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 第四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佛法概論 第三講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佛法概論 第五講

前言

我今天要講的就是第五、第六章,那麼第五章我們可以看講義,第五章有情的延續與新生第六章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我們煩惱的根本煩惱到底是什麼。

我們網絡教學的課程,《佛法概論》已經進入了重要的部分,會越來越重要,因為接下來我們要講有情的流轉生死根本是講煩惱,然後接下來要談業力,然後佛法的心理觀。第11 、12章這些都是這一本的《佛法概論》的要點,所以我們慢慢進入它的核心部分。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一節 有情的延續

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

1. 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

1) 食: 資益增長的意思,等於平常說的營養,能使有情維持延長其生命,而且擴展長大。凡有資益增長作用的,都可稱為食。

2) 目的: 一方面肯定了飲食的重要性(對治苦行主義),另一方面指出了生死延續的動力何在,怎樣才能完成解脫。

我們首先來談有情的延續,就是說我們的身心生命以什麼延續呢?經上談,印順導師在依《阿含經》進行來談,有所謂的一切有情依食而住,所謂的就是增益滋長的意思。等於一般所說的營養,能夠使有情維持身心生命,而且能夠擴大、增長。凡是有滋益增長作用的都可以稱作「食」,所以這個「食」可以包括我們一般吃的東西的食物,那麼也可以稱作所謂的精神食糧,都包括在這裏面。一般吃的食物或是說精神食糧,或是更深一層的這些都可以助益延長我們身心和生命,那麼下面我們就是要談的。

那麼印順導師談這個的目的就是說,一方面要肯定飲食對我們生命對我們健康的重要性,是要對治苦行主義。而且另外一面要指出,生死延續的動力是怎麼樣?如何才能完成解脫?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談有情延續課題的一個目的。一方面就是說飲食為什麼對我們重要,所以我們不可以修苦行,以為苦行就可以解脫,或是折磨我們自己的身心生命,這樣是不對的。但是另外一方面要指出,我們有情身心生命是怎麼延續的,我們生命是怎麼延續的呢?知道了這個生命延續的原因,那麼我們就達到去了解之後,就可能找出解脫的方法。

四食

2. 四食

1) 粗摶食: 應譯為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所食的,是物質的食 料,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段食不但直接的資益營養了肉體,有健康的肉體,能引生健康 的精神,所以也間接資益了精神。

— 延續一期生命

— 討論: 正確的飲食觀念對健康的助益

那麼首先我們來談,有情身心生命的延續要靠四食,就是四種食物,四種食糧。

粗摶食

第一個我們叫做粗摶食或叫做斷食,這個就是指日常生活的吃、喝、水、食物,這些就是我們的粗摶食,那麼因為我們粗摶食要一段一段的吃,比如說一日吃三餐,那麼有些人一日吃四餐,有些人加了早茶跟午茶,要加宵夜,一天就吃了六餐,所以這個叫做斷食叫做粗摶食,為什麼叫

因為它是以物質的食物為主,比如說麵包、水、牛奶這些,那麼斷食不但可以直接增益我們肉體的營養,對健康的身體有幫助,而且由於身體的健康,也能夠延續我們的精神,讓我們的精神獲得助益。

所以粗摶食是我們最基本最基礎的食物,所以人家說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是最根本的啊。你要是沒有東西吃,那麼活都活不了了,更不用說什麼精神食糧。那麼除了基本的飲食以外,接下來的三個都比較注重所謂的精神食糧方面的。

觸食

第二個,我們要講的觸食,觸食有點學問了。

2) 觸食: 根、境、識三者和合時所起的感覺。這裏的觸食,主要為可意觸,合意觸生起喜樂受, 即能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的重要因素。

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的重要因素

就是說我們的根,就是六根,然後根、境、識三和合的時候,所引起的感覺,這裏的觸食,最主要是說好的感覺,樂意的感覺,快樂喜樂的感覺,所以叫做可意觸。那麼合意的,合意觸生起喜樂受,那麼這樣子的能夠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的重要因素。所以觸食也是屬於我們的一種精神食糧,它就跟前面的物質的食物就不一樣,跟我們日常飲食不一樣,但是是屬於我們精神層面。

那麼這個精神層面的方面,我們可以分成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六識,那麼六識之後就會有,有作意,然後受、想、思。那麼由這樣子,我們的六根對於外面的六境所產生的這種感受,就是這個觸食。那麼你們不要忽略了觸食,以為觸食不重要,觸食其實對我們的生命的增長,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助益也是很有幫助的。

眼 → 美好的景色

耳 → 悅耳的聲音

鼻 → 神情舒暢的香味

舌 → 美味

身 → 適度的勞動運動

意 → 內心的喜樂

— 幫觔延續一期生命

— 討論: 除飲食外,環境、生活坐息、運動等等,對健康的助益

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就用眼睛來講,我們的眼睛要看到美好的景色;我們耳朵要聽到悅耳的聲音;那麼鼻子要聞到神情舒暢的香味;那麼舌頭要嘗到美味,身體要有適度的勞動,那麼內心就要有喜樂。在這樣的狀況下,每天如果能夠維持這樣的一個心情跟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我們身心生命就能夠長壽,就能更讓人更健康。

那麼你想想看,如果今天你生活在一個很嘈雜的環境,比如說你住在火車鐵軌的旁邊,那你每天聽的都是這樣乒乒乓乓的聲音,你們不要以為說這樣久了之後,我們內心會自然去適應,我們的精神會自然去調整,其實如果這樣想的話,是有點錯誤的。表面上我們雖然去適應了這個嘈雜的環境,但是這樣的壓力,其實我們都把它壓到潛意識裏面,久了之後會精神衰弱,這樣子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所以如果你生長在一個很大的都市,每天都是緊張的生活,看到都是很嘈雜的東西,聽到都是很嘈雜的聲音,那麼鼻子聞到都是那些什麼pollution,就是染污的或所謂的空氣污染,那麼身體又沒辦法做適度的勞動,每天都是這樣忙忙碌碌的來來去去的,這樣久的話身體就會造成影響。所以這個觸食就是我們內心的精神食糧,以及外在環境所造成對我們身體身心的一個影響。那麼這個觸食可以幫助我們這一輩子的生命,叫做一期的生命。

