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六十五講
阿瀰瀰陀佛。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有幾個新來的同學,那麼你們就儘量聽,能聽多少算多少,因為我們課也上了好一陣子了,那麼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對佛法有興趣,對《成佛之道》有興趣,你可以回去上我們的網絡,到中道網絡上,《成佛之道》上面就可以從頭看,可以嗎?你們可以去聽聽看,然後你如果需要書的話,師父這邊有書,你們可以來請去結緣,這個是免費結緣的。
丙一、根機不同
丁一、動機異
戊一、回入:
1-【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 恥有所不淨,回入於大乘】
趣入大乘的二種根性
一、回入:先修二乘,再發心成佛
1、有的初學聲聞行,不曾決定,就轉學大乘。
2、有的在聲聞中已得決定(忍位),或是已證入法性而得初果(須陀洹)以上,
再發大心的。
3、有的已經證了第四果阿羅漢了,再發心的。
4、也有入了無餘涅槃,再發大心的。
那麼我們來談一下,之前不是說發心修行大乘的根基,有回入的還有直入的,什麼叫回入?就是先修其它東西,然後再發心修大乘。小乘有二種是回入的,第一種是哪一種?聲聞,我們講的小乘先修小乘,後再回小向大。那麼他的入是這樣,比如說這個是成佛,那麼這個剛開始,我們這個是一般的凡夫要發心修學,這個是成佛,本來菩薩道是說我們凡夫發大心修菩薩道成佛,然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然後發菩提心,由大悲心,然後修般若智慧,然後在千辛萬難當中經過無量數劫,慢慢最後成佛,這個叫做修菩薩道能成佛,然後要度很多眾生,幫助很多眾生。但是問題是,這條直入的菩薩道,容不容易?很辛苦。所以這個叫做難行道,難行道又叫做什麼道?難行道又叫做正常道,為什麼難行道叫正常道呢?對大多數人其實來講可能是難,比較辛苦不容易走的。為什麼難行道又叫做正常道?難行道就叫做正常的菩薩道,為什麼叫正常道?因為這一條路是成佛,就是叫正常道,是正規的菩薩道,正規之道就是要這樣子走,所以叫做正常道。
那麼由於它太難了,所以在某些時候,佛法為了度剛進初級的眾生,或為了要度化某些他根基還沒有真正成熟,我說的成熟是成熟大乘的根基,所以它開了兩種方便道出來,這個叫做回入之道。第一種方便道叫什麼道?先先修小乘或叫做聲聞道,然後修到了比如說不管你有沒有成就阿羅漢,就在這個路上,(師父畫圖)比如說這個是成就阿羅漢,成就阿羅漢那麼你在路上隨時你都可以發心回入正常道來修,這樣明白嗎?不管你有沒有成就大阿羅漢,甚至有些成就大阿羅漢都可以發心回入大乘,這個叫做回小向大。
那麼還有一種回入叫做修天色身,就是說先修一個方便的修行法門,容易的修行法門,讓你在中間增長信心,或是說先到一個比較沒有苦難的地方,讓你慢慢去磨練你的信心,這個就叫做天色身而入。所以這種道,同樣的也是這樣(師父畫圖),比如說他也是一樣先這樣子走,那麼包括某一些密教的,某一些不是說全部,還有一些修淨土的,同樣的不管你修到什麼程度,你都可以回入正常道。
你說師父,正常道到底要修什麼?正常道——三心六波羅蜜,哪三心?菩提心、大悲心、無所得心。怎麼修?六波羅蜜。因為六波羅蜜其實是自利利他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不容易修。但是你要成佛,你就是必須要修這個正常道,累積無量資糧才能成佛。所以師父常講佛道眾生中求,沒有眾生沒有佛道,你不能離開對眾生的關懷跟度眾生還有幫助眾生想要成佛,不可能!師父以顯教最正統的教理跟你講,你不要想說我持個什麼咒或利用個什麼特別的法門,我就可以即身成佛。或佛教來講或者就唯識中觀來講,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成佛當然是目的了,但是要成佛,你必須要累積成佛的資糧,累積成佛的資糧從哪裏來?從眾生中——幫助眾生、度化眾生、幫忙眾生, 資糧從這裏來的。成佛的資糧不是說你念幾遍咒或念多少經就可以成佛,念幾遍咒念多少遍都是好的,但是它都是輔助,輔助你的信心,輔助你的方法。但是真正的資糧是從眾生中來的,去幫忙眾生,度化眾生,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為什麼難行?眾生很好度嗎?當然很難。難忍,你幫忙眾生,眾生就願意給你做嗎?你要不要忍受各式各樣的折磨?需要。 你在度眾生中會有什麼折磨?你們多多少少會幫忙眾生度點眾生,你度眾生會有什麼折磨?(答:會誤解你),對!誤解你,明明是為他好,你也對他做了很多事情,到頭來他跟你說我告訴你,我早就知道你幫我是有目的的。 (這樣說的)而且是你最親的人。你說一般人就算了,是你最親的人。或是說你從小到大的好朋友,你這樣幫他,他到時候來跟你這兩句,誤解你,這有時候很痛苦,淚都淌在心裏面。 還有什麼?說你迷信,你明明為他好,你跟他說,我告訴你來聽經了,可以幫助一些人,他說,你那些都迷信沒有用,我告訴你,你不要頭腦壞了,去聽什麼佛法。有沒有很多人是這樣?(有。所以)很難。還有嗎?有時候你做的很累,但是沒有人誇獎你,沒有人鼓勵你,有時候你為一件事情花了很大心血,做了很多事情,犧牲很多,到頭來沒有人誇獎你,容易嗎?不容易,但是你必須要堅持下去。
六波羅蜜,第一個波羅蜜持戒,你持戒,有沒有人持戒被人家笑的?有。(說:)人家都這樣,你那麼辛苦幹嘛,你是糟蹋自己折磨自己,免費的能拿就拿,你幹嘛這樣子?守什麼五戒?人都是這樣子的,就取笑你了,他們常常是這樣子的。
以前我剛開始真正要受五戒的時候,也是一大堆朋友,大家跟你開玩笑,我說我持五戒不喝酒了,但是以前應酬什麼都喝酒,後來說你不喝酒了,人家覺得怎麼樣?人家覺得你是開玩笑的,又在裝,明明喜歡喝的要命,裝!所以就各式各樣的方法諷刺你了,取笑你了,逼你了。有些人甚至說來一千塊喝一杯,你現在喝這一千是你的,不是加幣的,是台幣的,加幣我可能會喝, 錢不夠多,呵呵...各式各樣的。布施,布施有各式各樣的苦難,持戒,忍辱更難的。你去度人家,人家罵你,刻薄你,都不能跟人家起嗔心,不能跟隔壁吵架,很辛苦了。
