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阿含经讲要 第八十七讲”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阿含经讲要 第八十七讲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width="100%" |+ style="border: 0px solid black;" | |<small>[[阿含经讲要 第八十六讲|'''<u>阿含经讲要 第八十六讲</u>''' {{#fas:arrow-circle-left}}]]</small> |style="text-align:center;" | <small>'''本讲视频''':'''{{#fab:youtube}} Youtube'''</small> |style="text-align:right;" | <small>[[阿含经讲要 第八十八讲|'''{{#fas:arrow-circle-right}} <u>阿含经讲要 第八十八讲</u>''']]</small> |} 两位法师,各位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再来看七觉支,阿含经的七觉支。上个礼拜看七觉支的食与不食,这个七觉支之食,上次稍微有讲了一下。那么所谓的食就是说可以持续长养。 '''2、七覺支之食與不食''' '''(1)七覺分之食''' 它说【'''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 ;如是七覺分依食而 住、依食而立'''。】 那也就是说那长养七觉支,它到底要怎么样长养?或是什么东西可以长养七觉支呢? 【'''何等為念覺分食? 謂四念處思惟已,未生念覺分令起,已生念覺分轉生令增廣,是名念覺分食'''。】 所以这个念觉分呢,就是怎么样?依四念处。所以那个七觉分的念觉分是依四念处为主。这样了解嘛。那四念处就身受心法,对不对?那么如果你的四念处禅修,因为四念处它范围很广,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记得嘛?可以日常生活食衣住行,那么也可以真正禅修的话的身念处,你可以是身的不净观。记得。还有我们常用的常修的什么观?数息观的身受心法都是以息为主,以息为所缘,记得吗?因此这个念觉分如果是猗息的话,那个念觉分就念在出入息,然后以出入息来修七觉支,这样了解嘛。所以这个就是四念处。 【'''何等為擇法覺分食?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彼 思惟已,未生擇法覺分令起,已生擇法覺分重生 令增廣,是名擇法覺分食。'''】 还没生起的就让它生,然后呢?'''令增廣,是名擇法覺分食'''。这样了解吧。那这里如果择法觉支是念息的话,它可以有两个:一个是修禅修时候的择善法、择不善法,你可以把它解释说,你如果起五欲或是起五盖,那你要让它下去,然后重心回到所缘,这叫做择善法、择不善法。那么你也可以是怎么样?如果是谈的是慧观,那这个地方就是在谈依前面是修止,然后到了这边就是修观,那以安那般那来修七觉支、四念处,那就是修止又修观。在后面我会慢慢解说,这样了解,师父会慢慢解说。 所以这里呢,择善法,择不善法,它的范围很大,平时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然后呢,先清楚明白,了解这些是善,这些是不善。比如说五欲五盖是不善,然后呢,专注所缘集中,数息观是善,不净观是善。这样各位了解,这就是修禅修的时候应该有的所缘是好的,不应该有的生起的这些五欲五盖是不好的。这些就是择善择不善。还有就是说 【'''何等為精進覺分食? 彼四正斷思惟,未生精進覺 分令起,已生精進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精進覺 分食'''。】 那精进就已断恶修善,前面是要先知善不善,后面进一步要断恶修善。这上个礼拜大概讲了。再来 【'''何等為喜覺分食?有喜,有喜處,彼思惟,未 生喜覺分令起,已生喜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 喜覺分食'''。】 所以有喜、喜处。这在上礼拜有讲过,如果是禅修,那这里所有的喜跟喜处就是你的所缘,你的所缘就是你的喜处,你缘在所缘就可以生喜。然后: '''有猗覺分''',【'''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 未生猗覺分令起,已生猗覺分重生令增廣,是 名猗覺分食'''。】 '''猗'''就是猗息,'''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这里的思维就是集中了,'''有身猗息、心猗息'''就是生起轻安,心轻安,身轻安,身心有身轻安心轻安,然后'''未生猗覺分令起,已生猗覺分重生令增廣,是 名猗覺分食'''。 【'''何等為定覺分食?謂有四禪'''】思惟,未生定覺分 令生起,已生定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定覺分 食。 所以它定觉分食在讲什么?四禅。所以你的目标呢,是以四禅为主。这样了解,那么未到地定摄属在初禅也是可以的,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说,依四禅起观,那么如果观成的话,定慧双修如果观成的话,那就接下来是什么?舍觉分。 【'''何等為捨覺分食?有三界。何等三? 謂斷界、 無欲界、滅界。彼思惟,未生捨覺分令起,已 生捨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捨覺分食。'''」】 断界,上个礼拜讲过,是什么?初果 ;无欲界呢?三果,因为欲烦恼断,前面这个断见惑这个是离欲烦恼,那就是三果。灭界见思二惑全断,这个叫做舍觉分。 所以这里的舍觉分可以有三种,最究竟的是断烦恼。另外呢,就是受舍跟行舍,比如说四禅的舍念亲近,那里的舍呢,是受舍跟行舍,这样各位清楚。所以如果你讲的是禅修的境界,不是止观的境界,不是慧观的境界,那这个舍呢,就可以定为受舍跟行舍。如果是断烦恼的境界,那就是这三界:断界、无欲界、灭界。这样大概了解,这个上礼拜讲的。好再来。 (2) 七覺分不食 【'''譬如身依于食而得长养,非不食。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长养,非不食'''。】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七觉分,什么叫做没有修好?是什么办法让七觉分持续呢? 【'''何等为念觉分不食? 谓四念处不思惟,】''' 意思就是你没办法集中在你的所缘上面。比如说你修禅修是以安那般那,那么你没办法在身受心法上依你的所缘,你没办法集中,那个就叫不食,这个叫做四念处不食。 【'''谓四念处不思惟,未起念觉 分不起,已起念觉分令退,是名念觉分不食'''。】 意思就是说你本来可以集中的,你现在开始胡思乱想了,那就退了。 还有 【'''何等为择法觉分不食?谓于善法撰择,于不善法撰择,于彼不思惟,未起择法觉分令不起,已起 择法觉分令退,是名择法觉分不食'''。 】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开始已经没办法集中,也没办法去摒除五欲五盖,那这样子的话,就叫做以'''择法觉分不食'''。 【'''何等为精进觉分不食? 谓四正断,于彼不思惟,】''' 就是没有在'''四正断'''上用功,断恶修善上你没办法去用功。这个叫做'''于彼不思惟。【 未起精进觉分令不起,已起精进觉分令退,是名 精进觉分不食。'''】。 这个四正断、四正勤跟八正道的四正勤是一样的,只是八正道的四正勤它的方向。你看八正道是先什么?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念,然后正精进。对不对?然后正念、正定。那个时候的正精进是用在正见之后,正语,正业,正命,对不对?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断恶修善。那你说那师父之前有讲,七觉支它的大方向上是在于八正道的正念到正定的一个过程,这里面又有一个正精进,它的内容还是断恶修善,没错的。它的断恶修善呢?如果你指的是平时上的断恶修善,那个跟八正道的正精进是一样的,也就是两个精进都是讲断恶修善。但是七觉分,它更重于在禅修的时候,或是在止观时候的断恶修善。那如果是在禅修里面的断恶修善,那就是什么?想办法离五欲五盖,然后让让轻安生起。这样了解嘛。 你想办法离五欲五盖,然后让轻安生起,这是这里面的正精进的一个。这个是精进的,但是精进的定义都一样,都是断恶修善。好再来: 【 '''何等为喜觉分不食? 有喜,有喜处法,于彼不思惟,未起喜觉分不起,已起喜觉分令退,是名喜 觉分不食。''' 】 同样的,这个就跟刚刚讲的刚好相反了,你的所缘是你集中然后生起喜的一个对象,但是你现在如果离开,本来都修得不错,然后慢慢慢慢慢的可以开始离五欲五盖,但是现在内心又扰动了。或是说你这一阵子呢?外缘太多了,所以这时候你已经没办法真正集中了,本来已经有内心的喜慢慢生起,现在又不行了,这个叫做以喜、喜处不思维。比如说你常打坐禅修,那生活各方面都调整的不错,所以慢慢慢慢的,你的状况已经慢慢起来了,所以有一点点内心感受到打坐的喜悦了,然后也能集中了。不过最近呢,生活起了波折,比如说工作太忙,太累,还是压力慢慢大了,之后,你的生活已经改变了,这时候你开始打坐的时候,也然后慢慢慢慢在所缘上,已经没办法再像之前一样的平稳跟专注,这时候就是离开喜跟喜处,因为喜处是你的所缘,对不对?生起喜的地方。那这时候当然喜处不再为所缘,已经开始浮动了,那当然这个喜会不见了,这个叫做依喜、喜处不思维。 【'''未起喜觉分不起,已起喜觉分令退,是名喜 觉分不食'''。】这个叫做'''喜 觉分不食。''' 【'''何等为猗觉分不食? 有身猗息及心猗息,于彼不思惟,未生猗觉分不起,已生猗觉分令退,是名 猗觉分不食。''' 】 同样的,轻安,轻安不起。本来打坐到了一定的状况之后,你会有轻安生起。但是这个轻安生起有时候只是那么一刹那,就一下子觉得身心舒畅。但是同样的,内心开始扰动之后呢,你的轻安忽然就不见了,那未来因为这种起伏的心太大,没办法就一直的这样子摄心集中,所以这时候的轻安就一直没办法再出现。这个叫身心轻安的不起。