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要略 第一讲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前言

今天要讲中观要略,老实说这个题目有点难,其实中观本身很难是没错,但是它难在于要怎么样深入浅出,然后把它生活化,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中观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个才是真正的难。而且对著在座这样一百多位来讲中观,想要把它讲到普遍都能够有个概念,其实这个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它的难在于怎么样让大众都能够接受跟普遍的了解,这个是比较难的地方。如果说是一个小课堂,譬如说十几个二十个然后这样来讨论,其实虽然它的内容难,如果是这样的讨论课程,其实还不是说非常难,比较难的就是像在面对这样一百多位,然后把它怎么样的深入浅出(讲出来)让大家来理解,这个才是它真正难的地方。

我不是中观的专家,只是有那么一点点研究的心得跟大家分享,所以在座如果有专家,问我太深的问题,如果我回答不出来,你们以后去问慧日讲座其他法师的专家们。这边有本书自我推荐一下,这是我最近才写的,这本书就是《佛陀的教示 —— 杂阿含的启示》,主要是以《杂阿含经》的内容,经过了两三年精选出《杂阿含经》里面比较能够深入浅出,而且比较能够有启发性的,一些比较简单的故事,然后让大家在学佛上有些迷茫的时候,能够有一个遵循的方向,所以它以培养正知正见的理解为主。

《杂阿含经》这里面都是故事,但是它的故事有两个特色:就是它很简单,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如果对佛法不是很深入的人,你也可以当故事来读一读有点启发,如果佛法学得比较深,比较懂,比较透彻,不管你学任何一宗一派,其实你都可以从它的故事里面,了解到佛法的甚深道理。所以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从里面的很多观念可以建立学佛的正知正见。

在谈中观要略这样的一个题目之前,我做讲义的时候面临到一个问题,中观很深不容易懂,它的深不容易懂,主要在于它牵扯的内容非常复杂。那它的复杂度,如果你要了解,必须要回到阿含经里面,去了解佛陀以人的身份,到底教导了我们这些凡夫众生一些什么?然后从《杂阿含经》里面,再去了解到大乘佛教以般若为主的,谈性空学的,谈一切法毕竟空的这些般若经,又在谈什么主题?然后《杂阿含经》跟《般若经》到底有什么贯通之处?必须依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理解,我们才能够慢慢了解中观到底在谈些什么。也就是必须了解阿含经的主要教理,然后了解部派佛教对阿含经的理解过程,然后一直到般若经,佛陀怎么开示,然后把它统贯之后来了解学习中观,这样比较有一个系统跟脉络。在这样的角度跟状况之下,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学习中观。

纲要

1、阿含经的教义

2、部派的诠释

3、般若要義—空

4、龙树菩萨与中观派

5、中观主要思想

6、空的修学

我们今天的课程来谈一谈中观要略。先谈阿含经的教义,然后,部派的诠释,再谈般若要义,空,到底是什么内容,然后龙树菩萨与中观学派,再来,中观主要的思想,再来,空的修学,空的修学这部分我们斟酌,如果有时间就讲,重点当然放在中观的主要思想,还有龙树菩萨与中观学派。

佛教的根本教义

我们来看看,阿含经的教义,可能很多人都已经知道,而且已经了解阿含经的教义到底是什么,然而让我有时候觉得很惊讶,很奇怪的是,当我在问阿含经到底讲什么的时候,很多学佛很久的人不一定知道,或是说佛法的核心教义,不管大小乘,大小乘共通的教义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不一定能知道,而且你说没学佛的就算了,很多学佛了学很久了,他不一定能了解,佛法的核心教义到底是什么。

我来问大家,佛法的核心教义,也就是阿含经的核心教义在教导什么?讲得不大一样,有讲缘起四谛,也有讲缘起空。但是阿含经不一定讲空,讲空并没有错,它的胜义是讲空,但是它的经典里面,不一定直接提到空,但是缘起四谛是绝对没错。所以阿含经的根本教义,就是缘起四谛,或是我们可以讲缘起无我,你说无我跟空到底差在哪里?

我们可以这样讲,无我就是泛泛说,泛泛说叫无我,或是针对于身心生命叫无我,如果究竟了义说就是空。所以从中观的思想与中观的学派来讲,无我跟空,它的究竟深度是一样的,只是一个重在于对于我们身心生命实相的理解,一个对于一切法的理解。所以对于我们的身心生命,阿含经普遍讲无我,如果究竟一切法来讲就叫做空。所以从无我认识到彻底,认识到究竟,那就是空。但是阿含经它普遍重视无我,为什么阿含经普遍重视无我呢?它并不是因为讲无我,没有讲空,它就不了义,而是说它比较重视对于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观察,还有我们身心生命不断在时空里面的流转,所以它普遍比较重视讲无我。所以缘起、四谛、无我,就是佛教的根本教法,跟根本的核心教义,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派,你必须把缘起、四谛,给搞懂,搞清楚,尤其是我们现在要理解中观,一定要把缘起、四谛、无我,给弄通,弄懂,弄清楚,你才能了解什么叫做中观,中观在谈论什么。

在这个里面,我们要谈一个缘起跟缘生,三法印还有四圣谛,还有一个叫做简单的图,师父喜欢画图,图画了大家比较相对容易清楚,容易明白,就是把语言文字转为图,有助于我们对于比较枯燥的,语言文字的认识跟了解。所以讲完之后会画一个简单的图,让大家了解佛法的核心道理到底在讲什么。

缘起与缘生

  • 缘起 (pratityasamutpāda)
    • 依众因而生起
    • 指万物生起的因果法则  
  • 缘生法 (Pratityasamutpanna dharma)
    • 指依因果法则所现起的现象,特指生命的延续现象
    • 即惑、业、苦的流转现象。四谛和十二缘起

缘起是佛法的核心教法,但是阿含经里面在讲缘起的时候,它都用什么来定义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阿含经怎么样定义缘生?十二因缘。所以阿含经有时候你要读的话,如果你没有具体清楚地去读,它每次讲缘起的时候,都会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然后四句讲完之后,每次都会讲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然后讲缘生的时候也讲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然后名色,六入,触,然后就这样讲下去。所以一般来讲你很难去分辨,到底什么是缘起,到底什么是缘生,有时候会弄混,弄乱。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它在某些经典,它确实有具体地去分析,而区辨缘起跟缘生。所以当它讲缘起,依此有故彼有,也就是此故彼去定义缘起的时候,它指的缘起是什么?它定义的其实是指一法则。很多人学佛学到现在,对于什么是缘起,什么是缘生,其实还有很多人弄不懂,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