所以對初學者為什麼會有這種回入?因為這條路太難走,所以我們會有回入。但是你們要記得,這兩種回入都是好的,都不是不好,但是不是佛所要告訴我們的,這種直的正常道才是佛陀要開示的,要告訴我們的。所以佛陀其實鼓勵我們儘量要修這種菩薩道,但是對某些人如果真沒辦法,那就是用一些其他的方法來帶領出一些信心,然後最終還是要回入正常道,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我們現在就談到這裏:
權實二教:方便vs究竟說
• 權教:方便說(教),迴入
– 小乘是方便:先修小乘再迴入大乘
– 大乘中的方便:異方便或勝方便,依天 乘入
依淨土迴入
依密法修天色身迴入
• 實教:究竟說
– 依人乘入:依人生修菩薩道,即人成佛
– 依人生三心相應,修十善、六度
所以在各式各樣的經典裏面,它有的是講指的正常道,有的是講怎麼樣?方便道的,所以這樣的回入的道就叫做方便道,也叫做易行道。為什麼這兩個走起來比較容易?我說容易是相對這個來講容易,我不是說要解脫很容易,我是說相對這個菩薩道難行能行,相對來講這兩個容易,為什麼?因為老實說這個難,有些人真的一開始沒辦法,所以我們就有這種方便道來鼓勵他們。
所以在佛教的各種經典裏面,它就有權實二教,很多的經典裏面,佛說了很多經典說了很多教法,這些裏面就有權教跟實教,你有沒有聽過權實二教?沒聽過。權叫做權宜之計, 權宜之計是什麼意思?是當前的給你一些方法方便、臨時的,只是適應某些人的,你現在沒辦法這樣做,我先給你一些你現在可以做到的,這個叫做權宜之計,所以叫做權教,就是所謂的方便之道。適應某些人,暫時給他們可以有一條路可以走的。你不要小看這種權宜之計,這種權宜之計叫做契機,在很多時候很多人就是需要這樣子,不然你一下子講,一切法空、般若無所得,(他不懂這個是)什麼, 那很辛苦很難。
我告訴你,你要修菩薩道,你那個小螞蟻什麼你都不能弄,你的生活都出問題了,你還叫我去搞這些,然後一下子你把真正的東西拉得太高,根本沒辦法做的,是不符合人性的。所以很多權宜之計是引導我們慢慢進來。 小孩感冒吃藥很苦,你會不會有一些權宜之計?跟他講說,其實這個藥不會苦,你放一點點藥,然後放很多糖,給他喝,但是實際上他是想喝糖水,但是裏面有藥,加了藥的糖水這個叫做權宜之計。不然你直接給他藥他不吃,但你不能喝到最後變成糖水,他以為糖水就是藥,如果這樣的話,你把這種權宜之計當成究竟之道,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在經典裏面,我們就要去分辨什麼叫做權教什麼叫實教。
那麼實教呢?實教相對權宜之計,是真正佛陀要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說方便跟究竟,有些教法是方便之說,只是權宜之計,有些是究竟之道,佛陀要告訴你的到底是什麼。中間這一條線(白板圖上的),就是佛陀要告訴你們,旁邊這兩個叫做權宜之計。但是很多人常常會走極端,走二種極端,對這種權宜之計會走二種極端,什麼二種極端?要麼就認為說這種沒用,貶低它,看輕它,這個也不好。
(說,)淨土,你們這些老太太老先生在念的,我們這種高根基的就是般若一切法的,如果看清了這一種的話,你真的不懂得什麼叫做方便之道,這個是一種極端。其實這種方便之道,對所有大部分的初學者來講,都是需要的,都是需要的。你說這根基很高的少數,再來的少數。
但是因為另外一邊又落入一種極端,什麼極端?認為說把方便當成究竟。認為說佛陀教法48年49年了,最終就是要告訴你淨土法門,這個也是錯誤的觀念。這個是把方便當究竟,把某某法門適應的法門把它拉到最高,這個也是錯誤。所以不能落兩端,不能瞧不起這些方便之道,也不要把這些方便之道把它方便當究竟。這個也是錯誤的觀念。
所以不能落入兩端。要知道說這些方便之道有它的權宜,還有它的適應,還有它的引導,以及說它的限制在哪裏,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念到最後能成佛,你沒有度眾生沒有悲願不可能成佛的。所以權教就是方便說回入的。
在這裏面小乘是方便,求解脫是方便。但是師父再強調一次,這裏說小乘方便是說先發心解脫自己,成就阿羅漢的,不是說四諦十二因緣那個叫小乘,不要搞錯。小乘是說發心先讓自己得解脫的,所以小乘方便道是先修小乘再回入大乘的, 這是一種方便道。
那麼在大乘佛法中也有許多的方便,這種方便叫做異方便或叫做聖方便,是指特殊的方便,是依天乘人身淨妙身。比如說依淨土回入或是依密法修天色身回入,這個都是方便,就是這邊講的,這兩種都叫做方便。
那麼什麼叫做實教呢?其實在經典裏面佛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說,依人修菩薩道來成佛,就是依人身修菩薩道即人成佛。那麼有人說,比如說《法華經》,《法華經》說釋迦牟尼佛2500年前成佛是一種權巧方便,他是示現的,其實他久遠劫以前早就成佛了,《法華經》這樣講。
那麼現在我問你們,佛陀為什麼要示現人來成佛給我們看?就是做給你看,就算他是示現的,他就是要告訴你,依人身修菩薩道來成佛,這是他要跟我講的,這就是他為什麼要示現成一個釋迦太子,然後修行成佛,要給我們看說到最終還是要依人成佛,還是要即人成佛,所以要重視人身來修菩薩道來成佛。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不管他2500年前是真成佛還是示現成佛,他就是告訴我們他是人,即人成佛,這就是實教。
這樣各位同學談到這裏沒有什麼問題,問:你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怎麼認識2500年前那個肉身,在那一刻成了佛,還是實際上就是久遠劫以來已經成佛了,是示現了?
師父:你自己覺得哪一種對你比較有激勵有幫助?
問:無所謂,二個都對。
師父:我覺得說那麼事實上什麼樣的狀況對你更有幫助?
我舉個例子,佛陀的超越性,我認為他可能很久以前就成佛,沒問題,但是佛陀的現實性,依人成佛,他就做給我們看。所以人間佛陀,有沒有聽過人間佛陀的名稱?印順導師提出人間佛教,也告訴我們人間佛陀或是叫做佛在人間,就叫做人間佛陀。就師父來講,我覺得人間佛陀的這種概念,或是這樣的一個楷模,對我的修行來講更有具體的幫助。所以在我的理想的目標上,我當然可以說我最終要成佛,那麼佛陀很早以前就成佛,十方有各式各樣佛。但是就我現前來講,我能夠追尋的真正去做的,就是人間佛陀給我們的楷模跟榜樣。 你覺得呢?