有關於觸食,除了飲食以外,環境、生活、作息、運動、噪音,對健康的種種影響跟助益,這個我們可以討論。從這邊我們就可以討論,我們的環境的保護對我們的身心是怎麼樣的一個重要的影響。第三點我們要來談意思食。

意思食

3)意思食:意思食意欲思願(意願,內心動力),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想要活下去的意願。 意思願欲,於有情的延續,有強大的作用。

— 幫助延續一期生命&下期生命

— 討論: 自殺的總原因不外是沒有活下去的意願?希望、夢想讓一人肯為生命而奮鬥。

意欲思願,就是我們內心想要的一種內心的動力。印順導師用佛法來解釋,就是說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簡單的講,就是說我們想要活下去的意願。如果我們一個人,比如說身心生命遭受到很大的打擊跟挫折,當我們一個人沒有想要活下去的意願的時候,那麼就會影響到這一期生命的延續,有些人可能就會跑去自殺,或者是殘害自己,所以(這種情況下)這些生命要延續下去,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說我們要有活下去的意願,所以我這裏寫了:意思願欲,於有情的延續,有強大的作用。那麼你要活下去,你要能夠讓身心生命延續,當然你要有活下去的的意願,這種意願在佛教裏面就叫做意思食,這個意思食有幫助這一期生命的作用,也有延續下一期生命的作用。

所謂延續下一起生命的作用就是說,當你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由於這個想要活下去的意願,還有跟業力的結合,然後還有跟下面煩惱,就是第四這個識食的結合,就會產生下一時期的生命,我們一般講的就是去投胎,然後產生下一生的生命。

那麼我們這裏可以討論的問題就是說,自殺不外乎有種種的原因,但是他根本的原因就是說沒有活下去的意願了。那麼一般我們要怎麼樣去勸解這些有意願要自殺的人?就是說要給這些有意願自殺的人一個希望,一個夢想,因為希望跟夢想,讓一個人肯為生命的奮鬥。也就是說找到一個目標,找到一個希望,讓這個人他想要活下去,有活下去的這種意願,讓他肯為生命而奮鬥,這個就是所謂對有意願自殺,不想活下去的這種人的一個幫助。因為不想活下去,是他最根本的原因,因為他對生命已經沒有希望,已經沒有什麼夢想,這個就是我所謂的意思食。最後我們要談的就是說,我們輪迴生命最根本的就是這個識食

識食

4) 識食: a )識指「有取識」: 即執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的識,識有維持生命延續,幫助身心發展的力量。精神。

這個識食的識是指「有取識」,就是執取身心生命,然後與染愛相應的這個識。這個識講簡單的,就是我們的精神體就是這個識,所以這個識有維持生命延續,幫助身心發展的精神,就是一種精神,精神就是我們講的精神體。要記住這個識,以後我們會在講,但是這個識在佛教裏面很重要,常常會出現,你要了解說這個識到底講的是什麼。

b) 或「投胎識」: 死後由業力所引導,續而投生六道的識。

這個識叫有取識也叫做投胎識,也就是說我們死後有業力的引導,然後繼續投身六道。這個識由他對身心的執取來講叫做有取識,那麼由他可以引導我們去投胎來講,又叫做投胎識。那麼看:

c) 即一般所謂的精神體,唯識稱為「第八識」,死後未投胎前稱為「中陰身」。外道將之誤認為不變的「我」而稱為「靈魂」、ātman、soul 等等。

那麼當一個人死後還沒投胎之前,投胎識就叫做中陰身。所以如果說一般人來講,如果說他死後沒有馬上去投胎,那麼死後到投胎前這一段就叫做中陰身,也就是我們投胎識自己獨立存在的時候。 那麼外道就是其他宗教會把投胎識或中陰身當成一個不變的「」,然後會把它稱為靈魂。印度叫ātman阿特曼,西方叫做soul 這樣等等的名稱,他會把它認為一個不變的「我」,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因為不管是投胎識還是中陰身,他都是一直剎那改變,但是相續而不斷的,都是這樣子的,他並不是說永遠不變的,他也不是什麼根本不變的本體,這個是外道或其他宗教的一種誤解。

d) 此識由「我執煩惱」(取)造業而來。

這個「識」由於我執的煩惱,所以會「取」,就是造業的意思。我們煩惱,然後造業,之後就會有業力的存在,那麼業力的存在與煩惱合在一起,就會造成我們在六道生生世世的這樣一直輪迴。所以你們看看下面這個圖。

身心生命的由來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的身心生命怎麼由來?就是由煩惱我執為根本,然後會去造業,造業就會產生業力,這樣合起來,就叫做識,是有取識。這個有取識,或叫做投胎識,然後他去投胎的時候,我們就叫做投胎識,那麼他會在胎中,比如說十月懷胎在胎中。那麼出胎之後,就會有所謂的身心,那麼這個識就會跟身心結合在一起,跟身心結合在一起的這個識,我們就叫做有取識。所以有取識跟投胎識其實是同樣一件東西,只是從投胎來講它叫投胎識。從在身心生命結合之後,這個識我們就叫做有取識,因為這個識會取着、會執着我們這個身心跟生命。所以這個識就變成我們在三界六道輪迴的一個根本很重要的主因。

這個就是這一節所講的所謂的識食,因為我們的身心生命要延續,就是靠有這個識食,有些是有助於我們這一期的生命,那麼有些不但能有助於這一期的生命的延續,還會幫助投胎,輪迴到下一期的生命。這個識它的作用:

幫助延續一期生命(有取識)&下期生命(投胎識)

问:有取识的“有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師父:「有取」叫做我們的煩惱跟執着。就是執着的意思,因為有煩惱,所以會執着我們身心跟生命,所以這個「有取」也就是指我們有煩惱的意思。我這邊有兩個問題,你們有時間可以討論一下,我們常常看電影,看電影常常會被很多電影所誤導,我問你們,你們想想看:

討論:

1 投胎識何時入胎?

2 三界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為何?是由於「識」嗎?

