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 第三十七講
《俱舍論》 第三十六講 |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 《俱舍論》 第三十八講 |
前言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又回到我們的《俱舍論》,休息了三個多月不知道有沒有忘記,現在比較好師父就不用一直複習,因為以前我們上課沒有放到網上,所以每次我回來,都一定要把之前的稍為複習一下,不然很多同學不知道,已經不知道師父到底現在在講些什麼了,現在好一點的就是,因為我們有在有放到網上去,所以同學來之前,可以把之前的一二節再看一看複習一下,就知道師父現在在講哪裏。因為我們有開兩班, 《成佛之道》跟《俱舍論》,所以你們記得今天要上什麼嗎?《俱舍論》,今天不是上 《成佛之道》,今天是上《俱舍論》,《俱舍論》是用這本當教科書,你們記得,來誰跟我講,《俱舍論》依什麼為總綱來安排它的章節,(答:苦集滅道),講的不錯,講的很好,還有人回答的出來。《俱舍論》一共九品,但是第九品破我品其實是另外的,它實際上是有八品,這八品,《俱舍論》是以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叫四聖諦,是以四聖諦為總綱,來安排它的章節跟說明,所以實際上《俱舍論》就在講苦集滅道的,它只是把苦集滅道講的更詳細,讓我們一方面在佛學上佛法上可以下功夫了解,一方面可以用到實修上來觀照,它的目的就是這樣,既然是苦集滅道的話,我們就四聖諦裏面的苦,《俱舍論》裏面有關苦的方面講過了,我們現在在講集。
苦集
苦有哪幾品,分別界品,你們看一下書,可以看書,我們不是在考試,我們只是在複習一下而已,分別界品,分別根品,分別世間品,界在講十八界,根在講二十二根,世間品在講世間怎麼形成。第幾頁有在講它的總綱?課本第29頁看到一個表,這個表就是在講整個《俱舍論》,第一個界品叫做諸法之體,根品叫做諸法之用,界品就在講十八界,根在講二十二根,其實我們都上過了,根品界品在說明有漏跟無漏,漏是什麼,誰記得,簡單的講漏是什麼?漏就是煩惱,它為什麼要用漏?是用我們人,我們身上所流漏出來的,比如說眼淚鼻屎尿涕這些東西,來代表不淨的東西,因為這些是不乾淨的,不淨的東西,煩惱是不淨的東西,是我們內心流漏的,所以我們用有漏無漏,有漏就是不淨,就是指我們內心的煩惱,無漏叫做沒有煩惱,我們修行就是由有漏趨向無漏,怎麼樣把漏盡,漏盡就是把煩惱斬除。
界品、根品講了之後,我們在講世間品,世間品其實在講我們這個世間的形成,如果就佛教來講,我們這個世間,可以分成二類世間,猜的出來嗎?器世間跟有情世間,器世間就是離開有情我們居住的,就是有情所居住的山河大地,就是我們外在講的宇宙,地球花草水木這些山河大地;有情世間就是指我們眾生,但是這二類是分不開的,是緊緊的黏合在一起的,什麼叫做緊緊的黏合在一起?就《俱舍論》來講,這個器世間不但是我們有情所居住的地方,而且這個器世間是由誰造成的?有情眾生所造的共業所成,這個器世間是共業所成,看不到的。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得到的我們所做,比如我們去破壞森林,把森林砍掉然後來造城市,這個是看得到,也是我們所造作的業,但是在佛教裏面還有講看不到的,什麼叫看不到?
比如有情這個世間,大家所造的業是善是惡,這會聚集一股很強的力量,然後影響這個器世間怎麼樣的存在,所以經典上說,如果一個地方,風災水災然後惡世特別災害,大自然災害特別多,當然就我們現在來講,有它的一些科學的根據跟來源,但是這樣不平等不好的世間,其實如果就佛教來講,總歸起來還是要歸到誰身上?還是總歸道有情眾生身上,有情有六道眾生,有情有六道,哪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有六道。哪一道眾生才可以真正造作業力,影響這個器世間?人道,其它道眾生大致上來講都是受報而已,所以唯有人道可以造作重的善業跟惡業,然後影響自己,影響他人。甚至大家一起造作之後,就變成一股強大的共業,然後會影響我們生活的這個世間,所謂共業影響這個世間的問題,這個科學一般研究不出來,因為科學根本很難去研究證明業力到底是怎麼存在的。但是就佛教來講,這個業力確實是存在的,它是沒有辦法用物理科學來證明的,但是這個東西確實是存在的。
再來我們來講,既然這個世間,因為你們至少來聽師父這邊,大致上大部份的來聽師父講經都有至少一年了,就佛法的立場來講的話,這個有情世間基本上是苦,這個有情世間,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三界六道的輪迴,這個有情世間基本上就是苦。我每次上課每次都會問,問說你認為這個世間苦的舉手,你認為這個世間不苦的舉手,你覺得這個世間很快樂的舉手。你認為這個世間不苦不樂的舉手,最後我問說,你認為你不想舉手的請舉手,但是到最後總是會有一些人沒有舉手,但是師父的意思是,在你們剛開始聽經不久的時候,來問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很多人看法各個不一,有些人說這世間哪有什麼苦不苦的,其實完全是自己的感覺,有些人尤其是一般30歲以下的,它不大會認為世間是苦,一般30歲40歲50歲這一些居士,我不是說所有的。一般師父的經驗,你說這個世間苦嗎?他們大部份都會點頭,那到了七八十歲,他就說世間就是這樣,這一輩子就這樣活過來了,哪有苦不苦的,就是這樣再苦也活過來了。但是就佛教來講的話,這個世間是苦,不是主觀的感受不感受而已,但是這個世間的苦,是就誰的立場來談,ZR說佛陀的立場,佛陀是不會苦的。眾生,而且指的是凡夫眾生,就聖人來講這個世間,他們已經超越苦了,所以這個世間來講,他們沒有所謂苦不苦的。所以佛陀講苦確實是苦,但是這樣的一個苦聖諦的話,確實是苦是針對誰來講,針對凡夫眾生未解脫煩惱的眾生來講這個,這個世間確實是苦。師父之前是不是常常說,你覺得這個世間不苦的只有兩種人,你會覺得不苦,哪兩種人,證果的聖人世間不苦,因為他沒有執著了;還有一種就是什麼,迷迷糊糊的人,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人。有人會說,師父這樣模模糊糊不覺得苦 不是更好嗎?你們會覺得這樣更好嗎?