那当然,这个是起起伏伏的,等到过一阵子呢,你外面的这些压力不见了,然后呢,生活又调整为很平稳的,然后继续打坐,这个时候呢,喜,然后心轻安会慢慢慢慢再生起,会慢慢再生起。这个叫做以轻安为食、不食。 还有定觉分不食,【'''有四禅,于彼不思惟,未起 定觉分不起,已起定觉分令退,是名定觉分不食。''' 】 就是说你打坐的时候。如果没有想要入定,或是说对入定没有太多的欲望愿望,或是没有很精进用功,那就不可能是入四禅。那师父讲过,入四禅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呢,你是有机会达到未到地定,那未到地定位摄属初禅,所以我们就以未到地定为目标,因为你从未到地定要再上初禅二禅三禅,它还要做一个欣上厌下的六行观。所以基本上如果你定能够到未到地定,那已经非常非常厉害,这一辈子如果能做到这样子,那已经是不得了,所以以未到地定为主。但是未到地定毕竟摄属在初禅,所以你也可以说把它归纳在这个定觉支里面。 【'''何等为舍觉分不食?有三界,谓断界、无欲界、 灭界,于彼不思惟,】''' 意思就是说你的目标并没有想要断烦恼,那当然就不食了。这个就是七觉支的食跟不食。15:21 有。有没有什么问题?齐觉支的食跟不食。是吧?地址有问题。 问:就是刚才讲到那个那个择法觉支。这个择法,它也是在修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般来讲说到择法或者抉择,特别是在定中的,就是相当于修观了。那按照这个顺序来说,你看,最后第二个是定觉分,最后一个是舍觉分。舍觉分它应该是到那个初果,三果和阿罗汉,那个地方的择法,那应该不是这个定中抉择这个诸法实相。 师父:择法觉支,它可以是修定的择法,可以是修观的择法。这样了解了,因为它的定义范围,因为阿含经在讲七觉支的时候,它很范围很大,而且角度都不一样。这样了解了,大方向上它是从正念到正定。所以基本上如果是正念到正定,这时候正定已经含有定慧在里面了,所以正定过后才能正解脱,也就是正定之后才能达到舍觉支,那就是断烦恼的。这个时候择法就是属于观,做慧观。这样了解嘛?但是如果它纯粹是讲定的,那择法觉支就是在择善、择不善,就是如果纯属定的择善、择不善。什么是善?你的所缘,离五欲五盖就是善,它什么是不善?五欲五盖,就是不善。这样了解吗? 后面师父会慢慢讲,因为七觉支基本上它的大原则是一个一个修,然后一个一个起,但是它又讲你练到纯熟的时候,你可以不同角度去说明,它里面有几个是观,有几个是止,这样你了解吗?但是也不一定说非得是哪几个观,但是如果是以止跟观来讲,择法觉支绝对是观。这样了解吗? 17:45 问:师父,有一个问题就是,您看这第二个(讲义)上面是说有身猗息及心猗息,师父讲过猗息就是轻安,所以这里它说的是身心的轻安。它上面是喜,这个概念没有搞清楚,就是说喜就是在七觉支里面的喜,其实是心喜吧?那我这个身心的轻安里面的这个心轻安,因为原来讲这个七觉支和安那般那的时候,是说受念处的时候是先觉知息,再觉知乐,就是从心的轻安到身的乐。那这里面的这个喜已经是心的轻安了,那为什么到下面不是身猗息就可以了,而非要还要加一个心猗息? 师父:因为这个是受喜,这个是轻安,受喜跟轻安不大一样。受息是属于受心所,轻安是属于轻安心所。所以你看那个阿毗达磨里面,因为为什么阿毗达磨会分那细?就是因为它们根据经典,你如果不看阿毗达磨,你这个就确实有问题。就算它心。因为阿毗达磨也说它心就是喜嘛,身就是乐,它也这样讲。但是阿毗达磨有时候这个喜跟乐是属于受心所的。这样了解吗?轻安是属于轻安心所的,所以它是不大一样的。那么这个喜是属于受的。 受喜,我们一般受的喜悦,我们一般都有可能会有,但是不像打坐的时候这么强烈。比如说我今天你赞叹我,我感受到我内心很喜悦,这个是受的喜悦。那你说师父,那平时有没有可能轻安?不可能。轻安是专门就定来讲,有专注集中,先有心喜,之后才会有心轻安,进一步才会有身轻安。所以轻安一定是针对定的,只有定才有。这样可以吗?所以这个心念法里面,你看师父在俱舍论里面,心所法里面它有它有受想行识,对不对?识是心王,受,它就有喜,对不对?有忧、苦然后呢,不苦不乐,然后它又分为身的,身就是苦跟乐,心的就是忧跟喜。这样了解, 那么还有一个心所是行蕴的,行蕴的。对不对?行相应的,就是色受想行识的行蕴里面有一个轻安。 这样了解吗?好。来。不好意思, 问:师父,那个身猗息,您刚刚说这个身猗息,其实受心所相对应的? 师父:不是,这个息是受心所,受喜,不是信基督教那个受洗。受的喜。这个是身轻安及心轻安,这个是轻安心所,轻安心所是属于行蕴里面的。所以阿毗达磨解说的比较详细,就容易清楚分辨。那这个是受心所。这样可以吗?那么一般师父说过,说平时也可以有喜,但是平时绝对不会有轻安,因为轻安一定是依定生起的。 来。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好再来。21:35 '''(二) 七覺支之先行(讲义P150 )''' '''1、具善人''' * '''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 ;具親近善知識已, 便具聞善法 ;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 ;具生信 已,便具正思惟 ;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 智 ;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 ;具護諸根 已,便具三妙行 ;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 ; 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 明.解脫。(中52)''' * '''四預流支''' '''善人 親近善識聞正法正信正思惟正念正知護諸根三妙行四念處七覺支''' 七觉支之先行 如果你要修七觉支或是要怎么样才能达到修七觉支的条件?这个经文上上个礼拜也有,那只是说很多经文这边会列出重复的,但是重点会不一样。上上个礼拜这一个经文是在讲什么?四念处,记得吗?那这个礼拜是在讲,如果你要开始有办法达到修七觉支的话,那要怎么样? 第一个,具善人 【'''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 ; 具親近善知識已, 便具聞善法 ; 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 ; 具生信 已,便具正思惟 ; 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 智(正知) ; 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 ; 具護諸根 已,便具三妙行 ; 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 ; 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 明.解脫。】''' 这个也可以说是一个道次第,从一开始怎么样做最平常的善人,一直到可以修七觉支,它中间都告诉你它的一个过程。然后呢?师父用的不同的颜色是指什么?那个叫做什么? '''四预流支''' 第一个具善人,亲近善知识,这个上面有写四预流支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里是如理思维,后面整个是法随法行,有没有看?所以你看它平时讲四预流支,但是它没有讲那么详细,但这里就告诉你法随法行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善人,师父上次有讲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就是基本的善人。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对不对?开始听学佛法。那么学佛的第一步,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所以很多人以为学佛不用亲近善知识,那亲近善知识,很多人说那我很多人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他不去亲近善知识,他自己看书,或是自己上网,自己看书。自己上网都会有个问题,你可能在知识上多多少少有这么一点点知识,但是没有人真正能够指导你怎么修行。 所以师父以前在讲阿含经的时候,它的亲近善知识要怎么样亲近?是在身边,然后要护持,要供养,要受教、受戒,这个才是真正的亲近善知识,也就是说甚至是跟在善知识的旁边,你要跟在上师、师父的旁边,然后受它指导,你这样才能真正的指导你怎么去修行。就好像很简单嘛,你说我现在要成为一个战士,我要成为一个军人,那你能上网去看一看吗?然后得到一些,怎么开枪,怎么射击,然后怎么样躲,怎么样藏。但事实上没有教练教你,没有教官教你,你根本只是知道,但是实际上你做不到。这样了解吗?所以亲近善知识,所谓的亲近善知识,就是真的要在善知识旁边跟着学习,然后当然亲近善知识,还有一个叫做要听闻正法了。 听闻正法,你不是说听一次就懂了,师父讲课讲那么久了,后来有些人听了好几年之后,忽然跑回来说,师父,我听成佛之道第三遍,我才知道您当初那个地方在讲什么,因为刚开始没有概念了。师父这样讲,它就普普通通地就跳过去了,但是他几年不断的去思维反省,思考,过后再去看,原来师父早就说了,只是说之前没有那个经验,现在有了,才知道说师父原来在讲什么,所以这个叫做听闻正法嘛。 然后呢,如理思维,接下来就是法随法行,正信、正思维。然后呢,正念正知。从这边开始,下面黑色的就是实际上去实践了,实践就是什么?第一个你要正念正知,记得吗?师父这个在四念处里面的身念处讲过好几次了,正念正知,正念正知你才能護諸根,護諸根就是六根对六境去观察,六根对六境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呢,正念正知跟護諸根的是互相增上,意思就是说正念正知是告诉你怎么样去護諸根。護諸根里面去正知正念。眼对色,眼对色,直到我看色,第一个要先知道,第二个我眼对色,认识色之后有没有产生贪?还是没有贪,还是产生嗔,这个要清楚明白,这个都是正知。知道产生贪,那我现在知道这个是不对的,这是正念。然后呢,要把它铲除,让善法生起,这个是正念。 所以在六根对六境里面呢,去产生正知,正念,对不对?