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 第十九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俱舍論 第十八講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俱舍論 第二十講

前言

阿彌陀佛。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上《俱舍論》,我們今天開始要上不相應行法。

不相應行法

  • 行蘊所攝
    • 心所法 & 非心所法
  • 非色法(物質)非心法(精神)
  • 有部認為是「實法」,經部認為是「假法」

翻到課本三十七頁,有沒有看到色法、心法然後心所法,心所法我們都講完了,講完之後我們現在來講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有十四個。為什麼它叫不相應?它基本上是不以心相應,也就是說它不是心所法,它不是一般的心理作用。前面我們講的各種心法或心所法,心所法就是各式各樣的心理作用,我們這邊所講的這個不相應行法,它並不是心理作用,但是為什麼叫不相應行?它有不相應,還有行,不是色法而且它不是精神的,但是它卻是行蘊所攝,行蘊知道是什麼吧?色受想行識那個行,五蘊的行蘊所攝。行蘊包括心法還有非心法在裡面。我再講一次,行蘊它有包括心法,也就是所謂的心所法,和非心所法在裡面。

行蘊包括心所法和非心所法(源自師父白板圖)

我們一般講,除了所有的心所法 —— 就是心理作用,所有的心理作用除了受跟想之外,其它的所有心理作用全部都包括在哪一個蘊裡面?行蘊裡面,我們說五蘊,色是泛指一切的物質,所有物質我們叫色;有受、想、行,還有識,這幾個(受、想、行,還有識),簡單來講都是心法,在《阿含經》裡面講的都是心理作用,但是現在在阿毗達摩裡面,它說這個「行」,你看包括 —— 它有講一個是心所法,一個是非心所法,一個是心所,就是其它所有的心理作用,就是心所法;還有一種是非心、非心所的。現在我們講的不相應行法,就是五蘊裡面這個行蘊裡面非心所法的這一部分。

因為心所法,我們前面講一堆,都已經講過了,我們現在講的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它是屬於行蘊所攝,行蘊裡面,行蘊有包含心所法和非心所法在裡面,它是屬於行蘊所攝的非心所法在裡面,所以它叫做不相應行。這個不相應的意義就是,不跟心相應,心所法我們都叫做心相應,又叫做心相應行法,其它的心所法都叫做心相應法。這裡的不相應是指不跟心王相應,也就是說它不是心理的作用,但是它又不是色法又不是物質,所以就把它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

說一切有部認為:不相應行法是實法,實體的存在;經部師認為:它是相對的假法。這個細節上以後講到裡面的時候我們會漸漸談。講到這裡,同學們如果是第一次接觸阿毗達摩的,或是第一次聽《俱舍論》的,可能還不是很了解我到底在講些什麼。有聽過不相應行法的請舉手,以前都沒有聽過不相應行法是什麼?你們現在第一次聽到了,我剛才講了那麼多,大部分同學一定還不知道說不相應行法到底是什麼?

如果要用現在的名詞來解釋,或是用現在某些概念來解釋,就是我下面列的這些:

解釋:

  • 因果關係的「自然法則」,不離有為生滅
  • 抽象概念
  • 為修行所立
  • 哲學性質

不相應行法,基本就像類似於因果關係的自然法則,但是它卻不離有為生滅。再講一次,它類似有點像是因果關係的自然法則,是有為生滅的,是造成有為生滅的各種法則。什麼叫做有為生滅?就是我們日常現象上的一切各式各樣的東西,它之所以發生,它不是全然沒有軌則沒有規則的,它是有些規則會這樣子發生。說一切有部認為,造成這個現象這樣背後的這些規則,它把這些規則,認定它是存在的一種,是一種實法,就是它把這些軌則給具體化了,把它具體化變成是我們一種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但是它這樣子立,並不是在哲學上光探討而已,它有哲學的性質,但是它終究的目的是為了修行而用,就是為了解釋我們怎麼樣斷煩惱修行而用的,這是它最主要的目的。雖然它有哲學性,但是它很多哲學性的探討是為了修行,為了斷煩惱,證果位,得解脫這樣的目的。為了這樣的目的來說明,所以才會造成這樣一個複雜的系統,這個就是不相應行法。 所以你只要把它想象成不相應行法只是一種自然的法則,或一種抽象的概念這樣就好了,細節我們繼續講下去你就知道。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都還可以,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我們繼續來講一下,這個自然法則,說一切有部把它列為不相應行法的自然法則有十四種:

  1. 非得
  2. 命根
  3. 同分
  4. 無想果
  5. 無想定
  6. 滅盡定

得,非得,命根,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FY喜歡問第六意識(什麼時候)不起作用,那個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就是,無想果就是投胎受生的地方,是在色界一個地方,它是異熟果,是一種果報;無想定跟滅盡定只是用我們來修定,是一種定的名稱;果是一種受生之後的名稱,它有這兩個的不一樣。

還有生,住,異,滅,生住異滅聽過嗎?生,住,異,滅,是指我們現象界最普遍的現象,什麼叫做現象界最普遍的現象?所有現象界的東西都會生,就是出現,出現會經過一段時間叫做,一段時間之後,它慢慢會敗壞就是,然後最後會消失不見叫做滅。

问:是不是我们前面讲的产生,发展,变化,灭亡那个?

師父:對,產生發展就是住變化滅亡,就是講,生,住,異,滅,對衰老滅亡,也是生,住,異,滅。我們人生,若用到我們人身上就會有什麼?就會有生老病死。我們一出生,然後當然會住一段就是成長;老可以包含兩個:一個是變老、一個是成長;生病就是開始變壞,最後死掉,我們人生也是要經過這樣的生住異滅。世間上現象的一切無外乎都是這個生住異滅的過程,從大到小,從最小的細胞,出生一陣子慢慢衰壞衰弱然後滅,最大的到宇宙、地球、太陽系,宇宙的存在,都是經過這種生住異滅。這種生住異滅,可以說現象界最普通的現象,所有的東西都會有,你看得到、摸得到的所有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其實說一切有部認為說,它在討論的時候,它不是討論這個生住異滅,它不是討論現象,它是認為這個現象背後有一個軌則,或一個什麼東西,讓它會生住異滅,所以它認為這個是實法

最後一個叫名句文,什麼是名句文誰猜的到?聽過名句文的請舉手一下,都沒有,其實你們很多誦經,這些名相你要知道的話,經典上很多時候常常會提到,名句文是在討論什麼你們知道嗎?來猜一下,從這個名詞上「名、句、文」在討論什麼?「名、句、文」在討論現象?不是,生住異滅在討論現象。你們聽到這個東西,會不會把它總括為什麼東西?一種表達,什麼是比較具體的表達?語言文字,尤其是語言,我們最具體的表達是什麼就是語言,我們表達可以有很多種。我使個眼色是不是叫表達?佛陀拈花微笑也是一種表達,我的肢體動作也是一種表達,我們鼓掌,我們做的這些肢體動作,手語都是一種表達。但是人類最具體的、最直接的表達就是語言,語言再發展成文字。這個名句文它是在探討語言,最主要是語言,當然你要說文字也可以,所以你從這個名句文你就可以猜的出來,它是在探討語言文字的,也就是佛教界裡面對印度語言文字的系統分析跟了解。這個語言文字在說一切有部裡面,它也認為是一個實有法有,細節上我們會慢慢探討,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就是這些都是不相應行法。

這十四個都是不相應行法,包括這個名句文,就是語言的表達也算不相應行法,因為這種語言的存在並不是在我們內心而已,它是一種客觀性的存在,而且它是非物質的。語言不是聲音的曲折而已,語言也不是文字的表達而已,語言是一個蠻抽象的一種概念,它不是色法,但是它也不是只存在我們內心而已,你不去講那別人會用。所以就一切有部認為語言也是一種軌則,一種軌範,在這種軌範之下我們可以使用它,這個細節上等到進去裡面的時候我們會再談。

JQ:生住异灭就是我们最常用所谓的成住坏空?

