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1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2
(2024-7-5)
今天我们进入大乘之行,大乘行无非就是六度与四摄。前面我们学的六度的总说。六度属于行门,大乘的菩提心,大乘的正信,其实也就是对大乘法,对菩萨道的充分闻思,然后才能生起大乘的信愿。所以大乘三心有;菩提心、大悲愿、空性慧。空性慧在三乘共法章,对缘起的空义,基本已经有一个大概的闻思了。
大成乘和声闻乘的不同处,其实就是菩提愿,有一个以大菩提为目标的一个信愿,而且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同样的闻法熏习缘起的空义,可能他就转入了大乘道。
所以,三心要结合菩萨行,菩萨行前边儿学过;菩提心依十善戒,十善戒摄为三聚净戒。然后又结合六度与四摄,所以【总摄菩提道,六度与四摄,渐入于诸地,圆满佛功德】。
上次是对六度四摄做一个总说,六度侧重个人成就佛道;四摄侧重完全利益众生。所以六度自身也有自利利他的,前面三度施、戒、忍,是利他的福德道;禅、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进通于二边。
然后又学到;菩萨要经过三十个阶位才能入圣位。它是通过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最后达到十地。到最后究竟圆满,这是对整个大乘佛法一个概括的总说。
今天正式进入六度里边的第一个;施度,也就是布施波罗蜜。六度的施度第一个,首先是利生为本。
丙二、大乘行
丁一、别述六度
戊一、施度
己一、利生为本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
因为菩萨的这种施,真的是包括自己的身心,还有外在的一切的物资,以及三世累积的一切善法功德,为了能够利益众生,不惜而去行布施。所以菩萨道的布施,和前面学的五乘共法的布施还有所不同。
一、布施的地位
先说六度中的施度。
布施在佛法中修行的地位分了;五乘共法章,三乘共法章,和大乘不共法章。六度中首先当然先说布施度。
【1、五乘共法:布施为三福业的一项。(*布施、持戒、修定)【1】
我们在五乘共法章的时候都学过了,因为它是人天善法。其实在人天善法里,布施也是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我们一般众生想得到快乐,必须要有这种资具,资具从哪里来呢?一定要靠布施。
【2、三乘共法:道品中是没有布施的。因为对于厌离世间,急求自证的声闻,布施是没有重要意义的。】
布施,佛陀无论是在五乘共法,还是在大乘不共法,首先都要赞叹布施的福德,虽然在解脱道里面没有布施这个项目。因为修行者,厌离心太重,厌离世间,急求自证的声闻解脱道,布施对他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但是我们在《佛法概论》里面学到;三乘共法章有解脱施。解脱施一般都是指在家,在家众要心住非家,然后他了解了佛法,了解了因缘,他就把自己的财物都拿出来与大众共享。对于出家众来说来说,是没有布施这个项目的。也确实是,因为他们不求后世乐,解脱只求现法乐,或者是现法解脱乐,或者是现法涅盘乐。
一般布施都能够给未来带来福乐,但是解脱圣者不追求未来的福乐,他追求未来的寂灭乐,涅槃乐,解脱乐,所以布施对他们来说,就是没有重要的意义。从总体来说,解脱道是没有布施这一项。但是《杂阿含经》,对在家众来说,属于解脱施。大乘不共法章里面,在大乘的菩萨道,布施又归为修道的一个重要项目,而且位于第一位。
【3、大乘不共法:大乘菩提道中,布施又恢复为修道的项目,而且居于第一位。】
菩萨道首要是布施,关键它不像五乘共法章讲的,都是为了自己未来求得福乐而布施的,但是大乘不共法章,他不是为了自己而去布施,完全是为了救度大众,而且布施的。所以他的发心和动机,都有所不同。菩萨的布施是不求回报的,完全是舍己为人的。
【 舍己利他,是布施的真正意义,这与利他为先的菩萨心行相合,可知布施在大乘道中的重要性了!】
舍己利他,是布施的真正意义,舍下自己的利益,去给予他人的利益,这个就是在布施这个定义里边的,就是真正的布施意义,『施以舍已利』因为舍弃自己的利益,才能够去帮助他人,所以说这与利他为先的菩萨心行是相合的。这可知布施在大乘道中的重要性,
因为大乘道一个是为利益众生,舍己为人,像我们一般世间这种教育,就是说能够完全的去为大众服务。一般世间的文化工作者,和这些政府官员都提倡大公无私,一切都是为了大众,一切都是为了民生。当然宗旨是这样,难免也有一些人做不到。但是这种理想是存在的,这种布施的意义也是存在的。
【 大乘的布施,是一般布施的深化广化。】
其实大乘的布施,我们在《佛法概论》里面讲到;菩萨的德行,菩萨不但深化,也是广化的德行。深化和三心的空性慧是相合的,广化当然是和大悲心是相合的了,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2】如上面说到,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而修习。】
大乘的布施度,其实大乘六度,都要和三心相应的,这个在《佛法概论》其实也学到了,依三心修六度,依六度来完成三心,圆满三心。所以这个菩提心相应,就是自增上的意志,大悲为上首;属于世间增上的情感,无所得为方便;那就是法增上的智慧。这里边其实也包含了自增上,世间增上,和法增上。
【布施度如此,其他一切菩萨行,都要与此三心相应而修习,以下不再重说。【3】】
布施度是这样,其他的一切菩萨行,六度与四摄,其实都要与三心相应而修习。以下就不再重说了。
二、悭贪与我执让众生无法实践布施
悭贪,等于说是众生的一个共性,每个人都具有我执。所以在实现布施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所求,有一种回报之心,祈求之心。
