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 第五講
佛法概論 第四講 |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 佛法概論 第六講 |
前言
我今天要來講的是《佛法概論》第七章,有情流轉的業力。
佛教談業力,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佛教談業力,那問題是到底什麼是業力?什麼叫做業,什麼是業力,可能很多人搞不清楚,那麼我們今天就要來講解一下業到底是什麼意思,然後它對我們的人生,對我們一般的有情的流轉生死有什麼樣的影響,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
第七章 有情流轉的業力
第一節 行業的發現與價值
業與行
一、業與行
1 業 (karma):√kṛ 作、造,名詞化 karma →:
- 羯磨: 僧團處事開會表決。
- 業: 有情生死流轉的直接動力
1) 業說,為佛法應有的內容,但在佛世,似乎還沒有重要的地位。這要到『中』與 『增一』、『長阿含』,才特別發揮起來。
因為佛世重生生死流轉的根本因 → 煩惱的當下覺照與對治。
業
首先我們要知道業這個字,業這個字它的梵文字叫做√kṛ,它本來的意思是造作的意思,英文比如說doing、 acting 、 act或do都是有這樣的意思,它就是做,它轉成名詞化之後,它梵文字叫做karma叫「卡瑪」,中文把它翻成「羯磨」 ,或翻成「業」。
那麼這個karma「卡瑪」在梵文裏面,在印度佛教的用法裏面有兩個用法:一個翻成羯磨 的時候,它指的是僧團處事,開會的表決叫做羯磨。比如說僧團裏面處事表決,比如說僧團裏面我們今天東西太多,吃不完怕壞掉,那麼是不是要把它送出去,還是說有其他的處理方法?那麼我們就開僧團會大家來表決,那麼在大家來表決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就叫做羯磨也叫做karma。
但是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把它翻成業的時候,這個karma就跟有情生死流轉有直接的關係,也就是我這裏講的,生死流轉的直接動力,我們就叫做業。那麼今天所要講的,當然是重在第二個意思,就是當中文翻成業的時候,它指的是有情生死流轉的直接動力,這個叫作業。
首先談到業與行的時候,我們來看第一點,印順導師的書裏面有談到說,業的理論,業的說法:「業說,為佛法應有的內容,但在佛世……」,他說的佛世,指的是雜阿含經的時候,還沒有很重要的地位,「似乎還沒有重要的地位。這要到『中』與 『增一』、『長阿含』,才特別發揮起來。」,也就是說從我們現在的資料來看,在四部阿含裏面,雜阿含是四阿含裏面最根本的。也就是說業的理論、跟業的說明,在雜阿含裏面並沒有特別的重要,但是慢慢的在中阿含、長阿含還有增一阿含裏面,卻越來越重要。那麼這是為什麼?為什麼說雜阿含裏面並沒有特別的重要,但是慢慢的在中阿含、長阿含還有增一阿含裏面,卻越來越重要?
這裏面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說,因為佛在世的時候重視生死流轉的根本因,那麼什麼叫做生死流轉的根本因?當然就是煩惱,無明煩惱貪嗔痴是生死煩惱的根本因。所以在佛世尤其是雜阿含的時候,佛教導弟子,特別是針對煩惱的當下覺照與對治。這是因為在佛世的時代,很多眾生根基很高,根基比較利,根基比較高,所以佛陀就叫他們當下直覺的去觀照煩惱的生起,然後去對治煩惱,所以變成是說業是次要的,煩惱才是真正的主要的,我們主要要對治的。因為煩惱才是生死流轉的最根本因,所以雜阿含裏面特別強調的說明的是,煩惱怎麼樣影響我們有情生死輪迴,以及影響我們的生活,這就是說在雜阿含為什麼不特別強調(業)。
但是我們要了解一點就是說,眾生的根基慢慢越來到最後沒有那麼利的時候,我們就要更多的說明解說,眾生如果根基利的話,就不用花太多口水,只要一點他就通。但是當眾生根基不利,慢慢沒有像以前的根基那麼利的時候,這時候就要多一些的說明跟理解,要有系統的說明、次第的說明,所以到了中阿含以後,就慢慢越來越重要。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我下面這個圖,你就會了解說煩惱跟業有什麼關係。
一般來講我們說我們有煩惱,所以煩惱會造業,那個業就會造成我們生死流轉的直接因,那麼這個煩惱是根本因,但是比較間接的,是根本因;業是直接因。那麼這個煩惱對這個業還有我們的生活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影響,煩惱它對業有兩個重要作用。
首先第一個:煩惱會發業,我們的業,之所以會有業,是因為有煩惱去造作才有業,所以煩惱會發業,煩惱發業之後接下來會潤生,讓果報業報成熟,所以煩惱對業有:發業跟潤生的作用。那麼接下來在我們的生死流轉生活當中,這個煩惱一樣,無時無刻都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所以這個煩惱對我們的身心生命的流轉跟生活會有這樣的影響。
我再講一次:首先它會發業,第二它會潤業,第三他隨時隨地會對我們的生死流轉,還有生活造成隨時隨地的影響。
我們在這個人世間種種的憂悲苦惱,種種的不順意,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煩惱所造成的。我們當然會解釋煩惱,但是我們不可否認有業力的存在,而這個業力也同樣的會直接造成我們生死永遠的流轉,所以我們除了解說煩惱以外,我們對業也應該有一個更清楚的說明跟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特別去解說業。那麼煩惱,我們上個禮拜已經說明過了,所以這個禮拜我們要特別來說明這個業。
2) 印度以「我」為造業者,佛教以緣起說明生死的流轉 (行業的緣起性),即從身心關涉環境 ── 自然、社會、身心 ── 的展轉 相依,次第相續的活動中去說明。
那麼我們要了解的一點就是說,在印度教裏面我們也談業,也說明有業,但是印度教它說明業的時候,印度以「我」為造業者,它是有一個我,一個「真我」為造業者,然後由這個「我」造業來受報,有一個我。但是佛教不同的地方就是說,佛教以緣起說明生死的流轉 (行業的緣起性),即從身心關涉環境──自然、社會、身心──的展轉 相依,次第相續的活動中去說明。 這個就是佛教講業力跟印度教講業力不一樣的地方,這一點我們同學要注意。