問:我覺得對,主要就是說一般的新接觸佛法的人,這個地方他聽說是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劫已經是佛,從您這個地方又說是2500年前才成佛,這是一個矛盾。所以如果說佛教裏面不能解決這個矛盾的話,這一些人就不明白。
師父:可以說是一個矛盾,但是事實上師父就是告訴你一個重點說,他為什麼要示現人來成佛呢?這個是重點。他為什麼不示現成其他什麼大力金剛神,或者是在天上飛的或什麼飛檐走壁的那一種,然後來成佛?他示現的是一個釋迦太子,他有爸爸有媽媽,甚至還有太太,拋開這種七情六慾,出家然後修苦行。修各種方法,到最後找到真正的法,菩提樹下成佛,我覺得這一段是對我們目前更有幫助。 所以重點在於說,他為什麼要示現以人來成佛呢?其實這不光是佛教,其實很多宗教都有有相似的狀況。
舉個例子,基督教,基督教(的信徒)本身對耶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耶穌就是神,天父、聖子還有聖靈,三位一體。有人認為他是三位一體,所以耶穌就是神。那麼這種三位一體在中國有沒有? 太上老君、玉皇大帝,還有什麼就是三位一體,各種(宗教)都有這樣三位一體的觀念。但是基督教的另外一個教派叫東正教,因受過西方的哲學,就是希臘羅馬的哲學的洗禮,他不認為耶穌是神,他認為耶穌是人,耶穌是一個楷模,教導我們怎麼去信神,他是先知不是神,他只是一個楷模,教導大家怎麼樣去信仰神,所以還是有不同的觀念。
在佛教裏面(諦佛陀觀)也有不同觀念,(有的)認為佛是理想,佛是超越的佛,還有認為佛是歷史的佛,但問題是不管哪一種,重點在於說哪一種對你現前的修行,對你降伏貪嗔痴有比較可行遵循的幫助,這個要看你自己。
那就師父來講我是這樣子的:起信的時候,超勝的理想佛有很大的幫助;真正你這步要跨出去去做的時候,歷史的佛陀提供你一個楷模。這樣應該知道師父在講什麼嗎?對你培養信心的時候,這種超勝的佛陀,佛陀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佛陀的能力不是一般我們的,然後他的超勝性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在起信的時候這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當你信了,我相信絕對佛教好,要跨出去的那一步,歷史佛陀當初的釋迦太子怎麼成佛了,怎麼斷煩惱的,中間的過程是怎麼樣的,給了我們最大的楷模,這樣各位了解?(答:破除你的迷信),對,所以人不能活在迷信中,其他宗教或許可以,但是佛教不能。
學佛不能留在迷信中,當你真正要跨出去的時候,那是要真實面對的,面對什麼?面對你自己的我執貪嗔痴,面對自己無始以來的劣根性,那不是那一個人有,是每個人都有的,這個不是光信仰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27:15學員問聽不清)
同時兩個都(可以)有,師父說你在起信的時候,你依那種最高超的來信仰,但是你真正要跨出那一步的時候,歷史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給了你最好的楷模,告訴你要怎麼走出這一步。他也是面對自己,你知道他成佛的時候不是有三個摩尼嗎?代表的就是貪嗔痴,他最後成佛的時候就是除掉這些貪嗔痴,很現實的問題。
問:還有剛才講的從凡夫到成佛正常道,就說是凡夫發三心,然後就是初學菩薩開始了?
師父:發心就成為名字菩薩。
問:他成就的二乘就是二乘聖人,他缺的是什麼東西?
師父:他缺了大菩提心跟大悲心,還有度化無量眾生的資糧,三心裏面缺了兩心,兩個半了。他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也沒有發無上大悲心了,但是我不是說他沒有慈悲,你不要以為阿羅漢自私,看到人他不幫你,不是這樣子,師父上次講過。般若,他有證到共相,但是般若的某一分它缺了,沒有辦法徹底。般若的實相他也證悟到,但是在大乘裏面般若不只是實相而已,後面是在講般若波羅蜜的時候會講,因為它叫般若波羅蜜,最圓滿的智慧,不只是知道共相才叫圓滿,自相共相的融合,這個才叫真正的圓滿。 菩薩,他從這邊就一直是積極去具備資糧了。
問:二乘聖人也都開始已經完成了很多了?
師父:沒有,二乘聖人他主要重在於斷煩惱的方面。 所以二乘聖人,我說初果所斷的煩惱跟初地菩薩是一樣的,阿羅漢所斷的煩惱跟七地菩薩是一樣的,但是所累積的智慧、福德、無量功德那就不一樣。為什麼?因為從凡夫,如果是菩薩來講,他從這邊就一直在開始累積了,但是如果是二乘人,他並沒有重在那邊,他整個道都是重在以自我解脫為主,都是重在降伏貪嗔痴為主了。
這個道裏面還分為二個圈,誰知道這二個圈師父到底在畫什麼?如果你們聽過師父講《金剛經》就知道這二個圈,一個叫做般若道,一個叫做方便道,這裏(般若道)重在於般若,這邊(方便道)重在於嚴土熟生。它(初地以後)還有很多階的,到這邊就還有十地菩薩這樣。
問:第一圈就是修法身,後面修是報身、化身?三大阿僧祗劫,二大阿僧祗劫修法身,一大阿僧祗劫修報身化身?
師父:基本上不能這樣,也可以的,因為到這裏(見道)就得到法身一分的了,這裏就初地了,見道或者是初地菩薩,斷煩惱斷見惑,七地斷見思二惑。
問:以前各個判教,判的是權教實教?
師父:判教很多種,你可以分成五種來判,你可以分成三種來看,你可以分成這二種來判,最簡單權教實教這二種。《解深密經》有沒有講了義教不了義教?有,也是判教,《解深密經》有沒有判三時教?有,所以這種就是判教。中國祖師也判教,但是中國祖師判得更複雜,因為經典特性很多,但是你要真正最簡單的判就是權教實教。經典上告訴你,依人來修菩薩道的就叫做實教,其他的這二種就叫做什麼?權教。
問:主要的經典,比方說常見的佛教十三經,那裏頭判教的時候分不分?比方《金剛經》是實教或者是權教?
師父:基本上某些經本身它會判,還有更多的是論上會判,比如說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它就有判,這樣了解嗎?還有經,少數的經也會,比如說《解深密經》它自己有判,它判《般若經》是不了義之教,唯識的經論是了義之教,但它怎麼去(界定)了義不了義,上次師父在講《解深密經》有講過,它的了義、不了義是清楚不清楚,不是究竟不究竟了,它那個也是判教。
問:還有不同的判教方法,可能就是判的結果就完全不一樣,《解深密經》的角度來講,他判《金剛經》說不定就是判的不了義之教。但是《金剛經》自己說他是了義之教。
師父:他判《金剛經》是不了義之教,但是就中觀學者就是中觀論,比如說龍樹還有那些中觀學者羅候羅這些,他認為他們認定的了義的定義跟《解深密經》不一樣,《解深密經》所謂的了義就是講得清楚,講的明白。
中觀的了義是講的究竟,就是這裏的實教,中觀講的了義是指實教,究竟教。但是《解深密經》裏面講了義是指什麼?他是講的清楚明白,所以是有不一樣的。所以你要是懂的話,你把它整個系統合起來,你是可以融通的了。
其實判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而且是佛教上一個很有趣的課題,老實說師父光談判教可以寫一本書,為什麼每個經典每個宗,包括中國的祖師,印度的祖師為什麼要這樣判?他的用意在哪裏?真的可以寫出一本書出來可以完全的去探討。每個判教有它的一個出發跟立場,但是到最後終究無非就是引導我們眾生契入佛法的方便。
接下來這個有趣了,佛性,某某你是不是很有興趣?佛性這是上次你問的問題嗎?師父很奇怪,師父在某些時候腦筋不大好,尤其記人家名字,記憶不大好。但是很奇怪,上課誰問過我什麼問題,我大概都會記得。不知道為什麼。所以你不要跟我師父說,師父那不是我問的,你放心,師父絕對記得,你問過師父就是絕對知道是你問的,很少會弄錯了。
問:上次你是不是問過這個問題?超過三四個禮拜前。對,差不多了。
師父:佛性太有趣了。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很多大乘經講的,難道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認為說那一切眾生就是佛了嗎?有沒有聽過說「眾生是未開悟的佛,佛是已開悟的眾生」這句話,這句話你們懂嗎?還是有點開始暈了,有些告訴你「生佛不二」,眾生佛沒有什麼差別,有沒有聽過這種「生佛不二」?
