强烈的善恶发心所造作的,有业力这样才叫熏习,那当然是很强的熏习,但是你平时的一举一言一止都是熏习,你一切的思考,哪怕你今天讲一些话不管好坏的话,还是怎么样,它都会是一种阿赖耶识的变现,然后都会熏进去阿赖耶,所以名言你就把它想说,没有很强烈善恶的这样的种种,种种各种身口意的行为都可以,有支熏习就是比较有强烈,由烦恼带起的善恶所造作的业,这里的有支讲的就是十二有支,记得十二有支吗,缘起的十二支,第一支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个是在讲三世轮回的投胎,三世轮回的投胎是由什么所引起的,由烦恼造强烈的善恶业所引起的,为什么师父要讲烦恼造强烈的善恶业呢,因为如果你没有烦恼那你解脱了,但是如果你没有强烈的善恶业,一定有强烈的善恶业,这些强烈的善恶业才会形成一股力量,引导你去投胎,所以刚刚的那些名言熏习,都只是质料因而已,那这些的投胎会有有支熏习,就是烦恼带起的强烈的善恶业,会把这些总集起来让你去投胎到哪里去。 记得师父讲过引业,满业吗,引业跟满业记得吗,引业就是这里的有支熏习,满业,可以是有支熏习所造成的,也可以是名言熏习所造成,什么叫引业,就是我们在世的时候,造作了一股不管是善或恶强烈的业力,比如你救过人的生命,然后好善布施帮了很多人,那就强烈的善业,你杀了人或是偷拐抢骗一辈子,那就是恶业,那这股业力,强烈到以后你死亡的时候或者人死的时候,会引导你去投胎,决定你投往哪一道,这个叫做引导你到哪里去投胎,这个叫做引业,引业一般来讲就是我们的十二有支,不是有无明烦恼然后造作,无明行然后就有投胎识,然后就会去投胎,就是这样,那么满业就是说,那些不是很强的善恶业,那你投胎之后,你投胎,比如说你来当人,但不是每个人长得都一样,不是每个人的报体都圆满,因为有人生来你头是方的,他是圆的,他眼睛比较好,你牙齿比较好,或是你在这辈子在业力规范之下,你的眼睛就是很容易近视,你的基因就是很容易近视,你的牙齿就不好,那这些就是满业的决定,当然还有后天你自己保不保养,但是先天基因所造成的这些,就是你的满业,那这些一方面,由过去的有支熏习善恶业所成,另一方面就是名言熏习所成,所以名言熏习可以是质料因,有支熏习就是一股强烈力量,把这些质料要组合成到底是什么,这个叫做名言熏习跟有支熏习。 所以受熏的本识的转化,转化的本识,或因名言熏习而有能生性,当然就是我们一般的造作行为,能够熏习成为种子,那么还有比较强烈的就是,有支熏习而成为引起异熟识的相续,这里又有一个新的名称,有没有听过异熟识,异熟识没听过,有没有听过异熟果,应该有,上过《俱舍论》跟师父讲说,没有听过异熟果那问题就大了,有异熟果,这个异熟,记得有三类解释,谁记得这个异熟有三种解释,异时而熟,异类而熟,一个是异时,一个是异类,一个叫什么,一个叫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这个异熟意思讲的最简单最具体叫做,由业所受的报体,由造业然后业力所遭受的报体,什么叫报体,你投胎之后的这个报体就叫做异熟果,所以一般异熟都是用在于,用在于有支熏习而来三界投胎的这个报体,就叫做异熟果,那么来投胎的这个识就叫做异熟识,那异熟识是哪一个识,当然就是阿赖耶识,投胎在我们《摄论》里面又叫做阿陀那识,针对投胎之后的这个,拥有这个报体的时候,这个就叫做异熟识,所以什么叫做异时而熟,就是说,你造了这个业你必须要有时间,你不是说,我现在做马上受报,不会,它要有一段时间,因为它要有因缘的具足,异时而熟, 什么叫异类而熟,为什么叫异类呢,因为因有善恶,果无善恶,果是可爱可乐,因是善恶,果是可爱可乐,性质不同,但是,这个性质不同是怎么样呢,善业得可爱可乐之报的异熟果,恶业得不可乐不可爱的异熟果,或叫做异熟报,它为什么叫做异类呢,是因为你在造作的时候,有道德规范的善恶性,受报的报体它没有道德观点的这种善恶,也就是说,师父刚才讲的记得一句,师父说,没有人生下来他这个报体是恶的,生下来这个报体没有善恶,但是有可乐,不可乐,师父不是举(例)过吗,什么叫可乐,就一般的观念来讲身体健康当然可乐,但是,如果你生下来就是畸形那就不可乐,这个叫做异熟, 