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七十四讲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再来看六波罗蜜里面的忍辱罗蜜,一般分为忍辱波罗蜜,其实它是忍,它的梵文叫Ksanti。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认知方面的,一个是情感意志方面的,那么我们一般把它分为忍辱,其实是有想要办法把认知方面的,跟情感意志方面的整个合在一起,所以叫做忍辱。

忍的种类

(1)耐怨害忍:

  • 对怨敌来加害的忍
  • 如:他人在身体及精神上的破害与攻击的忍

(2)安受苦忍:抗压性

  • 对外在的自然环境:冷,热,风,雨等等
  • 内心的煎熬:工作上,家庭上,出家修行上

(3)谛察法忍——对一切的缘起有深透的认识和知见,而生起自然而然忍的力

那么这个忍比较重在于知见认知方面,正确的认知万事万物的缘起相,那么你对很多事情就比较能够包容,也比较能够忍耐。

所以第一个的意思,是由正确的认知,了解万事万物的缘起相,了解万事万物的实相而产生的广大的心量,你就不容易去跟人家计较。这是它的一个比较深刻的意义,也是它根本的意义。

另外一个Ksanti,这个忍,它也有情感意志方面的意志压抑作用。比如说你本来会生气,但是你知道说生气是不对的,你对诸法的实相或者是缘起相,你还不是真的很清楚,你没办法you内心生起的这种自然的包容,这时候你必须要有意志力来克制。

情感意志力来压制,这种比较属于忍辱——辱方面的。所以这个忍第一个,是有正确真实的认知的意思,第二个就是有情感意志的忍耐的意思。两个必须要配合,因为你少了其中一个,老实说你真正要修忍波罗蜜都有困难的,为什么?你说我了解诸法实相,听经闻法,但问题是你的知见还不深刻,那种内心的信念还没真正生起来,所以你必须要有情感意志力,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必须要用情感意志力来压制。

但是用情感意志的压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只是一个过渡期的方法而已。那么你就长远来看,你还是必须在佛法的认知,缘起万法的认知上,还是要必须去熏修,这样子的话,这种压力才不会爆发出来。所以这两个都必须要学习。

那么《大智度论》在讨论忍波罗蜜的时候谈了很多,印顺导师大概把它归类成为三大类:一个叫做耐怨害,一个叫做耐怨害忍,耐怨害忍是属于对怨敌来加害的这种忍,如他人在身心及精神上的破坏和攻击。就是人家对你的挑拨诽谤,还是讲你种种怎么样,这样子的不起嗔心。你们记得吗?师父讲的忍,不是说打不还口骂不还手,你打我左耳朵,右耳上给你打,不是这样子,而是说应有的应对,但不管任何的应对都不起嗔心。所以这个忍是要忍什么?让我们自己的心不起嗔恨之心,这个才是真正的重点,而不是说打不还口骂不还手。有些人因为我没办法还手,我表面上不还口,因为你比我大,小时候也没有大小孩欺欺负小孩,他晓得他因为没办法还手,所以他表面上也不敢得罪你,问题是他内心很生气的,想说以后不要让我长大,长大你就知道。

有一次人家跟我讲说,我一个朋友很搞笑,有一天他忽然在路上就打一个人,然后我们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说你怎么回事?然后他说他小时候欺负我。现在块头比他大,因为小时候比他年纪大的那个块头大,他小,然后现在他块头大,他说他几年前的事情,超了有10来年了,我说你真的是莫名其妙。但是你会觉得很好笑,但是你看有时候你真的小时候要是常被欺负,现在不是有那种霸凌吗?

小孩子霸凌,有时候会爆发起来的,他现在是忍,忍到最后他以后,不然他就去找人来,不然就去拿枪拿什么。以前青少年不是美国不是发生吗?他表面上没怎么样,但是他在内心里面压,压到最后爆发出来。

现在佛教讲的就是说,最根本你要在知见上有真正的清楚。所以第一个,耐怨害忍是对怨敌来加害,还有他人身心精神上的破坏,这样的忍耐而不起嗔心。要注意,所谓的忍不是说对你做什么都没关系,没关系他会变本加厉的,你应该要怎么应对就要怎么应对,该跟他讲不可以这样就不可以这样子。不是没关系,是你不起嗔心。所以我们这个忍是克制自己,不要让自己能起嗔心,这才是忍的根本意义。

第二个 安受苦忍,好,没关系你问。


XY:我有个朋友他在工作中就是他的老板对他特别不好,要批评他有各式各样的,已经超过了工作范围,然后他是很能忍的,他忍不好了,然后他也不还口,然后加班到3点他能不能加班,但是他私下里跟我讲她特别痛苦,她是能忍的,但是说她自己那么痛苦,她就觉得备受折磨。

师父:这种情况下不是真的忍,这是师父讲的,这只是在情感意志力上去克制而已,但是他并没有在知见上认知上去疏通,这样你了解吗?

就好像说,你上次讲的,你的事情,如果今天你没有在知见上弄清楚了是怎么回事,你会一直觉得我受迫害,我明明有能力,为什么你不让我升职?是不是这样子?如果你自我去检讨起来说,其实我确实有不足的地方,而不是人家真的找我麻烦,你知见上的就弄通了,就不忍而忍了。想到根源问题在哪里,然后改变自己跟对方再沟通,如果再不行,那就选择离开。当然你离开会有你就会面对的压力,但是问题是你要斟酌,你是继续留下来,弄到最后有会有精神病出现的。(答:是的,现在就变得很神经质),我下面会用一个心理学来分析的。没关系,我们这个课师父就是希望你们大家这样,大家才学到东西。不然我讲讲讲过了,大家不错不错,以后有想提供实际的例子的,还是想问问题都随时可以不用担心,这是师父想要的,就feedback才知道。

第二个,你刚才讲的这个是属于抗压性方面的,比如说对外界外在自然环境的抗压性。有些人对在自然环境里看压性很差的,一点点就好热,一点点好冷,然后工作环境太热都受不了,很多人是这种抗压性很差的,一点点怎么样就不行了。

以前我们当兵,刚进来的那一些都养尊处优,白白嫩嫩的,超了两个月什么可以说都可以受得了。刚开始一下子要叫他跑个步,有心脏病,我气喘不行,他大部分都是装的,然后被班长超了两个月健步如飞,就是因为没有受过训练。

讲到这个,其实确实人要受过一些磨练跟训练才可以。

我们以前在佛学院,换初级部就有新的法师、出家人、过来了,然后开班会。我们因为有初级部、高级部两部,然后开班会的时候,小班会跟大班会,小班会就是各部自己开,解决自己内部问题,然后开完之后。比如说星期一的第一节课小班会,初级部高级部自己分开开,到第二节就是大班会,两部合起来。然后两部合起来的时候,你听那些一年级进来的法师学弟们所提出来的问题,你就觉得很好笑。比如什么问题?比如说有人就提出请大家洗澡的时候,水不要泼的太大力,为什么?因为我们洗澡是一间一间,然后它下面差不多有隔着这样子的一个空隙它太大力怎么样?就会喷水。请各位同学洗澡的时候在旁边不要弄得太大力,然后觉得说有什么好的,好像连喷到一点弄到一点都不行吗?还有请洗衣服的时候不要太大声。

我觉得说,因为现在寺院好过了,所以有一些出家人在寺院里面,因为出家人少,所以被师父了还是其他信徒照顾的无微不至,尤其是年轻二十几岁,这样进来的话,他就会像宝贝一样的保护着,一来佛学院,你在你的寺院是宝贝,你来佛学院你什么都不是,你从头开始来,学长怎么会管。你听他们其实怎么喷的水是怎么样的,但是磨了几年之后什么事都不是事,对抗压性增加了喷水有什么关系?

