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三要 第三讲
各位莲友大家好,这是我们第三个礼拜的上课,很高兴今天又来了几位新的莲友,欢迎你们大家过来,未来的这几堂课一直会到6月初,因为这个课是连续的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有时候接续下去会有点困难,所以能够来尽量过来。 我们因为有新的同学,我就大概提一下,我们这个(课)说是讲经也是讲经,说是法会也是法会,不要以为法会一定是诵经、敲法器才叫法会,法会就是依佛法的学习为目的来聚会,这个就叫法会,只是形态有所不一样。
我们这个法会是以了解经教,了解佛法的教育为主,那么只是形式不一样,目的有点不一样,但是大方向都一样,都是来学习佛法,所以我们这也是一种法会。 这个法会除了师父讲以外,我们还有一种比较方便自由,在中间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举手发问。因为佛法很广很多很大,你举手发问,最好就是跟师父目前在讲的主题有相关的会比较好一点,如果你发问的这个问题到底跟现在主题是否相关,你问了之后师父会视情况而定,看看这样的一个问题,可能在这边跟大家探讨,大家都可以学习到,还是说这个问题比较个人,如果师父暂时没办法回答,师父会跟你说我们改天,或者是下去还是等一下休息,你都可以来问师父一下。所以我们是一个简单活泼的上课的方式,你们上课不要有压力,因为没有压力你才能学到东西,所以你上这个课能学尽量学,千万不要有压力,问问题也不要有压力,就把它当成我是在学习在探讨,这样就好了。
我们这个课程要讲的主题,叫做《学佛三要》——信愿、慈悲、智慧。 我们学佛的第一个,要发愿,那么发了愿之后,我们要发什么愿?(答:成佛的愿),讲得很好,表示你心里放在这里,不是人坐在这边,然后心跑到十万八千里外,我们的心比孙悟空的筋斗云更厉害,孙悟空一个筋斗云一般翻多少?十万八千里,我们这个心一上来可以跑多远?十万八千里的好几倍,哪里都可以,而且是过去未来的,所以你回答问题表示你有在专心,这是一个方法。 所以我们刚学佛一定要发愿,而且就佛陀本愿来讲的话,要发什么愿?大菩提愿,就是成佛的愿,不是说我发愿求我自己解脱就好,你要发度众生的愿。那么你发愿之后,什么东西是你的动机?你要成就菩提愿,要成就成佛的愿,那么这个菩提在哪里求?菩提众生中求,没有众生没有菩提。
第二个,我们要有悲心,这个叫做大悲心,佛教叫慈悲或者大悲心,大悲心是成佛的动力,然后要发愿不是自己求解脱,而是希望能够帮助越多的人,所以才有这样的动力。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接下来你要有什么?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我们讲的无所得心,那么这个方法是无所得心。你说师父,这个无所得心到底是什么?讲的更具体一点,有没有诵过《心经》?《心经》的第一句叫什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个无所得心,所以就有这个学佛的三要。
上次也讲过了,学佛三要,在佛教里面虽然说入门有不同,但是我们都是要把它平等的去提升,而且这三要也是我们人格人性的向善向上的一种提升。我们人有哪三大特点?“知、情、意”,学佛三要其实是“知、情、意”的一种提升,我们人有知、有情、有意,那么我们的般若无所得心就是我们理性的提升,往好的方面去提升;我们的情感感情,把它向上向好的去提升,就可以转变成菩萨的大悲心;然后接下来我们的意志力,我们的发愿,发愿可以是好是坏,愿可以是好是坏,有没有人发坏的愿力?有,什么叫坏的愿力?报复啊!你今天打我了,我打不过你然后我开始计划,等我准备好会连本带利还回来,这就是比较不好的愿,报复的心。
那么也有可以是好的愿,比如说人家帮忙你,你发愿说,你以后有困难我一定要帮他,是好的愿,所以愿力可以是好是坏,意志力可以朝好的方向,也可以朝不好的方向。朝好的方向,比如说我发愿要帮助众生,我发愿要到孤儿院去照顾孤儿,或是说参加什么慈善事业,这个都是好的愿,所以我们的发愿要往好的方向去,那么最高的愿是成佛的愿,叫做菩提愿。
所以我们的愿力可以是好是坏,但是佛教当然是希望我们往好的,不只是好的,而且是要发最高的愿。但是虽然发最高的愿,佛教告诉我们,发愿要高要远,但是实践要怎么样?实践要从眼前做起。现在很多人学佛的毛病,发愿虽然发的还不错,但是实践的时候好高骛远,没有注重眼前一步一步的走,只看到远的东西,所以每次谈的都是腾云驾雾这样子的东西,谈的又高又远,但是实际上做的都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这三要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发愿要发大愿,但是时间要一步一步的做起,怎么样一步步的做起?后面会讲。
1-2 不同宗教的偏重
1) 儒教:缺超胜的理想
智、仁、勇 重世间的道德
无超胜的理想 信愿不足
2) 西方宗教:缺思考的智慧
信、望、爱 神本的思想 重信不重智
3) 佛教中
声闻人:重智不重悲
一部份净土行人:重信愿不重悲、智。
