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论 第四讲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佛法概论 第三讲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佛法概论 第五讲

前言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第五、第六章,那么第五章我们可以看讲义,第五章有情的延续与新生第六章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我们烦恼的根本烦恼到底是什么。

我们网络教学的课程,《佛法概论》已经进入了重要的部分,会越来越重要,因为接下来我们要讲有情的流转生死根本是讲烦恼,然后接下来要谈业力,然后佛法的心理观。第11 、12章这些都是这一本的《佛法概论》的要点,所以我们慢慢进入它的核心部分。

第五章 有情的延续与新生

第一节 有情的延续

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

1. 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

1) 食: 资益增长的意思,等于平常说的营养,能使有情维持延长其生命,而且扩展长大。凡有资益增长作用的,都可称为食。

2) 目的: 一方面肯定了饮食的重要性(对治苦行主义),另一方面指出了生死延续的动力何在,怎样才能完成解脱。

我们首先来谈有情的延续,就是说我们的身心生命以什么延续呢?经上谈,印顺导师在依《阿含经》进行来谈,有所谓的一切有情依食而住,所谓的就是增益滋长的意思。等于一般所说的营养,能够使有情维持身心生命,而且能够扩大、增长。凡是有滋益增长作用的都可以称作“食”,所以这个“食”可以包括我们一般吃的东西的食物,那么也可以称作所谓的精神食粮,都包括在这里面。一般吃的食物或是说精神食粮,或是更深一层的这些都可以助益延长我们身心和生命,那么下面我们就是要谈的。

那么印顺导师谈这个的目的就是说,一方面要肯定饮食对我们生命对我们健康的重要性,是要对治苦行主义。而且另外一面要指出,生死延续的动力是怎么样?如何才能完成解脱?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谈有情延续课题的一个目的。一方面就是说饮食为什么对我们重要,所以我们不可以修苦行,以为苦行就可以解脱,或是折磨我们自己的身心生命,这样是不对的。但是另外一方面要指出,我们有情身心生命是怎么延续的,我们生命是怎么延续的呢?知道了这个生命延续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达到去了解之后,就可能找出解脱的方法。

四食

2. 四食

1) 粗抟食: 应译为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所食的,是物质的食 料,可分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段食不但直接的资益营养了肉体,有健康的肉体,能引生健康 的精神,所以也间接资益了精神。

— 延续一期生命

— 讨论: 正确的饮食观念对健康的助益

那么首先我们来谈,有情身心生命的延续要靠四食,就是四种食物,四种食粮。

粗抟食

第一个我们叫做粗抟食或叫做断食,这个就是指日常生活的吃、喝、水、食物,这些就是我们的粗抟食,那么因为我们粗抟食要一段一段的吃,比如说一日吃三餐,那么有些人一日吃四餐,有些人加了早茶跟午茶,要加宵夜,一天就吃了六餐,所以这个叫做断食叫做粗抟食,为什么叫

因为它是以物质的食物为主,比如说面包、水、牛奶这些,那么断食不但可以直接增益我们肉体的营养,对健康的身体有帮助,而且由于身体的健康,也能够延续我们的精神,让我们的精神获得助益。

所以粗抟食是我们最基本最基础的食物,所以人家说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是最根本的啊。你要是没有东西吃,那么活都活不了了,更不用说什么精神食粮。那么除了基本的饮食以外,接下来的三个都比较注重所谓的精神食粮方面的。

触食

第二个,我们要讲的触食,触食有点学问了。

2) 触食: 根、境、识三者和合时所起的感觉。这里的触食,主要为可意触,合意触生起喜乐受, 即能资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触食也是维持有情延续的重要因素。

触食也是维持有情延续的重要因素

就是说我们的根,就是六根,然后根、境、识三和合的时候,所引起的感觉,这里的触食,最主要是说好的感觉,乐意的感觉,快乐喜乐的感觉,所以叫做可意触。那么合意的,合意触生起喜乐受,那么这样子的能够资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触食也是维持有情延续的重要因素。所以触食也是属于我们的一种精神食粮,它就跟前面的物质的食物就不一样,跟我们日常饮食不一样,但是是属于我们精神层面。

那么这个精神层面的方面,我们可以分成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法所产生的六识,那么六识之后就会有,有作意,然后受、想、思。那么由这样子,我们的六根对于外面的六境所产生的这种感受,就是这个触食。那么你们不要忽略了触食,以为触食不重要,触食其实对我们的生命的增长,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助益也是很有帮助的。

眼 → 美好的景色

耳 → 悦耳的声音

鼻 → 神情舒畅的香味

舌 → 美味

身 → 适度的劳动运动

意 → 内心的喜乐

— 帮觔延续一期生命

— 讨论: 除饮食外,环境、生活坐息、运动等等,对健康的助益

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就用眼睛来讲,我们的眼睛要看到美好的景色;我们耳朵要听到悦耳的声音;那么鼻子要闻到神情舒畅的香味;那么舌头要尝到美味,身体要有适度的劳动,那么内心就要有喜乐。在这样的状况下,每天如果能够维持这样的一个心情跟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我们身心生命就能够长寿,就能更让人更健康。

那么你想想看,如果今天你生活在一个很嘈杂的环境,比如说你住在火车铁轨的旁边,那你每天听的都是这样乒乒乓乓的声音,你们不要以为说这样久了之后,我们内心会自然去适应,我们的精神会自然去调整,其实如果这样想的话,是有点错误的。表面上我们虽然去适应了这个嘈杂的环境,但是这样的压力,其实我们都把它压到潜意识里面,久了之后会精神衰弱,这样子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所以如果你生长在一个很大的都市,每天都是紧张的生活,看到都是很嘈杂的东西,听到都是很嘈杂的声音,那么鼻子闻到都是那些什么pollution,就是染污的或所谓的空气污染,那么身体又没办法做适度的劳动,每天都是这样忙忙碌碌的来来去去的,这样久的话身体就会造成影响。所以这个触食就是我们内心的精神食粮,以及外在环境所造成对我们身体身心的一个影响。那么这个触食可以帮助我们这一辈子的生命,叫做一期的生命。

