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九十五讲
成佛之道-95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上个礼拜之后,我们来看三性,唯识学讲三性、三无性,那么三性,其中以依他起作为根本的核心。
三性
- 成佛的理论
- 三性
—依他起性 paatantra
依各种因缘(四种缘),以阿赖耶为亲因缘
—遍计所执性 paikalpita
轮回惑业苦
—圆成实性 painispanna
成佛
三性是哪三性?依他起性叫做 paatantra,这个“他”是什么意思?“他”是指其他因缘,这个依他意思是说依万事万物,不是自己生起来的,是依各种因缘而起的。万事万物的各种因缘,尤其是认识的因缘生起,佛教里面把它归纳成四种缘。那么我们的认识要生起的话,必须具备这四种缘。哪四种?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要聚这四种缘,我们的认识才会生起,我们的认识生起就表示万法会在我们的认识里面出现,如果万事万物在我们的认识上不起,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讲没有太大意义,所以他的认识生起必须是有具备这四缘。
所以依他起,他是讲缘起。第二个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是什么?在缘起上起的错误的执着叫遍计所执,叫做 paikalpita, 就是讲惑业苦的轮回。
最后圆成实,圆成实叫做转识成智,就是经过修行,把错误的东西除灭谴除掉,那么转成智慧,这个叫做圆成实,最终的就是成佛,最圆满的圆成实就是成佛,叫做painispanna。
这个就是唯识的三性,你把三性弄懂了,你就了解唯识。那么我问你,依他起的亲因缘是指什么?阿赖耶识。因为万法都是从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所以依他起虽然讲是四缘,但是亲因缘指的就是阿赖耶识,讲得更具体,更精细,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
这个我们后面会一步一步讲的,上上个礼拜上到这里。
再来,提出三性的原因,提出三性的根本根据就是《解深密经》,所以唯识最根本经典就是《解深密经》,《解深密经》里面提出三时教。哪三时教?第一个什么时?是阿含时,又叫做有教。
存在的那个有,有没有的有。
第二时,般若时,又叫做空教,因为般若讲空,《阿含经》讲四圣谛皆实,般若经讲一切法毕竟空。
《心经》里面有没有看到?《心经》里面讲无苦集灭道,《阿含经》讲什么?《阿含经》讲有苦集灭道,苦真实是苦,集真实是集。但是般若经讲什么?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无五蕴,无色身香味触法,到最后讲无苦集灭道,所以它叫做空教。
所以第三时呢?
但是现在《阿含经》讲四圣谛,般若经讲一切法,《解深密经》讲三性,哪三性?
提出三性的原因
- 经据《解深密经》
&三时教
1、《阿含经》:四圣谛
2、般若经,空
3、《解深密经》:三性
- 依三性明白的说明一切法,对治对空的误解(断灭见)立一切法。
依三性来说明一切法,对治对空的误解(断灭见)→立一切法
- 从三性到三无性→一切法空
《阿含经》的根本教理是四圣谛,般若经的根本教理是空,《解深密经》讲三性,唯识的根本。但是你们不要以为说,这个(四圣谛)就只有《阿含经》或者小乘人在学,其实四圣谛缘起这些东西叫做大小乘所共的,它的空也是立足在四圣谛上讲,它的三性还是在解释四圣谛,只是切入的角度深广不一样而已。
《解深密经》讲哪三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就刚才讲的三性。既然都这样讲了,那为什么要提出呢?
【依三性明白的说明一切法,对治对空的误解(断灭见),而立一切法。】
因为《阿含经》讲四圣谛,没错,但是根基高的,他直接从涅槃寂静,苦集灭道的灭直接进入,可以达到一切法空。但是那个是根基非常高的人,一般我们人还是要从四圣谛,从苦圣谛,知世间疾苦,这样子一层一层去深入。但是问题是,根基特别高的,他可以直接从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毕竟涅槃直接下手。但是很多人根基其实没那么高,但是又觉得自己很高,所以到最后变成怎么样?落入断灭见。
你们不要笑,现在很多人是这样子的。我问你,禅宗是很好的法门,但是禅宗是对高跟基所说的,你要反对,师父可以拿经教给你看。禅宗六祖慧能特别讲,那个不是一般根基,那个是上上乘法门,可惜呢,很多人到最后都认为自己是上上上根基,所以每个人都喜欢学禅宗。学到最后变成什么禅?口头禅,动不动讲既高又妙,明心见性,动不动就明心,动不动就见性,动不动就怎么样,结果落到现实世间,你叫他洗个碗,他都懒得给你洗。
你叫他三皈五戒他都不愿意,你叫他持个五戒都不愿意,你五戒都不愿持,你说你要怎么样开悟,要怎么样明心见性?不可能的事情,五戒都持不好,(说自己开悟了)笑死人了。我问你,五戒在对治什么?贪嗔痴,而且不是很微细的贪嗔痴,很粗的贪嗔痴,会动不动表现在身口上很粗的贪嗔痴,都还不是很细的。问你,那明心见性呢?你一定是真正对烦恼有一定的认识,甚至把很微细的那个烦恼除灭,才是真正明心。因为心要明,被烦恼盖住,所以我们要明心。那你要真正有到达明心的地步,境界那么高的话,为什么你五戒持不好?为什么你连基本的五戒都不愿持?所以现在师父讲说,有人自认为根基很好,所以学般若学空,学到断灭见,现代很多人就是这个样子。要么不学,要么就是找捷径,找捷径了,要么懒,不想次第的去修行,要么自认为根基很高。那认为根基很高的,我告诉你,现在我敢说,现在千万人没有二个人真的根基很高的,大部分都是像师父这种钝根基的,所以要次第学习。
那么既然发生了这个断灭的问题,不是般若的空不对,是有人误解般若的空。所以《解深密经》就把空说明白,讲清楚,让那些误解的人能。改正一些错误的观念,所以他依三性明白说明一切法来对治,来对治对空有误解的人,所以他要用三性来立一切法,然后从三性的另外一面——三无性,来成立一切法空,所以叫做三性三无性。
三性,是讲缘起一切法,立一切法,三无性讲性空,从缘起的本质来讲性空。所以唯识学就讲三性、三无性,清楚明白地说明缘起跟性空。所以中观讲缘起性空,唯识讲三性、三无性,其实三性、三无性也是在解释缘起性空。
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等一下我还会画,我还会慢慢画,画一些图,你们就知道了。
依他起性 parayantrasvabhāva
- 他:因缘
- 依各种因缘而生 = 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
- 四缘
—亲因缘:阿赖耶识:本转互依,种现生熏
—等无间缘:前念的无间灭意
—所缘缘:所缘为缘
—增上缘:所依根和其他种种
- 亲因缘:阿赖耶识
- 三性的中心
先来讲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性是三性的根本,他是指各种因缘的意思。
依各种因缘而起的就叫做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这个东西是《解深密经》讲的,依他起性就是缘起性,就是在讲缘起,这是《解深密经》清楚明白讲的。所以讲依他起,其实就是缘起,佛教讲缘起,我们这个身心生命的缘起。
既然讲依他起的话,依他起就是缘起,就是万法生起的普遍道理,那么他的意思就是说,万法要生起是指依这个他,他就是各种因缘,(万法是依他)所生起的,不是平白无故自己冒出来的。那这个他的各种因缘,里面归纳成四缘。四缘里面第一个亲因缘。
亲因缘就唯识来讲是阿赖耶识,是指本转互依,种现生熏。这上上个礼拜是讲到这里。