佛教的基本教义跟核心到底是什么?它就是缘起,缘起跟缘生有它一定的相关性,而且紧密不可分,但是毕竟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你唯有要能够了解缘起,然后能区辨缘生,你才知道我们这个身心生命,到底是什么,那你才有办法修行。而且中观,唯识,哪怕是阿毘达磨,都非常的重视缘起,都在缘起上花了很大的工夫来解说。所以缘起就是佛法的核心教义。唯识讲缘起,但是它讲的缘起是讲什么,用另外一个名称叫阿赖耶分别自性缘起,也就是说,依他起就是缘起,它用了另外一个名称来讲缘起,它也离不开缘起。同样地,中观本来就在讲缘起,所以它讲空,不是离开缘起来讲空,还是在缘起上面来谈万法的一体两面,既是缘起的,毕竟是空。

从这样来讲,所以是不是应该要了解缘起?当然是,哪怕你不学中观,你要学佛,你都必须要了解缘起。所以缘起就是此故彼这样的一个法则,它是指万法生起的一个法则就叫缘起。所以师父这边有讲,依众因缘而起,指万物生起的法则,你从它的梵文来讲的话,pratitya是很多东西和合在一起的意思,sam是结合,utpāda是生起,意思就是这里讲的依众因缘而生起,意思就是说很多东西聚在一起,合在一起,很多东西聚在一起的时候,一个东西它就产生了,就是它根本的意思。譬如说我们今天慧日讲堂,这样一个讲经法会是众缘和合很多人聚在一起,然后有讲经的法师,有听经的众生,然后有这么样一个讲堂,然后你们都从不同的地方来,所以这样的无限因缘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叫做讲经或是讲课。所以这样的一个就叫做众因缘生起,就是这个pratityasamutpāda,它就是一个万法生起的一个法则。万事万物的生起,一定离不开这样的一个法则,这个叫做缘起。

缘生指的就是说,依这样的一个因果法则而现起的现象,特别指的是生命的延续现象。所以缘起是法则,缘生是现象,依于这个法则而产生而消灭,而生而灭的一个现象,就叫做缘生,又叫做缘生法。缘起法的法,指的是法则,缘生法的法,指的是现象。所以佛教这个法,你要不去分别的话(会弄不清在指什么)。因为佛法那个“法”,它可以指涉很多东西。“法”如前所说,有多重涵义,归纳各种经论的解释,可分为五大类:

1、原理、規則 (Principle)

2、原素(Elements)

3、一切 (All)

4、教法(Teaching)

5、涅槃(Nirvāṇa)

现在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为什么这里特别指说是,依因果法则所生起的现象,而且这里特指是生命的延续现象,为什么?生命的现象跟我们最有具体的关系,关系最密切,可见在阿含经里面,它为什么每次讲缘起之后,都要讲无明缘行,识,名色,六入,为什么每次要提这些呢?它不会跟你讲说因为有彗星,所以彗星撞了地球,所以地球爆炸,所以宇宙大爆炸……,当然那些都是缘起的法则,问题是它为什么不谈那些,因为那个跟我们的身心生命没有关系,跟我们的烦恼造业也没有关系。

所以可见佛教在谈缘起,然后在讨论缘生的时候,它谈的重点到底是什么?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现在是怎么回事,过去是怎么回事,那未来又是怎么回事,就是在谈这些问题。点出身心生命它到底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身心生命一切都非常的好,那么佛陀就不需要出现了。但是就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生命有问题,所以佛陀要出现来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到底在哪里,然后它的原因到底是怎么样,然后怎么样去解决,解决之后我们能够到达怎么样的境界,这个就是佛陀出现要我们了解。

佛教想要解决的,也都是依佛陀的教法,这样子延续下来,让我们抓住根本的核心问题来解决,我们等一下会讲四圣谛。中观所依的根本论典叫什么《中论》,《中论》依什么来安排?《中论》依四圣谛来安排,可见《中论》虽然讲一切法空,然而它要讲的空,还是离不开我们这个身心生命,它绝对不会离开我们身心生命,然后谈一些不相干的,然后说它一切空,它的缘起怎么样。要记得,缘起的根本关键还是人、还是众生,当然你以慈悲心来讲,可以广泛于一切众生,然而回来要反观、观照的还是谁?我们人自己的身心生命。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谈论佛法一定要抓住它的核心。

我问你《心经》刚开始怎么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别人的五蕴皆空,自己的五蕴都不空,是这样子吗?当然不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谁?自己的五蕴皆空,那自己的五蕴皆空,那别人的五蕴空不空?当然还是空。所以照见众生的五蕴皆空,但是众生的五蕴皆空,怎么样,你还是得反观自己,所以不要《心经》念了一辈子,然后照见的是别人的空,自己的都不空,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讲缘起,讲空,讲无我,到最后还是要回观返照,照见自己的五蕴皆空,这也就是阿含经讲的五蕴无我,中观或者般若经讲的五蕴皆空,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所以谈缘起法一定是谈身心生命,流转还有还灭。

缘起的说明

缘起的说明

缘起法(见图:缘起的说明),流转,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缘起法的法则,它可以分为相生的流转,一切法的生起的法则,还有相依而灭,那就是还灭。所以一切法的生起,尤其是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生起,不外乎都是同时的因果,叫做此有故彼有;异时的因果叫做此生故彼生。还灭一样的,条件不再存在了,因不在,果就不在了;因消灭,果就不见了。缘起的法则,不外乎就这样的流转跟还灭,这个就是缘起的法则。你说师父,什么叫做 此有故彼有,比较重在于同时的因果法,什么叫同时的因果法?谁知道(答:因果相应)因果一定要相应,不管异时、同时,都要相应。前后的因果怎么样说明?(答:相续)。有没有同时因果的,因果同时存在?因中含果,果中含因,这样有点好像是中观要破的,它的因果同时存在,什么意思呢?有些因跟果,它必须同时形成,同时存在。什么因跟果同时存在,同时形成呢?我们万事万物很多时候都是这个样子,譬如说这件衣服它的因很多,但是它有一个主要的因,是布料,所以有这件衣服。布料是衣服的因,衣服是这个布料的果。师父问你一个问题,你有可能会说,到底是布料先存在,还是衣服先存在?布料当然是先有,问题是当布料还没裁成这件衣服的时候,你能说布料是这个衣服的因吗?当然不行。因为那时候都没有衣服,你怎么知道它是衣服的因?那当我们说这个布料,是这件衣服的因的时候,是必须衣服裁成了时候的当下,它的因果就同时存在。确实布料是这个衣服的因,这没错吧。但是当没有这件衣服的时候,你不能说布料是衣服的因,这个叫做因果的同时存在。

