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1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慈惠 (Cihui)讨论 | 贡献2023年11月22日 (三) 07:22的版本



佛法概论-52

(2023-11-20)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佛法概论第13章中道泛论的 第二节

第一节讲人类的德行。从神到人;从少数到多数;从人类有情扩展到一切有情。这就是佛法的这种德行的价值,充分的来重视我们自己的德行和自己的思想。

第二节,是讲正觉的德行,通过讲人的正常道,然后达到圣道,达到正觉,就是达到圣道。

两个题目,一个是依法修行的现觉;第二是正觉的生活。

我们先从第一个依法修行的现觉,现觉就是我们现法的证觉,就是正入现见的法。因为我们在佛法概论第一章的时候,学过现证的正法。

所以我们修行,最终还是要达到现证,现证也是现觉。现证首先讲到佛法的中道行,是真理和德性的统一,理与智,智与行的圆满。佛法的中道行,为人类德行的深化又广化。深化就是能够净化自己;广化是净化世间。

他所以超胜人间一般的德行,即因为中道是于正法而契入正法的。当然了佛法也讲德行。但是佛法这个德行既深化又广化。所以能够超胜人间的德行。我们人间的德行?你就是再高尚,可能它没办法出世间。

所以出世间的德行那就更深化了。既因为中道是与正法而切入正法的。中道是依正法而切入正法,依的正法就是正见,这即是八正道的真谛,首先要见到真理。正见通过闻思要了解佛法的理则,缘起的必然的理则性。应遵循这种理则契入涅槃的正法,或者叫解脱的正法。所以这个等于说是真谛法。


中道行是德行的常道,与世间长变的真理相随顺,相契合,所以经中常说【法随法行】。

这个在论里有介绍这个法是指什么,这个法是涅槃法,随法就是八圣道法。

所以说这个法是随法行,而契入涅槃法的。又一个词语就是法,然后次法,然后向。所以这个法也是指涅槃,次法就是八正道。依八正道而行,依八正道向于涅槃法,所以依八正道行向于涅槃法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中道行是德行的常道,它和世间常变的真理相随顺,相契合,就是中道法。成佛之道讲到皈依法的时候有真谛法和中道法,最后是解脱法,相当于中道法。

三 依中道法去实践,能达到法的体见。称为 【知法入法】。

那这个就是解脱法,所以第一个就是真谛法,这是中道法,就是解脱法。

体见正法的理智平等称为法身。

所以这个法身我们前边也谈到了,在成佛之道 佛以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所以理就是法理,智就是慧。所以佛法就是因为见到了真理,见到的真理是什么样子的,智就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理和智就是平等的,也叫理智一如。或者叫以如如至,正如如理,一如如理,显如如至,也叫真如。所以我们正见所见的这个理,就等于说是不以我们主观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理,它不是我们主观想象出来的。想象出来的就不是法的真实相,见到缘起法的流转,缘起法的还灭,见到法的寂灭性的时候,那这个智就和理是平等不二的。这样两者都平等,则称为法身。


小结

所以佛法是依法见法的德行。这里德行很重要,依法见法的德行,等于说你想悟道,你想见法,必须要有崇高的德行,崇高的德行就是八正道。这个德行是世间的用语,佛法就叫中道行,或者叫戒定慧,这都是德行的。

所以说真理和德行并非互不相干,它是依真而引发你的德行,依德行才能够去实践真理,去证实真理,所以它俩是相互依缘的。依真理而发起德行,像八正道的正见,见的就是真理!正见下边那就是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所以有正见必然能引发正思,审虑思,发动思,决定思和发动思是发动我们身语意的德行,然后再依八正道这个戒定慧德行,最后去体见体悟真理,涅槃真理。所以说真理和德行的统一,达到理与智,智与行的圆满,即为佛法崇高的目的。所以佛法不仅仅是说你要见法,要开悟,其实

佛法需要德行的陪伴,如果说没有德行,指口头上谈空说妙,谈修说正,其实那是缺少德行这一法的。

德行就是属于功德的,你要修戒,戒清净;你要修定就是心清净。所以这种功德如果没有的话,谈空理是没办法和法相应的。所以真理和德行一定是统一的,绝对不是不相干,不相关的。这样才能够理和智慧,然后智慧和德行才能达到圆满,达到佛法最崇高的目标。所以佛法中,其实要了解佛法中很多法门,忽略这个德行,忽略这种戒定慧往往都是口头禅。

