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八十九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如源法師) 成佛之道-89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我們之前談了法空觀,中觀談緣起性空,這個性空可以分成我跟法,不管是我是法,一切畢竟空,就是般若中觀的用意,基本教理。

法空觀我們講過了,那麼現在來講我空觀。之前講「法」可以泛指「我」以外的一切,但是如果更廣泛的話,當然「我」也屬於「法」的一部分,但是因為就現實的修行來講,在佛教的教理上,他把我跟法把它分開來,因為畢竟我跟法,(各自)有它的不一樣的特質,當然你說法把它廣泛的定義來講,我也是屬於法的一部分,但是如果這樣話就籠統了。所以分開來的用意就是說,我們一般人最執着的到底是什麼?就是我這個身心生命。所以他分開來之後以後作觀,他會有次第的修觀,必須先從我觀空,才能進一步觀一切法空。所以說在佛教的教理上,我、法,基本上把它分開來。那麼法空講過了,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講我空觀。

3.3我空觀

3.3.1 我

  • 我有二:一、「補特伽羅我」:二、「薩迦耶我」
  • 補特伽羅 譯義為數取趣,是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意思。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個體,都可說有世俗假我的(受假)。但眾生不能悟解,總以為是實體性的眾生在輪迴,就成為「補特伽羅我執」。
  • 薩迦耶,是積聚(身)的意思。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的特性相應,與他對立起來(名假)。這是根本沒有的妄執──「薩迦耶見」。
  • 我執見:對人,有「補特伽羅我執」,對自己,有「補特伽羅我執」,更有「薩迦耶見」的我執。

簡單講一句,我空,指的就是這個身心生命沒有一個不變的本質,沒有個一靈魂,沒有一個阿特曼,沒有一個輪迴的本質,這個叫做我空。

我空觀就是思考觀察身心生命是緣起性空的,這個叫做我空觀,很簡單的解釋就是這樣子。但是如果是這樣子講的話,你們都懂了,你們就可以下課回去了。當然沒那麼簡單了,佛教在分析很多東西的時候,他會把東西分得很細,為了要說明清楚,佛教講「我」,其實有不同的概念。

「我」有兩個概念:一個叫「補特伽羅我」,一個叫「薩迦耶我」。

「補特伽羅我」叫做「補特伽羅我見」。「薩迦耶我」叫做「薩迦耶見」。所以有「補特伽羅我」,還有「薩迦耶我」。

所以我們如果講的是身心生命這個我的話,兩個概念,第一個是薩迦耶,第二個是補特伽羅。如果再加上佛教裡面對於我還有一個定義,不變的自性也稱為我。

佛教裡面這個「我」它有很多種定義,如果我指的是這個身心生命的話,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叫「補特伽羅我」,一個叫做「薩迦耶我」,兩個。但是如果我指的是不變的自性的話,他等於兩個概念,或是另外兩個名稱來代替,自性,另外一個又叫做神。5:41(師父畫圖)


但是你們千萬不要被這個名相給弄餛了,你們看到神,你們的概念是什麼?天人。對,一般中國文化裡面講神就講天人,但實際上佛教裡面講神不是指天人,如果是指中國概念的神的話,在佛教裡面叫天人。

所以很多人會弄混的地方就是說,到底佛教是有神教還是無神教?無神教。我們一般都會講無神教,一般洋人還是什麼都會講說無神教。有人問你說無神教,為什麼佛教又承認有天龍八部?有那些天人有那些什麼,那些不叫神嗎?那不是神嗎?其實那是中國人跟佛教的概念基本上有不同的一樣。我們中國文化裡面概念的神,在佛教裡面叫天人,佛教裡面的神不是指天人,佛教裡面你看經典上講神的時候,它不是指天人,不是那個最早的封神榜,裡面不是一大堆神。佛教經典裡面講「神」的時候,等於講「我」,等於講「自性「】。所以你當講佛教是無神論的時候,你要先定義佛教的認為的神到底是什麼。如果從這個定義來講的話,佛教講無神是等於無我,等於無自性,那佛教當然是講無神論了。

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佛教當然不承認有一個創造神,就沒有一個創造主,所以這個叫做無神。這樣清楚,這樣就很明白了,

西方人西方文化裡面的神,一般西方文化或西方宗教,你們講到神會想到什麼?神最普遍的翻譯叫做god,或者我們講神,英文叫做god。西方文化你們會不會有god是加 S 的?有,Greek,但是Greek的god可以加 S,但是Greek的god可能就不是大寫 God的意思。所以Greek的文化裡面,它神是很多神,但是它不是基督文化。所以我們現在要分西方文化,要把它分稍微清楚一點,是指基督教文化還是指西臘羅馬文化?因為西方文化可以分當然很多,包括印歐文化,那也是一類。,但是基本上印歐文化它牽扯到印度文化了,所以就不把它歸納在西方文化裡面了。

所以西方文化裡面,如果宗教或是他們傳統文化來講的話,你看似要只指基督文化,畢竟基督文化有二千多年,在中亞還有東亞來講二千多年可能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在西亞的話,二千多年是很長的歷史。我們說印度也五六千年,中國也有五六千年,埃及有七八年千年。

如果你要講西方文化的話,就是基督文化還是希臘羅馬文化?希臘羅馬文化裡面的神它是可以加 s 的,因為它有各式各樣的神。但是基督教文化來講,它的神大寫,而且不能加s的。因為唯有一個,就是創造主,就是上帝,就是creator,就是GOD大寫,後面不能加s的。

因為近代的近幾百年來的西方文化,西羅馬文化它在宗教上其實已經沒落了,現在我們講宗教文化的話,在西方其實就是指基督教文化。所以當基督教文化在講佛教是無神論的時候,其實他們指的是佛教沒有創造主,也就是如果用我們佛教本身來理解的話,就是我們佛教不承認有這樣一個東西——不變的我,自性,還有不變的我就叫做神。

所以講佛教是無神論,基本上是對的,第一個佛教沒有創造主,佛不是創造主,很多人誤解會把佛跟創造主拿來等等,那是差非常多的。所以基本上當講佛教是沒有無神論的時候,不是說佛教不承認有天人的存在,天人當然是有啊,佛教不講有一個創造主,就這個意義上來講是的佛教是無神論。

第二個,如果更深一步來講的話,佛教的無神論,其實就佛教本身不只是指佛教沒有創造主而已,佛教本身認為一切法是無自性的,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如果就這個意義來講,更符合佛教講無神論的意思。在這個方面是有沒有什麼問題?

Xy:《地藏經》裡面提到很多神,就是說天人的意思?

師父:佛教裡面講講天人,我這樣講比較清楚了,中國文化裡面的神,它的概念等同於佛教文化裡面的,包括天人也有,包括阿修羅也是,包括甚至大福報的畜生跟鬼,都是等同於中國文化裡面的神。所以你看《地藏經》裡面講的很多鬼神,其實它包括有天道眾生,有阿修羅眾生,有大福報的畜生,有大福報的鬼道,這樣你知道嗎?這樣大福報的這些東西籠統的來講,在中國文化裡面都稱作神,所以會有這種文化的不同用法。所以很多人在講神的時候,因為很多人是在中國的文化區域裡面,他又是有點佛教徒,又有點中國傳統的信仰,所以東搞西搞搞到最後,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佛教講個神到底是怎麼樣。基本上什麼鬼神、山神、河神那些,基本比較屬於什麼鬼?大福報的鬼道眾生。如果是佛教真正的神的話,那就是欲界天,是須彌山頂以上不着地的,那一種叫欲界天人,以及色界、無色界,這些才是真正的天人。