【1、布施的意义,是舍己为他。所以不但是破除悭贪,而且是销除我我所执,达成无我我所(无我执法执)的大舍。一般人不容易布施,问题在执取为自己的。】
在大乘佛法里面,这个布施就有破除自己悭贪的意义。因为大乘的菩萨道,完全舍己为人,他不求自己的福乐,也不求自己的回报。所以这样能够破除人的这种悭贪性。
然后进一步来消除我执我见,其实这是和法空慧相合的,前边儿我们学到了;法空慧是行大乘道的善巧方便,因为没有法空慧,当然我们就没办法达到波罗蜜,像布施,这种布施波罗蜜,就没办法达到三轮体空,无我无我所的大舍。所以一般人不容易布施,问题在执取为自己的。
当然作为我们一般人来说,在凡夫位上,难免都有这种我的,我所的观念。
【不知道摄取为己有的过失,也就不知道施与众生的利益。】
在下边注解《大智度论》里面:
【【2】如何增益布施心?(1)思悭贪之过失。(2)思布施之利益。参见《大智度论》卷11:】
如何增益布施心?首先要思悭贪的过失,然后才能思布施所带来的种种利益。
所以有种种的檀,檀是梵文,翻译到我们中国语言,就是布施的意思。在经典中,一般都是音译的,叫檀,檀波罗蜜。这都是谈布施的利益。
【「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符,摄诸善人;】
就是布施像宝藏一样长,常随着人,因为你布施越多,累积的功德也就越多,所以一切的福乐都从布施而来。所以布施就像一个宝藏。檀能破苦,能与人福乐。因为布施能够破除人的贫穷之苦,能够带来后的福乐。所以下边都是这种形容。
【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
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没有恐怖,布施能够给你带来安隐之心,就像我们原先学到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门有一个功能,能够去除人的恐惧心。临终的时候,由于念施,念布施的功德,就知道他能会生到善处,所以心就不恐惧。布施也是有一种慈相,能救济一切。这些都是讲布施能够带来种种的福乐。
下边这个 譬喻我感觉讲得挺好:
【 复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修福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庆自慰。】
譬如失火之家,一个家庭着火了,一个聪明的人,能辨别出火的趋势,火还没有烧到自家门的时候,他就先把家里的财物,贵重的东西先给搬走。虽然房屋烧掉了,但是财物预先就给搬走了,房屋烧掉了,但是你的财物还在。
你再拿财物,可以再把房屋重新建起来。这个譬喻什么呢,好布施的人也是这样子,好布施的人知道身心危脆,就是无常。生命无常,危脆败坏,一口气上不来,可能我们就要与世隔绝,财物也是无常。随着生命的失去,财物一分也带不走,所以要及时的修福。
就像火中把财物都搬出来一样。意思我们的色身坏了,我们的财物都拿去行善,积累善法了,这些善法功德,又会给你后世带来福乐,使你未来还会受到福乐。就像用财物又把房子修建起来一样,这个就是讲到这种布施,布施要及时的修善,我们在五乘共法中谈到「苦乐随业尽,修善宜积极。若时能行善,而未造善业,一旦苦果临,而时复何为?」
所以,要趁着大好的时光,生命健在,多多的去修善,把这些财物都存在业报之中,因为存在银行里的,死了之后一分带不走,你的福业等于说就没有了,消耗掉了,你去行善积德,它还是在你的生命之中。
【 愚惑之人,但知惜屋,匆匆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就是一般不聪明的人,着火了之后,他不知道先去搬运财物,他先救这个房子。他也不能够去观察火势,猛风绝焰,就是大风之中,烈焰随着大风,很快就把房屋给烧坍塌了,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也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也是这样,就是一般守财的人,在生命活着的时候不知道去布施,好像生命能长久,财物也能长久一样,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就是一般人,有了财物,只是自己享受,保护这个身体,不知道去修福累积善业,当生命临终,什么也得不到,未来没有福业可报。这就是不观察,悭贪的过失,也不知道布施给众生的利益。
下边也是举一些例子:
1、积聚与占有,好像是那种以势欺人,或者那种侵夺掠夺。
【 例如财物,世间为了积集与占有,造成人间的无边苦难,国际间的无穷纠纷,然而到底是无常过去了。拿人类来说吧,财物,虽经自己的功力而成为自己所摄取的,但实与一切人有关。如没有社会的关系,怎么也不会得到现有的财富,及物质的丰富生活。如真的独居深山,即使无尽的山地是属于你的,也许对你没有什么用处,还是贫乏不堪!】
例如财物,世间为了积集与占有,造成人间的无边苦难,因为世间都想把财物,积聚的越多越好,然后要去占有资产,占有土地,占有资源,所以给人间造成无边的苦难。国际上也是无穷的纠纷。其实这个现实世界我们都能看到;所谓那种资本,都是垄断、占有、霸道,资本可以控制一切,这样就给人间带来无边的苦难。为什么呢?因为资本不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只是去满足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人都过着那种贫穷的生活。
但是。无论你积聚多少,无论你用哪种不择手段地去侵占,去掠夺,但是终究会在历史上烟消云散,到底是无常过去了。世间过去历史上,有多少飞黄腾达的,有多少贵族子弟们,他们虽然一生享受着荣华富贵,可是在世间,终究还是随着无常,成为了过去,这个是从掠夺占有来说。
