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九讲”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九讲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各位同学大家好好,那么我们接下来看阿含经的道次第了,不是道圣谛,阿含经的道次第,就是说修行一定要有一个次第,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初入学者,一定要有一个次第,这个次第在一般我们讲,就是戒定慧三个次第,不然就是八正道。 师父要再强调一次,就是说八正道是我们学佛的一个次第,你会说师父,佛教里面比如说三学八正道,八正道或是三学,是不是说戒持好了我再来修定,那么修定修好了,我再来怎么样再来修慧,是不是这样子?当然也不是,而是说我们要修的时候一定要全修,但是我们说,如果你要有成就的话,你必须要有这个次第的成就。比如说你打坐或是修定要有一定的成就,你戒要持得好,你戒持不好你很难有定的成就,对不对?你说到了慧学依定发慧,对不对?或者是止观双运,那你定一定要有基本的定力跟基础。那慧学你要再从开始就要学,学到所谓的闻思慧,你才能依定发慧。所以从我们的真相就是基础上来讲,你必须要有次第。 那么再就八正道来讲,你如果要有一定的一个修行的话你要次第,也就是说你正见一定要具足,你接下来的行为才会正确,但不是说我把正见弄到完全都清楚,我再来什么,再来这里再来正语、正业、正命,倒不是这样子,而是说做你还是要全部都想办法,了解多少做多少,但是你在成就方面你必须知见观念正确的,你的行为才会一定的正确。这样各位同学了解吗?所以这样的次第是说,你做要同时做,但是在成就以及说在一点一点的增上方面,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叫做次第。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次第里面就告诉你说,如果你的知见观念还不是那么正确,也就是说你没有听经闻法,你知见观念不是很正确的话,你休想怎么样?再往下修,你往下修就会有问题,就会有问题。可能就邪魔外道或是受到一些附佛外道的胡乱瞎说瞎说,然后你就照着这样去说,就有问题了。所以你没有正见,你就不要想说你会有正定,这样各位了解吗?你知见观念不对,你就休想说你的打坐会有一定的成就,如果打坐到时候有成就,有可能就是会有问题。什么叫做会有问题?比如说你坐的并不是佛教真正要的定,还是说你打坐有一点点基础,有一点还不错的感觉,你会去执着定,执着定的那种喜悦跟快乐。 你说我执着定的喜悦快乐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你的观念不是很正确,你的烦恼也没有真正的降伏。当你有一点点定的喜悦跟快乐的时候,你一旦执着上了,会障碍你继续往上修行的那种善法欲。这样各位可以了解吗?叫做以少为足,就会变成以少为足,甚至有时候一些观念错误的话,哪怕你有一点点定的一种一点点力量,或者是一点点喜悦的话,你的观念知见错误,你会把定境当成什么?明心见性,或认为你已经涅磐了,或是认为你已经证几果了。或是你有一点点感觉而已,比如说很气很舒畅,打坐到一断时间之后,发觉我觉得全身好像身体都不见了。师父讲过好几次,其实打坐过程中都有这种状况,当你感觉到有一点点很舒服,然后身体不见得这种感觉,你就跟人家讲你已经证果,很多外面都是这样子,然后自以为是大师了,所以这一些观念都要在我们现在的学习里面弄清楚,然后把它纠正。 你看这整个一个道次第里面,其实一个状况来讲的话,这两个都是以八正道为主干来谈。 八正道,它你看有世俗,我们这边比较好做。 你看八正道里面有什么?有世俗八支正道,所以八正道有世俗的八正道,还有什么?出世间的八正道,世俗的八正道跟出世间的八正道最大的关键点的差别是在八正道哪一支,你知道师父的问题在哪里吗? 安在你知道师父在问什么吗?我在问说这边有世间八正道,还有出世间八正道对不对?世间八正道跟出世间八正道,它最大的差别是在哪一支? 正见,对。 是吗?有人讲什么?更坚持刚才有讲话的请举手一下。你说那早知道不要讲,每次讲还未那不是正见了。你不要问我是我在问你,你觉得是正见吗?安在我觉得是不是有两个你那边是有漏,这边是无漏的事,就是两个代表差8支,到底哪一支有差?差别在哪一支?我觉得你的证据你觉得是正见,然后后面有没有其他同学?肯定是正见, 肯定是正见。 好毫无疑问的,这么肯定吗?大家不错,慢慢上轨道了,确实是正见。 为什么?因为正见会引导下面所有的,你正见是出世间的,然后依正见引导下面就是出世间的,对不对?你正见如果是世间的,你下面引导的就是世间了,你不要说我的正见是世间的,但是我修到正见变出世间的,没有这回事,为什么没有这回事,你往下看师父教你就知道了。 那么现在我先讲一下,那么世间正见,我会讲内容,出世间正见,你们应该也学过很多了,出世知见正见以什么内容为主,要知道什么内容,了解什么内容为主,你才能出世间? 我想想拿来以前就有学佛的请举手,不要推,刚才不是现在都不敢举手,以前没有学过的请举手,你看。 And没有学以前,但来这边之前没有学活的请举手。怎么那么多呢?真的吗?不要怕师父问结果存在,某某你来自来这里之前没有学过佛,没有真正学过,应该是没有真正学过,但多多少少都听过了,是不是?好,也没有有接触过的,我问你们因为其实佛教在中国发展那么久,大家多多少少不管没有学多少都知道有佛教这一回事,甚至有些开始学佛可能也学了几年了。 现在我要问你一件事情,佛教它虽然是一个整体的,但是里面还是有它的不同,比如学派的不同,对不对? 比如说有这个宗那个宗的不同,还有什么?还有你学的是世俗法,世俗的表示就是你学的是什么?人天善法,你学的是出世善法,你学者是大乘不共法,还有分,还是有分的。有些人可能他学来学去,他只是学一些人天善法而已,那人天善法不是不好了,而是说你既然学佛了,那总是要学什么?总是要学出世间。出世间最根本的观念到底是什么? 这个师父就不指名谁要说?出世间根本观念所要了解的到底是什么?你才能真正出世间。那个某某你知道吗?断烦恼,但是要了解怎么样?要学的到底是什么?世间一切是苦,是没错,世间一切是苦。 接下来,所以要了解, 就要断了工作这个叫什么? 就叫缘起四谛,对不对?因为你讲四谛其中的一个而已,你说要知道世间是苦,知道世间是苦之后,你又讲要去了解苦的原因,那就是苦集。了解苦的原因之后,不能就这样而已,对不对?他想办法去解决苦的原因,想办法去解决苦也苦的原因,到时候就知道说我断了苦之后就要怎么样,那就是四圣谛。 四圣谛它根本的原则是什么?缘起。缘起,四圣谛,缘起,从它的法则来讲,它就是三法印,这样了解吗? 那么缘起用在于身心生命的观察,以及解决问题上面,那就是四圣谛。所以你要了解出世间法,最根本的不管大小乘,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所要了解的人天善法,内容我现在慢慢等一下会讲。出世间法你要认识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缘起四圣谛,这就是出世间法。 当然出世见法里面还有分成声闻法和大乘法,但是还是不管大小乘,离不开什么?缘起四谛,因为它是基础,这样各位了解。由缘起四圣谛所带出来的正见,从正见开始到后面,那就是出世解脱法,世间法,它不需要你离苦得乐,当然离一般苦了,它不是究竟离苦得乐,它要的是怎么样?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这是世间的人天法。 但是佛陀有讲,你如果人天法没有办法做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要谈什么,你不要休想说你要修出世间法,为什么?因为出世间法它要求的善法,要求的标准更高,如果你连基础都做不到,你就很难。但是话说回来,你也不是说我把人天善法做到完美无缺,我再来求出世,那也不是这样子。因为我们都是凡夫,刚开始的时候学习,我们不能说我不做人间善法,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要求说我只做人天善法,我把它做到完美,因为你开始也没办法把人天善法做到完美,如果你要求做到完美才能做出世间,你一辈子都没办法做出世间。 这样各位了解,好。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 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世间,还有出世间,你看,那么世间善法基本上就是一样是八正道,但是他它的正见就不一样。你看这边的正见不一样,它的内容也可以用十善业道,这是有漏的。十善业道,其实十善你看它可以是有漏的,然后它也可以是无漏的。同样的,端看你这个知见上是怎么认知?对不对?如果你修无漏的,那就是苦集灭道。你修有漏了,等一下我们讲什么叫做有漏的知见,有烦恼的知见。 好,他在修学的另外一个角度的次第上,首先你看他要先培养你的三善根,什么叫三善根呢?分别善恶、惭愧、正勤,这个是佛教两讲的三善根。分别善恶不只是分别善恶的,它有一些内容,我们等一下讲。 接下来有一个次第叫做四预流支,要记得,四预流支是什么?亲近善知事,听闻正法、内正思维、法随法行,或者法次法向,但是当然这个图是尽量把它安排了。我问你出世间是不是也要亲近善知识,是听闻正法,是不是要这样?