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三十七讲
《俱舍论》 第三十六讲 |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 《俱舍论》 第三十八讲 |
前言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又回到我们的《俱舍论》,休息了三个多月不知道有没有忘记,现在比较好师父就不用一直复习,因为以前我们上课没有放到网上,所以每次我回来,都一定要把之前的稍为复习一下,不然很多同学不知道,已经不知道师父到底现在在讲些什么了,现在好一点的就是,因为我们有在有放到网上去,所以同学来之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二节再看一看复习一下,就知道师父现在在讲哪里。因为我们有开两班, 《成佛之道》跟《俱舍论》,所以你们记得今天要上什么吗?《俱舍论》,今天不是上 《成佛之道》,今天是上《俱舍论》,《俱舍论》是用这本当教科书,你们记得,来谁跟我讲,《俱舍论》依什么为总纲来安排它的章节,(答:苦集灭道),讲的不错,讲的很好,还有人回答的出来。《俱舍论》一共九品,但是第九品破我品其实是另外的,它实际上是有八品,这八品,《俱舍论》是以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叫四圣谛,是以四圣谛为总纲,来安排它的章节跟说明,所以实际上《俱舍论》就在讲苦集灭道的,它只是把苦集灭道讲的更详细,让我们一方面在佛学上佛法上可以下功夫了解,一方面可以用到实修上来观照,它的目的就是这样,既然是苦集灭道的话,我们就四圣谛里面的苦,《俱舍论》里面有关苦的方面讲过了,我们现在在讲集。
苦集
苦有哪几品,分别界品,你们看一下书,可以看书,我们不是在考试,我们只是在复习一下而已,分别界品,分别根品,分别世间品,界在讲十八界,根在讲二十二根,世间品在讲世间怎么形成。第几页有在讲它的总纲?课本第29页看到一个表,这个表就是在讲整个《俱舍论》,第一个界品叫做诸法之体,根品叫做诸法之用,界品就在讲十八界,根在讲二十二根,其实我们都上过了,根品界品在说明有漏跟无漏,漏是什么,谁记得,简单的讲漏是什么?漏就是烦恼,它为什么要用漏?是用我们人,我们身上所流漏出来的,比如说眼泪鼻屎尿涕这些东西,来代表不净的东西,因为这些是不干净的,不净的东西,烦恼是不净的东西,是我们内心流漏的,所以我们用有漏无漏,有漏就是不净,就是指我们内心的烦恼,无漏叫做没有烦恼,我们修行就是由有漏趋向无漏,怎么样把漏尽,漏尽就是把烦恼斩除。
界品、根品讲了之后,我们在讲世间品,世间品其实在讲我们这个世间的形成,如果就佛教来讲,我们这个世间,可以分成二类世间,猜的出来吗?器世间跟有情世间,器世间就是离开有情我们居住的,就是有情所居住的山河大地,就是我们外在讲的宇宙,地球花草水木这些山河大地;有情世间就是指我们众生,但是这二类是分不开的,是紧紧的黏合在一起的,什么叫做紧紧的黏合在一起?就《俱舍论》来讲,这个器世间不但是我们有情所居住的地方,而且这个器世间是由谁造成的?有情众生所造的共业所成,这个器世间是共业所成,看不到的。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我们所做,比如我们去破坏森林,把森林砍掉然后来造城市,这个是看得到,也是我们所造作的业,但是在佛教里面还有讲看不到的,什么叫看不到?
比如有情这个世间,大家所造的业是善是恶,这会聚集一股很强的力量,然后影响这个器世间怎么样的存在,所以经典上说,如果一个地方,风灾水灾然后恶世特别灾害,大自然灾害特别多,当然就我们现在来讲,有它的一些科学的根据跟来源,但是这样不平等不好的世间,其实如果就佛教来讲,总归起来还是要归到谁身上?还是总归道有情众生身上,有情有六道众生,有情有六道,哪六道?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有六道。哪一道众生才可以真正造作业力,影响这个器世间?人道,其它道众生大致上来讲都是受报而已,所以唯有人道可以造作重的善业跟恶业,然后影响自己,影响他人。甚至大家一起造作之后,就变成一股强大的共业,然后会影响我们生活的这个世间,所谓共业影响这个世间的问题,这个科学一般研究不出来,因为科学根本很难去研究证明业力到底是怎么存在的。但是就佛教来讲,这个业力确实是存在的,它是没有办法用物理科学来证明的,但是这个东西确实是存在的。
再来我们来讲,既然这个世间,因为你们至少来听师父这边,大致上大部份的来听师父讲经都有至少一年了,就佛法的立场来讲的话,这个有情世间基本上是苦,这个有情世间,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三界六道的轮回,这个有情世间基本上就是苦。我每次上课每次都会问,问说你认为这个世间苦的举手,你认为这个世间不苦的举手,你觉得这个世间很快乐的举手。你认为这个世间不苦不乐的举手,最后我问说,你认为你不想举手的请举手,但是到最后总是会有一些人没有举手,但是师父的意思是,在你们刚开始听经不久的时候,来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很多人看法各个不一,有些人说这世间哪有什么苦不苦的,其实完全是自己的感觉,有些人尤其是一般30岁以下的,它不大会认为世间是苦,一般30岁40岁50岁这一些居士,我不是说所有的。一般师父的经验,你说这个世间苦吗?他们大部份都会点头,那到了七八十岁,他就说世间就是这样,这一辈子就这样活过来了,哪有苦不苦的,就是这样再苦也活过来了。但是就佛教来讲的话,这个世间是苦,不是主观的感受不感受而已,但是这个世间的苦,是就谁的立场来谈,ZR说佛陀的立场,佛陀是不会苦的。众生,而且指的是凡夫众生,就圣人来讲这个世间,他们已经超越苦了,所以这个世间来讲,他们没有所谓苦不苦的。所以佛陀讲苦确实是苦,但是这样的一个苦圣谛的话,确实是苦是针对谁来讲,针对凡夫众生未解脱烦恼的众生来讲这个,这个世间确实是苦。师父之前是不是常常说,你觉得这个世间不苦的只有两种人,你会觉得不苦,哪两种人,证果的圣人世间不苦,因为他没有执著了;还有一种就是什么,迷迷糊糊的人,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有人会说,师父这样模模糊糊不觉得苦 不是更好吗?你们会觉得这样更好吗?