師父:對,同樣的東西只是不一樣的名稱而已,生住異滅就是成住壞空,沒錯。

问:所以这个时间的感觉,时间的概念,也是属于不相应行法,是吗?

師父:基本上時間只是一種假法的概念,在說一切有部和大部分佛教的部派裡面,它都不認為時間是一個實法,只有少數的論師或是少數的學派(勝論派),它有認為時間是一個實法性。但是包括說一切有部還有《俱舍論》它都不認為時間是一個實法,根本連在裡面都沒有,如果是的話它們就會(在不相應行法)把時間它列入。

空間和空性(師父白板圖)

但是空間是一個實法性,空間我們等一下不相應行法講後,會有講三個無為法,空間的性質是無礙性,這是一種實法性,「無礙」,障礙的礙,色法是什麼質礙性,質礙會變壞會質礙,空間剛好是相反,它是無礙性。所以空間本身來講,在說一切有部它認為,空間有兩個層次來探討:一個空間的本質,一個是空間顯現出來的現象,這個當然講到下個禮拜進入無為法我還會再提。就空間來講,說一切有部它認為就空間這個東西來講,它把它分成兩個層次來探討(見圖)。

第一個層次就是我們能夠碰觸到的看到的這種東西,這種空間,這個是空間,這是空性空間的性質,不是大乘講的那個一切法空那個。它有兩個層次,這個是現象的層次,這個是形而上的,形而上的層次,現象界背後的層次,就這個層次來講它認為空間是色法,因為空間由影光暗呈現出來,所以有沒有東西在那邊,它東西有沒有存在,還是它沒有東西是空的,你看的到你可以感覺的到,它是相對性的產生,所以它是一種色法。像比如我弄這樣子是不是,你可以看的到一個東西在裡面,它這樣子,你眼根可以接觸到,它認為這樣是一個色法,因為影光暗你可以看的到的。但是空間本身背後的性質這種無礙性,這個形而上的這種哲學性,它認為這個東西是無為法,叫做以無礙為性,這個叫做空間性質,不是大乘佛法講一切法空那個空性,那個不一樣,它是在講空間的性質。

但是時間它沒有列在這七十五法裡面,包括大乘的百法什麼,它都沒有把時間列進去,為什麼?大小乘它一致認為,時間只是相對的感覺而已,是假法,沒有實在的時間這樣一個東西。所以就這一點來看,佛教在談時間,就跟現在的科學家談時間會有一點不大一樣,是不是?某某現在的時間,科學家怎麼講?像相對論,他認為時間是有實法的,它是以速度極快,像光速往前跑的,所以它一過去的話,除非你是光速,不然你追不回來的,但是它卻是有實法性的東西。但是就佛教來講,所有的大小學派,絕大部分都是認為時間只是相對性的概念而已,沒有真正時間這樣一個本體的存在。包括說一切有部,包括《俱舍論》,都沒有把時間列為實法性的東西。這樣JQ有沒有問題?剛剛是你問的。

JQ:在唯识里面,时间是依他起性还是遍计所执性?

師父:如果要講的話它可以講是遍計所執,也不是依他起,因為我講過時間只是一種相對概念而已,它不是緣起的有一個存在現象的東西。因為時間只是我們的感覺,然後不同區域,上次我講過,中觀認為時間只是移動的差別,中觀裡面它是這樣講,它說所有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包括空間也沒有自性,如果沒有存在,顯現不出空間。這樣知道嗎?因為有存在,所以相對於沒有存在的地方,我們才叫做空間。所以這個跟說一切有部的這個理論就不一樣。一旦有存在,這個存在的移動,從甲到乙,存在的移動,也就是說這個東西的存在,它的移動是什麼概念?是在空間上不同的點。本來這個東西在a點,這個東西在b點,從a點到b點這樣不同的,同一個東西存在在不同的點,空間上不同的點,叫做移動。有移動就會產生相對的時間觀念,這個是中觀裡面所講的,所以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在這樣相對應之下而產生的,所以沒有一個東西是實質而有的,這個是中觀的概念。

所以包括時間,連說一切有部,唯識,中觀都認為時間不是實法,講的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空間來講說一切有部卻是認為空間有一個實質性

问:只要没有动就没有时间?

師父:但是問題是不可能不動,因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就一定在動,一定會有生住異滅。

问:佛陀的动和我们的不一样是吗?因为他的动是不动。

師父:講動、不動,不是我們在現象探討,這個我們到般若經裡面會跟你講,它有一個更高哲學,你可以講動即不動,為什麼?來誰跟我講,上過《金剛經》跟我講什麼叫做動即不動?動即不動,

问:有动却没有动是吗?

師父:這樣不是矛盾嗎?

ZR:是讲心动和行动的区别吗?

師父:其實都包括在裡面,所謂的動即不動《金剛經》怎麼講?眾生眾生,既非眾生是名眾生,所以你也可以套用,動既非動是名動,來誰跟我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動既非動是名動」?我們不是講眾生、眾生既非眾生是名眾生,動、動,因為眾生眾生,既就是,非動,是名動,這樣清楚嗎?動啊動啊既非動是名動,眾生眾生既非眾生是名眾生,上次《金剛經》我講的很清楚了,誰幫我解釋一下?

Y:师父、师父既非师父,是名师父。

師父:沒錯啊,因為師父也非實法,師父也是各種因緣組合而成的,還俗了就不是師父,都是依因緣而合成沒有一個實質的東西。

所以說所謂,不管任何的動,生住異滅的動,或是我們一般講的,我走來走去的那個動都好,所有一切的動,動就是非動,這個非動什麼意思?關鍵在這個非動怎麼解釋,這個非動,不是說沒有現象上的動,有。它指的非動,指沒有實質一個動的東西,沒有實質動的自性,因為這個動,我剛剛講過,它是相對存在然後擺在不同點,這樣才叫稱作動。所以就般若經或是中觀《金剛經》來講,它這個非動指的是沒有動的實質自性。也就是說這個動的東西,是因緣和合產生,我們感覺它在動的,實際上是沒有一個什麼實際上的東西,或是讓它自己去動,沒有這樣一個東西,這樣的理解才是真正的動,才是正確的動。

所以他剛才講的沒錯,師父師父既非師父是名師父,什麼意思?師父不是生出來就是師父,因為我不是活佛來轉世的(哈哈),開玩笑。師父是各種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因為我出家學佛受戒剃度,然後二十年這樣學習然後教你們,在這樣各種因緣組合之下才叫做師父,這是另外一個分析,今天你們都跑掉,我自己站在這邊講給誰聽?沒有你們這些學生也好或徒弟也好,哪來的師父?相對性的存在,這是一點。那這個相對性存在,我本身必須要具備這樣一個條件,不是說我今天沒有剃度沒有學習跑來我就變成師父,然後你們來,我就變成師父,也不是。我也必須要有俱足這樣的條件來教你們,然後你們肯來學,這樣構成之下才有一個師父的存在。所以師父是沒有一個實質本質的,沒有一樣叫做師父這樣一個東西。所以叫做師父師父既非師父是名師父,但是我們這個扯遠了。

但是我要讓你們知道一下不同的觀念,但是說一切有部它卻認為這些東西是有的,它不只是相對的存在而已,它是實質上本身有這樣的存在。所以你們知道中觀它最大的論對,或最大的挑戰者是誰嗎?他在挑戰誰嗎?中觀尤其是龍樹,他它最想要挑戰的,不是唯識,是說一切有部。因為說一切有部,當初在它的力量它的勢力占着絕大的北印度,還有西北印度都在它的教派的範圍之下。龍樹出來之後,他認為說一切有部在佛法的理解或詮說上,並不是那麼符合佛陀的意思,所以他就依般若空性,般若經為主,然後詮釋出他的中觀理論。他最主要是針對說一切有部的某些理論,所以他們倆個有不同的理論,這個(般若經)跟這個(有部)有不同的理論。但是這個(般若經)在理上我們可以理解,但是這個(俱舍論)在初始的事修上我們卻是必須要理解,而且是很好用的。

JQ:中观谈到时间的观念,是不是由移动的关系产生时间概念?它是不仅仅只包括有形物质移动,也包括念头的迁流吗?

