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要略 第一講
前言
今天要講中觀要略,老實說這個題目有點難,其實中觀本身很難是沒錯,但是它難在於要怎麼樣深入淺出,然後把它生活化,讓大家都能感受到中觀怎麼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個才是真正的難。而且對著在座這樣一百多位來講中觀,想要把它講到普遍都能夠有個概念,其實這個是一個相當大的考驗,它的難在於怎麼樣讓大眾都能夠接受跟普遍的了解,這個是比較難的地方。如果說是一個小課堂,譬如說十幾個二十個然後這樣來討論,其實雖然它的內容難,如果是這樣的討論課程,其實還不是說非常難,比較難的就是像在面對這樣一百多位,然後把它怎麼樣的深入淺出(講出來)讓大家來理解,這個才是它真正難的地方。
我不是中觀的專家,只是有那麼一點點研究的心得跟大家分享,所以在座如果有專家,問我太深的問題,如果我回答不出來,你們以後去問慧日講座其他法師的專家們。這邊有本書自我推薦一下,這是我最近才寫的,這本書就是《佛陀的教示 —— 雜阿含的啟示》,主要是以《雜阿含經》的內容,經過了兩三年精選出《雜阿含經》裡面比較能夠深入淺出,而且比較能夠有啟發性的,一些比較簡單的故事,然後讓大家在學佛上有些迷茫的時候,能夠有一個遵循的方向,所以它以培養正知正見的理解為主。
《雜阿含經》這裡面都是故事,但是它的故事有兩個特色:就是它很簡單,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如果對佛法不是很深入的人,你也可以當故事來讀一讀有點啟發,如果佛法學得比較深,比較懂,比較透徹,不管你學任何一宗一派,其實你都可以從它的故事裡面,了解到佛法的甚深道理。所以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從裡面的很多觀念可以建立學佛的正知正見。
在談中觀要略這樣的一個題目之前,我做講義的時候面臨到一個問題,中觀很深不容易懂,它的深不容易懂,主要在於它牽扯的內容非常複雜。那它的複雜度,如果你要了解,必須要回到阿含經裡面,去了解佛陀以人的身份,到底教導了我們這些凡夫眾生一些什麼?然後從《雜阿含經》裡面,再去了解到大乘佛教以般若為主的,談性空學的,談一切法畢竟空的這些般若經,又在談什麼主題?然後《雜阿含經》跟《般若經》到底有什麼貫通之處?必須依於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理解,我們才能夠慢慢了解中觀到底在談些什麼。也就是必須了解阿含經的主要教理,然後了解部派佛教對阿含經的理解過程,然後一直到般若經,佛陀怎麼開示,然後把它統貫之後來了解學習中觀,這樣比較有一個系統跟脈絡。在這樣的角度跟狀況之下,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學習中觀。
綱要
1、阿含經的教義
2、部派的詮釋
3、般若要義—空
4、龍樹菩薩與中觀派
5、中觀主要思想
6、空的修學
我們今天的課程來談一談中觀要略。先談阿含經的教義,然後,部派的詮釋,再談般若要義,空,到底是什麼內容,然後龍樹菩薩與中觀學派,再來,中觀主要的思想,再來,空的修學,空的修學這部分我們斟酌,如果有時間就講,重點當然放在中觀的主要思想,還有龍樹菩薩與中觀學派。
佛教的根本教義
我們來看看,阿含經的教義,可能很多人都已經知道,而且已經了解阿含經的教義到底是什麼,然而讓我有時候覺得很驚訝,很奇怪的是,當我在問阿含經到底講什麼的時候,很多學佛很久的人不一定知道,或是說佛法的核心教義,不管大小乘,大小乘共通的教義到底是什麼,很多人不一定能知道,而且你說沒學佛的就算了,很多學佛了學很久了,他不一定能了解,佛法的核心教義到底是什麼。
我來問大家,佛法的核心教義,也就是阿含經的核心教義在教導什麼?講得不大一樣,有講緣起四諦,也有講緣起空。但是阿含經不一定講空,講空並沒有錯,它的勝義是講空,但是它的經典裡面,不一定直接提到空,但是緣起四諦是絕對沒錯。所以阿含經的根本教義,就是緣起四諦,或是我們可以講緣起無我,你說無我跟空到底差在哪裡?
我們可以這樣講,無我就是泛泛說,泛泛說叫無我,或是針對於身心生命叫無我,如果究竟了義說就是空。所以從中觀的思想與中觀的學派來講,無我跟空,它的究竟深度是一樣的,只是一個重在於對於我們身心生命實相的理解,一個對於一切法的理解。所以對於我們的身心生命,阿含經普遍講無我,如果究竟一切法來講就叫做空。所以從無我認識到徹底,認識到究竟,那就是空。但是阿含經它普遍重視無我,為什麼阿含經普遍重視無我呢?它並不是因為講無我,沒有講空,它就不了義,而是說它比較重視對於我們這個身心生命的觀察,還有我們身心生命不斷在時空裡面的流轉,所以它普遍比較重視講無我。所以緣起、四諦、無我,就是佛教的根本教法,跟根本的核心教義,不管你學哪一宗,哪一派,你必須把緣起、四諦,給搞懂,搞清楚,尤其是我們現在要理解中觀,一定要把緣起、四諦、無我,給弄通,弄懂,弄清楚,你才能了解什麼叫做中觀,中觀在談論什麼。
在這個裡面,我們要談一個緣起跟緣生,三法印還有四聖諦,還有一個叫做簡單的圖,師父喜歡畫圖,圖畫了大家比較相對容易清楚,容易明白,就是把語言文字轉為圖,有助於我們對於比較枯燥的,語言文字的認識跟了解。所以講完之後會畫一個簡單的圖,讓大家了解佛法的核心道理到底在講什麼。
緣起與緣生
- 緣起 (pratityasamutpāda)
- 依眾因而生起
- 指萬物生起的因果法則
- 緣生法 (Pratityasamutpanna dharma)
- 指依因果法則所現起的現象,特指生命的延續現象
- 即惑、業、苦的流轉現象。四諦和十二緣起
緣起是佛法的核心教法,但是阿含經裡面在講緣起的時候,它都用什麼來定義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阿含經怎麼樣定義緣生?十二因緣。所以阿含經有時候你要讀的話,如果你沒有具體清楚地去讀,它每次講緣起的時候,都會講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然後四句講完之後,每次都會講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然後講緣生的時候也講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然後名色,六入,觸,然後就這樣講下去。所以一般來講你很難去分辨,到底什麼是緣起,到底什麼是緣生,有時候會弄混,弄亂。其實在阿含經裡面,它在某些經典,它確實有具體地去分析,而區辨緣起跟緣生。所以當它講緣起,依此有故彼有,也就是此故彼去定義緣起的時候,它指的緣起是什麼?它定義的其實是指一法則。很多人學佛學到現在,對於什麼是緣起,什麼是緣生,其實還有很多人弄不懂,所以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
佛教的基本教義跟核心到底是什麼?它就是緣起,緣起跟緣生有它一定的相關性,而且緊密不可分,但是畢竟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你唯有要能夠了解緣起,然後能區辨緣生,你才知道我們這個身心生命,到底是什麼,那你才有辦法修行。而且中觀,唯識,哪怕是阿毘達磨,都非常的重視緣起,都在緣起上花了很大的工夫來解說。所以緣起就是佛法的核心教義。唯識講緣起,但是它講的緣起是講什麼,用另外一個名稱叫阿賴耶分別自性緣起,也就是說,依他起就是緣起,它用了另外一個名稱來講緣起,它也離不開緣起。同樣地,中觀本來就在講緣起,所以它講空,不是離開緣起來講空,還是在緣起上面來談萬法的一體兩面,既是緣起的,畢竟是空。
