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九十四讲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如源法师) 《成佛之道》-94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力量.png

我们继续来看《成佛之道》里面的唯识学,我们上个礼拜有讲到说阿赖耶跟种子,阿赖耶也就是一切种子识,那么在它里面就有许多的种子,那我们阿赖耶跟种子已经讲过,大概有解释过了,那么我们慢慢再来看,唯识学刚开始出发是出发至什么样的态度?


首先,唯识学它刚开始是出发于认识论,在佛教最基本的理论里面,我们怎么样认识到外境呢?佛教讲我们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那么这个六识会透过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那么经过六根就会发六识去认识到外境,外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就佛教来讲, 像外面这样一个东西,比如说一根笔好了,我问你,你你看到这个笔是什么颜色?有白色有黑色,那这个笔在色身香味触法里面是属于什么?色法。这个色跟色受想行识的色有没有一样?这六境里面的色和色身香味五蕴的色有没有一样?

L ola你觉得一样吗?我觉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答:这个色是颜色的色)。这个色是颜色的色,包括形状跟颜色。那色受想行识的色呢?(答:色是包括我们的思想)。没有思想,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不讲,我们讲五蕴的色蕴,(答: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境界),如果要用英文,你翻译那个无蕴的色,你用哪一个? form 。那如果是色声香味触法的色,你要用什么色?你也用 form ,那五蕴的色,你也用 form ,那两个就一样了。(答:五蕴包括了所有的六尘,都在色受想行识的那个色里)?有语病。(答:英语是一样的)其实你要是弄一样,那就弄混了,两个会把它搞在一起了有差别,师父今天跟你讲,你下次就知道英文要怎么用比较好一点。Hx你刚才讲什么?

Hx:我就说色声香味触法那个色只是眼根对的那个六尘是指的色,然后色受想行识,包括声尘、味尘,全包括到色受想行识的色。

师父:你意思说五蕴,色蕴包括这些全部,师父说有语病。为什么?再想想看,我知道你的意思,你的意思大概是对的,但是如果这样讲有点语病,有一个小地方不大对劲。(答:色蕴应该是属于物质的那种叫四大,就是色受想行识)。


我们这样讲,五蕴里面的色蕴泛指所有的物质,是所有的泛指所有的物质性的,是五蕴的色蕴。

这样清楚了吗?Hx你本来就是这样子想这样讲。那我们再讲,你刚刚说包括六境所有,你刚刚是不是这样讲?色蕴包括那个六境全部?

它其实包括前五了,法是内心的知道吗?法是内心的影像,所以它不是外面的物质,它是我们认识到之后吸收进来的,是形成在内心的影像,所以它不属于物质的,所以师父说有的地方有点不大对劲。

在这五蕴的色蕴,五蕴的色蕴泛指所有的物质,那个《心经》里面第一个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是指哪一个?是五蕴的色,意思说所有的物质都是空的。那么那个六根对六尘的的色,这个色是指什么?眼根所对的,如果用一般就是眼睛能看到的东西了,那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包括什么?颜色、形色,那颜色也包括影光明暗,青黄赤白这些,那形色呢?高矮胖瘦,长短,长方、三角、圆,这些形状还有颜色。所以这里的色是指眼睛所看到或叫眼根所对的。


这样了解吗?所以 if from the first one is all the matter ,you you yeah and and the second one is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what you see ,你也可以翻译成 color form ,颜色跟形状。眼根所对叫做color form 。那第二个所有的 material 都是,这是第一个。


所以你要搞清楚,不要到时候看到哪一个经典里面讲色,基本上不超过这两种,要么就五蕴的,要么就是六尘的,你要先问清楚它在讲什么。那么你看,照说是应该六根对六境,然后发六识,但现在师父为什么把它调过来呢?因为唯识里面比较重六识,他认为识本来存在,以种子形态存在,然后当根对声的时候,这个识就会产生作用,所以就唯识大家讲,他是认为识透过眼根跟外面的色尘为缘,然后就发眼识去认识到外面,就唯识是这样子。那么就一般佛教传统理论,它是说眼根对到外境的时候,或是六根对六境的时候,就会发六识,是根发识。

我们讲阿毗达磨的时候,或一般佛教是根发识去认识境,那么唯识它比较重在识借由根境为缘,然后发生作用、现行去认识,有这样的一点点的不一样,但是在基础的认识上是差不多。所以当佛教讲认识到外界的时候,他指我们的识透过根产生作用,然后去认识到外面的那个色声香味触。

那么师父刚才要讲什么呢?就是说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所呈现出来的,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东西,眼睛看到这个东西包括了什么?显色跟形色,所以这个东西你的重点只看到色。那你现在耳朵听到师父讲话是什么?是声。那比如人家炒了一盘菜出来,然后菜端上来,这个菜有没有形状?有,有没有颜色?有。所以就有色在里面,那如果这盘菜很热刚出来,还有滋滋滋滋的声音,那有没有声?有,那么有没有味道?有香味。那么还有你去吃,有那个味,然后你手去摸,烫到,很热,触。那你这些全部的认识放到心里面,我们的第六识再去认识,那就是法。

我们认识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其实是我们的五根去分别这个东西的色声香味触。我们的官能各取他所要认识的部分,所以你眼睛不会听到声音的,我们的五根,五种官能各取它要需要的部位,等到他需要部位拿进去之后,我们的第六识再把它整合成为这样的一个东西,所以你知道说这个叫做笔。这个是笔,当你认识到这个是笔的时候,是哪一个识的作用?是前五识的作用还是第六识的作用呢?是都有还是怎么样?当你认识到这个笔的时候,其实是第六识的作用。为什么?你说我看到,看到基本上眼识只是吸收形状跟颜色进来而已,但是眼识眼识没有办法认知到这个叫做笔,当你的内心里面认知到这个笔的时候,这个已经牵涉到比对思考,还有记忆了,这个都是第六识的作用。

那当一盘菜进来的时候,你五根五种官能各取他所要认识的东西,进去之后,这个资料是零散的,那哪一个识把它整合起来?第六识把它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东西,然后再去比对认知,然后知道说这是什么东西。所以拿一盘沙给你,你会不会拿去吃?不会。为什么?因为经由你的比对之后,你知道这是沙子是不能吃的。但是你的眼睛看到的,眼睛会告诉你这个不能吃吗?眼识不会,眼识吸收的就是一盘沙的颜色跟它的形状,就是这样而已,但是眼识不知道那个叫沙。那么你过去的认知跟经验告诉你,那个东西不能吃。我问你,小婴孩会不会把沙拿去吃?小婴孩他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他脑海里面没有那种记忆,他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所以他一定拿来塞进去,等到吃几次发现那个不能吃,以后慢慢记起来,几次之后,他下次慢慢成长,他记起来了,等到第六识再看,那个眼睛再看到,然后这个第六识会去追寻过去记忆比对,这个东西叫沙,这个东西是不能吃的。

