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4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2023年12月8日 (五) 14:30的版本

佛法概论-56

(2023-12-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佛法概论的第14章,关于八正道的内容。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道德的心理因素,道德的心理因素是从内心的善心所几个方面来谈的。从道德的根源来说,就是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依三善根,引发道德的意识,道德的自觉的意识,有惭有愧。有了这种道德的意向,然后,再有精进来促成。精进又分不放逸,也属于道德的努力,然后再结合正信,就是道德的纯洁。那在这种道德意向之中,又有能够借助三种法就是,一依自,依法,以世间。即是自增上,法增上,世间增上,来完成道德的意向。其实这个惭愧心,道德意向在我们修行来说是蛮重要的。

但是我们要首先有惭愧心,有羞耻心,做了不好的事,要感到羞耻,这样人的道德意识就能够引发出来。所以,前面都是从我们内心所应该具备的道德的素质来讲的,但是从行为上来说还有实施的原则。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节就是从德行的实施原则,这方面来讲的

分两个主题,一个是从平常到深刻与广大

第二个主题,就是道德深化的意义,

那首先什么是德行实施的原则,其实这个实施原则,也就是几个内容,就是,和谐,福乐,清净,为我们道德的理想和标准,这个就是道德实施的原则。整个这一节都是围绕这几个原则和标准来扩展的,等于说,这也是这一主题的一个中心。

首先,我们从第一个主题,一个是从平常到深刻与广大,那这个德行当然有,平常的德行。有比较深刻的德行,有比较广大的德行。那这样都是从平常发展到深刻到广大的。德行不但是内心的,是见于事实的,不但是内心,因为前边我们学到德行的心理要素,我们这些善心所,能够发挥了善心所儿是我们内心的。但是我们外在行为是事实的。等于说我们内心具备了道德的因素,要引发外在的行为,产生外在的事实。所以这就是道德存于内,还要见于外,所以说引发人类的德行本能,使它实现出来,成为善的行为。德性的本能是什么,其实就是前边我们学的,道德的意识,道德的自觉!

就是把我们人类,本身就具有的这种功能,道德的本能,给它开发出来,引发出来。那怎么引发,其实就要学习,经过三宝的引导,才能把我们这个道德本能,给它发挥出来。要不然平时,它引发出来的可能都是我们自私的本能。我们平时,这种自私的本能,把道德本能给覆盖住了,不能发露出来,所以这还要借入外援。

首先讲到了这个总纲就是,从全体佛法去理解,佛法的德行,以人生的和谐,福乐,清净为理想,为标准。这样,就是从全体佛法里去理解的时候,全体说法当然了,有人天法,有解脱法,有菩萨法,有究竟法.方便法。那整个佛法其实,都是以这个,为原则的,就是人生的和谐!福乐,清净为理想为标准。所以这个人生的和谐当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要和睦相处,要和乐,然后,还要福乐,没有福乐那我们谈不上人生的德行了。

然后就是清净!达到我们内心的一种净化。如果说内心不净化,我们也很难完成外在的这种和乐,然后就是净。这个,也等于说是我们德行实施的原则,我们整个佛法的修行过程,或是最终的结果。无非,都是这三个原则,和乐,和谐,福乐,和清净,这也是这一篇的纲领。

下边其实就是围绕这个纲领来展开的,首先说我们,无论如何是修行不修行来说,生存是最基本的。若是离开了生存这一根本的事实,那一切都无从说起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人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活着。他更需要的是,和谐福乐,清净的生存!这才是我们人类所共同需求的。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人,所渴望的,所需求的。这是我们生存,当然是人的一个本能,但生存,怎样能够有一个好的生存人生的价值,那肯定需要和谐的,福乐的,清静的生存!要不然我们都是那种充满了私欲,倒见,欺凌,压迫,侵夺,杂染而不清静的生存。这样就,既无生的幸福,因为你这样的话,我们生存的幸福也无从谈起。彼此也很难和谐,这样也违反人类相互共存的要求。其实人类的本能也有这种动物性的,就是这种私欲,倒见颠倒见。

颠倒见就是,以好为坏,以邪为正,颠倒了,他不认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然后,充满了欺凌,压迫掠夺。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就是人有一种兽性,现在就是现在这个世间,等于说有的人,他不喜欢大家,和乐共处,他就喜欢哪,搞矛盾,搞斗争,搞分歧,搞破坏。所以,在过去来说,没有一个安乐的环境,那想谈修行,谈福乐,根本是,无从说起。所以现在,虽然说,有了外在环境的一个保障,你才有个人的和谐和福乐。因为,如果说只是说从,道德层面来讲,这样,他也可能是,