印度教從奧義書以來,也談到業,那麼佛教繼承奧義書的業力思想,但是做的更精確,而且不同的解說,因為佛教不承認有一個真實的我的存在。這個就是佛教跟奧義書解釋「業」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可以進一步來看,那麼業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用流行
我做了一個圖,說了一些詳細的說明,因為印順導師在書裏面為了要解釋「業」,他提出了幾個名相,首先有一個名相叫做「行」,然後一個叫「作」、「有為」,然後接下來就是「業」,以便你了解業是什麼東西,業的本質是什麼,以便你了解業的作用。所以印順導師依跟業有相關的幾個名相提出來說明。他第一個談叫「作」,你們要是有看書的話就知道,然後第二個他談「行」,第三個叫做「有為」,第四個叫做「業」。這四個名相到底有什麼關係、關聯?這裏我要說明。
首先來看「作」,導師在書裏面做了一些解釋,但是如果你學過英文,我用這種文法學的解析,你們都知道說這幾個名相有什麼不一樣。首先「作」它是由字根√kṛ,它的本身的意思就是「作」的意思,那麼像英文字它可能叫做act。
那麼什麼叫「行」?「行」可以是「作」梵文字的現在進行式,它現在進行式就叫做「行」,就是正在進行當中,它叫做saṃskāra,這個字很重要。那麼這個「行」,比如說我們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行」,是用saṃskāra這個字,然後印順導師講大用流行,也就是我們三法印的裏面的諸行無常,也是用saṃskāra這個字。那麼有關三法印的諸行無常,三法印我以後在第十幾章的時候會談到。
所以第一個,它的「行」,其實就是「作」的現在進行式,也就是說如果用英文字來講,我們叫做acting 。那麼第二個由「行」、「作」所產生的變化叫做完成式,或者是過去式完成式,那麼翻成中文它叫做「有為」,造作已經完成了,我們叫做「有為」,叫做有為 saṃskṛtā (完成式 acted) : 活動所作成的。什麼是saṃskṛtā ?saṃskṛtā 它是指完成式,或是過去式,那麼它是指一個造作活動完成。
那麼業也是從√kṛ 演變而來,它是karma,但是karma等於英文字裏面的action,是名詞化,所以導師說見於事相,如,無明緣「行」,十二緣起支裏面的「行」我們就叫做karma。
首先我們就要了解說業的意思,它本來叫做造作,那麼我們透過什麼來造作?首先我們來看下面我這個表,這個圖表首先我們有一個假我。那麼假我我們有一個思心所,就是我內心的考慮跟內心的思量,那麼內心考慮思量之後,他會決定去造作。那麼在造作的當下剎那,正在做的它就叫做(saṃskāra),我們叫做行——正在造作。那麼造作之後這個動作完成,我們的講的造作包括身口意都有,不要以為只是身跟口的造作而已,身口意都有。那麼造作之後完成了我們叫做saṃskṛtā , 叫做完成式,這個就變成叫做「有為」。
那麼從造作到完成,這樣的東西,我們叫做業,叫做表業,表現出來可以讓人家知道叫做表業。那麼我們造作之後,動作完成結束了之後,並不是說這樣就沒有了,動作完成之後會留下一股潛在的力量,這股潛在的力量會會跟着我們,那麼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就會受報,就會產生對我們造業的個人的影響,我們就叫做受報。那麼這一股潛在的力量我們叫做業力,或叫做業集,那麼也叫做無表業。
比如說我們今天去做一件事情,比如說布施好,我們到一個慈善團體,拿了東西、水果、錢、還是食物,到一個慈善團體,然後去把錢或是食物交給他們,這個叫做身口意的正在造作叫做saṃskāra。把錢交給了慈善機構,然後那個人開個收據給你好,那你拿了走掉了,完成,這個叫做什麼?saṃskṛtā ,叫做「有為」,已經完成了。
那麼這樣的話就叫做表業,因為表現出來,你做的說的人家都知道。完成之後並不是這樣子就沒了,就佛教來講你不管善惡,只要有思心所有心去推動的造作之後,他都會留下一股潛力或力用,潛在的力量,這股力量我們叫做無表業。這股力量只要機緣慢慢成熟,我們就會受報。那麼當然了,原則性來講,我們叫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原則性的說明。
那麼在這裏我們要強調一點,就是說,你會產生業力,一定是你有心去做的,所以我這裏特別畫了一個,一定是有心思去做的,會思考、會決定的去做的,等一下我們講的更清楚一點。所以我就說思心所,一定是你經過思考之後要去做的,有心去推動的,這樣才能產生業力。如果你是無心的,根本沒有這種想法所做的話,這樣子的話不成業力。這樣子整個過程來講的話,我們叫做大用流行,就是印順導師用的名相叫做大用流行,叫做saṃskāra,這個叫做整個「行」的造作過程。
所以所謂的大用流行就是三法印裏面的諸行無常,它指的就是我們身心生命的在種種的造作過程,這樣的造作過程是無常的,是一直相續,然後變遷、輾轉相續,然後一直變遷,就是諸行無常的意思,然後在裏面沒有一個不變的本體,這個叫做諸行無常。所以整個過程也叫做(saṃskāra),同樣的字叫做(saṃskāra),只是說它指的是整個的過程。
我們對上面的做一個小結:
正覺的緣起觀,一切是展轉相依,生滅相續的大活動,也可說「大用流行」 。活動的一切,為無限活動過程與活動過程的形態,不斷的在發生、安住、變異 、消滅中推移, 總名為「行」。
這個行,就是(saṃskāra)。這個就是我們業力的大體的一個狀況,我們的造業,從我們有心,心思,然後去推動身口意的造作,然後造作之後留下了這樣的一股潛力,然後這個潛力經過一段時間,機緣成熟之後對我們個體產生影響,這個就是業或者叫做業力。
我們無始輪迴的一切,就是由於這樣的業力的一個推動,所以造成我們這樣生死輪迴。但是我們要知道業力,我大概提一下,業力有分為無漏業跟有漏業,那麼我們會生死輪迴,最主要指的是我們有漏業才會造成生死輪迴,什麼叫做有漏業?有漏就是有煩惱,由煩惱推動的業力叫做有漏業。
比如說我們一般講造業指的都是有漏業,但是如果從中性的來講,其實造業我們可以說是中性的,不一定是惡,善惡,可能是有漏無漏。比如說阿羅漢或是佛菩薩聖人,他們當然也造業也做事情,但是由於他們造業不是煩惱的推動,所以他們所造的業叫做無漏業。那那種無漏業是不會造成生死輪迴的,只有我們未斷的煩惱的凡夫,依於煩惱所造的業,叫做有漏業,就是有煩惱推動的業,這樣的業力就會造成生死的輪迴。
同學問的慈濟會的證嚴法師的,她是說人生酬業,這個酬是報的意思了,但我不知道她我不很清楚說,因為要看她自己怎麼解釋才知道,那麼如果照這個字面上來講,酬就是報酬的意思。我是說照這樣字面來講,有可能就是說我們人生就是受報,受業力的牽扯跟控制,然後會受到各種的業報,或是說我們來人生來到這個世間,就是在償還這個業報的,酬是有報答或償還的意思。所以她有可能是說人生來到這個世間,就是在償還業報,她可能是這個意思,但是要看她實際的書或是她怎麼講才知道。但是我從這個字面上(理解)應該是這樣解釋。
