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二十八讲

当前项目或页面整理已完成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俱舍论》 第二十七讲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俱舍论》 第二十九讲

前言

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又见到各位,我们现在讲六因、四缘、五果,我们上次四缘已经讲完了,六因讲完了,今天重点要放在五果,在讲五果之前我把六因四缘,还是把四缘稍为很简单的再review复习一下。

四缘

四缘就叫做“亲因缘”或叫做“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还有“增上缘”,就是这个四缘,我们在谈佛教谈“因缘”的时候,虽然“因缘”是普遍广泛遍及一切法,但是佛教在讲这个时候它有一个重点,它把这些因缘因果的解释放在解释什么,以什么为重点而做解释?解释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知道吗?重点放在我们身心生命的缘起,而不在解释其它万事万物的这一些,万事万物这一些当然也是缘起,但是它最重要是放在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来解释我们身心生命的起源和其它缘起,更细节它放在我们内心的心心所上来看它的缘起,因为这样子才有助于我们的内观跟我们的修行,所以它有“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因与缘的差别。

上次讲过大概就是,大概的解释,因就是结果的主要原因,主要的;缘,就是促成结果的辅助条件或次要原因,因为我们一件事情的形成,都有各种的因缘条件所形成,不可能是单一的,你们要记住,佛教人讲任何事情的形成,都是各种的因跟缘而形成的,没有单一原因的。在这些复杂的因缘里面,有没有主要的原因?当然有,在各种形成一件事情的各种因缘条件里面,主要的原因我们就称作因,有没有次要的原因?次要的因我们称作缘,各位这样知道吗?

比如我们这场讲经法会里面,师父跟各位都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重要原因里面,当然师父跟各位就是主因,就是主要原因,所以叫做因。有没有缘?当然有,比如课桌椅,各种硬体的设备跟条件,这些都是促成这些法会的主要的缘,如果今天你们来了,大家要开始讲的时候停电了,讲得成吗?讲不成,很困难。如果说硬要讲可以吗?还是可以,大家带到外面,外面有灯,外面有灯大家继续来讲,或是大家带手电筒带什么灯来讲,点蜡烛,还是可以,但问题是这样的效果好不好?就很差了。所以这场法会师父跟各位是主因,就叫做因,各种的硬体设备还有时间的各种配合那个就是缘,所以有这样的因跟这样的缘就促成这样的一个法会的形成。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子,我们的身心生命当然也是这样子,有它的主要的因然后有它次要的缘。

还有第三个因缘相摄,因跟缘,其实有时候很难分,我们只能说因是主要的原因,缘就是次要的原因,以及辅助的条件,我们只能这样讲,但是因跟缘有时候是很相似的,有时候甚至是重合的、重复的,所以因跟缘是相摄的,比如六因四缘五果里面的五个因就是“因缘”,“能作因”就是等于其它三个缘。这个等一下讲完之后你们下去配一配就知道了,然后五因是“因缘”,第二个五因是“因缘”,“能作因”就是“增上缘”,各位知道吗,“能作因”就是辅助,辅助一件事情,“增上缘”也是辅助一件事情。还有我们有“等无间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和“所缘缘”,它就不是因,它就是缘而已。

这些你们大概现在了解一下有这样的情况,等一下你们抄起来,等一下我把后面四缘讲完之后你们就知道为什么“等无间缘”和“所缘缘”它只是缘,不是因。各位还记得“等无间缘”是什么吗?看一下,其实不用,我现在就要解释,因缘,你有没有看到四缘,四缘有没有?第一个叫做“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那我们现在来讲因缘,所谓的“因缘”就是以因为缘称为“因缘”,这样各位知道吗?

六因里面除了“能作因”以外,其它都可以叫做是因。所以“因缘”,以因为缘,除了“能作因”以外的五个因,它都可以称作是“因缘”,各位这样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除了“能作因”以外,因为“能作因”它是辅助或是不障碍,它只是辅助或是不障碍而已,所以它不是因,它只是缘而已,这里的“因缘”是以因为缘就叫做“因缘”,所以其它的五因都可以当作“因缘”。

尤其是唯识里面的亲“因缘”,是指阿赖耶识的种子叫做亲因缘,唯识会说眼识的生起要有眼根,然后有外面的条件外面的对象,然后各种条件,比如要有光,要有距离,要有东西的形状,这样我们才能够产生眼识去缘到它,去看到它去吸收这样的资讯跟讯息。但是唯识讲说还有一个很重要条件是主要的因,为什么?叫做眼识的种子,唯识说所有的东西都是依种子的变现的,如果没有眼识的种子的话,眼识不可能产生,因为外面的这些因缘,这些条件刺激,所以刺激到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然后把眼识的种子给叫出来,然后让它产生能够看见东西的这种作用跟功能这样子,所以就唯识来讲,它的亲因缘是指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这个东西以后我们讲《俱舍论》讲完在讲唯识的时候就会讲的更详细一点。

我们再来讲“等无间缘”,特别为心心所法所立的一个法叫做“等无间缘”,刹那灭的心心所法对后起的心心所法有开辟引导的作用,这我上礼拜讲过,各位同学有印象吗,知道这个在讲什么吗?前刹那灭去的心心所法有一个功能,它会引导引起后刹那的心心所法把它拉起来,眼识拉眼识,耳识拉耳识,意识可以拉其它五识,各位记得吗?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前面刹那的因缘,这样引导后刹那才会出来,前面的这个对后面的这个识,它就叫做“等无间缘”,因为中间没有隔,没有间隔的,如果有间隔那就不算,它刹那就把它拉下来,所以叫做“等无间缘”,所以前后刹那无间隔,没有它心的插入,所以叫做无间,这个等就是前后心体相等,什么叫前后心体相等?就是眼识拉眼识,心心所法,善拉善,恶拉恶,这样的话就叫做“等无间缘”,这边有没有什么问题?