3 「有取識」在生命的延續中,有正負一體兩面的意義,如何看待和處理?

所謂的正面的意義,就是說由於這個「有取識」,所以它能讓我們的身心生命增長跟延續;所謂的負面的意思就是說,由於我們「有取識」,所以我們會生生不息的在三界六道輪迴,然後造成種種的痛苦,所以我說它是一體兩面。那麼我們學佛之後,應該怎麼樣來看待「有取識」?你們下去好好思考思考,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討論。我們現在的《佛法概論》的課,因為時間的關系所以是縮減版,那麼我在這裏就不討論,當成你們這個禮拜的作業跟課業,自己回去好好思考思考,然後去找出它的答案是什麼。

问:我们对第一个问题很感兴趣,师父能不能先解释一下?

師父:第一個問題是不是投胎識何時入胎?你覺得投胎識什麼時候入胎?其他同學有沒有人知道,或是有什麼想法?

JQ:佛经里面也有一句话讲众生以淫欲而正性命,有很特别的情况叫做夺胎的,那种夺胎出来的我不知道,所以有些人他会记得他前身的……所以佛洛伊德的恋母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師父:奪胎是很少數。

師父:JQ講的沒錯,基本上我們入胎的時間,經上所講的就是說父精母血識受精的一剎那,依於有情的緣分跟業力,然後那個時候就會入胎。所以母親懷胎整個10月,胎兒的識完全都是在裏面。所以不要被電影所引導,以為說什麼要出生的那一剎那,鬼才來投胎還是怎麼,這些都是錯誤的。真正入胎的時候就是提到父精母血識受精的一剎那而入胎 。

问:夺胎又是什么?

師父:奪胎只有很少數的經典,不是一般佛教的共識,不是一般佛教所提出來的,比較屬於密教裏面某些講法,因為那個比較特殊,而且不是一般佛教所公認,所以我就不談。

JQ:……认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堕胎,哪怕知道胎儿是有问题的……

師父:就佛教來講,父精母血合就識入胎,已經是生命體,而且有識,不是純粹只是物理的反應而已。至於說墮胎的問題,其實在很多國家,有取識現在都討論到很多。那麼有從宗教的角度,有哲學的角度,那麼有醫學的角度,有科學的角度,那麼這個太複雜,所以你剛才提的各位同學可以商量,可以當做參考,但是因為這個太複雜,以後有機會,如果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有時間我們可以討論看看好不好?那麼在這裏我要講的就是說就佛教來講,父親母血交媾識入胎,那麼就已經有生命體的這樣子。我們繼續來談。

第二節 有情的出生 四生

我們有情身心生命的出生的方式有四種,叫四生:胎、濕、卵、化,所謂的胎生、濕生、卵生、化生,有這四種不同的。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一旦「本有」的生命結束,即轉為另 一新生命── 「後有」的創生。從一切有情新生長育的形態去分別起來,可分為 四類,即胎、卵、濕、 化──四生。佛說四生,是約有情的最初出生到成長期間的形態不同而分別的。

所以分成這四種。那麼這四種,一般你們以前上過所謂的生物學或什麼學的時候大概都會有知道。那麼首先就是講胎生,胎生就是懷胎,母親要懷胎,懷胎多久要看各種動物,那麼最初懷胎的時候,接下來胎成熟之後他們就會出胎。所以這裏印順導師的解釋就是說:

胎生: 最初的自體,必須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離母體而出生。出生後,有相當長的幼稚期,不能獨立求生,要依賴生母的乳哺撫養,如人、牛、羊等。這個就是所謂的我們的胎生動物、胎生。

卵生: 第二個我們講的就是卵生,卵生就是說生蛋孵卵,這個就叫做卵生,離開母體時,還不是完成的身形,僅是一個卵,須經一番保護孵化才能脫卵殼而出,如雞、鴨、 雀、鴿等。這個不是很複雜,不是很困難。

濕生: 母體生下卵以後,就置之不問,或早已死了; 種子與母體,早就脫離關係。等到一定時期,自己會從卵而出,或一再蛻變,自謀生存,如蟲、蟻、魚、蝦等。這裏講的就是說從魚蝦等這些比較次一等的生命,但是還有一種卵生就是說所謂的無性生殖:或所現在所謂的無性生殖,但以自身分裂成為新的生命如,海星、水姪等。所以我們要講到濕生,濕生其實一般比較指的就是所謂的無性生殖,就是自身分裂。那麼濕生的另外一個解釋,有某些經典會把魚類的、蟲類的那一些,也會把它列在濕生裏面,但是比較大部分的濕生是指無性生殖,就是由自身的分裂而成的。

最後我們來講化生,這個化生不是講說什麼昆蟲化成蛹那種化生,這裏的化生: 是說這類有情,不須要父母外緣,憑自 己的生存意欲與業力,就會忽然產生出來。 如天、鬼、地獄等。不是昆蟲化蝴蝶等化生。

不需要父母親的外緣,憑自己的生存意欲,就是上面講的意思食還有識食,還有業力這樣融合起來,就忽然產生出來。這一類的化生一般來講,在人道、畜生道比較不會發生,它一般都是發生在天道、鬼道,還有地獄道,但是千萬不要把它混成說是昆蟲化成蝴蝶,這個就是錯誤的。所以化生就是說出生的時候忽然化現,所以這個化是變化的意思,不是轉化,它是出生才化現,所以天道、鬼道,還有地獄道,它一般都是用化生。

這個就是有情出身的四種狀況。這一章,第五章比較不是那麼重要,它是談一個我們出生還有有情生命延續的大概的一個狀況。我們繼續來看下一章。

第六章 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

惑業苦循環

第六章,在談到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這個就重要了。我們上次不是講到說苦集滅道嗎?苦集滅道,然後苦我們上次有講過五陰熾盛,然後有三苦、有八苦都提過,這個是就眾生、有情還沒有解脫的一般凡夫有情來講,人生是苦,這個師父上面也解說過了。那麼四聖諦的第二諦,我們叫做集諦,就是苦的原因。那麼集不外乎兩大因緣所組成,第一個就是惑,煩惱——造業,那麼造業就會受報,受報就苦,那麼苦又成為我們煩惱、惑的助緣,讓惑再滋長更增盛,所以我們生生世世這樣子惑業苦這樣循環不已。