從這樣來講,所以是不是應該要了解緣起?當然是,哪怕你不學中觀,你要學佛,你都必須要了解緣起。所以緣起就是此故彼這樣的一個法則,它是指萬法生起的一個法則就叫緣起。所以師父這邊有講,依眾因緣而起,指萬物生起的法則,你從它的梵文來講的話,pratitya是很多東西和合在一起的意思,sam是結合,utpāda是生起,意思就是這裡講的依眾因緣而生起,意思就是說很多東西聚在一起,合在一起,很多東西聚在一起的時候,一個東西它就產生了,就是它根本的意思。譬如說我們今天慧日講堂,這樣一個講經法會是眾緣和合很多人聚在一起,然後有講經的法師,有聽經的眾生,然後有這麼樣一個講堂,然後你們都從不同的地方來,所以這樣的無限因緣聚在一起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叫做講經或是講課。所以這樣的一個就叫做眾因緣生起,就是這個pratityasamutpāda,它就是一個萬法生起的一個法則。萬事萬物的生起,一定離不開這樣的一個法則,這個叫做緣起。
緣生指的就是說,依這樣的一個因果法則而現起的現象,特別指的是生命的延續現象。所以緣起是法則,緣生是現象,依於這個法則而產生而消滅,而生而滅的一個現象,就叫做緣生,又叫做緣生法。緣起法的法,指的是法則,緣生法的法,指的是現象。所以佛教這個法,你要不去分別的話(會弄不清在指什麼)。因為佛法那個「法」,它可以指涉很多東西。「法」如前所說,有多重涵義,歸納各種經論的解釋,可分為五大類:
1、原理、規則 (Principle)
2、原素(Elements)
3、一切 (All)
4、教法(Teaching)
5、涅槃(Nirvāṇa)
現在我們要了解一件事情,為什麼這裡特別指說是,依因果法則所生起的現象,而且這裡特指是生命的延續現象,為什麼?生命的現象跟我們最有具體的關係,關係最密切,可見在阿含經裡面,它為什麼每次講緣起之後,都要講無明緣行,識,名色,六入,為什麼每次要提這些呢?它不會跟你講說因為有彗星,所以彗星撞了地球,所以地球爆炸,所以宇宙大爆炸……,當然那些都是緣起的法則,問題是它為什麼不談那些,因為那個跟我們的身心生命沒有關係,跟我們的煩惱造業也沒有關係。
所以可見佛教在談緣起,然後在討論緣生的時候,它談的重點到底是什麼?我們這個身心生命現在是怎麼回事,過去是怎麼回事,那未來又是怎麼回事,就是在談這些問題。點出身心生命它到底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身心生命一切都非常的好,那麼佛陀就不需要出現了。但是就是因為我們的身心生命有問題,所以佛陀要出現來告訴我們,這些問題到底在哪裡,然後它的原因到底是怎麼樣,然後怎麼樣去解決,解決之後我們能夠到達怎麼樣的境界,這個就是佛陀出現要我們了解。
佛教想要解決的,也都是依佛陀的教法,這樣子延續下來,讓我們抓住根本的核心問題來解決,我們等一下會講四聖諦。中觀所依的根本論典叫什麼《中論》,《中論》依什麼來安排?《中論》依四聖諦來安排,可見《中論》雖然講一切法空,然而它要講的空,還是離不開我們這個身心生命,它絕對不會離開我們身心生命,然後談一些不相干的,然後說它一切空,它的緣起怎麼樣。要記得,緣起的根本關鍵還是人、還是眾生,當然你以慈悲心來講,可以廣泛於一切眾生,然而回來要反觀、觀照的還是誰?我們人自己的身心生命。所以一定要注意這一點,談論佛法一定要抓住它的核心。
我問你《心經》剛開始怎麼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別人的五蘊皆空,自己的五蘊都不空,是這樣子嗎?當然不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誰?自己的五蘊皆空,那自己的五蘊皆空,那別人的五蘊空不空?當然還是空。所以照見眾生的五蘊皆空,但是眾生的五蘊皆空,怎麼樣,你還是得反觀自己,所以不要《心經》念了一輩子,然後照見的是別人的空,自己的都不空,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講緣起,講空,講無我,到最後還是要回觀返照,照見自己的五蘊皆空,這也就是阿含經講的五蘊無我,中觀或者般若經講的五蘊皆空,就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所以談緣起法一定是談身心生命,流轉還有還滅。
緣起的說明
緣起法(見圖:緣起的說明),流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是緣起法的法則,它可以分為相生的流轉,一切法的生起的法則,還有相依而滅,那就是還滅。所以一切法的生起,尤其是我們這個身心生命的生起,不外乎都是同時的因果,叫做此有故彼有;異時的因果叫做此生故彼生。還滅一樣的,條件不再存在了,因不在,果就不在了;因消滅,果就不見了。緣起的法則,不外乎就這樣的流轉跟還滅,這個就是緣起的法則。你說師父,什麼叫做 此有故彼有,比較重在於同時的因果法,什麼叫同時的因果法?誰知道(答:因果相應)因果一定要相應,不管異時、同時,都要相應。前後的因果怎麼樣說明?(答:相續)。有沒有同時因果的,因果同時存在?因中含果,果中含因,這樣有點好像是中觀要破的,它的因果同時存在,什麼意思呢?有些因跟果,它必須同時形成,同時存在。什麼因跟果同時存在,同時形成呢?我們萬事萬物很多時候都是這個樣子,譬如說這件衣服它的因很多,但是它有一個主要的因,是布料,所以有這件衣服。布料是衣服的因,衣服是這個布料的果。師父問你一個問題,你有可能會說,到底是布料先存在,還是衣服先存在?布料當然是先有,問題是當布料還沒裁成這件衣服的時候,你能說布料是這個衣服的因嗎?當然不行。因為那時候都沒有衣服,你怎麼知道它是衣服的因?那當我們說這個布料,是這件衣服的因的時候,是必須衣服裁成了時候的當下,它的因果就同時存在。確實布料是這個衣服的因,這沒錯吧。但是當沒有這件衣服的時候,你不能說布料是衣服的因,這個叫做因果的同時存在。
學員:但是我們的觀點,已經在後的觀點往前推,
師父:不是往前推是當下的時候,你往前推你怎麼推,你往前推只有布料而已,沒有衣服。學員:但是我們認識的觀點,是衣服存在的時候,我們才能確定,那這個時候衣服的存在,已經有相續時間的前後性了,也是一個時間續的問題。
師父:師父意思是說,你當這個衣服,還沒形成衣服的時候,它就是一塊布料,它沒有是誰的因,裁成衣服的同時,這個布料才能叫做衣服的因,所以這個叫做因果同時存在,同時形成。
問:佛法既然是談生命,這樣是指在生命現象上,是不是有例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
師父:有,等一下我談十二因緣,就會大概提一下。我意思就是說,在因果的無限複雜裡面,它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就是因果同時存在的此有故彼有;另外一個呢,是異時存在的,你剛才講的相續性,延續性。你說,生命怎麼延續性呢?我們這個身心生命的延續性是什麼,昨天的我是今天的因,它有一個相續性。但是你不能說,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同時存在,但是今天的我離不開昨天的我,但是他又不是同一個,他有變化。所以他是一個相續的延續性,是不是你剛才要問身心生命的流轉。
(聽不清提問)其實如果要談的話,很多時候都可以談因果同時,但是經典上有特別講一個就是怎麼樣,無明緣行,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它的互依互存。如果特別要講十二緣起生命裡面的,它特別講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它的互依互存,是指它因果同時的相依性,就在這個部分特別強調,不是說其他部分沒有,是在這個地方它特別強調。
它就是這樣的因果之下,產生此故彼,此生故彼生,這個只是給大家一個大概的了解,如果要細節的話,可以慢慢再談,而且光阿含經的這個都可以談很久。再來,此無故彼無,同樣地,它可以是因果同時存在,但是因不見了,果就不見了,然後或是說在相續裡面,因不見了,它會影響果的變化,它就算是中間已經隔很久了,但是還是會影響。那麼你就會講說師父,這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它要談到的是什麼呢?
