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身念处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重定向自身身观念处

居于身而观身,可以引申为专注集中于身而观察身,意思就是说专注在这个身上,然后去观察这个身[1]。身念处又名身念住,身身观念住,身身观(SA),观身(GA),观身如身(MA),身念处(SA/DA),南传作“在身上随看身的(地)”(kāye kāyānupassī,逐字译为“身-身+随看的”),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 contemplating the body in the body (SN.47.1),并解说这是“以将之从其它隔离(如受、心等),决定所缘(身)”,“受、心、法”的情况亦同[2]

身念处的入门方法[3]

身念处有很多种方法,以下是结合了念身、不净观、四界分别观、死尸观的简化入门法:

O、基础:念身

  1. 放松身体
  2. 觉知行、住、坐、卧时身体的姿势
  3. 随时觉知行、住、坐、卧时身体的动作

一、不净观:皮、肉、骨等

坐下后,先具念全身,觉知全身是坐着的,以收摄心念,这就是“念身”。在接下来的各步骤中,也要保持对全身大致的觉知。

然后觉知身体外层的➊ 皮肤,把觉知放在皮肤上,先从觉知头部的皮肤开始……然后从上而下,扫描脸部的皮肤……脖子……肩膀……两手……身体……腿……脚的皮肤。扫描时,觉知各部分所在的位置,初学者有时能很清晰地觉知,有时没有那么清晰地觉知,这没有关系。接着觉知身体中的血肉,先觉知脚,这里有脚的肉,从觉知脚的肉开始……然后从下而上,觉知腿的肉……腹腔的肉……上半身的肉……手和手臂的肉……脖子肉……头部各处的肉。接着觉知骨头,觉知头骨,从上而下,观察头部的骨骼……牙齿……肩胛骨……臂骨……胸部肋骨……脊椎……骨盆……腿骨……脚骨。这样做了三次的身体扫描,觉知皮、肉、和骨。皮包含了头发和指甲,肉包含了所有内脏,骨包含了牙齿,这三部分包含了整个身体。

这样的扫描能够收摄心念于身体上,并且了解身体是由这些部分组成的,而能正观:每一部分的身体都对存活有重要性,但认为充满种种不净的身体有诱惑力、吸引力的想法,只是心的投射。不净观完成后,可进行四界分别观。

二、四界分别观:地、水、火、风

四界是古代印度人将一切物质及物理现象区分成的四种组成:地界(坚固性)、水界(湿润性)、火界(温热性)、风界(移动性)。

  • 四界的第一个是地界,坚固性。整个身体坚固的特性,在骨头特别明显。在这阶段,要觉知身体的地界。先前“不净观”的阶段只扫描骨,现在则对整个身体都觉知,但自然着重在骨头上,因为骨头特别坚实、特别能彰显地界。
  • 四界的第二个是水界,液体性、湿润性,在血肉特别明显。在这阶段,要觉知身体的水界。先前“不净观”的阶段只扫描肉,现在则要觉知肉加上整个身体。
  • 四界的第三个是火界,温热性。整个身体都有温热,但最明显的是皮肤,皮肤能感觉到冷热。在这阶段,要觉知身体的火界。先前“不净观”的阶段只扫描皮,现在则要觉知皮还有整个身体。
  • 第四个是风界,移动性。身体随时在动,每一个细胞、组织、循环系统都随时在动。在打坐时,最容易观察到的移动性通常是呼吸。在这阶段,要觉知整个身体的移动性,特别是呼吸。觉知吸……呼……吸……呼……气息的进出。

观察这四界时,就能正观:这个身体跟外面的自然界成分实在是一样的,例如头壳的地界和大地的地界是一样的。简言之,这身体没有独存的自我。

觉知风界后,可接著作死尸观。

三、死尸观

作死尸观时,可以先忆念任一个骷髅或死尸的照片或影像,提醒自己死亡的必然性。

《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五〈七日品 40〉第8经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忆念死尸的影像后,可与呼吸作个结合:在吸气时,觉知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吸气,这即是“念死”,在呼气的时候则修习“放下”;每一次的吸气时就念死,而每一次的呼气时则放下。

这也是为死亡所作的练习,在临终时也应该这样应对,而懂得放下。死亡必须要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才能接受它。当认知到死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时,也才能完全地活着、不虚掷生命。

万一修习念死造成了恐惧,则多着重在呼气以及放下,能够将心镇定下来,以回复到平衡。相反地,如果逐渐懒散了,则多着重在吸气以及念死,可以更精进,让自己彻底活在当下。

一开始提到的“念身”,是随时觉知行、住、坐、卧时身体的姿势或动作,以收摄心念。因此在打坐完后,平日的行动中,仍可念身以收摄心念,衔接打坐修行与日常生活。

以上入门方法是由无著比丘依据南北传[4]经典综合整理,其经文根据、学术分析、以及进一步的修法,可参考本卷末线上“进阶辨正”的连结。

分类“身念处”中的页面

以下4个页面属于本分类,共4个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