有关于触食,除了饮食以外,环境、生活、作息、运动、噪音,对健康的种种影响跟助益,这个我们可以讨论。从这边我们就可以讨论,我们的环境的保护对我们的身心是怎么样的一个重要的影响。第三点我们要来谈意思食。

意思食

3)意思食:意思食意欲思愿(意愿,内心动力),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想要活下去的意愿。 意思愿欲,于有情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

— 帮助延续一期生命&下期生命

— 讨论: 自杀的总原因不外是没有活下去的意愿?希望、梦想让一人肯为生命而奋斗。

意欲思愿,就是我们内心想要的一种内心的动力。印顺导师用佛法来解释,就是说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简单的讲,就是说我们想要活下去的意愿。如果我们一个人,比如说身心生命遭受到很大的打击跟挫折,当我们一个人没有想要活下去的意愿的时候,那么就会影响到这一期生命的延续,有些人可能就会跑去自杀,或者是残害自己,所以(这种情况下)这些生命要延续下去,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说我们要有活下去的意愿,所以我这里写了:意思愿欲,于有情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那么你要活下去,你要能够让身心生命延续,当然你要有活下去的的意愿,这种意愿在佛教里面就叫做意思食,这个意思食有帮助这一期生命的作用,也有延续下一期生命的作用。

所谓延续下一起生命的作用就是说,当你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由于这个想要活下去的意愿,还有跟业力的结合,然后还有跟下面烦恼,就是第四这个识食的结合,就会产生下一时期的生命,我们一般讲的就是去投胎,然后产生下一生的生命。

那么我们这里可以讨论的问题就是说,自杀不外乎有种种的原因,但是他根本的原因就是说没有活下去的意愿了。那么一般我们要怎么样去劝解这些有意愿要自杀的人?就是说要给这些有意愿自杀的人一个希望,一个梦想,因为希望跟梦想,让一个人肯为生命的奋斗。也就是说找到一个目标,找到一个希望,让这个人他想要活下去,有活下去的这种意愿,让他肯为生命而奋斗,这个就是所谓对有意愿自杀,不想活下去的这种人的一个帮助。因为不想活下去,是他最根本的原因,因为他对生命已经没有希望,已经没有什么梦想,这个就是我所谓的意思食。最后我们要谈的就是说,我们轮回生命最根本的就是这个识食

识食

4) 识食: a )识指“有取识”: 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识有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精神。

这个识食的识是指“有取识”,就是执取身心生命,然后与染爱相应的这个识。这个识讲简单的,就是我们的精神体就是这个识,所以这个识有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精神,就是一种精神,精神就是我们讲的精神体。要记住这个识,以后我们会在讲,但是这个识在佛教里面很重要,常常会出现,你要了解说这个识到底讲的是什么。

b) 或“投胎识”: 死后由业力所引导,续而投生六道的识。

这个识叫有取识也叫做投胎识,也就是说我们死后有业力的引导,然后继续投身六道。这个识由他对身心的执取来讲叫做有取识,那么由他可以引导我们去投胎来讲,又叫做投胎识。那么看:

c) 即一般所谓的精神体,唯识称为“第八识”,死后未投胎前称为“中阴身”。外道将之误认为不变的“我”而称为“灵魂”、ātman、soul 等等。

那么当一个人死后还没投胎之前,投胎识就叫做中阴身。所以如果说一般人来讲,如果说他死后没有马上去投胎,那么死后到投胎前这一段就叫做中阴身,也就是我们投胎识自己独立存在的时候。 那么外道就是其他宗教会把投胎识或中阴身当成一个不变的“”,然后会把它称为灵魂。印度叫ātman阿特曼,西方叫做soul 这样等等的名称,他会把它认为一个不变的“我”,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因为不管是投胎识还是中阴身,他都是一直刹那改变,但是相续而不断的,都是这样子的,他并不是说永远不变的,他也不是什么根本不变的本体,这个是外道或其他宗教的一种误解。

d) 此识由“我执烦恼”(取)造业而来。

这个“识”由于我执的烦恼,所以会“取”,就是造业的意思。我们烦恼,然后造业,之后就会有业力的存在,那么业力的存在与烦恼合在一起,就会造成我们在六道生生世世的这样一直轮回。所以你们看看下面这个图。

身心生命的由来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的身心生命怎么由来?就是由烦恼我执为根本,然后会去造业,造业就会产生业力,这样合起来,就叫做识,是有取识。这个有取识,或叫做投胎识,然后他去投胎的时候,我们就叫做投胎识,那么他会在胎中,比如说十月怀胎在胎中。那么出胎之后,就会有所谓的身心,那么这个识就会跟身心结合在一起,跟身心结合在一起的这个识,我们就叫做有取识。所以有取识跟投胎识其实是同样一件东西,只是从投胎来讲它叫投胎识。从在身心生命结合之后,这个识我们就叫做有取识,因为这个识会取着、会执着我们这个身心跟生命。所以这个识就变成我们在三界六道轮回的一个根本很重要的主因。

这个就是这一节所讲的所谓的识食,因为我们的身心生命要延续,就是靠有这个识食,有些是有助于我们这一期的生命,那么有些不但能有助于这一期的生命的延续,还会帮助投胎,轮回到下一期的生命。这个识它的作用:

帮助延续一期生命(有取识)&下期生命(投胎识)

问:有取识的“有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师父:“有取”叫做我们的烦恼跟执着。就是执着的意思,因为有烦恼,所以会执着我们身心跟生命,所以这个“有取”也就是指我们有烦恼的意思。我这边有两个问题,你们有时间可以讨论一下,我们常常看电影,看电影常常会被很多电影所误导,我问你们,你们想想看:

讨论:

1 投胎识何时入胎?

