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五十講
成佛之道-50 第四章 三乘共法 2021年8月日19:30
成佛之道到目前為止,困難的其實就是三乘共法,困難的都已經講過了,在講緣起的地方是最難了解,而且最困難的。但是講到後面這些會比較容易理解一點,這些比較容易理解的都是有關於實踐的,所以容易理解,但是不容易做。那麼前面講緣起那個地方是很難理解,但是你就是要去了解,了解之後有助於推動你去實踐。所以現在在講八正道的,都是實踐的,都是要你去做的。
上個禮拜講八正道講到正精進。我們來複習一下八正道:正見、正思維,它有次第的。它是首先是觀念上去導正我們的觀念,然後慢慢聽經聞法,然後不斷的思維思考,去養成一些正確的觀念。有了正確的觀念之後,你就會有付諸於行動的這種意欲跟意志力,這個就叫做正思維。所以前兩個,正見正思維是有關慧學的。那麼你有了正確的觀念,然後又有想要付諸於行動的這種欲望之後,接下來引導你去做,那就是身口。
接下來三個是什麼?正語、正業、正命,身口意,先從嘴巴-正語,然後身體。正語其實包括哪一些?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凡是一切不合乎道德倫理規範的這些語言文字,包括寫文章去罵人了,都要儘量的去制止,這個也算是語業裏面的。不要以為我嘴巴沒講,我用文章罵人,這些都是要注意的。
接下來身體的,正業、正命。
正業是什麼意思?殺盜淫。主要就是指身體的造作。業,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指行為的造作就叫業。一般來講有身業跟語業,但是這裏的業是特指以身體的造作,因為剛才已經有講正語了。那正業是指合乎倫理道德的身體、語言的造作。當然還有強調一個正命,正命就是什麼?正當的職業,合乎倫理道德規範的正當職業,這些上個禮拜都有在講了。
接下來就正精進了。正精進就是戒定慧的精進,戒就是要勇猛的去持戒,養成好的習慣;定就是想辦法每天要打坐,然後想辦法攝心,想辦法降伏五欲五蓋,不要在物質欲望上有太多的追求,然後想辦法去克制我們內心的貪嗔痴,想辦法每天找點時間打坐,這個叫做對定的精進。
對於定的精進各位要有一些觀念,對定的修行時間應該(要合理安排),是三天坐一次,還是5天坐一次?要每天坐,至少半個小時,早晚坐。你不要說最近我很忙,所以我星期六、星期天來坐一坐就好了,這個跟聽法不一樣。你聽經是每個禮拜來一次或兩次,但是你不要打坐一個禮拜坐一次兩次,這樣是沒什麼效果。所以打坐的時間安排,主要就是要頻繁,但是時間不需要長,但可以的話至少半小時以上。為什麼師父說時間不需要長,如果你功夫真的很好,你要坐幾個小時我管不了你。但是如果你是初學或學的不久的話,你不要坐太長。為什麼說你不要坐太長?因為坐久了會厭煩,這是一點。
我如果告訴你,你每天坐二、三個小時,你能抽出時間出來?時間久了會很累的。因為你跟師父不一樣,師父是沒事整天做這個(講義),不然就搞慧,不然就搞定,不然就弄這些。你們是要上班的,有家庭有孩子,如果你單身的、不用上班,退休了我沒話講。但是你有這些事情,你根本抽不出時間來,有時候會搞到身心疲乏的。再則為什麼師父說不要做坐久?我再強調一下,如果你功夫很好,做了幾十年,你要坐多久我不管你。但(要求你)久坐了的話,你又抽不出時間,到時候你會厭煩,之後你到(打坐的)時候都會退墮,到時候連坐都不想坐了,或者有時候影響你的正常作息。
還有第二個,為什麼不要求坐久了?(答:腿疼)。腿疼需要訓練的,不過腿疼也是一個大原因。因為你如果坐太久,坐到腿在痛的時候,到時候你就是專心在腿上面,你只是在撐,想着我還能夠撐多久而已。但是打坐不是你在那裏撐多久,這樣你坐在那邊一點意義都沒有了;但是你也不要說腿一疼就起來,你這樣你永遠沒辦法訓練嘛。所以腿會疼,比如說你剛開始坐15分鐘腿就會疼,你就訓練15分鐘,讓他稍微疼一下,沒關係,可以了以後延長到20分鐘。你不要坐半小時之後腿就開始疼了,結果我硬把它撐一小時,結果後面的半小時都在幹嘛?都在忍耐中,想我的腿到底什麼時候可以伸直。就在想我腿開始麻了,會不會萬一出了什麼事情,爬不起來怎麼辦?痛之後你就會一直在專注你在腿上,所以這是第二點。第三點最主要就是說,因為你如果初學者你一下子坐太久話,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胡思亂想。
你本來說坐半個小時,有15分鐘可以攝心集中,但是你坐了一個小時,半個小時之後的心,其實你全部都在胡思亂想。所以初學者你不要坐太久,因為你做太久,後面時所有的時間都在胡思亂想,而且這樣以後會養成習慣的。因為我們修行的很多東西都是一種習慣性,你要養成不好的習慣,以後你很難把他再拉回來。所以打坐師父講過是很微細的東西,包括師父說有些場所你不要坐,倒不是說什麼很神秘的東西,而是很簡單的一些邏輯,比如說你不要在床上打坐,因為床上的情境是讓你睡覺的地方。還有一點就是,因為床是睡覺的地方,有些人坐是這麼舒服,再睡一下,所以說有些情境會產生一些不好的習慣。
肚子餓不要打坐,因為一坐下來嘀嘀咕咕的,本來很小聲,越坐越大聲。(這些修定的前方便)師父之前講定的時候都講過,以後還會再強調,所以定學有很多必須要注意的地方。
現在在複習精進了,精進就是很勤勞的去修行。戒、定的精進都已經講過了,現在講慧學的精進。慧學的精進必須要怎麼樣?(答:觀)你還沒到那個能力。慧學的精進,常常聽經聞法,常常看經典,常常去回想師父講了什麼,經典上講了什麼,經典上佛陀跟那些聖人講了些什麼,然後把這些慢慢薰習,然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時候,回想師父或是在經典上講,我現在遇到這個情形我應該怎麼辦? 無時無刻的要把這一些觀念放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去熏修。你不能把聽經聞法跟日常生活把它打成兩段,因為你來這邊,你不要把它當成是學習一種知識而已,你來這邊要把它當成是一種什麼修行,認為我學的這些東西是真的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上的,不要來這邊聽經,覺得師父講得非常好,回去什麼都忘光。你一定要多少記住一些東西,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去回想說,當初師父講過,我面對這樣狀況的時候應該怎麼辦,這個就是慧學的一種用功精進。
那麼當然觀也是日常生活的觀,遇到事情的時候去觀想說當初師父怎麼講,經典上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常常的去提醒自己。其實這也是一種正念,慧學上也是一種正念。 這就是戒定慧。其實包括定功課來誦經,也是一種提起你正念的一種熏修方法,也是輔助你的慧學。因為誦經就是經典上告訴你些什麼,不斷的提醒你,其實是你自己想辦法不斷的提醒你自己,所以誦經也是有這種好處。
問:正命是合乎道德規範的職業,《金剛經》裏邊有一句話,所有一切皆於實相不相違背,它裏面用的一切,那那些販毒的販人的,算不算和實相違背不違背?
