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1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2023年11月23日 (四) 13:30的版本



佛法概论-52

(2023-11-20)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佛法概论第13章中道泛论 ,第一节讲人类的德行,从神到人;从少数到多数;从人类扩展到一切有情。这就是人类的德行 ,用佛法充分的来重视我们的德行和自己的思想。

第二节,是讲正觉的德行,通过讲人的正常道,然后达到圣道,达到正觉,就是达到圣道。

两个主题: 一、依法修行的现觉; 二:正觉的生活。


第二節、正覺的德行

一、依法修行的現覺

现觉就是我们现法的证觉,就是证入现见的法。我们在佛法概论第一章的时候,学过现证的正法,所以我们修行,最终还是要达到现证,现证也是现觉。


(一)佛法的中道德行是真理與德行的統一,理與智、智與行的圓滿

1、中道是依於正法而契入正法的

佛法的中道行,為人類德行的深化又廣化。】

深化就是能够净化自己;广化是净化世间。

【它所以超勝人間一般的德行,即因為中 道是依於正法而契入正法的。

当然了,佛法也讲德行,但是佛法这个德行既深化又广化。所以能够超胜人间的德行。我们人间的德行,你就是再怎么高尚,它也没办法出世间。 出世间的德行,那就更深化了。

【即因為中 道是依於正法而契入正法的。】

中道是依正法而契入正法,依的正法就是正见,这即是八正道的真谛,首先要见到真理。正见通过闻思要了解佛法缘起的必然的理则性,应遵循这种理则契入涅槃的正法,或者叫解脱的正法。所以这个等于说是真谛法。

2、中道是與世間的真理相隨順

中道行是德行的常道,與世間常遍的真理相隨順、相契合,所以經中常說:「法隨法

行」。35】


这个在论里有介绍,这个法是指什么?这个法是涅槃法,随法就是八圣道法。

所以说这个法是随法行而契入涅槃法的。又一个词语就是法,然后次法,然后向。所以这个法也是指涅槃,次法就是八正道。依八正道而行,依八正道向于涅槃法,所以依八正道向于涅槃法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中道行是德行的常道,它和世间常变的真理相随顺,相契合,就是中道法。成佛之道讲到皈依法的时候,有真谛法和中道法,最后是解脱法,相当于中道法。

【35】

(1)《雜阿含經》卷 41(1125 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 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大正 2,298c4-8)

(2)《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 6〈5 四法品〉:「四預流支者: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 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大正 26,393a11-12)

(3)《阿毘達磨發智論》卷 18:「如說法隨法行。云何法?答:寂滅涅槃。云何隨法?答:八 支聖道。云何法隨法行?答: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復次,別解脫名法;別解脫律儀名 隨法;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復次,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此 名隨法。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


3、中道能達到法的體見

依中道行去實踐,能達到法的體見,稱為「知法入法」。36

那这个就是解脱法,所以第一个就是真谛法,这是中道法,就是解脱法。

【36】《雜阿含經》卷 5(107 經) (大正 2,33b19-22):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 度諸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4、中道所體見的是法身

【體見正法的理智平等,稱為「法身」。37】

所以这个法身,我们前边也谈到了,在成佛之道 佛是「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所以理就是法理,智就是慧。所以佛法就是因为见到了真理,见到的真理是什么样子的,智就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理和智就是平等的,也叫理智一如,或者叫以如如智,证如如理,依如如理,显如如智,也叫真如。所以我们正见所见的这个理,就不以我们主观而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理,它不是我们主观想象出来的,想象出来的就不是法的真实相。见到缘起法的流转,缘起法的还灭,见到法的寂灭性的时候,那这个智就和理是平等不二的。这样两者都平等,则称为法身。

【37】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一章,(p、15-p、16): 佛陀的所以為佛陀,在乎正覺緣起法性,這是佛陀的法身。釋尊證覺緣起法身而成佛,如弟 子而正覺緣起法的,也能證得法身;不過約聞佛的教聲而覺悟說,所以稱為聲聞。「如須陀洹 得是法分名為初得法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名後得法身」(羅什答慧遠書)。能得法身的佛弟 子,是真能窺見佛陀之所以為佛陀的,所以釋尊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須菩提 尊者的深觀法空,釋尊也推許他「先見我身」。因釋尊覺法成佛,引出見法即見佛的精義。再 進,那就是「法身常在」。釋尊說:「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遺 教經》)。法身的是否常在,依佛弟子的行踐而定。有精勤的實行者,就有現覺法性者,有能 見佛陀的所以為佛陀者,法身也就因此而實現在人間。佛法的不斷流行,有不斷的勤行者, 法身這才常在人間而不滅。「法身常在」的論題,是何等深刻、正確而有力!