2、自己的努力
【 拿人类来说吧,财物,虽经自己的功力而成为自己所摄取的,但实与一切人有关。】
因为人从小都是走向社会,要参加工作,要自食其力,要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养活家庭。所以要工作,要辛苦的赚钱。虽然经自己的功力而成为自己所摄取的财物,但是还是与一切人都有关系。这是从整个社会分工来说的,但是,我们一般人讲起来,人是一个群体动物,在社会之中不能独立生活,必须靠群体,社会各个分工,给你提供就业,提供很多生活的用品。我们不可能说把生活中一切,都是自己去制作。所以说还是与一切人有关。其实这个在《大智度论》里,有对这个问题的讲解。
《大智度论》里是指菩萨,菩萨是知恩报恩的人。
【】《大智度论》49:「B、释第二法:知恩报恩】
【(A)虽有宿世因缘,仍需今世有人敬心供养方能受福乐,故应知恩】
【「知恩报恩」者,有人言:「我宿世福德因缘应得。」或言:「我自然尊贵,汝有何恩?」──堕是邪见(会堕入这样的邪见)。是故佛说:「菩萨当知恩!」】
有人说 我宿世福德因缘应得,就是一个人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获得一些财物。然后他就说;我所获得的财物都是我过去世,修得的福德因缘,今生所感得的福报,所以是我应该得的。
或者说我自然尊贵,你有何恩呢?意思是我的福报是我自己修来的,所以我才会得到你们的尊重,恭敬。你对我有什么恩呢?这就是堕入邪见,这个邪见,一般人可能都会有这种想法;我是靠我自己劳动得来的财富,我也没有偷,也没有抢,我理所应得。我自然就会得到尊重,因为我有财富,或者我有地位,这都是我自然而然得到的尊贵,或者是富贵。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跟你有什么恩呢?
【是故佛说:「菩萨当知恩!」】
是故佛说,菩萨当知恩,为什么当知恩?下边就解释说:
【众生虽有宿世乐因,今世事不和合,则无由得乐。譬如谷种在地,无雨则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供奉之人,敬爱好心,岂非恩分?】
众生虽然他有宿世的乐因,只要你过去修了一些福乐的因,但是,今世事不和合,则无由得乐。意思是;今世如果说没有现缘,种种的因缘,给你提供,你的福乐也不会得到。我们在五中佛法当中,学到有宿业与现缘的关系,即便你有了宿业,但你这个现缘不具足,你这个福乐,还是得不到的。就像说,你也不去努力,也不去学技能,也不去工作,不可能福乐就给你送到门来。这都是世间各种事情的因缘和合。其实也不难理解,社会的分工,提供你的职场,就业,以及世间提供这些经济,商品,使你生活不缺乏,买什么东西都能够给你提供,如果说这些商品都不具足,那你也买不到。下边说:
【 譬如谷种在地,无雨则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供奉之人,敬爱好心,岂非恩分?】
你即便有谷子种在地上,但是,它不下雨,庄稼也没法生长,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就是说;地之所以能长出稻谷,能长出粮食,你不能说地能生,跟风雨阳光没关系。跟雨是没有什么恩惠的。
【 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供奉之人,敬爱好心,岂非恩分?】你虽然过去有很多的福德,很多的善根,你修了福乐的因,但是今生没有人供奉给你,提供给你,没有关心你的人,帮助你的人,就是敬爱的好心人,他们不也是恩的一分吗?所以等于说;众生都是对我们有恩的,我们原先学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虽然说我们有宿世的福乐之因,但是现缘也要去感恩。
不要认为,我凭我自己的能力,凭我自己的聪明,凭我自己的技能,我赚来的,跟你们都没关系。这是《大智度论》对这一段所讲的。也确实是,我们一般人,可能是都有这种思想,我凭我本事赚来的,跟你们什么关系?无论单位也好,商家也好,跟你们没关系,这个是从人的努力。
3、社会
【但实与一切人有关。如没有社会的关系,怎么也不会得到现有的财富,及物质的丰富生活。】
人的努力如果没有社会的关系,怎么也不会得到现有的财富,及物质的丰富生活,就是社会给你提供种种的行业,种种的商品,种种的治安,种种的法律保障,提供你这些丰富的物质生活,你说粮食衣服房子,哪个是你自己做的呢?这个是从这个社会来说。
【 如真的独居深山,即使无尽的山地是属于你的,也许对你没有什么用处,还是贫乏不堪!】
也确实,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达了,现在有很多深山老林里,在偏僻的深山之中,还有一些人住在那里,现在当然都村村通道路了,过去在深山里,真的这一辈子都很难出来,因为山路要走到城里去,要走好几天,也不一定能走得到,在山里虽然你靠山吃山,但是生活也只能是维持你的生存,还是贫乏不堪,你不可能什么都去自己制造吧?生活种种的所需,你肯定还是没有的,很多东西你是没地方买的,整个山地都是你的,其实还是贫乏的,对城里人来说还是很贫乏,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商业给你提供,商品给你提供,虽然说个人去辛苦努力工作,但还是需要这些外在的因缘来给你提供。
我们现在,等于说国家强大了,国家富裕了,老百姓生活也跟着提高了,像过去,国家都是那种利益阶级所掌控,下边老百姓连土地都没有,都是给人当佃农的,没有土地,种的也仅是维持个吃喝。
上边完全是指的外在的财物,身外的外财,这里是指身体。
4、身体
【 不但是外物,就是身体,赖父母的养育,师长的训导,朋友的扶助,公共的医药卫生,】
