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三要 第三講
各位蓮友大家好,這是我們第三個禮拜的上課,很高興今天又來了幾位新的蓮友,歡迎你們大家過來,未來的這幾堂課一直會到6月初,因為這個課是連續的一個階梯一個階梯的,有時候接續下去會有點困難,所以能夠來儘量過來。 我們因為有新的同學,我就大概提一下,我們這個(課)說是講經也是講經,說是法會也是法會,不要以為法會一定是誦經、敲法器才叫法會,法會就是依佛法的學習為目的來聚會,這個就叫法會,只是形態有所不一樣。
我們這個法會是以了解經教,了解佛法的教育為主,那麼只是形式不一樣,目的有點不一樣,但是大方向都一樣,都是來學習佛法,所以我們這也是一種法會。 這個法會除了師父講以外,我們還有一種比較方便自由,在中間有任何問題你都可以舉手發問。因為佛法很廣很多很大,你舉手發問,最好就是跟師父目前在講的主題有相關的會比較好一點,如果你發問的這個問題到底跟現在主題是否相關,你問了之後師父會視情況而定,看看這樣的一個問題,可能在這邊跟大家探討,大家都可以學習到,還是說這個問題比較個人,如果師父暫時沒辦法回答,師父會跟你說我們改天,或者是下去還是等一下休息,你都可以來問師父一下。所以我們是一個簡單活潑的上課的方式,你們上課不要有壓力,因為沒有壓力你才能學到東西,所以你上這個課能學儘量學,千萬不要有壓力,問問題也不要有壓力,就把它當成我是在學習在探討,這樣就好了。
我們這個課程要講的主題,叫做《學佛三要》——信願、慈悲、智慧。 我們學佛的第一個,要發願,那麼發了願之後,我們要發什麼願?(答:成佛的願),講得很好,表示你心裏放在這裏,不是人坐在這邊,然後心跑到十萬八千里外,我們的心比孫悟空的筋斗雲更厲害,孫悟空一個筋斗雲一般翻多少?十萬八千里,我們這個心一上來可以跑多遠?十萬八千里的好幾倍,哪裏都可以,而且是過去未來的,所以你回答問題表示你有在專心,這是一個方法。 所以我們剛學佛一定要發願,而且就佛陀本願來講的話,要發什麼願?大菩提願,就是成佛的願,不是說我發願求我自己解脫就好,你要發度眾生的願。那麼你發願之後,什麼東西是你的動機?你要成就菩提願,要成就成佛的願,那麼這個菩提在哪裏求?菩提眾生中求,沒有眾生沒有菩提。
第二個,我們要有悲心,這個叫做大悲心,佛教叫慈悲或者大悲心,大悲心是成佛的動力,然後要發願不是自己求解脫,而是希望能夠幫助越多的人,所以才有這樣的動力。有了目標有了動力,接下來你要有什麼?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我們講的無所得心,那麼這個方法是無所得心。你說師父,這個無所得心到底是什麼?講的更具體一點,有沒有誦過《心經》?《心經》的第一句叫什麼?「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個無所得心,所以就有這個學佛的三要。
上次也講過了,學佛三要,在佛教裏面雖然說入門有不同,但是我們都是要把它平等的去提升,而且這三要也是我們人格人性的向善向上的一種提升。我們人有哪三大特點?「知、情、意」,學佛三要其實是「知、情、意」的一種提升,我們人有知、有情、有意,那麼我們的般若無所得心就是我們理性的提升,往好的方面去提升;我們的情感感情,把它向上向好的去提升,就可以轉變成菩薩的大悲心;然後接下來我們的意志力,我們的發願,發願可以是好是壞,願可以是好是壞,有沒有人發壞的願力?有,什麼叫壞的願力?報復啊!你今天打我了,我打不過你然後我開始計劃,等我準備好會連本帶利還回來,這就是比較不好的願,報復的心。
那麼也有可以是好的願,比如說人家幫忙你,你發願說,你以後有困難我一定要幫他,是好的願,所以願力可以是好是壞,意志力可以朝好的方向,也可以朝不好的方向。朝好的方向,比如說我發願要幫助眾生,我發願要到孤兒院去照顧孤兒,或是說參加什麼慈善事業,這個都是好的願,所以我們的發願要往好的方向去,那麼最高的願是成佛的願,叫做菩提願。
所以我們的願力可以是好是壞,但是佛教當然是希望我們往好的,不只是好的,而且是要發最高的願。但是雖然發最高的願,佛教告訴我們,發願要高要遠,但是實踐要怎麼樣?實踐要從眼前做起。現在很多人學佛的毛病,發願雖然發的還不錯,但是實踐的時候好高騖遠,沒有注重眼前一步一步的走,只看到遠的東西,所以每次談的都是騰雲駕霧這樣子的東西,談的又高又遠,但是實際上做的都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這三要就是我要告訴大家的,發願要發大願,但是時間要一步一步的做起,怎麼樣一步步的做起?後面會講。
1-2 不同宗教的偏重
1) 儒教:缺超勝的理想
智、仁、勇 重世間的道德
無超勝的理想 信願不足
2) 西方宗教:缺思考的智慧
信、望、愛 神本的思想 重信不重智
3) 佛教中
聲聞人:重智不重悲
一部份淨土行人:重信願不重悲、智。
