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折叠侧栏
磐中觉道 • 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Logi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查看“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五讲”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选择语言
选择语言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五讲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
管理员
、limited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width="100%" |+ style="border: 0px solid black;" | |<small>[[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四讲|'''<u>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四讲</u>''' {{#fas:arrow-circle-left}}]]</small> |style="text-align:center;" | <small>'''本讲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VaTcv_06E&list=PLOtgRu_n7-DMYivZY6EeMPslclYpDNk-8&index=9|'''{{#fab:youtube}} Youtube'''] [|'''腾讯''']</small> |style="text-align:right;" | <small>[[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六讲|'''{{#fas:arrow-circle-right}} <u>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六讲</u>''']]</small> |} 中道佛学会阿含经第六师父讲 今天我们继续来上阿含经,我们现在在讲持戒,对不对?戒增上学,那上个礼拜有讲到种种的持戒心,种种的持戒心,虽然它不一定很深很高,境界不一定非常高,但是这些都是我们持戒的一些基本会有的心态。但是这些心态不能说不对,是对的,是应该有的。好,只是说他虽然境界不高,没有像金刚经讲怎么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当然那个境界比较高,我们可以慢慢要求,但是刚开始持戒必须要有这些基本的心态,这个是对的。 第一个:持戒, '''A:深信因果''',对不对?持戒行善,就有善报,不持戒做恶就有恶报,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是必须要肯认确信的,所以叫做深信因果而持戒。这种有因果的观念,这是基本的,是对的。再来''',''' '''B、求福的心态''',修行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善报一般又叫做福德,这样了解吗?善行就有善报,那么善行就叫做福德。所以你们知道福德又叫做什么?福德又叫做功德。当然在中国祖师比如说六祖坛经里面,他把福德跟功德分开,但如果你就阿含经来看的话,他的福德其实就是功德,就是善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讲了一句话,在梵文字,它这个字叫punna,punna也翻成福得,也翻译成功德,这个“得”=“徳”,福得/徳、功德,还有,还有什么?还有善行。这样各位了解吗?善行。这个字punna跟另外一个字可以对比一下。另外一个就叫做Karma。Karma翻译成什么?业,就是造作。师父讲过好几次了,它的字根,它的字根是√kṛ 造作,所以业就是造作的意思。然后这个字一般就翻成什么?翻成业。这样了解吗? 好好,我现在问你们,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E你点头你是怎么样你知道是不是?(E:我猜就是善的业,好的业就是福德)好。麦麦克风有在,麦克风有在。来传过来。 E:我说的话就是善的这样造作,好的造作就是福德。 师父:你们觉得同意吗?同意,没问题,对,因为这个Karma只是造作,它没有特别是指好的或坏的,只要是造作,有起心动念的造作就叫做业。这样了解吗?既然造作了有业,那就会留下来的力用就叫做什么?业力。造业就会留下业力,业力机缘成熟叫做什么?业报。对,就叫业报。这样知道,这样了解吗?所以也来讲,善的恶的它都叫业,所以有善业、恶业。06:0(师父画白板图) 这样各位了解吗?有没有中性的业?有没有中性的业?有还是没有?有,你们都认为有?没有?K认为没有的,E认为没有?因为业一定要有起心动念,才叫作业。所以基本上业没有所谓的中性的,所以业只有什么?业只有善业跟恶业。 你说师父,我都没有起善或恶,我只是做个动作,这个不算业?比如说师父看个表看一下,这个不算,这个不造作业,这样了解吗?但是如果现在想去偷东西看看时间,他还没打烊,看一个表,这样有没有造业?这样就有。为什么?你看表的目的是什么?等一下要去偷东西,这个就有起心动念了。好,我现在如果看一下下课了没有,只是这样而已,或者说时间到了,要不要上班,如果是这种动作就没有所谓的善恶的问题。 所以业一定要有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的那就是有善、恶,那就是业只有善业跟恶业,没有中性的业。中心的行为,没有起心动念的,是不造成业的。既然没有起心动念不造成业,那就没有什么?就没有业力的问题,就没有业报的问题。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业基本上是处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谈论的。 那punna你?善的业就叫做什么?punna,就叫做功德,就叫做福德,就叫做善行,这个叫做善的业。这样各位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既然是善的业,那就有什么?善的业力,未来就有善的业报,这样各位可以吗?所以上次如正法师在讲功德回向的时候,这里讲的功德回向一定是指什么的回向?一定是指善业的回向,那可以吗?你不能说我去杀生把功德回向给你,没有这回事的,一定是善的功德,才能讨论回向的问题。 既然谈讨论回向的问题,就不是在什么东西上讨论?既然讨论回向的问题,既然是讲善的功德对不对?并不是说我造善的行为上,我能不能给你,当然不是在行为上,我都做了,我还给你什么?能不能跟你分享?而是在什么?是在业力上,业报上,我能不能跟你分享?所以要先搞清楚他的回向一定是在这两个(业力、业报)谈,不是在造作上谈的,这样了解吗? 善的造作,接下来的有这样的一个关系,才能讨论讨论能不能回向,是在这样的一个意义上讨论的。当然另外一种回向意思是说我做这种行为,我把它归到我的总目标,那一种回向,就可以在这个地方(造作)谈。 我现在所做的目标是什么?那也是一种回向,但是那一种回向,就可以在这个地方谈。比如我这样子做,是为了我自己,有没有看到?求福心,还是说我这样子是布施帮助别人,这个就可以谈。发心在做什么,这一种的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一种回向就可以在这个行为上谈。好,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至于回向的细节,上次如正法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讨论。二师父也曾经在台湾讲过两个小时的回向,也都可以去看一看,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再来讨论,现在因为今天谈的是持戒。来RQ,你有什么问题是吧? RQ:刚才你说的只要有起心动念才能造作业?如果说我肚子饿了,我想吃饭。 师父:这种就不能叫起心动念了。因为佛教定义的起心动念不是这样的起心动念,你饿了想吃饭,没问题,对不对?但是你想吃饭如果是怎么样?如果是去偷饭吃,那就有起心动念善恶的问题,或是去抢东西吃,这个就有起心动念的问题。 RQ:一般佛教里面所讲起心动念是善的起心动念或恶的起心动念,才能够产生业,而不是说是你有任何起心动念都可以是? 