师父上次有没有谈到说,其实“信愿、慈悲跟智慧”,在其他宗教也有,记得吗?只是在其他宗教都有点偏颇,而且不完美不圆满。 中国的宗教重理性重世间的道德,但是中国的宗教缺乏什么?缺乏超胜的理想,记得吗?中国的宗教有没有在解说生死?没有,师父说的没有错吧?这边有以前教课的老师,师父不会乱讲。中国的宗教一般来讲,尤其是儒教,不会说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他很重视你现在要怎么做,你到这个世间来,应该事先要有伦理道德的观念,怎么样去实践伦理道德,但是中国宗教从来不会去解说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他只要求你在这个世间希圣、希天,求圣人求生天,他只是这样的人,但是他没有告诉你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上个礼拜讲的。所以中国的宗教缺乏超賸的理想,所以信愿力不足。
我们谈到西方宗教,在座应该多多少少有人对西方宗教(有所了解),西方宗教其实有什么?犹太教,其实基督教跟天主教是同一教的,宗教不同的派门。天主教基督教不要以为是不同的教,天主教基督教是同一教,但是不同的派门而已,其实西方有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不属于西方,印度教在归纳来讲,是属于东方宗教,那么西方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回教(伊斯兰教),要记得这是西方的三大宗教,然后这三大宗教同一个根源,最早都是从犹太教发展出来的,所以他们信的是同一个上帝。上个礼拜讲的,信同一个上帝为什么打来杀去?因为在争正统,尤其是基督教跟回教,在中世纪就会打仗的。有没有听过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什么征呢?十字军(天主教)和回教(伊斯兰教),打败仗的比例80%,所以十字军东征是怎么样?西方人自己安慰自己讲好听的,什么是十字军东征?每次都打败仗还东征什么?(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来自网络)
为什么跟穆斯林打仗?争正统。因为最早的犹太人,他们刚开始的宗教就是说犹太人是属于神的子民,他们跟神有约定,然后受神的保护。那么到了后来基督教起来的时候,就是由耶稣基督,你们知道耶稣是什么人吗?耶稣是犹太人,你不要以为耶稣是罗马人,耶稣是犹太人,耶稣起来的时候,他说他是神的信使,传神的旨意,因为他认为犹太人已经怎么样?他们对神的旨意跟契约并没有完全的实践,所以神有新的契约,借由耶稣基督来传达,所以基督教由此而起。
但是犹太人并不承认耶稣是基督,基督是什么意思?基督是救世主的意思,犹太人本身并不承认那个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犹太人是并不承认的。但是后来的耶稣有很多的门徒,然后慢慢传到希腊世界,然后慢慢扩展到罗马世界,最后慢慢成为罗马的国教,所以变成了基督教的一组庞大的势力,但是他们信的是同一个神。然后慢慢到了差不多1000多年前,在中东阿拉伯又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叫做穆罕默德——回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怎么说呢?他说神又传了他(新)的旨意,基督教的那些人已经不被神所护佑了,神传了新的旨意,就由穆罕默德来传达新的旨意,由穆罕默德所传下来的这些就叫做伊斯兰教,而且都是阿拉伯的游牧民族,因此就会有长期的争斗。
为什么?因为犹太教(伊斯兰)说,基督教已经被神所抛弃了,是不是?所以他们是正统。基督教会不会接受这样的意思?当然不接受,所以他们就认为你(回教)胡说八道,两边就开始打开始争,就这样子打了几百次年,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现在师父是说,就西方宗教来讲,西方宗教不讲理性,也不讲理论,西方宗教讲什么?信仰,你对神不能有任何的怀疑,对神也不能有任何的疑问,唯有的就是信服。这也不是师父在乱讲,我上次说过,我在加拿大从大学硕士到博士都要读基督教,都要读犹太教,写论文也要写基督教,也要写犹太教,所以我讲的这些理论基本上确实是他们的教义,我不会随便扭曲人家的宗教,然后来讲了一大堆这样子,我讲的都是肯切的。
问:他们的主有名称吗?
师父:有,同一个主不同的名称,因为语言不一样。我问你,基督教称他们神叫什么?耶和华Jehovah;穆斯林称他们神叫什么?“阿拉”,阿拉是阿拉伯语言;Jehovah应该是古拉丁语,或是犹太人的希伯来语。希伯来语称Jehovah,翻到英文也叫做Jehovah,但是中东语叫“阿拉”。所以他们只是语言不一样,称的都是同一个神,他们的神就是主。他们神的功能、神的观念跟我们(佛教)不一样,他们的神就是一个创造神,他们是一神教,没有其他可以称作神,只有一个神。其他的那些东西叫什么?天使,基督叫“使者”,跟天使又不一样,他们不是有很多天使吗?你们不要以为天使就是长着二个翅膀,然后拿着剑的那个照片。 他们其他很多东西就叫天使,什么叫天使?天的使者,就是信使没错。人没办法跟神交流的,神要跟人交流什么都派天使,都派使者,像耶稣那样子。
问:和我们当地乩童一样?