古代,古代其实也充满了争斗,利益,也多,侵占,这说明什么问题,就是说你没有一个强大的一个国家来保护你的话,你再大的企业也好,你再有能力的个人也好,肯定你能得福乐的生活,肯定他会有人欺负你,欺凌你。所以在这种安乐的环境里,可能我们感觉不到。但是在过去那种动乱的年代,战争年代,那肯定,普通人你想,求一个和谐福乐的生活,那真的是很难。人生存这一生都是遭受,欺凌,压迫,掠夺。

那这种生存,想谈和谐跟谁去谈,你想和跟人家和乐共处,人家还看不上你,还歧视你,还去剥削你,逼迫你。所以它是违反人类互依,相互共依的要求。因为什么,因为无论什么年代都是少数人,欺压多数人的。过去,只要你有了势力,有了财富,你可以统治大多数无能的人。因为我们现在也是,现在比方说资本,他少数人掌握了这种资本,他就可以控制大多数人。少数人有了权利就可以欺压大多数人。但是,如果说一个和平的国家,因为现在,没有和平的时代,只能有和平的国家。这样才能够谈一些和乐,福乐,清静的生活了。

下边就说,人世间无论怎样的充满矛盾,痛苦罪恶,无论和谐,福乐清净,怎样难以实现,但这到底是趋于理而顺于情的人生终极与理想,到底是人类生活中的部分的事实。

也确实是从古到今!人间无论他充满多少的痛苦,矛盾,罪恶,无论,这个和谐福乐多么的难以实现,但是还是大部分人,所追求,所渴望的一种事实。所以,这里就是说它到底,是人类生活中的部分的事实。没有指全部,因为,般能够掌握话语权的,掌握这种经济命脉的,他们可能走的就是那种霸权道路。他们不希望这种和谐福乐因为和谐乐,他们就没有利益了,他们必须搞破坏,搞压榨,搞强权。

所以人生德行的自觉,有意无意的以此和乐清净的人生为理想,为身心行为而契合这一标准的善行,从自他关系中,不断努力使它增进。

所以人生德行的自觉就是我们这种惭愧心,耻辱心。有意无意的,就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之中,肯定都有这种有意无意的一种自觉。以这种和乐清净的人生为理想,你看儒家文化自古以来,从古代社会,就有一个人类共同的理想,就是社会大同。追求那种人生完美的大同世界,没有欺压,没有贫穷之差,没有强权。其实这个就是人类所共的,几千年都有这种共同的要求。

那这样当然,历来都实行教化,教化我们能够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也都是以这种身心行为而契合于这一标准的为善的行为。所以,关键说人是群居的动物,当然是从自他的关系中,不断的努力使他增进,所以自他的关系中,就是德行的,不能是自私的。


现在都是这种强者的逻辑,现在西方就是霸权的逻辑。中国主张的比较符合大众的一种要求,都是互利共赢。都讲这种互相的利益,哪有说,都是讲一边自私的那种利益,他不考虑别人损失,只求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去破坏人家,谋求自己的利益,那完全是一种强盗逻辑,强盗的思想。不过,它可以给你美化,所以,这只有说从自他关系中,互相的得力,就是这种交易有买有卖,公平的交易。你不能搞那种,那种垄断,强权。所以人类的德行,也只能在这种安乐的环境里,能够达到理想和乐。在那种弱肉强食的环境里,那这种思想是,推行不开的。

就像中国古代孔孟思想,你看孔子在战国时代周游列国,都是推崇仁政,以德行来治理国家。但是那个年代也都是征战的年代,大国欺负小国年代。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后,都是到处碰壁,后来就教学了。专门走教学这条路的,培养出七十二贤。所以从古到今,其实也都是人类的共同的要求。大多数人,都想把这种世间能够德以德化作为普世价值,他不是以那种资本作为,普世的价值的。

然而,自他的和乐清净,应该从无限时空的观点去眺望,这比一般所见的要扩大的多。

当然了,这个是自他和乐清净,从无限的时空去眺望,真的就是高瞻远瞩,要有那种,远大的眼光。你要看将来的发展,这样,它就比一般的要扩大得多,其实一般的也可能是只是局限于现世。顶多顶多,它局限于几世。因为这个就像,大乘法一样,他能够,发那种长远心!因为什么,因为人的道德它不仅仅说一生他就完成的。人类的净化或者自身的净化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自他和乐的清净,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他应该有更长远的报复。所以你看,佛法中,菩萨发心要正法久住,要度众生。其实它都是来自自他和乐的清净。世间如果说自他和乐是一种外在的,现象,但是清净就更难。清净等于说,是以大众为主的,不是以自私利为主的,如果说一个团体,一个社会,都是以私立为主,也达不到那种和乐清净。当然这个佛法的这个德行,我们前面写到这种,