师父:所以任何的其他东西,谈所谓的起心动念,一直从道德伦理上来谈善跟恶,这样了解吗?然后他的目的就是什么?止恶向善,对,麦克风刚刚来,你再把刚刚问的问题重复一下。 RQ:我问一个问题就是说,刚才您说的只要起心动念,就会产生业力?那么如果说我想吃饭,按照我们一般的来说是起心动念,对不对?那么这个时候会不会产生业? 师父:因为你如果纯粹的只是说,我想吃饭而已,这没有业的问题,这样了解吗?所以你刚刚最后面讲的什么?你总结的一个什么东西? RQ:按照佛教里面的说法,起心动念必须是善的情况或者是恶的情况才能产生? 师父:对,没错,而且只有这样子才叫做起心动念。佛教的它的特定的是这样,所以佛教的用意讨论这些看法,叫你干什么?止恶行善,对不对?止恶向善,它要求的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去谈,我起心动念想吃个饭,我起心动念喝个水什么的,问题是谈这个有什么意义?就没有太大意义。这样了解吗?所以佛教谈的业力一定都是止恶向善,这样子来讨论才有意义。这样可以吗?好好,阿弥陀佛,好。最后一个好,来,还有K来,麦克风传过来给她。 K:师父刚才说,这个善的造作,功德和福德,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他做善事,他不信佛,他还是有功德和福德? 师父:当然有,所以佛教的道理是通遍的,不是只有佛教徒,这样谁要当佛教徒?要求那么严格,然后别人都可以杀盗淫妄,我不行,对不对? 好。这个业力是通遍 的,业报都是通遍 的,不管你是信什么做什么,它就是这个样子。三世轮回也不是只有佛教徒有,谁敢信佛,对不对?善恶业报也是通遍 的,这样了解吗?所以其他宗教如果他符合善的规范,他一样也怎么样?一样有福德、有功德嘛。如果他做了坏事做的恶事,他一样怎么样?一样受报,一样受不好的报,一样都是这样子。 你说师父,我学佛是不是可以减轻一点?如果做的不好。不是,是这样:你学佛,你会警觉到,佛陀跟你讲的这一些,善恶有标准,然后你可以警觉到,我怎么做才是对的。不然其他宗教有些东西,他跟你讲的,并不符合宇宙的法则,对不对?我举一个例子,这个是不容忽略的,我不讲是什么宗教。他说圣战的时候,你知道古代两个宗教打来打去的,那么耶路撒冷,两个宗教战来战去的,我这样讲可能大家知道是吧? 那么有一次,耶路撒冷又被拿了一个十字的那个东西的宗教又占领回去了。但是它里面这个村庄有很多是信穆斯林的,有很多是信基督教的。好。他进去,这个十字军进去,然后说你把穆斯林的都杀掉,这是事实的记载,师父不妄语的。你把穆斯林都杀掉,然后士兵说:队长,不好意思,我现在问谁信穆斯林,他们要承认吗?对不对?他脸上又没有写我信穆斯林,那里面还有很多基督教徒,我现在怎么办?对不对?你知道这个队长怎么回答?全部杀,宁可错杀,然后不肯放过,全部杀。他说我要杀到基督教徒怎么办?这是很有名的故事,你去问他们,他们都知道的。 然后这个以前是在大学讨论,那个的时候,确实有这么一个故事,师父是不打妄语的。阿兵哥就问队长说,我要杀到基督教徒怎么办?他怎么说?这是神的旨意,对不对?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所以师父他要表达的是什么?表达是说,佛教可以告诉你一个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一个通遍 的道理,而不是只是从某一个很狭隘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如果从那个角度来讲,他会认为是什么?被错杀的,那是神的旨意。所以神说是对的、那就对,神说是错、那就错,这个问题很大的。你有可能是因为这样的错知错认而做了错事,然后你认为是对的。 你看这世间很多宗教的问题,不是就这样产生的吗?我背着炸弹去把你炸死,然后我认为这个是我宗教告诉我,这个是圣战,被你砸死的那些人不就无辜,那怎么样?神的旨意。难道能够是这个样子吗?当然不是。所以佛陀就告诉你说,善恶它有一定的规范,还有一定的审核标准,不是我们随便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是相对的文化性的。如果是相对的文化性,那有的文化里面是对的,有的文化里面同样的事情是错的,那怎么办?那就没有一个共通的标准了吗? 好,这样各位了解吗?好,你说师父,我请问你那个时候的善恶的标准在哪里?对不起,师父现在不讨论,你说师父,你在回避这个问题。不是,成佛之道,师父在成佛之道前面在讲五乘共法4大正见里面的第一个,有善有恶,在里面就讨论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回去看师父讲成佛之道的录影,里面花了两节课或三节课,4个小时的时间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所以你们去看。因为师父现在已经在谈持戒了,所以基本上就不特别花时间,不然下礼拜最后一堂没有了,这样可以。 好,所以新来的同学如果对这个方面有兴趣,去看师父的成佛之道,五乘共法里面第一个,讲善恶有一个标准的地方是有特别讨论,好不好?好,再来。求福心,所以求福,因为觉得我有持戒,有福报,有功德,我将来持戒,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没有错。没有错,这样知道吗?可以不可以?跟程度高不高?是两码子的事,没有错,对不对?你说这个是不是太世俗?对,你先把世俗的照顾好,因为这个东西不是世不世俗的问题,而是怎么样?因果业报的宇宙循环法则的问题。这不是你要不要,你不要它也有,对不对?你发心正确,持戒就有福报,你不要,你是有,这样各位了解吗?你不要它还是有。但是佛教只是告诉你,你说那金刚经讲说,无所得,对不对?布施、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问题是很简单,那只是站在这个基础上对不对?要求你的境界怎么样?高一点,不要去求福报,不要去执着福报,但不要执着福报跟有没有福报?这是两个概念。 所以我们要先肯认:三世因果的法则,你行善,然后发心正确去持戒就有福报。有福报,这些善法福报就可以怎么样?对过去的善业作为增上,让他早点成熟,然后果实又大又甜。那么对过去的恶业又怎么样?抑制的作用,从这样的意义来讲的话,叫做消业/消灾。 就叫做诸佛菩萨的保佑,祈求怎么样?万事顺利,祈求平安。你把过去的恶报,恶业怎么样?减低了,消除了它的力量,还有它的机缘,那不就是等于消业么?不就是增加平安性,增加福德性吗?这个是从佛教正统的道理来讲消灾求福,这样大概知道吗?有没有问题。 所以求福心没有错,是应该的,只是说如果再更一步去追求的话,那就要把你的内心的境界再提升,但是在内心境界提升之前,先肯认它是有的。有没有什么问题?好来,有问题麦克风给他。22:00 问:我没有起心动念,我又做了好事或做了坏事都不算? 师父:对,没有起心动念,无心做好事不算好事,无心做好事不算好事。 HD:举个例子,他看见一个孩子落水了,他想我要不跳去,这个孩子要死,他就这么想了一下子就跳下去了,这样的就成了功德了;如果他想也没想跳出去了,就不是功德了? 师父:不是,不要急,我想都没想跳下去,你目的干嘛?(答:救人)。对,还是有起心动念,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心念都不是几秒的事情,心念很快,甚至你没有察觉到的心念,他已经是起心动念了,这样可以吗?所以你那个例子,还是有起心动念,为什么?他救人嘛。 HD:这个例子,即使你自己没觉得你起心动念,你做了好事,你养成那样的习惯了,做了其实也是福德。 师父:有一种是没有起心动念,无意中做了好事的,表面上是好事,但是对他来讲,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 ,没有发心,所以他不算好事。我举个例子很简单,我们反过来说,你没有起心动念的,无心造作的,你也不能说他是恶事,必须受很重的恶报。对。什么?比如说你今天开车,对不对?开开你守交通规则,对不对?一切该注意的都注意了。那么有一个人他喝醉酒,忽然间从巷子里面怎么样?冲出来撞死了,你觉得这个人有造杀业吗?我说他全部都按照规定,该有的时速,该有的什么,他也没喝酒也没什么,照应该有的规定他都遵守了。结果是这个人自己喝酒,从巷子里面冲出来撞死了。你觉得他有造杀业吗? HD:我觉得就是说他虽然没有造杀业,但是我认为为啥这个醉汉正好在他车底,不在别人车底?我觉得他们还是过去有因缘的,不可能就是无缘无故的,怎么不被别人的车子压死了,被这个人的车子压死了? 师父:对,所以佛教不谈这一些,把什么东西都把它归到过去一定是怎么样,那就有点变宿命论了。变成是我们的某些主要的方向的命运,我没办法掌控,但这就不是佛教要表达的。如果只是一直认为说怎么样,那就一定是过去怎么样,那就变宿命论,这个会变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师父其实常常谈过:我来抢你,你不能说什么?