就好像说,我常常举一个例子,我们不是说到了几岁以上,30岁40岁以上要定期检查身体,为什么要定期检查身体?不检查不是更好吗,都不知道我到底有什么问题,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想去检查,这就是说我们不是没有问题,说眼睛闭起来装作没事,你装作没事不是问题就没有了,而会更严重,只是你不知道,等到发生的时候,你要来挽救都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要越早发现越防范于未然,然后把问题的原因找出来,最后把问题解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了几岁以上,一定要每年固定的或半年去检查,就是早点发现问题,不要活的模模糊糊,有一天忽然死掉了都不知道。
或是现在很多人,师父常常听到很多人都是这样,感觉没事但是一去检查结果怎么样,问题很大,癌症末期,我听到的一定比你们多。为什么我听到一定比你们多,有苦就来找师父,有快乐的事不会来找师父(笑),每次有苦就来找师父,所以师父常常听到很多居士,看他身体很好,壮的像牛一样,比师父身体还好,师父常头痛肚子痛什么痛的。然后身体好好的,但是常常一去检查,癌症末期第三期第四期这样子,他说奇怪平时都好好的。所以这个就是,不是你活的模模糊糊的更快乐,而是说问题越大你自己没有感觉而已,所以我常常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同学间还是亲戚朋友,还是你的同事间,有些人其实很让人讨厌,但是自我感觉超级良好,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行事作风,让周遭的人都起烦恼,但是就他本身,自己就没有感觉到,他其实制造很多困扰给周遭的人,而且还自己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觉得自己什么都没问题,你们在生活周有没有遭遇过这样的人?有。
DZ:我深深的感觉就是这样。
师父:这个有录影的,你也是这样跟他讲,他就是这。我们周遭很多人确实是这样子,有时候会造成别人的困扰,但是自己从来没有察觉到,你要跟他讲又很难讲,你说师父,对这种人怎么办?我们讲说,你学佛,你先不要去管这种人怎么办,你先去省察自己到底是不是这种人,这才是最重要的。我那时候在台湾的时候教《心经》,《心经》讲什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讲完之后,有些居士听的很好,跑来跟我讲,然后跟我讲,讲的都是别人,讲的全部都是别人,后来我跟他讲说,你不要管别人的五蕴空不空,你先管自己的五蕴到底空不空,别人都空你都不空,那就麻烦了。
所以你不要先问师父这种人我怎么办我怎么处理,怎么样怎么说,你不要管这种人你先管自己,自己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那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学佛的先怎么样,要结善缘,要悲悯众生结善缘,悲悯众生结善缘要从周遭先做起,第一步,先做到自己不带麻烦给别人,不要带痛苦烦恼给别人,第二步,再进一步的,能帮周遭的人解决烦恼跟痛苦;再更深一步的,再把这样的一个悲心跟力量扩大。所以那么我们讲到,刚刚是讲到世间苦,DZ为什么世间是苦?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告诉师父说为什么世间是苦,师父讲过好几次了。
DZ:因为世间有八苦…
师父:苦是现象结果,不是原因,你不能跟我说因为世间有八苦,我现在问你说为什么会有八苦,有三苦八苦,世间为什么是苦?无常是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如果光是无常,世间会苦吗?(答:不会),谁说会谁说不会?Ken你说不会为什么?(答:要有我执),要有加上一个我执,不错,师父讲了几年终于有一点成就感了,这个世间会苦,第一个,一定是无常,无常是现实世间的事实,是真相,你不要想去改变,世间的无常不可能让你改变的,但是光是无常还不会造成苦?必须有一个主观的我执,这样一个主观的我执,这个我执经上叫做“自我爱”,自我爱往外扩散出去就叫做“境界爱”。
我们常常把这个我执会往外投射,然后把它笼罩在周遭,可以控制的一些范围身上,这些范围身上,包括物质的,包括其它的有情众生,就是周遭的人,这样投射出去之后,你想要控制周遭的一切,然后来完成自我。很可惜的,你的这种我执放射越大,表示你的我执越强,表示你跟无常的冲突越激烈,无常的冲突跟我执的冲突,越激烈的这种碰撞之下,就产生所谓的苦,苦就是这样来的。这样你下次会不会回答?会。
DZ:主要是我执,还有无常。
师父:世间会苦第一个世间是无常,但是光是无常你不会苦,因为如果你像其他那些修行人 或圣人一样,你能够很自然而然的,能够放下,能够去接受这样无常的变化,当然你就不会觉得苦。但可惜的是我们一般的凡夫众生不是这样,一般凡夫众生因为我执的作祟,常常想跟无常去做碰撞跟冲突,这样的碰撞跟冲突,苦就出来了。
所以我执越小的人,越不会苦,我执越小的人越容易放下。很多人问我,师父,怎么样学习放下?我先问你说,那你到底要放下什么,放下什么?(答:不理它,随它去)如果你真能不理它随它去,就真的是表示你真的随顺无常了。所以说,你要想说,那你要放下什么?其实放下不是说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是这样子,孩子生了要不要管?那当然要非管不可,但是管有管的方法,教育有教育的方法,应对有应对的方法。你要先了解说放下那到底放下什么?其实放下是放下我执,这样你知道吗?人家说放下解脱自在,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我执。那么现在就要讲回来,苦是因为世间的无常,世间无常我们在世间品已经讲过了,世间的无常,我说光有无常还不会苦,接下来还要有一个我执。
我执最基本的在佛教里面叫做烦恼,所以有苦有集,集叫做业跟惑,集是苦的因,苦的因就是烦恼,就是刚才讲的我执,烦恼会造业然后烦恼还会润业,业就会产生这个报,就会造成这个世间的苦。现在我们世间已经讲过了,业也都讲过了,我们现在接下来就是要分析,既然我们苦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这个烦恼,所以我们现在要讲的就是随眠品。随眠就是烦恼的别称,这样大家有没有了解?所以我们现在所要讲的,就是在讲烦恼,因为师父刚才有讲过,你要放下是要放什么下,放我执下,把我执放下,其实就是要把烦恼放下,你既然要放下烦恼的话,你首先你要知道,你放下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是烦恼,烦恼到底是怎么样是什么,怎么分?这个就是现在师父要讲的。
这个上次在放假之前有大概讲过,但是因为可能一个月三四个月回来,所以我们从这一品再开始讲。首先要讲的是前言,第二个就是《阿含经》上的基本分类,《阿含经》是佛教的基本经典,为什么师父要讲《阿含经》的基本分类?因为《阿含经》里面讲的烦恼分类比较简单清楚,所以让你们先了解一下,《阿含经》里面讲烦恼是怎么讲。因为在《俱舍论》里面,它讲的烦恼分析的非常非常的复杂,师父也能大概讲一下而已,那些太复杂太多品的东西,以后你们如果再继续深入的话,有兴趣再谈。但是师父不会在这边讲的太过复杂,因为讲的太过复杂,你们一下子很多人是没办法马上去分析去分辨这些的,会头昏脑胀的,所以我只是大概讲一下,但是我还是会提到。
根本烦恼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什么叫做根本烦恼,叫做本惑,它有分为见惑和思惑,再来就是有根本烦恼就有随烦恼,就是由根本烦恼而发展出来的枝末烦恼。我们这个烦恼就像树一样知道吗?树不是有根吗?你树种下去有根然后有主干,主干就像根本烦恼一样,由这些主干,会分出很多的枝跟叶,我们烦恼有根本的就像树的主干一样,但是也有分出来的细枝,分出来的这些细枝,我们就叫做随惑,叫做枝末烦恼。接下来经典上各种烦恼的分类,最后我们简单的讲怎么样断惑,讲到这里什么问题?你刚才要问的跟这个有没有关系?有一点关系,你问一下。
ZR:就是讲到前言部份,前言部份随眠品的问题,就是在后面…
师父:我等一下讲,你有什么问题那时候再问好不好,那其它同学有问题吗?