这是我们的认识,这样各位了解了。

所以各个官能,眼耳鼻舌身识,五根各取他的五尘。但是这些全部进去之后,在内心里面呢,由第六识叫做意识,然后去认识到他,所以这些全部吸收进来之后,在里面形成一个观念整合起来的这个东西叫做“法”,这是我们一般的认识。那佛教分析他的认识就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现在我们在谈到一个问题,如果认识只是这样子而已,那么会有两个问题,就是说那么如果只有六识的话,那如何解脱烦恼?那这样子过程,那烦恼在哪里?你会觉得烦恼在意识里面。但问题是意识怎么样?意识会中断,而且意识有时候记忆力有点差,意识有时候会中断,最明显是死掉之后就中断了。但问题是我们不会死掉后烦恼就没有了,我们死的时候,烦恼还带着我们去投胎。

经上还说,你修无想定,意识也会中断。还有经上说你被打击到很严重的时候,比如说头脑受到严重打击,进入那个很严重的昏迷的时候,意识也会中断,所以没有烦恼了?那不可能吧。而且第六识怎么样?容易健忘。你如果忘记了,那你的那些记忆经验到底放在哪里?我们会不会常忘记东西?会,我们第六识忘记了东西,那问题是那忘记东西,那些东西放哪里?我们有没有记忆?有,如果单纯的第六识的话,那肤浅的第六识他会忘记东西的。而且烦恼好像也不是在第六识,如果烦恼在第六识的话,你就一直烦恼,你随时随地都在烦恼,你贪随时随地都在贪,你嗔你随时随地都一直很生气,包括师父现在讲经也讲得很生气,你们听也听到很生气,因为一直在生气,一直在贪嗔痴,那这样问题就大了。

烦恼当然都一直在,但它不一定随时在作用,潜在一定在,因为没断,但是它不一定每时每刻都在作用。有时候会浮显上来,那我们就生气,但是有时候在潜在位,在,没断。

但是他暂时没有起来,如果这样的话,你很难布施,也很难做好事。

如果你的贪嗔痴,贪一直都在,你有没有可能布施?不可能。所以说那这样子我们的烦恼在哪里?

还有记忆、经验,还有业,造作之后业不可能存在第六识,因为第六识会中断,记得吗?第六识死掉就中断,那业就没了,解脱了,从此以后死了就叫解脱了。那当然不是,(如果烦恼在第六识,)那就会有这个问题。

那么这样子,如果佛教讲无我,那第六识会中断,那怎么轮回?

从认识论里面,唯识学去就会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现在不要跟我从星期五(摄大乘论)的课(来探讨),星期五课已经讲得很深了,我们现在是说《成佛之道》,讲到这里,你要当成你们刚刚才听到唯识而已。

那么现在我问你,如果在这种状况下,你会觉得怎么样?

刚刚不是说第六识,那除了第六识以外还能怎么样呢?总不能说(烦恼)在前五识吧?那如果是你,你会觉得应该是怎么样?细分一下,就是说我们第六识,前五识当然就不讲,第六识是根本。所以你就会很自然而然会觉得说,第六识应该不会那么简单了。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第六识切开来,有一个是潜在、深层的,一个是比较浮面的、初层的,也就是有两个。20:20(师父画图)

其实在现代心理学也是这样子(分析),他们把上面这个叫浅层记忆,下面这个叫什么?叫深层记忆,现在心理学也知道这样分了,更何况佛教当然会有这样的状况。

分开来,上面这个记忆会间断,那我们现在的学习,现在师父讲的,你认知到你的分辨的第六识都是指这个(浅层)。那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深层的,那这个就可以储存经验、记忆,包括业力。

那我告诉你,哪部经里面有这样的一个状况?《解深密经》里面它就是这样分的,《解深密经》里面的“心意识相品”,如果你没有学过唯识学来讲,你听到这个心意识相品,就是在谈心意识的。学过唯识学的人如果之前没有读过《解深密经》,他会把它分开。心、意、还有识,但如果你没有学过唯识学,你看到这个的话,你会觉得是什么?如果你学过佛教,但是你没有学过唯识学,你听到这个心意识相品,你会怎么断?心、意、识,你会怎么断句?你会觉得这是三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我讲你有佛教蛮不错的佛教基础,但是你没有学过唯识学,你学过佛教,你一定会知道有一个叫意识的,那你也知道有一个心,这都是一般知道。那不管心跟意识是不是同样的东西,但是你如果有佛教背景知识,但是你没学过唯识学,一般会把它断在这里——心跟意识。《解深密经》它就是讲“心意识相品”,他就讲心跟意识,就是这个(深层的)是心,上面这个是意识,《解深密经》代表最初期的唯识,它还没有具体的把第七识凸显出来的时候,他就是讲心跟意识,心就是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意识就是这里我们这里讲的意识,那这样子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的轮回解脱经验就是在这里面(心),可以把这些东西资料储存进去。那么浅层的呢?就是我们现在的意识,你忘记了没关系,现在你的记忆经验都放在心里面了,这样各位知道吗?所以这样子下面这两个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唯有六识,第六识如何解说烦恼?你说因为有一个浅层的、一个深层的。如果就这个图来看,你烦恼还没发作的时候是潜存在深层的意识里面,但是你当现在起烦恼的时候,就表示这些烦恼浮到台面上来影响你。你现在很生气、很生气,就表示这些烦恼起来影响你了,你觉得今天日子过得不错,今天大家都对我很好,然后最近又人逢喜事精神爽,很舒服,那也没有怎么样,人家又赞叹我,今天师父也没有骂我,师父还赞叹我,所以现在很高兴,你没有嗔心,现在是很舒服。但不表示你的烦恼断了,因为你有烦恼在深层里面,但是你现在上面的那一层的烦恼不起作用,所以你今天很高兴,那等一下回去跟太太、先生或者儿子,你儿子小孩惹你生气了,或你又开始生气了,那就表示怎么样?依对象为因缘,把内心的烦恼又激发出来了。

你把第六识分成两个,那你要讲深跟浅,有时候会搞混了,所以慢慢在发展之中,下面的那个就变成叫做阿赖耶识,那你看这样子就解决了,烦恼就是在浅层的里面,业记忆全部都在浅层里面,那怎么解说轮回?我们死掉的时候初层的意识不作用了,但是问题还有潜在的烦恼,那这个潜在的后来叫做阿陀那,又叫阿赖耶,那阿陀那去投胎轮回就叫做阿陀那。还记得吗?阿赖耶识是本体,那阿赖耶识依业力的牵引去投胎的时候,然后执持根身,就叫做阿陀那。那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现在的心理学其实有这种申出,

所以从认识论慢慢(发展出由阿赖耶识理论,由阿赖耶)慢慢引导到我们的解脱,我们的轮回,包括我们的记忆这些作用,这些作用都是从认识论慢慢认知发展而来的。


Hx:你刚才是说如果不从唯识的角度来谈的话,心意识三个字怎么断的话?那个三界唯心,我读这个佛经的时候,这个心、法、相,特别的迷惑。不知道像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心的意思,在别的地方可能有很多其他的意义。

师父:你要看哪部经,每部经讲的“心”都不大一样。(问: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读到哪里定义都不大一样)。你要看哪本经里面,你知道吗?

