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1:修订间差异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3个用户的2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6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21


 (2024-7-20
 (2024-9-30


前面学到22-【'''佛说精进度,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力尽而不止。'''】


精进度是通于福智二资粮的,在这个修行过程中,虽然说有的是侧重在智慧道,其实如实的说,福德道和智慧道,都需要精进度来促成。前面是讲到这种精进度,能够完成福德道和智慧道,但这里就谈到他要对治两种障,我们要对治这两种障,才能够完成精进。


  上次我们学习了不湿度的。最后一个寄送就是不着相不失。八轮出处是名师,世间三轮空相应出是波罗蜜。布施呢。一个是世间的,如果说呢我们。执着有一个。师者有一个受者,有一个真实的。吃的东西。这样呢,它就是属于呢!世间的不失是天世间的人天功德。它就不能称为呢?所以如果说能够达到。
  己二、障难对治


(00:01:03): 布施的波罗蜜呢?它 定要达到。班轮匹空。就是不执着一个我。一个受者做一个。真实的东西。只有这样呢,才能达到不失波罗蜜,所以。布施的时候呢,一个是?能以。无所得的空会相应。这个呢,其实呢就是柔顺。一个是呢和无分别质相应的。不取我相不取法相的这个呢就是。圣贝的大地的,真实的。
   庚 、总叙二障


(00:01:51): 初是波罗蜜?这个就是无声乏忍。所以能动能出?抽时间波罗蜜呢能动?他就能够把烦恼断了。出呢就是出我们生死时间。所以不吃波罗蜜呢?要学薄弱。那就是智慧。所以五度如果没有智慧引导呢,它也不能达到出 世, 不能达到波罗蜜。所以我们呢清经文法。对我们修行呢是非常重要的
23A-【'''推延着 自轻心怯弱 '''】


(00:02:43): 首先呢 ,我们 现在还没办法说能够断。这种。我相人相众生相。但最起码呢 ,我们 现在能够对。初试法有一个。大致 了解 然后呢?一步一步呢?再往这方面努力! 所以 我们现在呢 是? 像。执着 个像去 实的。因为。算法没 。成就之前。我们还要。万恶因为善法当累积到。 定程度。 们呢才能够。 切法不着,连善法呢也不可执着的时候。才能真正的。舍弃善法。达到那 正义 ?不漏的话。所以 我们 现在呢?执着有个善可得执着有个恶可断。现在是处于这个阶段 所以 我们 学大称呢? 这种 三轮体工呢, 要了解。它要建立在断恶 基础之上 如果说恶法你都断不掉,你怎么空呢?是不是。所以 我们 空的 。善法不可酌的时候。你才能够呢三轮铁控?不如人像。众生相。主。真 实的 法相!今天呢 我们开始学习
  推延着世乐,一个是推延 ,我们 总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 原因就是 我们 去贪着这种世间 ,所以 去推延。 还有一 种没有自信心,或自信心 够, 有一 种自 轻视的心理,有 一种 怯懦 心理,这两个都是障碍 我们 精进的 ,我们 虽然说需要精进,但是还要克服 障碍。这个其实 很现实 的,我们 无论 做世间事业,还 修行佛道,其 都有这种拖延 懈怠性 和这种心的怯弱性 所以这里讲到:


(00:04:38): 戒波罗蜜持戒。持戒呢。他是我们呢,这个在修行上呢是?克制自己的情欲,克制自己的。不正当的。行为。所以呢,戒断 损他。普施无为师。借呢,他要断除一切损害他人的行为。普施呢,无所谓,就是给 众呢!没有恐惧,没有部位的一个。安定的环境。所以我们前面学到呢,这个无为师。就是纸币。所以这个戒呢也是互生为本的。上面说不吃波罗蜜,然后呢次说接下来呢就说戒波罗蜜多。如修不施行,而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 。所作所为 失常所害。恼乱众生。这样的磁力它是 不能 达成立升的目的的。这个就是。不失还要持戒?因为。不湿呢。可能呢 我们就 会去。检点自己的行为,如不如法?只是。不时给 些身外之物。那这个还 能够呢?能够。约束我们的行为还 能呢,真正的代表我们这种。德行和品质。只有这种界形呢?他才是真正的。道德的意识。道德的意向
  【 '''对 于大 乘佛 法,不能 精进修学 ,不 出于二种障: 想进修,二、 敢进修 】'''


(00:07:07): 下边就举一个例子哈!这是一个孩子呢?一面给他吃糖 又一面打骂他孩子也不会。与你结善缘的? 当然 了,一般 我们 说不吃。怎么能够损害他呢?做一些利他的事情,怎么又能够损害他呢?其实呢,这个世间呐做。慈善 其实也有。但是呢,难免呢,就有 些这个。不好的行为你像那种。争宠吃醋或者是呢有那 ?嫉妒。其实呢 他都会。带来 好的影响。当然了,这方面呢,世间也有一些行为,比方说呢 ,我们 说。放生好不好,放生当然了,是一种慈悲的慈悲,不杀 的一种 。善行。但是呢,有很多放生的呢?他还是照样去杀,照样去吃众生之肉。就像
  不想进修 ,当然 我们的一种 推延 ,不 敢进修 我们的一种 怯懦


(00:08:34): 网络上。这个。有 些宣传呢,特别西方宣传呢?他们那种美德简直。一只猫。他们动用了很多这种消防。这个队员呢,来救护一只猫。可是呢,他们呢?为什么天天吃牛排?大量的去吃牛排。其实呢。如果说。你深刻的去。思考这个事情的时候呢?他就有的时候是一种悖论。宣传呢,可以说非常的好听,但是呢,实际行为呢?还是有点。矛盾的。这就是呢,虽然说做一些好事,但是不实际。他还是呢,不能够完善。不持续哈,他就会呢!自己堕落不堪。不持戒,因为他都是放纵自己的,是不是?都是呢。我行我素。不受。约束是不是?不愿意受人约束。也不愿呢,遵守这种。规章制度。特别这种。道德意识。他肯定更不遵守。那就是。堕落不堪。堕落不堪呢,其实在这个行为上吧,可能是一点都不去检点一点呢,也不没有那种惭愧心。 知道呢,去上进 取。所以呢它。没有那种底线,没有那种呢规范。他事业财富也一定会丧失。等于说他做事业呢也会不成功。来生呢也会失去人生。这就是呢,它没有一个。作风。没有一个规范。他不愿呢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呢,他自己不检点,不约束自己,他还能不失利他吗?所以不失 行不失。
''' 进修'''


(00:11:29): 更要 有修 持境界的。必要。下边 呢, 我找一段。后官法师。讲到这种
  【'''佛道 这样的功德,为什么不想进 修呢 ?不是推延懈怠 就是染着世乐 】'''


(00:11:46): 失。如果菩萨不遵守十善道 十善道。 为呢 菩萨的药行是不是?菩萨的学处就是以实善行为本。十善行呢 它设为三句。所以呢 这个 尚业它属于总向界。那不湿呢 其实它也要。离不开这个十善。不遵守慈善 反而呢杀害众生道众生残物 施以暴 恶口及邪见,引导众生入邪道的话。特别这个邪剑。斜线呢。如果说不学习。这个政法 很难有证件。他 有证件呢 就会引导众生。走入那种。迷信的道路 。这 样呢,怎么 算菩萨呢?而且给众生带来最 大的 痛苦?给众生带来 痛苦不外乎呢 杀到邪**邪。时不善道 个呢就 。食不上夜。当葡萄买一些借行 这些不能忽略
  这种 想进修 肯定有这两方面原 因。 我们知道 现在生活好了 趁着美好的 光,去享受美好的生活 想趁年轻先享受世间的福乐吧 等我享受完了 然后我再去修 行。 或者等我年老了 事儿了 我再去修行 。这 个可 是我们 多数人( 心态),染着世间 欲乐 其实 这是 很现实 的。 下边说:


(00:13:23): 所以说不恼众生 观点来看 菩萨的戒应以十善道为根本。他是 恼众生的近因缘。其实呢。他持菩萨的戒呢 还要回到我们前边。菩萨的学处就 十善行为本。为十善道呢是不恼众生的尽因缘。其他的界呢?你像设立一界是善法界 有情界。不恼众生的原因缘。所以说实战道。前面的。深三口47呢是?13呢无贪无嗔不邪见。它是。护众生的一个根本 。这样 呢。以这个异业为后。前边 的。 深夜和口夜呢为戒。因为牲口呢,它都发动于我们这个意。所以说。
  【'''1、有 懈怠成性''' '''什么好事都 能努力去做 推延又推延,今天推明天 今年等明年 。这样 根机,是难得猛进 '''


