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五讲”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五讲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width="100%" |+ style="border: 0px solid black;" | |<small>[[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四讲|'''<u>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四讲</u>''' {{#fas:arrow-circle-left}}]]</small> |style='text-align:center;' | <small>'''本讲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sYrTA0Q_g|'''{{#fab:youtube}} Youtube''']</small> |style='text-align:right;' | <small>[[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六讲|'''{{#fas:arrow-circle-right}} <u>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六讲</u>''']]</small> |}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依昨天,来看看我们的空之探究里面的空。 昨天讲到,空在阿含经里面的几种意思。比如说,第一个空屋,由空屋引申出,空代表的修行人的那种内心寂静的境界。还有空住,空住表示的空,表示我们修行上离爱染的一个状态。还有一个叫做空诸欲,主要是以离五欲为主。这个叫空诸欲,就是禅修上一样是离爱染,但是以离五欲为主。第四个空世间,就是空的最根本,道理上,法理上的意思就是空等于无我。接下来我们来看另外一个空心解脱。 相应部的质多相应,说到了四种心解脱。质多长者谈到了四种心解脱。第一个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还有空心解脱,以及无相心解脱。有这四种心解脱,这四种心解脱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这四种心解脱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点。所以后面会讲得更多,更详细。但这里我们只是大概来谈一下这四种心解脱。你们要是读过经典,还是看过一些,譬如说阿含经,还是阿毘达磨里面,应该对这四种心解脱不会太陌生。 第一个叫做无量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指的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有叫做无所有心解脱,还有一个叫做无相心解脱,另外一个叫空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你看除了无量心解脱是讲四无量心以外,其他无所有、空,还有无相,很像我们常说的三三昧或叫做三解脱门。有一点小出入,但是实际上,它后来就是所谓的三解脱门。中间的一些转折跟过程,我们明天或下礼拜会慢慢讲。 最早的佛陀跟弟子们在教导的时候,就是讲三昧或是讲无量心的时候,或是讲心解脱的时候,就是讲这四种心解脱。所谓的心解脱其实就是讲禅修,是一种定慧等持的状态下,所以叫做心解脱。我大概讲一下,佛教里面讲心解脱,它有两个意思,戒定慧三学。戒叫做增上戒学,慧叫做增上慧学。那定呢,定我们一般不称增上定学。当然也不是不行,也可以,但是很多时候又叫做增上心学。心解脱有时候也可以称作是定的解脱。意思就是说,你修了定,比如说你得了初禅定,你就从欲界的烦恼解脱。但是这种解脱是降伏的暂时解脱,不是真实的断烦恼。所以修定也称为一种解脱。 其实持戒也是一种解脱。持戒的解脱叫什么解脱?别别解脱。修定叫做心解脱。那修慧呢?叫做究竟解脱。