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法法性论 第三讲
上如下源法師主講(文字一校:瑾,二校:燕雀,三校:Haien)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阿彌陀佛。各位同學大家好。
好,我們這是第三講,我們繼續來看看我們這個《辨法法性論》。現在,我們上一堂課談到略標,略標已經講完了。現在你看這一邊 ,這一邊。如果依section來講的話,我們談了三分之一了, 這個是一部分,這個是第二部分,這個是第三部分。但是以量來講的話,好像也差不多了。我們現在這一堂課要來談辨生死,廣釋辨生死辨涅槃。那麼每一個都有六相,辨生死有六相:法相、成立相,非一非異相,所依共,所依不共,還有悟入,這六個。好。
然後辨涅槃,有六相,一樣。法性相,還有。。。你看上面有講法相有沒有,這裡講法性相。依處、抉擇、觸證、隨念,達自性,有這幾種。你們在裡面會不會發現,發現什麼呢?發現辨生死,還有別說三門,有沒有看到?這三個是重複的。也就是說這個「三門」裡面已經被包含在六相裡面。六相的前三個就是這個什麼?三門。好的,看到這個是法相,成立,不一不異怎麼樣,非一異有沒有看到?所以六相的前三相就是上面的三門。
那現在我們講辨生死的廣釋裡面只要再談,所依共,所依不共,還有悟入,這樣就可以了。辨涅槃裡面六相就全部要講。好,我們今天如果可以,把這個部分講完,好,我們來看一下。
好,廣釋辨生死有六相,它說由六相悟入。
由六相悟入,諸法為無上,謂相與成立,及非一非異,所依共不共,悟入能所取,現似而非有。
從上面講到這個地方,你們應該有些這個偈頌,有一些內容,其實應該看得出來,由六相悟入,這沒問題嘛?就是廣辨生死裡面談六個觀點或六件事情,就可以了解什麼叫生死。諸法為無上,就是說由六相悟入生死的法,這是無上的方便,就是最好的了,由六相來悟入是最好的。
這六相到底是什麼呢?謂相,成立,及非一非異。相,成立,非一非異上面講過了。所依共還有所依不共,悟入能取所取現似非有,這個應該很清楚的。對不對?能取所取,然後呢,能取中間呢,現似,怎麼樣?似相顯現好像有一回事,但實際上它是沒有實體的,這個叫做悟入。這就是你看這偈頌已經差不多都知道意思了。本論以六種相說明法,說明生死,通達法的無上方便,這個叫做諸法為無上。所謂的無上方便,就是說這樣子是最方便最好的了。
由這六種來解釋生死是最好的解釋法。六種叫做相、成立、非一非異、所依共、所依不共、悟入能取所取,現似而非有,這個就是六個。其中相、成立及非一非異如略標中說。你看我這個紅字的都是偈頌,都是它的論的本文,紅字都是它的偈頌,都是論的本文。所以它自己已經說什麼?成立啦,非一非異啦,已經在略標中說過,也就是說六相裡面的前三相,其實在略標中裡面已經說過。我們現在只要講後面的三相,就可以了。後面三相。現在來講所依共與不共,所依共還有所依不共。因為這六相裡面的所謂的相,成立,不一不異,都已經說過了。現在來講四跟五,所依共跟不共。
好,來。什麼叫做所依共跟不共呢?
諸於何流轉?說彼為所依,為情界器界。
再說一次再練習。
諸於何流轉,說彼為所依?謂情界器界。
什麼叫做「諸於何流轉」?諸於何流轉就是說我們在哪裡流轉,那個地方就叫做所依,也就是說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在哪裡輪迴?我們生死輪迴在哪裡輪迴?就是講世間。我們在哪裡輪迴?在有情世間還有器世間輪迴,對不對?所以這個叫做如果我們在那個地方,那個叫做所依。所以你看流轉處,這個流轉就是輪迴,輪迴的地方,所以說為所依。
那這個所依,我們在哪裡輪迴?兩個地方,這兩個地方不是兩件事情,但是它的特色不一樣:一個是器世間,一個是有情世間。我們輪迴就是在器世間跟有情世間這樣不斷地輪迴。
靖修有問題?你剛才是不是要問什麼?沒有,好。現在時間比較多,要問儘量問。
那麼,有情世間是講什麼?六道,有情世間就是六道,但是當然也有講五道的。但我們有情世間不外乎就是六道眾生,這就是有情世間。我們為什麼說在有情世間輪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六道裡面不斷地怎麼樣?投胎,然後活著,然後生老病死,死了之後又去投胎。但一般來講,理論上就是說你不管怎麼樣,你投來投去就是在六道裡面,除非你說你生死解脫。不然就是在六道裡面,不管是天道,人道、地獄、惡鬼、畜生,就是在六道裡面不斷地輪迴,那是因為是六道這樣的不斷地轉換輪迴,所以六道就是我們的所依,輪迴的所依處,這樣清楚了。
好,這是有情世界,另外一個就是器世間,我們生活在哪裡?在這個世間嘛,這個世間就是器世間嗎?我們的所依,生活的所依處。那人有人的器世間,但是同樣的器世間 ,鬼道有鬼道的器世間,只是他們認知不一樣,畜生有畜生的器世間,同樣是一個器世間,但是因為心識不同,所以認知會有不同,但是都是這個器世間。那這個器世間嚴格要分的話叫做什麼?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三界,所以我們講的三界六道,就是我們的輪迴的所依處。我們就是在這三界六道裡面不斷不斷地輪迴。論有情,不出於五趣。那你說,師父怎麼會一下講六道一下講五趣?誰知道,差在哪裡?