這是很多人喜歡唱高調,談那些即玄又妙的東西,喜歡談談,談到最後你說,到底我要不要修行了?
現在告訴你,佛性經論上有各式各樣的解釋,它不是單一解釋而已,那麼印順導師依以不同經典上解釋,他整個把它匯歸起來,告訴你佛性怎麼理解。佛性絕不是單純去理解成說,大家都是佛,眾生本來是佛,絕對不是這樣單純的去理解而已。
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1、佛的體性
*體性本具說
*眾生本有佛的體性·有佛的本性
*如黃石中有金性
*最通俗的說法·引導契入的方便
2、成佛的可能性
*有成佛的因緣
*佛性的深義,一般不易信解
*理佛性和行佛性
首先我們來看,
第一個,佛性它講的是佛的體性,
第二個,成佛的可能性,兩個都叫做佛性,一個叫具備佛的體性,一個叫做成佛的可能性。
什麼叫做佛的體性呢?比如說我們去淘金或是去挖金,是不是你挖到整片都是金,都不用提練就是金,不是這樣子吧?
所謂佛的體性就是說,這一塊石頭裏面它雖然不是整顆都是金,但是它怎麼樣?含金,所以有金的體性在裏面。所以第一個佛性就是說有佛的體性,有佛的一分法身在眾生裏面,這是第一種,叫做佛的體性。
第二個叫做成佛的可能性。 成佛的可能性怎麼解釋呢?就是說我們有可能成佛,比如我們說煉鐵成鋼,有沒有辦法把石頭煉成鋼?一般來講不可能,你不要跟我說透過什麼最新科技什麼的。我們說一般的,石頭不能練成鋼,所以石頭就沒有變成鋼的可能性。鐵能不能煉成鋼?一般鋼是從鐵煉過來的,鐵它還不是鋼,但是它具備成為煉成鋼的可能性。石頭就不具有這種可能性,這樣了解嗎?所以第二種叫做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佛性有這兩種解釋。
1、佛的體性
怎麼解釋呢?某些經典是這樣解釋:
1)體性本具說,也就是說我們本具的佛的某些體性。這個叫做體性本具說。
比如說眾生本有佛的體性,有佛的本性,有佛的法身。
比如說黃金中有金性,或師父剛才講的石頭中有金性,那麼其實就印度的祖師來講,這個是最通俗的說法,是引導契入的方便。比如在佛教的思想體系裏面有一個體性叫做如來藏,什麼叫如來藏?他說一切眾生本來皆具佛陀圓滿的智慧德性,或叫做智慧德相,佛的三十二身八十種好全部都具備,眾生本來具備佛的一切智慧德相,這個叫做如來,佛叫如來。但是可惜無始以來被外面的客塵,這個叫客塵(師父畫圖42分)所覆蓋。這個客塵就是種種種種的貪嗔痴煩惱,我執貪嗔痴煩惱,還有由貪嗔痴煩惱現出來的,引生出來的各式各樣煩惱,這個叫做客塵或叫做塵沙。因為他如來藏在裏面,所以這樣的一個理論就叫做如來藏,有些經典也叫做如來界,這個界有含藏的意思。
那麼如果是這種說法的話,它就是符合佛的體性,佛性本具,這種說法就是說,你修行就是你把外面這一層客塵去除就好了,一個一個這樣修行去除,讓裏面的如來顯現出來。所以他就這個立場來講說眾生本來是佛,但是不是說你現在是佛,他含有如來的體性。
但是就印度的論師來講,或是印度的祖師講,他認為這種是一種最通俗的說法,引導契入的方便。因為這種容不容易理解?很好理解,但是你如果要挑毛病的話也很容易挑,但是你現在先不要挑毛病,這以後要挑,以後我們慢慢再來談,因為以後還會再談,這個只是告訴你說這是第一種佛的體性說法。所以印度的祖師,中觀唯識的論師他認為說這種是一種最通俗的說法,是引導眾生進入佛法的方便。 告訴你說,你本來就有佛的體性,所以你成佛是早晚的事情了,但是你現在必須要好好用功把外面的客染,把他消磨掉。你(聽到這個)你這樣會不會(對修行)比較有信心?你不會問師父那麼多問題,你就去做就好了。
你說這種理論在禪宗裏面有沒有類似這樣?有。很有名的神秀和尚他說什麼?「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是什麼?菩提是覺,這是菩提,他用菩提樹來代表菩提,也就是身如菩提樹,然後心如明鏡台,因為一切本來清淨。但問題是你現在不是,要怎麼樣?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以他有也沒有錯?他沒有錯。但是六祖慧能是從般若的立場告訴你,「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切入角度不一樣。神秀是比較從如來藏的立場來講的,然後六祖慧能是比較從般若中觀的立場來講。
這樣你學這個有沒有好處? 有!你終於知道說為什麼兩個會講的不一樣,因為兩個的立場有一點點不一樣,但是終究告訴你要修行,要好好去除我們的心垢,這個都是一樣的,修行的方法還是一樣。
2、成佛的可能性
這個是中觀唯識論師所講的,論上所最常講的。
有成佛的因緣,而且他開顯出了佛性的深義,一般比較不容易去理解,但是它還分成理佛性,還有行佛性。
我們會針對成佛的可能性來特別的來說明什麼叫做佛性,因為他告訴我們是成佛的因緣,然後因為它比較深,比較理論,所以一般不容易去讀到這些,也不大會去理解這些。而且他在成佛的可能性裏面,還分成理跟事上來講,所以叫做理佛性跟行佛性。
為什麼我們一般不容易接觸到?老實說中國佛教自唐末以後,經過會昌法難,很多的義學大師都不見了,你們知道什麼叫義學大師?義學大師不是他們沒有修行的,而是這些義學大師很注重教理。唐朝中期像師父這樣子講經的非常的多,到處都是,開大座的幾千人都是,所謂開大座就是大場的佛學講座了。
唐朝中期到稍微晚點非常的流行,各宗各派在那個地方,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基本上在到唐中已經都形成了,所以義學大師非常的多,各宗各派的都有,而且修行的次第,還有他們很重視次第,他有開出一個系統,而且他們重視系統的講經說法。所以相對來講,那時候的禪宗還有淨土比較不流行,我說相對,因為那時候宗派太多,而且很多都是講教理的。而且很重要的是他們那時候很注重經律論三藏裏面的經跟論,他都注重,從印度傳過來的戒律當然每個出家人都要學的,但是他們很注重經跟論是平等的注重的。
所以當初也有幾個宗派是依論而成的,比如說俱舍宗,俱舍宗就專門探討俱舍論的;成實宗,專門探討成實論的;攝論宗,專門探討攝大乘論的,它連論都可以成宗。所以古代唐前的祖師非常注重經律論三藏裏面的論,跟經是看成重視度是差不多的。可惜到了會昌法難以後,義學大師破壞至盡淨,要麼殺要麼剮要麼趕走,要麼跑到山上去躲起來。因為毀佛,短短的一兩年內,大部分的宗派都不見了。因為這些義學大師要培養多久?他自己本身要培養幾十年,但是問題是他之所以能夠培養幾十年,一定有很好的背景。這些背景要建立起來要多久的時間?可能是幾百年的時間,是不是這樣?你一旦把他的背景,整個這樣的一個成立的基礎破壞掉了,然後他本身你又把他要麼殺要麼剮,要麼趕到山上去躲起來怎麼樣的。這樣一破壞掉之後,還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建立出這樣的一套義學系統?要很久的時間的,如果加上後面的又太多的戰亂的話,那很難的。
所以到唐末以後義學末落,中國佛教開始不注重論,只讀經,不注重論,因此只看到了這一部分——佛的體性說。這個部分(2、成佛的可能性)沒有人去注意,也沒有人去在意,也沒有人去研究。
問:這地方提的佛性,眾生有佛性,然後這個桌子椅子是沒有佛性的,對吧?在《心經》裏邊不是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那個是講的?