另外一个叫变异,变异就是说,这个业力由于条件因缘它一直在转化,它并不是静止的,它一直在转化当中,所以这个叫做变异,这样大概知道师父讲什么,就是说包括你在这个阿赖耶的种子里面,这个种子还没现行的时候,它也是在变化当中,所以是整个阿赖耶它是动态的,好像是,你把它想想看,很像是你远远看到一个银河系,银河系你很远看,你会觉得这个银河系好像没有在动,它静止在那边很漂亮,但是问题是如果你飞进去看,那可精采了,那些陨石然后很多星球在自转公转,变来变去...,但是你很远你看你看不出它,你以为没有在变,这个阿赖耶就是这样,你把它当成是整个银河系一样,那种子就是各个星球一样,它一直在变化当中,一直在动态的,所以整个阿赖耶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止的,它一直在种生现,现熏种,种生现,现熏种一直,所以这个叫做后后的相续而生,因为这个前刹那的阿赖耶跟后一刹那,不一样了,微细上已经改变了,然后在下一个刹那又不一样了,所以师父的阿赖耶,从刚刚你们进来上课,师父开始讲经,包括你们的阿赖耶开始,就某一个立场来讲其实是有一些改变了,至少你刚刚没有这样的一个概念熏习进去,你现在有这样的概念熏习进去,至少你刚刚完全不知道你的阿赖耶识里面,就我们一般来讲,至少刚刚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没有名言熏习还有有支熏习,这样的名称的观念在里面,但你现在有了,微细的改变了,那如果因为这样让你一直,就是最近以来有一件事情想不通,然后一直纠结著,后来因为听到这样突然改变了,打开了,那内心重大的改变,阿赖耶识重大的改变。 以前我们故事听听就好,但是这个故事有个启发性,你有时候不要以为说,某些观念这样的一个启发,以为没什么,但是有时候会影响我们很大的一个观念,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他说过一个故事,那当然我们把它当成是一个故事,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他说,他写了一本书,上面一本书叫做,好人就是缺你一个,坏人就多了你一个,你们有听过这个故事吗,有一个人他走投无路,他准备去抢银行,然后走到银行的前面,台湾的银行前面都停了很多摩托车,然后他忽然在一个车子的篮子里面,看到一本书,那本就放在那边,然后他就很好奇,就过去看一下,然后他看到它的标题上面,就讲,好人就少你一个,坏人就是多你一个,然后突然他想说,是呀,就是这样子呀,我今天如果进去一抢,那我就变坏人,社会就是多了这么一个坏人,那如果我现在不进去抢,进去能够帮助其他人就多我一个好人了,他意思就是说大家不要有这种观念,反正不在乎坏人不多,不差我一个,好人也不多我一个,大家都有这种观念的话,那整个社会谁要当好人,然后,之后他就决定他不要再走错这一步,所以他就干脆去打工,然后去怎么怎么样,到后来他成功之后,他就讲出那么一段故事,就是因为看到这样子的,让他刹那起了一个灵感,这个就是佛法的熏习,这样的一个熏习在阿赖耶里面,忽然产生重要的变化。 所以你不要把它这个,当成只是纯粹的一种抽象的理论,这个抽象理论,其实无外乎就在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这形形色色的学习熏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要怎么办,所以讲得具体一点,如果你信受阿赖耶这种教理,你不良场所一定会想办法少去,如果你信,如果你当然不在乎,反正师父讲那是理论,我无所谓,我喝酒照样喝,赌博照样,反正晚上去夜店照样去,去跳舞唱歌,声色场所照样弄呀,因为你不很相信师父讲的这套道理,你不相信唯识讲的这套道理,但是,如果你今天想修行,那么你信受唯识的这种熏习的道理的话,那么今天人家说,我们晚上吃完饭之后,到哪一个酒吧再去跳跳那种声色场所,你说不行喔,为什么,我师父说那一些杂染会熏习进去的,久而久之会在阿赖耶里面产生重要作用的,我们现在的医学没办法讲到那么深,但是慢慢在证明,现在医学说,我们脑袋会习惯某些东西,习惯之后会一直去追求,比如说杀人,你刚开始叫你做一些,这不敢,我不敢什么什么,或是杀一些畜生什么,不敢,但是被逼,做了一次,两次,三次,大脑开始习惯了那个之后,就会去追求寻求,好坏都是这样,你如果一直在这种不善法上去熏习熏习,然后种子里面到处都是那种杂染的赌博、声、色,偷拐抢骗的东西,现出来的那些东西,熏进去又是那些东西,那就越来越强,所以经典这样教,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恶小而为之,阿赖耶识就是在谈这些东西,叫你熏习,尽量熏习善的,不要去熏习恶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持戒能够习以成性,因为持戒就是怎么样,本来现出来的时候,但是,因为你的熏习,你愿意持戒所以熏习了,本来是会作坏事的,比如说,偷鸡摸狗,摸点人家什么东西,拿一点什么东西,那会说不行,你制止了之后就熏了干净的进去,那这样你一直持戒,就久而久之之后,你现出来的就是持戒之相,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套理论。 