你也可以说这个是持戒,因为它持戒根本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接下来護諸根才能护身口意三妙行,才不会动不动违犯,才不会内心很粗糙,想要持戒,结果动不动就粗糙的违犯,这个叫做三妙行,这些都做好了,实践观念也正确了,然后呢,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知正念的,接下来你可以修四念处。那四念处可以是广泛的,对不对?四念处,身念处,你可以是包含前面的,记得吗?对不对?对身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那这个时候可能就是四念处的身念处,就包括前面这些。但是你的身念处如果是安那般那,这时候就是所缘集中了。也就是说,你把这些做好之后,接下来你才有办法集中在所缘,做安那般那的念息十六特胜,对不对?那念息十六特胜呢?细节上其实就包含七觉支在里面,因为念息十六特胜它是有止有观。 十六特胜里面的前三个,你们有印象的话,前三个是属于什么?属于止。记得吧?最后面属于什么?观。念息十六特胜的前十二特胜是这种偏重在修止,后面是修观,它虽然是这样讲了,但实际上真正在修的时候,它要不断的转换。止观念不断的转换。所以后面的四胜处作观,如果在七觉支里面,它就是设属于择法觉支。这样了解,后面我会讲,因为在阿含经里面它有讲,如果是从对治或是修止观来讲,它有时候哪几个是属于止,哪几个是属于观,这样各位清楚。再来。有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第一个七觉支之先行,第一个是具善人,你要先做一个三皈五戒的善人,接下来才能不断地做这些动作。 做这些动作。有没有什么问题?来? 问:按照这个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一直到四念处,如果按照八正道来说,正见、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那个三妙行是不是指的我们的身口意?它这个移到后面了,是吧? 师父:所以你也可以说前面是八正道,最后加上七觉支嘛,对不对?但是前面讲八正道时候,他还没达到定,对不对?那这从四念处到七觉支就开始在修止修定。这样了解吗?所以它的道法是差不多方向的,只是说细节上有时候讲的会,它不是说完全不一样,它有的地方讲的细,有些地方讲得出嘛。所以你说这几个是不是跟八正道有相关性?当然啦,身口意,对不对?前面的正念正思维,对不对?然后呢?正语、正业、正念命,但这里的正思维跟那个八正道正思维不大一样,这里是属于如理作意。要了解吧?那八正道的正思维,正志,属于付诸于行动的起心动念,这里是属于如理思维。 问:师父。那按这么说的话,那个八正道的那个正思维,应该比这个正思维应该这个层次应该要高一些? 师父:也可以这样子讲了。 问:为什么呢?因为你那个是正见养成,而且这个是你开始思维而已。那个是已经到一定程度了。 师父:所也可以这样子讲。但是你看这里的正信跟正思维两个合起来。那它们两个合起来怎么样?你也可以说是它的正见正思维,只是说两个要表达的意义不大一样。这样了解嘛?比如说你正信,你也可以说这个正信,你看八正道有没有正信?没有吧。但是问题是它虽然不用正信这个名称,但是它也有没有真实的正信?有。八正道的正见,其实从信仰上来讲,它是正确地产生一种信念,所以它也是一种正信。这样可以吧?所以这个地方跟八正道不是完全不一样,但是它其实重点要表达的不大一样而已,不是说完全不同。这样了解。 问:因为这个親近善識,听闻正法,八正道第一个就是正见,正见开头是吧?那你听闻正法以后,你不一定有正见的。所以说你要养成这个正见,需要(很长时间),我们现在都不敢说有正见呢,并不是说你听两堂课你就有正见了。 师父:所以你看八正道,它并没有讲什么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但是正见养成之前是要亲近善知识。所以它只是前面没有特别去强调,并不是没有。这样了解了。所以你可以把这个跟八正道结合起来,只是说它每一个地方在表达的地方不大一样。 谢谢听。这样清楚吗?谢谢。 所以如果你要表达,你要把它合在一起讲的话,就是八正道合在一起讲的很简单。八正道正见的前面就是要什么?具善人——亲近善知识,闻正法。这样了解。八正道的正信就等于这里,八正道的正见就等于这里的正信正思维,两个可以合在一起看。八正道的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怎么样?有没有看(这里的)正念正知、護諸根、三妙行,因为这是戒嘛?那八正道从正语、正业、开始,正命是什么?是戒嘛,对不对? 有没有看这里,这个也可以讲说是戒的范围,从正念正知、護諸根、三妙行,是戒的范围嘛。 八正道的正语正业正命。然后呢?正念正定,正精进就是通所有的,然后开始正念正定就是什么?四念处、七觉支,也是合得起来的。只是我说它的表达重点不太一样。 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好好再来。 你看,这一个经文也讲善知识,七觉支前面这个经文也讲善知识,对不对?但是呢,这个是整体的这个经文呢,比较强调善知识,我们来看一下: '''2、善知識''' '''「諸比丘!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 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若善知識、善 伴黨、善隨從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 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 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 生者重生令增廣。」(雜717)''' 这个在讲什么?离五欲五盖,然后修七觉支,那里面更重要的,它强调我不见有一法,然后它在强调什么?善伴党,善知识。也就是说你亲近善知识,依善知识来教导离五欲五盖。然后能修七觉支。这样了解吗?这个经文里面三个重点: 善知识引导你修行,离五欲五盖;然后呢,你可以修行七觉支;然后呢?它上面说: 【'''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 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所謂善知識、善伴黨】''' 所谓'''善伴黨''',也就是一法,指的是善知识。那你说,为什么叫做'''我不见一法'''呢?这个你从中文上有点拗口了。但你从巴利文的比对来讲,它的意思是说,我没有见到说,除了这个东西以外,其它的还有这种功能,它的意思是这样。对不对。我没有见到一个人,就是除了这个人以外,有办法帮助我把这事情全部做好了。这样了解吗?除了某某以外,没有人有办法像某某这样子,能够礼佛拜佛,拜那么多的,诵咒诵这么多的,我没有见过,除了某某以外,有其他人有办法做这样子的,它就是这样子意思。 也就是说,我没有看到除了善知识以外的有办法有这种功能,那善知识有什么功能?引导你离五欲五盖,就是让你 '''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 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这就是善知识。就是善知识能让你断恶修善,然后他的断恶修善呢?其实进一步就是指什么?当然你可以广泛说一切的恶,一切的善,但是它这里讲的,因为它后面要讲七觉支嘛,所以它的断恶修善就是断、离五欲五盖。然后呢,生起善法,离五欲五盖,五欲五盖是不善法。然后进一步呢,就能修七觉支。各位了解这这个经文的意义? 那现在你们要看,为什么说这个善知识那么重要?因为善知识的引导,他在身口意上,观念灌输你,在身上指导你、观照你,因为我们的身口很容易犯错误,那如果你没有跟在善知识旁边,你可能会很不注重身口,不注重威仪。这样了解。所以为什么说早上上成佛之道,包括现在说为什么你来到寺院受五戒,然后师父会指导你在身口上各种行仪威仪,对不对?还有各种规矩上会指导你。因为你的身口很重要,你虽然说听经闻法知道这个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是错的,但是由于习惯上没有养成,常常会在生活上有太粗鲁的动作,那这个就必须在寺院或善知识不断地指导你,你才能慢慢去改进嘛。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如果你心粗,你可能三口做二口就把所有的饭菜吞下去了,然后又发出很大的乒乒乓乓的声音,那这个就是心粗糙嘛。这样了解吗?那这时候师父会指导你,说不可以这样子,除了威仪以外,还表现出你的内心的粗糙,对不对?那这些就是粗重的烦恼。 那你不要以为说只有中国的出家人北传才这样子,戒律上它都是这样规定的,拿拿个钵,印度人用三指进去,对不对?弄一些羹,掐掐掐,掐成一团,要放进嘴里面去,不能用丢的。是不是?很好笑对不对?但是它戒律上就这样规定,就表示说当初确实。 其实想一想也知道,如果你是初进比丘,年轻,然后搓一搓,动作很快,然后用丢的,你也不能用扒的,这样了解吗?四肢下去用爬的,这些都是不行的,因为这些都表示出粗糙的烦恼。那你弄好要慢慢放进去吃,而且不能自己用丢的,你也不能嘴巴张开,我把它扔进去,当然都不可以。像这些就粗糙的威仪,而且都是表现粗烦恼,然后不能嘻嘻哈哈,吃饭开玩笑啦,我打你一下的,你弄我一下,因为这些都是威仪嘛,那已经表现出你内心的烦恼和躁动,那这一些就是要有善知识来引导了。 所以为什么,你看师父从僧团出来,虽然没有要求到像佛陀本来的戒律那么严格,但僧团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师父才会知道说,如果你今天要修行,包括在家出家都一样,你没有在寺院受过一定的训练,你就以为我在家里听个经,看个东西,然后弄个什么我就可以修行得很好,那是天方夜谭。这样了解吗?那你说师父,那现在确实有网路。我跟你讲,师父都告诉他们,你在网络上听课可以,但是你一定要去就近亲近寺院,就近亲近善知识,这样子才能真正受到引导了。不然你就算是你听师父讲了好几年,你很多观念知识知道,但是实际上你做不到,因为没有人真正指导你。这样各位了解, 尤其是在网络上面的,你看师父都告诉他们说,你们如果就近有寺院,你一定要去亲近,如果没有办法,那就没办法了。没办法的办法就是你还是要继续不断地上网听课,就只能这样子而已,以后有机会看看能不能来中道,或是到其他比较近的寺院去受一些训练跟教育。所以这个善知识才会这么的重要。 问:弟子是觉得,刚才师父讲这个就是有一些没有办法,必须在网上,你比方说在大陆,你现在想来中道你来不了,这就真没办法。