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1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16
(2024-7-20)
上次我们学习了布施度的最后一个偈颂,不着相布施15-【三轮处处着,是施名世间,三轮空相应,出世波罗蜜】
1、世间的布施:着三轮相。
布施,一个是世间的布施,如果我们执着有一个施者,有一个受者,有一个真实的施的东西,这就属于世间的布施,世间的人天功德,就不能称为波罗蜜。
2、出世间的布施波罗蜜:
如果能达到布施的波罗蜜,一定要达到三轮体空,就是不执着一个我,一个受者,和一个真实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布施波罗蜜。
所以,布施的时候,一个是能以无所得的空慧相应,这个其实就是柔顺忍。一个是和无分别智相应的,不取我相、不取法相的,这就是圣位的,大地的,真实的出世波罗蜜,就是无生法忍。『能动能出』,名为无分别智相应的布施。
「能动能出」,出世间波罗蜜「能动」,就能够把烦恼断了。「能出」就是出我们生死世间,所以布施要学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五度如果没有智慧引导,也不能达到出世,不能达到波罗蜜,所以听经闻法对我们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办法断我相、人相、众生相,但最起码现在能够对出世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步一步再往这方面努力。所以我们现在还是有相,执着一个相去布施的,因为善法没有成就之前,我们还要断恶,当善法累积到一定程度,我们才能够一切法不着,连善法也不执着的时候,才能真正的舍弃善法,达到那种胜义的、无漏的法。我们执着有个善可得,执着有个恶可断,现在还处于这个阶段。所以我们学大乘的三轮体空,也要了解它,要建立在断恶的基础之上,如果恶法都断不掉,你怎么空呢?所以我们空的是善法不可着的时候,你才能够三轮体空。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戒波罗蜜,持戒是我们在修行上克制自己的情欲,克制自己不正当的行为。
戊二、戒度
己一、护生为本
16A-【戒断于损他,普施无所畏。】
戒,要断除一切损害他人的行为,普施无所畏,就是给大众没有恐惧,没有怖畏的一个安定的环境。我们前面学到无畏施,就是持戒,所以这个戒也是护生为本的。
上面说了布施波罗蜜,接下来就说戒波罗蜜多:
【次说戒波罗蜜多。如修布施行,而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法,所作所为,时常损害恼乱众生。这样的慈济利他,是不能达成利生的目的。】
这个就是说除了布施还要持戒,因为布施可能我们不会去检点自己的行为如不如法,只是布施给一些身外之物,这还不能够约束我们的行为,还不能真的代表我们的德行和品质,只有戒行才是真正的道德的意识,道德的意向。下边就举一个例子:
【就是孩子,一面给他吃糖,又一面打他骂他,孩子也不会与你结善缘的。】
一般我们说布施是做一些利他的事情,怎么又能够损害他?其实世间做慈善的,难免有一些不好的行为。像那种争宠吃醋,或者有那种嫉妒的布施,这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世间有一些行为,比如说放生好不好?放生当然是一种慈悲不杀的善行。但是有很多放生的人,还是照样去杀生,照样去吃众生之肉。就像网络上有一些宣传,特别西方,宣传他们护生的美德,他们可以动用了很多消防队员来救助一只猫,可是他们还是会天天大量的去吃牛排,如果深刻的去思考这个事情,有的时候是一种悖论。可以说宣传的非常好听,但实际行为还是有点矛盾的。这就是说虽然做一些好事,但是不持戒,还是不能够完善。
【而且,如果自己堕落不堪,事业与财富也一定丧失,来生失却人身,这还能布施利他吗?所以修行布施,更有修持净戒的必要。】