(00:14:39): 慈心不杀我们持戒呢 依慈住境界。修订这一。因为你 伤害众生 不是?我们前边学到这种自通之法 其实呢 它都有含有一种。慈悲 意义 借呢, 其实有 分三 种, 一个是世间的 一个是出世间的 一个是。抽 间最上上 。菩萨以施罗波罗蜜为主这个。上上的因为。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呢 讲到。我们 个界哈!它是。郁结中。持戒为最上,因为持戒呢?它属于。易御界的 一种 善行。因为到。色戒 色戒呢那属于?这个定。所以这个界呢是?御界的一个善行。持戒 。在 御界 来说, 他的力量 最大 的,为什么 呢?因为在异界还有。三恶道。如果说这个能持戒呢,他就 会堕入 。所以 说。玉阶中持戒为最上!其 他的 呢?你像布施?文思修会等。 皆心散乱。得力微博。因为这个布施文。休 的。它是。属于异界的。半乱心。但是这个修会文思修会修会呢 应该是和定心相应的 呢?如果说是未到必定的话呢?他还是属于御界 的。 以说 阿匹。 发明遇见袭击。 个。御界属于御界所系的建设 ,不 设戒系呢?静禅定。设计呢 设计呢?它属于残定之法。当然 了, 这个。介的种类呢?在下边注解里 有这个
  有的人确实是懈怠成性,什么好事都懒得去做 ,不 能努力 做,总 推延又推延,今天推明天 今年推明年 这样的根基是难得积极努力去做好事 的。其实 从世间法来说,也 惰性 不管什么事情,反正现在能享受就享受,说那么努力,那么拼,那么辛苦 为了啥呀 不如及 时的 享乐 ,这 样就养成 一种 懈怠的习惯,什么好事儿都 想去努 ,懈怠成性 我们 世间 来说, 做好事想是想,但 一做 时候就感觉难 为什么 好事儿想做成功的都 容易 。所以 自然而然 的一 遇到困难就 退缩 就不再努力 不努力久了其实就 一种懈怠成性 习惯 说等 后再 吧,等以后有这种因缘再做也 迟,如果 样,就一天一天推延过去了,因为时间不等人 ,不 知不觉 ,我 们就年老 了, 一转身, 发就白了


(00:17:50): 上品中品界和下品界哈!这个。下品实际呢它是?数一。生仁宗。宗品持戒呢属于?御界天。上世纪呢。登受色界天。所以上上界呢,它分两种 一个 呢?他是。各界无设计的。它是属于定工界了。这个属于定?上上持戒呢?它也 三类?下等 罗汉国中等的呢,得披之佛国 最上的呢是得佛果。所以呢,这个。总体。有三品。所以呢,它有世间的。时间呢 就是人天了 抽时间的。最上品的呢,那就是佛!
  【 '''如能多多忆念:人命在呼吸间【1】 死亡 老年与少年 的, 人身难 得。 多念无常 才能警策修行 】'''


(00:19:18): 个原则呢,就是互生。互生呢 就是同情别 人, 尊重别人。 个就 是一 种慈悲的。心情。因为。你慈悲才能够去?互注重生,尊重别人呢 不去伤害他人。 这个 它是属于 我们。这个 异界 ?慈悲 我们一页呢就是。他无贪。无嗔是不是 再一个就是 无痴?无耻呢,他就没有邪见。这样呢,他就同情于别 。尊重于别人。第二呢是尊重 爱护别人的权利与自由。既要使自己的身心如 持戒 ,不 损害他。才可以。那 尊重别人呢?有别人的。权力和别人的?信仰自由。学习自由。这样呢就能够?尊重 爱护别人! 且能够。维护。他的这种。权利和自由。所以大致论讲呢,这种。贪欲。既不善之道参会呢?他增长智慧,不善道 因为就是 我们 异业异业的贪嗔痴痴呢 增长邪见 不善道。单独呢。它 善道 因。三不当三不善道呢 七不善道的因。就是我们一页。它是我们牲口的。动因。如果说我们有这种护。他就是异业 先有 这种 慈悲,先有这种正见。这样呢才能够引发我们牲口的清净 的。所以
 这 里你看 ,人 命在呼吸间 ,这是一 个法义 ,这个 典故 ,我们 都学过 还有 这个 死亡不分老年与少年,所谓的黄泉路上不分老少,世间人这种话都很容易说 的。再一个就是人 身难得 难闻 ,不要 入了宝山 空手 。我们 在学习闻法趣入章也学过 但是往往学过之后 是不 容易忆念起来,遇到这些享受 事儿,可能还 被欲乐所吸引、所诱惑 难以舍掉 这种 五欲 生活 。所以 要多念无常


(00:21:53): 菩萨摩诃萨行!糖波罗蜜。安住唐伯勒密通 失众生时 慈心。从此兴起。不深口译。这时候呢 菩萨既取施波罗蜜。吃波罗蜜就是。因为心 就是我们 意呢!他有了。慈心那就没有。何以故呢词也是三善 施罗施罗波罗蜜根本。所以不贪不贪政见。是三次叶能生三种深叶。 种口 实际是善业。为利益众生,故名为慈。所以 个词呢?它一定是和。无耻 政见 相应 这个 证件呢 它一定 和法相应 。合法相应 呢?其实就和前边呢 ,我们 的这种 。以己度他情。莫沙漠行。比较自通知法自己呢?不想被伤害。别 也一样 不想被伤害。自己呢财富不想被别 盗取。同样呢 别人也一样。有 种心情 不想 被盗取。这 是呢 有这种?正见有这种慈悲!才能引发我们 这个 行为上呢?也是和磁心相应。所以呢。有的 就是 。固生。借的精神呢,以能断损他的愿心为本。从不损害他的意愿。而表现于对人类对众生的身与行为 ,就 是守法 戒行
  你看,「念」这几种法义,一个是人命在呼吸之间,一个是黄泉路上 分老少,一个是人身难 得, 最后 就是 多念无常,这样能警策 我们 去往修 道这 方面来用功 如果说我们前边 些学过 东西 在遇到欲乐 的这个 时候 可能都忘记了,想的都 我要多多的享受那种乐 感受,乐 环境 乐的生活。这个五欲比较吸引 我们 ,对于佛法 的这种 无常观, 身难得 ,人 命在呼吸间 可能 个时候 容易 会随着五欲的境界走了 ,这个就是 懈怠成性 ,就 会有这种推延 惰性


(00:24:12): 这个呢?牲口行为呢?我们呢。在与大众相处哈!以群体呢。生活工作的时候呢?所以他就需要遵守一种。道德伦理关系。所以呢,这个界它一定 和法相应的 我们原先学 。界和法的并举。然后呢?发展到?法以律的。对立。其实呢 ,这 个界它 是和法相应,和法相应呢?它一定是和证件相应的。非法呢。他可以说。是自己。这个净化自己身心的净化。借呢。它是和乐善生的一种道德行为。所以佛法呢?它 仅仅是。你怎么开悟,他一定是有。道德的增上的?所以呢,我们前面也学到了 法呢,就是 德的实践。其实也是指。系统六度
  【'''2、有些 贪染世间乐事 专在声色货利中 日,忙得不亦乐乎 ,这 就不 想进修 佛道。 】'''


(00:25:40): 第二呢,对重伤而普遍的湿。无畏。戒呢,对 类对众 普遍 施以无畏。造成彼此之间无威胁 无恐怖的和乐与自由 因为戒呢?它 就是 侧重 。集体 生活。能 够和大众呢?和睦共处。和乐共处。 去呢。给他 造成伤害。不会呢 给他人呢造成威胁。这个是持戒的一种精神。如持戒不杀呢?不是不杀。某个。或者是说。只是今天不杀 明天不杀。而是从今以后一切众生呢?都离开杀害之心 。所以这 个不杀呢?也等于说他不但说不杀人 他连一切中风呢都不杀。不但说短时 不杀。从此以后。未来进未 呢,一切都不少。所以 直不杀戒呢 什么时候谁也不会对他有被杀害 威胁?部位 。因为律一介说也 就是 积极 立身主义。这个不杀呢当然是。绿 介。 时尚界 面呢他?设三境界 其中有个利益界。能这样呢 才能说得上设善法界和饶。这个就是三进俱进。三俱静
 人 们享受 活也挺忙 的, 今天想起来去哪里有美味去吃一吃,明天想起来哪里有美景去旅游旅游 就是 我们 在生活 这种欲乐的事情可 能不 容易忘, 们在忙碌辛苦之中 也要放松放松 享受享受 。所以这 种贪染世乐 如果从世 间来说, 是人正常 生活 在佛法中,它 就是 我们精进 的一 种障碍,我们 在里 边都已经懈怠成性了 感觉不出五欲对精进修行所产生的障碍了 感觉五欲生活很正常


(00:27:51): 然后下边呢就讲这种。 过失。和持戒 利益功德 功德利益。首先讲呢,失去戒了之后呢?它就会导致重患之根本。因为你不持戒。 切的苦难!或换。都是。跟随而来。然后呢。你受恶气之报?还会呢 受贫困之暴。这个就是。你 界。众患之本。如果说你持戒呢?他也有很多功德。所以说持戒是三善本决定增上胜。实践呢就是三种。善 根本。增上能够决定能够得到增。然后呢 为他清净失罗则助于大乘。所以这个。持戒呢。它本身呢 是互生。为了不伤害众生!我就去坚韧的持境界,这个呢有点。向自通之 。在菩萨来说。他为了 益众生!为 去不。不至于伤害众生,所以呢是?为他去敬施罗施罗呢就是借的。善性。这样呢,入一大坑。为什么不能受持境界呢?因为呢?不知道犯界的过失。也不知道持戒的。功德。因为。不了解实际的过失,当然了。他就。不害怕做坏事。他不知道过失,他就不知道他的功德。这个呢,在下边呢?这个。实际的利益和迫切的过失
  所以'''【 如能思察 不究竟,多引起未来 苦果 如刀头蜜 减少 贪染 ,就 会进修 法利了。 】'''