当然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个四预流支不管出世间还是世间的善法,修学的次第都是这个样子。 第一个,一定要亲近善知识,第二个要听闻正法,接下来要如理作意就是内正思维。接下来依前面所得到的内容去怎么样?实践。法随法行。 这四预流支你不要看你看起来简单,但是你好好的去思维一下,如果你是没有学佛的,你现在好好的学习这个,如果你以前学过的,你好好的检视一下,你有没有亲近善知识?很多学佛的亲近的是恶知识,他自己不知道,对不对?去学习附佛外道,去接近附佛外道,去去接近什么活佛再来,什么谁再来,观音菩萨再来,什么再来,对不对?然后什么跟你摸一摸顶,然后跟你消业,跟你怎么样,然后你就业障消除,然后接下来你就荷包失血,你业障消除就是荷包失血,因为你要交很多钱。 师父是不是曾经讲过怎么样去分辨附佛外道?所以有没有曾经讲过一些观念,还是你们都已经忘记了? 要分辨附佛外道其实有几个方法很简单,第一个,道的修行绝对没有捷径,也绝对不会快,也绝对没有特殊的方法,它无外就是三学八正道。所以如果告诉你有捷径,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有什么东西可以很快,别人是要慢慢走,你很快的就可以达到,然后教你什么捷径,特别的密法还是怎么样,这些你就要注意,修行没有捷径,修学绝对没有捷径。 你说师父,人家有些密法,还是有些禅宗顿悟很快就开悟,那也不是捷径,对不对?那是可能某些人根基上上乘非常高,但问题那也不是捷径,那是人家前辈子修来的,而且'''那个不是诸佛常法'''。 什么叫做诸佛常法?不是佛陀教授的一个普遍的次第,所以不能以那个为普遍的学习。那就是因为这一种,所以常常会让一些有心人士或错误的观念的人去引导这样子。所以基本上如果教你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人家要修好几辈子,或者是人家要修怎么样修怎么样修,要一步一步慢慢走,但是他告诉你有什么捷径,有什么特别方法的,这个一定是有问题。再来,他会告诉你独一无二,只有我这家有别家没有了,好像是卖什么密药一样,什么药别人都治不好,只有我这一种药是最有力最有效最灵的。 这样讲最有效最灵的就表示什么?最贵的。如果卖独家秘方的,这个一定有问题。所以学习学佛也没有独家秘方,你来到师父这里教师父教什么?三学八正道,只是内容上懂不懂,充不充裕,正不正确?那就要看你学的怎么样了。佛教讲六度万行三学八正道,讲的就是这样,三十七道品讲的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秘方的。这样各位大概了解吗? 还有,师父刚才讲你要交很多钱,你要交很多钱,你自己就要考量看看。用什么秘方,然后什么密法,然后跟你帮你消灾灌什么顶,你要交很多钱,你自己看看着办。还有用神通,告诉你这个上师、法师神通广大,修行境界非常高,然后神通很大,然后你去了之后就可以帮你怎么样,这些都有问题。 佛教里面有没有谈到神通的?当然有,因为这是世间有的东西,这不能说没有了,有神通,但是佛陀也告诉你,修行不能靠神通,修行跟神通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一直告诉你强调神通多好,我师父神通广大,能够做一些常人所不能的东西的话,一直强调这些的这些,那这些有问题。还有如果告诉你,不重视戒律,告诉你不大需要持戒的,不需要归依三宝,不需要受五戒的,这些就有问题。这样了解吗? 所以从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三皈五戒开始的强调,一直到师父刚才讲的那些内容,你都很容易去判断他到底是正法、非正法,自己看看。善知识以后师父会慢慢讲,基本上如果跟刚刚讲的那些不一样,而且是告诉你一步一脚印的修行的,强调三学八正道修行的,基本上这些可以引导你真正往善法去的这些,基本上就是善知识,善知识内容,师父在往后的课程里面还会讲,这样大概可以了解吗? 还有你亲近善知识,你确定这个是善知识的,接下来是怎么样?听闻正法,不是跟师父结交朋友,五湖四海。有多少人去寺庙去找师父,但是不是去找师父听经闻法,不是去讨持讨论佛法的,是去跟师父套交情。然后说谁那个师父跟我挺好的,跟我交情好的很,跟你交情好的你又从他上面得到什么正法吗?所以你去一定好,你去寺院去亲近善知识,去师父那边,重点都一定是听闻正法,这样了解吗?但是听闻正法方式很多,不一定每次来师父都会跟你讲法,包括你来做义工对不对? 从做义工,从进退、打扫各个方面的仪轨里,其实都是学习身教听法的一个部分了。所以有时候去,当然以听闻正法为主,但是来到寺院很多时候会做义工,会做这个那个帮忙做,其实这个都是什么?身口意的的熏习了。当然那也是欣熏习正法的一种方式。所以你要了解看看说,你们很多时候结交一些善知识大德,你只是因为说这样子,我可以有一些内容东西可以谈谈,这样子,我跟哪一位地位高的大而上有交情有关系,所以我也无形中好像我的地位也比较高。你看,我告诉你寺院里面那个地方没有,一般人是进不去的,我去的话,都是大和尚出来迎接我进去的。那问题是这样,意义在哪里?是不是这样子?这种人多得很,很多居士还以这个为乐,对不对?你们去如源师父那边,他有没有泡咖啡给你喝?我去那才有上等的咖啡可以喝(笑)。这样有意义吗?当然没有太大意义,你去喝到师父咖啡,师父绝对不会只是让你喝咖啡,一定是什么?希望你在同时能听闻正法,然后依着佛法的内正思维,然后慢慢去修行,这个才是意义。所以来中道的,师父说你们平时如果没事的话,当然有事来没关系,平时没事的话不要来这边串门子,对不对? '''你说很久没看看师父,来,那没关系,向于师父向于法,这没关系,但是不要动不动今天来坐一坐泡泡茶、聊聊天,聊聊是非、谈谈政治,这个就没有必要。但是有正法愿意学习佛法的有问题的,你来师父都不会拒绝,有时间师父都不会拒绝。这个是现实的一个现象。不管全世界不管到哪里,你说在大陆也好,在台湾也好,在哪里来,有多少人去寺院是跟寺院套交情的,是表示自己地位很高的,是表示自己是怎么样的,对不对?这个就要很注意。''' '''以前印顺导师以前说过,我也跟各位讲过好几次,大护法,你们听过大护法吗?护法是护佛的法护佛教护佛法的。但是导师曾经说过,有些大护法,如果没有法的话,那就是什么?大麻烦,那就不是真正的护法。有多少寺院是要花很多时间花很多功夫去讨好这些大护法的?有点本末倒置了。你大护法本来是在学法,尽你的力去学法去护法的,本末倒置,反过来变成师父要来护持大护法,要来招待大护法,要花太多功夫在这些没有太多的意义上面。不管是师父自己还是大家都要知道,亲近善知识就是要听闻正法,讲起来简单,但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是一般现象上,大家都要反省注意的。听闻正法之后,你必须内正思维,你说师父讲的这些我都懂。懂,问题是真的懂了吗?你对你学习到的佛法有真正在思维过吗?''' '''当然在座的各位很多是有的,师父也知道,但是师父是对一般人讲法,包括网络上的,有真正在内正思维吗?甚至有些观念错误的认为学佛不需要思维,甚至认为学佛不需要听经闻法。你们在外面有没有遇到有人跟你说,其实你不用想那么,金刚经,你不要去了解内容,你不要想那么多,你去诵诵到最后你就会悟到里面到底什么道理。你有没有听过人家这样讲过?我告诉你没这回事。你如果从来不听经闻法,不了解金刚经的内容讲什么的话,你从来不听的话,我问你,胎湿卵化——四生,胎生、湿生、卵生、化生,如果你不听经闻法,你不了解内容的话,你诵一万次你也不知道胎湿卵化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有可能自己乱解释。''' 你连听经听那么久,很多观念你还不是马上就能懂,更何况你如果不听经闻法,不学习内容,你怎么可能知道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去念一万次,你会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样各位了解吗?你一定要听经闻法慢慢去了解,从这个了解里面再把了解之后再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去反省,有一天你才会知道说原来它是什么意思。 所以这个是佛教次第上讲的,一定要内正思维,接下来思维后,就是说你要去实践,对不对?今天有同学来到这边,几个来到这里跟师父讨论佛法的,我觉得有些同学就实践的不错,什么实践?戒定慧的实践。你平时要持戒,对不对?然后平时要打坐,平时还要诵经、拜佛、礼佛,这些都要。还有慧的实践怎么实践呢?要不断日常生活去反省自己,学一滴一点就运用在日常生活去反省一滴一点,这个就是慧学的真正跟进步。 有些人老是观念点错误,就一直觉得说来这边听经那就是什么?只是学问。问题是听经完之后你要内正思维还要法随法行。谁告诉你说听,听经闻法是学问而已,是不是学问在于你看你要不要去用,人家为什么同样来听经闻法,有的人用得上,有些人就一辈子认为那是学问。如果你把不把听来的内容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去反省,检视自己,你听到的真的就是学问。学问有没有什么错了,至少你还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讲,那就有问题了。 