那麼你說,跟我們周遭生活在一起的,我們中國文化經常會去拜的什麼地基主,黃大仙是屬於哪一類的眾生?狐狸,狐狸是哪一道的?畜生道,它是大福報的畜生道。有沒有聽說什麼地基主,你們可能沒聽過了,閩南區域閩南文化,包括台灣人很注重拜地基主,什麼地基主?就是管理這塊地的鬼道眾生,有點像土地爺了,但是跟土地公也有點不大一樣。土地公等於里長或村長,地基主等於是這塊地另外一個世界的管理者,這個房子在人間是你的;地基主,另外一個世界,這也是他管的。為了我們要相安無事,所以你要尊重他。所以在閩南的信仰會有拜地基主,每個看什麼時候就稍微拜拜。大家互相雖然不同空間,但是同一塊地方,所以說儘量大家你尊重我,我尊重你這樣子的,就有這樣的信仰。那麼你說土地公呢?土地公有點像是什麼村長、里長這一類的,所以土地公不是每家都有,是一個村有一個土地,大一點的村或大一點的里,還有一個大一點的,城隍呢?就管城府的它比較大,他是等於市長或省長那一類的。

就佛教來講的話,這些都是因為他們過去生中有修了一些福報,但是道德理念可能沒那麼好,所以他沒辦法成人或成天,但是因為他的福報大,所以他雖然稱為鬼畜生,但是他有大福報。話講回來,這種的在畜生道跟鬼道裡面屬於非常少數。你說師父,非常少數,我到處看都有土地公,為什麼?你說跟其他無量無數的鬼道眾生那些比起來當然是少數,不是每個鬼道都有福報,可以當土地公,會可以當什麼城隍什麼,在鬼道那麼多眾生裡面它屬於少數。大部分的鬼,就經典上大部分的鬼道眾生都是屬於沒有福報的,所以以餓鬼為主,99%以上,如果就經典描述全部都是。所以鬼道眾生在佛教裡面有一個名稱叫做餓鬼道,這樣可以了解嗎?其實師父以前五乘共法裡面講很多,只是說現在既然在區分,我們就要把它分清楚。

大概講一下,不要再問師父,你們回去五乘共法裡面再去看一看,那個地方師父講很多,書上也都有。


現在我們再拉回來這邊看的話,

我,如果是指身心生命的話,我們這個叫我。但是佛教認知的這個我叫做假我,雖然是假我,但是在緣起上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叫做補特伽羅,第二個叫做薩迦耶,兩個都是我。

1、【補特伽羅, 義譯為數取趣,是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意思。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個體,都可說有世俗假我(受假)。但眾生不能悟解,總以為是實體性的眾生在輪迴,就成為「補特伽羅我執」。】

知道什麼意思的嗎?「補特伽羅我執」指的就是說,我們會執着。所有的六道輪迴的這些眾生,它都有一個個體,個體裡面都有一個不變的本質,這個和合的個體就叫補特伽羅。如果你執着合格的個體裡面有一個不變的靈魂什麼東西的話,這個就叫做特伽羅我執。這樣明白了嗎?像師父的身心生命的和合就叫做補特伽羅,但我們都會自然而然的俱生而來的,會認為這個身心和的內在會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是實有的,這個叫「補特伽羅我執」。這個特伽羅很多時候又翻譯成就叫做我,這個第一個,我就是補特伽羅的意思。

所以我們會認為說,比如說LA、Rrk、Hk,如果眾生執着會認為說還有這樣一個LA,因為我們都還有執着,我不會單純說他就是一個身心合體而已,色心和合體,我們會認為說他一定有一個不變的什麼東西,所以他是一個補特伽羅,我也是一個補特伽羅,你們大家都是補特伽羅,但是我們自然而然都會認為他有一個不變的本質,這個叫做「補特伽羅我執」,這樣同學可以嗎?

第一個叫做補特伽羅,又翻譯成數取趣。為什麼叫做數取趣?就是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意思,「數」就是不斷的,「取」就是因為有煩惱造業,然後造業的業力就會再來三界輪迴投生,這個叫做數取趣。是什麼趣?六道輪迴,取就是取著執着的意思,因為我們的執着煩惱,所以會不斷的造業,不斷造業就會一直再來三界受生,那一受生你就會又執取這個身心生命的報體,那就不斷的這樣子輪迴再輪迴。所以那個數就是不斷的意思。不斷的輪迴的身心生命的報體就叫做數取趣。

如果你在數取趣上執着一個不變的自性,不變的本質就叫做俱生我執。

在這個課之前你們有聽過,「補特伽羅我」還有「薩迦耶我」的請舉手。你們都聽過,因為你們之前有上過課或聽過其他,其實這次聽師父講的在這裡是哪一個課?是《金剛經》(12集),那是之前的。其他同學沒有嗎?沒關係,你現在就要了解講我是有這樣一個分別。21.28 數取趣的梵文叫做pudgala,就叫做補特伽羅。

第二個, 【薩迦耶,是積聚(身)的意思。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我愛我慢就是根本煩惱的特性相應,這是根本沒有的妄執就叫做「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是什麼呢? 補特伽羅是每個眾生,你覺得你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本質,這個叫做「補特伽羅我執」,但「薩迦耶見」特別用在於自己,對我自己這個補特伽羅生起自己本身有一個不變的本質,然後很執着自己的身心生命,這樣的根本我執就叫做「薩迦耶見」。所以薩迦耶是積聚的意思,在中文翻譯常常翻譯為「身」。22.42

這個叫做身見或叫做有身見。所以「薩迦耶見」叫做有身見,是在自己和我的身心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還有無明的特性相應,這是根本沒有的妄執,就叫做「薩迦耶見」,「薩迦耶見」就叫有身見或叫做身見,這是根本的我執見,我們要破的基本上就是這個「薩迦耶見」,這樣可以了解嗎?我們要對治要破就是這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一旦破了,「補特伽羅我執」自然就破了。因為這個「薩迦耶見」是在自我的補特伽羅上面起執着。

你們記得入初果斷三結,記得嗎?誰記得入初果三斷三結,身見、戒禁取、疑。如果你要真正成為聖人的話,你要斷根本煩惱,那斷根本煩惱在經教上叫做根本的三結。結 就是說卡住打不開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的煩惱就是卡住打不開,這三結裡面,最根本是哪三結?剛才Rrk講哪三個?身見、然後戒禁取,還有什麼?疑惑的疑這三個。要成聖人,這三個必定斷,這三個裡面又以哪個為最根本?身見,你身見斷了這兩個就不會有,你這身見斷這兩個一定斷。相對的如果你沒有這兩個的話,你也絕對沒有身見。這裡的身見指的是什麼?就是這裡的「薩迦耶見」,就叫做有身見了,根本的煩惱執着,這是要破的根本。

補特伽羅是指每個眾生(有執着),「薩迦耶見」是指個人對於自我。所以我對眾生有補特砌羅我執,對自我有「薩迦耶我執」。

問:什麼是戒禁取?

師父:戒禁取就是錯誤的修道修行觀念,什麼外道很多錯誤的觀念,比如說認為吃草會升天,持牛戒、持狗戒。還有到印度有沒有看到有一個一隻手一隻腳的,認為這樣可以消業障了;還有用滾的滾去朝山,認為這樣可以消業障的,太多太多了。

在印度文化裡面都有這種戒禁取見,不只是印度,印度特別多,中國也有一些戒禁取見,不是(正確的)修道的方法,但是你錯誤的觀念把它認為是修道的方法;不是應該持的戒律,你把它認為是應該要持的戒律,那就是叫戒禁取。那講微細一點的,你做很多東西,你的發心錯誤的話,那也有可能把很多東西錯認,也有可能是戒禁取。比如說佛教講吃素,但是如果你不了解佛教講吃素的用意是什麼,你認為吃素本身就是一件大功德,所以你非得吃素不可,那就是戒禁取見。你認為吃素可以升天,那跟牛吃草有什麼不一樣,那也變成是一種戒禁取見,所以就認為自己吃素一個大功德,然後就到處去批評人家不吃素了,然後就認為吃素本身就是一個大功德,就等於是戒禁取了。

所以很多其他宗教和外道批評說你們佛教講吃素,牛吃草也是功德一件。但是他就不了解佛教講吃素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就是大悲護生。他吃素的目的不是為了吃素而吃素,他是為了悲心護生,不忍眾生苦,去吃他們的肉,以這樣的心來吃素,那才是佛教真正的意義,這個跟牛吃草就不一樣。牛吃草只會填飽肚子。