再来,“所缘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所缘缘”谁记得?依所缘为缘就叫做“所缘缘”,什么是所缘,心心所所认识的对象我们叫做“所缘缘”,这个“所缘缘”,缘缘两个字,以所缘为缘叫做“所缘缘”,以所缘为缘,心的对象为条件,心的认识对象为条件。什么叫做心的认识对象?眼识有没有它的认识对象?眼识的认识对象是什么?色,显色形色,显色就是颜色青、黄、赤、白,形色呢,形状,眼识就是以形状或颜色为所缘,这个就是眼。

耳朵有没有所缘,耳识的所缘是什么?声音。鼻子的所缘,香:舌头的所缘,味;我们的身体(的所缘),触。所以我们的六根,所产生的六识都有它的所缘,意识以法为所缘,这个法可以是外面的可以是内心的,我们的意识都可以认识到它。比如声音,声波被耳朵吸收进来的时候,它会把它转成声音,所以实际上声音是内心的东西,声音不是外来的东西,外来的东西是什么?如果依科学来讲,我们耳识耳根吸收到,当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声是波,它不是那种声音的,我们那种声音,它是一种波,声波震荡之后,我们识把它转换成那种像声音的东西,我们意识再去缘它,所以你听到任何声音,其实不是说它外来就是这样子,是外来它只是波而已,转换之后,我们内心的意识才去吸收到它,各位这样知道吗?这样的声音,其实就是意识的所缘,就叫做法。

我们眼睛看到形状看到什么的时候,其实都已经转换成我们内心的,然后我们意识再去缘它,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大体上差不多,但是不是完全一样?不一样,因为这被我们的根还有我们的识接收之后,进到我们的内心里面去,其实是你自己识的转换进来的,我们意识再去缘它而已。所以你会觉得每个人看到东西(大体一致),细节上其实不大一样。比如黄色,是不是每个人看到大体都是黄色?但是黄到多黄,每个人可能就不大一样了,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法境,我们意识在去缘这个法境这样子,就有这样的一层“所缘缘”,这就是我们内心所认识的对象。我们内心如果没有对象的话,心识是没有办法生起作用,如果你在一片寂静无声的一个地方,耳识不起作用,因为没有对象,它要起什么作用?在一片黑暗当中,眼识能不能起作用,看不到东西,没有对象,要有对象起来它才能够吸收进来。所以所缘是心心所法生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它叫做缘,它不是因,它是缘,必须要有这个东西生起来,做为一个缘才能刺激到我们的识,我们的识才能生起来去接触它,去吸收它,所以依这样的一个对象为所缘的,这个东西是一个缘,所以叫做“所缘缘”。

谈到这个所缘,我上次在讲禅定的时候有没有讲所缘,禅定是修什么?禅定是在训练什么?修定就是在修心,禅定在训练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你到训练它,如果它不动的时候你怎么训练,如果它不动你没办法训练它?你必须要让它动你才能训练,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会动,而且心会乱动,所以要训练它,要训练它并不是把它训练成没有作用,这样知道吗?不是把它训练成没有作用,没有作用很简单,没有所缘就没有作用,有所缘就有作用。

所以我们所谓训练心的不动,并不是让它功能没有生起,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训练心所谓的不动,让它停止在同一个所缘上,这样知道吗?心只要有所缘它就会动,我们的心一直都在动,尤其是第六意识,我们的前五识可能可以让它暂时不动,为什么?只要没有所缘它就不动了。但我们的第六意识有没有可能没有所缘?不可能,我们的心,内在一切东西都是它的所缘,你现在眼睛不要看到东西,但你能不能去想像我昨天碰到什么事?可以,你能不能去想像我未来要怎么办?可以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这些种种,都可以是我们第六意识的所缘。是不是这样子?

我们训练的第六意识,训练我们这个心,要让它不动,不是让它不要作用,心不可能停止作用的,我们是找一个所缘把它拴在这个所缘上,让它不要动到别的地方去,要动就动在这个所缘上这样就好,这样慢慢我们就能训练成禅定,所以叫做心依一个境。当一个境,这个境就是指所缘,心一境性就是定的基本定义,我们上次在讲心心所法的时候,不是讲一个三摩地吗?三摩地的定义就是心一境性,心把它定在同一个所缘上。

所以修禅定必须要找所缘,这个所缘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所以我们讲各种各式各样的禅定,其实无非就是所缘不同,找不同的所缘来做我们的禅定的修行,现在师父常教你们,中道佛学会常教你们是以什么为所缘?依数息,叫你们集中在这里(人中处),然后去观照气的出跟入,叫做安那般那,安那般那入出息修行,安那般那就是我们的所缘,这是一种禅定的修行方法。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继续来讲。

D 增上缘:

1、增上及“能作”

2、二种:

  • 1)与力增上
  • 2)不障增上

增上及“能作”,“能作因”及“增上缘”,跟“能作因”一样有,与力就是有push,直接给你的助力,不障就是说,我都不要去障碍你,你要做什么我不干扰你,这样就是叫做不障增上。所以有人问我说,师父那我来听经,其它那些不障碍,所有的不障碍我的条件是不是都可以叫做不障增上?对,你把它想想看,如果它障碍你,那你今天没办法来,是不是这样?如果今天你要来的时候下大雪,把你车库前面雪都堆的高高的,你根本都出不来,那就障碍你了,所以我们也要感谢老天没有下大雪,还可以让大家过来。

有一年应该是2009年的,我们这时候还在这里讲经,但是师父那时候住在Arbor Lake那边,应该是2009年,有一天气温很怪,早上下大雪傍晚出大太阳,结果路上马上全部都结冰,然后在晚一点天气又冷下来,所以它一融马上就整个路上都结冰,所以John Laury各位还有印象吗,John Laury就变成一个大停车场,所有的车在外面都开不动了,就停在那边,因为全部打滑,然后二三辆公车就整个横著来的,二三辆整个横在John Laury上面,就横在那边,不是一辆是二三辆,师父从John Laury那边,好不容易慢慢过来,过来到Sars Trail这边,上坡,你不要停还没问题,你一停就动不了了,因为我本来慢慢还可以动,但是前面车停了,我没办法我停了,一停就没办法了,就动不了了,轮子就打滑了,还好还不至于往下滑,你看我想来,但是天气障碍你,那一天还好赶快通知同学,还好很多同学也聪明,因为路上根本都滑不动,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你们天气好师父还有在这边的时候,有在讲经你们要赶快来,有一句话叫什么,就是世间上要发生什么事都不知道,不要以为日子还多的很,师父也常常在这边,所以今天我懒的去,没关系,下礼拜再去,下礼拜还没去,没关系,下礼拜还有,永远有一个下礼拜。

某某你有问题吗?明天要下雪,后天大家来要小心,后天也有雪,会冷,冷还没关系,下点小雪也还好,不要像那种结冰打滑这样就好,不过你们要注意,如果真的会影响的话,你们还是要思考,虽然师父鼓励你们大家尽量来,但是如果真的天气太恶劣的话你们还是要小心,还是待在家里。