学员:但是我们的观点,已经在后的观点往前推,

师父:不是往前推是当下的时候,你往前推你怎么推,你往前推只有布料而已,没有衣服。学员:但是我们认识的观点,是衣服存在的时候,我们才能确定,那这个时候衣服的存在,已经有相续时间的前后性了,也是一个时间续的问题。

师父:师父意思是说,你当这个衣服,还没形成衣服的时候,它就是一块布料,它没有是谁的因,裁成衣服的同时,这个布料才能叫做衣服的因,所以这个叫做因果同时存在,同时形成。

问:佛法既然是谈生命,这样是指在生命现象上,是不是有例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师父:有,等一下我谈十二因缘,就会大概提一下。我意思就是说,在因果的无限复杂里面,它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就是因果同时存在的此有故彼有;另外一个呢,是异时存在的,你刚才讲的相续性,延续性。你说,生命怎么延续性呢?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延续性是什么,昨天的我是今天的因,它有一个相续性。但是你不能说,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同时存在,但是今天的我离不开昨天的我,但是他又不是同一个,他有变化。所以他是一个相续的延续性,是不是你刚才要问身心生命的流转。

(听不清提问)其实如果要谈的话,很多时候都可以谈因果同时,但是经典上有特别讲一个就是怎么样,无明缘行,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它的互依互存。如果特别要讲十二缘起生命里面的,它特别讲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它的互依互存,是指它因果同时的相依性,就在这个部分特别强调,不是说其他部分没有,是在这个地方它特别强调。

它就是这样的因果之下,产生此故彼,此生故彼生,这个只是给大家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要细节的话,可以慢慢再谈,而且光阿含经的这个都可以谈很久。再来,此无故彼无,同样地,它可以是因果同时存在,但是因不见了,果就不见了,然后或是说在相续里面,因不见了,它会影响果的变化,它就算是中间已经隔很久了,但是还是会影响。那么你就会讲说师父,这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它要谈到的是什么呢?

四圣谛

生命的流轉

  • 「此有故彼有」是空間上相依相待的存在,「此生故彼生」是時間上展轉相關的存在。
  • 依此定律而觀察起來,什麼都不是自有的、永恒的。一切存在,都無非是相依相待的、展轉相關的存在。這才能成為因果的存在。
  • 從佛悟證 的 『 此故彼 』 的因果定律,就能正見因果的深義

它要谈的就是身心生命的一个流转,就是身心生命的一个此故彼。所以我们要了解,在流转上面,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是空间上这样相依相待的一个存在关系;此生故彼生呢,是一个时间上展转相关的一个存在,这个就是此故彼的一个特色。这个就是此故彼,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一个特色。所以这边先告诉大家一件事,就是这样一个相依相存的状态,不管是空间上同时的,还是时间上的流变,它都是一种相待相依的一个关系,这样一个相待相因的关系呢,依此定律而观察起来,什么都不是自有的,永恒的,一切的存在无非都是相依相待,展转相关的关系,这才成为因果的存在。所以了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样的关系,不是谈一个简单的关系而已,而是谈一个根本的一个观念,观念是什么?就是一切无非是因跟果,在空间上的相依相存,在时间上的相续相生,这个叫做缘起的因果律。你要是了解缘起的因果律的话,你就会了解说,其实这一切都是相待的,所以没有一个不变永恒的存在。 佛陀就是证悟到,这个此故彼的因果定律,而正见因果的深义。

这才是为什么,缘起法是佛教的共同教法,核心教法,如果真能了解缘起法,也就是佛教里面因为缘起法,而不共于其他的外道跟宗教。我再讲一次,也就是说对缘起法的理解跟认知,佛陀把这个宇宙的定律,永恒不变的这个定律,定律,不是一个东西,把它提出来,然后呢,来了解我们的身心生命,一切不外乎都是空间上的相依相存,时间上的相待相续。所以没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自己存在的。那这样的一个因果定律,佛陀把它掘发出来,成为佛教不共世间,不共其他宗教的一个根本教法,就是因果缘起法则。

此缘性

此缘性:此故彼

  • 1、有“此”必有“彼”
  • 2、空间上: 当某些条件具足时(此),即有与此对应的结果同时形成(彼),而绝不是其他。
  • 3、时间因果的次第上:因果的前后的次第是必然而不可颠倒的。

      * 佛所悟的即是生命流转的“此缘性”。

什么叫此缘性?就是说在有此必有彼的条件上,在空间上,当某些条件具足的时候,就叫做“此”,即有与此相应的结果,同时形成叫做“彼”,而绝对不是其他;在时间因果的次第上:因果前后的次第,是必然而不可颠倒的。佛所悟的即是生命流转的“此缘性”。

这样的一个因果的法则,在这样一个空间上的相依相存,还有时间上的相待相续里面,佛陀要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个身心生命。佛陀不是用这个法则去观察一切跟这个身心生命不相干的东西,这个刚刚师父已经强调过了,所以必须一定要肯定、肯定再肯定,肯切、肯切再肯切,佛陀拿这个因果法则是观察有情的身心生命。而且重点,那么多有情里面,他要观察谁的身心生命?人类、自己。当然我现在讲你自己,你都是人,讲人类、有情的身心生命的相关,尤其是人类的此故彼,去了解这样一个流转,身心生命的流转,还有它是怎么来的,这个就是佛法的甚深奥秘之处,就是生命的根本来源。所以他的此故彼的这个,有这样子的因,必定形成这样的果;不是其他,必定是这样的一个果。然后拿来观察身心生命,就是此故彼。

你说师父什么叫做有这样的因,必定有这样的一个果?师父举一个例子,我们今天来到慧日讲堂来这里,是由很多的因缘所产生,你可以讲近因,可以讲远因。今天我们刚刚好,有慧日讲堂这样一个地方,然后很多条件形成慧日讲堂这样子,今天如果停电,停电我们还是可以讲,但是状况完全不一样了。师父得要拉开我的嗓子,然后叫你们靠近一点,大吼特吼的,那跟现在有没有一样?组成的人都一样,师父也是师父,然后在座的人都一样,然后法师什么都一样,但是停电或乃至说灯光不足,那就会有改变,就不是现在的果了。为什么呢,有些条件就不具足了,但是那种不具足,它只是某一些条件跟因缘,它不是主要的。但是跟现在特定的果就不一样了,为什么?有些条件已经不具足了,包括如果在座的少了一个两个,你们会觉得可能影响不大,但是也有可能影响很大。但是不管影响大不大,毕竟跟现在这样刚刚好的一个结果,那就不一样了,是不是?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说,在某些特定的因缘、因果之下,它形成的因是这个样子,它的果就必然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的,它的用意就是指的是这样。当然有一些条件,它是比较主要的条件,譬如说,如果师父早上肚子痛,没办法讲,那有可能两个状况:什么状况?取消,那这个影响可就大了,那这样今天一个(讲课)就形成不了,这个(师父身体健康)就是一个主要的条件。我们身心生命也有一些主要的条件,如果这些主要的条件不见了,那它的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不是小幅度的改变而已。另外一个就是说,不然看哪一位法师来代讲,那他来代讲,他所讲的内容可能也是中观的,但是他讲的方式可能就(跟师父)不一样。不一样就会形成什么?整个结果就不一样了,不是它的结果,而是说它当下就会不一样。这个就是此故彼的一定关系,意思就是说,在ABCD这些条件存在复合的时候,果就一定是这个样子,不是其他的;中间少了一些成分,它的果都会不一样,只是你有没有观察到,有微细的不同,如果是基本的条件,那它就会产生大的不同。这个就是身心生命的因果,佛陀就是用这样子来教导我们对身心生命的了解。如果你能了解到这样子的话,未来或明天我开始讲中观的时候,你才不会像加拿大的一位居士,他自己看中观,看到最后,他问师父说,中观这样破来破去,破到最后跟我生活有什么关系?那师父跟他讲什么?师父跟他讲说没关系,有什么关系?他说怎么会这样子?中观跟我生活没关系,那我读这些干什么?我说对呀,你读这些干什么?

