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八讲

当前项目或页面整理已完成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俱舍论 第七讲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俱舍论 第九讲

色法

声(复习)

法师各位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个礼拜讲到了五境,或是叫做五处,“内六入外六处”,除了法处以外,另外的五处是色法。第一个叫做色境,或是叫做色处,是指我们眼睛所对的那个色,不是讲五蕴的那个色,五蕴的那个色是包涵所有的物质,这个只有显色跟形色。

然后声有八种,可意不可意(书68页),如果你去你朋友家里,家里有养狗,然后你一进去狗就一直跟你叫,狗叫属于哪一个?有情名还是非有情名?有情名不可意,为什么是有情名?你听得懂它叫什么吗?那可以,所以它是介于有情名跟无情名之间,因为你可能会说狗叫是什么我听不懂,但是你熟了之后,你可能知道这只狗叫的意思到底是可能是肚子饿,可能是不大喜欢你,或是是欢迎的那种叫,你可能大概可以分得清楚,所以有可能是有情或非有情名。

这只狗叫,如果是欢迎的那一种,而且你也知道,你很高兴,你就跟它摸摸头,然后它舌头就伸出来跟你舔两下,那个是属于可意不可意?属于可意的,这只狗如果一直叫然后还流口水,然后还发出那种声音的话,你听了很讨厌,那个就叫不可意。

那我们讲过,这个声境,并不是依它的本质来分的,而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它的过程上是怎么样,然后我们听的人是怎么样的感受,由这样来分声音的。跟之前的色境那种分的话不大一样,所以你可以很清楚的看了之后说,其实这样的分类,很多都是我们生活上的,它有哲学背后的意涵,但是很多也是我们平时经验生活上的区分。

  • 鼻根所对,鼻识所取
  • 种类:
    • 好、恶、(感觉),等香、不等香(有益身心与否)
    • 好、恶、平等:
      • 感觉好怀
      • 有益身心与否

接下来,有香味,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然后第二类的好香、恶香,那它的区分由我们闻之后的感觉香不香来区分。另外一种就是闻了之后对身体产生帮助,还是会对身体产生伤害来区分,有这样的区分。好、恶,就是对你闻起来香还是不香,那有时候这个也是有点主观,榴梿香不香?有人点头有人摇头,有人说臭,所以有时候这种东西也是蛮主观性的,我们现在的区分只能一般来讲,你不要跟我说你的嗜好很特殊,或是我喜欢闻的东西跟别人都不大一样,这个就比较特殊,不以那个为例子。

以前我有一个朋友,你知道他喜欢闻什么?他喜欢闻那个鞋臭的味道,有些人他天生感官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有时候比较主观性的东西,我们只能说一般以大家公认的为主,但有些是模糊地带,像榴梿那种模糊地带的,那我们就不以那个特别的来谈。所以你们要知道,这是我们一般的状况的区分这样而已。

声境
声境
那个声境和香境都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待吗?

对,可以这样子讲。声境有分从谁发出来的,有有执受没有执受。有执受就是我们有意识的生命体,无执受就是没有意识的那种物质,也会发出声音,我们能够感受到。(比如)敲铁锅,没有生命体发出来的,像火车在跑它也是。有些是不用人去动,比如台风,打雷,刮风,下雨,这叫做无执受。

你看这个(A)是从声音的来源(来谈),然后这个(B)是从接收的过程上来谈,这个(C)是接收之后的感觉上,所以它有这三个的层次整个来谈声音是怎么样的分类。(水声,海浪声呢?)那个就是什么?无执受,应该是无执受的非情名,因为它没有特殊的意向,它没有内容要告诉你一些什么,除非是隐喻法。什么叫隐喻你知道吗?就是一种比喻,但是它没有直接讲譬如像“比如什么……”,风轻轻的敲醒了我,风会不会敲你?太阳告诉我什么,太阳会不会告诉你?不会,这只是隐喻法,当然这是文学上的用法另外不讲。但是一般自然界它没有特殊的意涵,所以它应该是非情名。

那问题是可意不可意那就是很主观的,同样是下雨,有没有人可以把下雨的情境描述的很漂亮?有,有没有看下雨描述得很讨厌的?有。所以可意不可意就是很主观的。那什么叫做无执受的有情名?我说过有情名就是有发出来的声音我们是可以了解,有特殊意涵的,比如说语言,歌声。那什么是无执受的有情名?无执受会不会发出有情名?这个有情名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分析,有意涵传达给我们的。

比如说打雷,有雷声大小...

这个它没有特别要传达什么意涵,比如你现在跟我讲话,我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这样才能叫做有情名。那什么叫做无执受的有情名?比如电影,电唱机或是RADIO,或是现在流行的iPhone,iPad,电脑,这些发出来的声音,这个是无执受的,但是它发出来的语言对你有没有意义?有,你可以接收,你看电影知道它在表达什么,那个叫做无执受有情名。

  • 味境为舌根所取,舌识所认识
  • 有六种:甜、醋、醎、辛、苦、淡
  • 其他味道由这六种混合而起

味境是舌根所取,舌识所认识的有六种,甜,醋,咸,腥,苦,淡,其他味道由这六种混合在一起。这个东西也是很经验性的东西,它就是有这六种味道,然后其它(的味道)都是把这六种混合起来,加了其中几样,然后用了几样,这样来分来区分,所以味道就会有好几种,但是这六种是最根本的。