所以讲心解脱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就在讲修定。那么另外一种心解脱呢,是指烦恼断尽,这个也叫做心解脱。所以当我们讲心解脱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说,在佛教里面有不同的意义,主要是两种。一个是指修定达到成就,而用定降伏烦恼,用上界定降伏下界烦恼,这是第一个。另外一个就是说,用慧来断烦恼,心完全达到解脱,也可以叫做心解脱。那这里很明显的,其实包含了两种意义,但是以依定发慧为主,所以叫做四种心解脱。所以为什么叫三三昧又叫做三解脱门?那为什么无量心解脱后来被弄掉,变成三个,我后面都会解说,意义不同。这四种心解脱,它有各个定义,各个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无量心解脱就是四无量心,那其他的三个我后面会说明,但是这里要强调的一种就是说,意义一样,虽然是四个,在别相上它有不同,但是修到最终它都是一样的,这个叫做义同。 三种心解脱修到究竟,都是叫做不动心解脱,叫做空心解脱。就是说,四无量心叫做无量心解脱,还有无所有,还有无相,还有一个叫做空心解脱。这四个,在别相上它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无量心解脱叫做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无所有、无相,我们后面会再解说,但是它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说空叫做无我无我所,那它有相同的地方。什么叫做相同的地方?这四种虽然别相不同,起修的观法不一样,然而修到究竟的时候,它的结果跟它的目的是一样的。到最后都成为空心解脱,又叫做不动心解脱。也是修到最究竟的时候,都成为空心解脱,又叫做不动心解脱。那是什么意思呢?三种心解脱修到究竟是哪三种?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修到究竟都叫做不动心解脱,就是所谓的空心解脱。 那么什么叫做不动心解脱?在经典上说,不动心解脱者,染欲空,瞋恚空,愚痴空。意思就是贪瞋痴烦恼空,意思就是离烦恼断烦恼。意思就是说,这三种心解脱,修到最究竟的时候,都是可以断烦恼的,跟空的无我无我所是相应的。所以到最后究竟就是断尽一切烦恼。如果它修到最后断尽一切烦恼的话,那就叫做三解脱门。所以三三昧,如果跟空。 无所有,或者空。所谓的无我,无我所相应的话,修到真的达到究竟解脱了,就叫做三解脱门。那三三昧,它是从入观来说。三解脱门是从究竟解脱来讲。这个就叫做空心解脱。涅槃或无为。阿含经是以贪瞋痴灭尽来表示的。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就是阿罗汉的见法涅槃。所以这个地方总之一句话,要表达空这个字。不但只是法理上的无我,不但只是在修行上的离爱染。不但是表达禅修者,或是修行者的内心的寂静境界。空这个字到阿含经,也可以表达最究竟的涅槃,就是贪瞋痴永断。你们知道涅槃怎么定义吗?一般我们讲说涅槃是死掉了。不是。涅槃最根本的定义叫做贪瞋痴永断。佛陀当初舍报身的时候死掉了,也叫做涅槃。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说除了贪瞋痴永断以外,圣者的舍报,因为这个报身也息止了,也可以叫做涅槃。但是根本的涅槃是指贪瞋痴永断。那这就牵扯到有余涅槃跟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是指烦恼断了,但是你这个肉身还在。无余涅槃,就是烦恼断了之后,这个肉身也舍报了。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很多时候,圣人死了或是舍报了,我们也用涅槃来表达。这是一种恭敬的用法。那比如说,佛陀跟阿罗汉入涅槃,那当然这是真实的涅槃。那比如说我们讲长者,哪一个长者哪一个大德,死掉了,我们不能用死掉了这么俗的语言,我们就说圆寂了或涅槃了,就表达说他是一个圣人这样,是一种对长老大德恭敬的表述法。所以现在空这个字,在阿含经里面表达了哪几种意思?第一个,表示禅修者内心寂静的境界。第二个,离爱染,还有离五欲。还有最后一个,指的就是究竟涅槃,贪瞋痴永熄。究竟涅槃,这个就是空心解脱的究竟的意义。所以在阿含经里面的空,有这几种意思。