師父上次有沒有談到說,其實「信願、慈悲跟智慧」,在其他宗教也有,記得嗎?只是在其他宗教都有點偏頗,而且不完美不圓滿。 中國的宗教重理性重世間的道德,但是中國的宗教缺乏什麼?缺乏超勝的理想,記得嗎?中國的宗教有沒有在解說生死?沒有,師父說的沒有錯吧?這邊有以前教課的老師,師父不會亂講。中國的宗教一般來講,尤其是儒教,不會說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他很重視你現在要怎麼做,你到這個世間來,應該事先要有倫理道德的觀念,怎麼樣去實踐倫理道德,但是中國宗教從來不會去解說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他只要求你在這個世間希聖、希天,求聖人求生天,他只是這樣的人,但是他沒有告訴你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是上個禮拜講的。所以中國的宗教缺乏超賸的理想,所以信願力不足。
我們談到西方宗教,在座應該多多少少有人對西方宗教(有所了解),西方宗教其實有什麼?猶太教,其實基督教跟天主教是同一教的,宗教不同的派門。天主教基督教不要以為是不同的教,天主教基督教是同一教,但是不同的派門而已,其實西方有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不屬於西方,印度教在歸納來講,是屬於東方宗教,那麼西方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回教(伊斯蘭教),要記得這是西方的三大宗教,然後這三大宗教同一個根源,最早都是從猶太教發展出來的,所以他們信的是同一個上帝。上個禮拜講的,信同一個上帝為什麼打來殺去?因為在爭正統,尤其是基督教跟回教,在中世紀就會打仗的。有沒有聽過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什麼征呢?十字軍(天主教)和回教(伊斯蘭教),打敗仗的比例80%,所以十字軍東征是怎麼樣?西方人自己安慰自己講好聽的,什麼是十字軍東征?每次都打敗仗還東征什麼?(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來自網絡)
為什麼跟穆斯林打仗?爭正統。因為最早的猶太人,他們剛開始的宗教就是說猶太人是屬於神的子民,他們跟神有約定,然後受神的保護。那麼到了後來基督教起來的時候,就是由耶穌基督,你們知道耶穌是什麼人嗎?耶穌是猶太人,你不要以為耶穌是羅馬人,耶穌是猶太人,耶穌起來的時候,他說他是神的信使,傳神的旨意,因為他認為猶太人已經怎麼樣?他們對神的旨意跟契約並沒有完全的實踐,所以神有新的契約,藉由耶穌基督來傳達,所以基督教由此而起。
但是猶太人並不承認耶穌是基督,基督是什麼意思?基督是救世主的意思,猶太人本身並不承認那個耶穌是基督,耶穌基督,猶太人是並不承認的。但是後來的耶穌有很多的門徒,然後慢慢傳到希臘世界,然後慢慢擴展到羅馬世界,最後慢慢成為羅馬的國教,所以變成了基督教的一組龐大的勢力,但是他們信的是同一個神。然後慢慢到了差不多1000多年前,在中東阿拉伯又出現了一個人,這個人就叫做穆罕默德——回教的創始者。穆罕默德怎麼說呢?他說神又傳了他(新)的旨意,基督教的那些人已經不被神所護佑了,神傳了新的旨意,就由穆罕默德來傳達新的旨意,由穆罕默德所傳下來的這些就叫做伊斯蘭教,而且都是阿拉伯的游牧民族,因此就會有長期的爭鬥。
為什麼?因為猶太教(伊斯蘭)說,基督教已經被神所拋棄了,是不是?所以他們是正統。基督教會不會接受這樣的意思?當然不接受,所以他們就認為你(回教)胡說八道,兩邊就開始打開始爭,就這樣子打了幾百次年,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樣。現在師父是說,就西方宗教來講,西方宗教不講理性,也不講理論,西方宗教講什麼?信仰,你對神不能有任何的懷疑,對神也不能有任何的疑問,唯有的就是信服。這也不是師父在亂講,我上次說過,我在加拿大從大學碩士到博士都要讀基督教,都要讀猶太教,寫論文也要寫基督教,也要寫猶太教,所以我講的這些理論基本上確實是他們的教義,我不會隨便扭曲人家的宗教,然後來講了一大堆這樣子,我講的都是肯切的。
問:他們的主有名稱嗎?
師父:有,同一個主不同的名稱,因為語言不一樣。我問你,基督教稱他們神叫什麼?耶和華Jehovah;穆斯林稱他們神叫什麼?「阿拉」,阿拉是阿拉伯語言;Jehovah應該是古拉丁語,或是猶太人的希伯來語。希伯來語稱Jehovah,翻到英文也叫做Jehovah,但是中東語叫「阿拉」。所以他們只是語言不一樣,稱的都是同一個神,他們的神就是主。他們神的功能、神的觀念跟我們(佛教)不一樣,他們的神就是一個創造神,他們是一神教,沒有其他可以稱作神,只有一個神。其他的那些東西叫什麼?天使,基督叫「使者」,跟天使又不一樣,他們不是有很多天使嗎?你們不要以為天使就是長着二個翅膀,然後拿着劍的那個照片。 他們其他很多東西就叫天使,什麼叫天使?天的使者,就是信使沒錯。人沒辦法跟神交流的,神要跟人交流什麼都派天使,都派使者,像耶穌那樣子。
問:和我們當地乩童一樣?