不持戒都是放纵自己的,都是我行我素,不愿意受人约束,也不愿遵守这种规章制度。特别这种道德意识,他肯定更不遵守,那就是堕落不堪。堕落不堪其实在行为上,可能是一点都不去检点,一点也没有惭愧心,不知道上进、进取。他没有道德底线和道德规范约束,事业财富也一定会丧失,等于说他做事业也会不成功,来生也会失却人身。他没有一个规范,也不愿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己不检点,不约束自己,还能布施利他吗?所以修行布施,更有修持净戒的必要。
下边我找一段后观法师讲的布施:
【【厚观,〈《大智度论》中的十善道〉,《深观广行的菩萨道》,p.42:
菩萨发菩提心,本来应该以财施、法施、无畏施等等救度众生为职志。如果菩萨不守十善道,反而杀害众生、盗众生财物、施以暴行、恶口,以邪见引导众生入恶道的话,那怎能算是菩萨呢?而且带给众生最大痛苦的,不外乎杀、盗……邪见等十不善道,并不是过午不食、畜长鉢等行为。当然菩萨要圆满一切戒行,这些也不能忽略,但是从「不恼众生」的观点来看,菩萨持的戒,应以十善道为根本,它是不恼众生的近因缘, 其它的戒律则是不恼众生的远因缘。】
【十善道── 七事是戒,三为守护故,通名为尸罗波罗蜜。】
因为菩萨的要行、学处就是以十善行为本,十善行摄为三聚戒,所以,十善业属于总相戒。布施其实也离不开十善,不遵守十善,反而杀害众生,盗众生财物,施以暴行、恶口。特别这个邪见,如果不学习正法,很难有正见,没有正见,就会引导众生走入迷信的道路,这样怎么能算菩萨呢?而且带给众生最大痛苦的,不外乎杀、盗……邪见等十不善道,这个就是十不善业,当然菩萨要圆满一切戒行,这些也不能忽略。
所以从「不恼众生」的观点来看,菩萨持的戒应以十善道为根本,它是不恼众生的近因缘。其他的戒,像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是不恼众生的远因缘。所以说十善道,前面的「身三、口四」,意三「无贪、无嗔、不邪见」,它是护众生的一个根本。这样以意业为护,前边的身业和口业为戒,因为身口都发动于意业。所以说慈心不杀,我们持戒「依慈住净戒,修定最为乐」,因为不忍去伤害众生,我们前边学到的自通之法,其实都含有一种慈悲的意义。
回到法本:
一、戒的种类:【1】
【1、有世间的】
【2、有出世间的】
【3、有出世间上上的【0】】
菩萨以尸罗波罗蜜为主,这个上上的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到:
【【0】《大智度论》卷 80:
一、欲界中持戒为上,以戒力摄导余助道法 菩萨以尸罗波罗蜜为主,所有身、口、意善业──布施、多闻、思惟、持戒等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戒力大故,总名「尸罗波罗蜜」。 何以故?欲界中持戒为上,余布施、闻、思、修慧等,以欲界心散乱故,得力微薄。 如《阿毘昙》中说:「『出法』名欲界系戒,色、无色界系净禅定,学、无学法及涅槃。」 】
在欲界中持戒为最上,因为持戒属于欲界的一种梵行,到色界无色界属于定共戒,这个戒是欲界的一个善行,在欲界来说,它的力量是最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欲界有三恶道,如果能持戒,就不会堕入三恶道,所以说欲界中持戒为最上。
其他的像布施、闻、思、修慧等,以欲界心散乱故,得力微薄。因为布施,闻、思、修慧等,它是属于欲界的散乱心,但是这个闻、思、修慧,修慧应该是和定心相应的。如果说是未到地定的话,它还是属于欲界的。
所以【如《阿毘昙》中说:『出法』名欲界系戒】
这个属于欲界所系的戒。
【色、无色界系净禅定,】
色界和无色界属于禅定之法。戒的种类在下边注解里有上品戒、中品戒、和下品戒。
┌ 破戒:堕三恶道
持戒、破戒之果 ┤ ┌ 下持戒:生人中
│ │ 中持戒:生欲天
└ 持戒 ┤ 上持戒:生色无色天
│ ┌ 下清净:得罗汉果
└ 上上持戒 ┤ 中清净:得辟支果
└ 上清净:得佛果
下品持戒属于生人中,中品持戒属于欲界天中,上持戒生色无色天 。所以上上界分二种,一个是色界无色界的,属于定共戒。上上持戒也分三类,下等的是得罗汉果;中等的,得辟支佛果;最上的,得佛果。总体有三品戒,有世间的,世间就是人天了。出世间最上品的,就是佛。
二、戒的原则:护生
【1、护生,就是同情别人,尊重别人,】