但是师父讲这个东西,你在网络上听,或者说你觉得你有阅读能力,你自己读,但是如果按照身口意来讲,你只听到了这个善知识的这个口怎么教的。那师父在日常中他怎么处理问题,他面对很多问题怎么解决?比如说立师父是怎么处理的?跟这个施工队还得打交道,你不在身边,你都看不到的,观察不到,所以你没办法学。 师父:对。这个就是善知识的重要,你网上可能只是传输到师父的观念,但师父真正在观念上怎么去实践,其实你没看,对不对?那就那就差很多了。 问:还有好多,就是佛陀,导师说那佛法是佛陀的身口意三业大用,那现在好多人,它就以为佛陀讲的经是佛法,那佛陀当年他怎么做的?像这个行为,因为看不到嘛。 师父:所以善知识,你可以就近亲近观察,所以要说供养护持、服侍在旁边,那这样才能真正地观察到、亲近到。就好像说研究导师思想,研究归研究,但是导师真正的身口是怎么样,你如果跟在旁边,你才知道,对不对?那师父比较有幸,做了一阵子的侍者,所以真正观察才知道原来导师是什么样的,他的思维是跟他的身口是一样的,对不对?那你可以从中达到真正的学习嘛。 所以今天早上我才某某说,师父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师父是接触过好几个老和尚,印顺导师,你们的师公,还有妙境长老、慧天老法师,对不对?那现在哪有这些老和尚?所以你有办法跟这些老和尚真正亲近,近距离接触,从他那边去学习,那这个是真的天大的福报。 好好来,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了,那在座的 如果不是在座的,是在网络上的,你也不用太过那个,说,那师父那我听经,没办法这样子,那我跟你讲,你有听总比没听好。你亲近善知识虽然是透过网路,至少是忆念经教的传输,那你只能回向说,未来有机会可以就近亲近善知识。所以有听还是比没有听强非常的多,有听又能够接触、亲近,那比光听强的更多。所以我们只能做依我们能做到的,尽量去要求这样子而已。好好再来 '''3、聞妙法'''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依 人聞法,諸年少比丘供養奉事諸尊長老。 所以者何?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者, 時時得聞深妙之法,聞深法已,二正事成 就,身正及心正。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 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 擇,分別於法,思量於法。爾時,方便修 擇法覺分,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雜723)''' ''' 身正及心正(身心遠離):''' '''– 身離惡友惡境''' '''– 心離不善尋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依 人聞法,諸年少比丘供養奉事諸尊長老。】'''有没有看到亲近善知识什么亲近?'''供养奉事'''。那'''供养奉事'''是跟在旁边的,那如果你们还要细节,师父以前在讲四预流支的时候讲得更多,可以回去看一看,应该是在增上信学的时候,可能就是这个定的前面,戒学的前面,增上信学第二地方有特别讲四预流支,亲近善知识,那个地方讲得非常详细。 那个这个地方,你看它说:比丘是'''奉事''',那就跟在身边。 '''【奉事諸尊長老''','''所以者何?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者, 時時得聞深妙之法,】''' 有没有看?意思是那可以听经闻法。 '''【聞深法已,二正事成 就,身正及心正。】''' 有没有看?你跟在旁边,你才能得到心正,当然你透过听经闻法得到心正,没问题,但是呢,你跟在旁边做事,他指导你,不断地让你反省,指导,指点,让你能够有反省的机会,还包括什么?身正。那你看,如果师父没看你,我怎么让你身正?对不对?如果你打坐,我没有指点你,我没有旁边看,我怎么让你身正?当然身正不止只是打坐而已,还有什么?刚才师父说过,你的身口的行为。还有你的什么?行住坐卧、语默动静。 那天有一个同学吃饭,趴在桌上吃饭,被立师父纠正,但问题是如果立师父不不纠正,他永远不知道,可能大师父也不会去管他,但立师父就会去讲说,你吃饭不能这样子,好像整个趴在桌上这样子。那如果说你今天不来护持供养师父,师父也不知道你吃饭是这样子吃的。我们不是说这样子是什么大恶,但是至少达到你的身正,让你的身口意行为,对不对?让你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如法,那其实这就是内心的一种调整。这样各位了解吗? 所以它就说身正、心正,心正就是观念正确,还有身正呢?它就是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的威仪。这样了解,它有两层意思,等一下,下面还有一个意思,我们再看: '''【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 分已,】''' 你看听闻正法,还有呢?保持心里的知见观念正确,离基本的烦恼,还有呢,你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的威仪做好,接下来你才能修念觉支, '''【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 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 擇,分別於法,思量於法。爾時,方便修 擇法覺分,】''' 这个择法觉支可以说是观, '''【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有没有看,刚刚讲的身正及心正,身正可以是说威仪。 还有另外一个:'''身正及心正(身心遠離):''' '''– 身離惡友惡境''' '''– 心離不善尋思''' 也可以讲是身心远离。身正,身除了威仪正以外,你亲近善知识'''身離惡友惡境''',这个在俱舍论,在很多论里面谈到这个所谓的阿含经的身正心正,都谈到所谓的身心远离。 身正,第一个,威仪好——行住坐卧、语默动静,还有'''身離惡友惡境'''。因为我们都是初学者,如果你只是听经闻法,或是偶尔上上课,但是你的身不远离恶友恶境,你就会常常沾染不好的习惯。对不对?你喜欢跟赌博的朋友在一起,你就常常会被他带坏,动不动打个麻将,玩个牌,赌个钱就算是什么呀?大赌倾家荡产,小赌怡情。你不要以为是怡情,当然,如果就在家人的这种五光十色的生活,当然它可能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但是现在我们谈佛法的修行,那就是一个障碍了。这样了解吗?这些就是障碍,因为都是坏习惯。 那你看'''惡友惡境''','''惡友'''容易带坏你,'''惡境'''容易让你沾染不好的习惯,对不对?那这样子的话,你要修行就很困难了。那你现在说那我怎么样远离'''惡友惡境'''呢?亲近善知识,供养诸长老比丘和比丘尼都可以了,对不对?那你就可以得到身正,威仪正,还有身远离'''惡友惡境''',因为你你亲近善人嘛,那你自然会得到善的指导、好的环境嘛。 对不对?你来到寺院,那来到寺院都是善友,然后师父指导——善知识,那这个就是好的环境,都是可以让你修学降伏烦恼的,这个叫做善友善境嘛。那这样呢?慢慢慢习惯之后呢,你的行为思维,还有你的习性,好的习惯就会跟善友善境相结合,那么你自然而然就能够对恶有恶境会比较不想去亲近,早上某某说,久了之后会习惯嘛,就不是很想去参加那些没有太大意义的这些机会跟party。人家以前找你去卡拉OK唱歌,很高兴,去唱、喝酒,然后来来去去、来来往往,唱歌,然后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哇,乒乒乓乓一堆人哇,觉得很舒服,但是其实它很嘈杂的。现在慢慢学佛训练心静下来之后,你会觉得那个很嘈杂,以前为什么不会觉得?,因为以前心很乱了,以前五欲强嘛,现在呢,心静下来当然就觉得那个嘈杂了。之后呢,你就慢慢慢慢就不想去了,对不对?这就是亲近知识就远离友有恶境了, 还有'''亲近善知识''','''心離不善尋思''' 五欲,'''不善尋思,'''五盖,'''不善尋思,'''对不对?因为你善知识给你的都是一些断恶修善的一些观念,给你四圣谛,八正道的这些观念。当然人的观念也是不断地受熏习的。唯识学说,你的熏习身口意就是种子。所以常常常有人问师父说,师父,为什么我老是觉得你讲的我懂,但是我为什么使用不上呢?我说因为你的熏习不够嘛,你一天到晚在外面熏习的是什么观念?然后你一个礼拜才来2小时、4小时,你看一个礼拜有多少个小时?我们除了吃饭睡觉扣掉以外,我们在外面活动至少有多少?一天八个小时。8*7=56个小时,在外面熏习的是世俗的东西,对不对?四个小时是熏习这些的东西,那哪一个强?哪怕说我56,不是说都不好,56 小时我有熏习呢,好吧,那东扣西扣,你还是熏习外面的东西多,所以有时候会使不上力量。对不对?但是如果你常常亲近善知识旁边,跟在善知识旁边,那就不一样了,你的熏伺,不但是善法,不管你说你在家里听经也好,你来寺院发心也好,跟同学同参道友接触也好,那你这个训练熏习都是善的,都是正法的,那你这种熏伺,好的熏伺就慢慢能够养成了,在唯识学就是种子熏习嘛。 所以唯识学就是从阿含经的这些讲的,它把它更深入地去提出一套理论去分析,然后去说明。所以种子熏习就很能够说明,为什么跟善知识常常训练,常常接触之后能够有产生身正跟心正,心正就是能够产生心离不善寻伺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亲近善知识那么重要。然后能够闻妙法,然后产生心正及身正。 有没有什么问题?没问题的话,某某有问题吧?可以。 好正思维,如理作意。时间是差不多了一分半。那么我们先修行修行十分钟,继续回来,57:30 '''4、正思惟(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不正思惟者,未起 貪欲蓋則起,已起貪欲蓋重生令增廣;未起瞋 恚、睡眠、掉悔、疑蓋則起,已起瞋恚、睡眠、 掉悔、疑蓋重生令增廣。未起念覺支不起,已 起念覺支則退;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 捨覺支不起,已起擇法、精進、猗、喜、定、 捨覺支則退。''' * '''「若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 欲蓋令滅;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不起, 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斷。