師父:不一樣,觀念還是不一樣,跟我們當地乩童還是不一樣,因為當地乩童是藉由人然後附身。但是他們神就直接晚上或者是在什麼地方現一個光還是什麼,然後告訴你一些事情,還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天使告訴人傳什麼旨意這樣子。
問:如果是這樣,當地乩童的更直接的。(21.44分)
師父:到底誰直接我也不知道,因為我很難告訴你什麼更直接,這個東西可以再探討,但是探討下去就離我們的主題,我只是要告訴你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說,你們一定會發現一個問題,我怎麼知道你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他講的當地乩童是很有趣的問題,當地乩童講的東西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無從判斷。那麼同樣的天使傳的信息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無所判斷,會有這樣一個問題。
總之你們要了解一件事情就是說,西方宗教所缺的就是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判斷,他們有沒有信願?有,他們有講信願的。我們佛教講相對的,他們不像佛教那麼的超勝,但是他們有沒有悲心?有,他們說神愛世人,耶穌也說,如果有人打到你左邊(臉),右邊(臉)再給他去打。但是實際上《聖經》裏面好像不是這樣子講,《聖經》好像是說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你們不信可以去看,師父絕對不會亂講。(答:有這句話。)你看過是不是?當然很多牧師神父他可以自己去解讀的,實際上他們的教典《聖經》上確實這樣講。所以他們是有信願的,他的信願就是說信神,對不對?他們有慈悲的,他們認為神愛世人的,但是很可惜的是什麼?一種仰信,缺乏智慧慈悲的一種仰信,這個會產生很大的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智慧判斷的話,我們的悲心常常會變成怎麼樣?一種爛慈悲。悲心不是說對人好就好了,如果沒有智慧的判斷,有時候會是一種爛慈悲,如果信仰沒有智慧判斷的話,這種現象有時候會變成一種很可怕的迷信,所以他們是缺乏智慧的分析和判斷的,這是師父上個禮拜所講的。
佛教當然是很重菩提心、大悲心、還有無所得心。願、慈悲還有智慧,但是佛教中在發展的過程上面,也稍微有點欠缺的,有沒有人知道在佛教裏面有一些叫小乘行人?小乘行者跟大乘行者怎麼區分?小乘就是自利,大乘就是自利利他。所以小乘行人,小乘不是不好,各位要記住一件事情,小乘講的自利不是世間的那種自私自利,它的那種自利是要怎麼樣?急於解脫,解脫不是不好,其實解脫就是針對我們的貪嗔痴,去對治我們的貪嗔痴,然後消滅我們的貪嗔痴,然後達到不再來三界的輪迴,沒有什麼不好。
我問你,最後我們自己的貪嗔痴,向我們人性的黑暗面挑戰,有沒有什麼不好?沒有,而且是佛說要做的事情。只是說就大乘比較高遠的理想來講,這樣子不圓滿。所以佛說不但自己要降伏我們自己的貪嗔痴,而且我們要盡我們的能力去幫助眾生,讓他們也能夠熄滅貪嗔痴,然後脫離這三界不斷的輪迴。所以小乘行人有智慧,缺乏什麼?悲心跟願力!就佛陀理想的願望來講,是希望大家都能發大乘的菩提心,這是一點。
第二個,部分的淨土行人重信願不重悲、智。我不是說所有的淨土都不好,要聽清楚,某一部分修淨土的人。淨土包括很多種淨土,你們不要一天到晚以為淨土就叫做西方淨土,東方有沒有淨土?南方有沒有淨土?北方有沒有淨土?都有。我們這個世間國土分為淨土跟穢土,那麼穢土是眾生的業力所共同而成的,淨土怎麼來的?是佛陀的願力,然後諸大菩薩為增上,然後共同所足夠而成的一個理想的學院,所以我們去淨土其實是幹什麼?去學習,不是去享樂,各位了解嗎?
所以很多大部分的經典,大乘的淨土,其實希望的都是說,因為我們要達成菩提願的這種信願很不容易,能力也不夠,所以有很多佛菩薩就發願成立淨土,這個淨土是一個很好的環境,具足好的師資、好的同學、好的學生,這樣的一個學校,他希望我們到那邊去做什麼?學習,學成畢業的要怎麼樣?回到社會來貢獻你的所能。那麼淨土有同樣一個狀況,你去淨土幹嘛?進修學習,等到能力足夠、訓練足夠了要幹嘛?回到娑婆度有情。所以真正的淨土如果你了解你懂的話,淨土,第一個主要發的願力,不是怎麼去,是怎麼樣?要回來。不但要去,而且終究要回來,師父無數次提到去淨土是雙程票,絕對不是單程票。
我常常去台北,(買票的時候)會問你要單程還是雙程?你要單程雙程隨便你,對不對?但是如果你想去淨土,不管是西方淨土還是哪一個淨土,然後你去買票,會不會問你說,你要單程還是雙程?不會,因為你必須要買雙程。所以一部分的淨土行人如果不了解這樣的一個狀況,他只重信願,重佛的願力,那麼你念佛也好,你希望求生淨土也好,你只重這樣的願力,然後不重悲、不重智,我告訴,你去不了的。意思就是說你沒有悲心,你不想回來度眾生,你只想到那邊去,自我求安樂這樣而已,不重智就是說,你不了解經典,也不了解這些淨土的經典到底在講些什麼。我們不說智慧是無所得嗎?你還對這個五濁惡世還很留戀,我還有很多房子,還有很多汽車,我兒孫一堆,老二還沒娶媳婦,老三女兒還沒嫁,沒有無所得智慧,你這樣有沒有辦法去?你太執着也沒辦法去了,所以必須要有信願。我願意發願去,但是你去那邊必需有悲心,為什麼要去?因為要悲憫這邊的眾生,我是有這樣的心,去了之後會回來這邊幫助眾生才能去。再來,要有智慧,不能太執著,是不是這樣?所以在佛教中會有這樣的一個小問題。
所以佛教中佛所希望的就是我們學佛的人,能夠有信願、慈悲、智慧都能夠具足圓滿,這樣才是真正的一個學佛所必須必要的必備的條件。
我們繼續來看下面,下面的內容很重要了。師父前兩個禮拜講了一堆,你也知道原來學佛必須要有哪些條件,然後目的是怎麼樣都講了,那麼你現在一開始要怎麼做,你們看講義第二頁:32:45
1-3入門登堂入室
1. 入門可偏重:
1) 智慧門入:重理性分析,聽經聞法,哲學、心理學等
2) 慈悲門入:好善樂施,福利事業
3) 信願門入:崇仰三寶功德,佛菩薩的感應
2. 登堂不偏癈:
1)有信無智長愚癡
2)有智無信長邪見
3)有悲無智易墮落
3. 入室等無別
三德究竟一味圓滿
三 入門、登堂、入室
現在你要了解,原來我要發願,我要有慈悲,我要有智慧,要慢慢學習。現在我要開始了,有空回去要看看書,書在71/47頁,師父希望你們有時間書要看,那麼真的不得已的話,有看的書一定要來,沒有看書的,更非得要來。
不會沒關係的,師父不會罵人,有可能會罰站,開玩笑了。真的在不得已的話怎麼辦?就回去看看錄音帶。我們都有錄音帶,第一集已經播上去了,下個禮拜會有第二集,看錄音帶是最沒辦法中的選擇了,你知道嗎?看真人還是比較好一點。比3d的還好,現在店裏不是流行立體的3d嗎?你來這邊看真人比3d的看起來厲害,但是怎麼樣?不真實。
我們來講,雖然說訓練慈悲智慧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但是我們開始學佛入門的時候,有沒有辦法三個圓滿的這樣前進?不可能的,一般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有一個理想,但是佛教告訴你說,我們拉到現實,我要入門的時候怎麼辦?我們入門的時候根基不一樣,所以入門的方式會不同,這是必然的。我們雖然說最圓滿的慢慢把這三個——信願、慈悲、智慧慢慢提升。但是我們入門的時候每個人不一樣,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八萬四千根基,但是如果要把八萬四千法門跟根基講通了,我講10年也講不完,還好。佛陀慈悲把這三八萬四千根基,八萬四千法門,把它濃縮成為三個,所以我們大體上的分析有三種根基,因此我們的入門會有三種不同的特性。
你們看講義:
1、入門可偏重:
所以每個人學佛入門可以偏重的,什麼叫做偏重呢?比如說在佛教裏面有一種人叫做法行人,法行人又叫做智慧行人,也就是說他學佛是從智慧門入,智慧門入是信願慈悲智慧裏面的第三個智慧,有些人學佛是從智慧門入。那麼這些人的特性是怎麼樣?重理性的分析,喜歡聽經聞法,喜歡看書,喜歡討論哲學,討論心理學,有沒有這樣的人?這種人其實蠻多的,我相信在座很多人確實有這樣的特性,喜歡在一起聽經,我會比較喜歡聽經,所以你覺得師父是什麼行人?法行人。還有誰認為自己是法行人的?不錯,這裏面沒有所謂好壞,哪一種都好,特性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沒有所謂好壞。
1)法行人:又叫做智慧行人,從智慧門入,喜歡聽經聞法,喜歡看書,喜歡在教理上做研讀作思辨,這樣就叫做法行人。今天會來聽經聞法,大家多多少少帶有法行人一些味道,是不是?你們在外面有沒有聽人說過一些話,其實我告訴你,我說外面的不是師父了。外面有些人會告訴你,其實學佛不需要聽經聞法,那些都是所知障,都在講學問的,沒有修行的,有沒有人這樣子講?