内心的善心所内心的净化,还占有主要的。

世间的有情,如人如畜,还有更低级的,或有更高级的。高级的就是天界,低级的恶道了。有情是无限的众多。这个是从有情种类,多数这方面来谈的,因为牵扯道德,当然了,我们是先从人与人之间来谈,然后再扩大到其它的有情,无论是低级的,高级的。

然后,下边儿讲到这种有情所依住的这个器世间,我们这个环境,也不但是局限在渺小的地球。像地球这样的,更大的或者更小的,空间也是无限的,广大的。就是我们世界,像地球这个世界,有生命的世界可能在宇宙之间也有不少。这样就扩大到什么,我们一般所讲的,十方世界,前面这段是从有情扩展到一切有情,这个我们在第13章谈到了,德行从少数人到多数人。

这个世界从地球发展到十方,当然德行也是从我们力所能及来做,来长养。所以按佛法来说,菩萨的这种大行我们目前可能能力不够,但是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发展到最终的时候,才能到那个程度。

有情从有史以来,在生死的不断相续中,时间这样的悠久。

这个是从有情无始以来生死流转讲的,然后有情和有情之间是相依共存的,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相依共存的。

就是我们不仅仅说,和人类相依共存,和这些其它的有情也都是相依共存的。现在这样,未来还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

所以,现实的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这个道德的准绳,不仅是这一世间,这一时代的人类。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也可能是有工业文明时代,现在是属于经济时代,这种道德准绳,它不仅仅局限在这一世或这一时代。它扩展到未来,也扩展到他方。

不过佛出人间,为人类说人的法,还是依这人类为本,再延续于无限的时间,扩展到无限的空间,织成自他间辗转相依,辗转差别的网络。

当然了,还是以人类为本,因为我们前边学到佛法是以有情为中心的。虽然说三世注重在今世,十方,侧重在此方。而且一切有情动是以人类为本的,第三章已经学到的。所以,也是为了人类说法,因为佛法中讲的这些蕴处界,像十二因缘,也只有我们人类,才有比较完整的十二因缘。像我们人类这个心心所法,也只有我们人类才具有这么很明确的心心所法。所以可以说,佛所说的法都是为我们人类而讲的,虽然说也有为鬼为天讲的,但是讲的,不如我们人类讲的这么微细而已。

所以有情可以说织成自他辗转相依,辗转差别的网络,所以这个网络是什么网络,谁给织成的网络。其实这个网络,不是别人织成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业感相互联系着。有善缘,恶缘,这么纠缠不休。善的也纠缠,是恶的也纠缠,然后,纠缠的自己给自己捆绑住了。所以永远出不了这个网络。业网也可以说是我们有情的,在宇宙之间的业网。

古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看到,很稀疏,好像说,天空那么大,世间那么广大,好像你能够漏掉两个一样,其实人的业果那是丝毫不爽,没有一个能漏掉的,除非说你解脱了。

下面就谈到一般德行进入了深化的德行

自他生存的和乐清净,不能单着眼于外表的事情,

因为群体关系,你不能说只是外表的和乐,外表的和乐其实也都能够做得到。因为外表就是装腔作势,外表可以说是做个样子而已。但是只是外表是不行的,我们在世间,有很多都是应付的。外表就是应付应付,内心什么想法,只有自己知道。

内心会策导我们趋向于合理的行为,或者误趋于不合理的行为。所以内心是否清静,是否出于善意,对于自他的和乐清净,有着深切的关系。

所以,其实我们内心,其实都有一种虔诚的,纯洁的友谊关系。但是这种友谊关系不仅仅是,内心的需求,它还有一种,倾向于合理的行为,合理的行为当然都是大家共同共识的一种常情。但是我们也可能是,倾向于情感的时候,你只要对我感情好,可能这个就不一定讲理了,所以我们世间有的时候讲理的时候,也不行,讲理讲的多了就生疏。

谈感情就不用谈这种道理,感情就是感情,没有什么理由。当你什么都谈出理由的时候,那就有点强词夺理。所以人有的时候,情感是不讲道理的。人重于情感的时候,什么合理不合理,符合我心情,就是合理,不符合我的心情,你再合理,也不合理。

所以内心的是否清静,是否出于善意。这就是我们的动机了,我们在世间肯定有一个纯正的动机,它就比较合理,如果说动机不纯,外表你再装出一个什么好的样子,也是内外不统一的。所以,这得说我们真正的做到自他和乐,其实内心还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我们在成佛之道里也讲到了,和乐,净。和乐是外表,经济能够均等。这样才能够,本质相同才能达到外在形式的合理。