未起念覺 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未起擇法、精進、 猗、喜、定、捨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 廣。」(雜704)''' 我们继续来看这个正思维。这里的如理作意,如理作意,闻妙法讲过了, 再来:正思维-如理作意。要正思维-如理作意。 那这个正思维跟八正道正思维不一样,上次有讲过说,这个叫做 '''yonisomanasikāra'''。这个'''manas,yoniso'''是合理的。'''manas末'''那,那个'''kāra'''是怎么样?动作、做起来。就是让我们的意行动。那师父讲过,心是整体的,意是属于思虑的、思考的,识,了别、认识,对不对?你看,它让“意”思考启动,在什么方向呢?正确的合理上去思考,那这个叫“如理作意”有没有?它完全是照它,第一个'''yoniso'''是如理;'''kāra,'''做;'''manas'''。对不对?它完全是照它翻译的。合理的去思考,那合什么理?合佛陀所说的正理嘛,不是胡思乱想一通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則起,已起貪欲蓋重生令增廣;未起瞋 恚、睡眠、掉悔、疑蓋則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重生令增廣。未起念覺支不起,已 起念覺支則退;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 捨覺支不起,已起擇法、精進、猗、喜、定、 捨覺支則退。】''' 也就是说,反正是如理思维,如果能够如理思维,亲近善知识,然后能够如理思维,那么你在修七觉支的时候,或是你在打坐的时候就容易入手。如果没有正思维,胡思乱想,观念也没有养成,那么你就根本不可能修七觉支。好好再来。 '''【「若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 欲蓋令滅;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不起, 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斷。未起念覺 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未起擇法、精進、 猗、喜、定、捨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 廣。」】''' 你看这个刚好是相反的,所以这个就告诉你说如理思维的重要性。前面是讲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这里是听闻正法之后如理思维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你要修去七觉支,你的知见观念,还有你的正确思维非常的重要,会引导你有没有办法修行。 好好再来有没有问题, 这个就是告诉你正思维,如理思维。再来 '''(三) 修習七覺支''' '''1、依出離心'''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七覺分。何等為 修七覺分?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若比丘修 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 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 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遠離:身心遠離 無欲:少欲喜足''' '''依滅: 依涅槃、迴向涅槃''' '''迴向於捨( vossagga-pariṇāmiṃ) 向於究竟之捨''' '''修習七覺支''' '''依出離心修習七覺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七覺分。何等為 修七覺分? 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 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总之,什么叫做'''依遠 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就是要以出离心来修七觉支,因为阿含经所讲的是解脱道,三乘共法是解脱道,所以呢,是依出离心,目的是要断烦恼、正解脱,断烦恼,得解脱。所以你修持觉支呢,必须依想要离于烦恼,想要得解脱,要以这样的心来修七觉支,这才是它的重点。 那么这里有讲'''依远离''',什么远离?'''身心要远离''',这上面讲过,你讲七觉支身心是要远离,这个叫做依远离,你可以说是身心远离,当然你也可以说我要远离烦恼,远离三界。这样了解吗?这个目标当然是这样子。但是远的就是远离三界,脱离三界,近的就是我身心要远离。刚才讲身心要远离什么?身远离恶友恶境,心远离不善寻伺。对不对?这叫做'''身心远离'''。 '''無欲:少欲喜足''' ''''''又叫做少欲、知足。意思就是说你的物质欲望,你的生活不能太过于物质上。对不对。那我问你,少欲怎么定义?上午讲的,有的就能知足,未有的不大欣求,对不对?有的这样就好了,有衣服可以穿,可以的保暖就可以了,没有的不要一直贪求。对不对,有的是有了又想要更好的,没有的根本不需要的,他一直想要,所以这个叫做少欲喜足。喜足就是怎么样?有了就好,够用就好。少欲呢?就是说没有的,你不要一直贪求,这个叫做少欲喜足。这个少欲是怎么样?欲界的欲望,不要在欲上过度的贪求,那这样子的话要修断烦恼得解脱很困难的。因为师父讲过,五欲是粗重烦恼。你连五欲粗重烦恼都离不了,更何况说你要修禅定,甚至要解脱,这不大可能。 还有'''依滅: 依涅槃、迴向涅槃''' '''迴向於捨( vossagga-pariṇāmiṃ) 向於究竟之捨''' '''依滅'''叫做依涅盘,回向于涅盘,'''依滅'''就是依涅盘向于涅盘,因为这是总目标了。依涅盘向于涅槃。 还有'''迴向於捨( vossagga-pariṇāmiṃ) 向於究竟之捨''' '''向於捨,'''这里叫做'''vossagga-pariṇāmiṃ''' '''pariṇāmiṃ'''是什么?是“转向,回向”,然后呢?前面是'''vossagga,'''是舍,意思就是向于舍、回向于舍,所以这里叫做回向于舍。这个“向”是回向的意思。意思就是说把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要以转向以什么为目的,以涅槃为目的。那你这里是说舍,什么舍?究竟之舍,什么是究竟之舍?当然不是想有三界吗?舍有三界舍嘛。三界:断界、无欲界、灭界。 向于三界之舍,意思就断一切烦恼了。意思就是说,你的一切必须要以解脱断烦恼为目标,你修七觉支要以解脱断烦恼为目标,你要这样的去操作,有这样的心念那才可以。 那我们在大乘佛教是什么?回向于什么?然后最后呢,皆共于成佛道,所以回向于大菩提,对不对?大乘佛教是说向于什么?如果大乘佛教不是说向于舍向于涅槃,大乘佛叫做向于菩提,向于无上菩提。把一切的功德回向于众生,就是我的功德跟众生分享,然后目标呢?皆共成佛道,大乘佛教就是回向于菩提嘛。这样了解,那三乘共法阿含经讲的回向于涅槃,那我们现在是在教阿含经呢,讲三乘共法,讲阿含经。所以这里叫做回向于涅盘向于舍,这个是依出离心,依灭尽为主,而修七觉支,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漸次而起''' 那么你修七觉支,师父说过,七觉支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来谈它的修行,但是大方向上七觉支是渐次而起。这样了解,因为大方向上,它是在正念跟正定的一个过程,所以,正念叫做念觉支,然后接下来念觉支之后有什么觉支?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然后喜觉支-心轻安,对不对?喜是快乐那个喜的,就是猗息嘛,心轻安,然后呢?定,然后舍,舍就是正解脱,某某只记得吗?都有,都有,但是如果它究竟来讲的话,师父不是说可以受舍可以行舍,然后可以什么究竟舍,究竟舍就得正解脱。 而且师父上次弄那个表,你还跟师父纠正那个表,记得你还说为什么不画一个线,从正解脱拖到那个舍,对不对?师父不是说可以画虚线,因为那个舍可以是受舍、行舍,当然如果是究竟舍,那就等于正解脱,这是断烦恼。 你还记得哪一个图吗?(讲义P141)那个表嘛。好。你念念机里面存着。那不错。那就好。我以为你早就早就忘记了。有没有看次第起。 你看有没有看这个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以八正道为中心。前面你们看那个,刚刚刚好讲那个。某某你有看吗?这个八正道有没有?看前面的正见、正志、正命这个东西是属于什么?如果是五根五力的时候呢?这些可以是属于正信,对不对?正勤就是精进,就是四正勤,然后呢就是这里的精进,意义一样,对不对?但是方向跟内容上层次有点不同。如果是这里(七觉支)的精进断恶修善,是在定中伏五欲五盖。 那这里(八正道)的四念处,四正勤,这里是怎么样?平时的生活上去断恶修善,但是意义上都是断恶修善。这样了解。那你看呢?它的念(七觉支)是不是从(八正道)正念,就是(五根五力的)念,有没有?就是四念住,你们看是同一个(念),那这里(七觉支的精进到四正勤)为什么画一个虚线呢?意思就是说它是同样,但是它又不完全相同。 那你看念觉支就是四念处,择法可以说是观,但是你看它为什么择法这边,有一个东西(线连到正见)过来了,就是如果你是慧观的话,它是依正见来做慧观的。所以你看,精进、喜、轻安、定就是正定,有没有看(就是)八正道的正定(往下发展就是)四神足。 所以八正道正定,它以正见为引导,所以说这里的定一定是止观相应的了,这样了解,但是如果你修的纯粹是定,那就是四禅,但是如果你是你讲的是真正的正定的话,那就是一定是止观相应的,所以师父说七觉支可以成可以从修止上来讲,也可以从修止观上来谈。如果修止观的话,它正定一定含慧观在里面的。