海恩,你知道?阿修羅道。阿修羅道怎麼回事?併到人道跟天道裡面去,併到人道跟天道裡面去。如果它不自成一道,所以有人中阿修羅,有天阿修羅,這樣了解嗎?如果它自成一道,那就是六道,這只是佛教的經典裡面講的不一樣而已。
好,不出於五趣,還有不出於三界,三界就有九地。三界也可以分為九地,四禪天加四無色天,再加什麼?欲界,不是欲天啊,欲界叫做五趣雜居地。
為什麼欲界叫五趣雜居地?欲界是我們現在這個欲界,欲界為什麼叫五趣雜居地?欲界有五道或六道眾生都有。這樣了解了哈,六道眾生欲界都有。那麼阿修羅啦,人道,地獄餓鬼畜生有,這沒問題,欲界有沒有天?有啊。欲界有六欲天。色無色界有沒有地獄?當然沒有,色無色界就是四禪跟四無色定。所以四個加四個,加欲界五趣雜居地就叫九地,這樣清楚了。所以三界就是九地,生死輪迴的所依。以人類來說,身心是所依,我們住的地球,山上、海里也是我們的所依。山上,海里啦,這個土地啊,這些就叫做器世間。
這樣了解。所以我們的所依不外乎就是有情世間,還有器世間。在阿含經裡面,我們的所依,它偏重在講什麼?阿含經。
它講世間,講世界的時候,它偏重講什麼?有情世間。而且它不但是偏重講有情世間,它更重視有情世間裡面的自我身心的世間,所以叫做五蘊世間,叫做六六處世間。這樣了解了。尤其是雜阿含經,它基本上不去談太多器世間的事情,也不談太多有情世間,它重視的是五蘊世間,就是我們這個身心世間。
因為這個是我們所要觀照的,生死解脫,生死輪迴還有還滅解脫,要觀照的根本就是這個身心。但是到了佛教慢慢慢慢發展之後,它把這個世間從佛教的認識擴張到一般的認識,從身心世間擴展為六道眾生的有情世間,再擴大為六道眾生生活的這個器世間,那就是所謂的有情世間跟器世間。
好,那就是三界九地器世間,六道輪迴是有情世間,這就是輪迴的所依,輪迴的所依。
好,再來。器界即為共,如共同所了。它現在要先講器世間,有沒有看到共和不共?有沒有看到?意思就是說有沒有共同分享的?
首先講器世間,器界即為共,如共同所了。它說器世間呢,是共同所認知,共同所受用,這個叫做器世間。為什麼?器世間被稱為共。但事實上嚴格來講,器世間還是有不共的地方,但是大體偏重上來講,器世間是所共,是眾生所共。那怎麼樣眾生所共,師父等一下會細講。器世間被稱為共,是因為共業所感,共同所了,有沒有看到?它的重點是因為它是共業所感,共同所了,但是約眾生類別不同來說,還是隨類而現不同的。其實上過師父的唯識學的同學,應該多少都知道這裡在講什麼。
器界被稱為共,是共業所感,共同所了。
學員:共同所了是什麼意思?
師父:共同所了就是大家的認識是一樣的,這樣清楚哈。了別,共同所了就是了別。大家的了別都是一樣的。什麼叫大家的了別都是一樣的?師父看到這個杯子,白色的,沒錯吧?有沒有看到這個杯子是黑色?沒有吧?都是白色。 我們看到都是白色,那就是共同所了。那這個杯子有一個這個我們共識為C,對不對?共識為C的一個東西,大家都看到了,沒問題,這個叫做共同所了。這樣清楚嗎?這個杯子是不是器界的東西?這個不是有情界吧?這個是器界的東西吧?所以沒問題啊,是不是?