不但是外物,就是身体,也是需要赖父母的养育,其实我们人类,从小是没有这种独立生存能力的,父母生下来,要培养你很多年,过去都十几岁,培育养育,现在可能有托儿班,几岁就拖出去了,过去一般都养到上学,然后经过老师师长的训导,教育,还要经过朋友的扶助,协助,帮助。还有公共卫生,医药卫生,如果没有医药卫生,其实我们人类很难能保障健康的生存。
5、国家的法律秩序
【 国家的法律秩序,才能好好的生存。 】
还有国家的法律秩序,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不是那么健全,搞得社会治安非常的动乱,其实使人生存也是担惊受怕,所以说有了这些条件,才能好好的生存,也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们生存在世间,依赖我们的身体,就算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需要这些因缘条件才能够健康的生长,好好的生存。但是世间一般的教育,知道让我们去感恩报恩,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到,我们的生存,需要这么多的外在条件,我们才能够生活得好,因为我们一般从小到大生存下来,好像都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家庭的能力,好像跟外在都没什么关系一样。
【 如专知自己,把身体看成唯一的自己,那不但徒增苦恼,也多增罪恶。】
我们普通大众,可能都会是这样子,谁不把把身体看成唯一的自己呢?谁会去在意这些老师的培育,家长的养育,还有社会种种的公共卫生,保障啊,其实正是因为人人都有这种自我,还有自私,因为有这种自私,都有这种我知我见。所以就会徒增苦恼,就是专门为了自己打算,可能就会无事生非,没事儿还想找点事儿,所以,也会增加罪恶。因为人嘛,都是别人对自己不满意,就会产生嗔恨心,为了自私,就会产生贪心,甚至是不择手段去贪取,去占有,甚至是做了很多不正业,不正命,这样就会带来很多的罪业,这是从自己身体这方面来说的。
6、下边指我们的学识:
【 就是丰富的学识, 科学的发明,道德与宗教的进修,也都是受到人类的恩德。】
我们的学识,即便我们学识很高,或者说现在科学有很多的发明,很多的创新,以及人类的道德,宗教的进修,也都是受到人类的恩德。其实这种丰富的学识,从小到大受到家庭教育,受到学校教育,受到社会的教育,这些其实都有承传,知识都有善知识的一个引导。并不是说,你生下来自己就会,虽然说人有这种生得慧,生下来就能听懂的一些知识,但是没有一个学习的环境,教学的环境,肯定也不会掌握这么丰富的学识。
科学发明,其实也是为了能够在我们这个社会,为了人类提升生产力,能够让人类避免一些劳累之苦,所以科学,会发生很多这个生产工具。
当然了,道德与宗教,也都是人类为了和乐,为了社会的团结,为了能够不至于产生那种战乱,动乱。所以这种道德也是历来被先生们所提倡。就包括宗教进修,其实也是人类为了追求一种真理,追求人生的一种圆满,所以说也都是受到人类的恩德。
因为人类,从诞生在世间,可能都会累积一些文化,累积一些文明,累积一些道德品质,所以,受到这些熏陶,能够引生出我们的良知良能,往这方面去进修,去学习,也都来自于人类的恩德。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我们生来就会懂的,这些也不是生来靠自己就能学来的,这些都是靠人类的贤能之人,古德,他们一代一代的承传。
【 2、所以如执为自己的,为罪恶与苦痛的根源,而施与他人,则可为功德与安乐的因缘了。能这样的理解、学习,施心就会增长广大起来。】
所以如执为是自己的,那就是罪恶痛苦的根源。所以,就是说我们无论是外在的财物,还是内在的内财,身外之物属于外财,我们身体的体力是内财。
还有这些学识,技能,当然了,在这个经济发达时代,我们一切的东西,都可以去变现,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知识可以变成商业化,你的德行也变成商业化,都可以变现成财物,当然,现在是讲经济的社会,很多人类这种精神的价值,都变成庸俗化了。
你看现在,知识也可以商业化,宗教也可以商业化。人的道德也可以变现,所以都属于一种庸俗化,这都是为什么呢?因为都看成是自己的嘛,都执为是自己的,所以,就成为一切罪恶与痛苦的根源,为什么呢?因为为了利益,就会造了很多罪业,然后引申生很多很多争执之苦,得失之苦。
你看现在网络的流量,为了博得了更多的流量,真的是挖空了心思标新立异。现代商业社会,这种营销手段,真的是花样百出,其实完全都是为了营销,一个很普通的东西,变着花样儿标新立异,其实无非就是为了营销,因为营销嘛,有流量就会有钱,所以,从中有很多会搞歪门邪道,用不正当手段去造业,就会带来得失之苦。在里头,当然了,也有赚钱的,有可能还赚不到钱很辛苦的。
可是,如果把这些我们身外之物,和自身的体力,和我们的技能知识,而施给他人,去做一些善法功德,然后有了这个善法功德,就会有安乐的因缘,因为这些福德,它会给你带来安乐。
如果能这样的理解、学习,施心就会增长广大起来。当然了,现在是大乘菩萨道,我们一般,可能现在还是没办法达到这种全身心的去布施,其实,这需要我们累积功德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去做的,我们现在也只能说随份随力去做就好,因为菩萨要修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
下面是总结;一个是自己的身体,自己身体是内财,诸受用是外财。然后三世的善法。
三、布施的真正意义
【 1、自己的身(身心全体):
因此,本颂说:或以自己的身体去为人服务,或将自己身体的部分甚至生命,为国家为人类的利益而牺牲。】