Hx:那三界唯心的话,是指的这个心,还是指的要深入到这个唯识以后那个?

师父:其实这里这个心意识相品的这个“心”,在《解深密经》里面,他这个心就是指潜在的这个,他指的是阿赖耶,(问:但潜在的还有一个第七识呢?),它因为这个时候那个第七识还没有很明显把它凸显出来,这样了解吗?

Hx:我知道你那个意思,就是说你这个地方把它给等同于第八阿赖耶就行了。

师父:不是等同,他这个就是阿赖耶识,但是他没有讲是第八,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把第七识凸显出来,所以他就讲心跟意识。但是他那时候没有讲这个是第八,他讲说这个叫做一切种子识,又叫做阿陀那。那么你说烦恼呢?烦恼他就在里面整个融在一起了,那到了摄论的时候,他就把它凸显出来了,那就有六、七、八识论。

问:那要是平常就说是佛教是唯心的,唯心的那个心是哪个心?

师父:那个,师父的书你要回去好好看一看。


Hx:看到您讲的三种唯心那个,但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师父:如果是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时候,因为这个从唯识学来讲的话,这个三界唯心的心是指阿赖耶。万法唯识的这个时候指的心跟识,都是指阿赖耶,但是不同的经典讲得不一样。那《金刚经》讲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那个心就不是指阿赖耶了,那是指的一般的发心而已,发成佛的心。这样知道知道吗?动机。

Hx:那如果心和性放在一起,那个心是不是就是?

师父:不能这样子讲,为什么呢?心跟性放在一起,不同的经典要看在哪里。你现在要记得一件事情,佛教里面很多名相,它不是只有单一个定义而已,这样明白吗?你要看是在哪一部经或在哪里,它的解说跟定义会不一样。当然除了翻译以外,还有不同的经典里面,同样名相它定义有时候解说会不一样,你必须要养成一个(认识)佛学的背景跟知识(的习惯),你不能把一个名相给固定化。所以当你讲“心”的时候,师父会问你说,你是在中观里面讲心,还是在唯识里面讲心,还是在阿毗达磨里面讲心?要看你是看哪一部经典里面的。

Hx:这样的话,应该是先把它定义搞清楚,常常有人提这个明心见性,我就想那个明心见性的心是明的什么心,见的什么性。

师父:那你就问他指的明心见性,他指的到底是什么?(问:因为这个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的话,那?)。因为明心见性本来就是很模糊的事情,所以你要去定义明心见性,如果你要从唯识来定义,那有点困难。明心见性,这是中国佛教上面特讲的,你要去看那个祖师他指的到底是什么,不是自己可以去乱猜乱弄的。


Hx:有人说我现在传你明心见性。

师父:你最好不要去信那个,因为他自己连明心见性是什么他都搞不清楚。(问:所以我就是很想搞清楚到底见的什么性)。师父觉得你先不要在明心见性(下功夫),因为明心见性在禅宗不同祖师不同宗派,他讲的都不一样。你先不要在那个地方想要把它搞清楚。你先把印度佛教的这一套修行次第给弄清楚了,这个是根本,你根本弄清楚了以后来读其他东西才容易。31.56


Sw:那么为什么“般若”在翻译的时候不统一词汇?不同的经典说了不同定义,不把它给规定下来?

师父:因为有困难,因为梵文字的“心”本来就有很多种意思,其实这个东西不只是在佛教发生了。我告诉你,你在任何的学科都是这个样子,你学法律的,有没有一个法律的同样名词,但是有不同解释的?每个时代不同解释的,都有。因为它时间在演变,不同的经典,因为你不能不用这个字,它本来这个字就是心,但是它在经典里面解释的就不一样。

就师父讲的,唯识讲这个心指的是阿赖耶,但是你能不能说只有唯识学派能用这个心,其他的经典不行,没有这回事。 英文也是一样,心还是有很多种意思,有时候用mind有 heart ,还有很多,不只是mind还有heart,还有没有其他的 ?spirit(精神、心灵) 也算。心跟物质的时候可以用spirit ,所以本来都是这样子的。那梵文更多了,mana也是心,citta也是心,citta就比较是这个的心了,然后mana比较属于意,(问:这就是语言的特色,语言本名言就是多义的)。对,而且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里面,它用的语言更复杂,这不可能会是一个意思,这是这个本来就是这样。

那你说能不能定义?可以,但是你先要把它系统化,才能去定义它。什么叫系统化呢?比如说唯识里面的心,它一般来讲就是指阿赖耶识,那就容易定义了。那比如说阿毗达磨里面指的心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有它的定义,那系统化之后你就可以跟这个系统去定义它到底是什么。

现在师父讲一件事情就是说,那你现在会觉得说,哇!那这样我怎么办?这么多,但是这么多里面它有它的体系跟系统的,你把这个系统跟体系学明白弄懂了之后,就不乱了,你读《金刚经》看到那个心,你就不会把它当成阿赖耶。所以现在师父就是在《成佛之道》里面,一个系统一个系统从头到尾教你们,虽然从《成佛之道》教很久了,两年多了,三年了吧,但是如果你从头听到尾,不要缺课,而且弄明白的话,其实你的体系会很清楚,你就比较不会容易搞混。那有什么好处?读经典,看经典,看经教容易明白,容易明白有什么好处?修行容易着手,容易使上力。现在很多修行使不上力,就是因为根本的观念到底是什么,你都搞不清楚。所以学这么多名相,第一个,系统学好了,在系统里面的名相去定义好了,那么从名相里面去学习这一套理论的观念,我不要求你背所有的名相,名相太多了,但是也借由名相把观念学起来。

这样大概可以吧?

Hx:您说《解深密经》里,心和意识两个分法一起,他到底是心识和意识,简称心识还是就是心和意识?心能叫心识吗?

师父:师父讲过,《解深密经》里面心跟意识是两个东西,心就是指阿赖耶,意识就是指第六识,这样明白了吗?也就是心是指下面这个阿赖耶识,意识就是第六识,是初层的这个,在《解深密经》里面是这样解说的。


其他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就尽量问了,把它弄明白会比较好一点。


Hx:个黑板上这个外境,六境,实际上是你那个图的 b ?