师父意思要告诉他什么,当然有关系,你不去搞清楚你为什么要读中观,它的前后你没有弄清楚,你读到最后真的会说,中观破来破去,到底在破什么?你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是不是这样?那你要问,我干脆直接跟你讲没关系,讲没关系,他反而会去寻找它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所以叫做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是有关系,到最后就是很有关系。师父要弄清楚,为什么那个居士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他对身心生命的缘起不了解,中观破、破,破来破去,不是跟身心生命没有关系的。所以师父为什么要先把这个讲清楚,先把这个讲清楚,你们明天开始来破的时候,你才不会说师父破来破去,跟我生活有什么关系?不然一定会有人产生这种疑问的。甚至会有人弄到最后说,师父,我学佛、我念佛,那我学那么久好像也没什么改变。还是改变很多,那有没有什么关系呢?你学佛一定要先把佛法跟身心生命是怎么样的相关,你现在在修什么,你学什么,然后你用的任何法门,一定要观照到我们身心生命来。

现在净土法门很流行,我问你,你求生净土还有你念佛,跟身心生命什么关系?一定有关系,那没关系就不是佛法了。只是什么关系,师父现在不讲,因为我不在讲净土,你们自己去寻找、去看、去听,或是说以后有机会,慧日讲堂请法师来讲净土的时候,去谈求生他方净土,还有念佛、还有种种,看看跟我们身心生命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今天不在讲净土,所以我就留下来给以后的法师讲。禅宗谈公案,公案谈到最后,跟身心生命什么关系?如果你只是在那边东弄西弄的,然后讲一些言不及义的。人家那些祖师可不是讲言不及义,但是他讲的是有关系的,到了你之后变成没关系了,那就不是禅宗本来的用意了。所以你要学禅宗很好,你先去了解一下,你谈这些公案,谈到最后跟身心生命什么关系?所以你任何法门的修学,一定要跟身心生命有关系,这个就是我们在这边谈的根本,跟身心生命有什么关系。

实相:缘起法与三法印

缘起与三法印

师父为什么要谈三法印?跟身心生命现象有关系,没关系就不要谈了。所以你们学佛或是研究教理,一定要有一个观念:第一个,跟身心生命现象到底产生什么关系;第二个,不要零零散散的,要把佛法的学习,不管你学什么法门,要把它弄成一整套。除了要跟身心生命有相关以外,还要跟其他的法门或根本的教理,用成一整套。什么叫一整套呢?我问你,缘起是佛法的根本教理,那三法印是干什么,印证是佛法、非佛法的。一个是佛法的根本教理,一个是印证是佛法、非佛法,两个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怎么会没关系?你们能说出它的关系吗?

你看师父这个图当然可以讲,刚刚如果师父没画没写的话,除非说你之前看过学过,不然你自己有办法去把它套出来吗?很难。老实说这个图,也不是师父自己发明的,这个图是谁画的?当然教理的内容是佛陀讲的,但是这个图是谁画的,这图是印顺导师画的。在哪里画的?不是《成佛之道》,也不是《佛法概论》,当然里面一定会提到,《印度佛教思想史》没有,《学佛三要》也没有,《阿含》也没画这个图,《佛在人间》也不是,不要再猜了,《华雨集》里面。只是他的图有点不一样,因为它的图中间是圆形的,我画的中间是三角形,为什么呢?因为我电脑技术有差,画不出来。所以他中间画的是圆形,然后那个字都写在三角的旁边。

缘起法跟三法印什么关系?你们要弄清楚,要把它弄一整套。缘起从它时间相上的前后相生,或是万事万物的时间相上的相续流变来讲就是诸行无常;从它空间,空间的因果,从它空间上的复合上来讲,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什么,各种因缘条件聚在一起,众因缘和合之后才产生这样东西。从它的聚合上来讲,它是诸法无我。那么从相生相续的没有实体,还有聚合的无我、没有实体上来讲,缘起的当下必定是涅槃寂静,所以它叫做三法印。

这个涅槃寂静还有另外一个解说,刚刚是从理上来讲,当下的涅槃寂静。另外一个从修行上来讲,涅槃是对什么法的真实了解跟证悟?师父现在在讲什么,在讲缘起跟涅槃的关系,当然是对于缘起法的真实了解跟证悟,究竟彻底就是什么?涅槃。所以缘起跟涅槃,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一个从理上来讲,缘起的必定是当下的寂灭,所以叫做涅槃寂静,这个是从理上来讲。从事行的修行上来讲,众生由于不了解缘起所以不断地轮回,那么我们如果能了解缘起就能够了解无我,能够接受无常,慢慢就能到达涅槃寂静。所以对于缘起法的彻底证悟,就叫做涅槃寂静。

阿含经里面讲,甚深者缘起,甚深复甚深者涅槃。那两个什么关系?一个有为,一个无为。从有为到无为,阿含经也讲,了解缘起的流转,就叫做法住智;了解缘起的还灭叫什么涅槃智。所以可见不管是流转或还灭,它都是缘起的。认知了缘起,证悟了缘起,到达彻底究竟就叫做涅槃,这样知道它们关系了吗?所以三法印不外乎是缘起的三相,三法印即是缘起,缘起即是三法印。符合三法印,它就是佛法,也就是符合缘起法,它就是究竟的佛法。

不符合三法印的说法有两种情形,什么情形?(答:方便法),讲得很好,不符合缘起的,你不能说它是错的,它有可能是什么,佛陀教导众生入门的一种方便。另外一种,有可能就是外道法,有可能就是错误的,不对的。这个就是缘起跟三法印。