师父:不一样,观念还是不一样,跟我们当地乩童还是不一样,因为当地乩童是借由人然后附身。但是他们神就直接晚上或者是在什么地方现一个光还是什么,然后告诉你一些事情,还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天使告诉人传什么旨意这样子。
问:如果是这样,当地乩童的更直接的。(21.44分)
师父:到底谁直接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很难告诉你什么更直接,这个东西可以再探讨,但是探讨下去就离我们的主题,我只是要告诉你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说,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你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他讲的当地乩童是很有趣的问题,当地乩童讲的东西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无从判断。那么同样的天使传的信息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无所判断,会有这样一个问题。
总之你们要了解一件事情就是说,西方宗教所缺的就是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判断,他们有没有信愿?有,他们有讲信愿的。我们佛教讲相对的,他们不像佛教那么的超胜,但是他们有没有悲心?有,他们说神爱世人,耶稣也说,如果有人打到你左边(脸),右边(脸)再给他去打。但是实际上《圣经》里面好像不是这样子讲,《圣经》好像是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们不信可以去看,师父绝对不会乱讲。(答:有这句话。)你看过是不是?当然很多牧师神父他可以自己去解读的,实际上他们的教典《圣经》上确实这样讲。所以他们是有信愿的,他的信愿就是说信神,对不对?他们有慈悲的,他们认为神爱世人的,但是很可惜的是什么?一种仰信,缺乏智慧慈悲的一种仰信,这个会产生很大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智慧判断的话,我们的悲心常常会变成怎么样?一种烂慈悲。悲心不是说对人好就好了,如果没有智慧的判断,有时候会是一种烂慈悲,如果信仰没有智慧判断的话,这种现象有时候会变成一种很可怕的迷信,所以他们是缺乏智慧的分析和判断的,这是师父上个礼拜所讲的。
佛教当然是很重菩提心、大悲心、还有无所得心。愿、慈悲还有智慧,但是佛教中在发展的过程上面,也稍微有点欠缺的,有没有人知道在佛教里面有一些叫小乘行人?小乘行者跟大乘行者怎么区分?小乘就是自利,大乘就是自利利他。所以小乘行人,小乘不是不好,各位要记住一件事情,小乘讲的自利不是世间的那种自私自利,它的那种自利是要怎么样?急于解脱,解脱不是不好,其实解脱就是针对我们的贪嗔痴,去对治我们的贪嗔痴,然后消灭我们的贪嗔痴,然后达到不再来三界的轮回,没有什么不好。
我问你,最后我们自己的贪嗔痴,向我们人性的黑暗面挑战,有没有什么不好?没有,而且是佛说要做的事情。只是说就大乘比较高远的理想来讲,这样子不圆满。所以佛说不但自己要降伏我们自己的贪嗔痴,而且我们要尽我们的能力去帮助众生,让他们也能够熄灭贪嗔痴,然后脱离这三界不断的轮回。所以小乘行人有智慧,缺乏什么?悲心跟愿力!就佛陀理想的愿望来讲,是希望大家都能发大乘的菩提心,这是一点。
第二个,部分的净土行人重信愿不重悲、智。我不是说所有的净土都不好,要听清楚,某一部分修净土的人。净土包括很多种净土,你们不要一天到晚以为净土就叫做西方净土,东方有没有净土?南方有没有净土?北方有没有净土?都有。我们这个世间国土分为净土跟秽土,那么秽土是众生的业力所共同而成的,净土怎么来的?是佛陀的愿力,然后诸大菩萨为增上,然后共同所足够而成的一个理想的学院,所以我们去净土其实是干什么?去学习,不是去享乐,各位了解吗?
所以很多大部分的经典,大乘的净土,其实希望的都是说,因为我们要达成菩提愿的这种信愿很不容易,能力也不够,所以有很多佛菩萨就发愿成立净土,这个净土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具足好的师资、好的同学、好的学生,这样的一个学校,他希望我们到那边去做什么?学习,学成毕业的要怎么样?回到社会来贡献你的所能。那么净土有同样一个状况,你去净土干嘛?进修学习,等到能力足够、训练足够了要干嘛?回到娑婆度有情。所以真正的净土如果你了解你懂的话,净土,第一个主要发的愿力,不是怎么去,是怎么样?要回来。不但要去,而且终究要回来,师父无数次提到去净土是双程票,绝对不是单程票。
我常常去台北,(买票的时候)会问你要单程还是双程?你要单程双程随便你,对不对?但是如果你想去净土,不管是西方净土还是哪一个净土,然后你去买票,会不会问你说,你要单程还是双程?不会,因为你必须要买双程。所以一部分的净土行人如果不了解这样的一个状况,他只重信愿,重佛的愿力,那么你念佛也好,你希望求生净土也好,你只重这样的愿力,然后不重悲、不重智,我告诉,你去不了的。意思就是说你没有悲心,你不想回来度众生,你只想到那边去,自我求安乐这样而已,不重智就是说,你不了解经典,也不了解这些净土的经典到底在讲些什么。我们不说智慧是无所得吗?你还对这个五浊恶世还很留恋,我还有很多房子,还有很多汽车,我儿孙一堆,老二还没娶媳妇,老三女儿还没嫁,没有无所得智慧,你这样有没有办法去?你太执着也没办法去了,所以必须要有信愿。我愿意发愿去,但是你去那边必需有悲心,为什么要去?因为要悲悯这边的众生,我是有这样的心,去了之后会回来这边帮助众生才能去。再来,要有智慧,不能太执著,是不是这样?所以在佛教中会有这样的一个小问题。
所以佛教中佛所希望的就是我们学佛的人,能够有信愿、慈悲、智慧都能够具足圆满,这样才是真正的一个学佛所必须必要的必备的条件。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下面的内容很重要了。师父前两个礼拜讲了一堆,你也知道原来学佛必须要有哪些条件,然后目的是怎么样都讲了,那么你现在一开始要怎么做,你们看讲义第二页:32:45
1-3入门登堂入室
1. 入门可偏重:
1) 智慧门入:重理性分析,听经闻法,哲学、心理学等
2) 慈悲门入:好善乐施,福利事业
3) 信愿门入:崇仰三宝功德,佛菩萨的感应
2. 登堂不偏废:
1)有信无智长愚痴
2)有智无信长邪见
3)有悲无智易堕落
3. 入室等无别
三德究竟一味圆满
三 入门、登堂、入室
现在你要了解,原来我要发愿,我要有慈悲,我要有智慧,要慢慢学习。现在我要开始了,有空回去要看看书,书在71/47页,师父希望你们有时间书要看,那么真的不得已的话,有看的书一定要来,没有看书的,更非得要来。
不会没关系的,师父不会骂人,有可能会罚站,开玩笑了。真的在不得已的话怎么办?就回去看看录音带。我们都有录音带,第一集已经播上去了,下个礼拜会有第二集,看录音带是最没办法中的选择了,你知道吗?看真人还是比较好一点。比3d的还好,现在店里不是流行立体的3d吗?你来这边看真人比3d的看起来厉害,但是怎么样?不真实。
我们来讲,虽然说训练慈悲智慧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但是我们开始学佛入门的时候,有没有办法三个圆满的这样前进?不可能的,一般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有一个理想,但是佛教告诉你说,我们拉到现实,我要入门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入门的时候根基不一样,所以入门的方式会不同,这是必然的。我们虽然说最圆满的慢慢把这三个——信愿、慈悲、智慧慢慢提升。但是我们入门的时候每个人不一样,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八万四千根基,但是如果要把八万四千法门跟根基讲通了,我讲10年也讲不完,还好。佛陀慈悲把这三八万四千根基,八万四千法门,把它浓缩成为三个,所以我们大体上的分析有三种根基,因此我们的入门会有三种不同的特性。
你们看讲义:
1、入门可偏重:
所以每个人学佛入门可以偏重的,什么叫做偏重呢?比如说在佛教里面有一种人叫做法行人,法行人又叫做智慧行人,也就是说他学佛是从智慧门入,智慧门入是信愿慈悲智慧里面的第三个智慧,有些人学佛是从智慧门入。那么这些人的特性是怎么样?重理性的分析,喜欢听经闻法,喜欢看书,喜欢讨论哲学,讨论心理学,有没有这样的人?这种人其实蛮多的,我相信在座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特性,喜欢在一起听经,我会比较喜欢听经,所以你觉得师父是什么行人?法行人。还有谁认为自己是法行人的?不错,这里面没有所谓好坏,哪一种都好,特性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没有所谓好坏。
1)法行人:又叫做智慧行人,从智慧门入,喜欢听经闻法,喜欢看书,喜欢在教理上做研读作思辨,这样就叫做法行人。今天会来听经闻法,大家多多少少带有法行人一些味道,是不是?你们在外面有没有听人说过一些话,其实我告诉你,我说外面的不是师父了。外面有些人会告诉你,其实学佛不需要听经闻法,那些都是所知障,都在讲学问的,没有修行的,有没有人这样子讲?