師父:空性。
問:空性和佛性有什麼區別?
師父:記得有理佛性,還有行佛性嗎?成佛的可能性裏面有分理跟行,或者是理、事。
理佛性(理—空)空性:一切法從本以來是無自性的—本性空寂。
佛性:這無性即空,空即不生不滅的法性,可稱為佛性。
成佛的原理:此法空性,就是可凡可聖,可染可淨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
悟:但空性就是勝義,是悟而成聖,依而起淨的法性,實為成佛的要因。
眾生有佛性:法空性是遍一切一味的,於一切眾生無差別,所以說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
方便立名:為了引發一般的信解,方便說此法空性為如來藏,佛性,而說如來本有智慧德相等。
理佛性,理就是緣起性空。
空性是一切法從本以來無自性的,一切法無自性或是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個叫做本性空寂。
佛性就是指無性即空,空即不生不滅的法性可以稱為佛性。這就般若中觀講的佛性,就是一切法空性,簡單的講。般若中觀講的佛性就是理上來談,一切法空性即是佛性。一切法空才可以從緣起有,一切法空,「生佛不二」。在佛照樣一切法空,在眾生照樣一切法空。問題是佛悟一切法空,我們沒有悟到一切法空,差就差在這裏,所以就理上來談。因此就《般若經》或中觀祖師認為所謂的佛性就叫做理佛性,是指一切法空性。
因此《中論》上面講,「一切法空故,一切法得成」,什麼意思?一切法不空,一切法不得成。
一切法不空,本來有的它就是有,它永遠就是這樣,本來是佛他就是佛,本來是眾生,你永遠是眾生。一切法不空,有,它就一直是這樣,沒有,他也不會再生出來了。因為一切法空,所以能夠依於因緣去具足一切法。因為一切法空,你可以去修善斷惡,因為一切法空,善法可以去具足,一切法空,惡法因為無自性,所以可以斷除。
如果一切法不空,惡法永遠是惡法,惡法就是實,你沒辦法斷。 這樣各位明白了,還是不明白?我慢慢再講還可以,所以就《般若經》或《金剛經》來講,他講的佛性就理上來談叫做理佛性,就是一切法空性。
問:剛才你講的一串的這一切法空或怎麼樣,我覺得我繞暈了。
師父:師父不要講那麼多繞,我講簡單的:
一切法空性就叫做佛性,成佛的原理,此法空就是可凡、可聖、可染、可淨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這樣清楚嗎?
那麼我再講一下,《中論》上面講說,因依於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得成,為什麼?因為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是緣起有的。一切法緣起,所以一切法是無自性,所以無自性是空。 空的定義就是無自性,(問:空不是空白,是無自性?)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空是指無自性,就是萬事萬物沒有一個本質。為什麼呢?萬事萬物是從緣起而有的,它沒有本質,所以它是在生滅變化當中,那麼它沒有本質。它是依於緣起而有的,萬事萬物的因緣和合而有。所以你要成佛,可以,你去修行,去度眾生,你就可以去具足這些資糧。那麼你說我有貪嗔痴煩惱,因為貪嗔痴煩惱也不是實在的嘛,所以你可以去破除它,因為貪嗔痴煩惱也是空性的,也是無自性,所以你才可以斷除。如果貪嗔痴煩惱是實在的,本有的、堅固的、不移的,你動不了它,這樣清楚嗎?所以一切法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一切法空意思是說一切法無自性,沒有本體,沒有實質。因此就般若中觀認為說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可以去斷惡修善,可以經過三大阿僧祗劫去積聚這樣的資糧,這個叫做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在在理上,一切法空性就叫做佛性。
問:還有一種說法叫「明空不二」,什麼意思?
師父:常講的是叫做空有不二,或叫做色空不二了,比較少聽到「明空不二」。
問:是空,就說現在就要咱們坐在這兒,每個人無自性,但是師父講的啥,周圍的一切我們都能明明白白的知道了,從這些東西知道它是無自性的。
師父:我比較沒有看到經典上這樣談,有可能是禪宗或是哪一些祖師的,但是印度過來的經論我比較沒有看到「明空不二」這樣子。 你如果說是密教有可能,師父對密教經典比較不涉獵,顯教的經典比較講空有不二,比較沒有講明空不二。
所以說成佛的原理:此法空就是可凡可聖可染可淨的原理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這個叫做理佛性。
悟:但空性就是勝義,是悟而成聖,依而起淨的法性,實為成佛的要因。
因為空性不是一向都是這樣子的嗎?但凡夫跟眾生差在哪裏?凡夫不理解空性,沒有悟到空性,以為有一個實質的我,還記得師父畫的圖嗎? 其實在大乘佛教還有三乘共法都可以畫的。還記得這三個圈嗎?三個圈對不對(師父畫圖)
這個是什麼?我執,外面是什麼?外在一切是無常,就大乘佛教來講無常就是空。就是無我,就是空,但是我們有我執沒有辦法悟解到一切空,所以會對外在的這一切本來是空的東西起執着,一起執着就會產生痛苦。那問題是佛陀或聖人,他們了解空,所以因為這兩個一定是衝突的,空跟我一定是衝突的,你如果能理解空就百分之百知道無我,就能百分之百接受外面的一切變化,所以就會百分之百的不會苦。所以他這裏講悟,空性就是勝義是悟而成勝。
聖人跟凡夫的差別就是一個悟空,一個沒有悟到空,你也可以說悟到無常,悟到無我,悟到緣起都可以。依而起淨的法性,實為成佛的要因。所以空不但是成佛,一切法空不但是成佛的可能性,而且是成聖的關鍵了。你要成聖人就是要悟,必須要悟空性,這個叫做成佛的可能性。
眾生有佛性:法空性遍一切一味,與一切眾生無差別,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都有佛性。所以一切法空性到哪裏都是這樣子所以一切眾生具有佛性。就理上來講因為一切眾生法空性是遍一切的,在佛也是法空性,在凡夫也是法空性,就這樣來講,叫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樣清楚嗎?跟這個就不太一樣。
所以後來的論師在解釋如來藏學說的時候,就把這個如來藏說其實這個是空性,佛陀只要引化眾生,所以他說有一個如來藏。因此在中觀論師的理論裏面,他認為這個東西(如來藏)其實就是空,是指無自性的意思,那麼這個無自性是遍一切一味的。一切眾生皆是這樣子,阿羅漢也是這樣子,佛也這樣子,你也這樣,我也這樣,叫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是法空性遍一切處。這樣子明白嗎?1:02(白板圖,如來藏見《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門P272)
問:比如說如果大家一切都是無自性,這樣的話我們常說的自己在積累一些資糧的時候,積累資糧的是誰?