師父:都可以這樣子包括所有的,因為念頭也有前後。

JQ:就是指有形跟无形,只要有迁流改变移动的感受,就有时间的观念存在?

師父:對,因為你們現在因為上過《俱舍論》所以很多東西很好理解,為什麼?因為你的念頭是不是一種心所法,在這個裡面是一個實法。所以既然是心所法它就有起有滅,所以如果你沒有上過的話,有時候談內心的概念或東西很難去理解,你上過之後你就比較具體可以明白師父有時候在講些什麼。因為這所謂的生住異滅,所有的法都包括,現象都包括,所以你的心理作用,你的心所法,有生有滅,有生住異滅。FY來了,今天會談到你很喜歡的第六識阻斷,無想定還有滅盡定,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

ZR:我们讲的都是就是在这部论里面,它是承认它是实法是相对存在的。

師父:都是這一部論講的,因為我們在講《俱舍論》。

ZR:就是指这部论讲,其它的先不说。

師父:指這部論主要,但是你們要知道《俱舍論》裡面含的很多觀念,後來是被佛教拿來當成普遍性概念的,這樣你知道嗎?比如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你知道這個是哪一個部派講的嗎?說一切有部講的,《俱舍論》拿來引用,《俱舍論》因為在早期在中國有很大的影響,俱舍宗,很多人這樣的研究,所以後來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被中國佛教當成是一個成佛的普遍認定的時間。但是龍樹在《大智度論》裡面講不一定,有長有短,無量阿僧祇劫都有可能。但是說一切有部,他是依各種方面來計算,依普遍性的各種根基來計算,他認定三大阿僧祗劫。

JQ:师父你是说龙树说的还是世亲菩萨说的?

師父:龍樹說,龍樹在《大智度論》裡面,他是否定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他是說不一定的,有的學派說七大阿僧祗劫,龍樹說不一定,有快有慢,有的無量阿僧祇劫都有可能,端看個人怎麼努力,這個就是龍樹菩薩講。說一切有部,因為它針對的根基,是所有的人都喜歡給你一個具體的概念,我們是不是這樣子?你們來修行的時候是不是常會問我說,師父,你就告訴我什麼法門最好我來修就好了,是不是很多人喜歡這樣?所以很多人不喜歡我,不是討厭,而是說不喜歡跟着我學,因為我不會跟你講說,你就做什麼什麼這樣就最好了,因為我不會這樣子做。

因為所有的法門都是端看根基,不同的人學習不同,我沒有辦法跟你講說,就什麼東西就是最好的,一個什麼概念。但是偏偏眾生喜歡去抓住一個東西,然後把這個東西當成最好的,我就跟着那個就沒錯了,我們眾生偏偏喜歡這種。因為不喜歡動腦,動腦很辛苦,動腦真的很辛苦,大部分的人學習,尤其是信宗教,他不喜歡動腦,因為動腦很累,他希望不要動腦然後可以得到相同的功用,是不是這樣子?但是偏偏佛教就不是這樣子,很抱歉佛教就是必須要動腦,不斷的去觀察,不斷的去了解,不斷的去反省,不斷的去改正,這些都是要動腦筋,所以很累,但是收益卻很大。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

JQ:问一个不礼貌的问题,请问师父是什么法门?

師父:我修的是戒定慧,我沒有特定什麼法門,我就是修戒定慧三學,如果要讓我硬講出一個什麼東西來,我跟你講就是好聽一點,我講好聽一點描述就是禪教雙修。如果要自我包裝好漂亮一點就是禪教雙修,禪就是禪定,不是禪宗,我講的禪是指禪定;教就是教理。我的修行法門就是我儘量在教理上融通弄清楚,然後把這些教理上得到的這些理解,怎麼樣?用到我的身上來去修行反省,那同時有時間儘量打坐。當然其它的這些宗教行為我也都做,像做早課、念佛、拜佛這些儘量也都做。所以我沒有一個固定的什麼法門。你硬要說,如果你們出去說你們去聽經,那你們師父到底修什麼法門,JQ你問的其實不錯,也可以給同學們一個以後可以回答。(人家問)你師父是修淨土的嗎?還是修禪宗的?

我是禪宗的法脈沒錯,正宗少林的法脈,我不是開玩笑,我說的是真的,我們的法脈是屬於正宗少林的法脈,從福裕雪庭禪師下來,上面有一張自己去看,不知道第十幾還是二十代的樣子。但是你說我是修禪宗嗎?不是,如果人家問你你師父到底是修什麼,你就跟他講:禪教雙修,這樣有沒有什麼問題?

得,非得

1得 prāpti & 2非得aprāpti

  • 得:能使我們「獲得」某事物的「法則」
  • 非得:能使我們「失去」某事物的「法則」
  • 惟發生在自相續和二擇滅
    • 自相續:自已身(身理)心(精神)上
    • 二擇滅:擇滅和非擇滅
    • 表示「修在靠自己」的一種理念
  • 獲:初得名獲:1)未得今獲 2)已失今獲
  • 成就:得後能保持一段時間(如戒體)

首先來談prapti,非得aprapti。是使我們能夠獲得某事物的法則,這個得我講的簡單具體一點叫做得到,你得到什麼不是忽然間莫名其妙的得到,當然它有因緣促使你這樣,但是說一切有部認為:你得到什麼或得這個東西是一個法則,它在背後促使你可以得到某些東西所以叫做

非得相對的就是使我們失去某些事物的法則就叫做非得。所以「有得」跟「非得」,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你先這樣我會一層一層慢慢很細的解說下去。你先了解這個「得」,就是講的具體叫做得到,obtain, achive, complete,都可以,你得到些什麼東西背後有一個法則,促使這些因緣成熟之後,讓你得到某些東西,這個叫做得,它是一個背後的法則,讓你有能夠得到東西這樣的事情發生,這個叫做「非得」,是讓你的東西失去,你本來有的失去了就叫做非得。

ZR:是不是可以说是得到和失去的原因吗?

師父:不能只是說原因,因為得到失去原因,它只是現象上的而已,這些原因是現象,比如我把你拿走了,你失去了,我偷你的東西,這是現象上的,但是它講的是背後的一個法則。

ZR:还是说,我为什么我会失去,我为什么我会得到这个东西。

師父:也是可以,但是它是促使,促使你這樣子或是會形成這樣的一個法則,這個比較抽象,它本來就是在講抽象的東西。

ZR:就是怎么样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什么是这个法则?因果?