还有再来说刚才大家会比较碰到的内心的煎熬,工作环境上的跟上司跟同事各方面的还有家庭上的,夫妻之间的,家庭无外乎就夫妻间父母间,亲子关系,或家庭不外乎就是这些问题。

当然出家修行上,要修行也不容易,这些都是内心的一种煎熬,这些你也必须要忍。这个叫做耐怨害,这个叫做安受苦,分外来不就这一种,还有谛察法。

这个谛察法忍就是对甚深法的真正认识,因为甚深法不容易了解,很多同学我听不懂不来了,师父讲那个太深,如果你这样认为你就是没有谛察法忍,这个忍是认识,对于甚深法谛的真实观察跟认识,这个叫做谛察法。对这种法的认真的学习,不懂的求知求懂,有问题的发问,经过不断的训练熏习的话,你这样的学习而不轻易的放弃,这个叫做谛察法忍。

对法的真正追求跟学习叫做谛察法忍。那么唯有你有谛察法忍的这种能耐,你才可以引导这上面两个,不然你硬逼硬忍的话会出问题的,所以谛察法忍是最根本的。所以谛察法忍就是说,你对于甚深教法、教理愿意去学习,不懂没关系我就来听,不懂我就来磨,不懂我就磨到磨到懂。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向自己挑战,不断的去反省,这个就是思考上的。等到你这个能够有一点程度的时候,用这个来引导这两个,这两个就容易了。不然你没有谛察法忍的这种知见的话,这两个真的是强加忍耐的,就会出问题。


HX:像刚才师兄问这个问题,他那个问题有没有捷径,您告诉他,就是说除了他坚强的意志忍以外,有没有快而便捷的让他知道一些谛察法忍,能尽快的看开东西呢?

师父:我知道你的问题,你们觉得呢?看个人,(答:我觉得没有那么容易)看个人,看你根基高不高,你根据高悟性强师父一讲你就懂了,一点就通。但有些人师父讲了几年还是那个样子的,真的是完全靠个人的,因为每个人的悟性根性不大一样。有些虽然他暂时没有办法接触,但是他可能过去熏习了,所以带有那种善根跟慧根,刚好一点遇到事情强烈的冲突之后,刚好有那么一个出口,听到某某法师,不一定是师父了,听到某某法师或是听到某些比较有哲理性的人一讲一点那就通了,他马上就可以放下了,但是这不是一般的人。

所以你说,各式各样的人其实根基是不一样的,你要是根机利的话,当然一讲就懂了,要是根基不利的话,解释再讲讲再解释还是这个样子。老实说真的是没有捷径的,有没有捷径端看你自己的悟性,过去熏修的到底多少。如果一般来讲是真的没有捷径的,端看个人的状况。

XY:我对谛察法的法,指的是对我们周围的事物,人和事物的法则,还是说是佛法?

师父:佛法的法,但是佛法的法并不是跟我们生活上断开的,佛法的法则,它也就是在观察世间的一切,然后理出一个根本的法则到底是什么,然后让我们去了解这个法则。用这个法或是佛法的法则,来了解身心生命的一切,了解身心生命一切,就可以解决生活上遇到的种种问题。

因为我们已经讲到这里,佛法的法到底是什么?其实师父在五乘共法、三乘共法,然后一直到大乘共法,其实都有在讲,其实回去有空可以听一听,不过都有相干的。

老实说了,学佛没有捷径,悟性高不高,端看个人过去生中,或许以前有没有学。那学得好,有熏习过,当然悟性高,师父一点就通。当然不是师父厉害,而是人家本来就熏修过。有些如果没学的话,讲了半天还是这样,但是问题是你以前没学,现在就是要学。

所以学佛修行跟学世间任何的学科是一样一个道理,没有捷径。英文不好,你可能99天让你英文呱呱叫?不可能的,除非说你的悟性很高,反正本身就是语言天才,这个不是当然就不能跟一般的去比。

忍.png

那么这里师父用一些现代比较心理学的一些分析,尤其是源自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我们来把这三个忍,做一个跟现在心理学配合上的一个分析,它到底是一个怎么回事。在现代鼻祖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系统里面,因为你们去看那些书都可以看得到,他基本上把我们的内心的精神体,现代的心理学的精神体把它分为三个:一个是上意识,一个是潜意识,一个是下意识,他把它这样区分:


图片: 上意识,潜意识,下意识(20分)


那么这三个(意识)里面,就是在分析我们现前的认知,还有记忆,还有更深层的意识。什么叫做上意识?上意识就是说现前的认知,我现在讲什么你听到了收到了这个叫现前的认知,这个是由上意识来控制的。但是我们不只有上意识而已,还有什么?潜意识,潜意识主导一些回忆跟记忆,有些东西你不一定记得,但是我跟你提醒一下,哦!原来是这样。比如说我现在讲什么你知道,你现在吃东西我也知道,你现在吃什么?你现在吃一个蛋糕你也知道,这个是上意识的问题。但现在我问你说,昨天中午你吃什么?你可能昨天中午?可能一时想不起来,但是你并不是说完全不记得。我提醒一下说你昨天是不是去哪里?对!你想起来,这就是回忆,记忆力的问题。

但是还有一种是潜在的,过去的很多东西你可能已经忘记了,包括受过的伤害,包括很多东西的学习,你可能已经忘记了,还有包括的一些压力。那些东西或是更久以前的,没有办法马上回复起来的一些,比如说你以前学过英文,10年前,但是你10年来都没学,早就忘光了。但是那些不是不见了,那些的印象,还有你以前遭受到的压力,还有各方面,其实都会把它推到什么?下意识里,然后堆积在下意识里面。

当然这个东西(三种意识)可以解释我们很多的行为,然后由心理表现出来的行为,但是现在我们来讲忍耐,忍的这个关系。那么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面或是现在心理学的里面,他认为说,我们在下意识里面有一个叫做ID的 ,identification,就是我们的身份,身份不是我的身份证,是我们人的本质的。他认为有一些这样一个ID的东西,这样ID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本能反应,这种基本的本能反应是什么?

比如说你今天冷了觉得冷,你会想要有衣服可以穿,想要保暖;你热了你就想要把衣服脱掉,想要有比较舒适、比较凉的地方;肚子饿了你就要吃东西;渴了你就要喝水,这就是我们的本能,这种本能人跟野兽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本能怎么样?会受到一些社会规范的一种压抑。什么叫做社会规范的压抑或克制?比如说你出去肚子饿了,你不能看到旁边有人家在卖面包你拿来就吃。我问你,本能上是不是肚子饿了看到东西就吃,这是本能。但是小孩跟大人差在哪里?

小孩子你看他两岁三岁,他没有这样子的社会规范的意识,他进去店里面(看到东西)可能拿来就吃的。但是大人会不会?不会,他知道说在这套社会的法则规范之下,你必须要有钱才可以买,他说你要买要人家卖你变成你的,你才可以吃。

所以你知道,我们这种ID——自我追求的这种,满足自己基本生存或追求的这种状况,跟社会规范其实一直在冲突当中,因为社会规范会一直压抑你这个东西(本能追求),克制你这个东西(ID),你这个东西(ID)会一直想要突破社会的规范。

一般来讲,我们是在这冲突里面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各位了解吗?但是很多时候是社会规范会跟这样一个本能产生强烈的冲突,因为社会规范有时候太超过了。就像刚才居士讲的,老板要求你做的你必须去做,这是社会规范。你会不会说我来上班,老板讲什么我不理他,一般来讲就这不叫上班。社会规范就说老板请你,你要把工作做好,然后他付你薪水,这就是社会规范。