(00:30:28): 持戒的功德呢?当 了。 是。把散恶气人中 ** 。就 是你实际 。他 不会多恶气。 不会呢。 生在** 群体 他。能够让能够得?偏道或者在 中呢 能够得到?尊贵 的。 地位。乃至呢 能够成就佛道? 所以 说。一切众生。 个。 根本
  其实这个我们在皈依法宝章「丘井空聚落」那个 譬喻里学过,一个人在山路上走,一不小心掉到枯井里, 后抓着一个枯藤,藤索上面有蜂蜜,一抬头蜂蜜掉到口里, 就被这一点 蜂蜜陶醉了,忘乎所以了 下边有毒蛇,还有这个命根,马上 要被老鼠给啃断了 这个时候 他也 没有功夫顾虑到这些危险,只是 这小小 甜蜜给陶醉了 。人 类享受世间的快乐 其实也是这样 ,它会引起这种过患 过患就是刀头蜜有割舌的危险 因为这种蜜是让我们忘乎 所以 ,忘乎 种人身难 ,佛法难闻,对佛法的进修产生 懈怠障碍还浑然不觉


(00:31:08): 下面呢是种种 。好处了。讲到 这种,如果 说人呢?就 哪怕说你得到 这种 贫贱 。但是呢。你 够持。他胜于富贵。而迫切者 。因为 如果说你破戒了哈!生在**之家但如果说。你贫困**你要能够持戒 话呢?他胜过。你富贵 人。它不直接。所以说。持戒及人居多安乐。名声远文。天人敬爱。所愿则得
  所以在三乘共法章学 的这种 欲乐 它是坏苦、行苦、还有苦苦。但是这个 如果 不观察,我们 体会不出它有什么过患,都会沉溺在这小小的甜蜜之中,欲乐之中,陷入 这种 娱乐 深渊,就不 自拔了 。因为 我们的心本来就是避苦趋乐 ,这样就顺从于我们 感受,就很难再从中警觉、觉醒


(00:32:02): 因为持戒呢?为什么天人敬爱?因为呢,我们原先都知道。 这个 在。初 。15。这个663日或13日哈!还有这 天人来下人间来巡逻 来来视察来。你看人 呐?有直接的。持斋的。行善道的。当然了 天人非常的欢喜。 个的经典中有。然后呢,关键说他能够。 愿则德就是能够呢!满足。你的心愿。这个在大致读论里有很多这样的。说 你真 要持境界 你就会心想事成,所愿都能得到筹满,得到满足!
 这个 是「推延著世乐」, 一个 是懈怠成性 一个是染着世 五欲之乐 二方面来谈到 们进修佛 法的 障碍


(00:33:14): 破戒之人呢?比如清凉池而有毒蛇。青羊池里边有毒蛇你就没办法在里边走。例如呢,好花果树耳朵逆刺就是。好的,花果呢?有很多次你不敢碰。若人呢?谁在?富贵家生身体呢?端正广学,多闻而不乐,持戒无此,民心也是。也是这样。贵而无志则为衰志而较慢,因为衰持戒之人而悔戒,今是后世一切衰。下边都是大制度论,关于这种。


(00:34:14): 人界的。功德和。各界的过失。实际的意义呢?中介性。就是。世界呢,一般都重视这个性界性界呢就是。杀盗**妄这都是性界哈!性戒呢,他罪过比较重。 问有没有手机换了都是。罪恶的。就是。你不受。你犯了这个戒呢?他还是有。罪恶的。还是有业报恶报?所以有的听了犯界的过失呢,而不管受戒。就非常的可笑。现在呢,大多数感觉呢?我吃不了记,然后呢,等以后再说吧。实际上呢。
'''二、 敢进修'''


(00:35:22): 万13宝的加持内发深切的誓愿 而受戒是更能做到清净 。就 说。外在 三宝善知识的一个加持射受。能够引发你 信心。信 内在的。你对 个持戒了解他 过失。你就能够更能够呢 花个时间。你愿意去受戒?这样呢就能够升起一种。湿罗就是健脾。介体呢。一旦。产生。那就是一种。清净的扇法升起来了。他就。 那种。防非止恶 的能 力。就是那种呢?免疫力你就有了?所以我们 般受界呢都是。侧重的这种失罗善性。就是这种。介体。其实介体它是需要。我们呢信。运行就是 一种呢内在 的一 种。寺院之地 。这是 我们的?意志力。他才会和异业相应。这个意义呢?它还有一种慈悲性,还有一种呢,没有邪见。还 一种政见。所以它是我们一夜才能够升起这种失落 。所以呢。内在。这种誓愿。这是我们意义。和那种慈悲相应
  前面讲不想进修 你看这种 想进修 二种原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都会 有的心 是这 种程度上 不同而已 ,有的 程度上比较重 些, 有的 程度上比较轻 不敢进修, 这是 大多数人 有的 心理


(00:37:35): 第三 呢, 说犯罪是?贫乏困直接 父乐音呐!频发音。从韦范世界的故事来说呢 是重 患的根本呢?主要是做桑去及受贫困 火爆。因为我们不直接呢!他就。容易失去人生。我们呢一失去人生呢?我们呢就很难在。回到人 我们也学到。这个。得人参如早上土?诗人神如大地图。是不是。所以呢 这个。 在我们 个修订 说非常重要 因为它呢能够保住人参。什么呢。 多个道。平常说呢。千年不舍得贫穷。犯戒得堕落恶气报 !这 是约特殊的?意义来说 的。
'''【为什么不敢进修 ?因为自己轻视自己 觉得现在 末法时代 自己 根钝障 ,深广无边 道,实 在无法成功 。这 样的心生怯弱,就不敢承当下 来, 当然 会精进的修学了 !这 类心性怯弱众生,容易退取小乘,走那迂回 路子 】'''


(00:38:54): 生在鬼畜生有堕落 的, 受福报的 在人中呢 有贫苦不堪的。 这是 诗与界 不同果报。 以说 在畜生 道他 也有受 的, 是不是?你看这些。小宠物 。还 些。动物园儿令人观赏 的这 个。动物。他们都有福报的。都是照顾的非常 好!对梳妆打扮的非常美丽 是供人观赏?
  因为觉得行菩萨道太难了,还是先解脱吧,这样就是退取小乘,走迂回 路子 就是回小向大了 但是 ,这 一种正常 人性,大多数人 具有的根性 原先我们也谈 菩萨 历的世间非常的久远,要学习的东西就很多很多,要累积 德资粮,要各种 福德道,摄取一切善法 能够归向佛道 当然我们要学的法门很多,而且 要生起 种悲悯众生 悲愿之心,生起 种慈悲之心,所以想起来 时候 就感觉到可望而 可及,就像那种望洋兴叹的感觉。


(00:39:36): 鬼呢 你看 这个。寺庙 神庙之东。供奉的这些神呢?其实他们都 呢鬼他他他谈不上神。但一般民间 把它。当作神。其实呢。都是这种低级的鬼。因为鬼呢,它 这个鬼身和畜生 呢也 有这 些。受福报的 我们 原先学 到。我 的时候 。有这个多彩鬼 ,有 这个少彩鬼, 有这 个五彩鬼。所以呢 ,在 你看也 这种贫苦不堪 的。 这是诗与界的不同的 报。在人间呢,当然你是持戒 。德人生的。但是呢,由于你。复原 没有 去做一下复原 ,那当然是 贫穷之。当然 你你 很多辅液 但是呢你?不去持戒 你堕入恶道之中去享受。那就很冤枉了是不是?
  其实 个不敢进修,我们原先也谈到,我们修行圣道 种畏惧心理,感觉太难,但是我们对生死轮回,长夜 轮回 中生死 ,是 从来 感觉难 那我 就等于说对生死轮回没 心怯弱,反而对修行产生一种怯弱, 就是 我们 众生,由于无明贪爱,认识不 我们轮回生死中大的苦迫 。我 们在皈依三宝章 的时候 也谈到过,我们皈依三宝 ,有 有这 种求救的心情 ,在 无尽的生死之 中,有 没有说去寻求一个终究 皈依处 说皈依 时候 没有 这种心情 ,那当然 对修行佛道来说,这种心情肯定也不 那么恳切 了。 所以皈依 三宝 就要有这种求救护的心情