2 三界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为何?是由于“识”吗?

3 “有取识”在生命的延续中,有正负一体两面的意义,如何看待和处理?

所谓的正面的意义,就是说由于这个“有取识”,所以它能让我们的身心生命增长跟延续;所谓的负面的意思就是说,由于我们“有取识”,所以我们会生生不息的在三界六道轮回,然后造成种种的痛苦,所以我说它是一体两面。那么我们学佛之后,应该怎么样来看待“有取识”?你们下去好好思考思考,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讨论。我们现在的《佛法概论》的课,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是缩减版,那么我在这里就不讨论,当成你们这个礼拜的作业跟课业,自己回去好好思考思考,然后去找出它的答案是什么。

问:我们对第一个问题很感兴趣,师父能不能先解释一下?

师父:第一个问题是不是投胎识何时入胎?你觉得投胎识什么时候入胎?其他同学有没有人知道,或是有什么想法?

JQ:佛经里面也有一句话讲众生以淫欲而正性命,有很特别的情况叫做夺胎的,那种夺胎出来的我不知道,所以有些人他会记得他前身的……所以佛洛伊德的恋母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师父:夺胎是很少数。

师父:JQ讲的没错,基本上我们入胎的时间,经上所讲的就是说父精母血识受精的一刹那,依于有情的缘分跟业力,然后那个时候就会入胎。所以母亲怀胎整个10月,胎儿的识完全都是在里面。所以不要被电影所引导,以为说什么要出生的那一刹那,鬼才来投胎还是怎么,这些都是错误的。真正入胎的时候就是提到父精母血识受精的一刹那而入胎 。

问:夺胎又是什么?

师父:夺胎只有很少数的经典,不是一般佛教的共识,不是一般佛教所提出来的,比较属于密教里面某些讲法,因为那个比较特殊,而且不是一般佛教所公认,所以我就不谈。

JQ:……认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堕胎,哪怕知道胎儿是有问题的……

师父:就佛教来讲,父精母血合就识入胎,已经是生命体,而且有识,不是纯粹只是物理的反应而已。至于说堕胎的问题,其实在很多国家,有取识现在都讨论到很多。那么有从宗教的角度,有哲学的角度,那么有医学的角度,有科学的角度,那么这个太复杂,所以你刚才提的各位同学可以商量,可以当做参考,但是因为这个太复杂,以后有机会,如果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有时间我们可以讨论看看好不好?那么在这里我要讲的就是说就佛教来讲,父亲母血交媾识入胎,那么就已经有生命体的这样子。我们继续来谈。

第二节 有情的出生 四生

我们有情身心生命的出生的方式有四种,叫四生:胎、湿、卵、化,所谓的胎生、湿生、卵生、化生,有这四种不同的。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一旦“本有”的生命结束,即转为另 一新生命── “后有”的创生。从一切有情新生长育的形态去分别起来,可分为 四类,即胎、卵、湿、 化──四生。佛说四生,是约有情的最初出生到成长期间的形态不同而分别的。

所以分成这四种。那么这四种,一般你们以前上过所谓的生物学或什么学的时候大概都会有知道。那么首先就是讲胎生,胎生就是怀胎,母亲要怀胎,怀胎多久要看各种动物,那么最初怀胎的时候,接下来胎成熟之后他们就会出胎。所以这里印顺导师的解释就是说:

胎生: 最初的自体,必须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离母体而出生。出生后,有相当长的幼稚期,不能独立求生,要依赖生母的乳哺抚养,如人、牛、羊等。这个就是所谓的我们的胎生动物、胎生。

卵生: 第二个我们讲的就是卵生,卵生就是说生蛋孵卵,这个就叫做卵生,离开母体时,还不是完成的身形,仅是一个卵,须经一番保护孵化才能脱卵壳而出,如鸡、鸭、 雀、鸽等。这个不是很复杂,不是很困难。

湿生: 母体生下卵以后,就置之不问,或早已死了; 种子与母体,早就脱离关系。等到一定时期,自己会从卵而出,或一再蜕变,自谋生存,如虫、蚁、鱼、虾等。这里讲的就是说从鱼虾等这些比较次一等的生命,但是还有一种卵生就是说所谓的无性生殖:或所现在所谓的无性生殖,但以自身份裂成为新的生命如,海星、水侄等。所以我们要讲到湿生,湿生其实一般比较指的就是所谓的无性生殖,就是自身份裂。那么湿生的另外一个解释,有某些经典会把鱼类的、虫类的那一些,也会把它列在湿生里面,但是比较大部分的湿生是指无性生殖,就是由自身的分裂而成的。

最后我们来讲化生,这个化生不是讲说什么昆虫化成蛹那种化生,这里的化生: 是说这类有情,不须要父母外缘,凭自 己的生存意欲与业力,就会忽然产生出来。 如天、鬼、地狱等。不是昆虫化蝴蝶等化生。

不需要父母亲的外缘,凭自己的生存意欲,就是上面讲的意思食还有识食,还有业力这样融合起来,就忽然产生出来。这一类的化生一般来讲,在人道、畜生道比较不会发生,它一般都是发生在天道、鬼道,还有地狱道,但是千万不要把它混成说是昆虫化成蝴蝶,这个就是错误的。所以化生就是说出生的时候忽然化现,所以这个化是变化的意思,不是转化,它是出生才化现,所以天道、鬼道,还有地狱道,它一般都是用化生。