本来如果依师父的教学,我本来很想请你们有一位上来画一下什么叫做本转互依,有没有人要试试看?这个本转互依、种现生熏这个什么意思?本识跟转识是什么意思?本识是阿赖耶识,转识是前七识,叫做本转互依。为什么叫互依呢?因为阿赖耶是万法生起的根本因,是种子现起,那问题是那阿赖耶的种子哪里来?现行以后熏成的,再跑进去,所以万法就是前七识,以前七识的认识为主,前七识熏进去阿赖耶(里面)变成种子,那阿赖耶就现行又变成前七识的认识,然后就这样不断地相互(依赖)。所以阿赖耶是万法或者是前七识的因,前七识也是阿赖耶的因,所以互为因,互为果,这个叫做本转互依。
那种现生熏是什么意思?种现是指什么?种子现行。那生熏呢?现行的又熏回去成为种子,这个叫做阿赖耶的本识。所以讲阿赖耶必须讲动态的阿赖耶。所以说本识跟七转识,本识是阿赖耶,前七转识就是前七识,染末那还有第六识,还有前五识,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那么你说,你怎么不讲根身器世间?当然都是,但是我们的认识以前六识为主。所以阿赖耶现出我们的认识之后,这个种子熏习了之后种子又跑回去,所以互为因,互为果。所以我们讲阿赖耶的时候,必须要从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上面来讲,不能单讲一个静态的阿赖耶,动态阿赖耶才是依他起的根本意思。所以由阿赖耶现行再熏回来的这个叫做依他起,但是当然依他起他比较重在于现行了。
第二个,等无间缘是什么?前念的无间灭意,什么叫无间灭意?师父讲过无数次了。什么无间灭意?前识的心灭之后可以引导下一刹那的心起来,因为你虽然阿赖耶里面都有种子,但是要有外缘来辅助他。也就是说比如说你眼识或耳识,你眼识前刹那起来之后,看到东西,前刹那灭的当下,他会把后一刹那的种子引生出来,引导起来,让它起作用。这个前刹那灭去的那个心识就叫做无间灭意,从缘来讲叫做等无间缘。
你说为什么会这样子?这个就是佛教立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子,但是他们在禅定深深的观察当中发现,因为我们的心识,不是一个延续性的,我们的心识的延续其实它是一点一点这样子的,刹那刹那生灭生灭,这样一个一个引导,但是因为它太快,所以我们感觉不出来。
师父上次不是说你看电视,你会不会觉得电视在闪?因为我们眼睛没有办法抓的那么快,他只要超过我们眼睛的能抓到的频率,我们就以为它是连续动作。但是当用很好的摄影机在拍摄的时候,你发现电视在一直闪闪闪,是不是摄影机坏掉?不是,是摄影机太好。所以我们的心识也是刹那刹那这样子,这个叫做等无间缘,以等无间缘为缘,所以叫做无间灭意,这就是等无间缘。
再来,我们还要一个所缘缘。
五根对的境,这个对象叫做所缘,以所缘作为条件让我们的认识能够生起,那这个所缘就叫所缘缘。
外界的存在对象,因为我们的心识要生起,比如说我眼睛眼识要生起,我必须要有看到对象,以对象为其中一个条件,那我眼识才会生起,那这个对象在佛教里面叫所缘。不管是根的对象或是心的对象,在佛教里面都叫做所缘,所以你们必须要对这个东西(所缘)要有所认识。所缘,这个是佛教的一个专有名词,心的对象或者是我们感官的对象都叫做所缘。所以当师父讲修禅修的时候,心要不要所缘?要。我们禅定,我们要打坐修止也要一个具体的东西让我们去关注它,让心集中在那边,不要跑掉,这个就叫做所缘。因为修定是心的集中,要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所以修定要有所缘。那我们平时这些五官,眼耳鼻舌身都要有所缘,眼睛的所缘是什么?我们看见的东西。
那么在佛教里面叫做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以眼睛的所缘就叫色,不管是形色,不管它的样态还是颜色。耳朵呢?声,所以那些东西就叫我们感官的所缘。所以第二个必须要有所缘,有对象,我们的心识才会生起。
第三个,叫增上缘。
增上缘就是根,你眼睛如眼根坏掉,眼跟就是我们这个器官。如果眼睛瞎了,器官坏掉,被戳了坏掉了,你能不能看到东西?不行!所以这个叫根,那还有其他吗?光线,眼睛还有光线,要有空间,还有种种的条件。那耳朵呢?耳朵也要有根,那耳膜破掉听不到东西。除了这个阿赖耶还有无间灭意,还有所缘以外,其他所有的都是增上缘。你要是具备这些东西,我们的认识就产生了,或者是外界的东西它生起,那我们就可以产生认识,这样的东西我们就叫做依他起。
(第四个),亲因缘,当然指的就是阿赖耶。
所以依他起是三性的中心。
你如果那个没有问题,是那个镜头转过来师父画一下,因为
我要把这个图稍微画一下,你们也要记得这个图,我讲三性你们才会了解,我要画什么图?阿赖耶识那个叫 abc的图。
好像每个都是叫 abc ,20.51 这个圈是为了方便了解。不是说这二个是离开这个有的,我是说为了方便了解。
佛教里面是这样子讲,这个是什么?阿赖耶。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外境,这个是离我们阿赖耶以外的外境,就是我们讲的客观外境,那这个怎么样形成的?
师父已经讲过,其实暂时不讲没关系,因为师父讲过好几次。22:00
如果我们说这个是 a ,这个是 b ,那这个b怎么形成怎么样的,这个b(外境)我们不探讨,这个有可能是别人的阿赖耶变现的,如果是山河大地,那就是什么?那就是共业所成的,但是这个b确实是离我们自己阿赖耶以外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个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唯识要探讨的是哪一个?如果这个是 a,b 然后这个 c ,这个是 d 的话,唯识要探讨的是属于哪一个?是属于这边这个东西。
红色(线里面的a、c、d )这个才是唯识要探讨的。那么当我们的心要去认识 b 的时候,当下我们的心依于这个外来的作为增上或增长,或为条件,它会主动地生起什么?主动的生起 c 然后 d ,这个 c 跟 d 是能见、所见,能取、所取。这二个(c、d)一定是同时生起来的。
那么现在我们讲的所缘缘不是指这个b,我们讲的所缘缘是指哪一个?是指这个d,这就是我们以为的外境了。那这个c就是六识,当然你讲七识也可以了,但是一般第七识他就是执着染污而已。这个c就是讲六识,那我们当下阿赖耶自己会去现起一个对象d,自己在现前一个能认识的东西c,然后我们这个 c 再去认识 d 。这样各位了解他的理论吗?
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现起的状况是依他起性,所以唯识学在探讨认识论。
那当然了,如果说你要生起来,这个是最简单的。
师父刚才讲说,那你这个六识,比如说眼识要去看到这个东西,除了这个c现起来以外,那你这个要现起来,你还要增上缘,你要眼根,要有灯光、有空间,(多种条件)具足了这个东西c才会现起来。那么就唯识来讲这个东西c如果现不起来的话,其实这个像d也现不起来,因为这二个——c、d一定是共同起来的。25:10
遍计所执性paikalpitasvabhava:
普遍错误的执著
在依他起上,我们错误的认知并执著所见的内在之我和外在的世界是独立而真实的存在。例如:
蛇 眼睛 绳
我们进一步来讲,遍计所执性paikalpita,它叫做普遍错误的执著。什么叫做普遍错误的执着?也就是说,
【在依他起上,我们错误地认为并执着所见的内在之我和外在的世界是独立而真实存在的。】
这个叫做遍计所执。
再讲一次,我们会在依他起的现起的认知上面去错误的认知并执着一个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我,什么我?比如说师父看到了我认知的就是我这样的一个我。还有外在的世界,什么外在世界?对我来讲,你们都是外在的世界,山河大地外在世界,但是对师父来讲,你也是师父外在的世界。我们都会认为外在的世界是独立而真实存在的,重点在独立而真实存在。
问:难道这个外在世界是不真实的?