師父:積累資糧的。師父不想跟你打一些禪宗的啞謎了,師父當然可以講說沒有人在積累資糧,積累資糧是誰?呵呵。 好像禪宗在悟,未生我前,我是誰?生活之後又是誰?死了之後又是誰?
我們是有情眾生,但是有情眾生他是一切法空性,因為他是緣起的,但是他是緣起,它並不是說沒有,你們一直要弄清楚一個東西(觀念)——空不是沒有,(說)沒有人在累積(資糧),如果這樣講沒有,他有很可能在語言上就落入斷滅了。 他說沒有,那我就什麼都不要做了,這樣知道嗎?怎麼講呢?每一個人每一個人,有我們的無限因緣所繼承的,所以你跟我是絕對不會重複的,因為他是無限因緣所聚合成的。
所以你還是有這樣的一個你,這個叫做世俗的假名有,但是就勝義來講,這個世俗無限的聚合成,有沒有一個不變的本體在裏面? 沒有。但是我們無限因緣聚合成如夢幻泡影嘛,是空還似有,似有而非實。我們就是這樣的一個緣起的假名而合和的眾生,在這樣不斷的修行。這樣可以了解師父大概講什麼?
師父舉一個例子:卡加利的bowRiver是條河,那麼這條河是不是一條由無限的因緣所構成的? 那麼Amte是不是也有一條河?兩條訶一不一樣?絕對是不一樣的,因為兩條河你不要說都是水。問題是兩條河的長度、寬度,周遭的景物,還有它所在的地理位置,還有它的水量全部都不一樣,你不能把兩條河給混在一起的。但問題是就卡加利的這條bowRiver來講,你把它分析到透底了,它有沒有不變的本質,這個就叫做bowRiver,有沒有這樣一個東西?沒有?它無外乎就是水、地理環境、形狀,還有卡加利,還有周遭的這樣無限因緣去組合它而已,但是你不能說沒有這條河?是有的,但是它的因緣所成之下,它是沒有本質的。
我們眾生也是一樣,你不能說(眾生)沒有,講空跟講沒有是兩碼的事情,我們是由無限因緣複合而成的,所以兩個人絕對不會完全重複的,你雙胞胎你也不會完全重複的。兩個雙胞胎他各有各的業力,難道雙胞胎都是同時生沒錯了,問題是以後嫁了先生生的孩子會一樣嗎?過去的業力來的也都不一樣了,這個就是在無限複合裏面有一個假我,由這個假我來斷煩惱來修行。因為我們不知道這是假,所以我們一直執着,一直執着就有三界的輪迴跟煩惱,這樣可以嗎?如果還有問題,你回去把師父三乘共法(複習一下),因為這個地方師父在三乘共法裏面花了蠻多時間。
你可以再把它複習一下,其他同學還有沒有什麼問題,新來的同學如果聽不懂沒關係,儘量聽就好,聽多少算多少。
問:「一味」是什麼意思?
師父:「一味」就是說沒有別味了,這是佛教一種修飾詞,因為空到哪裏都一樣,你不會說「空」到我這裏是空,到你那裏變了一個什麼東西。這種描述就是說到哪裏都一樣,法空性到哪裏都一樣。
方便立名:為了引發一般的信解,方便說此法空性為如來藏。
佛性:而說本有如來智慧德相。
所以師父現在漸漸可以明白說為什麼經典佛陀都要這樣,因為師父有時候很多一直解釋空性什麼,講了大半年一二十年,後來還有一個還是常常會有人跟我說,師父,「空」,是不是等於沒有?還是會落入這樣子的,所以空真的不容易理解。
那麼一下子講一切法空,很多人真的沒辦法,有些學得很久的,他還不明,何況初學不久的。所以為了方便,佛陀才告訴我們說,我們有如來藏,有如來智慧德相。其實就論師來講,他認為這個講我們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在裏面的,他認為這個是方便說,就實說這個是空性,把空性用一個名稱叫做如來藏,叫做佛性來稱呼。
這樣子同學有沒有可以理解,大概這裏應該可以。 有沒有同學有什麼問題?你們講到這裏以後也想說,原來我常常在念《心經》、念《金剛經》,以為念念其實沒什麼,才會知道說原來它的道理那麼深。這些東西如果你第一次接觸一定會陌生,而且會有那種不熟悉的情況,這個是正常的,慢慢薰習久了你慢慢會越來越熟悉。
問:像這種空性,就像凳子桌子還有松樹,就沒有了?
師父:你問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很多人沒辦法回答的,以前在討論這個的時候,你們知道某某在問什麼?他說既然說這個法空性遍一切處,有情無情。既然這樣講,是不是說桌子是不是法空性呢?石頭是不是法空性?也是。難道能夠說佛陀跟桌子有佛性嗎?就印度佛教來講,無情物是不能成佛不能修行的。 這個問題很多人問的時候他沒辦法去解答,很多人覺得中觀沒有去解決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就實來講,對中觀不是問題,為什麼?因為(桌子)就不是有情,它就是沒有情識,所以中觀基本上就認為說,有情無情本身就有差別的,所以中觀就不在這方面下功夫。因為中觀在某些意義上跟《阿含經》很像,就是說去談無情的外界這些東西是沒有太大意義。
所以中觀在談一切法空的時候,它當然也談說,無情物也空,但是它重點不是在講無情物空,因為講無情物是空沒有太大意義。它還是在分析有情,這樣可以嗎?但是你這個問題是非常好的一個問題。因為很多人在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會覺得中觀沒有唯識學的積極性,會不會說那桌子也是空嗎?但是基本上對中觀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中觀認為你去分析無情物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有情、無情它本身就是不一樣。
問:師父這個問題我覺得也是疑惑了很久,就說是無情和有情之間的根本區別,就是識的問題?
師父:因為情他叫做情識,等一下講菩薩會講。
問:那個「悟」的地方,寫的就是說悟而成聖,儘管石頭有空性,但是因為它缺少識,它悟不了空性。
師父:等一下師父再講菩薩「菩提薩垛」的時候就會特別講,菩薩那個薩垛叫有情,叫覺有情。 基本上有情就是情識的意思,能了解、能明白、能認知的意思。
問:中觀說這個無情,這個不是個問題。
師父:中觀還有中觀學家認為無情不是一個問題,中觀是從究竟空性來來看佛性,但是它重點重在分析有情,不重在分析無情物,因為他認為有無情本身就是不同。
問:因為是有情的概念,相對有一個無情的概念,會因為我們是有情,我們來說有情,因為這是相對建立的概念,所以中觀他着力在有情這一方面?
師父:不是,不只是中觀決定着力在有情,你要記得師父講一件事情,佛法本來就是在探討有情,這是重點,因為你在探討生死輪迴才有意義,無情物它不生死輪迴。他(佛法)本來就不是在分析無情的東西,因為這是符合佛法一概的概念,記得師父從五乘、三乘共法一直講說,你在分析四諦十二因緣,你在分析這些東西都是在講有情,而且重在人類的分析。(中觀與唯識)有它的不同點,但是到就實的時候是差不多了,但是在表述上有它的不同點,你不能說全部都一樣,因為畢竟中觀不承認說,我們看到一個識所現,他不承認這樣子。 這個地方有它的不同表述,描述了。
問:這個地方講的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好理解。如果說眾生和佛,他們的佛性一樣的?