師父: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佛教講二諦,世俗諦的緣起千差萬別,有是有非、有對有錯;勝義諦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不管他是販毒,不管任何職業,他是沒有本性的。也就是說你是可以改變的,不是永久如此的。所以就勝義諦來講,這一些它的本質當然也不違反實相,因為它的本質還是無自性的,這些還是緣起和合的,緣起和合的就是無自性。
由於是緣起和無自性的,所以你有改變的機會,那看你要不要去具足他的因緣去改變他。所以在佛教里,很多人只談到最勝、最高、最妙的(勝義諦),忽略到現實的緣起性,緣起千差萬別,在緣起的世間裏面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就有對有錯,有是有非,有可斷的煩惱,有可以斷煩惱的這些修道。但是你不要把它拉到勝義諦,這些煩惱,這些道,這些都還是在相對的緣起性上來講,有他相對性的作用,但是沒有絕對的作用。
因為煩惱也是虛妄的,就是因為煩惱是虛妄,它才可以斷。如果煩惱是真實的,你怎麼去斷煩惱呢?因為相對有煩惱才相對有可修的道,那麼煩惱是虛妄的,道虛不虛妄?道當然是虛妄的,你不能執實。執道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既然我們還是凡夫,落到到緣起世間,就必須有道可以修。所以這個是必須要把它弄清楚的地方,不然的話會把它跳到勝義諦,然後用勝義諦來破世俗的這一些因果現象。但是如果你只是在緣起的因果現象上執着的話,你是沒辦法跟勝義的無自性空相應,你是沒辦法解脫的。大家有沒有清楚了解師父在講什麼?師父給你們講畫一個簡單的圖:(師父在黑板上畫以楔出楔圖17:19,……細節略)
所以這個東西(裏面的垃圾-楔子)不實在,這個東西不實在,因為它現象上幻化為有,所以你就必須有這個東西(佛法的道-另外一個楔子)去捅它,這個東西也不實在,因為不是長久固定的,等你這一個楔子把它(裏面的垃圾楔子)通掉之後,你也是要把它(道的楔子)拿掉,不然裏面還是塞住。這樣知道吧?
所以金剛經裏面有一句話叫做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上用的叫筏木喻,船是要渡河用的,你渡過河之後你不要執着那個船,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是的,萬法都跟實相相應,但是你還沒有到那個境界的時候,我們還是凡夫,所以我們都沒有跟實相相應,我們還是有煩惱,有煩惱必須要斷,有道可以修。理上確實是一切法無相,與實相相應,事上我們還沒到達那個境界。
到阿羅漢位,已經把那個通楔子的楔子也拿掉了,所以他叫無學位。就煩惱來上講無學,煩惱已經斷盡了,不需要再學什麼了。但是從救度眾生的菩薩道來講,還有的學,但是那個無關你煩惱。阿羅漢的無學位是針對煩惱來講,你的問題很好,不過這個問題,其實有點牽扯到大乘的問題。但是在三乘共法裏面,我們還是強調我們有這個楔(煩惱),現在師父在教的八正道就是這個楔,就是這一根。三乘共法還是強調是有的,到了大乘不共法才去強調它的理上的空。22:00
現在我們來講 正念正定
正定:40-【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證慧,慧成得解脫。】
正念、正定
1、念:繫心於所緣境
2、正念: 由正見、正思惟而來, 與正見正思惟同一境 向涅槃
3、所依定境:七依定 (至少未到地)
4、慧力:思所成慧的程度 5、 依定發慧:依定力觀諸法共相 (實相)。
6、 修成了就是見證慧
1、念:繫心於所緣境
師父以前講過,正念有兩個意義:一個,就修定來講,你必須把心繫於你修定的所緣,這是正念的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說,你要常常銘記不忘的去回想佛教的教理到底在講些什麼?日常生活上你遇到困難、遇到問題的時候,你要常常去回憶,你在課堂上聽到的是什麼,你在經典上看到的是什麼?那麼你怎麼樣把這些東西用到你目前所面對的問題?這個也是正念的一個。
問:這個念是不是在前頭講過的不淨觀和數息?