谈的挺好但是缺乏这种德行。


第二,中道行依法而行,行到法的体证而转迷情.困迫的生活。从法的法性的空寂或者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法印说这是法法如此可说真理无所不在。

因为前面谈到了真理德行的统一,真理与智慧的统一。

法性空寂,就是涅槃寂静的这一边,直接契入空性,这边是三法印,它无论是从缘起法的空性来讲,还是从三法印来讲,法法都是这样子的。等于说,它既是缘起空相应的,它又是诸行无常.无我。所以这个诸行无常无我,我们在成佛之道里头学到是,它是世俗的假有,它是缘起甚深之处,这个法的空寂性那就是倍复甚深,难知难见之处。所以无常生灭有为,和这个寂灭涅槃无为,怎么统一起来?那就是要体证诸法无我,才能把有为和无为两边统一起来。所以无论从三法印来说,还是一法印,这样真理是无所不在。因为法法如此,十二因缘法每一法都如此,四圣谛法也是每一法都如此,我们五蕴六处六界也同样,都是空相应缘起法,都是没有自体的,没有恒常不变的,所以,这这样的真理是无所不在的。

下边就说但是有情由于无明所盖,爱结所系,这就是指我们这个凡夫有情了,被无明所覆盖的,然后又被爱烦恼所缠缚着,然后拘束于狭隘的自我私欲中所知所行的一切,不但不能触证这本然的法性,反而障碍他。就等于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保证这些法。我们现在触证的都是无明,和无明相应的,和贪爱相应的,天天去处这是无明触。所以我们就没办法触证。这个三法印和这个法性的空寂性,不但触不了它,还障碍它。障碍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的障碍着,因为我们无常起常见,无我起我见。一切法的不真实性,起这种实有见,所以就障碍着这些真理。

下边,做的譬喻也好,如迷茫者,迷方者,是迷失方向,辨不清方向的人,

它不但不能分别东方和西方,而且它固执认为东就是西,以东为西。这样有情住着的五蕴,五取蕴成为炽然大苦,五蕴身心,我们,前边学到这种五蕴炽盛苦,我们五蕴,纯大苦聚集,集起了我们这个苦报之身,所以,我们注重着五蕴自体,爱着这个五行自体,一定要说看着我们这个五蕴自体,当然了,就成为炽然大苦。但是我们,可能也不觉得,我们这个身心现在也挺快乐的,我们也可以去享受你也可以去陶醉,去快乐。并不觉得苦,也有乐所以,我们即便说成为大苦,找不到一个方向,这都是不知道无常而执常执断,无常也成为大苦,为什么因为无常苦,苦一切都是因为无常变化,

变化?等于说,我们在生活中,好的事情,好的心情,可能也会遇到人,一下就变成苦了。所以在世间我们遭遇了不快乐的事儿,遭遇了这种艰难困苦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心情就,不情愿去接受他,因为不知道无常,我们,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看待事情,这样我们就往往叫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其实我们的世间,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但是这些苦事,我们不会去反思,往往怨天尤人。所以这个苦会给我们带来烦恼,也会给我们带来造业,因为一受苦就抱怨,怨天尤人的,这样就会继续造业。不甘心,不情愿,所以这都是由于我们的无明盖,爱结系,固执这些无常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关于三宝章的时候,谈到这种世间事乐,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悔,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所以我们对于自然,社会,身心弄得处处荆天棘地,没有不是苦迫的。这就是我们跟自然界物质发生的关系,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关系,就是爱别离,怨憎会。和自然关系就是所求不得苦。我们和身心关系就是生老病死和这个五蕴炽盛苦。这几方面,为什么叫七苦八苦?因为就从这几方面使我们处处荆天棘地。就是这种带刺的草丛,在这三方面来说起心动念,就像带刺的草丛一样,处处针刺着我们,因为七苦八苦,苦就是一种刺,所以,也等于说我们这种感官,感官的这种六入处触到六境,那没有不苦的。当然我们触境也有乐的,但是,这种乐,它也会苦,因为它不长久。所以这个无明我爱为本的一切活动,构成有情内在的深刻的特性。因为这种无明和情爱,内在深刻的特性,就是执着自我,自体爱,境界爱和后有爱,这样就沉没于生死海之中。如果不把这个迷情堪破解放出来,这永远是矛盾缺陷的苦迫中讨生活。