所以非道行道。就是說不是通向解脫的,對煩惱也沒有意義的,某些行為你把他認為說這個是修行,這個可以斷煩惱,這個可以升天,這個因果就不對了,這個就叫做戒禁取。

為什麼要了解這個呢?因為這個就是你們要對治的問題。如果學佛不了解他的根本,我們的煩惱還有輪迴的根源是這個東西,那你學了半天,培養培養善根,種種因緣可以。但是你說要真的怎麼修行那是相當可以了,因為你根本的問題都不清楚在哪裡。所以這個一定弄清楚,我空觀真正到底要空的是什麼?空的是我們執着,我們執着基本上會有哪二種執着,一個「補特伽羅我執」,一個「薩迦耶我執」。裡面更根本的是「薩迦耶我執」。

講到這裡我後面會講,但是這裡我還是提一下就更清楚明白了就是說,如果你們不清楚的話,我們可以這樣子講,(29.29師父畫圖)


心經(1-10)(正文).png

誰知道接下來師父要畫什麼?(我法非法),沒有談到那麼深了,談非法的問題,這個知道是什麼了嗎?裡面最小的要填我沒錯,第二個呢?這個還是我,罪外面這個呢?法。裡面這個我們如果說1、2、3,裡面這個我在補特伽羅跟薩迦耶裡面要填哪一個?薩迦耶,確定嗎?對!基本上最裡面圈圈是什麼?「薩迦耶我」,外面我是什麼?「補特伽羅我」。

為什麼外面這個圈圈會比較大?因為包含其他眾生,外面最大這個圈圈是什麼?法。就包括外面萬事萬物的一切事情,當然可以是器世界,但是它可以包含所有的,也就是說這個法其實包含了我在裡面,只是為了要作觀,還有為了分別清楚所以它分開來,但實際上就一個廣義的意義來講,這個法其實包含這兩個我,所以我圈圈這樣畫。

補特伽羅是包括我自己也是補特伽羅,所以他這個小圈就被我的大圈圈包住了,但最裡面這個圈圈就是我自己的薩迦耶。所以第一個叫「補特伽羅我」,第二個叫「薩迦耶我」,第三個叫「法」,下來這裡是什麼?自性執,所以說穿了還是自性執在作祟。

自性執就是上次師父講了,(執着有)一個不變的本質自成的,不隨時間而變的,不依因緣而成的,這個叫自性,你執着有這樣一個東西就叫做自性執。你把這個自性執用在我自己的身心生命上面,這個叫我執,更具體的講就是「薩迦耶我執」,就「薩迦耶我執」,如果用在其他有情身心生命上就「補特伽羅我執」,


如果用到一切法就叫做法我執或叫做我執法執,這樣是不是清楚了,這個是中觀的觀念,中觀的觀念就是這樣,所以現在你看你根本要破的其實是破自性執。

但是你如果觀法空、觀我空,觀薩迦耶空,其實都是在觀自性空,你當然可以觀一切法空。因為就我們眾生來講的話,我們最執着的其實是什麼?我們這個身心生命,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真正要修的時候必須觀我空了,不能局限於我空,還認為說法是有的,這樣就有問題。

所以理解上道理上你可以觀一切法空,但是真正起觀修的時候必須觀這個身心生命是空的,因此在《金剛經》裡面或是在中觀的修行觀念裡面,他會畫一個什麼呢?

學佛三要-8(三校).png

在中觀或是在《金剛經》般若經這一類或者是中觀他的修行裡面,他把它劃分成二道,有時候又用金剛杵來做比喻,34.57 二道,般若道、方便道,師父《金剛經》(13集)有講。



這是我們的凡夫開始發心,這邊是成佛,你們看過金剛杵嗎?你看西藏佛教金剛杵很普遍,兩邊大中間小,他用金剛杵來比喻這邊的叫什麼道?你們會把方便搞錯,因為佛教裡面方便有兩種,上次也有人來問師父,因為他聽師父的《金剛經》聽了很高興,但是就有個地方一直從頭到尾都有疑問,因為他把方便搞錯了。

因為佛教裡面講方便有兩種,這個叫般若道,這個叫做方便道。

為什麼這邊叫般若道?因為這一邊修,當然你要廣觀一切法空,這個地方就修六波羅蜜,而且六波羅蜜的當下觀一切法空,所以這邊很廣。但是你觀到最後,你在般若證悟的當下,止觀相應的當下為什麼變狹?為什麼變小?他們小的意思是什麼?你要收攝回來觀自我的補特伽羅,自我補特伽羅就是「薩迦耶見」,觀我們身心生命是無自性的,不是廣觀外面一切法。

你剛開始學的時候,你當然在理上你可以廣觀一切法,而且行六度,然後什麼三輪體空,但是這個只是你還沒開悟,你只是凡夫在一步一步的修行而已。但是經過了兩大阿僧祇劫慢慢修行之後,當然你平時都可以修了,但是真正在你要悟的當下,轉凡成聖的當下,這個時候止觀相應的觀,你必須觀什麼?觀(自己的)身心生命,因為這個身心生命是你最執着的東西,也就是要觀這個薩迦耶,這個身是無自性無我的。這個時候叫般若道,為什麼般若?悟般若。你這裡悟了般若之後,在菩薩裡面是什麼?初地,我們現在不講三乘,這個是講菩薩道,這個是初地,初地先斷根本什麼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就身見了,根本斷了,因為三結必斷,到這個地方就觀成了,斷三結裡面的身見「薩迦耶見」。

所以觀我才能觀薩迦耶,「薩迦耶見」斷,斷了之後,從初地又開始修福德資糧,智慧當然一般修,但這裡方便是指大方便,是廣度一切眾生的大方便,然後到最後成佛,所以這個叫做般若道跟方便道。

所以前面這個是般若,重在於悟空性,後面這個叫方便道是大方便,是在嚴土熟生。所以前面是悟空性證般若,後面是嚴土熟生。嚴土熟生,其實我在後面菩薩一地一地的時候都會講,但是你們現在先了解一下。

為什麼叫嚴土?莊嚴佛土,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你可以自己建立一個佛土,你可以到其他佛土去幫助那邊的佛渡眾生,所以叫做嚴土,莊嚴佛土。

莊嚴佛土的方法就是什麼?度眾生,熟生,就是使眾生成熟,其實是幫助眾生了,其實我們幫助眾生不是幫助他到他成佛了。我們幫助眾生的目的是讓他證得般若,證了般若之後,他自己要到處去,就是說你功夫學成了有基本的能力,你就要到處去度眾生,不是到處去行俠仗義了,希望大家了解了,後面這個叫做方便。

但是佛教另外一個也叫方便,所以有人會搞錯,基本上菩薩道,師父其實這個講過你們再複習一下,

基本上菩薩道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它有分成方便道還有正常道,菩薩道有分兩種,所以很多人會把這裡的方便道跟正常道,還有這裡的般若道跟方便道,裡面兩個都叫「方便道」,混在一起了。

菩薩道的正常道就是在生死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修六度萬行,然後度眾生積極各種資糧,這個東西容不容易?不容易,很辛苦。你要悟般若,然後要步入般若,然後又要為眾生犧牲忍耐,然後又要成熟眾生,然後在布施的當下又要被罵,那你要布施人家不一定喜歡,你布施幫助人家,你還被罵的滿頭是包,他一直會罵你,但是你能不能對眾生起嗔心?不行。你要持戒,然後要修忍辱,這些當然都很辛苦,當然這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但是一般人要修菩薩他必須這樣做。