前言
惑 → 业 → 苦:
惑是苦之根本因;业为直接因 ;
“随眠诸有本”: 烦恼为轮回之根本
一、烦恼的作用与特点(依十事来描述烦恼 )
1、烦恼坚固难断
2、能引起念相续
3、自身繁殖扩张
4、引起其他类烦恼
5、发业
6、为烦恼自身之资类
7、误认所缘境
8、引导识投胎
9、阻止善念
10、让有情不能脱离轮回
前言的部份惑业苦,惑业苦是苦集,由烦恼,烦恼叫做惑,然后会造业,造业,业润发成熟就会受苦,就叫做惑业苦。惑是苦的根本因,业为直接因,所以叫做「随眠诸有本」,这一句「随眠诸有本」,这个「随眠诸有本」,这一句是《俱舍论》本身的文字里面的偈诵,「随眠诸有本」的“有”叫做三界之有,什么叫三界?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个有是指众生的存在,众生之所以会来三界六道轮回,就是指这个有,会存在是因为随眠是我们三界六道轮回的根本,这句话就叫做:烦恼为轮回的根本,叫做「随眠诸有本」。当然烦恼有几种特性。第一个就是烦恼坚固难断。如果你没有用特殊的方法,没有用佛法的方法的话,你要断烦恼会有一定的困难。
再来(二),会引起相续。你一类的烦恼起来之后,会引起后面的烦恼一直相续下去。
再来(三),烦恼自身会繁衍扩张。
再来(四),烦恼会引起其它类的烦恼,比如贪会引起瞋,嫉妒也会引起瞋,嫉妒会不会引起瞋,瞋也会引起其它各式各样的,比如愤,恨,恼,,嫉妒,悭贪这些,不同类的烦恼它会相互的引生,由贪引生就像我们常常讲的 由爱生恨,爱不到就产生恨,所以烦恼它会引其它类各相引。
(五)然后烦恼会润业还会发业,什么叫发业?烦恼会造业,有烦恼就会造业,没有烦恼不造业。但是要分别讲一下,有烦恼所造的业叫做有漏业,有烦恼的业,没有烦恼所造的业叫做无漏业,无漏业唯有佛,阿罗汉这些圣人,才有办法造作,有漏业跟无漏业差在哪里?有漏业会引发三界六道的轮回,无漏业不会再来轮回,除了佛跟阿罗汉以外。还有我们如果是大乘来讲的话,八地以上的菩萨,造作的才是完全的无漏业,所以如果就大乘来讲,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依愿力再来世间度众生,八地以前的,一到七地都还没有这种完全的能力,多少都还有一点烦恼存在,造的多少都还是有一点有漏的业,但是那个是大乘佛教,我们在 《成佛之道》里面再讲。
(六)再来,就是为烦恼自身滋类,就是它会滋润自身这个烦恼。
(七)还有,会误认所缘境,什么叫误认所缘境?会对对象产生错误的认知。比如无我认为有一个我,用到我们日常生活来讲,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很多因为烦恼造成我们错误的判断?我们有时候烦恼起来的时候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你们以前是不是常常听到一个偷斧头的故事,有一个人不是斧头丢掉了吗,一个樵夫,他不是斧头丢掉了吗,它有一天上山砍柴 ,其实它是忘了把斧头,斧头还是斧头,斧头,广东话斧头怎么讲,叫斧头,这个人它上山去砍柴,把斧头忘在山上,自己跑回来了,结果他以为丢掉了,刚好有一个邻居,这个樵夫自从斧头丢掉之后,就一直烦恼起来,找不到,烦恼起来,他一直怀疑是他邻居偷他的斧头,所以不管邻居来找他讲话,他都觉得他讲话一定在隐瞒我什么,因为他偷了我的斧头,看他的动作也觉得他就是偷了他的,一切的行为都觉得,这个人就是偷了他的东西,这个就是什么,因为他的东西丢掉,烦恼起来了,所以叫做误认所缘境。他一直觉得是隔壁邻居偷他的东西,结果后来,想起来之后他跑到山上去找,找到自己的斧头之后,回来看他的邻居,完全都不像会偷东西的样子,这个叫做误认所缘境。
我们最根本的误认所缘境是什么?就是不了解世间万法的缘起相,我们世间的一切,缘起一切事物,都是依于缘起而生而灭,所以在这样缘起的生灭之下,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在其中。但是因为我们的烦恼我执,所以我们会误认我们这样的缘起流转在里面有一个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就叫做我,或叫做神,大梵,阿特曼,灵魂。反正不同的宗教,都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反正这个名称,指的就是一个不变的自体,这个不变的自体,都是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烦恼所误认的。最严重的,最根本的就是,你们记得吗,师父说佛教讲缘起,其实要收摄到我们的身心生命来观察缘起,不是抛开你自己去观察外在什么缘起,而是收摄回来观察,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缘起,然后了解这个身心生命,就是在这样缘起的生命的推移变化往前进,始终有相续而不断,但是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我。因为我们错认有这样一个不变的自我,所以是造成三界轮回的根本,所以这个叫做烦恼会误认所缘境。
(八),还有会引导识去投胎,没有烦恼就不会再引导识去投胎了。
(九),还有会阻止善念的生起,烦恼太重不容易引起善念,什么叫做烦恼太重不容易引起善念?我问你,贪是不是烦恼?一个贪很重的人,它会不会起善心去帮助别人?很难,你们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很多故事有时候说,当我们看到有些人需要 我们帮忙的时候,我们想去帮忙,捐点钱给他的时候,这时候你的贪念,悭贪之念生起了会运用,然后找一些不同的理由,来造成你不需要捐钱去帮助别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上有没有这样子?比如说两个人,我举个例子,有人说地震海啸很可怜我们去帮他们,然后我们捐点钱去帮助,你知道有些人,这个不是师父编出来,这个是有人这样子讲的,由于他的心贪不肯布施,他用什么理由你知道吗?他说那些海啸是他们自己的共业,意思就是,好像有一点说是活该,是他们自己要遭受的意思。
你们觉得会不会真的有人用这种理由然后来搪塞,认为做为自己不用捐钱的一个理由?有可能,你们如果上网去看很多人,有人就是这样来问我,二三年前的佛学班的时候,就是有人这样问我说,师父,有人说那些风灾水灾,大海啸地震,都是他们的共业,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同情,就在课堂上这样问我,然后问师父说,这样对不对?我说当然不对,不然我们修行修菩萨道还修假的?当一个人遭受灾难的时候,你不是去探讨是不是他们的业力,我们要探讨的是我们怎么去帮他。不然的话,你生病去找医生,医生如果跟你讲说,这是你自己的业力,那还得了!那不就都不用看了,得癌症去找医生,医生说,你这个业力太重了,我没办法,那都不用看了。
所以佛教有时候在探讨原因的时候,不是当作你不要帮忙不要作为的原因,而是当作你怎么帮忙的理由。我们去探讨业力的时候,去探讨烦恼的时候,是要了解我们怎么样去解决,不是探讨原因之后,然后把它当成我不用去做的理由!这样你们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吗?