四聖諦
生命的流轉
- 「此有故彼有」是空間上相依相待的存在,「此生故彼生」是時間上展轉相關的存在。
- 依此定律而觀察起來,什麼都不是自有的、永恆的。一切存在,都無非是相依相待的、展轉相關的存在。這才能成為因果的存在。
- 從佛悟證 的 『 此故彼 』 的因果定律,就能正見因果的深義
它要談的就是身心生命的一個流轉,就是身心生命的一個此故彼。所以我們要了解,在流轉上面,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是空間上這樣相依相待的一個存在關係;此生故彼生呢,是一個時間上展轉相關的一個存在,這個就是此故彼的一個特色。這個就是此故彼,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一個特色。所以這邊先告訴大家一件事,就是這樣一個相依相存的狀態,不管是空間上同時的,還是時間上的流變,它都是一種相待相依的一個關係,這樣一個相待相因的關係呢,依此定律而觀察起來,什麼都不是自有的,永恆的,一切的存在無非都是相依相待,展轉相關的關係,這才成為因果的存在。所以了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樣的關係,不是談一個簡單的關係而已,而是談一個根本的一個觀念,觀念是什麼?就是一切無非是因跟果,在空間上的相依相存,在時間上的相續相生,這個叫做緣起的因果律。你要是了解緣起的因果律的話,你就會了解說,其實這一切都是相待的,所以沒有一個不變永恆的存在。 佛陀就是證悟到,這個此故彼的因果定律,而正見因果的深義。
這才是為什麼,緣起法是佛教的共同教法,核心教法,如果真能了解緣起法,也就是佛教裡面因為緣起法,而不共於其他的外道跟宗教。我再講一次,也就是說對緣起法的理解跟認知,佛陀把這個宇宙的定律,永恆不變的這個定律,定律,不是一個東西,把它提出來,然後呢,來了解我們的身心生命,一切不外乎都是空間上的相依相存,時間上的相待相續。所以沒有一個東西,是永恆不變的,自己存在的。那這樣的一個因果定律,佛陀把它掘發出來,成為佛教不共世間,不共其他宗教的一個根本教法,就是因果緣起法則。
此緣性
此緣性:此故彼
- 1、有「此」必有「彼」
- 2、空間上: 當某些條件具足時(此),即有與此對應的結果同時形成(彼),而絕不是其他。
- 3、時間因果的次第上:因果的前後的次第是必然而不可顛倒的。
* 佛所悟的即是生命流轉的「此緣性」。
什麼叫此緣性?就是說在有此必有彼的條件上,在空間上,當某些條件具足的時候,就叫做「此」,即有與此相應的結果,同時形成叫做「彼」,而絕對不是其他;在時間因果的次第上:因果前後的次第,是必然而不可顛倒的。佛所悟的即是生命流轉的「此緣性」。
這樣的一個因果的法則,在這樣一個空間上的相依相存,還有時間上的相待相續裡面,佛陀要觀察的對象是什麼?就是我們這個身心生命。佛陀不是用這個法則去觀察一切跟這個身心生命不相干的東西,這個剛剛師父已經強調過了,所以必須一定要肯定、肯定再肯定,肯切、肯切再肯切,佛陀拿這個因果法則是觀察有情的身心生命。而且重點,那麼多有情裡面,他要觀察誰的身心生命?人類、自己。當然我現在講你自己,你都是人,講人類、有情的身心生命的相關,尤其是人類的此故彼,去了解這樣一個流轉,身心生命的流轉,還有它是怎麼來的,這個就是佛法的甚深奧秘之處,就是生命的根本來源。所以他的此故彼的這個,有這樣子的因,必定形成這樣的果;不是其他,必定是這樣的一個果。然後拿來觀察身心生命,就是此故彼。
你說師父什麼叫做有這樣的因,必定有這樣的一個果?師父舉一個例子,我們今天來到慧日講堂來這裡,是由很多的因緣所產生,你可以講近因,可以講遠因。今天我們剛剛好,有慧日講堂這樣一個地方,然後很多條件形成慧日講堂這樣子,今天如果停電,停電我們還是可以講,但是狀況完全不一樣了。師父得要拉開我的嗓子,然後叫你們靠近一點,大吼特吼的,那跟現在有沒有一樣?組成的人都一樣,師父也是師父,然後在座的人都一樣,然後法師什麼都一樣,但是停電或乃至說燈光不足,那就會有改變,就不是現在的果了。為什麼呢,有些條件就不具足了,但是那種不具足,它只是某一些條件跟因緣,它不是主要的。但是跟現在特定的果就不一樣了,為什麼?有些條件已經不具足了,包括如果在座的少了一個兩個,你們會覺得可能影響不大,但是也有可能影響很大。但是不管影響大不大,畢竟跟現在這樣剛剛好的一個結果,那就不一樣了,是不是?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說,在某些特定的因緣、因果之下,它形成的因是這個樣子,它的果就必然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其他的,它的用意就是指的是這樣。當然有一些條件,它是比較主要的條件,譬如說,如果師父早上肚子痛,沒辦法講,那有可能兩個狀況:什麼狀況?取消,那這個影響可就大了,那這樣今天一個(講課)就形成不了,這個(師父身體健康)就是一個主要的條件。我們身心生命也有一些主要的條件,如果這些主要的條件不見了,那它的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不是小幅度的改變而已。另外一個就是說,不然看哪一位法師來代講,那他來代講,他所講的內容可能也是中觀的,但是他講的方式可能就(跟師父)不一樣。不一樣就會形成什麼?整個結果就不一樣了,不是它的結果,而是說它當下就會不一樣。這個就是此故彼的一定關係,意思就是說,在ABCD這些條件存在複合的時候,果就一定是這個樣子,不是其他的;中間少了一些成分,它的果都會不一樣,只是你有沒有觀察到,有微細的不同,如果是基本的條件,那它就會產生大的不同。這個就是身心生命的因果,佛陀就是用這樣子來教導我們對身心生命的了解。如果你能了解到這樣子的話,未來或明天我開始講中觀的時候,你才不會像加拿大的一位居士,他自己看中觀,看到最後,他問師父說,中觀這樣破來破去,破到最後跟我生活有什麼關係?那師父跟他講什麼?師父跟他講說沒關係,有什麼關係?他說怎麼會這樣子?中觀跟我生活沒關係,那我讀這些幹什麼?我說對呀,你讀這些幹什麼?