那麼,你們現在看到的,看出去的這個風景,大家看到應該是大同小異吧,是不是?你們看到是不是有草啊有樹啊?這邊是不是看到有草有樹?有沒有看到有湖的?看到有湖那問題就大了,是不是? 這邊沒有湖啊,有草有樹啊。那你往這邊看,有草有樹,當然現在擋住了,但是那邊是不是有一個洞,裡面有一點水?大家都看得到吧?這個叫做共同所了,這樣了解吧。那什麼我們會共同所了呢?為什麼我們大家認識是差不多的呢?是這個樣子的呢?共業所規範的,因為我們都是人,我們依以過去造作人的業力,所以依人的業力引導來投胎成為人。既然成為人,我們成為人就會為人的業力所規範。
我們的眼根,六根跟六識所認識到的就差不多,認識到這個器界就差不多。那為什麼會差不多?因為就是共業所感。所以你沒有天眼的,除非你用特殊方法去開發,不然一般來講,我們就是依人的根,認識人所能認識的東西,這個叫做什麼?共業所感,因此會有共同的了別,共同的認知。那這樣的話就叫做什麼?共。所以一般來講,器世間它有不共的地方,但是大方向上來講是共業所感,共同的認識,所以器世間是大家的共同認識,是大家共同的分享,所以叫做什麼? 就叫做共。
怎麼叫做共同的分享呢?比如說師父喝到的這個是水,它是熱的,大家感覺到差不多也都是熱的,不會說我喝得很熱,你喝的是冰水,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個也是共同的什麼?感受,共同的領受。
好,那麼接下來,問題是,那其他道眾生跟我們的認識是不一樣,會不會一樣?不一樣?為什麼?因為其他道眾生的業力規範跟我們不同。所以這邊會說,導師說,但約眾生的類別不同來說,隨類而見是不同的,這就是所謂的器世間不共的地方。為什麼這個器世間這樣會叫共呢?第一個,佛陀講法主要是針對人道眾生,這樣了解嗎。你說師父,他也有對天道,那個不管,因為現在師父所談的,佛陀所講的大部分流傳在世間的,都是針對人所講的。第二個,它的共,是依同一類眾生來講共,不是依不同類的眾生來講共。所以不同類的眾生,依以它不同類的不同眾生的業力規範,它在那一道裡面,它這一類的眾生看到的東西還是差不多。比如說那個畜生道眾生,如果依一隻狗來講,這隻狗的聽力還有它的嗅覺力,狗跟狗中間除非根出問題,不然狗跟狗中間不會差太遠,所以狗的嗅覺很好,不是只有一隻狗嗅覺很好,是普遍的狗,它的嗅覺都很好,這樣了解了。
猩猩的智商很高,當然在它們裡面也有差異,但是猩猩的智商它再怎麼高,有它猩猩的限制,它不會高出人類,對不對?他一般就是三四歲小孩的智商,那普遍的猩猩來講,它就是在這個範圍裡面,它不會差太遠,所以它還是有它的業力所規範,這個叫做一類眾生,它有不同,這樣了解。
好,那現在回到這裡來講。所以這個圖為什麼一直沒擦掉?
當我們講器世間的共業所感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講這個東西(D),因為這個東西它實際上是怎麼樣,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是在講什麼,對,講C的這個相,對不對?講C的相。因為我們的業力規範,所以當我們的人道眾生業力規範之下,我們的認識顯現出來這個相,人道眾生現出來相差不多,大同小異,我們講的器世間,我們認識的是這個東西(C),而不是這個東西(D)。這樣了解嗎?
這個東西(C)因為為業力所規範,所以這個東西,同一類的眾生看起來這個東西大同小異。好,大同小異。這樣了解嗎?所以人道現出來的這個相,你們看到的這個杯子大概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細節上很微細的還是有差別。好,但是大方向上大部分差不多,那其他道眾生呢?看到的這個,它說不定就不一樣了。有些時候它眼根沒那麼強,它看到的可能是模模糊糊的,對不對?
所以有人說,牛。。。它其實,當然這個理論我們不知道,永遠不知道,因為牛到底是怎麼樣我也不知道。有的理論說我們用紅色的,那個西班牙鬥牛,對不對?拿一塊紅色的布,然後他說牛看到紅色,會特別的生氣。有些人研究說不是看到紅色特別生氣,因為牛是視盲,有些研究是這樣講,所以它主要是那個東西動來動去,它以為有威脅感,所以說,他說你拿另外一個東西在它面前弄來弄去,它還是會很生氣,因為它有威脅感,那問題是這是研究,我們不知道。所以牛見到的東西跟我們不大一樣,鬼道眾生看到的那跟我們就更不一樣了。
那不管一不一樣,其實這個都是眾生所現的這個相。這樣了解了。這個東西(D)到底怎樣,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碰到這個東西,自己現出的相,我們看到的都是這個(C)。所以呢,這個依於共業所感,認知出來,顯現出來的東西,是一類眾生都是差不多的,所以這個叫做器世間的什麼?所共。器世界是所共。海恩這樣可以嗎?
學員:攝大乘所講的外境(器世間)是共業所成,和這裡的器世間是一樣的嗎?