(00:41:09): 第三呢,如犯中介多地狱的一定频发 的, 什么都没 了。那到地狱只 受苦一份了 如此世间上品境界升天一定 非常富了 两个极端 是不是?落地狱呢?什么都没有 苦天天 去苦在天道呢!他只有乐。他没有苦,他只有乐。 是两个极端?非常的苦乐!可见犯界也是频发音 持界呢也 富乐音 了。 这就是呢。犯界和持界它的一个。差别。如果说 我们 呢?只是做好事 你不去持戒的话。那很容易呢!都是恶道去享受福报。如果说呢。你。没 那么多福报 你持戒?最起码说呢,你在人道哪怕贫穷。他还 机会修行。是不是你的?多少个道呢?你再富有?那也是大象配应落了是不是?要知道呢,段日思的洁身自好的。若不会布施 ,才会生 人而得贫法报 。就 是呢。他呢。不去不失,有 财富呢 ,自己 享受。他虽然 在人间呢 他得贫乏之报 如与慈心相有持戒 充分表现 积极利他 意义 升天是定得富尊荣的
  我们在闻法趣入章 时候也谈到 我们要 病想、药想、医治想,我们应该认为自己是 病的人 什么病呢?生死之病,身病 老病死 心病 贪嗔痴 皈依了三宝 那就应该 求治病 的这 种要求 学法 服药 所以 我们 学佛 听经闻法 病想、药想、殷重疗治想 这样我们 才会 有一种求医 治病的心理 。就 像身体得 重病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医生来解除 自己 的病,医 开的药 也马上就要去服用 但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 佛法给我们开的这个药 让我们去服 时候就难了 背着药方不去服药


(00:43:01): 个呢 大智度论里面 就有一 故事。 一个 故事呢就是。在。过去。嘉设佛那 时代?有兄弟二人呢,出家。学道。兄弟二人呢 一个人呢?持戒诵 ,坐禅 会都有 了。 一个人呢。广求弹月修筑辅业。他 。广作 失。他就 愿意 ?求这个辅
  其实也是 样子的,我们对治我们病的,好像说总想用那种简单容易的 这样怎么能够治好病 ?对这 病,需要我们自己了解到,需要恳切的下 番苦功,才能够把这 深入髓骨的这 贪嗔痴的病根拔除 因为它已 病入膏肓了 但我们对生死不 那么要求强烈治病的时候 我们愿意在轮回之中沉沦,不感觉到怎么恐惧,反而对修行佛道恐惧起来 了。 是我们众生,愿意轮回, 不愿意 出离,所以我们精进力就 容易生起来


(00:43:44): 到释迦佛出世 时候呢?这 两个兄弟 个呢 生长在长者家。大长者就是非常富贵的一个家庭。 一个 人呢,做了大白象。力气非常大。长者呢?他呢?因为家境好,他出家学道得了六神通阿罗汉。但 呢,它符合。其实呢。往往都。起 到。就是,其实难得
  这一段讲 是对治二 障碍: 是不想修 ,一个是不 敢修


(00:44:22): 有一天呢他?波波入城起时?然后呢,走遍了,挨家挨户可能也没有起到。然后呢,到这个白象的彭总?见呢,见到了国王。供养。种种风俗。因为。国王呢?他养这个白象呢?肯定他都是非常好吃的,是不是?种种的这种风俗的美食给这个白象。然后呢,他就对这个白象说。我与你。都有罪过。这个大象呢一听,因为可能呢都是。都过去都是修行人。他就非常的感叹。然后呢。


(00:45:20): 三天不吃饭?这个首相人呢?看管相人呢,他就非常的害怕哈!他就。找到了这个?托波的道人。他见到了,他问。你。给这个白象你施了什么咒语呢?令这个白象呢?得了病不能去食三天不食呢!这个道人就回答说。这个像呢,是我过去时的一个兄弟。共同呢在。家设佛石,出家学道。那时呢,我持戒诵经坐禅,我呢不做不施。我这个兄弟呢?他但广求不失作。他呢不持戒不学问。所以呢,他正是因为他不直接诵经,不做禅。金作此象他得了金生这个象的果报。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广修不?饮食具备。种种风俗。我呢,但能行道不修不施故,所以呢,今天虽然得道了。其实呢,其实很困难,总是呢拖空波。这个是大致同的一个故事。这说明呢。只是布施不去持戒。就堕入大象身。到大象。畜生道呢,就享受福报,享受国王的待遇。但是呢,这个。罗汉脱空波就是这个比喻是不是?大象披璎珞,罗汉波公。但是他毕竟得到了。他即便拖不到十呢,不影响他。


(00:47:30): 解脱涅槃了?持戒呢,持戒功德三善本。以正上心的持戒的能生。增上生生人天富乐自带的果报。这个呢就是。画心了,因为我们学过呢!下求增上升,现了后一乐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独立心呐!非至究竟这?所以呢。发心的不同,你所得的果呢?你持戒不湿也就不一样。为利勒塔尔持境界的施罗戒,这就入于大乘的明大乘界为诚服的因,所以呢?又太极也好,伤也好,比丘戒也好,其中别解脱界也好。从菩提心出二受持的。就是呢。菩萨的别解脱!


(00:48:42): 第五呢是佛教衰落混乱的原因。有人认为呢?七重别解脱,这是小乘的,我是学大成人,所以不受。持声文的解脱界这个呢?我们在前 学到菩萨慈善界的时候呢?有的。借本我记得是哪个借本呢就。不重视,别解脱!璎珞经吧还 哪个经?他认为那个? 解脱 律界呢是?小乘人学的剑?大臣呢?只有说。设善法界和饶毅 情界。第二 呢,是有人听到持界就以为是小城,就是大邪剑。为佛教衰落与混乱 原因。后边呢。这个输入法。是哪个手法呢?其实呢。这个在。一般大城界呢?都讲菩萨以舍 为戒!菩萨呢是不讲形式的? 因为 。不讲这个界限的。这个戒一条一条的。很繁琐。所以呢 有的中。就不重视这个?一听说持戒就认为是小城。才那么。去一条一条的吃。讲其受。大成的设心为戒!我呢。四星中借就具足。所以说这就是。大邪剑。为什么佛教衰落和混乱呢?其实原因呢 是。学大乘法的?不重视呢。这个戒律。 重视呢 这个规章制度。都是。很随意。所以 下边 呢有?很多二制度论呢 这种 。各界的。之罪和世界的种 的功德利益。这个。
  边是别 说怯障 ,有 种的 怯弱 因为 心生怯弱 ,就不 敢进修了 ,下边 继续详细的解释, 这种 怯弱分三


(00:51:43): 戒波罗蜜呢?它内容很短。也只是呢,讲到这种。纲领性的。他以呢呼声为本。然后呢。还有一个是。世界中华本世界呢?三善本。维他经十罗决定增上圣。那最后还有一个寄送哈,一个寄送呢,那就是。轻重等迟。和这种不着相?
  庚二、别治怯障


(00:52:21): 这个 借波罗蜜 呢,也就是 两节课 呢,就差不多了。因为前 边呢 ,我们在。菩萨 术的时候 ?时 尚界 那个 善法 和律 大致都 学学到 了。 特别 这个 我们呢?在 三层瓦 当就 多了。所以这 里呢 是从 原则 上来讲。这 课呢 就到这 。下 边呢 。大 家来分享
  辛一、三退练心(p.303)
 
23B-【'''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因为想达到佛果的圆满太遥远,要达到福德智慧的圆满,确实不容易一下子就能够成就的,要经历多少多少的功德的积累,然后还长时间的处于生死之中。因为修行佛道,要在生死中去修,这样就对长时间的处于生死,产生了一种畏惧。然后所需的资粮又是那么的广大,没有边际的资粮。因为前面学到这种福德资粮,要有无边的善法,无边的功德相应,那我们的发心也好,修行佛道也好,要精进积累无量的资粮。因为大乘的精进和声闻的精进不同,大乘是没有限量的精进,声闻是有限量的。这样无论是智慧还是福德,那都是一切的一切,十方佛,十方世界,无尽的众生,无尽的烦恼,无尽的法门,这些无边的资粮,都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去累积起来,所以 这个 是资粮无边。然后在久处生死之中,来磨练我们的道心,就需要我们不要退缩。
 
首先讲到,【'''心性怯弱,不敢进修深广圆满的大乘佛道,每从三方面怯弱退屈下来。'''】
 
'''一、畏怯佛果难得'''
 
【'''1、听说圆满的佛果''','''是永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就自己觉得不行,我怎能得到那么圆满的佛果 !这就退屈下来了。'''】
 
佛陀的圆满的这种成果,那真的需要有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累积才能圆满的,他还要断除一切的过失 只要是你圆满功德的,自然要断一切的过失,才能圆满一切功德。这样对一般人来说就容易心生怯懦,感觉自己不行。就像说我们想争取做一个国王一样,我们现在感觉想做个国王,那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那得那积累多大的功德、智慧呀,想想都很难,宁可不做那个国王,我愿意当一个自由的老百姓。所以,这样我们就感觉到自己不行,就退屈下来了。
 
'''【 应该想:十方无量数菩萨,都能修行圆满而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所以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转念,去对治这些怯弱的心理。应该想,十方无量数菩萨,都能修行圆满而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所以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2、从前曾经堕恶道的''','''现在已经成佛,现在在恶道中的,将来 要成佛。恶道众生都会成佛,自己现在难得的生在人间,能知道正理,能奉行善行,为什么反而怕不能成佛呢?'''】
 
从前曾经堕落恶道的众生,现在已经成佛了。因为佛陀在本生故事里说,佛陀也曾经堕过恶道,他也曾经轮回过,那他现在已经圆满修成佛了。即便现在还在恶道中的,他只要说能够有心修行,将来也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恶道众生都会成佛,自己现在难得的生在人间,还能知道佛法的正理,也知道能够奉行善行,为什么反而怕不能成佛?
 