就好像說,我常常舉一個例子,我們不是說到了幾歲以上,30歲40歲以上要定期檢查身體,為什麼要定期檢查身體?不檢查不是更好嗎,都不知道我到底有什麼問題,不是更好嗎?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想去檢查,這就是說我們不是沒有問題,說眼睛閉起來裝作沒事,你裝作沒事不是問題就沒有了,而會更嚴重,只是你不知道,等到發生的時候,你要來挽救都來不及了。所以我們要越早發現越防範於未然,然後把問題的原因找出來,最後把問題解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到了幾歲以上,一定要每年固定的或半年去檢查,就是早點發現問題,不要活的模模糊糊,有一天忽然死掉了都不知道。
或是現在很多人,師父常常聽到很多人都是這樣,感覺沒事但是一去檢查結果怎麼樣,問題很大,癌症末期,我聽到的一定比你們多。為什麼我聽到一定比你們多,有苦就來找師父,有快樂的事不會來找師父(笑),每次有苦就來找師父,所以師父常常聽到很多居士,看他身體很好,壯的像牛一樣,比師父身體還好,師父常頭痛肚子痛什麼痛的。然後身體好好的,但是常常一去檢查,癌症末期第三期第四期這樣子,他說奇怪平時都好好的。所以這個就是,不是你活的模模糊糊的更快樂,而是說問題越大你自己沒有感覺而已,所以我常常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同學間還是親戚朋友,還是你的同事間,有些人其實很讓人討厭,但是自我感覺超級良好,有沒有這樣的人?他的所作所為行事作風,讓周遭的人都起煩惱,但是就他本身,自己就沒有感覺到,他其實製造很多困擾給周遭的人,而且還自己自我感覺特別良好,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問題,你們在生活周有沒有遭遇過這樣的人?有。
DZ:我深深的感觉就是这样。
師父:這個有錄影的,你也是這樣跟他講,他就是這。我們周遭很多人確實是這樣子,有時候會造成別人的困擾,但是自己從來沒有察覺到,你要跟他講又很難講,你說師父,對這種人怎麼辦?我們講說,你學佛,你先不要去管這種人怎麼辦,你先去省察自己到底是不是這種人,這才是最重要的。我那時候在台灣的時候教《心經》,《心經》講什麼?「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講完之後,有些居士聽的很好,跑來跟我講,然後跟我講,講的都是別人,講的全部都是別人,後來我跟他講說,你不要管別人的五蘊空不空,你先管自己的五蘊到底空不空,別人都空你都不空,那就麻煩了。
所以你不要先問師父這種人我怎麼辦我怎麼處理,怎麼樣怎麼說,你不要管這種人你先管自己,自己到底是不是這樣的人,那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學佛的先怎麼樣,要結善緣,要悲憫眾生結善緣,悲憫眾生結善緣要從周遭先做起,第一步,先做到自己不帶麻煩給別人,不要帶痛苦煩惱給別人,第二步,再進一步的,能幫周遭的人解決煩惱跟痛苦;再更深一步的,再把這樣的一個悲心跟力量擴大。所以那麼我們講到,剛剛是講到世間苦,DZ為什麼世間是苦?你能不能用最簡單的,告訴師父說為什麼世間是苦,師父講過好幾次了。
DZ:因为世间有八苦…
師父:苦是現象結果,不是原因,你不能跟我說因為世間有八苦,我現在問你說為什麼會有八苦,有三苦八苦,世間為什麼是苦?無常是第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如果光是無常,世間會苦嗎?(答:不會),誰說會誰說不會?Ken你說不會為什麼?(答:要有我執),要有加上一個我執,不錯,師父講了幾年終於有一點成就感了,這個世間會苦,第一個,一定是無常,無常是現實世間的事實,是真相,你不要想去改變,世間的無常不可能讓你改變的,但是光是無常還不會造成苦?必須有一個主觀的我執,這樣一個主觀的我執,這個我執經上叫做「自我愛」,自我愛往外擴散出去就叫做「境界愛」。
我們常常把這個我執會往外投射,然後把它籠罩在周遭,可以控制的一些範圍身上,這些範圍身上,包括物質的,包括其它的有情眾生,就是周遭的人,這樣投射出去之後,你想要控制周遭的一切,然後來完成自我。很可惜的,你的這種我執放射越大,表示你的我執越強,表示你跟無常的衝突越激烈,無常的衝突跟我執的衝突,越激烈的這種碰撞之下,就產生所謂的苦,苦就是這樣來的。這樣你下次會不會回答?會。
DZ:主要是我执,还有无常。
師父:世間會苦第一個世間是無常,但是光是無常你不會苦,因為如果你像其他那些修行人 或聖人一樣,你能夠很自然而然的,能夠放下,能夠去接受這樣無常的變化,當然你就不會覺得苦。但可惜的是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不是這樣,一般凡夫眾生因為我執的作祟,常常想跟無常去做碰撞跟衝突,這樣的碰撞跟衝突,苦就出來了。
所以我執越小的人,越不會苦,我執越小的人越容易放下。很多人問我,師父,怎麼樣學習放下?我先問你說,那你到底要放下什麼,放下什麼?(答:不理它,隨它去)如果你真能不理它隨它去,就真的是表示你真的隨順無常了。所以說,你要想說,那你要放下什麼?其實放下不是說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是這樣子,孩子生了要不要管?那當然要非管不可,但是管有管的方法,教育有教育的方法,應對有應對的方法。你要先了解說放下那到底放下什麼?其實放下是放下我執,這樣你知道嗎?人家說放下解脫自在,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我執。那麼現在就要講回來,苦是因為世間的無常,世間無常我們在世間品已經講過了,世間的無常,我說光有無常還不會苦,接下來還要有一個我執。
我執最基本的在佛教裏面叫做煩惱,所以有苦有集,集叫做業跟惑,集是苦的因,苦的因就是煩惱,就是剛才講的我執,煩惱會造業然後煩惱還會潤業,業就會產生這個報,就會造成這個世間的苦。現在我們世間已經講過了,業也都講過了,我們現在接下來就是要分析,既然我們苦的根本問題,就在於這個煩惱,所以我們現在要講的就是隨眠品。隨眠就是煩惱的別稱,這樣大家有沒有了解?所以我們現在所要講的,就是在講煩惱,因為師父剛才有講過,你要放下是要放什麼下,放我執下,把我執放下,其實就是要把煩惱放下,你既然要放下煩惱的話,你首先你要知道,你放下的到底是什麼東西?是煩惱,煩惱到底是怎麼樣是什麼,怎麼分?這個就是現在師父要講的。
這個上次在放假之前有大概講過,但是因為可能一個月三四個月回來,所以我們從這一品再開始講。首先要講的是前言,第二個就是《阿含經》上的基本分類,《阿含經》是佛教的基本經典,為什麼師父要講《阿含經》的基本分類?因為《阿含經》裏面講的煩惱分類比較簡單清楚,所以讓你們先了解一下,《阿含經》裏面講煩惱是怎麼講。因為在《俱舍論》裏面,它講的煩惱分析的非常非常的複雜,師父也能大概講一下而已,那些太複雜太多品的東西,以後你們如果再繼續深入的話,有興趣再談。但是師父不會在這邊講的太過複雜,因為講的太過複雜,你們一下子很多人是沒辦法馬上去分析去分辨這些的,會頭昏腦脹的,所以我只是大概講一下,但是我還是會提到。
根本煩惱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什麼叫做根本煩惱,叫做本惑,它有分為見惑和思惑,再來就是有根本煩惱就有隨煩惱,就是由根本煩惱而發展出來的枝末煩惱。我們這個煩惱就像樹一樣知道嗎?樹不是有根嗎?你樹種下去有根然後有主幹,主幹就像根本煩惱一樣,由這些主幹,會分出很多的枝跟葉,我們煩惱有根本的就像樹的主幹一樣,但是也有分出來的細枝,分出來的這些細枝,我們就叫做隨惑,叫做枝末煩惱。接下來經典上各種煩惱的分類,最後我們簡單的講怎麼樣斷惑,講到這裏什麼問題?你剛才要問的跟這個有沒有關係?有一點關係,你問一下。
ZR:就是讲到前言部份,前言部份随眠品的问题,就是在后面…
師父:我等一下講,你有什麼問題那時候再問好不好,那其它同學有問題嗎?
