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4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坤 (Kun)讨论 | 贡献2024年6月19日 (三) 01:26的版本



【 新月的微明,就为人类所爱敬。】

新月的微明;导师在其他地方讲到;印度人比较注重月刚刚出来的时候,新月不是指圆满的月,新月相当于月牙的阶段,月牙刚刚有了,就是一般所说的上玄月,上弦月一般是初六七吧,有月牙那个阶段,就被印度人所敬爱,因为印度有一个习俗,习俗的形式就是新月祭,导师在佛教史里讲到了,这个新月等于说它代表了什么呢?代表了光明刚刚升起来,然后向着圆满去发展,所以就特别的注重新月刚明的阶段。其实我们中国比较侧重圆满的月亮,你看一到十五,中秋节,代表是圆满,人间的团圆,所以和印度的这种习俗不一样,他们代表光明已经升起来了,未来光明越来越明亮,光明的发展一直到圆满。所以菩萨发心,也是这样,他发心已经有成就圆满佛道的意向了,所以,就为人类所敬爱,其实为印度的那种习俗所赞叹,用了几种譬喻,这是经中有的,各种经中都用这种来形容的。

【菩萨发心以来,就是这样可尊可敬的,大菩萨们是更不必说了。】

所以菩萨发心,就是这样可尊可敬的。当然大菩萨们更不必说了,初发心都是这样的,受这么欢迎,一切众生之上首了,何况这些大菩萨们,大菩萨当然都是圣位的了。下边儿就说: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悉由菩萨而有的。】

世间功德;就是我们在前边学到的五乘共法章,五乘共法章的这些功德,就是三福行;施、戒、和定,就是慈悲,或者叫四无量心定。出世间功德其实就是解脱道,我们学到的三乘共法章这些,声闻缘觉所修的这些功德,他们虽然说有戒定慧的功德,但是他们更殊胜的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过着那种清净淡泊的生活,菩萨虽然也要有种种的财富地位,但菩萨如果没有清净淡泊的这种思想,其实也会被五欲所诱惑的。所以;菩萨这种出世的功德,就要有清净淡泊,不为名利所诱惑的这种本领,因为世间善法功德,菩萨也要累积种种善法功德,但这种善法,需要内心清净,才能完成这些世出世间一切功德。

2、这是说:世间善法,声闻、缘觉等善法(出世间善法),都依佛菩萨而有;佛功德也是依菩萨而有的──所以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4】】

注解:

【【4】《大智度论》卷36:「问曰:声闻、辟支佛因缘故,亦使世间得善法,何以但说菩萨能令世间有善法?答曰:因声闻、辟支佛世间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萨故有。若菩萨不发心者,世间尚无佛道,何况声闻、辟支佛!佛道是声闻、辟支佛根本故。」(大正25,323a22-c17)】

其实这就是说;声闻缘觉之所以能够解脱,成就这些出世的功德,也是由菩萨而有的,但是我们一般都认为他是佛度化的,是听闻佛的教法而得解脱的,成就的,怎么是菩萨而有的?其实佛是菩萨修成的果,没有菩萨哪有佛呢?没有菩萨发心,不会有佛道,所以说菩萨不发心,世间就没有佛道,没有佛道,就没有声闻,辟支佛,因为声闻辟支佛,是听佛的教法而成就阿罗汉的,辟支佛也是曾经在佛前听经闻法,最后生到没有佛世的时候,成就的辟支佛,不是自悟,所以他也不是说像佛一样,从来没听过,然后就自悟了。所以从源头来说,其实还是从菩萨而有的。

【以世间善法来说,如说:『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5】等。有些修菩萨行而暂时失败了的,名『败坏菩萨,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6】等。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可尊可敬,而菩萨是从发菩提心而来的。所以大乘经中,无边赞叹菩提心的功德,说他是『一切佛法种子』。】

大乘经为什么赞叹菩萨的这种殊胜呢?种种大乘经,都劝发人发菩提心,原因就是一切世间法,善法;都来自于菩萨,都是因菩萨而有。但是下边儿注解里,也有说这个世间没有这个菩萨,也一样有这些善法。

注解:

【【5】《大智度论》卷36 (T25,323b23-c6):

问曰:以菩萨因缘故有善法于世,可尔;】

以菩萨因缘故,有善法在世间,是可以的。

【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姓,这都是世间名贵的种族,所以大姓家族,是比较尊贵的姓氏家族,按我们来说;就是一种贵族阶级。

【若世无菩萨亦有此贵姓,云何言皆从菩萨生?】

如果世间上无菩萨,也有这样的贵姓阶级?为什么说都是从菩萨而生?