其实这一块 就是 能够想,别人都能够成就,我为什么不能?世间其实也有这种思想,马云能够作一个亿万的财富家,我为什么不能 ?我也不比他差,我也能够争取做一番大事业,也做一个企业的创造者。其实世间有这样的人的,他在做生意,他可以去竞争,他可以去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但是能不能成,还是需要去拼搏一把。对我们修行佛道来说,其实也是应该这样的,既然这些十方菩萨他们都能够修行,都能圆满成就了,我为什么不能?也会不比他们差,经过一番的用功、精勤、修学,也可能能够达到这个结果。
 
我们原先学到理佛性,行佛性,只要说我能够发心,就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发这种愿,虽然说没有必然性,但是你要不发心,连成就的机会都没有。当然这个还需要我们这样的去激励自己,这在《杂阿含经》中,有的经文也是这样,《杂阿含经》有一经说:依爱断爱,还有一经说:依慢断慢,为什么依慢能断慢?这不就是矛盾吗?不可能呀,本来慢是我们修行要去断除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依慢来断慢?我记得是阿难给一个比丘尼讲的一经,他就说为什么依慢能断慢呢?
 
依慢就说,你看其他的比丘,他们经过了自己刻苦的用功,他们都能够得到三学增上,能够断除自己的我见,自己的烦恼,他们都能够降服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呢?这也是一种慢心。就是说你要能修行圣道,我也不比你差,我也能做到的。其实我们的慢心在世间来说,你有能力,我也不比你差 我也比你低不了哪去,其实 是一种用慢来激励自己,激励自己,然后你可以激发自己,可以去闻法,去修戒定慧。因为人家都能够修成就,修戒、修定,能够成就圣道,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就是他因为去和人家比,不比别人 ,依这样激发自己的潜能,这样他就因此而断除了烦恼,最后断除了烦恼也得了圣道。这样就是因慢而断了自己的这个我慢,就是我见,然后得了圣果。
 
大乘法其实也是这种意思,无量的菩萨都成佛了,我为什么不能成佛?所以『彼既丈夫我亦尔』我也是一个大丈夫,我也不应该自己轻视自己而退屈。就像我们一般讲的,我也不比你差,你也不比我高到哪里去。当然这种慢,用在修道上,它是一种自我激励,那用在增长我慢心,那种世俗的我慢,当然它是一种障碍了。所以,这个就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法。
 
 
服输的心态是一种慢心,那可以用这个慢心断自己的我慢,就是我见,然后得圣果?)
 
'''二、畏怯难行苦行'''
 
【'''1、听说菩萨要修难行苦行,施舍手足头目等,觉得太难太苦,自己做不到,就不敢进修而退屈了。这也不对。】'''
 
这个怎么去对治?这种畏惧需要转我们的念头来对治。我们应该这样想:
 
'''【从无量世以来,每堕落在恶道中,说不尽的苦都受了,为什么为佛道而修行,反而怕起苦来。】'''
 
我们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很多很 恶道之苦我们都受过 ,不过我们有隔阴之谜,再投一生忘了而已 这个就牵扯到我们 果业报的思想,我们在五乘共法章,其实谈到这种因果业报,我们这个业,其实只要你造了恶业,百千万劫都不会失去的,因缘汇聚,他一定会受报,不它有现报、生报、后报的差别而已,只要你没解脱,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这些业,它早早晚晚要报的。
 
什么有轮回,就算我们修善,你升到了天,在人间你不再去接着修行,再修人天功德,那肯定,你这种善业报尽,那剩下来的就是恶报,就是恶业会现 的。在五乘共法章,对我们这个有业有报的世间正见,就已经对这方面有了一种深刻的认知。对修行菩萨道 如果说 我们 没有一个长远的一种信愿,其实难免还会在以往的轮回之中延续不止,永远 长夜轮回之中不知道出离。
 
所以,感觉到修行难,但是这种无尽的轮回生死为什么就不难?没有这种困难的一种心理,那么多的苦都受了,反而不知道害怕,修行圣道却怕苦
 
下边儿做个譬喻 :
 
'''【 如长病痛苦不堪,受一次手术,就能彻底治疗,因受手术而来的小苦,难道都不能忍受吗?】'''
 
当然了,大多数人为了保命,可能再苦他都会去忍受手术的,但是,在我们修行圣道来说,这种因为无量劫的这种长夜的轮回之苦,和这种修 菩萨 道这个相比,菩萨道还是有量的有限度的,菩萨道修行让我们受点苦,但最后达到出离,达到成佛,从无尽的轮回生死来说,就相当于受一次手 一样。但是问题是说,我们在这种时间的观念里,就把时间观念,就真的看得那么遥远,也确实在我们凡夫的观念之中吧,时间确实是非常非常遥远的,非常非常漫长的,都说大劫大劫的。
 
其实时间它也不是确定的,我们原先算计过,天道,它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50年,就是最低的天,越往上,人间的时间就越长,到上边兜率天,它一天是我们人间的400年。再往上 的时候 ,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可能那就更长,它那一天等于人间上万年,你说他那个一念是我们人间多长时间 其实这个时间它不是绝对性的,它是相对性而有的,因为天道越往上,时间在它来说是八万大劫,这是我们人间的 间,按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八万大劫,但是在天道,它有八万大劫这个概念吗?没有的,它那一天我们人间几万年都过去了,甚至说几十万年就过去了
 
那你说他们的一念,就像说大梵天,他心里起 么一 念头,他从光音天落到初禅天的时候,世间还没有成立,这个世 还没 。他转一念说,如果有个世 多好,他这么一个念头,那下边世 就成了。然后他又一转念头,下边儿要有人类多好,要是有情多好,他一个念头,下边这个人就诞生了 但是我们从经文上感觉不可思议,天上一个念头,我们人间其实就几万年就过去 了。
 
所以我们这个时间是在相对中产生的,这个在《中观精论》里讲得比较细,如果说我们有禅定的话,时间就是很快,一念的功夫,几天就过去了, 这个 是对治法,用转念对治我们不敢进修菩萨行,太难行了,经 这么长时间,就像人的长久的病痛,经过一个手术就好转了, 我们 修行佛道,在无尽的生死轮回,就相当于一次手术。
 
【'''2、况且,菩萨的难行''','''与外道的苦行不同。菩萨修行,有方便善巧,次第学习。忍力成就,悲心增胜,有利益时才施舍身分,并非专以受苦为修道的。】'''
 
'''三、畏怯生死漫长,无边资粮难集'''
 
【'''1、听说菩萨修行''','''要长久的处在生死海中度众生,时间这样的长,要积集的资粮,又那么的广大无边,觉得自己修不了,也就不敢进修了,这是更不应该的。】'''
 
这又是一种转念,怎么去对治这种思想,怯弱的心理。
 
能够想,'''【菩萨能通达生死如幻,才能长在生死中度众生,并非长在生死中堕落受苦。】'''
 
【'''2、而且,无边资粮是无边的功德,还会嫌多吗?谁会听说财富多而怕计算的麻烦 呢?'''】
 
这就是我们这种观念上的转换,你看菩萨,他能够对时间,对生死,有一个如幻的一种正知见。当然了,菩萨他要修我们这种世俗的,缘起有的这一边,和空义的这一边,他都能够观到这种世俗的假象,所以生死如幻的。假想没有真实的一种有情、众生、时间、空间,这个空间、时间,都是我们世俗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观念而已。但如果说菩萨,要看透这个缘起的现象和缘起的法性,他不会 相上去执着实有,就会看到它深彻的这种法性的如幻性,法性就是它没有真实性,它这种变化虚妄性,因为它这种因缘和合,才幻现出的时间相和空间相。 然这个菩萨,他需要对佛法的一个深彻的观察,才能有这种常在生死中度众生的一种正确的观念,他不是长时间在生死中堕落受苦,因为堕落受苦, 是我们一般凡夫的一种观念。菩萨他已经超越了那种生忍,达到无生法忍的时候,他就完全看到的是法是在幻生幻灭,空法生空法灭,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在生死之中受苦了,苦就是众生的一种幻觉,颠倒。
 
所以菩萨他能够有悲心,才能够不去取涅槃,也不畏生死,没有一个真实的生死,也没有一个涅磐可取。这样,他就知道了是在生死中度众生,不是在生死中去受苦
 
【'''2、而且,无边资粮是无边的功德,还会嫌多吗?谁会听说财富 而怕计算的麻烦呢?】'''
 
像我们世间,我们再辛苦再累,我们赚的是财富,有 财富我们还会嫌苦吗?我们还会嫌弃我们财富多吗?你还会嫌弃去计算财富的麻烦吗?
 