答:没有/有听讲过,但没有讲清楚,他说这些只是一个增上缘,要修是要修心。
师父:他讲的也对也错,对一半了,但是我没有跟他谈过,或许人家真的懂了。(发言略……)有些话好像也对,实际上你去看会有问题,问你,没有增上缘有办法修心吗?(……发言略)学习有时要看个人的因缘了。
所以我们其实入门每个人都不一样,他的状况等一下是师父会讲,入门的时候可以偏重没问题,所以会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会分析会读书,这个不是不好。你们不要以为听经闻法会读书的不好,不是不好,只是根基不一样而已,那是一种学佛的入门。当然如果受高一点教育的,本身就喜欢读书,很多属于这一类。
2)第二种,我们叫做悲行人。很多人学佛入门是怎么样进来的?有些人学佛比如说参加慈济功德会,你们在座应该有些人是慈济功德会的,或是说接触过,有些人他刚开始也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不知道佛法是什么,但是他天生有一种悲心,有一种同情心。反正他就认为说,我的日子生活都不错,但是有很多人确实是需要别人去帮助,所以他就由这样的一个、悲心或同情心,因此就加入一些慈善团体。这些慈善团体就会让他们发挥他们的功能,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些人就借由有这样子慢慢接触佛教,然后就变成佛教徒,所以这种人有时候可能不会常常花时间去听经闻法,也不会花太多时间去研读宗教,但是他会花很多时间去做好事去做善事,在座应该这样的很多。
如果告诉他,明天我们要到哪里去赈灾发米,他说可以,这个是好事情,慈悲度众生。(这个)不是不好,是特性不同,所以会有这样的悲行人,那么这也是一种入门的根性。
3)最后一种,信行人。信行人,他也不一定会去参加什么救济的或是什么慈善功德这些了,他也不一定会去听经闻法,但是他很喜欢去寺院,去庙里,或去哪里求求拜拜,希望得到神或者是菩萨或者是什么的保佑,(听到)哪里有做什么法会, 会得到保佑,有在忏悔的我就去。所以有时候人家说某某处那边有师父在讲经,明天哪里有法会,要拜忏,帮我登记一下,我明天去,(这个)也不是什么不好了,根基不一样。所以信行人是比较重在于那种外在力量情感的一种寄托,一种抒发,这就是信行人,然后就启发他的一种信。
曾经有人跟师父讲说,他怎么样入佛教的你知道吗?
信行人和悲行人都重在一种感情的抒发,你知道他怎么样信佛教的吗?他说有一天他开车经过一个庙,是寺院,不是一般的道教庙,寺院在做什么?睡觉前要敲钟打鼓,对不对?一般都要,都市里面的寺庙,因为怕吵到人,所以比较没有做。但是如果山上的寺庙一般都会做,像以前我们福严固定每天早晚一定敲钟打鼓,敲钟打鼓在古代是做什么?敲钟打鼓在古代不一定寺院才有。古代本来的钟鼓是告诉我们时间到了,早上大家应该起来开始,晚上城门要关的,大家应该休息。所以古代一个大城里面都有钟楼、鼓楼,是不是?古代通知大家时间到了该起床了,晚上时间到了该入城门了,你再不入进来的话城门关了。
古代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一个传统,千百年不管是道教,佛教,(在寺、庙)自愿保留下来,然后变成一种宗教的仪式。所以寺院里面敲钟打鼓其实是怎么样?实际它有宗教性的作用,也有实质上的作用,是告诉大家要起床了,要做早课了,不要再睡懒觉了。所以我们刚开始会打鼓,一打鼓的时候我们就起来,在僧团里面起来开始刷牙洗脸漱口准备,然后开始敲钟就剩下时间不多了,就开始穿袍搭衣,到哪里去集合?大殿,不是去吃饭的,不要跑错地方了,到大殿去集合。那么晚上也是一样,晚上开始也要打鼓,就表示要熄灯了,要做什么赶快去做,刷牙洗脸漱口赶快去做,等一下打完就要熄灯了,敲钟打鼓就是这样子。
话讲回来,刚好人家在敲钟的时候,山下一个居士开车经过,听到清脆的钟声,在寂静的夜晚这样“咚…咚…咚…”一个一个这样传过来,这是他描述给我的,他就忽然被震慑到脑筋一片空白,然后就有一种很莫名其妙的那种感情冲动从内心里面涌上来,然后他就开始流泪。(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有,然后他把车停下来,然后把钟声从头到尾听完,而且我们在敲钟的时候还要唱偈,不是只有敲而已,我们要唱偈,而且那个偈颂悠悠扬扬的,从山里面传来似有若无。他因为这样的一个感情,他就想要知道这到底是哪一个寺院,第二天他去打听之后,接下来就去寺院里面拜佛菩萨。由于这样子,然后慢慢接触,慢慢进入,所以他也不是说,我去做什么慈善功德,也不是说去听经闻法,他只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感情,所以他就愿意进来。我相信很多人都这样,大体上这是一种信行人的表现。
那么这种人很多,比如有些人告诉我说,他本来也不信佛,但有一天被朋友带去寺院,他看到佛菩萨的庄严相,由衷升起一种敬畏感,然后慢慢就来学习。当然由这种外在感官的感情抒起抒发,然后产生的这种信仰,一般大体上来讲都是信行人的一种作用。但是师父这里要讲一句话,所谓的信行人、法行人、悲行人不是绝对的,我们只是比例上的轻重而已,师父并不是告诉你说法行人就一定非常理智,完全一点信仰悲心都没有,不是这样子,我们只是说在比在比例上比较偏重哪一点,会是这样子而已。
问:书上72页,有嗔行人是怎么回事?