所以说佛法,缘起法,其实就是讲我们身心,不离开我们身心,可是由于我们无明覆爱结系,看不到这个真理,所以就被这些烦恼,搞的是荆天棘地,处处构成这种苦迫。


佛法的中道行,就是要扭转迷情的生活,为正觉的生活,扭转困迫的生活为自在的生活。这所以以实证此法为目的,实证就是正入三法印也好,一法印也好,正入法的实相,然后,以随顺此法的思想行为,为方法。所以这个思想和行为就是说,法随法行,随顺真理法则。随顺真理法则,无非就是佛法讲的行为上来说就是戒定,再加上布施,这就是随顺这个法。那知见上就是随顺因缘,随顺圣道的因缘,它不是随顺流转的因缘。所以这必然理则或者叫事待理成。那这个世代里程我们要依待还灭的必然法则,这样才能够随顺于真理,不能随顺的那种流转,

流转就是邪理了,那就不正理了,以厌离迷情而去向正确的动机。

所以我们这个动机,那就是从正见而引发出来的正思。所以正见,为什么要一定要发动正思,这个动机才能够生起来,激发出来。所以这个动机是厌离迷情的,厌离颠颠倒倒,烦动恼乱的内心的烦恼生活。

所以要实证此法,那必须要随顺正确的思想行为,但要随顺正确的思想行为,要发起厌离迷情而向正觉的动机,就是这个关系。所以你要证它为目的,证入这个法的实相,你要随顺这个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还不足,你还要有这种动机,就发起这种意愿来。因此,专修取向的分别行是不够的。佛所以说依智不依识。

我们取向分别,开始还是需要取相分别的。在临悟入的时候,我们才不取一切相,因为我们现在,取向都取不进来,分别都分别不清楚,。为这里,说专修取向分别是不够的,那意思是到一定程度时不取于相,不加妄分别,还有正分别,所以说是依智不依识。

这个智当然是从戒定慧而开展的这种观智,需要对法有一定的辨别,所以这种理和智是平等的。你要能够先见法才有智,并不是说你先有智,然后你再去见法,一定先明理,你才有智。所以这个理智,它是非常相关的,所以我们一般说你要有智慧,人要有智。所以我们是要学佛法,要学佛法的智。但是这个智是什么智,其实佛法的智是建立这种法理上,对法理清楚,不但对法理能够辨别,能够抉择,而且还能够断一些烦恼才是智。智的作用是断烦恼的。所以见了真理破无明,无明就是烦恼。这样见了真理,破了无明,这个才是智。如果说我们现在,,

理能讲,能说,但是烦恼依然还存在。我们要是依顺从于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还必须先依中道行,然后,才能断根本的烦恼。所以八正道,也可以说先断恶,断恶生善。你先断五欲,五盖,先舍弃不正行,这都是恶,然后才能够生起智。如果说专谈法法平等,不知行为为有法与非法,顺于法与不顺于法的差别也是不对的。如果说只是讲这个法法平等,因为法法都是缘起的,法法都是无自性的。就这样从这种没有差别的法性上去讲。但是对善恶不清楚,也是不对的。就像我们一般有的人,学了缘起法,然后一观就是生生灭灭,一观法尔如是,一切法必然归于灭,生而寂灭,法法都是这样,这个还有分别吗?你看你这个当下,他都是在生灭,生灭不住,无常法,你能让一法注入,你能让一法留住吗?听起来似乎也是在谈法。也对,但是问题说你是善恶都分不清,你说生灭能灭得了吗?善法生不起来恶法也灭不去,就在那生生灭灭。那就打糊涂仗,因为佛法开始先要么先灭这个恶法,先生善法,所以说有的时候也说不思善,不思恶,你有善恶,还是有分别心,所以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

这个下边,大智度论里面讲得比较细致一点,观真空的人,先有无量的布施,持戒,禅定,然后其心柔软,

诸结使簿,就这些烦恼,都非常的淡泊了,然后得真空,你看他前边儿,先有无量的布施,持戒,禅定,然后,身心柔软,烦恼使薄,才能够得到真的真实的空意。邪见中没有这个事情,但欲以臆想分别,邪心取空,你只是臆想,想象的,那就是邪心在起着空。

然后,说一个人最初不认识做菜的盐,然后见到一个贵人,这个盐,炒种种的肉和菜而食,就放这个肉菜之中炒熟而食,然后就问说,菜这么好吃,是什么原因,这个贵人就说,此盐能令物为美故,故就是这个盐才能令这个食物非常的美味好吃。