那麼這個苦會發生,除了受報、造業以外,我們的惑-煩惱的執着,更是它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它不一定是這個業力受報發生之後才苦,我們這個煩惱對身心生命的執着,也是一個苦的最根本原因。所以上面已經講到了苦,苦講過了,現在我們要先來講這個惑,那麼第七章我們要講業,但是這一章我們來講惑,這個已經慢慢深入佛法的核心跟重點。

第一節 生死的根本

1. 煩惱的根本: 無明與愛

  • 1) 無明: 認識上的錯誤 — 「我執」
  • 2) 愛結: 情感意志上的染著— 「我愛」、「我慢」
無明(煩惱總相)

首先我常常講說我們凡夫是因為有煩惱,所以有煩惱就會造業,他們有煩惱就會執着,然後有我執,然後就有痛苦,那麼現在我們來談煩惱到底是什麼東西,佛教經典上面到底是怎麼去解釋這個煩惱呢?其實佛教經典用不同的名相跟名詞來解釋煩惱,有時候我們如果不懂不會分析的話,就會搞混,會造成說奇怪,佛教講來講去,用了很多名相指的都是煩惱,那種種的名相指的都是煩惱,那中間有什麼關係?

比如說我們最常聽到,所以叫做貪嗔痴煩惱,有沒有聽過貪嗔痴?然後又常常經典講說,無明,都是無明所引起的,你現在的無明又起來了,有時候會講說。愛染就是一種愛染的執着,就是染愛不舍,這一些中間到底有什麼關係?我們現在來解釋來說明。

首先我們來看,生死的根本是所謂的煩惱,在煩惱的根本裏面,經上常常用無明跟愛染來說明。無明跟愛染,但是問題是這個無明到底指的是什麼?這個愛結又是什麼?這個無明其實我們可以分開來,無明跟愛結不同的地方就是說:

1)無明是認識上的錯誤

2)愛結是情感意志上的染着

所以這個無明叫做我執愛結叫做我愛、我慢,就這樣的兩個。那麼它是一種煩惱,一個是在認識上的錯誤,認識上的錯誤,我們就叫做無明;那麼在精神意志方面的執着跟染着、戀戀不捨,我們叫做愛結。我們繼續來分析它兩個到底哪裏不一樣。

比如說無明,它有兩個解釋,它有一個叫做總相一切的煩惱都可以叫做無明,所以它叫做煩惱的總相。但是在煩惱的總相下面,它又微細的細分成三個,我上次不是說,我們人的特點有什麼?有知、情、意三大特點。

在知的方面,如果我們有錯誤的知見,所謂的認識不對,這個叫做痴又叫做我見,那麼這個也叫做無明這個是比較狹隘定義的無明,所以這個知上的錯謬也叫做無明,也就是說在知見上的我執。那麼另外一個,如果我執能把它發揮到情感、意志精神面的這個叫做貪,也叫做嗔,那麼貪就變成是我愛,嗔就叫做我慢,整個貪嗔都可以叫做愛結,所以上面叫做無明與愛。那麼情感意志上的我,這個是一種情感意志上的我執,所以無明是指知見上的錯誤認知;愛結是指情感,精神意志上的沒辦法一下子放下,這個叫做無明跟愛。

那麼同學如果不是很清楚,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抽煙,有些人是連一般知識都沒有,不知道說抽煙對身體不好,對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對肺不好,如果他不知道的話,這個就叫做無明。但是有些人,比如說有些醫生,他當然知道抽煙不好,問題是難道所有的醫生都不抽煙嗎?當然不是,很多有專業知識的,有很多醫生他當然知道抽煙不好,他在知見上是知道的,但問題是他在情感意志上沒辦法克服,做不到,這個就是在認知上和情感意志上的差別。那麼我們對於這個「」也是有這樣的區分,對我執如果在知見上的錯謬,在認知上執着一個我這個叫做無明;但精神意志上沒辦法克服,一直念念執着於我,就叫做所謂的愛結,有這樣的一個區分,這個就是根本煩惱。這個根本煩惱最根本的就是對的一個執着,這個就是我根本煩惱的所在。

經上對這個煩惱,又用我見跟識來講解,經上對生死輪迴的根本或者是根本的煩惱,又常常提到我見跟識來講解。

我見與識

1) 薩迦耶見 (satkāya-darśana): 身見、有身見、我執見。

  • a) 又稱無明: 不知緣起的法性—無常性、無我性、寂滅性
  • b) 錯誤的真覺自已有一個實在的本體—「我執」
  • c) 修行的重點在於破除此迷思—「我執」

什麼是我見?我見是最根本的煩惱。在它的梵文字裏面,我們常常提到就叫做薩迦耶見 (satkāya-darśana)satkāya就是薩迦耶,我們翻成薩迦耶見。相信你們常常在誦經、讀經或看論的時候,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名詞,但是你們如果沒有解釋會搞不清楚這個到底是什麼。(satkāya-darśana)就叫做薩迦耶見,翻成中文它就叫做有身見,或者是我身見、我執見,也就是我常常講的執着自我。

很多人講說師父,你說一直說我執、我執,執着自我,到底是什麼呢?我執就是執着、認定,念念不舍,認為我的身心生命有一個不變、本來的個體,不管在哪裏,反正我身心生命就是一個不變的本體,或是不變的精神體,一般就叫做靈魂或叫做阿特曼。那麼有這樣的錯誤的認知之後,就會一直是執着他,所以我們的一切出發都會以我見或我執來出發。如果一切都以我見跟我執來出發,種種的問題跟麻煩、痛苦就是由此而產生。

這個我見跟我執,如果要用現在白話一點,讓大家更了解一點,或者比較容易接受一點,叫做自我中心主義,或叫做自我感。自我感就是什麼東西都以自我為出發,這個薩迦耶見也叫做無明,因為薩迦耶見就是不知緣起法的無常性,無我性,還有寂滅性,不了解一切緣起在時間相上是無常的,在空間相上都是種種因緣所組合着,不了解緣起,由於這個無常性、無我性,當下就是寂滅性。