就好像师父常常讲一句话,就是说你们听过所谓的学术吗?学术并没有错,看你怎么用。如果你只把它用来当成一种什么?也当成一种我只是了解,那对我的身心没有太大帮助,这就是纯学术。但是你用学术的观念,还有他的方法,还有他的逻辑应用到佛法的检视上面,到最后成为你安身立命的一个东西一个法的话,学术没有错,因为学术中的就是严谨的思辨。你对于修行方法你不用严谨的思辨吗?你不用去考虑到这样修到底对不对吗?当然要。 玄奘大师译经要不要一个很严谨的学术方法?不能随便乱翻一翻,为什么他这个字必须要这样翻,为什么他这句要这样翻?你后来去比对梵文说,奇怪,明明这个字不是这样子,他为什么翻成这样子?当初他有什么考量必须翻这样子?这种考量跟过程,那是很严谨的一个过程,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这不是学术的过程,不然这是什么过程?我们的修行?也是这样子,你今天来这边听师父这样讲,如果你不去思维,你怎么知道说师父讲这样对不对?这样子对我们身心应该怎么运用?有什么帮助?这些都是一种辩证的学术过程。 这样大概了解吗?好。这个就是把法随法行。当然到了这一边,其实这个铺开来,到了这一边(出世间)就有一定的能力了,后面我们都会讲。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证思维,法随法行,就叫做四预流支。为什么叫做四预流支?你们知道什么叫预流吗?好像上个礼拜才讲过而已。预流,入流,就是初果,也就是说这个是入初果的一个次第跟过程。这样各位了解吗?当然了,图是这样画,但是你们要知道方便的应用。师父上次也讲过说,这个正见你要养成不容易,正见的养成,你可以把这一整块(法随法行)拿到这一边(正见)来,了解吗?经过这样(从分辨善恶~法随法行)不断的反复之后,你才能养成正见,对不对? 但正见养成接下来要实践的时候,当然也可以把这一块(从分辨善恶~法随法行)又放到这里来,所以你们要知道它的次第,虽然次第上,但是你要知道它的灵活运用度。也就是说你要养成所谓的正见,刚听经闻法不是正见,你现在听经闻法不是正见,你现在只是想养成正见的一个过程而已,你要养成正见的过程是不是也要这样的一个次第?对不对?你慢慢正见开始起来的越来越正确,观念越来越清楚了,之后还是次第,这三个还是要一直保持,你是不是要一直保持亲近善知识?你不要想说我来中道已经听了两年,够了,其他我来自己来, 没有听经闻法,也没有听过的。 听经闻法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亲近善知识是一辈子的事情,听经闻法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两个(内正思维、法随法行)更是什么?更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学佛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所谓够了不够的问题。 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今天某某请假,难怪好像安静了许多,没有人替你们问问题,你们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只是 弟子:以前我觉得慧只是学佛法,但是并没有把它和(现实结合起来),师父讲其实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以前我以为慧就是一个知识上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概念还是很重要的。 师父:是,很多人误解,不然师父这样讲讲不是说你们来听一听,就是在这里对不对?出去的就跟你没有关系了。我讲那么多,而且很多时候运用的是日常生活的很多例子,就是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反省了去用,那就叫修行了。如果日常生活中不用,那师父讲的永远是师父讲的,永远不是你的东西。你唯有经过内正思维、法随法行之后,师父讲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一天变成你的东西。 可以吗?某某最近这样听听听,也慢慢比较有感受,慢慢慢学慢慢学,那没关系,不用急。来其他同学可以吗?可以的话我们就要换页了。 道的特性,道的特性很多了,师父把它稍微归纳一些,以便理清一些问题,对道的修学还有它的次第,还有它的整体不了解的人,师父提出来这个问题。<blockquote>'''道的特性''' '''一、一贯性(古仙人道)''' *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 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故王 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 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 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 </blockquote> 第一个,道的特性叫做一贯性,一惯性就叫做古仙人道,你不要听到仙人不要把它弄成是中国的那种仙人的观念。古代,佛教刚传进中国的时候,因为中国人对佛教里面的那些修行的圣人还没有概念的时候,因为他认为这些讲起来有点是宗教性的,但是也不是中国古代认为的那种圣人。他们佛教传进来,他们会把佛教跟道教或道家哲学拿来比较,认为是比较类似哪一种的,对不对?比较不会拿来跟什么?跟儒家的思想做一个比对,不是说完全没有,是在他们的观念里面认为说,好像佛教比较属于在修行内心方面的,所以跟道教会比较像,所以他们很多会用道家的名词,或是道教的名相,比如说“道”,对不对?后来才用法,对不对?比如说八正道。 以前有一个人来(我们这里),看到前面写“中道”,以为我们是一贯道的了,我跟他讲说这个“道”,本来就佛教以前就用了,所以依古仙人道,“仙人”,就是我们现在指佛教的圣人的意思,依古仙人道意思就是说,通往修行成圣的方法、的道路,叫做古仙人道,这是佛陀讲的。所以他说谁都一样,一贯性道,大家的修行都是必须依这样子,依这样子的修行,你才能达到怎么样成为仙人、圣人的这样的一个境界。36:24 然后他怎么说呢? '''【「我时作是念:】''' 我是指佛陀,我这样子想, '''【『我得古仙人道、】''' 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当时还未真正成佛的时候,但是他找到了什么?修行体悟成佛的方法,或是开悟成圣的方法。所以他说我得古仙人道,我已经摸到了这样子一个方法。 '''【古仙人迳、 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 这个句子很容易理解吧?古代的圣人都是依这样子去修行,而证入解脱的,我现在已经找到的这样的路,所以我也随着这样的路去修行。古代的人随着这样路去修行得解脱成圣,不会随着这样的路,照这样次第,随着这一条,不能乱跑,不能人家路是这样子,你跑到旁边看有没有捷径,没有,你就是照这样的路去,你就可以达到他的目的。佛陀举一个例子: '''【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 他在荒野里面摸索,'''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什么意思?找到以前的人走过的行迹。 '''【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故王 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 那个人随着这条路的一起行迹去走,'''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代的城池,然后'''故王 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他找到了古代的一个城镇,一个宫殿一个皇宫。 '''【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 那个人就这样想,我要告跑回去告诉我的国王,跟国王讲他找到了什么?古代的宫殿。 '''【『大王当知, 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 某某禅师有本书叫什么?『故道白云』,就是指佛陀的故事,佛陀的修行,从这里来的。白云当然是自己家,但是故道就是古仙人道,古道就是佛陀的修行的道迹,我们也依这样的道迹去修行,所以叫做'''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所以师父以后写本书叫做『故道古人行』,其实讲来讲去只是一个噱头一个名称,讲的还是这个内容,还是你们以后可以写一首『故道古人行』。 '''【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 他就告诉说,我找到了一个皇宫,非常好的一个皇宫,那么你现在可以到那个皇宫去住,他可能本来国王可能很穷,为什么?