那这几种意思,乃至到最后引发,比如说像般若经这样子,从究竟的胜义来谈空。所以般若经谈的空,它不是忽然间冒出来的。它谈的空,是从阿含经的几种意思里面。那这几种意思有共通的地方,什么共通的地方?都是对离烦恼的一种表达。不管是因地的离烦恼,还是究竟的离烦恼。事实上他的统一的意思,都是离烦恼的一种表示跟表达。 相应部是南传的相应部,那它跟杂阿含经是相对应的。那为什么导师有时候用相应部,有时候用杂阿含?其实有时候就是说,某一个地方可能杂阿含表达得比较清楚,某一个地方可能相应部表达得比较清楚。所以哪一个表达得比较清楚呢?但是两个可能差不多。 只是说在表达语句上,可能某一个表述得更清楚。师父可以给一个比喻,离烦恼和断烦恼是怎么样,有什么比喻?离烦恼跟断烦恼它差很多。离烦恼就是说,我现在有一些方法让我暂时不起烦恼,这个叫离烦恼。比如说你现在生气了,然后师父告诉你说没有什么好生气的,这是一种误会误解。然后你说,是这样子,原来他没有偷我的钱,是我自己弄丢了,所以你就不生气了。这是一种让我们烦恼暂时不起,这个叫离烦恼。但是离烦恼,它还会再回来,不过至少是个好事情。那方法当然很多,而且境界不一样。那断烦恼呢,断尽了你以后不会再起烦恼了(所以断烦恼就是在业障就没有了)。这个我慢慢再跟你谈。师父建议,如果你有兴趣,等到这些课慢慢结束之后,你回去把师父的成佛之道再复习复习。对这些,我会讲得比较清楚。你讲的业障,我讲很简单的。所谓的业障是指过去造作的恶的行为所留下来的恶业。这一些就叫做业障。如果现行了,它会覆障我们的智慧,会造成对我们不好的影响,这个叫做恶报。这就叫做业障。过去的造恶的行为所留下来的恶业,就叫做业障。因为会障碍,善业就不叫业障(我讲的业障是Karma)。没错,讲的就是Karma。但一般我们讲业障是以不好的,不是以好的。这个师父在成佛之道里面讲的蛮多的,分析的蛮多。所以可以到成佛之道去看一看。法师讲了这个空在阿含经的意思,但是从这个意思上,基本上它的含义跟无比较靠近。我们大乘讲的那个空,基本上是变化,因为它是变化的,所以说它是无。我觉得两个好像到现在为止还没怎么联系起来。在用意上会有一点点不一样,我慢慢会再讲。在这个地方,它比较属于否定的,但是它否定不是在物质上的否定,而是在哲学上的或是在比较抽象上的一种否定。记得吗,空本来是在物质上讲东西是没有的,但后来由这种没有,对于我还有烦恼的去除跟否定,而不是指什么都没有。我们继续来看。 小结:出世间空相应甚深教,世间空,出世间的涅槃。从出世间空相应甚深教,是由世间空到出世间的涅槃。第一个空诸欲,空世间,我我所空,贪瞋痴空,都是依生死世间而说空。如果彻底的贪空,瞋空,痴空,贪瞋痴永灭,也就显示了出世间的涅槃。 所以所谓的甚深教是出世间空性,是圣者所自证的。出世间空性是涅槃,涅槃是圣人所自证的。如来所说的与之相应,也就是甚深了。出世间空性是难见难觉,唯有自证的涅槃甚深。佛依缘起说法而能引向涅槃,所以缘起也是甚深了。 这个地方在讲什么?从世间所表达的空,到出世间的究竟空。这个要表达佛教的比较重要的一个观念,一个是谈存在的道理,一个在谈体悟性,叫作体证性。比如说,真理只是一个道理而已吗?只是一个真实的究竟的道理而已吗?不是,那是什么?在佛教里面讲真理,它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法则或道理而已,不只是这样而已。当然那个也算,然而佛教讲的真理,一定必须是经过我们身心生命的体证。体证世间宇宙存在的普遍法则,宇宙世间存在的普遍的法则甚深,就是所谓的缘起法。这个叫作世间空。 当你真正能体证到缘起法,而体证到无我,而把烦恼贪瞋痴断尽的时候,这样的究竟体证,在佛教叫作真理,那就是所谓的究竟体悟到。真正对我们身心生命的贪瞋痴永灭,这个叫作涅槃。才叫作佛教,才叫作真理。所以,佛教里面谈一个缘起的存在普遍法则,缘起是一个法则。什么法则?我们现在存在一切的普遍法则是缘起的。这是一个道理。那如果你能够了解到这个道理,既然它是缘起的,所以一切法依因待缘而有,那就一定没有一个我。所以缘起而无我是指存在的真相。不管你懂不懂,你了解不了解,你懂你也是在缘起当中,你不懂你也在缘起当中。所以才叫作存在的真相,这样的一个普遍法则很重要,但是还不是我们究竟要达到的目的。 我们究竟要达到的目的是怎么样?断烦恼没错。那怎么样才能断烦恼?了解了存在的真相,而不只是了解,而能够体证到存在的真相,这个是一个道理,法理的道理。你由了解,然后去修行,然后体证,然后就会变成真正在你身心生命,而离一切贪瞋痴。就会变成所谓的涅槃。