師父意思要告訴他什麼,當然有關係,你不去搞清楚你為什麼要讀中觀,它的前後你沒有弄清楚,你讀到最後真的會說,中觀破來破去,到底在破什麼?你就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是不是這樣?那你要問,我乾脆直接跟你講沒關係,講沒關係,他反而會去尋找它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所以叫做有關係就是沒關係,沒關係就是有關係,到最後就是很有關係。師父要弄清楚,為什麼那個居士會問出這樣一個問題?因為他對身心生命的緣起不了解,中觀破、破,破來破去,不是跟身心生命沒有關係的。所以師父為什麼要先把這個講清楚,先把這個講清楚,你們明天開始來破的時候,你才不會說師父破來破去,跟我生活有什麼關係?不然一定會有人產生這種疑問的。甚至會有人弄到最後說,師父,我學佛、我念佛,那我學那麼久好像也沒什麼改變。還是改變很多,那有沒有什麼關係呢?你學佛一定要先把佛法跟身心生命是怎麼樣的相關,你現在在修什麼,你學什麼,然後你用的任何法門,一定要觀照到我們身心生命來。
現在淨土法門很流行,我問你,你求生淨土還有你念佛,跟身心生命什麼關係?一定有關係,那沒關係就不是佛法了。只是什麼關係,師父現在不講,因為我不在講淨土,你們自己去尋找、去看、去聽,或是說以後有機會,慧日講堂請法師來講淨土的時候,去談求生他方淨土,還有念佛、還有種種,看看跟我們身心生命有什麼關係?因為我今天不在講淨土,所以我就留下來給以後的法師講。禪宗談公案,公案談到最後,跟身心生命什麼關係?如果你只是在那邊東弄西弄的,然後講一些言不及義的。人家那些祖師可不是講言不及義,但是他講的是有關係的,到了你之後變成沒關係了,那就不是禪宗本來的用意了。所以你要學禪宗很好,你先去了解一下,你談這些公案,談到最後跟身心生命什麼關係?所以你任何法門的修學,一定要跟身心生命有關係,這個就是我們在這邊談的根本,跟身心生命有什麼關係。
實相:緣起法與三法印
師父為什麼要談三法印?跟身心生命現象有關係,沒關係就不要談了。所以你們學佛或是研究教理,一定要有一個觀念:第一個,跟身心生命現象到底產生什麼關係;第二個,不要零零散散的,要把佛法的學習,不管你學什麼法門,要把它弄成一整套。除了要跟身心生命有相關以外,還要跟其他的法門或根本的教理,用成一整套。什麼叫一整套呢?我問你,緣起是佛法的根本教理,那三法印是幹什麼,印證是佛法、非佛法的。一個是佛法的根本教理,一個是印證是佛法、非佛法,兩個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怎麼會沒關係?你們能說出它的關係嗎?
你看師父這個圖當然可以講,剛剛如果師父沒畫沒寫的話,除非說你之前看過學過,不然你自己有辦法去把它套出來嗎?很難。老實說這個圖,也不是師父自己發明的,這個圖是誰畫的?當然教理的內容是佛陀講的,但是這個圖是誰畫的,這圖是印順導師畫的。在哪裡畫的?不是《成佛之道》,也不是《佛法概論》,當然裡面一定會提到,《印度佛教思想史》沒有,《學佛三要》也沒有,《阿含》也沒畫這個圖,《佛在人間》也不是,不要再猜了,《華雨集》裡面。只是他的圖有點不一樣,因為它的圖中間是圓形的,我畫的中間是三角形,為什麼呢?因為我電腦技術有差,畫不出來。所以他中間畫的是圓形,然後那個字都寫在三角的旁邊。
緣起法跟三法印什麼關係?你們要弄清楚,要把它弄一整套。緣起從它時間相上的前後相生,或是萬事萬物的時間相上的相續流變來講就是諸行無常;從它空間,空間的因果,從它空間上的複合上來講,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什麼,各種因緣條件聚在一起,眾因緣和合之後才產生這樣東西。從它的聚合上來講,它是諸法無我。那麼從相生相續的沒有實體,還有聚合的無我、沒有實體上來講,緣起的當下必定是涅槃寂靜,所以它叫做三法印。
這個涅槃寂靜還有另外一個解說,剛剛是從理上來講,當下的涅槃寂靜。另外一個從修行上來講,涅槃是對什麼法的真實了解跟證悟?師父現在在講什麼,在講緣起跟涅槃的關係,當然是對於緣起法的真實了解跟證悟,究竟徹底就是什麼?涅槃。所以緣起跟涅槃,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講,一個從理上來講,緣起的必定是當下的寂滅,所以叫做涅槃寂靜,這個是從理上來講。從事行的修行上來講,眾生由於不了解緣起所以不斷地輪迴,那麼我們如果能了解緣起就能夠了解無我,能夠接受無常,慢慢就能到達涅槃寂靜。所以對於緣起法的徹底證悟,就叫做涅槃寂靜。
阿含經裡面講,甚深者緣起,甚深復甚深者涅槃。那兩個什麼關係?一個有為,一個無為。從有為到無為,阿含經也講,了解緣起的流轉,就叫做法住智;了解緣起的還滅叫什麼涅槃智。所以可見不管是流轉或還滅,它都是緣起的。認知了緣起,證悟了緣起,到達徹底究竟就叫做涅槃,這樣知道它們關係了嗎?所以三法印不外乎是緣起的三相,三法印即是緣起,緣起即是三法印。符合三法印,它就是佛法,也就是符合緣起法,它就是究竟的佛法。
不符合三法印的說法有兩種情形,什麼情形?(答:方便法),講得很好,不符合緣起的,你不能說它是錯的,它有可能是什麼,佛陀教導眾生入門的一種方便。另外一種,有可能就是外道法,有可能就是錯誤的,不對的。這個就是緣起跟三法印。
我們現在學佛是很好,尤其到了現代資訊方便,大家上網都可以聽可以看,做為現代人,是非常好的一個方便。第二個在台灣,由於幾十年來佛教的發展,有很多很優秀的法師,都可以講經說法,這也是非常難得。師父在國外或其他地方,資訊也方便是沒錯,但是要請法師講經真的沒那麼容易,你不管是在美國或是在歐洲,還是在加拿大,譬如說幾個大城市,他們都很希望請講經的法師來上課講經,但是很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當地本身出家法師就少,就算是有寺院有法師在住持。或者當地有很多寺院,但是沒有法師在住持,它可能就是以前的華僑過去,就蓋了這麼一個地方,然後大家來禮禮佛拜拜佛,燒燒香,那個入門都很好,但是沒有法師在裡面。沒有法師在裡面三寶就不具足,要真正學佛就很困難。就算是後來有法師在裡面住持,他很多法師都是以做經懺為主,現在不是說好跟不好的問題,而是說他就沒有辦法講經說法。因為每個法師他的背景不一樣,要栽培一個能講經的法師,能夠把這些講的東西在日常的生活上,稍微運用或是有一些體驗的話,其實不容易。
要栽培一個能講經,義理上能夠下工夫的法師,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講的話,不容易。當然我的經驗不代表所有,但是畢竟師父從出家以後,從福嚴開始讀書,然後後來出國,然後再研究再到2013年,起碼25年。我還算是比較普通一點的,如果要栽培更好的法師的話,至少都要20年以上,講的東西比較會有底有深度,然後才能深入淺出,才能比較有系統。