就是一个小小的,你现在可以搬到大的区域,因为他找到了。 '''【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 它在比喻什么?他找到了这条路,他也去过了,他回来告诉国王,然后让他的人民大家全部一起去那个地方。土壤肥沃,资源丰富,要什么有什么。他意思是告诉你怎么样?他达到了涅槃,知道涅槃的方法,知道成圣的方法,他现在回来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跟他一起去,到那个地方你就无忧无虑了,解决一切的苦。而他强调的是什么?这个道迹,不是说他自己开创出来,这个道迹是本来就有,他找到。所以佛是觉者,不是创造者,不是创造者,觉什么?觉到宇宙的真理,通往真理的路径,这个叫做觉者。 然后后面还有: * <blockquote>'''「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 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 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 在家、出家, 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杂 287)'''</blockquote> 他刚才是个比喻,现在拿回来,这个比喻现在放到佛陀的身上。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 佛陀是说他忆往昔,以前他还没真正成佛的时候,他就是找到这样,所以他说我必须要随着这样去,我才能得到成佛、涅槃或是成圣这样子。 你看,'''我得随去''',这个是什么道呢? '''【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 正方便就是什么?正精进,所以精进有时候要叫做方便,是一种方法,这里的方便指的是一种方法。 然后'''【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 在家、出家, 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老病死指什么?苦集灭道的苦。 然后'''【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 '''【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 在家、出家, 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对不对?八正道就是告诉你说可以这样子修行。 '''【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 当然这个是指十二因缘,对不对?怎么样扭转,怎么样灭,怎么样把生死流转惑业的灭。 '''【我于此法自知自觉,】''' 他的自知自觉不是说他自己创出来的,是他怎么样?找到的。然后也不是说只有他一个,以前已经有了,也有人这样子做过。所以佛有过去未来佛。这样了解, '''【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 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意思说他依这样的一个方法,他已经得道成佛了,或是说已经灭苦得乐了。他现在,等于是那个人回来,要告诉你什么?要告诉你这样子古仙人道,要告诉你这样修行的方法,如果你们大家都这样子做,就可以得到同样的解脱,所以这个叫道的一贯性,或是道的一个古仙人道。意思就是说你只要照着这个方法做,大家都可以得到跟佛一样的境界跟境地。所以这个叫做道的一贯性,而不是说只是用在某些人身上,所以有句话叫做方便有多门,下一句叫什么?归元无二路。 就是你到最后真正要解脱,你必须要依着八正道,依的这样的缘起四圣谛去修行,你才能真正的解脱。所以你说我刚开始入门,我开始入门,很多种,你可以喜欢念咒,你可以喜欢拜佛,对不对?你可以喜欢诵经,种种你都可以喜欢,我可以喜欢做志工,对不对?我喜欢到寺院去帮忙都可以。但慢慢入门之后,你学习无外乎就是三学八正道能入于涅槃,这个叫做古仙人道,叫做道的一惯性,叫做归元无二路。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现在你们知道了,判断有没有办法往解脱之道,没有其他什么特殊的,如果有提出其他的,那个都是一种方便,对不对?都是入门的方便,到最后如果要教导你解脱,一定就是照着八正道的方法,这经上已经跟你告诉你清清楚楚,没有其他的什么特别支道,没有什么捷径什么的。所以三学八正道这是大小乘所共,是出世法,是大小乘所共。 后面会解释什么名涉事,行,当然了这后面 因为师父才刚开始,这个是只要讲道的一贯性而已。八正道的内容,还有比如说十二因缘的内容,还有什么?因为这些就是什么无明缘行,然后是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什么。它为什么把它倒讲回来了?因为他要灭,这样了解吗?它这个道是可以灭的,灭这些烦恼,然后烦恼产生的行,这样了解。 弟子:它这里倒过来写,是不是也有一个次第,一个方法? 师父:它主要就是告诉你说从入手之后,但是到最后还是要灭无明了。这样了解吗?我们相生的时候是无明缘行,识、名色……就这样起来,对不对?它倒回来就讲说,到最后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什么什么灭这样子。每一个经它不一定把十二 十二因缘全部都列出来,他它说有时候列出这几支,有时候列出那几支,当然十二缘因缘面的不同的几支,它的说明还是有一点点不大一样。但是大体的方向跟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你们有空有兴趣的话,去看看导师《唯识学探源》里面,他有特别去探讨,十二因缘里面不同的几支,或是在某些阿含经的经典里面讲的列出几支,它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有些是从认识论上来谈,有时候是在谈惑业苦,这样各位了解。这细节以后师父都可以有空慢慢谈,有没有什么问题? 弟子:四众,包括哪四众? 师父:这里有讲了,这个般来讲的,是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意思就是说在家、出家各二众。 一般讲的四重之子四重, 但是如果是指什么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什么,这些是指八众。这样可以了。一般四众的话是指在家、出家各二众,出家有比丘,比丘尼,在家有优婆塞、优婆夷,指这四众,主要是指在家出家的佛教徒。这样可以吗?那里面有很多不是佛教徒,但是问题是阿含经里面有讲,你就算是不是佛教徒,你想来学,佛陀都乐意教导。 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再来。你这是 第二、整体性。这个图(三十七道品的图)上次已经画过了,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说它的道有一个整体性,有一个整体性。48:56 所以有人问说,师父,三十七道品那么多,是不是要全部学,当然要全部学了。三十七道品并不不是跟八正道有什么特别不一样,或是八正道以外再开出一个三十七道品,不是。你把它看一看,三十七道品都只是说在整体的道里面,它以某些原因,它在强调某一些部分而已。这样可以了解吗?比如说整个来讲,还是以八正道为基础。比如说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它特别在强调什么?信,但是这个信,这个信是从正见到正命,这个信说不是一般的我相信佛教,我也是信佛的,不是这样而已。 是一种智信,一种经过一断的修行之后,对佛教教理深入明白之后所产生的真实信仰,这个叫智信,不是仰信,所以这个是理智的信仰,这样的信仰才能产生真正怎么样?不动的情操。你有这个信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样?会精进,你看精进有正勤,正勤就是正精进,接下来一样,信、进、念,什么念?正念,然后正念才会有正定,对不对?正定之后才能一定发慧,对不对?它只是在强调这样的一个过程。但你会说,那这个里面怎么没有没有这个正见?因为后面有慧,前面这个信是以正见而产生的信。 只是在这个里面没有特别去强调这五个(正见~正命),因为这五个(正见~正命)是在什么?是在八正道里面谈的,所以它整个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的。每一个,比如说四正勤,它只是在精进里面叫你怎么断恶修善,你说我能不能只修四正勤?如果你不懂,那你不能,但是你这些都清楚都懂了,四正勤可以包括所有的,断恶修善一句话,可以包括所有的,修行都断恶修善,是不是这样子?但你不能说我其他都不懂,我就来断恶修善,你都不懂你怎么断恶修善呢? 