答:沒有/有聽講過,但沒有講清楚,他說這些只是一個增上緣,要修是要修心。
師父:他講的也對也錯,對一半了,但是我沒有跟他談過,或許人家真的懂了。(發言略……)有些話好像也對,實際上你去看會有問題,問你,沒有增上緣有辦法修心嗎?(……發言略)學習有時要看個人的因緣了。
所以我們其實入門每個人都不一樣,他的狀況等一下是師父會講,入門的時候可以偏重沒問題,所以會有各式各樣的人,他會分析會讀書,這個不是不好。你們不要以為聽經聞法會讀書的不好,不是不好,只是根基不一樣而已,那是一種學佛的入門。當然如果受高一點教育的,本身就喜歡讀書,很多屬於這一類。
2)第二種,我們叫做悲行人。很多人學佛入門是怎麼樣進來的?有些人學佛比如說參加慈濟功德會,你們在座應該有些人是慈濟功德會的,或是說接觸過,有些人他剛開始也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也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但是他天生有一種悲心,有一種同情心。反正他就認為說,我的日子生活都不錯,但是有很多人確實是需要別人去幫助,所以他就由這樣的一個、悲心或同情心,因此就加入一些慈善團體。這些慈善團體就會讓他們發揮他們的功能,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有些人就藉由有這樣子慢慢接觸佛教,然後就變成佛教徒,所以這種人有時候可能不會常常花時間去聽經聞法,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去研讀宗教,但是他會花很多時間去做好事去做善事,在座應該這樣的很多。
如果告訴他,明天我們要到哪裏去賑災發米,他說可以,這個是好事情,慈悲度眾生。(這個)不是不好,是特性不同,所以會有這樣的悲行人,那麼這也是一種入門的根性。
3)最後一種,信行人。信行人,他也不一定會去參加什麼救濟的或是什麼慈善功德這些了,他也不一定會去聽經聞法,但是他很喜歡去寺院,去廟裏,或去哪裏求求拜拜,希望得到神或者是菩薩或者是什麼的保佑,(聽到)哪裏有做什麼法會, 會得到保佑,有在懺悔的我就去。所以有時候人家說某某處那邊有師父在講經,明天哪裏有法會,要拜懺,幫我登記一下,我明天去,(這個)也不是什麼不好了,根基不一樣。所以信行人是比較重在於那種外在力量情感的一種寄託,一種抒發,這就是信行人,然後就啟發他的一種信。
曾經有人跟師父講說,他怎麼樣入佛教的你知道嗎?
信行人和悲行人都重在一種感情的抒發,你知道他怎麼樣信佛教的嗎?他說有一天他開車經過一個廟,是寺院,不是一般的道教廟,寺院在做什麼?睡覺前要敲鐘打鼓,對不對?一般都要,都市裏面的寺廟,因為怕吵到人,所以比較沒有做。但是如果山上的寺廟一般都會做,像以前我們福嚴固定每天早晚一定敲鐘打鼓,敲鐘打鼓在古代是做什麼?敲鐘打鼓在古代不一定寺院才有。古代本來的鐘鼓是告訴我們時間到了,早上大家應該起來開始,晚上城門要關的,大家應該休息。所以古代一個大城裏面都有鐘樓、鼓樓,是不是?古代通知大家時間到了該起床了,晚上時間到了該入城門了,你再不入進來的話城門關了。
古代是這樣的,那麼這樣的一個傳統,千百年不管是道教,佛教,(在寺、廟)自願保留下來,然後變成一種宗教的儀式。所以寺院裏面敲鐘打鼓其實是怎麼樣?實際它有宗教性的作用,也有實質上的作用,是告訴大家要起床了,要做早課了,不要再睡懶覺了。所以我們剛開始會打鼓,一打鼓的時候我們就起來,在僧團裏面起來開始刷牙洗臉漱口準備,然後開始敲鐘就剩下時間不多了,就開始穿袍搭衣,到哪裏去集合?大殿,不是去吃飯的,不要跑錯地方了,到大殿去集合。那麼晚上也是一樣,晚上開始也要打鼓,就表示要熄燈了,要做什麼趕快去做,刷牙洗臉漱口趕快去做,等一下打完就要熄燈了,敲鐘打鼓就是這樣子。
話講回來,剛好人家在敲鐘的時候,山下一個居士開車經過,聽到清脆的鐘聲,在寂靜的夜晚這樣「咚…咚…咚…」一個一個這樣傳過來,這是他描述給我的,他就忽然被震懾到腦筋一片空白,然後就有一種很莫名其妙的那種感情衝動從內心裏面湧上來,然後他就開始流淚。(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然後他把車停下來,然後把鐘聲從頭到尾聽完,而且我們在敲鐘的時候還要唱偈,不是只有敲而已,我們要唱偈,而且那個偈頌悠悠揚揚的,從山裏面傳來似有若無。他因為這樣的一個感情,他就想要知道這到底是哪一個寺院,第二天他去打聽之後,接下來就去寺院裏面拜佛菩薩。由於這樣子,然後慢慢接觸,慢慢進入,所以他也不是說,我去做什麼慈善功德,也不是說去聽經聞法,他只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感情,所以他就願意進來。我相信很多人都這樣,大體上這是一種信行人的表現。
那麼這種人很多,比如有些人告訴我說,他本來也不信佛,但有一天被朋友帶去寺院,他看到佛菩薩的莊嚴相,由衷升起一種敬畏感,然後慢慢就來學習。當然由這種外在感官的感情抒起抒發,然後產生的這種信仰,一般大體上來講都是信行人的一種作用。但是師父這裏要講一句話,所謂的信行人、法行人、悲行人不是絕對的,我們只是比例上的輕重而已,師父並不是告訴你說法行人就一定非常理智,完全一點信仰悲心都沒有,不是這樣子,我們只是說在比在比例上比較偏重哪一點,會是這樣子而已。
問:書上72頁,有嗔行人是怎麼回事?