5、小結

所以佛法是依法見法的德行,】

这里的德行很重要,依法见法的德行,等于说你想悟道,你想见法,必须要有崇高的德行,崇高的德行就是八正道。这个德行是世间的用语,佛法就叫中道行,或者叫戒定慧,这都是德行的。

【真理與德行,並非互不相干。依真理而發起德行,依 德行去體見真理,】

所以二者是相互依缘的,依真理而发起德行,像八正道的正见,见的就是真理。正见下边就是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所以有正见必然能引发正思,审虑思,发动思,决定思和发动思是发动我们身语意的德行,然后再依八正道这个戒定慧德行,最后去体见体悟真理,涅槃真理。

所以【真理與德行的統一,達到理與智、智與行的圓滿,即為佛法崇高 的目的。

所以佛法不仅仅是说你要见法,要开悟,其实佛法需要德行的陪伴,如果说没有德行,只是口头上谈空说妙,谈修说证,其实那是缺少德行这一法的。

德行就是属于功德的,你要修戒,戒清净;你要修定就是心清净。所以这种功德如果没有的话,谈空说理是没办法和法相应的。所以真理和德行一定是统一的,绝对不是不相干,不相关的。这样才能够理和智慧,然后智慧和德行才能达到圆满,达到佛法最崇高的目标。所以要了解佛法中很多法门,如果忽略这个德行,忽略这种戒定慧,往往都是口头禅。



(二)中道行即依法而行,行到法的體證而扭轉迷情、困迫的生活

1、有情由於無明、愛結而住著五蘊,沈沒於生死海中

從法性空寂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法印說,這是法法如此的,可說真 理無所不在。】

因为前面谈到了真理德行的统一,真理与智慧的统一。

法性空寂,就是涅槃寂静的这一边,直接契入空性。 无论是从缘起法的空性来讲,还是从三法印来讲,法法都是这样子的。它既是缘起空相应的,它又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以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它是世俗的假有,它是缘起甚深之处;这个法的空寂性,那就是倍复甚深,难知难见之处。

所以无常生灭有为和这个寂灭涅槃无为,怎么统一起来?那就是要体证诸法无我,才能把有为和无为两边统一起来。所以无论从三法印来说,还是一法印,这样真理是无所不在。因为十二因缘法,每一法都如此,四圣谛法也是每一法都如此,我们五蕴六处六界也同样,都是空相应缘起法,都是没有自体的,没有恒常不变的,所以这样的真理是无所不在的。

下边就说【但有情由於「無明所覆,愛結所繫」,】

这就是指我们这个凡夫有情了,被无明所覆盖的,然后又被爱烦恼所缠缚着。

【 拘束於狹隘的自我私欲中; 所 知所行的一切,不但不能觸證這本然的法性,反而障礙它。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觸證这些法?我们现在触证的都是和无明相应的,和贪爱相应的,天天去触这些法,这是无明触,所以我们就没办法触证明。这个三法印和这个法性的空寂性,不但触不了它,还障碍它。 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的障碍 ,因为我们在无常上起常见,在无我上起我见。一切法的不真实性,起这种实有见,所以就障碍着这些真理。下边,导师的譬喻:

如迷方者,不但不能分別東與西,而且固執的以東為西。這樣,有情住著五蘊,五 取蘊成為熾然大苦。】

迷方者,是迷失方向,辨不清方向的人。前边学到这种五蕴炽盛苦,我们五蕴纯大苦聚集,集起了我们这个苦报之身,所以 我们注重着五蕴自体,爱着这个五蕴自体,当然了就成为炽然大苦。但是我们可能也不觉得苦,我们这个身心现在也挺快乐的,我们也可以去享受快乐,也可以去陶醉,并不觉得苦。