其实这个就是转念,无边的资粮,它是我们的功德,它不是我们这个苦。可能我们一般人都会感觉,我们修行要获得这种功德,你要受那么多苦,其实菩萨你看要布施头颅、脏腑、身体、其实那是菩萨在修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去做,对他来说,那些都是小菜一碟,就像舍利佛一样,要眼睛,挖给你,就像身体拔个毫毛一样,但是凡夫没修到那个程度,肯定是做不到的 。所以 ,我们修菩萨道应该知道,菩萨要修到那种程度的时候,是不觉得苦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苦,是因为我们的观念上还没有修到位。所以下面说
 
'''【对 些,如由于心性怯弱而有退屈心,应以上面的理论,多多训练自心,让自心坚强起来,精进的荷担佛道,而勿使退屈才是。】'''
 
这就是一种让自己转念,来对治这种负面的心理,这种没有自信心。所以一般来说,我们要相信自己,要鼓励自己,鼓励自己就往好处想,你要是总往那个负面想的时候,它就会增加我们负面情绪,有的时候负面情绪累积多了,你就不能自拔了。当然了,我们要激励自己的时候 需要 负面的心态转念过来,让我们有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向 的一种态度。有一种积极的精神态度,可能会生起一种勇气,这样会战胜一些困难。如果说我们总是负面心理,可能是小小的困难就会给击垮了,打败了。
 
其实这种心理,也在我们生活之,能够积极乐观地 生活,让我们能具备这种抗压的能力。在佛法中,也要培养这种抗压的能力,所以不怕困难,这样才能够磨练自己,人都是在困难之中才能磨练,才能成就自己,就是应该这样转念。因为修行也不是一帆风顺,不是一般都给你开绿灯的,甚至越修行越精进吧,这种障难就越多,不精进吧,可能还好一点儿。
 
其实,我们越精进,说明会冲击到我们的懈怠性,由于懈怠性造成的障碍,我们就感觉修行很困难。有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会克服它,就不会当成了困难。你要是常常处在那种负面情绪中,可能小小的困难,就相当于大山一样,挡在你面前就过不去了。所以修行菩萨道,其实也要锻炼我们的信心,所以佛法中 《大乘起信论》,对大乘法一个起信,所以就要这么来激励自己。
 
'''【不过,世间也有把成佛看得轻易的,以为修习微少功德,就会成佛'''【3】
 
因为自己以前也有这样 种思想,修行成佛哪有那么难,我就「一声南无佛,究竟成佛道!」我们原先也学过,一句佛号就可以成佛,哪怕说在关键的时候受到危险,脱口而出「南无佛」,就有了成佛的一个种子了,就究竟要成佛了。
 
'''【 这或是从怯弱懈怠中来,或是不知天高地厚,如『初生犊儿不怕虎』一样。如自以为然,等到觉得不是这么一会事,也许要懊悔不及了!】'''
 
确实,佛法的这种方便引导,说你本来就是佛,你念佛就会成佛,对于我们鼓励他的信心,也不失为一种善巧方便的。但是这是我们增上的一种方便引导,如果说把它当作究竟,真正的究竟之道不要了,它就变成了我们修行的障碍,就是成佛道的一种障碍了。
 
可以说多少的妙方便,没有起到方便的作用,是产生佛法的一种障碍,这样就感觉非常的惋惜了。所以佛法的这种方便,知道它方便的妙用,不失为它的价值,如果说把它当作究竟的佛法,然后把究竟就不要了,那真的是颠倒了。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从菩萨的正常道,正常的菩萨行,这种累积资粮来成就佛道,不要菩萨道不要,我一步 可以成佛。所以,方便法知道它是方便,不能把这个当做究竟法。
 
这一段讲 了二种障碍。特别是其中的不敢进修,有三种怯懦的心,就是【'''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所以,就是要用 种转念的方法来对治 不要怯弱畏惧不前,这样才能在佛道上精进 去,因为我们精进也不容易,它也会有这种障碍,障碍精进
 
这一段就是在讲的,对治精进中的障碍, 致就是这些内容。
 
 
 
 
回向

2024年10月2日 (三) 12:28的最新版本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21

(2024-9-30)

前面学到22-【佛说精进度,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力尽而不止。

精进度是通于福智二资粮的,在这个修行过程中,虽然说有的是侧重在智慧道,其实如实的说,福德道和智慧道,都需要精进度来促成。前面是讲到这种精进度,能够完成福德道和智慧道,但这里就谈到他要对治两种障,我们要对治这两种障,才能够完成精进。

己二、障难对治

 庚一、总叙二障

23A-【推延着世乐,自轻心怯弱。

推延着世乐,一个是推延,我们总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原因就是我们去贪着这种世间的乐,所以去推延。还有一种没有自信心,或自信心不够,有一种自我轻视的心理,有一种怯懦的心理,这两个都是障碍我们精进的,我们虽然说需要精进,但是还要克服这两种障碍。这个其实也很现实的,我们无论是做世间事业,还是修行佛道,其实都有这种拖延的懈怠性,和这种心的怯弱性。所以这里讲到:

对于大乘佛法,不能精进修学,不出于二种障:一、不想进修,二、不敢进修。】

不想进修,当然是我们的一种推延,不敢进修,是我们的一种怯懦。

一、不想进修

佛道有这样的功德,为什么不想进修呢?不是推延懈怠,就是染着世乐。】

这种不想进修,肯定有这两方面原因。我们知道,现在生活好了,趁着美好的时光,去享受美好的生活,想趁年轻先享受世间的福乐吧,等我享受完了,然后我再去修行。或者等我年老了没事儿了,我再去修行。这个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染着世间的欲乐,其实这是很现实的。下边说:

1、有的懈怠成性什么好事都不能努力去做,总是推延又推延,今天推明天,今年等明年。这样根机,是难得猛进的。】

有的人确实是懈怠成性,什么好事都懒得去做,不能努力去做,总是推延又推延,今天推明天,今年推明年,这样的根基是难得积极努力去做好事的。其实从世间法来说,也有这种惰性,不管什么事情,反正现在能享受就享受,说那么努力,那么拼,那么辛苦,为了啥呀,不如及时的享乐,这样就养成一种懈怠的习惯,什么好事儿都不想去努力,懈怠成性。我们在世间来说,做好事想是想,但是一做的时候就感觉难,因为什么好事儿想做成功的都不容易。所以,他自然而然的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就不再努力,不努力久了其实就是一种懈怠成性的习惯。说等以后再说吧,等以后有这种因缘再做也不迟,如果这样,就一天一天推延过去了,因为时间不等人,不知不觉,我们就年老了,一转身,头发就白了。

如能多多忆念:人命在呼吸间【1】,死亡是不分老年与少年的,人身难得。多念无常,才能警策修行。】

这里你看,人命在呼吸间,这是一个法义,这个典故,我们都学过。还有这个死亡不分老年与少年,所谓的黄泉路上不分老少,世间人这种话都很容易说的。再一个就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要入了宝山,空手而回。我们在学习闻法趣入章也学过,但是往往学过之后,还是不容易忆念起来,遇到这些享受的事儿,可能还是被欲乐所吸引、所诱惑,难以舍掉这种五欲的生活。所以要多念无常。

你看,「念」这几种法义,一个是人命在呼吸之间,一个是黄泉路上不分老少,一个是人身难得,最后就是多念无常,这样能警策我们去往修道这方面来用功。如果说我们前边这些学过的东西,在遇到欲乐的这个时候,可能都忘记了,想的都是我要多多的享受那种乐的感受,乐的环境,乐的生活。这个五欲比较吸引我们,对于佛法的这种无常观,人身难得,人命在呼吸间,可能这个时候不容易想,就会随着五欲的境界走了,这个就是懈怠成性,就会有这种推延的惰性。

2、有些是贪染世间乐事,专在声色货利中过日,忙得不亦乐乎,这也就不想进修佛道。】

人们享受生活也挺忙的,今天想起来去哪里有美味去吃一吃,明天想起来哪里有美景去旅游旅游,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这种欲乐的事情可能不容易忘,人们在忙碌辛苦之中,也要放松放松,享受享受。所以这种贪染世乐,如果从世间来说,是人正常的生活。但是在佛法中,它就是我们精进的一种障碍,我们在里边都已经懈怠成性了,感觉不出五欲对精进修行所产生的障碍了,感觉五欲生活很正常。

所以【 如能思察世乐的不究竟,多引起未来的苦果,如刀头蜜一样,减少世乐的贪染,就会进修法利了。】

其实这个我们在皈依法宝章「丘井空聚落」那个 譬喻里学过,一个人在山路上走,一不小心掉到枯井里,然后抓着一个枯藤,藤索上面有蜂蜜,一抬头蜂蜜掉到口里,他就被这一点的蜂蜜陶醉了,忘乎所以了。下边有毒蛇,还有这个命根,马上就要被老鼠给啃断了。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功夫顾虑到这些危险,只是被这小小的甜蜜给陶醉了。人类享受世间的快乐,其实也是这样的,它会引起这种过患。过患就是刀头蜜有割舌的危险,因为这种蜜是让我们忘乎所以,忘乎这种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对佛法的进修产生的懈怠障碍还浑然不觉。