所以这个是法理性,这个是体证性,这两个没办法分开,但特质不同。你能不能说,我不用去了解学习这个,然后我直接涅槃?不可能,因为这一套跟这个,就是所谓的四圣谛。你必须要了解缘起的流转跟还灭,然后从中去了解说,为什么我们现在在流转,那我们怎么去还灭。弄清楚了,然后去体悟它,去修行,最后才能达到这里。所以这个叫做存在的法理,这个叫做对法理的证悟,这一套整体来讲才叫做佛教的真理观。 是现在师父讲过之后清楚,还是之前你就知道了,还是之前有点知道。 但是,师父讲过后更清楚,更清楚。那么导师上面讲了一套,讲什么呢?这个法理的存在无我又叫做什么?如果从缘起叫做世间空,缘起的无我就叫做世间空。但是还不只是世间空,要由世间空引向于出世间空。那这个叫做涅槃。所以叫做出世间空相应教。所以佛陀从缘起讲,但是目的到最后是要我们去达到涅槃。所以缘起甚深,涅槃复倍甚深。为什么缘起甚深,涅槃复倍甚深?因为这个法理本来就很难懂的。现在你不只是要懂它,而要证悟它而达到涅槃。所以涅槃是不是更深?当然深。但是涅槃的深不是在道理上深,是在亲自的体证很难。这个就叫做印顺导师这里所说的出世间空相应教。 (请问法师,佛教的我是怎么定义)我就是一个存在不变的东西,就叫做我。不管从大的、从小的,或微细的、或很大的,就没有这样一个存在不变的东西,就叫做无我。无我就是否定那个东西。对于讲有我、无我,我可以花好几堂课或是一整年的课来谈这个东西,那也是一个重点之一。但是我没办法再用很详细的时间去谈。所以师父建议,我有两个地方你可以去看看。第一个成佛之道,现在成佛之道精进版里面有特别针对三乘共法的无我的说明。如果要懂得更详细,我讲的阿含经讲要里面一个很大的章节在谈无我,花点时间去看看,可能会更清楚一点。这样来讨论可能会比较事半功倍。 (师父,我最早开始学佛,就对禅宗公案这些很感兴趣。但是像这边的话,如果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那些根机很高的那些禅宗大德,他们的修行体悟到存在的真相,他也是通过缘起这样吗?感觉他是一个顿的过程,哪怕敲一块砖头做了什么,他就突然就悟到了什么。)没错啊,问题是,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慧能跟神秀的徒弟讲了一句话:“你师父教的是上乘的戒定慧。” 意思就是大乘,我教的是上上乘的戒定慧。那上上乘谁来修?上上乘是上上乘根机来修。也就是说那些都是根机很高很利的。本来禅宗他就是想是针对顿悟的高根机的来修的。我现在问你一件事情,那这些顿悟高根机的人难道比比都是吗?当然不是。这是第一点。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我们都不是高根机的,我们都是初学者,我们都是凡夫,我们都是根机不高的。那么有些人问说师父,你怎么知道我根机不高?那你要根机很高,你就不需要坐在这里,那就委屈你了,忍耐一下。还有,高根机从哪里来?还是前世不断的累积修来的。那他在前世的修行当中,也是离不开这一套,而且是佛的根本教法。这是佛的根本教法。 (师父,像如果中等根机上等根机) 或者上上根机的修法来说,还是有一个连续性,有一个次第性。就是应该也是不违这个缘起。还是不离缘起的。所以野狐禅的故事,去体悟一下。野狐蝉的故事知道吗?它也是不能违背因果缘起的。我们来看这个。 世间空是空诸欲,是告诉你我们要做什么。空世间是一个法理,然后贪瞋痴空是一个目标。都是依世间生死而说空。我们虽然是生死,但不管生死还是不生死,我们都是缘起的。如果彻底的贪瞋痴空了,是证悟了,那就是贪瞋痴永灭,也就显示出了出世间的涅槃。所以一个叫法理性,一个叫体证性。甚深教,出世间空是圣人所自证的,如来所说与之相应,也就甚深了。出世间空性是难见难觉,惟是自证的涅槃甚深。佛依缘起说法而引向涅槃,所以缘起也是甚深了。这样一段文字,应该知道印顺导师在讲什么。缘起与涅槃。缘起是有为的,是世间。我们的生死是不是在缘起,哪怕还灭也是缘起。所以,不管你懂不懂,不管你了解不了解,你了解了你也是缘起,你还是活在缘起当中。你不了解,你还是活在缘起当中。那了解跟不了解差在哪里?你了解你在缘起当中,跟不了解缘起当中差在哪里?你不了解就是贪瞋痴烦恼。你了解了之后去修行,就是慢慢引向出世间空相应,就是慢慢慢慢离贪瞋痴烦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离苦得乐。那就牵扯到,那为什么我要了解缘起呢?那就牵扯到,后面等一下我要讲一件事情。离苦得乐,那就又牵扯到一件事情。