师父:他的目的就要讲外在世界是不真实的,它的重点就是外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我们自己产生的认识,(问:是我们想出来的吗)?我们的想不是说我们一般的想,还是比较深刻一点的,(问:是我在里面自己的一些加工?)但这不是一种我们一般讲的神经病的妄想,这是众生无始以来的那个贪嗔痴执着而产生的。
就唯识来讲,b它到底是怎么样?其实我们不很清楚,你也永远没办法去认识到,因为b也是在一直在变化当中的。如果这个外面是山河大地的话,那是大家的共业所成,也是缘起复合的共业所成,它也不真实的,为什么?它一定是变化常动。那么如果说我们外在的这个b是指一个人,比如说我现在看到kan, 是一个有情的话,那这个b他是什么东西所现的?是kan自己的阿赖耶识所现出来的。这样各位了解吗?
因为师父自己有一个阿赖耶识,kan也有一个阿赖耶识,我见到他的时候,他自己会现一个东西出来,那我见到他的时候,所以kan到底是怎么样?说实在就胜义真实来讲,我不知道他真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认识到了kan其实是什么?是哪一个 ? 我认识到 kan是b。也就是说当师父去认识 kan的时候,现在师父内心的或师父认为的 kan是这一个d,但这两个(b与d)不能说完全没关系了,我也不会把 Rrk 当成是 kan,因为这个b对这个d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怎么影响,那就千差万别,那就看程度怎么样。
那么师父会自己从阿赖耶识现出一个 d ,然后自己再现出一个能认识的六识c,然后这个六识c再去认识 d,那这样子的一个现出来的过程叫做依他起。所以唯识讲说外界d不真实,为什么不真实?因为d是你自己心a所现出来的,怎么会真实呢?但是它也不是错乱,为什么呢?因为它有相对的真实性.因为师父不会把 kan当成 Rrk ,正常的状况,不会哪一天脑袋出了问题。不过正常状况我不会把 kan 当成 Rrk ,但是师父认识的 kan难道是真实的 kan吗?师父认识他不是真实的,因为师父认识他一向以来都是这个d,一向以来都不是这个b,一向以来都是这个d。这个叫做外境d不真实,因为这个d是我们的心所现。那这一套叫依他起,那遍计所执到底是什么?
遍计所执就是说,我们在这样现起的时候呢,它现起的 c 跟 d ,尤其是 d 这样一个东西,我们会把 d 当成是离我们心外而有的,是独立的存在,是这么的真实。因为我们不知道,d也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的,因为它变现出来的时候,在我们无始以来就会产生能取所取,能识所识,你会认为它是真实的,这么样的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你从阿赖耶里面已经有染污的种子,烦恼贪嗔痴,所以它现出来的这个像,一定不是这个b,而且已经是有点扭曲,有时候是扭曲很大,然后我们现出来的这个认识c里面又有烦恼贪嗔痴在,所以我们把 d 当成独立于心以外的真实的存在,然后我们这个 c 又有烦恼贪嗔,所以自然而然这个c一定会去执着d。
所以在凡夫,他现出来的这个依他起(c、d)一出来,我们c一定会去执着d,一定会去染着d,那现出来的依他起上,我们凡夫一定会染着,所以它(c、d)就是遍计所执。所以从阿赖耶现出这样的一个理论叫做依他起,但是一旦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染着,这个叫做什么?遍计所执。
我们不但是执着他真的,而且会染着于他,染着不只是爱而已,恨也是,不喜欢也是,喜欢不喜欢都是,因为我们把它d当成一个离心以外客观的存在,这是唯识学的理论。(问:都是听得有点像那个黑客帝国,虚拟的)。有点像,你知道黑客帝国,他采取的就是很多东方的哲学,怎么还把太极拳什么搞在里面,他只是把它科学融进来而已,但是在唯识理论就是这样子的。那他现在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样?因为我们的认知出了问题,就是自编、自导、自演,就是自己在做的一场大梦。然后在里面梦中当了国王,高兴得要命,然后后来国王被隔壁的邻国打败了,逃难,累得要命,忽然间醒来一场空。
星期五师父上的摄论课,梦就是一个比喻,我们讲梦简单,但是他又不是说我们现在在做梦,他是说我们现在的认知都有问题,我们现在认知都是遍计所执,那这当然是依他起,但是在凡夫位依他起现出来的一定是遍计所执,因为我们都有无明我执贪嗔痴在里面,一定是错误的。主要是这个东西c、d是错误的变现,这个东西d变现出来之后呢,我们有贪嗔痴,又很自然而然的会去染着于它d,执着它d。
Jq:就是说我们认识这个b,这个有情是另外的有情。所以说假如是做梦的话,我们这个梦还挺复杂,仅仅只是一个c?
师父 :你有外面的信息,所以梦只是一个比喻,因为你做梦的时候可能跟外面的信息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有可能是有的。有时候会有,比如说你听到声音有人在施工,但是你在睡觉很沉,但是那个声音一直在里面,你把它当成在打仗,那炮弹飞来飞去,乒乒乓乓,有可能。但是有时候可能是跟外界没有关系,是你自己做(梦,梦)出来。但是就唯识来讲的话,这两个(b、d)是有关系的,他绝对不是自我封闭起来的。(问,略)所以这样子才能构成一个森罗的世界,我也可以跟外界产生沟通。如果只是一个封闭起来的,那你做你的春秋大梦,那你就永远在梦里不要醒就好了。所以跟外界是有沟通的,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知见,这个就是唯识学要谈的。
Xy:b是无情的话,(我们看到的桌子),有没有不同?
师父:还是会不大一样,因为你看到的这个桌子跟师父看到的大体上差不多,但绝对不会完全百分之百一样,不然就不会有情人眼中出西施的那种东西。我看到的你,跟kan看到的你,大概差不多,不会说我看到的你是戴眼镜,他说(你)没有(戴眼镜),那问题就大了。因为我们人的业力范围看到的东西差不多,但是他看到的你跟师父看到的你,不可能百分之百一样。这个东西(桌子)如果要严格讲的话,它也是共业所成的。这样知道吗?我们看到的这个东西(桌子)它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如果究实讲起来,比如说我问你,这个是什么颜色?有时候我们在很多微细上,你说深蓝偏一点什么,但是我看的是深绿偏一点什么,所以师父意思说在细节上其实会不太一样。但是在大体上除非说你的根出问题,或者是你的脑袋出问题,不然大体上不会差太远,但是真实的细节上是会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看到的东西还是他自己的阿赖耶变现,它不单只是根的问题而已。
Xy:你的意思是不是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不同?