【答曰:以菩萨因缘故,世间有五戒、十善、八斋等;】

他说还是以菩萨因缘故,世间有五戒,八戒,十善八戒的,正是因为有菩萨的因缘,菩萨的因缘,就是善法了;五戒、十善、八戒。

【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

意思这些世间善法,都是菩萨的因缘。

所以【故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问曰:若世无菩萨,世间亦有五戒、十善、八斋、剎利等大姓!】

原先我们也学过;十善戒;十善里面就包含五戒,佛没出世的时候,世间也有十善,我记得在印度的转轮圣王,他就依十善来治世的,世间没有菩萨,也有这些善法,也有这些大姓。

【答曰: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

受业因缘身;因为菩萨没有得到圣位的时候,也是有业报的。当然菩萨的业报身,肯定都是那种善业,善业就是在我们人间,能够担当种种的职业,当商业人员,政府人员,这些教育人员,军事人员,反正他的身份是受业报,可以感得种种的身份。

然后受变化身;变化身一个是神通变化,一个是圣位菩萨的法身变化,菩萨有这些种种的业报之身,或变化之身。

【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种类法、居家法,怜愍众生、护持世界,】

在世间教化,说各种善法,善法可能都是;为人处事,做人,还包括世间种种的法律,王法可能是王家之法,然后世俗法,世俗法律,还有出家之法,出家法当然都是修行上的,出家学道的。然后在家应该遵守的法则,种类法,居家法,怜悯众生,护持世界。虽然没有菩萨法,菩萨法就是菩萨所行的法,这个时候,因为世间没有菩萨,当然了就没有菩萨所行的法,或者也没有菩萨,以菩萨的身份去做事,都是呈现种种世间职业的身份,因为是受业报的种种身,所以就不是以菩萨身份来做这些事件事情。

【虽无菩萨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缘故,皆从菩萨有。」( 大正 25p323b~323c )】

所以说无菩萨法,常行世法;就是他没有菩萨的身份来做这些世间法,以这样的因缘都是菩萨有。菩萨都是种种的行菩萨道之间,比如说;行菩萨道也不是说在佛世,或者在有佛法的时代,世间如果没有佛法了,那肯定还有菩萨的,那这个时候菩萨就不是呈现菩萨身份,或者出家身份,可能呈现的都是世间的种种行业的身份是,像科学家,政治家呀,文学家,这些法律的、军事的、呈现这些职业,意思还会有这些法世间法,还是去执行这些世间法,等于说还是从菩萨而有的。这个就是论中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说世出世功德都由菩萨有呢?讨论这些问题,其实也等于说世间没有菩萨,可能也有善法,但是善法的来源,可能还是来自于菩萨用种种的变化身,或者业报身,来行善道的。下面谈到;

【有些修菩萨行而暂时失败了的,名『败坏菩萨,

有些菩萨,有些行菩萨行,修菩萨行而暂时失败了的,这块是暂时失败了的,暂时失败是他经过一个阶段,又重新发起菩萨道的一个行程,因为不是说永久就不修了,因为众生还有修佛道的机会,修菩萨失败了的众生,可能以后还有机会转向佛道,所以就名为败坏菩萨。

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6】等。】

他们也有悲心,至以国法,无所贪利,也等于说是很清廉的一个国王,一个政治家,或者是一个有权有势力的人物。所以,他还是以正法来治理的,无所贪利,因为菩萨的风格还是保持着的,虽然行菩萨道失败了,但他的菩萨风格,利益众生,为众生着想,不贪求己利,这个风格还是保持着。