師父:可以是現象上的因果,可以是背後的理則因果,如果談因果是屬於背後理則的這種因果。你們知道什麼叫現象上的因果嗎?就是我們看的到碰的到的,比如剛才說東西丟了是我拿的,這個就很容易。

ZR:你拿是因,我失去是果。

師父:這個是現象上的因果,但是理則上的因果就是說,某些東西發生了,它所造成的是必須有這樣的結果發生,這是背後的一種理則性。我舉一個例子,你們可能比較可以具體了解一點,蘋果掉下來,不一定打到牛頓,反正掉下來就對了,這是現象上的事情。我們去問,為什麼蘋果會掉下來,有可能是我去摘或是我用石頭去打它,這個是現象上的因果。但是牛頓定律是什麼因果?萬有引力,是蘋果掉下來背後的真正根本的原則、理則,是不是這樣子?這樣你知道,萬有引力看的到嗎?看不到,但是它卻支配着所有的在地球上東西的移動,這樣子你知道嗎。所以蘋果掉下來,我可以講說風吹的,風吹它蘋果快掉了一吹掉下來,你可以說是風吹的,但是我們可以不可以更進一步去理解:它真正背後的什麼法則致使它風一吹掉下來,為什麼風吹不往上跑?

所以說一切有部在談這個的時候,就有點像現象上的因果,是所謂的風吹蘋果掉下來,是我們看的到,也可以感受的到。但是背後的牛頓定律或萬有引力這樣的理則卻是我們看不到觀不到,它卻是支配着地球上現象上一切的移動。說一切有部在談這個就很像是這樣子的,它不是在談現象上的因果而已,它是在談背後的法則的因果性,它是促使你會造成會形成這樣一個狀況的理則跟法則。讓你得到的這個法則叫做得,讓你失去的這個法則叫做非得。

這樣是不是有點理解師父在講什麼?用牛頓萬有引力的例子之後你們就容易了解了,你不了解也沒關係,因為這個本來就有點抽象性,有點哲學性的東西,反正如果你去大學上哲學,它有很多莫名其妙你根本搞不清楚它是什麼。

问:所以法则一定要用慧眼的智慧才看的到的?

師父:對,可以這樣講,慧眼跟智慧才可以透悟到中間的過程。所以很多人,比如業力的法則,業力看的到嗎?看不到,業力的法則也是經過佛陀,或那些聖人無始以來的這樣修行,然後悟道之後才告訴我們。業力實際上是我們看不到的東西,但是有些外道,他有修禪定他有天眼通,然後他看到一些是我們看不到的現象,但是他誤解那個是業力的法則。我上次講過誰記得,比如有些外道他修了天眼通,他可以看到一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它看到這隻牛死掉了,然後它的神識上升去了天堂或是天道,變成天道眾生。他是有看到這樣的現象,這些現象是我們看不到的現象,他因為是用神通看到的用天眼通,但是他不了解背後的法則到底是什麼。他只是看的現象上,這隻牛死掉上升,所以他就去思考去想,牛為什麼可以上天?牛平時做些什麼,平時每天在吃素,不是吃素是吃草啦,吃草跟吃素不一樣。師父吃素你不能說師父吃草,不好意思,不食眾生肉,不食眾生肉跟吃草不一樣。他就想牛平時有做什麼,沒有啊,就是耕田吃草而已,他就學牛吃草,因為他覺得牛平時沒幹什麼,最多是每天在那邊吃草,他就學牛吃草,他以為這樣子就可以升天,後來有一個外道,就是這種外道,它後來看到佛陀之後,他就跑來問佛陀,佛陀就跟他講說:你們雖然有修天眼通,但是你不了解背後的原則跟法則,你只看的現象上的問題,然後你自己去亂猜一通。

所以你講的沒錯,這種法則只要慧眼的佛陀阿羅漢這些了解萬事萬物因果的人,他才可以了解,他才可以知道,這個就是得跟非得。你們只要知道有這樣兩件事情,你去探究那到底真的是什麼東西,我也沒辦法拿出來給你看,你來問我說萬有引力到底是什麼,我也沒辦法拿出來給你看。它的得跟非得,它所談的不是我們一般的東西,不是今天我去工作薪水發了之後,老闆給我一堆錢,我拿了錢叫得,這個不能算「得」,因為這些表面上因果的東西,這些只是現象移動。說一切有部在講這兩個東西的時候,它不是在談這些我們一般的這些,我拿你的,你拿我的,我今天得到什麼,不是在講這些,它談兩件事情:自相續,二擇滅,什麼叫做自相續?

自相續

自相續跟二擇滅,自體相續或自相續,在很多經典論典上可以看的到,你們一定要了解這個自相續是什麼,不然你去看的話會模模糊糊。自相續就是我自己身心的相續,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包括什麼?身跟心的相續,所以佛教一般在談我自己的時候,它要特別講的是指身心的相續,它是講自相續,是身跟心的相續,就是用在自己身上的才能講得跟非得。

書上有寫,只是書上有時候可能沒有寫的很清楚,它講的非常簡要是不是?看不明白沒關係,所以師父有作用,你看不明白所以師父才要來解釋,如果都讓你看明白了,你們大家回去看書就好了,但是書還是要看,看了書之後師父再解釋就容易。

什麼叫做自相續?身心的相續,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相續,這個跟修行會有關係,等一下會講。我先講生理上的相續,什麼叫做生理上的「得」:比如你生下來由於眼根上的某些問題,是瞎子,看不到,這個叫做眼根的非得,你本來就沒有了,這時候應該不能叫非得,因為你本來就沒有了。後來醫學發達發現其實你這不是很大的問題,你只要什麼,反正醫學我也不大清楚,眼睛上面的構造某個地方出問題,現在醫學發達,醫生把你診治修好了把你治療好了,你忽然可以看到東西了,這個叫什麼?眼根的得,或是眼識的得。因為你之前眼根有問題,所以沒辦法發眼識,你現在眼根修好了叫做眼根的得。因為眼根是屬於我們自己生理上的,所以叫做眼根的得,眼識的得,因為眼根好了,所以你的眼識可以發生作用,所以叫做眼根的得跟眼識的得。這樣知道嗎?

相反的,本來你是眼根好好的或是耳根好好的,但是發了一次高燒之後,怎麼樣?聾了,把耳根燒壞了,這是用最簡單的解釋,這時候你從此以後再聽不到聲音了,這個叫做耳根的非得,還有耳識的非得,非得,就是本來有的然後失去了,這個叫做耳根耳識的非得。

M:我觉得这个不是法则,这应该讲是一种现象。

師父:對,所以說我剛才要講的就是說,它不是只是指現象上的,它是指背後的東西,讓你促使這樣子的。

M:你刚刚又说治好了,它眼睛看不见,然后看见了就变成了,这个其实是现象,并不是法则,那和这个是不是一样,就这两个“得”,是不是一个概念?

師父:是一個概念,它就是失而獲得叫做得,但是它是指失而獲得後面的,促使這樣的一個東西,所以它解釋只能用這樣來解釋而已。你只要把它想成它不是現象上的而已,它是背後促使你這樣子的,讓你本來有,後來失去了,這樣的一個現象背後的一個東西,這個就叫做得、非得,但是這個東西它沒辦法,你說背後,我沒辦法解釋它到底是什麼,我只能用現象上的描述來描述它是什麼。

ZR:比如我生病了眼睛看不见了,这个病就是我们所说的非得吗?

師父:病不是,要是造成,必須要讓你眼睛看不到,耳朵也聾了這樣子的,這樣的狀況產生了。

ZR:原因就是病啊?