前言
惑 → 業 → 苦:
惑是苦之根本因;業為直接因 ;
「隨眠諸有本」: 煩惱為輪迴之根本
一、煩惱的作用與特點(依十事來描述煩惱 )
1、煩惱堅固難斷
2、能引起念相續
3、自身繁殖擴張
4、引起其他類煩惱
5、發業
6、為煩惱自身之資類
7、誤認所緣境
8、引導識投胎
9、阻止善念
10、讓有情不能脫離輪迴
前言的部份惑業苦,惑業苦是苦集,由煩惱,煩惱叫做惑,然後會造業,造業,業潤發成熟就會受苦,就叫做惑業苦。惑是苦的根本因,業為直接因,所以叫做「隨眠諸有本」,這一句「隨眠諸有本」,這個「隨眠諸有本」,這一句是《俱舍論》本身的文字裏面的偈誦,「隨眠諸有本」的「有」叫做三界之有,什麼叫三界?欲有,色有,無色有,這個有是指眾生的存在,眾生之所以會來三界六道輪迴,就是指這個有,會存在是因為隨眠是我們三界六道輪迴的根本,這句話就叫做:煩惱為輪迴的根本,叫做「隨眠諸有本」。當然煩惱有幾種特性。第一個就是煩惱堅固難斷。如果你沒有用特殊的方法,沒有用佛法的方法的話,你要斷煩惱會有一定的困難。
再來(二),會引起相續。你一類的煩惱起來之後,會引起後面的煩惱一直相續下去。
再來(三),煩惱自身會繁衍擴張。
再來(四),煩惱會引起其它類的煩惱,比如貪會引起瞋,嫉妒也會引起瞋,嫉妒會不會引起瞋,瞋也會引起其它各式各樣的,比如憤,恨,惱,,嫉妒,慳貪這些,不同類的煩惱它會相互的引生,由貪引生就像我們常常講的 由愛生恨,愛不到就產生恨,所以煩惱它會引其它類各相引。
(五)然後煩惱會潤業還會發業,什麼叫發業?煩惱會造業,有煩惱就會造業,沒有煩惱不造業。但是要分別講一下,有煩惱所造的業叫做有漏業,有煩惱的業,沒有煩惱所造的業叫做無漏業,無漏業唯有佛,阿羅漢這些聖人,才有辦法造作,有漏業跟無漏業差在哪裏?有漏業會引發三界六道的輪迴,無漏業不會再來輪迴,除了佛跟阿羅漢以外。還有我們如果是大乘來講的話,八地以上的菩薩,造作的才是完全的無漏業,所以如果就大乘來講,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依願力再來世間度眾生,八地以前的,一到七地都還沒有這種完全的能力,多少都還有一點煩惱存在,造的多少都還是有一點有漏的業,但是那個是大乘佛教,我們在 《成佛之道》裏面再講。
(六)再來,就是為煩惱自身滋類,就是它會滋潤自身這個煩惱。
(七)還有,會誤認所緣境,什麼叫誤認所緣境?會對對象產生錯誤的認知。比如無我認為有一個我,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來講,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很多因為煩惱造成我們錯誤的判斷?我們有時候煩惱起來的時候會產生錯誤的判斷。你們以前是不是常常聽到一個偷斧頭的故事,有一個人不是斧頭丟掉了嗎,一個樵夫,他不是斧頭丟掉了嗎,它有一天上山砍柴 ,其實它是忘了把斧頭,斧頭還是斧頭,斧頭,廣東話斧頭怎麼講,叫斧頭,這個人它上山去砍柴,把斧頭忘在山上,自己跑回來了,結果他以為丟掉了,剛好有一個鄰居,這個樵夫自從斧頭丟掉之後,就一直煩惱起來,找不到,煩惱起來,他一直懷疑是他鄰居偷他的斧頭,所以不管鄰居來找他講話,他都覺得他講話一定在隱瞞我什麼,因為他偷了我的斧頭,看他的動作也覺得他就是偷了他的,一切的行為都覺得,這個人就是偷了他的東西,這個就是什麼,因為他的東西丟掉,煩惱起來了,所以叫做誤認所緣境。他一直覺得是隔壁鄰居偷他的東西,結果後來,想起來之後他跑到山上去找,找到自己的斧頭之後,回來看他的鄰居,完全都不像會偷東西的樣子,這個叫做誤認所緣境。
我們最根本的誤認所緣境是什麼?就是不了解世間萬法的緣起相,我們世間的一切,緣起一切事物,都是依於緣起而生而滅,所以在這樣緣起的生滅之下,沒有一個不變的本質在其中。但是因為我們的煩惱我執,所以我們會誤認我們這樣的緣起流轉在裏面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這個不變的東西就叫做我,或叫做神,大梵,阿特曼,靈魂。反正不同的宗教,都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反正這個名稱,指的就是一個不變的自體,這個不變的自體,都是因為無始以來我們煩惱所誤認的。最嚴重的,最根本的就是,你們記得嗎,師父說佛教講緣起,其實要收攝到我們的身心生命來觀察緣起,不是拋開你自己去觀察外在什麼緣起,而是收攝回來觀察,我們這個身心生命的緣起,然後了解這個身心生命,就是在這樣緣起的生命的推移變化往前進,始終有相續而不斷,但是沒有一個不變的自我。因為我們錯認有這樣一個不變的自我,所以是造成三界輪迴的根本,所以這個叫做煩惱會誤認所緣境。
(八),還有會引導識去投胎,沒有煩惱就不會再引導識去投胎了。
(九),還有會阻止善念的生起,煩惱太重不容易引起善念,什麼叫做煩惱太重不容易引起善念?我問你,貪是不是煩惱?一個貪很重的人,它會不會起善心去幫助別人?很難,你們想想看,我們是不是很多故事有時候說,當我們看到有些人需要 我們幫忙的時候,我們想去幫忙,捐點錢給他的時候,這時候你的貪念,慳貪之念生起了會運用,然後找一些不同的理由,來造成你不需要捐錢去幫助別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上有沒有這樣子?比如說兩個人,我舉個例子,有人說地震海嘯很可憐我們去幫他們,然後我們捐點錢去幫助,你知道有些人,這個不是師父編出來,這個是有人這樣子講的,由於他的心貪不肯布施,他用什麼理由你知道嗎?他說那些海嘯是他們自己的共業,意思就是,好像有一點說是活該,是他們自己要遭受的意思。
你們覺得會不會真的有人用這種理由然後來搪塞,認為做為自己不用捐錢的一個理由?有可能,你們如果上網去看很多人,有人就是這樣來問我,二三年前的佛學班的時候,就是有人這樣問我說,師父,有人說那些風災水災,大海嘯地震,都是他們的共業,其實不需要太多的同情,就在課堂上這樣問我,然後問師父說,這樣對不對?我說當然不對,不然我們修行修菩薩道還修假的?當一個人遭受災難的時候,你不是去探討是不是他們的業力,我們要探討的是我們怎麼去幫他。不然的話,你生病去找醫生,醫生如果跟你講說,這是你自己的業力,那還得了!那不就都不用看了,得癌症去找醫生,醫生說,你這個業力太重了,我沒辦法,那都不用看了。
所以佛教有時候在探討原因的時候,不是當作你不要幫忙不要作為的原因,而是當作你怎麼幫忙的理由。我們去探討業力的時候,去探討煩惱的時候,是要了解我們怎麼樣去解決,不是探討原因之後,然後把它當成我不用去做的理由!這樣你們知道師父在講什麼嗎?