虽有所恼,所安者多,

虽然还有烦恼,但是所安者多,他能够安住于什么呢?还会安住在善法上,不会堕落,因为他是暂时失败了,不会又去造恶业,又去贪图名利,又去危害他人,虽然他也有烦恼,但是他不会造太重的恶业。

治一恶人以成一家』【6】等。】

所以,他也可以治一恶人以成一家,他也会去惩治这些恶人,而保护一个家族,等于说他要去惩治一个恶人,能够保护全家的意思。

【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可尊可敬,而菩萨是从发菩提心而来的。所以大乘经中,无边赞叹菩提心的功德,说他是『一切佛法种子』。】

所以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可尊可敬。菩萨是从发菩提心而来的,不是你有佛性,你就是菩萨,是没关系的,所以我们众生都有佛性,按理佛性来说,每个人都是法性空的,但是我们还是凡夫,有什么用?所以;只有发了菩提心,行佛性,才有成佛的可能性,发菩提心我们原先学到;发菩提心就是发心的时候多,就像那个安摩罗花一样,还有鱼籽一样。但是成果的时候少,因为初发心,不坚定,容易退。所以发心多,结果的少,它是指发心还不坚固这个阶段。所以这个败坏菩萨,按其他著作讲;有悲心,但是智慧不足。

【 初发菩提心,重在立定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誓愿,名为『愿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苦谛),烦恼无边誓愿断(集谛),法门无边誓愿学(道谛),无上佛道誓愿成(灭谛)』【7】。】

刚发心;属于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在我们原先学到二道五菩提的时候;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还有证菩提心。

刚发愿的时候,如果广说发这四弘誓愿,一般大乘佛法,发心就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这个可以配四圣谛;『无边众生誓愿度』,度苦,属于苦谛,『烦恼无边誓愿断』,断苦的因,那就是集谛,『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断苦之法,方法就是道谛,然后,『无上佛道誓愿成』,达到一切烦恼习气的灭除,就是究竟的佛道,就是灭谛。

四、修菩提心的动机、方法:【8】

1、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菩提心的修习,为修学大乘道,趣入大乘道的第一要着。】

所以,发菩提心,确实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当然是分人的根性了,要慢慢发起来,还要坚固,前边学菩萨从三门入的时候讲到;如果只是羡慕佛的相好庄严,从信仰欣慕去发心,就容易退失。有的是听经闻法,从法义的义解上去发心,这样容易堕入二乘,因为他悲心不足,力量比较坚固的,还是直发心,以大悲为主的发心。悲心发心比较坚固,不容易退失,原因就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所以达到坚固成就的,一定是悲心长养起来了,在行菩提,发心是最主要的,才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还是没有必然性,因为要发菩提心,久劫的行菩萨道,这都是菩萨道的因缘,一项一项的功德,要给它聚集起来。所以因缘法就是这样,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这就符合因缘法,你要符合这个必然的理则,就遵从六度四摄,就顺从理则,能够成就佛道。如果中间某些因缘不具足,可能就没办法成就佛道,或者成为败坏菩萨,或者是堕入二乘。

2、菩提心从慈悲心起:

【或是缘慈母的孝敬救度,扩大到愿度一切众生,而上求佛道;】

【 如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101 所言:「谈到修习菩提心,必须由浅而入深。从释迦佛陀所开示的,大菩萨们常用一种方法,一种程序,来完成他们的菩提心。这修学程序,共有七个阶段,即:知母,念恩,求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在这以前,还要先具两种观念,平等想(舍心)和悦意相(喜心)。(一)知母,念恩,求报恩──菩提心的所依。(二)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的正修。(三)菩提心──菩提心的成就。」(p.114-115)见目录。】

菩提心的一个修学过程,其中就有知母、报恩,孝敬,然后慢慢的去感恩,进一步扩展到一切众生。慈悲心本身就是从你身边比较亲爱的人,特别父母,容易引起我们的感恩孝敬。然后再慢慢的去扩展兄弟姐妹,同事,然后不相识的人,再扩展到相恨的人,相怨的人,这样力量逐渐由弱到强,人群由少到多,一直遍满十方。