所以要栽培講經的法師真的是不容易,所以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在哪裡,就算是資訊方便,它要真正請法師來講經,其實都不容易,現在在台灣在這幾十年經過長老,包括印順導師,師父的師父真華老和尚,他們蓋佛學院,然後包括其他一些佛教的團體,然後栽培法師這樣不遺餘力,經過三代的這樣栽培,在台灣才有一些比較年輕一點的法師能夠出來講經說法,這真的是非常難得。台灣的佛教環境,有這麼多法師在講經說法,堪比盛唐的盛況。盛唐很多大法師講經,當然師父不敢說我大法師,但是有這麼多法師在台灣講經說法,真的不管是物質方面的運用,還有寺院的各種充足,更重要是有那麼多講經法師,真的堪比盛唐的盛況。但是這種盛唐的盛況,大家不要因為有這樣的福報,跟這樣身在其中而以為很容易,其實真的不容易。大家尤其在台北市,不要因為太好的東西,吃慣了覺得沒什麼,大家真的要珍惜。像溫哥華那麼大的一個城市,寺院很多,但是幾乎沒什麼真正在講經的,尤其要談到系統說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台北市當然還有很多地方,都有人在講經都很好,但是我們慧日講堂,有那麼多法師,那麼系統的在講經,這真的是難得中的難得,所以大家要珍惜。
生命的此故彼
緣起法講完了,三法印講完了,再來:
生命的此故彼(圖片5)
師父一再強調說,講緣起法,講三法印,它到底要談什麼呢?談身心生命,所以佛陀講緣起的此故彼,講緣起的無常性,講緣起的無我性,其實它的重點都是要告訴你,(這些都是)要分析要用來觀察我們的身心生命,這個叫做身心生命的此故彼。那麼用來觀察身心生命的時候,是怎麼樣呢?從現象推到理,再推出解決的理論跟方法;生死法雖然一向在即生即滅中,但是由於煩惱業的不斷相續,滅了又生,所以苦果也就不斷地相續下去。所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故識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這樣的一個方法,就被佛陀給覺察出來,因為他就是依這樣子而開悟,而成佛的。所以佛陀在菩提樹下,以及他過去生中,慢慢在理解所觀察的,無非就是緣起法。從緣起的相生、相待的法則,觀察到此故彼的相生,那麼也從這樣一個基本的法則,去推到所謂的相滅相待。而了解只要因不存在,果就會改變,用這樣來觀察身心生命,就會了解到在這個世間,由於我們眾生對緣起法的不了解,所以我們就會由於無常而造成苦。所以我們要了解了無我,能夠體驗到無常,苦,無我,其實就是對緣起法的真實了解,真實體證,那就是會得到涅槃寂靜,就是解脫涅槃。
因此你不管是大小乘,乃至明天要談的中觀,其實都是在這樣的一個觀察下去了解。只是現在我要告訴各位,在阿含經裡面,早期它比較強調從無常跟苦去下手;那麼在中觀裡面它比較直接從無我去下手,去觀察。其實師父剛剛有講到,無我它的徹底究竟就是什麼?空。所以它就直接觀空,兩種(無常、無我)都可以。當然如果你學中觀的話,你也可以從無常、苦先去觀察,觀察無常,苦的畢竟空,身心生命的畢竟空,也可以。但是一般眾生來講,比較容易從哪裡下手?比較容易從無常下手,其實要從無我下手,相對來講比較困難。
我要直接告訴你,一切法無我,一般人甚至有些學佛一陣子,他都很難去真正的接受。你能接受無常無我嗎?你真能接受無我嗎?你昨天剛剛買一台很好的車,今天要聽師父講經,所以一大早起來把這台車開來停在外面,上來聽經,中午去吃飯的時候,發現新車被撞壞了,誰撞的都不知道,(人家)撞了已經跑了。你看到(這種情形)第一個反應是什麼?你會想說一切無常無我(眾笑),如果你這樣的話,那你境界真的很高。而且真的學佛學到個程度,這輩子值得;那你不是(這樣)的話,那就不是涅槃寂靜了,你真的說我快涅槃寂靜了(眾笑)。
所以這就是說學佛當然很好,但是要告訴你,你要直接從無我下手,其實很困難。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一般眾生,還是適合觀無常。所以當你對那個才買的新車就被撞了的人,當時你跟他講「無我」,(勸他)不要罣礙,他可能比較難接受;但是他學佛真的有一陣子了,到了明天你跟他講說,一切變化無常,有時候沒辦法,就是這樣子(他也許就比較能夠接受一些了)。所以觀察無常,對一般人來講,比較具體、明顯、感受得到。所以在阿含經裡面,佛陀教導弟子,大部分都是從無常法門下手,因為很簡單的一個道理,無常大家觀察得到,道理他不一定真懂,但是現象的變化,一般容易觀察。
師父1999年到加拿大,剛剛會藏法師有介紹,剛去的時候,師父不是像人家那樣很會讀書很聰明,在台灣就拿到碩士,然後去那邊就直接讀博士,我不是這樣子。我去的時候是從ESL開始讀,語言學校,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意思就是英文不是你的母語,是你的第二語言。師父去讀語言學校,開始讀的時候大學都還沒進,但是師父的目標是什麼?(答:成佛)當然總目標是成佛,但是我的目標是拿到博士,野心夠不夠大?夠大,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師父要講得是什麼,在讀書的時候雖然很辛苦,然後這樣一年一年,往後一看,二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從一個翩翩年輕的出家人,到一個中年的大和尚,所謂的大,就是幾個大,頭大,肚子大,然後又高,高就是三高,除了尺寸高以外,膽固醇也高,血壓也高。你說這種變化觀察得到嗎?當然觀察得到。這種無常的變化,其實大家比較容易體驗、容易了解,在座的很多女眾居士也是,想當年又白又嫩的,能讀書又是白富美。十年二十年過後有沒有變?變了,一定都是這樣。這種無常能不能觀察得到?相對來講觀察得到,所以無常比無我更容易觀察。因此佛陀大部分都是(教導我們)從無常下手去觀察。1:13:35
你說,無常有什麼問題?我告訴你,不管是現前能感受得到的,或是說在內心深層裡面的,我告訴你,你不要騙人,無常就必定是什麼?必定是苦,這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以前年輕的時候,動作很快,上樓下樓都沒問題,現在怎麼樣,爬個樓梯不是腳痛就是腰酸背痛;以前眼睛那麼好,一看就是1.5,現在看書要戴老花眼鏡;以前頭髮又密又黑,現在滿頭白髮。你如果對這個沒感受,不覺得苦,可能只是表面上不覺得苦,但是在內心的深層裡面,都有這樣子的一絲一毫、一點一滴的不能接受,這些就是苦。所以針對於無常,凡夫必定是苦,這是身心生命的真實現象,也是人生的真實。