有时候会做菜的厨师,他舌头一尝就可以告诉你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是有什么味加在里面,像如立法师还有某某居士,他们就有办法,我就是全部吃下去然后觉得很好吃,你叫我说那是用什么做的,我可能就分辨不出来。所以这就是味境是舌根所取、舌识所认识的,它依我们一般的经验所能够尝到的就是把它分成这六种。那你看这六种也是由我们 —— 它不是在分析这个味它的本身到底是(什么) —— 而是借由我们接受的人来把它分类这样子,然后其它味道由这六种混合。这个东西没有太复杂,所以你们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 身根所取,身识所对
  • 能造之触所造之触
    • 能造触: 四大
    • 所造触: 滑、涩、重、轻、冷、饥、渴

滑:水火二大增盛而柔软

涩:地火二大增盛而粗强

重:地水二大增盛而称

轻:火风二大增盛而不称

暖欲名冷,食欲名饥,饮欲名渴,因立果名

然后接下来,触,触就是稍微有一点点学问在里面了。触是身根所对的,身识所取所分辨的,有能造触四大)和所造触滑、涩、重、轻、冷、饿、渴)两种,这个触就是在谈触本身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而不是由接受的东西或由我们接受的人来看。

触能造,它是由四大所成。所以我们触到的是物质性的东西,这物质性的东西,因为我们触是依身根,手也是身根,我们身体也是身根,我这样弄都会碰到(物体),这样都是身根。所以它这些碰到是物质性的东西,那既然是物质性的东西,它就是由四大所造,所以能造的就叫做四大。四大是地水火风,它的性质是坚湿暖动,它为什么叫四大种?为什么叫做“大”,大种?

所有的一切都是这四大种组成的。

所有的一切吗?有点语病要不要再改一下?你讲的是物质性的东西是不是?精神性的东西呢?所以你就不能说所有一切,你要说一切的物质,要区分,因为所有一切 —— 但是五位七十五法里面,大部分都是在讲什么?心法和心所法,那你就不能说所有的一切。

一切的物质,因为它遍一切的物质,所有的一切物质在佛教里面的分析,都是由这四大种所造的,所以它叫做四大。所以一切的色法,一切的物质都是由这四大所成。四大是能造,触的能造,这个,我们所碰得到的,我现在眼睛闭起来我碰得到东西,这些都是触。那它的能造是四大,所造的那个触就是有滑、涩、轻、重、冷、饥、渴,有这几类。

那这几类它怎么划分?滑是水火二大增盛而有柔软的感觉,叫做滑。涩,是地火二大增盛而有粗强的感觉,所以会有涩,涩是粗糙。什么是滑?手抹油后的那个就滑,像桌子因为擦了漆的,之前因为没有擦表面保护的那层漆,所以摸起来粗粗的,这个叫做涩。然后有重。地水二大增盛而“称”,就是有重量,那个“称”就是说我们可以去感觉到它的重量。轻,是火风二大,你看风,风是动性,所以它可以让东西感觉上没有这么大的重量。

所以这样就会有滑、涩、重、轻这样的感觉。

暖,暖欲名冷,什么叫做暖欲名冷?就是你感觉上需要温暖需要温度,那么就叫做冷。食欲名饥,你想要吃饭,就表示你是饥饿的。你看饥,还有渴,这些都在触里面。所以现在你们知道,身根所谓的触,除了是我们身体可以碰触到的,还有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我们器官除了眼耳鼻舌之外的,我们可以感觉到的那些东西,都可以放在触境里面。不是心里的感觉哦,而是生理发出来的感觉,如果是心里的感觉的话,那就已经是心法,是心所法了。

所以这种简单的饥饿(感),还有感觉到冷,这些都可以是触法,触里面的。所以触,除了身根触碰到外界以外,还有我们除了眼耳鼻舌那种感官之外的其他的生理的感受都可以是触的范围里面。那这些因为它是因立果名,依因来立它的结果,因立果名,你们看这个冷,因为它要温暖,所以叫做冷,它由这样来立名,所以叫做因立果名,所以由一些种种的触所造成的法。

这个不是很哲学性的,这个只是我们一般的区分这样子而已,这个是触境。

色声香味触这五个,是眼耳鼻舌身所对的境,那也就是在阿毗达摩里面,当你认识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其实你的五种感官各取它的境,然后放进我们的意识里面,我们的脑袋里面,我们的意识再把这些各个资料,依它所应该的位置,还有它们所应该有的,把它组构成一个整体的东西。

像我现在拿一个茶杯,我拿着,然后我感觉到它的温暖,所以我就依我的意识接受这些讯息进去之后,我的意识把它架构成整体的东西之后,我知道这是个茶杯里面有装水,然后我这样喝,其实我所吸收到的这东西并不是它整体的,而是我的五官各取它某一部分的资料。比如这个颜色,这个杯子的颜色是哪一个根所取的?眼根所取;还有这个杯子的形状,也是眼根所取,颜色是显色,那这个形状是形色,因为叫做形状。我摸到它觉得温温的,触;我喝了它觉得甘甘的不错,是味。我的资讯全部进去之后,我的大脑把它整构起来,就变成这样的东西(概念):有杯子然后里面有水,它是温的,我尝起来是甜的,我大脑把它整构起来就变成这样一个东西,这样知道吗?并不是我一下子就有办法把全部吸收,是我的眼耳鼻舌身去取各个它需要的东西,进去之后我的大脑再建构,把它建构成一个整体,总相的东西。

所以阿毗达摩分析就这样,那实际上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知不知道。你们觉得很奇怪,师父你(明明)拿着一个杯子喝了水,(你)告诉我这个是什么你不知道,事实上这什么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知道?我们只是取它的各个的相,然后吸收进来之后大脑把它整构,是这样子而已,所以有很多时候我们会认错东西就是这样。

能造触只有这四种吗?