師父:智慧行人或法行人有時候又稱為瞋行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誰知道為什麼?一般來講,法行人比較重理性,比較重思辨的人,他的批判性會比較強,嗔恨心相對來講會重一點。這個的區分,在佛教有一部《清淨道論》裏面講的非常詳細,所以你們要注意,如果是法行人的話,還要注意一件事情,法行人你弄的不好,其實就稱為瞋行人了。以師父自己的例子來講,你們覺得師父是什麼樣的人?我自己認為我確實是比較法行人,因為從出家一進去就佛學院,如果不喜歡三年就不會讀了,但是確實對義理教理又很喜歡去分析。所以早年師父在佛學院的時候,年輕不懂事很喜歡批判(他人),(說某某)那個修的那個法門,根本觀念不懂,沒有正知正見亂修一通:那個(某某)持什麼咒,根本不懂那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是一體兩面的。法行人好不好?好,如不小心就會變成批判性太重,是不是這樣?那麼信行人如果有信無智,長什麼?長愚痴。那麼悲行人會變成什麼?貪行人。為什麼悲行人會變貪行人?貪功德,執著,悲心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他會染著——我做這樣有多少功德,然後對我所幫助的人起貪念。
舉一個非常具體的例子,以前我有一個師兄弟,出家不久,他是中間插班的,出家一來就插入二年級,然後到了第三年我們畢業他也跟着畢業,但是我們繼續讀高級部。在這裏做一個廣告,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些少數人還是不知道,師父以前剛出家去讀福嚴佛學院,這裏百分之九十人大家都知道了,那麼這個師兄弟後來到了高級部,我師父鼓勵他繼續讀書,但是他可能沒有興趣,因此他就留下來當執事,寺院裏面總是要有人做事,大家都是學生,但是總是要有人做做事情。什麼叫庫頭,就是總務,反正寺院缺買什麼都是他要去負責。他因為出家不久,剛出家的人很熱心的,跟我們學佛一樣,剛學佛很熱心的,所以他就到處去,然後看到人家失戀的,欠費被倒債的,夫妻婚姻支離破碎有問題的,他就到處去度人,悲不悲?悲。到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被一個失戀的女孩子度去了,我這故事不是亂編的,是真實的,那個失戀的女孩子打電話來,甚至有一次是我接到的 ,悲不悲?悲,貪不貪?貪。
所以三種人,都是入道的一種方便,但是沒搞好,就會產生一種反效果,所以必須要注意。所以為什麼裏面會講法行人是瞋行人,信行人是痴行人,悲行人是貪行人?因為慈悲跟一般同情心的貪,就是這麼一線之隔,如果你的慈悲沒有無所得的智慧,很容易就墮落了。所以有一種叫敗壞菩薩,敗壞菩薩他有悲心,但是這種悲心沒有好好的引導,他就容易執着世間的各種情感。
針對剛剛師父所講的 ,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因為這個書裏面寫了很多,但是師父沒有完全照書講,所以裏面如果你們覺得哪裏不明白的都可以提出來,師父是把它扼要講一下。所以剛剛這個居士很好,把師父沒有特別提到的,但是裏面有,所以他提出來問,師父借這個機會可以告訴大家,那就是一個很好的互動。59:00
剛剛我們講到了,入門可以偏重,所以你入門的時候,因為由於不同的根性,所以有從智慧門入的叫法行人,從慈悲門入的就叫做悲行人,由信願門入地就叫做信行人。法行人比較重在聽經聞法,重在理性的思辨,悲行人就比較好善樂施,喜歡做福利事業,喜歡參加那些慈悲濟世的團體,這個就是重慈悲。還有一種信願的,那就是比較重在崇仰三寶的功德,然後重佛菩薩的感應,都不是不對,都是一種入門的方便,也沒有說哪一種比較好,哪一種比較不好,反正這是個人的根基。但是我們說偏重哪一個只是偏重而已,不是說你只有一個,其它都沒有,一般人只是說哪一種比較重而已。
2、登堂不偏廢:
你現在入門開始學佛了,你過去不信,也沒有學過,現在皈依三寶了,開始授五戒,開始學習佛法,然後開始要修行了,就叫做登堂,登堂不偏廢,你可以偏重在哪一種特性上去修行,但是絕對不能忽略另外兩種。比如說:
1)第一個,有信無智長愚痴,就是說你有可能是信行人,看到佛菩薩的莊嚴,或是看到佛菩薩的功德,看到佛菩薩的偉大,然後看到寺院的莊嚴,有些人就這樣的一種感情,所以慢慢來學佛。但是你真正入門之後要登堂,要進一步去學習,能不能一直維持這樣子?不行。你可以以那個為重,你喜歡誦經,喜歡拜拜,喜歡懺悔,喜歡懺悔,喜歡參加法會,都可以,但是絕對不能忽略了另外兩種特性。哪兩種?智慧,你必須多多少少要聽經聞法,不然繼續下去,你完全不知道佛法在講什麼,你只每天在那拜求什麼,很容易變成一般的宗教行為。如果你在這個狀況下,你去寺廟拜拜,與去道教的廟拜拜,有沒有很大的差別?沒有,你剛入門可以的,但是你真正要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就不能這樣子了。