由於不了解這樣的緣起法性,就會執着一個自我,就是自我中心主義,然後由自我向外發射,把一切融在我裏面,然後產生種種痛苦煩惱。那麼同學如果對無常性、無我性、寂滅性不了解,因為這是佛教根本教理,在書的第12章有一個叫做「三大理性的統一」,在這裏我會講,講什麼叫做無常性、無我性、寂滅性,因為這是緣起法門的根本特性,叫做緣起法性。

剛才有講到說,我見與識,這個薩迦耶見就是有身見或身見,根本的我執,又稱為無明,就是不知緣起的法性,不知緣起的無常性,在時間上講不知緣起的無我性,這是在空間的複合上講,然後不知緣起當下的寂滅性,因為緣起的一切法沒有一個本體的實體,這個叫做寂滅性。

然後 b) 它的最根本就是說:錯誤的真覺自已有一個實在的本體 —「我執」,這個就是我執,就是薩迦耶見的內容。

然後 c) 修行的重點在於破除此迷思 —「我執」。修行其實重點就是在破除我執,那麼如果你破除了這個薩迦耶見了,在知見上更正了根本的錯謬之後,那麼能夠這樣做得到的話,至少你有達到初果的境地。

所以初果裏面斷三結,第一結就是斷身見,這個身見這是最根本的。那麼在初地在大乘來講,至少要到初地菩薩才可以斷根本的薩迦耶見,也有身見。

接下來經上又講說,有取識也是一個輪迴的根本。我們有取識哪裏來的?(講義)上一頁我有提到,有取識,就是由我們這個煩惱還有業力融合之後投胎,投胎之後,對身心的執取就叫做有取識。有煩惱,然後會造業,就有這個識存在,那麼識投胎入身心之後,這個識就會對現在的身心起執着,這個就叫做有取識,「取」是染着、執愛的意思。

黑牛與白牛

有取識在我們一般生活上,都會一直在控制我們,影響我們,處處的就會以我們的執着、以自我為中心,然後去看待一切,那麼對外在的一切就會去執着,怎麼樣起執着?所以經上就講說我們的煩惱痛苦的因緣在哪裏?經上用一個例子說:不是白牛系黑牛,也不是黑牛系白牛,黑牛白牛會系在一起,是因為什麼?我現在這是一個比喻,黑牛跟白牛是被什麼東西系在一起,然後兩個不能分開,誰知道?

黑牛跟白牛就是被中間的軛給系在一起,所以兩隻牛分不開,那麼阿含經裏面講說,不是黑牛系白牛,也不是白牛細黑牛,兩隻牛是被軛給系在一起,它最主要是要表達什麼?他要說的就是我們的六根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我們的眼對色乃至於耳對聲乃至於意對法,我們這樣的認識並沒有什麼問題,任何人不管是聖人還是凡夫,眼見色,耳聞聲聽到的都是差不多的境界,差不多的東西。我們一般人看到黃色的東西,佛陀菩薩聖人看到的也都是黃色的東西,解脫的人看到也是黃色的東西;我們聽到的耳朵聽到的聲音,只要是人聽到的都差不多,所以我們的六根對六境是沒有問題的,那麼這個六根對六境就會產生六識,就是六種認識,那麼這個認識本來是沒什麼問題。但是我們是由凡夫的立場來談佛法的,佛法是講給凡夫聽的,講給人聽的,但是一般凡夫,我們人在眼見色,當下產生的眼識就會有自然而然的有取識,自然而然的有我執着在裏面,然後就會產生這樣的無明煩惱,所以叫做有取識。

所以說眼跟色本來是不會綁在一起的,就是因為我們眼識是自然而然附在裏面會有取識,那麼我們的眼被色所吸引、引導引誘,會被色所系縛,然後就會造成不得自在痛苦煩惱。那麼我們的耳朵也一樣,聽到聲音本來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因為我們耳識反正我來講有取識,這個取就是染着執着,然後就會產生念念不舍,那麼問題就由此而來。所以這個是告訴我們說,當我們六根對到六境的時候產生的六識,中間就附有執着執取在裏面。

那麼各位同學,你們知道我們修行要怎麼修呢?就是說當我們六根對六境產生六識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就要去觀照、去覺照、去覺知我們起的什麼樣的心,我們是不是說去執着,我們是不是去系縛,我們是不是去念念不舍,也就是說我們的修行要從六根上面去修行,這個就是叫做六根門頭好修行的由來。

所以修行不是離開這個六根對外面的接觸,然後自己關起來閉起來,到哪裏去瞎修一通,不是這樣子的,修行是在我們六根的感官對外面接觸的當下去覺照,去取這個明相應觸,而不會去取無明相應觸。就是這樣覺照,然後慢慢去反觀,由聽聞佛法,聞思修這樣慢慢去磨練,然後把我們中間的牛的軛,慢慢一點一點一滴去消滅去消除,這樣才能達到修行的作用跟目的。

我講到這裏同學們有什麼問題,我不知道你們以前接觸佛法的狀況是怎麼樣,但是今天你們聽到這裏,你們應該對所謂的修行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概念。

第二節 情愛的活動形態

煩惱表現在現實生活中的狀態

我們繼續來看下一頁,我跟各位同學提到,你們生活上有任何痛苦煩惱,印順導致的第六章的第二節一定要看,很重要,它告訴我們痛苦煩惱的根源,在實際上的生活形態是怎麼樣。你們去看了之後,你們就會發覺說,你們是不是也是這樣?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日子都是這樣過,都是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過的。他就說上一節談到說,我們有情流轉的根本就是煩惱我執,那這個煩惱我執是太抽象了,有時候講說煩惱是什麼,我執是什麼,我剛才用白話一點叫做所謂的自我中心主義,或者是自我感,那麼這個自我感要從哪裏去發現?可以從生活上去發現。生活就是一個很具體的東西,從生活上去分析去觀察,你們就知道說我們一般的人是多麼的自私,多麼的我執,對我身心生命的執着是多麼的強烈,你們就會感覺得出來。