就只有这四种,就只有这四大,能造是四大,所造就只有这七种。

好像没有水风二大所造……

当然我们可以这样去想,但是经论上,尤其是俱舍论上没有特别这样去写。所造就是只有这样几种,这几种(七种)除了冷、饥、渴以外,其它的有滑、涩、重、轻,是构成我们各种感觉,各种触觉的基本的质素。所以所有的触觉都是由这四种(地水火风)去构成的,我们可以说由这四种去构成可以去配合,哪一个水或者哪一个火是大到多少,我们可以进一步用百分比去谈,但是实际上论上没有写那么清楚,它只是告诉你一个大原则到底是怎么样而已。

那么一根羽毛轻,我们如何用风火二大增盛来解释?

因为风,越轻的东西,火跟风里面哪一个占得越重?风,比如风占70火占30这样子,所以它就很轻,羽毛可能就是在这个状况下所构成的。

那就是说,这个所造触里面,本身就含有风的成分?那这个羽毛怎么会含有风的成分?

因为你要知道,风,现在你理解的风是怎么样?我们现在讲的风是指四大,不是外面那个风,是四大,是坚湿暖动性,所以我们说羽毛含的是动性,地、水、火、风,坚、湿、暖、动,因为它动性占的成分越多,所以它越不会往下掉,这样就表示它越轻。

羽毛本身并不含有动性吧?

所以坚湿暖动那个动性,它是一种特性,不是一般我们外面讲的那个动来动去的那个动,这样你知道吗?我讲过说,你不要用现在的物理或科学的东西去分析它,这样子会跟经论上要讲的东西不大一样。这个东西这些分析讲到最后,会把它归到为什么我们要谈这个,它跟修行有什么样的相关性,而不要一直在做那些科学物理的分析,这样可能有时候跟经论上味道会跑偏。当然如果你用现在的物理学来分析说羽毛为什么会有动?但是在他这个时代,或是在俱舍论,他认为说羽毛就是具备有这种动性,坚湿暖动的那个动。那个动,我上次有解释过,它涵括性很大,不止是动来动去,包括流动性或气体的流动这些特性,都是包括在动性里面。他是认为它本身就具备有这种动性,动性所显现出来的越强的,它就越轻,他是这样子解释的。你先不要想现在的物理或医学跟这个合不合,你先进来(俱舍论)这套理论里面然后去了解它怎么讲,这样子可以吗?

轻:“火风二大增胜而不称”的“不称”怎么理解?

轻中的“不称”就是表示它没有什么重量,因为重的话是称(音:秤)不称(音:秤)就是比较没什么重量,刚好是跟这个称(音读:chen嗔)相反,所以我们有时候量重量会叫称(音:秤),所以古代的自称(音:秤)叫做重量,那有重量叫称(音:秤),没有重量叫不称(音:秤),它是这样子分的。

所造触有七种,有冷就舍掉了暖。

他会冷,就是表示有那个想要温暖的感觉,就叫做冷,因为这后面的区分(冷、饿、渴)跟前面的区分(滑、涩、重、轻)是不大一样的,后面这个区分是我们的需求,生理上的需求来区分的,前面是由东西它本身的状况来区分的,所以它的区分是不大一样。

你们要知道,这个滑、湿、重、轻,它(每一项)一定都包括四大。比如滑是水火二大,是讲增盛而已,它并不是没有另外两个,它讲水火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其他的地风,(“滑”本身)还是具有四大种,但只是其中的两种增盛,让这个东西变成是什么这样而已。比如我上次有讲过物体的东西,物质性的固体的东西(就含有四大),(但)一定是地大增盛的。

接下来,流质的东西,水的东西一定是什么?风大增盛,它才会动;气体的东西,也是轻,当然它可能就是风大增盛到一定的程度;液体的东西,是水风二大增盛,就变成所谓的液体;(液体)等到(其中的)地水火风的风大增盛到很强的时候,它可能就变成气体,就是会有这样不同的配合,这样配合的增盛的状况之下,我们去碰触到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所以实际上物质本身就具有这四大,这个是俱舍论乃至阿毗达摩大部分都共同承认的。

这个羽毛能否这样(理解),风一吹,羽毛就飞走了…

不能这样子讲,因为它讲的风不是外面吹来的那种风。(羽毛本身的风大的)风,是讲说它本身就是有那种轻动性,因为它是火跟风增盛,尤其是风增盛,就是它本身就是有那种轻动性的性质在里面,所以风一吹,它才会动,你随便用嘴小风一吹它也会动,它有这样的一个特性在里面。

刚才某某问说为什么这个东西本身会具有动性,因为就阿毗达摩的哲学来讲,它本身就是具备这样的动性在里面。我现在问你,一粒这么小的铁球,以及一根这么大的羽毛,哪一个动性比较强,哪一个风大增盛?当然一定是羽毛,这个无关东西的大小,这在于它哪一个东西增盛,所以有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大,但是实际上很轻;有些东西小但是它很重。那么现在的科学可能会讲它是质量重密度高,但是就阿毗达摩来讲,它会告诉你是因为它的风的增盛度不一样,一个是地大增盛,一个是风大增盛,所以这个是不同的一套哲学。

这样各位同学有没有比较了解一点?因此我之前很早就说过,阿毗达摩或佛教在分析色法物质的时候不是在做物理的分析,比较倾向在做哲学的分析,哲学的分析是没办法用单位或是用什么来计量的,还有没有问题?