这都是【不知道無常而執常執斷,無常也成為大苦。】

为什成為大苦?因为无常变化,我们在生活中,好的事情、好的心情,可能一下就变成苦了。所以在世间我们遭遇了不快乐的事儿,遭遇了这种艰难困苦的事情,我们心情就不情愿去接受他,因为不知道无常。我们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看待事情,这样我们就往往叫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恚苦。 其实我们的世间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但是这些苦事,我们不会去反思,往往怨天尤人。所以这个苦会给我们带来烦恼,也会让我们再造业。

所以这都是由于我们的无明盖,爱结系,固执这些无常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成佛之道皈依三宝章的时候,谈到这种世间,「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悔,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所以我们【對於自然、社會、 身心,39弄到處處荊天棘地 ,沒有不是苦迫的。

这就是我们跟自然界物质发生的关系,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关系,就是爱别离,怨憎会。和自然关系就是所求不得苦。我们和身心关系就是生老病死和这个五蕴炽盛苦。这几方面为什么叫七苦八苦?因为就从这几方面使我们处处荆天棘地。就是这种带刺的草丛,在这三方面来说起心动念,就像带刺的草丛一样,处处针刺着我们。因为七苦八苦,苦就是一种刺,我们这种感官触到六境,那没有不苦的。当然我们触境也有乐的,但是这种乐它也会苦,因为它不长久。

所以【這無明、我愛為本的一切活動,構成有情內在的深刻特性,沈沒於生死海中。如不 把這迷情勘破而解放過來,即永遠在矛盾缺陷的苦迫中討生活。】


因为这种无明和情爱,内在深刻的特性,就是执着自我,自体爱,境界爱和后有爱,这样就沉没于生死海之中。如果不把这个迷情堪破解放出来,这永远是矛盾缺陷的苦迫中讨生活。

所以说缘起法其实就是讲我们身心,不离开我们身心,由于我们无明覆爱结系,看不到这个真理,所以就被这些烦恼,搞的是荆天棘地,处处构成这种苦迫。



2、佛法的中道行,即為了要扭轉迷情、困迫的生活

佛法的中道行,即為了要扭轉迷情的生活為正覺的生活,扭轉困迫的生活為自在的 生活。這所以以實證此法為目的,以隨順此法的思想行為為方法,以厭離迷情而趨 向正覺為動機。】


实证就是证入三法印或一法印。

这个思想和行为就是法随法行、随顺真理法则。随顺真理法则,在佛法讲的行为上来说就是戒定 ,再加上布施,这就是随顺这个法;知见上就是随顺圣道的因缘,它不是随顺流转的因缘。所以这必然理则或者叫事待理成。那这个事待理成我们要依待还灭的必然法则,这样才能够随顺于真理,不能随顺那种流转,流转就是邪理了,那就不正理了。

【以厭離迷情而趨 向正覺為動機。】

所以我们这个动机,那就是从正见而引发出来的正思,所以正见为什么要一定要发动正思,这个动机才能够生起来,激发出来? 这个动机是厌离迷情的,厌离颠颠倒倒,烦动恼乱的内心的烦恼生活。

所以要实证此法,那必须要随顺正确的思想行为,但要随顺正确的思想行为,要发起厌离迷情而向正觉的动机,就是这个关系。所以你要以证它为目的,证入这个法的实相,你要随顺这个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还不足,你还要有这种动机,就发起这种意愿来。


【因此,專修取相的分別行是不夠的,佛所以說:「依智不依識。」41 】

我们修行开始还是需要取相分别的,在临悟入的时候,我们才不取一切相。因为我们现在取相都取不进来,分别都分别不清楚。这里说专修取相分别是不够的,那意思是到一定程度时才不取于相,不加妄分别,还有正分别。

所以【佛所以說:「依智不依識。」】

这个智当然是从戒定慧而开展的这种观智,需要对法有一定的辨别,所以这种理和智是平等的。你要能够先见法才有智,并不是说你先有智,然后你再去见法,一定先明理,你才有智,这个理智,它是非常相关的,所以我们一般说你要有智慧,我们学佛法,要学佛法的智。但是这个智是什么智?其实佛法的智是建立这种法理上,对法理清楚,不但对法理能够辨别、抉择,而且还能够断一些烦恼才是智。佛法智的作用是断烦恼的,见了真理,破了无明,这个才是智。