所以現在我們就要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去分析這個煩惱是怎麼樣的表現,煩惱是怎麼樣的作用。我們的煩惱表現,在我們的時空中,煩惱、我執表現在時空中就會有兩個:第一個染愛在時間相上的表現,第二個我們要談一下染愛在空間相上的表現,就會有個有時空,時間跟空間。

1. 戀舊與趨新: 染愛在時間相上的表現
染愛在時間相上的表現

看我這個表。我們的根本問題在哪裏?煩惱我執,有沒有看到我們的根本問題在煩惱我執,那麼這個煩惱我執,能在時間相上的表現,就會表現到過去、現在、未來,表現在過去會怎麼樣?對過去戀戀不捨,難以放下的;對現在染着不放;對未來欣樂欣求,我們這個我執會產生這樣子。那麼對過去總是戀戀不捨,隨時執着,然後懷念過去,但是這不是一般的記憶而已,而是戀戀不捨難以放下。所謂的戀戀不捨難以放下,在生活例子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跟原因,比如說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家講一句話:唉,他過去不是並不是這樣子的,他一直都很好了,為什麼現在會這樣子?有沒有聽到這樣的一句話?

不管是男女之間的,男女交往接觸之間的,還是父母親對孩子的,還是朋友之間的,都會這樣子,會講說這個人我過去認識的時候,他不是這樣子的,現在為什麼變成是那樣子?有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總是懷念他的過去。比如說男女朋友交往的時候,剛開始表現當然都很好,都表現出自己最漂亮、最美好、最完美的那一面,但是結婚之後慢慢就變形了,就改變了。這個時候你就說奇怪,你以前都不是這樣子的,你以前是很好很溫柔的、很體貼的,現在怎麼會這樣子?變成另外一個人,我完全都不認識的,常常會有這樣子。還是我們新聞常常看到某某青少年,搶劫殺人放火,就被警察抓去了,然後父母親來的時候,父母經常講說,我孩子以前很乖的,為什麼變成現在這樣子,是不是交了什麼壞朋友了?

其實我兒子很乖的,我女兒很乖的,他本性是不變的,很是很不錯的,現在怎麼會這樣子?我都不知道了。我們常常會發生這種事情,我們常常會對過去的一切戀戀不捨,難以放下。那麼還有,我們常常聽到一句所謂的好漢不提當年勇,對不對?尤其是一些男人最喜歡談當年自己多勇,那麼以前台灣有一首歌也是這樣子,就說老是喜歡坐下來的時候,就談談他們當年自己多厲害多勇猛,還是喜歡談他們當兵的時候多厲害。

當我們人這個生命慢慢退化,慢慢老去的時候,我們就會眷念過去,年輕的時候多麼的好,多麼的美,多麼的英俊,多麼的神勇,都是常常這樣子,所以這個叫做眷戀過去,這個眷念過去也是我執的一種表象,也就是表現。

我們也會執着現在,現在什麼都有了,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那麼先生有很好的工作,或是說太太也有很好的工作,然後能夠相處得很圓滿融洽,然後又有一對或幾個很乖的兒女,成績都很好,那麼一切都是這麼完美。接下來我們就會染着不放,希望說永遠都是這樣,緊抓不舍,我的兒女希望他永遠不要離開我,或是希望說我的先生、我的太太永遠不要離開我,或是說我最好的朋友最好都不要離開我。我有一棟很好的房子,我有很好的汽車,我各方面的東西都是最好的,都是永遠屬於我的,永遠不要失去。但問題是人家說財產五家共有,兵災水火惡王這些來,無常現象會發生,要得來不容易,要失去很容易,隨時都會失去,因為為什麼?外在的無常變化。

我以前曾經問過很多同學說,你們是不是曾經想過,你真正擁有過任何一樣東西嗎?我們任何人是不是真正擁有過任何一樣東西?你們想想看,你們從小到大到現在,你們是否曾經真正的擁有過任何一樣東西?有的同學會說沒有,有的同學會說有。唉,我有汽車,我有房子,我有先生、我有太太,我有兒女,但是這些真的是屬於你的嗎?

想想看,未來也是一樣的,我們總是往前追求,好的我們要更好,有的我們希望一直擁有它,那麼總覺得說未來要怎麼樣,然後總是不滿於現在,然後希望未來能夠更好,或是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憧憬。

尤其是年輕剛開始的時候,人家說17歲的少男少女總是思,總是覺得說未來有多好多好,所以常常會一直是追求一直是追求,無限期的追求,永遠沒有滿足的追求,這個就是我愛表現在(對)未來(的愛染),那麼問題在哪裏呢?問題是你對於過去眷念不舍,對現在染着不放,對未來憧憬無限,但現在告訴你現實的真相是什麼,現實的真相是無常變化。

那麼對於現在、過去的執着跟追求跟這個無常變化中間,不融洽產生衝突,這個衝突就是痛苦的來源。所以歸根究底我們痛苦的來源,就是從我執而來的。那對過去的眷念不舍,對現在染着不放,對未來憧憬無限,就是這個我執在現實生活上的表現。回去想想看是不是這樣子,你們在生活上是不是都是這樣子?希望你們可以把我今天所講的這些,因為這個不是很抽象的,這個是你們在生活上隨時可以觀察的,你們從今天開始,生活上去觀察,問題是不是發生在這裏,要真的去觀察,不是生活的迷茫麻木,毫無目的的,然後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們繼續來下。

WJ:我觉得问题不在染着现在,而是在眷念过去、欣求未来,他是在怕未来失去,所以这是它的根源,现在他怕失去。

師父:你可以這樣子講,這只是不同面的解釋而已。因為我們現在想要抓緊現在所有的東西,不希望未來會變化,你這是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的解釋而已。

JW:因为要是真正从本身的含义来讲,现在是永远抓不住的,就是说你此时此刻想抓住现在,但现在已经过去了。

師父:其實,過去、現在、未來,如果要真正來分期的話,它都沒有一個實有的自性,每一個都是抓不住。過去,因為過去有什麼?過去就過去了,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這個過去的東西。因為它現在已經不在了,所以你要這樣子細的分析化也沒有錯,因為如果要這樣細的話,過去、現在、未來是相對性的一種概念跟表現而已。

JW:因为你刚才说到我们要重点是要抓住第六章的第二节对吧?