但是这种社会规范会不会有时候是不恰当的,是一种剥削跟超过?会!很多时候是这样子,就好像老板剥削你,这时候你这个东西(ID)跟这个(社会规范)就产生强烈的冲突了,怎么办?要么这个(ID)赢,要么这个(社会规范)赢。如果你不敢反抗,你就在这个(社会规范)的规范下继续苟延残喘。但是你不是没有压力的,因为这个冲突就是压力,这种冲突的压力你就是借有你的理解跟社会观,还有你对于很多东西的(权衡利弊),比如说我现在工作不好找,他这样我没办法,我只好继续忍耐。但是你不是没有压力,就像你讲的他一直抱怨、抱怨、抱怨,他抱怨是在宣泄压力,但是这个压力,他不只是单单抱怨他就可以宣泄掉。所以他变成把这样子压力把它堆积在下意识里面,一直把它长期的堆积在下意识里面,但是 Id的本能一直跟这个压力的堆积在抗拒,所以久了之后,它就像一个有限的容器一样,久了之后你压力一定要宣泄,没有宣泄你就造成精神病、忧郁症。


xy:他现在就不想在这个行业做了,去农村种地去。

师父:其实他是在保护自己,他是要离开这个(社会规范),不要再接受这个(外在)的压力,其实他是在保护自己。因为我们自然而然这个东西(ID)会产生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他是在保护自己,避开这样的一个规范。或是你离开工作也是在保护自己,但是如果不离开的话,继续下去长期堆积下来的话,他造最后造成一种变成会有忧郁症,会有什么忧郁症,会有各方面的这样问题出现,然后就会有那种精神恍惚什么,因为这里面的两个冲突已经到达极点了。

我现在讲回来,跟刚才讲的佛教里面的三个忍不是没有关系的。你看,这个 ID的追求跟社会过程中冲突的忍耐,是由耐怨害忍还有安受苦忍(来承受),因为你必须是接受(社会)这样的规范。如果这(两)个能够达到平衡点倒是没关系,但很多时候是这个(社会规范)超过了,这个(ID)会要抵抗,就产生冲突,产生冲突,你又没有办法宣泄,你必须就是用耐怨害忍跟安受苦忍的两个,硬要把它压下来。但是我说这两个是具有情感意志力硬压进来的,这个(ID)早晚会会爆发出来的。

现在佛教讲一个好处就是说,这样的一个ID的追求本能,佛教里面认为他不单只是本能的追求而已,他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我执。当然弗洛伊德没有讲我执,弗洛伊德认为这个只是追求的本能而已,但是就佛教来讲,我们内心存在我执。这个我执会跟长期下来的这些东西一直是抵抗,然后会一直产生这样的一个冲突,重点还是在我执。那么现在佛教告诉你的谛察法忍,是告诉你这样的一个认知(我执)其实是错误的,你必须要消除这样的一个错误的观念(我执)。

因为一切法就是缘起的,那么在缘起的实相当中,万事万物有它的因缘形成过程。因为刚才JQ说,因为老板其实他有很多压力,他可能没办法照顾到各种员工,这也是一种对缘起法的认知,把缘起法拿来对事物的分析。

你上次举的说,我后来发现说,原来是我自己有问题,因为我可能跟这边的文化上面我缺了一环。那么如果你能这样子认知的话,其实你就是在对这个我执挑战了,其实是在削弱我这个我执,而真正认知到缘起法。所以这个谛察法忍其实是在对治我执的,你这个我执越轻,你这中间内心里面的抵抗跟冲突就越小,你的心量就会越大,你就越能包容,你就越不会起嗔恨心。那么你就可以引导这个冲突,让他这种冲突的力道不会那么强,你就可以用谛察法忍来引导这两个。这样同学大家了解吗?了解这样的一个整个状况吗?

那么现在由谛察法忍,我们回到师父常常画画的一个图,ABC三个圈。

还记得那个图三个圈吗?因为有新同学,旧同学大概都知道了,然后这中间不是冲突吗?下来这个圈是什么?这个是苦,任何的苦了,可能是耐怨害,可能是安受忍,各式各样的苦。那么这两个冲突点A,B,那么A是我执。B是无常变化。其实谛察法忍是认知什么?谛察什么法?谛察缘起法,既然谛察缘起的话,你就会知道说,其实我执是我自己的一种执着,我见或是我自己的一种自我的中心主义在作祟而已。那就是因为这样才会一直去冲突,一直去碰撞,那么如果你能了解缘起的法——谛察那个法的真实性,对这个东西(A)你可以慢慢把它减低它的力道,你就很自然而然可以接受无常的变化度。

不管无常是社来自于社会规范,还是来自于任何的东西,你就可以心量广大的不会执着计较的去接受或去包容,对怨害你的人或是对对方的一些错误,你可以去包容而不起嗔恨心,这样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之道,这个才是真正忍的一个真实的意义。

这个当然要长期的熏修,不是我今天讲的你明天就懂了,长期的熏修要透过各方面的熏修。比如说第一个你要听经闻法,你要不断的听经闻法,因为就唯识来讲,你听了你才会熏进去,你一次听一次熏进去,所以人家说(三人成虎)那个故事听过吗?一个人跑来跟你讲什么市集里面出现一只老虎,你不相信!说不可能!第二个人又跑来跟你讲,第三个人又跑来,人家说久了你就相信。好的道理也是这样子,你不要说,我听过,听过你没有熏进去,所以你要不断的熏修,复习再复习,这样还不够。还有平时要思惟,思惟还不够,把你的思惟的东西要拿在日常生活上去运用。比如说遇到老板开始找你麻烦,你就知道说,是真的我做的不好,还是老板他确实是有这样的问题?你就开始慢慢去思考了。如果是我做的不好,我必须要改进,不要老是遇到事情就是老板的错。

那么如果是老板真的有问题的话,我应该要怎么样去应对,怎么沟通,但是中间尽量不要起这种嗔恨怨恨的心,这才是忍的真实意义。

唯有这样子,慢慢在磨当中还有要打坐,还要有宗教行为。因为你听经闻法没有经过长期的熏习,知见建立不起来,你的心量还没有那么大,这时候你必须要透透一些宗教行为来培养训练。什么样的宗教行为?诵经,礼佛,拜佛,持咒,都可以,这些宗教行为都是在加强你的耐怨害跟安受苦忍。因为宗教行为有助于培养的宗教情操跟信念,都是在增强这个(耐怨害,安受苦)。刚才我说听经闻法,然后日常生活思惟了,日常生活的检讨了,都是在培养这个(谛察法忍);还有打坐,打坐也是在培养这个(耐怨害,安受苦),因为打坐由内心产生出来的意志力会更强,而且很强大的。但是再怎么强大,你这个根本的东西(ID)没有去理解,(强大)都是有限的,所以你必须要从根源去了解谛察这个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唯有在这个状况之下,你才能了解到真正的所谓忍波罗蜜的忍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问:我执和西方所谓的个性培养是不是一个事?,西方社会都是要强调人要有个性,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

师父:不大一样,但是在根底里面有一个共通的东西,我不能说培养个性什么就叫做我执。有时候培养个性,他只是说在你的成长生活中的一些教育跟方式,但是因为西方社会,或是西方的不管哲学宗教什么没有去探讨到,因为这个是更深层的东西,这个是更深层的根源的东西,他们是没有办法去理解到这个东西的。

所以有时候好的培养,有时候可能对消弭我执有有帮助,不好的培养可能在增长我执。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它要告诉你,人要谦虚,这是一种消弭我执的一种教育。有时候不好的就是说,你要有自信。是没错,但是自信过头了,自我感觉良好,太过良好,那就是一种我执的增盛了。这个我执不是只是一般的而已,这个我执其实你如果再回去听听这个,我执就佛教来讲,是我们根本的问题跟烦恼的所在。

就佛教来讲。这样可以吗?尽量确定,因为你才来听没几次,没关系慢慢听。

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那么本能追求就是我执?