師父:那個是定的所緣境。這個是什麼的所緣境?念就是繫心於所緣境,如果就定來講,它的所緣境就是你修定的那個所緣。比如說你數息的時候,這個息就是你的習氣,這裏的這個叫做所緣境,修定的話。你如果是在慧學上來講,慧學上就是剛才講的、課上聽到的佛法,然後你每天去思維它、去記憶它,這個就是你慧學的所緣境。(學員: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東西)不是物理的所緣東西而已,因為我們內心所想的是所緣。
學員:比如它是一個物理的東西,比方我繫心在這個椅子上,這個椅子就是一個所緣境,然後我繫心到這個呼吸上,然後呼吸就是一個所緣境。
師父:可以這樣子講,你今天在想師父那天講的緣起無自性空,緣起無自性空(這個概念),也是你心的所緣境,心所緣的對象嘛。所以第一個,這裏的念可以是定的所緣境,修止修定的所緣境,讓你攝心的地方。你平時如果思維記憶佛法,你今天開車跟人家吵架了,後來想起那天師父說,我們的一切問題都來自於貪嗔痴,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本來想一拳打過去,轉念一想算了,不能這樣子。你這樣想的時候,這些佛法就是你那時候心的所緣境。
所以我說正念有兩個:第一個,修定的所緣境,心一境性;第二個就是憶念的佛法,這兩個都可以說是正念的對象。修定的話,你攝心集中,心無旁騖,時間越長你的定力就越好。因為我們的心一般很難(止住),一般兩三秒就跑掉了,三四秒跑掉了,五六秒跑掉了,再回來一二秒又跑掉了,我們常常是這樣,所以沒辦法定了。上次講定不是告訴你現在要攝心集中嗎,跑掉了拉回來,跑掉了再拉回來,就這樣子攝心集中。
問:打妄想的時候,妄想的東西也是所緣境?就是沒系住。
師父:廣泛來講,也是你的所緣,但是這個不是修行的所緣,那個是妄想所緣,我們現在要談的是集中在修行的所緣上。那個是亂攀緣。(師父說鼓勵大家提問)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佛法就是要動腦筋的。佛教講的信是智信,佛教講不疑,但是不疑不是說我講的什麼都對,你就相信就好,不是。你不疑要從大疑到小疑,到不疑,然後把問題都解決了,然後就到達不疑。
2、正念:由正見、正思惟而來, 與正見正思惟同一境 向涅槃。
目標就是向涅槃,當然過程上就是想辦法去熄滅我執貪嗔痴,只要順向於熄滅我執貪嗔痴的這個都可以叫做正念。
你要有正念,你平時當然必須要有正見正思維,也就是說至少你平時要聽經聞法,你才知道我什麼樣叫做正念。你平時如果不聽經聞法的話,你怎麼知道你現在想的東西是對的?有時候我們常常會用我們過去所教育到的,我們很多觀念都是過去教育所形成的,不管是小時候的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還是什麼,都是這樣子訓練來的。我們很多觀念都是這樣形成的,你就是因為學習你才有這些觀念,你才有辦法去判斷這些觀念對是錯。
但是佛法的某些觀念比世間的觀念,善要求更高,更超越,我現在正在講出世間法,你不能只是依世間的這種善行跟世間的道德倫理來規範而已,你這樣是沒辦法解脫的。所以這裏有講是向於涅槃的,至少你要了解緣起,要了解十二因緣,要了解五蘊,要了解無我到底是什麼,什麼叫做緣起無自性,什麼叫做此緣性?你要通泛的去了解這些,你的我執,你的慢,你的貢高,經過這樣你才可以慢慢消弭。有些人在世間上他會做好事的,但是問題是他很傲慢。但是在世間的善法來講的話,你也沒辦法拿他怎麼樣,他說,我就是有錢,我就是有能力,你看我賺很多錢,我也做好事,我就是行,我就是很強。你能拿他怎麼樣?他也做好事,他確實布施很多,他拿錢出去布施,一疊錢就丟過去了,你能拿他怎麼樣?但是如果就出世間法來講的話,你就可以講了,是的,你做些好事,再怎麼樣),你只是世間福報而已。因為你的我慢太強,你的我執太重。
要求的標準程度不一樣,你在世間法有世間法的要求,他錢是自己賺來的,他沒有去偷去搶,他也布施,但是他認為自己很行,你也拿他沒辦法,但是到了出世間法,他想解脫,這樣的態度就有問題。
當初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造橋鋪路,建寺安僧,我功德是不是很大?結果達摩祖師大家說沒有公德。其實達摩祖師用意是說這些都是世俗的功德,因為你的我執很我慢很重,你覺得我的功德很大,就是差在這一點。因為達摩祖師是用出世間法來勸誡他,那麼梁武帝的問是從世間的福報上面來問他,兩個是沒有交集的。
3、所依定境- 七依定 (至少未到地定)
如果要依定起慧觀的話,有七依定。上次講過,什麼叫七依定?色界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色界的三個定。(問:說是非想非非想的定有8萬大劫?)不是一個定8萬大劫,如果你生在非想非非想天,那就是8萬大劫生在那邊了。但是你如果是人身,你什麼時候要出定都可以,(問:8萬大劫身體都壞掉了),但是那個是指你出生在那邊的眾生,不是說你入定了,那就不得了了。
問:有一個說法是,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路上碰到一個窺基大師(的前身),在您看來是真的還是假的?
師父:佛教很多故事,你要抓住它的精神跟重點在講什麼,如果你用一般世俗去判斷的話,你會覺得那個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那麼有些故事,你就看看他的主要精神要講什麼比較好一點。如果就論疏上的講法,一個人入定不能超過7天。因為你肉體,就古代的論師,《大毗婆沙論》上面告訴你,因為7天不吃不喝,是人的生理極限。一滴水都不進,因為你打坐的時候入定你怎么喝水?不吃不喝7天是人的極限。所以他是認為說,你這樣的話不能超過7天,超過7天你肉身壞掉了,你只好另外去投胎的。(問:我怎麼知道7天就醒過來了?)是這樣子的,就是說有辦法打坐入定,不是你只是坐在那邊兒,有辦法打坐入定到7天的話,這個(出定)對他來講沒有問題。
問:可是虛雲老和尚不是不小心就入了嗎?