五果

与力增上,不障增上,这个都有讲过,六因四缘都讲过了,我们来讲五果。

1、“增上果”:对待“能作因”之果。 2、由“与力”和“不障”为因所产生之果。

增上果

今天如果你要来听经,本来你在家很懒的,说我今天是不是不要出去好,你的先生或是你的太太就告诉你说,不行,师父好不容易回来讲经,你也听了好一阵子,你不能因为偷懒你就不来,所以他/她就鼓励你,你也想好啦,还是应该要过来,结果你就来了,你来听经这一件事情是一个果,你丈夫或是你太太就是你的“增上缘”。你这个果针对它的话就叫做“增上果”,这样你知道吗?由“增上缘”或叫做“能作因”所产生的果,由“能作因”,与力能作,尤其是与力能作,“能作因”所产生的果,就叫做“增上果”。这里是就说由于“不障”为因所产生之果,那其中还是有不障,但还是以“与力”为主,这个叫做“增上果”。

士用果

第二个“士用果”,士用叫做purusa:造作之用。purusa它这个“士用果”跟之前的“增上果”就不一样,因为之前的“增上果”它的因,包括不障因,这里的“士用果”,“士用”就是“作用”的意思,purusa是人的意思,但是人有作用,人能做东西,所以这个purusa就翻成“士用”,造作之用。由造作力量所产生之果就叫做“士用果”,所以这个“士用果”跟前面的“增上果”不一样,这个“士用果”排除不障“能作因”,这样知道吗?

不障“能作因”,特指由俱有因和相应因而来,专用于行业之造作,这是“士用果”的一个特性。所以“士用果”如果你要区分的话,“士用果”跟刚刚的“增上果”有什么不一样,没有“不障能做”,对吧?“士用果”它只有“与力能作”,与力“能作因”所产生的才能叫做“士用果”,不障“能作因”就不能算了,它还有特指是俱有因和相应因。俱有因是什么?空间上的等同;相应就是特性的相应。这个“士用果”,专用于行业的造作上,就是你有用心,有发心,有用心心所去造作,然后造作就会有业。

这样知道吗?所以你如果没有心,所以上次有讲到说,造作业力一定要有心,有起心动念在里面才能叫做业力,如果你没有起心动念那个不成为业力,这里的“士用果”,针对的都是与力能作,有起心动念的造作才能产生业力,起心动念所造作留下来的力量,这个叫做业力,这个业力就是一种“士用果”,这样各位知道吗?我讲说我们要造业一定要起心动念,造作之后就会产生业力,这个业力就是一种“士用果”,业力就是“士用果”的一种,也可以说是主要的,为什么?因为“士用果”必须有起心动念才能造作,必须要有给予力量

问:起心动念就会有业,但它不一定有果,但是这个业就是起心动念的「士用果」,是这意思吗?

师父:对,就是这样子,因为我们的因果本来就是一直往前的,你这个时候是人家的果,但是你有可能是未来的某些事情的因。业力的形成是由起心动念所造成的,所以这个起心动念就是这个业的因,这个业是果,这个起心动念就是一种士用,一种造作,一种增上,是与力增上,不是不障,这种与力增上造作之后所形成这个业力的存在,这个业力本身就是一种“士用果”。各位这样子有没有弄懂?后面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可以直接发问。

等流果

接下来,等流果。

1、叫做同类等流。

2、和因同类,等流果由同类因。

3、和遍行因所牵引之果。

4、如善心所前后等流。如眼识前后刹那相续等流。

如同类因和遍行因,遍行因是专指什么的?专指烦恼,前面的烦恼引生后面的烦恼,后面的烦恼就叫做等流果,为什么?它是前面烦恼等流而来的。同类因,它也是性质相同,善跟善的就叫做同类因,也可以叫做等流果。遍行因,这里的遍行因,前面你翻翻看,遍行因是针对烦恼讲的,所以烦恼前后相续,后面的烦恼果就是前面的这个烦恼的果,就叫做等流果,因为这个烦恼是等流相续的。比如你很讨厌一个人,你无时无刻都在讨厌他,你今天讨厌他明天也讨厌他,这样的一种讨厌的一种流类,等流的,今天就是昨天的等流果,这一刹那就是前一刹那的等流果,因为它是瞋相应的,所以这个叫做等流果。

问:如果发生改变叫什么?

师父:如果改变那就是另外了,那如果你等流到这边停了后面没有了那就没有,如果到这里就没有了那就不叫,改变成其它那就不叫等流果了,这样知道吗?必须要前后一直相续。

问:如果是善就一直是善,就是恶引恶,善引善。

师父:前面就是后面的因,后面的就叫做等流果,这样各位知道吗?这边有善心所前后等流,那也算,眼识前后刹那相续等流,那个也叫做等流果,为什么?性质相同。眼识牵引眼识,这一刹那的眼识是前面刹那的等流果,因为它是性质相同的等流,各位这样知道吗?遍行因,因为遍行因是针对恶法所讲的烦恼法所讲的,那遍行因当然是啊,同类因是什么?是性质相等的,所以叫做等流,就叫等流果,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有个问题你比如,还是我刚刚那个问题,如果说果发生变化了,就好比说我们由眼识变成耳识了,比如你去听音乐会,一开始就只有声音,突然没有声音了然后变成图像了。

师父:这个东西,因为你后面的耳识它不是前面眼识引生的,所以它就不是等流果,那就不能叫等流果。

问:这种果有它专有这种名称吗?

师父:异熟果有可能,等一下我们讲异熟果,有可能,但是因为比如你现在在听音乐,你的眼睛闭起来,本来是黑暗,你去一个concert里面黑暗,本来是它放音乐听听听,你听听听忽然间音乐停了,前面萤幕灯光亮了有影像出来,大家静默了,你前面的这个,你现在的眼识不是耳识引生来的,你这个眼识是由意识这个所缘一产生之后,到意识里面去把它叫出来的,所以是由前面的意识引生出来的,这一类的果就不能叫等流果,因为它是由意识引生的。

问:因为我们知道意识可以引起其它的识,由意识引其它的识算等流吗?

师父:基本上这个也不能算等流,因为意识的性质毕竟和其它的不大一样,这个也不能称做等流果,基本上只有前后性质完全一样的东西才能叫做等流,还有没有其它什么问题?

问:譬如去听音乐会,一支一支的曲子听,你听听很喜欢,你很喜悦的那个算果吧,你听音乐让你高兴算不算果?

师父:也算果,但是那个应该叫做“士用果”。

问:可是你就接著第二支曲子一直都很高兴,这算等流果吗?

师父:等流果应该是这样讲,比如你听到这个音乐,这个音乐产生你心生欢喜,可以有因果的作用,但是这个是叫做增上士用,增上就是“能作因”跟“士用果”,这样你知道吗?你为什么会高兴?因为是听到音乐所以你高兴,所以它有增上的作用,会增上产生这样的高兴的心情。但听音乐跟高兴,它并没有性质相应的作用,这样你知道吗?因为同样(的音乐,另外)一个人听到这种音乐,他不一定心情会高兴,所以它两个不是性质相同,这个音乐的听以及心情起来,它并不是性质相同的,你知道吗?某某你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吗,这时候能够等流的,就是你一直听这个音乐,但是你维持的这个心情一直很高兴,这好几刹那的心情的高兴,是由前一刹那就引起后一刹那,这时候就是有等流果的作用。这样你知道吗?只能就你心情的喜悦,那种喜悦的一直停留,讲前后,它才有等流果的这种作用。你听音乐进来跟这个喜悦它本身并没有性质的相通性,它有因果性,这样你知道吗?