当我们去探讨业力的时候,是要了解说,我这样做过去会有影响,既然这样子我现在该怎么办?了解原因之后我才能积极的去处理。我车子坏掉了,我车子开不动了,去探讨原因是因为没有油了,你要怎么解决?赶快去加油,而不是探讨到最后说车子开不动了,没有油了,没有油怎么办,就是没油那就不用开了,那就算了。各位这样了解吗?佛教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叫你不要去作为,阻止善念的生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状况,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们知道吗,有时候很多寺院是这样子,就是人家要做一件善事的时候,有些人是看到人家做会嫉妒,有些人就嫉妒在心里面那就算了,有些人嫉妒在心里面…37:20(没声音,但是有字幕)会发诸于行动。比如跟人家讲说,那个不用捐那么多,师父盖那个庙不用花那么多钱,其实我们心意到就好了,心诚最重要,捐多少那个不重要。我记得好像心诚最重要,捐多少不重要,那个是师父跟你们讲的才对(笑),不是你们自己要捐钱的人自己讲说心诚最重要(笑)。我看过很多确实是这样,他自己不想做,他会去阻止别人做善事,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状况。
所以我们的烦恼起来的时候,会阻止人家去做善事,会阻止自己善法的生起。所以烦恼越轻我们的善法越容易生起,这个烦恼跟善法是这样子: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烦恼越重善法越难生起,如果你透过修行,修行之后把这个烦恼恶念,慢慢把它减除降低之后,你的善念很容易生起,善念生起的时候很容易去增长。
(十)再来就是,让有情不能脱离轮回。这当然是烦恼的根本,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XJ:师父那个引导识投胎我记得原来讲过,引导识投胎应该是我们的引业引导的,但是问题就是,不是烦恼直接引导,对吧?因为烦恼造业然后引业来引导。
师父:但是如果你这一生烦恼断尽的话,哪怕有引业,你也不会投胎了,所以业是直接因,烦恼是根本因,这样你知道师父的意思吗?如果说从这角度讲,当然我们说业引导投胎,但是如果没有烦恼的话,他也不会再投胎了。比如《阿含经》里面它讲,很多这辈子得了阿罗汉的人,他并不是过去就没有业了,过去无始以来还有很多业,很多还很重,但是因为他这辈子烦恼断尽了,所以过去的那些,哪怕是再怎么样重业还是怎么样,也不会再造成他下辈子再轮回投胎的。所以引导识投胎是没错,她讲的是引业没错,但是引业里面必须是有漏的,是有烦恼存在的,他才会投胎,如果烦恼断尽了,因为它是投胎的根本。你看烦恼为轮回的根本,业为直接的因,但是这个是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话,这个直接因也造成不了作用。你问的这个问题不错,表示确实你有把过去讲的跟现在关联在一起,有这样的问题,你提出来师父解释之后,你才可以把疑虑给解除,所以说多问多了解,把问题弄清楚了之后,你的智慧就增长了。
ZR:所以说你有烦恼才会造业,如果断了烦恼之后就…
师父:就不会再造有漏业了,我讲的就变成无漏业,但是我们现在谈业的话,就是不至于说不去分有漏无漏,因为我们现在谈的业,大部份指的都是有漏业,因为无漏业不是我们的境界,也不用去谈了,因为无漏业不是我们的范围跟境界,去谈那个等于白谈,了解一下可以,但是不用做太多的分析。就好像说去分析佛菩萨的境界到底是怎么样,其实老实说没有太多太大的意义,我们只能了解说菩萨到了那个境界,是极乐,涅槃,那引导我们说我们愿意这样做(起信),但是你分析那个太多的话,其实对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意义跟帮助的。
其它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两位新来的同学,你这样师父这样讲你可以吗,你以前有学过,没有是不是,如果有什么问题现在问,我们还有就是,因为这个比较有一点深度,如果你真的听不懂,如果你真的听不懂又加上星期天,如果有时间的话,其实星期天晚上七点到九点的,那个课比较入门,你可以,师父是鼓励你可以来参加那一门,那一门课是比较入门,从很简单的东西开始讲起,那当然师父也欢迎你来参加这个课,因为WY居士它学了一阵子,它自己有在网络上听,所以应该比较没有太大的问题,还可以,其它同学都可以吗,是不是忘了你名字怎么,常过来师父才叫的出名字,你没有书吗,我没有书不过没关系,师父再找一本给你,你这样听可以吗,你之前有来听过《俱舍论》吗,还是你之前都来听 《成佛之道》,我一共没有来几次,你都是星期五来的吗,还是星期天来的,我好像星期五来的多一点,你星期五来多一点,你尽量听,有什么问题都还可以问,因为这个比较深一点,还好,那这样就好,师父听到你这样讲心里比较安心一点。
接下来,我们先讲《阿含经》上烦恼的说明(见右图),我们讲惑业苦,苦已经讲过了,业也讲过了,烦恼就是惑,烦恼会造业,然后造业就会产生苦,由于苦就会再刺激我们的烦恼,就这样一个轮回不止,我们就是这样的惑业苦轮回不止,这个叫做苦跟集。这个是苦,这个是集,就是四圣谛里面的苦还有集二圣谛,苦集二圣谛,由惑造业是集,其实四圣谛在讲的就是缘起,在讲身心生命的缘起。然后缘起分为什么面,流转面,还有什么面,还灭。师父的字很潦草随便写写(白板),流转面有哪两个?还灭面有什么?灭道,灭就是涅槃,道就是怎么样到达涅槃的方法,道就是怎么样去消灭集,集里面有哪两个?有惑业,现在我们现在在讲的,是在讲这一个面,讲到这里——随眠品,都还一直在讲这个面(流转面)。后面的包括贤圣品,智品,定品,道品,就是在讲这个面(还灭面),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讲到随眠,都还一直在讲这个流转面而已。这三个,苦就是讲的 —— 界品,根品,世间品;然后业品,随眠品,然后后面,还有贤圣品,道品,智品,定品,一共八品。
生死和苦的根本
接下来,生死和苦的根本:
三不善根: 贪、瞋、痴
根本烦恼: 无明与爱
1) 无明: 认识上的错误 — “我执”
2) 爱结: 情感意志上的染着— “我爱”、“我慢”
师父现在讲的这个,是《阿含经》上的分类,《阿含经》上分的比较没有那么复杂,《阿含经》讲的比较简单扼要一点,但是到了《俱舍论》阿毘达摩,就把它分的很复杂了。师父之所以要先讲《阿含经》里面的这个,是因为我们先了解简单扼要的,你清楚了之后,再来谈阿毘达摩《俱舍论》里面的东西,你就比较不会头昏脑胀。
首先第一个,《阿含经》在讲根本烦恼的时候,它最常提到的叫做三不善根,叫做贪瞋痴三不善根,贪瞋痴在《阿含经》里面讲的,是最根本的烦恼,叫做贪瞋痴三不善根,这个因为我们之前讲心所法的时候,大烦恼地法不定地法这些都有讲过了,等一下师父还会稍为说明一下。
你们要知道,《阿含经》并没有很有系统的去谈,因为《阿含经》记载只是佛陀随机随缘到那里,在什么状况下有人问什么他就讲什么,不是像我们这样开一个课,然后很有系统的有组织把它从头讲起,所以烦恼的各种名称,或烦恼的各种解释,在《阿含经》里面散落作不同的说明,但是它不是不一样的东西,它一样的东西,表达的方式有时候不大一样。所以除了根本烦恼,《阿含经》上面,佛陀用三不善根来谈贪瞋痴以外,他还有讲无明与爱,所以叫做「无明所系,爱结所覆」。无明与爱,无明是烦恼的根本,还有爱染,这个也是《阿含经》在对烦恼描述的时候,常常用无明与爱,爱又叫做爱染。
ZR:就是上面写的是爱,那是爱染吗?爱结…
师父:结就是烦恼,爱结,爱染都一样,染是染著,结就是绑在一起,所以我说《阿含经》上常用不同的名称来表达烦恼,除了贪瞋痴三不善根以外,《阿含经》上也很常提到,「无明所系,爱结所覆」。无明所系,系著,爱结所覆,无明所系,爱结所覆,无明所系就是系鞋带那个系,绑在一起那个系,无明所系,爱结所覆,覆什么?覆盖,我们的认知被爱染给覆盖住了。覆盖,把我们认知智慧给覆盖住了。
当他讲无明跟爱染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的去区分无明跟爱染到底那里不一样?基本上当《阿含经》讲「无明所系,爱结所覆」的时候,它讲无明比较,第一个是在指认识上知见上的错误,认知上的错误,爱结,比较重在情感意志上的染著——我爱,我慢。我们的错谬,可以从知情意上面来分析,师父讲过。
ZR:这张图我记得,知情意三种,然后讲贪和瞋是一体两面的。
师父:贪跟瞋是一体两面的,痴性质上比较不一样,痴是比较在见解上错误,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子,有时候是根本认知上就错误了,就误解了,但是有很多情况是,我在知见上知道,但是在情感意志上做不到,我们常常是这种原因。比如我们说教育小孩不能溺爱小孩,这个大家都知道,谁不知道?最宠小孩的大部分也都知道小孩不能宠,养子不孝就是宠出头了,台湾闽南话有一句话叫做,宠猪就会爬上天(宠猪举灶)。宠小孩就会不孝,我意思就是,小孩不能宠,要严格比较正确的教育,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问题是很多父母亲,其实是做不到的。为什么?自己的骨肉,自己亲生的,你说要教,哪有那么容易?所以实际上,在佛教里面你知道吗,在佛教里面有一个不成文,没有成文的规定的一个想法跟规定就是:如果你是中年出家也好,你亲戚的小孩要出家,实际上你不能自己收来当徒弟,要送去给你的同参道友去教育,这个对他才好的,为什么?自己教容易惯容易宠,别人教才下得了手。但是事实是这样子,这样才能教出好的徒弟,好的出家众出来。
所以佛教里面这个不成文规定就是,如果你是中年出家,你以前有孩子了,你现在离婚出家之后,孩子要出家,你不能自己收来当徒弟,因为你自己没办法教导,一定要送去给别人当徒弟。哪怕你自己的亲戚,比如师父出家,我弟弟没出家他有小孩,以后万一小孩要出家,他可以拜我当师父,但是我一定要送去给别人教育,比如送去给如立师父教,太近了是不是(笑)?送远一点,更远一点。所以基本上,像我回台湾去的话,我那些侄子,全部都是皈依如立师父的,不是皈依我的,这样子教,才可以教的出好徒弟出来。
现在师父要讲的就是,有时候我们知见上跟行为意志上的情感,又是另外一回事。有时候的错误是连知见都弄错,那就很严重,有些是知道这样子错,不可以这样子做,但是事实上就是做不到。有很多人常常跑来跟我讲,师父,其实我应该要节省一点,其实那些包包名牌衣服买那么多,其实我都没有在穿,所以我现在觉悟到了,师父我听了你讲经之后,我从此以后我知道,我应该不能再那么浪费了。然后过了两个礼拜又跑回来找我说,师父真的很忏悔,我说忏悔什么,你又没有对不起我,不是对不起你,是我对不起我自己良心,为什么对不起自己良心,我那天看到一件衣服,没有买,没有买对不起我自己,买了对不起师父。没有买对不起自己,买了对不起师父,那我要怎么办(笑)?