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们过去一定(有什么因缘),所以我没错,不然为什么我抢你,我不抢别人? 师父的意思是说,不能把意外的两件事情硬把它扯在一起,说过去一定要怎么样,这样了解吗?师父的意思是这个样子,不然会造成故事刚才讲的,反正我做了什么,我都说我们过去一定是怎么样,这样可以吗?至于说过去有什么因缘,老实说,所以佛陀说唯有佛或是阿罗汉的这些神通他们才可以知道,但是佛陀要我们要相信因果业报,但是不能去乱汇通,把两件你完全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相干的问题把它扯在一起,这个是蛮危险的一个问题,所以佛陀也说业异熟报不可思议,这样可以了解吗? 这样最终有没有回答到你刚才讲的问题?意思是说你无意中的、没有起心动念造作的,这个不能完全把它归在说是杀业。同样的你无意中、感觉上是做了好事的,这个不能算是做好事。这样子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这个要归纳到一个问题来讲,佛教很重视你的发心,起心动念,这样子才能有助于我们讨论修行的问题。好,HD你再想想想看没关系,有什么问题可以私底下再来问师父。没关系,慢慢想,来。 RQ: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说如果说开车无意当中撞死一个人,这应该是叫做业报,而不是叫做造业。 师父:是,我告诉你有可能,但是我不能说一定是。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说一定是。但在某一些故事上有可能,有些故事会有这样子的无意间而造成的。很多故事里面说他是业报,因为过去生中曾经怎么样,但是他并没有说所有的这类事件,都一定是。因为在经典上也有说意外,这样了解吗?意外也是因缘中的一环,这样可以吗? 所以在经典上说我们的命终,我们的生命结束了,有寿尽、有报尽,也有什么?横祸,是承认有横祸的。这样吗?这样可以吗?横祸就是无常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好好的,但我们能保证说一切不会发生吗?无常的变化之下,很多事情还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所以佛教在讲修行的时候两个:第一个多做善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不对?从因果业报的理论来讲,你可以达到怎么样?避恶趋吉的这样的一个善恶因果,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更深一层的,我们要去了解诸行无常的变化,所以我们哪怕做的非常多的好事,也帮了非常多的人,但我们都不能保证说,我们不会发生一些无常变化的意外。这时候如果发生了怎么办?这个就是要接以佛法的四圣谛的道理,对不对?去'''接受'''它,然后怎么样去接受之后去'''应对'''它,然后再去'''放下''',这个叫做师父常讲的随因缘尽人事,该怎么做,怎么去做,但是做了该做的事情之后就要去放下它,叫做随因缘、尽人事,尽人事之后要怎么样?要随因缘。这样才能达到佛教的真正比较相对圆满的理论。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 HR:说没有起心动念做了的好事,我怎么也想不通,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 师父:没有起心动念,基本上我们就不能叫好事的了。这样了解吗?没有起心动念做的,就算是不小心之下对人有帮助,也不能算是好事的了。这样可以吗?这样就比较清楚了,所以说没有其心动现在做的好事。当然在论题上就有点怪怪的了,但是你要知道师父要讲的就是说基本上没有起心中动念的,那就不成为好跟坏,这样可以了。 有没有什么问题?你要师父举一个例子很简单,比如说你被偷了6000块,对不对?偷的人呢?他怕人家要查搜他的身,所以他把它偷偷藏在另外一个同学的书里面。这样你知道吗?他把它夹在这个书里面,别人的书里面不是他自己的,他认为说万一他这样子的话就不会被抓到。 刚好怎么样?他这一本书,另外一个同学的这一本书是怎么样?是跟被偷的人借的,所以他把书还他,顺便的6000块钱夹在里面,还给他。这样来讲,还他的人,他不能算做好事,这样了解吗?因为他没有说我要把钱还给你,这样子可以知道。你知不知道师父举的这个例子? 可以吗?因为他并不知道里面有钱,他也没有刻意说我是把钱归还给你,所以这个就不能叫做做好事。这样你知不知道事知道师父的例子是什么?这种事情的机率非常低,我可不认为,我们现见的很多事情是这样子看到的。甚至有些人想做坏事,但是在某个状况之下有可能怎么样?感觉上变成是好事,但你能说他是做好事吗? 好,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去偷你的猪,把你的猪偷出来,对不对?但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是偷猪,偷你的猪来卖,对不对?但是刚好这只猪是被你干什么?对,再去要杀的。这样了解吗?他不知道你,他在这只猪要再去哪里,但是他看没人把这只猪偷走了,你不能说你发善心救了这只猪,这样子是不是更清楚了?这种有没有比较容易发生? 但是这人偷猪的目的是说这一只猪很可怜,早晚会被杀,所以我们就怎么样?把它偷走救出来,所以师父说什么?起心动念。(HD:因为这个人是像他这样的偷了,他目的肯定是为了吃),是,所以他这样子是偷,所以他这样叫偷。他不是要做解救这只猪。那么我现在问你,如果他偷了这只猪之后,在路上不小心被猪跑掉了,你不能说他做善事,因为他当初偷猪的目的是什么?偷嘛,不管他要干嘛,要卖要吃要怎么样,这样可以吗?HD有没有更清楚一点? 所以起心动念很重要,所以刚刚第一个,拿钱的事情可能比较少发生了,但问题师父举这一类自己偷猪的这件事情会不会常常发生?有常常发生,类似的,我不是说一定是猪。 SY:他偷着猪本来是要吃,弄着一看猪蛮可怜的,又改了主意的话? 师父:你问的不错,这两件事,他偷的时候对,HH不错来画,你来讲,让你的师兄供养你。 HH:个人的理解就是说,他这样的话他就是两件事,你当时偷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起心动念,就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没有什么造业。(师父:不是,有造恶业,偷的恶业),但是后面你起了善念,就是说这两个要分开,这两件事来谈。 师父:对,不能混在一起谈。我们很多人是这种复杂的心情,对不对?我刚开始偷你的东西,但回去后悔了,拿回去还你,对不对?那是忏悔,但不等于前面就没事了,两件事情。你一样,你偷人家那东西后来拿回去还了,如果被抓到或被告了,他不能说抵消,没事。对不对?只是刑法一定会一定怎么样?一定会减轻,同样,等于是你有忏悔,所以这种虽然是恶业,刚开始偷是恶业,但是你后来反悔了怎么样?他的业报一定会减轻的。 希望各位同学可以吗?来,E来。 E:我先想分享一个可能看起来不那么巧合的例子,比如说有一户人家,他家里把没吃完的食物什么的,他就是扔到垃圾桶里,他并没有发什么心说要打算去帮谁,但是有些人却因为从垃圾桶捡来的食物吃了,然后就活下来了,你不能说这个人是帮了他,造了善业,是吧? 师父:对没错,你讲的例子很好。 E:然后还有一个问题,佛教里面说的意外、合作,咱们佛教不是说如是因如是果吗?(师父:如是因如是果,可以很多果,比如说,凡事有因果,对没错,你讲),然后从阿赖耶识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是唯心,从阿赖耶识的识里面现起了,那种意外也好,横祸也好,他是怎么从这个识而现起? 师父:因为我们一个大因果链里面,这个因果链可以讲很大。对。但是佛教重什么因果链呢?善恶业报的因果链,这样子来谈因果才有意义。 师父为什么说因果链很大?比如说这间房子烧了,对。然后你就要来问说,为什么房子烧了?你可以叫一个电工来说,因为说电用太久,电这个电线已经太久了,所以怎么样跟什么,他可以解释一堆,问题是这是我要问的原因吗?还是一个人死的,你说这个人就死是肺不积水,所以会没办法活动什么,所以他死的是不是因果?当时这是大范围上来讲是因果之一,但问题是如果一个法官来是要问这个问题吗?他要问的可能是,谁把它推下水,是他自己掉进水里面,还是有人要谋杀,把他推进水的,对不对?他要的是这一种因果关系。 不是你去医学上解释说,所以以前我们常常开玩笑说人为什么死了,他呼吸停了就死了。我难道是要了解这种,要知道这种类似这类的因果吗?当然不是。对不对?比如说开车撞死人,法官第一个问的一定说怎么样,你有没有喝酒?是不是?有没有喝酒,这关系就很大了。