我是說菩薩的大概是這個樣子,當然很辛苦,但是

問題是說,師父講過好幾次就是說,

菩薩道眾生中求,你不要以為離了眾生你可以修菩薩道。菩薩道就是這一些在眾生中一起,然後受盡各種侮辱、受盡各種破壞,然後在當中能夠三輪體空,然後能夠忍受眾生能夠這樣,當然真的不容易。這個叫做什麼?難行道,而且是菩薩的正常道,你不要以為離開眾生你可以去修菩薩,可以修什麼成佛,不可能。因為這個樣子太辛苦了,所以在《十住毗婆沙論》裡面,有人問龍樹菩薩說,對於初學者還是有些人,如果一下子沒辦法這樣子做,有沒有方便一點的,先不要那麼辛苦,先栽培一些善根,先修一些信心的(法門)?那麼龍樹菩薩說,有!經典上說有,那就是所謂的各式各樣的宗教行為,念佛、拜佛、禮佛、持咒、誦經,這些都可以,然後這些都可以栽培積極一些福德資糧,熏修一些善根都可以的。

所以這些種種的就叫做普賢十大願,我們早課每天在念。你不要念普賢十大願念他玩的,這個都是在積聚你準備進入菩薩道的資糧,你初發心者就是要先做這些準備,所以這裡的方便道叫做準備之道,先去栽培這些福德資糧。

我告訴你,如果真的要修行,什麼都困難,但是相對於六度萬行這樣子的東西來講,相對來講容易一點。

我們以前常常在討論,如果說我今天坐在這裡念個十遍《《心經》》,以及你去那邊布施做很多東西又被罵,然後又不能生氣,然後還要說沒關係,眾生就是樣子,如果同樣功德的話,我說同樣功德你會選擇哪一種?我當然(選擇)坐在家裡吹着冷氣誦經比較舒服,我說同樣功德,但是實際上功德是不一樣了,我說如果同樣功德的話,為什麼?所以叫方便道。但是你不要小看方便道,所以對方便道、正常道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雖然菩薩講的是正常道才是應該要的,但是因為我們都是初學者,所以方便道變成是一個必經之道,所以不要小看它。但是也不要把方便道本末倒置,認為菩薩就是修這個就好,我每天念經我就可以成佛,你如果不能不去那邊跟眾生磨合去度眾生,你成什麼佛呢?所以記住一句話,菩提眾生中求,這樣可以了解嗎?(問:淨土宗常常說他們是方便道),淨土宗本來就是方便道,如果就龍樹《十住毗婆沙論》裡面,龍樹菩薩確實把淨土宗定義為方便道,為什麼?他有講過初學者或是信心不足的,我怎麼辦?

他說有一個學校,校長是阿彌陀佛,你先到那邊去有諸大善人,然後有很多好老師什麼,你先去那邊訓練,把基本的信心培養足了,培養足了接下來怎麼樣?回到這個地方繼續來難行能忍,難忍能忍,還是繼續要修六波羅蜜,還是繼續要做之前沒有搞過,沒有被罵過的,沒有被修理過的,還是繼續要做這些。

問:念佛拜佛,如果他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時他也沒有跟這個世界的人結緣,回來的時候怎麼辦?

師父:你如果標準沒到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去那邊,你就繼續在這個世間了。

問:有些人一天到晚都念佛念十萬遍,根本沒有時間去接觸現在的人,人家有什麼苦要什麼幫助,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就想着去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如果萬一他們去不了,他回來的時候?

師父:他去不了就沒有回來的問題,只要他不做什麼壞事,他五戒持好他照樣是人道,所以是這樣子,你要念佛什麼都好,但是你基本的五戒持好,還是人道。46.45

基本上如果你光念佛,但是淨土要求的某些條件你沒達到,你還是沒有辦法去的。不是念了你就能去。(問:他沒有跟我們結緣,回來做人是不是很辛苦)?

這個我慢慢再跟你談,因為中間有一些問題師父再講一次,這不是我講的,

經上講的,你要去他方淨土世界,不只是極樂淨土,他方淨土,你要去要具備大乘的心願,這樣知道嗎?你必須是因為這邊眾生苦,然後你為了要幫助這些眾生,只是你現在的能力信心還不足,所以你發願到那邊去進修,學習到一定的信心跟技能,但是目的是回來,去留學再回來。所以很多人基本上師父講過很多次,就是說你發淨土願不是發去,而是去了要回來,要不然去不了,所以師父曾經很久以前不是說淨土是two way tickets。

你不能說去買我買萬位的,沒有淨土,沒有買賣萬位的,because I'm always worried about those people who recited good thing only。48.10

And they don't have any activity with this world。So if they don't go to the western pure land, They come back as a human being,they must be having a house。 What about the company?The company is just a different

師父:基本上英文不能這樣,英文就是這樣可通,但是就中文來講就不通,因為你就沒有come back的問題,你還是在繼續在我們娑婆世界輪迴該怎麼弄怎麼弄,因為牽扯到個人的某些概念師父就不談,私底下跟你談,沒辦法去不了就在這個世界繼續輪迴。

所以師父現在這樣子講好了,因為這樣講會有點問題說到底這些人怎麼樣,我們現在這樣講,依我們的能力條件往上提升,你今天能座到這邊,師父就希望說你再提升一下,你今天有能力坐到這裡,師父希望你往上提升一下,所以叫做法乎中得什麼?得其下嘛,你不要老是用最低標準(要求自己)。如果說只能念佛,比如說年紀真的很大了,你叫他聽經他也聽不懂,不是說年紀大就聽不懂,我是說很多了,他只能念佛,我們希望他念佛種善根,也希望說他能念佛就算是沒有往生,但是未來依念佛的善因善緣也能夠求生善道,這是一個要求。

但是如果說年紀稍微輕一點,或是說他本來就有在讀經誦經,他有聽經聞法,這種有能力的我們應當時怎麼樣?鼓勵他多學多聽。這種鼓勵他多學多聽,如果他真的能多學多聽,我們就鼓勵他多行菩薩道。所以就一個一個往上求,你不能說他能多學多聽能行了,你說你不要,你念佛就好,這樣就本末倒置了。我們當然往上是能提升就往上要求,至於說那些人他怎麼樣,我沒辦法怎麼樣,那些人師父只能鼓勵說,能做的不只是念佛,還要把佛法學好,把佛法運用在人間,不只是念佛而已。所以不能說他們浪費了,為什麼?

如果他們能力只能這樣子,你不能要求。所以我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說浪費,師父會認為有些人浪費,怎麼浪費呢?他其實有能力的,但他不願做,他可以行菩薩道的,比如說他很有錢,很有閒,你為什麼不去做一些善事?多關懷世間幫忙建設淨土。如果這種人他學佛只是說,我有錢有閒又年輕才四十幾歲,我就每天關在家裡念佛,這樣確實是浪費,他不願意去聽經聞法,不願意行菩薩道,那就是浪費。但是如果他已經到了,比如說年紀大了,那腳也不方便,身體也不方便,他就好好念佛,我覺得這是應該的。如果有能力的你把它限制住,讓他不願意去做,那就是浪費。

所以當一件事情你要看他的能力怎麼樣,有能力我們要儘量鼓勵他往上求,往上提升,學佛就是往上提升。52

Rrk:師父問一下,比如說到淨土以後,可能是已經修到登地情況下斷了,要不然他又在到這個世間?(52.23聽不清)

師父:基本上很多東西這個是有爭議的,到底他要到什麼程度?其實每個經典講的不大一樣,論典講的不大一樣,但是基本上是大乘的信心不退,求大乘的心不退,我們現在都容易退。但是他去淨土再回來的時候,他的不退是指信心不退,而不是真的登地了,你要真的登地,我問你,你戒定慧不學,你怎麼登?去淨土也可以聽經聞法,但沒有機會太多的磨練。你每天都遇到好人你要磨什麼?(環境)太好了你要磨什麼?這個是淨土上面講的,不是師父自己講的。這也是經上講的,這邊修一天的功德等於那邊修一劫的功德,所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好就有壞,這才會符合佛教的緣起法,不然等於天堂,去了一勞永逸,這怎麼會符合佛教的因果或緣起法呢?休息一下。

Zr:有三結,如果到初果的話。前二劫你講的是一個身見,另外一個就是戒禁取,還有疑。疑是什麼?