这个世间是不是苦,那我等一下会讲。不然的话有人会说,那师父为什么无缘无故,我要去了解这一套,你要没事都好好的,那你就不需要了解。问题是我们都有问题,我们是什么问题?我们活在痛苦当中,佛菩萨活在自在解脱中,我们活在不自在的烦恼束缚痛苦中。这个我后面会慢慢再讲。 所以缘起是有为世间,是空,是无我的。所以要修空以实现涅槃。什么叫做修空?这句话说所以要修空离却烦恼。意思就是说,要了解这一套,缘起的无我,无我就是空,然后慢慢从这一套的理解去离烦恼。这个叫做修空,然后到最后达到涅槃。这是我们上面讲的。涅槃是无为的,是出世间的,也是空,叫做出世间空性。究竟的涅槃意义也是空的,就叫做出世间空性。我们现在在讲阿含经的空,那你可以看到一些迹象。所以到了中观讲空的时候,不是离阿含经的,它是把阿含经里面的空。 更清楚地呈现出来了。所以为什么叫空之探究?先探讨阿含经的空,然后部派佛教的空,般若的空。最后来谈中观的缘起性空。小结:杂阿含经在说这两种甚深时,就说:“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透露了空是依缘起而贯彻于生死与涅槃的。这句话很重要,空是依缘起贯彻了生死与涅槃。我们生死流转是缘起的,但是还是无我的。缘起的必定是无我的,所以我们生活在空中。我们不知道,我们还执着有我。那你开始要了解缘起的时候,你就慢慢可以空诸欲,了解无我,然后慢慢离贪瞋痴烦恼,然后往著涅槃的方向去前进。那就是出世间空。这是这一章节段落的一个小结。 再来,带大家看一个经文。这就是很有名的缘起跟涅槃,杂阿含二九三经。世尊告异比丘:“告是告诉。”世尊告诉异比丘,这异比丘是什么意思,名字不知道,somebody。有时候,世尊告诉舍利弗,世尊告诉阿难,或是世尊告诉谁谁谁,但是有时候不知道是谁,反正有这么一件事情。这个异比丘就是someone,就是某一个比丘。我已度疑,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那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但这是杂阿含经的翻译,这个就是所谓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这个叫做缘起的流转。有烦恼就会去造业,造业就会烦恼再润生,就会再来投胎。这个叫做十二缘起的流转。接下来就是忧悲恼苦,乃至如是纯大苦聚集。此甚深处,所谓缘起,这个就叫做缘起法。缘起就包括流转跟还灭,复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的是缘起,无为的是涅槃。那为什么缘起叫有为?因为生死不断的流转。那涅槃,涅槃就是贪瞋痴永灭之后,我们舍了报身,就不会再来投胎流转。这个叫做一切生死永尽,这个叫做无为法。当然后面的阿毘达磨对无为法的定义有点不大一样,不过这是阿含经最早的定义。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为什么无为是不生? 不住,不异,不灭,因为你涅槃了,涅槃之后不会再来投胎了,就生死永息了,所以叫做不生。你涅槃之后,不会再生死轮回了,叫不生。那不生一定是不住,不住就没有所谓的变不变化的问题,那就没有消灭的问题,那有为就会有生住异灭。我们生命是不是有生住异灭,出生了,然后成长,然后开始变化,这种变化不管是变老也好,生病了或怎么样,到最后会死掉,那这个叫做生住异灭。但是如果你不出生,那就没有这个问题,这个叫做贪瞋痴永尽毕竟涅槃,这个就叫做由世间空而引到出世间空,这个叫做出世间随顺缘起空相应教。 (老师,请您解释什么叫随顺法)出世间空相应缘起随顺法。出世间空相应,意思就是说,以出世间空为主,相应就是相应于出世间空,缘起随顺就是随顺缘起法,意思就是说,随顺缘起法,以世间空而引导向出世间空。这个出世间空相应,就是相应于出世间空。这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与世间的缘起,随顺于缘起而相应,相应就是引导,相应于出世间的涅槃。 (师父就是说,关于如果是有为的缘起是世间的,然后到出世间无为的涅槃,这当中感觉是一个非常大的鸿沟,这个是不是还是要通过一些修行人的一个跳跃式的,就是顿悟的这个过程才能跨过去,还是就是慢慢的一步一步)慢慢,我跟你讲是这样的,修行的过程是慢慢一步一步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讲的闻、思、修,这都是增长慢慢一步一步。