師父:一樣的東西。攝大乘論講的的器界,也是在講這個東西(C),它也不是在講這個東西(D)。
學員:但是攝大乘論好像有講到外境(D)是共業所成。
師父:它也有講外境是共業所成沒有錯。但是它後來在講四道眾生所認識的時候。。。因為這個東西(D),你說它是怎麼來的?還是大家的共業所來。這樣了解嗎?外境(D)也是共業所成,沒有錯。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每一道的眾生就有問題了。所以當它在講器世間的共的時候,還是在講我們認識到這個時候的我們的相(C)。那這個東西(D)包括從這裡來講,大家都承認,不管是阿含經、阿毗達摩了,還是所有的唯識學,這個大家都承認,這個(D)是大家的因緣,共業因緣所成的,都還是承認。這樣了解嗎?攝論,還有這裡,也都是承認這個(D)東西的不是說沒有這個東西(D)。那你說,這個東西(D)哪裡來?還是因緣所成的嘛,大家共業所成的嘛。但問題是我們現在要談的認識論是在談這個東西(C)。
學員:那輪迴的所依,還是指的這個相(C)
師父:還是指的這個相。這樣了解。還是指這個相(C),這個相(C)是依這個(D)而有,但是還是我們自己顯現出來,不然不會每道眾生看到這個東西都不一樣。如果是這個(D),是客觀的,那每道眾生看到的都一樣。但既然每道眾生的覺受都不一樣,很顯然的是指這個東西(C),這樣可以嗎?
所以這個就是,很多講唯識學的地方,會讓人家搞不清楚那唯識到底有沒有承認一個心外獨立的境?你說它沒有,那問題就很大。如果沒有的話,現在HUN,如果沒有一個客觀存在的HUN,他所有的這個東西都是自己弄出來,像做夢一樣的,那我打你、罵你、殺你,應該沒有問題吧?你的東西我把你拿來,那也沒問題。那問題很大,因為你說這樣怎麼辦?怎麼會這樣?你說那問題是他是我現的啊。所以問題是,你做夢殺人有沒有罪?
學員:像說「三界唯心造」
師父:是啊。當然它(三界唯心造)還有另外的解釋。師父意思是說,如果沒有我們識以外的實體,就像做夢一樣。我問你,做夢裡面殺人,能不能把它當成是真實的殺罪,然後抓去關?不可能。如果沒有外界實有的個體的東西的話,你都是我心識所變現的,那就像我們做夢一樣,你的東西我都可以拿可以用,打你罵你,就像做夢一樣,完全沒有罪過,那這樣的問題就很大了。
但是你說有的話,唯識又說唯識無境,那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一定要把這樣的一個圖畫出來,把這個虛線分出來。你就知道說唯識無境,是指這個境(C)是虛妄的,它並不說這個(D)沒有。這樣,只是說它不去談這個東西(D),為什麼?因為這個東西(D)它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東西(D)的存在不是問題,是我們這一套的認識才是問題的所在。
就好像一隻狗在對著你吠,對著你吠。那你很生氣,對不對?那是誰的問題?好。自己的問題嘛。因為狗它看到陌生人它就叫,你很生氣是你的問題。你很生氣,然後想要回家拿棍子去打它,是你自己起的貪嗔痴的問題,是你認識你覺得那隻狗對你不敬,你會覺得這隻狗一直叫我對我不恭敬,一直罵我。 那不是狗的問題嘛!這就像是,這隻狗就是外境一直叫一直叫,我是舉個例子對不對?問題是你起了嗔心,貪嗔,你不高興什麼的,就是這裡的問題。所以唯識不是要解決狗對你怎麼叫,唯識要解決說,當有這樣的發生(D),我們是對它產生什麼樣的認識?這認識當中產生什麼問題?無始以來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唯識要解決的問題嘛!這個(D)就是外境的問題。這樣了解嗎?外境它就是這個樣子,你也控制不了它,它就是這樣子,你也沒辦法。問題是我們認識的時候就有了問題。
比如說有人看電視,看這個劇情,看到很生氣。有沒有人這樣子?看電視看他很生氣,那電視它就是客觀的嘛,它有沒有裡面在演東演西的?有啊,在演啊,它就像這樣子啊(D)。那問題是誰叫你在那邊生氣?對不對?所以唯識要解決的是:它,電視,它就是這個樣子,它就是有它的因緣所成。它裡面要演什麼是它因緣所成,但問題是你現在看到它,你生氣了,這才是問題的所在。你把它當真的那就是問題的所在了。
那你說,我們都知道是假的,我們講它是假的,為什麼你會產生情緒呢?對不對?你為什麼會產生情緒呢?這樣各位了解了。這個就是所謂的器世間的共與不共。
再來,有情界。有情界有共,復有諸不共。好,就這部論來講,它很簡單地把器世間都歸為共,共之所了。但是有情界有共,也有不共。有情界有共和不共,「有情界有共,復有諸不共」,所以有情界有共不共。
有情所有的個體活動是不共的,這個我們等一下會講。有情所有的個體活動它是不共的,有情與有情彼此結合成的共同關係,這個就是共。所以現在,有情界的共不共,它是這樣分的。我自己的個人的心識思想活動,這個是不共的。我跟其他眾生產生相關互動的,互動的這個叫做共,這一部分的解釋是這個樣子。這樣清楚嗎?細節等一下會講。
有情的共,什麼叫做有情的共?就是有情跟有情中間互相有關聯的,互相因果增上的,這個叫共。所以它舉幾個比較重要的,它這幾個都是跟我們生死有相關的。 當然它還可以談很多,但是問題是它談這些,都是與生死比較相關,我們人跟人關係的生死比較相關,或是眾生眾生中間關係的。
有情界的共是指什麼呢?托胎生、名言、攝受、治罰、饒益、違害、功德並過失,由更互增上,互為因故共。投生出生,名言,語言;攝受,社會團體;治罰,有社會團體就有怎麼樣?違犯就要受罰,對不對?你做得好就受到獎賞,這個叫做治罰。饒益及違害。什麼是饒益?對別人有幫助的,對別人有益利益的,這個叫饒益。違害:損害到別人利益的,這個叫做違害。功德並過失,這等一下會講。
這一些都是人跟人中間的幹什麼?互相增上。不管好壞都是互相增上的。然後互為因,所以叫做共。對,什麼叫互為因?很簡單,比如說剛開始,舉個例子,海恩帶HUN來學佛,所以海恩是HUN學佛的因,那麼後來海恩慢慢懈怠下來,HUN繼續增上,學、學、學,然後HUN再去把海恩拉過來說,你怎麼最近不學了,應該要努力,她又過來繼續學。大家互為因而增上,這個叫做什麼?共。這樣你了解嗎?