我們繼續來講,認可了業感說之後,那麼這樣的一個理論或這樣的一個教理,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 我很早以前我常講說,我們學佛長期的目標——成佛,中期的目標——解脫煩惱,近期的目標是什麼?就是要我們的人生快樂一點,過得好一點,過得更光明一點,過得更正面一點。
你們一定要記住,學佛不只是只有長期的目標,它有中期的,也有短期的。那麼短期的目標在這一輩子這一生,你只要用得上都可以發生影響。簡單的說就是讓我們的生活更正面一點,更光明一點,讓我們生活更快樂一點。所以你們學佛每天要快快樂樂的,不要苦苦惱惱的,要快快樂樂的過日子。為什麼?學佛就是要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因為我們的生活絕大多數都是由於我們不了解(實相),無明,對我的執着,然後產生煩惱,然後這樣的煩惱控制住我們每天的生活跟思考,所以每天會苦苦惱惱的。
那麼學佛之後就知道說,佛法講的到底是什麼,然後利用佛法來處理我們人生所面對的各式各樣的問題,這樣的話就能讓我們的身心生活,從生活的枷鎖裏面解脫,讓我們的生活快樂一點。那麼現在我就要來講,業感說的價值在哪裏,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對我們人生觀會造成什麼樣影響。
業感說的價值
自力創造非他力
現實的問題
1 自力創造非他力:
1) 現實的問題: 人類在環境──自然、社會、身心中,常覺到受有某種力量的限制或支配,不是自己所能轉移與克服的;於是想像有大力者操縱其間 ,是神力、是天命等。
原因: 人類對緣起因果業報的無法了解
神的出現: (印順導師依佛法所提出的理論)
首先我們來講,你認可業力說,認可這樣的一個教理的話,我們就要了解第一個價值就是說,我們人生的一切是自力創造,並不是他力的控制,我們自己可以創造我們自己的生活,可以創造我們自己的未來,而不是說掌握在某些我們看不到或是遙遠的、一個超感應的或是超自然的力量,也就是說我們的命運控制在我們自己的手裏。我們要造成什麼樣的生活,要造成怎樣的命運,那是操控在我們自己的手裏,而不是受所謂的神或者是創造者的主控。
為什麼會有其他宗教把我們的命運或是生活會交到一個茫然無知,或是說不知道在哪裏的超自然力量或創造神當中?這裏面有個問題,就是說人類在自然環境的生長中,比如說自然社會身心,由於我沒辦法控制所有一切現實的條件,所以在茫茫之中常常會覺得說有一股力量支配着,那麼這股力量不是自己能夠克服,也不是自己能夠轉移。所以從古到現在都是這樣,就會想像說有一個大力者或創造者,是神、是天命、還是天道、或是梵等,在操控着所有人,所有有情的利益,所有有情的生命,或操控着所有有情的命運,我們都會這樣去想,為什麼?
原因在這裏,因為我們人類對緣起因果的業報,因為緣起因果的業報理論是很深,而且我們一般人沒有天眼、沒有神通、也看不到,所以我們不了解這樣的緣起因果業報,因此我們去想像有一個大無畏的神,在外面操控着我們的生命,那麼於是我們就會向大無畏的神去低頭。
這裏導師曾經在他的其他著作裏面,根據佛法的解釋,還有現代的心理學,提出了神出現的一個心理狀況。也就是說講一句比較白的話,神,其他宗教都說神創造人,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去了解人,還有心理學,還有知道說我們人需要的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說,其實是人創造神,而不是神創造人。那麼導師從佛教的經論裏面,還有現代心理學的融合看法,他列出了這樣一個狀況,其實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裏面,他對神的定義跟所謂的宗教心理學,他也提出相同的理論[1]。
首先由於我們有情眾生有所謂的自體愛,由於我們有我執就是自體愛,因此對外在的一切會產生境界愛,就是對外在的追求,我跟我所,希望外在的一切能夠受我的操控,能夠在我的掌控之內,希望外面的一切能夠如我所願。所以我們對外在會有無限的欲求,由於對外在的無限欲求,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當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諸行無常。所以自體愛的我執在現實中沒辦法得到滿足,因此這種內心的意欲就往外去投射,往外投射就會去擬想有一個神、一個天命、一個大梵。那麼藉由這樣的神、天命跟大梵,回過頭來就可以去滿足我們內心的欲求跟欲望。
所以印順導師講一句很有趣的話,就是說當外面的神力量越大的時候,就表示我們內心的欲求越強越大,因為這個神是我們內心欲求的向外投射,然後這樣子反射回來來滿足我們自己。所以當你了解因果業報的理論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說,其實並沒有一個外在的創造神在操控着我們的命運,根本沒有。那股冥冥之中的力量,我們無法了解的力量其實是什麼?其實是業的力量。如果我們了解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莫名其妙的把一切的命運跟一切的歸屬,把它推到神的身上,而是我們自己,人。主要的責任跟我們所能夠創造的,是人,而不是神。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知道說,一切的外在是自力創造,我們自己創造,不是外面的人可以控制我們的,是自己創造。
但是要講一下,我們自己創造當然要配合外在很多其他的條件跟因緣,所以你看,根本的問題在哪裏,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本來源在哪裏?在自體愛。所以我們要對治的是這個自體愛,而不是去求神。去我們要對治的是這個自體,也就是我執。如果能消減我執的力量,我們對外面的欲求就會少一點,對外面欲求少一點,跟現實的衝突就會少一點,那麼你就比較不需要去求神,你的生活就會快樂一點。各位同學要記住這一點,不要去求神、卜卦那一些的種種,先問自己你做了什麼?因為主要的因緣操控在我們自己的手裏。
我們繼續來看,那麼人類從古以來,由於這種自體愛的我執,在自然社會自然現象當中,遭受到種種這樣自然社會的考驗。所以人類自古以來就一直在抗爭,所以第二講人類的抗爭。
人類的抗爭
2) 人類的抗爭 (人類到底在跟誰抗爭?)
- 服從神的指示: 一神論,接受神的指示和支配 (誰在支配?)