师父:那个我后面会画,你这个你这个地方暂时先不要去管那个图,因为这个东西只是告诉你说在佛教的任何认识里面都是这样的认识,还没到那,这样知道吗?这个东西到心所现的时候,我还没讲到这些。现在师父是从佛教一开始的时候,认识论的理论就是六根六尘六境,就是这样产生认识的。但是如果只是产生这样认识,那么记忆烦恼业到底放在哪里?还有轮回那怎么办?所以就简单的把第六识切成两个,一个深层的,一个初层的,那这样就解决了,但下一步(认识论)还会再发展。

这样明白了吗?所以师父的书你要多读几次,前面讲讲讲到这个整套的系统都是这样,你要多读几次,把它读懂了,这些问题应该都可以解决。但是还是可以问,不要因为这样子每次问师父都叫我回去看书。那我跑来干?不会了。38.50

观念论png.png

我们再来看这个,刚刚讲认识论,佛教里面谈认识论,从我们怎么认知到外面,从认识论刚才已经讲第一层了。在解说轮回记忆的时候,必须要立一个深层的意识,那个深层意识在佛教唯识学就叫做阿赖耶,但是还不至于这样,我们要进一步来谈。

那么从认识论变成观念论。

观念论叫什么呢?叫做唯认识观念,唯认识观念叫做Vijñaptimātra, 我们这边切一下 ,mātra就是 only 的意思,唯一、单一、唯有,然后Vijñapti切开来,后面是字尾变化,记得 Vijña是什么意思?认识。Vi 是别别的分开的意思。那么jña叫做认知、知道,认识就叫jña。那Vijña 呢?就是认识的意思。

那么我们有时候Vijña 就翻译成识,就是阿赖耶识的那个识,那Vi jñapti 是什么呢?pti,它是字尾变化,如果是认识的话,那个英文叫做 know 或是 percent, 那名词化之后就变成这样,那你知道Vi jña意思吗?使役动词,你们是叫使动用法。

是不是使动用法?英文怎么会加哪一个识?不是 ing,ing 是进行式,你是说加 ion ,那个是名词化,但是我这里是讲使役动词,


什么叫使役呢?使役就是阻止什么人,或者让什么东西,然后让什么人去做什么事情。你知道师父讲什么吗?让什么人去做什么事情,那一般我们要加什么,让什么人,使役使什么人做什么事情,Somebody to help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除了 happy 以外,还有什么 let to ,还有 make have someone to do something ,还有 make someone do something hf 也可以,hf比较强烈的,make 那些只是使而已。那这里就是使役用法,什么使役用法?他就说让我们知道,have to know ,


让我们知道,或者是叫做显现出来,让大家能够认识到。那这样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唯识最早用的这个识,是显现出来而被认知到了,也就是使我们可以认知到这个东西,这是唯识最早的意思,所以它本来是认识论。

那么在认识论的过程当中,它变成了怎么样呢?被认知的外界和能了解的内心,全是由内心所显现的,这深层的心,一切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所以当唯识在慢慢慢慢发展的时候,它从刚开始的认识论,然后谈到有深层意识的时候,加上其他元素,包括禅修的元素,包括不同众生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元素。所以他认为,其实唯识在认识的过程当中,他变成是说有什么东西显现出来,然后形成一种认识,他在过程上变成是这个样子(能知心、所知境)。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图应该怎么样呢?刚刚不是有六识吗?那么六识和六根就可以认知到一个所知的境,刚才上面那个图,只是这样的简单认识而已。那么到了唯识之后,当阿赖耶识这个观念现前之后,然后又加上其他因素,比如说禅定的因素还有业力,会使得我们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认识,那么它会慢慢显示说,其实这些认知的过程无怪乎都是有一个东西所显现出来,让我们产生认识,所以就变成有一个阿赖耶生成的,然后显现出我们的整个认识(能知心、所知境)。

所以他在过程当中变成这个认识过程(能知心、所知境),无外乎就是我们内心深层的这个识所变现出来的,其实根本的就是这个识。那这个认识过程(能知心、所知境)其实都是由这个识而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能知心、所知境)变成现象界,这个(阿赖耶识)叫做我们认识的本源,那这个(能知心、所知境)就是显现出来的现象界。所以从佛教的根本认识论(能知心、所知境)里面,然后探讨到有阿赖耶这样的一个深层的意识。然后进一步探讨到,其实我们这个认识是由阿赖耶所显现出来而产生,显现出一个像来,然后再显现出一个能知,那这个像——所知的这个境就是刚才讲的六尘,这个(能知心)就是六识。


Hx:第一句那个 唯是 认识过程,现在就是解释那个“唯”?

师父:就是讲那个“唯”,唯是认识过程,意思就是在探讨这个认识过程,我们怎么去认识到外境,心又是什么作用?但是唯是的这个认识过程,它深一步,更深一步去把它推到有一个阿赖耶这样一个东西。

“唯是”认识,这个“是”没错,它重点在这个认识。这个“是”可以讲 there is only the process of t v 。这个“是”去掉也是可以的,“唯认识过程”也可以。

你这个“是”可以把它去掉了,唯认识过程这样子。讲到这里有没有很迷糊听不懂。

这个师父只是在探讨说,唯识从一般开始的六根对六境的认识里面,为什么会发展成唯识这个样子?因为他必须要解决某些问题,尤其是我们的记忆、经验、业力,它储存在那里,他必须要解释,然后就发展出一个深层的意识,那就阿赖耶。然后进一步,那我们在认识过程当中不可能跟阿赖耶没有关系的。我们在认识的过程当中,你的记忆怎么跑上来的,那就是从深层里面跑上来。那又探讨说,在禅定里面我们可以改变外面的这些境界,那(说明)外面这些境界那就不实在,不是真实的存在的,我们的心识所能够改变的,还是心识的一部分而已。那么不同的众生认识到同样一个东西,又产生不同的认识,那外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至少我们要认定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的认识变成是唯识,那唯识的这种观念就出现了。我们先休息一下,8:10再回来。


49.00 这样子知道唯识的发展吗?从佛教的基本认识论,(因为)里面必须有一些问题要解决,然后他提出了阿赖耶,或深意识、浅意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又往前推了。往前怎么推呢?这个图是师父精心画出来的,50.04 图

我不是唯识专家,但对唯识有兴趣,摸了好几年,慢慢慢慢摸出一个东西出来,那么刚刚那个图转到这里就是唯识学的认识论,它怎么样发生的呢?他认为是这样。

变仙.png


首先,有没有看到外面这个东西?