有能生性,就是指满业是不是,可以这样讲,我说可以,不完全是,另外还有,不全是,因为有支熏习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满业,名言熏习就是有种子的能生性,可能成为满业的一部份,对,没有,其实就是引业跟满业,这个是引业,那个是满业,但是有些满业也有可能这个堆积而成的。 那么因十二有支熏习的异熟识,就是受报的那个识体的这样的相续,这个就是三相中的果相,你如果造作重大的善恶业的话,那就会造成了主要的业力,那就变成有支的熏习,就变成异熟体的相续力量,但如果你不是重大的,你只是平时的一些,不管好坏的一些名言熏习熏习,开开玩笑,讲讲话什么,那没什么太大的,但是你不要以为那个没事,那个就会成为名言种子的熏习,所以我们佛教还是讲说,平时也不要太过于养成一种,喜欢讲一些黄色笑话,喜欢做一些不雅的动作,虽然想这个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什么,或是一些习气什么,佛教说这个东西还是尽量要学习,所以为什么比丘戒那么多条,二百五十条,其实后面都是叫你学习一些威仪跟规矩的,这些威仪跟规矩,怎么样,做好就是熏习进去,做不好也是熏习进去。<blockquote>'''2. 熏習''' '''<code>• 復次,何等名為熏習?熏習能詮何謂所詮?</code>''' '''<code>• 謂與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詮。</code>''' '''<code>• 如苣蕂中有華熏習,苣蕂與 華俱生俱滅,是諸苣蕂帶能生彼 香因而生。</code>''' '''<code>• 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熏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 生。</code>''' '''<code>• 或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記因而生,由此熏習能 攝持故,名持法者。</code>''' '''<code>• 阿賴耶識熏習道理,當知亦爾。</code>'''</blockquote>熏习,这个讲唯识真的要动脑筋,所以师父讲唯识,讲得会流汗,你们知道吗,因为这个大脑的那个脑波一直在动,以前讲《俱舍论》也是会讲到流汗,因为《俱舍论》也是很多大脑,那唯识这个更抽象一点,老实说《俱舍论》还没有那么抽象,唯识是很抽象的东西。 刚才不是讲一堆熏习吗,接下来,他要讲熏习,什么熏习,'''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那么熏习到底在诠释表达一些什么,'''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如苣藤中有华熏习,苣藤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藤能带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这一段有些细节的地方,但是你不管细节,你们这样看,大概有没有说,差不多十分之三四或二三,大概懂它的意思,你光看这一段,你不要去看那细节,就是说,你很简单地看过这段之后,你会大概差不多,可能十分之三,十分之四,这样懂他到底在讲什么吗,你听过这段之后,你觉得,谁有概念说,那熏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用熏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后来唯识,为什么唯识会用熏习呢,它不用其他的,用熏习。 