这就是一种慈悲的心情,因为慈悲才能去护诸众生,尊重别人,不去伤害他人,它是属于我们意业的慈悲。意业就是无贪、无嗔,无痴,无痴就没有邪见,这样就同情于别人,尊重于别人。
【2、尊重爱护别人的权利与自由,就要使自己的身心如法持戒,不损害他才得。】
要尊重别人,别人有别人的权力和别人的信仰自由、学习自由,这样就能够尊重爱护别人,而且能够维护他的权利和自由。所以《大智度论》讲:
【贪欲增长起贪嫉不善道,瞋恚增长起恚恼不善道,愚痴增长起邪见不善道。三毒(是)三不善道因,三不善道是七不善道因。】
我们意业是身口的动因。如果我们有这种护生,就是意业,先有这种慈悲,先有这种正见,这样才能够引发我们身口的清净的戒。
【有菩萨摩诃萨深行檀波罗蜜,安住檀波罗蜜中,布施众生时得慈心,从慈能起慈身口业,是时菩萨即取尸罗波罗蜜。】
尸波罗蜜就是戒——尸罗。心就是我们的意,有了慈心,就没有瞋。
【何以故?慈业是三善道,尸罗波罗蜜根本,所谓:不贪、不瞋、正见。是三慈业能生三种身业、四种口业。慈即是善业,为利益众生故名为慈。】
所以这个慈,一定是和无痴的正见相应的,正见一定是和法相应的,和法相应,其实就前边我们学的「以己度他情,莫杀莫行仗」,也叫自通之法。自己不想被伤害,别人也一样不想被伤害;自己财富不想被别人盗取,同样别人也一样,有这种心情,不想被盗取。这就是有这种正见,有这种慈悲,才能引发我们的行为上,也是和慈心相应,所以慈就是护生。
三、戒的精神:
1、以能断损他的愿心为本
【 从不损他的意愿,而表现于对人类,对众生的身语行为,就是守法的戒行了。】
这个身口行为,我们在与大众相处,与群体生活工作的时候,就需要遵守一种道德伦理关系。所以,戒一定是和法相应的,我们原先学过,戒和法的并举,然后发展到法以律的对立。其实戒就是和法相应,和法相应,它一定和正见相应。
法可以说是自己身心的净化,戒是和乐善生的一种道德行为。所以佛法不仅仅是你怎么开悟,它一定是有道德的增上,我们前面也学到了,佛法就是道德的实践,其实也是指六度。
2、对众生,而普遍的施与无畏
【 戒是对人类,对众生,而普遍的施与无畏,造成彼此间,无威胁,无恐怖的和乐与自由。】
因为戒是侧重在集体生活,能够和大众和睦共处,和乐共处,不去给他人造成伤害,不会给他人造成威胁,这个是持戒的一种精神。
【如持不杀戒的,不是不杀甲,不杀乙,或今天不杀,明天不杀,是从今以后,于一切众生离杀害心。】
所以这个不杀,不但是不杀人,连一切众生都不杀。不但是短时间不杀,从此以后,尽未来际,一切都不杀。
【持不杀戒的,什么时候,谁也不会对他有被杀害的威胁与怖畏了。这是约律仪戒说,就有积极的利生意义。】
这个不杀当然是律仪戒,在十善戒里面,摄三聚净戒,其中有个律仪戒。
【能这样,才能说得上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
这个就是三聚净戒。
下边讲失戒的过失,和持戒的功德利益:
己二、失戒果报
16B-【失戒众患本,恶趣亦贫困。】
己三、持戒功德
17-【持戒三善本:增上决定胜; 为他净尸罗,则入于大乘。】
首先讲失去戒了之后,就会导致众患之根本。因为你不持戒,一切的苦难过患,都会跟随而来,你受恶趣之报,还会受贫困之报,这个是你失戒的果报。如果你持戒,也有很多功德,【持戒三善本,增上决定胜】,持戒是三种善的根本,增上能够决定,能够得到增胜。
然后,【为他清净尸罗,则入于大乘】,这个持戒本身就是护生。为了不伤害众生,我坚忍的持净戒。这有点像自通之法,在菩萨来说,他为了利益众生,为了不至于伤害众生,所以为他去净尸罗,尸罗就是戒的善性,这样入于大乘。
一、不能受持净戒的理由
【为什么不能受持净戒?】
【1、不知道犯戒的过失】
【2、不知道持戒的功德 【75】】
为什么不能受持净戒?因为不知道犯戒的过失,也不知道持戒的功德 ,不了解持戒的过失,当然了,他就不害怕做坏事,他不知道过失,就不知道它的功德。
下边有讲【「持戒之利益」与「破戒之过失」:】
【(1)《大智度论》卷30:「持戒之德,拔三恶趣及人中下贱,令得天、人尊贵,乃至佛道。戒为一切众生众乐根本,】
持戒的功德,当然了,它是拔三恶趣,人中的下贱,不会堕恶趣。也不会被生在下贱的群体,能够得天道,或者在人中能够得到尊贵的地位。乃至能够成就佛道。所以说,戒为一切众生得乐的根本。
下面是说持戒的种种好处:
【【】《大智度论》卷13: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所愿皆得 复次,】
如果说哪怕你得到这种贫贱的报,但是你能够持戒,它胜于富贵而破戒者。因为如果你破戒了,生在下贱之家,但如果你贫困下贱,你要能够持戒的话,它胜过富贵的人他不持戒。所以说,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所愿皆得。
持戒为什么天人敬爱?我们原先都知道,在初一、十五,六斋日、或十斋日,还有天人下人间来巡逻,来视察,一看人间有持戒的、持斋的、行善道的、天人就非常的欢喜,这个的经典中有记载,他能够所愿皆得,就是能够满足你的心愿。这个在《大智度论》里有很多这样的说法,你真的持净戒,你就会心想事成,所愿都能得到筹满,得到满足。
【破戒之人,譬如清凉池而有毒蛇,不中澡浴,亦如好华果树,而多逆刺。若人虽在贵家生,身体端政,广学多闻,而不乐持戒,无慈愍心,亦复如是。】
清凉池里边有毒蛇,你就没办法在里边走。「亦如好华果树,而多逆刺」就是好的花果,有很多刺你不敢碰。「若人虽在贵家生,身体端政,广学多闻,而不乐持戒,无慈愍心,」也是这样。
【如偈说:「贵而无智则为衰,智而憍慢亦为衰,持戒之人而毁戒,今世后世一切衰!」】
下边都是《大智度论》关于持戒的功德,和破戒过失的注解。
【75】 「持戒之利益」与「破戒之过失」:
(1)《大智度论》卷30:「持戒之德,拔三恶趣及人中下贱,令得天、人尊贵,乃至佛道。戒为一切众生众乐根本,譬如大藏,出诸珍宝。
戒为大护,能灭众怖,譬如大军破贼。
戒为庄严,如着璎珞。
戒为大船,能度生死巨海。
戒为大乘,能致重宝,至涅盘城。
戒为良药,能破结病。
戒为善知识,世世随逐不相远离,令心安隐;譬如穿井,已见湿泥,喜庆自欢,无复忧患。
戒能成就利益诸行,譬如父母长育众子。
戒为智梯,能入无漏。
戒能惊怖诸结,譬如师子,能令群兽摄伏。
戒为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
修净戒者,所愿随意;譬如如意珠,应念时得。如是等种种赞戒之德,令众生欢喜,发心住尸罗波罗蜜。」(大正25,280c13-28)
【】《大智度论》卷13: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所愿皆得 复次,破戒之人,譬如清凉池而有毒蛇,不中澡浴;亦如好华果树,而多逆刺。若人虽在贵家生,身体端政,广学多闻,而不乐持戒,无慈愍心,亦复如是。如偈说:
「贵而无智则为衰,智而憍慢亦为衰,
持戒之人而毁戒,今世后世一切衰!」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
持戒之众人敬爱,衣食无缺,死得生天,后得佛道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
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 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 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 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 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 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所由得如此富?」 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 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 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亦一时灭。
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物。
(2)《大智度论》卷13:
「云何名为破戒人罪?