师父:智慧行人或法行人有时候又称为瞋行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谁知道为什么?一般来讲,法行人比较重理性,比较重思辨的人,他的批判性会比较强,嗔恨心相对来讲会重一点。这个的区分,在佛教有一部《清净道论》里面讲的非常详细,所以你们要注意,如果是法行人的话,还要注意一件事情,法行人你弄的不好,其实就称为瞋行人了。以师父自己的例子来讲,你们觉得师父是什么样的人?我自己认为我确实是比较法行人,因为从出家一进去就佛学院,如果不喜欢三年就不会读了,但是确实对义理教理又很喜欢去分析。所以早年师父在佛学院的时候,年轻不懂事很喜欢批判(他人),(说某某)那个修的那个法门,根本观念不懂,没有正知正见乱修一通:那个(某某)持什么咒,根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是一体两面的。法行人好不好?好,如不小心就会变成批判性太重,是不是这样?那么信行人如果有信无智,长什么?长愚痴。那么悲行人会变成什么?贪行人。为什么悲行人会变贪行人?贪功德,执著,悲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会染著——我做这样有多少功德,然后对我所帮助的人起贪念。
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以前我有一个师兄弟,出家不久,他是中间插班的,出家一来就插入二年级,然后到了第三年我们毕业他也跟着毕业,但是我们继续读高级部。在这里做一个广告,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些少数人还是不知道,师父以前刚出家去读福严佛学院,这里百分之九十人大家都知道了,那么这个师兄弟后来到了高级部,我师父鼓励他继续读书,但是他可能没有兴趣,因此他就留下来当执事,寺院里面总是要有人做事,大家都是学生,但是总是要有人做做事情。什么叫库头,就是总务,反正寺院缺买什么都是他要去负责。他因为出家不久,刚出家的人很热心的,跟我们学佛一样,刚学佛很热心的,所以他就到处去,然后看到人家失恋的,欠费被倒债的,夫妻婚姻支离破碎有问题的,他就到处去度人,悲不悲?悲。到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被一个失恋的女孩子度去了,我这故事不是乱编的,是真实的,那个失恋的女孩子打电话来,甚至有一次是我接到的 ,悲不悲?悲,贪不贪?贪。
所以三种人,都是入道的一种方便,但是没搞好,就会产生一种反效果,所以必须要注意。所以为什么里面会讲法行人是瞋行人,信行人是痴行人,悲行人是贪行人?因为慈悲跟一般同情心的贪,就是这么一线之隔,如果你的慈悲没有无所得的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了。所以有一种叫败坏菩萨,败坏菩萨他有悲心,但是这种悲心没有好好的引导,他就容易执着世间的各种情感。
针对刚刚师父所讲的 ,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因为这个书里面写了很多,但是师父没有完全照书讲,所以里面如果你们觉得哪里不明白的都可以提出来,师父是把它扼要讲一下。所以刚刚这个居士很好,把师父没有特别提到的,但是里面有,所以他提出来问,师父借这个机会可以告诉大家,那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动。59:00
刚刚我们讲到了,入门可以偏重,所以你入门的时候,因为由于不同的根性,所以有从智慧门入的叫法行人,从慈悲门入的就叫做悲行人,由信愿门入地就叫做信行人。法行人比较重在听经闻法,重在理性的思辨,悲行人就比较好善乐施,喜欢做福利事业,喜欢参加那些慈悲济世的团体,这个就是重慈悲。还有一种信愿的,那就是比较重在崇仰三宝的功德,然后重佛菩萨的感应,都不是不对,都是一种入门的方便,也没有说哪一种比较好,哪一种比较不好,反正这是个人的根基。但是我们说偏重哪一个只是偏重而已,不是说你只有一个,其它都没有,一般人只是说哪一种比较重而已。
2、登堂不偏废:
你现在入门开始学佛了,你过去不信,也没有学过,现在皈依三宝了,开始授五戒,开始学习佛法,然后开始要修行了,就叫做登堂,登堂不偏废,你可以偏重在哪一种特性上去修行,但是绝对不能忽略另外两种。比如说:
1)第一个,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你有可能是信行人,看到佛菩萨的庄严,或是看到佛菩萨的功德,看到佛菩萨的伟大,然后看到寺院的庄严,有些人就这样的一种感情,所以慢慢来学佛。但是你真正入门之后要登堂,要进一步去学习,能不能一直维持这样子?不行。你可以以那个为重,你喜欢诵经,喜欢拜拜,喜欢忏悔,喜欢忏悔,喜欢参加法会,都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忽略了另外两种特性。哪两种?智慧,你必须多多少少要听经闻法,不然继续下去,你完全不知道佛法在讲什么,你只每天在那拜求什么,很容易变成一般的宗教行为。如果你在这个状况下,你去寺庙拜拜,与去道教的庙拜拜,有没有很大的差别?没有,你刚入门可以的,但是你真正要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就不能这样子了。