但是到了要转凡成圣的最后那一刹那,是顿悟的。就阿毘达磨或是唯识学,包括中观来讲就是说,前面的闻、思,那就看个人,你不断的日常生活中听经闻法,然后持戒布施,各方面不断的一直这样的训练增长,慢慢就会养成闻慧。那闻、思、修、慧,等一下有空我再慢慢讲,就会先由我们一般的认识。其实我们现在大部分来讲,都还没有真正的闻慧,还没到闻慧,所以我们都还是生得慧来训练。但是我们已经有这个种子了,然后训练成闻慧,然后从闻慧进一步成为思慧。那你有了思慧,然后你还要有基本的定力,经论上说要有未到地定的能力,两个结合起来,这个叫做定中作观。那这个定中作观的次第是煖、顶、忍,这些都必须是渐次的次第,你到了煖顶忍,最后面即将转凡成圣,断烦恼的世第一法,叫做世间最后的心第一法,转凡成圣的当下。 断三结以及智慧开,这个是顿悟的,所以是先渐,然后悟的当下是顿悟的。那这时候已经是转凡成圣了,必须是断三结,已经成为所谓的圣人了。从阿含经来讲,你成为初果之后,你要渐修到四果,你是没办法初果忽然间变四果的。你必须要透过次第的不断再观照,然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一般来讲,这个过程上面一定是渐次的。 我刚刚想到因缘随顺法,我的理解就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的事情,人在这个世界上碰到的任何事情,发生的任何好的事坏的事都是因缘发生的。人有的时候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往往就不能随顺这个因缘。就想如果坏的事情发生了,就想阻拦,或者说想抗拒这个事情。那怎么样才能断烦恼?心理的话就要随顺这个因缘,要发现这个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你才想办法通过能够解决它。不是说在那怎么抵挡它,或者说把它甚至往坏的方向推。我觉得通过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最终的不起烦恼。否则的话你总是会起烦恼。当然,你讲的这个是合理的,但是这有一套方法,不是这么两三句话。你讲的是合理的,但是问题是比较笼统。那佛教里面,在这个上面会讲得比较细,但是这里讲的随顺缘起法不是一般的我们要随因缘,不是只是这样而已。它讲的缘起法是指什么?是指流转生死的十二缘起。那这些方面,你可能就要再去深入。所以佛教讲缘起法,你说我们一切都是因缘,都是随缘。当然这也是,但是佛教讲缘起法有更深的意思,就是所谓的此故彼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且它的缘起法是针对我们身心生命的产生,以及过程和死亡,以及下辈子再生出这样子的一个流转。它的法则是怎么一回事,这才叫做缘起法所要探讨的。 那师父你说那个十二因缘那个流转循环中间,如果你要说无我能够解脱的话,无我是在十二个缘的哪个环节?我后面刚好要讲解脱道,慢慢再跟你讲。其实你的问题都很好,问题是你现在问的问题应该都是师父在成佛之道跟阿含经里面讲的。我等一下讲解脱道的时候,我尽可能地来回答你,但不可能圆满,因为时间很短。 师父,从还没有顿悟的时候,烦恼还存在是不是?对呀,你闻思修还没到真正的最后的那个,你烦恼都在,只是说,你的烦恼被你的修行方法,还有你的智慧的认知,还有你长期的训练给降伏住。所以你已经跟一般人会不大一样,你不要说到最后的闻思,包括修,包括你如果闻慧成就的时候。 什么叫闻慧成就?佛法的思惟模式就是你的人生观是随顺于佛法的。那跟一般人可就不一样了,那你就很容易所谓的放得下,很容易不执着,就不大会跟人家动不动就起冲突,因为你的人生观跟一般人的人生观整个是改变的,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叫做符合佛法的思惟模式,就是佛法的人生观,这个才能叫做闻慧成就。那这个虽然你烦恼还在,但是你的很粗重的烦恼已经被你的智慧,还有你长期以来的训练给降伏住了,所以不会像一般人那么粗重了。 接下来我们来讲解脱道。为什么我们要讲解脱道?因为第一章阿含经的空是讲空与解脱道。我前面讲那么多在讲什么?在概述空在阿含经里面所代表的意义,所要表达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才是真正把前面的几种意义,跟解脱道结合在一起。