師父:原因就是病,但病不是,因為這個病不一定會讓你耳聾,也不一定會讓你瞎,因為這個病只是一個條件跟因緣。

M、ZR:就像那风吹苹果的,就是它是整个过程的就是…

師父:一種法則在後面促使它會造成這樣,反正這是蠻抽象的東西,你現在很難理解也沒關係,你只要了解說,說一切有部它有這樣一個就好了。因為到這裡,以前我讀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跟我講一件事很好笑,因為做數學,老是做不懂,有些道理聽不懂,然後他就跟我說你聽不懂的時候,你先不要去了解它過程,你先把它想說它是這樣就好了。我繼續講下去你可能會比較有點概念。

所以它是講身跟心的是自相續,有生理、心理的,生理的這個當然跟我們的業力會有關係,會有業力會牽扯在一起。比如先天生來眼睛瞎的,那可能就是過去的業力所促成的,會跟業力會有關係。業力是表面上的原因,但是它也可以說業力這樣的關係跟這個所造成的一種條件,就是促使它這樣子。

ZR:是不是它就是说,唯发生在自相续…

師父:自己身跟心,生理跟精神上,得和非得,只發生在我們的身心上,自相續就是身心上。

還有二擇滅,二擇滅等一下我會解釋。所以比如這個課本跟我的身心沒有關係,這個課本是我身心以外的東西,你不能說我課本丟了叫做非得,不能這樣講,只能是我們感官上的,生理上的還有心理上。比如心理上,我本來很聰明,我認知到什麼了解到什麼,這個叫做,過一陣子忘了,已經沒有這種智慧了,這個叫做非得。它立得、非得,其實在除了生理外,心理上它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為什麼?它就會談到二擇滅。

二擇滅:對於修行證悟非證悟,所以你本來沒有開悟,沒有證悟到真理,你現在證悟到真理,證悟到真理不是身體上的,是內心證悟,所以你就可以講,我對解脫的得,我得到了解脫,我已經證悟到諸法實相。某某你剛才是不是有舉手?

JQ:我说那个,这个“自”他还用了“相续”这两个字,意思说那个“得”,得到了以后就是“相续”的?

師父:會,我後面會有講,我等一下會講,獲初得名獲,然後成就,得後一直保持,才是真正的得,但是那個自相續,它是講身心生命的,是指這個身心生命的相續不是「得」的相續,這樣你知道嗎?就是說這個「得」只能用在自相續跟二擇滅上面。自相續是指身心生命的相續,「得」只能用在我們這個身心生命上面而已,不能用在說這個課本或是這間房子或是車子,我得到這個車子,這樣子不能用。得、非得的概念來講,這個相續就是指身心生命,是指我們這個身心生命,它是continue,因為我們這個身心生命是相續的,不是這個存在,下個不見了,我這個physical body(身體)還是可以相續一段時間。它為什麼用相續?有時候我們講相續,它在說它可以相續下去,但是在變化當中持續下去,我們的mental(精神)也是一樣的,它可以相續,但是它在變化中相續。我今天想的跟過去幾天前可能不大一樣,但我們這個mental(精神)並沒有斷掉,它還是自己一直相續下去,雖然說在變化當中一直延續,所以叫做自相續,是指身心的相續。

问:所以在一般的经论里面讲的相续就是我们心跟身?

師父:沒有,它如果特別指自相續或他相續,他相續就是別人的身心,它特別講自相續或他相續就是特別指這個(得、非得)。但是如果它只是講相續,它就是講一般的不斷的這樣相續。所以你們尤其讀論的時候,如果看的自相續或他相續,你要知道這是指自己的身心,講他相續是指別人的身心,這個常常會用。比如這件事情是在自相續上發生,還是在他相續上發生,為什麼這個,就你來講,你只能用在自相續?因為別人的身心的得、非得,跟你沒有關係。別人怎麼證悟到,動了什麼,跟你沒有關係,所以你只能用在自我身心上面而已。

ZR:也就是自己相续的才能说得、非得

師父:對,你對你來講,你是你自己的,我對我來講是我自己的,對,你不能說你眼睛看得到什麼,是我的得,那跟我沒有關係。你得跟非得,是你的不是我的。

ZR:比如我们通过观察获取知识算“得”吗?

師父:這個是得,只要是你自己獲得的,對你來講就是「得」。

问:因为一个人得了智慧,他没办法跟你解释,因为他是自己得的。

師父:是呀,是呀。

ZR:但是这东西不是你的,比如我看到一个杯子,我把它记住了,然后我把它画下来,那这杯子还不是你的,你得的是你的智慧跟认知?

師父:得到了你的智慧跟認知,所以我說這個杯子變成你的,跟「得」沒有關係,你對它的認知是你自己的,這個才算「得」。你把杯子拿過來了,我說這個杯子跟你沒有關係,因為不是你自相續上面的東西。

二擇滅

二擇滅,什麼叫二擇滅?這是講無為法三個無為法裡面的兩個,我們的無為法有三個,《俱舍論》裡面有三個,後來的唯識也有講六個,也有講四個的。這三種無為:一個叫虛空無為,一個叫擇滅無為,一個叫非擇滅無為,這兩個(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跟我們的證果或是證禪定有關係,所以這個是依修行來立的,而且它是指內心的,它不是指這個肉體。

什麼叫擇滅跟非擇滅?簡單的講,一個東西你透過簡擇或是透過方法、透過你的思考,把它的因緣斬斷了,讓它不會再產生叫做擇滅。它斷了之後,由於也沒有其它的因緣可以讓它再起來了,這個叫做非擇滅。講到這裡知道我在講什麼嗎?不知道。我說過擇滅、非擇滅是針對修行用的,我們有很多煩惱,煩惱會造業就會有果報,透過修行想辦法把我的煩惱去除了,去除了之後,因此煩惱不再生起來,這個叫做擇滅無為

ZR:这算是修行的目的吗?

師父:修行的方法跟目的,這個叫做擇滅,因為由簡擇到達滅。非擇滅就是說,當你把基本的這些煩惱斬斷之後,它沒有因緣再生起來了,這個叫做非擇滅,所以擇滅為先,非擇滅為後,這樣知道嗎?

M:那就是说非择灭在修行更高的一个。

師父:也不是,也可以這樣子講,非擇滅就是緣缺已經不生了;擇滅就是你必須要用功用心的去把它(煩惱)斷除叫做擇滅,然後讓它到達那個境界。非擇滅就是你到達那個境界之後,因為它過去的這些已經沒有因緣讓它再滋長了。

非簡擇讓它去除,已經去掉了,已經緣缺不生了,擇滅就是你要用心用功去想辦法把它去除掉,尤其是煩惱。比如你現在在修行,就是很辛苦的用各種方法把煩惱斷,斷了三結證了初果,所以你斷煩惱當下想辦法斷當下到了初果,這樣的過程就叫做擇滅;你證了初果之後,根本的我見不再起,這個叫做非擇滅,因為它已經緣缺不生了,它會生的那個東西(煩惱),之前已經被斷掉了。

比如你把一棵樹,或是說我們要除草,你很辛苦的把它連根挖起來,挖起來這個時候叫做擇滅;因為你有用心用功想辦法把它挖起來,弄起來之後,由於沒有根了,所以這遍地不再長草了,這個叫做非擇滅。那之前,就叫做擇滅,因為你有想辦法去把它弄起來。

但是我講過這裡的擇滅跟非擇滅是針對修行而用的,不是用在其它地方,所以得跟非得用在擇滅跟非擇滅身上。你擇滅,是想辦法把煩惱弄掉了,就是叫什麼?煩惱的非得。你本來有煩惱,你煩惱的非得,煩惱的非得,相對就是智慧的得。

ZR:烦恼的非得,智慧的得,那是不是你的得?