没关系,再多看几遍,我们一起来看看,'''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这个能诠所诠,就是说,熏习这两个字到底在表达什么,什么是它所要表达的这样,'''谓于彼法俱生俱灭''',就是跟那个东西俱生俱灭,跟能熏习的那个东西俱生俱灭,在这中间有能生彼因性,就是跟它俱生俱灭,然后会有它的某种特性,然后是谓所诠,好,不明白,没关系,无著菩萨说,举个例子,就好像苣藤,苣藤就是一种藤,苣藤中有华熏习,苣藤与华,苣藤是能熏还是所熏,是被熏的还是苣藤是能熏,被熏,苣藤中有华熏习,就是用华去熏它,然后苣藤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藤带能生彼香因而生,讲到这里你觉得熏习,用这两个字是什么而来的,其实,熏习跟种子,种子这个字的词义来源是一样的,是从现实的东西,看到它这样子之后,然后把这样的东西拿来运用的,我们一件衣服,我们衣服你每天让它跟檀香放在一起,每天让它放在一起,久了之后会怎么样,就会有檀香的味道,就是带彼因而生,我们就说,这个叫做熏习,香,你每天香在那熏来熏去,我们这个衣服就会有那个香的味道,我们一般中文字用'''熏''',好像是用烟,还是香水去,这个叫做熏,'''习'''就是慢慢带有那种味道,还有那种习性或是习惯在,所以事实上熏习这两个字,也是从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得到的这种把它拿来作比喻,像他下面作的这些比喻,像苣藤这些就是一种比喻,苣藤据说是一种植物,华是其他的华,其他的华熏。印顺导师里面怎么解释,他说这个苣藤是一种植物,印度人是拿这种苣藤拿来做香精,拿来做香油,它好像可以挤出一种香精,还是香油这种东西,但问题是苣藤本身它没香味,然后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是把苣藤跟你要的香味那种华,把它放在一起,然后把它埋在土里面,然后不知道埋了多久之后,再把它挖出来,然后拿那个苣藤去提炼,然后那个油精就会有华的香味,所以他就说这个苣藤要有华熏习,是苣藤和华要俱生俱灭,它的俱生俱灭一起就是在一起,他把它埋在土里面,那么久了之后,'''是诸苣藤能带生彼香因而生''',苣藤就会有香味了,这个就叫做熏习。<blockquote>'''<code>謂與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詮。</code>''' '''• 熏習可以有兩個意義:''' '''一、雜染諸法能熏染賴耶的作用,可以稱為 熏習。''' '''二、因熏習引起賴耶中能為雜染諸法的因性,也叫做熏習(種子)。''' '''• 一在能熏方面講,一在熏成方面講;二者雖同名熏習,但這裡指種子而說。'''</blockquote>这段还没完,我们来往下看一看,'''谓依彼法俱生俱灭,其中有能生彼因,有能生彼因性是所诠,'''如苣藤中有香,等一下我再讲,就是那样的观念,那个东西就是我要表达的,他有继续解释,谓于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就是熏习所要表达的什么东西, '''熏习可以有两个意义,一,杂染诸法能熏染赖耶的作用可以称为熏习''',杂染诸法能熏阿赖耶的作用,可以叫做熏习,杂染诸法,然后熏成进去,这个叫做熏习,那么因熏习进去变成种子,种子就是也可以叫做熏习,引起赖耶中能为杂染诸法的因性,也叫做熏习,所以你看,杂染诸法这样的一个动作叫做熏习,但是在里面的这些种子也可以叫做熏习,所以有时候种子的异名又叫做熏习,一个是动态的,指这种熏进去的动作叫熏习,所以它第一个,杂染诸法能熏杂染赖耶的作用,可以称为熏习, '''第二个,熏习引起赖耶中能为杂染诸法的因性,也称作熏习,就是指种子。''' 一个是在能熏方面讲,一个在熏成,上面这个,'''一是在熏习方面讲,能熏的方面讲,另外一个在熏成的方面讲,两者虽同名熏习,'''但在这里是指种子而说,这里就是特别指熏成的这个种子,所以他在这里讲种子的时候,反而他不是重在能生的功能性,他重在于熏成的,种子的形成,所以种子又叫做熏习,在某一个时候又叫做熏习,所以当你们在看到很多经论的时候,它讲熏习的时候,它有时候就是指种子,这里的熏习比较重在指种子而说,就是有那个带有它的因性在。 