师父不是说叫你不要拜,拜还是要拜,求还是要求,但是多多少少要听经闻法,还有一个透彻性,悲心也必须要培养,你们喜欢到庙里去求佛菩萨保佑、去送诵经、去拜忏,去参加法会都好,但是你要多一些时间,多多少少在家里上电视听经闻法,或是说师父有在讲像这样的一个课程的时候,你也要多少来听听,网络上也有一些正派的师父在讲话,你也多少要听。才不会变成有信无智长愚痴,才不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知见,产生一些错误的邪见。你如果不了解佛教教理的话,你也没有悲心的话,你光求光拜很容易产生邪见的,怎么样的邪见?其实如果观念错误,出家在家都一样,为什么?有信无智长愚痴,那就是一种邪见。
所以我说不偏废的意思就是说,你任何门进都可以,但是你入了门之后,你要提升另外两种,不能完全不做,你可以偏重,但是不要偏废。偏废就是说我只做这个,其它的我不做,这样就是长愚痴了。
另外一种,有智无信长邪见,谁知道什么叫做有信无智长邪见?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只是喜欢读书听经闻法,但是没有产生真正的信心,也没有悲心的话,你很容易在文字语言上下功夫,然后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所以很多人对佛法谈天说地什么都懂,谈无所得,谈《金刚经》,行为跟他说的完全相反,有没有人这样?有很多。讲一套,你问他他什么都懂,一些名相,什么四圣谛、什么无所得,《华严经》的什么,《楞严经》的么圆通章,讲了一大堆,但是基本五戒都做不到,所以那只是口头禅,口上在讲,很容易产生邪见,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我曾经碰到这样的人,也听经闻法,自己也喜欢看书,有一天我问他,你学佛学那么久,听经闻法也自己研究经典,然后看了很多经,你归依三宝了没有?你知道他怎么回答,他说我有归依,我说那你有没有法号?怎么皈依的?在哪里皈依?他说我皈依自性三宝——这明显就长出邪见了,他看到最后只在理上谈,没有在事上做。佛教是要理事圆融的,不要以理废事,也不要执事废理,理事要圆融的。所以你虽然听经闻法也喜欢看书,喜欢做研究,但是你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慢慢你要依这样的听经闻法产生对佛教的一些信心。怎么样产生一些信心呢?也就是说,当你听经闻法以他为主的时候,没关系,人家如果有一些慈善事业,多少参加一些,增长慈悲心。这些东西有时候不是在语言文字上谈,也不是在书本上,你要真正去做了你才有感受。
你除了这样之外,你一定要有具体的仪式,三皈五戒,甚至是拜佛念佛。父虽然是法行人,从出家就开始在佛学院,每天都在经教上用功读书,我自己拜不拜佛?拜,我念不念佛?念,都是在做的,而且做的并不比其他人少。为什么?我就是怕有信无智长邪见,因为宗教行为,什么叫宗教行为?拜佛、理佛、持咒、忏悔,这些具体的宗教行为,其实有助于增长我们的宗教信心,是初学者不可或缺的一个修学一环。所以不要以为那个没用,如果你是高根机的,过去已经修了好几劫再来的,你可以自在,独觉,可以自在。如果你不是的话,你最好是这些都要做,才不会把佛法落入知识、落入言文字。 所以如果很多人只是在做研究,经教上比对弄一弄,结果连一声佛都不念,连一个佛都不拜,这种人其实很危险,很容易落入邪见。
3)有悲无智容易堕落。
这个师父是不是讲过?你有悲心,但是没有智慧,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远离,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展你的悲心,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你很容易落入这种执着,帮一帮就在执著功德,帮一帮对帮的对象起贪恋,有这样的一个情况。
我们再讲回来,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时候你在入门的时候很重礼佛、拜佛、念佛这些,但是如果你没有慈悲也没有智慧的话,你很容易在这种宗教仪式上起执着,那么这就是一种愚痴,跟其他的宗教信仰或宗教仪式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你没有这样佛法的智慧作为一种最根本的依靠依托,在这上面去做一些宗教仪式的话,那么有人会问你说,你拜啊拜求啊求,基督教拜不拜?拜,不让怎么叫做礼拜,礼拜天。为什么叫礼拜天?其实礼拜天是基督教由来的。为什么叫礼拜天?做礼拜的天,为什么第七天叫做礼拜天,你们谁知道?因为上帝很辛苦,他们说上帝七天把整个世界跟人做成了,其实不是七天,他第六天就做完了,所以他第七天要休息,上帝在忙的时候你不要去烦他,他会生气。我不是乱说的,上帝生气很可怕,上帝生气是兴风作浪,诺亚方舟的故事有没有听过?他用大水全部把它淹了,所以他在忙的时候你不要去烦他,烦他他很容易发脾气。所以第七天上帝休息,这时候你可以去怎么样?拜拜求一求他,所以叫做礼拜天。
西方宗教到教堂里面去求去拜,有没有看到他们?阿拉也拜,阿拉更会拜,一天要拜六次,车开开突然旁边一刹,发生什么事?下去拜,打仗打到一半了,枪收起来开始拜。