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
破戒之人,如霜莲花,人不喜见。
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剎。
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艹+瓜),虽形似甘种而不可食。
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
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恶道难可得过。
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亲近。
破戒之人,譬如大坑,行者避之。
破戒之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
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
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噉。
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群。
破戒之人,与善人异,如驴在牛群。
破戒之人,在精进众,譬如儜儿在健人中。
破戒之人,虽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
破戒之人,譬如伪珠在真珠中。
破戒之人,譬如伊兰在栴檀林。
破戒之人虽得供养利乐,是乐不净。
破戒之人,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名为比丘,实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着法衣,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洋铜器。若所噉食,则是吞烧铁丸,饮热洋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则是地狱狱鬼守之。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是为坐热铁床上。
复次,破戒之人常怀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为佛贼,藏覆避隈,如贼畏人,岁月日过,常不安隐。
譬如愚人供养庄严死尸,智者闻之,恶不欲见。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大正25,153b-154c、160c11-16)
回到法本:
二、持戒的意义
【 重戒──性戒,不问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是罪恶的。】
持戒一般都重视这个性戒,性戒就是杀盗淫妄,这都是性戒,性戒罪过比较重,不问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是罪恶的。就是你不受戒,你犯了戒,还是有罪恶的,还是有恶报。
所以【所以有的听了犯戒的过失,而不敢受戒,极为可笑!】
现在大多数感觉我持不了戒,等以后再说吧。
【实际上,外依三宝的加持,内发深切的誓愿而受戒,是更能做到清净不犯的。】
就是说,外在有三宝善知识的一个加持摄受,能够引发你的信心,信心就是内在的,对持戒了解它的过失,你就能够花时间愿意去受戒,这样就能够生起一种尸罗,就是戒体。戒体一旦产生,就会有一种清净的善法生起来,就有那种防非止恶的能力,那种免疫力就有了。
所以我们一般受戒,都是侧重这种尸罗善性,就是戒体。其实戒体需要我们信、愿、行,就是有内在的一种思愿之力,就是我们的意志力,才会和意业相应。这个意业含有一种慈悲性,没有邪见,含有一种正见,意业才能够生起这种尸罗,内在这种誓愿,就是意业,和那种慈悲相应。
三、犯戒是贫乏因,持戒是富乐因
【1、从违犯而失戒的过失来说,这是众患的根本,主要是堕落三恶趣,及受贫困的果报。】
因为我们不持戒,就容易失去人身,一失去人身,我们就很难再回到人道,我们也学到过经上说「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所以,持戒在我们的修行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保住人身,使我们不堕恶道。
【2、平常说:悭吝不舍得贫穷报,犯戒得堕落恶趣报,这是约特殊的意义说。生在鬼、畜,有堕落而受福报的,在人中,有贫苦不堪的,这是施与戒的不同果报。】
所以说,在畜生道、鬼道,也有受福报的,你看有些小宠物,还有这些动物园让人观赏的动物,它们都有福报的,都被照顾的非常的好,梳妆打扮的非常美丽,供人观赏。
一般在寺庙之中或在神庙之中供奉的这些神,其实它们都是鬼,谈不上神。但一般民间都把它当作神,其实都是低级的鬼,因为有些鬼身和畜生身,他们也有些受福报的。我们学到五趣的时候,有多财鬼、有少财鬼、无财鬼。所以在人中,你看也有贫苦不堪的。这是施与戒不同的果报。在人间,若你是持戒的,得人身的,但是由于你没有福缘,当然是贫穷之报。若你做了很多福业,但是你不去持戒,堕入恶道之中去享受,那就很冤枉了。
【3、如犯重戒而堕地狱,一定贫乏得什么都没有,如持(世间)上品净戒而生天,一定是非常富乐的。】
这是二个极端,堕地狱什么都没有,只有苦;在天道没有苦,只有乐,非常的福乐。
【可见犯戒也是贫乏因,持戒也是富乐因了。】