其实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除非你是国家特殊的高科技人员,或者某一领域非常尖端的人员,现在有很多隐姓埋名的人,这一辈子,完全是为了国家高科技发展,隐姓埋名全身心的奉献,你看历史,真的有这样的人,这一生都不张扬自己,从来也不宣传自己。现在可能国家强大了,经济发展了,有一些年老了退休了,才把过去的事说出来,我们一般人,还是做不到的,因为一般都是为了自己生活,为了家庭,忙忙碌碌这一生,也没有特殊才能,也不能为国家去做大的贡献,因为也没那个能力,除非我们有那个能力,还是可以的,这是内财。
2、诸受用:
【 就是可为自己受用的一切资财,能在悲田、敬田中,如法的施与。】
我们受用的一切,外在的这些种种的物质财富,悲田,就是对这些贫苦的大众,敬田,就是父母,师长,三宝,这些属于敬田。像老人家,其实也属于敬田,这样如法的去布施,如法其实我们后边还能学到,布施应该如法施,如果我们布施的时候,不能如法,其实还是得不到这些布施功德的。
3、善法:
【 自己在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三世所有的一切善法。或是世间善法,或是出世间善法,或是出世间上上的大乘善法。】
善法就是我们累积的,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三世所有的一切善法。或者是世间善法,或者出世间善法,或是出世间上上的大乘善法。这些善法,如果反思我们自己,我们过去有什么善法?有什么功德?这是世间的善法。世间善法像这种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忍,或者是我们世间的正知见,都属于善法。
出世间的善法,那就是三乘共法的解脱道。
出世间上上的大乘善法,那就是菩萨道了。
【 这一切,不占为己有,而愿意施与众生,这是法施与功德的回向众生。】
这些善法功德,都不占为己有,而愿意施给众生,这是法施与功德的回向众生。其实我们这些善法功德,我们原先也提到;这些善法,如果是福德,我们可以用财物去布施给众生。如果我们有体力,可以去奉献自己的技能、体力,也是一种回馈。如果我们有这种技能,知识,学问,去教导大众向善,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法施,和这种回向。回向,当然了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功德,因为菩萨嘛,他要三轮体空,要以空性慧相应的,但是,如果说我们没有达到那种深化的空义,其实我们也可以去尽自己所能,去引导大家向善,引导大家行善,其实也是一种回馈,回馈给这个社会。因为我们受社会之恩,也可以说在自己有一定能力,再回馈给这个社会,这样就更具体一些。如果我们只是说善法回向给众生,或者回向给菩提,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去修学佛道,成就佛道。这样也只是我们内心一种心愿。如果用具体的这种行为,和这种技能,去回馈给社会,其实也不失为是一种法施,一种功德的回馈。
【 这三类,一般都是看作自己的,以为属于自己才有意义。】
所以说这三类,三类就是;外财、和内财、还有三世的善法,一般都看作是自己的,以为属于自己才有意义,我们确实是,内财,当然是自己的知识,技能,都是我自己学来的,跟别人没有关系,这个是我们大众所共有的,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大菩萨那种阶位,所以对于这种我执我见还是挺深的。其实要知道;悭贪的一种弊端还是要观察的,因为你不舍这些财物,看作是自己的,它会带来很多的罪恶和痛苦,然后去观察布施给众生的利益,可能这种布施的心,就会慢慢增长起来。
【 但菩萨能为了利益诸众生,毫无顾惜的修行布施,舍给众生。】
所以说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毫无顾惜的修行布施,舍给众生,菩萨能把这些看得开,放得下,一切都不看为是自己的。其实这就像解脱施一样,在家居士心住非家,把一切的财物,与大众共享,谁缺了就来拿,菩萨要到这种程度,其实也需要对空性慧,有一定的賸解力。
所以【拿修行的功德来说:菩萨是愿意修集一切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使众生因而成佛。等一切众生成佛,再修集功德而利益自己,自己成佛。能这样为他忘己而布施,才是菩萨的布施。】
因为菩萨回向功德;十住,十行、十回向,其实大乘法,导师在其他著作,讲的这种回向功德,就是我们的一种信愿,希望一切众生,我这些功德施给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因此善法功德,最终能够因此而成就佛道,等一切众生都成佛,再修集功德而自利自己成佛。
我们原先也学到;到底是先成佛再度众生,还是先度众生再成佛,这个就是菩萨的大悲,先度众生再成佛。
所以说能这样为他忘己而布施,才是菩萨的布施。所以菩萨的布施,真的就像那种空性慧,已经有一定的賸解,才能达到这样的一切施。
这一段是《佛法概论》里的,第19章,也讲到菩萨德行那一块,菩萨也不是一切都不执为自己私有的,愿意将一切归于回向有情,等一切有情成佛,自己再成佛。这一段大致就是这些内容,布施这块讲到;内财,外财,三世一切善法,菩萨来说,一切都布施给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无惜而行施。
回向!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4
(2024-7-12)
今天我们学习己五、三种戒施
【或有不应施,自他及所为。】
前面我们学到了菩萨【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菩萨的身,外在的受用,和三世一切的善法功德。都要无惜的布施给诸众生,利益给诸众生!