師父:斷三結證初果,菩薩初地。疑是指對三寶四諦的疑。因為如果你對三寶四諦還有疑惑的話,基本上你對三寶四諦尤其是對法寶,如果你有疑惑的話,你根本不可能斷身見的。

疑,不是對一般世間的疑惑,是對身心生命的根源上,對三寶他講的這些佛法僧這些東西有疑慮。(問:一定是對三寶的疑慮)?重點在於三寶四諦,四諦法就是四諦,很簡單,你有疑慮,比如說今天我講無我,你說是嗎?無我嗎?不是啊,你怎麼斷「薩迦耶見」呢?

所以在《阿含經》裡面講初果,他有這樣又叫四證淨,又叫做四淨信,這個淨完全沒有疑惑,但是這個完全沒有疑惑不是說你一般的相信他,是因為智慧高到一定的程度,斷了根本的見,那才是真正的清淨。所以在這種狀況下,你怎麼可能對三寶四諦還有疑惑呢?他就覺得說真的嗎?學佛可以斷煩惱嗎?如果你還有這樣疑惑,你不可能證初果,(問:您初果指的是初禪)?不是,差遠了,初果基本上已經是聖位了。菩薩如果斷了三結入初地聖位,二乘來講入初果,初果是果位的,不是禪位,不是禪定而已,這個東西以後師父再慢慢,因為這個是之前在講的了,師父也建議你有時間的話把成佛之道師父前面講的這些,因為這些什麼是果,什麼是禪,師父前面講很清楚,有空把它看一看好不好?

Hk:「補特伽羅我」,感覺更強調就是生死輪迴的。

師父:生死輪迴的這一個身心生命體,這個本來是假我沒問題的,

我們會再回去看一下,沒問題,這個地方有問題現在問,因為剛剛有同學來問,然後把很多事情又釐清了,我們這邊一個字來看的話,

補特伽羅是譯為數取趣,是不斷的受生的身心生命體,然後是不斷生死中受生,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個體。所以這個身心和合個體不斷的受生,這個就叫做補特伽羅。如果你認為這個只是因緣和合的沒問題,補特伽羅有沒有?有。有這樣你我的補特伽羅沒問題,是世俗的假我,如果你認為補特伽羅只是世俗的假我那沒問題。但是現在因為他補特伽羅其實後面加一個我,但眾生不能悟解,這個只是一個輪迴的假我,總是以為實體性的眾生在輪迴,就成為「補特伽羅我執」,就是「補特伽羅我」。


Nature:師父,它和《金剛經》說眾生見是不是一個?

師父:對!就是眾生見,後面叫我見,又叫身見,這個就叫眾生見。以前師父在講《金剛經》的時候,《金剛經》講四見,其實般若經裡面講十六見,是把十六歸納成四個,那裡面的其中一個眾生見就是Sattva。所以他只是個人的翻譯,有時候直接翻成眾生見,有時候就翻成「補特伽羅我執」或者是「補特伽羅我見」。如果是「補特伽羅見」就是這樣子,我見就是「薩迦耶見」,沒錯,就是這樣。師父在《金剛經》裡面也有講四見,它的梵文本身是什麼?因為從梵文翻譯過來,每個人翻譯的不大一樣,所以你以為不同的東西,其實你看梵文的話,你就知道眾生見其實就是「補特伽羅見」,就是「補特伽羅我執」。

Hk:如果要相對來說,「薩迦耶見」更強調是當下,就是這一世是不是?

師父:不是。「薩迦耶見」是針對我自己,(問:但是他好像並沒有強調是說他生死輪迴這一塊),你這樣講生死輪迴也都有,問題是那麼多這些補特伽羅裡面,補特伽羅包括我自己的補特伽羅,但是如果你針對我自己的補特伽羅起的我執,根本我執接就叫做「薩迦耶見」。所以在教室裡面有幾個人就有幾個補特伽羅,但是薩迦耶只對我自己自性執,對我自己起的執着就叫做「薩迦耶見」。

Hx:這個地方和唯識對應起來的話,不管是薩迦耶還是補特伽羅,實際上就是第八識。

師父:如果是「補特伽羅我執」的話,那就是第七識執第八為我。

Hx:我主要想還是輪迴的問題,因為講到這個地方,因為你做我空觀這一類的空觀的這些東西都是空的,我總想就是關於輪迴到底輪迴主題是誰的問題。剛才您就講到補特伽羅他就一世一世數取趣一直輪迴,實際上就是這個東西,只不過這個東西是變化的,它還是這個東西在輪迴。

師父:有東西在輪迴,但是沒有不變的本質在輪迴。

Hx:它是在變,能成凡成聖,最後它還能變成就是說成聖。1.01

師父:可以這樣講,因為如果就阿賴耶,他轉阿賴耶,轉識成智,可以這樣子講的。1.02 有時候就是說有情satkAya,又是另外一種,有情跟補特伽羅有點像,但是意義不大一樣,所以pudgala就是人我見,sattva就是有情,兩個都可以翻譯成眾生。

3.3.2 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

  • 俱生我執:眾生的世俗心境,都是執我的。但這是直覺來的,極樸素的實我,到底我是什麼,大都不曾考慮過。
  • 分別我執:這到了宗教家,哲學家手裡,就推論出不同樣的自我來。但作為生命主體,輪迴實體的我,一定認為是實有的,這是與他對立而自成的,輪迴而我體不變的。

有沒有聽過俱生我執還有分別我執?為什麼我們現在來分?因為現在在講我空觀,要先觀我空,但是要觀我空觀我沒有自性,如果你沒有把這個我弄清楚,你怎麼觀?你怎麼知道說我到底要破的到底是什麼?我們不破這個身心生命的和合體,我們是破我們對身心生命合體的那種自性執,那種執着,那種執着是錯誤的所以要破。但是這個身心的生命的合體是緣起的,你破它沒用,它就是緣起和合的。

但是我們眾生的問題就是在緣起的和當下,會執着一個不變的自性不變的我,這個是要破的,所以不破緣起,但破在緣起上錯誤的觀念。

Hx:講到這地方,到底是誰在做補特伽羅或者是薩迦耶,誰在執着啊?

師父:不是誰在做,我們在執着,是個人在執着。

Hx:那就是說是緣起的我身心生命在執着,還就是什麼?

師父:就是我們這個人,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我們這個無明隨着身心生命在輪迴當中,無明本身就會起一個自我的這種執着,如果你要照般若中觀談到勝義諦的話,那是一切法必竟空,執着的那個也是空的,(問:那就不是「薩迦耶見」)?「薩迦耶見」就是我執見,就是「薩迦耶見」就是我執。也就是說這樣子的,本來是有一個身心生命的和合體,這個和合體本來就是緣起合和,和合而成的,但是無始以來我們就會有這種「薩迦耶見」,在和合體上面執着有一個不變的本質體,這樣就會造成身心生命的生死與不斷的輪迴。現在要破的就是錯誤的觀念,你說那觀念是誰?就是我們身心生命的合體的這個我。

這樣了解嗎?你再想想看沒關係。

俱生我執還有分別我執,有沒有聽過?沒有聽過俱生我執還有分別我執的請舉手。沒有,尤其因為大部分很多都沒有聽過新來的,很多聽過可能也是在這個師父課上講過了,我執又分為俱生我執還有分別我執,

俱生我執:【就是眾生的世俗心境,都是執我的,但這是直覺來的,極樸素的實我,到底我是什麼,大都不曾考慮過。】

指的是什麼?