所以叫做空与解脱道。 第二节,泛说解脱道。第一,空与解脱道。空与空性 śūnya śūnyatā,空与空性是佛法解脱道的心要,与解脱道是不相离的。其实刚刚我画的这个图已经告诉你了,你现在是没有达到涅槃,没错,你的目标是涅槃,你在缘起里面了解缘起的无我,这就是所谓的解脱道。从这里往这个地方,这样就叫做解脱道。你看解脱道是不是一定要跟空相应?解脱道如果不跟空相应,那就不叫解脱道,你就执有,那就不叫解脱道。所以空与空性是佛法解脱的心要,是与解脱道不相离的。 在佛法的开展中,解脱道引起的多方面的开展,空与空有关的方便也就多方面开展而有种种。什么意思?就是说,空是核心,但是我们在入手修行的时候,依这个核心而根据不同的人或是不同的状况,开展出入门的不同方法。但是到最后的这个核心都是必须要有的,也就是说,我们入门可以有多种的方便,但是到最后这个核心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叫做在佛法的开展中,解脱道引起的多方面开展,空与空有关的方便也就多方面开展而有种种。 其实就是讲上面的四种心解脱,依据早期的经说,从种种解脱道中对空做进一步的探究。也就是说,现在印顺导师要开始从解脱道相关中去对空做说明跟探讨。我们再来看解脱道。解脱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戒定慧三学。那么佛法的一切修行离不开戒定慧三学,离不开八正道。在佛法的修行当中,如果有与八正道或是与戒定慧没相关不相应的,要么就是错误,要么就是方便。 我再讲一次。佛教虽然发展了两千多年,也扩展到不同的地方,开展出很多种法门,但是有一些因为是方便。那开展出那么多种法门里面,如果跟戒定慧相应,跟八正道相应,那就是正确的法门。如果里面跟八正道跟戒定慧不相应的,或是说没有相关的,要么就是错误,要么就是方便。 我举一个例子。念佛怎么念?念佛能不能跟戒定慧相应?当然可以。但首先你要知道戒定慧是什么,然后接下来念佛是什么,然后怎么念,然后接下来才能跟戒定慧相应而念佛。所以念佛念得好,念得深是可以跟戒定慧相应的。但念佛有没有可能跟戒定慧不相应?念得对当然就跟戒定慧相应。有没有可能跟戒定慧不相应的?根本没有随顺于戒定慧的。当然有啊,怎么会没有?有没有外道在念佛?有。怎么会没有?附佛外道念佛啊。有没有一个什么一什么贯什么道的?他们念不念佛?念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也念。那你能说他是正确的吗?当然不是。所以不是说每个念佛的都对。 拜佛有没有可能跟戒定慧相应?当然可能。你要是学得好,听经闻法学得好。我问你一件事情,你们去想,你刚入佛门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然后你也来这里也拜佛。那时候拜,跟你现在已经过十年二十年了,学得很多了,也训练了很多了,也经过很多的苦难也好,或者磨练也好,然后对佛法有更深的体悟。我问你,你现在拜佛跟那时候拜佛一不一样的?当然不一样啊。所以佛教徒拜佛跟外道一些不懂的,人家说拿香跟着拜,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三皈五戒,然后对佛法有很深的肯认跟情操跟信念的拜佛,跟外道跑来或是一些不是佛教徒跑来拜佛,那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可以跟戒定慧相应,那就是正确的。那有时候是跟戒定慧不相应的,就是他根本没这个观念。那没有这个观念,要么是方便引导。一句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你礼佛,罪灭三千,你礼佛就无量功德,这个都是引导入门,这也没错啊。但是你不能一直仅止于这样子,你入门之后还要往戒定慧上面去提升,那这是方便。 先由方便引入。还有一种师父说,要么就是方便,要么就是错误。什么叫错误?有些人把佛教拿去当成宗教诈骗,当成敛财,然后做错误的解说。有些附佛外道很喜欢解释佛教经典,但是都做错误的解说,那这个就是错误的。你念什么佛都是错误的。所以,开展了那么多种法门,真正来讲,我们一定要知道,任何法门,只要是正统的佛教的。 一定要跟戒定慧相应,所以三学八正道,它是不二之道。我问你,总体来说,大乘的修学修行方法是什么?依三心来行六度万行。六度里面有没有戒定慧三学?当然有。