我不会去问说为什么开车撞死了,因为铁跟人一撞,当然人死。你讲这样可以吗?这样E有没有回答到你,所以很多时候有些因果,是我们应该注意而不注意的,该做的,没有做好的,而造成了这些意外。 E:也就是说佛教所注重的因果就是讨论这个,是为了看能否解决当下的烦恼,当下的问题才有意义,是吗? 师父:然后去谈善恶的业报问题才有意义。去广泛谈一切的什么因果,什么彗星掉下来撞到地球或者是什么,谈这个就不是佛教要谈的因果。所以记得佛教谈到很多这些因果,是谈到我们身心生命的怎么样?起心动念身心生命的观察,这才是重点。这样可以吗?好,有关于阿赖耶这个师父慢慢跟你谈,它重的也是起心动念。这样了解吗?好,不过我慢慢再跟你谈了,所以他那也有几种熏习,你记得,有支熏习,有一切的名言熏习,但他重的是什么?有支熏习。来,Rachel。 RQ:关于刚才讲因果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所现在谈的因果,实际上也就是佛教里所谈的因果实际上是跟善恶有关系,是跟我们的身心生命解脱(师父:去恶向善有关的),其他的有没有?因果也有,但是不是我们佛教讨论的重点。例如说我们刚才说的无常这个事情,它来了就没办法了,但是我们自己做恶,不要自己在心中起烦恼,在这是从这个角度来谈我们的因果。 师父:是,所以学佛要把这一点掌握住,不然会泛泛的去谈,莫名其妙跟善恶没关系的因果。这样可以吗?所以佛佛教谈因果,它是有它的重点的。好,有没有其他什么问题?不然有时候就会落入错误的因果观念,甚至会落入宿命论。 宿命论跟佛教正确的因果论,有时候差怎么样?失之毫米,差之千里。好吧?这个讲过。自护护他心,上个礼拜讲过,所以有这几种心持戒,还有再来,我们上个礼拜讲到惭愧心慈悲心持戒,你看佛教很注重你,发心,所以你看: '''多闻圣弟子离杀断杀。弃舍刀杖''',为什么?因为什么?'''有慈悲心。饶益一切。'''要绕益一切众生,然后'''乃至蜫虫。 彼于杀生净除其心,'''有没有看到?他持戒,他是有起心动念有目的的,因为要护一切众生,然后惭愧心慈悲心这样子的才叫做持戒。所以师父一直讲说,你坐在那边没事,你叫持什么戒,你没有持戒,对不对?要发这样的心,然后不愿意去伤害众生的生命,这样子才叫持戒。 这样可以吗?好,清楚吗?我们上个礼拜讲到这里,已经花了多少?快半堂多一点,但是把问题事情厘清楚也好。'''云何不牢要命,不牢要'''只在形容命,不然怎么不牢要命。'''求于牢要?于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不杀生,不加刀杖, 常知惭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众生。''' 这个就是阿含经里面讲的慈悲心,对不对? 所以阿含经,师父常讲是什么?三乘所供,声闻缘觉菩萨都必须要学的。那么大乘佛法呢,只不过把这边所讲的慈悲心怎么样?更加怎么样把它凸显出来。所以金刚经讲什么?一切众生包括什么胎湿卵化,皆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对不对?这里基本上你要灭度一切众生,你先不能杀他,先不能杀他。你不要杀他来我度你,你来一边杀一边,我度你,没有意义。所以你不能先杀他,然后再来说,我怎么样来解救或是来度你,你要一直是伤害他,对不对?你一方面说我有慈悲心,我要度一切众生,但是一方面一起是怎么样去伤害、恼害众生,这不就是矛盾吗?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你要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先要保护他的什么?财产生命,不能去侵犯他的财产生命。所以他说 '''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不杀生,不加刀杖, 常知惭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众生''',有没有,跟他讲普念一切众生,他不是只有你周遭的人而已,他'''普念一切众生。尽形寿,'''先是不杀,然后进'''尽形寿不盗,''' 这个是阿含经里面的,他说,你不能去偷人家东西,不但不能偷人家东西,还要怎么样?'''恒念惠施,心无悋相。''' 这就是怎么样从中去克制我们悭贪的烦恼。 '''尽形寿不淫,亦不他淫。'''这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自己不能做不好的这些,你也要怎么样帮助其他人也不能这样子做,所以这从中里面就发展出我们所谓的悲心在里面。 你不是说我做好最好,你要胡作非为,那你的事,只要是你周遭的朋友,你能讲的动的,你能建议的,你要怎么样?帮忙,然后 '''尽形寿不妄语,常念至 诚,不欺世人。尽形寿不饮酒,意不错乱。'''看到这个没有?他不喝酒的目的是什么?你意不错乱,因为你意一旦错乱,就很容易造成伤天害理的事。 '''持佛禁戒,是谓命不牢要,求于牢要。''' 这一个经典这样看下来,你们觉得'''牢要'''是什么意思?这个命是指什么意思?因为师父没有把整个(经文)弄出来,命是什么意思?你们想想看佛教里面讲命,而且他这里告诉你的是要持戒,不要破戒。法身慧命讲的更具体一点。可以这样子讲。对不对?但是他有更具体的。这里讲五戒,这里的命是指什么?这里讲的是五戒,这里师父跟你讲,这里不是简单的指生命,戒体?已经有很接近的,但是它不是指戒体。这里指的什么命,在佛教里面修行的那个项目里面有哪一个跟命有关系的?刚才这边谁讲什么?这种正命,这里的命是指正命,对不对?是吗?在家人的正命是什么?在家人正命是守五戒,对不对?所谓的正命,意思就是说生命维持的依托,在家人生命维持的依托,你要继续能够活下去,你必须要去工作赚钱,对不对?那问题是工作赚钱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怎么样才有问题?你违反五戒的去工作赚钱,那就有问题,就是叫做邪命。你如果合乎五戒的工作赚钱,那就是正命。所以佛教没有叫你不要赚钱的,也没有叫你不要做生意,叫你要不欺不诈不淫,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喝酒,这样子的去做生意工作赚钱,这样的话就叫做正命。 这样子如果是正命的话,所谓的'''牢要不牢要'''就清楚了吗?对不对? '''命不牢要,求于牢要'''。所以这个'''牢要'''是什么?'''保护''',对不对?就像一个城堡保护,对不对?没有办法保护正命的,要怎么样?想办法保护正命。所以那什么叫做没办法保护生命?如果你去杀盗淫妄,那就是没办法保护生命,如果你能持五戒,那就是什么?保护正命。 '''牢要'''就好像说,一个军队敌人要来的时候,你怎么样?守住城堡,让他敌人不要攻进来,这个叫做'''牢要'''。那么如果你住的人是个破破烂烂的房子,那就叫什么?不'''牢要'''。所以怎么叫正命'''牢要'''就是好好地受持五戒,这样子就叫做正命'''牢要'''。 如果你不受持五戒,我告诉你随时有可能会犯,那就叫什么?正命不'''牢要'''。H D这样清楚吗?所以你现在'''牢要'''了吗?你今天开始'''牢要了,'''你今天受了五戒,这样知道,对不对?这个叫做'''牢要''',你受了五戒,等于你住了一个怎么样?很强固的城堡,把你的正命放在里面,敌人就很难攻破。但是虽然你有城堡,你还是要防守,你不能城堡住了之后就把它丢在那边,还是有问题的。 HD:可以这样理解,师父刚才举的城堡,我觉得这个挺好,一城堡要牢固,二你还要守住要害,就是说这五戒就属于是要害的地方,牢要。 师父:所以他说'''牢要''','''牢'''就是根本、重点,然后你要守好它,然后也可以说好好的守护,正命好好的守护,还有什么叫做😄命不守护?这样可以吗?好,有没有什么问题?来,没有问题的话,(K:师父把这句再白话一点?) 什么叫做不维护正命,而求于维护正命,这样清楚吗?什么叫做不守护正命?然后要求守护正命,这样就清楚了吧?好,所以这个'''牢要'''你可以,因为我们刚刚讲的什么城堡什么太复杂了,保护、守护,怎么样守护正命?从一个不守护正命,然后求于怎么样?守护正命。(E:原本不牢固的正命如何去让他牢固)这样子也很好。对,这样可能更清楚了。也或是说从一个不守护正命,怎么样去守护正命。 那么这个要怎么样守护正命?他说: '''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不杀生,不加刀杖,不加刀杖'''就是不拿刀拿棍子去打人或者是打动物。然后''' 常知惭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以人为主,但是来自什么昆虫这些,那么以高知识的动物为主,然后慢慢的,依你的能力往下推,但要相互的一个平衡,什么相互一个平衡? 第一个要守戒,不伤害众生,还有你自己要活得下去,要有智慧要活得下去。如果家里有老鼠要怎么样?把它抓走赶走,你不要(说)老鼠也是众生,我让你搬好,你到时候你搬出来让老鼠住。