讲一个笑话,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的国家,以色列人古代就叫做以色列,犹太人就叫以色列,古代就是这样叫的。在沙漠流亡2000年,终于到二次大战以后,好不容易美国划一个地方给他们建国就叫以色列,然后以色列旁边都是什么?以色列是犹太人,要记得,周遭都是信阿拉的,水火不融,所以为什么他们一直在那边打来打去。以色列人很聪明,他们知道这些回教人什么时候开始在拜,所以他们就时间一到,飞机坦克准备好,因为那些军人也拜,飞机坦克军队全部过去,那些人拜到一半怎么回事?我不是开玩笑,你们去查是真的。所以为什么犹太人打了好几次仗,从二次大战到现在打赢了好几次仗,因为他们抓住了这些回教徒的一些生活模式、生活习惯,尤其是那种礼拜。我意思就是说其他宗教都有在拜,不是只有佛教在拜,道教拜不拜?拜!所有的宗教都拜。如果在这一个状况之下,你没有佛教这种特殊的特性,佛教的这种智慧的话,你会落入一种循环就是说,那拜谁比较有效?拜神比较有效,基督教告诉你神是万能的,当然是拜神比较有效。
那么佛教徒,我们会说拜谁比较有效?我们大家会认为拜观世音菩萨、拜阿弥陀佛比较有效,就会落入一种没有标准的争辩,是不是?那就随缘,你喜欢信基督,你认为拜基督有效,我喜欢信佛教,我认为拜观世音菩萨比较灵验。就会落入这种一般宗教的对抗也好,辩论也好,因为你很难说到底谁的功德比较大。他会认为他(的神)大,你会认为你(谛佛菩萨)大,这两边都在拜。
所以西方宗教笑佛教笑道教,说你们都在拜偶像,(佛教徒问他们,)你们拜不拜?拜,那谁比较偶像?其实看来西方宗教比较偶像。因为西方宗教那个神到底在哪里?有点像国王的新衣,看不到摸不到,想象不到,那这种东西你在拜,我们至少说还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因为)一种宗教本有的这种特性在里面,就会令落入一种争辩,辩来辩去到底谁比较有效?很难讲。
我很难去说服(基督教人,说)我的观世音菩萨比较灵验,他也没办法说服我说,他的圣母玛利亚比较灵验。所以我们要抓住说佛教的特性到底在哪里?就是信愿、慈悲和智慧,信愿、慈悲、智慧,这是佛教超胜于其他宗教的一种特性。
尤其是信愿,尤其是智慧,由智慧导出来的无缘大慈,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由智慧所导出来的这种愿力才是真正的愿力。
所以入门可偏重,登堂不偏废,最后
3、入世等无别
那么你在这样长期的修行当中,虽然你刚入门有不同的偏重,但是你把另外两个慢慢提升,然后到达一定标准的时候,你就叫做入室,入室,这三个是没有差别的。到什么阶位叫入室呢?在小乘里面你至少证初果,在大乘就叫做初地菩萨,要到那个境界。这是什么境界?这只是很高的阶位,也是我们学佛的一个目标了,我们暂时不讲它到底是怎么样,以后有机会你们听听《成佛之道》我们后面会讲。
总之,佛教虽然告诉你说这三德并重,三个特性要并重,理想上是这样,入门你可以偏重没关系,但是记得千万不要偏废。所以当你在念佛拜佛的时候,多多少少要听经,多多少少要想办法培养一些悲心。那么你在听经闻法的时候,多多少少要做一些宗教仪式,你在参加各种慈善事业的时候,也多多少少要听经闻法,多多少少要念佛、要持咒。做一些信愿的东西,这样才不会偏废。1:19:00
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再来看后面。
1-4修行次第
后面修行的次第:
发心——修行——证得
这是讲成佛的一个阶位,成佛的一个阶位也是告诉我们三心的一个比较具体的修行状态。上次有同学问我说这三个有没有次第?有。第一个你要先发心,你不发心的话你后面很难去讲。第二个你要有悲心,第三个你必须要有智慧,这三个确实是有它的次第,在长远的修行中也有它的一个特性。
那么你看看二道五位,在《金刚经》里面叫做二道五种菩提,《金刚经》里面其实整个在谈这样一个二道五位了。一边看讲义一边看师父这里的表。
首先在我们成佛的修行道上我们可以分成两道:一个叫般若道,一个叫做方便道,般若道跟方便道,就像一个哑铃一样。在密教或者西藏佛教里面,也可以叫做金刚杵,一般看到了金刚杵长什么样子?类似是这样子,这里面是镂空的了。
(师父画金刚杵图)1:21:16
《金刚经》其实在讲的就是这二道五菩提,什么叫二道五菩提?首先你也可以看师父画的图,也可以看那个表
般若道
发菩提心: 发愿渡一切众生,圆成佛道(如金刚经所说)
修慈悲行: 以般若摄慈悲行,引导万行,
自利利他
证空性慧: 断烦恼行解脱。开悟、见性、 初果、初地
方便道
发胜义菩提心:发信智合一的净心
严土熟生:庄严国土,成熟众生
证究竟果:成佛
这边叫般若道,这边叫做方便道。
佛教里面有讲很多方便,但是他讲的意义不大一样。所以你们听过师父这样讲的时候,你们下次再看到经典有讲方便的时候,要去了解它到底是指哪一个,这样知道吗?到底是指的什么?方便基本上是一种方法,但他有时候讲的方便是指真正修行之前的一种准备方法叫做方便,这是一种;另外一种,他是讲大菩萨,证初地以上的菩萨,他可以运用他的各种能力去广度众生,这也可以叫做一种方便。但是两个都叫方便,意义不大一样。
那么般若道,重点在于悟诸法实相;方便道重点在于成佛。悟诸法实相这里是圣位,我们在这边就是一般的凡夫,这样了解吗?