- 討好神: 原始宗教(多神教),祈禱、祭祀、咒術
- 逼迫神: 自然法則 → 神→ 人: 人依尋自然法則使神不得不德從
- 認清神: 人 Vs 人類自已 & 自然法則(緣起法)。
那麼現在我要問你,人類到底在跟誰抗爭?一切的不圓滿,一切的痛苦,一切的鬥爭,人到底跟誰在抗爭?誰要講?人類從古到今到底在跟誰抗爭? ER:人類從古到現在,首先是跟外來的,比方天氣、其他災難的,然後跟自己內心的感受(作鬥爭) 師父:講得很好。有外在、有內在,但是外在我們是沒辦法去克服的,因為他就是這樣子。但是最重要是內心,是不是這樣子?所以說我們自古以來,人到底真正的敵人是誰,到底在跟誰抗爭?其實人真正的是在跟我們的人,自己在抗爭。
我們現在從古代人跟神的鬥爭來看,我講到的這樣一套理論,從古以來,人類就會認為外在的神,那麼外在的神有可能是一神的創造神,有可能是多神的。那麼人類抗爭方法,導師在書裏面提到幾個方法,首先叫做一神教:接受神的指示和支配,接受神的支配,你只要聽神的話,那一切都沒問題,你只要不聽神的話,那一切都有問題。
所以在一神教裏面人怎麼跟神抗爭?人就只好屈服神,聽神的指示、支配,這樣一切都沒有問題,這是一神教裏面人跟神的關係。那麼現在我要問的是說,到底誰在支配?神是透過誰跟我們講應該怎麼做?這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討好神
第二個:原始宗教,比如說多神教,多神教現在很多,比如說中國的傳統道教,我講(的是)中國的傳統道教,不是道家思想;還有印度教,印度的比較傳統的信仰;還有日本的神道教,講的都是多神教。那麼多神教裏面就用討好神,怎麼樣討好神?就是利用祈禱、念咒語,還是用祭祀,包一些紅包或弄一些好的東西給神,去祭祀神討好神,那麼你討好神,神當然就會相對的給你應該有的報答,所以就會給你所謂的風調雨順,所以然後萬物生長,這個叫做討好神。
逼迫神
那麼進一步慢慢會發覺,在某些宗教裏面發覺說,其實在神的上面有一個自然的法則,在人之上有一個自然的法則,這個自然法則連神都必須要屈服於這個自然法則。因此人很聰明,他就講,只要我依照自然法則去做,那麼神就必須得屈服,我做了什麼事,那麼由於這個自然法則就會迫使神必須要做出怎麼樣的回應,這個時候我們叫做逼迫神。
比如說在印度比較後來的發展裏面,比如說婆伽梵歌裏面,他就提到說,每個人生長下來都有他的一些責任,那麼只要我們盡到這些責任,做我們該做的事情,那麼神就必須要以這樣的一個法則,給我們人所應該得到的。所以人只要追尋自然法則去做,那麼神就不得不聽從,這是叫做逼迫神。
認清神
進一步其實也是佛教,認清神,什麼叫做認清神呢?就是說其實認清神之後,就像佛教講的,其實根本沒有神的這樣一個東西,沒有一個創造神,這個神其實無非就是我們人類自我的我執向外的欲求,然後往外投射回過來滿足自己的。其實人跟神的抗爭,講得白一點講得清楚一點,其實就是人跟人類自己內在的欲望的一種抗爭,所以我們要去認清緣起法之後,我們就知道:我們其實面對最大的敵人是人類自己。
就是佛陀從神教裏面跳脫出來,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宇宙自然的法則,告訴我們根本沒有神這樣的一個東西。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自力創造非他力,所以說我們的東西不要動不動去求神問佛,重點在於說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這裏的一個問題,你們自己可以思考看看:
印度教的業力論也就是所謂的宿命論和佛教有什麼不一樣?
你們自己可以去看,我下面有一個答案,你們等一下可以再去參考看看,或是說等一下有空的時候我可以回過來在這個地方再去談一談,在這個地方再去談一談。好,各位同學談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
ER:对刚才讲的逼迫神不是很明白,请师父再讲一下。
師父:就是說有一種宗教,他認為說,在神之上有一個自然的法則,神也一定要聽從依尋這個自然法則。所以說我們人只要依自然法則去做,那麼神就一定非得給我們應有的相對應的回報。我舉的說印度的婆伽梵歌裏面裏面,它就是說,它的自然法則是說每個人生來,因為它有談到業力,每個人生來由於過去的業力所使,有他必須要做的責任,那麼他只要盡了他應該有的責任,那麼神就必須要以這樣的自然法則給予他所應該有的報達。
ER:这个是跟西方的宗教而言是不同的?
師父:不同,因為西方的宗教它是把神擺在自然的法則之上,也就是說沒有超過神的自然法則,一切的法則都是神所創造規定出來的。
WJ:一般人就说到命运,有一种说法就是容易就变成一种宿命论,算命现在都能把你给算准了,说很多事情已经都已经都定好了,所以说你忙活半天也没用,这样叫宿命论。宿命好像跟业力。人家就说你你有业力,所以说你很多东西都改不了,你有时候有些贪心,这个就是宿命了,那怎么办?
師父:你問得很好,我們接下來有兩個地方談宿命論,第一個地方就是這裏我們想要看的,第二個地方就是等一下會談到定業不定業。那麼宿命論跟佛教的業力論有什麼不一樣?最重要的一點是不一樣,就是在這裏。因為比如說像印度教他談的業力論就是這種宿命論,因為你們看我的講義,它是一個真我然後造業,造了業不管如何一定得受報。所以他會講說,我們這一輩子來到這裏,我們的一切生活,我們的地位乃至我們的種姓、社會階層,都一定已經被過去的業報所規定的,所以你沒辦法翻身。所以他過去的「業」決定現在的一切,不可改變,一直到你的消業,你把業盡了,責任盡了你就消業,這是所謂的業力論,這就是印度的宿命論。
印度教(宿命論):真我 → 造業 → 受報
- 「我」在造業、受報
- 過去的「業」決定現在的一切,不可改變 → 盡責消業
但是佛教的業力論不一樣,佛教業力論是因為有假我煩惱,然後有造業,然後造業這個叫做宿業。但是宿業一直到受報的中間,還有一個很複雜的因緣,就是由現緣的各種條件,所以我們現前的努力可以改善過去,可以開拓未來。所以佛教就有這樣的一個現緣,所以它可以讓報不一樣,可以讓重報輕受,甚至可以讓它緣缺不生。那麼這就要看我們現在怎麼樣去努力,有關這個東西我們等一下會再講。
機會均等
2 、機會均等針對不平等的宗教理論,如印度的四姓階級、或神的選民等
首先我們來講機會均等,這個是針對我剛才講的印度的四種種姓所講的,因為剛才講說,印度教現在這一生所有的一切,還有他的種姓,他的階層,他的命,都是被過去業力所規定的,所以他沒辦法改變。他沒辦法改變,所以他只好照着這樣去做。
比如說他輩子如果被判定為是奴隸階層的,他如果是奴隸階層的話,他怎麼樣做都沒辦法翻身,他只要好乖乖的做他的奴隸。所以這個就會造成機會不平等,因為他認為過去的業就是這樣子。那麼像比如說神的選民,這些很多宗教都有這樣子,或者這樣子所謂民族優越感,都有這樣的一個觀念存在。
剛才WJ問了一個問題,我再多做一點小小的補充跟說明,雖然說我們有煩惱,如果我們造作善業,善業可以讓過去的惡業緣缺不生,或是讓過去的惡業減少它的因緣。所以導師書裏面就說,比如說我們造的惡業就像鹽巴一樣,如果我們現在造很多善業就像是一大桶水,你把鹽巴投進一大桶水裏面,你也不會覺得很咸。也就是說你造作的善業可以做過去惡業的逆增上緣,像過去的惡業就算是成熟,也不會那麼強烈,所以也就叫做重報輕受。所以我們要改變現在的命運或改變過去的業力,過去是沒辦法改變的,但是我們現生可以多造一些善業,讓過去的惡業重報輕受,或是說過去業力不會那麼快的成熟,或是過甚至讓過去的業力緣缺不生。這就是說我們可以以現在的造作,改善過去,開拓未來。雖然說有煩惱,做的都還是有漏業,但是有漏業,只要是善的,都可以作為惡業的逆增上緣,就是說讓它緣缺不生。