我们现在学佛是很好,尤其到了现代资讯方便,大家上网都可以听可以看,做为现代人,是非常好的一个方便。第二个在台湾,由于几十年来佛教的发展,有很多很优秀的法师,都可以讲经说法,这也是非常难得。师父在国外或其他地方,资讯也方便是没错,但是要请法师讲经真的没那么容易,你不管是在美国或是在欧洲,还是在加拿大,譬如说几个大城市,他们都很希望请讲经的法师来上课讲经,但是很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当地本身出家法师就少,就算是有寺院有法师在住持。或者当地有很多寺院,但是没有法师在住持,它可能就是以前的华侨过去,就盖了这么一个地方,然后大家来礼礼佛拜拜佛,烧烧香,那个入门都很好,但是没有法师在里面。没有法师在里面三宝就不具足,要真正学佛就很困难。就算是后来有法师在里面住持,他很多法师都是以做经忏为主,现在不是说好跟不好的问题,而是说他就没有办法讲经说法。因为每个法师他的背景不一样,要栽培一个能讲经的法师,能够把这些讲的东西在日常的生活上,稍微运用或是有一些体验的话,其实不容易。

要栽培一个能讲经,义理上能够下工夫的法师,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讲的话,不容易。当然我的经验不代表所有,但是毕竟师父从出家以后,从福严开始读书,然后后来出国,然后再研究再到2013年,起码25年。我还算是比较普通一点的,如果要栽培更好的法师的话,至少都要20年以上,讲的东西比较会有底有深度,然后才能深入浅出,才能比较有系统。

所以要栽培讲经的法师真的是不容易,所以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哪里,就算是资讯方便,它要真正请法师来讲经,其实都不容易,现在在台湾在这几十年经过长老,包括印顺导师,师父的师父真华老和尚,他们盖佛学院,然后包括其他一些佛教的团体,然后栽培法师这样不遗馀力,经过三代的这样栽培,在台湾才有一些比较年轻一点的法师能够出来讲经说法,这真的是非常难得。台湾的佛教环境,有这么多法师在讲经说法,堪比盛唐的盛况。盛唐很多大法师讲经,当然师父不敢说我大法师,但是有这么多法师在台湾讲经说法,真的不管是物质方面的运用,还有寺院的各种充足,更重要是有那么多讲经法师,真的堪比盛唐的盛况。但是这种盛唐的盛况,大家不要因为有这样的福报,跟这样身在其中而以为很容易,其实真的不容易。大家尤其在台北市,不要因为太好的东西,吃惯了觉得没什么,大家真的要珍惜。像温哥华那么大的一个城市,寺院很多,但是几乎没什么真正在讲经的,尤其要谈到系统说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台北市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都有人在讲经都很好,但是我们慧日讲堂,有那么多法师,那么系统的在讲经,这真的是难得中的难得,所以大家要珍惜。

生命的此故彼

缘起法讲完了,三法印讲完了,再来:

生命的此故彼(图片5)

师父一再强调说,讲缘起法,讲三法印,它到底要谈什么呢?谈身心生命,所以佛陀讲缘起的此故彼,讲缘起的无常性,讲缘起的无我性,其实它的重点都是要告诉你,(这些都是)要分析要用来观察我们的身心生命,这个叫做身心生命的此故彼。那么用来观察身心生命的时候,是怎么样呢?从现象推到理,再推出解决的理论跟方法;生死法虽然一向在即生即灭中,但是由于烦恼业的不断相续,灭了又生,所以苦果也就不断地相续下去。所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无明灭则行灭,行灭故识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这样的一个方法,就被佛陀给觉察出来,因为他就是依这样子而开悟,而成佛的。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以及他过去生中,慢慢在理解所观察的,无非就是缘起法。从缘起的相生、相待的法则,观察到此故彼的相生,那么也从这样一个基本的法则,去推到所谓的相灭相待。而了解只要因不存在,果就会改变,用这样来观察身心生命,就会了解到在这个世间,由于我们众生对缘起法的不了解,所以我们就会由于无常而造成苦。所以我们要了解了无我,能够体验到无常,苦,无我,其实就是对缘起法的真实了解,真实体证,那就是会得到涅槃寂静,就是解脱涅槃。

因此你不管是大小乘,乃至明天要谈的中观,其实都是在这样的一个观察下去了解。只是现在我要告诉各位,在阿含经里面,早期它比较强调从无常跟苦去下手;那么在中观里面它比较直接从无我去下手,去观察。其实师父刚刚有讲到,无我它的彻底究竟就是什么?空。所以它就直接观空,两种(无常、无我)都可以。当然如果你学中观的话,你也可以从无常、苦先去观察,观察无常,苦的毕竟空,身心生命的毕竟空,也可以。但是一般众生来讲,比较容易从哪里下手?比较容易从无常下手,其实要从无我下手,相对来讲比较困难。

我要直接告诉你,一切法无我,一般人甚至有些学佛一阵子,他都很难去真正的接受。你能接受无常无我吗?你真能接受无我吗?你昨天刚刚买一台很好的车,今天要听师父讲经,所以一大早起来把这台车开来停在外面,上来听经,中午去吃饭的时候,发现新车被撞坏了,谁撞的都不知道,(人家)撞了已经跑了。你看到(这种情形)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会想说一切无常无我(众笑),如果你这样的话,那你境界真的很高。而且真的学佛学到个程度,这辈子值得;那你不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涅槃寂静了,你真的说我快涅槃寂静了(众笑)。

所以这就是说学佛当然很好,但是要告诉你,你要直接从无我下手,其实很困难。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一般众生,还是适合观无常。所以当你对那个才买的新车就被撞了的人,当时你跟他讲“无我”,(劝他)不要罣碍,他可能比较难接受;但是他学佛真的有一阵子了,到了明天你跟他讲说,一切变化无常,有时候没办法,就是这样子(他也许就比较能够接受一些了)。所以观察无常,对一般人来讲,比较具体、明显、感受得到。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佛陀教导弟子,大部分都是从无常法门下手,因为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无常大家观察得到,道理他不一定真懂,但是现象的变化,一般容易观察。