你如果没有知见上的认知,你怎么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呢?你不要想说师父,怎么会善恶不分,我跟你讲要分辨善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是必须要分辨,但是有时候还不是那么容易。你会觉得怀疑,师父,真的不容易吗? 我问你,中国古代传统习俗,拜祖先要杀鸡宰羊,已经变成很普遍的,你说没什么,本来杀只鸡宰只羊,什么来,你可能没有宰羊了,杀鸡杀鸭杀猪的,这个习俗就一直这样,这有什么不对?对不对?一般人不懂,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但是就佛教来讲,杀生来供养做宗教仪式本来就是错误的。你不要想说杀鸡宰羊来拜神,你可以得到什么福报,如果这样想那就是错误的观念。所以我问你就是说有时候分辨善恶不大容易,是不是这样?所以佛教才会特别强调什么?不是说吃素叫什么?不食众生肉,长养大悲心。如果你能这样学习,那就是正确的,那就是正确的学习。有多少一般的世俗宗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但是因为我们没学佛,所以不知道这个观念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比如说身体不好,身体不好就需要补,对不对?需要补,那就去找一些,用一般的鸡鸭也还不大能补,所以去找一些比较特殊的,比如说去抓鳖,用龟鳖,然后来什么药什么加在一起,然后来炖来什么,这样来补身。在世俗的某些可能中医的还是某些世俗的,我不知道中医是不是认同这样子,但是好像很多认同药膳。对不对?对不对?好像在世俗的某些法上,好像也确实可以补到某些东西,但问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的上因果业报来讲的话,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观点。 这样了解,等于你去抢劫而有钱,等你告诉没可能 告诉你没钱很简单,去抢劫,最快了,对不对?一抢几千万就有了,是不是?因为他不知道因果业报,背后的这种杀业的的这种严重后果。 当然你说古代很多时候,民智未开的时候,更为开会什么东西,什么时候更严重的?茹毛饮血的,喝生血的,以为这样是更补。(答:以前鲁迅写的人血馒头)对。这些,你说在他们的观念里面,他觉得这样,他觉得这没什么问题,这是对的。所以有时候在某些习俗文化之下,你要认清善恶的真实的状况,还不是很容易。古代更严重的,有没有帝王死的时候,把人抓去陪葬的,活祭陪葬的,民智未开的时候很多是这个样子。但在那个氛围跟观念之下会不会认为这不对?他认为这是对的。 有没有说古代长久不下雨,所以为了要请神下雨,杀猪宰羊就算了。在某些文化里面还有什么?用活人来活祭。所以你不要以为一开始的分辨善恶那么容易的,但是佛陀当初就提出来,你要先有观念知见,要有善恶是非的分辨,所以整体上来讲,这个是一个道的整体性。 师父一直在强调说,很多人常常说,我打坐,认为打坐很好是很好,但是他就一味的强调打坐好,但是不强调什么?不强调你前面还有这些东西,对不对?你前面这些没有弄好,你想要有正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人认为说我做人好就好,我行为对就对了,我为什么要跟你去听经?有没有人这样子认为?有。我好人,我也没有问题,你们这些听经都是人有问题,你就觉得。很简单,你知见如果没有的话,没有亲近善知识,没有知见的话,你怎么知道你后面做的这些事是对的? 说不定确实某些人生下来,什么性情秉善,有,不是没有。但是问题是性情秉善不保证他在某些特殊状况下不会犯大错,是不是这样子?如果他没有知见观念的很强烈的养成,性情秉善他平时不偷人家东西,但不保证他捡到钱的时候会老实交出来。对不对?或是他人很好,他这个人一向都很好,但是有一天不小心开车把人撞到了,他一下子慌了,对不对?他没有经过特别的正见的培养,是不是这样子?他有没有可能逃掉?或是不知道怎么办的状况之下,不敢去面对?都有可能的。 好人不担保他不会在某些他们状况之下犯出什么大错,这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知见观念养成,不能是random的,什么叫random?你生来是好人就好人,你生来是坏人就坏人,没有这回事,不能是这个样子的,对不对?所以它有一定的次第跟它的训练,做相对性的一种保证。 如果他持不杀生戒,持的酒戒持的好,在相对的一个状况下,习以成性,他不管面对什么样特殊的状况或突发,怎么样,他相对来讲,不会犯大错的力道比较强,也相对的保险,所以好人就佛教来讲是训练出来的。修行人相对来讲也是训练出来的。 你说天生多修到怎么样,或天生过去生中再来,那种我们不谈,那种我们不谈,我们谈的是我们一般人,一般人好坏就必须靠训练出来的,也就是学佛的修行而来的。 这样各位可以吗?好,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些师父后面都慢慢会讲,八正道也会讲,这些七觉支还有这些,都会慢慢一点一点讲。 所以道有一个整体性,你不要想说我懒一点,我三十七道品要找一个比较少的来学,三学就好,三学你真了要细节好好的去学,那就是三十七道品,戒定慧。有没有?戒、定,然后正解脱跟慧解脱跟正见前面所引导的就是慧对不对?你不要以为好像三个是比较容易一点,三十七道品比较难一点,其实是一样的东西。 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吗?好来再来。 三、道的次第性 * <blockquote>'''我不说一切诸比丘得究竟智,亦复不说一切诸比丘初(即)得究竟智,然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 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云何渐渐习学趣迹。…或有信者便往诣,往诣已便奉习,奉习已便一心听法,一心听法已便持法,持法已便思惟,思惟已便平量,平量已便观察。贤圣弟子观察已,身谛作证,慧增上观。彼作是念,此谛我未曾身作证。 亦非慧增上观,此谛今身作证,以慧增上观。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 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中.阿湿贝经)'''</blockquote> 佛陀在经里面说:【'''我不说一切诸比丘得究竟智,】''' 我不会一下子说所有的比丘得到究竟智,就是得到涅盘的智慧。 '''【亦复不说一切诸比丘初(即)得究竟智,】''' 意思是说没有所谓的顿悟的,马上开悟的 '''【然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 这个迹是什么?道迹,'''受教受诃'''。什么叫'''受教受诃'''?记得:教:教学教导,受师父或者是说佛陀的教导;'''诃''':指正。你有错的时候指正,你不懂的时候教导你就要教,你错误的时候,不对的时候就指正你,这个叫'''诃''',甚至佛陀也会喝斥的。 是这个诃,因为这个诃是怎么样?不是为了骂你而骂你,是因为你错了,为了教导你而严厉的讲你。佛陀也常呵斥某一些众生是愚蠢凡夫,这么错误的行为告诉你多少遍,你还是这样子做,对不对?受诃,然后 '''【 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对不对?意思就是要四谛学习,最后才能得到。 '''【…云何渐渐习学趣迹。】''' 怎么叫做慢慢地学习,次第的学习呢? '''【…或有信者便往诣,】''' 就是说有些,你觉得你想要学习,想要相信,你就要去学习。 '''【往诣已便奉习,】''' '''你'''去请示指教,之后要怎么样?就要开始学习, '''【奉习已便一心听法,】'''一心听法,你开始学习就要好好的受教,好好的听听,好好的听教。 '''【一心听法已便持法,】''' 持法,什么叫持法?忆持不忘,然后还要实践。对不对? '''【持法已便思惟,】''' 有没有,这个还是什么?如理思维对不对?思法一心不忘,然后开始要思维,也要'''【思惟已便平量,平量已便观察。】''' 平量跟观察都是什么?平量就是思量、思考,到底是怎么回事,应该是这样吗?还是应该这样子?对不对?就是对法的思考,对法思考以后还要怎么?观察,观察不是观察别人,观察自己,对不对?观察自己有没有把法运用到日常生活,有没有在日常生活里面去照见自己。所以《心经》讲什么?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子你可以把整体的佛法给弄通了。所以这里面整个讲的过程,其实就是怎么样去照见五蕴皆空,或是去照见五蕴无我,对不对?所以这个叫观察。当然这只是作为一个大概的过程跟解释的,当然它的次第还是得刚才三十七道品整体的。对不对? 正见、正思维,然后什么正语,然后到正业正命,然后正念接下来,接下来才能正定,还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它只是告诉你必须有次第的。 然后'''【贤圣弟子观察已,身谛作证,慧增上观。彼作是念,此谛我未曾身作证。 亦非慧增上观,此谛今身作证,以慧增上观。