師父:不能這樣子講,定不是不小心就入了,沒有那種不小心(就入定的),要是這樣就太好了,我睡覺忽然就入定了,沒有這種事情了。《俱舍論》還有《成佛之道》裏面都講要非常專心集中,然後輕安生起,不斷的訓練,然後到了未到地定還要轉觀想。(學員:可是說鍋子裏還在煮東西),所以師父說你們有時候看一些故事,要了解它的重點到底在講什麼,它可能在表達說他的境界很高了,但是不能用這種來看什麼,不小心就入定,不能這樣子談的。
入定不是睡着了,入定的觀是清清楚楚,不是睡着了,警覺性也是很高的,不是睡着了,要了解這一點。這一些以後慢慢來談,在這裏會講,在大乘不共法還會講,你如果還急的話,俱舍論裏面對定的這些分別,師父講得非常的清楚。所以沒有那個不小心入定的(狀況),那麼好的話,大家來不小心入個定。定是一種色無色界的善法,那是很難修得的。(問:可以這麼說嗎?定的都是有作意的)都是有作意的,不能沒作意的,包括有兩種無心定——滅盡定跟無想定都是要先作意,要先攝心集中的,沒有不小心的,不小心的就是在打妄想了。 36:21
七依定才不久前期才講過(詳見第46集-1:00處)四禪八定:色界的4個禪,還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只有這7個可以依定起觀,還有一個出禪的未到地定。37:22 (師父在黑板識畫三界示意圖)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散亂心,就是我們現在。那麼你修定慢慢經過一些次第,修到最後快要入初禪的時候,會有一個叫做未到地定,叫做未到地,已經有基本的定力了,至少有輕安生起。
再上去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再上去就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為未到地定是屬於初禪的,雖然它還在欲界,但是因為它是攝屬於初禪的,所以至少可以依未到地定起觀。那麼裏面最好的當然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4個裏面最好起觀的就是第四禪,因為定慧等持。其實上次師父有講過,所以佛陀最後的一剎那金剛喻定成佛是在第四禪,依四禪修發金剛喻定,斷了最後面無始的無明。
所以師父講過,你們現在開始學習打坐,你不要想太多,也不要妄想說我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什麼,你這輩子只要有辦法/機會修到未到地定。是有機會了,不是說就可以了,不要誤解師父的意思。為什麼你定一定要到這裏?你能夠修到未到地定,但是你的慧力不足也不行。如果你每天只是打坐打坐定修到很好,但是慧學沒有學習,你定力夠了,但是你不知道我要觀什麼。
(學員:每天特別冷靜,但是缺心眼)對,每天特別冷靜,但是缺心眼。有的是這樣子,他遇到大事他很冷靜,但是他也沒轍,他也不知道要怎麼辦,他不慌張不害怕,但是他也不知道要怎麼辦,他不會說遇到什麼事跑來跑去麼,你問他緊張嗎,他說沒事。你說,請你告訴我現在怎麼辦,(他說)我也不知道,你自己解決。有人是頭腦特別好,但是特別容易緊張,遇到事情沒辦法靜下來,你必須安撫他,讓他靜下來之後,讓他慢慢去思考,他就可以想出東西來。
有些人是心眼特別多,但是人靜不下來,團團轉,有事就團團轉,其實很聰明,反應很快,但是有事就是急躁浮躁。師父就是說你慧學很強,你沒有定力不行;沒有定力,你沒有聽經聞法,你不知道你要觀什麼,不行。所以兩邊都要學。那麼慧學就是聞、思、修,定學就是到未到地定,到時候兩個才能配合起來,現在是在講兩個怎麼配合起來。我們常常講說止觀雙修定慧相應,大大小小經典都有,很多人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你問他說那怎麼定慧相應,經論上是有很微細的或很完整的描述。等一下師父會大概講一下,以後都還會再講。
4、慧力:要到思所成慧的程度
也就是說你剛開始,你不要一下子就想說我來止觀雙修,你沒這個能力的,剛開始是分開修的。就是說你平時要打坐,想辦法練到未到地定,你平時也要聽經聞法,在日常生活中要去訓練,要持戒,慢慢從聞所成慧進到思所成慧了,這樣的時候兩個就可以配合起來。你才能說我定到了未到地定,接下來我要觀什麼。
5、依定發慧:依定力觀諸法共相 (實相)。
你到了未到地定或是初禪二禪三禪,這時候你就可以依定的力量來開發智慧,也就是依至少未到地定的能力去觀諸法實相,那什麼是諸法實相?或者諸法共相?緣起性空都是諸法共相,還有什麼?無常無我,涅槃,這些都是諸法共相。那問題是如果你平時不多熏修慧學,我講緣起性空,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你根本不知道,沒有那個概念。緣起性空不是我今天講兩天,或者今天你來聽一次,你就能夠知道什麼叫緣起性空,什麼叫做無常。
無常不是口頭上講講,我知道很多事情都在變化,不是這樣。是要親身經歷跟體會的,要不斷的熏修成為一種概念的。無常掛在嘴巴上大家都會講,但是無常真正面臨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慌了陣腳。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把緣起無我、緣起性空、無常、涅槃,這些觀念不斷的經過聽經聞法,然後日常生活上去檢討觀照,不斷的熏修養成正見,也就是聞所成慧。進一步能在行為上去配合,經過這樣子,不但能夠知道,而且能夠去實踐,然後不斷的去實踐,慢慢就能養成所謂的思所成慧。
思所成慧養成之後,你對於佛法正確的觀念就是一個概念而已。(45:00-47:30,師父以開車和練拳作比喻,細節略)所以你到了思所成慧時候,是把佛法的很多觀念跟知見養成一種直覺的概念,佛法的很多理念跟概念在你已經跟你的身心融合為一了,你遇到事情你就是一種直觀的反應,這樣子你才有辦法依定起慧,才有辦法在定中去觀,這樣的慧,力道才夠。
6、修成了就是現證慧
如果你定慧等持,然後依未到地定來起觀,然後不斷的訓練,這樣的話修成了就是現證慧。現證慧的程度就是斷三結,至少初果,大乘初地。所以師父說過,你來這邊上課,師父沒有辦法把你度到讓你成為阿羅漢,我自己都沒有這個能力。
但是你在這邊上課,第一個,慧學上,希望你能夠在這輩子養成聞所成慧,正見養成。在定的能力上,希望你有能力照這個正確方法去坐,能夠至少到未到地定。你不要以為這個境界不高,人家動不動都開悟,明心見性,動不動都幾地菩薩再來的,我怎麼定只到未到地定,慧只到什麼聞所成慧?你不要被那些又高又遠的東西談多說多了,以為修行很容易。其實如果你這輩子能夠養成正見,能夠到未到地定的能力,我告訴你你的功力已經非常好了。
問:未到地定是個什麼樣的情況?