比如說師父教大家學佛,所以怎麼樣?師父為大家學佛的因。但是師父如果沒有大家的護持,對不對?大家有一天全部不來了,不管是做義工不管護持不管是聽經,全部不來了。那師父還講什麼?師父只好面對著鏡頭自己講。所以你們也變成是師父怎麼樣?成佛度眾生的怎麼樣?因!這個叫做互為因。互為因所以是共。好,這幾個,托胎生、名言、攝受、治罰這些東西我先來講一下。來,我以為後面會有細節,但是沒關係,師父繼續講。
托胎生,以人來講的話,我們人要出生為人,有哪些條件?父精母血,還有你的識,還有你的業。業引導你的識,然後緣父精母血來投胎,對不對?
業跟你的識是你個人的事情,但是父親母親那就是怎麼樣,還有你這三個關係,這樣對不對?就有相關的嘛!今天會成為是你,那一定跟你的父親母親有關係,不可能說跟父親母親沒關係啊,對不對? 父親母親一定是你的增上。雖然說業力還有你的識,是你個人的主因,但是父親母親一定是增上,所以這個投生絕對不是你個人的事情而已,一定是跟其他,你以外的個體,比如說父親母親,那就是怎麼樣?就是共,因為有相關的。
名言就是語言,語言是不是大家要怎麼樣?共識才能產生語言的作用。所以這也是共。 對,這是有情世間的共。你會不會去跟石頭講話?不可能嘛。對不對?你會跟動物講話,問題是動物可能聽不大懂,是不是?但是我們人跟人之間,有這樣的語言的一個共識,設定這個規矩,知道說我這樣是在幹什麼,語言必須跟其他人相通,所以這個語言也是共,因為跟它有相關的。
治跟罰,治跟罰就是所謂的怎麼樣?先講攝受,師父講攝受就是一個社會團體,對不對?這樣的一個社會團體你屬於這個的這就叫攝受。 既然是一個社會團體,不管人多人少,它一定就是怎麼樣,相關的。既然有這個團體就有治有罰,規定要做什麼,如果你違犯了,那就要受到一些應有的規範,這些規範一般叫做法。你守的規矩大家都守了,那個叫做治,對不對?有人違犯了叫罰,這個叫作治罰,治罰都不是跟別人沒關係,都是一種相關的。
還有饒益及違害,人跟人之間,我做的一些事情對你有幫助,這個叫饒益,我做的一些事情對你有傷害的叫做違害。這樣了解嗎?這個是對他人。
那麼功德跟過失,它與饒益跟違害,它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功德過失,還是饒益違害,差在哪裡呢?我做了一件事情,這樣了解嗎?對你有幫助。我說好的方面有幫助,不是叫你去喝酒,對不對?比如說你沒飯吃,我給你飯吃,給弄一些飯什麼幫助你,給你飯吃,這個叫做對你做饒益,對不對?但是對我自己來講就叫做什麼?功德。這樣了解嗎?對我自己就叫做功德。所以你功德一定要跟他人有關係的。我肚子餓了我去吃飯,這不能叫功德啊。這樣了解,所以饒益,違害、功德過失是針對兩個人中間對他有幫助的,這個叫饒益,對他人損害了叫損害。做這件事情對他有饒益,對我自己來講叫功德。
那麼做這件事情對他人有違害,對我來講就是什麼?過失。它大概就是這樣的分。這個當然一定是跟他人息息相關的,這個叫做有情界的共,好,叫有情界的共。
好,這樣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好,再來。
有情界不共。有情界裡面也有不共的。比如說我們先看這個偈頌,有情界的不共,它說「依及諸了別,苦、樂、業、死、⽣,繫縛與解脫,彼九不共故,名不共所依「。你看,這些都是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重要是跟解脫、生死解脫息息相關。這一些是不共的。比如說什麼不共呢?依:生命的個體,和一切種子識,也就是一切種子識,這個是每個人每個人分開,個別的。所以我的生命個體,這樣的一個個體,還有我的一切種子識,沒有辦法跟你分享的。這樣了解哈。從這樣沒有辦法跟你分享來講的話,這是個人個人的。 所以一切種子識這個依,就是所知依,根本依,這個依就是一切種子識,這個是個人個體的,不共。