又学到了三类能施,和三类所施,三类能施就是;下士、中士、上士。下士都是人天功德,就是五乘共法章。中士是出世的三乘共法章,解脱道的。大士就是大乘不共法章,菩萨道的。
三类所施是“财、法、无畏施”行施的态度就是“难施、殷勤施”这就是菩萨的重点,就是菩萨大行,菩萨修布施波罗蜜这几个要点。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三种不应施的,三种戒施【或有不应施,自他及所为。】
从三方面来讲;一是对自己有利益的,一是对他人有利益的。如果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就不应该施。
再就是布施的东西;干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这是从三方面来讲不应施的。
一、违背布施原则的不应施予
【 菩萨是应该一切施的。然在事实上,也有不应该布施的。布施,是为了于他有利,于自己的道业有益。如违反了这一原则,那就不应该施给他。因为布施了,徒增自他的烦恼与罪恶。】
首先讲布施的原则,布施的原则就这两项:一是为了与他有利益。一个是于自己的道业有益处,这个是布施的原则,如果说违反了这样的一个原则,那就不应该布施给他。因为你布施了,就增加自他的烦恼和罪恶。
下边是从这方三方面详细的来解释:
二、有那几种情况不应该布施:【1】
1、就菩萨自己来说:
【 菩萨本来是应该不惜身命财物来布施的,但这要渐渐修学,忍力强,悲心深,不带一分勉强才得,否则会障碍修行的。】
菩萨本来是应该不惜身命财物来布施的,这个前边我们已经学到了,但是这要渐渐的修学。渐渐的修学其实是要达到一定程度,像这种身及诸受用,我们的生命,身体,还有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些物资,如果说我们忍力不够,悲心不深,布施时带有勉强的成分,都会障碍我们修行。就是说我们能力太弱时,让我们去布施,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做那些已经超过了我们本身能力的时候,不但会障碍我们修道,也会让我们退心。
达到这种忍力强,悲心深,忍力就是这种忍受力,一定就像忍辱波罗蜜,到一定程度,当然这个忍不是那种压制性的忍,是一种忍可,就像我们前边儿学到;菩萨知道身体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成长的;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家庭,兄弟、朋友、社会种种的养育,种种的供给,我们生命才能够好好的成长,顺利的成长,他就不能把这个身体当做是自我的,都是惟我独有的。当然我们一般众生肯定都是这种观念,所以要学菩萨这种深观,深观我们的生命,都不是独自能够成长起来的,他需要很多的因缘,我们生命才能够安全的生存在这个世间。
这些财物虽然我们生命也是需要;生存也是需要它,虽然说我们过去生有一些福业。今生也借助社会、他人、和一切人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这种“忍可”才能够不把它当做个人所有,这种忍是一种“忍可”;确定的一种认知,它是和智慧相应的。如果不是和智慧相应的,那种压制性的,心不甘情不愿的,肯定会障碍我们修行。所以这个悲心深,当然是一种大悲;这一切来自于大众,我们要再回馈给大众,要去感恩,我们所谓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有这种感恩之心,才能引起同情与慈悲,这样才能不带一分的勉强,心甘情愿的去布施,去奉献。把自己的生命一切奉献给大众,都需要忍力强,悲心深,才能够做得到。所以他需要逐渐逐渐的修学,不是我们懂了一些佛法道理,就能够做得到的。它需要我们的福德智慧,这种勇猛的精进力,勇猛的自我奉献精神,才可能够做到一些,只有佛陀是大雄大力大慈悲,才能够做得更完美。
下边有一个譬喻;
【如要力气小的,挑起重担子,结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
如果要力气小,挑起太重的担子,结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这就是说我们的能力不够,想承担起大的职责,可能我们没有那种堪受力,堪忍力。就是我们没办法承担那么大的功德,所以它是一个渐渐修学的过程,菩萨修信心,还要十千劫。
【 如自己对甚深经典还没有熟习明了,而受者愚钝,不应将经典施舍出去。】
这个其实在过去,经典印刷不是那么发达,一般都是书写,所以流通不是那么太普及,得了一本经典,真的是很稀有难得,自己好不容易得了一部经,自己如果没有给它熟悉,没有把教义读通。给了一个读不懂的人,就是这个人他不能读懂,因为他是愚钝的人。这样把经典送给他,起不到一个正确的作用,所以就不应该把经典施舍出去。当然在当今这个社会,好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经典印刷术也非常的发达,经典流通的比较多,现在都巴不得多印点经,去布施给人,去结缘,不管你看不看,反正是送出去了,我没有可以再买。其实原先导师的著作我也没少往出结缘,确实能看进去的还是不多。
【出家人必备的衣钵等,都不应该施舍,以免障碍自己的道业。【2】】