師父:對,第六章第二節就是說,我們的煩惱怎麼在生活上去表現。

JW:所以说印顺导师他说的是戀舊與趨新,没有说强调染着现在这个环节。

師父:他絕對會說現在、過去、未來,為什麼?因為在佛教的相對概念裏面的表現,一定會談到過去現在未來,因為過去未來都是依現在而立的,已經過去的,針對現在來講,就是指過去;還沒到來的,針對現在來講就是未來。那麼佛教就會有這樣子所謂的三時的區分,這些區分只是一種概念,相對的區分。84頁(P56)有沒有看到:過去有許多不值得留戀的……有沒有看到這一段?

JW:因为我的问题是这样:我倒是觉得现在人应该是抓住现在,应该是活在当下,不要活在过去和活在未来。

師父:我知道你說的所謂的活在當下,我們可以另外再討論。因為活在當下,問題就是說每個人對活在當下的解釋都不一樣。活在當下可以有正面的解釋,但是也可以有負面的解釋。那麼佛法當然是希望我們掌握現在去活在當下,但是卻不能忽略了過去因緣所造成的業力會對現在的影響,但是也不能否認說現在所做的事情,對未來會有影響。那麼現在我所要談的並不是說在正面上去破除我執的時候應該怎麼樣去掌握,因為這個是我下面會問你們,會討論的。現在印順導師這邊所要講的就是說,最重要是我執,怎麼樣表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的這種忍着不舍,然後跟實際上的產生變化衝突而產生的苦,他是在分析這樣子的,這樣你知道我大概要講什麼嗎?

WJ:对,我知道你说的现在,不是说现在这一刻,而是现在整个状态。

師父:對,一個狀態,不是剎那的一刻,因為剎那一刻誰都沒辦法掌握,就是現在的暫時的一個相對的狀況。

WJ:他就是染着现在的状况。

師父:當然不是說現在剎那那一刻了,剎那那一刻,是誰都沒辦法的,就是目前相對的,我說相對的安穩狀況。

WJ:导师也说了,过去是幻灭了,未来还在梦中,现在就是瞥尔过去。

師父:然後他有講,染著現在: 要離不離的染著,即緊緊的抱着不放。

WJ:您能不能解释一下,要離不離的染著,这里头还有东西就是东西。

師父:對,就是說你對過去眷念,對不對?你是要現在還是要過去?矛盾。你對過去、對未來又有追求,那問題是你要改變還是不改變?這樣的要離不離你,希望能夠保有現在的,但是你又希望未來更好,那你要不要改變?你對過去有眷念,但是你又覺得現在的還不錯,那問題是你要過去還是現在?所以叫做要離不離。

WJ:就是说深了就是典型问题了,到时候典型公案出来了。

師父:反正以後慢慢有機會,你聽我一直這樣講下去,你就知道這個系統會慢慢出現,(WJ:它的非常一個細微的一個東西),以後我會講了,之所以會這樣分析,是因為你們平時比較少接觸了,這個是一種就是說,你們知道經律論三藏,有個阿毗達磨論嗎?

阿毗達磨裏面,對我們這些實際上的狀況分析的很清楚,印度的修行跟後來中國的傳統的禪宗、淨土,其實是比較不一樣,印度的修行,在心理學或是在這些煩惱上,他分得很清楚很細微的。現在我在講的是印度佛教,所以有時候跟你們過去所學的,有時候會有一點點的不大一樣。你們慢慢一點一點去思考參考,看看把這個系統稍微轉一下。

2. 逐物與離世: 染愛在空間相上的表現
染愛在空間相上的表現

第二,就是說我們這個染愛在空間上的表現,這一節也相當的重要。因為這一節,我等一下會提一個例子,就是說跟《心經》第一句的意思會跟各位談一下。我們的根本問題,還是在一個自我的染愛,對不對?那麼有我的染愛,就會對外來的一切對象,不知外來的,內在、外來的所有的對象,就變成所謂的我所,叫做境界愛,由我愛會產生境界愛,就會把我認識到的所有的,包括在我的裏面,然後去執着,就變成我所有、我所愛、我所染着的。

所以,這個境界愛就是我愛的對象,我執着的對象,有情愛着自體,於是對關聯自體的環境也愛着。如在家庭中,即認為我的家庭而樂着; 我的身體,我的衣物,我的事業,我的朋友,我的國家,我的名譽,我的意見等愛着,也是境界愛。連我的意見都是,也是一種境界愛,這全部都是,把它包括在我所愛的範圍裏面,所以這個叫做境界愛

但是這個問題還是一樣,跟無常產生衝突,那麼無常產生衝突的時候,他就會說:由於情愛的愛着,想自主,想主宰他,想使與自我有關的一切從屬於我。然而自我的自由,要在我所的無限擴大中實現; 不知我所關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牽制愈甚。想佔有外界以完成自我,結果反成為外界的奴隸。這句話很重要。

你們去想想看,由於我的自我愛,自我中心主義、自我感,因此面對外在的一切,或是內在自己內心的一切,都把它執為自我,擴大這個自我,然後要去包括外來的一切,然後執着於他,然後從這樣的過程當中去完成自我。但是實際上你對外在的執着越大,包括越大,由於無常的相對性跟衝突性,你越沒有辦法控制,你就越痛苦,越想去控制,那就越痛苦。那麼就會產生所謂的外界的奴隸,我們的我執就是這樣子不斷往外界投射,往外界投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就是這樣的去表現。

四愛

比如說在生活上,男女結婚之後,太太希望先生照自己的意願去做,然後形成這樣的一個家庭;相對的先生希望太太照自己的意志意願去做,然後組成自己所想要的、家庭;那麼有了孩子以後,同樣的希望孩子能夠以我們自己的意願意志去做,然後形成自己所想要的這樣的一個兒女跟家庭。