前途光明非絕望
宗教信仰者對未來
- 信仰感應論: 對神 (一神、多神)的信仰和祈求 → 神通的祈求和感應
- 宿命論者: 一切已被決定 → 失去追求更好、向上的動力
- 佛教: 行為價值相應論
宗教信仰者對未來報持着怎麼樣的希望?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要講的。當然就現身來講,當然每個人都會肯定說,我只要努力工作,我都會得到相對應的回報。但實際上由於很多我們未知的原因,我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我們常常覺得說我們現在做的很多努力,實際上所得到的結果跟代價卻不一樣,付出的代價跟結果,好像沒有相對應,我們付出了很多,但是實際上所得到的代價並沒有我們想像那麼多,所以我們常常會寄託於說是不是有一個什麼神,然後祈求神的保佑還是怎麼樣。
現在就是要講的宗教信仰者,對我們的未來是怎麼樣的一個祈求法。這裏我談到所謂的信仰感應者,那麼這個信仰感應論者,一般來講就會對神,不管是一神或多神的信仰和祈求,然後就是希望說祈求神通或祈求感應,希望神能夠給予一些保佑跟庇護,這個叫做信仰感應者是會做的。
那麼另外第二種宗教信仰者,就叫做宿命論者,宿命論者他就認為說,一切都是被決定的,所以當他們覺得說一切都被宿命所決定的時候,就會失去追求更好,然後向上的一種動力。
第三個就是佛教,佛教在業力方面講什麼?佛教講的就是行為價值相應論,也就是說,你不用太多祈求神或是求神給我們什麼保佑。我們最重要就是說,我們做了什麼,然後依於相對應的什麼業力,接下來以後慢慢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所以我們重的是我們的行為價值跟感應,我們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那我們要看我們到底是做了什麼事情。所以有句話叫做:欲問過去事(若知前世因),現在受即是(今生受者是),欲問未來事(若知後世果),現在做即是(今生做者是)。所以說你不要去祈求或去問算命的,或者是卜卦說,未來我能夠怎麼樣,你要知道未來能夠怎麼樣,最重要的就是說你現在做了什麼事,你就知道說你未來會怎麼樣。
那麼另外有人想說,為什麼我現在會遭受種種的不幸或種種的苦難?你就要知道說你現在所遭受的一切,其實是你過去所造作的種種,那麼現在因緣業報成熟了,你就必須去承受。你有這樣的一個行為價值的感應論,這樣的業報論,你就不會去怨天尤人,然後也不會怪東怪西,老是怪別人不好,怪母親把你生得不好,怪你的家庭背景不好,怪上天對你不公平,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所造作的。
WJ:佛教的六通里面有个宿命通,宿命通的意思就是说能知道过去、未来,对吧?
師父:宿命通知道過去,不能知道未來,所以叫做宿命,天眼通才能知道未來。
WJ:那天眼通既然知道未来,那说明未来已经都决定了?
師父:佛教經論上講說,天眼通能夠知道未來,如果你不知道去修身修戒修定,就這樣模模糊糊的過下去的話,那麼你的業力有可能就會指使你未來是怎麼樣。但是你如果懂得去修身修戒修定修慧,然後利用現前的因緣去改變的話,那個天眼通看未來,是不準的。所以經上有講說,天眼通看未來,只是一個方向跟參考而已。
WJ:也就是说并非说他有天眼通能看到未来,未来已经就确定不能变了?
師父:對,不是這樣,他能夠看到未來是因為依於你現在做的或過去的業力,如果你沒有想要去改變,你如果這樣模模糊糊的過下去的話,未來可能就是那樣子。比如說你在走路,就是東張西望的,沒有看前面,那麼我看到你幾步路的前面有一個洞,我提醒你說,你走路要看看好路,不要東張西望,你前面有個洞。但是如果你不聽我的話,你還是繼續這樣子,那麼我就知道說再過10秒,你就會跌進那個洞裏面。但是如果你能夠聽我的話,那麼好好的注意你就可以閃過洞,是不是這樣?這就是天眼通的意思。
WJ:明白了,(天眼通)只是一个大方向,这就是命和运,有命,还可以运,对吧?
師父:命可以說是業力的;運,就是我們現前怎麼樣的造作,就是現緣。
那麼接下來我們講善惡有報,剛剛講了宗教信仰者對未來,有的是求神,有的是宿命論,然後佛教是比較重在行為的價值相應,就是說你要求到怎麼樣的未來,你現在必須要怎麼去做,這才是最重要,而不是一天到晚去求神卜卦的,而是說你的行為是怎麼樣才是最重要的。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談到就是:
善惡有報
- 對善惡標準的肯定: 佛教的倫理學:道德的本質與原則 → 業報理論
- 現實問題: 現生行為與境遇的不一致 → 引起一些人對於道德律 —— 為善得福,為惡得禍的懷疑。
- 大部份人還是認同「行為的價值」,所以有種種理論:
- 子孫禍福 → *自做他受,*如果沒有子孫
- 社會的治亂 → *非個人一己之力 *太過模糊
- 內心的感受 → 各人對善惡行為的感受各不同
- 功利主義者(Utilitarian) →
- 康德
- 惟有三世業感說,能說明現在行為與遭遇的不一致與善惡的相對應價值
對善惡標準的肯定: 佛教的倫理學:道德的本質與原則 —— 業報理論。就是說我們在這個世間的善惡有一定的標準,而不是模模糊糊的,善惡不分的。在這裏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人模模糊糊的,善惡不分,所以我們在佛教裏面,其實善惡有一定的標準。很多人對善惡模模糊糊的,善惡不分,也就是說對我們現實的行為的價值會產生懷疑,為什麼會產生懷疑?
他們對善惡有報會懷疑,為什麼會懷疑?因為跟現實不符。很多人都是因為現身行為跟他們的境遇並不一致,有人跟我說,師父我常常去誦經、拜佛、念佛,我常常樂捐、常常布施,但是為什麼老是很倒霉,遇到一些不應該遇到的或是種種的災難,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如果常常這樣發生的話,久而久之他們對業報的觀念就會開始起懷疑。
所以現身行為的遭遇跟不一致,就會引起一些人對道德定律,為善得福、為惡得禍的懷疑,就會認為說這個世間是不是沒有所謂的道德可言?因為很多做壞事的人,但是並沒有受到什麼惡報,很多人為非作歹,實際上沒有看到發生什麼災難在他們身上。反而是很多做好事的人發生了一些災難,這樣就引起一些人的對善惡禍福的一種懷疑。但是我們的行為價值的業報論,還是必須要去了解,必須要去肯定。
很多人雖然說對道德業力或者是說道德的定律,好像覺得不是那麼公平,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還是認為說,我們的行為一定有一個善惡的標準跟價值,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去肯定。所以很多人就會提出各種的理論,來說明善惡的道德價值。
那麼有些人就會說我們為善,其實不要擔心說會不會報在我們身上,為善為惡有時候可能會會報在子孫的身上。但是問題不一定,因為這樣就等於說自作他受,再說,如果沒有子孫的話那怎麼辦?