因为在过去,出家人的所有的资产,就是衣和钵,你若是连衣和钵都没有了,出家的身份都没有了,你怎么再修道业呢,现在可能不存在这个问题,衣可以施,没有了可以再买,现在经济社会不缺乏,基本上都不用钵了,过去拖钵乞食的时候用钵,有的大寺院行堂的,还是用钵。现在有的都用瓷碗了,出家必备的衣物,好像太多的可以去布施。
这个在《十住毘婆沙论》里面;
【【0】《十住毘婆沙论》卷8〈入寺品17〉(T26,59c15-18):“应辞谢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发意善根未具,于菩萨行法未得势力,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成就,心得坚固当以相与。”】
讲到修菩萨道,修学佛法,有人来乞求的时候,你没有能力去给人家的时候,这时候你要善巧的回应,辞谢这个乞者说:;你不要生气,我现在是刚发心的人,善根还不太具足,行菩萨道还没有得到“势力”。这个“势力”是你有一定的菩萨功德了,他才有“势力”的。
所以“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成就,心得坚固当以相与。”就是布施要你有能力去给他的时候,当然是可以的,如果你没有能力的时候,你要婉然谢绝他。当我修到一定程度,有这种能力了,我再来布施给你。当然了,一般菩萨发菩提心的时候,要先有愿,有这个愿不一定有这个行,无论是药师佛,还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的时候都说;能够闻到我名字,让你生活资具都不匮乏,心想事成,如其所愿!菩萨发菩提心,肯定也是有这个愿的,愿我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个愿力是需要有的,然后才一点一点去用功,一点一点去累积菩萨的本领,因为你度众生,肯定要有这种本领的。所以布施放在第一位,利益众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我们前面学到三类施“财施、无畏施、还有法施。”无论哪种施,都要具足这个条件。当然我们现在是力所能及,能帮到多少就多少,能够做到哪里就算哪里,虽然没有大功德,但是小小的善累积多了,也就会成大功德了。
2、从求布施者来说:
【 如是邪魔外道,故意来捣乱。】
邪魔外道,外道可能是不正道,带有魔道的,就是那种装神弄鬼的,邪魔似的,其实佛法中也有一些邪性的修行方式,来故意捣乱,故意就是来障碍的,现在也有一些来抹黑佛教的,其实就是一种故意来捣乱的。也属于这一类的。
【 疯狂或是幼稚,作不正常、不需要的求索,都不应该施给他。】
一个是邪魔外道来故意捣乱的,一个是疯狂,疯狂就是癫狂,都是不正常的,就是说他精神状态都不正常,一个是思想非常邪僻的,追求什么法术、咒术、讲什么神异的力量,什么鬼神的加持。
所以,这些都不是一个正常的修行者,那种疯狂,就是癫狂的,幼稚的,不是正常人的思想,疯狂的;就像精神不正常的人一样,或者那种很幼稚,很幼稚思想不成熟,这样他来祈求的时候,肯定一般的都是做不正常,不需要的祈求,他肯定是不正常的祈求,也是不怎么需要的一个求索,都不应该施给他。
正常的祈求,当然就是缺乏的,衣食住行,真的说你缺乏吃饭的,你肚子饿了,或者是你渴了,这个是正常的祈求,不正常的祈求,可能就是那种不干正事儿的,邪魔外道肯定是故意来捣乱的。这个是从祈求。
3、从乞求目的来说:
【如为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不应该布施。(为小勿舍大【3】)】
小小的事儿让你把命施给他,其实从现实社会来看,好像不容易有这种事情了,那是违法的,小小的事儿要你的命,法律也不允许。
【如要求你帮助他、供给他、助成他的杀盗淫业,不应施。】
你帮助他了,促成他杀业,促成他盗业,促成他淫业,这是和五戒相关的行业,当然不应该布施给他。
杀业当然是杀生的,过去那种捕鸟的,捕猎的,钓鱼的,网鱼的,这都是提供杀业的,你提供这些工具,肯定你就帮助他造杀业。提供一些偷盗的工具,或者这种机会,也是不行的,等于说你提供他做恶业,那是不应该布施给他的。
【如乞求的目的,是为了损害众生,不应施。】
祈求的目的是为了损害大众,不应该布施给他。
【如乞求的目的,是为了赌博游荡,不应施。】
祈求目的是为了赌博游荡,不应该施给他,他祈求你一些钱财去游荡世界,按现在就是旅游,过去那种游荡可能是不算是旅游,是游走江湖,游走世界,这都是不正业,就是不务正业的,凡是不务正业的,都不应该布施给他,因为他来求的目的不正。
【总之,于他无益,于自己的道业有损的,都应该谢绝他。】
你布施给他,好像是一种好心,但是促成他做了恶业,你也就助成他造恶业,那对你的道业是有损的,对他也没有帮助。
下边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到;
【【1】(1)应施、不应施:《瑜伽师地论》卷39:谓诸菩萨,若有来求共为伴侣,欲作非理逼迫损害诳惑于他,便不以身而施于彼,随所欲为、系属于彼、随顺于彼。】