我说这牵扯到师父,我就没有办法了,你自己看著办,看你是要对的起你自己,还是要对的起师父。就是这样确实是,来听经闻法之后,他确实有些观念改变了,知道不能浪费,知道其实物质的物欲东西,这样一直追求,其实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但问题就是,长期这个样子,你说叫他改那么容易吗?不容易,所以我们在根本的烦恼上面,有这样的二种特质,一个叫做无明,无明就是认知上的错误,就是错认我们这个身心生命上,有一个不变的自我,这个就是错误,无明的错误;另外一种是,因为无始以来这样的自我错认,所以我们的一些意志跟行为,都是依于这样的一个我执出发,来做一些事情。
你听师父讲经之后,你说,原来我们有一个这么强的我执在作祟,所以从此以后我要慢慢观照,但是你的知见不够强烈,你的闻慧还不足的时候,其实你会觉得常常心有馀而力不足。常常跑来跟师父说,我就知道不能这样子做但是,忍不住,我的身体就不听我的头脑,不听我的大脑使唤就自己去做了,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状况。比如师父告诉你说世事无常,当我们遇到一些天灾人祸,或是一些变动、灾难的时候,我们要了解这个就是无常,师父讲无常,你就是要慢慢能够去接受它。但问题是,如果发生严重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马上就这样的去调整过来?很难,不太容易,因为第一个,我们闻慧的知见还不足,我们的认知力道还不到那边。
其实我们都不用骗自己,师父也不用骗自己,师父也还在学习,我们的力道都不够,但是知见一定要弄清楚,这是最重要的,知见弄错了其它都不用讲。所以现在的修行很多,你知道为什么,这些宗教行为会那么兴盛,因为拜佛、礼佛、拜忏的这些宗教行为,当我们知见的力道还不够的时候,其实这些宗教行为在情感意志上,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这样的一个宗教信念的。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当我们有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诵经,回向,诵经回向除了对往者的一种帮助以外,其实有,那一边师父暂时不去探讨,那个以后 《成佛之道》里面会讲,但是师父现在要讲的是这个部份,就是你借由诵经、礼佛、拜佛,其实可以提升我们平时学习,情感意志不够的地方,加强我们情感意志的力道,不至于太过伤心难过,不至于过渡时期走不过去,这样各位了解师父在讲什么吗?
你看师父当然讲说世事无常,会亦当灭,会合会的会,合在一起的会,会合的会,会亦当灭,经典上有讲世事无常,会亦当灭,只要我们有相处就会有分开的一天,我们父母亲我们的亲人,乃至我们的下一代小孩,谁会先走都不知道,我们的下一代小孩不一定,正常状况当然是老的先走,但是现实的世间是不是这样子?现实世间不是这样子,所以人家说棺材不一定是装白发的,有时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都有可能。黑发人送白发人大家还比较能够接受,会觉得人老了就是会走这条路,但是很多时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时候,这时候的痛苦难过,那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这时候虽然你听经闻法一阵子了,你的这个知见的力道,闻慧的力道如果没有起来的时候,这时候其实你很难去克服你的情感意志的,你的知见告诉你,师父说世事无常,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是你就那么容易能够接受吗?那么容易能够放得下吗?不是,因为你的情感意志力,你没办法一下子马上克服的。这时候宗教行为,就有一个很大的帮助,诵经拜佛礼佛这一些,就有办法在情感意志上面,提升一些你的情操,然后让你跟知见上去搭在一起,这时候就有帮助了。
所以我就说,师父说这两种方法,第一个,平时听经闻法导正正知正见,这个很重要,弄错了那就很麻烦了,但是我们一般,我们要把自己当成是初学者,包括师父虽然出家20年研究佛法,我也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一个初学者,就是知见在提升的状态当下,我们也需要借由一些宗教行为,来提升我们的情感跟意志,必须这样搭配,我们这个菩提道的修行道路,才能走的顺。有些人喜欢空谈,什么喜欢空谈?就是喜欢在佛学上下功夫讲,但是在宗教行为上从来不做,这些佛法变成只是它的一些知识,茶馀饭后的聊天工具而已。实际上你会看这些人,很多时候事情发生的时候后,该发脾气还是发脾气,该骂人还是该骂人,甚至该打人还是打人,这个就是师父要常常讲的,我们的烦恼有这样的一个状况。
无明所系除了这样的分以外,下面的这个,因为《阿含经》上面还常常讲:见,爱,慢,无明,这个图《阿含经》上也常常讲的,《阿含经》上说我们的烦恼,有见,爱,慢,无明四种,那这见,爱,慢,无明,我们应该怎么搭配?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搭配:无明在很多时候是烦恼的总称,所以佛经在讲无明的时候,它有总称还有别称,总称,无明包括所有的烦恼都叫无明;别称的时候,无明专指认知上的错误,你有什么问题?
ZR:师父,这个无明跟我们讲十二缘起的第一个缘起无明,是不是同一个无明?
师父:十二缘起的第一个无明是总称还是别称?当然是总称,所有的烦恼,它是讲烦恼引起后面的东西,不管是见,不管是慢,只有烦恼才会引起,所以十二缘起里面的无明是指烦恼的总称,不是只是知见上的错误而已,是指所有的烦恼,总体的烦恼。
有时候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就是,其实烦恼并不是一个什么具体的东西,比如我们用这样一个东西来指称(师父画白板图,但看不太清楚,请参考视频)。这个是烦恼,但是这样子不是很具体的东西在,我们表现出来却是可以有各种的面,表现出来的贪、瞋还有痴,确实是有它不同的面,和不同的特质。所以这样的一个东西,借由我们表现出来会有不同的特质,所以我们由不同的面,有时候称为贪,有时候称为瞋,有时候称为痴,它不是你把它切割成什么什么… 说明上可以切割分开来说明,但是你要了解,其实它的烦恼是一个整体的,只是说某些时候表现出这样这样。那人的特质,也只是在偏重上会有不一样,不同的人在偏重上会有不一样,有些人瞋重,有些人贪重,但是它倒不是说烦恼的本质有什么不一样,它是一体的。说明上、还有我们表现出上,它当然会有不同的特质,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什么东西,你可以像切西瓜一样把它切成几份。
十二缘起的无明是指烦恼的总相,那这个烦恼的总相,由知情意来区分,又可以分成痴是知见上的错误,是我执;还有情跟意,就是爱结在情感意识上的我执,两个都是我执,一个是知见上表现出来我执,一个是情感意识上表现出来的我执,这个是情意的,所以这个叫做见、爱、慢、无明,《阿含经》上也有谈四种见爱慢无明,是可以这样子分的,各位同学讲到这里什么问题?