这样了解这样可以吗?所以要两个达到一定的平衡。54:39 第一个悲心不杀,但是佛教讲,佛教是人性的宗教,你必须在基本的你的生活上,对不对?你的生活的保障上能够活得下去的,你才能,这个要达到平衡。如果你老鼠不抓不弄,你到时候鼠疫横行,你不但伤害到自己怎么样?影响到他人了。这难道是佛教叫你要做的吗?当然不是,对不对?毒蚊虫那些,有病毒的这些东西,你难道说众生可怜,所以我不,那问题是你都活不下去了,然后疟疾到处延生(蔓延开来),这个就怎么样?学佛学得不是很正确,就有点歪了。 好,这样可以吗? E:我想到一个比较好的表达方式,这个命我们把它理解为生活方式,就是我们普通人没有受五戒的人,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没有防护的作用的,就是不牢固,怎样才能以有一种牢固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持五戒。 师父:对,保护我们的正命。一般人不受五戒,不持五戒,很容易就会犯的,所以就不牢固。我们受持五戒那就牢固了。这样可以吗?好好,我们先,你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这样很清楚知道这个的,好,我们先修行10分钟,值日生10分钟,记得时间 10分钟后回来,从现在开始算10分钟,谢谢你们。 '''E 、自通之法.自他互换心.己所不欲忽施于人'''的一个心态跟态度,来我们来看这个: '''•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 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 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 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我若不喜人盗 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 不乐于盗……。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 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 (杂1044)''' 这什么意思?这个叫做自通之法,对不对?或是叫做自他互换心。西藏就叫做自他互换心,在莲花戒的修学里面,它就叫做自他互换心。然后中国(儒家)也讲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不喜欢人家这样对待你,你也不可以这样去对待他。 所以这两个('''自通之法.自他互换心)'''是佛教的,这个('''己所不欲忽施于人)'''是怎么样?儒教的,这个是基本的善法,都是有这样共同的意思,对不对?所以他说什么? '''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什么叫做自通?自己要能够领悟到这样子的一个道理,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说如果圣弟子做这样学,如果有人要杀我,我很高兴吗?我当然不喜欢。对不对?我那不喜欢不高兴,会难过会痛苦,对,会惊骇会惊怕。 如果我不喜欢,我如果不喜欢这样的话怎么样?别人也不行,'''他亦如是''',别人也不喜欢这样子。既然你不喜欢,别人也不喜欢你这样对待他,所以为什么要杀人家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子加害别人呢?所以'''作是觉 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这个叫做自通之法。所以佛教很多时候不是只是光是出于自己有没有什么好处,而是出于一种自他和乐。自他和乐,人家这样对我,我不喜欢,我同样的也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对不对? 有没有说人家这样对我很喜欢,所以我也要这样去对待别人,有没有这样子?有。 HD:假如说到一个地方了,我加入一个新的集体,有人对我特和善,她有什么都帮我,我就感觉如沐春风,所以我也想多亲近她,也想这样子对待她。 师父:所以这个完全叫做自通之法。如果一个人,他就一直骂你,一直嫌恨你,然后一直找你麻烦,你会不会喜欢这个人?我们说一般的话,你不要光说我悲心很重,所以我什么什么,先不要讲那么高,一般的凡夫就是什么?不会嘛。既然不会的话,我们能不能这样去对待别人?当然不能去这样对待别人,对不对?我们都喜欢人家和善的对待我们,如果我们到一个团体,或是刚移民过来或到一个地方我们都懂,我希望这里的人能够帮我能够和善的对待我,对不对? 如果你这样子的话,当你在这边已经成为老移民的,有人过刚来你是不是一样要很和善地来帮他,这个叫做什么?自通之法。所以有时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如果我们大家都能有这种自通之法的心,相对来讲这个社会会变得祥和,那就是一个良善祥和的社会。所有的人,老实说你不要抬杠,相对来讲,所有的人都喜欢生活在这种祥和的社会,这种祥和的团体,是吗?是不是这样子? 既然是的话你怎么办?你从今天起持戒,从今天起对人和善,从今天起学习自通之法,对不对?师父不是夸耀赞叹你们,有一点师父真的要夸要赞叹你们,什么样夸耀赞叹你们呢?因为师父从很多人得来的回馈反馈,很多人都说到中道像一个大家庭,很喜欢到中道来,因为不管你是哪里来的,进来之后,这些中道的师兄弟们,不管你是新来第一次来以前来过,没来过其实都可以。这些中道的师兄弟们都会怎么样?以礼待之,把你当自己人,有什么问题,什么困难还是怎么样,都会尽量的招待帮忙,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大家都说来到中道这,中道的师兄师兄弟或这些信徒们大家都很和善,所以喜欢来,这师父要赞叹你们。但是你们想说,为什么都会这样子?为什么中道的这些师兄弟或是师父的这些信徒也好,听经闻法的也好,还是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从经典上的理解听经闻法而得来的,然后内心生起了惭愧,内心有了慈悲,然后能够依自通之法来对待大家,对不对?所以我们很多人先不要唱高调,说我要怎么样,只要让社会达到什么世界和平什么,世界和平很好了,这是大家共同的理想,对不对? 那问题是你光谈吗?光讲吗?不是。你能做吗?你能做什么?从你周遭的开始做起,从你参加的团体开始做起,这就是第一步。对不对?师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什么让世界和平什么,但师父有一点点还可以说的就是,我先让这一个中道的团体,大家学习自通之法,达到一个良善和谐的团体,让大家都愿意来吗?对不对?先实现你周遭能够做得到的,这个就是一种实践,所以第一个先持戒,持戒是自通之法,是让一个团体达到良善的第一步。对。 持了戒之后再进一步,我们主动的去帮忙,我先不要伤害别人,第一步来主动的去帮忙。刚才不是有讲,不偷盗,以后还要什么?'''恒念惠施''',布施的意思,不但不能偷盗,而且要布施,这样的话就达到了一种自通之法,而达到的自他的和乐,这就是佛教出发的一个基本的用意。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在座如果还没皈依的赶快皈依,如果还没受戒的赶快受戒,你不要想说,一直考虑到说我受了万一我什么,你也不用说考虑到我怎么样,你考虑到说我受到这样子戒之后,我能够在怎么样?我去的团体里面保护自己,保护他人,而达到一个和谐的良善的团体、社会。你如果出发这一种话,你怎么样牺牲自己多一点,然后成就和善的社会,难道不行吗?也是可以,怎么不行?是不是?所以持戒不是光只是为了自己,是自通之法,也是保护他人帮助他人。有没有什么问题?来,1:05 K:这里强调了惭愧心、慈悲心,其实慈悲心大家很容易理解,这里的惭愧心的作用是,师父能不能再解释? 师父:惭愧心主要就是什么?能够觉察到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惭愧心。比如说别人做的好,但是我们自己却没办法像别人这样子,然后就醒觉到说,其实自己也应该向他学习。另外一个就是说,人家都做的那么好,但是我不但没有做好,我反而怎么样?做了一大堆不好的事情,那么警觉到说,这些是不好的,然后要向好的去学习,只要察觉到自己的不足,那就是惭愧心。 所以师父常说,学佛是向佛陀学习,那么佛是什么意思?佛陀是觉,对不对?你学佛的第一步叫什么?警觉、察觉。先察觉到自己的不足,自己这样是不对的,然后会伤害到别人的,从这样的一个警觉开始,这个就是惭愧心的第一步。