外面这边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师父常讲画的那个图。

反正师父abc 是这样过来的,abc 这样过来的,是 abc 这样跳,反正这样讲,



这个是离我们阿赖耶识外境,不管它是 c 还是 b ,反正这个是离阿赖耶识以外的外境。那么这阿赖耶识就是我们个人的,当我们个人去认识到一个东西,比如说去认识到这个外境的时候,由于外境作为它的一个增上缘,那么我们从阿赖耶识里面的其中的一个种子或一类种子,它会现行,那么现行之后就变成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还有一个染末那,这个就叫做七转识。

但是师父这样子的画,不是说一个种子可以变成这些,眼耳鼻舌身意各有他自己的种子,那要看你是听到声音还是看到东西。如果你看到东西,那么就什么种子起现行?就眼识种子起现行。而且种子是刹那灭,种子是怎么样?刹那灭相续,也就是你眼识的 第一刹那起现行之后,灭掉,但是依于第一个刹那为缘,为什么?等无间缘,再拉出第二个(眼识),但是他这个动作很快的,所以你感觉不出来。

其实你的眼识有在刹那灭相续,你感觉不出来,就好像那个电视(画面的变化它其实很快,但是你眼睛抓不到,所以你以为它是一个连续动作,那个机器抓到,你就觉得它一直在跳,一直在闪。

那么它现出了我们的识,认识的同时,他又变现出一个外境,叫做色声香味触法,那你这个一定要弄清楚。我不是说同样一个种子,又现出,不是这样。我问你,色身香味触法还是有它阿赖耶识的种子现出来的,那么这个色身香味触法,其实跟这个黑黑的外境有没有关系?肯定有的,你叫它增上缘也可以,他是这个(识)现起的增上也可以。但是讲得比较具体一点,就是说这个东西(色声香味触法)是这个(外境)的拷贝,这样知道吗?这个黑黑的给这个东西(色声香味触法)一定的影响,是一种拷贝,但是一般来讲,失真度很大,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真正认识到外面那个东西,其实那个也不重要。

那么当我们认识到这个东西(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我们心现出能认识的这个叫做见识,然后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叫做相,叫做相识,在后来的唯识学,见识、相识已经不用了,变成什么你们知道吗?变成见分跟相分。但是在摄论里面还是用见识跟相识,就是后来的见分相分。

所以变成现出一个能认识的识,还有一个所认识到的境。那么眼识就是认识色,如果这个东西(外境)是一个色法,一个颜色,就像说这样的一根东西(师父手里那个笔),那么它就是眼识现行去认识,然后色就是把这样的一个东西 copy 进来,然后我们认识到。其实是这个色,而不是这个东西(外境),我们认识到的是这个东西——心所现的东西(相识)。

那么你见到这个色的当下怎么样?这样的交关认识之后,当下又熏习回去,变成新的种子进入阿赖耶里面。所以我们整个的认识过程就这样的种子刹那刹那,无量种子不断地现行,很多种子不断地现行,现行成外面我们看到的这样的一个世界,并且现行成我们的认识,然后当下又熏习进来,就进去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种子不会缺乏,我们有时候会缺水,有时候会缺血,有时候会缺食物,阿赖耶永远不会缺种子,为什么?不断的熏习,这个身口意就不断地熏习,心就是不断的熏习。

你的一举一动,任何的动态,包括你睡觉有没有在熏习?你睡觉都在熏习,你死掉了也在熏习,一切都在熏习当中。那么就不断的熏习,那不断的熏习就有新的种子,不断地现行,不断的熏习就不断有新种子进来。我们的一切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一直这样子,不断的不断的这样子。

那你说那师父我现在眼睛闭起来,耳朵塞起塞起来,鼻子不要闻,嘴巴不要尝。有没有这个东西(法)?有一个法,那你这个识会去思考。你现在眼睛闭起来,耳朵塞起来不要听,但是你可不可以去思考师父刚才讲什么?可以。你去思考那就是熏习,你在睡觉做梦也是熏习,你去思考师父刚才讲什么的时候,那也是师父讲,然后你自己(内心)现出这样一个境,现出这样一个法。

你思考师父刚才讲的唯识,你的内心是不是现出这样一个法出来?那你的意识是去认识这个法,然后熏习进去了。所以为什么要不断地熏习?你平时就算还没有听到,没有去上网听,但是你平时把师父讲的东西用在日常生活去检视思考,那个也是熏习,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就唯识来讲,就是说你要多熏善法,不要多熏恶法,你每天在那边想那些贪嗔痴的东西,那就是熏恶法,熏贪嗔痴。所以佛教讲你要熏清净的,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熏习。


Hx:就是说我原来理解那个,你说那个外境,我就想着就说是实际上就是你前五个是好理解的,有一个外境,


您刚才就讲那个法,那就外境,比方说今天您这堂课上讲的东西,过两天我想起来了,那还是留到这个意识里头了。

师父:那就是这个法尘了,因为这个是意识自己独有的境界。还有眼耳鼻舌身把色声香味触吸收进去,进入到心里面的时候,都会变成这个法尘,然后意识再去认识它。


Hx:您刚才说的那个意思,人只要活着,刹那刹那就有现行?

师父:就有现行,然后现行当下就会熏回去,只要活着,死了也照样。反正你在三界六道里面,我们从染污来讲,都不断的都在熏习。


Jq:这个就是说我们这个六识接触六尘,然后再产生作用,然后熏回去,可是最后我们转识成智。因为我们都是用第六识来修行,所以说这个末那就是执阿赖耶为我,(师父:它主要是执这个为我),所以我们一般没有把那个末那所执的?

师父:因为末那恒常,为什么会放在这里?因为这一些(前六识)现行出来,全部都被末那给染污了。

Jq:也就是因为我们第六意识熏习,可以慢慢就是转识成智。

师父:你先不要急,先不要急,因为后面会告诉你怎么修行,(问:师父会画图吗)?会,当然会!这个是生死流转,也就是缘起的什么面?流转面。那后面我会讲生死的还灭面,就会告诉你修行怎么回事,怎么转,怎么熏。先预告一下,熏就是这个东西(外境)你要好的,好的就会给他正面的影响,这个我后面会讲。

你要星期五上过课其实师父已经讲过了,不过我们不可以把这个课当成星期五。后面我会讲,还是会画这个图,这个图会再出现一次,但是有点不大一样,方式一样,但是因为在讲的是还灭。


Zr:这个虚线什么意思?

师父:虚线就是阿赖耶识会现出一个末那识出来,但是因为的染末那比较特殊,和其他的不是没有联系,因为我们佛教探讨的重点就是说,这个前六识跟六尘的运作,他比较不讲末那,末那很简单,末那就是恒审思量,就是长期以来的烦恼执着,把阿赖耶识执为我,但是他还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现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虚线表示的就是阿赖耶识就现出一个末那出来,虚线其实没什么特别意思,师父意思要分开来这样的一个认知状况。

其实就唯识来讲,因为这一些现出来的这些种子,因为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个虚线有二个箭头?你知道这个虚线,箭头是二边的,为什么是二边?你会问到这个不错了,你没问我师父可能会忘记解释。

因为一方面,末那哪里来?阿赖耶识现出来,但是他现出来之后,这个末那又怎么样?自己把阿赖耶识当成一个我,执着为我,然后因为他执阿赖耶着为我,所以这一些前面的这些都被染末那给染污了,所以我们自然而然一定会有一个执着,你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去碰到色声香味触,一定会执着。为什么有染末那?都盖上“我”的烙印了,你有我执就不一定做恶,应该是有覆有烦恼,但是是无记的。你现在没解脱,你可不可以做善事?也是可以,只是你是有执着而已。


Zr:那个末那识,最近在读《瑜伽师地论》,比如说眼识为例,以所依、以所缘、以助伴,作业,那所依有三个所依,一个是具有依,然后有等无间依,然后有最后一个是种子依,这等无间依是通过意识起作用。

师父:等无间依就是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就是前面灭去的识引导,五识都可以,但是以意识为主,引导后面的识生起,那个就叫等无间缘,依等无间缘为依、为缘,就叫等无间依。

Zr:然后他又谈到种子依,主要指的就是阿赖耶。

师父:阿赖耶里面的种子,因为那是最亲的亲因缘。


Zr:为什么他不讲末那识呢?