ZR:一个人的烦恼,就刚刚讲师父说贪瞋痴,是烦恼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它们表现出来是有不同的特质,但是它的本质实际上都是烦恼,那是不是说一个人的烦恼,它总的烦恼是固定的,只不过表现出来贪多一点、痴多一点、瞋多一点,实际上它的烦恼还是那么多,只不过它显现出来不同的方面而已,不是他贪重就说他别的烦恼轻,比如它贪,它说…
师父:当说别的烦恼轻的时候,是因为这个人的特质,他在这方面表现的特别的明显。
ZR:而不是说他另外的没有什么烦恼,(师父:不能这么说),其实就是我们谈这些不同的词,实际上你只是藉带这个词去表示烦恼的本质。
师父:借由说明分析来表现,来说明它的本质而已。
Z R:我们听到说有人说,自己贪心比较重,瞋心还好,实际上这说法是…
师父:不精准的,不能说他错,就是不精准,只能说他的特质是表现在这方面比较明显,这两个比较没有那么明显而已,并不是说这两个没有这样子,实际上他的烦恼还是都在,只是隐显,我们讲隐跟显,有些地方是隐起来,因为特质的相应,有些地方比较隐藏隐含起来,然后另外一面就表现出来这样子,所以我们说有些人贪重,并不是说他瞋跟痴没有,只是他的瞋跟痴是就是处于比较隐的方面没有很明显。它常常会贪方面会比较明显显现,比较显现出来这样子。
XJ:师父这个东西我又有一个问题了,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搞混了,就是像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烦恼是一层一层一直不断的,这样讲起来的话,实际上就是烦恼所显现的不同的方面,它是可以从某一个方面,(师父:可以慢慢去断的去下手)对,慢慢断去下手,你比如说这个人贪重,但是他的瞋或者痴少一点,就通过修行慢慢可能他也许,这是假设,也许他的瞋心或者是这个痴心可能会…
师父:慢慢消除,我后面会讲,虽然说在修行上,我们慢慢把粗重的烦恼给压制住了,但是根本烦恼的三结,就是那个知见我执见必须要先断除,这以后我后面会讲,先把粗重烦恼,就好像你知道,应该怎么讲就是…
XJ:师父原来讲过石头压草的那个。
师父:石头压草是把粗重烦恼给压住而已,但是你真正要断的时候,要把草连根拔起才可以。所以说当我们烦恼太粗重的时候,你要拔它不容易,所以你必须要用这些修行方法慢慢,把这些粗重的先伏住压住,但是最根本的是要用慧学的,然后从它的根本拔起。
XJ:如果说是从根本上断我执以后…
师父:这个我后面会讲,你要问的问题是我后面会讲的问题,因为后面会讲见惑跟思惑的问题,它有根本的,根本的虽断,但是思惑还会存在一段时间,因为这是无始以来情感意志上造成的。这个可以借由止观双修,或无期的听经闻法止观双修,一断马上断,这个知见上面矫正的可以,但是情感意志的爱染叫做思惑,这个必须要慢慢一步一步的,因为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容易的。
ZR:师父是不是这个就跟我们讲的,师父以前讲过戒定慧结合起来,通过持戒是减少我们粗重的烦恼,修定是更细更微细的烦恼把它压住,修慧是彻底根除,它也是对应这个知情意和贪瞋痴。
师父:没有,其实不能这个,这个其实对应的是所有的,知见上也是这样子,不是说只是对应这三个而已,不是这样子。
ZR:就是它对应无明总称,总的烦恼。
师父:对应总的烦恼,不是说我修戒就是在这个,修定就是在这个不是,不能这样。
XJ:师父我们常讲的习气…
师父:我们的习气那个另外在大乘经典里面,还有小乘论典有不同的看法,我等一下再跟你说明一下,基本上大乘讲的习气,有就是不染污无明的习气,那个已经不会影响生死了,但是在小乘论里面,它谈的思惑其实也是习气的一种,这个我们要大小乘对这样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等一下师父再把它详细的讲一下,等一下,我们先休息一下。师父现在会稍微讲慢一点,等到今天过后,把这个东西再复习一下,会稍为快一点,但是如果你觉得太快,还是太慢跟师父反映一下,因为同学们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些觉得师父这样讲刚刚好可以吸收,有些觉得慢,有些觉得快。
ZR:师父有个讲课的大概的预期吗?
师父:大概什么预期,预期就是对进度的预期,进度,师父很难控制,因为如果在学校就可以用,因为学校,但是因为我们这个课就是,如果同学们有任何相关问题,我就会尽量让大家,尽量的讨论尽量的问,所以我没有办法,去掌控它的时间跟进度怎么样,我不能说你不要问了,我们时间来不及了,师父如果真的要问的大方向是,师父可能希望在夏天之前,把《俱舍论》讲完,如果不行那就到年底了,应该不会拖到明年,再怎么样到年底一定会把《俱舍论》讲完,如果进度顺利的话,可能就是在夏天之前会把它讲完,二三个月左右,大家就要有心理准备。这个讲完之后,师父可能就会开始开唯识的课程,所以你们可以先去看有些唯识的书。
问:你要是讲唯识是不是先从「八识规矩颂」开始?
师父:基本上是不会这样子用,师父基本上,师父会找瑜伽师地论的某些,某些跟唯识相关的弄出来,给大家读一读看一看然后解说,然后用《解深密经》里面一些东西,因为「八识规矩颂」实际上已经是发展到很完整的唯识了,师父基本上唯识会把它分成初、中、后期。初期的就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这些东西,因为它的论跟经都太大,师父会把重点弄出来跟各位讲,自己做讲义讲。中期的时候,就是最重要的,因为那已经在唯识的形成跟发展的中间,师父会用印顺导师的讲的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这部论不容意懂。所以大家要稍为有一点心理准备,不过是这样,再不容易懂,师父来讲 应该大家都很容易懂,因为老实说《俱舍论》真的不容易懂。老实说《俱舍论》是很难不容易懂,一般外面是没有在开《俱舍论》的,《俱舍论》一般只有在佛学院才开而已,我不是说绝对没有,是说一般不会有,因为《俱舍论》其实不容易懂,蛮复杂的。
所以中期的话,师父会依印顺导师的《摄大乘论》 来讲唯识,因为《摄大乘论》,它承先启后,而且已经有一个慢慢完整的系统了,后面师父再讲《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讲了就会配合「八识规矩颂」,以后如果大家还有兴趣,我们再来谈谈《成唯识论》,但是那个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情,讲那么深,听的头都大了,你《俱舍论》都在读了还怕什么?其它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继续来讲。
萨迦耶见
在这里面,有一个东西要特别介绍:
2: 萨迦耶见
萨迦耶见 (satkāya-darśana): 身见、有身见、我执见。
a) 又称无明: 不知缘起的法性—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
b) 错误的直觉自已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我执”
c) 修行的重点在于破除此迷思—“我执”
这个是最根本的我执见,就叫做萨迦耶见,萨迦耶见它的梵文叫satkāya-darśana ,darśana是见的意思,satkāya,那个kāya,是身的意思,所以你们知道法身的梵文字叫什么吗?既然这个身,身体的身叫做kaya,那么法身怎么讲,Dharmakaya,法身叫Dharmakaya,这个kaya是身的意思,sat是“有”或“存在”的意思,sat其实是很像英文字的这个,英文字这个be是什么意思?be动词,可以是“是”,可以是“有”,它可以解释为“存在”的意思,那个sat就是很像这个be的意思,所以叫做“有身见”,叫做萨迦耶见,这个“有身见”,有什么身见,这个“身”其实是指“我”的意思,有身见的这个身其实是我的意思。
刚才不是讲说又称无明吗?无明是在知见上的错谬,但是实际上为什么说无明是总相?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是起于这个我见,就是这个我执见,所有的烦恼都是由这里起来的,我执见。所以这个萨迦耶见,可以说是无明,这个无明是什么?不知缘起的法性,无常性,无我性,还有寂灭性,而错认缘起的身心生命当中,有一个不变的自我,这个就叫做萨迦耶见,又叫做我执见。错误的直觉自己有一个实在的本体,这个就叫做我执。
然后再来,修行的重点就在于破除这个迷思,就是破除我执,所以我们修行要断的就是这个身见,就叫做我执见,这是一种错误的最根本。这个东西是无始以来就跟著我们一起来的。
问:师父,“身见”与“有身见”有什么分别?