师父:种子不大一样,对,没错。但是你说,那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看到东西差不多?师父讲过好几次,因为人有人的业力,他规范的业力就只有你这个阿赖耶某些种子会现行而已,其他的那些种子它就不会现行。所以我们人没有天眼通,我们的耳朵听到的跟狗跟猫的能力就不一样,我们鼻子能闻到就是人的能力,你再厉害的人,他鼻子的能力一定跟最笨的狗差很远,因为这是我们过去业力规笵而来的。
Xy:刚才提到的是 b 是有情,它到底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刚才提到因为每个人业力规范,包括阿赖耶,他对它的分辨是不一样的,就是细节上的差异。但是这个b本身它是存在的,就不可能说存在的物体,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说这个不存在,它是存在的。
师父:比如说师父看到 kan 是存在的,那我们都看到 kan是存在,我不能说他不存在。所以佛教里面讲虚妄只是说认识错误而已,它不是像神经病一样整个颠倒过来,佛教只是说kan他到底怎么存在。我们怎么去认识,那就另外一回事,绝对不会说kan不存在,所以说 b一定是存在,只是说我们认识 b 的时候,这一边(a、c、d)才是我们唯识要探讨的。这边(a、c、d)发生问题,很多人对唯识不懂,以为 b 不存在,那 b 不存在问题很大,就断灭了。如果 b 不存在,那我走过去跟 kan捶了二拳,没关系,反正kan就不存在,然后他的钱,我把它拿走了,说那这唯识所现的,那问题就很大了。
Xy:这个跟空讲的其实是一个道理,就是空,不是说没有空,不是说没有,所以讲我们认识是错误的,是虚幻的一个世界。
师父:空只是说在缘起上面,我们不了解缘起性会去执着,所以这个道理是一样,只是唯识讲得更精细了,就是比较细了,应该是会更容易理解一点。但是般若跟中观的空,它的概念不容易抓,所以我说有时候根基要稍微高一点,比较容易抓那个概念。但是这个经过分析后,这个反而还容易理解一点,那就是为什么后来《解深密经》要讲三性、三无性了。所以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在依他起上认知,并执着有个我,师父看到这个,会有一个自然的我的感觉,但其实这个东西是什么样?没有一个我的本体,但是有一个阿赖耶或一个缘起这样一个相的我,所以不是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只是没有一个本体,但是我们一直执着有一个我,那由这个我就衍生出这样的一个东西出来。
比如一个绳子,那么我们眼睛去看这个绳子的时候,我们误把它当成一条蛇。比如说今天礼拜你小孩在你的厕所前面丢了一条绳子,那么你晚上睡觉尿急所以起床,那么起床留了一盏小灯,那么在昏黑眼花,然后你又今天又累了一天,可能又压力又很大,然后刚刚要睡觉之前不知道看到什么人,看到电视上面一条蛇很多蛇,那又造成了你的印象,你昏昏暗暗就看到怎么厕所前面一条蛇那么大?你就惊慌失措,吓了一大跳,就从楼梯滚下来。
那我问你,这里面哪一个是依他起,哪一个是遍计所执?这个眼睛就是眼识,我们看到这个(绳子)没问题,我们的眼睛是眼识是什么?就是 c ,那这个绳子跟蛇,哪一个是遍计所执?哪一个是依他起?
绳子是依他起,蛇是遍计所执,这是比喻了,也就是说我们一定会在依他起相上(产生遍计所执)。
我们在绳子上面一定会把它当成蛇,
蛇是正常的现起,但是我们凡夫一定会把绳子当成蛇,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绳子只是依阿赖耶现起这样一个概念,但是在我们凡夫因为有贪嗔痴烦恼。绳子现起的当下,他一定会是一条蛇,这样明白了吧?当然你也可以说 b 是绳子,那这个 c 就是蛇,这样也对,比较容易了解。但是实际上就唯识来讲,它是说其实现起的当下本来这样现起是没问题,但是现起的当下由于凡夫a杂染,所以我们这个东西一定当下会变成一条蛇。你当然可以说这个b是这个是绳子,然后这个d是蛇,这样可能比较好理解一点,但是实际上唯识他要讲的是说,这个东西b不谈,反正我们阿赖耶这样现起来的东西,这个(c、d)就是依他起,但是现起的当下我们一定会把它误解。所以师父常说,凡夫的依他起当下一定是成为遍计所执,我们从来没有正确的认识过。 46.58图
那么现在就是说你来听经闻法,经过这样的理解之后,你已经有正确的信息进来了,至少你知道说那个 d 是不对的,至少你知道说,原来客观的这些环境,我产生执着,为什么会产生执着?来源是哪里?
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西游记里的那个孙悟空,他不是拔了一根毛就变成什么不一样的东西,最终那个 b 就是那根猴毛?
师父:你这样理解也可以的,它就是幻相。反正西游记本来就采取很多佛教的一些看法理论什么,把它融在一起,然后再加上一些夸张的表演方法,这个就是遍计所执。
为什么会有遍计所执?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的种子在我们的阿赖耶里面,都是杂染的,因为被贪我执杂染了,所以现出来一定是遍计所执。那么你现出来的遍计所执的是怎么样的?你就一定会现出二取相。什么二取相呢?一定会现出一个相,然后一定会现出一个见,然后这个见跟相一定当下会变成能取、所取,一定会是这样子。
当下一定会现出这样子,能取所取一定是同时现出来的。后面要谈唯识的修行,这个观念就很重要。
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来是依他起性是依阿赖耶种子变现的。
遍计所执怎么变来的?本来我们有个阿赖耶,这个阿赖耶现出来的就是依他起,依亲因缘而现的,没问题。可惜这个阿赖耶在我们凡夫,阿赖耶绝对是被贪嗔痴烦恼染污的。所以有没有看到,染末那,有一个“我”,把阿赖耶给染污了,所以一旦从阿赖耶现出来的种子,一般来讲一定是有这个我的概念,就是我执的概念,在我们凡夫位绝对是这样。除非说你证悟了,至少初果以上,这个根本的我才会断掉,不然我们一定都是被这个染污的。
被阿赖耶染污之后呢,有染污的阿赖耶里面就现出什么?眼耳鼻舌身意识,这个染末那是第七识,然后这个就是前六识,有没有?1、2、3、4、5、6,这个是眼识。同时它会现出什么?色、声、香、味、触、法,那么根身器世间这些,其实都可以用色声香味触法来区分。为什么师父说根身器世间都可以用色身香味触法来区分呢?
你今天看到一辆车,其实你看到的是什么?