K这样问的不错,而且你要更进一步去了解的话,那个师父俱舍论里面有讲,惭愧它是一个心所法,它里面有更深刻的定义,但是大概的方向就是像师父这样讲好,这样可以吗?好。好。其他有没有什么问题?好,这个叫做自通之法。 自通之法,我如果不想人家偷我的东西,我就不要偷人家东西,我不想人家老是欺骗我,让我的感情受伤害,我也不要动不动去欺骗人家,达到自己的利益跟目的,对不对?我希望我的家庭和谐,我希望我的家庭和谐,对不对? 我希望我的家庭和谐,人都是这样,妻子不希望老公在外面拈花惹草,对不对?先生也不要妻子动不动就有点讲得难听一点,就好像跟人家外面勾三搭四的这样子。这样你家庭才会和谐。家庭是善法的一切本位,你家庭不和谐,你说要修的怎么样?很困难的。你既然要这样的话怎么样?你自己不管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你自己就不要在外面胡搞乱来,是不是这样? 你看现在为什么家庭有很多纠纷跟问题,家庭的很多纠纷跟问题,一半以上是来自于什么?男女在外面有不正常的关系,我说一半不是说全部,可能是夫妻之间,儿女之间,这些都会有一些问题跟争吵。但是家庭的和谐很多都是因为外因什么?男主人或女主人有在外面不正常的关系吗?你这样不正常关系,家庭会和谐吗?一定不会的。 所以你看,为什么佛教团体很强调五戒,师父也强调五戒,告诉各位要能够授三皈五戒,能够受尽量受,能够持尽量持,然后在这样的监督下,大家愿意去做,这样才能成一个和善的团体。因为师父毕竟读经典学佛那么久了,可以预见到一些人或某些团体都会发生的事情,什么团体会发生的事情,师父现在要讲什么你们知道吗?我要谈的是邪淫的问题,什么团体会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把这些尺度应该遵守的拿捏好,你去参加一些团体很可能发生问题。 我举个例子,是师父亲眼碰到,以前在台湾,就有朋友跑来跟我讲,讲什么呢?讲他的朋友,不是他自己,是不是他自己我不知道,当然他不能讲他自己,他说他的朋友的太太去参加一个跳国际交际舞的。 接下来师父要讲什么你应该知道吧?他去参加一个跳国际交际舞的,本来是一个什么?好的活动,跳舞健健身,都反正就是一种社交。他说结果跳国际交际舞,他的太太去跳国际交际舞,东跳西跳跟老师谈恋爱。我相信这不是单一,你们在外面看的很多都是,那问题是这样一个团体,它本身就不是一个(重)道德伦理的团体,它就没有那么严格的去规范这些东西,所以容易什么?产生问题。这在生活上都可以碰得到的。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持戒,不是只是自身,也没有造业什么问题,它可以保护一个团体,让这个团体能够健健康康的持续下去。 所以你们来这里,师父强调五戒、强调正知正见,强调你们要依法结缘,成为佛法的这些师兄弟,在这样的一个佛法的保护之下,这个团体就能健健康的一直持续走下去,不然人都是怎么样?贪嗔痴烦恼未断之前,你要是没有具体的这些规范或是这一些观念之间的话,会出什么问题谁都不敢保证,对不对?这样各位大家了解吗?持戒是何等的重要。自护记得吗?自护什么?自护护他,自护护他,自通之法。 好。接下来可以吗?好。来,再来。 '''2 、律仪• Saṃvara :keeping back , stopping 、 restraint , forbearance''' '''(1)波罗提木叉律仪(Pratimokṣa- saṃvara)'''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种良马,王所服乘。何等为三?谓良马色具足、力具足、 捷疾具足。如是于正法、律有三种善男子, 世所奉事、供养、恭敬,为无上福田。何等 为三?谓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 「何等为色具足?谓善男子住于净戒波罗提 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 怖畏,受持学戒 ,是名色具足。(continune)''' 戒,之前讲的是'''śīla,尸罗,'''记得,要养成好的习惯,叫做善性、善习。由于出发于内心的,愿意去养成好习惯,然后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形成一个团体的和善,这个叫做戒的'''śīla''',善性善习。 这一边律仪也叫做戒,但是这个时候常常翻成律仪,叫做三巴软叫 '''Saṃvara''' 。 '''keeping back , stopping 、 restraint , forbearance'''。这一些是什么意思? '''Saṃvara'''梵文,它有怎么样?止住,止住让你不要去做,还有怎么样?停止、止住,让你不要去做,一样。这些都是止住,这后面几个字都是“止住”,让你不要去做。K是不是?这几个字的意思都差不多。 这些都叫做'''Saṃvara''',意思就叫你到此有一个限度,不要再超过去,有一个限度不要再超过去。所以在佛教里面又翻成律仪、等护。哪一个“等护”知道吗? 平等、保护,让你到达那个状况,遇到那个状况就不会再去做。 比如说,之前不是说持戒,对不对?善性、善习吗?当你把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一种善性善习之后,你遇到了会违犯的,会破戒的,会做应该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时候因为你的好的习惯怎么样?产生的力量,所以到这边stopping为止,我不会再超过去做了。这样的一个状况就叫做什么?就叫做律仪,就叫做'''Saṃvara''', Keeping back或者是stopping,让你不会去造恶,这个就叫做律仪。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一个(戒)是养成好习惯,一个(律仪)是不会去做坏事,śīla 是养成好习惯,律仪是让你不会做坏事,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好。 K:律仪,是说一些规则吗?那些法规吗?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后来就衍生成法规,更具体的就衍生成一些法规。这样了解,但是它最早的意思就是说,让你不会违犯、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他跟借śīla 两个合在一起讲,就是说当你养成好习惯的时候,你就可以防非止恶,防非止恶就叫做什么?律仪。这样了解吗?后来这个律仪就衍生为怎么样?具体的各种条款或是项目,比如说五戒,每一条戒,不杀生不偷盗,一条一条就叫做什么?律仪。 K:戒和律仪的关系,刚刚是不是说戒是善性、善习,因为有善习,那律仪是等于是戒的一个的结果? 师父:可以一个结果,所以它比较重在于规范,具体的规范;戒比较重于自发的善行,这样可以了。 那么自发的善行,到最后养成的结果就会自动自发的去规范,所以它可以有因果的关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来谈什么?一个是自发的善性善行,另外一个是怎么样?从不会去做,不会去违犯来讲,不会去做就变成具体的怎么样?条规。所以你讲说持戒,如果你讲五戒的话,终于养成善性善习,叫做śīla ,重于五条,一条一条的不违犯,它叫做怎么样?律仪 '''Saṃvara''' 这样各位可以了解有什么问题吗?好了,我们再来看: (1)第一个叫做'''波罗提木叉,这个叫做木叉戒'''。因为律仪很多时候要翻成戒,所以叫做波罗提木叉,又叫做木叉戒。好,这个叫做'''(Pratimokṣa-''' '''saṃvara)'''我们来看:1:17:48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种良马,王所服乘。何等为三?谓良马色具足、力具足、 捷疾具足。如是于正法、律有三种善男子,世所奉事、供养、恭敬,为无上福田。何等 为三?谓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这个故事是佛陀说,佛陀告诉比丘说,'''世有三种良马,王所服乘''',哪三种'''良马'''?'''色具足''' 。什么叫色具足 ?你听了好看长得好看,对不对?不管会不会跑了,反正它看起来就雄赳赳气洋洋的,白马王子做的那一种,对不对?好,再来。 什么叫做'''力具足''' ?健康有力,所以拉车很好,对不对?载货物再重不用怕。 什么叫做 '''捷疾具足'''?跑得很快的。 他说这三种都是'''良马'''。'''如是于正法、律有三种善男子,'''他说在佛法里面,这个正法还有律,正法是什么?佛法律就是什么?戒律。正法律里面也有三种善男子,这三种善男子就三种好的修行人,'''世间可以奉事、供养、恭敬为无上福田''','''何等为三?