還有諸了別。各別六識不同,個人的六識不一樣,師父的六識認識,我怎麼認識的,再怎麼樣,我都沒辦法完全跟你分享。我只能告訴你我看到了什麼,但是我真實看到什麼,還是我的識跟認識,這個是我個人的認識,沒辦法跟你分享。我最多只能告訴你我看到什麼,但我看到什麼跟我真實看到,我告訴你的跟師父真實感受到的不一樣,這樣了解嗎? 六識的認識這是個人的事情。 師父到洛基山脈,然後去玩,然後看到的,回來跟你講,再怎麼描述再怎麼講,你不可能完全認識到我在幹什麼。所以這個叫做不共。
還有苦樂。苦樂,苦樂有客觀的,有主觀的,這些都是個人的感受。比如說今天下雨,有些人會覺得很煩,但是有些人會在那邊做詩,對不對? 這是什麼? 心境的關係啊。今天下雨,有些人坐在那邊喝茶聊天作詩,很快樂吧?
以前師父小時候讀了一個故事,你們可能也有吧?那是誰寫的?有一個故事就是跟橘子有關係,他說,他說他每次下雨,然後他家裡的工人就不用出去工作,然後他就可以在家裡吃糖,然後剝橘子吃,所以每次下雨他就很高興。是不是你們有讀這個?不知道是徐志摩還是誰,還是哪一個寫的,太久了,忘記了。你們有看過這個故事嗎?沒有。它也是一個中國比較有名的文豪寫的。所以說,他下雨他就很高興了,因為他就很希望天天下雨,因為天下雨,那些工人不用出去工作,就會陪他在家裡玩,他就很高興。那問題是其他人就麻煩了,對不對?
天天下雨,我是施工單位的,像我這裡就不能下雨,一下雨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了。所以以前有一個故事,當然這是一個故事,大家了解它的用意。一個老太太她有一個兒子是什麼?賣雨傘的是不是?是嘛?你有聽過?還有一個是賣什麼的?賣鞋子的還是賣什麼。晴天的時候,她就擔心,為什麼?賣傘的兒子傘賣不出去。下雨的時候,她就擔心,另外兒子是賣遮陽帽的,對不對?大概是這樣子,擔心遮陽帽賣不出去。那當然了,下雨的時候賣傘的很高興,對不對?那問題是晴天的時候賣傘的就不高興。
所以這就是說你的苦樂都是個人的,非常是個人的。當然苦樂也有客觀的。所以我們講說業異熟報的報是中性的,是中性的不善不惡,但是它有什麼可愛可樂。所以可愛可樂它有客觀的,但不管它是不是主觀客觀的,都是個人的感受,我沒辦法完全跟你分享。我痛苦,你只能安慰安慰:我也跟你分享一些情況。但是我真的痛苦,你沒辦法把這個痛苦拿過去啊。
這樣了解嗎?我真正快樂我可以跟你說,口頭上說跟你分享,講我的快樂,給你聽一聽,讓你快樂快樂。但我真實的快樂你也沒辦法把它拿過去。這樣了解嗎,所以苦樂是個人的情感感受,沒辦法真實地分享。
還有業。造業受果,這更是個人的。個人造業個人擔,這沒辦法去分享。這樣了解嗎?如果造業可以分享的話,這世界就亂了。所以大家要記住一個很根本的問題,如果有人說我來幫你背業,那除非說是講一講安慰安慰了,講一些比較鼓勵信心的話。業如果能背的話,誰最願意替我們背業?佛陀啊。佛陀最願意替我們背業,佛陀背再多的業他也不用擔心。而且十方有多少佛?無量無數佛,十方有多少眾生?無量無數眾生,兩個都是無量無數的,所以只要一個佛,替一個眾生背一個業,那這個眾生就沒有業了,你就不用擔心。但問題是佛為什麼不願意?佛陀為什麼不願意給我們背業?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沒辦法啊。可以的話,佛一定會願意的,對不對?父母親都很願意為自己的兒女犧牲一切,凡夫哦,父母親都在很願意,甚至為兒女犧牲自己的一切福利福澤,甚至自己的生命。更何況佛大慈大悲,怎麼不願意為眾生背業呢?當然願意啊!問題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樣各位了解嗎?所以有人說,替你背業替你什麼都是瞎扯,胡扯的。瞎扯胡扯,所以個人造業個人擔。師父也絕對不可能替你消業的。個人造業個人擔。
至於說一般人講消業啦,我們造業啦什麼,這些師父在其他地方講因果業報的理論,講得很清楚。所謂的消業不是把業消掉,而是讓它怎麼樣?惡業緣缺不生,或是它的緣缺,就算是生了,它也不會有那麼強,受報力量不會那麼強。再加上你多造善業,福德功德夠,你可以承受。所以在那個阿含經,中阿含的因果業報經裡面,鸚鵡經裡面,還有鹽喻經裡面,都有談到這方面。所以業是沒辦法幫你消掉,也沒辦法替你背。