简单讲第一个,是指杂染诸法能熏,这是在怎么样,能熏方面讲的,是动态的,这样的熏进去叫做熏习,第一个,第二个,熏进去之后里面的这样的一个东西存在,也叫做熏习,但是它就熏成来讲就是指种子,这里比较重在熏习而成的种子来讲叫做熏习,所以它熏习有两种意义,一个是这样熏进去的叫做熏习,第二个是熏成了带有它的因性了,所以这样子叫做熏习。这里不重于功能性,这里是指被熏成的东西带有它的因性,带有它的特性在里面,它有带有它的因性,强调带有,因为你本来现行出来,你受这个杂染的,熏习之后,你带有这个东西的因性了,就带有它的特性了,你说果也可以,它是种子,当然这个变成是果,这个变成是因了,它带有这个因性了,带有这个东西的特性在里面了,因为熏成了,就带有这个东西在里面了,所以它现在的熏习重在于什么,它当然这样子熏也是熏,但是重在于说这个里面的东西,这个种子带有这个东西的因性了,带有这个杂染的因性里面了,所以师父刚才讲说如果你常常去赌场,你熏进去了,你这带有你喜欢赌,想赌博的那种因性在,种子就会有那种因性在了,那你要是持续了,那个赌博就越强,所以喜欢赌的人越赌越好赌,越赌越好赌,是不是这样,种子就叫做熏习,种子为什么叫熏习,因为种子带有这个东西的因性在了,因为受这个熏成之后,它形成这个种子后,它本身就是熏习,因为它带有这个因性。 种子之间可能互相有作用,有可能,但是《摄论》曾经讲过,无漏种子有克制有漏种子的作用,这样明白,它只这样子讲,至于说,不同种子间到底怎么样作用,他倒没有讲很清楚,我们后面会讲,他说,你熏成如果你这个是,你到最后如果是,熏习的是无漏法,你熏进去了就会有无漏种子,无漏种子它就会有,克制贪瞋痴烦恼种子的那种特性存在。<blockquote>'''<code>如苣蕂中有華熏習,苣蕂與 華俱生俱滅,是諸苣蕂帶能生彼 香因而生</code>''' '''• 印度的風俗,歡喜用香油塗身。香油的製法,先將香花 和苣蕂埋入土中,使它壞爛,然後取苣蕂壓油;苣蕂的本身原雖沒有華香, [P78] 但經香華的熏習,壓出的油,就有花的香馥了。這譬喻中,華是能熏,苣蕂是所熏,久之,所熏苣蕂,就「帶能生彼香」的「 因」性「而生」了'''</blockquote>这个就是我刚才解释的,如苣藤中有华熏习,苣藤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藤带有能生彼香因,因为它受华香的影响,进去之后这个苣藤就带有香味,就带有这个杂染法的因性在,这个就是我刚才讲的,把这个讲完就好,今天你就可以放下一口气,好好开车回去休息一下,其实动脑筋满累的,但是,如果动你不喜欢动的,那就真得非常非常累,但是动到你喜欢动的,喜欢思考的,你虽然累但是会喜欢,会欢喜。 印度的风俗喜欢用香油涂身,这个我跟你讲在台湾很难感受到,你来加拿大,我觉得你一定知道,因为来加拿大不管你的同事你同学,一定都会有印度人在,印度人非常喜欢涂香水,为什么不涂不行,因为他们的体味很重,我对种族没有任何歧视,为什么他们体味很重,跟他们吃的东西原因很大,熏习,他们吃的都是用重香料的东西,我说重,就是很重的香料,辣也很辣的香料,那么咖哩也是很重的香料,他喜欢用那种重香料下去调味道,所以吃久了之后,身体就会有那种味道,有那种味道他就必需涂香水去掩盖,所以印度人非常喜欢涂这些东西,所以用香油涂身,香油的制法,先将香华和苣藤埋入土中,印顺导师说,这个苣藤就是胡麻,你们知道胡麻是什么,反正我也不知道,你们回去查查,使它将香花跟苣藤埋在土中,使它烂坏然后取苣藤压油,苣藤的本身虽没有香味,但经过香华的熏习压出了油,就有香华的香味了,这比喻中,华是能熏,就是这个,苣藤是所熏,就是你熏进去之后变成了这个,久之所熏的苣藤,就带能生彼香的因性而生了,就是说,这个苣藤就有香味了,有了香味你就可以用它做油精了,做香精,所以你很明显,这个熏习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日常生活我们所看到的而来,然后把它引进来,作为我们现行熏成种子的这样一个理论,你说种子从哪里来,为什么用种子,那也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外种,因为它里面,后来《摄论》有讲说是从外种引用,然后变成内种的功能,我们先来回向。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Category:摄大乘论课程|008]] {{DEFAULTSORT:摄大乘论008讲}}
返回
摄大乘论 第八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