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 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 这个地方什么意思?他必须经过这样的不断观察学习,慢慢比如说,当然三十七道品八正道这样学习,之后,他才能怎么样?'''观察已,身谛作证''',什么意思? '''身谛作证'''还不是实践,他已经真正的证道了。叫做身谛作证,意思就是说他亲自证见,所以叫做身谛作证,身作证。 身作证有两种意思,一般你要是听到身坐身,就是这个身作证有两种意思,一个意思在阿含经里面讲的是亲自证到,不是听人家讲,对不对?也不是只是眼睛看到,他是亲自证到,比如说他证初果,断三结,他是证了,断了三结,亲证初果,这个叫做身作证,这样了解吗?这是一个意思。 在阿毗达磨里面,它对身作证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禅定里面,有了禅定的真实经验,也可以叫身作证。 但是阿毗达磨里面还有一个身作证,特别的意思就是,当你入灭尽定或你入无想定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没心,所以是以身来证得,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意思。 某某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弟子:那个时候没有心,然后以身来证得? 师父:但是不是这里讲的。这个是阿毗达磨里面对身作证一个比较特殊的解释,就是说,我们不是一般打坐禅修,依摄心集中为主,初禅二禅三禅这个都是心的境界。但现在有两个状况,一个是灭尽定,一个是无想定。你入了(这两种定)之后因为没心,对不对?心停止了,心、心所法停止的,停止了你还叫禅定吗?它意思是说(心)虽然停止了,但是你身体还在,所以叫做以身作证。这是阿毗达磨里面比较特殊的一个说法。但是一般就阿含经来讲,它的意思就是说,亲身体会到就叫做身作证,而不是听人说。这样了解了。 比如说你听人家说佛法很好,你这些人好像都不错,你也来学,有一天你得到了佛法的好处跟用意,终于证了,很好,你就在一个意义上,因为你是亲自体验到的,你不是听人家说的,所以这个叫身作证。 比如说你听人家说禅修很好,打坐可以怎么样,可以得到身心的轻安,可以得到心的平静。当你这样子听的时候,你是怎么?听闻而已,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到,对不对?然后你再去听经闻法,你也认为说真的是这样子的,但这里是证了是这样子,还不是亲自的体会到。当你慢慢才去打坐,然后不断的去依于打坐的方式正确的去修行,然后经过一断长时间,有一天身心的轻安忽然起来了,慢慢起来了,然后达到了这样的一个身心轻安的境界,这时候你可以说怎么样?身作证,不是只是听闻而已。 所以这里的意思是说,你必须要经过次第这样子的,比如说先觉得这个善知识不错,真了懂,值得你去学习,学习之后的慢慢然后一心,然后专心,然后持法,然后思维,然后观察,不断的这样的学习之后,你慢慢才可以真正体会到就是证悟到,这个叫做身作证。所以它说 '''如是渐渐习学趣迹,'''这里要强调的是什么?你要身作证,你必须经过次第的学习,所以佛陀说,'''我不说一切诸比丘得就究竟智,亦复不说一切诸比丘初(即)得究竟智''' 就是说不是说所有的比丘或者是佛弟子都一定得到证果解脱了,也不是说你刚开始学你就马上可以得到究竟智,不是这样子,而是要次第学习,有次第的学习才是诸佛长法。 我们把我们讲到8:20再回来,不能师父分好了。我们先修行一下,8:25我们敲定回来。好,先修行一下,一起来上。 这个是道的次第性。然后再来,另外一个,这个也是次第性的:<blockquote>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 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 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 749)''' * '''四圣谛的次第现观''' </blockquote>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 明跟无明刚好是相反的。'''生诸善法,'''以后细节上会再讲,就是说观念慢慢清楚了,观念慢慢正确的,就会'''生诸善法'''。 这个时候'''【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 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这里当然就是八正道了。你看'''次第而起''',也就是说你必须先有正见,你才能够有正思维。正思维 是正志,这个不是只是思维而已,这是行动的力量。你如果知见观念还没有到达一定的程度的话,你怎么会有行动的力量?对不对?你要有行动力量,你才能正语、正业、正命,是真正去行动。你如果没有行动力量,怎么可能真正去行动?真正去行动你才会更精进,更加用心。这样的一个行为,观念知见正确,行为持戒也正确,你才能真正怎么样?打坐修定了,你才能真正有这个功夫了。所以现在师父一再要强调说,你现在当然你都可以做,你可以打坐可以什么,你不能说我现在不坐,你都可以坐,但是你要清楚一件事情,你在做的当下,你必须第一个想办法听经闻法,观念要慢慢正确。再来,观念正确,你要持戒。因为你看这里,正语、正业、正命,这不都是戒的基本法则吗? 正语是什么?口要持戒,不得妄语,不得胡说八道,不得骗人这些;正业,正确的行为,那就是持戒不杀生不偷盗这些。这也是戒吗?正命,职业,你不能是杀道淫妄的职业,对不对?你这些都比较用心去做的,那么还要精进吗?精进用心去做的这些怎么样?你的烦恼相对来讲会比较减少,对不对?因为师父不是说,第一个观念正确,你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然后慢慢会引导,你持戒慢慢比较清净,是习以成性,比较清静的时候,可以把粗重的这些烦恼怎么样?给降伏。你相对来讲,这样子来打坐会怎么样?会比较容易,不然你烦恼那么重,对不对?烦恼习气那么重,你一坐下来就是胡思乱想,一坐下来就是生意。就是忙这个,就是明天要干什么?星期天我要去哪里玩,或是哪里的享受或去哪里喝酒,跟朋友约好要去哪里交际应酬什么,一大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你说你怎么打坐呢?所以师父常常讲说打坐不是说坐下来多困难,而是前方便要具足很困难。那师父我为什么一直坐不好?有时候你们问我,师父为什么坐不好,不是说教你怎么数息观什么方法,这些方法对都好,问题是你前方便并没有,你一直生活在五欲的快乐当中。 你坐下来一直在想,我过两天放长周末,那么我要跟朋友约着要去打牌,或者是要到卡西诺去完一下,或是要到哪里去怎么,你都知道一天到晚是在这些,因为你烦恼他很粗重,你说要什么坐,对不对?怎么会有效果?就算有效果也不彰,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你说你看这次第地告诉你了,你很简单,你如果连善恶都不知道,你还一直在杀生,还一直在喝酒,还一直在从事这些一般人常常做的这种行为,在享受吃肉多好。 你看:'''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惭愧随生''',当然师父不是说每个人都一定要吃素,而是说你不能好吃肉,毕竟是跟杀生相关的,对不对?师父不是说你不能享受美食,但你不能一直很执着精专在美食上面,你说师父会不会有一些想吃喜欢吃的东西?会,但是你要适可而止,要有节制适可而止的。不然你的烦恼欲望那么强,你怎么可能说'''惭愧随生,能起正见'''呢?你对是非善恶要明白,不然怎么会有惭愧随生呢?对。对不对? 如果你连这些观念都没有,你不要想说你打坐会坐的多好,因为为什么?记得道的次第性,但是师父现在讲的是道的完整性。你打坐的好,不是单一的打做坐下来这件事情而已,而是前方便跟周遭的很多因缘,这些善法你要配合好,你不配合好,当然你坐的效果就不好。 这样子同学们大概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如果一直只是说强调戒学,以为持戒就可以达到怎么样?持戒是必定要,但是持戒有它在道次第里面的一个位置,而不能把它夸张到一切,对不对?定学,你得要慧学跟戒学的配合,你不听经闻法,你就想说你打坐可以坐到怎么样,哪怕你做打坐坐得好,你的观念知见不正确,那等同于外道的定,那就有很多的危险性,对不对? 慧学,比如说我听经闻法,听经闻法,你不能光听经闻法而已,你得明相生起,你听经闻法得到明相,有没有?明为前相,有没有?观念知见知道。知道的时候你得生诸善法,然后要有惭愧随生,而不是听经归听经,跟人家谈可以谈到又玄又妙。你有没有谈一大堆,但是你有没有什么样惭愧随生的?你有没有正见,然后起正语正业正命? 有些人是,听经闻法来听一听,把它当成一种知识可以大家聊一聊,讲也可以讲一大套,但是他的行为还是一样,过去到现在行为并没有改变,他还是我行我素。甚至今天有同学跟师父讲说,很多时候你观念知道这样不行,但是因为怎么样?你的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没有配合,所以你当想要做你要做的事情,你找一大堆理由来和让它合法,对不对?