佛陀幫我們消業的方法,是告訴我們善惡業報的理論,叫我們多行善,不要造惡業,多行善不要造惡業。對過去的惡業可以讓它緣缺不生或是緣缺所以就算是生,它也不會那麼的強。那現在所造的善業不但是善業,而且對於過去的善業有增長滋潤的作用,對過去的惡業有遏制的作用。依於這樣子來談懺悔來談消業。那到最後都是誰在造作,誰在受報?說到頭來還是自己造業自己擔。對業力因果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觀念。
好。死,這很明顯啊,跟生,死跟生,誰的事情?自己的事情!我的因緣業報到了,要死了,誰能代替?沒有辦法。對不對?我生了,你能替我生嗎?不可能嘛!所以死跟生是完全個人的事情。這裡的生,不是剛才講的托胎,那個是指托胎,這裡是指生出來,成為一個生命體,成為這一輩子的生命體,這個人沒有人可以替你去分享。這樣可以嗎。那死呢,你自己死的,沒有人有辦法跟你分享死。
最後,繫縛跟解脫。如果就增上來講,繫縛跟解脫,繫縛當然就是自己,自己繫縛自己對不對?你在三界六道裡面輪迴不能解脫,那是你個人的事情。那你可以解脫,這個人解脫了也是他解脫的事情。別人可以做他的增上,但解脫這樣的一件事情,沒辦法分享,沒辦法真實地分享。如果解脫可以分享,佛陀成佛,他願意跟我分享,可是不能。他只能告訴我們怎麼去做,願不願意去做,看你自己。這樣了解嗎?有沒有什麼問題?有關於這個有情的不共?這個叫做有情的不共。
好,再來。悟入二取現似非有。我們最後來講,今天最後來講到這裡。悟入二取現似非有,它是在哪一個地方?辨生死的六相,辨生死六相,有沒有看到?法相、成立相、非一非異相,然後所依共,還有所依不共。講完了,最後悟入,悟入二取的似現非有,這個叫做辨生死的最後一相。我們先看一下,師父再做細微的解釋。共現外所取,實即能取識。這就是剛才,海恩問師父的這個,有關於外境是因緣所成的,還有共業所成。那我們這個相也是共業成所認識到。共現外所取,實即能取識。以離其內識,外境義⾮有,是共同性故。這個在講什麼?
我再講一次,共現外所取,實即能取識。以離其內識,外境義⾮有,是共同性故。所謂的共相叫做共相外所取,我們把共相當成是怎麼樣?外境,然後來認識它。事實上我們認為的那個共相的外境,它是怎麼樣?實際上是能取識所變現,所引發變現出來的相分。因為離開了內識根本沒有所謂的外境相,對不對?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認為的共同性,我們認為的共相性,不用去看下面解釋這句話應該都清楚了吧? 可以嗎?
現似,似現非有,我等一下看看。是不是,共現外所取,外境亦非有。似現,現似其實一樣,意思差不多。應該「現似非有」,好像比較好一點。
學員:「現似」是不是指這個C和D有相似之處?
師父:不是。似相,它是叫做似義顯現,它的似現就是似義顯現,在攝大乘論裡面叫做似義顯現。什麼叫義?義就是實有,好像離識而有的實相的相,但是似義就是說,好像有這麼一個東西。它不是說這兩個(C和D)相似哦,它是說這個(C)好像看起來是離心而有的,這個叫做似義顯現,這個叫似義顯現。
好,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解釋是怎麼樣的。我們所共同認識的外境,我們所共同認識外界是這ABCD的哪一個? D還是C?有說C有說D的,我們來看一下。我們所共同認識的外境其實也是什麼樣?能取識所變現的。這樣了解嗎?離開了能變現的內識,也不可能有認識中的外境。我們之所以能夠有共同的認識,是因為同一業力的緣故。好,看到這裡到底是C還是D?好,C。我們所共同認識的外境,其實也是能取識所變現的,若離開了能變的內識,也不可能有認識中的外境。
我們之所以能夠有共同的認識,是因為同一業力的緣故。這樣了解嗎?也就是說唯識一直說,我們不可能認識到D的,我們認識到一定是C,C這個相。所以我們說共相的認識,共相的認識,器世界的共相認識,其實還是指這個東西。那為什麼我們有共同的認識呢?因為剛才有講,共同的業力所感召的,現出來的一定是類似,大家的認知都是這個樣子。
好,最後,彌勒的唯識是建立在認識論上,當然無著的唯識也是這樣子。譬如說,我們認識到的什麼,不是直接得到那個東西,是心識上現起的所取影像,有沒有看到?