就是從無始以來我們都有一個「薩迦耶見」,這個東西不用人家教你, 生來就有,而且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無始以來一直跟着我們,就是這個東西讓我們不斷的生死輪迴,這個就是煩惱的根本,這個就叫做無明。無明就是俱生我執,無始以來的無明,由於我們有俱生的我執,所以依我執就會造業,造了業就是有漏業,不管是善不管是惡就是有漏業,有漏業你這個煩惱再去潤發,它就會來三界不斷的生死輪迴。

再加上如果說這個我執在我們當體下,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會去執着,師父畫一個圖,你們就清楚了,1:06 這個圖其實你們應該都背得起來,而且是無量無數的,很多次了,A B C,師父不是常常講這個是我執嗎?現在我們講的具更具體一點,這個我執它的根源,如果就剛才講的就是「薩迦耶見」,我執見,我身見。就這個地方來講身見,因為它是與生俱來的,叫做俱生我執,這不用人家教你,這無始以來你一直是這個樣子。所以就他的執着的本身來講,他就叫「薩迦耶見」,那麼他無始以來一直跟着我們,不用人家的來講的話叫做俱生我執。

俱生我執,因為俱生我執有我,所以在十二緣起支裡面它就叫做無明根本,由我執比較現起的粗的相來講就會有貪嗔痴,有這個無明的話就會怎麼樣?造業。無明緣行記得嗎?行就是行業,造了業,這個我執繼續再去潤它就會成熟受報。這個是一個

再來,由於這個我執,我們把無明緣行這個是列在時間觀上來談一個縱向的演化的狀況,就會有三世輪迴。那麼從當下來講,我執會對他周遭的一切起執着叫做我所,他起執着他就會去執着周遭的一切,不管什麼東西,(希望)會照着他想要的東西想要的一切來。但可惜 B是無常,無常如果就中觀來講是什麼?無自性,無自性一定是無常的了,無常的絕對是無自性的了。因為自性本身就是常,無自性一定是無常,是不是這樣?

所以我執不但會造成未來我們不斷的輪迴,而且會造成當下的苦痛。為什麼?我執跟無常絕對是對立的,有我執那你跟無常一定是對立,對立就會產生矛盾,矛盾的當下對我們的覺受就會產生什麼?苦。所以如果就《阿含經》來講的話,這個叫做我執,如果就中觀來講這個我執他的根本是什麼?就是自性執。

那麼在《阿含經》他叫你先觀無常,如果是中觀他叫你觀什麼?叫你觀空,空就是無自性。

所以就中觀這邊可以無自性,那這兩個是不是也是衝突的?自性執跟無自性是衝突了,哪一個是真理?當然這個是真理,這邊絕對是真理,這一邊(我執、自性執)是我們的妄執,我們的妄執跟真理衝突,衝突的當下,因為我們想要外面這一切照着我們的自性或我執來,可是外面是變化無常的,怎麼可能?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哪有那麼容易?在這種衝突下,苦就一定產生,所以佛教講苦他有淺的苦,他是有深的苦。

佛教講深的苦叫做怎麼樣?五蘊熾盛是無常苦,這個根本的,所以你如果了解這個圖的話,當佛教講生命的真相或是人的身心的真相是苦,很多人會覺得很悲觀很消極。但問題是如果你知道這個圖的話,你會覺得佛教很悲觀很消極嗎?佛教反而是如實觀,告訴你真相而不去欺騙你,因為你唯有承認(這個實踐相)你才能面對,你不承認每天說不錯,人生很好,你怎麼去面對問題?人一般不願意去面對這種事情,所以佛教不是悲觀,佛教是如實觀,那麼如實觀世間的真相,有自性執他一定是苦的。而且由這樣看起來的話,反而佛教是一種積極觀,因為你了解到你有問題,你有有病,你才願意真實的去面對它,然後才能產生積極的態度。所以佛教的這個圖是如實觀,由如實觀而起的就是很積極的面對真實的人生。


所以從這樣來講,佛教不但不消極,而且是很積極的去面對自我,但是面對自我的當下,其實很辛苦了,因為是向自我挑戰。因為我是什麼?我是「薩迦耶見」,我是什麼?我是無始以來的俱生我執,既然是俱生的,那就是跟我們好幾輩子無量無數,你現在要向他挑戰容易嗎?很辛苦,真的是很辛苦,所以學佛辛不辛苦?辛苦。那我學佛幹嘛?要離苦得樂啊!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但是在你(挑戰自己)的當下苦,很苦。

我舉一個例子給你聽,你去看醫生,醫生說你有病,你的病是因為你的生活習慣不好。我問你,你要改變你的生活習慣苦不苦?苦。但問題改變之後是不是對你真實的有幫助?當然你繼續照你的壞的生活習慣(現在)覺得很高興,但是問題是真正的苦頭在後面。我們人生現在其實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每天照着我們的習氣毛病來覺得很好,但問題事情發生的時候你就覺得真的不好,是不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就是俱生我執,眾生無始以來的根本我執,他一直是跟隨着我們的,除非你學佛修行,你慢慢去減損我執,然後一直到證初果或初地把它斷除掉,不然一直都是跟着我們。而且你不要以為小時候沒有,師父講過,不分大小、不分老人、不分年輕人、不分中國人、外國人、西洋、人分黑人、白人、黃人。俱生我執也不分動物,也不分天人,這個俱生我執一直都在,一直到你證果初地,他才根本斷掉。

所以有人如果一直喊我業障重業障重,我說業障大家都差不多重,看你要不要去修行而已,你不要猛喊,但是叫你真的去做你又不做,每天說因為我業障重,所以沒辦法修行。如果俱生我執在大家(業障)都重了,師父也跟你們一樣重了,只是可能這輩子因緣稍微好一點,可以出家修行。要講重的話,俱生我執沒斷大家一樣重,所以大家要積極的學習。

俱生我執怎麼斷?經過聞思修然後思惟,然後養成正確的觀念,這些佛法的正確觀念一定跟我執是背道的。佛法是告訴你什麼?佛法是告訴你這個,你確認這個你就可以對治這個(我執),你確認這個你對治這個,這個(我執)只要稍微力量不那麼強,稍微減損一些,你的苦就少一分,你的生活就快樂一分。

2、【分別我執:這到了宗教家,哲學家手裡,就推論 出不同樣的自我來。但作為生命主體,輪迴實體 的我,一定認為 是實有的;這是與他對立而自成 的,輪迴而我體不變的。

宗教家你不要把它當成是學者了,所謂的宗教家,老子也是宗教家,或是其他耶穌也可以算是宗教家。你們不要以為學者,不是學者,而是真正其他某些宗教的創始人,像古代印度也有六派哲學,又有六師外道,六派哲學比較後面,六師外道,佛陀時代有很多。佛陀時代基本上它的宗教跟哲學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順婆羅門的,雅利安人的大梵的思想;另外一個是反婆羅門的,婆羅門以外的各式各樣不同的宗教,還有思想。

佛教是反佛羅門還是順佛羅門?佛教根本是反佛羅門的,不管是反婆羅門、順婆羅門這一些本身都可以叫做宗教家。像跟佛教最像的叫做什麼?耆那教。耆那教他的創始人叫大雄,大雄寶殿那個大雄,其實佛陀還有一個名號也叫大雄,你們講大雄大力大慈悲佛陀,大雄在印度,這個雄在印度裡面本來就是對於偉人或是對於聖人的稱呼,所以印度甘地叫什麼?聖雄。對古代的這些宗教創始者都可以叫大雄,耆那教創始人他也叫大雄,我們有時候稱佛陀叫大雄。所以佛教的大殿叫大雄寶殿。印度耆那教創始人他也叫大雄,那他也是一個宗教家。

我們的俱生我執本來就有,但是到了宗教家或哲學家這手裡,就推論出不同樣各式各樣的自我,不管在理論上在哲學上在思考上,就會不斷的去創造一些理論,拿來說明有一個我【作為生命的主體,輪迴實體 的我,一定認為 是實有的;這是與他對立而自成 的,輪迴而我體不變的】

你與生俱來的這個我執叫做俱生我執,那麼你今天去上一些印度教的課,然後他一直灌輸你,其實我們有一個阿特曼。或是說你去基督教,基督教告訴你有一個不變的靈魂,這個靈魂從無始以來,很久以前就有一個罪叫原罪,他會這樣子講。如果這些宗教家或者不斷的灌輸你有一個我的概念的話,這樣就叫做分別我執。

這個東西師父好像在星期五有講過,所以第六識分別學習到的這個叫做分別我執。

如果就唯識來講,第七識無始以來的執着,執第八識為我那個叫做什麼?俱生我執。二種不同。那麼當然這裡面最根本的是俱生我執了,但是你也不要以為分別我執不重要,因為我們現在開始學習佛法的話,還是在分別我執裡面去破它,然後確認無我。你如果有分別我執你不可能破俱生我執了,因為你淺顯的觀念都認為有一個我。

所以我們現在開始聽經聞法第一步,養成正確的知識,正確的知識就是在分別上灌輸你一個無我的概念,無自性的概念,這個弄清楚了就可以影響到這個東西,1.20 因為你弄清楚了,你在思考分別上認知上你認為無我,這樣不斷的熏修就可以影響到俱生。

所以你不要以為說雖然這個是最粗淺的以為它不重要,因為我們的學習還是都先透過第六識,先透過這種分別抉擇而來的,你經過不當的分別抉擇,然後經過熏修,在分別上確認無我,進一步你就可以在這個上面去減損俱生我執的某些力量。1.20

問:因為是俱生的,你都還沒生,怎麼減少?