那麼有些人就說,我們做好事的不一定說會報在我們自己身上,那麼只要我們做好事,大家做好事,這個社會就會好了,這樣來講是沒錯,但是問題是這樣子的話也太過於模糊。因為有時候整個大環境或整個社會也不是因為我們一個人或兩個人做好事就會造成的,那麼有些人就會說,我們做好事做壞事就是我們內心的感受,我們有時候做壞事內心會感到不安。但是這樣子對善惡也沒有一個很具體的判斷,為什麼?因為有些人他做壞事做慣了,他也不會覺得什麼不安。所以這樣的話,就對善惡的沒有一個具體的行為準則跟標準。那麼其它的有一個所謂的功利主義,還有康德的我們就不講,這個以後有機會再跟你們討論(成佛之道裏面五乘共法有解說)。
惟有三世業感說,能說明現在行為與遭遇的不一致與善惡的相對應價值。只有佛教的三世的業力說,所能夠比較圓滿的解釋說為什麼我們做了很多好事,但是現身或是現前得不到一些好報;反而有一些人做了一大堆惡事,但是相對的卻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報應,佛教的三世業感說能具體的這樣說明。那麼由於佛教的三世業感說,因為它比較深,而且很多時候我們看不到,所以很多人是比較難去信受,但是這是從佛陀的智慧,還有好幾世紀以來的各個祖師,他們所共同認可的。
那麼也就是由於佛教的這種業力論,可以讓我們對於現在善惡的行為,能夠得到一個比較公平的相應跟對待。那麼很多人會覺得說,但是很多東西看不到,那麼我們怎麼樣去信受呢?那麼還有其他種種理論,我只跟各位要說的,目前為止,這是個人的想法跟看法,就我觀察所讀到的那麼多種種理論,對社會道德價值的理論來講,當然佛教的三世業報說很深,很多東西不一定馬上能了解,但是我敢說唯有佛教的三世業報論,可以說是目前所有種種道德理念是最圓滿的,也是最能讓人家能夠容易信服的,你們去思考看看。那麼把一切的道理跟那個原因歸到一個不知道哪裏的神,我覺得佛教的業報理論好的太多了,也可以說明為什麼現世的行為跟遭遇是不一致的。
第二節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
業的本質
我們講過煩惱是輪迴的根本因,那麼業是輪迴的直接因。那麼我們一下來看的話,業跟煩惱輪迴是怎麼造成的?首先我們來看業的本質,業要有怎麼樣造作,業必須要有思 ,內心的推動,經過思考然後去造作身口業造作,然後會形成業,有了業之後過一段時間就有業報。
所以你們看我下面這個圖,思心所是佛教裏面講的一個最重要的心所之一,叫做思。這是一個心所,思有分三種,有審慮思、有決定思、有動發思,有這三種。審慮思,就是說你一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考慮,考慮之後你會決定要怎麼做,動發就是內心去推動身口語的造作,就是叫做動發思。我們有這三種思 ,這三種思 ,其實我們一般未解脫的凡夫,在思心所裏面已經包含有我執跟愛染在裏面,所以由這個思心所去推動的業,我們都是有漏業。我們凡夫都是有漏業,身口意的造作就會造作所謂的表業,那麼表業有漏業造作之後,並不是馬上結束,就會留下一股力用,這股力用我們叫業力,或叫做業集或叫做無表業,這一股力用我們就叫做業力,這股力量會一直跟隨着我們,一直到所謂的業報現行為止。這個可能可以跟我們好幾輩子生好幾輩子,有的可能在這輩子因緣成熟就受報,有的可能再要過好幾輩子,或者是在下一生或下一生或好幾輩子才會成熟作用,所以這個叫做業力。我們常常講說受業力的牽引,或者是剛才問的人生酬業,就是因為這股業力的作用,由於這股業力就會帶領我們去投胎、輪迴。
那麼業的存在的本質:
業的存在:
- 說一切有部: 無表色
- 經部: 思種子
- 唯識: 第八識種子
- 中觀: 依有情而存在
這些我就不講,因為這些談得比較深,比較複雜一點,有關於種種部派學說對於業的各種說法,以後我們開《俱舍論》的時候,我會說明。我們來看業的類別。
業的類別
定業不定業
業的類別,業有種種的業,我們的造作由於它的性質還有強弱度,我們造作業的性質,比如說善業惡業,還有它的強弱度,你做了怎麼樣的強度,你發了什麼樣的心,它的強弱度。所以就會分有各種業,所謂的定業、不定業,有共業、不共業,有引業、滿業,就有這樣的各種各式各樣的業。首先我們來看所謂的定不定業,各位同學有沒有常常聽過說定業不可轉?
什麼叫做定業呢?很多人可能常常講定業,但是搞不清楚什麼叫做定業,如果定業沒有解釋好的話,就會把業解釋成為宿命。其實真正的定不定的解釋應該是怎樣?就性質來講,一定是決定的。比如說善惡相對應的業報,你造善業那得到的一定是善報;造惡業,一定是惡報,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一般來講,業,它的性質是決定的,你沒辦法改變,業的性質是決定的。你造了善,未來機緣如果成熟的話,那就是得到善報。
不決定的是哪兩樣?時間,還有強度,它的強度、時間不定,因為要看種種的機緣。那麼它的強度,比如說業報到怎麼樣的強度,你做了一個善業,未來成熟會成熟到怎樣的程度;造了一個惡業,未來成熟受惡報會遭受到怎樣的一個程度,這個就不一定。要看我們現身現在所造作的各種的現前因緣來決定。
所以說由於過去的業造作之後,它的時間還有強度都不定,所以我們就有時間有能力來改變,讓過去的惡業緣缺不生或是缺緣不是沒有那麼快的成熟;那麼讓過去的善業能夠越發成熟,所以這個就要修心修戒修定修慧,或多做善行、多做好事,那麼讓過去的惡業沒有那麼快的成熟,或是就算是受報也不會那麼強,乃至緣缺不生。然後讓過去的善業能夠增長,就像是說我們種了一個蘋果的種子到泥土裏面之後,未來會生出來的開花結果,生的果當然一定是蘋果,這已經是決定的了,但是它什麼時候會長,多久會長,以及說它長出來的果實會多大多甜,那麼這個就不一定。這個就要看種種的因緣,看你施了怎麼樣的肥料,那麼水量夠不夠,適不適合,然後泥土肥不肥各種因緣,就要看現前的因緣怎麼去決定。
所以說真正的定業,導師這裏講,真正的定業是什麼?