那么,人类的德行应内向的深刻到内心的净化,使道德的心能增进,扩展完成。

所以,真正的我们内心的清净,需要我们,向内深刻到内心的净化。这个深刻到,它是达到佛法中出世的净化了。这种道德的心,就能够增进,扩展,最终达到完成。这个是语言的一种描述,从道德上,从佛法的专业术语讲得是要借助戒定慧。

通过戒定,达到那种出世的慧,无漏的慧才能达到真正的净化。

这块儿也谈到了净化自心的定慧熏修,离惑证真达到法的现觉,即德行的深化。

深化就是达到出世的圣位,定慧熏修,离惑证真,这样才能达到德行的深化。由于自心的净化,能从自他关系中得解脱自在。

那这个等于说,达到这种解脱的自由,不在受人事关系上的一种影响,或者不在受环境上,自己身心上的影响,这样,从自他关系中解脱自在,更能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于世间。就是我们和乐清净这种理想,是在世间完成的。不是脱离世间,脱离世间按那个阿罗汉的这种解脱的意愿,他就独善其身了。别人好像跟我没关系,我一个人能够达到解脱,那就是真正的任务完成了。

所以他能够自己得到解脱自在,更能实现和乐人间理想于世间,这个更一步,进一步,还等说他就发大心,再去度化众生,和乐世间。

所以说心净则众生 有情 净,当然了,这是杂阿含经,

但是问题是说心清净,要达到众生净,其实不是说,我们一个人达到解脱了,众生就解脱了。这个在杂阿含经,可能是说,是倾向于个人。但是后来大乘佛法也引用这个法句,完全是运用到菩萨道,利益众生,净化世间这个思想上。所以一个人净化了,其实他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恰恰利他的工作刚刚开始。我们前面也谈到了,不是一个人得解脱心清净,众生就清净了。而是说,你还要经过两个阿僧滊劫


来这个渡化众生和净化世间, ,所以净化世间刚刚开始。

佛法的德行,不但为自他相处,更应该从自信而扩大到器世间的净化,使一切在优美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满生意的和谐,所以说心净则国土净。

这个当然了,是不仅仅说只是利益众生,都怕众生都清净,还要净化我们这个环境

我们环境如果说,不得到净化,现在我们也是,我们现在,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可是环境遭到了破坏,空气污染。土地被滥用,被滥挖掘,所以现在人类也注意到,生活富裕了,经济好了,但是环境不好,我们这个生活也不是那么圆满。所以现在国家和世界都注意环境的治理。

习近平讲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所以说佛法的德行,是以自他为本而内静自心,外静器界,即使从一般的德行,深化广化的,进展到完善的层次

所以我们这个一般的德行,就是我们世间的,

深化是声闻的,自心达到解脱的。广化的,发菩提心的,菩萨度生济世的。都需要这种德行的,深化和广化,但是我们现在,其实还是从一般的德行,往上去修。


一般的德行,就是我们现在还是需要,在人天法的这种基础之上,五戒,八戒十善戒,来打基础。发心达到出世间了,达到这种见到真理了,那是深化。当然了,我们现在不是说先解脱,然后再去发菩提心,说就在我们一般的德行之中,发一个广大的心,自然而然的就能达到深化,广化的修学次第了。

所以下边就总结了,德行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人天的德行这就是一般的,声闻的德行,进展到深刻的净化自心。菩萨的德行,更扩大国土和众生了,庄严清净。

所以这个德行的实施原则,总结起来,那就是和谐,福乐清净!这个清净,它可以说是深化的和广化的,有了这个根本,那才能达到真正的,世间的和谐和福乐。

如果说,内在的清净不完善,外在还是个表面的,是不长久的。其实,如果说我们从现实上来说,一个人得解脱了,自己解脱了,他怎么样能够和大众保持和乐,当然我们理想的好像说这个人,好像说没有人去和他做对了,没有人去,跟他闹矛盾了,没有人让他生烦恼了。其实从现实上来说,大众管你什么圣人,什么有德行,无德行的人,有的人,他就颠倒的时候,你跟他讲啥也没有用。那这样会不会说像我们佛法中讲的,一个解脱的圣者,一个人,你不尊敬的话,你会遭到很多的罪,你说一些恶口,不恭敬的话,你对普通人还没关系,你要对一个真正解脱的人,你有那样子,那会不会有罪恶。所以,真正解脱的人,可能不轻易去跟人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