當我們去探討業力的時候,是要了解說,我這樣做過去會有影響,既然這樣子我現在該怎麼辦?了解原因之後我才能積極的去處理。我車子壞掉了,我車子開不動了,去探討原因是因為沒有油了,你要怎麼解決?趕快去加油,而不是探討到最後說車子開不動了,沒有油了,沒有油怎麼辦,就是沒油那就不用開了,那就算了。各位這樣了解嗎?佛教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叫你不要去作為,阻止善念的生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一個狀況,我再舉一個例子,你們知道嗎,有時候很多寺院是這樣子,就是人家要做一件善事的時候,有些人是看到人家做會嫉妒,有些人就嫉妒在心裏面那就算了,有些人嫉妒在心裏面…37:20(沒聲音,但是有字幕)會發諸於行動。比如跟人家講說,那個不用捐那麼多,師父蓋那個廟不用花那麼多錢,其實我們心意到就好了,心誠最重要,捐多少那個不重要。我記得好像心誠最重要,捐多少不重要,那個是師父跟你們講的才對(笑),不是你們自己要捐錢的人自己講說心誠最重要(笑)。我看過很多確實是這樣,他自己不想做,他會去阻止別人做善事,常常會有這樣的一個狀況。
所以我們的煩惱起來的時候,會阻止人家去做善事,會阻止自己善法的生起。所以煩惱越輕我們的善法越容易生起,這個煩惱跟善法是這樣子:此長彼消,此消彼長的,煩惱越重善法越難生起,如果你透過修行,修行之後把這個煩惱惡念,慢慢把它減除降低之後,你的善念很容易生起,善念生起的時候很容易去增長。
(十)再來就是,讓有情不能脫離輪迴。這當然是煩惱的根本,講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
XJ:师父那个引导识投胎我记得原来讲过,引导识投胎应该是我们的引业引导的,但是问题就是,不是烦恼直接引导,对吧?因为烦恼造业然后引业来引导。
師父:但是如果你這一生煩惱斷盡的話,哪怕有引業,你也不會投胎了,所以業是直接因,煩惱是根本因,這樣你知道師父的意思嗎?如果說從這角度講,當然我們說業引導投胎,但是如果沒有煩惱的話,他也不會再投胎了。比如《阿含經》裏面它講,很多這輩子得了阿羅漢的人,他並不是過去就沒有業了,過去無始以來還有很多業,很多還很重,但是因為他這輩子煩惱斷盡了,所以過去的那些,哪怕是再怎麼樣重業還是怎麼樣,也不會再造成他下輩子再輪迴投胎的。所以引導識投胎是沒錯,她講的是引業沒錯,但是引業裏面必須是有漏的,是有煩惱存在的,他才會投胎,如果煩惱斷盡了,因為它是投胎的根本。你看煩惱為輪迴的根本,業為直接的因,但是這個是根本,如果沒有這個根本的話,這個直接因也造成不了作用。你問的這個問題不錯,表示確實你有把過去講的跟現在關聯在一起,有這樣的問題,你提出來師父解釋之後,你才可以把疑慮給解除,所以說多問多了解,把問題弄清楚了之後,你的智慧就增長了。
ZR:所以说你有烦恼才会造业,如果断了烦恼之后就…
師父:就不會再造有漏業了,我講的就變成無漏業,但是我們現在談業的話,就是不至於說不去分有漏無漏,因為我們現在談的業,大部份指的都是有漏業,因為無漏業不是我們的境界,也不用去談了,因為無漏業不是我們的範圍跟境界,去談那個等於白談,了解一下可以,但是不用做太多的分析。就好像說去分析佛菩薩的境界到底是怎麼樣,其實老實說沒有太多太大的意義,我們只能了解說菩薩到了那個境界,是極樂,涅槃,那引導我們說我們願意這樣做(起信),但是你分析那個太多的話,其實對現實生活沒有太大的意義跟幫助的。
其它同學有沒有什麼問題?兩位新來的同學,你這樣師父這樣講你可以嗎,你以前有學過,沒有是不是,如果有什麼問題現在問,我們還有就是,因為這個比較有一點深度,如果你真的聽不懂,如果你真的聽不懂又加上星期天,如果有時間的話,其實星期天晚上七點到九點的,那個課比較入門,你可以,師父是鼓勵你可以來參加那一門,那一門課是比較入門,從很簡單的東西開始講起,那當然師父也歡迎你來參加這個課,因為WY居士它學了一陣子,它自己有在網絡上聽,所以應該比較沒有太大的問題,還可以,其它同學都可以嗎,是不是忘了你名字怎麼,常過來師父才叫的出名字,你沒有書嗎,我沒有書不過沒關係,師父再找一本給你,你這樣聽可以嗎,你之前有來聽過《俱舍論》嗎,還是你之前都來聽 《成佛之道》,我一共沒有來幾次,你都是星期五來的嗎,還是星期天來的,我好像星期五來的多一點,你星期五來多一點,你儘量聽,有什麼問題都還可以問,因為這個比較深一點,還好,那這樣就好,師父聽到你這樣講心裏比較安心一點。
接下來,我們先講《阿含經》上煩惱的說明(見右圖),我們講惑業苦,苦已經講過了,業也講過了,煩惱就是惑,煩惱會造業,然後造業就會產生苦,由於苦就會再刺激我們的煩惱,就這樣一個輪迴不止,我們就是這樣的惑業苦輪迴不止,這個叫做苦跟集。這個是苦,這個是集,就是四聖諦裏面的苦還有集二聖諦,苦集二聖諦,由惑造業是集,其實四聖諦在講的就是緣起,在講身心生命的緣起。然後緣起分為什麼面,流轉面,還有什麼面,還滅。師父的字很潦草隨便寫寫(白板),流轉面有哪兩個?還滅面有什麼?滅道,滅就是涅槃,道就是怎麼樣到達涅槃的方法,道就是怎麼樣去消滅集,集裏面有哪兩個?有惑業,現在我們現在在講的,是在講這一個面,講到這裏——隨眠品,都還一直在講這個面(流轉面)。後面的包括賢聖品,智品,定品,道品,就是在講這個面(還滅面),所以我們現在一直在講到隨眠,都還一直在講這個流轉面而已。這三個,苦就是講的 —— 界品,根品,世間品;然後業品,隨眠品,然後後面,還有賢聖品,道品,智品,定品,一共八品。
生死和苦的根本
接下來,生死和苦的根本:
三不善根: 貪、瞋、痴
根本煩惱: 無明與愛
1) 無明: 認識上的錯誤 — 「我執」
2) 愛結: 情感意志上的染着— 「我愛」、「我慢」
師父現在講的這個,是《阿含經》上的分類,《阿含經》上分的比較沒有那麼複雜,《阿含經》講的比較簡單扼要一點,但是到了《俱舍論》阿毘達摩,就把它分的很複雜了。師父之所以要先講《阿含經》裏面的這個,是因為我們先了解簡單扼要的,你清楚了之後,再來談阿毘達摩《俱舍論》裏面的東西,你就比較不會頭昏腦脹。
首先第一個,《阿含經》在講根本煩惱的時候,它最常提到的叫做三不善根,叫做貪瞋痴三不善根,貪瞋痴在《阿含經》裏面講的,是最根本的煩惱,叫做貪瞋痴三不善根,這個因為我們之前講心所法的時候,大煩惱地法不定地法這些都有講過了,等一下師父還會稍為說明一下。
你們要知道,《阿含經》並沒有很有系統的去談,因為《阿含經》記載只是佛陀隨機隨緣到那裏,在什麼狀況下有人問什麼他就講什麼,不是像我們這樣開一個課,然後很有系統的有組織把它從頭講起,所以煩惱的各種名稱,或煩惱的各種解釋,在《阿含經》裏面散落作不同的說明,但是它不是不一樣的東西,它一樣的東西,表達的方式有時候不大一樣。所以除了根本煩惱,《阿含經》上面,佛陀用三不善根來談貪瞋痴以外,他還有講無明與愛,所以叫做「無明所系,愛結所覆」。無明與愛,無明是煩惱的根本,還有愛染,這個也是《阿含經》在對煩惱描述的時候,常常用無明與愛,愛又叫做愛染。
ZR:就是上面写的是爱,那是爱染吗?爱结…
師父:結就是煩惱,愛結,愛染都一樣,染是染著,結就是綁在一起,所以我說《阿含經》上常用不同的名稱來表達煩惱,除了貪瞋痴三不善根以外,《阿含經》上也很常提到,「無明所系,愛結所覆」。無明所系,系著,愛結所覆,無明所系,愛結所覆,無明所系就是繫鞋帶那個系,綁在一起那個系,無明所系,愛結所覆,覆什麼?覆蓋,我們的認知被愛染給覆蓋住了。覆蓋,把我們認知智慧給覆蓋住了。
當他講無明跟愛染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的去區分無明跟愛染到底那裏不一樣?基本上當《阿含經》講「無明所系,愛結所覆」的時候,它講無明比較,第一個是在指認識上知見上的錯誤,認知上的錯誤,愛結,比較重在情感意志上的染著——我愛,我慢。我們的錯謬,可以從知情意上面來分析,師父講過。
ZR:这张图我记得,知情意三种,然后讲贪和瞋是一体两面的。
師父:貪跟瞋是一體兩面的,痴性質上比較不一樣,痴是比較在見解上錯誤,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子,有時候是根本認知上就錯誤了,就誤解了,但是有很多情況是,我在知見上知道,但是在情感意志上做不到,我們常常是這種原因。比如我們說教育小孩不能溺愛小孩,這個大家都知道,誰不知道?最寵小孩的大部分也都知道小孩不能寵,養子不孝就是寵出頭了,台灣閩南話有一句話叫做,寵豬就會爬上天(寵豬舉灶)。寵小孩就會不孝,我意思就是,小孩不能寵,要嚴格比較正確的教育,其實大家都知道,但是問題是很多父母親,其實是做不到的。為什麼?自己的骨肉,自己親生的,你說要教,哪有那麼容易?所以實際上,在佛教裏面你知道嗎,在佛教裏面有一個不成文,沒有成文的規定的一個想法跟規定就是:如果你是中年出家也好,你親戚的小孩要出家,實際上你不能自己收來當徒弟,要送去給你的同參道友去教育,這個對他才好的,為什麼?自己教容易慣容易寵,別人教才下得了手。但是事實是這樣子,這樣才能教出好的徒弟,好的出家眾出來。
所以佛教裏面這個不成文規定就是,如果你是中年出家,你以前有孩子了,你現在離婚出家之後,孩子要出家,你不能自己收來當徒弟,因為你自己沒辦法教導,一定要送去給別人當徒弟。哪怕你自己的親戚,比如師父出家,我弟弟沒出家他有小孩,以後萬一小孩要出家,他可以拜我當師父,但是我一定要送去給別人教育,比如送去給如立師父教,太近了是不是(笑)?送遠一點,更遠一點。所以基本上,像我回台灣去的話,我那些侄子,全部都是皈依如立師父的,不是皈依我的,這樣子教,才可以教的出好徒弟出來。
現在師父要講的就是,有時候我們知見上跟行為意志上的情感,又是另外一回事。有時候的錯誤是連知見都弄錯,那就很嚴重,有些是知道這樣子錯,不可以這樣子做,但是事實上就是做不到。有很多人常常跑來跟我講,師父,其實我應該要節省一點,其實那些包包名牌衣服買那麼多,其實我都沒有在穿,所以我現在覺悟到了,師父我聽了你講經之後,我從此以後我知道,我應該不能再那麼浪費了。然後過了兩個禮拜又跑回來找我說,師父真的很懺悔,我說懺悔什麼,你又沒有對不起我,不是對不起你,是我對不起我自己良心,為什麼對不起自己良心,我那天看到一件衣服,沒有買,沒有買對不起我自己,買了對不起師父。沒有買對不起自己,買了對不起師父,那我要怎麼辦(笑)?