師父:《俱舍精要》有寫。簡單的說就是你不斷的打坐,方法正確,然後做到真正能夠攝心,然後心不跑了。然後最重要是內心有一股輕安力能夠升起來,這種輕安力量強到會從心的喜悅會變成身的舒暢,這個就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主要是內心的那種喜悅生起來,然後越來越強,然後會變成身的喜悅,讓你身心都非常的輕鬆。師父講過好幾次了(就像重感冒當下馬上好了,50:16,細節略),那種喜悅就是讓你身心全部非常的舒暢。
(問:那個不是指就是一下下,而是說?)你打坐出來之後,你還可以維持這樣(輕安狀態)一段時間,(問:因為也有那種一下下可以感覺到)這個還不能算,但是一定有輕微的,你在打坐的過程當中,偶爾身心調整的很適當的時候,偶爾那種喜悅都會出現。是說如果你各方面調整的非常好,然後也坐得非常好,那種東西(輕安)出現會越來越頻繁,而且會越來越強烈。那麼有些人坐一坐會出現,很舒服,但是由於其他某種原因之後(輕安)不見了,或是有些人他會有過之後,就一直想去追求(輕安),這種用心就已經錯誤了,那個東西(輕安)是再也生不起來。
問:那種情況是不是就叫退轉?
師父:因為退轉,佛教有它的特殊的定義的,比如說你修菩薩道,不想再修菩薩道了,可以講退轉。你學佛,學着學着不想再學了,菩提心退轉或是出離心退轉。這樣子的,如果定力定話,我們就叫做定力退了。定力是這樣子的,定力你不(繼續)修,就會退。你現在有初禪的力量,很厲害,但是你一陣子不修,事務繁忙,到處去應酬交際,過一陣子你就上不去了,因為五欲太重了。(問:剛才講的未到地定,就說咱們學到現在,知道這輩子是不可能)你等一下,我不是說不可能的,我是說很難,但是每個人狀況不一樣。
問:我就感覺到我的希望不是太大,然後修到哪一個定才能說我下一輩子能回到人間來,就不至於墮到三惡道裏面,或者是不至於走到上頭去,這個也必須得到未到地定?
師父: 這個問題其實師父在五乘共法裏面講得很多了,而且很清楚了。你不用到未到地定,你下輩子要來做人,最基本的把五戒持好,五戒持好保證你得人身,五戒持好在加上布施,保證你當人有福報。那麼如果你能五戒持好+布施,然後又能夠想辦法聽經聞法,你相應的下輩子還有機會來聽經聞法,或是護持佛法,下輩子就能夠當人,而且你當人不能太窮,你當人太窮的話,障礙很多的。
其實你們今天能夠來這邊,表示你的經濟狀況都不會太差,有多少人現在還在外面打工。你能夠做人,這是保證人生第一步,再說,你要有些福報,你沒有福報真的是會障礙。如果今天你又失業了,家裏又生個小孩,老婆又生病了,你今天會放下心來這邊聽經,你才奇怪呢。再則就是說五戒持好能夠得做人,然後布施,布施就有福報,這樣還不夠啊。有多少人是能做人的,而且福報很大,就是在外面吃喝玩樂的?你還要跟佛法結緣,多聽經聞法才會長智慧,然後多護持佛法,才有機會再聽經聞法,就這三個。如果你能再打打坐,那是更好的。然後發願願來人間聽經聞法、修行,就是這些而已。你不用學到未到地定,不要想說我還沒到未到地定,那我下輩子當不了人了。我現在正在講出世間法,我不是在講人間福報而已。所以第一個把戒持好,不是說非得到多圓滿,但是至少基本的了五戒。再者,多布施;再來聽經聞法護持佛教;發願再來人間;多少打打坐。
問:發願不是都發淨土嗎,現在?