师父1999年到加拿大,刚刚会藏法师有介绍,刚去的时候,师父不是像人家那样很会读书很聪明,在台湾就拿到硕士,然后去那边就直接读博士,我不是这样子。我去的时候是从ESL开始读,语言学校,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意思就是英文不是你的母语,是你的第二语言。师父去读语言学校,开始读的时候大学都还没进,但是师父的目标是什么?(答:成佛)当然总目标是成佛,但是我的目标是拿到博士,野心够不够大?够大,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师父要讲得是什么,在读书的时候虽然很辛苦,然后这样一年一年,往后一看,二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从一个翩翩年轻的出家人,到一个中年的大和尚,所谓的大,就是几个大,头大,肚子大,然后又高,高就是三高,除了尺寸高以外,胆固醇也高,血压也高。你说这种变化观察得到吗?当然观察得到。这种无常的变化,其实大家比较容易体验、容易了解,在座的很多女众居士也是,想当年又白又嫩的,能读书又是白富美。十年二十年过后有没有变?变了,一定都是这样。这种无常能不能观察得到?相对来讲观察得到,所以无常比无我更容易观察。因此佛陀大部分都是(教导我们)从无常下手去观察。1:13:35

你说,无常有什么问题?我告诉你,不管是现前能感受得到的,或是说在内心深层里面的,我告诉你,你不要骗人,无常就必定是什么?必定是苦,这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以前年轻的时候,动作很快,上楼下楼都没问题,现在怎么样,爬个楼梯不是脚痛就是腰酸背痛;以前眼睛那么好,一看就是1.5,现在看书要戴老花眼镜;以前头发又密又黑,现在满头白发。你如果对这个没感受,不觉得苦,可能只是表面上不觉得苦,但是在内心的深层里面,都有这样子的一丝一毫、一点一滴的不能接受,这些就是苦。所以针对于无常,凡夫必定是苦,这是身心生命的真实现象,也是人生的真实。

所以佛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生是苦,所以你今天才来听经,才来学中观,就是要怎么样面对无常,面对我们对无常的不舍、不满,然后产生了苦,我们怎么样去面对,怎么样去解决,就是你们今天要来听中观的根本意义。你说为什么无常就必定是苦呢,我们等一下慢慢来分析,你了解之后未来有助于你更能够去修学中观。

还有,讲无常是苦不一定是小乘的,大乘也必须了解无常是苦,无常必定是苦。谁告诉我,大乘跟无常必定是苦什么关系?解脱道要观察无常,观察无常的必定是苦,那么大乘佛教呢,大乘佛教是不是要了解无常是苦呢?要,为什么?跟大乘佛教什么关系?慈悲,大乘佛教依于大悲心,大悲心哪里来?缘众生苦,缘众生苦而产生大悲心。你为什么知道众生是苦?因为自己感受到苦,所以依此而推跟你类似的众生,也一定是苦。当初佛陀观什么?太子观耕经的时候,不是这样子吗?你说众生如果不苦呢?你看他苦,人家他高兴得很。那就必须是你对人生的道理,你对人生的真实面,你一定有深入的了解,这种深入的了解之后,你知道你这样的苦,这种苦是普遍性的,不是只有一个人两个人的,你才能知道众生一定在苦。不然你要是不了解,你说,我觉得苦,但是人家不觉得苦呢,人家可好得很,快乐得很,那你怎么样对众生起大悲心呢?你想布施,你一定觉得这个人他没钱吃饭,没工作,然后全家挨饿。你说隔壁那个比我有钱,所以我有能力我就帮助他,我一个月赚五万,他一个月赚几十万,你还去布施给他吗?当然不是这个样子。

师父的意思要表达什么?你要真实的了解众生苦,而真实从了解众生苦,是从对佛法的真实了解跟体悟,知道这种苦是一种普遍性的,所以你才能感受,你才能肯切地认知,你自己是这样的苦,别人也是这样的苦,你这样才能生起真正的大悲心。如果你不确定是不是真的苦,你也不会确定众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苦,大悲心是生起不起来的。我讲的是大悲心,不是一般的同情心,一般的同情心大家都会有,看他没饭吃,我帮助你一点,大家都会这样做。但是你没有深切的体验到人生苦的真实面,你没办法生起真正的大悲心,你有的只是一般世俗的同情心而已。

所以了解到无常必是苦,这不但是小乘的解脱,或是三乘所共的解脱,更是大乘菩萨道。缘一切众生的苦,而生起大悲心的根本。从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一整套的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所谓的四圣谛。

生命的奥秘:四圣谛

四圣谛

从缘起的流转上来讲就叫做苦跟集,然后缘起的还灭就是灭跟道。缘起的苦跟集是依于缘起的法则,什么法则呢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的还灭依于什么法则,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当佛陀把缘起法,用到我们身心生命的时候,就会告诉我们一般人,他的真实状况到底是什么,真实状况就是这个苦,佛陀进而告诉我们既然是苦,苦能不能解决?可以。如果不能解决,那你今天来这边干什么?你就不用学佛了。

你为什么去医生?因为不舒服,流鼻涕、头痛,他说你是什么病,给你指出来。你头痛不是因为风寒,你头痛是因为怎么样(师父戏谑说),被卡到阴[1]?卡到阴不是医生能解决的,卡到阴可能要去找师父了。医生告诉你说不是风寒,而是一种病毒,流行性感冒。他有没有告诉你原因?有,告诉你原因接下来怎么样?提出治疗感冒,或是治疗流行感冒的方法。所以医生要先判断出症状,如果连症状都判断错,那问题就大了。判断出症状才能找出病正确的原因,这个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人生是苦你要先肯认,人生是苦,它有它的原因,原因能不能解决?原因必须要能解决,如果不能解决那白讲了。解决之后到达怎么样的境界?修道得灭,这个就是佛陀的四圣谛。

第一个,苦、集,就是告诉你,我们人生的真相还有它的原因;灭、道,告诉你,我们是可以有办法去解决,记得,这个就是缘起法。用在我们身心生命上,去观察而得到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学佛的根本。

现在我要在这边告诉各位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切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你一定要弄清楚,这个苦集灭道,看起来很简单,大家都懂。都懂吗,大概都知道,简单吗?不简单,看似容易,也听了好几十遍了,但是不一定真得能懂。我问你,苦集灭道的流转跟还灭有没有它的次第?1:23:42

(有人答:没有次第。)为什么没有次第?(听不清……)我讲苦集灭道,不一定完全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有流转跟还灭,跟有相关的,有没有次第?你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有没有一个次第?它随时发生,但是它也是一个次第,就经典上它还是有次第,惑业苦的根本是什么?当然是惑为根本,所以它还是有它一个次第,它有个次第序列的必然性,如果没有的话,那问题可大了。它是有一个次第的,四圣谛有没有次第?你的没有次第指的是什么?师父大概可能知道你的意思,(因为方法来讲,一定要有次第,不然讲不出来,可是它没有次第),为什么没有次第?(因为中观,空)。

所以这个就是师父今天必须要讲,因为讲空,不碍于缘起,所以如果你讲空,而把缘起给打灭掉了,那就落入断灭。所以缘起跟空是一体的两面,不因空而碍缘起事,不因缘起事而妨碍毕竟空,所以毕竟空,缘起事,宛然有,缘起的因果次第不能变。所以在缘起法上有没有五戒,有没有杀盗淫妄的错误?有,所以这个叫做因果的宛然有,不能否定它,只是说它在这个里面,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这个我们明天再讲,所以这个就是中观难的地方,为什么师父到现在,在中道佛学会不讲中观呢?因为师父学唯识的?不是喔,印顺导师说,在师友里面他被认为是什么,中观的,当然我不敢跟导师比,在我们以前福严佛学院的那个时代,你问他们,这边没有,安法师你觉得以前,我在福严的时候是研究什么?都研究,你还太瞧得起我,以前师父也是被认为研究学习中观的。为什么?因为我从福严的毕业论文,到硕士的毕业论文,到博士的毕业论文,我写的都是中观的。但是为什么我到现在,在中道佛学会不讲中观呢?