师父:本能追求一般来讲带有我执在里面,绝对有的,(问:就是说小孩子肚子饿了拿面包,这个也是我执吗?)都有带有他在里面,饿了吃东西当然没问题,但是他带有我执就是说有时候我硬要吃,非得要这样子。他带有潜在的我执在里面,所以本能追求的根底子还是一种我执而发展出来的。那么其实我们人所有的行为,在凡夫的时候都是有这种我执在里面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冲突。

好,这样各位了解吗?(

问:其实现在理解,我觉得我执就是人和其他外国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单单是指自己的人和外国人?

师父:从我执发展出来叫做我所,我,以我为中心,周遭的这些可以统摄在我里面,我想去掌控属于我的叫做我所有,叫做我所执。所以有我就有我所,我是中心,自我中心主义,周遭里面我想要去控制,去统配的,属于拥有的,这样的去执着这些东西,叫做我所。这样了解?

这个在佛教里面慢慢谈了,因为在三乘共法里面谈到过一些,根本烦恼在里面。

师父只是告诉你说,其实因为西方的弗洛伊德的这一套,他其实已经谈到本能,但是他并没有了解说,其实我们有一个根本的我执在里面。佛教只是深入的更透彻里面告诉说,其实我根本的问题,还不是本能的追求而已,而是由我执所透射出来的,到了粗层面的才是本能的追求。

因为你要是经过特殊的训练,还有对我执消弭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可以反本能的,什么叫做反本能?本能就是说危险的地方我就逃避。但是如果你经过一些佛教的训练,这样你可以大悲帮助众生,你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甚至有些不一定经过这样训练的。如果当人家有危险的时候,你会不会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人?这个是反本能的,照说危险的地方,你应该要跑掉才对。

所以在很多时候,透过训练或者是做过一些宗教的熏习,比如说佛教的大悲这样熏习,有时候你可以是消弥了我执的时候,你可以是反本能的,做一些不利于自己,但是有利于他的一些事情,甚至牺牲我自己的利益去完成他人。

讲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是蛮生活化的,所以你们应该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感觉跟感触了,只是说师父这里借由佛法经论里面讲的,把它更具体的分析出来之后,让你们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到底是怎么样,以后好在日常生活上怎么去应对。

XY:我有个问题。我觉得这个理解很好,就是按照佛教的精神方面,您这个分析怎么能够把现代的这种思维和佛法连在一起?是本身这个成佛之道,还是你自己加了你自身的一些理解?

师父:这一个图是加上我自身的一个理解,还有我以前在大学受过的心理学教育。因为读宗教还要兼修西方科学、西方哲学、西方心理学,什么都要学,但是这套不完全是。因为印顺导师在他的一些著作里面,他曾经类似的比对过,他不是在讨论这个忍,其实他是在讨论宗教意识的产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他比对了佛教还有西方(哲学),还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因为弗洛德心理学很大的一大部分在谈论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有类似的,加上师父以前在大学就训练过,所以就把这样的一个结合起来,有助于大家的理解。

这样了解了,有助于大家的理解。其他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继续:41:00

己三、别明忍辱:20-【瞋他有何益?自他增忧苦  

                               瞋火烧善根,忍则五德具】

瞋恚的过失

一,坏色:嗔心一起,全身血脉沸腾,面色会立刻变成丑恶的样子,人而多起嗔怒,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

二、失辩:嗔心一起,情感压倒了理智,有的连对方说话的意义都听不明白。

三,善士远离:凡性情暴躁,多起嗔忿的人,良善的朋友都会为了不值得结怨而离去的。

四,毁戒:嗔忿发作,只图达到报复母的,什么都顾不得了,杀盗淫妄,无恶不作。

五,堕落:这样的积集嗔业,一旦老死到来,还有什么善报,只有堕落恶趣的一路了。

经上常常讲说,我们很多时候会常常起嗔心,是因为没有熏修,再来就是说不了解嗔恚它的过失。嗔心就是讲简单脾气爆发出来,或者恨一个人,它会有哪一些问题跟过失?

一、【坏色:嗔心一起,全身血脉沸腾,面色会立刻变成丑恶的样子,人而多起嗔怒,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这个是经上讲的,只是印顺导师把它白话一点而已,经上是讲坏色,其实跟现在的医学是很符合,你一个常发脾气的人当然容易衰老,细胞死得快。

二、失辩:嗔心一起,情感压倒了理智,有的连对方说话的意义都听不明白。】所以当你一生气的时候,你是没有理性的。以前我们在学心理学的时候,当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你不要跟他讲道理,发脾气的时候讲道理是没用的,他不会去听你讲什么道理的。他发脾气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怎么样?拿棍子打他?不是;扁他一顿?不是。他发脾气的时候你最好就是沉默安静,你讲越多他会越生气,你讲的再有道理,因为这里讲,嗔心一起情感压倒的理智,他怎么有办法去听你到底在讲什么,他有办法去思考?他连对方讲话都不知道在讲什么了。所以当对方发脾气的时候,聪明一点最好你不要再讲话了,就静静的就好。

以前我们当业务员的时候,去受训练,他的心理学是这样讲,业务员去经销商里面最常的就是经销商发脾气,把你臭骂一顿。那他们训练的解决方案就是说经销商在臭骂你的时候,你不要嬉皮笑脸,有些不懂,我放轻松,他看你笑他越生气,你不能嬉皮笑脸,你要严肃。但是不要太多的辩解,你就严肃一点让他骂。那就是耐怨害。骂完之后,他过了一阵子一两天什么,他们气慢慢消了,他自己会去思考,这时候你再来跟他谈道理,他就有办法接受了。

所以两个人在对骂的时候,你会讲说,这两个人讲的什么话旁边人都听不懂,在吵架的时候你跟他讲什么一点逻辑都没有,所以叫做失辨。而且你看,嗔心起失辨,情感压倒理智的时候,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非常不理智的事情,失手杀人了,把对方打伤了,什么都有可能。

三、【善士远离:凡性情暴躁,多起嗔忿的人,良善的朋友都会为了不值得结怨而离去的】。常常起嗔心的,其实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人家真的想劝劝你,真的有意帮你都帮不上了。所以真的不要动不动发脾气,动不动起嗔心。很多夫妻离婚,因为先生脾气不好,平时都很好。有同学居士就跟我讲说,以前不管是前夫还是前男朋友,什么都很好,也很照顾的,但是就脾气不好。他脾气不好,就很难忍受了,他脾气不好,可能一失辩什么,可能东西拿来就扔了,今天扔的扫把,明天可能就扔电话扔电视,再过来不知道扔什么过来。所以这个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叫做善士远离。

四、毁戒:【嗔忿发作,只图达到报复目的,什么都顾不得了,杀盗淫妄,无恶不作,什么都来】,嗔心一起就是想报复如果你了解佛教讲的因果业报,你报复了暂时得到心里的舒畅,但是你知道你造下了多大的业吗?以后要受的是多倍的这种痛苦。很多人一时忍不过来,结果犯下大错,犯下大错送进牢里10年20年的,那不就是因为一时的脾气跟一时的冲突而已,忍一下又能怎么样,他不能忍,是因为我执太强了。

五、堕落:【这样的积集嗔业,一旦老死到来,还有什么善报,只有堕落恶趣的一路了】。

这个我要问你们的,你们记得人死了要引导你投胎往生的三个条件,记得吗?Rrk哪三个?随重、随习、随念。这很重要,人死的时候,死掉以后,有三个主要的条件会引导他去投胎。

第一个,随重,就是随你平时所造作的重的善业或恶业。重业可能是善可能是恶,你杀人,恶意杀人绝对是重业的,随着你的重业去投胎。

第二个,你平时如果没有什么太(重的业),因为一般我们不会去杀人放火这些,一般人大部分不会,如果没有的话,那就随什么?随习。随你的习气习惯,所以佛教为什么要求我们要皈依三宝守受五戒?就是要你养成好的习惯,因为你养成不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也是一种小业,但是积沙成塔,它就变成大业了,