这个就是有情出身的四种状况。这一章,第五章比较不是那么重要,它是谈一个我们出生还有有情生命延续的大概的一个状况。我们继续来看下一章。

第六章 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

惑业苦循环

第六章,在谈到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这个就重要了。我们上次不是讲到说苦集灭道吗?苦集灭道,然后苦我们上次有讲过五阴炽盛,然后有三苦、有八苦都提过,这个是就众生、有情还没有解脱的一般凡夫有情来讲,人生是苦,这个师父上面也解说过了。那么四圣谛的第二谛,我们叫做集谛,就是苦的原因。那么集不外乎两大因缘所组成,第一个就是惑,烦恼——造业,那么造业就会受报,受报就苦,那么苦又成为我们烦恼、惑的助缘,让惑再滋长更增盛,所以我们生生世世这样子惑业苦这样循环不已。

那么这个苦会发生,除了受报、造业以外,我们的惑-烦恼的执着,更是它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它不一定是这个业力受报发生之后才苦,我们这个烦恼对身心生命的执着,也是一个苦的最根本原因。所以上面已经讲到了苦,苦讲过了,现在我们要先来讲这个惑,那么第七章我们要讲业,但是这一章我们来讲惑,这个已经慢慢深入佛法的核心跟重点。

第一节 生死的根本

1. 烦恼的根本: 无明与爱

  • 1) 无明: 认识上的错误 — “我执”
  • 2) 爱结: 情感意志上的染著— “我爱”、“我慢”
无明(烦恼总相)

首先我常常讲说我们凡夫是因为有烦恼,所以有烦恼就会造业,他们有烦恼就会执着,然后有我执,然后就有痛苦,那么现在我们来谈烦恼到底是什么东西,佛教经典上面到底是怎么去解释这个烦恼呢?其实佛教经典用不同的名相跟名词来解释烦恼,有时候我们如果不懂不会分析的话,就会搞混,会造成说奇怪,佛教讲来讲去,用了很多名相指的都是烦恼,那种种的名相指的都是烦恼,那中间有什么关系?

比如说我们最常听到,所以叫做贪嗔痴烦恼,有没有听过贪嗔痴?然后又常常经典讲说,无明,都是无明所引起的,你现在的无明又起来了,有时候会讲说。爱染就是一种爱染的执着,就是染爱不舍,这一些中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来解释来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生死的根本是所谓的烦恼,在烦恼的根本里面,经上常常用无明跟爱染来说明。无明跟爱染,但是问题是这个无明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个爱结又是什么?这个无明其实我们可以分开来,无明跟爱结不同的地方就是说:

1)无明是认识上的错误

2)爱结是情感意志上的染着

所以这个无明叫做我执爱结叫做我爱、我慢,就这样的两个。那么它是一种烦恼,一个是在认识上的错误,认识上的错误,我们就叫做无明;那么在精神意志方面的执着跟染着、恋恋不舍,我们叫做爱结。我们继续来分析它两个到底哪里不一样。

比如说无明,它有两个解释,它有一个叫做总相一切的烦恼都可以叫做无明,所以它叫做烦恼的总相。但是在烦恼的总相下面,它又微细的细分成三个,我上次不是说,我们人的特点有什么?有知、情、意三大特点。

在知的方面,如果我们有错误的知见,所谓的认识不对,这个叫做痴又叫做我见,那么这个也叫做无明这个是比较狭隘定义的无明,所以这个知上的错谬也叫做无明,也就是说在知见上的我执。那么另外一个,如果我执能把它发挥到情感、意志精神面的这个叫做贪,也叫做嗔,那么贪就变成是我爱,嗔就叫做我慢,整个贪嗔都可以叫做爱结,所以上面叫做无明与爱。那么情感意志上的我,这个是一种情感意志上的我执,所以无明是指知见上的错误认知;爱结是指情感,精神意志上的没办法一下子放下,这个叫做无明跟爱。

那么同学如果不是很清楚,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抽烟,有些人是连一般知识都没有,不知道说抽烟对身体不好,对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对肺不好,如果他不知道的话,这个就叫做无明。但是有些人,比如说有些医生,他当然知道抽烟不好,问题是难道所有的医生都不抽烟吗?当然不是,很多有专业知识的,有很多医生他当然知道抽烟不好,他在知见上是知道的,但问题是他在情感意志上没办法克服,做不到,这个就是在认知上和情感意志上的差别。那么我们对于这个“”也是有这样的区分,对我执如果在知见上的错谬,在认知上执着一个我这个叫做无明;但精神意志上没办法克服,一直念念执着于我,就叫做所谓的爱结,有这样的一个区分,这个就是根本烦恼。这个根本烦恼最根本的就是对的一个执着,这个就是我根本烦恼的所在。

经上对这个烦恼,又用我见跟识来讲解,经上对生死轮回的根本或者是根本的烦恼,又常常提到我见跟识来讲解。

我见与识

1) 萨迦耶见 (satkāya-darśana): 身见、有身见、我执见。

  • a) 又称无明: 不知缘起的法性—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
  • b) 错误的真觉自已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我执”
  • c) 修行的重点在于破除此迷思—“我执”

什么是我见?我见是最根本的烦恼。在它的梵文字里面,我们常常提到就叫做萨迦耶见 (satkāya-darśana)satkāya就是萨迦耶,我们翻成萨迦耶见。相信你们常常在诵经、读经或看论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名词,但是你们如果没有解释会搞不清楚这个到底是什么。(satkāya-darśana)就叫做萨迦耶见,翻成中文它就叫做有身见,或者是我身见、我执见,也就是我常常讲的执着自我。

很多人讲说师父,你说一直说我执、我执,执着自我,到底是什么呢?我执就是执着、认定,念念不舍,认为我的身心生命有一个不变、本来的个体,不管在哪里,反正我身心生命就是一个不变的本体,或是不变的精神体,一般就叫做灵魂或叫做阿特曼。那么有这样的错误的认知之后,就会一直是执着他,所以我们的一切出发都会以我见或我执来出发。如果一切都以我见跟我执来出发,种种的问题跟麻烦、痛苦就是由此而产生。