師父:是我們的啊,不是別人的,就是這個得,因為它用在二擇滅上面,其實說複雜也不是很複雜,你只是要了解說,這是針對煩惱,我們修行斷煩惱用的。但是講到一點很重要,這個就是佛法跟其它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它特別講自身相續,還有二擇滅,這個都是用在自己身上的。所以說我沒辦法幫你斷煩惱,我也沒辦法灌頂給你,佛菩薩也沒辦法灌頂給你讓你斷煩惱。所以你看,所以這個在阿毗達摩裡面或初期佛教裡面,這個就很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修行是誰在修?因為是自己自身相續的,自相續,修行是你自己在修,得、非得,是你自己在得、非得,跟別人沒有關係的。佛菩薩沒有辦法說,我把什麼東西加持給你,你就證了初果二果,證了幾地幾地菩薩,沒有這種事情。所以學過阿毗達摩的人或是談過這樣東西的人,他會很重視自己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往前怎麼去走,不會去虛求什麼,不會去虛求捷徑,不會去虛求什麼能量力量的加持或是神通的運用,他會一步一步的比較踏實的往前走。所以你學了之後,或許你在這個理論上或這個哲學上概念上還不是弄的很清楚,但是至少有一件事情,它告訴你什麼,修行是自己在修。

问:它这个是世间法还是佛法?

師父:也可以這樣講,就是從世間裡面去觀察修行。

问:师父我常常听说我们去求佛菩萨的加持,那是什么意思?

師父:佛菩薩的加持很多,簡單的講佛菩薩的加持是助緣,佛菩薩的加持是助緣,我們的修行是主因,因為一件事情必須要有因有緣促成,也就是比如我跟你們講經說法,我有沒有作用?有,我是助緣,那我講經說法之後,你們要不要聽要不要修?你們是主因,所以師父的加持就是這樣的意思,佛菩薩的加持,很複雜,我可以慢慢探討。

其實以前這個佛學班舊同學某某今天沒來,YB可能是最久的因為YH那時候也沒有上過,以前我們曾經探討過,佛菩薩在修行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跟地位,其實很複雜裡面很多東西,但是我們講過一句,總歸來講就是,佛菩薩是在我們修行菩提道上一個很大的助緣,助緣不是主因,主因是誰?主因是我們自己。所以你要把佛菩薩的加持當成一種助緣就好,最大的助緣跟加持是什麼?他可以給你各種的助緣,但是最大的加持跟助緣是什麼?佛菩薩的助緣,他給你的助緣,最大的助緣可以給你的是什麼?佛法弘揚說法給你聽,佛法的傳承說法弘揚佛法,把法則講給你聽,這個就是佛菩薩最大最大的助緣。當然在這之下還有好幾種,在因緣條件具足之下,他會出現來幫你,但是最大的幫就是法助,佛法的助緣,他講法給你聽,你依着這樣去做,他就是最好的助緣跟最大的助緣,這樣你知道嗎?當然其它世間種種世俗的幫助,其實周遭很多人都可以當成你的助緣。等一下我慢慢再跟你談,因為奇怪今天時間過的很快,時間是沒有自性的(哈哈)。

得、非得發生在兩種擇滅,表示修行靠自己的一種理念。進一步,得、非得,它還有更細微的劃分,就是得、非得裡面它有分為:「獲」跟「成就」。

  • 獲:初得名獲:1)未得今獲 2)已失今獲
  • 成就:得後能保持一段時間(如戒體)

初得名獲,得之後能保持一段時間就叫做成就,所以得可以分為獲跟成就。我們這邊有講,獲叫做初得,你剛剛得到的時候就叫做獲,獲又分兩個:未得今獲,已失今獲。就是你從來沒有這樣的東西,比如你從以前到現在沒有禪定的經驗,你這兩年來很用功打坐打坐,忽然有一天有輕安的成就出現了,這個叫做未得今獲。

以前從來沒有得過,這個叫做未得今獲,另外一種就是,比如你過去曾經禪修坐得很好,結果到了初禪二禪的境界,但是有一陣子之後發生不知道什麼事情,你沒有再打坐了,然後你這些輕安境界都沒有了(失去了),你最近有時間又開始打坐,這樣的境界又出現了,所以這個叫做已失今獲

還有一個叫做成就,成就就是說得到之後,能保持一段時間就叫做成就。有些東西你得到會馬上失去,有些東西你得到之後可以保持一段時間,你要不用功它就會不見了。比如我剛才講的禪修禪定,禪修如果你常常坐,你得到了輕安你就常常可以保持,你一陣子不坐,那個力量可能就不見了。還有一個經典上常常講的叫做戒體,受戒有戒體,這個戒體,它的激發就是靠你受戒的時候受過各種儀式產生的這種戒體,這個戒體會維繫一段時間。但是維持多久,就看你有沒有認真用功的常常在守戒,常常在修行常常在戒行上轉,如果有的話,你這個戒體就可以一直維持下去,這樣的狀況就叫做成就。但是如果你不好好,持戒就會怎麼樣?戒體就會不見了,就會怎麼樣,不一定破戒,如果你不持戒,有時候就是破戒或是違犯,你不持戒,可能這個戒體就會失去。這樣子各位同學有沒有大概對這個有點了解?

ZR:这个失去叫非得吗?

師父:對,這個失去就叫做非得。無表色可以是一種成就,因為無表色它持續下去的話,它就是成就的一種。因為上次我們講無表色的時候,不是講戒體嗎?你透過身心,比如像皈依或是受五戒,然後發射這樣的無表色,這無表色就說一切有部來講,戒體是一種無表色,所以戒體就依於無表色力量維持下去。但是這個力量你必須要常常持戒才可以一直延伸下去,如果你不持戒這個無表色會斷。

问:会不会到一个境界它不会断?

師父:有啊,你要是證悟了,我講證悟就是剛剛講的非擇滅,你到達非擇滅的境界之後,你對智慧的「得」不會再失去了,證悟了果位之後,所以證悟果位,禪定會退,但是證果位是不會退的。你不要說我本來證了初果了,結果過一陣子之後忽然又變凡夫了,基本上沒有這種事情。比如某一種煩惱斷掉了以後,它不會再生,斷了的絕對不會再生,但是你要斷煩惱至少就是三結斷,小乘至少要到初果,要到初果才能叫做聖位。你知道聖人,小乘在初果大乘在初地,才能真正斷根本的煩惱,根本煩惱斷了之後它不會再生起來,這樣知道嗎?接下來就是去慢慢磨除剩下的那些而已,但是基本的已經斷掉不會再生起來,基本斷掉這些只是剩下的力量,它不會變的更強大,它就是慢慢被磨滅被磨滅。經典上講說這個斷煩惱就像一根大樹,你把它從最基本那邊砍斷之後,這些樹上面的樹葉不會馬上死掉,但是這些它也不會一直再長下去了,它就慢慢枯萎下去了。

问:所以那些微细的很难感觉到,但是也难减掉,是不是,因为它已经剪到它根本了。

師父:對。根斬斷之後,這些微細它會慢慢不見了,《成佛之道》裡面我講到三乘果位的時候,其實我會在細節上會跟你們講,其實不要說那邊啦,連這邊後面講果位的時候,證果斷煩惱的時候都會講到。好還有什麼問題嗎?