所以佛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人生是苦,所以你今天才來聽經,才來學中觀,就是要怎麼樣面對無常,面對我們對無常的不舍、不滿,然後產生了苦,我們怎麼樣去面對,怎麼樣去解決,就是你們今天要來聽中觀的根本意義。你說為什麼無常就必定是苦呢,我們等一下慢慢來分析,你了解之後未來有助於你更能夠去修學中觀。
還有,講無常是苦不一定是小乘的,大乘也必須了解無常是苦,無常必定是苦。誰告訴我,大乘跟無常必定是苦什麼關係?解脫道要觀察無常,觀察無常的必定是苦,那麼大乘佛教呢,大乘佛教是不是要了解無常是苦呢?要,為什麼?跟大乘佛教什麼關係?慈悲,大乘佛教依於大悲心,大悲心哪裡來?緣眾生苦,緣眾生苦而產生大悲心。你為什麼知道眾生是苦?因為自己感受到苦,所以依此而推跟你類似的眾生,也一定是苦。當初佛陀觀什麼?太子觀耕經的時候,不是這樣子嗎?你說眾生如果不苦呢?你看他苦,人家他高興得很。那就必須是你對人生的道理,你對人生的真實面,你一定有深入的了解,這種深入的了解之後,你知道你這樣的苦,這種苦是普遍性的,不是只有一個人兩個人的,你才能知道眾生一定在苦。不然你要是不了解,你說,我覺得苦,但是人家不覺得苦呢,人家可好得很,快樂得很,那你怎麼樣對眾生起大悲心呢?你想布施,你一定覺得這個人他沒錢吃飯,沒工作,然後全家挨餓。你說隔壁那個比我有錢,所以我有能力我就幫助他,我一個月賺五萬,他一個月賺幾十萬,你還去布施給他嗎?當然不是這個樣子。
師父的意思要表達什麼?你要真實的了解眾生苦,而真實從了解眾生苦,是從對佛法的真實了解跟體悟,知道這種苦是一種普遍性的,所以你才能感受,你才能肯切地認知,你自己是這樣的苦,別人也是這樣的苦,你這樣才能生起真正的大悲心。如果你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苦,你也不會確定眾生是不是也是這樣的苦,大悲心是生起不起來的。我講的是大悲心,不是一般的同情心,一般的同情心大家都會有,看他沒飯吃,我幫助你一點,大家都會這樣做。但是你沒有深切的體驗到人生苦的真實面,你沒辦法生起真正的大悲心,你有的只是一般世俗的同情心而已。
所以了解到無常必是苦,這不但是小乘的解脫,或是三乘所共的解脫,更是大乘菩薩道。緣一切眾生的苦,而生起大悲心的根本。從這個地方,佛陀告訴我們一整套的生命的奧秘,生命的奧秘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所謂的四聖諦。
生命的奧秘:四聖諦
從緣起的流轉上來講就叫做苦跟集,然後緣起的還滅就是滅跟道。緣起的苦跟集是依於緣起的法則,什麼法則呢?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緣起的還滅依於什麼法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以當佛陀把緣起法,用到我們身心生命的時候,就會告訴我們一般人,他的真實狀況到底是什麼,真實狀況就是這個苦,佛陀進而告訴我們既然是苦,苦能不能解決?可以。如果不能解決,那你今天來這邊幹什麼?你就不用學佛了。
你為什麼去醫生?因為不舒服,流鼻涕、頭痛,他說你是什麼病,給你指出來。你頭痛不是因為風寒,你頭痛是因為怎麼樣(師父戲謔說),被卡到陰[1]?卡到陰不是醫生能解決的,卡到陰可能要去找師父了。醫生告訴你說不是風寒,而是一種病毒,流行性感冒。他有沒有告訴你原因?有,告訴你原因接下來怎麼樣?提出治療感冒,或是治療流行感冒的方法。所以醫生要先判斷出症狀,如果連症狀都判斷錯,那問題就大了。判斷出症狀才能找出病正確的原因,這個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人生是苦你要先肯認,人生是苦,它有它的原因,原因能不能解決?原因必須要能解決,如果不能解決那白講了。解決之後到達怎麼樣的境界?修道得滅,這個就是佛陀的四聖諦。
第一個,苦、集,就是告訴你,我們人生的真相還有它的原因;滅、道,告訴你,我們是可以有辦法去解決,記得,這個就是緣起法。用在我們身心生命上,去觀察而得到的結果,也就是我們學佛的根本。
現在我要在這邊告訴各位一個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切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你一定要弄清楚,這個苦集滅道,看起來很簡單,大家都懂。都懂嗎,大概都知道,簡單嗎?不簡單,看似容易,也聽了好幾十遍了,但是不一定真得能懂。我問你,苦集滅道的流轉跟還滅有沒有它的次第?1:23:42
(有人答:沒有次第。)為什麼沒有次第?(聽不清……)我講苦集滅道,不一定完全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有流轉跟還滅,跟有相關的,有沒有次第?你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有沒有一個次第?它隨時發生,但是它也是一個次第,就經典上它還是有次第,惑業苦的根本是什麼?當然是惑為根本,所以它還是有它一個次第,它有個次第序列的必然性,如果沒有的話,那問題可大了。它是有一個次第的,四聖諦有沒有次第?你的沒有次第指的是什麼?師父大概可能知道你的意思,(因為方法來講,一定要有次第,不然講不出來,可是它沒有次第),為什麼沒有次第?(因為中觀,空)。
所以這個就是師父今天必須要講,因為講空,不礙於緣起,所以如果你講空,而把緣起給打滅掉了,那就落入斷滅。所以緣起跟空是一體的兩面,不因空而礙緣起事,不因緣起事而妨礙畢竟空,所以畢竟空,緣起事,宛然有,緣起的因果次第不能變。所以在緣起法上有沒有五戒,有沒有殺盜淫妄的錯誤?有,所以這個叫做因果的宛然有,不能否定它,只是說它在這個裡面,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這個我們明天再講,所以這個就是中觀難的地方,為什麼師父到現在,在中道佛學會不講中觀呢?因為師父學唯識的?不是喔,印順導師說,在師友裡面他被認為是什麼,中觀的,當然我不敢跟導師比,在我們以前福嚴佛學院的那個時代,你問他們,這邊沒有,安法師你覺得以前,我在福嚴的時候是研究什麼?都研究,你還太瞧得起我,以前師父也是被認為研究學習中觀的。為什麼?因為我從福嚴的畢業論文,到碩士的畢業論文,到博士的畢業論文,我寫的都是中觀的。但是為什麼我到現在,在中道佛學會不講中觀呢?