谓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师父,长得好看,大力士,他又跑的很快,这不就是第一个现在叫什么颜值高,他这个是什么?力气大。不就健美先生吗?然后跑得快,不是运动员吗?这三种是佛陀讲的,当然不是,佛陀只是比喻而已了。 他说:'''何等为色具足?'''什么叫色具足 ? '''谓善男子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 ,是名色具足。(continune)''' 这样知道了吗?所以佛教讲色具足不是你长得好看了,是指什么?你'''威仪'''好。'''威仪'''好是从哪里来的?持戒受戒,行为端正而养成的。他这里的'''威仪具足'''是说没有不好的习惯,对不对?随地吐痰是不是好习惯?随地吐痰是坏习惯,是不是? 讲话粗暴,动不动就三字经或是粗俗恶鄙的话,这个也不能叫什么?也不能叫做什么'''威仪具足''' 。 所以你要知道,为什么出家人要求那么多威仪呢?因为一句话很简单,你威仪要是不好的话,是因为内在粗重的烦恼,重到外显于你的行为,所以行为很差劲的行为很粗暴的那一些人,其实你不要想说我就是大大咧咧(惯了)。我告诉你,其实这些都是烦恼,相对来讲重,没有觉察到这样子行为其实不好。要么就是观念不对,要么就是已经养成坏习惯了,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那这些坏习惯哪里来?就是内心烦恼重,而外露出来的,所以我们持戒不但要持好,甚至进一步连你的威仪都要求。 所以你要知道像他们说常常说比丘250条戒,其实后面的100多条都是在要求什么?都是在要求威仪的,所以有时候只是比较微细而已。比如说是比如说有一些条款,比如说以前比丘门或是出家人是批那个衣,对不对?他说你没事的话,要去居士那边拜访的时候,你不能把头包起来,然后用跳跳跳进去人家家里,什么叫跳进去?不是那种什么,不像僵尸那样跳了。是像小孩子这样子,有没有?小孩子这样蹦蹦跳跳,然后把头包起来,跳进人家家里这样子。 你说这样子,这样破坏威仪,没威仪,对不对?这样你说你修行多好,那就值得讨论的。你不要说我修行好什么都没关系,我不在乎这些小节。佛陀就告诉你,所以我们很多佛教徒,没有真正学佛,没有真正读经典,对佛教都有产生很大的误会,对不对?什么误会?尤其电影小说,听有没有看过济公的小说? 赃赃的、破破的,然后拿一个扇子抖啊摔,随地吐痰,这些都是什么?小说。电影里面根本不了解真正佛教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弄出来只是让大家觉得有趣这样子而已。真正的出家人能够是这个样子?你觉得师父是现在这样子比较好,还是扇子破破烂烂的,然后全程然后跳这样子?很有问题。你家也不错,是不是?所以你们要了解这些微细的地方,很多好坏都是在微细的地方可以看得出来的。 你们外面不是流行一句话吗?魔鬼藏在哪里?有人说心里,当然魔鬼是在心里没错,但是显露于哪里?细节里。很多你细节不注意,他就出大乱子,为什么?佛都已经告诉你了: '''谓善男子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 ,是名色具足'''。 当然,这有时候可能是对比丘讲的,有没有看到?你说师父,这是对你们出家人讲的,跟我没事,你要修行就有事,你不修行那无所谓。所以出家人要尽可能的要求,你们这家人怎么样?能做的尽量做,因为这些都是外显的烦恼。这些都是修行的每一角,戒定慧都要做,但是他都有做的每一角跟条件。比如说打坐,打坐也有,它必须很多具足 的大家不注意的地方,比如说很多人说打坐只强调,我进去之后怎么坐,其实那已经是很后面必须要求。其实打坐它有很多必要的要求条件,其实是平时必须要做的,这个叫做每角。 就很多微细上你必须要去注意,如果你平时生活太凌乱,对不对?生活不正常,作息不正常,平时稀里糊涂的,做事也不专心不集中,你有办法打坐吗?绝对没办法了。因为这些习惯会让你一坐下来整个怎么样?胡思乱想。所以你平时就得要求平时要求什么?要求生活习惯正常,睡眠充足,然后生活某一些行为要固定,然后平时要求保持正知正念,这一些平时如果不要求好,我告诉你,打坐绝对打不好的。 所以你不要想说,师父我去哪里10天我都在那边坐,回来发光,整个全身。不可能的,师父一看就知道你平时在干什么,你去那边在干什么,怎么可能平时稀里糊涂的,生活作息都不正常,然后也没有在保持正知正念,然后去这边10天忽然回来变超人,那有可能? 凡事刚才讲,有它的因跟果,因具足 的越完整怎么样?果就会越圆满。这样各位了解吗?要去注意这些细节。 K:我这里稍微稍微分享一下。几年前刚刚来中道给师父做饭的时候,我就是比较粗的一个人,比如说在很多地方,比如说在收拾东西,或者比如抽油烟机或者炉头,做完事情那都是一塌糊涂的。如立师父他在这方面就非常注意,他会身教言行就告诉我,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面也要注意,其实有时候就是说,亲近善知识,一个,不仅仅是交流佛法了,还有一个,在生活的言行中慢慢也是要注意这些事。 师父:没错,K这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很多人听经闻法是很好,但是很多人来师父这边经过之后会觉得说,其实这些听经闻法你理解之后,事实上如果跟师父相处,其实当然你来帮助师父,师父也受益良多,但是其实谁更受益?是你们自己真的是更受益的。 以前海澈在出家之前,来这边她不是住在这里,她还住在其他地方,但是每天早上我们7点用斋,她六点就来准备。这样子做了一年,这一年当然老实说,你们在座的都被如立师父检讨过,但是你们其实都是小case,被检讨最多的是谁? 海澈师父。对,他是被如立师父检讨最多的,但是检讨到最后怎么样?对,人家出家人,对不对?出家了到严格道场去,更受进一步的训练跟学习,这对谁有益,到最后她自己受益最多。如果他当初被立师父念几句就不来了,来这边做事还要被你骂,对不对?我干嘛自己自讨苦吃。那这样就没办法了,就ending了。到最后损失的对不对?当然损失的还是自己,所以来师父这边,到寺院来要抱着一个心,就是什么?修学学习。 师父如果不教导不讲,其实严格来讲,在某一个意义上,不大是好师父了。以前师公多严,师父已经跟你讲过多少次了。当然了老实说大家都想当好人,对不对?我跟你好了,我记得我干嘛生气呢?师父好慈悲,我喜欢,我干嘛跟你生气?但是这样可以吗?不行。所以立师父有时候会更辛苦,为什么?他要扮黑脸。师父扮白脸就好,因为我讲经讲一讲,大家觉得大师父很慈悲,摄受我们都不会生气,大家愿意来。但你一个团体不能只是这样子,这样子会怎么样?很容易出乱子,出差错的,还是得有人要严格的管理教导,二师父就扮演这种角色,这样可以了解吗?这是必然的。 K就现身说法,所以K,老实说,除了海澈师父以外,被二师父念最多的其实是谁?怎么可能是你?偶尔来一次,你常来就会被念的,你不常来念你干嘛?HH还没有那么严重,其实念得最多是K了,因为K在干嘛?工作思想在做事。对。他第三个有可能是HH了,但是K是排名第二,他想说第三没有人敢承认第二,对不对?当然接下来是HH,因为海化最近来的比较频繁,就是在开工之前,来的都一定被念得多了,他师父不会无缘无故找麻烦,这是一个根本原则,我不会无缘无故找麻烦,一定是教导学习才需要,对不对? S你要不要被师父多念一点?被多念有福报的,你要被多念一点,你就多来一点,进步才会快,对不对?尤其是年轻的是最好的,对不对?骂不走这样是最好的。好来,其他有什么?这个还没讲完,再来。 「'''何等力具足?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这个欲是好的欲。 '''精勤方便,摄受增长;'''这样了解吗?就是断恶向善,这个叫做什么?四正勤。然后 '''未生恶不善法不起, 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 意思就是说让善法增长了,然后 '''未生善法令 起,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已生善 法住不忘失,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 是名力具足。''' 所以'''力具足'''叫做断恶向善,这个叫做四正勤。 未生恶令其不起,已生恶要令其阻断。未生善要令其生,已生善要怎么样?增长。护持保护让它越来越增长,这个叫做四正勤。也就是这里讲的'''力具足'''。 '''「何等为捷疾具足?谓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得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捷疾具足。 