我这样讲好了,今天一盘菜端到你前面来,那么你去吃了它,实际上你看到的这盘菜其实是什么?它其实是色声香味触,还有取进心中的法相——法的影像。为什么?因为你眼睛看到,你眼睛不可能闻到味道的,你眼睛只是取这个东西的颜色形状而已。那么你的鼻子闻到它的香味,耳朵听到铁板烧的声音,呲呲呲的声音,你不要说听到猪肉在叫,那问题就大了。味,你尝了一口,其实你五根取它各个的特性。那么你(五识把各个影像)取进去之后,变成法的影像在心里面,然后我们的意识再去认识它。
我们的意识,因为它记忆分辨,所以他把这些吸收进来的东西,把它组合起来,跟过去比对之后,认为这是一盘麻婆豆腐,所以知道它是一盘麻婆豆腐,不是眼睛,也不是耳朵,是什么?意识的作用。所以师父讲根身器世间这些东西,其实我们的五根各取它的自己能够吸收的特性进来,我们内心意识再去把它组构、推理、思考起来。那么经过这样的认识之后,其实眼识会对这个东西色产生执着,为什么会产生执着?因为都是从染污里面现出来的。而且这个色身香味触法,只是我们认知的色声香味触法,不一定是外界那个真实的东西,也就是它不一定是b的,这个色身香味触法是d,知道吗?他已经不一定是外面这个东西,是一种扭曲的,那我们的眼识耳识这些再去认识它的时候呢?因为意识这些都是染污的,一定会对它起执着。那么这整个状况来讲,因为是染污现出来,所以这整个叫做遍计所执。其中这个叫做能取,叫做能遍计,其中这个叫做所取,叫做所遍计,一个叫做能取,这个叫所取,叫做二取。所以这个是能遍计,这个是所遍计。所以当你染末那现出来的时候,已经不只是一般种子,是被染污的种子,所以一定有这样子的一个东西,那就是遍计所执。
明白吗?明白,比星期五的还容易明白。因为星期五那个讲得太深了,不过就离不开这个东西了。讲穿了还是这个东西,它只是在细节上讲得比较细而已。我们先休息一下。52:37
圆成实 Parninispanna
胜义谛
从依他起相上遣除遍计所执,既能见事物的本相。(一切法缘起)。
再来讲另外一个圆成实Parninispanna。
圆成实其实也不难,你前面两个理论知道,就知道圆成实到底怎么回事。
圆成实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如果你们不懂没关系,师父讲过胜义谛就是诸法实相,就是悟的本然相,还他一个所以然。
【从依他起相上遣除遍计所执,既能见事物的本相(一切法缘起)。】
为什么师父说一切法缘起?因为那是根本的重点,因为我们现在有我执,所以不了解一切法缘起,对万法生起认识的时候,都会去执着,就是没有真正的了解缘起法。如果你真正的了解缘起法,就一定知道无我,一定知道诸行无常,一定认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当下就能体验到涅槃寂静。
因为我们不了解一切法的缘起,
从唯识来讲,就我们不了解万法,在我们的认识当中,都是我们内心所变现的,然后产生了执着,我们不知道这样子,所以会有遍计所执,会有生死的流转。那么现在他告诉你,就是说你现在了解这样的时候,你就要慢慢去修,经过修行在依他起相上除去遍计所执,造成正确的清楚的认识。所谓正确清楚的认识,它的重点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是无常的,是无我的,那是怎么样呢?
54.38图同样,又是一条绳子比喻,然后呢?有没有看到眼睛,眼睛看到绳子的时候,本来会把它当成一条蛇,依他起。但是我们把它当成一条蛇是什么?是遍计所执。那现在怎么样呢?去除掉遍计所执——错误的认知,还他缘起的一个本然相。因为万法就是缘起的,都是依因待缘而有的,只是我们不了解他,再从中起贪嗔痴执着,所以就在对象上附加我们自己的认知,还有自己的贪著跟判断。如果说慢慢经过修行,把这些取掉,事情怎么来就怎么来,怎么去就怎么去。
所以古人讲说,船过水无痕,(鸟过不留影)鸟过天空,不留下任何痕迹。鸟有没有过?有过。过了之后有没有痕迹?没有痕迹。他意思就是说,当你悟到一个境界的时候,比如说你修行修到一个境界的时候,事情有没有会发生?会。发生了你要不要去面对?要。面对处理过后,然后怎么样?就不需要再去执着了,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就叫做船过水无痕,鸟过天空,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也就是说这是万事万物的起起伏伏,你不会在里面以我们的情感去执着它,但是你是不是等于什么都不干?不是。该来的怎么来,该去的怎么去,你该怎么应对都还是应对,只是在里面已经拿掉我们本来有的那些情执而已,但是这个是透过长远长期的修行而来的。
我们这一辈子当然证不到那个境界,但是我们能不能相对的去做到?可以,我们可以相对的,依佛法的一步一分去做,你就可以得到一分一步的什么?圆成实。不是真的证悟,而是说相似于,那这样子的话,相似于一分的圆成实,你有一分的圆成实,順于圆成实的这种修行,你就有一分对于无常无我的接受度。对无常无我的一分的接受度,然后就一分的痛苦减少,就一分的快乐增加,这才是真实的快乐。不是在外面的物欲上去追求, 或是把它寄托在有变化的东西上面的。这种真实的快乐,是了解诸法实相,就是减低烦恼产生的真实快乐,这种快乐才是真实的。
为什么我说一般的快乐都不真实?因为一般的快乐都建立在哪里?一般的快乐会把它建立在外境上,但是更重要是,我们一般的快乐都是把它建立在贪嗔痴上面的。你讲我执没错,我们一般的快乐都是在建立在我执上面的,建立在贪嗔痴上面的。你今天起贪,顺于贪的你就快乐,你今天对他起嗔,然后順于嗔的你就快乐。我今天很讨厌他,他在我面前出现我就不快乐,因为你嗔嘛。你起嗔,你需要他离开,但是他又偏偏在你面前现起,你就不快乐,他今天走了,太好了,太好了。我每天去师父那边上课,看到谁我就讨厌,所以那个星期几的课我就不去。然后有一天某人来跟你讲,那个居士走了,去哪里了?太好了,我现在我要去了,你的快乐就是建立在贪嗔痴上面而已。
以前我一个同学很好笑,他跑去修一个课,然后我说你对这个都没有兴趣,你去修这个课干嘛?他说你不知道里面有一个很喜欢的,莫名其妙到极点,他修课是这样子去修课的,那问你说那过一阵子他要是不修,他走了,然后我就跟他走了,他走了我也走了,他毕业了我也毕业了。那你说,表面上(我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外境上的,外境是变换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快乐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贪嗔痴上面,那这种快乐一定是不快乐的。因为贪嗔痴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表面上会以为快乐,但实际上痛苦的很。
那么现在是什么样呢?现在就是说,你把遍计所执除去,就是除去我们的贪嗔痴烦恼,你这样对事物就有真实的认识。所谓的真实认识就是说,你不带有贪嗔痴烦恼或情着去看待它,那就是给他一个正确的认识。缘起怎么来的,怎么发生的,你就怎么发生,怎么应对,不带有染着的去看他,这个叫做圆成实。
在依他起上去掉了遍计所执,它就是圆成实,但这个去掉是转,他不是把什么拿掉,因为它种子是染污的,它把它熏成清净的。
你们这样听了之后,下次有什么事的时候去回想这个,那么你们会不会让心里更快乐一点?当很执着的时候想到师父讲的这一套,唯识讲的这一套。其实我经常讨厌他,自我反省一下,其实他也不是真的那么恶劣,其实很多时候可能是我自己的内心所感觉的,常常是这样子。很多时候是这样的,那个人确实可能有点讨厌了,但是他一分讨厌,你把他加成十分了,那我们看下一个。1:02
转依:修行的理论叫转依
- 转一切所知依:
- 转识成智
—转阿赖耶识,大圆镜智(ādarśa-jñāna)无垢识(ālaya-vijñāna)
—染末那识→平等性智(samatajnana)
—第六识→妙观察智(pratyaveksanajnana)
—前五识→成所作智(kr!tyanusthanajnana)
修行的理论——转依
刚才虽然说基本大体上的原则,唯识的原则,就是说在依他起相上除去遍计所执,那么依他起转成依他清净,那就是圆成实。但是依他怎么清净呢?刚才只是大体讲,还没有讲得很细节。依他到底要怎么清净?修行的理论叫转依。
我们看看唯识今天能不能讲得完,今天讲完下个礼拜就换如来藏。
转一切所知依
什么是一切所知依?阿赖耶识。为什么阿赖耶识叫所知依?