所有的物质是一定都含有四大的吗?

就阿毗达摩来讲是这样子,所有的物质一定含有这四大在里面。

所有的风大聚集在一块儿它会变成什么?

我们只能说增盛,不能说所有的风大聚在一起,你可能说风大增盛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说99%是风大,其它的(三大)就收摄,有可能就是像气体的东西。

我是指只有一个“大”在一起……

不会一个大在一起,一定是有四大,只是哪一个增盛。

这个是在讨论,也蛮有意思的。只是我讲一下就是,不要硬用观念把它套上去,我上次有讲过,你可以用你学过的学科来做相对的了解,是可以的。

一个物质是气体状态时,可以说是风大增盛,火大增盛,就是这个物质气体的温度,但当温度降到某个程度,这个物质就变成液体了,那就是其中的地大增强了?

对,哪一种或哪两种显现的比较强,所以叫做增盛,它是讲增盛它不是说只有这两种。像轻的话,火风增盛到一个程度,我讲过那就是气体,如果我们一般例子要用的就是你把水一直加热,加热到一个程度它蒸发了,那就是风的暖性还有风的动性,增盛到最大的程度,地性就慢慢潜藏下来,就是变成气体。

所以就是这几种四大里面去怎么去配,像百分比怎么去配,是三种增盛还是两种增盛,还是一种增盛。

我说过,你们要了解一下,你可以用你所学的学科去配合看看去了解相对的了解,但是不要整套把它套上去。

无表色

接下来我们要谈一个很有趣的新主题,叫做无表色,这个是各位同学很难想像的,也是一个新的东西。无表色,上次俱舍论我讲过,俱舍论里面列出色法列几种?十一种,前十种是五根五境,五根五境我们讲过了,最后一种就是这个无表色。

  • “表”由身口而表现令知(五根能取)。
  • “无表”不能见、闻、觉、知。
  • 定心位或发自内心的善恶,由身口表现(有表)后,所留下的力用能持续一段时间名为“无表色”

要解释什么是无表色,当然同学会问什么叫做表色?既然有叫做无表色,那什么叫做表色?五根五境是表色。所谓的表,就是由身口而表现令人家知道的,五根能取的,这个就叫做表色。我再讲一次,表,是表现出来然后人家能够知道的,叫做表色,这就是表的意思。当然要表现出来让人家知道,是由身口而表现,现在我心里在想什么你们知道吗?不知道,我内心里面所想的这些心法或这些思考,算不算表色?当然就不是表,因为它是没办法表现出来让人家知道的,我现在在做什么动作在做什么你们知道吗?知道,这个是什么?就是表,表现出来让人家知道,因为它能表现让人家知道,那人家能够知道,当然是他的五根能够取到的境像。如果你在想,我去猜,猜到的那个能不能算?因为你没有表现出来,一定要是你身口表现出来,然后我五根能够接受到的,你的身口表现一定是由五境表现出来的,我的五根能够吸收到的,这样的才能叫做“表”。

无表,就是不能见闻觉知,就是五根不能取的,这个叫做无表。比如你内心里面在想什么,这个不是所能表现出来的,这个叫做无表。有一个东西是定心位,所谓的定心位就是修禅定的时候那种力量;或是发自于内心的善跟恶,然后由身口表现出来之后,所留下的一段力用,然后这个能够持续一段时间,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叫做无表色

我讲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很好,我想你们也不会知道,因为我只解释了一次而已,我解释七次后你们就知道了(哈哈)我再讲一次,这是佛教里面很特殊的一个东西,讲简单一点,就是借由我的内心有善恶的发心 —— 无记不算[1] —— 有善恶的那种发心,透过身口去造作了某些事情之后,所留下来的一股力量。你讲能量,讲什么什么都好,就是这样的一股力量,这是我们五根所察觉不到的,这样的一股东西,或这一股力用或一股作用都可以,或有一股能量都可以,你要现在什么名词去解释都可以,但是古代叫做无表色,这样知道吗?

听起来无表色跟业很相像?

是,讲的很好,无表色跟业很相近,但是它是属于业的一种它不是业力,它跟身口意一样是属于一种业。但是因为它必须透过身口表达出来,所以我们不在身口意三业以外再另立一个叫做无表业,它也叫做无表业。我们一般只讲身口意,而不把它这个东西另例外,为什么不在身口意以外另外再立一个叫无表业的东西?因为它是身口反射、反映出来,留下来的附带品或是力用,所以(无表业)还是包含在身口业里面。

没有意业哦,意业没办法造成无表,为什么?意业本身就是没办法表达出来的,意业要表达,除了你内心想的以外,就是透过身口表达,所以无表业或是无表色,一定是有善恶心借由身口造作之后所留下的那股力量,这样知道吗。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等下我再讲下去你就会清楚的。

一个人在危难的时候,突然别人来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对方给你的援助之手这种善行,让你这个接受者心里就是暖洋洋的,这是不是就是一种无表业?

你讲的那个是比较内心接受的,但是这个东西,它不是一种心法,不在心里面的,但是你讲的也很相近,就是有这样的一股力量持续下来,未来会造成影响,这个就是有点相近,但是它不是在心里面的。不过后来唯识或是世亲菩萨确实是用种子或内心或阿赖耶识的种子来解释这样的一个东西,所以你讲的已经跟后面唯识或是世亲菩萨后来讲的已经是差不多,它是属于心种子,心种子然后种在我们的八识里面。但是在这个俱舍论时代还没有讲到七、八识,只有讲到六识。所以他借由这种力用,他是一种身口表达,由善恶心所表达之后,身口留下来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要做什么?等一下我会讲。

口是身的一部分,所以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口或者耳朵、鼻子呢?