师父:末那识后来叫染污依。为什么他那地方没讲呢?因为你要记得一件事情,《解深密经》跟《瑜伽师地论》是最早的唯识一经、一论。师父不是说最早的时候他怎么样?他还没把染污、末那很清楚的给弄出来。这样你知道吗?但是他已经有那个什么 ide a在,但是他没有很清楚的把它给分出来。


Zr:它说声闻弟子是补特伽罗我,然后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那这些我和末那识基本上是?

师父:如果就唯识来讲,那些我就是染末那,染末那,恒一、我爱、我慢、我见,识烦恼相应。但是我说没有把染末那列出来,不是说《解深密经》没有讲烦恼,有,但是它融在什么样?潜意识里面,他说明上还没有特别把它给独立出这样。

1.05问……略

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结婚也不是什么好事,也不是什么坏事,离婚也不是什么好事,也不是什么坏事,单看你怎么用。如果你结婚,你从来没有说,终于结婚太好了,但是一忙没有时间来听课了。那么离婚怎么这样子的?但是多了很多时间,那你多很多时间你要干嘛?你来听课,你要是跑去赌博,跑去东玩西玩的,那就没有意义了,不要天天回去离婚,不要这样。1.07


Hx:我问过师父末那识是不是跟着一起轮回?您说是,就是说在(唯识)前期的时候,是在这个潜在识,所以这一块都是在轮回的。

师父:然后上层就是六识,主要是依这一块要显现出来的。但是死掉之后上面这个识刹那中断,那这个东西(深层的心)去轮回。这个末那也是那个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他是跟着这个(深层的心)一起轮回的,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1:08

三性

  • 成佛的理论
  • 三性

—依他起性 Paratantra

依各种因缘(四种缘),以阿赖耶为亲因缘

—遍计所执性 paikalpita

  • 轮回惑业苦

—圆成实性 painispanna

  • 成佛

刚才已经讲到那个认知了,那我们现在讲唯识学的基本理论——三性,轮回怎么轮回,三性解说,怎么解脱成佛,也是三性来解说。

三性,我等下慢慢讲,你就会知道三性跟阿赖耶什么关系了。

三性的第一个叫做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叫 Paratantra,依各种因缘而现起叫做依他起性。

唯识要谈我们的认识都是依各种因缘而生起的。

万事万物我们的认识,主要是我们的认识,

我们认识的产生,是依各种因缘而产生的,那么佛教把它归纳成四类,四种缘,谁知道哪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还有增上缘。亲因缘就是种子依,这四缘里面最根本的就是亲因缘。唯识学这个亲因缘指的就是阿赖耶种子,有种子你才有办法现行,没有种子你就没有,所以就直接最根本的因叫做亲因缘。

比如说我这个眼睛能看到东西,我必须要有眼识,但是眼识哪里来?眼识是眼识种子而来的,所以眼识种子是眼识产生的,亲因缘。第二个呢?所缘缘。所缘缘是什么?是指认识的对象。你产生什么认识,你一定要有一个对象,你对象就叫做所缘缘,以所缘而为缘叫做所缘缘。

你看到依他这个“他”是指各种因缘,那这个“他”里面就是以阿赖耶为亲因缘,那我们刚刚讲这个亲因缘有所缘缘,还有一个等无间缘,这个叫做刚才提的等无间依。就是除了这样以外,你种子刹那灭,后面的生起必须依靠前识,前识灭掉之后,他的一股引力把后面的那个识拉起来,那前面灭掉那个识就变成等无间缘。

后最后一个缘是增上缘,那增上缘(含盖的内容)可多了,只要不去障碍或可以帮助你这个识生起,那这些都是增上缘。比如说,你眼识要看到东西,除了刚才有阿赖耶为亲因缘以外,还有所缘缘,还有前一刹那的眼识灭去引起后面的眼识为等无间缘,这个眼识要生起。还有什么其他的缘?眼根,眼根必须是好的,你眼睛坏了,瞎了,或是眼角膜破了,你根本就(看不见了)。所以眼根就是一个增上缘。还有,光线也是一个增上缘。还有,距离也是一个增上缘,这些有很多很多种。那么你看到眼识的生起要不要透过意识?要,一定是要的,那个意识就是眼识的怎么样?增上缘,它又叫做分别依。

讲来讲去,眼识(生起要)有种九种缘,只要这三个——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以外的,其他的所有的全部都叫增上缘。

那么我们讲认识的形成,我们讲万事万物的生起,但是唯识重在我们认识,我们认识的形成必须要具备这四缘,(具备这四缘,)我们的认识就产生了。那这个叫做依他起,我们后面会详细地讲。


第二个叫遍计所执性 paikalpita

1:13:50~1:18:00(师父讲发音,略)

梵文其实念起来比英英文好念,因为英文不一定照他的字母来发音的。我们的英文就这样发音很好发的。我问你那个英文ch一般发什么?有很多发音,可以 c 可以 keke ,所以我那时候讲说 cahchina 为什么 china 那化学为什么不念 chkmt ,那一直有点缺1.14分 当然它有它的一个道理。但我们我们一般还有什么?还有很多 ch 后面就看你加什么。这个有时候你们会不会有这个问题?你们会遇到这种问题没有?你看见的就是怎么样,因为你受英文教育的,那像我们很痛苦的,我们这个中文太好的,学英文很困难,但是你看开玩笑是中文中文也不大所以英文稍微可以学。看到你就知道那是你们来,我们从小不是发那个的,看到了头就晕的。为什么念 china ?但是为什么又练 kic 又练 china 又练 children ,因为你是受英文教育的,简单看你应该也不会比你没有这个问题的,因为你从小在香港也受英文教育的。受英文教育的没这个问题。如律师父没这个问题,师父就有这个问题,他说为什么不不同呢?对吧?三问就刚才问他为什么不同呢?老老是要变呢。它明明是一样的,发音不一样。所以这个很好发。Pcp 没他不会不不一样,他 p 就一定发,ppa 一定发,如果换文字里面 pa 不怕你来找我,没关系,然后 pt 有没有 ka 就发卡了,它不会变,你放心 ke 电话卡,所以很容易变了。