这个其实就是这种做坏事的,他们来跟你合作,跟你搭伙,然后跟你一起做一些非法的施,这些非法的施,都是损害于他人的。这时候你不能以身而施于彼,就是说你完全随他的欲望,听他的指挥了。系属于彼;你就被这个集团给控制住了,像现在都是什么欺骗集团,都是一种团伙式的,你要加入这个团伙,你就身不能自由,只能是听他们摆布,听他们指挥,帮这个团伙去做一些损害大众的事惶。诳惑于他们;就是一种欺骗,然后逼迫、损害、就像那种传销,还有电信诈骗,都是开始给你好处,工资很高,生意也很容易做,不太投大资,让你小本儿赚大钱,这个就是不应施,好像身体卖给他一样,等于说你为他去服务了,为他去做事了,让你身体为他去做坏事,所以不以身而施。
【若诸菩萨于所行施意乐清净,见有无量利益众生事正现在前;设有来求自身支节,不应施与。】
若诸菩萨于所行施意乐清净,意乐清净就是没有贪嗔痴;无贪、无嗔、无痴。就是对布施的行为,动机非常的纯正。见有无量利益众生事正现在前;就是很多利益众生的事,现在都很忙碌,如果说这是有来求你自身支节的,不应该施给他,因为这时候来求你身体,你把身体布施肢解,布施出去,你说你怎么去利益大众?经典都有这样的情况,从我们现实社会来看,好像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要你的肢体,让你手脚,或者要你的脏腑,从我们这个社会,可能不会出现这种事,这种事可能在古代印度的时候可能会有。
【或有众生痴狂心乱,来求菩萨身分支节,亦不应碎支节施与。何以故?由彼不住自性心故;不为义利而求乞故;其心狂乱不自在故;空有种种浮妄言说,是故不应施彼身分。】
痴狂心乱,就是这种精神病患者,不正常的,比如一个精神病患者来求你肢解身体,那肯定是不应该施给他的,为什么呢?由彼不住自性心故;他不是一种正常的心性,已经是那种癫狂,或者是那种精神病患者,所以他就不住自性心,自性心是代表很正常的一种思想行为。
(自性心在《瑜伽师地论》里解释:自性心是有一种正常的思想,正常行为的一个心,但痴狂心乱的人,精神已经不正常了,所以他不住自性心了,他就失去正常的理念了。不应施。)
不为义利而求乞故;“义利”;这个“义”是佛法中;法说、义说、法饶义、义饶义,这个“义”在《阿含经》;一个是义理,我们语言所表达的一个真理,你能够为了修道。不是为了修道来祈求的,所以这个“义利”是代表我们在佛法修道上有一定的成就了,你不是为了修行成就而来祈求的,其心狂乱不自在故;空有种种浮妄言说,是故不应施彼身分,当然这种精神不正常,种种神魂颠倒的,像精神病的那种说法。
【又诸菩萨于外施物,若有众生来求,乞求毒、乞求火、乞求刀、乞求酒等物。或为自害、或为害他、即不应施。(大正30,505c1-506c9)。】
菩萨于外施物,又有众生来祈求毒,祈求火,祈求刀,祈求酒,或为了自杀,或者为了害,都不应施,这个可能也很少这种情况,你家有毒药,我上你家求点儿毒药。这个毒药,前一阵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一个人到店里买农药,正常的他给人100块钱,说你不用找了,卖药老太太一听不对劲,买的毒药,本来用不上100块钱,还不用找了,老太太一听,马上就把药给收回来了,说我不卖了,不卖了,说啥也不卖了,好像看出来他要自杀,其实拍这个拍视频是故意博流量,老太太说啥就不卖了。
来求刀的,求凶器的,这都属于凶器了,当然了,他拿这个凶器,肯定是不干正事。
下边其实大概都是这些内容:
己六、最胜布施
【施以舍心胜,常修于意乐。】
一、布施度以圆满“舍心”为最胜,重在养成一切能施的意欲。
二、“实物施”与“胜解施”
一个是“实物施”,一个是“胜解施”。
1、实物施:
【 修布施度,当然要作实际的布施,利益众生。事实上,这样的布施,怎么也不能满足一切的。】
“实物施”当然都是拿一个真实的东西去布施,确实菩萨也没办法满足一切众生。
2、胜解施:
“胜解施”就是这种假想施。
【 初学菩萨有时也会贫穷艰苦,没有什么可布施的。所以应常修习胜解的布施,使能施的“意乐增长”。这是没有实物的布施,在安静的禅心中,以胜解力,现起广大无量的种种资财,拿来上供诸佛,下施众生。见到他人布施而生随喜之心,还有大功德,何况自心现起种种资财,在悲田、敬田中,广行布施呢?这是布施中的善巧布施。】
这个是“胜解施”它需要你假想观,比如说我们一般出食都是“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我们要观想;七粒米能够普施周沙界,就是这个像尘沙一样的佛世界,然后去布施给众生,所以这种观想,其实就是这种賸解施,像早晨出食,中午出食,其实就是一种賸解施,希望这些遍无量无边的食物,普施给周沙界,禅定力的这种心,才能够现起来无量无边的施物,如果心没有禅定力。可能很难现起来广大的心力,而且他在心中现起来这个像,可能也是模模糊糊,如果说真的在安定的禅心之中,这种像才能够清晰、稳定,这样可能功德就大,心也欢喜。
所以布施当然是“舍心”,因为布施就就是让我们有这种舍心,舍下我们身心诸受用,能够舍下一切,在《大智度论》里讲;能够舍下我与我所,这是最彻底的三轮体空。而且有这种意乐心;就是你的布施,你心非常非常的欢喜,别人布施,你也有这种欢喜心,虽然不是你亲自去做的布施,但你要有这种欢喜心意乐心的时候,就像你自己去做布施,功德是一样的。
这都是佛法中賸解的意乐心,和这种随喜心,也时常的让我们去培养,因为它也能够增长我们布施的意乐心、欢喜心!所以我们看到别人做好事做布施!一定要起这种随喜功德心,不要生这种嫉妒心,饥嫌心。否则对我们自身的这个心,它生起的不是欢喜心,而是恶心,对我们自己的道业,是有障碍的,如果生起欢喜心,对我们的道业,还会增长功德,大概内容就是这些。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