要谈到认识的一切,你没有看到这边的 a 跟 b ,这一切的认识都从哪里来?红色的这一圈是不是谈到我们的认识?那这一切认识从哪里?都是依阿赖耶而有的,所以阿赖耶识认识的泉源,所以阿赖耶叫做所知依。那么既然它是所知依的话,那么我们就要转阿赖耶,转一切所知依,转阿赖耶的染污成为清净,
那么转阿赖耶的染污成为清净,在唯识里面又叫做转识成智。
大概知道一下就好,转识成智。
转阿赖耶成为什么?大圆镜智或叫做无垢识。ādarśa-jñāna,或叫做 ālaya-vijñāna 。
那谁知道 ālaya-vijñāna 又叫做什么识?无垢识,这个无垢识又叫做庵摩罗识,庵摩罗就是无垢识。所以无垢识如果直译的话就叫做阿摩罗识,如果意译的话就叫做无垢识。为什么它叫无垢呢?因为他已经转成清净了。那我们阿赖耶的时候是不是杂染的?所以阿赖耶唯就在杂染位上讲,你要清净的话就不能叫阿赖耶了,你知道清净的话就叫做阿摩罗识,就叫做清净识,或叫做无垢识。如果直接讲就叫庵摩罗识,它又叫做大圆镜智。
为什么叫大圆镜?圆有圆满的意思,为什么叫镜?不带情感,不带错误,不带扭曲,如实的反应。因为我们一般都有情执在里面,它就扭曲了。
我们如果我们要这样子讲,就是说我们讲得简单,你不要吹毛求疵的,
我说讲的简单,让你们了解,也就是说我们以后转成清净了以后,我们会如实地反映出外面的是怎么样,我们这个d就如实的反应,自己不会带有情感的去扭曲,然后这个 c 也不会去执着,外面怎么样,这个东西d就清净地现出他是怎么样的样子.这个d是什么样子,我们c就正确地认识它d 是怎么样子,不会再带有扭曲或情感在里面。为什么?因为这个东西a已经清净了,这个东西a清净了,现出来的c、d,那就是清净相。
这样大概了解吗?1.05 还不同样的东西。
他现在是说d是如实反应了,像镜子一样如实反应了,它b是怎么样,它d就是反应出他b是什么样子。
它是b什么样子,它就反映出什么样子。
因为我们现在的认识,这个 d是扭曲的,但是 b 还是 b 。但是我们如果转成清净识的时候,我们这个 b 跟 d 是百分之百的 copy (复制)。为什么叫净呢?你一个东西把它拿到镜子里面,镜子不会给你扭曲的,除非哈哈镜了。镜子不会给你扭曲了,你不要拿一个红色的东西,镜子里面变成是什么?黄色的。他的意思就是说他会如实地反映出真实相貌是什么样子,所以叫做镜智,叫做大圆镜,就是圆满的意思。怎么样,他就是怎么样,就是不加有个人的那种贪嗔痴情执在里面,然后能如实地认知到外面的镜像,然后能如实的去认知,然后应对。
Zr:外面那如实的是什么?那说到底那不就是缘起性空?(师父:你根本的就是缘起性空)你看什么事情都这么看就对。
师父:那当然是,讲的很简单,简单就是这样讲,只是说过程上复杂。
问:别的那就不好说了,因为你要说一个具体事物,你说把这桌子看成一模一样的。
师父:根本上就是如实认知缘起,在如实认知缘起之下,如实接受无常,然后如实的,无我,这是最根本的。这样了解吗?那当然唯识会讲得更复杂更深,但是师父现在是星期五的课,所以讲唯识的简单理论就是这样。那当然讲到最后还是缘起性空。问题是师父刚才不是说缘起性空概念很难抓,不然唯识为什么还要讲那么多?
Xy:这个大圆镜智和无垢识,它两个不同表述自己,有什么作用?
师父:一个是从把染污去掉,没有染污;一个从镜子能反映出一切,光就是不会有任何。
这个是大圆镜智的意思就是说,他不但圆满,而且它如实显现。无垢识是指它转染成净,从转染成性来讲,没有染污。
这个(大圆镜智)是指作用,这个(无垢识)是指本体。那个(大圆镜智)是从作用可以如实反映出一切,外面是怎么样,他就怎么样,如实反应,就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这样。
Xy:这个是在描述认识的本身的这个状况,一个是认识的本体的状况。
师父:这个是本体状,这个是作用,可以这样子讲,因为阿赖耶本体上是染污的,但是你转了之后,他本体是清净的,就叫无垢。
Xy:那就是那也是书上说大圆镜智好像他们这两个之间是不同的。
师父:当然你要讲细节上是可以讲不同。
Xy:好像因为无垢识、大圆镜智,他们认为就是佛才有大圆镜智,一般证果的只能说它有无垢识。
师父:这个是后来《成唯识论》或是某些地方讲的。但是早期他并没有分那么清楚,你现在在早期唯识或是摄论里面,他并没有把它分得很清楚这样,他只能说一个是本体上来讲,一个是作用上来讲而已。先不要谈到那个圆測疏他们是怎么解释的,《成唯识论》以后那个更复杂了,他当然一定会把他说他两个不一样,然后给他一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在早期,他讲的其实一个是讲转染成净以后,它本身是没有染污的,一个是指他可以如实显现出一切外来的相貌到底是怎么样就怎么样。
因为你要记得这个是星期天的课,不是专谈唯识的,唯识以后在星期五课慢慢讲到三十颂,然后再讲到《成唯识论》,那就以后慢慢再谈。对唯识有特别兴趣的,星期五可以来上课,不过很多星期五上课的会觉得说听不大懂,那没关系的,慢慢来。
再来,染末那成为平等性智。
为什么叫平等?去了我执。因为这个我执,因为有我执就会去分辨,就分辨就会有高低、胖瘦,或是好坏的这种分辨跟区别,有我,有我执,就会有我自他的不同,有自他的不同,在这些东西里面,它就有一个一个去计较。那么现在把这个我执去掉的话,见到一切都是平等的。你有没有听过什么三轮体空?就是这个样子。
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观察世间的共相,观察世间的别相,叫做妙观察智。能观察世间的道理,他是怎么样一回事,然后世间的不同东西,它的不同道理又是怎么回事,就可以观察世间的共相了。
这个平等性智比较重在共相了。第六识,妙观察智比较注重在依共相而已,然后能够在共相当下又能观察诸法的别相,然后从别相又能够会通到共相。什么叫诸法的别相共相呢?我问你,一切法共通的一个法则是什么?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这些叫共相,通达了这个就会有平等性智。
那么问你,那万事万法每一个东西会不会有别相?人跟狗一不一样?不一样,桌子跟椅子不一样,所以人有人的别相。但是就整体来讲,人都有一个共相。那么当人跟其他众生摆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还有天龙鬼神都有他不同的别相,那这一些共相、别相,就是妙观察智他能够去认识明白、分辨。
这个大概知道一下就好,因为我们在星期五的唯识学讲的细节一点。
还有前五识成为成所作智。
什么叫成所作智呢?成所作智就是,前五识的成所作智,他有神通变化,他会去完成,他会去做。前面都是只是都是智慧上的观察,或者是智慧上的改变,然后智慧上改变观察,利用前五识转成了成所作智,会去实践。比如说神通变化也好,比如说你去帮助人,你第八识转成无垢识或大圆镜智,那你现出来的对事物就会有平等性智,就是会有《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平等性智就是会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都是无?因为一切都平等。《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讲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就是这里的平等性智的作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平等性智的作用,因为通达一切法缘起,所以你不需要在缘起上面去执着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高矮胖瘦什么的。
但是这些哪里来?都是因为阿赖耶转成清净的无垢识,所以现出平等性智。那么我问你,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你要不要去度众生?需不需要?要!那你要度众生,你有一些观察跟方法,你要对众生的根基,对众生的各种状态,种种法门要去学习,也能够理解,妙观察智。你不但是能够平等,无我相,无人相,而且在当下又要发心,去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的当下,又能够平等,平等又能够了解众生各种根基,用各种法门去度众生。
所以《金刚经》一开始讲什么?要不要发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生心是不是随便胡搞?不是,是生智慧的心,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是体,这些都是用,然后那你只是观察观察就好?不是。还要去真实的去度众生,这些的作用,就是后面这个成所作智。为什么叫成所作?可以去完成,可以去实践,所以从本体的转到一切智平等,以及能够观察不同的种种道理,还有真实地去实践,这个叫做转八识成四智。第八识转成这个(大圆镜智),第七识转成这个平等性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这个叫做转识成智。大概知道就好,因为这个是讲《成佛之道》,不是专门在谈唯识的,你只要把唯识的基本理论弄懂就好了。
Zr:要转识成智有没有一个大概的顺序,是从哪儿开始?