某某是不是这样?你要找一大堆理由来让它合法。 你说我听师父这样讲,知道这样子是不对的,但当你碰到你需要的时候,你就找一大堆理由来让它合法。熏习的不够,思维的还是不够,如理作意不够,听经闻法的发心用意熏习都还不够。 惭愧是对自己的反省,不是否定了,你要看俱舍论讲说,崇重贤善、轻拒暴恶。 就是在自我检讨里面,我能不能对于对的事情去做去坚持,对不对的事情我能不能坚持不做,然后坚持的去反省,是不是这样子?我们常常会是这样找一大堆理由给自己,该做的,然后没办法做,不愿意做,然后找一大堆理由说是是因为这些种种理由,所以我没办法做,不是我不做。你看这个修行就是这样,这是整体性,这个就是师父要讲的。这些有它的次第的作用在,你看 '''【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 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个是得阿罗汉的一个句子,这样了解吗?所以你看,现在告诉你的这一些,你一定要信受是这个样子,有多少人不谈明相为先,不谈诸善法,不谈惭愧心,动不动就闭口开口明心见性,闭口开口证悟。对不对?有些人你看他那种宗教遍子,那行为上什么几个老婆几个什么的,然后告诉你,他是活佛再来他是什么的,他有没有一点这种明相为先,惭愧随身?没有。那种很可能就是附佛外道,不然就是宗教骗子。 一般人,如果师父说,你要正见生起要持戒,如果他告诉你,心净何劳持戒,这个人一定有问题,怎么可能不持戒?阿含经明明叫你要持戒是什么?要正语、正业、正命了。尤其是正命,很多人是因为要赚钱,我现在敢讲我敢保证。 '''有一本书叫做什么?《当和尚遇到钻石》。有没有听过这本书?有的没有。当和尚遇到钻石,那个观念绝对都是错误的,是鼓励人家(出家人)从事(非[[正命]]),你是在家人你做生意不管,但是你出家就有出家的行为跟规范,你不能出家是和尚又要做生意,然后为了自己要做生意,就把错误的行为把它合法化,用一大堆道理来支持你可以做这种事情。'''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这本书在以前台湾还蛮流行过一阵子,然后搞到大家似是而非。他就是某一类的出家人,他出了家,但是他以前是做珠宝生意的,做钻石生意的,对不对?然后他是想说,我现在这样修行,但是修行的过程或是说很多寺院还有很多地方必须要大量的钱来护持,而且他认为说,没钱你没办法做很多善事,对不对?或者(没有办法)做很多好事,后来他就说,他师父就鼓励他说“你的心有在道上、在法上,所以你依这样的发心,你可以去再回去从事珠宝生意”,但是他是一个现出家相的人了,那个时候还没有(还俗),现在有没有还俗我不知道。所以他意思就是说可以用出家相去做生意,这个就是什么?没有“明相为先”,没有“惭愧随生”。''' '''僧俗要分得清楚,出家人该做出家人的“生意”,在家人该做家人的生意,生意也可以的,出家人的“生意”就是弘法利生。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戒条要守,要做的东西,在家人有在家人要做的东西,虽然在家人可以赚钱,做生意做买卖都可以,这是在家人,但是要符合什么?五戒的规范,这个就要搞清楚。而不能因为自己想要,所以找一大堆理由来合法化。对不对?在家人是这样,很多出家人也是这样,为了某些世俗的利益,找一大堆理由来合法化,然后说这个也是在行菩萨道。菩萨道也得要守戒律,出家菩萨就要守出家的戒律,在家菩萨也得要守在家菩萨的一些规范。不是说菩萨你就可以什么?任意妄作、胡作非为,然后一切都以菩提心利益众生为借口,那就非常的错误。这样大家明白吗?''' 所以观念知见如果不清楚的话,就容易被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给搞混了。刚才师父讲的那个要搞清楚,我是说不能用出家的身份去做那一份工作,如果你还俗要去做,那是你家的事情,但是你要守五戒就好。好,其他有什么事有什么问题吗? 弟子:明为前相,这个前相是? 师父:前相,就是好像黎明黑暗,对不对?但是它现在有一点光开始出现了,也就是说你,以前不知道应该是对还是错,应该是怎么样。现在由于听经闻法,讲知见正确的,已经开始给你一个引导的方向,以前面做一个引导了。这样可以吗? 若起明为前相,作为前相了,这个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是生起这个明为前相。这样了解,这个明是针对无明而讲的,也就是说观念上开始慢慢听经闻法,点拨了你一些什么是错,对什么是错的一个观念,这个已经慢慢起来了。你听到这个之后就会产生什么?善法的心就会慢慢起来,就知道什么是善法,接下来知道说原来以前不可以这样子做,你现在慢慢开始就有惭愧心生起。 所以我们刚刚要讲的前面的,有没有看到这里?(道次第图片)分别善恶,接下来就有惭愧、正勤,这个是三善根具足。 你会看到分别善恶,到惭愧,接下来就正勤,这个叫三善根。 所以道的特性讲完之后,我们要讲分辨善恶,这个就要慢慢讲。好,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 弟子:正志可以理解成是思呢? 师父:这个正志是以前定翻译,现在翻为正思维。但是正思维绝对不是思维而已。也不是如理作意,它已经是法随法行。当然如果你作为把它当成是一种推动以实践的内心的动力,所以这个正志是正思维,它不是思维而已,它是内心以正见而产生付诸于行动的推动力。 这样子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是师父一再强调,正思维那个不是思维而已,因为一般的思维,它已经在正见的前面,你是经过不断的思维然后实践,然后各方面之后才慢慢养成知见观念的正确性。知见观念正确到了一定符合佛法的思维模式之后,你才能有内心推动在日生活上去符合佛法的这种行为。这样子可以吗?所以要记着:正思维或正志,是付诸于行动的内心的推动力,这样子可以吗?一定要记住。 弟子:正思维是不是可以叫深忍乐欲? 师父:对,可以这样子讲,深忍乐欲,深忍,就是深刻正确而且很清楚很深刻的这种认知,对不对?乐欲,就是说你有这种认知之后怎么样?会有善法欲想去实践,可以这样子讲,就是深忍乐欲,而且比较重在后面的乐欲。深忍是比较属于正见的。 弟子: 我生已尽的“生”,具体是指什么? 师父:我生,具体就是下辈子不会再来受生,这一辈这一生已经结束了,因为经烦恼断尽了,阿罗汉他不会再来三界受生。从烦恼上来讲,不会再来到三界六道受生,所以叫做我生已尽,这辈子是最后一生;然后梵行已立就清净行已经成就了;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该学的都学了,他是从烦恼来讲,该学的东西都学了,他不会再轮回投胎受报了。 呵呵。这样子可以吗?今天讲的比较深一点。 还有【'''四圣谛的次第现观'''】 这上次讲过没有?是不是?什么叫四圣谛的次第现观?你对苦圣谛没有深刻的认知,不了解,怎么可能真正去了解集圣谛?什么意思?你如果不肯认世间是苦,你怎么会积极的想要去寻找苦的原因?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对苦,觉得这世间其实还好,你如果觉得世间还好,你怎么会想想说,你根本不认为是苦,你怎么可能会去想找苦的原因,对不对?你不想去找苦的原因,你怎么会去找苦解决苦的方法吗?所以你要是不承认有苦圣谛,你就不可能会去承认集圣谛,就不可能会去承认道圣谛。 如果苦集道都没有,你怎么可能会有什么灭圣谛?可能会开悟,可能会有可能会明心见性,会开悟?所以很多人讲明心见性,讲开悟讲什么?你问他说你对这个世间的认知是怎么样?如果他不认知世间是苦,他怎么会开悟呢?因为这开悟最根本最开始的都是来自哪里?来自于苦圣谛。 这样各位同学可以大概了解了, 所以道有它的一个次第性,所以叫做'''四圣谛的次第现观''' 还记得这个经吗?师父没有列出来,是因为师父上前面讲过,谁记得四圣谛的次第'''现观这个'''经文?谁记得?然后它用了一个例子,说什么无有四处,你们是记得还是完全没有印象还是不是?这样我就说,好像有讲过。 在讲四圣谛的,第一个开始讲三转四圣谛,然后接下来就讲是四圣谛的次第'''现观'''。 你有没有听过师父上次讲说,那时候你也不知道有没有来,古代的人用一个荷花叶很大,然后可以装水。有印象,师父讲过这个吗?这个没有印象。还是你那个时候可能没来?你们记得师父说,古代荷花叶很大可以装水,佛陀说用这个来装水,这个是合乎道理的。如果你用细叶子,然后想要装水,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的。他的比喻就是说,如果说四圣谛是次第现观的,这个是合乎道理的。 如果四圣谛,你不知道它的次第现观,他认为说没有苦集,你可以证到灭谛,你可以开悟解脱,那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对苦集没有概念的人,他告诉你他开悟解脱,骗人的,这样容不容易分辨宗教遍子还是外面胡说八道?很容易,通过这一点。对不对?外面如果他知道这样,他就不会像胡搞瞎搞。现在外面附佛外道太多了,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他说他修到多好,道行多高多怎么样,问题是如果他真正开悟到了,他对苦集圣谛它到底理解到怎么样?