師父不是說叫你不要拜,拜還是要拜,求還是要求,但是多多少少要聽經聞法,還有一個透徹性,悲心也必須要培養,你們喜歡到廟裏去求佛菩薩保佑、去送誦經、去拜懺,去參加法會都好,但是你要多一些時間,多多少少在家裏上電視聽經聞法,或是說師父有在講像這樣的一個課程的時候,你也要多少來聽聽,網絡上也有一些正派的師父在講話,你也多少要聽。才不會變成有信無智長愚痴,才不會產生一些錯誤的知見,產生一些錯誤的邪見。你如果不了解佛教教理的話,你也沒有悲心的話,你光求光拜很容易產生邪見的,怎麼樣的邪見?其實如果觀念錯誤,出家在家都一樣,為什麼?有信無智長愚痴,那就是一種邪見。
所以我說不偏廢的意思就是說,你任何門進都可以,但是你入了門之後,你要提升另外兩種,不能完全不做,你可以偏重,但是不要偏廢。偏廢就是說我只做這個,其它的我不做,這樣就是長愚痴了。
另外一種,有智無信長邪見,誰知道什麼叫做有信無智長邪見?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只是喜歡讀書聽經聞法,但是沒有產生真正的信心,也沒有悲心的話,你很容易在文字語言上下功夫,然後產生一些錯誤的觀念。所以很多人對佛法談天說地什麼都懂,談無所得,談《金剛經》,行為跟他說的完全相反,有沒有人這樣?有很多。講一套,你問他他什麼都懂,一些名相,什麼四聖諦、什麼無所得,《華嚴經》的什麼,《楞嚴經》的麼圓通章,講了一大堆,但是基本五戒都做不到,所以那只是口頭禪,口上在講,很容易產生邪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我曾經碰到這樣的人,也聽經聞法,自己也喜歡看書,有一天我問他,你學佛學那麼久,聽經聞法也自己研究經典,然後看了很多經,你歸依三寶了沒有?你知道他怎麼回答,他說我有歸依,我說那你有沒有法號?怎麼皈依的?在哪裏皈依?他說我皈依自性三寶——這明顯就長出邪見了,他看到最後只在理上談,沒有在事上做。佛教是要理事圓融的,不要以理廢事,也不要執事廢理,理事要圓融的。所以你雖然聽經聞法也喜歡看書,喜歡做研究,但是你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慢慢你要依這樣的聽經聞法產生對佛教的一些信心。怎麼樣產生一些信心呢?也就是說,當你聽經聞法以他為主的時候,沒關係,人家如果有一些慈善事業,多少參加一些,增長慈悲心。這些東西有時候不是在語言文字上談,也不是在書本上,你要真正去做了你才有感受。
你除了這樣之外,你一定要有具體的儀式,三皈五戒,甚至是拜佛念佛。父雖然是法行人,從出家就開始在佛學院,每天都在經教上用功讀書,我自己拜不拜佛?拜,我念不念佛?念,都是在做的,而且做的並不比其他人少。為什麼?我就是怕有信無智長邪見,因為宗教行為,什麼叫宗教行為?拜佛、理佛、持咒、懺悔,這些具體的宗教行為,其實有助於增長我們的宗教信心,是初學者不可或缺的一個修學一環。所以不要以為那個沒用,如果你是高根機的,過去已經修了好幾劫再來的,你可以自在,獨覺,可以自在。如果你不是的話,你最好是這些都要做,才不會把佛法落入知識、落入言文字。 所以如果很多人只是在做研究,經教上比對弄一弄,結果連一聲佛都不念,連一個佛都不拜,這種人其實很危險,很容易落入邪見。
3)有悲無智容易墮落。
這個師父是不是講過?你有悲心,但是沒有智慧,不知道什麼時候要遠離,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發展你的悲心,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時候不該做,你很容易落入這種執着,幫一幫就在執著功德,幫一幫對幫的對象起貪戀,有這樣的一個情況。
我們再講回來,有信無智長愚痴,有時候你在入門的時候很重禮佛、拜佛、念佛這些,但是如果你沒有慈悲也沒有智慧的話,你很容易在這種宗教儀式上起執着,那麼這就是一種愚痴,跟其他的宗教信仰或宗教儀式沒有什麼兩樣。
如果你沒有這樣佛法的智慧作為一種最根本的依靠依託,在這上面去做一些宗教儀式的話,那麼有人會問你說,你拜啊拜求啊求,基督教拜不拜?拜,不讓怎麼叫做禮拜,禮拜天。為什麼叫禮拜天?其實禮拜天是基督教由來的。為什麼叫禮拜天?做禮拜的天,為什麼第七天叫做禮拜天,你們誰知道?因為上帝很辛苦,他們說上帝七天把整個世界跟人做成了,其實不是七天,他第六天就做完了,所以他第七天要休息,上帝在忙的時候你不要去煩他,他會生氣。我不是亂說的,上帝生氣很可怕,上帝生氣是興風作浪,諾亞方舟的故事有沒有聽過?他用大水全部把它淹了,所以他在忙的時候你不要去煩他,煩他他很容易發脾氣。所以第七天上帝休息,這時候你可以去怎麼樣?拜拜求一求他,所以叫做禮拜天。
西方宗教到教堂裏面去求去拜,有沒有看到他們?阿拉也拜,阿拉更會拜,一天要拜六次,車開開突然旁邊一剎,發生什麼事?下去拜,打仗打到一半了,槍收起來開始拜。