师父:阿赖耶识一定是先转,但是不是说它圆满了之后才说其他东西才转的,因为阿赖耶识什么?是根本的体。你不可能说前五识先转了,阿赖耶才转,阿赖耶识先转。因为为什么呢?还记得吗?不管清净还是杂染都是依他起,那这依他起都是依什么?依这个东西(阿赖耶)的种子现起来的,所以这个东西的种子如果是染污的,你现起来就是染污。所以我们要转是转什么?叫转依,转这个(阿赖耶),这个清净了,现出来的这些不管是第七前六就是清净,因为它是体。
Jq:《八识规矩诵》讲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
师父:圆那个是指圆满。
Jq:所以说这个这个地方是转阿赖耶 的时候,是因为他之所以能转是有六七开始。
师父:要知道熏进去之后,里面成为清净,他现出来这个才能是清净。这样了解。等一下我会讲了。
Jq:因为刚刚说前五识就是成所作智,就是说你有这个说明,通过听经这些。
师父:这些都是成所作智,神通都是成所作智,
Jq:就是他就在这个神通,他接下来马上就是得用妙观察是来解释他所见的?
师父:不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先有妙观察智去观察一切,
我先不跟你谈这些,因为谈这些跟我们现在变成有点无稽之谈了,你知道吗?为什么?所以说佛教他在果上谈,但他绝大多数他不在果上谈,他在因上怎么修是他的重点。你转了之后的那些神通不是我们的境界,当然师父可以跟你谈,但是师父没有这个经验了,我只能说经典上怎么讲跟你讲而已了。所以师父喜欢在他整个修行的过程理论上跟你讲这些,这些我们可以自己去做。那你说我发神通的时候,我是先怎么样再怎么样,我可以跟你谈,但是这些我觉得目前义不大。这样可以吗?
Hk:问题就是没有到达这个境界,也有些人有时候也有神通。
师父:不是、不是,你要弄懂一个东西,神通不一定是开悟,对,当然是有,那是修一些禅定就可以引发一些神通。但这一些(成所作智)指的是成就之后的真实神通,不是一些凡夫的神通,这个神通意思不是说转到阿赖耶之后才有神通了,但是这一种指的是特别圣位以后的神通了,所以它(成所作智)不一定只是光神通,它还有其他的作用,但是神通是其中一些,(问:那还有别的什么作用)?比如说行为的善巧,态度,这些都是五识的成所作智。我布施给你,我可以用丢的,但是我可以很客气的,态度很柔顺。所以佛的那种威仪,佛走路还有他弟子的那些威仪,你感觉他们就是有修行的样子,打坐的时候那种威仪就跟人家一般不一样。那当然一大部分都是神通,但是还不一定就是神通。
刚刚已经讲在转成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那么现在我要讲从染到净的过程,过程没讲,刚才只讲结果而已。怎么修一定要讲,不然我白讲一大堆东西。怎么修?先讲理论上怎么修,理论上这么修:
1.21 图
我们不是有阿赖耶识吗,用图很容易明白了,我讲了半天还不如画一个图,画一个图还不如放一场电影。
阿赖耶识怎么样?被染末那第七识给染污了,被他盖起来的都是染污的,所以它现出来就是有漏种子。
我这个图是一个流程,不是说一个种子可以变现很多东西,有漏种子它现出来的,就会有内心的能取,外境的所取。然后红色的这个是什么?内心去取外境,去执着,能取、所取。就会有这样的执取,然后我们修行是怎么样?外面有一个清净法界,就是佛法了。那么当我们去认识这个清净法界的时候,清净法界会对这个外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就是说这个 b 如果是清净的东西,比如说你们现在听师父讲的佛法,那你听这个佛法,会不会对这个 d 造成影响?会。b进来之后,因为我们d 现出来的跟这个b融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你的认识,那你认识到这个之后,它变成怎么样?会变成清净种子,然后熏进阿赖耶里面。
那么现在我要谈的就是说,当这个b是清净法界的时候,那么你去认识听闻到这个清净法界,而且他b对这个d影响,他d又现出一个东西的时候,等于是你自己的认知.所以很多时候你会听不懂师父在讲什么,因为如果你以前熏习的不够,比如说你今天是第一次听唯识,那师父讲的唯识这个也是清净法界,当然不是说师父是清净法界,因为师父是从佛,那佛是从法那边讲过来的。所以你第一次听,虽然是清净法界的熏习,但是你以前a没有这样的种子,所以你a现出来,虽然给他d影响,但是那个力量微弱,因为你以前没有听过,所以那种种子力量小.