因为确实中观是非常究竟、非常了义,但是因为太深太难,如果稍微搞不好一点点,就会变成断灭论。所以导师认为学中观是担柴过火,一不小心就被烧了,但是如果你真的要彻底究竟了解佛法,你必须要学,还是得学。所以这个就是说,师父要先把有给讲清楚了,从有里面当下去了解毕竟空,不然真的会变成断灭。所以要记得,因果的宛然有,一定有它的次第,所以缘起的性空,不能破坏掉缘起的因果。缘起的因果它的当下是毕竟空,但是不是什么都没有,这我明天会讲。

现在我要告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苦集灭道有它的次第,但是它的次第倒不是师父讲的说,一定是灭再道,不是这个意思,我现在讲了就知道了。苦跟集还有苦跟道有它的次第,必须先了解苦,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如果不了解苦,你不觉得世间是苦,你会不会想要去寻找它的原因?当然不会,这是一个很简单逻辑的问题,你不觉得世间是苦,你为什么会去找苦的原因呢?你都说我今天身体好好的,我都没病,你怎么可能去找病的原因,连病都没有,你怎么去找病的原因呢?那既然没有病的原因,既然世间你不觉得苦,你不会去找原因,你会不会真的去修道?你有可能去修,但是不是真正的道。师父这边既然要讲中观,我就要很理性去对待一个问题,你如果不了解世间苦,你也没有真的去寻找苦的真实原因,也不了解苦的真实原因,你现在所修的道,我不能说不是,有可能只是一个方便之道而已。你可能真的都还没入门,有可能是种种善根,结结善缘,种一点熏习的种子而已。你有可能人家念,你跟著念;人家烧香拜佛,你也跟著烧香拜佛;人家做做早课,你也做做早课,因为你觉得这样就是在修行。

但是师父话讲回来,如果依一个比较真实严格的要求来讲,你如果不觉得人生是苦,你所修的道,那就要打一个问号了,要好好去反省了。所以很多人问我说,师父,我已经修了好几年了,但是我好像都怎么样,感觉上哪里不对劲,怪怪的,好像有哪里没有拿上手,好像就是有这么一个,烦恼来还是烦恼来,脾气来还是脾气,我都没有改变,怎么会这样子?是不是佛法没用?我说,什么佛法没用,是你自己没学好,却说佛法没用。那么归根究底谈到一件事情,你不觉得人生是苦,你根本不会去寻找原因;你不了解原因,你根本就不会真正去学道,也不会去了解道,也不会真正的去使用这个道的方法。所以有没有次第?这四圣谛一定有次第,为什么师父说它重要?因为第一个它攸关你的修行身心能不能使得上力,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更严重,你如果搞不清楚,不了解的话,很容易走入旁门左道。因为现在的旁门左道,它都不会告诉你人生是苦,也不会告诉你人生是苦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因为如果它这样告诉你的话,你就不会去了。

现在的人都直接告诉你什么,灭跟道,不谈苦集,直接告诉你灭跟道。他先讲灭,讲什么灭?他告诉你,我可以让你离苦得乐,透过我的力量,我有什么特殊什么东西,你就可以得到离开烦恼,离苦得乐,可以证得什么什么,讲一大堆这些。你说,什么方法?(他说)钱多交一点,再告诉你方法,(给你)灵丹妙药一点,你就解脱了,你就什么什么都有了。如果你真的了解苦集灭道这个次第,你就绝对不会上当。现在的附佛外道,不都是在灭跟道上去下工夫吗?因为他对苦集的不了解,也没有特别去强调,也搞不清楚,所以那些方法,如果你聪明一点,那个说法就像吹气球一样,你拿一根针随便戳就破了。可惜现代的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脑袋很懈怠,不想思考,我看很多人都是这样,脑袋懈怠不想思考。对师父说,你不要跟我讲那么多,你就跟我讲,我要怎么做就好了。这样你去拜大悲忏一百遍,你去念大悲咒一万遍,我就这样念,我就可以得到保佑了,是不是很多人是这样子?归根究柢怎么样,脑袋的怠惰,思想的怠惰,思想的怠惰跟佛法的学习绝对是矛盾冲突的,绝对不顺于佛法。学佛真正要学好,不能犯了思想怠惰症,一定要智慧的提升,一定是从思想的思惟不断地辨证,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学习,智慧才能提升。那这些要靠哪里?听经闻法,所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或如理思惟,法随法行。

佛陀都已经告诉你这样了,但是多少人他不愿意亲近善知识,或者他的亲近善知识有问题的,他不是不亲近,但是他不如理思惟,因为他没有听闻正法,他亲近善知识,是希望善知识跟他灌顶,用什么法跟他弄一弄。他不听经闻法,然后他也不做如理的思惟,不是只有思惟而已,要如理的思惟,然后法随法行。所以我说这个四圣谛,中间有这样一层,你们了解吗?所以如果是一个正统的法师讲法,他一定会告诉你,苦集到底是什么,不管强调到什么程度,但是至少一定要先肯认——世间的苦集,你才能真正的去修道,然后才能真正从佛法得到利益。

我问你们大家,法随法行这个词句是什么意思? 师父在那本阿含经里面有讲,它有几个解释,第一个叫什么?(法,随法行),这是一个解释;另外一个它也是断开,因为梵文它颠倒过来,它其实是什么,随法,行法。它的“随法、行法”是什么意思呢?它的随法意思就是说:符合于法,相应于法,然后去实践法。有没有人实践法,不相应于法?如果你不了解法,你做的很多东西可能跟法不相应。所以它意思告诉你,你必须依于前面的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惟,然后随著这样子,相应于这样子的法,然后去实践法,这个叫做法随、法行。或是刚才讲的法,随法行,其实它的意义是一样的。第一个,是你必须要依托的,所以这个法跟后面那个法,是同样一个东西,然后随顺着这样的法,然后去实践,这样叫做法随法行。这样下次知道什么叫做法随法行了。

我们讲苦集灭道,先讲苦圣谛。苦圣谛一般来讲它的内容有哪些?八苦,三苦,一般讲的都是这些。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蕴炽盛苦。这些师父不再讲它的内容,为什么?在座的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社会历练了,大家活到这个年纪,在座没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那么就会有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学佛没问题,但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学佛的都是年纪偏大呢?这个好坏没有问题,我不是说它是不好,而是说这个可以讨论,可以研究,为什么学佛的年纪会偏大呢?