问:听音乐的欢喜它不是等流,是增上。

师父:它是增上,所以叫做“士用果”,你的高兴叫做听音乐的“士用果”,这样各位知道吗?

问:那你这个高兴一直延续下去是不是就是等流果?

师父:如果你问的是高兴这个心情,喜跟乐是一种心所法,这种一直持续下去的前后,它后面的这个就是前面的等流果,因为他高兴的这种的喜悦是同等的,就是等流。

问:它一定要有一个时间的变化。

师父:一种时间变化,但是它是维系同一个性质的,这个叫做等流果,后面就是前面的等流果,这样某某是不是有回答到你?

问:可是我是在想,你能够持续高兴实在是最终的原因,就是外界的音乐还是一样很美,就…

师父:是啊没错,所以我说,我说外界的音乐它就是一种什么因,“能作因”,你的高兴是一种“士用果”,它就不是等流,因为你听音乐和你这种(高兴)没有等流的关系,性质不是一样的东西。

问:我意思是说,高兴的「士用果」就是等流。

师父:(一直维持)高兴的这个就叫等流。这样其它同学知道吗?

问:习气是不是一种等流?

师父:习气也可以是一种,你这种习气一直这样保留下来,因为习气也是一种内心的,习气虽然说表现在外,在但是是内心的,有这种相应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因为一直持续下去,你也可以是一种状况,而且是针对遍行因,因为它是一种烦恼,习气是一种烦恼,遍行因是针对烦恼的心心所而说的。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再来讲。

异熟果

异熟果,这个异熟果比较复杂而且蛮有意思的,由行业所感得的业报就叫异熟。有趣吗,你造业,然后有业力,业力受报所产生的就叫做业报,这个就叫做异熟果,尤其是我们这个业报体。

问:由业力产生的果?

师父:比如你造作然后业力,有业力然后业力引生你来三界投胎,你投胎之后的这样一个报身就是异熟果,这样知道吗,所以我们常常会,你会看到经典上讲异熟果,什么异熟。你讲说那什么是异熟果,简单就是业力产生的业报就是异熟果。再来讲“由善恶行为所生,不由无记生”,我讲过,业力一定是善恶产生的,也就是有善恶的起心动念所产生才会有业力,如果你无记心的话没有业力的,没有业力那当然就没有异熟果。所以异熟果是针对起心动念,然后造业受报而讲的,所以叫做异熟果。

无覆无记为性。因为它是果报,它就没有记别,因为它是果报,它就没有善恶的记别,你讲善恶的时候唯有心心所的发心这样才能叫做善恶,如果你是受报的话没有善恶的记别。比如你生下来,我就是被这样生下来,我有所谓的善恶可分吗?没有,这样各位知道吗?所以它没有善恶,是无覆无记的。

问:也就是说我们以前说的善有善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报是不分善恶的。

师父:严格来讲这句话是有语病的,等一下我讲说有语病是为什么,但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对的,但是有语病,讲的并不是那么精准。

问:善有善报,善有报,恶也有报,这个报并不分善恶,是不是这样?

师父:是这样子,应该就是说善有乐报,恶有非乐报,等一下我会讲的更精细一点,应该是这样子讲才对。所以你说善有善报,所以我说这句话讲的不太准确,如果针对佛教的教理,深义的教理,我们当然不能跟一般人去谈这种很微细的东西,但是既然你们今天来学了,我就要微细的讲给你听。没有所谓的善报,报是不分善恶的,我们只有可乐之报,非可乐之报,这个是在佛教的用语。如果报就要用受来讲,不能用善恶来讲,所以叫做可乐之报非可乐之报,你不能说是善报恶报,所谓的善报恶报,如果要解释应该是说,以前造作的善业所产生的报,以前所造作的恶业所产生的报,所以叫做善报恶报,报本身没有善恶。但是报本身它有可乐和非可乐,可乐就比如你生下来人天或是天报,你什么都有,你天道众生什么都有,要什么有什么,那就是可乐之报,因为很快乐;什么是非可乐?你受地狱之报或饿鬼之报,没有东西可以吃,那就非可乐,很痛苦啊,所以就叫做快乐之报还有痛苦之报,我们只能这样子分而已,这样各位知道吗?“报”它本身没有善恶,但是它有可乐,非可乐。

问:因为这个,因为有时候虽然人得到(恶)报,可是它在这边能成「逆增上缘」,也许也会有好的结果,就像我们人在这个六道里面比较能够修,因为我们有苦有乐那些……

师父:对,那个只是针对环境,针对环境的苦乐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反省,但是那还得有一个主要的因缘,那个是外来的条件而已,但主要因缘是你本身还必须要有智慧,不然的话,有些人生在五浊恶世,它如果没有智慧的话那照样是轮回。没有智慧的人,就算是生在天上它还是不会快乐的,有智慧的人,生在罪恶的地方他知道怎么去反省,知道怎么样去修行。所以说“好坏”只是针对外来的条件来讲,但是真正好坏的主要因缘,还是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个智慧去分辨。很多人生长在好的环境,他不会用好的环境去做好事,他反而会造更大的恶;有智慧的人,他生长在贫穷的环境里面,他反而会增上,反而会用功用心。

我这里要讲的就是说,我们的异熟果报,我们这个果报不能用善恶来称,只能用可乐非可乐来称,这样子就佛法的教理来讲会比较精确一点。但是你不要今天听完之后,改天人家讲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就跟他讲说:你这样讲不对,因为他没有受过这套的训练跟教育的话,你忽然这样讲,他是没办法了解的,他会想说,那你师父怎么会讲这种话,你是不是邪知邪见?所以这个是佛教比较深的教理,你了解之后它是更精确的用语,所以你们要把你现在来听经闻法之后,你们要把佛教一些精确的用语以及外面普遍的世俗用语,你们要分的清楚,但是你不要用佛教精确的用语来批评外面世俗的用语,这样可能会比较不恰当,常常会产生冲突。但是你对于那些慢慢有些认知,而且你觉得可以解释清楚的人,你倒不妨可以跟他讨论一下说,佛教里面其实用什么术语会更精确一点,我们外面其实很多,很多平常用的术语其实不是很精确的,这样你们知道吗?