所以你如果没有什么太重大的业,好的坏的习惯,到最后就引导你去投胎。那么最后随意念了,随临终的那一念,这里告诉你什么?如果你常常发脾气就表示你嗔心重,那么累积起来的怨恨心就多,累积起来怨恨心多,你到了你要死了一刹那,这样的一个坏的习气毛病,可能就引导你去投胎,投到什么道绝对不会是善道的。就算是勉强当人也是多嗔多忿,那也是不好的环境。因为什么?这个因为因果相应的,善的就跟善相应,恶的就跟恶相应。所以你要是这样累积起来的话,你看,积集嗔业,一旦老死,还有什么善报?只有堕落恶趣。恶趣有可能是鬼道,很多那种大鬼王都是嗔心重的,动不动喊打喊杀的。

所以记得三个,一个是随我们的业,善业恶业,一个是随习,习气,一个就是属于最后的临终那一念,善念恶念。所以我们要注意就是说,不要动不动发脾气,以为说发脾气没什么什么。但是你要常这样的话,就堆积了怨恨。有没有人死的时候一口气咽不下,因为还没报仇,常常会有这样状况,或是什么时候跟人家结得什么怨,觉得还没解决。

你们要常看电视或电影,有一个人要死的会教他儿子说,拿一个什么,然后你要一定要替我报仇,或教导跟徒弟讲说,你一定要替师父报仇。这些电影你把它当成故事看看,当时它反映了一些现实世间的事情,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很多人死的时候死不瞑目,为什么不瞑目?仇未报,恨未了。

(临终服务,你看看种种不平等的,还没有还自己的心愿的那种,真的很奇怪一点也看过)。50:07

Loa在临终服务好帮忙很多人要死的时候,他不管是什么样,他就愿未了,愿未了就会使得这样的一股不瞑目,其实这样对一个往生者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他会执着,不管是好的不好的都会执着,好的没话讲,但是还是会执着,不好的更要不得了。51:00

好同学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8点我们休息一下。


再来,如果不嗔就五德具了好色,身体就会比较好,不会常常生病。然后脑子会清楚,脑子好使就不会不好使。然后就会多善士,很多善友会聚聚在一起,比如说你们同学来这里很多都是善友,都是同参的道友很好。然后你脑子清楚,你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不会一时的糊涂,犯下了大错。还有你就会有好的习惯,就不会堕落。

那么这些老实说,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上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这些就是修行。人家很多人常常说师父,怎么修行?这些就告诉你怎么修行。其实师父都一直在告诉你怎么修行,你不要再问我说师父应该怎么修行?其实师父讲的都是在修行的,你好好听把这些重点弄下来。52:22


戊四、综述前三度:21-【施戒及安忍,多为在家说

                                    广聚福资粮,是佛色身因】

结说施戒忍

在人家行:偏重说,施戒忍重为在家人说,出家的修持重心为禅慧。

福德道:前三度偏重于福德道。

是福慧二资粮成佛的必行。(对治的意义)

色身因:在佛的法身及色身中,前三度为佛的色身因,后二度为法身因。


结说施戒忍就是结说布施,持戒,忍辱。

一般来讲,我们有总说,有别开来说,别开来说

在家人偏重说,施戒忍重在为在家人说,布施,持戒,忍辱。

忍,比较偏重对在家人来说,在家人有在赚钱,所以比较容易布施;戒,因为在家人在外面工作,各方面交际应酬来来往往很容易犯戒。忍不用讲了,家庭,工作,人与人之间,忍就要是一个大功夫,我说偏重。

那么出家的修持重点为禅、慧,打坐跟般若的熏发。但是这里是偏重来说,不是说在家人只可以修这个,出家人只可以修这个,不是。是说一般来讲偏重说,但是你要修行当然就是六波罗蜜要等持的。这样各位了解吗?只是说依于环境因缘的不同,在家人可能偏重在施戒忍上,会比较多一点;那么出家人因为环境比较清净,修持重点为禅、慧,在寺院里面,比较多时间可以打坐,比较多时间可以思考这些甚深的道理。这样各位同学好了解吗?这个是偏重说。

还有第二个,福德道,前三度偏重在福德道,是福慧二资粮而成,但是福慧二资粮是成佛的必行。

前三度施戒忍比较重在福德道,后二度,禅定波若比较重在智慧道。只是说刚开始的对治,还有熏修来讲的话,相对来讲,布施、持戒、忍辱是在修福德;禅定波若是在修智慧,就他们特性偏重可以这样子讲。

第三个,施戒忍是佛的色身因,在佛的法身及色身中,前三度是佛的色身因,后三度是佛的法身因。

这样可以了解吗?色身因就是佛的报身,无量庄严,但是无量庄严还是看得到的。所以是偏重在福德上熏修,所以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时候,色身庄严,就是因为长期的修施、戒、忍,那么如果是禅定跟智慧般若的开发,就是佛的法身。

所以偏重来讲,前三度是佛的色身因,后二度为佛的法身因,精进通两边。布施,持戒,忍,精进,然后禅定、般若,这就六波罗密,这个只是大概的结说而已。

ZR:为什么说是光讲后二度为法身因,不讲后三度?

师父:后三度,因为精进。

我算一次给你听:布施,持戒,忍辱,还有精进,还有禅定,般若,精进通两边,精进是两边都可以督促的,前三后二个,精进通两边。 这里应该只是大概的提一下了,这个是的《大智度论》上面的区分,但是《大智度论》有说这个是偏重讲,不是说绝对非得这样的。只是每一度的不同特性来讲的话,它有它修集的福德跟它相应的特性。施戒忍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要讲什么?57:15

 戊五、进度

               己一、二种资粮:22-【佛说精进度,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力尽而不止】

精进波罗蜜

一,大乘精进

二,障难对治

1)总叙二障:不想,不敢

2)别治怯障

(a)三退练心

(b)易行方便

I 、方便摄护

II、例举二门:弥勒净土和药师净土

三,修集四力

精进波罗蜜有很多东西我们必须要注意的,这个是大纲:

第一个,首先我们要来了解大乘的精进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二个我们要来讲障难对治,我们不能精进,到底原因在哪里,我们要怎么样去对治它?

第一个总叙二障,我们不想精进,不能修学佛法,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一个叫做不想,一个叫做不敢。我们没办法修学佛法或是乃至大乘佛法,然后总是学的难,第一个不想,第二个不敢。不想做,不敢做。

我常常讲说,你归依三宝了为什么不来受五戒?(他说,)师父,我不敢,我习气毛病那么重,等一下不小心犯了,这个叫做不敢。那么有一种是他(不是)不敢,而是他都不想。(说)我日子过得舒服了,我干嘛拿一个石头来砸自己脚?我过的舒舒服服,持五戒,什么不能饮酒,什么不能偷盗,不能妄语,麻烦的要命,不想。

另外一个,其实(五戒)很好,我应该要(受),但是我真的不敢,为什么?万一我犯了戒怎么办?我受了戒,无缘无故去犯戒我怎么办?所以修学佛法就是有两个问题,所以大家不想跟不敢,那么尤其是这个不敢,在大乘里面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所以他就别治怯障。怯就是怯懦,不敢,没有那个信心跟毅力。

(A)三退练心,怎么样去训练?就是训练我们的信心跟意志力,让我们增强信心,去除掉这个不敢,这个叫做三退练心,怎么训练你的信心。

(B)再不行,佛说方便道开了一个简易的法门,慢慢来摄受你,方便摄护列举二门,弥陀净土,还有药师净土。

有人问我,成佛之道有没有讲净土法门?我说有,在这里讲——方便道净土法门,还有药师法门。两个净土,西方极乐净土,还有药师琉璃光净土,介绍两这两个净土。这两个净土在中国是比较具代表性的,也是我们常常会接触到的。