这个我见跟我执,如果要用现在白话一点,让大家更了解一点,或者比较容易接受一点,叫做自我中心主义,或叫做自我感。自我感就是什么东西都以自我为出发,这个萨迦耶见也叫做无明,因为萨迦耶见就是不知缘起法的无常性,无我性,还有寂灭性,不了解一切缘起在时间相上是无常的,在空间相上都是种种因缘所组合着,不了解缘起,由于这个无常性、无我性,当下就是寂灭性。

由于不了解这样的缘起法性,就会执着一个自我,就是自我中心主义,然后由自我向外发射,把一切融在我里面,然后产生种种痛苦烦恼。那么同学如果对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不了解,因为这是佛教根本教理,在书的第12章有一个叫做“三大理性的统一”,在这里我会讲,讲什么叫做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因为这是缘起法门的根本特性,叫做缘起法性。

刚才有讲到说,我见与识,这个萨迦耶见就是有身见或身见,根本的我执,又称为无明,就是不知缘起的法性,不知缘起的无常性,在时间上讲不知缘起的无我性,这是在空间的复合上讲,然后不知缘起当下的寂灭性,因为缘起的一切法没有一个本体的实体,这个叫做寂灭性。

然后 b) 它的最根本就是说:错误的真觉自已有一个实在的本体 —“我执”,这个就是我执,就是萨迦耶见的内容。

然后 c) 修行的重点在于破除此迷思 —“我执”。修行其实重点就是在破除我执,那么如果你破除了这个萨迦耶见了,在知见上更正了根本的错谬之后,那么能够这样做得到的话,至少你有达到初果的境地。

所以初果里面断三结,第一结就是断身见,这个身见这是最根本的。那么在初地在大乘来讲,至少要到初地菩萨才可以断根本的萨迦耶见,也有身见。

接下来经上又讲说,有取识也是一个轮回的根本。我们有取识哪里来的?(讲义)上一页我有提到,有取识,就是由我们这个烦恼还有业力融合之后投胎,投胎之后,对身心的执取就叫做有取识。有烦恼,然后会造业,就有这个识存在,那么识投胎入身心之后,这个识就会对现在的身心起执着,这个就叫做有取识,“取”是染着、执爱的意思。

黑牛与白牛

有取识在我们一般生活上,都会一直在控制我们,影响我们,处处的就会以我们的执着、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去看待一切,那么对外在的一切就会去执着,怎么样起执着?所以经上就讲说我们的烦恼痛苦的因缘在哪里?经上用一个例子说:不是白牛系黑牛,也不是黑牛系白牛,黑牛白牛会系在一起,是因为什么?我现在这是一个比喻,黑牛跟白牛是被什么东西系在一起,然后两个不能分开,谁知道?

黑牛跟白牛就是被中间的轭给系在一起,所以两只牛分不开,那么阿含经里面讲说,不是黑牛系白牛,也不是白牛细黑牛,两只牛是被轭给系在一起,它最主要是要表达什么?他要说的就是我们的六根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我们的眼对色乃至于耳对声乃至于意对法,我们这样的认识并没有什么问题,任何人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眼见色,耳闻声听到的都是差不多的境界,差不多的东西。我们一般人看到黄色的东西,佛陀菩萨圣人看到的也都是黄色的东西,解脱的人看到也是黄色的东西;我们听到的耳朵听到的声音,只要是人听到的都差不多,所以我们的六根对六境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这个六根对六境就会产生六识,就是六种认识,那么这个认识本来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是由凡夫的立场来谈佛法的,佛法是讲给凡夫听的,讲给人听的,但是一般凡夫,我们人在眼见色,当下产生的眼识就会有自然而然的有取识,自然而然的有我执着在里面,然后就会产生这样的无明烦恼,所以叫做有取识。

所以说眼跟色本来是不会绑在一起的,就是因为我们眼识是自然而然附在里面会有取识,那么我们的眼被色所吸引、引导引诱,会被色所系缚,然后就会造成不得自在痛苦烦恼。那么我们的耳朵也一样,听到声音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因为我们耳识反正我来讲有取识,这个取就是染着执着,然后就会产生念念不舍,那么问题就由此而来。所以这个是告诉我们说,当我们六根对到六境的时候产生的六识,中间就附有执着执取在里面。

那么各位同学,你们知道我们修行要怎么修呢?就是说当我们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要去观照、去觉照、去觉知我们起的什么样的心,我们是不是说去执着,我们是不是去系缚,我们是不是去念念不舍,也就是说我们的修行要从六根上面去修行,这个就是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的由来。

所以修行不是离开这个六根对外面的接触,然后自己关起来闭起来,到哪里去瞎修一通,不是这样子的,修行是在我们六根的感官对外面接触的当下去觉照,去取这个明相应触,而不会去取无明相应触。就是这样觉照,然后慢慢去反观,由听闻佛法,闻思修这样慢慢去磨练,然后把我们中间的牛的轭,慢慢一点一点一滴去消灭去消除,这样才能达到修行的作用跟目的。

我讲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我不知道你们以前接触佛法的状况是怎么样,但是今天你们听到这里,你们应该对所谓的修行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

第二节 情爱的活动形态

烦恼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

我们继续来看下一页,我跟各位同学提到,你们生活上有任何痛苦烦恼,印顺导致的第六章的第二节一定要看,很重要,它告诉我们痛苦烦恼的根源,在实际上的生活形态是怎么样。你们去看了之后,你们就会发觉说,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日子都是这样过,都是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过的。他就说上一节谈到说,我们有情流转的根本就是烦恼我执,那这个烦恼我执是太抽象了,有时候讲说烦恼是什么,我执是什么,我刚才用白话一点叫做所谓的自我中心主义,或者是自我感,那么这个自我感要从哪里去发现?可以从生活上去发现。生活就是一个很具体的东西,从生活上去分析去观察,你们就知道说我们一般的人是多么的自私,多么的我执,对我身心生命的执着是多么的强烈,你们就会感觉得出来。