講一個笑話,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的國家,以色列人古代就叫做以色列,猶太人就叫以色列,古代就是這樣叫的。在沙漠流亡2000年,終於到二次大戰以後,好不容易美國劃一個地方給他們建國就叫以色列,然後以色列旁邊都是什麼?以色列是猶太人,要記得,周遭都是信阿拉的,水火不融,所以為什麼他們一直在那邊打來打去。以色列人很聰明,他們知道這些回教人什麼時候開始在拜,所以他們就時間一到,飛機坦克準備好,因為那些軍人也拜,飛機坦克軍隊全部過去,那些人拜到一半怎麼回事?我不是開玩笑,你們去查是真的。所以為什麼猶太人打了好幾次仗,從二次大戰到現在打贏了好幾次仗,因為他們抓住了這些回教徒的一些生活模式、生活習慣,尤其是那種禮拜。我意思就是說其他宗教都有在拜,不是只有佛教在拜,道教拜不拜?拜!所有的宗教都拜。如果在這一個狀況之下,你沒有佛教這種特殊的特性,佛教的這種智慧的話,你會落入一種循環就是說,那拜誰比較有效?拜神比較有效,基督教告訴你神是萬能的,當然是拜神比較有效。
那麼佛教徒,我們會說拜誰比較有效?我們大家會認為拜觀世音菩薩、拜阿彌陀佛比較有效,就會落入一種沒有標準的爭辯,是不是?那就隨緣,你喜歡信基督,你認為拜基督有效,我喜歡信佛教,我認為拜觀世音菩薩比較靈驗。就會落入這種一般宗教的對抗也好,辯論也好,因為你很難說到底誰的功德比較大。他會認為他(的神)大,你會認為你(諦佛菩薩)大,這兩邊都在拜。
所以西方宗教笑佛教笑道教,說你們都在拜偶像,(佛教徒問他們,)你們拜不拜?拜,那誰比較偶像?其實看來西方宗教比較偶像。因為西方宗教那個神到底在哪裏?有點像國王的新衣,看不到摸不到,想像不到,那這種東西你在拜,我們至少說還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因為)一種宗教本有的這種特性在裏面,就會令落入一種爭辯,辯來辯去到底誰比較有效?很難講。
我很難去說服(基督教人,說)我的觀世音菩薩比較靈驗,他也沒辦法說服我說,他的聖母瑪利亞比較靈驗。所以我們要抓住說佛教的特性到底在哪裏?就是信願、慈悲和智慧,信願、慈悲、智慧,這是佛教超勝於其他宗教的一種特性。
尤其是信願,尤其是智慧,由智慧導出來的無緣大慈,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由智慧所導出來的這種願力才是真正的願力。
所以入門可偏重,登堂不偏廢,最後
3、入世等無別
那麼你在這樣長期的修行當中,雖然你剛入門有不同的偏重,但是你把另外兩個慢慢提升,然後到達一定標準的時候,你就叫做入室,入室,這三個是沒有差別的。到什麼階位叫入室呢?在小乘裏面你至少證初果,在大乘就叫做初地菩薩,要到那個境界。這是什麼境界?這只是很高的階位,也是我們學佛的一個目標了,我們暫時不講它到底是怎麼樣,以後有機會你們聽聽《成佛之道》我們後面會講。
總之,佛教雖然告訴你說這三德並重,三個特性要並重,理想上是這樣,入門你可以偏重沒關係,但是記得千萬不要偏廢。所以當你在念佛拜佛的時候,多多少少要聽經,多多少少要想辦法培養一些悲心。那麼你在聽經聞法的時候,多多少少要做一些宗教儀式,你在參加各種慈善事業的時候,也多多少少要聽經聞法,多多少少要念佛、要持咒。做一些信願的東西,這樣才不會偏廢。1:19:00
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再來看後面。
1-4修行次第
後面修行的次第:
發心——修行——證得
這是講成佛的一個階位,成佛的一個階位也是告訴我們三心的一個比較具體的修行狀態。上次有同學問我說這三個有沒有次第?有。第一個你要先發心,你不發心的話你後面很難去講。第二個你要有悲心,第三個你必須要有智慧,這三個確實是有它的次第,在長遠的修行中也有它的一個特性。
那麼你看看二道五位,在《金剛經》裏面叫做二道五種菩提,《金剛經》裏面其實整個在談這樣一個二道五位了。一邊看講義一邊看師父這裏的表。
首先在我們成佛的修行道上我們可以分成兩道:一個叫般若道,一個叫做方便道,般若道跟方便道,就像一個啞鈴一樣。在密教或者西藏佛教裏面,也可以叫做金剛杵,一般看到了金剛杵長什麼樣子?類似是這樣子,這裏面是鏤空的了。
(師父畫金剛杵圖)1:21:16
《金剛經》其實在講的就是這二道五菩提,什麼叫二道五菩提?首先你也可以看師父畫的圖,也可以看那個表
般若道
發菩提心: 發願渡一切眾生,圓成佛道(如金剛經所說)
修慈悲行: 以般若攝慈悲行,引導萬行,
自利利他
証空性慧: 斷煩惱行解脫。開悟、見性、 初果、初地
方便道
發勝義菩提心:發信智合一的淨心
嚴土熟生:莊嚴國土,成熟眾生
証究竟果:成佛
這邊叫般若道,這邊叫做方便道。
佛教裏面有講很多方便,但是他講的意義不大一樣。所以你們聽過師父這樣講的時候,你們下次再看到經典有講方便的時候,要去了解它到底是指哪一個,這樣知道嗎?到底是指的什麼?方便基本上是一種方法,但他有時候講的方便是指真正修行之前的一種準備方法叫做方便,這是一種;另外一種,他是講大菩薩,證初地以上的菩薩,他可以運用他的各種能力去廣度眾生,這也可以叫做一種方便。但是兩個都叫方便,意義不大一樣。
那麼般若道,重點在於悟諸法實相;方便道重點在於成佛。悟諸法實相這裏是聖位,我們在這邊就是一般的凡夫,這樣了解嗎?