师父:其实这个只是翻译上的不一样而已,「说一切有部」翻成「有身见」,后面的其它很多就是翻成「身见」而已,其实两个是一样的东西。我就说有的把sat有翻,有不翻,其实它应该是要翻,比较好一点,叫做有身见,有些尤其是中文的经典有些把它省略了,就变成“身见”而已。这个“身见”其实又叫“我见”,因为这个“身”就是执著有一个这样子不变的自我,这样的身体,或是身心的组合这样子,一个 不变的东西,所以这个“身见”其实就是 执著一个“我”的意思。
JQ:因为师父刚刚在发这个音念什么,我就想起来,师父你有时候念咒的话,因为你懂的这个梵文所以你就知道,我们这个一窍不通的常常我们就只能照著那个音念,师父念就已经知道那个…
师父:应该在哪里断是不是?
JQ:不是,像听的有点像藏文的大悲咒里面。
师父:有,藏文大悲咒,因为这个很容易很常出现。师父念咒的时候因为懂得梵文,师父就也知道…所以有时候我会去查,比如大悲咒里面的这一句,它的原来梵文是什么意思,应该是怎么念会比较准一点。因为如果你照中文的音译,因为流传下来,尤其比如说福建音还有河南音,每个人念的不一样,还有念卷舌的。你要是知道这种罗马拼音的话,你知道它应该会怎么念比较,比较应该是正确一点。
比如二三十年前,不知道谁,某某人开始在探讨应该是念“O”弥陀佛,还是念阿弥陀佛,我觉得真的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你硬要说是念ㄛ还是念ㄚ,因为它的起音是这个a,abcd的a,a在梵文音里面那是念丫的,它不是念o的,o还有另外一个字。它是a开起音的,所以叫「阿字本无生」,前面放一个阿就是什么,否定的意思,就是我们常翻成“无”,就是否定的意思,所以《阿含经》,不是叫go吗,go是去,梵文它变成gan是“去”的意思,它(gan)前面放一个a变成(agan)“来”,“不去”变成“来”,所以你们知道《阿含经》是什么意思吗?《阿含经》是辗转传来的圣教,就叫做agama,所以那个a本来是无、否定的意思,为什么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意思,无量光或是无量寿,它是无。所以如果你了解梵文的话,你就不会在那边到底是ㄚ还是ㄛ,还是ㄚ,ㄧ,ㄨ,ㄝ,ㄛ。
问:我有一个问题,佛教是阿弥陀佛,基督教它们就是阿门,它们为什么都用这个a开头?
师父:那个是巧合,因为佛教有很多是a的,佛教也很多不是a的,比如释迦牟尼佛,他就不是a开头了,观世音菩萨是avalokitesvara。当然是我们很多母音,我们母音开头很多当然是a,a是最原始的是没错,梵文音里面的几个母音,母音也是a开头的,第一个当然是a,你说华严为什么说“阿字本无生”,a是第一个字,当然因为我们人类发音母音就是a,第一个就是a开头的。那你这样说有,说是巧合也可以,有略带联系也是可以,当然也是可以,但也不一定非得这样子。
WY:这个好像有一点太巧,因为三个比较大的宗教,竟然都以这么一个,也许可能是人类就是这个发音比较容易,或者其它的什么原因。
师父:发音比较容易,因为你如果研究语言就知道,母音本来就是a是第一个母音的开头。
WY:你看孩子一出生很容易学会的,可能就是妈妈。
师父:其它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ZR:师父如果我们讲世间苦轮回,是不是因为我们有我执,我们才会轮回。
师父:我执是烦恼的根本。
ZR:因为缘起有无明我们才会轮回,但是怎么说,就是这个无明当中的我执,又是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执是引起烦恼的根本因?
师父:我执是根本的烦恼。
ZR:能不能这么理解,就是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执引起的,所有的烦恼都是…
师父:也可以,因为烦恼有根本有枝末。
ZR:因为枝末烦恼就是根本烦恼引起的。
师父:你要记得就是,我执是根本烦恼,其它的枝末烦恼由这个根本烦恼引起。
ZR:我的意思就是,轮回的原因,是因为你没有认清楚,就像师父说的,这个是最根本的,我的意思是怎么说,我的理解是师父这样顺过去说的;因为我们有我执,所以说你才轮回,大概是这么意思,我想的是我们轮回,是不是就是因为你没有认识到这个,如果你认识到这个,你的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我执,就不会再轮回了。
师父:对,没错,这样的话就变成你是在还灭了,你就是还灭门了,因为你现在问到的已经是修道那边去了,这个变成是还灭了。师父不是讲说十二缘起里面,有无明才缘行,你要是断了这个无明,你就不会再造有漏业了,你就不会再来轮回了,你是不是要问的就是这个,没关系你再想想看,你把你的问题组织一下,把你的问题组织一下。
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没有吗,不然你刚才讨论的那么高兴,讨论好了,没有问题了吗?可以啦,说A是宇宙第一声音,因为这个我就说,第一个母音的开头当然就是a,大部份的发音,日本也是,ㄚ,一,ㄨ,ㄝ,ㄛ,baby出生不会念o,baby出生是念a没错,应该是a,对,是啊,因为a可能是我们所有的发音里面,最容易发的,当然是有它的,
ZR:我的问题想法是这样的,我觉得就是我们轮回,就是轮回当中我们人,众生没有断根本烦恼,众生不是在轮回吗,轮回肯定要有一个相似的东西,是维持,不然你怎么样轮回?我的前世到我现在肯定要有一个传承的东西,不然我跟我前世,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包括我再往下,从前到往下,这个东西如果说是,如果就是这个传承的东西,是不是就是如果你认为它是不变的,那你就是就是我执。
师父:是,对,如果你认清楚,它是不存在一个不变的东西,你就破除了,那个就是破无明。
ZR:那个叫无无明,无无明你就不轮回了。
师父:对,是,没错啊,就是这样子。
ZR:你就不继续往下…
师父:你就不会继续往下轮回了,对,那个不变的一个本体的认知,这样的一个错知叫做我见,就是这里讲的萨迦耶见,你要是认为有一个轮回的本体,你这样的认为,是一种知见,就叫做萨迦耶见,就叫做我执见。
ZR:是不是你明白这个你就不轮回了?