所以在三乘共法章学的这种欲乐,它是坏苦、行苦、还有苦苦。但是这个如果不观察,我们是体会不出它有什么过患,都会沉溺在这小小的甜蜜之中,欲乐之中,陷入这种娱乐的深渊,就不能自拔了。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避苦趋乐的,这样就顺从于我们的感受,就很难再从中警觉、觉醒。

这个是「推延著世乐」,一个是懈怠成性,一个是染着世间五欲之乐,从这二方面来谈到我们进修佛法的障碍。


二、不敢进修

前面讲不想进修,你看这种不想进修的二种原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心态,只是这种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有的可能程度上比较重一些,有的程度上比较轻一些。不敢进修,这是大多数人有的心理。

【为什么不敢进修呢?因为自己轻视自己,觉得现在是末法时代,自己是根钝障重,深广无边的佛道,实在无法成功。这样的心生怯弱,就不敢承当下来,当然不会精进的修学了!这类心性怯弱众生,容易退取小乘,走那迂回的路子。】

因为觉得行菩萨道太难了,还是先解脱吧,这样就是退取小乘,走迂回的路子,就是回小向大了。但是,这也是一种正常的人性,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根性。原先我们也谈到菩萨道,他历的世间非常的久远,要学习的东西就很多很多,要累积福德资粮,要各种的福德道,摄取一切善法,能够归向佛道。当然我们要学的法门很多,而且还要生起这种悲悯众生的悲愿之心,生起这种慈悲之心,所以想起来的时候,就感觉到可望而不可及,就像那种望洋兴叹的感觉。

其实这个不敢进修,我们原先也谈到,我们修行圣道,有一种畏惧心理,感觉太难,但是我们对生死轮回,长夜在轮回之中生死,是从来都没有感觉难。那我们就等于说对生死轮回没有心怯弱,反而对修行产生一种怯弱,这就是我们众生,由于无明贪爱,认识不到我们轮回生死中大的苦迫。我们在皈依三宝章的时候也谈到过,我们皈依三宝,有没有这种求救的心情,在无尽的生死之中,有没有说去寻求一个终究的皈依处。如果说皈依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情,那当然对修行佛道来说,这种心情肯定也不是那么恳切了。所以皈依了三宝,就要有这种求救护的心情。

我们在闻法趣入章的时候也谈到,我们要有病想、药想、医治想,我们应该认为自己是有病的人。什么病呢?生死之病,身病是老病死,心病是贪嗔痴,皈依了三宝,那就应该有求治病的这种要求,学法是为了服药。所以我们学佛,要有听经闻法,要有病想、药想、殷重疗治想,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求医生治病的心理。就像身体得了重病,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医生来解除自己的病,医生开的药,也马上就要去服用。但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佛法给我们开的这个药,让我们去服的时候就难了,背着药方不去服药。

其实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对治我们病的,好像说总想用那种简单容易的,这样怎么能够治好病呢?对这个病,需要我们自己了解到,需要恳切的下一番苦功,才能够把这个深入髓骨的这个贪嗔痴的病根拔除,因为它已经病入膏肓了。但我们对生死不是那么要求强烈治病的时候,肯定我们愿意在轮回之中沉沦,不感觉到怎么恐惧,反而对修行佛道恐惧起来了。这就是我们众生,愿意轮回,不愿意出离,所以我们精进力就不容易生起来。

这一段讲的是对治二个障碍:一是不想修,一个是不敢修。



下边是别说怯障,有三种的怯弱心,因为心生怯弱,就不敢进修了,下边继续详细的解释,这种怯弱分三种:

庚二、别治怯障

  辛一、三退练心(p.303)

23B-【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因为想达到佛果的圆满太遥远,要达到福德智慧的圆满,确实不容易一下子就能够成就的,要经历多少多少的功德的积累,然后还长时间的处于生死之中。因为修行佛道,要在生死中去修,这样就对长时间的处于生死,产生了一种畏惧。然后所需的资粮又是那么的广大,没有边际的资粮。因为前面学到这种福德资粮,要有无边的善法,无边的功德相应,那我们的发心也好,修行佛道也好,要精进积累无量的资粮。因为大乘的精进和声闻的精进不同,大乘是没有限量的精进,声闻是有限量的。这样无论是智慧还是福德,那都是一切的一切,十方佛,十方世界,无尽的众生,无尽的烦恼,无尽的法门,这些无边的资粮,都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去累积起来,所以这个是资粮无边。然后在久处生死之中,来磨练我们的道心,就需要我们不要退缩。

首先讲到,【心性怯弱,不敢进修深广圆满的大乘佛道,每从三方面怯弱退屈下来。

一、畏怯佛果难得

1、听说圆满的佛果是永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就自己觉得不行,我怎能得到那么圆满的佛果呢!这就退屈下来了。

佛陀的圆满的这种成果,那真的需要有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累积才能圆满的,他还要断除一切的过失,只要是你圆满功德的,自然要断一切的过失,才能圆满一切功德。这样对一般人来说就容易心生怯懦,感觉自己不行。就像说我们想争取做一个国王一样,我们现在感觉想做个国王,那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那得那积累多大的功德、智慧呀,想想都很难,宁可不做那个国王,我愿意当一个自由的老百姓。所以,这样我们就感觉到自己不行,就退屈下来了。

【 应该想:十方无量数菩萨,都能修行圆满而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所以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转念,去对治这些怯弱的心理。应该想,十方无量数菩萨,都能修行圆满而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所以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2、从前曾经堕恶道的现在已经成佛,现在在恶道中的,将来也要成佛。恶道众生都会成佛,自己现在难得的生在人间,能知道正理,能奉行善行,为什么反而怕不能成佛呢?

从前曾经堕落恶道的众生,现在已经成佛了。因为佛陀在本生故事里说,佛陀也曾经堕过恶道,他也曾经轮回过,那他现在已经圆满修成佛了。即便现在还在恶道中的,他只要说能够有心修行,将来也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恶道众生都会成佛,自己现在难得的生在人间,还能知道佛法的正理,也知道能够奉行善行,为什么反而怕不能成佛?

其实这一块就是能够想,别人都能够成就,我为什么不能?世间其实也有这种思想,马云能够作一个亿万的财富家,我为什么不能呢?我也不比他差,我也能够争取做一番大事业,也做一个企业的创造者。其实世间有这样的人的,他在做生意,他可以去竞争,他可以去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但是能不能成,还是需要去拼搏一把。对我们修行佛道来说,其实也是应该这样的,既然这些十方菩萨他们都能够修行,都能圆满成就了,我为什么不能?也会不比他们差,经过一番的用功、精勤、修学,也可能能够达到这个结果。

我们原先学到理佛性,行佛性,只要说我能够发心,就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发这种愿,虽然说没有必然性,但是你要不发心,连成就的机会都没有。当然这个还需要我们这样的去激励自己,这在《杂阿含经》中,有的经文也是这样,《杂阿含经》有一经说:依爱断爱,还有一经说:依慢断慢,为什么依慢能断慢?这不就是矛盾吗?不可能呀,本来慢是我们修行要去断除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依慢来断慢?我记得是阿难给一个比丘尼讲的一经,他就说为什么依慢能断慢呢?

依慢就说,你看其他的比丘,他们经过了自己刻苦的用功,他们都能够得到三学增上,能够断除自己的我见,自己的烦恼,他们都能够降服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呢?这也是一种慢心。就是说你要能修行圣道,我也不比你差,我也能做到的。其实我们的慢心在世间来说,你有能力,我也不比你差,我也比你低不了哪去,其实就是一种用慢来激励自己,激励自己,然后你可以激发自己,可以去闻法,去修戒定慧。因为人家都能够修成就,修戒、修定,能够成就圣道,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就是他因为去和人家比,不比别人差,依这样激发自己的潜能,这样他就因此而断除了烦恼,最后断除了烦恼也得了圣道。这样就是因慢而断了自己的这个我慢,就是我见,然后得了圣果。

大乘法其实也是这种意思,无量的菩萨都成佛了,我为什么不能成佛?所以『彼既丈夫我亦尔』我也是一个大丈夫,我也不应该自己轻视自己而退屈。就像我们一般讲的,我也不比你差,你也不比我高到哪里去。当然这种慢,用在修道上,它是一种自我激励,那用在增长我慢心,那种世俗的我慢,当然它是一种障碍了。所以,这个就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法。


(不服输的心态是一种慢心,那可以用这个慢心断自己的我慢,就是我见,然后得圣果?)