那么让你们了解一下说,净土到底在整个佛法的系统里面是在什么环节,是在什么位置。很多人不了解,要么就瞧不起净土,要么就把净土法门拉到最高,说佛出世一大因缘就是为了讲净土,两种都是极端。瞧不起净土是一个极端,然后把净土法门弄到最高最上最妙最顿,什么都好,其他都不行,这也是一种极端,学佛不能走极端。不能走极端,你必须要了解说正统法门,都有它的一个相对适应性。所以任何法门在整个佛法的系统里面都有它的一个位置,是在这样的一个位置下,它是适应哪一些众生,它的作用效果到底是怎么样。

我们就是要来讲这个,还有最后修集四力。修集四力就可以让我们更加精进,后面要讲的。

三退练心我等一下会讲,训练我们的心,这个不是不敢吗?怯懦吗?我们要怎么训练我们心让它勇敢起来。我们一个一个来讲,

讲到这里,这个是大纲,那个居士你没有错过了,你刚刚进来没有错过,因为讲完了现在在讲新的。刚刚那个忍已经讲的差不多了,你没有错过什么东西的,没有错过重要的东西。1:02:31


首先大乘的精进

大乘的精进,刚刚我不是讲说,精进度是通于福智二资粮的,两个。记得吗?你打坐要不要精进?要,你不能坐一天休息一个礼拜,你听经闻法学智慧,要不要精进?要。你不要一个月来一次,一个月来一次,你能听什么?就算是你不来,没关系,你在家好好的上网去听,那也可以,不过(能够)来是最好了。我告诉你,环境很重要,你在家听师父讲,同样都是师父讲,在家可以舒舒服服躺在沙发上,一边吃着爆米花,好像看电影一样,现在师父讲的很精彩,他有时候会讲笑话人的。

等一下电话来了,放着跑去听电话。听电话我告诉你,一般我知道在家里听着你接电话,很少你会把它暂停,你就跑去听(视频),这边听跟女朋友聊天,这边听师父讲对不对,反正时间有限就多利用。一边跟他聊聊,等一下小孩子叫了,爸爸妈妈跑去弄。所以本来两小时,让你听了只有20分钟而已。

但是你来到这边整个气氛环境都不一样了,让你更专心容易,而且老实说师父会走来走去,有时候问问题,你连打妄想都不敢,那熏习才会强。所以难得,共修有一个很大的力量,共修的力量,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很多人想修净土,结果躲在自己家里,我说有这么好的诸上善人聚在一起,你为什么不来?你自己都躲在家里,修行不能躲在家里自己修,很多人误会。师父讲过无数次,佛陀当初度那些出家人出家,没有叫他们躲到深山里面躲起来了,佛陀反而是呵责那一种修行的,佛陀说你出家你要住僧团,你不要自己跑到深山里面去躲起来。

那么有一些是那种苦行根性的,像大迦叶的那一类佛陀说你这种没办法,没关系,但你至少初一十五回来,回来僧团里面干什么?做羯磨开会,互相检讨一下。那么佛陀的真正用意是希望出家人住在僧团里面,像一个什么大熔炉一样,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学长学弟,佛教叫师兄师弟,然后大家可以训练。你自己躲起来,那不是很理想的。弄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一样,共修是必要的很重要的,你不要想说自己躲起来就好,自己左躲起来,你怎么知道你在修什么?自己躲起来那么多东西你懂吗?

而且现在人喜欢找一个捷径,师父,你不要跟我讲这么多,你跟我讲一个捷径,就这样做就好。你生病了去看医生,医生,你不要跟我讲太多,你不要跟我讲我睡眠不足,我没有好好运动,我又吃太油腻,你不要跟我讲这些。有没有什么灵丹妙药给我开,再贵我都给你买,我不怕化钱。正牌医生会跟你讲没有,地下卖药的会跟你讲有,是不是这样子?地下卖药绝对有,再贵他都卖给你,但是药到命除!

所以修行没有捷径,按部就班慢慢来。你说,师父人家那种六祖慧的,人家也没有捷径,人家修了几辈子,你要跟人家比?人家修了无量辈子过来的,已经是那种快要开悟的,或者是已经开悟的再过来的,你要跟那种比?你怎么不看你自己是什么根性的,要认清自己才是修行的第一步。

一,大乘的精进

通于福智二资粮

以无尽的法界为境

1)对境的无限精进,以一切众生,一切善知识等为境

2)持之以恒而不是自不量力的急进

3)内心无限的精进

这个福慧二资粮,精进通二资粮,还有大乘的精进,以无尽的法界为境,以一切众生,一切善知识等为境。 三乘解脱道,以解除烦恼为修行对境,声闻缘觉二乘以解脱烦恼为对境。所以二乘声闻缘觉,他的对境就是我执,把我执破了,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但是大乘不是,大乘这个(我执)当然也是对镜之一,还有无量的众生,无尽的法门。为什么大乘菩萨要修无尽的法门?法门无上誓愿学,为什么要修那么多法门呢,要学那么多东西?

众生有不同的执着,所以你要能尽力的能学多学,你才可以帮助众生,各种法门要尽量的去学习。而且学习多种法门也不是对自己没有帮助,除了可以帮助众生以外还有怎么样?因为你可以帮助你自己,更加了解透彻佛教的根本道理到底在讲什么。还记得师父画的圈圈吗?哪一种圈圈?重合的圈圈。所以师父的课其实要记不难记了,师父画过三种圈圈,这(ABC-我执)是一种圈。

第二种圈是什么圈?ABC(阿赖耶识)的圈圈记得吗?比较在唯识上讲。在三乘共法的基本理论上讲,还有重合的圈圈(1:09:50)因为佛教从印度发展,经过时空的演变,发展了各式各样的法门,为什么会这么多法门?因为太多众生不同的根性,所以佛陀讲了不同法。再加上印度祖师也好,中国祖师也好,各样的诠释,所以弄出了很多法门也好,很多学派都好。但是你如果不懂的话,你光一个门进去,你没有经过比对,你可能会以为外围的这个是佛教的根本,那就错了。但是如果你多学,你经过不同的多学比对之后,你才会发现说中间这一块到底是什么,这才是根源,才是佛教的本质。

所以多学法门不是不好,比如说太杂了,我弄不清楚,不是!刚开始一定会杂,一定会乱,但是慢慢学久了就会厘出一个头绪来,你就会知道说,原来佛教到底在讲什么。师父举过个例子,我说我以前在佛学院学的都是佛法,对没有学过其他宗教或者是其他,后来经过其他宗教学习之后才知道说,佛教跟其他宗教共通点在哪里,不共通点到底在哪里,有助于我对我自己宗教的重新的一种反省跟检视,加深我自己宗教的更深的了解。不然你怎么知道你真的在学佛,你从头到尾都没有听过其他(宗教哲学),你只从这个进去,你怎么知道这个是佛教?(你说,)因为我师父说这个是佛教,所以这个是佛教。

佛陀没有跟你这样子说,佛陀没有跟阿难这样子讲,佛陀是跟阿难讲说,你要不思考不好好学,你跟在我旁边你也是白跟了,经上就是这样讲的。

所以不要以为说学多了会乱,刚开始会乱,到最后你一定会厘出一个头绪来,这个是一个过程。以前教我们语言的老师说过一句话,其实蛮受用的,以前我们在佛学曾经遇到一个大困难,我们佛学院因为为了要对佛法的研究,所以牵扯到一个语言的能力,佛法的学习研究要深入,一定要具备语言能力,哪些语言能力?