師父:就理上來講一切法空性
問:空性上來講是一樣的,但是像《圓覺經》裏面還有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要是站到這個理上來講的話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認為眾生本來是佛,到後來退墮成眾生。這樣理解是不對的?
師父,這樣理解是不對的,所以《圓覺經》上面就是認為說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圓覺經》他不認為眾生會退墮成佛,如果這樣問題就大了。
問:那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它這個意義它到底是什麼意義?
師父:如來藏的意義。
問:還是講佛性的問題。
師父:《圓覺經》是屬於如來藏經典,我講一下就好,以後我會再講,《圓覺經》是屬於如來藏經典,他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講如來藏。師父不是說有一類的理論是講說我們本來是佛,具備一切如來德性智慧,被無始以來的貪嗔痴客塵所覆蓋, 就裏面這個意義來講,本來是佛,是具佛的一切德性,智慧德性都有,(師父畫圖,同上)但是跟佛不一樣在哪裏?佛是把外面這一層去掉了,眾生是還有外面這一層。
問:不能是理解成原來就有如來,然後慢慢的什麼給他....
師父,不能這樣,問題就大了,成佛了,佛還會覆蓋了多少,又是那種(眾生),以前是佛,不好意思,我又回來了(眾笑),這個就落入無記跟妄想裏面去了。 他不是這樣講的,所以這個如來藏他不會說,我本來已經清淨了,又(染了)。大慧菩薩在《圓覺經》裏面就是這樣問的,是不是?你看他就是這樣問的,佛說因為你要講如來藏說是要一個整個講的,不能把它撇開說我不是這個,然後後來被覆蓋了。所以他講說眾生本來是接近如來智慧,但是無始以來就一直被覆蓋住,這樣子是整個一體的,你不能把它分開了,你分開就會落入那種,本來是如來,結果不知道什麼去沾染了,然後被覆蓋住了,我又變成眾生的。
問:這個佛永遠不會出現一絲無明?
師父:不會,佛就是究竟圓滿的,不會再怎麼樣的,沒有這樣的問題。如果有這樣問題,我們不要修了,修了好幾劫,三大阿僧祗劫(,好不容易成佛,結果)慢慢又回(到眾生位)來了,那我不用再修了。我也不要再讀書了,讀到很高,忽然間一片空白,從國小又開始繼讀,(不會的)這樣知道嗎?《圓覺經》裏大慧菩薩提出這樣問題,佛就駁斥他說不是這個樣子的,已經不是他了。
問:好像《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說無情了,裏面不是要說江神、河神、海神?
師父:那個東西是有有情,是說借住在那個地方,你知道嗎?那個叫鬼神村,比如說鬼道眾生,還是其他那些什麼道的眾生,他附着住在那個地方,叫做山神、海神,不是說山本身是有靈性的。山神是指他鬼道眾生的力量大,他借住在那個地方,所以他掌管那個地方。或是說有些大樹很大,不是說樹本身它是有靈性,是說有一些鬼神附着在樹上,所以當我們以前比丘戒裏面有講說,你要蓋精舍蓋什麼不能去砍超過多大的樹。佛教裏面不是說樹有靈性,是說叫做破壞鬼神村,因為那是鬼神聚居的地方。包括上廁所要三彈指,因為以前都在外面,你到一個樹下一弄,結果一個鬼就住在一個大樹,那是他的家,他就附着在上面。不是說這棵樹本身是有靈性的,所謂的樹神它是鬼道眾生,或是其他道比較高級眾生,他住在這個地方,很多比丘去那邊小便就把他撒了,他就被弄到很生氣,生氣他會找你麻煩,問題是比丘持戒精嚴,他奈何不了他。那怎麼辦? 找你老闆,他就去找佛陀說,你們這些(弟子)這樣我也沒辦法對她怎麼樣,但是你這些又觸犯到我啦。那佛陀就告訴(弟子們)說,以後你們如果要在外面大小便的時候就三彈指,就是表示我要做什麼,我看不到你,請你趕快走,就會有這樣子。所以不是說無情物有靈性的,他意思是說那個東西都是鬼神附着的地方。
問:他怎麼的他是沒錯的,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這樣的能力,釋加牟尼講他不僅僅是世間各種人。
師父:這些在佛教的經論裏面都講得很清楚了。對沒錯,它是附着的。
問:有一個典故,(81分沒聽清)
師父:有些故事他是比較直白的一些故事,是比喻性的了,是表示說他有那一樣的一個神通能力的,還有他的智慧的,不能把它當成是真的石頭點頭了,我認為是不能這樣理解。我們很多故事你不能照它直白的意思來,因為這樣問題會很大。
這樣了解嗎?好,其他同學沒有什麼問題?
問:如來藏原來是方便法門,讓你理解空性而造成的障礙。
師父:所以方便如果沒有弄好的話,我說有些東西,你作為你進入(佛門)的基礎(是可以的),如果你沒有真正了解到它的用意的時候,真的會變成障礙。比如說我們剛開始(入門的時候,會)說你要皈依三寶,要拜佛禮佛,剛開始拜佛禮佛是很好,但是如果你搞不清楚,以為拜佛禮佛就功德很大,這樣就叫做修行,你其他就不學了,這些(方便)都變成障礙了。
問:剛開始的時候你們是跟我們說法官是不是是我自己這麼想,我想也有一些不可能的生動說法,然後他說的話雖然說代表像我們也可能是今天都可以理解他,你也常常有時候菩薩現各種身(82分聽不清)
師父:這個是可以的,但是因為它講的邏輯性不是這個樣子, 另外一種理解是可以的,因為我也可以說經典上也講,你說法的時候不一定是看到的這些眾生來聽法,也可以很多天龍八部什麼都是有的。但是師父比較不喜歡去談這樣的東西,你們要知道師父講經的特色跟重點,師父比較不喜歡,因為這些我看不到,而且重點是佛陀講了很多經,他也講天龍八部,但是佛陀講到最後他重點就是為人而講。所以人是有註冊的學生,其他道的是來旁聽的。不管他們智慧高低都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佛陀講經,當初也大部分都是講給人比丘那些聽的。當然我也不否認說那些經典上面確實是有講,但是師父比較重視佛教的人間性,所以你們聽久了就知道說師父的特色到底是怎麼樣。
問:我們在回向的時候不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然後下面說可以成佛,對這又怎麼解釋?