问:那是凡夫……

师父:不是说凡夫,就是一般对佛教教理比较不了解,然后从字面上理解,或是在普遍世俗的用法里面,它很多用法当然我们大概了解,但是它的很多用语术语并不是很精准。

问:我觉得这个实在很有意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为就叫你不要judgemental批判,就是我们常常看到这个人整天就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自己的心里面就已经带有歧视了,带著很重的分别心。譬如因为我当代课老师,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代课那些学生不认识,他们第一个对代课老师不尊重,然后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家庭背景是叫做disadvantage弱势,譬如说单亲,他没有受到好的家教或是家里还有家暴,所以常常就我以前就常常就会很生气,后来有的时候,我会知道有些孩子有些行为很糟糕,有的是从阿富汗那种很破碎的很可怜的,难怪那孩子后来就这样就变成这样,当然要是我无所谓我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个就是你的报,对过去生中做的报,可是实在就这一生来说。

师父:你提的这个在生活上很好,因为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可怜的人,如果你没有学佛的话,你会自然而然那种歧视跟分别会把它加进去。

问:没有考虑到他的背景,你就会把它加进去。

师父:然后用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你的报,过去生中做了什么坏事,就会用这样子不恰当的去批评,然后你还会以为说这个就是佛教讲的,人家会讲你们佛教怎么那么不慈悲?所以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样的一个事情,佛教对众生都是慈悲的,只是说有时候我们运用的不好,所以会产生(误解)。因为我们也是凡夫众生,然后对教理的理解又不够,以前就曾经有人讲的很好笑,大水灾,然后大家不是要筹款吗,然后就有众生,有些信徒,也不懂,也不知道方法,也不知道方便,就到寺庙里面去筹款,然后那个法师就很生气,很生气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乱筹钱?然后那个信徒解释说不是(无缘无故),因为南洋海啸死了很多人,那我只是可怜这些众生,我想要筹一些钱给他们这样而已,你知道那个法师讲什么?讲说那都是他们的报,过去生中做了什么坏事才会这样子,不值得可怜,这样对不对?当然是不对的啊,不能用这样子,无始以来谁没有报?你今天生病去医生,去看医生,医生能不能讲说那就是你的报,回去好好诵经忏悔就好了!你不用来看我,有这种事吗?我牙痛,“对不起,我牙很痛”,(医生说:)“就是爱吃糖果,以前不刷牙啦,你的报回去自己去受这苦吧!”,不能这样子。所以这个我们必须要弄懂弄清楚,弄清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这里特别提到说,这个异熟果是无覆无记的,异熟果没有善恶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善就是恶。

问:那是不是所有果都是没有善恶的分别,还是只是异熟果?

师父:针对异熟果,不能说所有果,因为刚才有一个叫什么果还记得吗?等流果,等流果是有善恶的,它是心心所法的等流,尤其是遍行,因为它是报。

问:所以我们讲异熟果,等于报是没有(善恶)? 这里面我糊涂了,就是说,原来讲,比如起心动念是善的,你就得到了这个可乐果……

师父:起心动念有善恶,业也有善恶,这样知道吗?但是报是没有善恶的,所以叫做异熟,等一下我会讲说这个异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名词,等一下我继续讲下去你就知道

XJ:像业和报是分开的?

师父:性质上是不同的,这样你知道吗?唯限于有情,这样知道吗?它不用在三世一切或是一切外面,唯限于有情。异熟有三种意义,这个很有趣你们要知道,它跟前面讲的也一样:

  • 1)异时而熟
  • 2)异类而熟
  • 3)变异而熟

前面有(讲)一点,但我这里要特别解释,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什么叫做异时而熟?报会不会马上产生?不会,所以它要经过一段时间,不同的时间产生,一定会有时间的间隔,长短不知道。你说不定昨天造恶,今天就受报了;说不定今天造恶,下辈子才受报;说不定下下辈子才受报,完全看因缘的成熟条件,所以就叫做异时而熟,这样知道吗。异类而熟这个有趣了,为什么叫异类?这个就某某刚才问的,因跟果异类,因为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因是善恶,果没有善恶可分,果是可乐不可乐,这样某某你知道吗?所以回到我刚才讲的:你造作的时候有善恶,业力也有善恶,但是它产生的果不能用善恶来讲,用可乐不可乐,所以它性质并没有等流。

所谓的善报其实叫可乐报,也叫做可乐果,所以我们所谓的善报,这只是一般的术语,不是佛教真正精确的术语,所以这里这个就是“异类而熟”的解释,为什么叫异类?因为它因跟果是异类的,因有善恶果是可乐不可乐,但是它所谓的无记是没有善恶,但是它有可乐不可乐,这样知道吗?所以就叫做异类。

问:我们知道这个善恶有明确分野,前面我们讲大地法、大善地法、大不善地法的时候,我们已经分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这个可乐不可乐,也能分的清楚吗?

师父:整体上客观上我们可以分,但是主观上,因为佛教有时候讲客观讲主观,客观上是可分的,但是主观上完全看个人,怎么样的修行,怎么样的感受。所谓的客观上可分就是说,很简单,今天你生下来,你有好东西吃,有好东西用,可乐不可乐?可乐,如果你今天生下来家里很贫穷,三餐都没得温饱,可乐不可乐?不可乐,这就是客观上的区分。

所以在客观上的区分,六道有没有一个高低?有,当然越往上福报越大,这用福报来区分高低,越往下越没有福报。饿鬼道众生跟人道众生怎么比?因为饿鬼道众生苦,人道众生苦乐参半,这是客观大体上的分。在人道,各式各样的人道众生,人类有没有可分的?有啊,生长在加拿大是个乐土,生长在战乱的国家,比如阿富汗或是伊索比亚、赖比瑞亚,百分七八十是生活在饥饿边缘的,有一餐没二餐的那种,苦不苦?苦。所以客观上是有这样的分法。

但是当然我们讲客观之后,回到我们来讲,还是讲说,本身主观上怎么样去看待这件事情,那就千差万别了。我说有智慧懂得修行的人,不管他生长在苦在乐的地方,他都会借由外来的原因作为“增上缘”去修行;没有智慧的人,生长在任何地方他都会利用他的资源条件去作恶,是不是这样子?不一定生长在富有的人家他就不犯罪,生长在富有人家他有时候犯罪更严重。上次在台湾的报纸登,富家少爷,好事不干,买跑车四处喝酒,然后开车撞死人,还逃跑,还被通缉还被抓回来,然后生活凌乱什么性啊什么的一大堆的,跟些女明星什么,这个就是利用他本来应有的好的资源去做坏事,那是没有智慧的。