因为身跟口它有不同的特性,我骂你以及我打你那个是不一样的。耳朵不会去造业,鼻子也不会去造业,所以我们说三业,身、口、意,身跟口能造业,鼻子不会去造业,如果鼻子造业,那是属于身的一部分,但是口造业跟身造业是不一样的特性跟特质。

比如说,一个人发善心做一件善事,那么他还没有受报之前的那一段,就叫无表色,(这样理解对吗?)

还没报之前的那一段,但是它不是业力,你不要把它当成是业力,它也是属于业的一种,等一下我会讲得更清楚,但是你讲的已经很接近了,但是它不是业力,你不要把它当成是造作然后以后受报的业力,我们从功能来了解的话,你就会知道。不是这一段。

那么心有灵犀怎么理解?
无表业和业力。(根据个人理解绘制,仅供参考,有疑问请至微信群讨论。点击查看大图。)

心有灵犀,你要看什么状况,那是感觉上的,因为你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我想什么你猜到,那个不算是无表色。我画一个东西你们可能会稍微了解一点。

造业 ——> 业力 ——> 受报

我们之前不是说造业吗,然后之后会有业力,之后受报(见上图),那中间会有一股力量,但是这个东西(无表色)不要把它当成是这股力量,这个东西(无表色),它是属于造业的一种,而且是属于身口造作的当下后来留下来的一股力用,但是它(无表色)跟这个会造作受报的这股业力是不一样的东西,不要把这两个弄在一起。所以古代,俱舍论是把它分开,但是其他有些论师,是把这股无表色当成是造业跟受报中间的那股连结。有些古代论师是这样(认为),但是在俱舍论它不是这样讲的,它是把它当成是属于造业的一种,因为它是由身口造作之后所留下来一种力用,它(无表色)也会受报的

比如我身口造作了什么,别人看到了,这个就是无表色?

他人感觉不到,我造作之后会跟着我,我造作了之后它会跟着我,它会留下来。

那跟业有什么不同呢,感觉很像……

很相似,感觉很像我说很相似,所以我说古代有些论师他是把无表色当成是业力,就是这股力量中间的连结,但是俱舍论里面它认为不是,它是分开的,为什么或是做什么用,我再讲下去你们就会比较清楚一点。业力我们也是说造作之后留下来力用,但是业力包括身口意,意业也有,你要记得,这个造作的时候,中间的这股业力,包括身口还有意,三个在里面。

4、体性

体: 体非极微,由四大种所造,由身口表所引发,故名色

性: 唯善恶二性

5、作用:造就习性

有妨善妨恶之功能

Example: 受戒之善体

无表色的体性是什么?它的体性不是极微,各位还知道极微是什么吗?是物质单位的最小粒子,但无表色它没有极微,但是它是四大所造,是由身口表所引发的,所以叫做色法,这样知道吗?一切由四大所造的都是色法,只是有些色法它没有极微,像这种无表色它就没有极微,因为它是碰不到摸不到的,所谓它不是极微所成的。它的性质叫做善恶二性,因为一定是要善的或是恶的发心,发好心或发恶心,然后透过身口去造作,造作这样之后,身口的动作一刹那消失了,它所留下来的那股力用,不是业力,而是其它的那个东西,就叫做无表色。

比如现在我赞叹某某的厨艺很好,因为他发心来这边(做义工),很会煮菜我这样讲过后,这些声音不见了,已经赞叹过了,我如果以出自于善的发心赞叹他,就会留下一股叫做口无表业,这股力量就会持续留下来,但是会不会消失?会,会消失,我有讲过,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它慢慢慢慢也会消失,但是它消失是表面上消失,因为它是属于业,所以它也会有业力留存下来。

所以它的性,属于善恶两种,为善为恶而已,如果我今天用恶毒的话骂某某,那当然这就是恶的发心,然后借由口造恶业,然后就会留下一股恶的无表业下来。身也一样,你打人或是一个老太太要过马路,你去扶她过马路,这个就是发善心嘛,然后身造作,就会有这种无表业留下来。

如果你还不明白,我现在用它的作用来解释无表业做什么?造就习性,这样有没有更清楚一点?无表业是一种造就习性,我们不是常常讲习以成性,记得吗?如果同学们思考(一下),身口有时候造作一刹那就不见了,但是为什么身口时常造作同一种东西的话,它会有一种习性存在?你说是心吗,这里(俱舍论)说不是,它说因为你身口常造作,你会去持续它的无表业,一直加强它,就会成为一种习性,就会造作成一种习性。

这个无表色,是对本身发出来的这个人的作用呢,还是对接受人的作用?