像在座的几位,我们比较特殊,我们都是例外,在座几位好多都是二十几岁就出家了。师父二十五岁出家,师父的师兄如立法师,二十三岁出家,够早了吧,安法师十七岁出家,这个就比较特殊例外。师父记得二十五岁出家,在福严第一年学期末,考《印度佛教思想史》,考不是读而已,没有人来教,福严我们那一届第一年结束,学期末考《印度佛教思想史》,想一想,都会觉得对过去的这个,还是有一点点光荣。二十几岁,不是只有我,福严当初很多出家人都二十几岁,三十岁出头。

师父现在要讲的就是说,为什么说学佛的很多不是年轻的呢,为什么都一定的年纪呢?你们觉得为什么?因为这些年轻人,他们还没面临老病死,他身体健康他可能病一下就好了,他很难长期病。老,他也没有感觉,他还巴不得赶快毕业长大,可以自己赚钱自己用,所以他没有老的问题。死,当然目前都还没有。因为他没有老,身体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他对于老人、危重病人那种濒临死亡的迫切,他没有感同身受,而且他面对的死亡不多。那到我们这些年纪很多都是自己虽然没有死,但是旁边很多人都死了,而且不只是生老病死苦,而且还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的这些,都是经历过了,所以会觉得佛教讲的人生是苦真的是有道理。

所以有一句话以前叫做:“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什么更上层楼,爬高一点,爬高一点,以后摔下来才知道愁,年轻的时候没有真正历经这些,真的没有体验到,所以他不会去学习。现在怎么样,识尽愁滋味,然后“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为什么?尝尽了愁滋味,说实在的,想想,算了没什么好讲的,是不是这样子?因为都历经过这些了,所以到最后,要寻求一个终身的依托的时候,不会再去找世俗的依托了。当一个人赚了很多钱,比别人有钱,但是开始生病的时候,会觉得钱真的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你有没有可以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让自己身心舒畅的呢?他会讲,应该有,可能有,或许有,哪里有?他就会开始去寻找。师父讲过,台湾佛教发达是大家的福报,所以想要学佛,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的八苦:生、老、病、死,还有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不就是这样子吗,因为这些在座的大部分都尝过,所以会想要学佛。你们的子孙辈,他们还年轻十几二十几岁,哪里能够理解到这些问题呢?他看手机打电动都来不及了,他还跟你什么强说愁不愁,以前年轻人还会强说愁,现在年轻人连强说愁都不想讲了。

所以为什么学佛会偏重年纪大?并不是佛教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生真实的问题,它就是这个样子,除非说你的根机很好,你没有一定的体悟,你到一定的年纪你才会想学。所以人生是不是苦?年轻人你问他,他会哼哼唧唧不作答,但是到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再问他,人生是不是苦?他会说是苦。到了七十、八十岁,再问他人生是不是苦,他说,唉,算了,他不想讲是因为确实是如此。但是人生是苦,不只是表面上的怨憎会、爱别离这些苦,苦的最根本来自于什么?五蕴炽盛,五蕴炽盛是什么?我们后面要讲。

还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现前的苦,坏苦是未来的苦,行苦呢,是苦的根本。那个行,就是诸行无常的行,由于诸行无常所以是苦,因诸行无常,故说诸受皆苦,这是它的根本。所以可以把这些苦统括为三种:一个叫做苦苦,苦苦是指现前的苦,只要是现前的苦都可以叫苦苦,第一个苦是指它苦的总类,第二苦是它苦的根本,所以叫做苦苦,就是你现前不管是生老病死的肉体,还是内心的怨憎会,爱别离的这些,只要现前产生的它叫做苦苦。现前不苦,但是它随时会苦会变化,未来失去的时候会苦,就叫做坏苦,所以坏苦是指未来的苦。那么行苦,行苦就叫做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的苦是根本的苦,我后面会讲,这些牵扯到最后,都是中观要谈论解决的问题,你必须去了解这些东西,明天讲中观的时候,你才能肯切掌握它一些关键。因为这个内容大家都知道,师父大概讲一下。苦的原因是什么?集,集包括哪两个内容?惑跟业,惑是根本的因,也就是烦恼。我们的苦,因为有烦恼所以是苦,如果没有烦恼,那就不会苦。为什么没有烦恼它就没有苦?为什么有烦恼就会苦?你说,会不会有烦恼,但是不苦的呢?不可能。因为因果的必然性,有烦恼就必须会造业,烦恼对于所造的业,还有业所润生的当下的认知,还有执著,就必定是苦,这个叫做缘起的必然性。为什么呢?有因必然有这些果产生,除非这些因改变了或去除了,果才会消灭。

所以有因必然有这些果,有烦恼必定会造业,有烦恼就必定会苦。有烦恼造了业,但是当业报现行的时候,如果你烦恼断了的话,你也不会苦。所以烦恼是苦的根本因,就像在阿含经里面,我先不要讲佛陀,就像阿罗汉,阿罗汉会再来这辈子投生,就是他有丝毫的惑未断,所以他来这辈子投胎,他不管过去是几果再来也好,或是说他本来都是凡夫,但是这辈子证了,他这个肉报身,是不是过去的业所形成的?是,但是他现在烦恼断了,他会不会苦?不会。所以烦恼是苦的根本因,业呢,是直接因。是因为烦恼造业,业受报,然后烦恼再去润生,这样的状况下产生苦。所以集圣谛包括两个,惑跟业,惑对业有什么作用?有“周润发”的力量,怎么“周润发”呢,因为周是普遍的意思,普遍就是一定会这样子,到哪里都是这样;润呢,润生;发呢,发业。所以惑对业有发业,发业就是造业的意思,造了业之后呢,烦恼对业还会润生。所以烦恼对业,有普遍的造业,普遍就是一定会这样的意思,所以有烦恼就一定会造业,有烦恼造的业之后,就一定会去润生,然后受报,受报之后,我们有烦恼在所以会苦,这个就是惑业苦。

今天你要是前面都听不懂,没关系,你就记得“周、润、发”就好,至少这个对惑业的因果,有比较具体的了解,我们先讲到这里。

我们来回向。


  1. 台湾话中“中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