因为你有含慧观里面的正定,正定如果成就断烦恼,这个叫做正解脱,对不对。所以它(五根)叫做:信、进、念、定、慧。这里的慧可以包含是正见,但是呢,也可以包含已经得正解脱了。 好五次,上次讲的什么呢?我说你上次讲了什么?,对了, 某某,你还记得说那(正解脱)为什么不画一个(线,连接)舍过来呢?师父说其实可以画一条虚线过来,对不对,意思就是如果这个舍,把它定义为究竟舍。有没有?上次解释了三界舍,三界舍——断界、无欲界、灭界,那这个(灭界)就是等于正解脱了。所以你画一个虚线,但是为什么是虚线呢?因为它可以包括,如果是修止的话,它是指什么舍?受舍、行舍,对不对?止观相应,那就是断烦恼的舍好。这样你了解它整个的图吗?好。 次第起、渐次起,就表示按照这个次第生起,按照这个次第生起,这样了解嘛。按照这个次第而生起,那你如果是修止的话,那确实是按照这个次第生起,但是如果止观的话,那它就会不同的应用,我们再来看看。而且如果是次第生起的话,它必须一支一支慢慢训练,慢慢训练它才会生起。这样大概了解吧。 所以这个图拍起来,有空没空的可以观察观察,看一看,看看它的修行怎么弄。我们来看修七觉支次第: '''2、漸次而起-1''' '''• 佛告諸比丘、比丘尼:「七覺分者,謂七 道品法。諸比丘!此七覺分漸次起,漸次 起已,修習滿足。」 諸比丘白佛:「云何 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下 頁)''' '''• 修習滿足āraddha:已開始、完成、精勤'''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專心 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 覺分已,修習滿足,謂修念覺分已,於法選擇, 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擇法覺分方便已, 修習滿足。如是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 如是說。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 法法觀念住,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 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乃至捨 覺分亦如是說,是名比丘七覺分漸次起,漸次 起已,修習滿足。」(雜737)''' 阿含经里面,当然师父说过,它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运用,但大部分讲的,应该百分之六七十讲的,都是漸次起、漸次修、渐次满足,大部分讲的都是这样子。所以呢, '''【 諸比丘白佛:「云何 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这里的修习满足叫做'''āraddha:已開始、完成、精勤,'''有这三个意思,所以呢,它的修习满足呢,可以说已开始修,也可以把它弄成为'''完成'''或是'''精勤''',所以它叫做修行满足。意思就是说,开始修行,或是说已经完成,所以它说那怎么叫做漸次起修、漸次修行跟完成呢?可以这样子来解说,我们现在仔细来看,它说: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專心 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 所以它以四念住的身念住作为所缘来修念觉支, '''【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 覺分已,修習滿足,謂修念覺分已,於法選擇, 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 这里的方便呢,就是修行的意思,勤修的意思。 '''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所以你看它说依身念住作为念的所缘,念觉支的所缘,然后观身念住,修念觉支,然后接下来修习满足到一定的阶段,慢慢完成之后,开始修择法觉支。再来 '''【修擇法覺分方便已, 修習滿足。如是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 如是說。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 法法觀念住,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 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乃至捨 覺分亦如是說,是名比丘七覺分漸次起,漸次 起已,修習滿足。」(雜737)】''' 它这里说的很清楚,第一个,它以四念处的身念处作为所缘,然后一步一步一步地修七觉支,回来,完成之后,受,为所缘修,一步一步一步地修七觉支。训练完成了身受心还有法,然后一步一步一个一个地操作修七觉支。这样了解了。但是这样说前面有说什么呢?身念处它很广,记得吗?身念处很广。那你说师父,那我平时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我怎么用它来修七觉支呢?当然啦,那个状况之下,你可以说方便修七觉支,但真正来讲,你要摄心集中,那那个就没办法让你去修觉支了。这样了解。但是如果你的所缘是集中的,是修定的所缘,那就可以用那个来修七觉支。 比如说什么,我其实后面有讲,四念处以安般念作为四念处,然后呢?来修七觉支,那时候就很容易清楚明白它怎么修了。以安那般那来修七觉支的话,作为四念处来说七觉支的话,安般的身念处是观什么?息。对不对?也就是说,当你修安般修念觉支的时候,你所缘的念是念在哪里?念在息身,对不对?念在这个地方去专注它的息出跟息入,这个叫做念觉支。这样清楚吧?你不断地去观照,不断地去摄心集中,然后呢?念息十六特胜里面有讲,你专注在这里的时候,是觉照到气息的出入、长短,对不对?那当然我们一般会有冷跟热,对不对?因为你出来的一定是热的,你吸进去到这里,你感觉的话就是冷。 但是你们要知道,你们集中在这里的时候,不是去感觉到这里的皮肤的血管,那就不对了,如果你去感觉到这个皮肤血管,那就不是重在呼吸了,是去感受它的呼吸。因为昨天有人问师父说,那如果进去它到鼻窦,我这里都会觉得痒痒的,不对,你不要去管它这里,然后吸进去到喉咙,你也不要去管它。这里你管的是这里(人中处),而且不是在皮肤这个地方,是在感受到它的气,重点在它的气,气息的出跟入。这样了解嘛。这个就叫做念觉支。 那问题是你要一动一动叫做念觉支,你可以修很久的,你可以专注很久的。这样。你这样了解嘛?接下来呢,当你可以达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摄心集中不乱的时候,接下来就是择法觉支,如果纯粹是修止的话,它的择法觉支是择什么?择善、择不善,那就是开始在离五欲五盖。那个择法觉支是感受有没有五欲五盖的生起,对不对?然后呢?精进觉支,就在离五欲五盖,这是定的一个过程嘛。 第一个摄心集中,第二个离五欲五盖,然后定的第三个阶段是什么?定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讲,第一个阶段是摄心集中,第二个阶段是离欲盖,第三个阶段呢?轻安生起。对不对,所以它会先是心喜,因为你没有五盖之后,内心会觉得怎么样?会有受喜产生,因为慢慢慢慢开始放松、轻松的嘛,而且又加上说离五欲五盖的干扰,所以会有受喜产生,那这是七觉支的喜。 接下来继续继续,五欲五盖都降伏住了。之后呢?会产生什么?轻安,先由心,心轻安,然后身轻安,这个叫做猗息。这样了解吗?那接下来呢?得定。接下来就得定了,那讲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当然这操作可以操作很久的。 得定之后,那我们讲不要讲说四禅什么,我们讲未到地定之后,会有什么?舍,那这里的舍是什么?受舍、行舍。当然了,你如果你的定还没那么高,可能受舍还没有完全,对不对。如果你到了初禅、二禅、三禅,我们后面会讲,因为你,你要是离生喜乐,定生喜乐,你最后离喜妙乐,最后是舍念清净,那个舍念清净,连喜跟乐都舍掉了。 那这个就是什么?行舍、受舍,对不对?行者跟受舍,但是呢,它离到这个受舍都有,它会有行舍,它的行舍是什么行呢?是行蕴的舍,行蕴的舍,意思是什么?无功用行,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是讲止就好了,当你七觉支到舍觉支的时候呢?如果你境界不是什么初禅二禅,你当然还有轻安吗?那没关系,但是你有行舍,什么行舍?意思就是说你心里已经平稳,然后不需要很用功。后面的我们也会讲,你不需要非常用功,你就可以一直维持在那个轻安,然后一心的这种阶段。以前要很用功,然后一直专门烦恼,拉进来啦,不如意生起来,然后昏沉啦、睡眠啦,这样很用功地跟它斗争,所以其实你有时候打坐会很累的。 为什么?你一直在内心跟你的妄念昏沉,或者是掉举一直在作战,一直在作战,但是慢慢慢慢呢,这个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之后,你心比较稳定了,你就会越来越舒畅,那当然呢,经过这样的阶段呢,第一个阶段,摄心,第二个阶段,离五欲五盖,第三个阶段,轻安生起,到最后你都已经掌控操作得非常熟练了,之后,你很快的就可以达到轻安,然后接下来你就可以不用很用功的,你就可以维持,维持着这个轻安的一个过程,然后心也不会再随便的起伏上下,这个就叫做行舍。 这样清楚吧?大概可以有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我说这个操作,你一定是一个次第次第而起的嘛,你看,你如果你摄心集中,你就念(觉支)嘛,对不对?那你念法根本没办法做好,因为你念觉支都没做好,你根本没办法做择法(觉支),对不对?那你要是择法没办法择善法、择不善法,那你下面的什么精进,而且精进是在断恶修善,它择法是简择到什么恶什么是善,对不对?然后精进是在于离五欲五盖,然后让你的所缘集中,回到你的原来的嘛。那你如果前面没有,你后面根本没办法做,这就是次第嘛,那你必须要把前面操作,后面才会产生心喜。那有了心喜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会有轻安生起,那就是心轻安、身轻安。对不对?有心轻安、身心轻安,你才会有什么?