所以现在我们就要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去分析这个烦恼是怎么样的表现,烦恼是怎么样的作用。我们的烦恼表现,在我们的时空中,烦恼、我执表现在时空中就会有两个:第一个染爱在时间相上的表现,第二个我们要谈一下染爱在空间相上的表现,就会有个有时空,时间跟空间。

1. 恋旧与趋新: 染爱在时间相上的表现
染爱在时间相上的表现

看我这个表。我们的根本问题在哪里?烦恼我执,有没有看到我们的根本问题在烦恼我执,那么这个烦恼我执,能在时间相上的表现,就会表现到过去、现在、未来,表现在过去会怎么样?对过去恋恋不舍,难以放下的;对现在染着不放;对未来欣乐欣求,我们这个我执会产生这样子。那么对过去总是恋恋不舍,随时执着,然后怀念过去,但是这不是一般的记忆而已,而是恋恋不舍难以放下。所谓的恋恋不舍难以放下,在生活例子上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跟原因,比如说我们常常会听到人家讲一句话:唉,他过去不是并不是这样子的,他一直都很好了,为什么现在会这样子?有没有听到这样的一句话?

不管是男女之间的,男女交往接触之间的,还是父母亲对孩子的,还是朋友之间的,都会这样子,会讲说这个人我过去认识的时候,他不是这样子的,现在为什么变成是那样子?有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总是怀念他的过去。比如说男女朋友交往的时候,刚开始表现当然都很好,都表现出自己最漂亮、最美好、最完美的那一面,但是结婚之后慢慢就变形了,就改变了。这个时候你就说奇怪,你以前都不是这样子的,你以前是很好很温柔的、很体贴的,现在怎么会这样子?变成另外一个人,我完全都不认识的,常常会有这样子。还是我们新闻常常看到某某青少年,抢劫杀人放火,就被警察抓去了,然后父母亲来的时候,父母经常讲说,我孩子以前很乖的,为什么变成现在这样子,是不是交了什么坏朋友了?

其实我儿子很乖的,我女儿很乖的,他本性是不变的,很是很不错的,现在怎么会这样子?我都不知道了。我们常常会发生这种事情,我们常常会对过去的一切恋恋不舍,难以放下。那么还有,我们常常听到一句所谓的好汉不提当年勇,对不对?尤其是一些男人最喜欢谈当年自己多勇,那么以前台湾有一首歌也是这样子,就说老是喜欢坐下来的时候,就谈谈他们当年自己多厉害多勇猛,还是喜欢谈他们当兵的时候多厉害。

当我们人这个生命慢慢退化,慢慢老去的时候,我们就会眷念过去,年轻的时候多么的好,多么的美,多么的英俊,多么的神勇,都是常常这样子,所以这个叫做眷恋过去,这个眷念过去也是我执的一种表象,也就是表现。

我们也会执着现在,现在什么都有了,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那么先生有很好的工作,或是说太太也有很好的工作,然后能够相处得很圆满融洽,然后又有一对或几个很乖的儿女,成绩都很好,那么一切都是这么完美。接下来我们就会染着不放,希望说永远都是这样,紧抓不舍,我的儿女希望他永远不要离开我,或是希望说我的先生、我的太太永远不要离开我,或是说我最好的朋友最好都不要离开我。我有一栋很好的房子,我有很好的汽车,我各方面的东西都是最好的,都是永远属于我的,永远不要失去。但问题是人家说财产五家共有,兵灾水火恶王这些来,无常现象会发生,要得来不容易,要失去很容易,随时都会失去,因为为什么?外在的无常变化。

我以前曾经问过很多同学说,你们是不是曾经想过,你真正拥有过任何一样东西吗?我们任何人是不是真正拥有过任何一样东西?你们想想看,你们从小到大到现在,你们是否曾经真正的拥有过任何一样东西?有的同学会说没有,有的同学会说有。唉,我有汽车,我有房子,我有先生、我有太太,我有儿女,但是这些真的是属于你的吗?

想想看,未来也是一样的,我们总是往前追求,好的我们要更好,有的我们希望一直拥有它,那么总觉得说未来要怎么样,然后总是不满于现在,然后希望未来能够更好,或是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尤其是年轻刚开始的时候,人家说17岁的少男少女总是思,总是觉得说未来有多好多好,所以常常会一直是追求一直是追求,无限期的追求,永远没有满足的追求,这个就是我爱表现在(对)未来(的爱染),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问题是你对于过去眷念不舍,对现在染着不放,对未来憧憬无限,但现在告诉你现实的真相是什么,现实的真相是无常变化。

那么对于现在、过去的执着跟追求跟这个无常变化中间,不融洽产生冲突,这个冲突就是痛苦的来源。所以归根究底我们痛苦的来源,就是从我执而来的。那对过去的眷念不舍,对现在染着不放,对未来憧憬无限,就是这个我执在现实生活上的表现。回去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子,你们在生活上是不是都是这样子?希望你们可以把我今天所讲的这些,因为这个不是很抽象的,这个是你们在生活上随时可以观察的,你们从今天开始,生活上去观察,问题是不是发生在这里,要真的去观察,不是生活的迷茫麻木,毫无目的的,然后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继续来下。

WJ:我觉得问题不在染着现在,而是在眷念过去、欣求未来,他是在怕未来失去,所以这是它的根源,现在他怕失去。

师父:你可以这样子讲,这只是不同面的解释而已。因为我们现在想要抓紧现在所有的东西,不希望未来会变化,你这是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的解释而已。

JW:因为要是真正从本身的含义来讲,现在是永远抓不住的,就是说你此时此刻想抓住现在,但现在已经过去了。

师父:其实,过去、现在、未来,如果要真正来分期的话,它都没有一个实有的自性,每一个都是抓不住。过去,因为过去有什么?过去就过去了,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这个过去的东西。因为它现在已经不在了,所以你要这样子细的分析化也没有错,因为如果要这样细的话,过去、现在、未来是相对性的一种概念跟表现而已。

JW:因为你刚才说到我们要重点是要抓住第六章的第二节对吧?