我们现在理能讲、能说,但是烦恼依然还存在。我们顺从于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还必须先依中道行,才能断根本的烦恼。所以八正道是断恶生善。你先断五欲、五盖,先舍弃不正行,这都是恶,然后才能够生起智。

【41】

(1)《大寶積經》卷 82〈郁伽長者會第十九〉(大正 11,478a10-12): 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2)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88): 四依裡的依智不依識,就是修慧的指導標準。識是有漏有取的,以我我所為本的妄想分 別,若依此而進修,不但不得證悟解脫,而且障礙了證悟解脫之路。智則相反地,具有 戡破我執,遣除邪見的功能,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能夠降伏自心煩惱,引發現證智慧。

【如專談法法平等,不知行為有法與非法──順於法與不順於法的差別,也是不對 的。】

如果说只是讲这个法法平等,因为法法都是缘起的,法法都是无自性的,从这种没有差别的法性上去讲,但是对善恶不清楚,也是不对的。就像我们一般有的人学了缘起法,然后一观就是生生灭灭,一观法尔如是,一切法必然归于灭,生而寂灭,法法都是这样,这个还用分别吗?你看 ,这个当下都是在生灭不住,无常法你能让一法留住吗?听起来似乎也是在谈法,也对。但是问题说你是连善恶都分不清,你说生灭,能灭得了吗?善法生不起来,恶法也灭不去,就在那生生灭灭,那就打糊涂仗。因为佛法开始先要么先灭这个恶法,先生善法,所以说有的时候也说不思善,不思恶,你有善恶,还是有分别心。

【所以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42】

关于这个,大智度论里面讲得比较细致一点。他说:

【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 邪見中無此 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

邪心取空,你只是臆想、想象的,那就是邪心在取空。又举譬喻说:

【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貴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 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鹹苦 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貴人言:「癡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 純食鹽?」】

我记得有一个古语说,炒菜的香味是来自于油,其实如果说你没有盐,这个油再香,菜也是没有味道,不好吃了,那说明这个盐在我们这个美味之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此人一听说盐让菜能够美味,他就自味必多,他认为只吃盐,那味不就更好吗?满口食之,咸苦伤口。然后问为什么说盐能够起到一个美味的作用?这个贵人说,你这个痴人,你应当就是掂量应该放多少,令之味美。为什么你单单的吃盐,不放在这个菜肴里头?而且这个菜放盐多了,咸苦不堪,放少了也是非常的清淡,没有滋味。所以要放的适量,这个菜味道才非常的可口。下半句说:

【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是為邪見,斷諸善根。】

这个等于说他是没有智慧的人,他听了空,一切法空为最究竟,也不去修各种的善法功德,他就想得那个空,这就是邪见。

导师在学佛三要里头也谈到这个事情,慧学的成就离不开其它功德的,慧就是戒定慧。所以说慧学成就,哪儿是天天谈空说妙 ? 慧的成就,一定是离不开其它功德——布施,持戒,修定,修身,这都是其它的功德, 而其他功德,也要依慧学才能够究竟完成。其它功德没有正见,那你这个其他功德也不能究竟,因为它不能出世。比方说外道也有戒,也有定,但是没有佛法的无漏慧,所以他就不能究竟,只是人天善法。所以有了这些功德,还要有佛法的慧,才能够把这个功德达到最究竟。

所以导师在《学佛三要》中说:【若離信、戒、 悲、定而專談高深現證無漏慧,即是妄想。龍樹說:「信戒無基,妄想取一空,是為邪空」。】

我们这个信,其实就是我们听闻佛法而来的,没有信和戒,你没有闻思佛法和持戒的这个基础,你还想证入空,那就是邪空了。

【 空而不能與信戒相應,即落邪惡坑,永遠不得現證解脫。...若修慧學而拋卻其他無邊清 淨功德,那不管在聲聞法,或是大乘教中,都是極不相應的。】


釋尊的教導修行,不外乎依法而行,行到法的體證。

所以说我们要知道非法与正法,顺于法和不顺于法,顺于法就是法,不顺于法的就是非法。

【42】

(1)《大智度論》卷 18(大正 25,194a15-25): 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中無此 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 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貴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 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鹹苦 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貴人言:「癡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 純食鹽?」