如果没有的话,那就非常可疑了。 你们没有找到?(答:有,杂阿含436经),你笔记上面有吗?有了,那时候是在讲次第,所以讲四谛的必然次第,这里讲的是道的次第,道是必须有这样的一个次第的,要先知苦,然后才能去找到他的集,然后才能修道,然后断集,然后证灭。一定是这样的一个次第的。 好,再来。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是不是我问你一个问题 弟子:这块也说到现观,但是前两天也讲现观 师父:如果要讲的话,它基本上定义是一样。但这里可以不用定的那么严格,如果严格来定是一样。 问:就是说对四圣谛的认识,如果没有很深的这种对止观相应的这种定的认识 师父:意思就不能真正的解脱了。这样可以吗?好,其他同学没有什么问题。 '''四、相依性'''<blockquote>'''萦发目揵连白佛言:「瞿昙!诸弟子有法 ,修习多修习,令明、解脱、福利满足者不?」佛告萦 发目犍连:「有七觉分,修习多修习,明、解脱、福利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有法修习, 能令七觉分满足不?」佛告萦发目揵连:「有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萦发目揵连白佛:「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四念处满足 不?」佛告萦发目揵连:「有三妙行,修习多修习,能令四念处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 '''「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不?」佛告 目揵连:「有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杂 281)'''</blockquote> 相依性就是说三十七道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增上。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瞿昙!】''' 这个'''萦发目揵连'''就告诉你是什么?他不是佛弟子目键的,这样了解,不然他不会讲'''萦发''',这个'''萦发'''是把发绑起来。有一种叫做'''萦发'''婆罗门,这些婆罗门他们一般来讲不剃发,头发太长不行了,头发太长了变成头陀行,他们也不支持头陀行。所以有些婆罗门他长发之后,他会把发绑起来,绑成辫子或者是梳起来绑成什么都好,他会有这样子。 所以你看还有印度古代神话,或者是他们有些婆罗门头的装扮跟中国古代人很像,他还是绑起来,然后绑一挽还是绑成辫子什么都会的。所以有一次,我很久以前不知道哪里看到,印度的神话片。那个叫什么?我也忘记了他印度的神话片,他里面的神跟中国的神仙长得也够像的,衣服有点不像而已,但是问题是中国一些神仙也有佛教的影响,他穿的跟印度人也好像有点相似,哈哈哈哈哈。 好,所以这个指的是外道,他说: 【'''瞿坛!诸弟子有法 ,修习多修习,令明、解脱、福利满足者不?」】'''他说,你们那些弟子有没有什么法,修行,多修行,令明解脱,福利满足,这个就是向于解脱了。他说有没有什么法,你修行多修行可以让你得到解脱,有没有这样子的? '''【佛告萦 发目犍连:「有七觉分,修习多修习,明、解脱、福利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有法修习, 能令七觉分满足不?」】''' 有七觉支,所以有七觉支修习多修习,可以得到明,明就是针对无明,然后解脱,福利满足。那么'''萦发目揵连'''又问佛说,有没有什么法修行多修行,能令七觉支满足?你说修七觉支可以,有没有东西可以帮助修七觉支的呢? '''【佛告萦发目揵连:「有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萦发目揵连白佛:「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四念处满足不?」佛告萦发目揵连:「有三妙行,修习多修习,能令四念处满足。」 】''' 什么三妙行?身口意三妙行,对不对?然后他又问说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不?」佛告 目揵连:「有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杂 281)'''】 对不对? 你从这边说回来,你可以这样子,我们身口意要怎么样才能得到所谓的善的身口意,对不对?这三妙行是指身口意,对不对?他为什么特别说'''六触入处律仪?律仪,'''合乎法的、好的,这叫'''律仪''',对不对?不好的叫不'''律仪。'''对不对? 你看,为什么特别讲'''六触入处律仪'''?来谁跟我解释,为什么这边特别讲'''六触入处律仪'''、不'''律仪''',而他要讲是六入处的,合于律仪,才能够令三妙行满足。我已经跟你讲三妙行是身口意的,谁能解释为什么他特别讲'''六入处律仪'''?这六入处,就是十二入处,内六入外六处。某某你再讲。 弟子:我就在想,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平常的日常生活当中要合符律仪的这种方式的熏习,才能够导致我们身口意的三妙行,要以此来。 师父:对,就是这样子。你怎么去解释你的身口意到底合不合律仪的?问题是你身口意是从哪里来?六根怎么去检视?六根对六处产生六识,认识的当下你产生了什么?师父不是讲六六法门门?当下对不对?我们根对境产生的识的认识的时候,你是产生什么想法,然后你是做了什么事情,你是讲了什么话?这不就是身口意的检视吗?身口你从哪里检视?从六根对六境当下产生的认识去检视的吗?是不是这样子? 这个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师父不是说六六法门是一切的法门?是当下检视我们身口意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最好的一个检视方法。眼对色产生的眼识,对色的认知,你心里产生了什么想法?你产生想法之后,讲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这就是检视。 弟子: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受和想,通过六根和六境导致受和想的这种,是一种思的能力? 师父:是,它当然讲得比较简单一点了,当然这整套的。 弟子:因为我个人在想,其实这个受对我们的影响日常生活修行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说是贪着有哪一种感受,他就会执着于这种思,导致行动。 师父:因为我们十二因缘不是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然后会有什么?爱、取、有,你去感受这个受的时候你当然会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你对乐受是不是起贪,对不对?你对苦受是有起嗔,你对不苦不乐的时候是不是起痴?这个就是一种检视。 弟子:尽可能的在比较好的环境? 师父:对,刚开始尽可能以善的方面去引导 弟子:这样可以减少受上的一些。 师父:对,今天人家骂你,你的感受情绪当然不好,对不对?但你不好的当下你能不能六根对六处这样,你不能察觉到。师父说,以前说什么?人家是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但是问题是,师父是说刚开始也不要你做到先知先觉,念一定会起,因为我们都是凡夫,烦恼一定会有,人家骂你,你一定会起不好的感受跟想法。但是接下来你要怎么样?所以师父说不怕觉迟,只怕不觉你觉迟都没关系。今天人家骂你,你很生气,人家讲你什么,你很不高兴很生气,你怕你当下没有察觉我这样不好的心态。至少你回到家之后你要反省知道说,我今天起的这样的心态,我是不是应该要纠正?你可能没有办法当下,但至少你要察觉,但一般人是没有察觉的。他随着他的情绪维持好几天,一直是这个样子,对不对?这个就是什么?六根门头上面的。 你要知道,这本身已经外六处内六处触到的时候,对不对?然后你已经有受、有想、有行,慢慢都在里面了,你从这里面就要开始是察觉到,对受到底是取爱,对不对?还是进一步的取,这个取可以是贪,取可以是嗔,嗔的取也是取,因为取是执着的意思。 来有没有什么问题? 弟子:这个“福利”是什么意思? 师父:这个“福利”,不是我们一般的福德了,这只是说好处、优点,对不对?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得到解脱,然后让我们这种解脱的资粮可以达到满足,这样子可以吗?不是我们一般讲的福利社的那种福利。 9点的刚刚好,如果师父没看到的话,又等一下又过了, 我们相依性讲到这里。下个礼拜还要讲中道性,然后接下来就进入第一章,增上善学,建立世间的善良的道的观念,那里面就会有这些。好,谢谢。 回向!
返回
阿含经讲要 第二十九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