师父:对,第六章第二节就是说,我们的烦恼怎么在生活上去表现。

JW:所以说印顺导师他说的是戀舊與趨新,没有说强调染着现在这个环节。

师父:他绝对会说现在、过去、未来,为什么?因为在佛教的相对概念里面的表现,一定会谈到过去现在未来,因为过去未来都是依现在而立的,已经过去的,针对现在来讲,就是指过去;还没到来的,针对现在来讲就是未来。那么佛教就会有这样子所谓的三时的区分,这些区分只是一种概念,相对的区分。84页(P56)有没有看到:过去有许多不值得留恋的……有没有看到这一段?

JW:因为我的问题是这样:我倒是觉得现在人应该是抓住现在,应该是活在当下,不要活在过去和活在未来。

师父:我知道你说的所谓的活在当下,我们可以另外再讨论。因为活在当下,问题就是说每个人对活在当下的解释都不一样。活在当下可以有正面的解释,但是也可以有负面的解释。那么佛法当然是希望我们掌握现在去活在当下,但是却不能忽略了过去因缘所造成的业力会对现在的影响,但是也不能否认说现在所做的事情,对未来会有影响。那么现在我所要谈的并不是说在正面上去破除我执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去掌握,因为这个是我下面会问你们,会讨论的。现在印顺导师这边所要讲的就是说,最重要是我执,怎么样表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的这种忍着不舍,然后跟实际上的产生变化冲突而产生的苦,他是在分析这样子的,这样你知道我大概要讲什么吗?

WJ:对,我知道你说的现在,不是说现在这一刻,而是现在整个状态。

师父:对,一个状态,不是刹那的一刻,因为刹那一刻谁都没办法掌握,就是现在的暂时的一个相对的状况。

WJ:他就是染着现在的状况。

师父:当然不是说现在刹那那一刻了,刹那那一刻,是谁都没办法的,就是目前相对的,我说相对的安稳状况。

WJ:导师也说了,过去是幻灭了,未来还在梦中,现在就是瞥尔过去。

师父:然后他有讲,染著现在: 要离不离的染著,即紧紧的抱着不放。

WJ:您能不能解释一下,要離不離的染著,这里头还有东西就是东西。

师父:对,就是说你对过去眷念,对不对?你是要现在还是要过去?矛盾。你对过去、对未来又有追求,那问题是你要改变还是不改变?这样的要离不离你,希望能够保有现在的,但是你又希望未来更好,那你要不要改变?你对过去有眷念,但是你又觉得现在的还不错,那问题是你要过去还是现在?所以叫做要离不离。

WJ:就是说深了就是典型问题了,到时候典型公案出来了。

师父:反正以后慢慢有机会,你听我一直这样讲下去,你就知道这个系统会慢慢出现,(WJ:它的非常一个细微的一个东西),以后我会讲了,之所以会这样分析,是因为你们平时比较少接触了,这个是一种就是说,你们知道经律论三藏,有个阿毗达磨论吗?

阿毗达磨里面,对我们这些实际上的状况分析的很清楚,印度的修行跟后来中国的传统的禅宗、净土,其实是比较不一样,印度的修行,在心理学或是在这些烦恼上,他分得很清楚很细微的。现在我在讲的是印度佛教,所以有时候跟你们过去所学的,有时候会有一点点的不大一样。你们慢慢一点一点去思考参考,看看把这个系统稍微转一下。

2. 逐物与离世: 染爱在空间相上的表现
染爱在空间相上的表现

第二,就是说我们这个染爱在空间上的表现,这一节也相当的重要。因为这一节,我等一下会提一个例子,就是说跟《心经》第一句的意思会跟各位谈一下。我们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一个自我的染爱,对不对?那么有我的染爱,就会对外来的一切对象,不知外来的,内在、外来的所有的对象,就变成所谓的我所,叫做境界爱,由我爱会产生境界爱,就会把我认识到的所有的,包括在我的里面,然后去执着,就变成我所有、我所爱、我所染着的。

所以,这个境界爱就是我爱的对象,我执着的对象,有情爱着自体,于是对关联自体的环境也爱着。如在家庭中,即认为我的家庭而乐着; 我的身体,我的衣物,我的事业,我的朋友,我的国家,我的名誉,我的意见等爱着,也是境界爱。连我的意见都是,也是一种境界爱,这全部都是,把它包括在我所爱的范围里面,所以这个叫做境界爱

但是这个问题还是一样,跟无常产生冲突,那么无常产生冲突的时候,他就会说:由于情爱的爱着,想自主,想主宰他,想使与自我有关的一切从属于我。然而自我的自由,要在我所的无限扩大中实现; 不知我所关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牵制愈甚。想占有外界以完成自我,结果反成为外界的奴隶。这句话很重要。

你们去想想看,由于我的自我爱,自我中心主义、自我感,因此面对外在的一切,或是内在自己内心的一切,都把它执为自我,扩大这个自我,然后要去包括外来的一切,然后执着于他,然后从这样的过程当中去完成自我。但是实际上你对外在的执着越大,包括越大,由于无常的相对性跟冲突性,你越没有办法控制,你就越痛苦,越想去控制,那就越痛苦。那么就会产生所谓的外界的奴隶,我们的我执就是这样子不断往外界投射,往外界投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上就是这样的去表现。

四爱

比如说在生活上,男女结婚之后,太太希望先生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然后形成这样的一个家庭;相对的先生希望太太照自己的意志意愿去做,然后组成自己所想要的、家庭;那么有了孩子以后,同样的希望孩子能够以我们自己的意愿意志去做,然后形成自己所想要的这样的一个儿女跟家庭。