那相对来说,有些人生长在贫苦之家,他却可以增上,你们去师公的《参学琐谈》,你看他出家那前面的一二十(年),他十四岁出家,那一直到三十几岁左右来台湾,那十几二十年当中,根本就是颠沛流离,那时候再苦没有苦过那个的,但是他却可以在这种逆缘当中去增上,然后往上去学习,然后到最后成为一代的高僧,这个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是有智慧的人做的事情。你说像他这样子,如果比较没有智慧,毅力比较不够的,早就还俗不知还到哪里去了,或是早就怨天尤人,或是去干一些什么事情,或是占山为王,落草为寇,那个时代的环境很多是这样子的。

问:这真的很有意思,因为这些讲可乐不可乐其实是会转的,就看个人的「因缘」,因为譬如说虚云老和尚当年出家,他家的环境算很不错,父亲做官的,他要出家,还鼓励他去学道家,然后一次给他娶两个太太,他可不可乐,要是其他的人没有虚云老和尚的那种慧根,那很可乐一下子娶两个太太,爸爸又做官的。

师父:所以我说客观上怎么看,我们要依可乐不可乐要依客观怎么看,基本上要依客观,但是返回来主观上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情,就是完全个人。所以可乐不可乐我们只能依客观来怎么谈,不能用主观,那主观千差万别,没办法分可乐不可乐。主观上像你讲的二三个老婆有些人觉得很快乐,但是有些人觉得很讨厌,觉得这样子太干扰了,尤其对一个想修行的人。

刚才讲说异熟果有三种意义,一个叫做异时而熟,一个叫做异类而熟,一个叫做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就是时间,我们受报一定要有一段时间,它不是马上就受报,一般都会经过一段时间让它成熟。因为我们说过你造业业力,造业不一定受报,这是一个观念,要有机缘条件成熟才会受报,所以说当你受报,造业跟受报中间都会有一段时间,让它去增长这个因缘,这样各位知道吗?所以它时间长短不一定有快有慢,所以叫做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就是你造业的时候的心心所法有善恶,必须是善恶,但是你受报这个果无记的,但是是可乐不可乐。这个可乐跟不可乐怎么分?就是跟我们一个心所法叫做喜跟乐,受,有一个心所法叫受,它有喜受乐受,有忧受跟苦受,基本上如果跟喜受、乐受相应的话,就叫做什么报?就叫可乐果;跟忧受还有苦受相应的,那个叫做不可乐果。那这个只能客观来分,但是如果主观,个人的智慧的话那就不一定了,台湾话有一句话叫做“吃苦当作吃补”,知道吗,吃苦当成吃补,就是有苦才有补,补就是补药的意思,因为没有苦就没有补,为什么?有苦你才会从苦里面去体验到人世间的一些事情,你才能有机会让你向上精进用功。

所以经典上说人间好修行,就是因为人间苦乐参半,太苦没办法修行,饿鬼道众生很难修行的,为什么?第一个没智慧,第二个太苦了,整天就是吃不饱,(到处)找东西吃;地狱众生那不用讲了,地狱众生只是受苦而已,没办法修行什么了;天道众生太乐,没有苦,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苦,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就不能修行。所以四圣谛的第一谛叫做苦,知苦你才能去修行,不知苦你没办法修行的。

第三个叫做变异而熟,这个就更有学问了,变异而熟更有内涵了,什么叫变异而熟?它就是,唯识讲我们造业之后有业力一直到受报中间这段时间,就像种子一样,但是它这种子并不是维持不动的,它是一直在转变改变当中,转变当中往前推移,这个叫做变异而熟。所以从种子造业一直到成熟,这两个之所以会不一样,是因为它中间已经在改变了,各位这样知道吗?你把它想成说种子种下去之后,一直到树长出来,然后结了果实,种子在这土里面中间是不是维持原封不动的?(不是),一直在变化,它慢慢会发芽会怎么样?一直长长长,一直在变化当中前进,熟的过程,变异是指在熟、未熟的过程当中,或是在渐熟的过程当中,它是变异的。因为这样子才能符合什么,佛法讲诸行无常的一个根本的教理。种子不是躺在那边不变的,种子是在里面一直在变化当中,然后趋近成熟了,这个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因为它所接受到的因缘条件时时刻刻、刹刹那那都在变化,所以它会变化。

问:因是不会变的是不是?

师父:因不会变,因下去就是这样子。

问:但是你比如我做一件事情,我最后得到一个果,但我现在是一开始可能有些善意,后来有一些恶意,然后你意识到错误,你又继续结下一些善因,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最后它只有一个果,这是不是很多因最后结了一个果?

师父:不一定,很多因它有可能有许多果,我举一个例子给你听给你看:有一个人他去外面喝醉了酒,喝醉了酒之后回到家里肚子饿,他看到隔壁的鸡,把它抓过来,然后把鸡杀了,抓鸡杀鸡,基本上你可以说是一件事情,但是你细分开来还是不同,因为你抓鸡是偷,你杀鸡是杀生。后来隔壁的妇人跑过来问说,你有没有看到我家的鸡?他说没有,其实已经吃掉了,那就是妄语了。那最后,他因为喝酒,那看到这个妇人还有点姿色,所以他就对人家做了非礼的行为,这样子那就杀盗淫妄全部犯了。你可以把整件事情统括为一件事情,但这里面它有分为好几个层次,好几件不同的事情,这样你知道吗?但是这好几件不同的事情,它统括起来可以说他是犯了一件很严重的大错,一个很严重的犯罪,这样你知道吗?

所以我们很多造作的时候,其实是可以说各种行为共同一件果,成为一件事情,但是这各个行为却又可以分开来谈的。比如你今天去抢银行,你去偷人家的车子,要来抢银行,偷了车子这是一件事情,你偷车的目的到最后是抢了银行,这又是一件事情,这样师父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

问:我还是想问,这个变异而熟,你比如它有一个因,但是它有不同的缘得出来的果,你比如我们讲,如果你做了一个恶因,然后你要得到这个果中间有很多缘,对吧?那你在这之间你结了很多善缘,你最后能不能有没有可能得到一个善果?

师父:不会是善果的,它可能是成熟没那么成熟,没有坏没有差,但是不会变成是善的。比如说作恶,我知道你的意思,这中间一直到果报发生,这中间不是有一段时间,这个中间是在变异,这个是恶业,它毕竟成就是不可乐的,你中间再怎么样各种因缘去造它,比如你中间有善有恶有什么都有,这些因缘会去促成它变异,促成它成熟,但是你再怎么样促成它,不会说恶业到最后变成是可乐的,不会是这样子,这样你知道吗?它恶业造作的到最后一定是不可乐,成熟的话,一旦成熟,不成熟那没话讲,一旦成熟它绝对是不可乐的。

问:有没有这种可能,我们中间通过别的什么事情,我让它最后就不成熟了?