因为我记得,有一个古语,说炒菜的香味是来自于油,说这个香是因为有油。其实,不对,如果说你没有盐,你这个菜就没有味道了,这个油再香,也是没有味道,不好吃,那说明这个盐,在我们这个美味之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此人一听说盐让菜能够美味,他就自味必多,他认为只吃盐,那味不就更好吗?满口食之,咸苦伤口。然后问为什么说盐能够起到一个美味的作用?这个贵人说,你这个痴人,你应当就是掂量应该放多少,令之味美。为什么你单单的吃盐,不放在这个菜肴里头?而且这个菜放盐多了,咸苦不堪,放少了也是非常的清淡,没有滋味。所以要放的适量,这个菜味道才非常的可口。下半句说,无智慧的人,听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不修各种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所以,这个等于说他是没有智慧的人,他听了空,一切法空为最究竟,然后,也不去修各种的善法功德,他就想得那个空,这就是邪见。

导师,在学佛三要里头也谈到这个事情,慧学的成就离不开其它功德的,慧就是戒定慧,所以说慧学成就,哪儿说天天?你是谈空说妙。,空谈妙理,那不是慧的?所以慧的成就,一定是离不开其它功德。布施,持戒,修定,修身,这都是其它的功德,所以其他功德,也要依慧学才能够究竟完成。其它功德没有正见,那你这个其他功德也不能究竟。

因为它不能出世。比方说外道也有戒,也有定,但是没有佛法的无漏慧,所以它就不能究竟,只是人天善法。所以,有这些功德,还要有佛法的慧,才能够把这个功德达到最究竟。所以说离开了信戒悲定而专谈高深现证无漏慧,既是妄想。所以龙树说,信戒无基,妄想取一空,是邪空。所以我们这个信,其实就是我们听闻佛法而来的。所以没有信和戒,你没有闻思佛法和持戒的这个基础,你还想证入空,那就是邪空了。所以说空而不能与信戒相应,皆落邪恶坑,永远不能得现证慧。若修慧学而抛其它无边清净功德,那不管在声闻法或是大乘教中,都是非常不相应的了。所以这就是说我们行为?还要知道非法与正法,顺于法和不顺于法,顺于法就是法,不顺于法的就是非法。


第三,

佛法对于见法的体见与实证的理智德行,不只是信仰而已。所以这里谈到了这种想证入这个法,你这种不只是信仰就能够达得到的,所以佛法中大多数现在有很多都是信仰型的,它仅仅是停留在信仰上,没有闻法的正知见,这样你还是不足。所以说依法修行,虽然因为根性不同,不一定现生就能够见法的目的,这个是从事实来讲,因为人的根性,有利根,有顿根,有信行人,有法行人,这个是从现实这个角度来说,你不一定,今生就能够达到见法的目的。但是,从佛法来说,佛法他对于法的体悟,绝不认为是要实现于死后,或实现于来生,实现于另一个世界。因为在佛陀那个时代,佛说这个法,现证的中道法,就能够让人,

能够现法去体见的。


下面就说,佛弟子依法修学,绝不等到未来他方,而要求现在的正验,这个在佛陀在世的时候,确实是没有这个佛弟子,那说我等未来再修吧,或者说我去他方去休学去吧。所以在根本经典之中是没有这种思想,都是要求现证法的经验,今生就要证实它,如先生都不能体会,不得解脱,

将希望寄托于未来他方,这太过于渺茫了,等于,不能真实体验的幻想。所以佛法的中道行重视,自知自觉自作证,因为这个中道行,它完全是自立的,就是刚开始正见是需要亲近善事,从他听闻的听闻之后,你还要能够自知这个自知?他需要自己能够思辨?自己思考,然后自己确定。

所以这个自知并不是说别人告诉你一个现成的方法,然后,就变成你的了。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没办法说,把佛陀已经证悟的这个果儿一下子就给你,你不用你动脑筋,不用你学习,一下子你就得到这个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你自己去听闻,去思辨,去抉择。达到自知。自知就等于说不用别人去给你肯定,你会自己会肯定的,当然是肯定的,他一定是如法的了,不能自己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有自知就会有自觉,就会自作证。有人,以为出,以为比丘的出家是为了祈求来生的幸福,某比丘告诉他,不出家是舍非时乐,得现在乐,非时那就是,未来你舍出家,要舍弃未来的乐,要得现在的乐现证法了。所以说现前了,就是自觉自证的解脱之乐。这个是在佛世的时候。这个经文,

很多经文都是强调现证法乐的,舍弃非时乐。关于法的体现是容易到达的。法的体现,不是渺茫的,不是难得的。如佛说比招行如是目,必得生进,目行如是朝,必得生进。这个是中华经里面的念佛经,这是容易到达的,问题在学者是否能顺从佛陀的开导而行,这个是关键。这个就是,如说随修行的