師父:那個是因為很多人強調淨土了,但是發願不一定要到淨土去。每個人的願力不大一樣,你可以發願再來人間度眾生,這個都是很好的,淨土當然也是可以的。
問:如果你要去西方世界,並不等於你成了什麼,只是說有更多的機會去聽經,是一個好的學校。
師父:因為每次學習,同學都在問這個問題,我簡單的講,(西方世界)就是一個好的學校,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學習,就是這樣子,然後讓你慢慢熏成菩薩願就是這樣。為什麼是這邊不講?因為要到大乘佛法才來講,講西方淨土,東方淨土,所有的淨土,那個都是大乘佛法。三乘共法重點在於你怎麼樣在這個世間去熄滅我執貪嗔痴。講菩薩道菩提心大悲心都到大乘佛法的時候才講,三乘共法講解脫道,後面有大乘不共法,講菩薩道的。58:00
依定發慧
1、依同一所緣修止觀
1)止:如依「息」修止至未到地定,「無分別影相」
2)觀: 「有分別影相」
(1)觀「息」(風大)為四大種所造色 ~四大種所造 色~ 色等五境
(2)由色進觀依色住之心、心所(受、想、行、識)
(3)觀五蘊 ~無常、無我
2、止:定力下降時再攝心於息
3、止觀雙運
什麼叫做依定發慧?依定發慧,可以依一個所緣修止觀。什麼叫一個所緣修止觀?比如我數息,我緣這裏(人中處)攝心集中,那麼去緣氣的出入相,那麼我依息的出入相修到很專注了,甚至可以達到未到地定了。那麼現在,如果我如依「息」修止,至未到地定,這時候的修止,你的心對息只是關注它,攝心集中在它,你沒有去分別這個息是無常無我的,沒有去分辨這些(概念),只是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息的相,息的什麼相?粗相細相,長相短相,冷相熱相,也就是說你攝在這裏,已經非常集中的那個叫做修止。在經論上又叫做無分別影像,就是你的心對這個所緣相是沒有分別的,只是清楚明白的緣住它、看住它。這個時候你的定力就會起來,然後可以到達至少到未到地定的程度。
你現在的定力到了未到地定了,這時候關鍵來了,剛剛是修止,你現在要開始轉觀了。同樣是觀息,你開始在觀息的時候叫做有分別影像,是心對息有分別,但是這時的分別是很簡單概要的分別,不是像你現在這麼想,「這個是緣起嗎?」「是,不是?」不是做這種很複雜的分別,這種很複雜的分別,你平時聽經聞法、平時的日常生活就要去用。這個時候這種有分別影像的觀的分別,是很簡單概要的分別,這個叫做觀。
怎麼觀呢?首先觀息是風大,是4大種所造色,什麼叫做四大種所造色?你去觀這個息,是地水火風所造的,氣是地水火風所造,是物質性的。第二步,四大種所造色,不只是氣跟息而已,因為色是物質性,還包括色、聲、香、味、觸,全部都是色法。那麼這些色法是無常、無我的,是緣起的和合相的。這時候就是由別相入共相觀了,或者說你可以進一步由色,觀依色而住的心所,就是受想行識,對不對?進一步你可以加起來觀,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無我。你看,由息的色相,觀色聲香味觸,無常無我,然後進一步觀色聲香味觸,還有依這個色香味觸所住的心,精神,是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無我的,無常無我,那就是諸法共相了。
问:还是要通过观色才来一步一步地观?
其實你可以直接觀,但是這裏講的是比較漸進式的,你可以直接觀五蘊無常無我,或者是你可以直接觀這個息、這個氣,是無常無我的,也可以。但是因為這裏師父列出來的是依俱舍論所列的,是比較重視漸進式的。因為我們有時候慧學力還不是那麼強的時候,一下子(直接觀)比較困難,所以還是漸進式的訓練。
如果你要觀五蘊的無常無我,你平時的慧學力如果不夠的話,你怎麼知道什麼叫做無常無我?你對五蘊、無我的觀念到底是什麼,你都沒有概念,觀不起來。所以為什麼師父一直說要到思所成慧的概念,這種對佛法的直觀的概念,有了這樣才可以。因為那時候不是做很微細的分別的,是一種很直觀的這種分別。所以你就這樣觀,那麼到最後就是觀五蘊的無常無我,你這樣訓練,久了之後你每次觀都可以直接觀五蘊的無常無我,觀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的,是無常的,是緣起的。你到最後如果熟悉了之後,你就可以直接去觀五蘊的無常無我就好了。師父為什麼列這個(次第)? 是告訴你細節上你最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因為你剛開始緣息,從息轉為對色的觀,然後色轉為色聲香味觸,然後再由色聲香味觸會轉轉成五蘊,這是比較有漸進式的觀。那麼這樣觀的時候,你定力會下降。因為你這時候心已經不是集中一處了,是有多緣了。
這時候定力會慢慢下降,定力下降的時候,這時候你就必須再回過來修止,叫做無分別影相,也就說你不要再去觀無常無我了,你繼續緣住氣息,然後攝心集中在這邊(人中處的息),讓他定力再升起來,到未到地定,到了未到地定你那個輕安喜樂再出現的時候,你再用這個力量再去觀五蘊的無常無我,再用這個息馬上轉成五蘊的無常無我這樣子的觀。然後你這樣子觀,定力會慢慢在下降,下降的時候,你再轉成止,就是攝心集中而已,那麼定力會再慢慢上升。就是這樣不斷的操作,不斷的一直操作,這個就叫做止觀雙運。
问:刚刚说的止观交替是在打坐的一个同时不断地交错?
師父:就是在打坐那段時間裏面不斷的交錯,這個要經過無數次的訓練的,但是你的先決條件必須你有未到地定的能力,然後你慧學上有思所成慧的能力。這些都是平時訓練來的,就像運動員在奧林匹克(比賽)一樣,一個奧林匹克選手幾年來做一個同樣動作,他做了多少次?他只是要拿一個奧林匹克的金牌而已。你現在是要出世解脫,是解決無始以來的生死問題呢,所以你不要以為我已經坐了幾千次了(怎麼還沒到止觀雙運),沒那麼容易。你能坐到這樣,那已經算是你的段數位不是很高的。
那也就是說一定要在未到地定的這個定力上才有能力去觀,沒有到未到地定,你想都不用想,因為你的定力不夠,集中力不夠。如果你還沒到未到地定,你想觀,方便,我不是說完全不行,方便可以,但是如果你想要真正的能夠開悟或者是能夠斷煩惱,斷我執的話,至少到未到地定。
問:問一下觀的時候怎麼觀?是心裏想,比如說無我,就開始想任何事情都是緣起的?
師父:不能想到那麼複雜。觀無我無常,你現在當然很難體會,因為現在概念都沒有,所以我說要訓練成一種直觀,平時那個觀念已經形成的,在(入定的)那個時候是需要用定力在強調那個觀念,讓它超越我們的思維範圍。
問:這個觀,在這個地方是不是就是理解思考,思索的意思?
師父:不是,這個是直觀,不是思索,直觀。是直接是觀諸法共相,不是去思索,因為思索是在這之前,就在你平時聽經聞法的時候,這時候就要思索了。
問:它和前面我們講白骨觀有什麼不一樣?