因為確實中觀是非常究竟、非常了義,但是因為太深太難,如果稍微搞不好一點點,就會變成斷滅論。所以導師認為學中觀是擔柴過火,一不小心就被燒了,但是如果你真的要徹底究竟了解佛法,你必須要學,還是得學。所以這個就是說,師父要先把有給講清楚了,從有裡面當下去了解畢竟空,不然真的會變成斷滅。所以要記得,因果的宛然有,一定有它的次第,所以緣起的性空,不能破壞掉緣起的因果。緣起的因果它的當下是畢竟空,但是不是什麼都沒有,這我明天會講。
現在我要告訴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苦集滅道有它的次第,但是它的次第倒不是師父講的說,一定是滅再道,不是這個意思,我現在講了就知道了。苦跟集還有苦跟道有它的次第,必須先了解苦,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你如果不了解苦,你不覺得世間是苦,你會不會想要去尋找它的原因?當然不會,這是一個很簡單邏輯的問題,你不覺得世間是苦,你為什麼會去找苦的原因呢?你都說我今天身體好好的,我都沒病,你怎麼可能去找病的原因,連病都沒有,你怎麼去找病的原因呢?那既然沒有病的原因,既然世間你不覺得苦,你不會去找原因,你會不會真的去修道?你有可能去修,但是不是真正的道。師父這邊既然要講中觀,我就要很理性去對待一個問題,你如果不了解世間苦,你也沒有真的去尋找苦的真實原因,也不了解苦的真實原因,你現在所修的道,我不能說不是,有可能只是一個方便之道而已。你可能真的都還沒入門,有可能是種種善根,結結善緣,種一點薰習的種子而已。你有可能人家念,你跟著念;人家燒香拜佛,你也跟著燒香拜佛;人家做做早課,你也做做早課,因為你覺得這樣就是在修行。
但是師父話講回來,如果依一個比較真實嚴格的要求來講,你如果不覺得人生是苦,你所修的道,那就要打一個問號了,要好好去反省了。所以很多人問我說,師父,我已經修了好幾年了,但是我好像都怎麼樣,感覺上哪裡不對勁,怪怪的,好像有哪裡沒有拿上手,好像就是有這麼一個,煩惱來還是煩惱來,脾氣來還是脾氣,我都沒有改變,怎麼會這樣子?是不是佛法沒用?我說,什麼佛法沒用,是你自己沒學好,卻說佛法沒用。那麼歸根究底談到一件事情,你不覺得人生是苦,你根本不會去尋找原因;你不了解原因,你根本就不會真正去學道,也不會去了解道,也不會真正的去使用這個道的方法。所以有沒有次第?這四聖諦一定有次第,為什麼師父說它重要?因為第一個它攸關你的修行身心能不能使得上力,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更嚴重,你如果搞不清楚,不了解的話,很容易走入旁門左道。因為現在的旁門左道,它都不會告訴你人生是苦,也不會告訴你人生是苦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因為如果它這樣告訴你的話,你就不會去了。
現在的人都直接告訴你什麼,滅跟道,不談苦集,直接告訴你滅跟道。他先講滅,講什麼滅?他告訴你,我可以讓你離苦得樂,透過我的力量,我有什麼特殊什麼東西,你就可以得到離開煩惱,離苦得樂,可以證得什麼什麼,講一大堆這些。你說,什麼方法?(他說)錢多交一點,再告訴你方法,(給你)靈丹妙藥一點,你就解脫了,你就什麼什麼都有了。如果你真的了解苦集滅道這個次第,你就絕對不會上當。現在的附佛外道,不都是在滅跟道上去下工夫嗎?因為他對苦集的不了解,也沒有特別去強調,也搞不清楚,所以那些方法,如果你聰明一點,那個說法就像吹氣球一樣,你拿一根針隨便戳就破了。可惜現代的人,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腦袋很懈怠,不想思考,我看很多人都是這樣,腦袋懈怠不想思考。對師父說,你不要跟我講那麼多,你就跟我講,我要怎麼做就好了。這樣你去拜大悲懺一百遍,你去念大悲咒一萬遍,我就這樣念,我就可以得到保佑了,是不是很多人是這樣子?歸根究柢怎麼樣,腦袋的怠惰,思想的怠惰,思想的怠惰跟佛法的學習絕對是矛盾衝突的,絕對不順於佛法。學佛真正要學好,不能犯了思想怠惰症,一定要智慧的提升,一定是從思想的思惟不斷地辨證,不斷地反省,不斷地學習,智慧才能提升。那這些要靠哪裡?聽經聞法,所以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或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佛陀都已經告訴你這樣了,但是多少人他不願意親近善知識,或者他的親近善知識有問題的,他不是不親近,但是他不如理思惟,因為他沒有聽聞正法,他親近善知識,是希望善知識跟他灌頂,用什麼法跟他弄一弄。他不聽經聞法,然後他也不做如理的思惟,不是只有思惟而已,要如理的思惟,然後法隨法行。所以我說這個四聖諦,中間有這樣一層,你們了解嗎?所以如果是一個正統的法師講法,他一定會告訴你,苦集到底是什麼,不管強調到什麼程度,但是至少一定要先肯認——世間的苦集,你才能真正的去修道,然後才能真正從佛法得到利益。
我問你們大家,法隨法行這個詞句是什麼意思? 師父在那本阿含經裡面有講,它有幾個解釋,第一個叫什麼?(法,隨法行),這是一個解釋;另外一個它也是斷開,因為梵文它顛倒過來,它其實是什麼,隨法,行法。它的「隨法、行法」是什麼意思呢?它的隨法意思就是說:符合於法,相應於法,然後去實踐法。有沒有人實踐法,不相應於法?如果你不了解法,你做的很多東西可能跟法不相應。所以它意思告訴你,你必須依於前面的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然後如理思惟,然後隨著這樣子,相應於這樣子的法,然後去實踐法,這個叫做法隨、法行。或是剛才講的法,隨法行,其實它的意義是一樣的。第一個法,是你必須要依託的,所以這個法跟後面那個法,是同樣一個東西,然後隨順着這樣的法,然後去實踐,這樣叫做法隨法行。這樣下次知道什麼叫做法隨法行了。
我們講苦集滅道,先講苦聖諦。苦聖諦一般來講它的內容有哪些?八苦,三苦,一般講的都是這些。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五蘊熾盛苦。這些師父不再講它的內容,為什麼?在座的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社會歷練了,大家活到這個年紀,在座沒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那麼就會有一個問題,現在很多年輕人也學佛沒問題,但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學佛的都是年紀偏大呢?這個好壞沒有問題,我不是說它是不好,而是說這個可以討論,可以研究,為什麼學佛的年紀會偏大呢?