是名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后面'''捷疾具足'''的话,就告诉你怎么样,要更进一步修出世间善法,所以叫做'''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得阿罗汉''',意思就说四圣谛如实知,然后知道四圣谛,知道初果二果三果,乃至知道阿罗汉有这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不但只是世间的断恶向善,还要怎么样?出世间的解脱法也得学习,这个叫做三种具足 。 所以有些人是不错,这种人需要赞叹,因为他持戒,对不对?1:34:15 他持戒,但是持戒重在于相对来讲,重在于断恶;那么第二种,他不但要断恶,而且怎么样?增长善法,这是第二种;第三种,他不但具备了前两种,而且他要进一步去具备解脱法,这个就更难得。所以这个叫做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之前比喻的三种良马。 色具足,很奇怪,师父现在问你们,为什么持戒叫色具足 ?来K? K:我觉得持戒是基本的,而且是相对来说,比较表面的一个表象。 师父:一个最重要的是说,我们常说佛教常讲人长得好不好看,庄不庄严。对。长得好不好看,漂不漂亮?英俊不英俊,然后还有叫做什么?你们现在叫什么?刚才讲的那句叫什么?颜值高不高?其实这种东西是相对性的,是不是?每个文化不太一样。据说唐朝喜欢胖的,对不对?我也不知道到底是真,但是听说有这样说明。今天谁在禅修中心跟师父说,现在的人有一点病态,喜欢瘦到很夸张的,这不是只是说男众喜欢,喜不喜欢不知道,但是很多女众自我要求这样子,是不是?很多是这样,这有点病态,所以师父意思是说这种表象漂不漂亮好不好?颜值高不高?其实是很多是相对的。 但佛陀告诉你的是什么?真正的身相庄严,是要用什么来庄严自己?用持戒用威仪来庄严自己,威仪好那就不是只是相对好而已,威仪好那就是真的好。是不是?威仪好你到哪里它就是好,守规矩到哪里大家都喜欢呢?你威仪好,不乱吐痰,到哪里大家都喜欢他,我不相信一个地方说,你乱吐痰很好,尽量吐,对不对? 到一个地方讲话轻声细语,是不是?遵守这里的规矩,大家都喜欢,这个叫做什么?叫做色相庄严,所以叫做色具足 。这样可以有没有什么问题?没问题。好,没问题,我们继续来,剩下几分钟我们再来。 '''(2) 六根律仪''' 六根律仪,六根也叫律仪,但这是很基本的律仪,他讲什么?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 受苦报。「何等为六根?眼根不调伏、不关 闭、不守护、不修习、不执持,于未来世必受 苦报;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愚痴 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任 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世间贪、爱、恶 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 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 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 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这个叫六根律仪。所以祖师说六根门头好修行,有没有听师父讲过六六法门,对不对?所以要受戒持戒,要受律仪要从第一步要从哪里开始?要从哪里开始?从六根开始。对。他开始怎么样,他说以眼根,怎么叫做: '''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 受苦报。「何等为六根?眼根不调伏、不关 闭、不守护、不修习、不执持,于未来世必受 苦报;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愚痴 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任 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 好像有点绕口,有点文言文,很简单的,它意思就是说,你不能让六根去放逸,他喜欢怎么样你就随他怎么样,这样早晚会出问题的。是不是这样子?是不是这样会早晚会出问题?眼睛看到什么?很喜欢的多好的,你就要是怎么样?都摄我们的眼根。知道说,这个东西不就是我们看到东西而已?我们看到东西,为什么对这个东西觉得好漂亮,执之不舍?是因为我们的愚痴凡夫内心的烦恼表露出来,对他产生执着。 记得六六法门,黑牛对白牛记记得吗?它就是在讲这个,那么你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就要去怎么样?注意到,我起的贪欲,或是我起的嗔心,我起了好——喜欢,或者我起了不喜欢,不好,厌恶。如果你在这样的根门,我们的感官对于这样东西的时候不去察觉,不去感受,不去了解他的问题的时候,你随他去,那早晚就会出问题。这里是在讲这样子的,为什么会早晚会出问题?因为你会一直增长我们自己的烦恼,所以叫做五欲。你一直会去增长我们自己烦恼,本来就在内心的,但是你要是不去察觉它,不去遏制它的话,它会越来越重的。 你说师父,问题是我们的烦恼本来就有,难道你这样去一直克制克制,有用吗?当然了这是初步,你不能说没用,虽然它还是在,但是一定有用的,至少让它不要变成那么强烈,你那么强烈早晚就出问题了。就好像 , 你们家里以后有花园种草吗,对不对?杂草要不要除?当然要。你是不是处理一次杂草,它就不再生了?它还在嘛。你的朋友能不能跟你说,草反正除的都会在长,你就算了,管它的,让他去长。如果你算了,管它的,让它去长,到最后怎么样?全是杂草,你连除都没办法除了,对不对?这比喻,知道,你有办法让他不再生长,那很好。你就照这样子做,如果不照这样做,那你的办法都不是办法。对不对?你要得怎么样,你得它一有,一出来,它不是很多的时候你就要去怎么样?你就要去除掉它。当然了这只是,师父说这个是初步,这是我们眼见色是根门初步,到最后你要透过怎么样?缘起四圣谛八正道的修行,然后到最后除根,那才是根本的方法。但是如果你这个不做,你休想说后面要去除烦恼,我们更进一步讲你连烦恼你都没有察觉,你就休想说你要去降伏烦恼,要去除烦恼。 除烦恼的第一步,要先能降伏烦恼,对不对?要能降伏烦恼第一步,要先察觉烦恼,要察觉烦恼的第一步在哪里去察觉?在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的当下去,察觉我们的烦恼是怎么起的,是不是这样子?现代的科学,现在的医学也有研究到这样子,他说你一个东西你看的喜欢,如果你纵容他一直去看,一直是这样,它会一直增加,它会一直增加,然后到最后你会对它产生非常喜欢,然后想要去拥有它。事实上是如此。其实这些你们日常生活里面,都其实都可以碰得到,自己去想一想。师父讲师父小时候的例子。 对,你们两个要注意,小时候什么例子呢?所以我小时候喜欢玩具:模型小兵,有一天看到一个这么大的伞兵,这么大的,然后摆在橱窗,多喜欢,但是没钱买。没钱买你知道吗?我看你看算的。没钱,但是第二天去绕,特别去学校绕过去看一看,心里都舒服,对不对? 第三次看看,看到最后我才开始在想说怎么样,把它弄到手?你小孩子没钱,你只有两个方法,(答:抢)没有,像JP这么大去抢,你不被打死才怪。两个方法要么去偷,要么去搞钱,但是又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要么偷钱,要么借钱要么?跟父母偷,父母不可能给你那么多钱。师父要告诉你的是什么?当你不遏制这样的一个问题,然后一直去,每天去看看,看到你就会很喜欢想要把它占为己有,这个叫做什么?后面就要讲就会讲什么?苦。有没有什么?'''于未来世,'''不是说下一辈子,是不久的将来,你要是搞出了什么,那就受苦报了,是不是这样子?两位年轻的修行者,是不是这样子?觉得不好。如果说什么东西都买给他,那什么?永无止境的。他那天我跟你说要一辆真的坦克车,这样子今天我们讲到这里,这样各位大概了解,所以这个叫做什么? 六根律仪。从六根上面知道说,我现在已经开始起贪起嗔了,我现在就要制止,不要再随我们的怎么样?根门再去追寻的。其实很多社会事件都是因为这样产生的,所以不良场所、不好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好的这些声色影像影片记录什么这一些,正面的没关系,但是这些不好的影响尽量避免,尽量避免。好。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下礼拜最后一堂了,我们再来讨论,好,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返回
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