你才会有定产生嘛,没有身、心轻安生起,你哪来定呢,对不对?你有定了,你能够平稳的,有未到地定,能够平稳的,不用很用心的,你才能叫做行舍嘛,才叫做舍。这样清楚吗? 这个叫做七觉支的什么?一支一支的操作,然后一支一支地生起,这个叫做次第而起,修行满足。 那你说师父,那我要到什么才满足?这个很难讲啦,我问你,你自己摄心集中正念练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办法真正集中?你应该在训练的过程中大概都会清楚了,对不对?那你要是不断地在集中,然后降伏五欲五盖,有心轻安,然后有身轻安,这个你一定知道,这种轻安生起,你一定知道。这个当然会有很多过程,必须去注意,比如说,你轻安生起的时候,你不能有太过的那个激动,很激动,啊!我轻安生起了,我一激动,轻安不见了。师父,为什么轻安不见了?结果很高兴,轻安不见了,因为你(高兴)那时候,所缘跑掉了。 因为轻安是因为你集中而产生的,不是你去关注它而产生的。这样清楚嘛?这个在论典上都讲是这个样子。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这个叫做漸次而起、漸次修。 漸次修的第二个经文,上面这个是杂阿含733经。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经文:1:27:14 '''漸次而起-2''' * '''無畏白佛:「瞿曇!何因、何緣眾生清 淨?」佛告無畏:「若婆羅門有一勝念, 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 念,當於爾時習念覺支。''' * '''修念覺已,念覺滿足,念覺滿足已,則於 法選擇分別思惟,爾時擇法覺支修習。''' * '''修擇法覺支已,擇法覺支滿足,彼選擇分 別思量法已,則精進方便。(下頁)''' * '''精進覺支於此修習,修精進覺支已,精進覺支滿 足,彼精進方便已,則歡喜生,離諸食想。''' * '''修喜覺支,修喜覺支已,則喜覺支滿足,喜覺支 滿足已,身心猗息,則修猗覺支。''' * '''修猗覺支已,猗覺滿足,身猗息已,則愛樂,愛 樂已心定,則修定覺支。''' * '''修定覺支已,定覺滿足,定覺滿足已,貪憂滅, 則捨心生,修捨覺支。''' * '''修捨覺支已,捨覺支滿足。如是,無畏!此因、 此緣眾生清淨。」(雜711)''' * '''離諸食想:離於五欲之食''' '''【無畏白佛:「瞿曇!何因、何緣眾生清 淨?」佛告無畏:「若婆羅門有一勝念, 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 念,當於爾時習念覺支。】''' 就是说,这里的婆罗门意义比较广,就是修清净行的人。如果'''有一勝念, 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 念,當於爾時習念覺支。'''意思就是说你有一个具体的所缘,你要修什么,然后你有具体的所缘,不管你要修不净观,还是你要修什么五行心观是什么观,然后你要依这个所缘,然后来开始修行,这个就叫做念觉支。 '''【修念覺已,念覺滿足,念覺滿足已,則於 法選擇分別思惟,爾時擇法覺支修習。】''' 那么这个次第渐次起呢?可以说是刚才讲的是依定,修止的观念,但是后面师父会讲,止观的运作,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止观的运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修择法: 【'''修擇法覺支已,擇法覺支滿足,彼選擇分 別思量法已,則精進方便。】''' 你看,它还是一个次第一个次第来,接下来精进觉支: '''【精進覺支於此修習,修精進覺支已,精進覺支滿 足,彼精進方便已,則歡喜生,離諸食想。】''' 你看,'''歡喜生,離諸食想,'''上面的经典上的解释是离五欲之食,离五欲之食。所以你看那个择法觉支、精进觉支,是在离五欲五盖。离五欲五盖会产生喜,然后这时候就可以离什么?离五欲五盖了,'''離諸食想。'''然后 【'''修喜覺支,修喜覺支已,則喜覺支滿足,喜覺支 滿足已,身心猗息,則修猗覺支。】''' '''【修猗覺支已,猗覺滿足,身猗息已,則愛樂,愛 樂已心定,則修定覺支。''' * '''修定覺支已,定覺滿足,定覺滿足已,貪憂滅, 則捨心生,修捨覺支。''' * '''修捨覺支已,捨覺支滿足。如是,無畏!此因、 此緣眾生清淨。」(雜711)''' * '''離諸食想:離於五欲之食''' 当你的身心轻安起来的时候,那为什么?你说师父,为什么它叫做修轻安觉支呢?它的修轻安觉支,意思就是说你摄心集中,离五欲五盖。问题就是说,你的离五欲五盖,不是马上就离,因为先摄心集中,对不对?然后集中到一段的时间,然后慢慢慢慢会开始觉察到五欲五盖有没有生起?是生起还是没有生起?生起来了,我要马上去降伏它。这个时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说你今天修完明天就可以离五欲五盖,包括你前面的念觉支都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那你说师父多长?那看你,看你的什么?看你钱交多少,不是,跟那个没有关系。看你的精进度,看你的条件,什么条件,前方便的条件到底满足多少嘛?你有没有亲近善知识嘛,对不对?你前面的这些,包括喜,少欲、知足,包括远离恶友,包括平时的身心的四念住的观照,看你这些做多少嘛,你做得越多,你要保持正念就越容易。对不对? 还有,包括师父讲过很多,包括你在这个环境打坐的时候,它的整个条件到底配合多少,你前方便都做得很好,但是你的这个地方,坐下来,某某说出家人如果这个地方太寒太湿,你坐一下就觉得腰酸背痛,坐一下就觉得怎么这么冷?湿气很重,你这个就很难摄心嘛,所以这也是条件之一嘛。对不对?或者是说你坐在这边,上面飞机旁边火车站,师父回台湾住火车站旁边,车砰砰砰砰砰砰。这个习惯了,你会觉得习惯,但是你要知道一件事情,我们常常所谓的习惯其实不是习惯,对不对,你是强迫自己习惯于它,但是久而久之会造成内心的不舒畅跟压力。 比如说你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久了,你以为你已经习惯了,但事实上你的内心已经受到那个破坏,你是强迫自己去习惯它,但是久而久之这种生活压力也会很大。就好像你一个没有抽烟的人,你刚开始闻到烟很不舒服。问题是我要逼你,你一直在那里,你习惯了,但问题是你已经受到它破坏了,你都不知道。让各位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说,有人在很嘈杂的生活场合里面,他以为他习惯了,对他没有影响,其实那已经是造成身心的一种不协调跟伤害,只是你强迫自己去接受它而已。 希望各位清楚,来好了,你怎么忽然想到了,想到你的工作环境?就是没有, 问:我就是在想,就说一个修行人,如果已经修到最后的这个舍觉支的这种状态,如果再把他放到嘈杂的环境下,他就不太会容易受影响,是吧? 师父:刚开始还是会有一点,但因为他的力道够,这样了解嘛?他很快就会去克服,这样清楚吧。 问:但是时间长了还是会退出来。 师父:有可能呢,时间长了有可能退转,这样清楚,但是是这样子的,我们要这样讲,就是说,他能够达到那样子的境界,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我问你一件事情,你有办法打羽毛球打到奥运冠军了,你三个月没练,你可能跟当初的奥运的亚军,或者是铜牌,银牌,可能会打输他们,但你跟一般人打,你还是很厉害,你知道意思吗?因为你如果能够达到未到地定,那是经过可能好几年不断的各种条件配合的,所以那个力道很强的。对不对?所以他不会随便退,不会随随便便就退。而且你既然能够达到那个,你的生活习惯已经都符合于它了,所以没有那么容易退。这样了解吗?除非从那个开始,理论上,你经过了一个月几个月都不再修,那很容易就退下来。这样了解嘛。 再来,有可能说你换一个嘈杂的环境,老实说,你的功力不错了,已经到了未到地定,你可能很容易克服它,这样清楚嘛。但是,但是,有可能没办法像在之前的那么好的环境里面,能够保持得这么平稳,这样清楚吧? 所以一句话,很不容易得到的,就不会随随便便退失。这样清楚吗?因为这是什么呀?实际的状况,因为你不是从天掉下来的礼物,从天掉下礼物很容易就不见了,你是经过很辛苦才达到的,所以要退也没有那么容易退。 问:那理论上是不是说,如果证了无生法忍的菩萨,它就不再受任何影响? 师父:无生法忍菩萨,那境界很高了,那是七、八地菩萨,那个没有退的可能了,初地就不可能退了,因为已经断根本烦恼。这样了解嘛。至于说无生法忍菩萨,跟我们这个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那个境界非常高,那是第七第八地的菩萨,这不是只是禅修的问题,或者是止观的问题而已。这样可以吧?有空以后再谈,成佛之道的时候再来谈谈七八地菩萨。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我们再来谈谈七、八地菩萨,所以大乘没有所谓定退的问题。 好。刚刚其实讲到这里,讲到哪里好。 第二个就是喜觉支满足,再来修轻安觉支。 刚才讲到修轻安觉支,师父的意思说,它这里修轻安觉支,意思是什么?不是说你有轻安起来的时候,你去观轻安,不是这样,而是刚刚讲说,精进,对不对?在断恶修善,它是不断的在集中所缘,然后集中所缘的当下,去觉察到有没有集中所缘,然后呢?有没有五欲五盖的生起,如果有生起,马上阻断它回到所缘来。 那么轻安觉支的修行也是一样,你轻安慢慢起来了,有轻安了,但是它可能一个状况下,它就不见了,那在你的打坐过程中,心轻安的出现,如果你的状况一直很好,轻安的出现就会,第一个,次数会越来越频繁,第二个,它维持的时间会越来越久。这样了解, 如果你集中摄心,然后它出现的越来越频繁,时间越来越久,这个就叫做修猗息觉支。 那轻安生起不是叫你去观它,轻安生起,是因为你的摄心集中,降伏五欲五盖之后,它生起的。所以这时候你还是缘住你的所缘,然后让它自然而然会越来越频繁,因为你的心越集中,然后呢?五欲五盖越不起,它的轻安就越容易生起。这样各位清楚吗?这个叫做修轻安觉支。接下来呢?当然定觉支是同样的,那轻安我可以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起来很容易,那当然接下来就未到地定,那你就要去一直是保持它。然后它是怎么样?定觉支。 并且你看: 【'''修猗覺支已,猗覺滿足,身猗息已,則愛樂,愛 樂已心定,則修定覺支。'''】 当然轻安过后,那就是未到地定了。