我說這牽扯到師父,我就沒有辦法了,你自己看着辦,看你是要對的起你自己,還是要對的起師父。就是這樣確實是,來聽經聞法之後,他確實有些觀念改變了,知道不能浪費,知道其實物質的物慾東西,這樣一直追求,其實沒有什麼太大意義。但問題就是,長期這個樣子,你說叫他改那麼容易嗎?不容易,所以我們在根本的煩惱上面,有這樣的二種特質,一個叫做無明,無明就是認知上的錯誤,就是錯認我們這個身心生命上,有一個不變的自我,這個就是錯誤,無明的錯誤;另外一種是,因為無始以來這樣的自我錯認,所以我們的一些意志跟行為,都是依於這樣的一個我執出發,來做一些事情。
你聽師父講經之後,你說,原來我們有一個這麼強的我執在作祟,所以從此以後我要慢慢觀照,但是你的知見不夠強烈,你的聞慧還不足的時候,其實你會覺得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常常跑來跟師父說,我就知道不能這樣子做但是,忍不住,我的身體就不聽我的頭腦,不聽我的大腦使喚就自己去做了,常常會有這樣的一個狀況。比如師父告訴你說世事無常,當我們遇到一些天災人禍,或是一些變動、災難的時候,我們要了解這個就是無常,師父講無常,你就是要慢慢能夠去接受它。但問題是,如果發生嚴重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能夠馬上就這樣的去調整過來?很難,不太容易,因為第一個,我們聞慧的知見還不足,我們的認知力道還不到那邊。
其實我們都不用騙自己,師父也不用騙自己,師父也還在學習,我們的力道都不夠,但是知見一定要弄清楚,這是最重要的,知見弄錯了其它都不用講。所以現在的修行很多,你知道為什麼,這些宗教行為會那麼興盛,因為拜佛、禮佛、拜懺的這些宗教行為,當我們知見的力道還不夠的時候,其實這些宗教行為在情感意志上,是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這樣的一個宗教信念的。所以你知道為什麼,當我們有親人去世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誦經,回向,誦經回向除了對往者的一種幫助以外,其實有,那一邊師父暫時不去探討,那個以後 《成佛之道》裏面會講,但是師父現在要講的是這個部份,就是你藉由誦經、禮佛、拜佛,其實可以提升我們平時學習,情感意志不夠的地方,加強我們情感意志的力道,不至於太過傷心難過,不至於過渡時期走不過去,這樣各位了解師父在講什麼嗎?
你看師父當然講說世事無常,會亦當滅,會合會的會,合在一起的會,會合的會,會亦當滅,經典上有講世事無常,會亦當滅,只要我們有相處就會有分開的一天,我們父母親我們的親人,乃至我們的下一代小孩,誰會先走都不知道,我們的下一代小孩不一定,正常狀況當然是老的先走,但是現實的世間是不是這樣子?現實世間不是這樣子,所以人家說棺材不一定是裝白髮的,有時候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都有可能。黑髮人送白髮人大家還比較能夠接受,會覺得人老了就是會走這條路,但是很多時候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時候,這時候的痛苦難過,那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
這時候雖然你聽經聞法一陣子了,你的這個知見的力道,聞慧的力道如果沒有起來的時候,這時候其實你很難去克服你的情感意志的,你的知見告訴你,師父說世事無常,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是你就那麼容易能夠接受嗎?那麼容易能夠放得下嗎?不是,因為你的情感意志力,你沒辦法一下子馬上克服的。這時候宗教行為,就有一個很大的幫助,誦經拜佛禮佛這一些,就有辦法在情感意志上面,提升一些你的情操,然後讓你跟知見上去搭在一起,這時候就有幫助了。
所以我就說,師父說這兩種方法,第一個,平時聽經聞法導正正知正見,這個很重要,弄錯了那就很麻煩了,但是我們一般,我們要把自己當成是初學者,包括師父雖然出家20年研究佛法,我也把自己當成一個初學者。一個初學者,就是知見在提升的狀態當下,我們也需要藉由一些宗教行為,來提升我們的情感跟意志,必須這樣搭配,我們這個菩提道的修行道路,才能走的順。有些人喜歡空談,什麼喜歡空談?就是喜歡在佛學上下功夫講,但是在宗教行為上從來不做,這些佛法變成只是它的一些知識,茶餘飯後的聊天工具而已。實際上你會看這些人,很多時候事情發生的時候後,該發脾氣還是發脾氣,該罵人還是該罵人,甚至該打人還是打人,這個就是師父要常常講的,我們的煩惱有這樣的一個狀況。
無明所系除了這樣的分以外,下面的這個,因為《阿含經》上面還常常講:見,愛,慢,無明,這個圖《阿含經》上也常常講的,《阿含經》上說我們的煩惱,有見,愛,慢,無明四種,那這見,愛,慢,無明,我們應該怎麼搭配?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搭配:無明在很多時候是煩惱的總稱,所以佛經在講無明的時候,它有總稱還有別稱,總稱,無明包括所有的煩惱都叫無明;別稱的時候,無明專指認知上的錯誤,你有什麼問題?
ZR:师父,这个无明跟我们讲十二缘起的第一个缘起无明,是不是同一个无明?
師父:十二緣起的第一個無明是總稱還是別稱?當然是總稱,所有的煩惱,它是講煩惱引起後面的東西,不管是見,不管是慢,只有煩惱才會引起,所以十二緣起裏面的無明是指煩惱的總稱,不是只是知見上的錯誤而已,是指所有的煩惱,總體的煩惱。
有時候我們要了解一件事情就是,其實煩惱並不是一個什麼具體的東西,比如我們用這樣一個東西來指稱(師父畫白板圖,但看不太清楚,請參考視頻)。這個是煩惱,但是這樣子不是很具體的東西在,我們表現出來卻是可以有各種的面,表現出來的貪、瞋還有痴,確實是有它不同的面,和不同的特質。所以這樣的一個東西,藉由我們表現出來會有不同的特質,所以我們由不同的面,有時候稱為貪,有時候稱為瞋,有時候稱為痴,它不是你把它切割成什麼什麼… 說明上可以切割分開來說明,但是你要了解,其實它的煩惱是一個整體的,只是說某些時候表現出這樣這樣。那人的特質,也只是在偏重上會有不一樣,不同的人在偏重上會有不一樣,有些人瞋重,有些人貪重,但是它倒不是說煩惱的本質有什麼不一樣,它是一體的。說明上、還有我們表現出上,它當然會有不同的特質,但是它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什麼東西,你可以像切西瓜一樣把它切成幾份。
十二緣起的無明是指煩惱的總相,那這個煩惱的總相,由知情意來區分,又可以分成痴是知見上的錯誤,是我執;還有情跟意,就是愛結在情感意識上的我執,兩個都是我執,一個是知見上表現出來我執,一個是情感意識上表現出來的我執,這個是情意的,所以這個叫做見、愛、慢、無明,《阿含經》上也有談四種見愛慢無明,是可以這樣子分的,各位同學講到這裏什麼問題?