定業: 惟有不知懺悔,不知作善業,這才真正的決定了,成為定業難逃。
就是說你過去做了惡業,不知懺悔,然後不知做善業,這才真正定義成了定業難逃。就剛才WJ問我的時候,我舉的那個例子,比如說佛陀告訴我們說前面那個洞,你要小心,你不注意的話,你就會跌下去,但是我們卻不聽,我們還繼續的往前走,當然就是掉下去了。
那麼我們過去做了很多惡業,佛陀告訴我們說現在要開始懺悔,然後修戒定慧、做善業,那麼才不至於惡業現前的時候這邊哭天喊地的,那麼我們就要聽,我們如果不聽的話,等到惡業現前的話,那就真是定業難逃了。
共業不共業
第二個我們來講共業不共業。
共同造作:
- 一般: 一起合作所造成的影響
- 經典: 各別造作所造成的影響
業力裏面我們還有一個定分類法,我們叫做共業,還有不共業。共業就是共同所創造的,大家一起共同所創造的,這個叫做共業。
那麼大家一起所創造的共業這有分兩種,一種就是說有意識的一起合作所造成的,比如說我們5個人,南洋發生有海嘯,那麼我們就大家拿錢去幫忙;或說幫忙去造一所學校或者去蓋一所醫院,那麼因為我們是大家有意識的共同的合作,所以這種醫院蓋起來的時候,這股業力這股善業我們叫做共業,因為是我們大家一起有意識合作所造作的,這叫做共業。
那麼經典上還有提到說有一種共業是大家共同創造的,但是並不是有意識的合作的,比如說在一個環境裏面,或者是一個學會裏面,每個人都做他自己的事情,但是每個人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多多少少會對這個團體造成一定的影響,每個人所做的統合起來就叫做共業。這個環境就會由於每個人所造作總合起來,就會造成一個特殊的環境,這樣的話也叫做共業。
比如說一個社會,如果大家都為非作歹,這個社會就變得都會變得很混亂,這樣的很混亂的局面,就是這個社會裏面每個人所造作的,也就是大家的共業。那麼一個團體裏面,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很合作,能夠和氣很和平相處,每個人為其他人着想,這樣所造作出來的就會造成團體很和諧很安康,我們叫做和合敬。這樣的一個氣氛,這樣的一個狀況就是大家的共業所成,也就是這個團體裏面的共業所成,大家可能沒有意識的去合作,但是由於每個人都這樣子做,所以就造成這樣的一股力量,然後造成這樣的一個環境,這個叫做共業。
引業與滿業
- 引業: 在種種業中,有一類特強的業力,能引導我們感到五趣中的一趣報體 ,或生天上,或墮地獄,或墮傍生。其中又有種種類別,如傍生中或虎或魚等 。凡由強業而感得一趣的總報體,成為某趣的眾生 ,叫引業。
- 滿業: 有一類業,並不能引我們感得生死的總報體,卻「能」使我們對 於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得到圓滿的決定,叫滿業。
- 各人現前的狀況: 各人滿業 (宿業) + 現業所造(現緣)+ 眾生共業(現緣)
引業與滿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什麼叫做引業?就是說在這種在業力當中,有一股特別強的業力,然後這股業力能夠引導我們在死掉之後去投胎到五趣中或六道中的任何一道,或生天上、或生地獄、或生畜生。然後在畜生當中,或其他當中,又有種種的種類,比如說如果生長在畜生,就可以生長成老虎、或魚或獅子、貓等等。
所以說凡是由強業而感應得到六道中的一個報體的,我們就叫做引業。所以總歸一句話,引業就是說當我們往生要死的時候或死掉之後,有一股在世所造作很強的一股力量,能夠引導我們去投胎生到六道或五道中的任何一道,成為任何一種生命、有情,這個就叫做引業。這個那麼相對於引業的另外一個業力叫做滿業,什麼叫做滿業?
就是說有一類的業報,他沒有強到說可以引導我們去投胎,但是卻能讓我們報身,生下來之後得到怎麼樣的圓滿度,這個叫做滿業。比如說我們每個人生來都不一樣,有的人長得漂亮,有的人長得醜,他們有的人生來體質很好,身體很健康,那麼有人生來就體質很差。那麼有人生來的眼睛不好,那麼有的人生來牙齒特別好,各種感官功能就特別強,這樣才能造成我們這一些種種不同的圓滿的程度,這個就叫做滿業,讓這些各種的功能好壞,好到什麼程度,壞到什麼程度,這些都叫做滿業。所以說我們天生下來,如果有任何的缺陷,千萬不要去怪我們的父母。如果體質比較差,也不要去怪我們的父母,其實這些都是我們過去業力所形成的,也就是過去所謂的滿業所形成的。
所以現在從這邊我要提到說,個人現在現前的種種因緣跟狀況,都是由於個人的宿業,還有現前的業,現身所造作的,然後加眾生的共業所形成的。那麼就在這樣的三個主要的因緣之下,就形成我們現前的條件。比如說我們一個人,目前現在身體的狀況怎麼樣?健不健康,肥還是胖,是不是膽固醇過多,還是有什麼疾病,那就由這三個條件所構成的。第一個就是說個人的滿業怎麼樣?你的體質本身好不好?那麼再來就是說你後天所造作,你有沒有亂吃東西,有沒有吃的健康,有沒有適度的運動,那麼就是現前的因緣。再來就是說眾生的共業,就是說這個環境裏面有沒有太多的水源污染,或是空氣污染等種種的,由這三個條件加起來,就變成我們現前的條件跟因緣。
這三個條件到底都誰在做的?當然都是我們自己在做的,滿業這是個人的;現前所造作的現緣,也是比較個人的;眾生的共業,這就是大家共同要去維護的,這就是眾生的共業。所以個人現前的狀況,就是由這三個所成。
那麼我講到這裏,你就應該知道,如果我們遇到什麼問題什麼狀況的話,你們就在了解這樣的一個理論之後,你就知道說你應該怎麼樣去面對,應該怎麼樣去對應。首先我們要對應就是說,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很多東西,是有所謂的宿業或所謂的滿業所造成的,所以你就不要怨天尤人。如果天生下來體質差,不要去怨天尤人,這個就是我們的宿業滿業。
如果我現在又遇到很多不好的狀況的話,你就要說,是不是我現在的行為舉止有什麼樣的問題,才會感召一些不應該的事情發生?因為我們現在所造作的現緣很重要,比如說你老是會受人家的欺騙,為什麼那一些詐騙集團常常會找上你?為什麼別人不會上詐騙集團的當而你會上當?你就要自己好好的考量,這些因為都是我們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我們自己的現緣學習、知識、本能。
接下來就是說這個社會要和安寧,那就是要靠我們每個人的一股力量,每個人都要造作一些對這個社會有幫助有意義的,這樣子才能夠形成一股好的共業,讓這個社會能夠有一個好的秩序跟好的發展。要討論當然討論很多了,比如說現在討論環環保,環境的環保當然就不是靠我們個人所能做,只能靠大家的共業。
有關業力方面的能夠討論的其實很多,等一下我會列出一大堆問題,你們可以回去好好的思考,如果有興趣想要找我討論的,以後開學之後,我們當然都可以來討論這些問題。
從前生到後世
- 緣起的業感論,沒有輪迴主體的神我,沒有身心以外的業力,僅是依於因果法則而從業受果。諸行無常的生死流轉,決非外道的流轉說可比!