Y:就是说那个成就,比如戒体,如果一段时间不用功它就失去了,你如果是再用功它还会已失今获吗?

師父:戒體的東西就是只要你不破戒它會存在,但是力量可能不強,但是你一旦破戒的話它就斷了,它就斷了那個相續了,要重新受戒。但是如果是出家戒的話,你破了戒就沒辦法再受這種戒,你只能當在家居士而已,但如果是在家戒或菩薩戒的話就可以(重受)。

JQ:戒体对于一般的出家人受大戒的时候,他要怎么样才能得到戒体?他必须要在就是心灵或精神上真正的发大心受戒,那他就得戒了?

師父:對啊,得戒還要做一些儀式,當然就我們上次講的,你發自內心還不夠,你還要把它表現到身口上面來,表示你的決心跟力量力道夠強,所以跑去受戒之後…

JQ:(如果)心理上并没有真正要受戒,那不得戒?

師父:那根本不得戒了,第一個內心要真正的發心和願意,第二個你要從內心發到身口上的造作才會產生無表色,這樣的力量力道才會強。所以如果你去受戒的時候,你根本沒有心,也不知道你到底在幹嘛,那就根本沒有得戒體,因為你內心根本不知道你到底在幹嘛。所以受戒的時候,他(戒師)會清楚明白問你:你知道你在幹嘛嗎?你是自己來的還是被逼來的?

ZR:真会这么问吗?

師父:當然是形式上問,但是古代是真的要問,本來立的意義是要認清到底你是怎麼樣,但是後來就變成形式上,形式上它是會問你,會問遮難問這些,你有沒有欠人家錢?或是你有沒有結婚?如果有結婚的話你要離婚辦好手續,不要在僧團住一陣子,你太太或先生找來了,這些不是跟你開玩笑是真的,(有這種情況發生嗎?),有啊怎麼會沒有,以前我們佛學院就曾經發生過這樣,就很尷尬。師父也都不知道,(某人)年紀輕輕的20出頭當兵剛回來,已經結婚了都沒有講,跑來出家,大家都以為他沒有結婚,然後還出的很高興,過一陣子太太打電話來他不接,不接一陣子之後直接跑來寺院之後,大家才發現怎麼會這樣子?我師父就叫他回去把事情全部處理掉,以後有機會想來再來,因為這個東西當初問他他不講。還有欠人家錢也不能來出家,因為債主會追到寺院裡面來,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了之後再想辦法。你不能還有婚姻狀況跑去出家,這是戒律上的規定,一定要離婚之後才可以出家。

JQ:法律上一定要离婚?

師父:戒律上,法律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現在談戒律上的,一定得離婚。這在古代就是這樣子講,你有婚姻狀態之下你就不可以出家,你還有維繫的婚姻狀況你就不可以出家。

JQ:就是说夫妻之间还有那个,譬如说倓虚老和尚他以前就是不告而别了。

師父:當然各個古代的故事,我們沒辦法拿來很精確的談,但是我現在只告訴你戒律上的規定到底是怎麼樣,但是如果你還維持婚姻狀態跑來出家的話,有些規定是你不得戒體,有些是你得戒體但是會造成僧團或個人的麻煩,這樣你知道嗎?像我剛才講的說你被逼來你自己內心都不願意,那個不得戒體,但是如果你還有婚姻狀況你跑來真的很想出家,你還是得戒體。但是佛教很多時候是講不是你個人,你入僧團不是個人的問題而已,你入僧團是這個僧團的問題,是佛教界整個的問題,這樣會造成一些譏嫌跟麻煩,會造成僧團的困擾。所以戒律上很多規矩,它有自己的操守道德倫理規範,它有僧團團體的生活叫做團體規範,僧團很多規矩,包括比丘250戒,它有可以劃為這三大類:一個是道德規範的,這個很嚴重這個你不能犯;一個是僧團,就是僧團倫理的或維繫僧團可以運作的,這個你也是很麻煩,因為你犯了的話,你會造成僧團的干擾,人家因為你所以僧團會有些動盪不好;第三個社會譏嫌,社會譏嫌也是很麻煩的,因為這個僧團要在這個社會立足下去,你必須讓這個社會來接受認同你,如果你這個團體,老是造一些危害社會的或破壞社會的,這個團體沒有辦法生存下去,所以會有社會譏嫌這樣的。

婚姻狀況可能就是牽扯到,它沒有基本的根本的違反道德倫理規範問題,但是它可能會牽扯到僧團的和合安定,還有社會的譏嫌,這樣你知道嗎?那他跑來很想受戒真的去受戒,他也很想出家,有沒有得戒?有得戒體也算出家了,但是你這樣的違犯的話會造成僧團的困擾,JQ這樣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JQ:我的意思是说,譬如说配偶同意可是并没有去法院办离婚,如果配偶同意的话,在戒律上就是表示是离婚的状态。所以我说戒律上规定的比较人性化,而且是比较内心的,法律上规范的有时候只是一些浮面的形式上的,你符合法律不一定符合戒律。因为我在想真要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这个其实,我的意思是要是妈妈同意或者父亲同意配偶离婚,然后再跟孩子说,孩子还年轻,真的还必须到法院去办离婚,那就对孩子那个…

師父:但是現在如果有些僧團,如果嚴格一點的話,它知道你結過婚,它要看你離婚證書,我說嚴格一點的話,因為它會想要避免未來不必要的麻煩,這個是合理的。因為你跟我講,我太太答應,我怎麼知道你太太是真的答應還是假的答應,還是一時的答應未來會後悔?所以這個有時候我們要考慮到全面的整面的。如果是我的話我收徒弟,如果他跟我跑來說,他結過婚,比如20幾歲結過婚我一定要看他,而且我要跟他太太談過,因為這樣我才能確定他未來能不能好好修行,我還要知道說,他當初離婚是在什麼狀況下離婚的,因為我才能保證未來你可以在這個僧團裡面在我下面好好修行,我好好教導你,才不會三天二頭說:不好,師父,對不起,我「故二」,故二就是以前的太太或先生又在鬧又怎麼樣,跑回家去過一陣子又跑來,那這樣你怎麼修行?嚴格一點對自己對僧團都有保障,對自己未來的道行也比較有保障,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ZR:这里的什么法前得、法后得…

師父:那個太複雜了,那個不用講,你們了解到剛剛那邊就可以了,那個再講下去可能有些人下禮拜會不想來。書上有些地方寫的很細,書上有些講的蠻細節,但是它的細節並不是很清楚,它只是把經典上有的全部列出來,但是沒有很多的解釋,以後有興趣研究《俱舍論》,那個地方可以去了解,但是我現在講下去大家會暈頭轉向。

命根

  • 命根體即壽,能持煖及識」
  • 指壽命。即生命體,或維生命的原理。
  • 規範我們生命作用能持續運作的原理。
  • 由過去業力所引所持
  • 生命現象-壽、煖、識三相依持。
    • 壽: 由業力所引之生命體
    • 煖: 生命之生理作用
    • 識: 生命之精神作用

好,第三個叫做命根。所謂的命根,命根體即壽、能持暖及識,命根,講就是指我們的壽命,也就是生命體,或者說是維持生命的根本原理叫做命根。所以有沒有死,要看他命根有沒有斷,跟我們一般講的「命根子」不一樣,不要把它混淆,這是佛法上面特別談的,所以你只要知道,命根就是指生命體,或者說就叫做維持生命的原理,或者我們可以說規範生命的作用,能持續運作的原理,這是我比較用現代的話,白話來說明它的壽命命根到底是什麼。