師父:白骨觀那些,只是一種世俗的定力的觀法而已。那個是修定的觀,這裏講的是慧觀。這裏的慧觀是指跟諸法共相應的無常無我空緣起的這種。白骨觀那些,如果你光作白骨觀,它只是降伏一些貪煩惱而已,不能斷煩惱的,修定降伏欲貪而已。
問:如果你的止修到未到地定,如果那個時候你要是作白骨觀的話
師父:那時候就不用做白骨觀了,我們現在已經朝慧觀的方向去了,不是在定的觀。(學員:我才是真的腦子裏面一塌糊塗),不是你會一塌糊塗,正常的,因為你才來這邊聽兩三個月而已。有些人聽了好幾年,不是這裏的,我說外面有些學佛的都學了好幾年還是一塌糊塗。所以師父才會說很多人都會講止觀雙應、定慧雙修,講了一輩子,但是實際上不知道怎麼做。所以師父這裏告訴你,它具體上是怎麼做的。1:10:50-11:53(學員分享,略)
問:就像心經開始的一句,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個層次嗎?
師父:這個時候叫你去照見,真正的照見五蘊皆空,平時只是在邏輯思維上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地方是在定中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講五蘊無我跟照見五蘊皆空是一樣的意思。 (問:略)
思辨是現在,你們現在聽經聞法回去就要思辨,現在就要動腦筋去思辨。觀的長短要看你的定力到底退的多快。有的定力強,比如說你有辦法到初禪、二禪,你可以觀得更久;你要是未到地定,那觀的時間就短了。所以師父說未到地定是最基本的了,但是最好的是四禪,因為四禪你可以觀的久。要看個人的定力怎麼樣,有些人入定快,一些人入定慢。像目健蓮尊者神通力大,因為他入定觀想很快,一剎那入定,一上來馬上開發,有些人可能要專門坐10分鐘還慢慢入定了什麼,就每個人狀況不一樣。
問:在止和觀這兩個概念上,止是說是讓你達到一種狀態,你才能達到起觀的狀態?
師父:止是攝心集中讓定力起來。(問:然後這個觀,第一句您說是觀息為4大種所造色的,實際上那觀的時候和息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慢慢從息引到諸法共相來了,因為我們是依息,你一下子要觀五蘊,我說那個可以的。但是師父這個是漸進式的,所以先觀息嘛。剛才你修止的時候是觀息的,你現在由息把它轉成跟慧相應的,到最後不只是息而已,到最後是觀整個五蘊。
我說如果你剛開始要經過這樣訓練,但是你成熟之後,你每次可以直接觀五蘊皆空,可以直接觀五蘊無我。可能這個地方讓你搞混的就是說,要從觀息為四大,因為這個是你剛開始時候的次第進入,因為你這樣比較容易進。等到坐了不知道多久以後,你很熟了,你就直接每次一觀就觀五蘊皆空,觀五蘊無常無我,如果成功了就是證悟了。
(學員談感悟、略)不要以為你成佛之道我聽過了,俱舍論我以前聽過,其實你聽過再回來,忽然就通了,說原來是這樣子。因為俱舍論你在聽的時候,可能有點知道又模模糊糊的,但是這個是一個過程。很多人抱怨說師父怎麼名相那麼多,我告訴你這是一個過程,你所學的學科都一定要從名相開始學起,學名相不是去記它,是學觀念。
問:這些看着好像是特別深的樣子,其實實修就是從這開始,就從打坐數息開始,數息數着數着,其實就可以到這來了。對吧?
師父:不是,是說你一方面打坐開始數息,然後慢慢訓練到未到地定。慧學這邊要不斷的聽經聞法,然後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持戒也好,觀照也好,還要加上一些所謂的宗教行為,拜佛念佛也好,這是一種知情意的提升嘛。然後這樣慢慢行為上都能配合了,觀念也都養成了,到了思所成慧程度了,兩個配合起來,這個時候就叫做修所成。所以兩邊都要前進了。你如果只是一直聽經聞法的話,一直在每天在檢視自己,每天在反省自己,很好,慧力會增加;但是你定力如果不增加的話,效果還是不行的,所以兩邊都要提升,提升到最後才能把它結合起來。
問:觀五蘊皆空,這個是慧觀,和我們現在聽經聞法,您告訴我們說,萬法是無我、是緣起性空的,我們也知道,然後到那個地方的時候還是觀這一套?
師父:還是觀那一套,這兩個深淺度不一樣。就像你剛開始學開車的時候,是那一套,到你很熟的時候,還是那一套,但是純熟度不一樣。這時候是不用大腦作很邏輯的很複雜的思維,經過聞思你已經把它養成一種很直覺的概念,就好像你現在開車一上車,你不會去想我是要先踩這邊,還是要先,你一上車一弄你就馬上知道了。車到路(的分叉口)一轉,你就知道,你不會想我現在到底要要打哪一邊,都不用這樣子了。(1:20:14師父講小時候訓練打籃球的過程,細節略。)
你現在所思考的,師父教你的緣起性空,緣起無我,這個都是在還沒到聞所成慧的程度,都只是在不斷讓你在大腦中去激盪思考,在日常生活上去運用,然後去肯認師父講的這些佛法的東西是對的,是可以運用的。然後讓你是日常生活中慢慢熟練的去應用,然後慢慢去養成這種觀念,這種觀念不是很容易養成的,就是要很長的時間才可以養成。沒關係,因為你才接觸不久而已。
問: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夠到未到地定,也到思所成慧了,然後再做止觀雙運的時候,需要多長時間或者到哪一步才能知道?