ZR:一个人的烦恼,就刚刚讲师父说贪瞋痴,是烦恼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它们表现出来是有不同的特质,但是它的本质实际上都是烦恼,那是不是说一个人的烦恼,它总的烦恼是固定的,只不过表现出来贪多一点、痴多一点、瞋多一点,实际上它的烦恼还是那么多,只不过它显现出来不同的方面而已,不是他贪重就说他别的烦恼轻,比如它贪,它说…
師父:當說別的煩惱輕的時候,是因為這個人的特質,他在這方面表現的特別的明顯。
ZR:而不是说他另外的没有什么烦恼,(师父:不能这么说),其实就是我们谈这些不同的词,实际上你只是藉带这个词去表示烦恼的本质。
師父:藉由說明分析來表現,來說明它的本質而已。
Z R:我们听到说有人说,自己贪心比较重,瞋心还好,实际上这说法是…
師父:不精準的,不能說他錯,就是不精準,只能說他的特質是表現在這方面比較明顯,這兩個比較沒有那麼明顯而已,並不是說這兩個沒有這樣子,實際上他的煩惱還是都在,只是隱顯,我們講隱跟顯,有些地方是隱起來,因為特質的相應,有些地方比較隱藏隱含起來,然後另外一面就表現出來這樣子,所以我們說有些人貪重,並不是說他瞋跟痴沒有,只是他的瞋跟痴是就是處於比較隱的方面沒有很明顯。它常常會貪方面會比較明顯顯現,比較顯現出來這樣子。
XJ:师父这个东西我又有一个问题了,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搞混了,就是像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烦恼是一层一层一直不断的,这样讲起来的话,实际上就是烦恼所显现的不同的方面,它是可以从某一个方面,(师父:可以慢慢去断的去下手)对,慢慢断去下手,你比如说这个人贪重,但是他的瞋或者痴少一点,就通过修行慢慢可能他也许,这是假设,也许他的瞋心或者是这个痴心可能会…
師父:慢慢消除,我後面會講,雖然說在修行上,我們慢慢把粗重的煩惱給壓制住了,但是根本煩惱的三結,就是那個知見我執見必須要先斷除,這以後我後面會講,先把粗重煩惱,就好像你知道,應該怎麼講就是…
XJ:师父原来讲过石头压草的那个。
師父:石頭壓草是把粗重煩惱給壓住而已,但是你真正要斷的時候,要把草連根拔起才可以。所以說當我們煩惱太粗重的時候,你要拔它不容易,所以你必須要用這些修行方法慢慢,把這些粗重的先伏住壓住,但是最根本的是要用慧學的,然後從它的根本拔起。
XJ:如果说是从根本上断我执以后…
師父:這個我後面會講,你要問的問題是我後面會講的問題,因為後面會講見惑跟思惑的問題,它有根本的,根本的雖斷,但是思惑還會存在一段時間,因為這是無始以來情感意志上造成的。這個可以藉由止觀雙修,或無期的聽經聞法止觀雙修,一斷馬上斷,這個知見上面矯正的可以,但是情感意志的愛染叫做思惑,這個必須要慢慢一步一步的,因為這個東西不是那麼容易的。
ZR:师父是不是这个就跟我们讲的,师父以前讲过戒定慧结合起来,通过持戒是减少我们粗重的烦恼,修定是更细更微细的烦恼把它压住,修慧是彻底根除,它也是对应这个知情意和贪瞋痴。
師父:沒有,其實不能這個,這個其實對應的是所有的,知見上也是這樣子,不是說只是對應這三個而已,不是這樣子。
ZR:就是它对应无明总称,总的烦恼。
師父:對應總的煩惱,不是說我修戒就是在這個,修定就是在這個不是,不能這樣。
XJ:师父我们常讲的习气…
師父:我們的習氣那個另外在大乘經典裏面,還有小乘論典有不同的看法,我等一下再跟你說明一下,基本上大乘講的習氣,有就是不染污無明的習氣,那個已經不會影響生死了,但是在小乘論裏面,它談的思惑其實也是習氣的一種,這個我們要大小乘對這樣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我們等一下師父再把它詳細的講一下,等一下,我們先休息一下。師父現在會稍微講慢一點,等到今天過後,把這個東西再複習一下,會稍為快一點,但是如果你覺得太快,還是太慢跟師父反映一下,因為同學們的程度參差不齊,有些覺得師父這樣講剛剛好可以吸收,有些覺得慢,有些覺得快。
ZR:师父有个讲课的大概的预期吗?
師父:大概什麼預期,預期就是對進度的預期,進度,師父很難控制,因為如果在學校就可以用,因為學校,但是因為我們這個課就是,如果同學們有任何相關問題,我就會儘量讓大家,儘量的討論儘量的問,所以我沒有辦法,去掌控它的時間跟進度怎麼樣,我不能說你不要問了,我們時間來不及了,師父如果真的要問的大方向是,師父可能希望在夏天之前,把《俱舍論》講完,如果不行那就到年底了,應該不會拖到明年,再怎麼樣到年底一定會把《俱舍論》講完,如果進度順利的話,可能就是在夏天之前會把它講完,二三個月左右,大家就要有心理準備。這個講完之後,師父可能就會開始開唯識的課程,所以你們可以先去看有些唯識的書。
问:你要是讲唯识是不是先从「八识规矩颂」开始?
師父:基本上是不會這樣子用,師父基本上,師父會找瑜伽師地論的某些,某些跟唯識相關的弄出來,給大家讀一讀看一看然後解說,然後用《解深密經》裏面一些東西,因為「八識規矩頌」實際上已經是發展到很完整的唯識了,師父基本上唯識會把它分成初、中、後期。初期的就是《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這些東西,因為它的論跟經都太大,師父會把重點弄出來跟各位講,自己做講義講。中期的時候,就是最重要的,因為那已經在唯識的形成跟發展的中間,師父會用印順導師的講的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這部論不容意懂。所以大家要稍為有一點心理準備,不過是這樣,再不容易懂,師父來講 應該大家都很容易懂,因為老實說《俱舍論》真的不容易懂。老實說《俱舍論》是很難不容易懂,一般外面是沒有在開《俱舍論》的,《俱舍論》一般只有在佛學院才開而已,我不是說絕對沒有,是說一般不會有,因為《俱舍論》其實不容易懂,蠻複雜的。
所以中期的話,師父會依印順導師的《攝大乘論》 來講唯識,因為《攝大乘論》,它承先啟後,而且已經有一個慢慢完整的系統了,後面師父再講《唯識三十頌》,《唯識三十頌》講了就會配合「八識規矩頌」,以後如果大家還有興趣,我們再來談談《成唯識論》,但是那個是好幾年以後的事情,講那麼深,聽的頭都大了,你《俱舍論》都在讀了還怕什麼?其它同學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我們繼續來講。
薩迦耶見
在這裏面,有一個東西要特別介紹:
2: 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 (satkāya-darśana): 身見、有身見、我執見。
a) 又稱無明: 不知緣起的法性—無常性、無我性、寂滅性
b) 錯誤的直覺自已有一個實在的本體—「我執」
c) 修行的重點在於破除此迷思—「我執」
這個是最根本的我執見,就叫做薩迦耶見,薩迦耶見它的梵文叫satkāya-darśana ,darśana是見的意思,satkāya,那個kāya,是身的意思,所以你們知道法身的梵文字叫什麼嗎?既然這個身,身體的身叫做kaya,那麼法身怎麼講,Dharmakaya,法身叫Dharmakaya,這個kaya是身的意思,sat是「有」或「存在」的意思,sat其實是很像英文字的這個,英文字這個be是什麼意思?be動詞,可以是「是」,可以是「有」,它可以解釋為「存在」的意思,那個sat就是很像這個be的意思,所以叫做「有身見」,叫做薩迦耶見,這個「有身見」,有什麼身見,這個「身」其實是指「我」的意思,有身見的這個身其實是我的意思。
剛才不是講說又稱無明嗎?無明是在知見上的錯謬,但是實際上為什麼說無明是總相?因為所有的煩惱都是起於這個我見,就是這個我執見,所有的煩惱都是由這裏起來的,我執見。所以這個薩迦耶見,可以說是無明,這個無明是什麼?不知緣起的法性,無常性,無我性,還有寂滅性,而錯認緣起的身心生命當中,有一個不變的自我,這個就叫做薩迦耶見,又叫做我執見。錯誤的直覺自己有一個實在的本體,這個就叫做我執。
然後再來,修行的重點就在於破除這個迷思,就是破除我執,所以我們修行要斷的就是這個身見,就叫做我執見,這是一種錯誤的最根本。這個東西是無始以來就跟着我們一起來的。
问:师父,“身见”与“有身见”有什么分别?