第一个就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那布施在阿含经里面有没有?当然是有。不过光布施还不能成为道,大乘佛教里面他还把它更广。布施当然它要跟波罗蜜相应,波罗蜜就是智慧的慧。所以我们要了解说,哪怕是大乘佛教的六波罗蜜,其实都是依三学为基础而更宽更广更深,还是离不开三学八正道。 三学八正道,跟戒定慧三学。正见、正思惟、慧学所摄;正语、正业、正命戒学所摄;正精进摄一切;正念、正定定学所摄。八正道跟三学,感觉上次第不一样,两个内容一样,但是它的说明的角度不同。八正道是以修学的次第来讲,三学呢,我再讲一次,三学八正道它的内容是一样的,因为正见正思惟慧学所摄,正语正业正命戒学所摄,正念正定是定学所摄。八正道跟戒定慧感觉上次第不大一样,但是并没有违犯跟冲突,因为两个的切入角度不一样。八正道是以修学的次第来讲,那三学是以什么次第来讲?三学是以成就的次第来讲。一个是以修学的次第来讲,一个是成就的次第。从修学来讲第一步不是持戒吗?但严格来讲,你持戒你是不是要先了解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意义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要先搞清楚?那你先搞清楚,当然要先了解佛法。所以闻法是修学佛法的第一步,所以叫做正见,正见才能引发正思惟。那你观念知见够了之后,你发心持戒,那这个就是真正的戒。那进一步呢,你知见观念够了,然后戒也持到一定的程度了,那你这样才能修定,然后定中作观成为正定。这是一个修学的次第。那为什么我说戒定慧三学是一个成就的次第?它的意思是说,你观念知见清楚了,你当然要先持戒,但是问题是,你要修定,你定要修得好,你一定要戒持得好。没有那个修定不持戒的。为什么师父说,你修定要修得好戒一定要持得好?没有这么多干扰,你持戒了跟烦恼很有关系。我们的烦恼多,但是有分为粗重的跟微细的。粗重就是很容易受到外来的引诱,然后产生的,这些是很粗重的。我很喜欢吃,看到什么都想吃,我很喜欢漂亮的衣服,看到都想买,这种是烦恼,是贪。但是这种烦恼是很粗重的。所以持戒的意思就是说, 以外来的护持跟比较强制的力量,来约束我们,然后去降伏粗重的烦恼。所以持戒的最根本意义就是降伏粗重的烦恼,养成好的行为跟习惯。那你粗重的烦恼降伏了,接下来你才有办法打坐修定。如果你粗重的烦恼都不降伏,都不去运用,都不去训练,你只说我坐下来就是打坐了。但是你要是没有把粗重烦恼借由持戒来降伏,你坐下来其实内心到处跑,那你很难打坐,根本修不了。所以为什么师父昨天说,打坐不在于你怎么坐,打坐前方便很重要。前方便,第一个就是执持净戒。这阿含经还有很多经典都是这样子讲的。只可惜现在打坐修禅定变成一种流行,所以大家都讲怎么坐。很多禅修班都很好,我都赞叹跟认同。但是今天在座的各位或网络上前面的,你要坐得好的话,这戒定慧是佛陀说的。你要坐得好,拜托你持戒多少持一点。那你持戒多少持一点,意义是什么?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去降伏一些粗重的烦恼。至少你的日子过得简朴一点,你不要过得太多彩多姿。你过得那么多彩多姿,你怎么打坐?我有一次,很久以前,台湾一个寺院有个分院在加拿大的另外一个地方,我就去。然后教他们打坐,然后我就告诉他们说,你要把粗重烦恼降伏,生活尽量简单一点。一个洋人说,为什么?他跟我说,他可以前天去disco跳舞,第二天回来打坐,一般人觉得都可以,怎么会不行呢?但是就现实来讲,你不要骗人。你昨天做什么,做多了,你今天坐下来怎么样?满脑子都是昨天的那种印象。你很喜欢听一种音乐,每天听,不信你试试看。听一个礼拜,你接下来坐下来怎么样?那个音乐很美妙的旋律,自然在你脑海中生起。这是很自然的。所以为什么说要离五欲五盖?为什么说必须要先持戒?就是这个道理。那这个师父就是大概讲一下,很多细节。以后有空慢慢讲,还是去听师父讲的阿含经,里面讲的更多。所以为什么说三学叫做三增上学?那个增上什么意义?基础。戒增上就是说,你要修定,必须要以持戒为它的基础,你才能把定修得好。你要发根本的无漏慧的话,你必须要有定的能力。那这个就是所谓的成就次第。 [[Category:空之探究及其观行|005]]
返回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 第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