中文,现代文不用讲了,中文的古文能力;还有藏文、梵文的语言能力,巴利文的语言能力,日文的语言能力,英文的语言能力,你语言能力越强越好,你说为什么要这些?有助于你的比对跟理解。当佛教传进来的时候,翻译成中文,里面有可能是有些是中文表达不出来,你回到梵文,或是中文讲不清楚是你去梵文比对,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嘛。这个不是我要讲的重点,我要讲重点是什么呢?那时候面对一个问题,因为老师在教了,你要学梵文,要学藏文,要学巴利文,要学这个文,要学那个文。有一些之前没有学过太多语言的老师就说,你不要学那么多,那么多你到时候会乱的,你乱了之后啊,到时候考巴利文,你把它写成藏文,你们觉得有没有道理?好像有道理。但是我们教语文的老师他会好几种语言,他反而鼓励我们多学,刚开始会乱,到最后你绝对会厘出一个头绪来,为什么?你从多种语言里面去学,学到一个语言的道理。你这个道理通了之后,你就会知道说原来语言的排列各方面,也不外乎就是那几个模式而已。因为你学到各种语言之后,你就知道说模式就是这样,比如说中文的模式是怎么样,日文的模式是怎么样,我告诉你藏文跟日文的文法很像。

你们不知道,你们会知道才怪,因为你没学过,我相信在座一定有人学过日文,但是没有人学过藏文,我告诉你藏文跟日文的文法很像,很接近,都是泰阿语系出来的。你会梵文,你学巴利文很快,什么是巴利文?就是现在南传泰国他们用的佛教经典的语言,泰国、斯里兰卡这些。因为你多学刚开始你会觉得很乱的时候会很痛苦,但是那段时间过后你就会厘出头绪来的,所以就突飞猛进。然后说你怎么那么天才?我不是天才,是痛苦那段时间我经过了。

你们记得师父以前跟你们讲过,比如说平时不是学各种经教和语言,到了星期天本来是大家放假,我为了要加强语言,语言老师特别星期天来开课,有几个同学五六个这样子,我们五六个,我们那时候佛学院有六七十个人,五六个特别星期天加强,星期天加强什么?5种语言对不对啊?早上2种,下午2种,晚上一种,早上哪两种?很简单,梵文巴利文一起上,因为梵文巴利文都是印度语系的,中文很简单,藏文日文一起上,他就上藏文,然后上日文,因为基本文法都学了之后,就跟你讲藏文日文他是怎么样的,晚上英文,晚上还有英文班训练,但是我们那时候不讲,训练你阅读能力,就是这样训练。过后我还不是活过来了,也没有少根筋。但是那个老师讲了一句话,他说你学多种的时候,你能厘出一个语言的体系出来,一个基本的语言道理出来,比学任何语言多快。

还有一个更重要一点,他说你多会一种语言是多一个头脑,因为语言它不是纯粹的只是符号而已,它代表了一个文化,代表了一种思维。所以那时候我们研究佛学,你研究大乘佛教你不懂梵文,非常有限的,因为你不知道佛教梵文它的表达,原来是这样子表达的,有助于你对佛教的更深的认识。

师父举过一个例子,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他用行,然后般若波罗蜜多时,翻译成时。你们这边应该大部分都学过英文了,它那个般若波罗蜜多,照文法来讲,如果就中文来讲,你们觉得这个行跟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关系?谓语和宾语的关系是怎么样?因为你们用的可能跟师父用的。行是动词,我们用v来代替,加上一个什么?受持o这是我们一起学英文的时候,我们英文老师很厉害都用代语,如果进行式是什么?Ving,如果过去式就叫做Ved,是不是这样?对。

我们一般会认为这样没错吧?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行,那么是描述,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实践波罗蜜多,行是实践的意思,一般我们会这样认为,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你去看梵文的时候,这个,它有两个意思,走路的意思,来来去去的意思,引伸出来的才有实践的意思。但根本的意思就是走路,这样来来去去。但是很可惜的,在梵文里面,如果你看过师父上次讲,就知道很可惜,他梵文这个东西他不是用object,他是用L, 位格,位格的英文表达就是用at什么?In什么。

般若波罗蜜用位格,因为英文的位格表达是前面加一个介词in,但是梵文的位格他不用In,它只要把字尾变一下,你就知道他这个是位格了,表达时间,表达位置。所以你不能说你在实践般若波罗蜜。行于般若波罗蜜中,在那个境界里面,因为他那个行他那个意思有来来去去的意思,在里面游走,他不是光走而已。 work,那是一直走,我刚才讲的是来来去去,好像巡逻就是什么的,去游荡,他说游荡当然游荡怪怪的,他说游荡于般若波罗蜜中。但是问题是他表达什么?他是说观自在菩萨,他的境界本身就是活在般若波罗蜜中,他不是实践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他的生活就是般若波罗蜜,他是活在般若波罗蜜中的。

玄奘大师翻译的也不是说错,因为他用一个时。但是这个时,我说过位格,在梵文里面可以代表地点,也可以是时间,中文没有位格这样的一个概念,不是没有概念说,没有这样的一个,比如说这个字后面变一下变成是位格。所以玄奘大师当初翻他就碰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他加一个时,时间的时。所以你也可以解读说他正在般若波罗蜜中,或是他正处于般若波罗蜜中,那个时就是while正在这样子也可以。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玄奘大师绝对了解的,但是问题是翻成中文,你要怎么翻?这个就是语言的意境问题。这样子的话,如果你知道梵文你去了解的时候,你就知道说原来他有这样的一个深刻的意思,如果我问你说你怎么办?你也很难办,唯有你了解之后你才知道说,原来你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跟体悟,语言当中当然有它的一些用法。

如果你了解梵文的话,有助于你对中文经典的更深刻一点的认识,不是对跟错的问题,是深不深入,还有深不深刻的问题,这样各位了解吗?我怎么会讲到这里来?

问:师父这个让我想起来圆觉经开头的这个。不就是这种情况吗,当时是一时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中,三昧正受,三昧正受的话就是菩萨了,什么眷属都处在这个地方,类似于说这个地方观自在菩萨

师父:可以类似这样子的,但是我圆觉经我没有比对它的原来是怎么样?可能有我也不敢跟你讲说一定,这样了解吗?那要去比对看看才知道。

讲到这里,为什么讲到这里来?好,讲的太兴起,忽然间就把它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好再来,所以你看他对境是一切众生,一切善法为境,这样了解吗?

三乘共法解脱法是以我执的破除无我为境,那么这个是以一切众生一切善法为境,这个是对象。

持之以恒而不是不自量力的急进,这个很重要。所谓的精进是持之以恒,而不是不自量力的精进。不自量力的精进有时候会怎么样?会产生退堕。逼的太过,很多人我看过,以前没学过佛,现在忽然听到觉得非常好,结果就开始逼自己大礼拜多少,每天120下,每天要诵多少咒,每天要礼多少佛。到最后有一天过了一阵子。我说你现在怎么样?师父我没办法,我腰酸背痛,我也生病了,我这个年纪大了什么,所以我现在先暂时先停了。我说我当初就跟你讲,你不要逼逼到这样子。

所以要记住一句话是持之以恒,不是不自量力的急进。以前交打坐,有的很好,所以每天坐很久,坐一阵子不坐了,因为我没时间了,太累了,常常打瞌睡,又不见了。每天大悲咒一定要念108下,念到最后没时间,师父我很忙,我说我叫你念一百一八下吗?我说你念7次也很好,21次也可以,我没有叫你念那么多。很多人是刚开始急躁,把功课定到满满的,什么都非得这样子,觉得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好不容易就定了一大堆功课,弄到最后没办法持之以恒。

所以以前师公常跟我们讲:发大心容易,发长远心难。你一下子兴起要起来,我要学什么,讲的都可以吹到很大,但问题是你有办法10年、20年、30年这样持续下去?这才是功夫。所以一定要记得,持之以恒不是不自量力的急进。