師父:其實這個只是翻譯上的不一樣而已,「說一切有部」翻成「有身見」,後面的其它很多就是翻成「身見」而已,其實兩個是一樣的東西。我就說有的把sat有翻,有不翻,其實它應該是要翻,比較好一點,叫做有身見,有些尤其是中文的經典有些把它省略了,就變成「身見」而已。這個「身見」其實又叫「我見」,因為這個「身」就是執著有一個這樣子不變的自我,這樣的身體,或是身心的組合這樣子,一個 不變的東西,所以這個「身見」其實就是 執著一個「我」的意思。
JQ:因为师父刚刚在发这个音念什么,我就想起来,师父你有时候念咒的话,因为你懂的这个梵文所以你就知道,我们这个一窍不通的常常我们就只能照著那个音念,师父念就已经知道那个…
師父:應該在哪裏斷是不是?
JQ:不是,像听的有点像藏文的大悲咒里面。
師父:有,藏文大悲咒,因為這個很容易很常出現。師父念咒的時候因為懂得梵文,師父就也知道…所以有時候我會去查,比如大悲咒裏面的這一句,它的原來梵文是什麼意思,應該是怎麼念會比較准一點。因為如果你照中文的音譯,因為流傳下來,尤其比如說福建音還有河南音,每個人念的不一樣,還有念捲舌的。你要是知道這種羅馬拼音的話,你知道它應該會怎麼念比較,比較應該是正確一點。
比如二三十年前,不知道誰,某某人開始在探討應該是念「O」彌陀佛,還是念阿彌陀佛,我覺得真的是一個很無聊的問題,你硬要說是念ㄛ還是念ㄚ,因為它的起音是這個a,abcd的a,a在梵文音裏面那是念丫的,它不是念o的,o還有另外一個字。它是a開起音的,所以叫「阿字本無生」,前面放一個阿就是什麼,否定的意思,就是我們常翻成「無」,就是否定的意思,所以《阿含經》,不是叫go嗎,go是去,梵文它變成gan是「去」的意思,它(gan)前面放一個a變成(agan)「來」,「不去」變成「來」,所以你們知道《阿含經》是什麼意思嗎?《阿含經》是輾轉傳來的聖教,就叫做agama,所以那個a本來是無、否定的意思,為什麼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意思,無量光或是無量壽,它是無。所以如果你了解梵文的話,你就不會在那邊到底是ㄚ還是ㄛ,還是ㄚ,ㄧ,ㄨ,ㄝ,ㄛ。
问:我有一个问题,佛教是阿弥陀佛,基督教它们就是阿门,它们为什么都用这个a开头?
師父:那個是巧合,因為佛教有很多是a的,佛教也很多不是a的,比如釋迦牟尼佛,他就不是a開頭了,觀世音菩薩是avalokitesvara。當然是我們很多母音,我們母音開頭很多當然是a,a是最原始的是沒錯,梵文音裏面的幾個母音,母音也是a開頭的,第一個當然是a,你說華嚴為什麼說「阿字本無生」,a是第一個字,當然因為我們人類發音母音就是a,第一個就是a開頭的。那你這樣說有,說是巧合也可以,有略帶聯繫也是可以,當然也是可以,但也不一定非得這樣子。
WY:这个好像有一点太巧,因为三个比较大的宗教,竟然都以这么一个,也许可能是人类就是这个发音比较容易,或者其它的什么原因。
師父:發音比較容易,因為你如果研究語言就知道,母音本來就是a是第一個母音的開頭。
WY:你看孩子一出生很容易学会的,可能就是妈妈。
師父:其它同學還有什麼問題嗎?
ZR:师父如果我们讲世间苦轮回,是不是因为我们有我执,我们才会轮回。
師父:我執是煩惱的根本。
ZR:因为缘起有无明我们才会轮回,但是怎么说,就是这个无明当中的我执,又是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执是引起烦恼的根本因?
師父:我執是根本的煩惱。
ZR:能不能这么理解,就是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执引起的,所有的烦恼都是…
師父:也可以,因為煩惱有根本有枝末。
ZR:因为枝末烦恼就是根本烦恼引起的。
師父:你要記得就是,我執是根本煩惱,其它的枝末煩惱由這個根本煩惱引起。
ZR:我的意思就是,轮回的原因,是因为你没有认清楚,就像师父说的,这个是最根本的,我的意思是怎么说,我的理解是师父这样顺过去说的;因为我们有我执,所以说你才轮回,大概是这么意思,我想的是我们轮回,是不是就是因为你没有认识到这个,如果你认识到这个,你的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我执,就不会再轮回了。
師父:對,沒錯,這樣的話就變成你是在還滅了,你就是還滅門了,因為你現在問到的已經是修道那邊去了,這個變成是還滅了。師父不是講說十二緣起裏面,有無明才緣行,你要是斷了這個無明,你就不會再造有漏業了,你就不會再來輪迴了,你是不是要問的就是這個,沒關係你再想想看,你把你的問題組織一下,把你的問題組織一下。
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沒有嗎,不然你剛才討論的那麼高興,討論好了,沒有問題了嗎?可以啦,說A是宇宙第一聲音,因為這個我就說,第一個母音的開頭當然就是a,大部份的發音,日本也是,ㄚ,一,ㄨ,ㄝ,ㄛ,baby出生不會念o,baby出生是念a沒錯,應該是a,對,是啊,因為a可能是我們所有的發音裏面,最容易發的,當然是有它的,
ZR:我的问题想法是这样的,我觉得就是我们轮回,就是轮回当中我们人,众生没有断根本烦恼,众生不是在轮回吗,轮回肯定要有一个相似的东西,是维持,不然你怎么样轮回?我的前世到我现在肯定要有一个传承的东西,不然我跟我前世,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包括我再往下,从前到往下,这个东西如果说是,如果就是这个传承的东西,是不是就是如果你认为它是不变的,那你就是就是我执。
師父:是,對,如果你認清楚,它是不存在一個不變的東西,你就破除了,那個就是破無明。
ZR:那个叫无无明,无无明你就不轮回了。
師父:對,是,沒錯啊,就是這樣子。
ZR:你就不继续往下…
師父:你就不會繼續往下輪迴了,對,那個不變的一個本體的認知,這樣的一個錯知叫做我見,就是這裏講的薩迦耶見,你要是認為有一個輪迴的本體,你這樣的認為,是一種知見,就叫做薩迦耶見,就叫做我執見。
ZR:是不是你明白这个你就不轮回了?