師父:俱生不是你生不生,俱生就是說無始以來與生俱來就有的。(問:怎麼可以減少?減少下一輩)?不是減少下一輩,現在你就可以慢慢減少力量,我說減少就力量不像他那麼強,不要他再增加。與生俱來的就已經在了,每一天就在增加。如果我們不去修行的話,他就一直增長,你說增加也可以了,反正他的本質就是這個樣子,(問:這樣從0歲到10歲增加了很多,我們修行了就減少,他一出生就有的那個東西?),我們這樣講,它的力量是可以減少的。如果我們經過聞思修,(這個我執的)力量是可以減少的,不然我們修行就沒用了,(問:而且會不會你的輪迴,你的下一世的慧根比較高)?因為我們如果這輩子有聽經聞法甚至有修行的話,你的慧解力就比較強,所謂的慧解力就是說無自性的觀念就比較強。你記得無自性的觀念是跟自性執是怎麼樣?是對立的,它是可以對治這個東西(我執)的,所以(我執的)力量就可以減少,但是沒辦法斷。但是我們要斷也不能忽然間斷,你要先把它的力量,周遭力量慢慢減少,減少到一定的力量,我們再透過止觀才可以真正去斷到它。

問::那個俱生我執是你出生就有的,無始以來就有了,那麼你是不可以去的掉的,因為他與生俱來的,是因為你修行了才去掉,你修行的時候你的我執已經較重了,把它減少到最低的就沒有?

師父:是可以去掉的。這個基本上我們不能用量來分別的。

它不是量,師父說增加或減少量強度,所以這個是語言上的,它不是一個量,它是一個本質的問題。我們現在當然在描述上會用量來描述,因為這是不得已的想法。如果萬一用量的話就會產生一個問題,說我們無始以來堆積那麼厚了你怎麼弄?下次又去堆積,我說這個是本質的問題。我們如果學習這個是對治到它的本質,所以可以讓他慢慢力量,我說力量而不是 Number的量,而是它的力量。力量的強弱,而不是東西的多少。

這樣你們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應該就比較好一點。

這個東西其實有時候語言不容易描述,所以現在我們講用量,力量的強弱了,如果你硬把它當成是數目的,那就會有產生你這個問題。

Sw:你說本質的問題,那麼今生我是男的,下一生不知道出生做狗還是做女人,那麼這個女人的本質跟男的本質不一樣,這個是不是不是人的不一樣?

師父:俱生我執一樣的。這是人的根本煩惱,這個不管男的女的,師父講過,俱生我執因為是生死輪迴的根源,所以它不管是男是女是動物,只要六道眾生有情,只要你沒有修行沒有去對治的話,它的本質都是一樣,這樣了解嗎?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看的話,無明的本質大家一樣,但是到底過去多少業,大家都千差萬別。

多少業,這個地方大家你有修行我沒修行,你做很多善事,我做很多壞事,業可能就不大一樣。但是無明的這個地方,如果你不是聖人,你沒有學佛,你沒有對治的話,這個無明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所以你講說是男是女是什麼,這個是在業力上的狀況,不是在無明上的狀況。這個俱生我執指的就是說,無明無始以來一直都跟着我們,這個的我執就叫做俱生我執,你講它就是根本的我執見就好了。這個東西無始以來一直都是跟着我們,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不管你有沒有去學習到,不管你有沒有認知到,他就一直跟着我們。如果你沒有學佛的話,他跟着我們你也不知道,是因為佛陀依他的無上的智慧,告訴我們我們有這麼一個麻煩跟狀況,我們才意識到說有這樣的一個東西。

這裡的分別你把它當成知識上的學習就好了,這樣可以嗎?這樣是比較清楚一點?

所以佛教講很多分別,這也是一個大問題,佛教講的很多分別它的意義不大一樣,所以一談到分別的話,那一個頭兩個頭大,這裡的分別是指意識上的分別,第六意識上的分別,也就是第六意識上的知識學習,你把它這樣認知就容易了。所以俱生我執一定有,分別我執怎麼樣?後天可以學來。師父不是剛講說你去參加什麼課程,然後他一直告訴你有一個不變的靈魂,到時候你在知識上也認為是這個樣子,那就是分別我執。所以分別指知識上的分別,你先不要用分別這個名稱了,你把它說知識上去學習有一個我,就這樣就好了。俱生我執不是學習來的,是無始以來根本煩惱,就一直就有,分別我執就是後天學習而來的。

Hx:分別我執,唯識為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是做根本我執的執着。實際上它兩個意義是一樣的,分別就是唯識裡面第六意識分別,然後就有我執,類似於說唯識裡頭第七那是......

師父:因為第六意識他在學習的時候,他可以從外面的資訊學習到說,如果人家一直告訴他有一個不變的我,那就是第六識的學習跟認知,這樣你了解嗎?那俱生我執是第七識無始以來就執着第八識為我,這個就是俱生我執,不用人家教你自己無始以來就有。分別我執就是說你出生之後慢慢在學習過程上,第六識對外面的認識狀況之下,外面這些訊息告訴你有一個不變的我,有一個阿特曼,有一個靈魂,那麼你在第六識的分別認識上覺得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就叫做分別我執。這樣清楚嗎?

Hx:修行人的話是去分別還是去我執?

師父:師父慢慢會跟你講,基本上去我執。「分別」在佛教的意義不大一樣。

我後面會講,什麼叫做有分別,什麼叫做無分別,剛好我後面會講。這個地方比較有趣的是,佛教講分別還有很多不一樣的定義跟不一樣的觀念,第六識的分別是一種分別,但是很多時候佛教在講分別的時候等同於執着,有時候講分別只是意識上辨別而已,這個跟那個不同叫分別但是有時候我們講執着也是一種分別,但兩個意義是不大一樣的,其實有好幾種意義。正好我後面會講,會先分析區分出有哪幾種分別,有哪幾種叫無分別,我後面會很快就會講到了。這樣知道俱生我執跟分別我執是什麼了吧?

所以我們要對治的就是剛才講的「薩迦耶見」,「薩迦耶我執」就是指我這個身心有一個不變的我,「薩迦耶見」無始以來就跟着我們,不用人家教你,你無始來就有這樣一個執着的概念。如果從無始以來跟着你的話,這個叫做俱生我執。

所以你要對治的到底是什麼?你要觀我到底觀什麼?觀我執着我這個身心生命,無始以來有一個我,要對治的就是這個。所以觀我空就是觀我們這個身心生命是沒有這樣一個本質的,這個叫做我空觀。你們有空把這個地方都好好看一看,弄一弄,不然它容易弄混的。

3.3.3人我執&法我執

  • 我執和法執:實有(實)、自有(一)、常有(常),為自我內含的特性。這與執法有自性的自性,定義完全一樣。
  • 我法二執:約法說無自性,約眾生說無我,其實是可通的。所以說為法無自性空,我無自性空,又說為法無我,人(補特伽羅)無我。
  • 「薩迦耶我執」