是本身发出来的这个人的作用,有点像业力一样,所以刚才某某说那它跟业力好像很像,很像,但不是,是身口熏习的力量,也有说熏习的力量是心,但是是由身口造作出来的。所以你会想,为什么身口常常造作之后会有一种习性呢?这种习性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上次我们说,我们会成就业力,除了重业以外,另外一种,你们记得我上次讲过,引导人往生哪一个道有三种决定的因素,成佛之道里面讲的:随重,随习,还有一个随什么?随念。

成佛之道我讲过,能够引导我们往生的有三个很重要条件,最重要第一个就是随重,重的善、恶业;第二个是随习,习气;第三个什么,随念,就是你临终那一念。如果你有很重的善恶业,这个善恶业就决定了。比如说你杀过人,或者说你救过人的命,或是什么,这个就是很重的善业、恶业,那如果一般没有(这种很重的善恶业)的话,就是(随)你的习气。那这种习气是累积而来的,有时候你说我只是动不动打你一下,动不动过来骂你两下,我也没有造很大的恶业 —— 恶意的,不是开玩笑的 —— 这个也不会成为什么重恶业。但是这个会累积,成为一种习气,如果你没有重的善、恶业,这种习气就决定你以后要往生哪一道。

问题是这个习气是怎么累积而成的?在俱舍论里面它就是用这种无表色(来解释),所以你们不要积以成习啊,好的要积以成习,就是好习惯;坏的就不要积以成习。不要今天公司拿个笔、拿个纸、拿个什么东西,做做做,(拿)习惯之后就会变成这样子,就会累积成一堆,越堆积那个业就会越多,那个就是所谓的无表业,无表色。

习气的堆积累积,在俱舍论里面指的就是用无表色来解释。另外一个,念头,所以人往生为什么要助念,就是因为我们希望最后提起正念,所以助念。附带讲一下,助念什么时候最有效?人死了以后才念吗?不是,还没往生之前,意识清楚的时候最好,断气之后那个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你看,它说因为它的作用所以造就习性,所以它有妨善妨恶的功能。所以,你好的习惯做久了变成了你的天性之后,它会妨恶 —— 妨碍恶法的造作,比如你守杀生戒,每天都在守,然后守了很久之后,哪一天杀缘现前的时候,你有机会杀人的时候,你会怎么样,你会克制住不去动手动脚,当然不会一脚就踢死。你不会去杀人,也不会去伤害众生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你常常造作这样的善业,然后形成一种善习,这种善习等到有一天恶缘现前的时候,你就有办法去抵抗它,所以这叫妨善妨恶的功能。

所以说口业重不重要?你说没关系,我只是骂他几句而已啊,你要常常这样骂的话,你就很容易造成这种恶业。所以它有造作习性,然后有妨善妨恶的功能。

记得我说,戒,它本来是什么意思,最根本是什么意思?对,讲得很好,戒,叫做习气、习性,戒是习性的意思,你们不要说戒就是守戒、不守戒,就是几条(戒)。戒是习性,戒本来是习性,戒的梵文叫什么?“sila”,它的梵文这个sila本来就是指习性的意思,这个习性在印度的这个sila,包括好的坏的习性都叫sila,但是佛教特别把这个习性用在好的方面,叫做善习或叫做善性,就是好的习惯,好的行为所养成好的习惯。

你常这样做好的行为就会有好的习惯,那好的习惯养成久了会变成什么?会变成你的天性,人家说“习以成性”,这样的话就会产生一股保护你的力量。比如说你平时都持不偷盗窃,你持了二十年,有一天你在路上捡到一百万,你就不会把它“自我充公”,因为你守这个戒守久了,所以当这个偷缘现前的时候,你就有妨非止恶的力量。

那么我们再谈更深入一点,这股力量就叫做戒体,我们受戒的善体,就叫做戒体,这股力量就叫做戒体。所以受戒之后应该怎么样才有戒体?持戒,“pratice”,受戒之后要持续的持戒才有戒体,所以很多人去受戒的时候,然后戒师跟你讲说,你来受戒,你现在来受了戒之后就有戒体来保护你。然后有人就说,我受了戒之后就有五个护法神,然后都在围着我,所以我水火不怕,什么刀枪不入,没有这种事情。不能这样子解释,在论书里面,它解释这种戒体怎么来?你发心受戒,受戒要不要仪式?要,仪式要不要经过身口?要。所以身要礼拜恭敬,口要跟着念:我某某人今天要受什么戒,然后受了这个戒之后,从此不杀生从此不偷盗从此不……,经过这样身口,会不会留下无表业?会。所以当你受戒的时候,经过了这样一道仪式的时候,这个无表业就产生了。

但是,如果你不持戒的话,这个无表业慢慢力量会消弱。所以你要怎么样?继续守戒、持戒,通过身口无数的造作善业,这股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到最后就有妨非止恶的功能,这个叫做受戒的善体,因此戒体就会保护你。

所以这种戒体的保护,不是那种护法神保护你,然后你刀枪不入水火不侵,不是这样子的,而是当你有一天遇到犯戒的因缘的时候你还能够把持自己。当然这股力量,你的身口能够一直这样去造作,当然是由内心发起来的,所以我说有发自内心的善跟恶。

那么现在问题归结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你为什么会想要这样去做?

不想侵犯别人。

当然是很好,为什么你会不想侵犯别人?你这股力量想要做的这股力量哪里来的?你为什么想要持续的这样去守戒,持续想要做这种事情?