这个叫般若道,这个叫方便道。般若道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叫做发心菩提,是发成佛度众生的愿,也就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现在凡夫众生开始学佛的时候,要发一个愿,发度众生的愿,那么你发了度众生的愿之后,这中间要行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有一个叫做慈悲行,因为你之所以会这样做,都是有悲心在后面推动你,但是悲心在后面推动你,也必须要有般若的智慧一直在引导,所以叫做修慈悲行,也就是六度万行。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前五波罗蜜是万行的总集,最后一个是什么?智慧般若的总引导,叫做般若引导万行,万行圆成般若,所以重点在悲心的推动。就这样子修了很久很久以后,多久呢?《成佛之道》里面会讲,我们现在不讲太多,慢慢的具足你的慈悲资粮,具足你的各种资粮,然后慢慢的能够在这个阶位悟道般若性空,这个阶位是在菩萨里面叫做什么地?初地。
我们现在一般在座有没有圣位菩萨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还在哪里?应该是在这里——发心,在这里也不错,至少我们发了心的。有没有人在这里(更前面的)的?一大堆的。所以你不要想说我怎么在这里面,至少你是什么?入门,还没登堂,不过没关系,未来就慢慢去登堂。
顺便提一下,现在台湾社会,其实全世界一样,中国大陆很多,就有一些人喜欢利用宗教,动不动就自称自己是活佛再来,动不动就自称自己是上师,称自己是仁波切,称自己是什么他方佛再来,或者是认为自己已经证果位了什么什么。然后动不动用一些各种方法显示说我有神通,那么我很恳切的告诉你,这些自称是什么再来的,99%以上都是骗人的。那么自称有神通的,然后搞一些花招的,99.9%甚至是100%是骗人的。真正有神通的,然后为示现度化众生的,他不会让你知道,佛陀也不允许佛弟子在众目睽睽,或大家都知道的状况下乱显神通,所以显神通显到让你知道的,那个绝对不是真神通,那只是一些花招而已。
真正的神通要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这样子讲的,怎么样?“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而以度之,那你知不知道他是观世音菩萨?不知道,这是经典里一再讲的。不会告诉你,我帮你说我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你要不要来拜我?没有这样的事情,一定要了解,显神通,就算是显也是在你不知不觉的状况之下显的。示现的度化,也是在你不知不觉的状况下示现度化。所以大家如果今天来听师父这堂课,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要去随随便便相信那些什么上师灌顶,灌了之后又怎么样怎么样了。师父不是在那边危言耸听,你不要真的去让人家摸一次灌一下几十万这样子,你要是嫌钱太多,拿来师父这里,师父绝对不会嫌多的,开玩笑了。
我常常说灌顶,师父在讲经说法就是在灌顶,我只差没有手伸过去摸一下,要这样摸太好摸了,我还用讲到口干舌燥,还要回去准备,还要读那么多年的书,对不对?所以千万不要去相信那些,尤其是灌顶还要钱的,你想就知道,灌顶还要钱还真能灌吗?
师父是从二十几年来对佛法的这种认知,然后跟那么多真正的祖师大德学习,然后这样修行得来的一个很真心诚意的一个劝告,你平时没事的时候,你当然觉得师父这样讲很有道理,但是一旦有发生事情的时候,你再有能耐,如果你的知见不够,你在宗教神棍的面前都是微小的,都是渺小的,你容易去相信他,疾病容易乱投医。你平时没事,你当然不会讲,我不要,那个是骗人的怎么样?你有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知见不够,对佛法信心不够,观念不正确,你就容易去寻找,所以不要笑人。
问:师父请问一下,像佛事都会办超界,然后什么内坛5万块,然后什么会是1万块,是有价位的,这样的话跟刚刚讲的这些又有什么不同?
师父:也不是所有都这样子的,这当然是一种慢慢形成演变的一种方便了,以前师父曾经讲过,就是说,他也不是故意要开一个价还是怎么样,而是说常常会有一个状况。当有人来问我说师父我要护持多少呢?我怎么跟你讲要护持多少,我很难跟你讲护持多少,但是众生往往有一个状况就是说,师父你讲一下价格我还容易去做,你跟我讲随缘随份随你的量,他不知道他到底要怎么做,在这样一个状况的长期演变之下,就会慢慢形成这样一个状况,那么我只能告诉你说这这个东西其实不大圆满,但是它有它的一个背景。总之,你拿到寺院去的一切,要当成是护持三宝,到底要多少?你自己随缘随份随量。至于很多世俗上慢慢形成的这些,其实我们也很难再去讲他对或不对,或去探讨他的是是非非,因为有些形成是它的长远以来的背景,不是一天两天。只是师父这样讲了之后,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那看你自己,有没有回答你的一个问题?多多少少有。但是你自己想想看,就是说当我们修行的时候,师父不是常常讲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谁的五蕴皆空,自己照见自己的五蕴皆空是不是?所以师父只要告诉你说,我们一个学佛者应该怎么做,我很难去讲外面各式各样种种的一种发展跟变化。因为佛教在中国也2000年了,长期的发展当中当然会有一些流弊,但是要怎么做,今天师父告诉你,就是这样子,自己发心怎么样,然后观念是怎么样,这才是最重要的。
问:仁波切是什么意思?
师父:仁波切是梵文,在梵文的字义就是上师的意思,尊贵的法师的意思,一般会称作尊贵的法师,当然他有一定的修养跟修行,之后才能称为尊贵的法师。因为最近几年藏传佛教慢慢在各地游行,所以一大堆自称仁波切的就慢慢的应运而生。当然一样,在他的背景状况当中有他的好,有他的一些缺失。要记住一点,佛法流传到这个世间,经过语言文字的流传,经过人的实践行为弘化之后,一定会有好的发展,但是相对的,因为人的贪嗔痴习惯,也有不好的发展,都会有。
那为什么师父要开这个课呢?这个课就是灌输大家一些正确的观念。好的,我们尽量护持,尽量拿出来弘扬,不好的,只要大家不去推动,不去护持,当然它慢慢就会不见了。
好,有没有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你还有的话,你可以私底下再下去跟师父讨论。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下个礼拜再把二道五菩提,稍微再把它做一些说明,也很高兴各位同学如果有什么心得,可以抓重点来跟我们分享一下。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