1.16略

那个 no ,这个盐城是怎么念?这个 s 你不要管,你照一般的练家慢慢念,慢慢念,没事不要变。不要变,就照他的那个链条怎么样?You can the no no ok 。你你你这个 a 的音你就发 r 就好了。你不要造英文,你不用管英文,你照 a 就 a 就发英文。英文有 auaa 你怎么办?你你发你发看了 pepp pe 你慢慢慢。然后呢?然后呢?Miss miss miss miss s no 你我就跟你讲,你不要造英文,你不要管英文,你你就照这个念就好了,你不要管英文怎么念我知道英文 no 上,不然会怪怪的。两个直接在一起。前面那个不发音的我知道,但是但是范围没有讲了。帕斯帕但是这个是下面一点要要选择知道 pp 。


painispanna,你叫印度人念,他会念得很好,我们自己念会咬到舌头,所以我们就念 painispanna,这样就好了。这个叫做圆成实。

paikalpita 叫做遍计所执,什么遍计所执呢?遍计所执指的就是轮回惑业苦,所以第一个是依他起是认识的生起,第二个是遍计所执,是指惑业苦的轮回。

第三个叫圆成实性 painispanna。

这三性,一个是讲缘起,一个讲缘起的轮回惑业苦,一个讲缘起的还灭,就是灭道。记得师父最早画那个图吗?

有一个四谛的图,记得吗?缘起然后怎么流转,然后有还灭,流转有什么样,苦集。然后灭道是不是?缘起,依因待缘而起,依各种因缘而起,就是依他起。依他起从流转面来讲的苦集就是惑业苦,这个叫做遍计所执。从还灭面来讲怎么样?圆成实,那么依他主要是依哪一个?阿赖耶。

也就是说在流转面,依阿赖耶而产生这样的认识,就是刚才画的那个图,杂染的流转认识,那因为是杂染流转认识,所以就轮回。

所以你看他三性,不外乎就是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在解释根本佛教的缘起流转跟还灭,其实就是在解释四圣谛苦集灭道。只是唯识学它切入的角度不大一样,但是讲起来还是在讲苦集灭道。他从认识的角度谈我们错误的认知,我们因为有烦恼,所以有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就造业,所以说有三界轮回。那烦恼断了,是除掉烦恼,转识成智,就变成正确的认知,正确的认知就不再执着,没有烦恼不再执着,不再执着,那就清净解脱,不会再依烦恼来三界轮回,就是这样。唯识在讲这个,只是他从认识的角度来谈我们认识上的错误。

阿啦.png

所以师父那一本书上面有讲,唯识学在谈什么?在讲我们认识上的错误。为什么认识上错误?因为有烦恼,烦恼造成我们认知上的错误,所以我们认识上都是烦恼执着,他就会造业,一方面烦恼执着就会造成痛苦,另一方面烦恼执着又会造业,不管善跟恶,善恶业都有。只要烦恼造的善恶业,那就会来三界轮回,那就是生生不息,这个叫遍计所执。

如果了解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想办法从他的根源——认识上有错谬(来对治),那就想办法做对的认识,那慢慢慢慢正法熏习,把阿赖耶转成清净,那么现出来的就变清净相。那烦恼断了之后不再造有漏业,那我们就不会再来三界轮回,简单的讲就是这样子。

Very interesting 。是 understand 这样就清楚就明白了吧?

Hx:师父您讲什么又叫分别依?

师父:第六识,为什么呢?因为唯第六识能分别,前五识能认识是因为依以第六识,所以它能分别。那个以后我慢慢再讲了,那个分得比较细的是比较后面的唯识了。1:22:10

提出三性的原因

  • 经据《解深密经》

&三时教

1、阿含经:四圣谛
2、般若经,空

3、《解深密经》:三性

  • 依三性明白的说明一切法,对治对空的误解(断灭见)立一切法。

依三性来说明一切法,对治对空的误解(断灭见)→立一切法

  • 从三性到三无性→一切法空

再先来讲

提出三性的原因

经据——《解深密经》

目前我们所知道提出三性最早的经典就是佛说的《解深密经》,是最早的讲三性的。《解深密经》里面几个重点,提到三时教,第一个叫做阿含经,讲四圣谛,是第一时教,叫有教,因为四圣谛,都是真实不虚叫有教。第二时教叫般若经,叫空教,讲一切法毕竟空。

然后佛在《解深密经》的那个法会上,那个《解深密经》说

第三时,《解深密经》的三性,叫做亦空亦有,就是叫三性。这三性哪三性?不是善、恶、无记性,这就是刚才讲的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所以一个讲四圣谛,一个讲空,一个讲三性,但是这三个不是没有关系,刚才不是讲三性就是在诠释四圣谛的吗?其实般若经他也讲四圣谛,只是他归到一切法空而已。

《解深密经》里面这样讲,他说【依三性明白的说明一切法,对治对空的误解(断灭见),依这样子来立一切法。】

《解深密经》从三性,明明白白地讲一切法的安立,就是我们认识的一个过程,然后来对治对空产生误解的人。

因为《解深密经》里面说,师父上次有提到《解深密经》,

我问你,《解深密经》的解什么意思?解释,清楚明白的解释。那深密是什么意思?深密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空,因为空很深奥,所以《解深密经》它重点是在解释般若经里面的甚深空义,这个叫做解深密。那么他怎么解呢?他依三性来说明一切法,对治断灭见,然后安立一切法。然后三性的另外一面就是从三性到三无性,三无性就是无自性,那么从无自性来成立一切法空。所以从三性安立一切法,那么从三无性归结到一切法空。所以即空即有,亦有亦空,不落有的执着,不落空的断灭,叫做中道而行。

所以你看师父取中道佛学会,而且这个中道意义多大,阿含经也讲中道,中观也讲中道,现在唯识亦空亦有也讲中道。讲有,他不落入常;讲空,他不落入断。因为现在很多人讲空就以为什么都没有。

Hx你以前是不是不了解空?会觉得好像被中文字这个空给搞到,整个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你记得


师父讲空,其实它的原义指的是什么,谁记得?“空”的梵文字叫什么?空的梵文字叫 śūnyatā,它是从śūnya 过来的。那么这个字它的本来意思是指什么?

今天太安慰了,还有人记得这个东西,我以为都忘光了。空这个字。


śūnyatā 最早的意思是指”膨胀“的意思。

都记得吗?今天再讲一定要记得了。

那么膨胀之后呢?会产生什么状况?其实师父上次也问过,一个东西本来实心的,膨胀之后会变成什么状况?你不要一直讲不真实的,你只要把一个实体性的东西膨胀之后会有什么状况?里头虚了,但里头虚了是不是说连外面都没有了?不能这样说,所以叫做外有内无。一个膨胀的东西,它会形成外有内无,那为什么会用外有内无来形容佛教谈的缘起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它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有的,但因为它是缘起有,所以它是没有实质不变的东西的,也就是他没有实心的。

所以你要空这个概念讲的就是说虚幻有,但不实,所以叫做虚幻。所以你不能用中文字,以为空就什么都没有,那就误解就大了。所以除了空以外呢,它还有用芭蕉、阳焰什么这些来描述。为什么用芭蕉?你觉得芭蕉有什么特色?