師父:是這個很難講,因為我剛剛不是講,奧運選手只是世間拿個金牌都要當一個動作不斷的重複做。但是你這個還是要坐,多久很難講,每個人狀況不一樣,你就算是你有未到地定的能力,你慧學能力也到了,你每天能夠花多少時間去坐,你每天接觸環境到底是怎麼樣?因為你(就算是)到了未到地定,思所成慧成就了,都還是還沒開悟,會退下來的機會都有。 如果有一天成功了,自己就一定知道的,斷煩惱一定知道的,一定很清楚明白的知道。所以很多人有點誤解,就是說我開悟了我要人家去印證,真正開悟斷煩惱的人不用人家印證,因為你一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是怎麼回事,煩惱不再起來的,欲望不再起來了。
沒有我執了,你一定清楚明白知道,所以開悟的人,佛經典上說一定有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之見,你開悟的人不可能不持戒的。經典上說有一個初果的聖人,他上輩子已經證了初果,這輩子投胎,可能某些過去某些因緣不好,就投胎到一個屠牛的家庭,他爸爸一直逼他,以後要繼承家業,他就是不願意。他爸爸說,你不願意沒關係,我拿一把刀給你,把它跟一頭牛關在一起,說,不是你出來就是牛出來。意思有一個一定要死,結果他自己自殺了,因為他很自然而然地不願意再去做這種事情。
所以一定有戒,一定有定,至少會到未到地定,一定有慧;然後他解脫了;然後最重要是後面的解脫知跟見,他一定知道自己解脫了,他一定會知道自己是怎麼解脫過來的,解脫的知跟見。所以真正解脫的不需要人家去印證了,還自己解脫還需要人家印證?這個是佛經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的,佛陀就舉個例子說,你吃飽了,你自己到底知不知道你已經吃飽了?你不要問我,對不起,我有沒有吃飽?
不過開悟以後的事情,師父比較不想去談這些,因為比較遠一點,師父喜歡談的是我們從現在開始,一直到開悟這段,就是這些中間(的過程)到底是怎麼回事,要清楚明白,不能模糊。
問:修止肯定會到未到地定,你開始作觀,然後你止觀雙運,運到一定程度,我執就沒有了。
師父:不是完全沒有,是破掉它根本的我,就是身見。後面會講了,因為我執是很大一個範圍,它包括所謂的見惑跟思惑,但是最根本的階段,叫做身見,就是叫做我執見。就好像是一棵樹,他連根拔起了,那麼這個是連根拔起它繼續再長的機會沒有了。但是它本來還有的這些水分跟養分,它還可以滋潤它上面的葉一陣子,但是久了它就會慢慢的黃掉了。所以你這個成功了,在三乘共法來講,至少證初果,初果的狀況後面會講。
這些內容,在俱舍論都講過了,師父講過,你來這裏聽經,師父沒有什麼太大能耐,但是教學上是有一個心得:你不用背,師父幫你背,你來這裏,法上的很多重要觀念,師父會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強調,而且我不會疲憊,你也不會疲憊,為什麼?因為每一次講的你吸收的都不大一樣。你之前迷迷糊糊,但是師父這樣講過,第二次也稍微清楚一點,第三次是的,我越來越清楚了。這個叫做種子薰習,越熏越清楚,出世種子越熏越清楚。
問:關於名假、受假、法假,不是很明白。
師父:這個受假是指我的這個五蘊所成的,這些摸得到、碰得到的這些,叫做受假。(問:為什麼叫受假?)因為我們可以感受到,可以見聞覺知的到。名稱那個只是可以聽到名稱,那個是假的,不是具體有的東西。這是大家共識的。(詳解見47、48 集)
問:那些已經證果的聖人,他們知道對方證悟了?
師父:他們一看就知道,他自己絕對知道,但是知道不會去執着,會執着的,那就不是了。
其實老實說實在你們來這邊是蠻幸福的了。為什麼?因為網上很多人發問,師父老是說沒有時間去回答(1:29:30就網絡上如何作答的狀況,討論略)1:32:24
修行慧學的進程,其實上次講過很多,但是因為他書上是這樣子,我們還是要講一下慧學的進程,你把可以拍照也可以寫一下。首先你看到這一邊(中間)的是什麼?聞、思、修、三慧。
那一邊(右邊)的是什麼?戒定慧;所以我們看到這邊(左邊)有八正道,有聞思修三慧,然後有戒定慧,其實是共通的,只是強調點有點不大一樣,都是修學的過程。
那麼聞思修慧,剛才說聞慧,一直強調說要不斷的聽經聞法,不斷的日常生活中去檢視什麼的。然後思慧就是行為,自然而然和乎正見的行為,然後到最後修慧是止觀雙運。最後成就了就現證了嘛。
那麼你看,正見的養成是聞慧,從正思維到正語、正念、正命是思慧,所以現在很清楚吧,思維不是思考而已,思慧是已經想要付諸於實踐的這種欲望跟意志力,然後包括你正確的身口行為,正確的身口行為,已經養成習慣了,自然而然的能夠符合佛法的概念的,這樣子才能叫做思慧養成。這樣你們清楚了吧?所以思維不是只有思考而已,所以古代是用正志,或正欲,就是你實踐的欲望,但是也包括你也有欲望去推動,推動你的身口實踐。所以包括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都是思慧的範圍。
那麼你看思慧就是戒,為什麼思慧跟戒在畫等號呢?因為直覺的、符合於道德規範的、符合於佛法的行為嘛,所以是戒。新來的同學可能不知道說為什麼叫戒,誰記得戒最早最原始的意義是什麼?善性。戒的基本意義叫作善性,那麼善性是怎麼來的?習以成性的,所以你看不斷的培養到思所成慧,是已經習以成性的思考跟行為了,是不是這樣子?
問:孔子說,人到了70歲,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實就是思慧到了一個程度,他就自然而然的
師父:方便可以這樣講,當然你要是不修的話,你到100歲都是那個樣子,你要是年輕就要開始訓練開始修,當然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類似這樣子。但是佛教講的還是好幾輩子的事情。
接下來正精進當然是通所有的。
還有正念正定,是修慧嘛,那成就了叫做現證慧。所以修慧,你看從定慧來講,你看修慧是定慧相應,成就了就解脫了,這個解脫就叫做現證慧,至少初果,斷根本的我執見。
(師父談學期結束感言、略)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