还有:内心无限的精进,内心的菩提愿,大悲愿,还有学佛的这种,以绝对的持之以恒的不放弃的学习。

师父我自己的的经验,学教理老实说会累,都会累的,但问题是要看你的内心的无限精进是出自于哪里,你依于什么心来学教理?师父每天这样摸摸摸,读教理读经教研究什么什么,从出家到现在二十几年了,老实说了很多同学,我们以前同学大不了读个6年很厉害的,很多佛学院出来就不再摸经教,最多偶尔诵诵经,偶尔看看书,不再做经教了。你要这样长期下来其实不容易,但是你要记得,你真正去用攻会找到法乐的,哪怕暂时会有一点懈怠,会有点累,但是只是暂时的而已,你只要真正用功找到佛法的乐趣,你一定会有法乐的。除非你们模模糊糊的,也不知道自己我读经教要干嘛,我今天做这些要做什么,没有相对的法乐的话,你就容易退堕。

那法乐从哪里来?从精进的学习真实的认知而来,然后从真正的实践而来的。你真的去做,降伏一分的我执,我执对一分无我的接受,你就会消除一分的痛苦,就相对的一分的法乐,这一些就是维持你内心无限精进的一个动力。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跟大家共勉,

师父的一些经验跟大家共勉一下,不然学佛老实说,你还没真正得到那个力道,有时候也是蛮挣扎的。特别要向自己内心挑战,要是这样自己也是蛮挣扎的。但是我说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过了之后,你会享受到那种法乐,但是下一个挑战又来了,那就不断的这样。

XY:师父就是像我们普通人,怎么才能学到什么地步?首先比如说我们的语言的功底,惑业苦也能够,有的都不理解有限制的,然后在这时间上有限制。1:28分

师父:很简单,你保持内心无限的精进,知道持之以恒,那依能力能做多少做多少,你没能力学梵文,你不需要去学,你就来师父这边听经就好。但是你既然要听经,那你要持之以恒,你要保持内心无限的精进,端看个人的环境跟能力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师父这样子说,有那么好的环境,然后你们大家护持,然后有那么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子的,每个人有他不同的因缘。但是你要在你个人的因缘之下,尽你的能力,去保持一个内心无限的精进,还有你所做的要持之以恒,不是不自量力。因为每个人因缘不一样,不是说师父这样就比较怎么样,而是我有我的因缘。

因为我的因缘就是未来当师父就是要教导人,所以我必须尽我的能力能学的尽量去学,能懂得尽量去懂,不然以后怎么跟人家讨论教导。你们你也不要以为说我不可能,不是!你这样现在用功精进了以后就有无限的可能,你要是现在就是说稀里糊涂的好像不敢学,刚才讲的不敢、不想,那以后就不用谈了。

这样师父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随因缘,然后怎么样?尽人事随因缘,10年前就讲过了,哈哈哈哈,其实师父也是这样的,反正尽这个人事随因缘,做该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用心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接下来你就要随他的因缘。1:30:42

   己二、障难对治   

           庚一、总叙二障:23-【推延着世乐,自轻心怯弱】

二,障难

1}障:推延懈怠,日日有明天。年年有明年

治:常念无常

2)障:贪染世乐,五欲中过日

治:对苦的真实观察

2,不敢

1)障:佛道无上难成

2)障:心性怯弱认为自己根钝障重(下面说)

我们再来看,大乘的精进上面会有什么障难?

第一个,不想。推延懈怠,日日有明天,年年有明年。你想学佛是不是?对,我有想,人家哪里有在讲经,你要不要去?这样子,我今天有事,我下礼拜去好不好?好好,下礼拜,对不起,我现在公司最近比较忙,我能不能过两三个礼拜,你一定要打电话给我,我三个礼拜事情就结束了。三四个礼拜我公司忙完就结束了,到时候你一定要打个电话给我,一定要提醒我。三礼拜过了,打给你,对不起,我最近家里比较忙。推延懈怠,也没关系,下礼拜了明天再去,星期五讲经要不要去?我星期天去好了,星期天我有个约会,我有个party聚餐。所以你总是有无限的理由可以推。

怎么对治?当念无常,你常常去那些重症病房,去医院,乃至去常常参加人家告别式,要去看看遗体,看看你好朋友的遗体。你就知道台湾有句俚语,棺材里面装死人不是装老人。

当然跟国语讲没有押韵了,但是台湾话就闽南话是有押韵的,他说棺材里面装的是死人,不是装老人。

你不要以为我才三十几岁,我二十几岁还早的很。谁知道?当念无常。佛教根本法则就告诉你无常,下一刹那明天会发生什么事谁知道?所以你要学你就赶快好好的学,不要等到时间到了,why me?我还有很多事没做。

因为师父依于宗教师父剃这个头的关系,常常接触一些告别式的,或者是有人重病,希望关怀都会找师父去。常常碰过好几次,师父你能求菩萨再给我一年,我还有什么事没做,一年就好。我说我能求的话我自己求我长命百岁。(所以)不要等到那个时候才再说,给我一年就好。

还有另外一种:不想,贪染世乐,五欲中过日子,就是师父刚刚讲的,何必吃素呢,那么多东西好吃,你吃什么素?快快乐乐过日子不是很好吗?星期五干嘛去师父那边,去看电影不是很好吗,去听什么经呢,日子那么好过干嘛自找麻烦呢。受什么五戒,日子过得好好的,无缘无故拿个石头砸自己脚,五欲之乐太快乐了,色身香味触法。看电影、逛街、吃东西多好。

以前还没有出家前,我不是说要吃素吗?结果经过夜市看到烤鸡腿,味道一出来又传好几里。那时候真的会想起来说我,干嘛吃素啊,吃个鸡腿又不会犯什么大戒。但问题是我那时候如果没有坚持住的话,现在就没有师父出家了。所以有时候是太过贪染世乐了,但是你要知道说世乐,你回去以后师父现在不讲太多,因为在五乘共法里面讲太多了,这个世乐都是怎么样?暂时的刹那的过往云烟的。

真实的人生是怎么样?苦对治的观察,这个才是真实的人生,你会不会觉得日子过得很快?快乐也是这样过,苦也这样过,很快。你不要一天到晚在苦中作乐,每天在那五欲中,苦的真实观察,你才能精进用功。为什么人生是苦,师父在五乘共法里面讲过。你不要时间到了,时间很快一眨眼。

以前当兵当两年,第一天进去,操的快死去活来的时候,发现说算一算,一年365天,我还有700多天怎么过?结果那时候当兵到现在一晃,二十六七年了。那时候刚出家进出佛学院,初级部三年,每天要过这种日子,初级部三年,1000多日子怎么过?一晃过了;高级部再三年怎么过?出家二十几年过了。这个世乐怎么过?一晃就过了。无常的改变,无常来了,所以当念无常,还有什么?对苦的真实观察,人生是苦,千万不要在苦中作乐。这些东西其实是在五乘共法里面,三乘共法里面讲很多,有空你们可以回去再复习一下。

还有不敢,现在我们来针对讲不敢:因为这个这个东西是共通于三乘共法的,是共通解脱法的,解脱法也是要这样子。

那么还有我们现在特别来讲不敢:

障:佛道无上难成,有人一学佛,佛要三大阿僧祈劫,我要修到什么时候,算了,我还是去看我的电影,吃我的东西,不敢。

障,另外一种心性怯弱认为自己根钝障重。说我的业障太重了,我没办法,佛法那么深,我真的想学,但是我就是听不懂,我的业障很重的,就会常常这样子。要么就是觉得三大阿僧祗劫要修到何年何月,另外一个就是说我的业障太重了,我没办法修,这个叫做不敢。一般我们会有这样的一个状况发生。

下面我们要针对这个(不敢)来谈,因为这个东西(不想)在三乘共法里面都有,解脱法里面都有,谈到很多,现在我们针对大乘佛法里面的不敢觉得成佛实在太遥远了,再来我根本就没那么聪明,我没办法学的,针对这两个我们慢慢来谈,谈佛教里面哪一些方法我们可以学习来对治,这以后我们下个礼拜慢慢来谈,时间到了。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