心識上認識的所取影像是哪一個?ABCD的哪一個?C哦,對不對?這影像並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心識,這樣了解嗎?現起的外境,唯識學並沒有否定它,只是說這是不離心識而存在。這句話是說,這個東西唯識也沒有否定它,這個東西現起來的時候,C,是不離開我們的心識的,但是唯識也不會去否定外面這個東西,這個叫做「共相外所取,實即能取識,以離其內識,外境義非有,是共同性故」。也就是說,它為什麼這邊講**,生死輪迴就是因為我們有這樣子的,然後呢,我們的生死輪迴所依的共相,其實還是我們的虛妄遍計的顯現。那我們都把它當成是實有的,然後中間產生虛妄的認識,然後生死輪迴就是這個樣子。
就是似有而無實,這些「似有」我們把它當成是「真有」。那這些「真有」裡面呢,最重要根本的就是執著有一個我跟我所。因為這樣的五蘊身心,還是只是識所現出來的,但我們不管是五蘊身心,還是離五蘊身心,我們都是認為,在能取所取中有一個這樣不變的我,所以產生的我所。然後一直依於這樣的錯誤的認知,去認識到所有的一切,依我、我所認知到的這些,我們不知道是心識所變現的,所以對它會產生很多的怎麼樣?貪嗔痴的執著,這樣就是唯識的所謂的虛妄唯識的這樣一個根本觀念。有沒有什麼問題?
學員:師父,按照因緣的方法來說的話,是不是A是C的親因緣,D是增上緣?
師父:對,如果就唯識來講的話,這個是增上緣,D只能算增上緣。親因緣是A所變現的,如果要更講得細,就是親因緣的種子所變現的,這樣可以了嗎?這個(B)叫作能緣,這個相叫做所緣緣,C是所緣緣,以所緣為緣叫做所緣緣。
因為這個能認識的這個識的產生,一定在唯識學或者是阿毗達摩裡面,我們現在談唯識學有四個緣,親因緣,就是必須有這個內識可以變現出來,對不對?還有一個什麼?所緣緣,這一個(C),所緣緣不是這個哦(D),因為我們見不到這個(D)。我們見到是這個(C)。還有一個什麼?增上緣。那增上緣就多了,對不對?根、距離、影光,對不對?這些都是增上。所以在陳那的《觀所緣緣論》裡面,他也認為這個是增上緣,D是增上緣。還有一個叫做等無間緣。等無間緣是說,這個能見的這個識,它的前一念的識,剎那逝去會引導下一個識種子現行,所以它能見的這個識,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生滅,不斷地一直延續下去。
那這個哲學理論就比較強一點。也就是說識,如果把它縮為極剎那的時候,其實它是前種後種,前種現行,然後消失之後,這個現行的識會引導,做一個等無間緣,引導下面的種子再繼續現行。然後它這種子就這樣,剎那生剎那滅,這個識就不斷的這樣,剎那生剎那滅,這樣一直下去。就像是我們看到日光燈,對不對?日光燈,因為它的剎那的頻率變化比我們眼睛快,所以我們感覺不上,所以會覺得它是一個持續。所以日光燈它其實是一種一直閃爍一直閃爍,它頻率太快,我們感覺不到而已。我們的識的產生也是這個樣子,它是剎那生剎那滅,太快,我們以為一直產生一直認識。
好,這個叫做悟入二取。似現非有。它的似現非有。好像是似義顯現,但是怎麼樣?實際上是沒有本體,不是真實的,不是像我們一般認識到那樣子。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師父剛剛看了一下,我們這個已經講了三分之一,講了三分之一,所以還有六堂至七堂,應該可以結束。因為這部論很簡要。但是師父發現這部論雖然簡要,師父看這本論,很久以前,已經二十幾年前在福嚴,那個時候師父對唯識也是似懂非懂的,所以看了但還不是很懂。
後來的慢慢慢慢研究唯識,又去看,又去研究,這次要講的時候,再去詳細地去分辨就知道,發現其實這本《辨法法性論》,其實它是一個唯識的綱要。你把它學了,就大概知道說唯識的根本論點到底在談什麼。雖然它很簡要,但是簡要反而讓我們容易抓住它的重心重點到底在談什麼,對不對?就是在談什麼?法法性,就是生死跟涅槃,那法跟法性,它的生死跟涅槃就是在談什麼?生死還有涅槃,不是生跟死,是生死涅槃。
生死是怎麼樣?虛妄分別,能取所取。涅槃是什麼?真如。就是離虛妄分別,離能取所取,整部論就是在講這樣子,對不對?真如離虛妄分別,離能取所取,那就是涅槃。所以它的重點就是談這些而已。
好,我們來回向。請合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