众答:那要修啊,你明白有几个……
师父:应该是这样,明白有几个层次,最高的层次就是悟,悟道了,不是你现在只是知识上认知这样而已,知识上认知,你还在要轮回当中,但是也不要小看这个知识上,因为这个知识上的认知是第一步,接下来就叫做闻、还有思、还有修,对象是一样,但是认知的程度,慢慢提升了,到最后必须是定慧相应,定中起观,然后这样子一直修修到最后,观成了,就叫做证,叫做闻思修证。闻思修的过程,认知的东西有没有不一样?认知的东西是一样的,层次不同。你第一天会开车,以及你开了十年的车,经验不同,层次不同,技巧不同,认知的东西是一样,但是深浅度就不一样。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有闻思修,为什么说同样的慧学,会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都是慧,你说它认知的有什么不一样?没有,都是要认知无我,都是要认知一切法缘起空,要认知的都是这些东西。但是闻慧跟思慧层次不同,思慧跟修慧层次不同,现证慧跟修慧层次又不同,是越入越深。
ZR:我知道就是,你知道但是离你实践,还是有很长一段的时间。
师父:你知道跟实践,你不要说证悟了,你现在知道你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把它运用,还是一段很长的距离。
ZR:我问题就是,就看我说的对不对,有没有理解师父的话,我的意思就是我们轮回,是因为我们误认为有一个我,我们因为有我执才会轮回,无始以来你就有这个,因为你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是一个无我,没有认识到无我的真相,所以说我们就一直轮回,执著于这个,然后你才会轮回。
师父:没错啊,那现在,你来听师父讲经来听佛法,佛法就告诉你说根本的问题在哪里——因为你错认了,才会轮回,
ZR:我绕一个圈就倒过来了,我就明白了。
师父:你终于明白了吗,那就是第一步了,恭喜你,恭喜你年纪轻轻就明白这样的道理。Eric你有什么问题?
问:萨迦耶见意思就是不变的本体,轮回的本体,误会了这个理解。
师父:这种错误的认知,因为有一个见,有一个见,见就是认知,萨迦耶见就是认为,有一个我这样的一个认知,这就萨迦耶见。这个萨迦耶见是其实是错误的,是错见,所以叫做无明,因为是错误的认知所以叫做无明。
其它同学还有什么问题?你有问题提出来,你不要听听喔,懂懂懂,回去之后发现师父到底刚才在讲些什么东西,你尽量问师父让你尽量去搞懂,这样你才知道原来是这样子,这个状况常常发生,我上次不是说,有同学听了师父讲了两年之后,忽然发现原来师父在讲这个,跑出来说,师父我终于听懂你在讲什么了,两年,不错两年终于认知到佛法在讲什么,那个其实代价蛮低的。你不要听了20年,或是说学佛学了20年,忽然有一天跑来跟我说,师父原来我知道佛法在讲什么,20年也好啦,也算也可以。
ZR:师父就是我们刚刚讲那个,惑造业然后由业直接产生苦,所以说这个我们把这个说的更清楚,或者说更准确一点,就是因为这个我执是不是?
师父:是,就是根本的,所以刚刚,刚刚你看师父说这个诸有本,烦恼为轮回的根本,惑是苦的根本因,如果没有这个根本因的话,业也不会造成痛苦,
ZR:我执又是惑的根本因。
师父:不是,我执就是惑,我执就是惑,我执就是根本惑,对,就是根本的惑,根本惑就是我执。
ZR:所以就是,因为我执就是根本惑,所以说可以这么说,我执也可以直接生业,对吧?
师父:对就是这样。
ZR:更准确的说就是把惑说成我执。
师父:是更具体的一个,就是最根本的惑,就是根本的烦恼。经上又说,我们的惑,我执是根本,但是又把它分成见惑跟思惑两种。
阿含: 见思二惑
阿含: 见思二惑
- 见惑 (见道所断烦恼):
- 知见的错误为主
- 经上说三结: 身见、戒禁取、疑
- 思惑 (修道所断烦恼)
- 以情意的染爱为主
- 除三结以外的剩余烦恼
- 五下分结: [身见、戒禁取、疑],欲贪、瞋
- 五上分结: 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见惑又叫见道所断烦恼,知见的错误为主,也就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就是刚才讲的萨迦耶见,在知见上的最根本的,就是这个萨迦耶见。所以经上说,见惑是三结,身见,戒禁取,还有疑,这三个,这三结其中以身见为主,这个身见就是刚才所讲的萨迦耶见,这是最根本的东西,这个东西你不断的话,你要是不断你永远没办法入圣位。所以有人常常搞不清楚,佛教讲圣人是在什么阶位才讲圣人?断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所断的就是这个身见,你断了身见你自然会断戒禁取还有疑,你断了这三结。
FY:戒禁取和疑是怎么区别?
师父:戒禁取是错误的行为,持非戒为戒,比如很多宗教仪式,其实就佛教来讲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杀猪宰羊去祭祀,然后觉得这样可以有功德有什么,或是说,以前我不是讲,我们的乡下,有什么病,然后去庙里面拜拜,然后拿了一张东西,那个叫符,拿符回来然后烧一烧,弄去水里面喝下去。
XJ:这个戒禁取为戒所禁取的?
师父:以禁取为戒,戒禁取以禁取为戒,就是恶戒,错误的戒。
ZR:不应该为戒的东西…
师父:它把它取为戒,这是梵文翻过来的你用中文来理解,反正戒禁取就是不应该是戒的你把它取为戒,不应该的行为 你把它认为是正当的行为,这样就叫做戒禁取。在印度教有很多是这个样子,在佛教都叫做戒禁取,比如有人持狗戒,这师父常用,持狗戒,持牛戒,你听过吗,听说过,持狗戒,持牛戒,比如说持狗戒更可怕,师父上次不是讲说有些人有神通,印度教有些人都有神通,因为他打坐,然后它看到一只牛死掉,然后死掉之后,它的神识上天了,上天去之后,这个人因为不了解背后的因果,他看到我们看不到的现象,但是他不了解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他就去想说牛为什么会升天?牛平时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想了想东想西,想牛也没有做什么善事,牛就是素食主义者,牛就整天吃草,牛就是睡觉跟吃草,他想说它睡觉不会升天啊,是不是,牛可能就是吃草升天,所以他就学牛吃草,他认为这个就是必须要这样子做,这个叫做戒禁取,因为这个是恶戒。而且他把它弄出一套规矩,一套仪式来这样子做,就佛教来讲这个叫戒禁取。
包括早年,儒道释合在一起的时候,很多佛教的寺院也会烧冥纸,然后还把它弄成一套仪式,一定非得这样做不可的,比如七月,冥纸啊,烧纸钱,那个广东话叫什么?(答:寿衣),不是寿衣,纸钱,烧纸钱,烧纸钱,元宝这些,阴间用的钱,早期很多人在送殡出葬,或是某些七月的仪式,认为这是非得要做的事情。但是就正统佛教来讲,认为这个是不对的,没有这样的事情,这样子认为非得要做这个,这个就叫做戒禁取的一种,很多会把这些不应该有的行为,当成是修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认为这个是通往解脱之路,就变成了戒禁取。因为戒禁取是哪里来,是由身见而来的,错误的执著才会有这种戒禁取,所以如果你没有身见的话,戒禁取跟疑就会不见了。疑基本上是对三宝四谛的怀疑。
WY:你怎么去判断知道这个不是真正的见,以什么方法去判断?
师父:那你就要学习佛法,对佛法基本教理还有佛法有些认知之后,那么你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判断,这样子做到底合不合乎一些佛法的精神。
WY:那么就刚才举的牛例子来看的话,如果你能够判断这个牛吃了草成仙了,其它的牛为什么吃了草没成仙?如果这个规律不是普遍的规律的话,就不应该是真正的一个真理。
师父:所以很多戒禁取它都只看到一个很片面的东西而已,他没有那个智慧,他不了解后面的道理是怎么样,然后就会产生错误的认知。所以说,现象有时候会欺骗我们的。那我们学佛,就不止是学现象,而且要现象背后的真实因果 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这里常讲的,为什么要讲业讲因果讲什么都是这样子。
因为时间的关系时间到了,我们这样进度会太慢还是太快吗,大家都可以吧,尽量可以,我慢慢把这个,大家慢慢回来恢复正常之后,我会把速度稍为再提快一点,但是你有问题还是可以尽量问,你多问多清楚,少问就不清楚,那我们先讲到这里,请跟我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