師父:我們慢慢再解釋,去西方極樂世界不等於成佛,這樣可以了解嗎?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了,那些我們後面再講,剛剛他問的是說成佛會不會再變成眾生,他的問題是這樣,不是說去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明白。來短短的在今天是最後一堂課,兩個月後我們再開學,9月中再開學。
行佛性(事—緣起)發心:依修習發心而成為成佛的因性。
唯識:依「法界等流」的「聞薰習」,成為成佛的種子。
《法華經》:「佛種從緣起」,也就是約行性說的。
行性:一切法空性,為可能成佛的理性,依佛菩薩的教化,發心成聞薰習,為可能成佛的行性。
緣起性空:因為無性空,所以從緣而起:從緣而起,所以是無性空的。
約理佛性說:一切眾生都是有佛性的。
約行佛性說:待緣而成,所以是或有或無的。
二位:性種性位,習性性位。
講理佛性還不足,行性佛性,所以大家不要太高興,不要以為說大家都是空性,佛也是空性,大家有佛性,還有行性佛性。
行佛性:依發心修習而成為成佛的因性。
所以光理佛性不夠,因為你不發心,你不修學,一切法空性還是一切法空性,你還是永遠是眾生。所以他重點還是告訴你說,行佛性是講緣起,前面講性空,這邊講緣起,你依於性空,但是你必須去具備成佛的因緣。就是說你要發心修行,所以就是依修習發心而成為佛的因性,你一發心就有這個因在了,就種了因的種子,所以要發心。
你不要以為就理上的法空性就夠,不夠!理上法空性永遠是理上的,你永遠不是佛,你也永遠不會成佛,所以你第一步要發心,發心種下的種子就變成成佛的因性了,就叫做行性佛性。
唯識:依「法界等流」的「聞薰習」,成為成佛的種子。
什麼叫做法界等流?就是你必須聽經聞法,聽到佛法熏進去了,就成就無漏的種子在裏面,所以你還必須要聽經聞法要發心。
聽經聞法發心就種了這個種子裏面
所以《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也就是約行佛性說了。
為什麼叫從緣起?因為你必須修行去具足,所以叫做行性。
行性:一切法空性雖然是可能成佛的理性,但是依佛菩薩的教化發心成為聞薰習,稱為可能成佛的行性,這個叫做行佛性,所以這個是更重要的。
你了解理佛性,那只是了解而已,但問題是現在你怎麼做?你要發心,要聽經聞法,要皈依三寶,然後發願種下這樣的一個得度的種子在裏面,就稱為行佛性了。
緣起空性:因為無自性空,所以萬法從緣起,因為從緣起,所以是無自性空,這是中觀的理論。
所以說約理佛性來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是約行佛性來講,那麼一切眾生或有或無,為什麼無?因為你沒有發心嘛!你沒有種那個種子,所以沒有,為什麼有?因為你發心種了種子,那就成為因性,就是行性佛性的第一步了。
所以你看這些講各種佛性,都是不同經典上講的,有些重在理佛性,有些重在行佛性,有些重在佛體性,各式各樣。你看印順導師從各種經典裏面把它統攝歸納起來,然後列出這樣各式各樣佛性,又把它系統跟實體化之後,然後告訴我們一個可行的方式到底是什麼,就是這一本《成佛之道》好的地方。
因為前面的這種各式各樣佛性都不是只是單一經典,都是印順導師從各式各樣的經典裏面看了之後把它統納起來,有這幾種佛性,然後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怎麼樣去信受。所以如果今天你不看這個,你不聽印順導師說的這些,你以為佛性就是指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你一定也就是這樣而已。你不知道說,原來佛性還有這麼多種解釋。
所以印順導師到最後目的要告訴你什麼?所謂的佛性,真正的佛性叫做行佛性,叫你要發心發菩提心,種下菩提種子,這個叫做行性佛性。所以這個叫做約行佛性說,待緣而成,所以是或有或無,就不能說一切眾生有佛性,只有發心發了大願種下種子的眾生,才有這樣的佛性,這個叫做行佛性。
問:師父法界等流是什麼意思?
師父:法界等流,如果你去看《俱舍論》裏面師父講過,但是因為你既然問了師父再講一下。等流叫做同等的流類,同體性的流類,(師父畫圖)比如說這邊有水這邊有水,你這邊挖一個洞把它打通了,他會不會流過來?那麼佛教的唯識的理論也是這樣,師父不是說我們不是有心嗎?心不是去接觸一個外境嗎?然後心還會現出一個東西嗎?記得唯識的講法,心去接觸到外境的時候,自己不會現出一個相出來,這兩個東西的相似度那就很難講了。現在意思就是說,當你聽聞到佛法,法界等流這個佛法的時候,你會現出一個相似的(相)這樣的過來叫做等流,叫做法界等流, 這個是攝大乘論里講的。所以當我們聽經聞法的時候,我聽到了這個東西,為什麼你沒辦法理解,因為你以前沒有聽過,所以如果我們說這個是A、 B、C的話。為什麼你聽不懂?因為你現出來的等流(B)沒辦法跟相(A)一模一樣,有時候你以前沒有薰習過,所以有時候差很多,所以第一次聽師父講什麼,你根本不知道師父在講什麼,但是你不斷的聽慢慢了解佛法之後,你的等流就越來越相似,越來越平等了,平等流類。
等流意思就是說,B跟A是相似的東西,是平等流類過來的,但是你現在沒辦法,因為你裏面的種子薰習的不多。那麼你剛開始從法界等流熏到了一點點,進去種子裏面,下次聽到再現出來,相似度怎麼樣?越來越高,表示你的理解越來越透徹。因為你薰習進去的佛法種子越來越多,所以你下次再聽,現出來的讓它很相似,你就懂了,然後再熏進來,你就越懂越深了。 所以很多同學問我說,師父,你為什麼都有辦法記得那麼多?我說我二十幾年都在薰習這些東西,不是我特別聰明,是因為花的時間多。
好,同學講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等流是不是本人可以不用這一生薰習佛法,不管薰習其他任何非佛法的?
師父:這裏法界等流是重在於清淨的佛法。
問:我們有些人你一聽到眾多的東西一聽就很在乎
聽聽看,可是這通三世,也就是說像我們有些人你一聽到般若的東西一聽就很在乎。
師父:通三世,因為你要記得你在跟阿賴耶裏面的東西是一直保持着,下輩子你聽到了你當然會比別人更熟。
那麼有些人為什麼說我學的特別快,為什麼?他過去他薰習的多,所以他過去的等流他聽到了,現出來了,就很接近,因為他過去薰習的多了。你說為什麼都學那麼久聽不懂?因為你過去沒有薰習,那怎麼辦?這輩子有空有機會多學習,這就是這樣子。
人都是這樣,其實這裏講的法界等流是指佛法,但是實際上你學其他技術都是這樣子。為什麼人有些人天生下來比較會畫畫?他過去生中熏來的,你也沒辦法說為什麼。有些人一生下來對音樂的敏感度,你摸了兩三年,人家摸了幾個月比你強,過去薰習的,他現出來的就容易去接受。所以不要羨慕別人,多薰習就對了,不要怪你父母親了,基因不純跟那個沒有太大關係。就佛教來講,基因只是輔助條件,你過去生中的薰習才是主要條件,你父母親是你的助緣。助緣當然重要,不是說助緣就不重要,助緣是很重要,但你過去造的業跟薰習才是你的主因,所以好壞都不要太高興。好的要感恩的,不好的不要怪父母親了。
問:我們這個聞薰習應該是屬於心的?你說ABC它不是有法界等流聞薰習了?
師父:這邊(A)到這邊(B)叫等流,這邊進(阿賴耶)來叫做薰習,如果你聽到的是佛法,然後(B)現出相似的叫等流,這邊(B回到阿賴耶)過來的叫做薰習,然後你聽到之後,(B)再現出來的,那就是現行。
好,同學們有什麼問題?好,很感謝各位同學。很冷的時候師父說那麼大的雪,又那麼的冷的天氣,大家來這邊這是難得。現在夏天就說這麼熱的天氣汗流浹背了,還敢這樣子過來,真的是難得,也很感謝各位,我們下次9月中我們再繼續來學習《成佛之道》。這三個月來很感謝各位能夠這樣齊聚一堂,分享佛法,尤其在卡加利這個地方,很感謝各位來護持這樣的佛法,謝謝各位,阿彌陀佛!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