师父:有可能啊,有可能就不成熟了,有可能,缘缺不生,比如你证阿罗汉果了,或是说你入涅槃了,这有可能它就不成熟了,缘缺不生了。因为你这中间还要各种缘,你这个是因,这是各种的缘,有一种叫做缘缺不生,缘缺不生,它这个就不会产生。但是一旦产生,我说一旦产生成熟产生,它一定是不可乐,它不会变成可乐的,这样知道吗?也有可能就是,因为你给它的这种条件没有那么强,所以它这个不可乐会怎么样?小,这个叫做重报轻受。

问:比如你犯了一件很严重的错误,比如你杀了一个人,但是你最后做了很多事情去弥补这件事,结果造成了……比如你杀了人,但你对社会的回报做出非常卓越的贡献……

师父:而且你会去忏悔,你有去忏悔,所以说最后这个报就会重报轻受,或者报没有严重,但还是会有,一旦成熟还是会有,一旦成熟,我说因缘条件俱足成熟还是会有,还会是还会是不可乐,但是可能这个重度、量度很小,就会这样。相同的,如果你做了一件本来不是很恶的事情,你中间再去一直再去增长它、再去滋润它,也有可能会变成重受。

问:那话同样来说,你做了一件善因最后得到的肯定是可乐果?

师父:大小就看你怎么样去滋润它,可乐还是可乐,但是没有那么强的可乐,这样子你知道吗?所以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之后,你就算是做了再大的恶事,你都有机会可以忏悔,你都有机会可以想办法做好事去弥补;你做了好事,你不要以为这样就好了,你还要持续的去滋润跟增长,增长这种好事,这种好报,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说我们做很多事情必须要发大心,还要发长远心?发大心容易,你一时说我要做什么,看到它很可怜一下子一百块掏出来,有可能,但是你有没有可能回去之后反悔?有啊,有可能。

所以我们不但要发大心,发大心有时候情感一下子起来有可能,但是你要发长远心,这个是很难,你要时常的不断的持续的一直去做,经年累月的一天二天一个月二个月这样去做,其实是比较辛苦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个变异,就是指这个中间一直在变化当中,一直到成熟受报这样子,这个中间都在变化当中,这个叫做变异而熟,各位同样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我们的起心动念就一定会有业,对吧?如果说我们想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果,就比如就像你做了一件善事,你要不停的去滋润这个善因就像滋润你的善念,善念跟善业,就你还要做一些事情,然后你既要起善念也要做善业,然后同样就是,如果你做了一件很恶的事,你要想弥补它,也是要用善念和善业去……

师父:因为好坏它是强碰的,好的东西它会阻止它,阻止恶的成熟,恶的东西,它会阻止好的去成熟,所以它这样性质是抵触的。也就是说你一直做好事的话,它会阻止它,让它不要成熟,或让它成熟没快,或让它就算是成熟了力量也不大。就好像你种了一棵苹果,你要是一直用好的水分,然后种在空气好的地方,然后用好的肥料一直去施浇它,它出来的果实当然又大又好;但如果你都不去浇它,或是甚至肥料也洒的不足,那这么样出来的就是乾乾瘪瘪的,也就不是什么好果实,就是这样,有没有其它什么问题讲到这里?

离系果

所以你看学《俱舍论》很有趣吧,让我们很多观念更精确,更了解,接下来我们来谈离系果

1、由智慧脱离烦恼所得的无漏果

2、即指择灭无为

3、非果之果,由智慧断烦恼所得而非所生故无为无因果

它虽然称为果,但是它是非果之果,离系果是针对智慧解脱烦恼所得的无漏果,基本上就是初果到阿罗汉,又叫做离系果,它只是相对的称呼为果,它的这个东西,严格来讲是没有因的,是没有因,但是相对方便来讲可以说有“士用果”,为什么?修道得果,但是它的果本来就是在那边了,这样各位知道吗?我们只是去除烦恼之后所到达的境地,并不是真的得到了什么东西,这样各位知道什么吗?

我们的所谓的修道,就是说去除烦恼之后就到达了涅槃的境界,这个叫做离系果,但我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得到什么东西,因为这个本来就是世间宇宙的真理就是这样,我们并不是用什么东西让它产生出来,所以叫做“非果之果”

相对来讲我们有到达,到达这个境地的因,这是修道,但是它并不是被产生出来的,所以叫做非果之果,是由智慧断烦恼所得,而不是生出来的,非所生,所以叫做无为无因果。因为你要知道,它是指“择灭无为”,我们有三种无为记得吗?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那其中择灭无为就是指智慧简择、断烦恼所到达的,叫做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就是离系果,离系果就是指智慧脱离烦恼之后所得到的无漏果,所以离系果可得,但是并不是生出来的,我们只是借由智慧脱离烦恼之后所到达的境地而已,所以就立了它这么一个名称,它不是生出来的,跟前面几个不一样。你造业,你可以造作出来,最后有形成这个三界的轮回的体报,是心创造出来的,但是它这个不是什么心创造出来,也不是由什么东西生出来,它是本然如此。

问:《心经》讲的无所得故。

师父:对,因为佛法相通,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我们方便立有所得,但实际上是无所得,以无所得故,所以菩提萨埵。所以你看虽然它是小乘论,但是世亲菩萨在这时候写的时候已经有这样的观念了,当然他一定是知道这样的观念,所以方便立为果,但是它并不是真的因果。各位上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的话,我们的六因四缘五果讲完了,因果论讲完了,你们再想想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世间品

我们要进入到下一章了,叫做世间品。那个(取果、与果)比较复杂一点,我们就不讲这些,取果,与果这些,你们可以自己看一看,有问题可以来找我谈,但实际上那个东西我是觉得有点繁琐,我把重点给你们讲,太繁琐的东西我就不讲,但是太细的东西有时候我觉得有点繁琐,因为未来有机会我们如果再更深一步的针对某些问题来讨论的时候我们可以讲。

这个是世间品你们看看,这个是第三章世间品,是指那个《俱舍论》的第三章,这个是在转生论里面世间,转生论有没有一个叫做世间?这个就是指《俱舍论》第三章世间品,有没有看到?第二篇转生论是指世间品,有没有看到?