未到地定,那就是修定觉支, 【'''修定覺支已,定覺滿足,定覺滿足已,貪憂滅, 則捨心生,修捨覺支。修捨覺支已,捨覺支滿足。如是,無畏!此因、 此緣眾生清淨。」'''】 那这个'''捨覺支'''呢?如果它的贪忧灭,是指降伏,那就是定,如果它的贪忧灭,定在于断烦恼,那这个就必须讲七觉支的止观双修,那这个后面我们再来谈。 有没有什么问题?好的。 问:听不清 师父:因为其它它也没有讲'''愛樂''',这个'''愛樂'''可能就是身轻安了,这就是身心的轻安了。这样了解了,它只是多了几句,因为你其它地方也没有。这个地方意思就是可能就是说,身心轻安之后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那可能就是可以称为'''愛 樂已心定'''。因为师父有说过,身心轻安,但是如果你身心轻安继续维持下去,那就到达未到地定。当然这里的爱乐呢,可能就是身心达到一定的轻安,然后可以维持一定的一个境况。 有有没有问题?五次可以吗?好货货可以吗? 你尽量听好听多少算多少,好不好。因为这个是属于修行的现实,操作比较深,比较困难。但是慢慢听,懂多少算多少,都有帮助的。 验证是好。燕翎是不是?燕林的笔名或胜之方便修其学分。 你看,刚刚讲七觉分最正统的是一个一个起,对不对? 现在是讲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3、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 '''爾時,尊者阿提目多晡時從禪覺,詣尊者優波 摩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優 波摩:「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 受,如是苦住正受?」''' * '''優波摩答言:「尊者阿提目多!比丘善知方便 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 '''復問:「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 '''優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 '''(下頁)''' '''樂住正受(phāsuvihāra samāpatti):安樂住–順暢而得''' * '''『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 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不得平等。』 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 是說。''' * '''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 害睡眠,調伏掉悔,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 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 丘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不樂 住正受。」(雜719)''' 那我们看看,它的善知方便修七覺分是怎么样的 '''【爾時,尊者阿提目多晡時從禪覺,詣尊者優波 摩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優 波摩:「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 受,如是苦住正受?」】''' 你到这里可能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你看:善知方便,所谓的善知方便怎么样?就是说怎么样可以最好的去修七觉分,这个叫做善知方便。'''如是樂住正 受,如是苦住正受?」'''。先看下面这里: '''樂住正受(phāsuvihāra samāpatti):安樂住–順暢而得''' 这里有个正受,我看我后面有没有写正受是什么?先看这里:(讲义P161) '''「正受」samāpatti: 1、等至、定,2、得到、進入''' 正受'''samāpatti,'''翻成正受,其实第一个,它叫做等至,是定的异名。 正受'''samāpatti'''等至,是定的异名。另外一个呢?'''samāpatti,'''它是得到、进入,因为这个字它的本来呢?有没有叫正受?有没有看?这个'''sam'''是“正”的意思,然后'''patti'''是“受”,它一般来讲是翻成等至,它就是指定的异名。记得嘛?但是这个字呢?从它的字的根本意思来讲的话,它是指什么?得到、进入的意思。 所以你要看这个经文上,它讲的正受到底是指定还是它意思是说我得到我已经进入这个状况,这很清楚嘛?得到、进入。所以我们来回到前面经文来看一下。 善知方便修七覺分,它说,乐住正受,乐住正受,它这里乐住是指'''phāsuvihāra''' ,这个'''phāsuvihāra,'''它是安乐住。有没有看?安乐住,安乐住,后面正受就是得到安乐住,进入安乐住,记得吗?刚才那个正受是什么?得到、进入。然后这个'''phāsuvihāra'''是安乐住,'''vihāra,'''有没有,住,对不对?它也可以翻成什么?毛孔或金色,'''vihāra'''住的地方,但是它动词的话就是住于受,住于安乐。然后后面一个正受叫做得到安乐,进入安乐。 这样了解吗?它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它说:尊者,能知七觉支的修行方便,然后能够'''乐住——'''很顺利的得到,还是没有办法很顺利地得到,知道吗?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些条件的话,你有可能很难去得到七觉支。但是如果你知道这些具备的条件,你很清楚去掌握到,你就很容易得到七觉支,很容易得到七觉支,那就是叫做什么?乐住正受。那如果说,它为什么叫苦呢?很困难,搞了半天就得不到,那就是苦住正受。这样了解嘛。好来 【'''優波摩答言:「尊者阿提目多!比丘善知方便 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復問:「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就说这方便就是前方便,也可以说是一些准备的工作,怎么样才能去具备它,然后去修七觉支呢? 【'''優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 要怎么思维呢?就是要知道一些事情,思维它怎么样? 【'''『彼心不善解脫,】'''心受五欲五盖的影响,你不知道说要去排除, '''【不害睡眠,】''' 什么叫不害睡眠?我先问你,害睡眠什么意思?不害睡眠就是,我不害你,对不对?不去处理,减低睡眠,叫做不害睡眠,就是你睡眠你不去减低它,不去降伏它,叫做不害睡眠。这样了解吗?然后 '''【不善調伏掉悔,】'''你有没有看?所以你这个不害,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是调伏,不害睡眠,就是说不去减低、去消除睡眠的问题,然后常常在那边打瞌睡。然后还有就是'''不善調伏掉悔'''。那这个当然你可以包括什么?恶作、掉举都可以。意思说你没有办法去去处理你贪睡昏沉的问题,你也没有办法去调伏掉举恶作的问题。 如果'''【 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你怎么样去用功,'''【不得平等。』】''' ,意思就没办法得定了,对不对? '''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 是說。'''】。 意思就是说你想要修七觉分,?但是你不知道去调伏五欲五盖,你也不知道要去调伏睡眠,不能常睡眠,你也不知道去调伏掉举恶作。那么你再怎么样精进方便,再怎么样的用功,都不得平等。意思就是没办法'''得到、进入'''那样的状况。这样了解吗?反过来: 【'''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 必须要离五欲五盖,然后'''【正 害睡眠,】'''有没有看,就是消除睡眠的那个毛病了。'''【調伏掉悔,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 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 丘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不樂 住正受'''。」】 '''不勤方便,而得平等'''而怎么样?那为什么'''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呢?意思就是说,你把这些都做好了,我稍微用功一下,事半功倍,没错。事半功倍。我稍微用心一下,我就可以得到这样子。但我这一些条件如果都没做好,我很用心又得不到就很苦恼。这样了解吗?所以有人说,师父,为什么没办法打坐?一直问。问题是你前方便没做好,对不对?你把这些条件,该有的都做好了,你稍微用功一下就很容易上手了。不过现在是这样子的,以现在的条件,确实你要去去记住这些前方便比较困难的,但是问题是你也不能因为没办法你就不做了,我们只能说尽心尽力地去做。 那尽心尽力的去做,有一个先决条件,这些知识你要有,有了这些知识,那就去看你要多做多少。现在一般的人是连这些观念都没有,那问题就很大了。他想用动,不知道从哪一个方面去用功。这样各位清楚。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然后我们下一次来谈对治修,就是七觉支有对治修。好。然后呢?然后瑜伽师地论的止观双修,对这个阿含经的解释。那这这个经呢?我们还没有讲完,下次我们继续再补充一下。好。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Category:七觉支]] [[Category:增上定学]] [[Category:阿含经讲要]] {{DEFAULTSORT:阿含经讲要087}}
返回
阿含经讲要 第八十七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