这就是犯戒和持戒的差别,如果我们只是做好事,不去持戒的话,很容易堕入恶道去享受福报。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福报,你持戒最起码说,你在人道,哪怕贫穷,但还有机会修行,堕入恶道你再富有,那也是大象戴璎珞了。
【4、要知道,专知私德而洁身自好的,(如不布施)才会生人而得贫乏报。【】】
就是说他不去布施,有了财富,自己享受,虽然生在人间,得贫乏之报。
【如与慈心相应而持戒,充分表现积极利他的意义,生天是一定能得富乐尊荣的。】
在《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个故事:
【【】《大智度论》卷8〈序品1〉(T25,119b17-c3): 「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 至释迦文佛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贼。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神通阿罗汉,而以薄福,乞食难得。他日持钵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廐中,见王供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我之与汝,俱有罪过。」象即感结,三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言:「汝作何呪,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言:「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不持戒,不学问。以其不持戒、诵经、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道,乞食不能得。」】
在过去迦叶佛那个时代,有兄弟二人出家学道。兄弟二人,一个人持戒、诵经、坐禅、他是戒定慧都有了。一个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广作布施,就愿意做布施,修这个福业。到释迦佛出世的时候,这二个兄弟,一个生长在长者家,大长者是非常富贵的一个家庭。一个人做了大白象,力气非常大。长者因为家境好,他出家学道,得了六神通阿罗汉,但是福薄,乞食往往乞不到,就是乞食难得,
有一天他拖钵入城乞食,挨家挨户都走遍了,可能也没有乞到。然后到白象的棚中,见到了国王种种丰足的供养。因为国王养的白象,肯定都是非常好吃的,种种丰足的美食给白象。然后他就对白象说,我与你都有罪过,这个大象一听,因为可能过去都是修行人,它就非常的感叹,三天不吃饭,看管象的人,就非常的害怕,他找到了托钵的道人,见到他问,你给这个白象施了什么咒语?令这个白象得了病,三天不食,道人就回答说:这个象是我过去世的一个兄弟,共同在迦叶佛时出家学道,那时,我持戒、诵经、坐禅,我不做布施。我这个兄弟广求布施作福,他不持戒、不学问,正是因为他不持戒、诵经、不坐禅。今作此象,他得了今生象的果报。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广修布施,饮食具备,种种丰足。我但能行道,不修布施故,所以,今天虽然得道了,乞食很困难,总是托空钵。
这是《大智度论》的一个故事,说明只布施不去持戒,就堕入大象身,到畜生道享受福报,享受国王的待遇,这就是「大象披璎珞,罗汉托空钵」的比喻,但是他毕竟得道,即便托不到食,不影响他解脱涅槃了。
四、持戒的功德:三善的根本
三善是:
【1、以「增上生心」而持戒的,能得增上生,生人天而得富乐自在的果报。】
这就是发心了,因为我们学过【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发心的不同,你所得的果,持戒、布施也就不一样。
【2、以「出离心」而持戒的,能得决定胜果。决定,是证得圣果胜法的,一得永得,决定不再退堕生死。】
【3、以「菩提心」持戒,为利乐他而持清净的尸罗(戒),这就入于大乘,名大乘戒,为成佛的因。所以,优婆塞戒也好,沙弥戒也好,比丘戒也好──七众的别解脱戒,从菩提心出发而受持的,就是菩萨的别解脱律仪。】
五、佛教衰落与混乱的原因
【1、有人以为:七众别解脱戒是小乘的,我是大乘学人,所以不用受持声闻的别解脱戒。】
我们在前边学到菩萨十善戒的时候,《璎珞经》还是哪个经就不重视别解脱律仪,认为别解脱律仪戒是小乘人学的,大乘只有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2、有人听到持戒,就以为是小乘。这是大邪见,为佛教衰落与混乱的原因!】
这个说法,在一般大乘戒都讲菩萨以摄心为戒,菩萨是不讲形式的,因为不讲这个戒相的。戒一条一条的很繁琐,所以,有的宗派就不重视这个戒,一听说持戒,就认为是小乘才一条一条的去讲,去受。大乘是摄心为戒,我自性中戒就具足,所以说这就是大邪见。为什么佛教衰落和混乱呢?原因就是有些学大乘法的不重视戒律,不重视规章制度,都是很随意。
上边【】有很多引《大智度论》讲这种破戒之罪,和持戒的种种功德利益。
戒波罗蜜内容很短,也只是讲到这种纲领性的,戒以护生为本,一个是失戒果报:16B-【失戒众患本,恶趣亦贫困。】一个是持戒功德17-【持戒三善本:增上决定胜, 为他净尸罗,则入于大乘。】最后还有一个偈诵,那就是轻重等持,和不着于相。
戒波罗蜜二节课就差不多了,因为前边我们在菩萨学处的时候,十善戒、摄律议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大致都学到了。特别律议戒我们在三乘共法章就学很多了,这里只是从原则上来讲,这节课就到这里。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