二、畏怯难行苦行

1、听说菩萨要修难行苦行,施舍手足头目等,觉得太难太苦,自己做不到,就不敢进修而退屈了。这也不对。】

这个怎么去对治?这种畏惧需要转我们的念头来对治。我们应该这样想:

【从无量世以来,每堕落在恶道中,说不尽的苦都受了,为什么为佛道而修行,反而怕起苦来。】

我们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很多很多恶道之苦我们都受过了,不过我们有隔阴之谜,再投一生忘了而已。这个就牵扯到我们因果业报的思想,我们在五乘共法章,其实谈到这种因果业报,我们这个业,其实只要你造了恶业,百千万劫都不会失去的,因缘汇聚,他一定会受报,不它有现报、生报、后报的差别而已,只要你没解脱,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这些业,它早早晚晚要报的。

为什么有轮回,就算我们修善,你升到了天,在人间你不再去接着修行,再修人天功德,那肯定,你这种善业报尽,那剩下来的就是恶报,就是恶业会现前的。在五乘共法章,对我们这个有业有报的世间正见,就已经对这方面有了一种深刻的认知。对修行菩萨道,如果说我们没有一个长远的一种信愿,其实难免还会在以往的轮回之中延续不止,永远在长夜轮回之中不知道出离。

所以,感觉到修行难,但是这种无尽的轮回生死为什么就不难?没有这种困难的一种心理,那么多的苦都受了,反而不知道害怕,修行圣道却怕苦。

下边儿做个譬喻 :

【 如长病痛苦不堪,受一次手术,就能彻底治疗,因受手术而来的小苦,难道都不能忍受吗?】

当然了,大多数人为了保命,可能再苦他都会去忍受手术的,但是,在我们修行圣道来说,这种因为无量劫的这种长夜的轮回之苦,和这种修菩萨道这个相比,菩萨道还是有量的有限度的,菩萨道修行让我们受点苦,但最后达到出离,达到成佛,从无尽的轮回生死来说,就相当于受一次手术一样。但是问题是说,我们在这种时间的观念里,就把时间观念,就真的看得那么遥远,也确实在我们凡夫的观念之中吧,时间确实是非常非常遥远的,非常非常漫长的,都说大劫大劫的。

其实时间它也不是确定的,我们原先算计过,天道,它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50年,就是最低的天,越往上,人间的时间就越长,到上边兜率天,它一天是我们人间的400年。再往上的时候,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可能那就更长,它那一天等于人间上万年,你说他那个一念是我们人间多长时间?其实这个时间它不是绝对性的,它是相对性而有的,因为天道越往上,时间在它来说是八万大劫,这是我们人间的时间,按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八万大劫,但是在天道,它有八万大劫这个概念吗?没有的,它那一天我们人间几万年都过去了,甚至说几十万年就过去了。

那你说他们的一念,就像说大梵天,他心里起那么一个念头,他从光音天落到初禅天的时候,世间还没有成立,这个世界还没有。他转一念说,如果有个世界多好,他这么一个念头,那下边世界就成了。然后他又一转念头,下边儿要有人类多好,要是有情多好,他一个念头,下边这个人就诞生了。但是我们从经文上感觉不可思议,天上一个念头,我们人间其实就几万年就过去了。

所以我们这个时间是在相对中产生的,这个在《中观精论》里讲得比较细,如果说我们有禅定的话,时间就是很快,一念的功夫,几天就过去了,这个是对治法,用转念对治我们不敢进修菩萨行,太难行了,经历这么长时间,就像人的长久的病痛,经过一个手术就好转了,我们修行佛道,在无尽的生死轮回,就相当于一次手术。

2、况且,菩萨的难行与外道的苦行不同。菩萨修行,有方便善巧,次第学习。忍力成就,悲心增胜,有利益时才施舍身分,并非专以受苦为修道的。】

三、畏怯生死漫长,无边资粮难集

1、听说菩萨修行要长久的处在生死海中度众生,时间这样的长,要积集的资粮,又那么的广大无边,觉得自己修不了,也就不敢进修了,这是更不应该的。】

这又是一种转念,怎么去对治这种思想,怯弱的心理。

能够想,【菩萨能通达生死如幻,才能长在生死中度众生,并非长在生死中堕落受苦。】

2、而且,无边资粮是无边的功德,还会嫌多吗?谁会听说财富多而怕计算的麻烦呢?

这就是我们这种观念上的转换,你看菩萨,他能够对时间,对生死,有一个如幻的一种正知见。当然了,菩萨他要修我们这种世俗的,缘起有的这一边,和空义的这一边,他都能够观到这种世俗的假象,所以生死如幻的。假想没有真实的一种有情、众生、时间、空间,这个空间、时间,都是我们世俗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观念而已。但如果说菩萨,要看透这个缘起的现象和缘起的法性,他不会在相上去执着实有,就会看到它深彻的这种法性的如幻性,法性就是它没有真实性,它这种变化虚妄性,因为它这种因缘和合,才幻现出的时间相和空间相。当然这个菩萨,他需要对佛法的一个深彻的观察,才能有这种常在生死中度众生的一种正确的观念,他不是长时间在生死中堕落受苦,因为堕落受苦,就是我们一般凡夫的一种观念。菩萨他已经超越了那种生忍,达到无生法忍的时候,他就完全看到的是法是在幻生幻灭,空法生空法灭,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在生死之中受苦了,苦就是众生的一种幻觉,颠倒。

所以菩萨他能够有悲心,才能够不去取涅槃,也不畏生死,没有一个真实的生死,也没有一个涅磐可取。这样,他就知道了是在生死中度众生,不是在生死中去受苦。

2、而且,无边资粮是无边的功德,还会嫌多吗?谁会听说财富多而怕计算的麻烦呢?】

像我们世间,我们再辛苦再累,我们赚的是财富,有了财富我们还会嫌苦吗?我们还会嫌弃我们财富多吗?你还会嫌弃去计算财富的麻烦吗?

其实这个就是转念,无边的资粮,它是我们的功德,它不是我们这个苦。可能我们一般人都会感觉,我们修行要获得这种功德,你要受那么多苦,其实菩萨你看要布施头颅、脏腑、身体、其实那是菩萨在修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去做,对他来说,那些都是小菜一碟,就像舍利佛一样,要眼睛,挖给你,就像身体拔个毫毛一样,但是凡夫没修到那个程度,肯定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修菩萨道应该知道,菩萨要修到那种程度的时候,是不觉得苦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苦,是因为我们的观念上还没有修到位。所以下面说

【对这些,如由于心性怯弱而有退屈心,应以上面的理论,多多训练自心,让自心坚强起来,精进的荷担佛道,而勿使退屈才是。】

这就是一种让自己转念,来对治这种负面的心理,这种没有自信心。所以一般来说,我们要相信自己,要鼓励自己,鼓励自己就往好处想,你要是总往那个负面想的时候,它就会增加我们负面情绪,有的时候负面情绪累积多了,你就不能自拔了。当然了,我们要激励自己的时候,也是需要从负面的心态转念过来,让我们有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一种态度。有一种积极的精神态度,可能会生起一种勇气,这样会战胜一些困难。如果说我们总是负面心理,可能是小小的困难就会给击垮了,打败了。

其实这种心理,也在我们生活之,能够积极乐观地来生活,让我们能具备这种抗压的能力。在佛法中,也要培养这种抗压的能力,所以不怕困难,这样才能够磨练自己,人都是在困难之中才能磨练,才能成就自己,就是应该这样转念。因为修行也不是一帆风顺,不是一般都给你开绿灯的,甚至越修行越精进吧,这种障难就越多,不精进吧,可能还好一点儿。

其实,我们越精进,说明会冲击到我们的懈怠性,由于懈怠性造成的障碍,我们就感觉修行很困难。有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会克服它,就不会当成了困难。你要是常常处在那种负面情绪中,可能小小的困难,就相当于大山一样,挡在你面前就过不去了。所以修行菩萨道,其实也要锻炼我们的信心,所以佛法中讲《大乘起信论》,对大乘法一个起信,所以就要这么来激励自己。

【不过,世间也有把成佛看得轻易的,以为修习微少功德,就会成佛【3】。】

因为自己以前也有这样这种思想,修行成佛哪有那么难,我就「一声南无佛,究竟成佛道!」我们原先也学过,一句佛号就可以成佛,哪怕说在关键的时候受到危险,脱口而出「南无佛」,就有了成佛的一个种子了,就究竟要成佛了。

【 这或是从怯弱懈怠中来,或是不知天高地厚,如『初生犊儿不怕虎』一样。如自以为然,等到觉得不是这么一会事,也许要懊悔不及了!】

确实,佛法的这种方便引导,说你本来就是佛,你念佛就会成佛,对于我们鼓励他的信心,也不失为一种善巧方便的。但是这是我们增上的一种方便引导,如果说把它当作究竟,真正的究竟之道不要了,它就变成了我们修行的障碍,就是成佛道的一种障碍了。

可以说多少的妙方便,没有起到方便的作用,是产生佛法的一种障碍,这样就感觉非常的惋惜了。所以佛法的这种方便,知道它方便的妙用,不失为它的价值,如果说把它当作究竟的佛法,然后把究竟就不要了,那真的是颠倒了。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从菩萨的正常道,正常的菩萨行,这种累积资粮来成就佛道,不要菩萨道不要,我一步就可以成佛。所以,方便法知道它是方便,不能把这个当做究竟法。

这一段讲到了二种障碍。特别是其中的不敢进修,有三种怯懦的心,就是【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所以,就是要用这种转念的方法来对治。不要怯弱畏惧不前,这样才能在佛道上精进下去,因为我们精进也不容易,它也会有这种障碍,障碍精进。

这一段就是在讲的,对治精进中的障碍,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