芭蕉就是芭蕉树,芭蕉树看起来树干那么粗,然后它不是一层一层这样,你以为它有一个实心,但是你把它拔拔拔拔,结果拔没有了。为什么?表面看看起来有,但是没有实心,芭蕉树是空心的,没有实心。

阳焰记得吗?或鹿爱,看起来宛然有,但是实际上不实,这些都是在描述缘起法所产生的现象。那么这个叫做宛然有,而没有实,所以这个是空的意思。

那么唯识学现在用三性来解说有,成立一切法空,从三性到三无性,用三无性来成立一切法空,叫做亦空亦有,这个叫做三时教,第三时教。因为他没有说般若经这个不对,他也认为般若经这个空是究竟,只是很多人不了解。五事不具足者谈空,就会落入断灭见。所以他就用用三性来解说四谛,用三无性来解说空,这个叫做提出三性的最主要原因,对治那些五事不具足者,为避免他们落入断灭见,所以重新用三性,三无性来解说般若经的甚深一切法空,然后成立亦空亦有。

我后面会讲。师父大概讲一下。


第一个叫做依他起叫做生无自性,遍计所执叫做相无自性,圆成叫做胜义无自性,这是《解深密经》里面讲的。前面《解深密经》里面也有无自性相品,无自性相里面就在讲三无性,可惜你来得太晚了,师父《解深密经》已经已经讲完一年多了,2014年讲的?网络上有。

依他起性 parayantrasvabhāva

  • 他:因缘
  • 依各种因缘而生起 = 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
  • 四缘

—亲因缘:阿赖耶识:本转互依,种现生熏

—等无间缘:前念的无间灭意

—所缘缘:所缘为缘

—增上缘:所依根和其他种种

  • 亲因缘:阿赖耶识
  • 三性的中心

依他起性:我们现在老老实实地,清清楚楚地解释依他起性。其实你们上过星期五的课都有讲,那么都应该知道,但是我们只是不能把它当成了大家都知道这样子。

依他起性的“他”,记得吗?是指因缘的意思,所以依他起就是依因缘而现起的,叫做pratītya-samutpāda,samutpāda是性的意思。

第二个,依各种因缘而生起的,指的就是缘起。

缘起 pratītya-samutpāda , pratītya是各式各样的意思,种种的意思。

各式各样意思,samut是结合的意思,samu是和合结合的 意思,pāda是生起的意思,现起生起的意思,所以samutpāda 就是各式各样的结合,现起生起的,那就是依因待缘,依各种因缘而生起的意思,这个就是缘起法。

那么缘起法在佛教里面,从俱舍论阿毗达磨到唯识学,把它归纳成四缘,刚才讲过:

第一个,亲因缘,就是指阿赖耶识。但是他讲阿赖耶识是静态的阿赖耶识,动态的阿赖耶识,什么叫动态?阿赖耶识动态,阿赖耶就是本转互依、种现生熏。

这个其实师父讲过,不过我不能把它当成你们听过,因为这是星期天的课。本转互依,种现生熏。


什么叫做本转互依?本识、转识互相依赖,本识、转识怎么样互相依赖?从本识现行成为转识,从转识熏习回本识,互为因,互为果,所以叫做本转互依。什么叫做种现生熏?种现生熏什么意思?很简单,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就是这样,所以叫做本识互转,种现生熏。就这句话来描述阿赖耶,所以阿赖耶不是静止的,阿赖耶识是动态的,是在他的本转互依,种现生熏里面来解说阿赖耶的存在,还有阿赖耶的作用。所以讲阿赖耶的话,它不是静止的一个阿赖耶在那边,谈阿赖耶就是必须谈阿赖耶的现行,还有阿赖耶的熏习。

第二个,等无间缘,前面的无间灭意记得吗?刚才讲过,前刹那灭去的六识可以作为后刹那生起的一个因缘,它会带起后刹那的六识。那么先解说一下,前五识,眼识只能做眼识的等无间缘,耳识只能做耳识等无间缘。眼识不会引起耳识的,但是第六意识可以做所有六识的等无间缘。所以当你眼睛闭起来,现在闭起来,我现在眼睛再睁开了,那当然必须要有具足的因缘,但是其中我眼睛闭起来再张开,那这个等无间缘从哪里来?第六意识。因为你前面的眼识已经断了,这时候的等无间缘就是以第六意识为等无间缘。

第三,所缘缘,以所缘为缘,就是对象,这个刚才讲过。

第四,增上缘,所依的根和其他种种,这刚才也讲过。

亲因缘就是阿赖耶,可以说是三性的中心,所以依他起是遍计所执和圆成实的中心。依他起,师父讲过,在凡夫位现起的一定是遍计所执。因为在凡夫位,依他起是杂染的,所以现起的一定是遍计所执。


这下下个礼拜我们继续来谈,下礼拜是九号,九号放假,但是早上金刚法会,希望各位尽量来参加。那么在过去的那个是16号,那怎么那么快呢,那就是怎么样?十月过了一半了。16号继续过来这样知道。


Zr:三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圆成实。这三性里面基本上讲的都是宾语,依他起性没讲谁依,但是讲的是依他。还有就是他,然后圆成实性有成有实,然后这个也是宾语,然后前面遍计所执这个遍,然后有执,基本上讲了也是宾语。那么主体是什么?


师父:主体就是我们认识,刚才不是一个认识过程吗?

Zr:就是你看这四缘里边儿依他起,依他的他有四缘,基本上把所有的能当成主语的全都包括了。就跑这四个外边了。

师父:主体就是我们整个认识的形成,那这个认识的形成,就是必须依这四缘,这个认识过程才能产生。

再思考看看,这整个的认识过程就必须要有这个四缘才可以,那我后面会讲说问题是遍计执,这个认识过程当中有错误,这个叫遍计所执。所以他的主语如果你要这样分,他就是整个认识过程。所以师父不是讲说,唯识在讲认知过程。

上面所知依、所知相,所以叫所知,所以摄论里面就用所知,这个“知”就是我们一个认知的对象,那一切的过程叫做所知,这些都是所知。我们对象的认知,这是所知,那他的所知是指认知过程,刚才记得用 Vi jñaptimatra 吗?是认识的过程。那这个认识的这个现象,它是怎么来的?四缘而来的,具足了它就产生这个认识,不具足这个认识就不见了,就不存在了。

我们先休息吧,因为九点了,那你有什么问题下次可以再问,也可以来找师父。

回向!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