它可以說是一種維持生命的原理,也可以說規範我們生命的作用,生命這種作用能夠持續下去的原理。命根,最主要是過去業力所引所持,為什麼會有這種命根可以持續下去?這種命根原理可以讓我們持續下去,因為跟過去的業力會很有關係,過去業力的造作,可以造成這一生的命根多長,不過不要以為這個是宿命論,我註定吃到80歲。因為這個命根,它可以由過去的條件——業力,可以由現在的條件,比如你身心健康的長養,有沒有飲食正常、睡眠正常,沒有太大的壓力,或是沒有天災人禍發生,天災人禍就是意外車禍這些,這些都可以斷(命根)。如果沒有這樣種種其它原因的話,我們就是說,過去的業力可以規範我們現在的命根大概多長,當然要配合現前的條件跟因緣叫做現緣,你有沒有好好的保護你的身體,有沒有好好的維護你的身心的健康,這個都是其它輔助的條件。

生命現象在經典上尤其是在《俱舍論》上面,它用三個來說明,生命現象有壽,暖,識三相依持:就是由業力所引生的生命體,就是過去業力所引生的;暖:暖就是我們的氣息,我們身體的氣息,也可以說包含我們一切我們生命的生理作用;識:就是生命的精神作用。

所以在佛教講就是壽,暖,識三相依,我們的生命就可以持續下去,其中一個如果發生問題,我們的生命就是產生危急的狀況。壽:業力所引,這個業力所引,你有沒有辦法改變?其實是有的,佛教講是可以的,怎麼做?修行多護生,最主要是多護生,多做善事,多護生多保護生命,多救助生命,你確實是可以。就佛教的業力觀來講,確實可以延長你的壽命的,為什麼?因為過去的業必須要由現前的因緣來引生,如果你過去的業產生的壽命本來是很好,但是如果你這輩子多造殺業的話,壽命會短的。所以這個壽,生命所規範的,還不是斷然決定是這樣子,它只是說引生引業,聽過引業嗎?引生你來投胎的那個業力,它的強力度到達是怎麼樣,它只是這樣講而已,但是藉由今生的造作,修行放生維護生命,確實是可以藉由這樣的因緣來延長你的生命。某某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FY:就是从字面上看起来,似乎寿是业力所引生的生命体,是不是一个实质存在的东西?

師父:對,是實質存在的東西。

FY:命根就相对这个人说,这个人的识是实质存在的吗,它不是只是因缘和合?

師父:對啊,它是因緣和合,但是問題是,因為你《俱舍論》最早沒有來上…

TY:这个只是在《俱舍论》里面讲?

師父:你不能用大乘或中觀的觀念來講,其實《俱舍論》它也是因緣和合,因為你們記得那個時候你可能還沒有來,你回去把錄影帶看一看,它還是講因緣的,你們記得我以前上次有那個電源,不是踢到那個電源忽然斷了,它還是談這樣的因緣跟條件的。《俱舍論》剛開始你就有來了是不是,你回去把前面一二三四集左右的地方再看一下,因為說一切有部它講實有,但是它還是講因緣條件和合的,它還是講緣起的,因為這些實有東西必須靠你怎麼樣去跟它連結,這樣你知道嗎?它雖然是實有,但是如果你沒有跟它連結的話,你也產生不了作用的。也就是你的業力的造作之後,你造作的業力,靠業力造作跟命根連結的,這樣你知道嗎?如果不連結的話,命根它在那邊,跟你也沒有作用。

FY:我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这个可能比较奇怪一点,如果按大乘的角度来说,所有人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我们要是看到一个很大的一个图片来看的话,就是说每个个体的人,它就无非就是不同的因缘所产生不同的人,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很大的整体的话,每一个聚合的,一个人的个体就会是一个,又是一个相对的因缘,是不是就可以说,那所有的人实际上它只是就是更大的因缘或不同的因缘,实际上每个人可能说它都来自于同一个,它最后都是会同一个人...

師父:這個我再跟你談,因為我不大知道你的概念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FY:比如我们按照每一个不同的人来说,它和它是不同的因缘和合形成的,我们从比如这两个人,这个人是1234合成的因缘,这个人是5678合成的因缘,那我要是把它看成就是看远一点,实际上12345678都是因缘,最后我看,在看的很大的话,1到100那最后最终都是就会变成最后一个因缘和合,我们所有的人合在一块是不是都实际上就一个人...

師父:我慢慢再跟你討論,因為你這個東西,你可以不同的角度,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來看,就是整體上來講,變成這些因緣變成有千百萬億不同的因緣,這些千百萬億不同的因緣,可以造作千百萬億不同的人,當然也可以這樣子講。

FY:但是我是反过来说,那既然千百万亿人它实际上都是因缘的话,我看大的话,是不是这千百万亿最后实际上都是因缘的一部分,我把这个综合在一块,千百万亿的人实际上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人,它的意思是互相有千丝万缕的牵连。

師父:你這個講法跟《華嚴經》的某些道理可以有相配,可以有相對應的地方,就是三界唯心的那個大心可以有相對應的地方,但是如果就中觀來講是不認許這樣子的,但是在《華嚴經》裡面講三界唯心的那個大心的話,是會有這樣一個狀況相對應的,但是細節上還要跟你討論好不好,所以你這樣談也是有一定的有一些道理。

FY:因为我实际上在想,因为佛陀它实际上也是因缘和合的一部分,我们看大的话,我们实际上相对也就是。

師父:所以我說《華嚴經》裡面會有某些狀況是這樣談,但是細節上可能在某些上跟你要表達的可能不大一樣,但是在方向上可能有點相似的地方,因為你這樣講,很多細節我必須再跟你探討或問你到底是怎麼樣才可以,不能就籠統的這樣說是或說不是。但是你這個問題跟想法的確是不錯,不過我就跟你講中觀是不允許這樣的,中觀是從差別上來談,所以它認為還是千絲萬縷還是各種差別,它不會是「一」,《華嚴經》它認為它有一個「一」這樣一個概念出現。

问:这个观念跟大梵天有什么分别?

師父:所以有會人把大梵天這樣的觀念帶進來,然後就會變成一神論的觀念,但是細節上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我說很多細節我要先問一下他的理念到底是什麼樣,我才能詳細的跟他講哪裡不一樣。不然的話有時候就有這種觀念,如果你沒弄好就有可能變成大梵天的觀念,因為大梵天就是說所有的人,跟道是一樣的,它所有的一切不外乎大梵的顯現而已。

JQ:某某没有来听《金刚经》,因为《金刚经》上面已经讲,破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師父:還有破一合相,因為他講的跟一合相有點相似,但是《金剛經》還是要破一合相的,所以有空我才要跟你談,細節上可以你把它寫下來,早點來跟師父談一談,然後談完可以吃飯。同學們其它東西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除了某某的以外?某某的有些問題其實也不錯,但是很多細節上我必須要再跟他談一談才可以,有些東西不能很籠統的就說是或不是,因為他描述的有時候有點像,但是如果說是的話他可能某些地方是不一樣。

ZR:师父你刚才讲的中观是什么?

中觀就是大乘佛教裡面的一個學派,龍樹菩薩,我們現在學的是《俱舍論》,是屬於小乘的學派,《成佛之道》你要是上的話,我會一個層次一個層次慢慢教你,以後就慢慢會懂這些。怎麼那麼快,今天又沒辦法打坐,下次我們還是要打坐,今天的時間為什麼過的特別快?我們今天先到這裡,請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