【或是设想他人与自己一样,】

这个就是我们原先学到五乘共法章;以己度他情;自己受苦也能够同情到别人的苦,自己不想受人伤害,其他人也不想被伤害,以己之苦,去扩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换位思考,现在的语言叫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看一看,不要只是主观的,在自己的心里去看其他。

所以【利济众生应如爱护自己一样,进修到愿意为利他而牺牲自己。】

这就是推己及人。能够同情到别人,才能够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就是以别人乐为自己的乐,以别人的苦为自己的苦,这就是众生缘慈,法缘慈,到无缘慈。当然这需要一个扩展。

在《杂阿含经》中,佛陀曾经讲到过;世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经中说;我们在生死轮回,长夜生死之中,做过我们父母的尸骨,如果累积起来,要比须弥山还要高,我们生生世世,喝父母的奶,累积起来,要比四大海还要多,我们如果说去思考,生生世世无量生死,有多少人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这样,才能够去同情一切人,就像我们自己的亲人一样。当然了,这种只有佛能看得出来,我们凡夫众生,一隔世,就六亲不认了。这其实也是一种真相,不过,我们众生生生世世都有这种冤亲债主,能感恩的人,报恩的人。所以,就有相应不相应的。

3、修菩提心的动机,方法,近于儒家的仁道【9】,恕道【10】。】

儒家的这种仁爱,仁义,礼智,信,存以内心为仁,就是佛法讲的这种慈,仁、慈

有时候是合用的,恕,就是宽恕。恕也是一种替别人着想,换位思考一样,宽恕,谅解。

【但菩提心修习圆满成就,深广是与世间法大大不同的。】

因为菩提心,虽然最初和世间善法是一样的,但是最深,需要缘苦众生,都是缘实有的一个人,缘实有的苦。

但是,当进一步修习,修习到一切关于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的时候,才能够生起那种法缘慈,进一步达到无缘慈,无一个真实的众生可度;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这个就是,它和世间法就大大的不一样了,更深澈,更包罗万象了。

所以【这是大乘道的基石,修学大乘道的,应先多多的修学!】

就是修大乘法的,成佛之道的,就应该多多修学这种菩提心,先把菩提心先修起来。因为我们在解脱道的时候,是让我们先发起出离心,先学出离心,观一切苦,一切无常,我们修学大乘道,修学菩提心,就不一样了,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四弘誓愿,然后要以己度他情,从慈悲,从自己的亲人,扩展到一切众生,所以,它和世间善法,就大大的不一样了。这个我们在《佛法概论》谈到八正道;深化与广化,这个中道行,广化的中道行比较和菩萨道相应,深化的中道行,和解脱道相应,所以广化又深化,当然就要远远要超过世间法。所以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基石,这个基石要奠定得非常牢固,非常的稳当,佛道才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这个基石之上,没有这个基石,大乘道是没办法修盖起来的,这个高楼大厦没办法建立起来。

五、菩提心的类别:【11】

下边讲菩提心的类别,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菩提心的类别,不同的经论,分了不同的阶位。

1、世俗菩提心:

【(1) 愿菩提心: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这个就是愿菩提心。

【(2) 行菩提心:菩萨学处,十善行为本,摄为三聚净戒。

行菩提心,那就是从发心一直到证入圣位,登初地,这个过程,等于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个阶位,都是行菩提心这个过程。行菩提心,在二道五菩提里;也叫伏心菩提。

2、胜义菩提心:般若证理。【12】

胜义菩提心,当然就是明心菩提。明心菩提就是胜义菩提心了,所以这个二道五菩提,在凡位的时候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证菩提心,到证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然后出到菩提,明心菩提,是从初地到八地,然后出道菩提,是从八地一直到十地,叫出到菩提心。出是出三界生死,道是到严土熟生,然后,一直到究竟菩提,就是佛位了,这是菩提心的一个类别,也等于说它是从最初到最后的一个阶位上。其他的经典可能判摄的阶位,还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