为了保护自己,为了行善。

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吗?你讲的都很好,都没错,只是还没碰到我要讲的核心的重点。正见熏习,因为你对法的了解,你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才是错的。所以你的知见在慢慢形成之后,叫做深忍欲乐,我上次讲过深忍欲乐。深忍是什么意思,欲乐是什么意思,这个忍是什么?忍——认识;深——深刻深入内心里面的认识,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你就会想要把它付诸于行动,是不是这样?你有深刻的理解跟认识才会付诸于行动,你没有深刻的认识的话,你不会想要付诸于行动。这个欲乐或是乐欲,就是想要付诸于行动的那种想要的意志力。

所以你为什么想要持戒?你不要说因为持戒有护法神保护我,那这样的知见就不是很正确,你要(通过)对佛法的了解,知道持戒在戒定慧或在整个修行道里面的“自利利他”,它是怎么样的功效跟效能,你这样全盘了解之后,你就会有发出内心想要去实践的这种欲望。

所以归根究底想要养成这种无表色,必须要有佛法的正知正见,不然你很多时候去做的你都不知道,模模糊糊的,那个力量不强的,为什么?因为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子做,你只是觉得这样子做好像好,但是你的知见不强。一定要你发自内心,你知道它是怎么样状况,为什么我要这样子做,这样子去做的话那个力量才会强。所以我说发自内心的善恶,你内心的那种善恶力越强,这股无表色的力道就越强,就可以越持续,各位这样子对无表色的作用跟理解,还有它的特性,是不是有点慢慢能够理解了?

现在有没有大概知道无表色在讲什么?没关系啦慢慢来,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把我以前讲的成佛之道、佛法概论重新再看一看,你就可以跟这个连结得上。

(小孩子玩电脑游戏里面会杀人或者怪物,这个造恶业吗?)

也会熏习,只是说他打这个(电脑游戏)的时候,他的用心是怎么样的,比如杀动物当然不像杀人那么烈那么强,但是如果你是用那种恶意恶心的,然后把它虐待什么的,那个有时候跟你开车不小心撞到一个人,撞死了,我问你,哪一种恶业比较大?

当然是虐待动物,因为那种用心很强。那你开车不小心(撞死人),因为你没有这种恶意要去,当然也有恶,但是没有那么强大。确实说,人命跟动物的命是不能对比的,但是有时候(是)看你的心是怎么样的。

无表色和业主要的分别就是在他的作用方面,是不是?

对,就是在它的作用方面,而且它这个(五表业)会消失,但是这个业力中间不会消失,是一直在受报。这个(无表色)就跟身口一样,身口做了之后会消失,它(无表色)这个一样会消失,但是也会有一股潜在的力量。

这种阿毗达摩的东西,大又复杂,有时候我也没办法说那么多,上次拿了两百卷给你们看,有些东西我也不是了解的很透彻,我只是就我懂的跟你们讲而已,有些东西可能是人家在某个地方解释得真的很清楚,只是我没有看到这样。

无表色的性,唯善恶二性,那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人打一个招呼有没有什么善恶性?

这个应该基本上微细上是属于善的,只是不是那么强而已,那为什么他看到你要打招呼,为什么他看到你不理你就直接走过去?在微细还是有一点善的,跟你友善,打个招呼,那当然在微细有善心,只是不是那么强大。跟一个老婆婆快跌倒我过去扶她,当然两个人的善心就有一个比较强,一个比较弱,所以打招呼的那个,多少还是有一点善心在只是不是那么强而已。

打坐入定可以留下无表色吗?

定可以留下无表色,定心位或发自内心的善恶由身口表现。一般我们的散心的这种意念,是没有无表色的,但是定心位就有,也就是说要真正入禅定,不是你只是坐在那边而已,要真正入至少未到地或初禅的以上才有算,因为定的那种力量很强。定力有时候又叫做不动业,因为它的力量很强,定力也可以产生无表业,一般的这种散心的这种意念是不会有的。

那我们说熏习成种,那这种熏习就都是无表业,还是业是包括无表业还有?

所以熏习这种留下的这股力量就是无表业,你造作,这个不是无表,你造作之后留下的那股力量会持续不知道多久,可能会很快就不见,要看你内心发出善恶的力道多强,那一股就叫做无表业。

听经闻法也是一种熏习,会留下无表业吗?

听经闻法那个不一样,因为那个是你吸收进去里面的,那一种心法的累积的,你要记住这(无表业)是身口的造作出来之后的,跟你吸收进来的那个不一样的。你听经闻法那个也叫熏习,但是那个是心的熏习。

那也是一种熏习,也就是说,我们说熏习成种,还不只是说内心的熏习,还有一种经过色法里面的无表色熏习,是熏习的一种?

是熏习的一种,但是那是留在外面的,跟心法是不一样的。但后来世亲还有唯识,它是用种子[2]来解释这个东西(无表色),依种子来解释的话,那这个东西(无表色)的重要性,它的理论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种子就可以解释这些东西,所以世亲后来是用种子来解释这个东西,而不把它解释成色法。虽然也是叫做无表色,因为从说一切有部过来的,后来世亲是用种子来解释它,用思心所来解释它。

(猫狗或其它动物也可以熏习吗?)

一般来讲是以人为主啦,因为猫跟狗我们实在是很难去猜,我们是以人为主,因为五根五境,有些动物它是没有眼根的。所以我讲过我们学佛的时候,遍十方法界都是佛法包含,但是以什么为主?以人界为主,因为佛陀是跟我们讲,所以用五根五境,因为只有人具备完整的五根,还有第六根。

当然猫狗它们也是有情,有它们的一些作用,只是我们很难去猜是怎么样,只是力道没有像人这么强而已。导师的佛法概论讲,六道以什么为中心?人,只有人会造作强的善恶业,那其他道大部分都是在受报,天道受乐报,其他下三道就是受恶报。它们一般来讲,不造强大的善恶业的,所以那些动物生态里面,都是你吃我、我吃你的,那些其实都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反应,因为它们没办法去思考。狮子饿了它就要吃东西,它没办法思考说:我这样会不会习以成性,我这样吃久了不大好?它不会这样去思考。

但是只有人有办法这样思考,所以一个小孩子做错事情,那就跟大人不一样,因为小孩子不懂事,大人能够思考,做同样的事情业就比较强比较大了。

(大乘佛教用种子,心法,他们不用无表色吗?)