如是佛的法去实践,这就等于说是要服药了。那我们前面学,我们佛弟子应该并想要想因众了之,想随文如说行佛说法。如今,我们去听闻佛法,佛是大医,王僧是,病者法如药,那听完了法,你还要去服务他,你不能说念念药方你就能够治病,所以,服药,就要如佛说,随随顺佛的开导而去行持,去实践,这就是服药了。因为法,

我们前面写到,我们烦恼,需要去把这个烦恼去对治掉,你才能够达到团灭。那对治烦恼怎么去对治?其实就是去依照佛法讲的文法,升起正见,然后引发证书,然后升起德行,升请文道德行为,这就是服药了。因为道德他就是对峙不道德的行为,你道德增长上来,你不道德的恶法,它就会灭去,这就是服药了,吃药了。

对法的实证的也可能。佛曾归纳说,世尊,现证法律一住持人非是通达,基于现证法,源自觉悟。这个案件中,很有名的,这个是念法的功德。世尊?世尊的现法律。因为世尊,他以现前的身心而讲的这种法和律。所以佛最初哈,我们在华概论最初学到法律的时候,法与律的对立嘛,法语意义的对立那种,最初佛讲法是法与律是并举的。所以,法你尊重于法,就等说你尊重于律了,

你像八正道,八正道,正见是法,正语正业,正命是法,正念正定是法,所以遵从于法,等于说你尊重于律了,所以说现证法律他是不说的这个法律的,你顺从这个法律,这个法和律,就会让你迷住热闹,离开了种种的烦恼,非是通达,非是通达,就是不现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你努力,任何时候都能够通达,所以说基于现证法原则,源自觉悟,这是阿含经中的易经,

所以说这非时通达就不在时,这是解这个导师的解释哈,不,暂时,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开悟,所以,这个也等于说,功到自然成。你不要求,什么时候现证法什么时候开悟,因为你功夫到了,是不是?它自然,它就会开悟,这叫公道自然成,光大自然成也是,你不用求什么时间去解脱,开悟剑法,关键是你能不能时时的用功,

这个是要紧的,如果说你不实时的用功,然后还要求,什么时候能解脱,其实那就是妄想,一点儿都不切实。机械法或翻译为就是此剑,意思是能修行,当下就会体悟此法的,这就是现证法,或者叫县官现前的这个法,你就可以去现观察县官,就是当下就会体会这样的法,

因为你见了法,你就自己能够觉悟到这个法?它是本性空性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因缘和合,没有自体的,它存在的单体,就是空性性,就在波浪翻起的同时,他就是急性的,不是等到他坏去,它才是空性的。这就需要,这种现证法律能够顺从于这种现证法律下边小杰,

不是学者充满了理智德行的新生命,佛法,如实正直的如此重视,既表示学者充满了理智的,德行的佛法的新生命,因为你要是能够如实的证知这个法,你,你就充满了理智,德行,对吧?新生命,这本书,你的生命,是在佛法里头,又重新得到了一个新的生命,因为这个新的生命,是你已经在佛法里头,

改头换面了,都整个生命体给你输入了新鲜的一个生命体,都给你全身身心都拧。更换了一个新的生命体,叫新的生命。那么怎么去更新?其实就是把我们旧有的思想全给他对峙掉,剔除掉,都换上佛法的新的理念,新的思考,新的知见,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世界,就是佛法的真理的世界,完全的是革新了自己,所以它不是传统的,他们的宗教信仰而已,

因为这个完全是自立的了,王家是源自觉知的了,当然他就不是那种传统,他立的只是信仰。这是对于你性生活的否定转化为正觉生活的关键。这是法胜官,大乘小乘没有多大差别,不过下手的方便与究竟多少不同罢了,所以这个下手嘛,前面我们学到,身份证,多从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来下手,来观次第见到的大众,直接从极密涅槃,直接切入空一。所以,

方便和究竟方便,一般说声闻法,是,是方便,施设的方便。那这究竟?那就是佛道了。这是第一个主题的内容,就是从我们这个中造型中造型结合了我们这个,理智和德行,礼仪,智慧和德行,把这个三者给它统一起来,那这个就是正确的德行。依法,

而进入正法的我对我们整个佛法,先明理,然后纯粹,纯粹于礼,达到这种质证。大致就是这些内容,下面 大家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