第三章 世间品

  •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从佛教文献的观点谈世界的形成和构造
  • 从佛教文献的观点谈人生由来和现况
  • Loka = world, ordinary life
  • 世: 时间的迁流
  • 间: 空间
  • 有情和时空的关系
  •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相依而立

世间品当然是在讲佛教的世界观或佛教的宇宙观,也可以说是佛教的宇宙观,是《俱舍论》的第三章。从佛教的文献观点来谈世界的形成和构造,从佛教文献的观点谈人生由来和现况,有看到吗,书上第几页知道吗?157页,回去可以看一看,师父把这里面的东西有增有补,有些我觉得你们必须要知道它没有,或是有些我觉得它讲的太复杂了,同学们可能会造成误解或是confused混淆,我就把它弄掉,讲我自己的,增补我自己的,所以整套这个讲完了以后我自己再弄一本《俱舍论》,以后要教比较方便,我就是增增减减,有些东西觉得应该讲的,有些东西觉得太复杂的,增增减减我再弄一本《俱舍论》,跟各位讲这样会比较好一点。

所以这个世间品,在谈的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佛教的文献里面来谈世界的形成构造,以及人生的由来和现况,它的Loka,这个世界叫Loka,world,ordinary life。所以你看世间品,这个世间它的梵文字叫Loka,有没有看到Loka,这个Loka很有趣,这个Loka英文翻成world,是世间,世界;但是它有一个意思叫做ordinary life。所以你可以看到佛教这个世间它指的是空间的生活,还有我们人生,ordinary life是指一般的人生,一般人的人生。

不同的学科在谈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从不同的观点来谈,科学家在谈世间谈宇宙的时候,他会谈什么,他在谈宇宙大爆炸论,地球怎么形成,星球怎么形成,形成之后的地球是怎么样子;生物学家在谈世间的时候,他是注重在生命怎么形成来谈的。但是佛教谈Loka世间品的时候,它基本上以空间以及我们有情的生命,它是没办法把他们绝对分开的,这样知道吗?基本上佛教很多时候是认为,我们这个器世间的形成,就这个物质宇宙的器世间形成,它是由什么而来的?它是由有情生命的造作相对而形成的,也就是我们的业力所形成这个物质世界的。所以基本上就佛教的观念来讲,物质世界是没办法离开这个有情的生命而独立存在、而独立探讨,它是没办法这样子。因为它认为这个器世间就是我们讲的physical world,这个物质世间它是由有情世间,有情的造作业力造作,然后共业所形成的,佛教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你没办法把它两个区开来,然后去谈宇宙大爆炸形成什么形成,它不谈这样子。它是融合在一起,谈有情的生命是怎么样一回事,然后有情生命怎么样影响到这个生活,空间和生命是离不开的,统一的,相应相符,离不开的。

那这种离不开跟外面讲的离不开不大一样,因为这样讲的离不开,在佛教里面还有一层业力,业力和世间的形成的这种关联性,但是外面一般科学家所讲的,他比较注重在有形看得到的,他基本上还是认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的空间,独立存在的一个环境,然后这个独立存在的环境,它怎么帮助我们人类来生活,然后我们人类怎么样去影响到这个独立存在的环境,他是在有形看得到的这样子。所以当外面的科学家讲我们要爱护这个环境的时候,他是讲说我们要在physical物质上面,比如不要制造空气污染,不要乱砍伐草木,他是在这些有形的上面去讲。

我们也知道,这个当然是大家都应该要做的,这个也认同,但是佛教有更深一层的,是说,我们有情的伦理道德的观念,会影响到这个器世间的形成,这个是科学家们没办法想像到,也没办法探讨得到的,你想说:奇怪为什么我们人的善恶理念(会影响器世间)?(因为)如果大家都做好事,一个和善的社会,会让它这个生活的器世间变的更好,这个是佛教所讲的,是认为是这样子。但是它不是马上的,它是长期慢慢影响的,这个科学家是没办法去了解这样的事情。

问:它的相反作用有没有?

师父:相反作用有啊。

问:相反作用,人对世界有作用,反过来说世间对人的作用,仅在佛教里面它不怎么提是吧?作为重点来讲。

师父:世间对人当然也有作用,作为重点来讲,它的重点还是人类怎么样在道德观念上提升,然后去影响这个社会。反过来说如果大家都杀盗淫妄,当然这个世间就会随着我们的这个恶业,然后形成一股五浊恶世。所以说我们有内外两种,都要保护这样世间,由外的保护世间,就是说我们不要制造污染,不要滥砍滥伐,要保护这个生活的环境,这个是看得到的,我们因为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跟因缘,这我们必须要做。但是还有内的,所谓内的就是不止如此,我们人要修身养性,要调整我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等到大家伦理道德观念都好,大家能够让这个社会有一股和祥的气息,这样的一个气氛依著这样业力共业的造作,也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世间。这样各位知道吗?

所以这我们如果要保护这个环境,内外都要做,你不能说,我只有形的外在的去保护,但是无形看不到的内在的,我不去做,所以很多人讲“心灵环保”,很好啊。但是“心灵环保”,不止是我们心灵上要健康,要有伦理道德规范,因为我们这样的“心灵环保”,其实真正的直接的,我们造成一个好的共业,这样好的共业就是促成这个好的环境的一个直接的力量。一般讲“心灵环保”只是讲说,它只是讲说,我们要有内心要健康,不要有太多忧郁症,但是它却没有谈到我们如果能够在道德理念上提升的话,然后大家来造好业、善业的话,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环境的。

所以“心灵环保”要进一步把它透入到业力观,这样才是佛教真正的“心灵环保”。所以内外的我们都要环保,外在的我们就要建造有形的人间净土,内在的“心灵环保”,要提升我们的道德理念,当然造作好的共业。这样子对我们这个器世间也是一个很好的增进,所以要有内有外,不能忽略哪一点,忽略了哪一点,这个都不是真正能够建设人间净土。

包括我以前讲过好几次,包括说就算是你以后觉得这个是一个五浊恶世,就算你以后要求生它方净土,都很好,都没关系,但是你不能因为这是一个五浊恶世很糟糕的地方,我要赶快跑到那个地方去,不能这样子。你一定要在生帮忙建设人间净土,作为资粮,求得来生能够求生它方净土的一个根本的资粮,要有这样健康的心态跟心情才对。其实这个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也对,你说这个国家很乱,我赶快移民去,但是问题是这个国家很乱,你还没有移民到别的地方去,你还在这里的时候,那你必须要怎么样?安居守法,然后想办法帮忙,做自己应该做能做的事情,帮忙建设这个国家,还是要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我们现在是在这个五浊恶世没错,既然在这个五浊恶世,那你要想办法帮忙建设人间净土。到这里各位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世是时间的流转,间是空间,也就是说世间品,是在谈有情和时空的关系,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相依而立,就是我刚才讲的一大堆的东西。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我们必须要来打坐,所以我们先回向,回向再来打坐,师父回去了两个礼拜,不知道你们自己有没有在打坐,你不要师父回去,然后你的打坐就跟着我回去了(哈哈)。好我们先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