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是為邪見,斷諸善根。

(2)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92): 慧學的成就,是離不開其他功德的;其他功德,也要依慧學才能究竟完成。若離信、戒、 悲、定而專談高深現證無漏慧,即是妄想。龍樹說:「信戒無基,妄想取一空,是為邪空」。 空而不能與信戒相應,即落邪惡坑,永遠不得現證解脫。...若修慧學而拋卻其他無邊清 淨功德,那不管在聲聞法,或是大乘教中,都是極不相應的。


(三)佛法對於見法的體見與實證是理智、德行的,不只是信仰而已


这里谈到了 想证入这个法,你不只是信仰就能够达得到的,所以佛法中大多数现在有很多都是信仰型的,他仅仅是停留在信仰上,没有闻法的正知见,这样你还是不足。


1、現生不一定能見法,但對於法的體悟,決不寄託於死後及另一世界

依法修行,雖因為根性不同,不一定現生就達到見法的目的。】

因为人的根性,有利根,有钝根,有信行人,有法行人,这个是从现实这个角度来说,你不一定今生就能够达到见法的目的。

但是【但佛法對於法的體悟, 決不認為要實現於死後,或實現於來生、實現於另一世界。

因为在佛陀那个时代,佛说这个现证的中道法,就能够让人能够现法去体见的。


2、佛弟子對於體驗法應有的態度

(1)重視「自知自覺自作證」

【佛弟子的依法修學,決不等到未來、他方,而要求現在的證驗。】

这个在佛陀在世的时候,确实是没有这个佛弟子,那说我等未来再修吧,或者说我去他方修学去吧,在根本经典之中是没有这种思想的,都是要求现证法的经验,今生就要证实它。

【如現生都不能體悟得解脫,將希望寄託在未來、他方,這過於渺茫,等於不能真實體驗的幻想。所以佛法的中道行,重視「自知自覺自作證」。43】


因为这个中道行,它完全是自利的,就是刚开始正见是需要亲近善知识,从他听闻正法之后,你还要能够自知,这个自知,他需要自己能够思辨、思考,然后自己确定。

所以这个自知并不是说别人告诉你一个现成的方法,然后就变成你的了。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没办法说,把佛陀已经证悟的这个果一下子就给你,不用你动脑筋,不用你学习,一下子你就得到这个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你自己去听闻,去思辨,去抉择 达到自知。自知就等于说不用别人去给你肯定,你会自己会肯定的,当然是肯定的,他一定是如法的了,不能自己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有自知就会有自觉,就会自作证。

【43】《中阿含.2 晝度樹經》卷 1〈1 七法品〉(大正 1,422b24-26): 聖弟子諸漏已盡,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有人以為比丘的出家為了希求來生的幸福,某比丘告訴他:不!出家是「捨非時樂,得現前樂」(《雜阿含經》卷三八‧一○七八經)。44現前樂,即自覺自證的解脫樂。】

非时就是随时,未来你舍出家,要舍弃未时的乐,要得现在的乐,现证法了。 现前乐就是自觉自证的解脱之乐。这个 在佛世的时候,很多经 都是强调现证法乐的,舍弃非时乐。

【44】《雜阿含經》卷 38(1078 經) (大正 2,281c13-18): 天問比丘:「云何捨非時樂,得現前樂」? 比丘答言:「如世尊說:非時之欲,少味多苦,少利多難。我今於現法中,已離熾然,不待時 節,能自通達,現前觀察,緣自知覺。如是天子!是名捨非時樂,得現前樂」。


(2)關于法的體見是容易到達的

關於法的體見,不是渺茫的,不是難得的,如佛說:「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 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中阿含經‧念處經》)45 這是容易到達的,問題在學者是否能順從佛陀的開導而行。】

这个是关键。这个就是说,如佛的法去实践,这就等于说是要服药了。我们佛弟子应该「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我们去听闻佛法,佛是大医王,僧是护病者,法如药,那听完了法,你还要去服用它,你不能说念念药方你就能够治病。所以,服药,就要随顺佛的开导而去行持、去实践,这就是服药了。因为我们烦恼病,需要这个法药去对治掉,你才能够达到还灭。那 烦恼怎么去对治?其实就是去依照佛法讲的闻法,生起正见,然后引发正思,然后生起德行、道德行为,这就是服药了。因为道德他就是对治不道德的行为,你道德增长上来,你不道德的恶法就会灭去,这就是服药了。