像在座的幾位,我們比較特殊,我們都是例外,在座幾位好多都是二十幾歲就出家了。師父二十五歲出家,師父的師兄如立法師,二十三歲出家,夠早了吧,安法師十七歲出家,這個就比較特殊例外。師父記得二十五歲出家,在福嚴第一年學期末,考《印度佛教思想史》,考不是讀而已,沒有人來教,福嚴我們那一屆第一年結束,學期末考《印度佛教思想史》,想一想,都會覺得對過去的這個,還是有一點點光榮。二十幾歲,不是只有我,福嚴當初很多出家人都二十幾歲,三十歲出頭。
師父現在要講的就是說,為什麼說學佛的很多不是年輕的呢,為什麼都一定的年紀呢?你們覺得為什麼?因為這些年輕人,他們還沒面臨老病死,他身體健康他可能病一下就好了,他很難長期病。老,他也沒有感覺,他還巴不得趕快畢業長大,可以自己賺錢自己用,所以他沒有老的問題。死,當然目前都還沒有。因為他沒有老,身體沒有什麼問題,所以他對於老人、危重病人那種瀕臨死亡的迫切,他沒有感同身受,而且他面對的死亡不多。那到我們這些年紀很多都是自己雖然沒有死,但是旁邊很多人都死了,而且不只是生老病死苦,而且還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的這些,都是經歷過了,所以會覺得佛教講的人生是苦真的是有道理。
所以有一句話以前叫做:「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愛上層樓,愛上層樓」,什麼更上層樓,爬高一點,爬高一點,以後摔下來才知道愁,年輕的時候沒有真正歷經這些,真的沒有體驗到,所以他不會去學習。現在怎麼樣,識盡愁滋味,然後「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為什麼?嘗盡了愁滋味,說實在的,想想,算了沒什麼好講的,是不是這樣子?因為都歷經過這些了,所以到最後,要尋求一個終身的依託的時候,不會再去找世俗的依託了。當一個人賺了很多錢,比別人有錢,但是開始生病的時候,會覺得錢真的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那你有沒有可以辦法解決這些問題,讓自己身心舒暢的呢?他會講,應該有,可能有,或許有,哪裡有?他就會開始去尋找。師父講過,台灣佛教發達是大家的福報,所以想要學佛,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我們的八苦:生、老、病、死,還有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不就是這樣子嗎,因為這些在座的大部分都嘗過,所以會想要學佛。你們的子孫輩,他們還年輕十幾二十幾歲,哪裡能夠理解到這些問題呢?他看手機打電動都來不及了,他還跟你什麼強說愁不愁,以前年輕人還會強說愁,現在年輕人連強說愁都不想講了。
所以為什麼學佛會偏重年紀大?並不是佛教本身的問題,而是人生真實的問題,它就是這個樣子,除非說你的根機很好,你沒有一定的體悟,你到一定的年紀你才會想學。所以人生是不是苦?年輕人你問他,他會哼哼唧唧不作答,但是到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再問他,人生是不是苦?他會說是苦。到了七十、八十歲,再問他人生是不是苦,他說,唉,算了,他不想講是因為確實是如此。但是人生是苦,不只是表面上的怨憎會、愛別離這些苦,苦的最根本來自於什麼?五蘊熾盛,五蘊熾盛是什麼?我們後面要講。
還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現前的苦,壞苦是未來的苦,行苦呢,是苦的根本。那個行,就是諸行無常的行,由於諸行無常所以是苦,因諸行無常,故說諸受皆苦,這是它的根本。所以可以把這些苦統括為三種:一個叫做苦苦,苦苦是指現前的苦,只要是現前的苦都可以叫苦苦,第一個苦是指它苦的總類,第二苦是它苦的根本,所以叫做苦苦,就是你現前不管是生老病死的肉體,還是內心的怨憎會,愛別離的這些,只要現前產生的它叫做苦苦。現前不苦,但是它隨時會苦會變化,未來失去的時候會苦,就叫做壞苦,所以壞苦是指未來的苦。那麼行苦,行苦就叫做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的苦是根本的苦,我後面會講,這些牽扯到最後,都是中觀要談論解決的問題,你必須去了解這些東西,明天講中觀的時候,你才能肯切掌握它一些關鍵。因為這個內容大家都知道,師父大概講一下。苦的原因是什麼?集,集包括哪兩個內容?惑跟業,惑是根本的因,也就是煩惱。我們的苦,因為有煩惱所以是苦,如果沒有煩惱,那就不會苦。為什麼沒有煩惱它就沒有苦?為什麼有煩惱就會苦?你說,會不會有煩惱,但是不苦的呢?不可能。因為因果的必然性,有煩惱就必須會造業,煩惱對於所造的業,還有業所潤生的當下的認知,還有執著,就必定是苦,這個叫做緣起的必然性。為什麼呢?有因必然有這些果產生,除非這些因改變了或去除了,果才會消滅。
所以有因必然有這些果,有煩惱必定會造業,有煩惱就必定會苦。有煩惱造了業,但是當業報現行的時候,如果你煩惱斷了的話,你也不會苦。所以煩惱是苦的根本因,就像在阿含經裡面,我先不要講佛陀,就像阿羅漢,阿羅漢會再來這輩子投生,就是他有絲毫的惑未斷,所以他來這輩子投胎,他不管過去是幾果再來也好,或是說他本來都是凡夫,但是這輩子證了,他這個肉報身,是不是過去的業所形成的?是,但是他現在煩惱斷了,他會不會苦?不會。所以煩惱是苦的根本因,業呢,是直接因。是因為煩惱造業,業受報,然後煩惱再去潤生,這樣的狀況下產生苦。所以集聖諦包括兩個,惑跟業,惑對業有什麼作用?有「周潤發」的力量,怎麼「周潤發」呢,因為周是普遍的意思,普遍就是一定會這樣子,到哪裡都是這樣;潤呢,潤生;發呢,發業。所以惑對業有發業,發業就是造業的意思,造了業之後呢,煩惱對業還會潤生。所以煩惱對業,有普遍的造業,普遍就是一定會這樣的意思,所以有煩惱就一定會造業,有煩惱造的業之後,就一定會去潤生,然後受報,受報之後,我們有煩惱在所以會苦,這個就是惑業苦。
今天你要是前面都聽不懂,沒關係,你就記得「周、潤、發」就好,至少這個對惑業的因果,有比較具體的了解,我們先講到這裡。
我們來回向。
- ↑ 台灣話中「中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