因此师父讲什么,你鸭子听雷也听不懂,但是有没有影响?一定有的,因为既然是清净法界进来的,再怎幺小,千万亿分(之一)的一点点都有影响,就是d熏进去了,进去之后你再听。下次听,你有相似的种子就会现行,那么你在熏习之后呢?你法界的这一份力量就会加强一分,然后再熏进来,那就多一点了。那么你经过这样不断的听,不断的听,所以师父越讲你越明白,越讲越明白,到最后也听懂了。为什么?因为你熏习的种子多了,所以你们听不懂,不要怪师父,是你自己种子不够,多熏熏就好,好坏都是熏。
所以为什么说要清净法界熏习,就是这样,好坏都是熏。所以你们如果说从听经闻法第一步就开始进来,但是熏习不只是听经闻法熏习而已,你的身口行为会不会熏习?会,因为你的身口行为也是从心里面发出来的,那你做了之后做的当下就是熏习。你做好事,布施,然后拿东西或钱给人家,这种行为是不是熏习?但如果你布施是不怀好意的?那这种行为就是坏的,那也是熏习,那就是坏的熏习。那如果说你是发好心,是真的要帮助人家,所以拿东西给他吃,那就是善的熏习。但是我们讲清净法界熏习,我们还要熏习出世间善法,所以叫做清净法界。
不只是世间的布施,世间的福报而已,我们还要修出世间的福报,出世间的法,还要修大乘的佛法。所以第一步就是说,你们从这边清净法界熏习进来之后,清净种子就进来了。那下次清净法界再进来,相似现出来你就有一分的相似,那就加强了一分。但是如果你平时不熏习,你平时还是为非作歹,还是在五欲里面放逸,放纵。那你只是偶尔来听一次课,平时都不管,那我问你,五浊恶世的熏习多还是佛法的熏习多?五浊恶世的熏习多,所以不要小看一些与佛法相应的东西。包括你持戒,包括你三皈依,包括你礼个佛、拜个佛,只要观念清楚,发心越强,你所做出来的熏习就越强。
所以熏习有没有强弱?有,强弱的关键点在哪里?你发的心,你发的心越强。你记得吗,我们发心都是从第六意识里面出来,发的心越强,现出来的熏习就越强,所以你用心做,熏习一定强,你随便做还是有熏习,熏习弱。你礼佛的时候,你真实了解礼佛到底为什么,你跟法相应,然后你虔诚去礼佛,以及很多人也去庙里拜佛(不一样),但是他是庙里拜佛,他求什么?求发财,那个心你说不对吗?也不是不对,但那就不是真实的清净的。他在熏习的时候是带有染污或是带有世间的。
主要以内心的熏习为主了,大概的理论就是这样子,细节上如果想要了解更微细怎么办?星期五来上课,你不熏习就没机会,那么难,听不懂就是你没熏习,熏习就懂了,有人听了两年才听得懂。
1.29(一些讨论……)略
所以很多学佛或是什么都忽略了这种东西,说那个我听过了。你听过你真的懂吗?你真的熏进去了吗,那个只是去拜拜佛而已。拜佛,如果你真的懂,然后跟法相应的时候,那个熏习就很强了,你不要以为小看到拜个佛念个经什么,如果你真实的用心,那都是熏习,身口意三业只要跟佛法相应,都是熏习。
师父五星期天有早课,你想熏习的可以过来,这个东西就是不能勉强,要有时间,那刚好可以师父鼓励,不要影响到功课,不要影响到生活,不要影响到来的安全。之后就会怎么样?变清净,就会变成无垢识。
空的诠释
他空法=去有显空
- 三性 三无性
遍计所执性 → — 相无自性性
依他起性 → — 生无自性性
圆成实性 → — 胜义无自性
由三无性故知:一切法无自性
三性讲完了,怎么熏习也讲完了,理论讲完了,后面我会讲怎么修。刚才都在理论,那个熏习上也是理论,我这个讲完之后,我也会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怎么修,唯识的观行我会讲。刚刚三性讲完了,三性就是转染成净的过程,现在我们来讲三无性。1:32(师父讲义有误……)略
这三个就是三性,那三无性怎么解释?
三无性在解释一切法无自性,所以这三性是在解释什么?缘起的流转跟还灭。那这三无性呢?就是在讲缘起的当下无自性,所以遍计所执是相无自性性。为什么遍计所执是相无自性呢?我问你,刚才讲遍计所执,绳子跟蛇,哪一个是依他起?
我再讲一次,刚才讲绳子跟蛇,哪一个是依他起?
绳子,相对来讲比较真实,那蛇呢?遍计所执,它不是真实的相,所以它是虚妄的妄相。所以遍计所执从无自性来讲,它是妄相,所以它是相无自性。为什么呢?因为它是虚妄的相,所以它是相无自性。
依他起是依什么起的?是依众因缘而起的,所以既然是因缘而起,它就不是自己生起的,所以它是生无自性,它不是自己生的,这个东西的生起来,它是依因缘,各种因缘而成的,所以它在生起的这个过程上是依缘起,所以它是没有自性的。这个叫做生无自性。
圆成实是什么?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为什么叫做胜义无自性?因为圆成实它是胜义,事实上是成佛。但是圆成实这个胜义怎么来的?是依他起上除去遍计所执,了解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而成的,所以这整个就叫做胜义无自性。是依无自性而成为胜义,那就是缘起性空。
缘起就是生死的流转,性空就是当下的无自性,那当下的无自性,唯识就是从遍计所执的相无性,依他起的生无性,那么在生无性相上我们把它除去的遍计所执,而了解说这个相其实是虚妄的,然后把它转识成智之后,其实这个胜义是无自性所显的,这个叫做胜义无自性。所以唯识就用三无性(说明)一切法无自性。
我再讲一次,遍计所执——虚妄相,这样了解吗?所以这个妄相它就是相无自性,因为没有实质。依他起是依众因缘而生起的,所以万法的生起,它是没有自性的。
那么圆成实呢?圆称实它就是胜义,是诸法实相。那这个诸法实相是什么?他是依他起的清净,是无自性所显的。所以胜义当下等于无自性,你能够了解无自性,那就是胜义。你能够在依他起上除去遍计所执,而了解这个相无自性,了解生无自性,你就不会起任何执着,你达到胜义,所以这个胜义本身即是无自性。
如果要更深一层讲是这个样子,不是破依他起,其实在依他起上破遍计所执,这样了解吗?我问你,这个依他,其实在成佛有没有依他?成佛之后,你是不是也是依他起?当然也是依他,是依无垢识而起。所以依他起通二边。依他起在凡夫位就是依他染着,是遍计所执;依他起在圣位或是佛位他还是依他起,但是他那时候是依清净种子而起的,依清净而种子而起的四智,他还是依他。
佛不是什么都不懂,佛还是有认识到很多东西,只是他是清净的认识,跟我们的染着就不一样,这样子就完成了唯识学的由三无性,故知一切法无自性。他从这边就会通到般若经一切法无自性,《解深密经》唯识学,就是说由三性到三无性,故知一切法无自性。就是把前面《解深密经》谈的三时教,然后后面《解深密经》讲的三无性,回过头来跟般若经的一切法无自性把它会通起来。
这样子有没有什么问题?大概了解吗?如果还不懂,没关系,我下个礼拜我再讲一下。那么这里我来讲一个很有趣的,剩下几分钟讲修行方法
修行方法
-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
- 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
- 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结论:一切法空无所得
刚才都是修行理论,我现在具体讲修行方法唯识的关系。
基本上可以从《辩中边论》里面的几句来说,相关方法就是
「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 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 亦成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 无得性平等」。
谁要试试看跟我解释第一句,谁要做这个最难的挑战?
Hh:第一句: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他就说这个倒着讲,境无所得生,他就说这个一切的,就刚才那话说一切的外境,其实都是因为有识产生的这个境,其实这个境,本来是虚妄的,就是说它不是像我们讲的真实,它是依识得的这个境,本来真实说这个境是没有的,虚妄的,虚妄说是识变现出来的,这句话就是这意思。(没错)。我觉得是这样。第二个就是说依境无所得,既然说这个境它都是无所得,都是虚妄的,都是蛇或者不是绳,是虚妄的。那么这个识呢,既然境都是识变出来,那么识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就也是虚妄的。换句话都无所得。(境是虚妄的)。识也是虚妄的,第三句是由识有得性这样的话那就是说原来我们认为这个识好像是有得性,您刚才也说了,就是识变现的这个境。其实这个识也无所得,(他是说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还是就是说就把识给否定,比如说这个识呢也没有一个能得和所得,就从能得上讲,也没有一个能得的识,也没有一个所得的境。就大概是这个意思。然后下面又说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就是说也没有得,也没有所得,都是识。
师父:大概差不多。大概就是这样。成佛之道上面有,抄一抄回去想想看,下礼拜我们再来讨论,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