- 約發現的外表 說: 從一身心系而移轉到另一身心系; *約深隱的內在說: 從一業系而移轉到另一業系
- 比喻:如流水的波波相次,如燈炷的燄燄相續。
- 由於身心的一度崩壞,根身與情識的相離而不再生起,一般多不能記憶前生的經歷,弄得生不知所來,死不知所去。
從前身到後世,這裏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說,印順導師有解釋說,為什麼我們一般人記不得過去生的事情?從前生到後世,緣起的業感論沒有輪迴生死的主體,沒有神我,沒有身心以外的業力。因為我們的業力是依我們的身心,以我們有情的存在而存在。那麼依於因果法則而從業、受果,又用業受果,然後諸行無常的輪流和生死輪流。那麼當然這樣的複雜,就不是一般其他宗教的說法跟理論可以比的。
接下來從外表上來說,我們煩惱造業,然後造成我們的輪迴。那麼從表面的外表來說,好像是從一生投胎轉世到另一生,其實如果就深細的來講,深隱內在的來講,就是說從一個業系轉移到一個業系裏面去,就是我們所謂的投胎跟輪迴。那麼表面上就是從一生轉到另外一生,就是脫胎輪迴,那麼導師就用比喻:如流水的波波相次,如燈炷的燄燄相續,我也常常用流水來比喻,我常常用 Boring的樣子相續而不斷,不斷亦不長這樣的相續下去。
後面這裏印順導師就提到說,為什麼我們人死投胎之後,記不得前輩子的事情?因為身心的一度敗壞,崩壞,根身與情識的相離而不再生起,所以一般人不能記得前身的經歷,所以弄得生不知生不知所來,死不從何去。因為我們的業力以及我們的記憶力是依身體根身,還有心識而存在的,我們心識要作用,也必須要有根身才能作用。當我們死亡的時候根身、身心就是崩裂敗壞,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之下,當我們下輩子投胎,然後再生起新的生命的時候,由於前輩子的身心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所以我們一般的記憶就不能相續下去,但是是潛在的,潛流還在,只是說不能相續,就是說表面上我們沒辦法相續下去。因為這個軟體也必須要靠硬體才能去發揮它的作用,我們心識也必須要靠這個肉根身才能產生它的作用。那麼當肉體的根身,或者是這輩子的命根轉化之後,我們潛在的心識,過去的記憶力,沒辦法一時的發揮它完整的作用,所以我們一般會記不得過去生中發生什麼事情。
舉一個例子,我們在現身當中,當一個人他出車禍,大腦受到嚴重的破壞之後,他也常常會失去記憶,他醒來之後可能會把過去的事情完全忘記,也是失去記憶了。對他來講,他好像是新生一樣,周遭的人,過去的種種印象完全不記得了。你看,光是一個車禍,一個人大腦受到稍微的破壞這樣而已,都有可能讓我們失去記憶,更何況我們死亡的剎那,身心的完全分裂,破壞掉,那麼我們在投胎新生的時候,當然記不得過去的事情。所以佛教講身心還有業力,是輾轉相依、相待的,互相作用,就不能單獨的把它別離出來。
我們來看看,我提出來下列的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你們可以把它記起來或抄下來,或者你可以上網去登錄下來我的講義,然後對這些問題,有的問題簡單,我已經講過了,有的問題比較複雜是值得思考的,你們思考看看,有時間你們可以提出來,哪一個問題你們想討論、想知道。
問題:
1. 為何記不起前生之事?
2. 何謂定業不可轉?
3. 業能改、能消嗎?
4. 為什麼常有人到廟裏去點燈消災、改運,正統佛教教理如何解釋?
5. 誦經念佛求保佑,是否跟其他宗教的信仰感應論相同?
6. 佛教業力論如何解釋兒孫從前人繼承了家產?
7. 佛教業力論能否充份說明善惡行為的價值? 為何?
8. 佛教業力論比起其他有神論,其優缺點為何?
9. 父母親對子女的「滿業」有否影響? 其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1、為什麼我們記不記得前生的事情?我們講過。
2、何為定業不可轉?我們剛才講過。
3、業能改、能消嗎?(如所謂的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所謂的改業或消業到底是怎麼解釋?那麼有人常常講在淨土中裏面,淨土法們裏面常常講說,隨(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到底指的是怎麼樣?什麼叫做帶業往生?什麼叫做消業往生?
4、佛教講業力論,那麼為什麼常有人跑到廟裏去點燈消災改運,正統佛教的教理,怎麼樣去解釋這件事情?這也是常常人家問我了,師父,我到廟裏面去點燈,然後去改運、去消災有用嗎?
5、誦經念佛求保佑,是否跟其他宗教的信仰感應論相同?我剛剛不是講說很多人常常跑寺院,很多其他宗教不是會求神的保佑,或者到什麼教堂什麼去求神的祈禱跟保佑。佛教裏面有常常有誦經,求佛保佑了,對不對?這樣的誦經求佛保佑跟其他宗教的信仰感應論是不是有什麼一樣或是不一樣?
6、進一步來講,佛教的業力論如何解釋?如果有人,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從爸爸或祖父或是父母親那裏,繼承一些、一大筆的遺產跟家產,那麼這個 (現象)佛教的業力論都應該怎麼解釋?如果有後代,從前人那邊繼承了一大堆家產,這個應該怎麼解釋?接下來你們可以思考看看,能不能說服你們,能不能說服你們。
7、佛教的業力論能不能充分的說明善惡行為的價值,佛教的業力論能不能對你們來講,能不能說服你們,或是充分的說明善惡行為的價值,為什麼?
8、佛教的業力論,比起其他宗教那種有神論或創造神論,它的優缺點在哪裏?你們可以好好的思考。
9、父母親對女子的滿業是否有影響?其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因為說如果一切都是滿業,我們自己的滿業,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生長下來會像爸爸、會像媽媽?那麼會從父母親那邊遺傳到某些特性或個性,在這樣的狀況之下,父母親對子女在滿業上面是否有什麼影響,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這一些你們都可以好好的回去思考,如果用功一點,你們就把這些題目列下來,然後自己從我上面所講的種種業力論裏面去找答案,去匯通、去思考。所以我們這裏佛學班教學法法的,不只是我講,我會講佛教的很多理論跟概念,但是我也希望你們能夠多做一些思考,所以我來列這些題目,讓你們回去可以思考思考。
问:请师父再解释一下满业?
師父:滿業就是說,我們前輩子、好幾輩子不是做了種種業力?那麼有些很強的業力,我們有情死了之後會往生,業力會引導我們去投胎。那麼投胎之後我們報身圓不圓滿,造成我們報身圓滿不圓滿的這股這些業力,我們就叫做滿業。比如說我們由業力引導我們投胎當人,這股力量就是引業,但是當了人之後,我們生下來會有所謂的體質好壞,或是說我們的五官長得怎麼樣,有沒有缺陷,或是說皮膚是怎麼樣好不好,眼睛好不好,牙齒好不好,這一些都是滿業所造成的。所以有些人生下來體質很差,這也是滿業所造成的;有些體質很好,滿業所造成的;有些生下來殘缺,這也是滿業所造成的。今天課程到這裏,我們先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