-在這實、一、常的妄執上,進而說樂。覺得自身為獨立的, 就覺得是自由自在的。從我(妄執)的本性說,我是樂的。

-從我所表現的作用說,是自我作主,由我支配(主宰,是我的定義)的權力意志。所以「薩迦耶我」,是以主宰欲而顯出他的特色。

  • 如通達無自性,通達實、一、常的我不可得,主宰的自在我,也就失卻存在的基石而遣除了。


人我執&法我執

我執和法執:實有(實)、自有(一)、常有(常),為自我內含的特性。這與執法有自性的自性,定義完全一樣。


所以這裡我執法執,我跟法,它的根源都是一個自性執。然後再由這個身心上面起自性執的話就叫做我執,在萬事萬物上起自性執的話就叫做法執。有沒有看到剛剛師父畫的圈圈,就中觀來講,它的根源就是一個自性執,這個自性執如果用在我身心生命去執着身心生命一個不變的東西,這個叫做我執。如果執着外在的萬事萬物有一個不變的體叫做法執,所以中觀就是這樣區分的,但是它的根源還是一個自性執。

所以執法有自性,這自性的定義完全一樣的,因為還是一個自性執。

我法二空:約法說無自性,約眾生說無我,其實 是可通的。所以說為法無自性空 ,我無自性空, 又說為法無我,人(補特伽羅)無我】,

所以無我跟無自性是同一個道理的,只是佛教裡面在運用的時候對法講無自性,對我講無我,但是如果就中觀來講,其實兩個都是無自性的意思,無我其實要破的我還是自性執,其實還是無自性。

所以如果就這個「約法」是什麼?這個是印順導師的語句了,我們應該說如果從萬事萬物的一切法的角度來談,叫做無自性。那麼如果從我們身心生命的眾生來講叫做無我,但是無自性、無我,本質一樣,其實是可通的。所以說【為法無自性空,我無自性空】,兩個都是一樣的。又說法無我,又說人無我,這裡的法無我。 ?

執自性,人無我的無我也是執自性,其實就是法無自性,人無自性。

所以中觀說如果了了說,方便講叫無我了,如果就實來講無我就是等於無自性。只是為什麼你知道《阿含經》跟中觀他其實講的道理是相通的,只是在《阿含經》裡面他更比較重點說你直接觀這個身心生命,從無常觀身心生命,然後透入到無我,然後到究竟涅槃,因為這個身心生命是我們最直接最執着的地方,所以《阿含經》常很注重觀這個五蘊身心。但是到了般若中觀,它除了觀五蘊身心以外,因為它要行菩薩道,所以他必須要拓展出去廣觀一切法空,了解一切法,然後當下觀一切法空,它有這樣的不同點,但是本質上要破的都是自執是一樣的。

所以這個就是人我執還有法我執的這個我自性的意思。那麼「薩迦耶我執」就是剛才講的「薩迦耶見」了。


薩迦耶我執:

– 在這實,一,常的妄執上,覺得自身為獨立、自在的,從我(妄執)的本性說,我是樂的 】

– 從我所表現的作用說,是自我作主,由 我支配的權 力意志。所以薩迦耶我,是以主宰欲而顯出 他的特 色。

記得師父畫這個圖嗎?1.36 剛才師父不是講說有我,然後就會對外面產生執着,所以我從它的作用來講,他會想要主宰一切,可惜外面這個是不讓你主宰的,你只能說我去具備某些因緣,想辦法讓它成熟。但是外面有太多因緣不是你的能力所能控制到的,所以你沒辦法主宰一切的。但是「薩迦耶見」,他與生俱來就有主宰一切的習慣,有我執就有我所,那麼有我,你就會想控制主宰一切,這樣的衝突當然就一定是苦的。所以「薩迦耶見」他是根本的執着,那麼從它的作用來講,它又有主宰的那種欲意跟主宰的習慣,這就是人的痛苦來源。所以想要不痛苦少管一些閒事,但是師父講少管這些閒事不是叫你什麼都不干。有些人就誤解,師父叫我少管一些閒事,我回去什麼都不干。那也不是這個樣子,因為你要記得諸法因緣生,既然是因緣生,你就要是具備那些因緣,諸法因緣生是當下無自性空,無自性空你就是具足了你能力之下,能夠具足的因緣,接下來很多是你沒辦法掌控的,你就必須要了解無自性空,你就必須要放得下。

這就是師父常講的,從佛教得來的人生觀,就是那句老話,這個是有邏輯觀念的不要弄錯,要先隨因緣、盡人事,盡人事之後隨因緣。為什麼要隨人緣?因為要記得:緣起,盡人事,盡人事之後要隨因緣。緣起性空,性空所以你要隨因緣,所以你要做事的時候你要隨因緣,到了哪一步的因緣,你要盡你最大的能力去做,因緣沒到的話,你再怎麼強求再怎麼用力還是不到就是不到。

師父還是在舉那個例子,比如說在十年前可能沒有這麼多的因緣,當然現在因緣有你們來是很高興,這個也是師父的福德福報了,可以感召你們,也很高興了。但是如果就某一個立場來講,因為師父畢竟德行還沒那麼大,所以沒辦法感召幾千人,但是至少在座的二三十個,外面可能還有沒來的,或是有因緣五六十個一百個。五十個一百個的因緣,有這樣的一個因緣,那麼就是說五十個一百個的能力聚集起來,蓋一個小小的禪修中心,應該沒有太大問題。所以隨現在的因緣,所以我要做這樣一件事情。

既然有這樣因緣我要做了,發心要做,我要盡我最大的能力來做,做了之後,至於說我盡了力之後能做多好,誰能保證呢?有太多外在(因緣),如果政府不給你蓋我怎麼辦,我只能盡力,盡了力之後能夠蓋到怎麼樣,我們就隨他的因緣。但是我不能在中間不盡力,然後隨隨便便然後就說因緣,那就違反了緣起法了,這個叫隨因緣。如果十年前師父還在大學很忙,那時候我如果說我要蓋,然後也沒有那麼多的人,我說我要蓋一個道場叫做不隨因緣,因為根本沒那個時機沒那個因緣,你這樣去弄,那根本是自找麻煩。而且也還沒把佛法傳給大家,大家也不知道有中道這樣一個地方,師父跟大家的緣都還沒到,如果那個時候一來就強求,當然弄不成了就怨天尤人,大概可以知道這樣的因緣。

如通達無自性,通達實,一,常的我不可得,主 宰的自在我 ,也就失卻存在的基石而遣除了。

所以在學習的佛法過程當中,一定要先聽經聞法,在知識認知上知道無自性、知道無我,這個是第一步。如果你連這個都沒搞清楚,你不要說你要怎麼樣修行要破煩惱,然後斷我執要什麼,還沒到,談不到那樣子,因為你連佛教根本是講什麼,你只能最多就是做善法修修布施持持戒修修善的因緣。

你只能說這樣而已,你要談斷煩惱,你要談開悟那還早的很。因為無自性無我,緣起性空是根本的基本道理,根本的實相,你要悟什麼?悟緣起性空,悟無自性、悟無我,但是悟已經談到很高的境界了,你在之前你要先學什麼叫做無自性。先學這個我是我們自己執着的妄執是錯誤的,這是第一步,所以你們現在聽經聞法。你不要以為聽經馬上可以斷煩惱,聽經開悟沒有那個事情,你要從聞思修一步一步慢慢來,你們現在是在養成聞所成慧,先聽經聞法改變自己對我跟執着的這種觀念,學習順於佛法中觀般若的這種觀念。

9點了怎麼那麼快,我們下個禮拜繼續,但是下禮拜是最後一天,我們能講儘量講。記得如果你們有同學或朋友還是親戚想要學佛法入門的,記得他們9月10號晚上7點儘量讓他們來,因為最近來你們也知道來了很多新同學,但是因為為這也深中觀也深,剛來了聽不懂兩三次就走了,太可惜了,所以師父星期六7:00~9:00開一個佛學入門,當然在座各位有願意來的都可以。

但是在座各位當然如果時間不允許的話,師父還是建議你們成佛之道唯識多聽,因為在座都有一些基礎了,那麼如果你時間允許你三天都來師父也是很高興,多做一些包子讓你們吃,好,我們先來回向。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