大乘有时候就不讲这个无表色,他们有时候也不承认有这种无表色的东西,大乘另外有他的讲法,尤其是唯识它就直接用种子的熏习,不管你是出来的还是收进来的,全部都是种子的现行跟薰种,这样的理论就老实说更完整,也更容易解释很多东西。

那它的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是可以从前生可以过渡到今生,可以过渡到后生。由第八识的种子来解释业力的存在,那套理论就更完整了,然后我们也更容易去了解。但是如果你先接触这些,你知道这个之后再来读唯识,很多东西你就清清楚楚了。

心法

现在来谈心法。所谓的心,一切的心理和精神作用都称为心法。那么我们的心法有分为两大类,一个叫做心王,一个叫做心所,这个讲过之后你们以后读唯识就会很清楚了。心王指的就是六识,它是认识的主体,也是一切心理的作用源头。这是心王,精神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叫做心,除了这个心王以外,我们有心所。心所简单的讲,就是各种不同的心理作用,嫉妒,高兴,生气,发怒,恨你(等等),这一些都是心理的作用,这些全部叫做心所。

  • 一切的精神和心理作用称“心法”
  • 心王:认识(精神)的主体,一切心理作的源头。
  • 心所:各种不同的心理作用
  • 心王取总相,心所取别相
    • 总相:如青色、车、
    • 别相:如色之深浅、什么车、喜好等

内心的各种,不管是情绪的,认识的,各式各样的,愤、恨、恼、忌、悭这些,忌妒,这些全部都是心所,所以叫做心理的各种不同的心理作用。简单的说,(心王和心所)两个功能很相近但是有点不大一样,“心王取总相,心所取别相”。什么叫心王取总相,心所取别相? 总相就是整体、大体的。比如青色是一个总相,我看到一台车,认识一个车,这个叫做总相。别相是什么?别相就是对这个东西更深入的分析跟判断,乃至一种情绪或各式各样的心理的作用,这个叫做取别相。

比如心王认识到这是个青色,心所就会去分辨这个色的深跟浅,还有它这个青不是纯青,是有一点蓝的那种青;(比如心王认识一个车),心所就会去分辨这是什么样的车子,那么这种车子是不是我喜好的,还是这是谁的车子等等,如果是我很讨厌的那个人的车子,我就踢它两下(哈哈)。所以心所有这样一个作用,就是认识、判断、分析它微细的地方,心王就是取一个总相而已。

这个是简单的说明,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具体一点的,心王跟心所相应,心王是心的总体、主体的认识,心所是心理的各种作用,那这两个 —— 心跟心所叫做心相应行法心所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心相应行法,也就是这个心所跟心王是相应的,为什么叫做相应?(心心所相应)有五种平等:

  • 所依平等: 所依“根”
  • 所缘平等: 所缘“境”
  • 行相平等: 境映于心的相
  • 时平等: 同时起
  • 事平等: 事是“体”,心王、心所各有其相应单一之体及用。如:苦、乐二受不会同时一念中起。

所依平等

第一个叫做所依平等,所依平等是所依的根平等。比如眼识依哪一个根起来的?眼根,那么眼识的心所,要依什么东西才能同样的起作用?“所依平等”,心王和眼识依眼根起作用,那么眼识的心所是依什么根起作用?当然是眼根,它怎么可能依耳根?所以心王跟心所都依同一个根而起作用。像我现在眼睛看到那个地方,我的心王依我的眼根起的作用,所以我能够认识到那个东西,这个地方还有它的颜色,当我的心所起来,要判断它是怎么样具体而微细的颜色的时候,我这个心所要依什么根来起作用?还是眼根。所以心王跟心所起作用的时候,同样都是依同一个根起作用。

那耳识,我听到声音的时候,我是依什么根?耳根,我的耳朵听到声音是依耳根起作用,我的耳识才能产生,听到声音,我耳识的心所微细的地方,我要判断这是什么声音的时候,依什么根?也是耳根。所以心王、心所所依的根是同一个,这样叫做所依平等,叫做依的根平等。

所缘平等

所缘境平等,这个很容易了解,缘同样一个境,我眼睛看到这尊佛像,那么当我的心所起来的时候,我也是依这个佛像来做微细的判断。比如,这是一个尼泊尔或是一个南传的佛像,这个是心所,(或者说)我个人是比较喜好南传的佛像,这样都是一个心所的作用。这个心所当然也是缘这个佛像在起作用,这个叫做所缘平等。

行相平等

行相平等有点学问了,什么叫做行相平等?所谓的行相是心的所行相 —— 什么是行相?根取境之后这个境,资讯吸收进来之后,会在我们的内心里面显现出一个跟这个境相似相等的相,这个就叫做内心的行相。心所行之相就叫做相,所以这个叫做行相,所以说是境映于心的相。

这个心,就要像是一面镜子或是水或是湖水一样,东西出现,这个湖水或镜子现出一个像出来,这个相跟外面这个相,相不相似?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是是相似的,所以我就讲根取境的时候资讯吸收进来,会在心里面现出一个跟这个境相似的相,这个叫做行相。心跟心所它们取的相,行相,一定是平等的同一个行相,不会我心王去看这个,心所跑去分析那个,不会这样子。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为止,跟我来回向,请合掌。


  1. 所以无表色还不能完全等同与习惯,因为有些习惯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比如说话时习惯的某种口头语。
  2. 即“习性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