那麼我們在公司裏面上班,對朋友,我希望說這一切的人都能夠照我們所想要的,符合我們的意願跟目的去做,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控制欲,我們的自我欲越強,矛盾產生之後,我們痛苦就愈烈,就越強,我們的痛苦就是這樣子來的。你們看所有的衝突,所有衝突還不都是這樣,自我主義的放射放大,想要是控制對方,然後是控制周遭的環境,所有的衝突跟不滿都是這樣子來的,所以你們可以去思考看看。

我剛才提到這個東西跟《心經》有什麼關聯?《心經》的第一句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們知道這個觀自在菩薩,這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該怎麼翻譯?這個「行」其實並不是修行的意思,下次想談《心經》的時候做更深的解釋。這個「行」其實就是走、來來去去,那麼我們也可以說「活在」,在其實它的梵文的意思,梵文句的結構,它是說:觀自在菩薩,「活在」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當中,它是這樣的一個意思,所以他能夠了解五蘊皆空,所以他能夠「活在」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當中。我們的凡夫是活在什麼當中?凡夫是活在自我欲、自我控制欲當中,而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反而執着五蘊即是有一個自我的本體,這就是我剛才講說,它跟《心經》有相關聯的地方。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談,我們已經談到說煩惱在時間上的表現,在空間上的表現。那麼進一步,導師這裏要來談,

3. 存在與否定: 對生命的厭離與超越
對佛教的誤解

糾正對佛法錯誤的修行觀:

1) 對佛教的誤解

→ 一般人誤認為佛教是厭世、消極、反人生的。

→ 很多佛教修行人也誤認佛法,而厭世、消極、逃避

→ 消極的專重宗教行為,而非積的在社會中從事宗教實踐 (對修行方法的誤解)

→ 厭離今生此士、追求死後生他方世界 (對淨土法門的誤解)

自體愛

這裏印順導師的目的就是說,要糾正對佛法錯誤的修行觀,很多人對佛教有誤解,而且就算是佛教徒對佛法的修行也產生很大的誤解。

什麼叫做對佛教的誤解?比如說一般人誤認為佛教是厭世、消極、反人生的,為什麼?因為很多人、很多佛教徒、很多修行人也誤認佛法,所以他們學佛之後所表現的就是:厭世、消極、逃避,很多佛教徒是這樣子。所以會產生外面很多人對佛教的誤解,比如說修佛教就是反對人生,就是要跑到哪裏去躲起來,不跟人家接觸,跑到深山裏面去躲起來,或是很消極的逃避這個社會,因為很多修行人確實是會這樣子。

怎樣的消極呢?有兩個很大的狀況,比如說消極的專門重視宗教行為,而非積極的在社會上從事宗教實踐,這個就是對修行方法的錯誤,這是指什麼呢?就是說有些人認為說,所謂的修行學佛,就是到寺院去誦經、拜佛、念佛,就是這樣就好了,其他不用管。但是更進一步的,有些人更極端的一點就是說,我修行就是趕緊求保佑,那麼也不用到寺院裏面去,就在家裏自己有一個佛堂,那就躲在自己家裏面猛修猛練,這樣子就叫做修行,其實差很多了。因為所謂的真正的修行還必須配合所謂的宗教實踐,必須在從社會的宗教實踐中去修行。什麼叫社會宗教實踐?比如說六度波羅蜜,這個都是入世,積極自利利他的一種實踐,這才是真正的修行跟實踐。

佛法對人生與生命的態度是超越,而非厭離

2) 佛法對人生與生命的態度是超越,而非厭離

一般的人生,愛染是他的特性,是不完善的。情本的有情,含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有不可調治的缺陷,故應透視他,超脫他。佛法的體察有情無我無我所,不但離有愛,也要離無有愛。所以佛法說無生,不是自殺,不是消滅人生, 是徹底的洗革染愛為本的人生,改造為正智為本的無缺陷的人生。

另外一種更嚴重,厭離今生、此土,很厭惡自己的人身,很厭惡自己的身心與生命,然後拼命的死後去他方的世界,然後動不動就提出很消極的觀念,動不動就想死,動不動就說自己要死了,動不動人生雖然是苦,但是他們卻誤解,以為說佛教講人生是苦,就會講到說好像很負面,一直想尋死,其實不是這樣。

佛教講人生是苦,所以要積極的鼓勵我們怎麼樣去面對人生,怎麼樣去找出苦的原因,然後怎樣積極的去消除這個原因,然後離苦得樂,而不是一直的哀怨自嘆、自哀自憐的,這是很多修行人表現出來的錯誤。為什麼?因為所謂的這種自我愛或是我愛我執,它對外的表現可以是貪,但是表現也可以是嗔。應對人生痛苦,沒有真正了解他的實際面,然後去討厭人身,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所以說我們對人生觀應該是怎麼樣,我對人生生命態度應該是超越的,而不是厭離。

所以一般的人生,愛染是他的特性,是不完善的。情本的有情,含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有不可調治的缺陷,故應透視他,超脫他。這樣的缺陷我們應該是面對它,然後慢慢地去了解它,然後去克服它,所以應該透視它、超越它。佛法的體察有情無我無我所,不但離有愛,也要離無有愛。就是說不能染着,但是也不能去討厭或厭離。所以佛法說無生,不是自殺,不是消滅人生,是徹底的針對自己的問題,有沒有?然後是徹底的洗革染愛為本的人生,改造為正智為本的無缺陷的人生。就是學佛去追求智慧,去解決我們痛苦的根源。這個就是我今天所要講的,下面會有幾個問題,你們可以好好的回去思考看看。

問題與討論:

1 人生的根本問題在哪裏?

2 什麼叫六根門頭好修行?

3 怎樣的態度才是修學淨土法門的態度?

4 對人生的逃避與超越有何不同?

5 如果說不應顧戀過去、染著現在和欣樂未來,那我們要如何面對過去、現在、未來?

剛才W有提到問到的,也就是我這裏要特別你們回去思考看看的,如果說不願意,不應該是漸漸過去染着未來,染染着現在新的未來,那我們要如何去面對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就是你們要回去思考,看看從我上面所講的講義裏面,談的去找出問題在哪裏,去解決這個問題,你們就知道要怎麼樣去面對你們的生活,對過去、對現在、對未來,我今天講到這裏。

我們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