众答:那要修啊,你明白有几个……
師父:應該是這樣,明白有幾個層次,最高的層次就是悟,悟道了,不是你現在只是知識上認知這樣而已,知識上認知,你還在要輪迴當中,但是也不要小看這個知識上,因為這個知識上的認知是第一步,接下來就叫做聞、還有思、還有修,對象是一樣,但是認知的程度,慢慢提升了,到最後必須是定慧相應,定中起觀,然後這樣子一直修修到最後,觀成了,就叫做證,叫做聞思修證。聞思修的過程,認知的東西有沒有不一樣?認知的東西是一樣的,層次不同。你第一天會開車,以及你開了十年的車,經驗不同,層次不同,技巧不同,認知的東西是一樣,但是深淺度就不一樣。
所以為什麼我們會有聞思修,為什麼說同樣的慧學,會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都是慧,你說它認知的有什麼不一樣?沒有,都是要認知無我,都是要認知一切法緣起空,要認知的都是這些東西。但是聞慧跟思慧層次不同,思慧跟修慧層次不同,現證慧跟修慧層次又不同,是越入越深。
ZR:我知道就是,你知道但是离你实践,还是有很长一段的时间。
師父:你知道跟實踐,你不要說證悟了,你現在知道你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把它運用,還是一段很長的距離。
ZR:我问题就是,就看我说的对不对,有没有理解师父的话,我的意思就是我们轮回,是因为我们误认为有一个我,我们因为有我执才会轮回,无始以来你就有这个,因为你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是一个无我,没有认识到无我的真相,所以说我们就一直轮回,执著于这个,然后你才会轮回。
師父:沒錯啊,那現在,你來聽師父講經來聽佛法,佛法就告訴你說根本的問題在哪裏——因為你錯認了,才會輪迴,
ZR:我绕一个圈就倒过来了,我就明白了。
師父:你終於明白了嗎,那就是第一步了,恭喜你,恭喜你年紀輕輕就明白這樣的道理。Eric你有什麼問題?
问:萨迦耶见意思就是不变的本体,轮回的本体,误会了这个理解。
師父:這種錯誤的認知,因為有一個見,有一個見,見就是認知,薩迦耶見就是認為,有一個我這樣的一個認知,這就薩迦耶見。這個薩迦耶見是其實是錯誤的,是錯見,所以叫做無明,因為是錯誤的認知所以叫做無明。
其它同學還有什麼問題?你有問題提出來,你不要聽聽喔,懂懂懂,回去之後發現師父到底剛才在講些什麼東西,你儘量問師父讓你儘量去搞懂,這樣你才知道原來是這樣子,這個狀況常常發生,我上次不是說,有同學聽了師父講了兩年之後,忽然發現原來師父在講這個,跑出來說,師父我終於聽懂你在講什麼了,兩年,不錯兩年終於認知到佛法在講什麼,那個其實代價蠻低的。你不要聽了20年,或是說學佛學了20年,忽然有一天跑來跟我說,師父原來我知道佛法在講什麼,20年也好啦,也算也可以。
ZR:师父就是我们刚刚讲那个,惑造业然后由业直接产生苦,所以说这个我们把这个说的更清楚,或者说更准确一点,就是因为这个我执是不是?
師父:是,就是根本的,所以剛剛,剛剛你看師父說這個諸有本,煩惱為輪迴的根本,惑是苦的根本因,如果沒有這個根本因的話,業也不會造成痛苦,
ZR:我执又是惑的根本因。
師父:不是,我執就是惑,我執就是惑,我執就是根本惑,對,就是根本的惑,根本惑就是我執。
ZR:所以就是,因为我执就是根本惑,所以说可以这么说,我执也可以直接生业,对吧?
師父:對就是這樣。
ZR:更准确的说就是把惑说成我执。
師父:是更具體的一個,就是最根本的惑,就是根本的煩惱。經上又說,我們的惑,我執是根本,但是又把它分成見惑跟思惑兩種。
阿含: 見思二惑
阿含: 見思二惑
- 見惑 (見道所斷煩惱):
- 知見的錯誤為主
- 經上說三結: 身見、戒禁取、疑
- 思惑 (修道所斷煩惱)
- 以情意的染愛為主
- 除三結以外的剩餘煩惱
- 五下分結: [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
- 五上分結: 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見惑又叫見道所斷煩惱,知見的錯誤為主,也就是見道所斷的煩惱,就是剛才講的薩迦耶見,在知見上的最根本的,就是這個薩迦耶見。所以經上說,見惑是三結,身見,戒禁取,還有疑,這三個,這三結其中以身見為主,這個身見就是剛才所講的薩迦耶見,這是最根本的東西,這個東西你不斷的話,你要是不斷你永遠沒辦法入聖位。所以有人常常搞不清楚,佛教講聖人是在什麼階位才講聖人?斷根本煩惱,根本煩惱所斷的就是這個身見,你斷了身見你自然會斷戒禁取還有疑,你斷了這三結。
FY:戒禁取和疑是怎么区别?
師父:戒禁取是錯誤的行為,持非戒為戒,比如很多宗教儀式,其實就佛教來講是沒有意義的,比如殺豬宰羊去祭祀,然後覺得這樣可以有功德有什麼,或是說,以前我不是講,我們的鄉下,有什麼病,然後去廟裏面拜拜,然後拿了一張東西,那個叫符,拿符回來然後燒一燒,弄去水裏面喝下去。
XJ:这个戒禁取为戒所禁取的?
師父:以禁取為戒,戒禁取以禁取為戒,就是惡戒,錯誤的戒。
ZR:不应该为戒的东西…
師父:它把它取為戒,這是梵文翻過來的你用中文來理解,反正戒禁取就是不應該是戒的你把它取為戒,不應該的行為 你把它認為是正當的行為,這樣就叫做戒禁取。在印度教有很多是這個樣子,在佛教都叫做戒禁取,比如有人持狗戒,這師父常用,持狗戒,持牛戒,你聽過嗎,聽說過,持狗戒,持牛戒,比如說持狗戒更可怕,師父上次不是講說有些人有神通,印度教有些人都有神通,因為他打坐,然後它看到一隻牛死掉,然後死掉之後,它的神識上天了,上天去之後,這個人因為不了解背後的因果,他看到我們看不到的現象,但是他不了解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他就去想說牛為什麼會升天?牛平時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想了想東想西,想牛也沒有做什麼善事,牛就是素食主義者,牛就整天吃草,牛就是睡覺跟吃草,他想說它睡覺不會升天啊,是不是,牛可能就是吃草升天,所以他就學牛吃草,他認為這個就是必須要這樣子做,這個叫做戒禁取,因為這個是惡戒。而且他把它弄出一套規矩,一套儀式來這樣子做,就佛教來講這個叫戒禁取。
包括早年,儒道釋合在一起的時候,很多佛教的寺院也會燒冥紙,然後還把它弄成一套儀式,一定非得這樣做不可的,比如七月,冥紙啊,燒紙錢,那個廣東話叫什麼?(答:壽衣),不是壽衣,紙錢,燒紙錢,燒紙錢,元寶這些,陰間用的錢,早期很多人在送殯出葬,或是某些七月的儀式,認為這是非得要做的事情。但是就正統佛教來講,認為這個是不對的,沒有這樣的事情,這樣子認為非得要做這個,這個就叫做戒禁取的一種,很多會把這些不應該有的行為,當成是修行的一個重要環節,認為這個是通往解脫之路,就變成了戒禁取。因為戒禁取是哪裏來,是由身見而來的,錯誤的執著才會有這種戒禁取,所以如果你沒有身見的話,戒禁取跟疑就會不見了。疑基本上是對三寶四諦的懷疑。
WY:你怎么去判断知道这个不是真正的见,以什么方法去判断?
師父:那你就要學習佛法,對佛法基本教理還有佛法有些認知之後,那麼你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判斷,這樣子做到底合不合乎一些佛法的精神。
WY:那么就刚才举的牛例子来看的话,如果你能够判断这个牛吃了草成仙了,其它的牛为什么吃了草没成仙?如果这个规律不是普遍的规律的话,就不应该是真正的一个真理。
師父:所以很多戒禁取它都只看到一個很片面的東西而已,他沒有那個智慧,他不了解後面的道理是怎麼樣,然後就會產生錯誤的認知。所以說,現象有時候會欺騙我們的。那我們學佛,就不止是學現象,而且要現象背後的真實因果 到底在哪裏,這就是我們這裏常講的,為什麼要講業講因果講什麼都是這樣子。
因為時間的關係時間到了,我們這樣進度會太慢還是太快嗎,大家都可以吧,儘量可以,我慢慢把這個,大家慢慢回來恢復正常之後,我會把速度稍為再提快一點,但是你有問題還是可以儘量問,你多問多清楚,少問就不清楚,那我們先講到這裏,請跟我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