這個叫般若道,這個叫方便道。般若道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叫做發心菩提,是發成佛度眾生的願,也就是我們的現在。我們現在凡夫眾生開始學佛的時候,要發一個願,發度眾生的願,那麼你發了度眾生的願之後,這中間要行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有一個叫做慈悲行,因為你之所以會這樣做,都是有悲心在後面推動你,但是悲心在後面推動你,也必須要有般若的智慧一直在引導,所以叫做修慈悲行,也就是六度萬行。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前五波羅蜜是萬行的總集,最後一個是什麼?智慧般若的總引導,叫做般若引導萬行,萬行圓成般若,所以重點在悲心的推動。就這樣子修了很久很久以後,多久呢?《成佛之道》裏面會講,我們現在不講太多,慢慢的具足你的慈悲資糧,具足你的各種資糧,然後慢慢的能夠在這個階位悟道般若性空,這個階位是在菩薩裏面叫做什麼地?初地。
我們現在一般在座有沒有聖位菩薩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還在哪裏?應該是在這裏——發心,在這裏也不錯,至少我們發了心的。有沒有人在這裏(更前面的)的?一大堆的。所以你不要想說我怎麼在這裏面,至少你是什麼?入門,還沒登堂,不過沒關係,未來就慢慢去登堂。
順便提一下,現在台灣社會,其實全世界一樣,中國大陸很多,就有一些人喜歡利用宗教,動不動就自稱自己是活佛再來,動不動就自稱自己是上師,稱自己是仁波切,稱自己是什麼他方佛再來,或者是認為自己已經證果位了什麼什麼。然後動不動用一些各種方法顯示說我有神通,那麼我很懇切的告訴你,這些自稱是什麼再來的,99%以上都是騙人的。那麼自稱有神通的,然後搞一些花招的,99.9%甚至是100%是騙人的。真正有神通的,然後為示現度化眾生的,他不會讓你知道,佛陀也不允許佛弟子在眾目睽睽,或大家都知道的狀況下亂顯神通,所以顯神通顯到讓你知道的,那個絕對不是真神通,那只是一些花招而已。
真正的神通要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面這樣子講的,怎麼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而以度之,那你知不知道他是觀世音菩薩?不知道,這是經典里一再講的。不會告訴你,我幫你說我是觀世音菩薩再來,你要不要來拜我?沒有這樣的事情,一定要了解,顯神通,就算是顯也是在你不知不覺的狀況之下顯的。示現的度化,也是在你不知不覺的狀況下示現度化。所以大家如果今天來聽師父這堂課,一定要牢牢記住,不要去隨隨便便相信那些什麼上師灌頂,灌了之後又怎麼樣怎麼樣了。師父不是在那邊危言聳聽,你不要真的去讓人家摸一次灌一下幾十萬這樣子,你要是嫌錢太多,拿來師父這裏,師父絕對不會嫌多的,開玩笑了。
我常常說灌頂,師父在講經說法就是在灌頂,我只差沒有手伸過去摸一下,要這樣摸太好摸了,我還用講到口乾舌燥,還要回去準備,還要讀那麼多年的書,對不對?所以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尤其是灌頂還要錢的,你想就知道,灌頂還要錢還真能灌嗎?
師父是從二十幾年來對佛法的這種認知,然後跟那麼多真正的祖師大德學習,然後這樣修行得來的一個很真心誠意的一個勸告,你平時沒事的時候,你當然覺得師父這樣講很有道理,但是一旦有發生事情的時候,你再有能耐,如果你的知見不夠,你在宗教神棍的面前都是微小的,都是渺小的,你容易去相信他,疾病容易亂投醫。你平時沒事,你當然不會講,我不要,那個是騙人的怎麼樣?你有事情發生的時候,你的知見不夠,對佛法信心不夠,觀念不正確,你就容易去尋找,所以不要笑人。
問:師父請問一下,像佛事都會辦超界,然後什麼內壇5萬塊,然後什麼會是1萬塊,是有價位的,這樣的話跟剛剛講的這些又有什麼不同?
師父:也不是所有都這樣子的,這當然是一種慢慢形成演變的一種方便了,以前師父曾經講過,就是說,他也不是故意要開一個價還是怎麼樣,而是說常常會有一個狀況。當有人來問我說師父我要護持多少呢?我怎麼跟你講要護持多少,我很難跟你講護持多少,但是眾生往往有一個狀況就是說,師父你講一下價格我還容易去做,你跟我講隨緣隨份隨你的量,他不知道他到底要怎麼做,在這樣一個狀況的長期演變之下,就會慢慢形成這樣一個狀況,那麼我只能告訴你說這這個東西其實不大圓滿,但是它有它的一個背景。總之,你拿到寺院去的一切,要當成是護持三寶,到底要多少?你自己隨緣隨份隨量。至於很多世俗上慢慢形成的這些,其實我們也很難再去講他對或不對,或去探討他的是是非非,因為有些形成是它的長遠以來的背景,不是一天兩天。只是師父這樣講了之後,要怎麼做,應該怎麼做,那看你自己,有沒有回答你的一個問題?多多少少有。但是你自己想想看,就是說當我們修行的時候,師父不是常常講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誰的五蘊皆空,自己照見自己的五蘊皆空是不是?所以師父只要告訴你說,我們一個學佛者應該怎麼做,我很難去講外面各式各樣種種的一種發展跟變化。因為佛教在中國也2000年了,長期的發展當中當然會有一些流弊,但是要怎麼做,今天師父告訴你,就是這樣子,自己發心怎麼樣,然後觀念是怎麼樣,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仁波切是什麼意思?
師父:仁波切是梵文,在梵文的字義就是上師的意思,尊貴的法師的意思,一般會稱作尊貴的法師,當然他有一定的修養跟修行,之後才能稱為尊貴的法師。因為最近幾年藏傳佛教慢慢在各地遊行,所以一大堆自稱仁波切的就慢慢的應運而生。當然一樣,在他的背景狀況當中有他的好,有他的一些缺失。要記住一點,佛法流傳到這個世間,經過語言文字的流傳,經過人的實踐行為弘化之後,一定會有好的發展,但是相對的,因為人的貪嗔痴習慣,也有不好的發展,都會有。
那為什麼師父要開這個課呢?這個課就是灌輸大家一些正確的觀念。好的,我們儘量護持,儘量拿出來弘揚,不好的,只要大家不去推動,不去護持,當然它慢慢就會不見了。
好,有沒有問題?有些問題如果你還有的話,你可以私底下再下去跟師父討論。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下個禮拜再把二道五菩提,稍微再把它做一些說明,也很高興各位同學如果有什麼心得,可以抓重點來跟我們分享一下。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