那么我们在公司里面上班,对朋友,我希望说这一切的人都能够照我们所想要的,符合我们的意愿跟目的去做,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控制欲,我们的自我欲越强,矛盾产生之后,我们痛苦就愈烈,就越强,我们的痛苦就是这样子来的。你们看所有的冲突,所有冲突还不都是这样,自我主义的放射放大,想要是控制对方,然后是控制周遭的环境,所有的冲突跟不满都是这样子来的,所以你们可以去思考看看。

我刚才提到这个东西跟《心经》有什么关联?《心经》的第一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们知道这个观自在菩萨,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该怎么翻译?这个“行”其实并不是修行的意思,下次想谈《心经》的时候做更深的解释。这个“行”其实就是走、来来去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活在”,在其实它的梵文的意思,梵文句的结构,它是说:观自在菩萨,“活在”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中,它是这样的一个意思,所以他能够了解五蕴皆空,所以他能够“活在”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中。我们的凡夫是活在什么当中?凡夫是活在自我欲、自我控制欲当中,而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反而执着五蕴即是有一个自我的本体,这就是我刚才讲说,它跟《心经》有相关联的地方。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谈,我们已经谈到说烦恼在时间上的表现,在空间上的表现。那么进一步,导师这里要来谈,

3. 存在与否定: 对生命的厌离与超越
对佛教的误解

纠正对佛法错误的修行观:

1) 对佛教的误解

→ 一般人误认为佛教是厌世、消极、反人生的。

→ 很多佛教修行人也误认佛法,而厌世、消极、逃避

→ 消极的专重宗教行为,而非积的在社会中从事宗教实践 (对修行方法的误解)

→ 厌离今生此士、追求死后生他方世界 (对净土法门的误解)

自体爱

这里印顺导师的目的就是说,要纠正对佛法错误的修行观,很多人对佛教有误解,而且就算是佛教徒对佛法的修行也产生很大的误解。

什么叫做对佛教的误解?比如说一般人误认为佛教是厌世、消极、反人生的,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很多佛教徒、很多修行人也误认佛法,所以他们学佛之后所表现的就是:厌世、消极、逃避,很多佛教徒是这样子。所以会产生外面很多人对佛教的误解,比如说修佛教就是反对人生,就是要跑到哪里去躲起来,不跟人家接触,跑到深山里面去躲起来,或是很消极的逃避这个社会,因为很多修行人确实是会这样子。

怎样的消极呢?有两个很大的状况,比如说消极的专门重视宗教行为,而非积极的在社会上从事宗教实践,这个就是对修行方法的错误,这是指什么呢?就是说有些人认为说,所谓的修行学佛,就是到寺院去诵经、拜佛、念佛,就是这样就好了,其他不用管。但是更进一步的,有些人更极端的一点就是说,我修行就是赶紧求保佑,那么也不用到寺院里面去,就在家里自己有一个佛堂,那就躲在自己家里面猛修猛练,这样子就叫做修行,其实差很多了。因为所谓的真正的修行还必须配合所谓的宗教实践,必须在从社会的宗教实践中去修行。什么叫社会宗教实践?比如说六度波罗蜜,这个都是入世,积极自利利他的一种实践,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跟实践。

佛法对人生与生命的态度是超越,而非厌离

2) 佛法对人生与生命的态度是超越,而非厌离

一般的人生,爱染是他的特性,是不完善的。情本的有情,含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有不可调治的缺陷,故应透视他,超脱他。佛法的体察有情无我无我所,不但离有爱,也要离无有爱。所以佛法说无生,不是自杀,不是消灭人生, 是彻底的洗革染爱为本的人生,改造为正智为本的无缺陷的人生。

另外一种更严重,厌离今生、此土,很厌恶自己的人身,很厌恶自己的身心与生命,然后拼命的死后去他方的世界,然后动不动就提出很消极的观念,动不动就想死,动不动就说自己要死了,动不动人生虽然是苦,但是他们却误解,以为说佛教讲人生是苦,就会讲到说好像很负面,一直想寻死,其实不是这样。

佛教讲人生是苦,所以要积极的鼓励我们怎么样去面对人生,怎么样去找出苦的原因,然后怎样积极的去消除这个原因,然后离苦得乐,而不是一直的哀怨自叹、自哀自怜的,这是很多修行人表现出来的错误。为什么?因为所谓的这种自我爱或是我爱我执,它对外的表现可以是贪,但是表现也可以是嗔。应对人生痛苦,没有真正了解他的实际面,然后去讨厌人身,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所以说我们对人生观应该是怎么样,我对人生生命态度应该是超越的,而不是厌离。

所以一般的人生,爱染是他的特性,是不完善的。情本的有情,含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有不可调治的缺陷,故应透视他,超脱他。这样的缺陷我们应该是面对它,然后慢慢地去了解它,然后去克服它,所以应该透视它、超越它。佛法的体察有情无我无我所,不但离有爱,也要离无有爱。就是说不能染着,但是也不能去讨厌或厌离。所以佛法说无生,不是自杀,不是消灭人生,是彻底的针对自己的问题,有没有?然后是彻底的洗革染爱为本的人生,改造为正智为本的无缺陷的人生。就是学佛去追求智慧,去解决我们痛苦的根源。这个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下面会有几个问题,你们可以好好的回去思考看看。

问题与讨论:

1 人生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2 什么叫六根门头好修行?

3 怎样的态度才是修学净土法门的态度?

4 对人生的逃避与超越有何不同?

5 如果说不应顾恋过去、染著现在和欣乐未来,那我们要如何面对过去、现在、未来?

刚才W有提到问到的,也就是我这里要特别你们回去思考看看的,如果说不愿意,不应该是渐渐过去染着未来,染染着现在新的未来,那我们要如何去面对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就是你们要回去思考,看看从我上面所讲的讲义里面,谈的去找出问题在哪里,去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就知道要怎么样去面对你们的生活,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我今天讲到这里。

我们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