(3)对于法实证的可能性是不待时的

【对于法的实证与可能,佛曾归纳的说:「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杂阿含经》卷二○‧五五○经)【46】】


这个在阿含经中很有名的,这个是念法的功德。 世尊的现法律,因为世尊他以现前的身心而讲的这种法和律。所以最初,佛讲的法与律是并举的,法你尊重于法,就等说你尊重于律了。八正道,正见是法,正语正业正命是法,正念正定是法,所以遵从于法,等于说你尊重于律了。所以说现证法律,你顺从这个法和律,就会让你离诸热恼,离开了种种的烦恼。非时通达,就是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你努力,任何时候都能够通达。所以说依于现证法原则,缘自觉悟,这是阿含经中的易经,

导师的解释;【这非时通达,即「不待时」,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开悟。即于现法,或译作「即此见」(《杂阿含经》卷八‧二一五经),【47】】

这个也等于说功到自然成,什么时候现证法什么时候开悟,因为你功夫到了,自然就会开悟。你不用求什么时间去解脱,开悟见法,关键是你能不能时时的用功,这个是要紧的,如果说你不时时的用功,然后还要求什么时候能解脱,其实那就是妄想,一点儿都不切实。

【意思是:如能修行,当下即会体悟此法的。【48】】

这就是现证法,或者叫现观现前的这个法,当下就会体会这样的法,你见了法,你就自己能够觉悟到这个法它是本性空性的。因为它是因缘和合,没有自体的,它就是空性 ,就在波浪翻起的同时,他就是集起的,不是等到他坏去,它才是空性的。

【47】《杂阿含经》卷8(215经):「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大正2,54b4-6)

【48】(1)《瑜伽师地论》卷84(大正30,766c17-23)。

(2)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113-p.114):

法是我们的归依处,佛弟子应「念法」,「于法证净」无疑的。法随念与法证净的法,《杂阿含经》(卷二○)这样说:「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玄奘于《法蕴足论》(卷二)译为:「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这可以略为解说:

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说,说得恰如其分的──善说。

佛的正法,能在现生中悟见,而不是非要等到来生的──现见。

八正道与烦恼不相应,是清凉安隐的──无热。

应时,或译不时,佛法不受时间的限制,什么时候都可以契入的。

八正道有引向通达的能力──引导;

能随顺于如实知见──近观。

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觉自证的,称为智者内证。

所以,「法」不是别的,是从圣道的修习中,现见缘起与寂灭而得自觉自证。方便的开示中,这就是法,就是我们的归依处。这一切是本于佛的现正等觉而来。

【48】


(4)小结:佛法使学者充满理智、德行的新生命

佛法对于如实证知的如此重视,即表示学者充满了理智的、德行的佛法的新生命,不是传统的、他力的宗教信仰而已。】

因为你要是能够如实的证知这个法,你就充满了理智、德行,是在佛法里头,你又重新得到了一个新的生命,因为这个新的生命,是你已经在佛法里改头换面了,给你输入了新鲜的一个生命体,叫新的生命。那么怎么去更新?其实就是把我们旧有的思想全给他对治掉,剔除掉,都换上佛法的新的理念、新的思考、新的知见,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世界,就是佛法的真理的世界,完全的是革新了自己,所以它不是传统的、他力的宗教信仰而已。因为这个完全是自力的了,是缘自觉悟的了,当然他就不是那种传统他力的,只是信仰而已。

【这是对于迷情生活的否定,转化为正觉生活的关键。这是凡圣关,大乘与小乘没有多大差别,不过下手的方便与究竟多少不同罢了。【49】】


所以这个下手 ,前面我们学到,声闻乘多从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来下手,来次第见道;大乘直接从寂灭涅槃,直接契入一切法空 。所以 方便与究竟,一般说声闻法,是施设的方便,那究竟就是佛道了。

这是第一个主题的内容, 从这个中道行结合了我们这个理智和德行,理、智慧和德行,把这个三者给它统一起来,那这个就是正觉的德行,依法而进入正法。我们整个佛法,先明理然后随顺于理,达到这种智。大致就是这些内容,下面 大家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